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篇1

一、辩证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缺乏辩证思维的民族不能称作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力的训练与培养,有其重要而突出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学习与培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其次,让学生多做一些有利于辩证思维力训练的各学科不同类型的试题,提升辩证思维力。再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让他们用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在失败中让其深刻体验辩证思想的价值、辩证思维力的价值。

二、逆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

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

思维。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可见,逆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很大。如何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力呢?首先,提高学生对逆向思维的认识。其次,让学生多做有利于逆向思维发展的试题,在试题设问上,打破常规,从问题的相反面问。再次,因果关系训练法,联系生活实际,列举案例,告知结果,让学生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

三、批判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人们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繁杂信息的把握还是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方面作用巨大。

如何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力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批判性思维课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在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时,树立并采取批判的态度和观念。其次,加强批判性思维试题训练,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日常思维素质,养成思考的习惯。再次,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学、多写、多交流。同时,学会用“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中有否定”的辩证思想看待人和事。

四、创新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有与无、高与低、超与凡、显与隐,将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可通过创新思维力训练方法来解决。

(一)明确什么是创新思维,提高对创新思维的认识

创新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这就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解放思想,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不断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需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标新立异,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

(二)打破条条框框,破除创新枷锁

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易事,往往要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或

者自身思维模式的束缚,致使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们要重点破除从众型思维、权威性思维、经验型思维、书本型思维、自我中心型思维等,打破僵化的惯性思维,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科学素养,注重质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超前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1.加强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它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性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在训练中,不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还要深切领会这些科学的

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

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

中去。

2.加强基本创新思维的训练

这是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广泛深入的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

3.加强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

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

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该训练就是要使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开展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活动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是成功的关键。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有一道奥林匹克(OM)语言即兴题,要求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新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样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地展开联想,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的基础。

五、逻辑思维力及训练方法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其形式有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证伪法等,其思维过程有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逻辑思维及其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通过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呢?我认为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提高。

(一)刻苦学习逻辑学

原因:(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水平有很大差异。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越透,掌握得越牢固,运用就越灵活。因此,学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

意义。(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知识。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根据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实知识,经过正确

的推理,推出新知识,这是认识世界所不可缺少的逻辑环节,是获取正确知识的必要条件。(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思想。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表达才能清楚正确和鲜明生动。“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4)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二)多做题、多看书、多思考、多实践

多做题即多做一些逻辑学试题、逻辑思维训练题、数学试题

等。通过做各种各样的试题或测试题,让学生运用思维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训练学生高超的思维技巧,让头脑越来越灵活。

多看书,即多看一些侦探小说之类的书,如《福尔摩斯全集》。通过看侦探类小说,让学生明白作者从案件结果出发,分析导致

案件结果的原因及案件过程,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多思考,即在做题、看书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考。

多实践,即多参加逻辑思维训练。如多参加直接推理训练、三段论训练、思维规律训练(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论证训练以及演讲比赛、辩论赛训

练等。

篇2

关键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6-0103-06

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学龄前儿童是创造力开发的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存在着一个可预知的、普遍性的渐进顺序,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等各方面,3~6岁儿童正处于思维与认知高速发展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并在其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有研究表明,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但在7岁时只具有10%的创造力,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到2%了。这一结果本身说明,由于儿童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与知识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固化,从而丧失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在儿童创新思维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幼儿创新思维培养与发展的现状,基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从“寓教于乐”的角度通过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培养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新思路。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及访谈法这四种方法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优化现有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假设三: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样本及其抽样

本研究在湖南省抽取2所幼儿园(长沙市岳麓区教育局第二幼儿园、常德市第一幼儿园),并均有3~6岁年龄段大、中、小班的平行班,即实验幼儿园同年龄段有2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其中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大、中、小班实验与对照班人数分别达到30人,共约195名3-6岁儿童作为研究的被试,小班平均年龄3.17岁,中班平均年龄4.06岁,大班平均年龄5.12岁。实验班一周接受2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活动,对照班则不接受训练,仍按照原计划组织一日活动,实验为期3个月,即前测——实验——后测。

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3×2因素实验设计。因素A包括两个水平:A1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实验班),A2为没有训练(对照班);因素B为年龄段,包括3个水平,B1为3~4岁段,B2为4~5岁段,B3为5~6岁段;因素C为性别,即男孩与女孩两种性别。

4. 实验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 自变量为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分为两个水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与无训练,分别对应于实验班与对照班。

(2)因变量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实验在三个年龄班同步进行,幼儿教师为实验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每个年龄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师资方面尽量选择了教学经验、年龄、文化水平、个性较为一致的4位教师,其中2人为实验班教师,2人为对照班教师,实验班教师在实验前均接受过培训,以确保实验班教师真正掌握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方法,对照班教师一日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教师亦不接受任何与实验相关的培训。

5. 实验材料

(1)训练材料 本研究以《创新思维游戏课程》作为3~6岁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训练材料,主要通过让儿童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观察、解决问题、自主操作等,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思维习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品质。

