公共事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4 01: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事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事业管理

篇1

19世纪末期,马克斯•韦伯创建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核心理论——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其特点是:在职能专门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运用规章制度清晰明确划分责权;人际关系非人格化;遵守严格的系统工作程序;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价值观念。

传统公共行政学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各国政府广泛采用。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行政学家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官僚制行政理论的效率至上原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传统公共行政学只重视效率,将公民当作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他们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互动的机制,使政府能对公民的需求积极地做出响应,从而实现公共行政的社会性效率。

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公众对政府官员和公共机构管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机构改革潮流,出现了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干预;减少政府开支、鼓励私人投资;缩小文官队伍的规模;鼓励公司竞争及公共事务向私营部门转移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反思,强调调整政府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职能之间的关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会事务的手段、过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将政府的“掌舵”职能和“划桨”职能相对分离,将后者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报告总结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关心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方面的结果;高度集权、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为分权的管理环境所取代。在分权的环境中,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决策更加接近第一线,并为顾客和其他利益集团的反馈提供更多的余地;灵活地选择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场的方法,来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生产力目标的设定,在公共部门组织之间建立竞争性的环境;强化国家核心战略能力,引导国家变得能够自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应。

2西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意义上的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把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门,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发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的论文,是美国公共管理教育开始的标志。1911年,纽约市政研究局创办“公共服务培训学校”,美国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启动。1924年,“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迁到了锡拉丘兹大学,并与新成立的“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创办了综合性的教育与培训课程。大学开设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为公民社会的管理培养专职的优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们能够智慧地与公众打交道和在现代公共组织中有效工作—不论是在地方、州、还是中央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掀起了对公共事务研究的热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可以从国外许多知名高校设置公共事务专业得到证明,如哈佛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纽约大学的公共、非营利事业管理专业;康奈尔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对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推崇。美国的许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励教师和学生通过做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或到政府挂职,或鼓励边工作边学习的学生结合工作实际写策论,还聘请在管理岗位上的市政经理和部门领导为学生开课。美国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政府机关和非赢利组织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精通某一具体政策领域的专业化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美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学校有220多所,在读学员达3万多人。到目前为止,根据彼德森大学指南,美国有312个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个重公共管理方向,81个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原则和传统有三大重要理念:培养专业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务精神(publicservice),强调实践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为美国最早的公共管理专业化教育课程体系,美国锡拉丘兹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公共管理课程,注意培养学员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统计方面的技能、经济分析方面的技能、预算和公共财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为学员开设了五类核心课程,分别是公共行政与民主类、统计分析类、经济分析类、预算和公共财政类、公共管理类。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学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政治主张和领导艺术。

3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到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首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国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对这个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各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教育部对各省属高校难以控制。如此增长速度,可称得上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虽然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仅有十年的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现实的遭遇和形势却使该专业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差、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就业难等不少问题。其原因是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识不足,造成专业课程设置散乱甚至混乱;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师资力量相对缺乏等。该专业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专业缺乏明显特色,就业方向不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和了解也比较少。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建设,进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

4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改革途径

4.1变革专业意识,塑造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善治理论指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除了政府这一核心之外,还应包括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的职能除了政治统治、社会管理之外,还需强调社会服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还应包括企业和相关社会团体。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非政府性和职能的服务性。

4.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的过程。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公共领域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培养目标要强调注重公共服务精神,强调实践和操作,使之与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也保障了本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前景。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制定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灵活的确定培养方案。另外,人才培养方案是动态变化的,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检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对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改完善。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能培养:一是社会调查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理论也必须适合于并应用于社会实践。能熟练应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步骤,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公共管理的实际,市场运作技能熟练。二是社会适应技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应付各种社会变化,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熟练的表达技能。包括语言讲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这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作为社会管理的决策人员和主要参与者,其设想、方案等要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顺畅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限制能力的发挥,无法履行管理职责。公共管理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只有通过有效地表达才能与人沟通,否则不会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将无法开展。

