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篇1

关键词:石家庄学院 校园体育文化 突破与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03-02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校园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四个层面构成:第一,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服装等体育形态。第二,制度层面,指对学校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制度、裁判规则等。第三,行为层面,指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构成的体育行为规范。第四,精神层面,主要包括体育思维方式、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价值观念[1]。本文以石家庄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我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探究造成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尽管石家庄学院从2004年才升为本科院校,但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良好的体育传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1.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尽管发展晚、起步慢,但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我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体育场地设施方面,拥有高标准塑胶田径场两个,土质标准田径场两个,室外网球、篮、排球场30个,球类馆、体操馆、武术艺体馆、舞蹈馆、游泳池、健身中心各一个,还有新建的拓展基地、攀岩基地及待建综合馆、游泳馆各一个。这些场地设施保证了体育专业教学与训练及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与锻炼的需要。此外,学校在体育书籍、数据库方面也加大投入,满足了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1.1.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更趋完善

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要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和建设。学院的一名副院长作为与体育系联系的校领导,全力支持和负责体育系的工作。其他校领导也经常到体育系检查指导工作。体育系举办的大型活动都有学院领导到场观看。2012年学校成立了体育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管理学校的体育工作。此外,在资金投入,体育场馆的筹建与维修、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学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在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评优评先、各个项目的竞赛、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开展。我校在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部年度工作状态综合评定中,被河北省教育厅思政体卫处和河北省大学体育协会评为“先进体育工作部”。

1.1.3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第一,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从学校到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每年的学校运动会上,都会对在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中表现积极的院系进行物质和精神表彰。各个院系也非常重视,拨付经费,为学生配备体育文化水平,并积极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阳光体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先后开展了“宿舍对对碰”、快乐晨跑、系列优秀运动员选拔赛、趣味运动会、“阳光健身”健康主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大型运动会与各种竞赛活动形成规模。

我校积极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项目的竞赛活动,并屡获佳绩。在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河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石家庄市跆拳道公开赛等重要省市级赛事中屡获佳绩,为院系和学校争得了荣誉。此外,每年我系都会陆续承办羽毛球、交谊舞、健美操、篮球、足球、乒乓球、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拔河、长跑等全校性体育赛事,吸引了各个院系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举办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第三,学术讲座与论坛影响扩大。

学校和体育系不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裁判来学校做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如2010年邀请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约瑟夫・列维教授来校做了“体育文化认同”的学术报告;2011年邀请国际级篮球裁判汪梅执裁体育系“迎新杯”学生篮球赛决赛,并为篮球专选班学生作了“如何提高篮球执裁水平”的专题讲座;2012年体育系由陆续举办了博士系列论坛,这些讲座与论坛为进一步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专业和内涵建设。

第四,积极参与完成校外体育竞赛的执裁工作。

对外参加裁判工作不仅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分发挥体育的窗口作用,向社会展示学校办学实力和良好形象的重要机会。近年来,体育系紧密围绕我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多次承担省、市、区等各级各类赛事的执裁工作,得到了主办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

第五,重视教职工健康问题。

学校每年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教职工的体育娱乐活动,如全民健身“健步走、教职工运动会、出游”等等,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工的身体素质,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在2012年第十七届石家庄市普通高校校长乒乓球比赛中,我校代表团喜获冠军。2012年我校教工毽球队在石家庄教科文卫系统第七届职工毽球比赛中获得亚军。

1.1.4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地位凸显

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每一位学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我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但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非常重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掌握科学健身及营养保健方面的常识,学校除了开设涉及营养、保健、推拿按摩及奥林匹克等体育理论知识的选修课外,还不定期开设体育学术讲座与论坛,利用橱窗展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等等,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兴趣和积极性,也教会了学生正确的健身方法与保健知识。这无疑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存在的不足

1.2.1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速度稍慢

尽管我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现有的场地设施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尚无田径馆和游泳馆,校园环境建设较为简单、单调,没有体育类的雕塑和展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校体育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迈进。

1.2.2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在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相关规章制度建设还需完善,在场馆的兴建与维修资金投入不够,某些行政部门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与实施部门具体负责。

1.2.3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尚需加强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是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而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类活动是大学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石家庄学院体育社团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与省内大学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石家庄学院共有体育社团12个,其活动内容主要是配合学校团委和体育部门开展相关的相关项目的校级联赛,其他内容包括培训、联谊、沙龙及自发组织的比赛活动较少,在服务周边社区方面尚未有任何行动。至今也没有一个体育社团建立自己专门的网站进行社团的宣传与活动介绍。