(2)测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所使用的创新思维能力测验工具为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图画测验A卷(叶仁敏等编译、修订)。适用对象从幼儿到研究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该测验正式使用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无论从项目的设计与评分的规则上,都较为严谨且成熟,因而在心理测量中它的信度、效度系数较高。TTCT-A由三个项目构成:项目1要求被试把一个边缘为曲线的颜色鲜明的纸片贴在一张空白纸上,贴的部分由他自己选择,以此作为基点进行想象绘画;项目2提供十组画,每组都有不同形状的曲线条,要求被试应用这些曲线完成图画;项目3要求利用众多成对的短平行线尽可能多而新地画出不同的图画。本测验时限为30分钟,每个项目限时10分钟,实际操作加上测验指导语、解释、问答、收发卷,大概在45分钟左右。测验皆根据基础图案绘图,有5项评分指标:1)流畅性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图画的数量;2)独创性是所绘图画的不同寻常的水平;3)标题抽象性是对图画所起名称的概括、描述与奇特的水平;4)精致性是图画中对基本反映之外的细节的打分;5)沉思性(抗过早封闭性)是图画中对曲线的封闭与开放程度的限制性的比较水平。

6. 数据统计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前后创新思维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根据E·P托兰斯创新思维测试卷《TTCT-A施测与评分指导手册》的评分标准,对三个年龄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情况分别予以计分,并对总体情况进行方差分析。

本研究将3个年龄水平的儿童创新思维测试的总分与5个维度分别进行t检验,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成绩得分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分别如表1、表2所示,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儿童创新思维在总分与各维度上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可见,在实验前大体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实验后每个年龄班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创新思维测试的总成绩与各维度分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化,且实验班在实验后总体得分增加。小班、中班、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无论是总成绩还是5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上差异尤其显著(p

2. 3~6岁不同年龄儿童创新思维水平表现呈显著差异

本研究按照儿童的3个年龄水平作为年龄差异分析的标准,即大班、中班和小班3个年龄组。各年龄班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差异比较如表4所示。

表4表明,总体情况来看,各个年龄班之间的差异极显著(F=83.287,P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发展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被试儿童创新思维水平在性别上差异变化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表5,T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5和表6可得出,各年龄组在性别上的总分与各维度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H0,拒绝研究假设H1,假设三成立,即3~6岁不同性别儿童创新思维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 论

1. 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3~6岁儿童创新思维品质发展总体上是有效的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思维游戏训练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有显著效果,即创新思维游戏训练明显提高了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这说明若通过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是能够提高个体创新思维能力的,以活跃儿童思维为主要目的创新思维游戏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创新思维能力。为什么创新思维游戏活动能促进3~6岁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究其原因可从创新思维的4个特点来分析。

(1)儿童思维敏捷性水平有提高 首先教师采用低控制教学,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给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能性,这是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对儿童实施创新思维游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施:一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二是让儿童充分表达,讨论问题的特征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自主探索操作,解决问题。知识学习并不作为创新思维游戏的主要目标,对儿童来说,信息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中的知识量才最有可能利于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引导儿童观察与讨论,不仅为了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鼓励儿童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开阔思维的广阔性,加强逻辑性,这是与常规课程的差异所在。教师在活动中常留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思考时间,引导儿童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改变策略,摒弃以往固守陈规的教育方式,不断调整思维方法,使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加强,在细致观察、逻辑推理、开阔思路、灵活思维的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加强。

(2)儿童思维流畅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流畅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量的多少。首先从教学方式来看,更注重儿童多元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能与儿童展开对话,帮助儿童扩展思路,正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运用想象力来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1 ],各种启发式、开放式问题,促使儿童思维更加流畅,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儿童更愿意分享与表达,成为创新思维的源动力。其次,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与儿童自由操作的时间。儿童的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的活动性,在创新思维游戏的动手操作中,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想法更加丰富。活动中,教师常会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一切可能的资源,虽然儿童有些潜在的想法可能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在想办法的前期阶段,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正是因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才为儿童以后的选择判断打下基础。

(3)儿童思维变通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变通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类别或方面。思维变通性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教师,首先是注重活动内容的变通,活动不仅限于所使用的教材,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迁移性,教师鼓励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之能在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培养儿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注重教学方法的变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教育,运用发现法、质疑法、讨论法、批判法、游戏法等多元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南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孩子们都在吃的范围寻找答案:南瓜饼、南瓜汤、南瓜饭、南瓜冰淇淋、南瓜粥等。老师就启发孩子们,南瓜除了可以做成吃的,它还可以用来做成别的什么?孩子们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找到了更多不同类别的答案:南瓜灯、南瓜帽子、南瓜面具等。

(4)儿童思维独特性水平有提高 思维独特性水平主要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首先,教师在活动中将儿童视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儿童主体性发展以及儿童各种个性化表现,并用开放型问题引导儿童大胆提出新质疑,启发儿童去发现“新”问题,并从多种不同的“新”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儿童的求异思维;其次,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并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动手操作中体验创造的愉悦感;再次,将游戏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培养儿童创新思维。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再现,游戏更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对于儿童来说,创造力还处于初级层次,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思维对事物的理解去评判儿童思维的独特性表现。开展创新思维游戏时,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创造性成果,给儿童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允许儿童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尊重其主体性发挥,由此提高儿童创新思维的独特性水平。如上例,孩子在教师引导下能想到南瓜可以用来做成碗盛东西,做成南瓜马车在马路上开行,就是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象不到的比较独特的答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创新思维特点,教师多多肯定和鼓励儿童,就能促进儿童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在总成绩、流畅性、独创性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极显著的年龄差异(p