4.4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要为本专业的学生创造各种时间平台。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可以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开展好相关社会实践,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并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组织教师不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考核,保证专业见习、实习有场所,有人指导,有人监督,不走过程,不搞形式;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周末参与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论文撰写,使学生社会调查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其中艺术管理包括影视策划、制片管理、文化遗产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是近年来兴起并比较热门的专业。

3、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多媒体教学法。在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多媒体教学法被广泛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彻底转变了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能够把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视觉体验,有利于切实提升教学效率。第五,问题式教学法。所谓问题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设计出特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在现阶段,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来说,我国众多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落后于该专业的发展。所以,在当今形势下,有必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案例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学生所接触到的公共部门实际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案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专业知识。

    第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与教师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敢于提问,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论文作业,让学生在调查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撰写出具备实践意义的研究性的论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篇4

1.决策过程的“公共性”缺失造成公共决策失误。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公共决策通常出现失误,究其根源,不仅在于自身的复杂性,更在于现有公共决策方式存在不足。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公共决策大都是选民选出的代表以多数票原则为基础而表决的,为得到更多的选票,官员尽量满足选民的要求,而不考虑具体要求是否真正需要,各项要求之间是否重复等,结果使公共产品往往超量供应,造成资源浪费。其二,参与决策的代表由于承担了影响政策的成本,自然倾向于使政策偏向自己,而忽视大部分其他成员的利益。加之广大选民对此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形成的决策出现“公共性”旁漏。其三,由于决策效果的复杂性,大多数选民难以预测其对未来影响,因而只着眼于目前的影响,而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常常带有“近视效应”和“短期行为”。

2.经济人的“理性预期”致使公共决策失效。

即使是正确的公共政策,它能否得以贯彻执行,也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执行机构、人员素质、实施时机、民众信心、社会环境、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的号召力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等。勿庸置疑,这些都是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形成一个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故障都会招致政策失效。其中,经济当事人的理性预期也是导致政策失效的一个突出原因。理性预期就是经济当事人依据适当的经济模型,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作出预期,由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问题,即政策从实施到见效有一个过程,这样有些当事人可能会迅速认识到政府政策的意图,采取相应的对策把政府政策变动纳入自己的经济计划,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抵消了政策的预期效果,导致政策失效。

3.“丛林法则”不足导致公共部门低效率。

我国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耗资巨大,是公共部门突出存在的一种缺陷。与私人企业或机构遵循竞争淘汰规则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相比,公共部门的“丛林法则”不足,直接导致公共行政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活动缺乏竞争的压力。二是政府活动的成本和收入分离,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三是缺乏监督信息。政府工作的复杂性和信息垄断,使承担制约、监督职能的官员和部门,无法了解具体的成本情况,无法充分行使监督权,对政府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上述因素将造成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使政府干预、调控行为滞后,丧失时机,导致政府行为失灵。

4.“寻租行为”致使公共行为扭曲。

政府掌握着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权力,这种权力能够为经济主体带来巨大的租金即利润。催生了政府在从事公共权力时的寻租行为。寻租活动排除竞争,造成经济上的特权,阻碍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扭曲资源配置,可以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重要根源。同时寻租把本来可用于生产活动的资源利用在无益于增加社会财富的活动上,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值得注意的是,寻租活动扭曲了政府行为,如果政府官员接受了来自企业的特殊利益,就会使政府行为出现不公正,出现官员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权。

二、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的防范对策

1.完善宪法规制,提高执行质量。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是因为政府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政府行为失控的原因在于有关政府行为的规则约束力不够,这主要是指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决策规则。任何立法和政策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做出的,不同的决策规则会带来不同的立法和政策。避免政府失灵,确保立法和政策公平、有效率,依赖于公平的和有效率的决策规则。避免政府失灵,也要通过决策规则约束官员和立法人员的行为。这种规则是宪法层次的制度。因此,公共选择学派主张进行宪法改革,从宪法的高度来矫正政府失败。