1.2.4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与教育文化、专业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相比,体育文化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对于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校报、校广播台、校园展示台、网络等媒体在广泛、深入宣传体育知识、传播体育理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了解不够、关注度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和发展。

2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因素

2.1.1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某些领导和部门存在不重视甚至忽视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提高,乃至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有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参与体育活动,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不关心。从管理层到教师再到学生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误区导致了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2]。

2.1.2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内容不清晰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由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复杂的的系统。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是多举办几次体育竞赛活动,多搞几项体育娱乐休闲活动,在大赛中多拿几块奖牌的是包括部分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认识。这一局限性认识的结果,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形式和行为上的重视,而忽略了隐性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这一局限认识也导致了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长期性估计的不足,从而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向纵深、高层次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弱化和简单化[3]。

2.2 客观因素

2.2.1 学校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我校每年的体育经费与教育经费比值较小,这导致了我校体育基础建设在经费使用上常常捉襟见肘,难以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的硬件设施与环境作出更大的投入,造成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学校现有场地、设施与师资等之间的突出矛盾,制约了我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2.2 相关组织机构不健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加以领导、管理和协调。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到制定具体的建设日程与安排,再到活动前的宣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及活动后的总结,目前我校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这也造成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2.2.3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建设。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校60名体育教师除了要负责体育专业学生理论与技能知识的传授、运动队的训练外,还要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的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比值为1∶300,大大超出了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此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再培训不够,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0-21.

篇2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居住区环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它在自然形态上可以区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居住环境。一套良好的住宅设计,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和平面规划,既能满足不同家庭成员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要求,又能达到日照、通风、防寒、卫生等居住的要求。

一、当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住宅建筑的不合理

包括户型比不合理、设计不合理等。大量150平方米以上的大面积住宅;高达5.6米起居室的跃层式住宅;住宅装修改造之风盛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污染和不可持续发展。

1.2小区空间环境品质不高

有些地段好的小区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部分中心绿地面积虽够,但儿童活动设施缺乏,功能性、亲和性差,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

1.3小区生态环境单调

由于小区园林绿化大多是草坪加灌木及少量的树木的模式,原有地被植物在重新绿化时一般全部被铲除,使得植物物种和群落的多样性被破坏,植物种类的单调易引发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和植物病虫害的爆发。

1.4巷道改造引发的噪声污染

城市再开发时打通巷道,或将不通车的人行小道拓宽,变成随时可通机动车的小区道路,使城市交通大量引入住宅小区内部。这种做法虽然从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现有主次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方便了少数有车一族,但却影响了许多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噪声和汽车尾气等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和空气质量,夏季开窗多时更为突出。

1.5住宅小区建设突破了环境承载力且科技含量较低

小区内固体、液体及气体垃圾的处理消极被动;雨水收集利用、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率很低;太阳能技术利用不多,智能化小区就更少。

1.6对商业环境的影响缺乏控制

小区内商业用房过多过滥,饭馆、家庭旅馆、家庭美容院、家庭英语辅导班、婚姻介绍所等等各种各样商业气息充斥小区,虽环保、城建、工商、社区多头管理,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7部分原公建设施被拆除后没有再建

原有的小学校、幼儿园、公共澡堂被拆除,再开发后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再修建相应的配套设施了,打乱了原来居民的生活秩序。

1.8对老年人住宅及配套设施考虑很少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方式。但现在开发商却大量推出高标准,大面积的住房,对老人专用小户型住宅,老人和子女邻近居住或共同居住的户型及配套设施问题考虑较少。

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建设

2.1区规划部门应当加强对住宅小区规划方案、建筑、设计的审查,并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引导教育开发商,按审定的规划方案进行建设。确保规划方案的准确实施,如果由于经济实力等原因,一个开发商不能开发的,一个小区也可由多个开发商联合介入开发。

2.2每个生活居住小区应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条件等因素确定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坚持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的原则,并确保其严肃性、权威性。