(2)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实验结果表明,3~6岁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且大中小3个年龄阶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男女儿童创新思维水平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年龄发展具有一般发展规律,相同年龄段的男女儿童在认知水平、思维模式上呈现出普遍性特点,尽管男女儿童在机能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并存在个别差异,但在创新思维方面表现并不明显。另外,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观念中成人对男孩和女孩在社会角色、性别期待、教养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差异,“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但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在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成人对女孩的教育同样重视,女孩同样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因此男女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

3. 3~6岁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从儿童观上来看,传统教育的儿童观基本上属于工具主义,把儿童作为工具或物品,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教育者可以任意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便为社会需要服务,突出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而极大地忽视了儿童本身。儿童必须学会顺从,不能随便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人的问题有预设的标准答案,而这种答案是文化传承下来的标准答案,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儿童开始变得越来越“听话”,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符合成人的期望,失去创造的自由和创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从知识观来看,“学科本位”的教育目标,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文化知识,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与结构性。儿童一味地被灌输知识,学习写字、算术等等,成人很少考虑到儿童本身的特点、兴趣、个性、实际需要。由此,在深受“学科本位”、“知识中心主义”观念影响下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儿童发展水平高低总是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这里的“儿童”是被抽象化了的群体,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从教学观来看,教师只关心教材和教学方法,却不会考虑作为教育主体的“儿童”,教师根据上级要求确定预设的课程内容,将教学程序化、标准化,而不是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适宜的教学方式,以致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多以机械记忆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把知识由整体分割成部分,妨碍了知识随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迁移,儿童缺乏独立自主性,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思维僵化,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影响 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更容易摆脱过去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领悟性高,能准确把握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反应做及时的教学调整,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师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在教育教学中也会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同时更能灵活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促进教育机制的发展。访谈中发现,教师对“创新思维”了解并不多,在此基础上,能否将创新理念融入到教育中,成为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巨大挑战。很多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迁移表示存在很多困难,如果儿童一旦思维发散,常规教育管理便会受到阻碍,尤其对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难以驾驭。因此,教师素养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课程教学实施对儿童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守旧的教学方式使儿童易于形成“从众”心理,使儿童的思维模式呈线性发展。通常现有的幼儿园教学大多采用集体式教育,并以“活动”形式开展,这里的“活动”是属于低开放式的活动,即教师控制性强,过程刻板程序化,儿童活动范围狭隘,内容选择欠丰富,评价方式单一。真正的活动能充分地体现儿童主体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以构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幼儿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由此可见,幼儿园现有的教学“活动”并未很好体现活动真正的价值。

课程实施中儿童缺乏动手操作探索机会。丰富的环境刺激能有效促进儿童多种感官的发展及大脑发育,为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常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控制整个活动过程,无论是时间长短、空间区域还是活动材料,都由教师统一计划,儿童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极大地限制了儿童的“自由空间”。常规课程中很少提供操作材料,大部分材料都由教师制作、准备,不仅给教师加重了工作任务,并且操作材料的利用率不高。

(4)超额班级人数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实施创新教育时,特别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给予儿童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人数越多,人均的表现机会越少,互动也越贫乏,极大地影响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从被试统计情况可看出,三个年龄组实验班的人数编制均超过30人,也由此在实验进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有位大班实验班Y教师提到:“创新思维游戏本身操作性比较强,而且游戏时还要给小朋友充分的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因此每次活动需要减少一定的人数才能保证实施效果,但班级人数普遍达到30~40人,因此要不就分批上课,由每周两次增加到4次;要不就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如果按第一个方案执行,实验课程每周增加到四次活动,必然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且影响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正常安排;如果按第二种方案执行,班级儿童分两组分开教学,教师仍保持每周两次活动,则课程进度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访谈幼儿园教师发现,各实验班在尝试分批教学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大班集体教学。

(5)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 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世界中,人的身体向世界作感性延伸 [4 ]。儿童的活动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扩大,儿童受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儿童创新思维的表现在于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调控,使环境“符合”自身要求。尽管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其在环境中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却是一种可能性——创新思维不一定在环境中表现出来。成人需要给儿童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教师等等人及各种社会关系、群体效应,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的创新力外显出来。由于家长时间、精力、文化程度以及与教师沟通少等问题,家长对待创新教育的态度不一,因此儿童本身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儿童在教师权威管理下,由于怕老师批评,所以即使有新奇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低创新力儿童与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低创新力儿童的创新力会被带动起来,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能得到加强,高创新力儿童在一起相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外,大社会环境里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如处于大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媒体,儿童接触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创新思维发展,大量直观的动画图像让儿童被动接受,限制了儿童主动探索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维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杨莉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师资保障体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9):62-66.

