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篇1

一、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是指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寻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寻找出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处,即同中求异。在生物学习中,比较一般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一是横向比较法。例如,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特征的对比。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纵向比较。例如,脊椎动物“五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特征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还可以为讲授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和规律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二、分析综合法

分析综合法是指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然后又把分开的各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综合一般同时进行,边分析边综合,当然也可以先分析再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这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讲到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问:“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学生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教师又问:“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如果在没有外界干扰下,它会怎样发展呢?”学生答:“它自身可以调节,使得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师又问:“如果我们现在大量砍伐树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学生思考后答到:“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必须维护相对稳定,如果人为地加以破坏,就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造成我们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样边分析例子,边总结结论,显得自然而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大为有利。

三、实践应用法

这是指把已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或用实例说明理论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生物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如在学习了循环系统一章后,教师不妨举例问:“如果我们遇见车祸,看见伤者的下肢伤外暗红色的血液成涌流出,我们应怎样帮助他临时处理伤口?”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讨论出结果。教师应提示到:暗红色血液涌出,应是伤到了下肢静脉,我们不应像平时处理毛细血管出血一样用手压住止血,而应用纱布或布条捆住伤者的出血处远心端才是,然后立即送医院治疗。这样多举例,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他们多学多思的学习习惯,进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大量已知的事实做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种细胞的研究,归纳出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通过各种花的结构的学习,归纳出花具有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的一般结构;通过对各种鸟类动物的学习,归纳出鸟类动物的体表被有羽毛、有翼、恒温、卵生并能在空中飞行的主要特征等。演泽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结论出发,去认识特殊现象的方法。例如: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但鸭嘴兽虽是哺乳动物却是卵生的;双子叶植物种子多无胚乳,而胡萝卜、蓖麻、烟草、桑是双子叶植物,但它们的种子里是有胚乳的;单子叶植物种子多是具胚乳的,但慈菇、泽泻是单子叶植物,它们的种子里却没有胚乳。通过归纳和演泽,学生可以把多而杂的生物知识有条不絮地掌握,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严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五、系统归类法

系统归类法,是指把相关事物或材料,按照一定的标准出发,把它们的本质特性抽取出来,以区别于具有另一种特性物体,从而系统地掌握这些事物或材料的本质的方法。自然界内,事物万千,各色各样。我们正是运用了系统分类这样的方法,才使得它们虽乱而有序。如:我们从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进行区分,把自然界分为生物与非生物两大类;把生物又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等几大类;而在每一类中,又依据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这样,系统地反映出各种生物的本质特性,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篇3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难理解.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知识内容剧增;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状态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形成套路,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路;第二,父母盼子成材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路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以前那样,跟随老师的这指挥棒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为无计划,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深刻理解,课堂忙记笔记,没听到分析,不会巩固所学的知识.

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搬迁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中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中考前努力了几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尖子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初始阶段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考前努力几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而后特错的.因为目前中考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的优秀大学还十分有限,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奋几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开始时不努力学习,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焦急得到处请教.

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根分布与含参变量的讨论,空间概念的形成,二次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科学的学习措施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良好的学习兴趣;古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课前自学,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数学概念也回归于现实生活,如角的概念、平面坐标系的的产生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在应用概念判断、推理时会准确.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高中要学几年而不是几天!许多许多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共五大能力.这些能力是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得到培养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开发不同的学习场所,参与一切有益的学习实践活动,例如数学第二课堂、数学竞赛、智力竞赛等活动.平时注意观察,譬如,空间想象能力是通过实例净化思维,把空间中的实体高度抽象在大脑中,并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推理.其它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学习、理解、训练、应用中得到发展.特别是,教师为了培养这些能力,会精心设计“智力课”和“智力问题”,对习题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训练归类,应用模型、电脑等多媒体教学等,为数学能力的培养开设好各种课型,在这些课型中,学生务必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智力参与,最终达到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四、学好数学的基本要求

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组团学习;发明故事会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若是能够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教育,那么,他们所收获的知识和能力将会更多。当下,小学生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教育要做好,其会影响到小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甚至是以后的人生,因此,这个任务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住组团学习的好处,让学生在合作中集体创造

使用组团学习的形式更方便于科学授课和实验研究。学生可以在团队中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学会彼此尊重,一起分享成功的愉悦。像是在传授课程“水的污染”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当代社会水污染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笔者在课前让学生以组团的形式搜集水污染的相关资料。搜集的内容包含了当地水污染的状况、水中的污染物从何而来、水被污染导致的后果等等。这项工作布置之后,各个团体都很努力,有的团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并做成了手抄报;有的团队从留仙湖、鲁泰公司废水排放口等地方收集到了被污染的水样本。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行沟通、阅读搜集的内容,观看小品表演,然后全体人员进行探讨,促进学生活跃思维,气氛热烈,成效很好,而且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培养创造性思维