2.3近几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选购住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强调一个新的选择尺度:景观环境。亦即住宅小区内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否丰富,是否有活力和与生态协调。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同时,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居民的住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和理想化,住宅区绿化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2.4根据人民生活的需求,小区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物业管理(或社区服务)功能,强化智能管理系统。家居智能化主要是利用住户现有的电话、电视、计算机等工具和小区的网络布线,把电、水、气等设备连成一体,从而达到自主控制、管理并实现功能扩展(如家庭防盗/防灾报警、电话远程遥控家电等),以及高享受的工作、学习、娱乐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介质,将安防与多元信息服务等诸多功能完美地进行系统集成,力求为每一个住户营造一个全新、极具个性化、同时又是安全、舒适、便利的理想家园。

2.5对道路、侧石、道板进行改造,根据现场条件,适当拓宽路幅,做到高峰小时小区道路通畅,消防通道畅行无阻。按照规范标准对有条件的小区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2.6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要重视对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场所,群众体育健身场所等的规划建设。到202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国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群众性体育健身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应合理地设置必要的体育器材和娱乐活动器材

2.7小区的水、电、暖、燃气、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专业应由规划部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一同考虑,并留有充足的余地,为小区的美观、整洁以及观代化专业设施的设置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水、电、燃气等专业能耗费用应设置微机自动抄收装置,以实观能耗计测自动化,以上专业设施的设置在单位工程设计时应作为考虑的一个重点,不能实施的应做好留予埋,由规划部门审查图纸时把关。

2.8强化市民素质的提高,杜绝小区乱搭乱建,拆除占用道路、公共绿地、无合法手续的违章建筑;依法清理违法占道、占绿堆放杂物,依法取缔小区内马路市场及违法摊点。在不减少公共绿地的前提下,增加汽车停车位。对围墙、栅栏、窨井、垃圾房、封闭式垃圾箱、宣传栏、告示牌等进行整修,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趋势

3.1住宅规划小区化。住宅建设的好坏首先在规划,规划是龙头。近年来,在居住区的规划上,普遍采取了小区化规划的思路,按照人文与自然协调共存,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结合,交通便捷的总体要求,做到以人为本,以方便居住和生活为中心,在规划居住区的范围内对住宅、市政和公建配套等设施进行总体优化规划设计。

3.2住宅标准公寓智能化。可见现代住宅除了满足最基本的居住要求以外,还要满足会客、办公、教育、娱乐、健身、储物、停车等多项功能。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将导致房型和功能的多样化,并使住宅的标准将不断提高。

3.3住宅产业现代化。推行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实现住宅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部拟定了“实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试点工作大纲”,并且提出了一整套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技术发展政策。

3.4住宅环境园林化。今后的居住环境,并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绿化问题,而是要解决绿化、阳光、通风、污染等问题,以达到方便生活、休闲、娱乐和健身等功效。因此,每个居住小区都应努力成为园林式小区。

3.5住宅管理专业化。提高居住质量,一靠规划设计,二靠建设,三靠管理。

篇3

关键词:中国;日本;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本文从社区文化的概念、功能以及日本社区文化建设和对中国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的分析借鉴,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社区文化定义及建设意义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进而也能提高成员文化修养。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社区居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日本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为了保护自己的文化,丰富居民的生活,在社区文化建设上下了很大力气,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文化建设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

1.制度化

日本首先从立法体系上抓起,规划制订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备的法制制度。社区文化建设在一整套法律制度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优化。

2.合理筹资

日本社区居民根深蒂固的社区意识为社区建设资金提供了重要保障。社区自治会、町内会等自治组织得到了社区居民共同支付的关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等相关方面的经费。政府负责制定规划、提供经费支持以及进行审计监督,社区居民共同筹集的资金被充分利用,这对社区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3.分工明确

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两者分工合作,部门职能明晰,责任分工明确。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递,建立了地域中心体制,社区居民自发建立了住区协议会、町内会等自治团体。这充分体现了社区自治、以民为本的理念,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三、中国对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经验的借鉴

为了完善我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日本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予以创新,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文化建设之路。其中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有:

1.法制化管理

法律对社区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规定,利用法律调整社区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多元筹资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属于公益事业,中国人口基数大,政府尽数拨款到每个社区个体的难度很大,因此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资金的运作渠道。

3.扩大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首先,巩固、壮大现有社区文化活动团体,扩大人才队伍。其次,要强化教育,不断提高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最后,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吸引那些对社区文化建设有热情的志愿者,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日本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其自身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社区文化,成功地达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促进了日本社区的有序协调发展。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不足之处。中国社区文化建设也必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充分借鉴和吸收日本的成功经验,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同存.浅析在新时期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J].商情,2010(2).