2.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治理绩效。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政府职能的更新问题,主要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由强制性行政干预转向服务监控,解决职能上的错位、越位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应集中于为市场提供基础条件,确保非扭曲性的市场运作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总之,为了纠正和避免政府失灵,应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设计政府职能、政府行政方式、政府组织结构,将“服务”贯穿于政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并且以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来评估政府的绩效。

3.引入市场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对于政府行为的低效率,解决的思路是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加竞争实际上是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于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全部公共物品,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交由非政府机构来承办,公共物品的生产权不再由政府指派,而是经过竞争。具体而言要经过若干机构参与的竞标过程,由竞争胜出者承办公共服务。引入竞争机制有两个好处,一是可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做到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量多的产出。二是可避免政府包办带来的垄断,而且经过竞争而得到生产权的企业或机构会自觉地注重作为消费者的选民的要求。总之,对于导致政府低效率与低效能而言,大量的竞争将是最有效的解药。

篇5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体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3.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2.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篇7

1.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若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会忽略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严重偏离了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对《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公共事业管理》应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2.《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在修完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内容和主体;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对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含义、特征、内容、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和发展趋势,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能较好且较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

3.《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从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运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益。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前,《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识记方面的考核为主,很少涉及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及创造性受到制约,也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4.1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先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这一岗位进行分析,确定该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材。针对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议选取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科技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住房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环境管理等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4.2改革教学方法。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在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讨论和知识的灵活运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用如下几个有典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案例进行探讨。每个案例的设计采取如下步骤:(1)对教师而言:课前收集案例,布置案例让学生准备;课堂中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老师点评、小结等;课后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2)对学生而言:课前接受案例,阅读并做准备;课堂中就布置的案例提问,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讨论;课后学生整理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以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为例来说明我们是如何组织案例教学的:教师课前调查和收集案例,布置探讨怎么看分配不公案例,案例分析之一:收入差距的新视角;案例分析之二: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案例分析之三:缩小收入差距在于劳动力流动;案例分析之四:收入差距不是问题,贫困才是问题。让学生课前阅读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分配不公"不公"在哪里?如何缩小其差距?课堂中教师要学生单独或全体回家布置的思考题,教师倾听或评价案例分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最后点评并进行总结;课后学生需要整理有关分配不公的笔记,教师自己思考原定的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评价并更新案例。总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较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除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外,我们还采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4.3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的比例,这既体现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还要有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准备,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事后总结经验教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内实践为案例教学,包括探讨怎么看教育不公平、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等案例教学实践内容,在改革教学方法中对案例教学有详细的论述。《公共事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校外实践为社会实践,项目名称为公共事业改革与发展专题调研实践,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之,在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摒弃了改革前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实践课时比例偏少的弊病。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既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涵义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的有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统一的多层次的、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环节与实施环节相统一又分离的管理系统。

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文化层次、组织层次和管理方法层次,其中,文化层次包括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两方面的内容。而在组织层次中,涉及行政体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方面的内容。最后一个层次,也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最低层,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自1985年起,我国先后了一系列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决定,进行了大量有关的探索和试验。但由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较大,触及的利益也千头万绪,致使改革的步履维艰,进程颇为缓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二)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属于开拓性的事业且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阶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胆进行实验性改革的方针,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够明确,无法科学界定、合理划分和重新调整政事双方的权责关系,因此很难做到周密策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简政放权。而公共事业组织自主进行的改革,既不能触动传统事业的根基,也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没有实现政事分离、反而还更加混淆了各种不同性质社会组织之间的职能界限,造成了体制混乱和体制冲突。

(三)缺乏改革的整体配套条件

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前期是分头并进、各自为政的,所以不仅各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不同,而且也未能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面临一系列的难题,需要各方的配合解决。尤其是资金来源与人员分流问题,更不是仅仅单个部门独立所能够处理好的。不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就难以继续推进。