1.举办发明故事会

发明故事会能让学生了解发明并没有让人鞭长莫及,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像是橡皮头铅笔、插座的发明等。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某些发明是需要有夯实的科学知识基础的,让学生自发地想要学好科学,像是爱迪生的发明、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的发明等,引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

2.具有目的性地开展发明创造比赛活动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发明创造比赛活动。在此期间,每个年级都会按照学生的状况,在科学课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走入科学,让他们在科学世界中进行观察,带领学生进行改制、仿制等活动,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快乐。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够进行培养的,教师就要抱着高度的责任心全面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性,尽力将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融入科学课当中,努力规划,细心工作,争取培养出众多的具备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未来支柱,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方法 思维特点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封二-01

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使之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挑得起社会建设的大梁。“科教兴国”战略正式体现了科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是一门融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为一体的自然学科,在教给学生科学方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

一、目前高中化学学科中科学方法教育现状

人们在探索化学世界奥妙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创造性的获得科学成果的前提。在教育中重视科学发现的过程非常重要,但就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科学方法的渗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

一些教师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教给学生科学方法就是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急功近利,把实验、探究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对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灵活运用,遇见没见过的新题型或新条件就不知从何着手,于是很多教师就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见多识广”,导致高分低能现象非常常见。

2.教师的功利心太强和能力不足。

一些教师功利主义太强,缺乏责任心,只要考试能得高分就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因为教师缺乏责任心,导致他们不会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将科学方法有效渗透到教学中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常常表现为对渗透科学方法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和计划,随意性太强。教师的科学方法指导能力不足,导致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不理想。此外,对科学方法的教育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方式。在应试教育下,考核化学教师的评价方式好像只有考试分数,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方式,造成了科学方法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二、高中生的思维特点

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借助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化学规律和化学原理的形成过程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任何的教学都必须要认清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在科学形象思维能力方面,例如,对于图形、图景和基本空间关系表象的初步形成到唤起它们之间关系并能对其进行交换,以及能够独立想象新的图形、图景和基本空间关系表象的能力的这一发展过程,男生较女生发展快,男生在高一就可发展成熟,女生要到高二才能发展成熟;在化学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方面,高中生初步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在抽象思维的各个方面中逻辑思维推理较好,分析综合能力较差,而抽象概括很差,看问题缺乏深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三时,学生的化学抽象思维显著优于高二时期,男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略强于女生。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科学方法的对策

为响应国家课改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针对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科学方法教学的现状和结合高中生思维特点的分析,特提出了以下几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提高科学方法的对策。

1.转变教师的观点,提升教师的素质。

化学科学中包含了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方法是化学的灵魂。在学化学知识的同时伴随了对科学方法的训练,在训练化学科学方法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捕捉到所用到的科学方法,切忌把它当成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副产品而不予以重视。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改掉重传授知识轻科学方法引导的观点,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当然,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素质结构,熟知化学发展史,具备广博的化学知识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巧,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和与其它学科间的渗透,还要分析不同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做到有观点、有思想、有方法、有的方矢的进行、提升教师素质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对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观点,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科学方法培养的评价,制定可行的考核办法,加大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最高阶段,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对各种科学方法掌握程度的检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留心身边的现象,主动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探索,自觉参与训练,积极地去总结得与失,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震撼感的化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演进的过程,教育他们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和实验中的数据,有差异时多思考为什么。为了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总之,科学素养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这个优势,把科学方法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让化学之花在职高生的心头绽放[J].职业技术,2010年第11期

[2]郭卫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理化学习,2013年第04期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方法;运用

一、科学教学的概述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思维方式,在正确的科学教学方法中得出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主观手段,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探索其中的奥秘和如何学习运用其知识的有效工具。文中所讲诉的科方法教学是比较低层次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在现在科学的领域里,在理论上讲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度,在科学的方法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模拟法等。其中理性的科学认知分为假说法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等逻辑思维方式,与此同时科学方法还包括灵感想象等直觉思维方法。

二、当代科学方法教育的迫切性

在当代迫切地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处于叛逆阶段的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记忆好,兴趣广泛,在认知上处于高峰期,在思维和逻辑上也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段,因为他们很少接触社会,所以养成依赖家长和老师的毛病。在其思维运用上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自我约束上能力很差。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会涉及很多重要理论问题。现在我们需要把涉及的一些问题细致仔细地分析,我们要科学地讲解物理学科知识,准确地说: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当代中学生的高素质实施了素质教育,这是现在中学物理改革的关键。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素质。我们有必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让其掌握规律从而获取物理知识。