[2]汤亚凡.简论社区建设的创新[N].龙源期刊,2010(20).

[3]张波.浅谈国外社区建设及其启示[M].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8).

[4]傅小鹏.国外社区建设的成熟经验及借鉴[N].吴中区委组织部,2007-08-03.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01-01

近年来,苍南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实施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不断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一些新规划、新开发的社区,配套设施全,功能发挥好,如时代小区、怡和小区相继争创文明社区,自发组建了舞蹈队、文宣队,文艺人才大有人在,经常一个小区群众就能举办节目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社区群众对子女的文化修养也十分重视,各类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文艺人才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

尽管苍南县已全面加快乡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改造了乡镇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工程也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点和面的文化差距还是很大,如何做到以强带弱、减少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平衡,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笔者就目前苍南县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提出几点对策与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站在社区居民的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举办一些人文活动。以苍南县各个乡镇社区为例,灵溪镇溪心村文化中心举行的端午民俗包棕子比武大赛、游泳比赛、国家级非遗布袋戏和省级非遗渔鼓演出;平水桥村文化中心的足球、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赛;龙港镇新渡村文化中心的象棋赛、书画展、朗诵、读书推广活动;张家堡村文化中心的猜谜语、知识竞答、木兰扇表演、社戏演出等等;这些活动虽然很平常,却很适合社区群众积极参加,每次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社区群众牵家带口,几乎人人参与,场面热闹非凡。每年举办这些活动,提高了社区群众对文化中心的热爱,如今的苍南县部分乡镇以及村级文化中心成了居民休闲的必选之地,从根本上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多元化的建设主体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要重新确定社区文化多元化建设主体。可以积极构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的文化建设主体。这样一来,在保证了政府部门社区文化建设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明确社区文化的建设方向,积极引导社区文化部门对于社区文化实施专项管理。组成社区文化部要不断调动社区组织的积极性,逐渐适应社区文化需求。在积极引导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首先要重视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其潜在力量;再次是要让城市的文化团体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挖掘团体拓展空间,逐渐摆脱个别城市团体对于政府部门的一来程度;再次是要重视社区志愿者和一些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志愿者对于社区的和谐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政府还要鼓励企业参与进来。以苍南县的部分乡镇社区为例,钱库镇车头村文化中心由一部分志愿者参与组成的送春联活动以及厨艺大赛,倪处村文化中心和文联合作举行的十佳农民歌手大奖赛、才艺比拼、米塑表演等,很好地发挥了基层协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使社区文化建设创先争优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要不断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因为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首先要通过开展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来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其次要使得社区信息对称,居民要掌握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不断激发社区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动;再次是不断发挥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为大家作出示范,积极引导社区成员积极转变思想,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比如,苍南县金乡世代徐村文化中心举行的太极拳表演、戏曲盔头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社区文化组织人员开始进行宣传,跟居民进行交流,积极鼓动一批太极拳爱好者参与。夏八美村文化中心也是利用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邀请一些拳友和武术爱好者共同商议,举行的南拳邀请赛、武术比赛、“草根微舞台”演出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四、精心打造社区文化特色

要针对不同的社区特点进行模块化设计,不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文化名片,要对社区中原有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保证文化建设的体系化进程,在城市中建设几个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区,这些社区文化是城市的标志。要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论证其科学合理性,不断的优化其结构,不能搞盲目建设。比如钱库镇新安社区东社村李氏宗祠改建成的环川文化中心,展示江南第一个农民协会--环川农民协会的历史,是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非遗展示馆、名人纪念馆、爱国教育基地等与宗祠融合在一起,使宗祠功能更趋多元,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活动已慢慢渗透进爱家、爱族、爱国的教育内容。这些地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以“人”为本,彰显社区文化的内涵。从单一的传统社区转化为多元的文化社区,带动社区群众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文化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具有重大影响。正如世界著名的生态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于生态系统,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就本质而言,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危机,生态危机内在要求变革传统文化观念,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新文化形式,它要求人们转变原有观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它在促进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