[3]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3-6-years-old Children’s Creative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i-jun,QIAN Yong-zhen,YU Xian-r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引导;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目前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说法。多湖辉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思维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

通过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我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一些总结,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上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有了一套自己的训练方法,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做简单介绍。

一、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何求知欲,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让他们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洞察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质疑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因为创新思维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寻找答案最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并提出问题才能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人不能积极地去发现问题,那他思维能力是相对较弱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我们要多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名人事迹,给学生树立起好的典范,让学生学习他们善于|疑的精神。最典型的就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试验,了亚里士多德很多年来的轻的东西比重的东西落地慢的断论;还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给学生讲这些名人典故,让学生知道质疑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种方法。我们要做的还有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质疑、发展创新思维的环境,鼓励他们多表达他们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耐心倾听,并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然后,我们不能脱离我们的教材,我们可以以我们的教材为中心开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我们听到一些新闻关于学生质疑教材的,如: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学生们认为,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上册第67页《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插图与意境明显不符。人教社坦率承认了这一错误,并赞扬了他们的批判和怀疑精神。所以我们在教学要告诉学生有问题要大胆提出,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有更好发展。

二、独具匠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独具匠心,另辟蹊径就是指标新立异,有独特的看法。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标准答案进行否定,而是给我们通常认为的结果增加一些不同的补充使其更加完美。激发学生独具匠心,可以让学生有一双慧眼,有很强的辨别和批判能力,形成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如今的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老师都认为教学只是知识传授的一种载体,都是以学生明白所教学的知识为出发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完全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何开发,学生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多心理学家都有提到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成为书呆子,成为只会接受而不会消化的机器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禁锢住他们的思维,创新思维完全被摧残。

所谓标新立异也就是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颗平衡心,对于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我们都应该看到其优点,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使学生能不偏不倚,健康发展。

三、发展创新思维遵循的原则

1.肯定性原则。不管学生发表何种见解,我们都不能对其产生歧视。我们要做的是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然后在具体和学生分析问题的原由,一定不能忽视答错同学,否则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导致后面不敢发表看法,教师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在鼓励中告诉他们需要加强的方面。

2.引导性原则。古人常说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举动,要有意识、有目的去诱导我们的学生往正确的方面发展,培养真正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摒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

篇4

1 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

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东营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2 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做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但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3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强烈的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要将地理课上的回味无穷,以趣激情,就要不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达到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找到新的感觉,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验,保持深厚的学习激情,这样就为学生思考、发现和创新思维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而地理课堂为好奇心插上了翅膀。

如果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地理情境,让学生朝着老师设计的方向慢慢走向深入,这种感觉像是被带入一个神奇的地带,这样学生就会因为觉得奇怪,新鲜而产生探索神奇的想法,在学生中就会更加的积极而快乐了。比如我们在教学前先把这节课提出一个悬念,让学生先去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让自己作为解决悬念的主体,而不是只是学习知识,课堂最后得到了答案,这样感觉会让学生很有成就,豁然开朗。总得来说学习情境是一个好的剧本,而教师就是最好的导演。

4 营造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4.1 要设疑引思。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新的动力。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2 要以辩促思。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启迪和点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争辩,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5 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

6 课前课后,连贯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课前、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解决课堂将要出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不要留太多的作业,以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从课前到课后连贯起来。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实现的一个目标。相信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中国,学生的创新素质会不断提高,会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英语;思维能力;培养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以及进行新课程改革,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一、通过合作与互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Go for it!》是非常不错的英语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将大量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并且图文并茂,有着较好的直观性。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教材中的这些图文都是静态的,体现出较大的内隐性。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静止的图片变得活动起来,这样就能让课堂的容量增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电影、幻灯片、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教学Unit 3 My name’s Gina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并且将自己崇拜对象的人物画像进行勾画,或者将这些人物制作成英文名片,同时让这些名片体现出较强的个性。教师结合学生勾画出的图片或者制作的名片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导入。使用这样的形式,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出清晰、直观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形式进行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同时可以让他们的求知欲受到激发,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把握,从而进行大胆、合理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对原文内容的加工、整理和改进后进行复述,这样可以让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复述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①变更式复述:主要就是对人物名称、时态、语态等方面进行复述。②概括式复述:进行这个复述的时候,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恰当的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将文章的大意或者段落大意完整地复述出来。③续编式复述:就是要依据相应的故事或者事件产生的变化,发挥自己的想象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编述,这种复述方式是一种水平较高的复述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拓展。

2.利用积极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评价这种方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注意对评价方式的运用,教师使用积极的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多数中学已经成功完成了“减负”,在考试的时候也不再使用百分制。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减少学生作业,让他们的思想包袱得到减轻,是无法让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既要让他们的思想负担减轻,同时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较好的情境,让他们的才华能够有效展示出来。比如,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起来。

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充分调动,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一些具体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有具备活跃的思维意识。所以,教师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英文卡片进行制作、进行模拟情境表演,或者组织英语板报比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也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4.巧设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英语学科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充分地理解,设计巧妙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恰当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也应该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要有引导全文的作用。在讲解重难点知识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要有相应的启发和点拨功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比如在进行归纳总结的时候,要在词汇、语法对方面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掌握。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出发,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比如,我们在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0中如何同外国人进行聊天。通常西方人以“It is a nice day,isn’t it?”“The line is very slow,isn’t it?”“The bus is always late,isn’t it?”但是,中国人在闲聊的时候,总是问:“你吃饭了吗?”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就要把握不同的情况。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就能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被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篇6