前苏联的一个工程师和一位科学家在一生的工作中,在校所学知识仅占所用知识的25%,而其他的知识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的。由此可见,人一生中在校学习是重要的,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式。只有科学的学习方式才能使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享受幸福体验,体会成功快乐。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特征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是对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试验和思维生产的产物。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科学的教育模式科学地分析其中的奥秘,让学生一起来分析问题,在这种过程中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学习和动脑的能力。在其概念教学时,老师也要善于开发学生,让学生分析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征,在经过抽象和概括形成物理概念。

三、加强科学的物理教学方法的运用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的物理分析能力

因为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如何判断反映自然界的物理学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判断办法,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又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思想,因而,在物理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有些时候物理概念和物理科学方法结合得非常紧密,本身就包含着物理方法,在抓住这些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刚体、气体、单摆等建立都使用了理想化的方法。

2.加强科学的训练方法

物理科学的建立有试验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等,有些定律的建立和阐述本身就含着物理学家所使用的物理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定律讲授这些科学方法。例如,在一些教学中可以做一些试验,让学生有兴趣去探讨在学生的探讨中锻炼其思维的运用能力。我们在不断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综合的概括形成概念,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因而,运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思维试验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伽利略为了论证惯性定律而设想的“小球沿着不同角度的光滑斜面爬登高”的试验,就是在物理学上著名的思想试验,因此,开创了观察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道路,为牛顿创立惯性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物理科学实验

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老师不仅要使物理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更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发现的艰难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挫折、失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上下工夫,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感兴趣,主动地去探究,这是科学精神的直接体现。

团结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许多分组实验都是由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如“物体的浮尘条件”实验,同组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只有两个人密切配合团结合作,才能使实验顺利地完成。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生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上要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新泉.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3).

篇7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初中生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的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方式的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热能,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于其教学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于以后课程的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思维是具有意识的,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相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以及能动的反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法运用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理论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与逻辑思维方法的意义

地理课程分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这两个部分,其对于学生拥有必备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人们去科学的观察、发现以及揭示与理解相关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在理论的教学中探讨研究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得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良好训练,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

2.1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客观的对象的整体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为一定的单元或者要素评价认识的思维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把对客观对象的各部分的认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于客观对象的统一的认识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自然学科,构成地理学科的体系的是事物的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与演变的规律,有一定严谨的逻辑关系。各个基本的知识点即相互的独立,又会交叉组合新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的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上,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知识点进行统一的整合,最终的在整体上掌握其地理的林论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不能只对基本的概念单个知识点进行理解,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一定想整合,构成一个整体,也不能只是注重综合,而缺少了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相互的转化和渗透。

2.2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是根据大量的已知的事实进行概括所得到了一些结论,其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科学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是预知一些未知的事实,提出假设进行论证。两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而演绎也经常的作为归纳的前导。所以在地理进行实际的推理时,这两种逻辑思维方式是综合应用的。所有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总结出正确的理论。

2.3培养学生的对比与联想的思维方法

对比是思维方式中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同一种型式的物质中找到差异,在同种求异,联想的从不同本质的东西中找到其相同点,是异中求同的方法。对比和联想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大部分的地理公式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比,就可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共同的特点,这样既加深了对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点的了解,同时也是学生对于自然的规律有普遍的认识。教师在讲地理现象基本特征的时候,要灵活的运用对比和联想的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

2.4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又称为反向思维,这是根据辩证逻辑关系中对立的原则,认为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两面是相反相成的,从反的一方面来思考问题,不会破坏了事物的矛盾统一性,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是很多的难题得到解决。逆向的思维一般运用在很难从正面来论证的问题上,从反面来得以逆向的论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其头脑更加的灵活,可以更加有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自己也可以进行论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实施的相关建议

比如在选修教材的第十二单元第一节的活动里,要求学生搜集学校所在城区的相关资料,结合资料对该城区的发展条件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之后,得出所居住地区的区位条件、交通以及经济腹地、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对其进行综合与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城区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判断与依据。

对于实际教学而言,讨论是运用知识以及学生进行实践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讨论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增强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通过讨论、比较以及鉴赏与评价是其具体要求。这主要由于当前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地理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独特的发展变化规律,拥有比较复杂的空间联系,与此同时其演变的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多角度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有效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束语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增加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荣容.《科学》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4(04):59―60.