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长期以来,受到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对大自然肆意破坏,对资源环境任意开采,且不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当前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明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改变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取向的文化,它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和其他物种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为代价,要承认他们的生存权利,尊重他们的内在价值。生态文化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重视各物种相互间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一个大生态系统,人类和其他物种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都有自己对应的生态位,相互之间存在着平衡与制约的关系,如果人类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发展,而忽略了别的物种的生存发展,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加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渗透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从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幸福家园。

(二)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和谐的农村社区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友爱、相互帮助的社会。但在当前,农村在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农民群众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们已不像以前那么质朴,变得日益冷漠,农村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农村居民冲突现象更是时常发生,农村社会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和睦与融洽。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基础,是农村社区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需要,农村社会越发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农村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落后文化乘虚而入,一些群众精神文化匮乏、理想信念缺失,面对当今各种复杂的思想文化潮流,已渐渐迷失了自我。农村社会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深层次价值追求,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尊重差异、提倡多元、鼓励包容,在加强沟通、增进感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化解农村矛盾、整合农村社会关系,激发农村社会的活力。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团结互助、互利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农村社区营造出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农村社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更有利于协调好农村社区各主体、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优化配置农村资源及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促进农村社会的生态化转型,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农民自我和谐的客观需要

自我和谐是实现其他关系和谐的基础,其要求消除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对抗,实现身心的协调与圆融,塑造出一种乐观友善、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随着农村开放程度的增大,农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渴求更为强烈,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农民被严重异化,社区群众为贪欲所奴役,从而引发了如盲目攀比、肆意开发、任意开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问题,生态危机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的危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人发展的困境,实现人的自我和谐,那么环境问题就无法从源头上得到根本解决。在生态系统中,虽生命无贵贱,但能力有大小,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如果被欲望控制,不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益,必然将引发大的生态问题。生态文化提倡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要求农民群众转变已有的思维方式,尊重种内、种间的不同差异,提升自身的精神层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它强调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提高修养,健全人格,做到严于律己,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民自身和谐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人之为人的时代诉求。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善恶的评价本无标准,只能靠人性去衡量,只有加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社区群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修养,充实和完善自己,摒除自身对自然环境的私欲,转变已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树立生态的文明理念,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达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二、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对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却相对淡薄,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文化的发展。由于农村社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同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群众过分重视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却关注较少,农民的环保意识匮乏,未能认识到环境恶化给人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而忽视了它们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副作用。

(二)农村社区生态教育不足

一切文化的兴起、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引导公民树立生态文明观,逐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当前我们的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总体暴露出基础教育设施不够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村生态教育严重缺位。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制约,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主要倾向于城市,投入的重点也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农村社区的教育经费短缺,同时,在制定农村教育政策时“一刀切”,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农村社区的具体实际,致使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解决农村文化教育问题已成为建设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重大问题。而且,近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使农村的教育问题更为严峻,更激化了农村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此外,“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功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当今中国教育现状更是如此,应试倾向严重,知与行、理论与实际脱节。考试(分数、升学率)已是教育的目的,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内容、活动严格局限于考试的学科);应试训练,题海战术;人(学生、教师)是考试的机器等。而农村此类现象尤为明显,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影响,农村社区的文化教育过度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生态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农村社区教育的功利化,已经使农村的教育工作迷失了教育本身的内涵,造成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实践的异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的缺位。

(三)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缺陷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良好的体制机制不仅是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但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尚不够健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在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上,政府部门的错位、缺位、越位问题突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交叉重叠问题严重,基层政府的文化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职责不清、管理不明,往往政出多门,文化管理的效率低下,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同时,文化管理的行政化严重,管理人员缺乏动力与活力,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其次,在生态文化的运行机制上,基层政府往往只重视文化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在现实中常表现出:重文化建设、轻运行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需求等问题,在生态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文化权益,许多建设活动偏离了农村实际,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再次,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上,投入方式较为单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而且也没有刚性的资金投入要求,导致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使不少地方文化设施频现“建而不用”“建而少用”的现象。

三、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因此,要针对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解决现实问题,大力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村社区生态文化教育