一、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创意训练在素描教学中的探究之路

艺术创意的形式多种多样,素描也不例外,其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形式语言也是丰富多样、十分灵活的,常用的如异形同构、打散重组、矛盾图形、时间延续、多视点构图等等。在设计素描教学课程中,怎样把探索到的有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性知识渗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验和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再次检验这些概念的可行性,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教学任务。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每一课题的完成过程都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在日常课题练习中,学生应该多一些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表达等能力的训练,用自己充满个性的眼光去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充分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设计素描中的创新训练

设计素描作为素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思维的创新训练也一直引人关注,下面结合设计素描的思维创造训练来做探究。

1.创意训练之异形同构

异形同构的训练方法是利用图形之间形式或含义上的相同或相似性,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形象。异形同构可以说是对信息的互换与借用。找到图形之间相同或相似点的同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才能产生同构关系,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以及想象力的培养。

2.创意训练之打散重组

打散重组是指将完整的图形进行切割、打散,然后按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或将打散后的图形与其他图形重新组合,创造出崭新的视觉形象。训练目的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切割、打散,打破正常人的观察视角和空间概念,并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利用一定的形式要素重新构成,赋予表现对象以新的视觉魅力,有利于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3.创意训练之矛盾图形

矛盾空间是指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一种不合理、反科学、反透视的矛盾空间。这种图形大部分看似合理、无懈可击,但当我们用逻辑推理时,就会感到它的矛盾性和无理性,只不过是它表现得很隐蔽,只在画面中出现,而在现实生活中则无法实现。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对司空见惯的二维空间的反常描绘和对二维和三维空间的互混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充分体验到创造的自由、表现的自由。

三、众说纷纭――中职素描教学中的思维创造训练

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中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行为规范差,其想要进行创新简直是无稽之谈,创新离他们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对还是错呢?

从中职学院的角度来说,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每一位职校教师身上。作为教师一定要摒弃上述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但是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一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教师要紧跟艺术市场的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教会了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视觉艺术的欣赏更是横亘整个历史,然而,如果人们只沉湎于历史难免会造成审美的疲劳,不及时地推陈出新,就很可能让素描这门艺术退出大众的舞台,尤其是中职院校的素描创造性训练,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描绘出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的作品,在艺术的长廊中,留下自己最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范桂英.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0(2).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体育教育;高职院校

1 创新思维定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对原有的事物和现状进行有积极意义的改变。教师只有用创新的意识去引导和培养,学生才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潜能。创新思维是对客观世界提出独一无二的见解,是人类活动的精华,是思维的高级活动过程,是人的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创新思维对高职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体育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高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让课堂活起来,在“学中玩、玩中学”形式中教学,既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教师积极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起良好的引导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中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创新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应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是否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思维的重任?毫无疑问,应该是的。从我市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看,重身体练习,重技术技能训练而轻思想意志品质培养的片面现象仍普遍存在。在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体育不就是身体的活动,那是对体育的片面理解。同时有一些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的模仿练习,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学生也把体育课看成简单的身体活动,脑子可以休息一下,所以上课时很少动脑子,对体育动作技术技能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外形上,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缺少个性化的独创动作,不善于发现和抓住动作要领,更没有创新的动作出现。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一些动作错误或失误了,就不知道去找原因或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没做好,有的学生只是盲目的去练习,有的同学就等待老师来给他找原因。这些同学不是没有思维活动,而是他们不善于去思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是老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天生好动,在课堂上就应该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动起来。

3.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精讲学生多练,才能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自创自编,同时教师巡视及重点纠正与引导个别学生。例如:在武术教学中,除了按教学要求进行讲解,示范,分解与与结合等之外,还应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套路的攻防特点,方向变化的特点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一些,而且思维也更活跃,给他们一个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些简单拳术套路并让他们写上动作名称。有兴趣的再配上音乐,这就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我校的韵律操教学形式上,我就主动地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和空间。在一定的教学基础上,就进行分组学习或比赛,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他们自己一个足够大的空间,既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合适的机会,才能充分让学生去创造,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而且还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 高职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结论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现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这些都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去思考、去创造,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全方位发展,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发展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篮球 运动 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是摆在篮球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创新也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命力。

一、竞技体育创新的重要性

竞技体育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在各方面都以空前的速度和更快的节奏迅猛前进,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可以说,谁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谁就会面临落后甚至惨痛的失败。我国的篮球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这一段时期也曾有过辉煌,我国男、女篮和八一队一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就是因为在当时创新了三大法宝“紧逼、快攻、跳投”,并初步形成“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快速灵活、全面准确”技战术风格的结果。

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我国篮球运动的创新又翻开了新的篇章,如刘贵乙指导下的以快为主、以外为主的湖北队,在李春江主教练统率下的高、快、灵、准,内外结合、攻守平衡的广东宏远队,在胡卫东主教练带领的具有快、灵、准、讲究配合、多点进攻和防守集体性强的江苏南钢队,还有在李秋平主教练执教下的高快结合、内外结合、灵活多变上海东方男篮等,他们各队在不同时期不断地创新,练就突出的技战术风格和特点,也都在国内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同时也在国内篮坛创新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在训练实践中如何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