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策略分析

(一)善于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离不开其具体管理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做到物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方法、市场检测法、环境扫描与基准比较技术、政府服务承诺制度、绩效评估方法等等。这些方法许多是从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经过一番加工改造之后应用于政府行政部门和公共事业组织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要健全、完善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必须要进行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从而使公共事业组织能够在新的环境下高效、公平的运作,实现其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的宗旨。

公共事业组织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及时和高效。信息化的发展主要是改变公共事业组织传统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费者主导,发挥公共事业组织在横向和纵向两个联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中现存的各种社团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成员资料数据库,利用职能信息检索、智能化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网络社团进行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使得网络社团作为当代公共事业组织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良性作用。

(二)积极运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公共事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负责,公共事业管理手段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传统的公共事业组织由于行政依附性较强,在管理上也沿袭行政管理的方法,对于准公共事务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权,不利于发挥其他系统的作用,横向沟通困难等缺点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必须进行改进、创新,更多的采取间接管理的手段。对于公共事业的管理可以运用经济、法律规范的间接手段,同时发挥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组织管理的作用。在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体系,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努力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综合的治理。

篇9

    1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

    所谓实验课开放性教学,是指高校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与研究的教学方式。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而且教学内容上向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习较差的学生随时可以补做一些基本训练的实验,学有余力者可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院校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多为验证性、掌握流程型的实验,实验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实验多采用计量软件分析和模拟的方式,实验软件的选择,多采用B/S结构软件,这样既方便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又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实验平台,自主进行实验,更好地去尝试开放性实验[7-10]。

    2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内容

    开放性实验更强调个性化实验,而不是大众化的实验,更强调学生的兴趣与因材施教,这也反映了一种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变化,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使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课程学习范围之内的实验几乎所有人都要进行,且实验的过程要求基本上一致,此类实验应采用以前按班级完成实验更合适。而开放性的探索类型的实验最好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实验室提供的助学助研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题共同研究本专业研究及现阶段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相关问题。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实验和探索[11-13]:(1)实验前准备。开放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主要包括实验环境准备和实验过程准备两部分。①实验环境准备。即为实验提供必需的软硬件环境,以保证学生实验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基础条件。首先上实验课的学生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有电脑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实验室应具备顺畅的网络条件方便查询相关数据和资料,计算机需要安装课程实验中可能应用的相关软件(如SPSS等计量分析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实验室中的电脑安装统一的实验室管理系统,通过教师主机控制所有学生的终端机,进而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监控。②实验过程的准备。要在实验开始前加强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整理与积累,做好实验课教学大纲,设计好实验报告形式,结合实际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业务设置相应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验,而不应该是凭空想象。(2)实验方法。①兴趣实验法。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验证性实验,由于实验本身过程比较模式化,纯粹的验证性实验枯燥乏味,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因而在实验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验中加入竞争成分,如为学生实验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鼓励学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效率的评价,在最终的实验打分中有所侧重。加入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加入各实验的补充知识等等。②讨论实验法。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探讨,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而在实验课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管理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学生会更加认真去完成实验,通过掌握一些实验的技巧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如设置实验课程论坛和专业领域问题辩论会等,设置公共事业管理相关课程范围内的相关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对大家讨论的话题加以引导并及时总结。在实验课成绩评定时适当倾斜,对讨论积极的同学及能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③设计教学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难,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喜欢做的人也不会多,对于管理类的实验刚好就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流程去做实验,学生可能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去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如此,设计教学法才更需要突破。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去执行,一个层次为相对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之上能够自主完成设计性实验,此层次的实验要求全体同学参加,属于必须完成的部分;第二层次为提高实验,即对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外研究型课题实验,通过研究较高层次的项目,使这类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实验成果。(3)实验考核。实验考核应该更加严格而有序。对于管理类的实验考核一直难以规范,多数教师都采用写实验报告的方法进行考核。实验报告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记录完成实验的步骤以及回答相应思考题。对于平时的考核主要以教师点名为主。这种考核方法手续比较麻烦,且效果并不理想。对于实验报告中的内容,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这类的实验报告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开放性实验的条件下,实验的考核主要软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学生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分为练习与考核两个阶段,练习只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不记成绩,只记录考勤;考核部分设置时间限制,并将学生完成的过程做好记录,软件评分。实验报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内容,学生对照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去完成实验,印象会更深刻。实验考核就包括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出实验课的总成绩,这个成绩会更加公正,客观。