建设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是根本。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生态文化教育首先要确立目标,突出主题,明确重点。要以转变农民群众的生态思维、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化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生态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为重点,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而展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积极宣传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帮助农民群众了解生态规律,掌握解决社会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相冲突的具体方法,积极以生态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指导劳动实践。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农民群众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注重农民群众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的培养,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觉醒,自觉担当起农村的生态责任,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使农村社会树立起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理念,实现绿色社区的成功构建。此外,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发挥学校课堂的作用,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怀,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观,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二)加强农村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坚持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资源开发并重的原则,更新人才观念,实行“以才兴文”战略,开创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尽其才的新局面。首先,要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建设,充实农村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从事文化服务工作;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相关专家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或者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服务咨询等方式为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智慧、提供智力支持;要鼓励和引导离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同志、老党员回归农村,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发挥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次,实施生态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拓宽文化培训的渠道,建立多渠道的文化培训模式,扩大农村生态文化人才的培训规模,扩增文化培训的覆盖面,构筑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人才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的培训网络,培训要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再次,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壮大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社区生态文化社工,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促进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文化的推广。

(三)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决定力量,但一直以来,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主体问题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农民不仅是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也是生态文化发展的缔造者,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努力使农民群众转变观念,消除对政府的依赖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主体角色,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打造“活力农民、魅力农村”的美丽景象。另一方面,牢固树立政府是主导、农民为主体的理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日本造村运动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个典型,要坚持自立自主原则,充分尊重民意、体现民意,建设的具体行动由各社区、各村镇自己把握,主要依靠社区群众的自主奋斗,让农民群众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而相关部门主要起组织、引导和供给政策制度等作用,要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保障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又好又快地进行。

(四)健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篇6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居民群众的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营造社区宣传舆论环境,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居民素质,让楼道文化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展示的活动阵地。

二、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于素华担任,各社区也要成立楼道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各社区做好调研工作,根据本辖区内楼道的实际条件和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因地制宜,因楼而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确立1-2楼道进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年底前力争每个社区打造1个特色文化楼道,全面推进和提升全街楼道文化建设整体水平。

四、楼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楼道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参与特色文化楼道创建的居民楼,首先必须达到“安全、洁净、明亮”要求,安全就是楼道内不能堆放杂物,要有应急消防设施;洁净就是楼道内的墙、顶、扶栏无灰尘,墙壁上不能有小广告、“”等小招贴,并建立定期专职打扫或住户轮流、分段包干清扫制度,确保楼道内整洁、卫生;明亮就是采光要充足,楼道内有声控灯,无瞎灯、坏灯。在此基础上,主要参照以下五个方面要求,切实推进楼道文化建设:

①是市民公约、市民文明守则、环境卫生清扫责任制度上墙公布;②是在楼道内每层的休息平台处或适当部位设置专题宣传栏,以党建、居民自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保健、法律法规知识为主要内容,开辟住户论坛,宣传栏可制作活动版面,定期在本楼道内不同楼层之间和其他楼道之间轮换展出,常换常新;③是在不妨碍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可摆设适量的花卉盆景(鲜花、干花、绢花均可)点缀楼道空间,在墙壁上挂放一定的字画小品,增强楼道空间的文化艺术气息;④是以楼道为单元,策划和组织楼道内家庭之间开展文化艺术才艺展示和交流等活动,增进邻里友谊,提高艺术修养;⑤是开展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活动,如探病、集体解难、集体贺喜、集体过生日等,促进邻里之间情感沟通,增强楼道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把楼道文化建设工作做为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切实加强对楼道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人,同时动员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楼道文化建设,形成组织有序、措施得力、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各社区要结合“五百家”入户走访,掌握辖区内有美术绘画才能、热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吸纳他们参与楼道文化建设与日常维护管理。

2、提高认识。楼道文化建设是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为使楼道文化建设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各社区要注重转变观念,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形成合力,强化保障。

3、强化居民主体意识。楼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楼道文化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居民的智慧和创造性。要精心组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召集议事和活动组织,从而形成政府规划倡导、居民自我组织、社会热心支持的工作格局。

篇7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建议 对策

1.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2.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理念

加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3.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鞑ド缁嶂饕寰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篇8

医院文化这一概念是从企业文化这里演化而来,新时代的“医院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主体和客体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大方面。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形象、服务理念、文化理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医院精神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的主体是人,核心是培育和创造一种催人奋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医院精神。它的目标是以思想教导、意识引导、行为倡导,通过软约束深层次地解决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问题。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医疗支出的不断投入支持,医院的设施环境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改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的出台使得各医院在硬文化方面都有所统一。如何能体现医院自身独特的医院文化,重点还是在软文化上。而最能体现医院个性的也就是医院精神、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等观念性的元素,医院发展层次和生存能力的不同,主要就是观念文化的不同。

那么如何建设医院文化?以下是我的一些拙见。

首先,要从领导体制的建立开始。要建立以医院领导为主、心得体会主要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包括医院文化建设在内的软件建设的工作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尤其在追求个性的时代,与众不同已经是种时尚。不同个性的人聚在一起,成为了医院文化的主体。要凝聚这些不同的个性,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不然只会是一盘散沙。所以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和前提是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我想这也是这次培训班要求党政工团负责人参加的原因吧!