怎样在训练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呢?要创新,就要肯学习钻研,多开动脑筋,不懈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提高。在平时的工作中,具体要做到以下11点:重视积累、勇于开拓、坚持开放、敢冒风险、连续探索、大胆破除迷信、追求新颖、尊重客观、善于借鉴、果断超越、有实验精神。

除此之外,还应怀着事业心和责任心经常总结训练和比赛,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从教训中找到差距和逼出创新的潜能。另外,本着对事业的高度专心和细心,认真继承中国篮球和本队的成功经验,才能为球队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奠定坚实的基础。怀着上进心和好奇心,不断借鉴国、内外强队的先进的训练理念、经验、新技战术和新的方法和手段,不仅能紧跟篮球前进的步伐和不断充实自己,而且可以激荡创新的潜能。总而言之,决不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记住这句话:“要创新就有可能会走弯路和遭受挫折、失败,但走弯路、遭受挫折、失败也可以激发创新的潜能,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创新思维的创新技法

创新技法就是指导人们创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开拓创新思路,为我们提供创新方法。人们掌握了创新的技法,主动地去进行创新实践,就不再是偶然地发现个别新的事物,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根据有计划地创造出一系列的新事物,发现一系列新的联系。适合于运动训练实践中运用的创新技法很多,这里介绍尚未被篮球教练员开发的一些思维技法。

(一)质疑技法:对每一个事物都提出疑问,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是基本的技法之一。

(二)越障技法:越障思维是指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摆脱以往思维方法和经验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进行的思维。

越障思维就是要克服消极的思维习惯,开阔思路,越过“想当然”的、“专家早有定论”的、“以前就是这样做”的、“书上就是这么说”的等各种思维定势,而去充分地、自由地、多维地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三)右脑技法: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称为左脑和右脑。它们表面有一层3毫米厚的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两半球在中间部位相接。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发现了人的左脑、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右脑主要负责直感和创造力,或者称为司管形象思维,判定方位等,左脑主要负责语言和计算能力,或称为司管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左脑是优势半球,而右脑功能普遍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创新思维角度来说,开发右脑功能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右脑活跃起来有助于打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提高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逆向技法: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对产品,课题或方案进行思考,提出新的课题设计或完成新的创造的思维方法。比如篮球的扣篮可以用单手扣也可以用双手扣,可以原地起跳扣也可以行进间跳起空中转体360度扣等。逆向思维一般分为功能反转、结构反转、因果反转和状态反转等四种类型。1.功能反转2.结构反转3.因果反转4.状态反转。

(五)想象技法:创造性想象技法是指思维主体对感知的事物和材料进行新的构建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即从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构想的一种思维过程。

(六)综合技法:综合就是创造和创新,就是把多个思维对象和多个创新思维技法进行综合,产生新观念、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技法。综合可以是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综合,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还可以是多学科科学成果的综合。

(七)智力激励技法:也叫“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中集体智慧,寻求一切可能性方法。如集中一部分人,针对某一目标,互相启发、借鉴或借题发挥,不许反驳,看能想出多少新东西,新方法来。还可以把目标分成层次,一层一层地激励思路,使可行的新东西形成一颗“思想树”。

四、运用“联想”技法创新成“篮球技战术联想配套训练法”

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联想可以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相近或想反的对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相似、相近或相反的属性,从中受到启发,发现未知,做出创造、创新。

篮球运动技术、战术、意识内容繁多,篮球比赛对抗激烈、情况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给年轻教练在科学安排教学训练带来一定困难。此外,目前由于训练的方法、手段落后,使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多多少少都受到“粗放型”的教学模式所影响和困扰。能否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运用“联想技法”将篮球比赛中彼此联系和衔接十分紧密的一些进攻与防守的技术和战术等,进行完整科学的设计,创新制成适合青少年系统训练的篮球技战术联想配套训练方法,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的教学训练新模式呢?

尽管篮球技战术、意识内容多种多样、篮球比赛瞬息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仍有规律可循,即依据篮球运动“对抗”这一基本规律和比赛中位置等,运用“联想技法”提炼和集中那些在比赛中最常见、最实用、本质、合理、有效而内在联系又很紧密的一些进攻与防守技术、战术、意识等,采用“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排列形式(横向是指非同类的几种对抗能力,纵向是指一种对抗能力所包函内容向纵深发展完善的过程),设计配套成龙组成“无球队员之间”、“持球队员之间”和“运球队员之间”三种对抗配套单元。其中包括由于比赛情况变化和运动员掌握技术规律以及教学训练的需要,又各自纵向串连了一些进攻与防守的2―3人基础配合和全队战术,形成若干个局部配套阶段和配套单元(请见下图)。并且这三种非同类的对抗(无球、持球、运球)配合单元对抗结束都以争夺篮板球为攻守转换的焦点。在争夺篮板球到推进到前场运用三种对抗能力之间再衔接攻守转化时的投篮、补篮、发动、接应、推进和封堵、拦截、卡边等技术和配合,就构成了完整的篮球进攻与防守的进攻体系,创新成“篮球技战术联想配套训练法”。在训练中随着这三种对抗能力从“纵、横”方向的深入……它们互为前提、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和相辅相成,使训练过程达到系统相连、承前启后、环环紧扣、学用一致、攻守互促、练战结合、一举多得。因此,这种方法既是安排《篮球技战术训练进度》的方法,又是按《篮球技战术训练进度》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等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训练的方法。