    3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实施

    开放性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科研课题的深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14-15]。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其他院校开放式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宝贵经验,构建出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归纳如下:(1)转变师生角色。从教学理念上看,开放性、研究型实验课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实验的组织者,学生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发现与探索。即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实验课教学结构。结构决定功能,“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必将推动实验课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2)实验项目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实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基本教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②设计性、研究型实验。实验项目是松散界定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问题框架,学习者可以努力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还可以针对一种解决方法寻求不同的解释论证,这样才能触发思考,激活灵感。同时,要求所设计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其他问题相关,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并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需要更高的思考技能,这些问题都是知识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而不是知识记忆、复述。此外,实验项目的难度要适中。太难、太复杂或太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对学习者自主探索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消极影响。③选修实验与兴趣小组。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实验课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选修实验或兴趣小组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可以选择一些有研究性、探索性和一定难度的实验开选修课,加强学生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可以使一部分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有一个发展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促使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进行更好的培养。(3)加强引导和总结。开放式的实验要求学生加强自学能力,教师改变教学重点。教师应从讲授实验步骤、检查实验结果转变为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验中相关难题,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自认知、技能或情感上的困难,教师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虽说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体内化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应该是盲目的和无序的,否则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就会走弯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对学生学习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在开放式实验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4)教学效果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对教学实施具有导向作用,开放式实验课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原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再是一种过关考试,而应有更为合理科学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实验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即评价应趋于多元化,应该能够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学所得,如吉林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对电子线路实验试行开放性教学时设计的实验成绩分值表等。

篇10

文章标题:公共事业管理[交通局]实习报告

从1月17日到1月21日,我在市交通局及其下属单位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实习,接触实际,学习新知,感受颇多。尤其是交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单位的鼎力协助,同样使人感受到这些单位对大学生的重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交通系统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现在我就把这五天的实习作一总结如下.

行程简述:

为期五天的实习,首先从参观市交通局开始,交通局的领导对河南理工的同学极为重视,局长亲自与我们的辅导老师薛艺君商议日程安排,并派了一位办公室副主任全程指导,在接下来的座谈会上,孙主任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焦作市交通局的地位、职责、成绩等,然后由孙主任带领,一行人徒步来到距交通局不远的焦作市新客运站。

在新客运站,负责接待我们的是当日值班站长卢站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这所刚刚投入运营的车站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到了作为一级车站的硬件和软件设置,不禁为焦作客运市场的蓬勃发展感到兴奋不已。周一下午大家即按卢站长的安排,进入各自的岗位进行操作,在新站的实习持续到周二结束。

周三早上,孙主任一大早就率领一辆交通局内部通勤车在西门口等待大家了,一行人来到市南的焦作市运输管理局,运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王学银在百忙之中热情接见了大家,并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了自20xx年运管处更名为运管局之后的可喜变化。这是市交通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焦作市的道路运输,车辆安全以及驾驶员技能培训等等,除此之外,另有下属的三个独立企业,货运中心,交通加油站和一个汽车修理厂。我们首先参观了全程微机控制的车辆安全检测中心,另外参观了运管局自己的图书馆,依整体安排,我来到客运科参与科内事物的处理,收获颇大。

周五是实习的最后一天,依孙主任的安排,我们一行20人到焦作境内的黄河大桥,参观游览了宏伟的黄河大桥,领略了冬日黄河的另一番魅力。

实习认识:

第一部分:通过交通局办公室孙副主任的介绍和自己的相关查找,我了解到如下资料:焦作市交通局是负责全市交通行业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

它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点: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订全市交通行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公路、内河航运、地方铁路发展规划,编制并实施交通工作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市交通行业统计和信息引导。

(三)负责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制订全市国防交通保障计划,负责全市地方交通战备工作,保证国家战略物资、紧急物资的运输;协助国家、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实施,组织实施全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四)培育和管理交通运输市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维护交通行业的平等竞争秩序,引导交通运输行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五)负责全市公路、内河航运、地方铁路及其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负责交通规费的征稽和管理;负责全市汽车维修市场、汽车驾驶学校和驾驶员培训工作的行业管理。

(六)负责全市水上安全监督,船舶检验,防止船舶污染以及航运管理工作。

(七)负责制订和实施全市交通科研规划、中长期计划,组织科技开发,传递交通管理、科技情报和经济信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八)指导全市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工作,对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督。

(九)指导交通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管理局属单位领导班子,负责局机关及局直属单位的人事工作和机构编制工作;指导全市交通行业职工队伍建设;负责管理局属学校;指导行业学会及有关群团工作。

(十)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另据介绍,我了解到交通局的机构设置:

(一)办公室

(二)人事教育科

(三)计划科技科

(四)工程管理科

(五)路政运管科

(六)规费征稽科

(七)财务科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交通局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据了解,20xx年焦作交通共完成固定投资额达17亿元,然其整个系统编制则精简的令人吃惊——交通局机关行政编制为31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含兼职),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3名(含监察室主任1名)。即使编外人员有定存在,这样精干的队伍,确实令人佩服。

第二部分:在为期两天的客运站实习里,我逐步了解到以下的信息:

焦作市新客运站,总投资4200万,占地90余亩,建筑面积达12,700m2,, 现有职工200余人,配备全省联网的微机售票系统,大型旅客休息室,代步电梯,旅客餐厅,设施齐全,已经达到了国家一级客运站的标准。然而据卢站长介绍新站其实早在20xx年底就已建成,但实际投入运营却在20xx年的12月24日才投入使用,据了解,这样事故的发生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习惯势力左右,大多数市民觉得远离市区的新站乘坐不方便;

建委下属的城市客运站基于自身考虑,不配合新站的使用。

配套城市公交线路变线复杂,实现起来要求时间。

不过,在市委多次协调会议的召开后,各方终于达成了共识,意识到一个统一的客运站对整顿和扩大焦作市的客运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终在春运开始之前,使新站投入运行,结合所学知识,我从实际中看到了公共事业组织在现行规则下的尴尬和无力,也进一步激励我为公共事业完善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决心。

第三部分:周三周四在焦作市运管局的实习经历,是我感受颇深地两天,办公室的赵主任给我们召开了几次座谈会,从中我更真切意识到运管局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关于安全问题的反复介绍,给我很深的印象:

从去年开始,市运管局就把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作为运管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焦作运输市场实际,以"危货运输,人命关天,规范经营,确保安全"为标准,以各种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法规为准绳,打响了危货运输清理整顿的攻坚战,对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进行资质复查和认定,对不符合开业审批条件者,一律不准营运;对违法违章操作、非法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单位和个人严管重罚,并强制其退出运输市场。

从去年至今,焦作市运管局对全市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市场进行了5次清理整顿,向车主、群众散发传单6000余份,并深入到全焦作市12家危运企业宣传政策;坚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检查,治理不合格车辆违规营运行为。经过治理整顿,全市313辆危运货车全部纳入行业管理。同时,该局还实行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凡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车辆技术参数定期检查超标,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按照规定随时取缔其营运资格。截至目前,据赵主任介绍,全焦作市尚未发生一起危险品运输意外事件的发生。

三、实结:

以前没走出校门,不知道学校能给我们什么!

现在走到校外,才知道学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出了门,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自身的荣辱,身价,发展是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