其次,要为医院文化建设制定目标。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具有共性,还要具有个性,既要具有优秀组织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如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又要体现医疗工作的特点,如“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和“医者父母心”的品德要求等,更要突出医院自身的特色文化,如“社区健康守门人”“一切为了孩子”等。

我们可以把医院文化建设比作装修房子范文,先要有设计师,量身定做设计方案,再由装修工人实现基础构建,最后则是房子的主人在今后的时间里一点点地布置家居、添置摆设,最终成为拥有主人自己独特风格的房子。房子可能是一样的,设计师可能是同一个,装修工人也可能是同一批,但是房子的主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房子才会有所不同。医院职工就像是房子的主人,文化建设就是家居、摆设、软装潢,不同的主体构成了独特的医院文化。

再次,要动员全体职工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医院文化建设也不是单凭一己之力,需要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充分自身挖掘潜力,不断创新,开拓进取。

医院文化应该营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医院职工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使职工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克服陋习、树立新风、团结奋发,积极达成医院各项目标的实现,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论文,我们不可能和二、三级医院去比规模,比设备,按照他们的一套方法来做。要建设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院文化,就要发挥自身特点。服务社区是我们的宗旨,贴近百姓是我们的优势,简便验廉是我们的优点,预防保健是我们的职责。

篇9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特别是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社区,其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如何积极探索转型期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发展,已经成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主要指的是由居住在农村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由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归属和道德规范。而从农村社区文化内涵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须的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由此可见物质文化是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文化指的是农村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观念文化指的是居民所有具有的共同价值观、社区意识、社区精神等,制度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的核心所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三者是农村社区文化的主要内容,且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农村社区文化的统一体。

二、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思想认识不足问题,许多干部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够,完全没有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许多社区干部工作理念和方式依然停留在以往落后层面,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观念,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从根本上抓好农村社区文化管理模式的革新,严重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硬件支撑不够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同其它类型的项目建设一样,需要有强大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其目前的固定资源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匮乏性,即便是已经建成的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也会因为后续资金的不足难以进行必备的资源补充、维修甚至是日常的运作,这就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形式主义”,并没有任何实际性的内容与意义。

(三)文化人才匮乏

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受到其固有的经营条件以及市场运作规律的影响,真正愿意投身到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人才数量并不多,而且极有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和现有工作条件的落后与不发达造成已有人才的流失。同时部分地区政府层面由于缺乏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导致从事此项工作的人才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先进文化

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树立先进的农村社区文化。因此,在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社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们的思想,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使先进文化在农村社区中扎根、发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做到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又要打造适合人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利用乡土资源,以戏曲、歌谣、民谣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精神的形成,从而使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完善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社区文化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规章制度、文化管理体制等等。因此在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用于硬件设施投入的缺失而呈现出并不繁荣趋势的情况下,要不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大用于专项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确保其各项事业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社区内部还要做好文化管理工作,让科学完善的发展体系,符合整个农村经济建设规律,以及广大群众文化需求规律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对其的运作与支持。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要想彻底健全管理体制,还需要构建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其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落实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同时在明确其自身权责以及个人责任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实现其对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文艺工作者的潜能。

(三)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

鉴于目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存在的人才匮乏、人员结构失衡的现状,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其对于自身发展的束缚,就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要充分储备社区文化服务人才,尤其是面向广大年轻的村干部,构建具有先进性、针对性、目的性与服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侧重于培养其管理素质与管理能力。同时,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需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工作。社区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开展一般知识性教育,通过采取组织村民学习方式,对村民进行社区基本知识、社区环境知识、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村民共约等知识进行教育,以此来不断的提高村民科学素质;二是积极进行观念教育,积极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根据村民的传统文化意识、文化层次及接受能力,对村民进行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教育、科学意识等教育,促使村民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三是在社区中积极进行行为教育,在社区中充分地利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在的形式,组织、疏导、激励村民选择正当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树立先进文化,完善设施建设和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培训教育,才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瓴,罗燕洪.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5).