这种“配套训练法”除有前面所讲的一些好处外,还有如下优点:

1.为提高队员某一种对抗能力,训练向“纵向”进行时,有助于运动员细、深、透、熟、活地掌握技术和战术 在完成提高一种对抗能力向“纵向”教学训练过程中,就能把动作的教学、技术之间的衔接、对抗中的运用、2-3人配合中协同发挥、全队在比赛中的验证等各个环节既有机地联系,又科学地分清先后主次、轻重缓急,把握好各环节的关键,如此一环紧套一环,训练内容少而精,时间花在点子上,有助于运动员细、深、透、熟、活掌握篮球技术和战术。

2.为提高运动员多种对抗能力,在扎实地向“纵向”抓好一种对抗能力之后,训练要向“横向”进行,就能保证运动员意识、技术日益全面熟练、球路越来越活、应变能力越变强和比赛经验日益丰富。

参考文献:

[1]李淑文.《创新思维方法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6页

[2]陶学忠.《创造创新能力训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3―50页

[3]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2―200页

篇9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 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工程制图课作为一门传统的工科院校基础课,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更新、改革和完善,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工程设计意识、掌握最新工程设计技术的合格人才[1—3]。

近年来,工程制图课的授课学时由于其他新技术的不断涌入而减少。我校通信、电子等非机械类专业如今已减少到32学时,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专业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正投影原理及其应用、学习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外,还要学习计算机绘图等新知识,教学质量、学生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这就造成学时少、内容多、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诸多矛盾。为此,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3]。笔者根据多年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方法设计。

在培养图学思维能力上,采用动手制作模型的方法,具体落实在立体表面展开的作业上,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模型。学生通过画投影图—想物体—求相贯线—画展开图—制作模型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解答和对理论知识的认证,提高了学生对图与模型之间内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锻炼形象思维,增强想象力,同时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三维构型到空间想象力培养到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将当前企事业广泛应用的三维CAD设计软件引入教学中,增加融合了构形设计、创意设计、三维实体建模综合测绘课程设计等基础设计内容或环节,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设计的能力。另外,利用三维制图表达创意,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表达实践应用,通过CAE的模拟优化,最后到科技制作与实践,强化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现了学生从思维创意构形设计三维创新设计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应用创新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从创意思维到工程实践应用的科学训练与创新飞越。

2.基于“就业单位意见反馈”的工程制图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将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延伸到学生就业环节。以就业率高低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指标,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建立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机制,通过网上调查和问卷形式到学生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程制图的实际能力,并以此作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依据。还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评价学习和教学效果,这样提出新的评价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充分提高,教师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而是主动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和内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注重研究性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适应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将课堂内的课程学习、创新思维训练与课堂外的竞赛、科研项目参与相结合。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校的建模和校内制图竞赛、做科研助手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训采用跨学科的自主学习方式,根据实训目标,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查阅工具资料—分组讨论—分阶段汇报—教师总结”五段式跨学科训练方法,将孤立的工程制图与设计制图专业知识围绕设计目标应用串成一整体知识链,有效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综合理解、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行业、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基础课教师,同时院内师资通过职业培训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注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图教师的培养,有效拓展工程设计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4.通过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选拔特别优秀人才。

通过组织手工制图比赛或是计算机制图比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给学生颁发奖状和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一些在制图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同学中会起到模范带头人作用,以点带动面,带动整个班级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这些特长学生的信息应该入库,在学校或是学院需要的时候及时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例如,有一些老师在进行科研的时候或是完成某些项目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同时,学生也希望加入到老师团队中做一些事情,获取一些报酬,实现师生之间的互惠互利,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无缝衔接。

5.工程制图课程的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现在社会是国际化的竞争社会,如何让学生掌握好一些图学的专业词汇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工程制图课程中应当提倡双语教学,增加一些基本词汇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制图知识的同时自然接受相关外语专业词汇,这样的教学效果要好于另外单独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传统的工科基础课,对于学生的要求很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当前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提高这类课程教学质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等.由三维建模入手的工程制图课教学改革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8,6:123-126.