[2]秦克铸,庞云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2003,11(6):76-77.

篇9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必须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主动地对教学的程序以及手段、方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并参考他人的一些经验,笔者探索出如下几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心

在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阅读材料,介绍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些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及他们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这些科学家虽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贡献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善于观察,富于想象,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这些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正是我们需给学生培养之处。这些生动的科学史,我们有机地把它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最好例证。如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时,讲述伽利略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爱迪生“灯丝”的发现等。通过这些科学史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发明来源于平时的生活,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来源于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并增强创新的信心。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生长点,具有较强的激发思维动机的功能,是探索、创新的前提和方向,让学生学会提问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教师可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通过一个故事、一段录像、一个实验或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产生疑点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质疑、善提问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由思维引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可采用:利用情境设疑、启发提问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多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多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多用不同角度加以综合分析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正确性。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和创造能力

科学课程是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验、实习及实践活动,基本上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在实验中度过,它们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学生去学习、探索和实践,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如果学生不会观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也就不会有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时,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观察实验的器材、装置、操作、现象等,还应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实验中发生的细微变化,从观察中促进思维,去分析实验的原理及各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条件,可重新设计、改进或补充,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测定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时,在得到测定体积的一般方法――“排水法”后,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方法测其体积,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活跃的,有的提出将石块切割成规则的形状,有的提出利用面粉或细沙的“掩埋法”等。

四、注重科学方法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和创新

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科学+方法+技能。可见,掌握科学方法与培养能力密切相关,对方法的掌握是衡量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通过分散、集中等把科学方法的教学与科学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去实践、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这种创造性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只要教师的工作有创造性,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儿科学论文4000字(一):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临床教学;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31-0184-02

近年来,儿科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多,加之家长对疾病治疗效果要求的提高,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难度显著提升。与成年人相比,儿科患儿具有机体免疫力低、药物耐受度差等特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操作能力,方可使患儿的预后得以改善。有研究指出,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对人才专业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选取8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观察了培养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性别:男/女=10/31,年龄(21.15±3.59)岁。

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9/32,年龄(20.16±2.84)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60分视为不合格。理论知识掌握率=(优秀+合格)/41×100%。同时观察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评分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二)学生临床思维评分

观察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三)学生教学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教学满意度9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三、讨论

所谓临床思维,指运用医学、自然科学、人文及行为科学知识,借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执行的过程[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傳统的高职高专儿科学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临床知识。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难以良好地记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同样无法得到培养,临床思维缺乏[2]。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78.1%,提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低。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为73.2%,提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待增强,教学满意度有待提升。

为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人才,本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共同展开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理论教学的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结合图片,了解各类疾病的临床特点,达到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以及预防知识,培养其临床思维。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使其临床实践能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高职高专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期间所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为主。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病人就诊情景”,可增强学生对不同病例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增强临床思维。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临床带教过程中,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病例汇报,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为97.6%,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率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为(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与采用传统方法教学相比,学生的临床思维显著增强。本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5.1%,满意度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项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方法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可有效增强其儿科学临床思维,提升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与操作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儿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3-02

引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了更好提高儿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得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儿科学》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体系儿科学考核模式,将课程评价的侧重面从单一的课程终结时卷面评价转向了如何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所谓的三维体系是指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构建为考核模式第一个维度;将学习者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二个维度;将学习者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构建为考核模式的第三个维度。该三维体系考核模式是一种全程性儿科学课程考核模式,不仅能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以评促學的目的。

1研究方法

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主要分为:维度一,持续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维度二,学生对于儿科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维度三,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表达理解能力。以自学为主,多学科交叉学习,强调自主学习,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临床思维能力。通过以上的考核方法介绍,对于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其要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大纲内容的同时基本了解医学基础课;能够发现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善于系统的看待问题。

2实施过程

根据以上介绍的基于三维体系的儿科学教学考核模式的三个维度,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如下。

第一个维度的构建方法:通过采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与其相对应的第一个维度考核评价标准:课堂提问(包括网上提问)的积极程度;网上讨论的踊跃参与程度;卷面测试中微信形式试题的撰写质量等作为评定指标。

第二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与其相对应的第二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课外阅读读物和网络参考资料的阅读兴趣、数量、质量(以读书报告或书评测定);对卷面测试中开放性试题的回答质量测定学习者的阅读及思考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个维度的构建方法:展开合作开放式学习,进行学生与教师讨论会。与其相对应的第三个维度考核评价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学习者上讲台,自主授课,以其PPT制作质量及课堂效果作为相应的考核指标,同时加入合作学习自主评价标准(学生自己参与到评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