篇10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作用;对策

社区文化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立足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与各位同仁进行沟通交流。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社区群众文化是最基层的内容,它主要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群众为主体,能够代表社区精神文化的物质状态。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区域性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区群众文化以社区为主要区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区域特点。从社区来看,是居民共同生活的地方,社区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联系,他们在生活、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相互影响。如以商人为主的社区,其商业化比较浓厚;如以教师、公务员等为主体的社区,则比较注重政治、时事等。

(二)群众性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是居民在社区中仪器经营形成的,这些文化与群众的喜好、身份、文化程度、职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社区群众文化具有明显的群众性,是多个个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形式,很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同。

(三)实用性

社区群众文化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思想教化作用,对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生活风俗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四)多元性

在社区中,由于每个家庭、每个居民的来源、背景、身份、职业都不尽相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故而因此而形成的社区群众文化也是多元的[1]。

二、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有利于满足群众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重要的文化基地,社区文化能够让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进行唱歌、跳舞、健身、娱乐等活动,为人们休闲健体提供重要的载体,最大可能滴满足群众对社区文化的需求。通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使社区群众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让群众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社区居民都参与其中,通过互动交流,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增加友谊,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于不同地方的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将使居民的沟通、交流、互动、了解更加到位,使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友善及和谐。通过社会文化建设,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关系更加和谐,促使社区居民遵纪守法、积极向上。

(三)有利于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单位,是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元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确保社会更加稳定、团结与和谐。、通过弘扬先进文化,能够有效弘扬正能量,使群众的正气得到弘扬,心灵得到净化,见识得到增长,素质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和谐[2]。

三、对策与建议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要改变当前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模式。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与盘活社区资源。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确保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二是采取社会市场化运作。要充分整合社会市场资金,将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等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的注入。三是注重整合资源。将社区中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坚持个人、单位、社会市场三结合,以弥补社区群众文化资源的不足。在社区规划建设和改造提质时,就要将社区群众文化考虑进去,建好社区公共活动场所、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空余场所开展文化活动,可以充分整合社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方面的资源,实行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共建等活动,譬如社区内的学校操场,可以在放学后及节假日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广场,学校图书馆,可以作为社区阅读的重要场所。企业的健身场所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从而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优质的资源保障。

(二)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素质

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需要依靠强大的队伍支持。一是严格选用优秀社区文化工作者。将热爱社区文化,专业素质过硬,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才吸引到社区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中来,从源头上确保队伍素质。同时,可以整合社区内文化工作的人才资源,将学校、文化单位、退休人员、学生、医生等队伍中的文化爱好者吸纳到社区文化工作队伍中来,二是切实管好社区群众文化工作者。为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狠抓培训质量,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应注重培训结果的运用,将培训结果与社区群众文化工作者待遇、薪资福利相结合,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经济待遇。

(三)抓住文化亮点,彰显文化品牌

一是全面摸底,找准亮点特色。作为社区文化工作者,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调查了解,切实摸清实际情况,深入发掘出亮点资源,着力彰显社区文化特色。要与社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等为亮点,切实做到底子清、任务明,为塑造文化品牌铺好路、奠好基。二是在社区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地确保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中确保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紧密结合社区民众的实际,例如在年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针对性的对活动的内容进明确。所以社区活动内容较多比如聘请或邀请各行业专家、学者为社区作讲座或者报告,增加艺术鉴赏活动内容等,创办社区网络论坛或博客,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等,增加活动的时尚感,尽量满足不同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是尽可能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所有的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对象,参与对象都是社区居民。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文化活动要求,让居民人人都有互动,人人都有最爱,为整个社区营造起一种和谐繁荣的现代化文明社区,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四)着力凝聚人心,弘扬社区精神

社区这个群体看似松散,其实是一个小社会。居民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里,要想和谐相处,只能靠社区文化凝聚人心,因此必须培育共同的社区精神。所谓社区精神,就是社区在长期发展建设中通过倡导而逐步形成的、并为辖区内大部分民众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的群体精神。培育社区精神,可以凝聚社区人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公众文化建设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区域性、群众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群众的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区,有利于社会大局的稳定和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素质,着力凝聚人心,弘扬社区精神。(作者单位:包头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赵晓丽.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J].大众文艺,2013,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