篇10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从人的终身发展来看,6――12岁的儿童创新精神萌芽,是良好习惯养成和儿童智力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教育教学施以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小学阶段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6到12岁的儿童的听、说、读、写、运算及其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维处于形象思维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启蒙阶段。思维形式的主体是形象思维,它包含了直觉、表象、联想和想象。直觉思维是无意识的,并且没有传统的逻辑思维过程与之相伴随。

1 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并随之产生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成为可能。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教师的首要问题。

1.1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般来说,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去诱发学习兴趣。如:一些教师再上新课之前,让学生作为一个探究者,先鼓励他们从网上、书店、图书馆里查找新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就不只是老师才有发言权,学生也有了发言权,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生动、思维活跃的局面。其结果学生不仅获得了主动性,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为新课的预习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成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现象,发现认识对象与别的事物的差异,找出其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状态,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可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分析、比较、实验、研究、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只有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发现认识对象的奥秘,才是激发兴趣的最根本的源泉。

1.3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努力从事发现、研究、探索,使之为自己的兴趣中心。教师有了这样的兴趣中心,才能从挖掘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更有效地去激发学生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而教师心灵中的兴趣也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绪,促使其认识兴趣的高涨。有了浓厚的认识兴趣,学生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2 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的知识表象,是创新思维产生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的产生是以丰富的知识表象为基础的。在学习或认识事物过程中,往往需要相关事物的启迪,触发联想,产生潜移和连接,生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来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知识的广博与创新思维的“顿悟”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拓展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为基础知识的学得是建构思维的基本元素,基本技能的习得是建构思维的技能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会拼音和不认识掌握3000左右的常用汉字,不会听、说、读、写、算等技能,拓宽学习领域丰富知识就成为空谈。所以,在教学中课内必须狠抓“双基”的学习,废除注入式,倡导启发式。教师努力做到精讲、学透、巧练、用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过重负担,扎扎实实的让学生学好课内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操作技能),如,善于阅读、善于笔记、善于推导、善于运算、善于网上搜索等等。这样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厂矿、企业、社区、农村和更广阔的大自然去参观、考察、调查、访问,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表象,为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 整合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创新思维习惯

3.1 要打破原有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校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实践探究、获取结论――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问题探究模式的构建,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对满足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天性,激发学生主动的探究兴趣,养成善于从日常生活、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各项活动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我们经常利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如:遇到不清楚的事物,便可以提出“是什么?”;遇到不明白某事物会如何发展,便会问“会怎样?”;不知某事物产生的原因,便会问“为什么?”;乃至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养成学生善于提问的良好习惯,课题入手鼓励学生提出。例如,在学习《机器人》一课时,老师在板书课题之后,便问:你们想知道有关机器人的那些知识吗?学生接着说:我们想知道什么是机器人?机器人有那些?机器人有什么用?发明机器人的是谁?机器人有那几种?等一系列的问题。

3.2 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追寻问题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应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寻着问题开展猜测假设、拟定计划、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寻求结论的多种实践探索活动。如要想解决上面所提到的有关机器人的问题,教师不要给出答案,可以告诉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路径与方法,如:少年百科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英特尔网上等处查询获得。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们主动去感知自己未曾知晓的东西,从中获取许多生动而又广泛的知识;在探究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他们会自觉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其意志得到磨练;通过实践感知,智慧得到发展,观察、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获成功的快乐,感受知识的情趣,唤起他们热爱探究的美好情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各种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方法和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育创新精神。

3.3 要为学生探寻的结果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结论之后,许多学生都表现出一种很想将自己获得成功与人分享的心理状态,此时,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告诉大家,与他人共享,并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并积极为学生的交流展搭建平台,让其表现欲获得释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好信息资料,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展显在大家面前,让大家评头论足。在研究报告中,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应有探究过程的完整展现,从中让同学体会你探索的足迹,同时也表明自己在探究中不断完善和进取过程。

4 着力发展多种创新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

小学阶段创新思维习惯的形成依赖于求异思维、创造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这些思维形式,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4.1 培养敢于直觉思维的习惯。直觉思维的主要是以直觉判断或推测、猜测或预感和洞察力(高级形式)为表现。在小学阶段则主要表现为直觉判断、推测、猜测的形式。例如:猜谜就是小学阶段常用的一种直觉判断、猜测的方式,也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又如:在学生做习题时,一些题按一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解题思路遇到困难,往往需要采用直觉思维的方法,寻找解答对策,然后再去推导、运算。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非线性的直觉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来验证其直觉思维的判断是否正确,使之逐步完善。

4.2 培养富于联想的思维习惯。联想可以激发人们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力。联想能驱使学生发挥认识的积极性,采取多种研究角度,寻求多方面的解答,从而将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开展丰富的联想,将学生思考延伸,并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动思考,要让学生不仅习惯于顺向联想、纵向联想,而且要习惯于逆向联想和横向联想等多种联想方式。

4.3 培养善于求异的思维习惯。求异思维即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是对求同思维而言的。求异思维则是指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在小学教学中,语文的扩词、同音词列举、近义列举、一词多义、一词多用、一事多写等练习;数学的数的多种组成、一题多解;科学的事物形态、方法、用途、造型等方面进行求异……

4.4 培养乐于创造想象的思维习惯。想象与创新思维联系紧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只有发展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小学生要想具有真真的创新能力,还为时尚早,但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就具有可操作性。

在学生创新思维活动中各种思维形式,常常交叉、重叠,统一于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师只有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地、灵活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长期坚持,使之养成一种创新思维习惯。激励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惊醒创新思维,不只依靠某一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依靠直觉、联想、求异、创造想象等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才能发挥最佳的创新成效。并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形成具有优良的创新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敏.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