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1

一、为学生创设创造性的环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师自身的思维灵活性都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再到善于提问。把学生质疑、提问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捕捉学生进发的创造性火花,同时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留有学习余地,创造出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人新课、创造性提问、启发式讲解,师生学习活动的协同评价与总结,都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教师要围绕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和思维心理品质、思维形式与习惯等进行训练,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激发。

如《社戏》最后一部分写道:“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什么都是六一公公的豆,味道却不同呢?教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有的学生说,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最有味道;有的说,和小伙伴一起吃起来热闹,才觉得豆特别好吃;有的说,孩子们背着大人偷偷地煮豆吃,有新鲜感、神秘感,所以特别有滋味……

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学生从心理、生理等不同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使问题得到创造性的回答,学生的潜能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激发创造兴趣,开发创造想象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并敢于幻想。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狼和小羊”教学片断]

(课文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

师: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呢?请大家都来当一回小作家,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生1:猎人来了,把狼吓跑了。

生2:当狼向小羊扑过去时,小羊一躲,狼撞到大石头上死了。

生3:当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猎人一箭射中狼的眼睛,狼昏死过去。

生4:小羊骗狼说,要回去洗个澡,让狼吃干净的肉。狼信以为真,结果小羊脱身,一去不再来了。

生5:小羊说服了狼,狼自己走了。

在这个示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编故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想象能力。

三、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位记者曾问过杨振宁教授:“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教授答道:“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就是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学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十个人也许能讲出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答案非常离奇。”诺贝尔奖新得主美籍华人朱立文教授说,美国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他还说,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传统教学法约束学生思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发现,勇于探索。

篇2

中专数学创造性思维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类的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造性素质教育,创造性素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由于数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殊作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作为一个中专数学教师可以不去追求创造性思维的严格定义,但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独立性的思维品德,即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的思维品德。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应有两个阶段:(1)初级阶段。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正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通常指的求学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或解决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人类来说常常是已经认识或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并无社会效果可言。(2)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已经形成,有能够提出或解决具有社会效果的新问题的创造性能力,通常称为创造性人才。我们中专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上面初级阶段的任务。那么该如何培养中专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概念及其相关特征

创造性思维即具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寻觅事物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刺激形成的新的更具独特性、创造性的一种思维过程。具体有下面几种特征:①联想性,即由甲事想乙事,甲事是乙事的原因,乙事是甲事的结果。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没有太大的逻辑束缚,同时也有一定的连贯性。②求异性,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在学习中,主要表现为不只是局限于会解题,而是更高地要求自己会创造性理解、运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③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并无现成的思维方法和程序可循,它的方式、方法、程序、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日常学习当中需要灵活多变,不要拘限于课本。

二、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虽然中专招生规模日趋增强,然而其生源很多都是经普通高中层层筛选后落选的学生。这些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学习兴趣狭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缺失,数学基础薄弱等方面。这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专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步维艰。从而很难达到国家培养合格中专生的标准。

2、教学方法陈旧,虽然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模式,直接导致教学手段不够新意,更多的只是照本宣科。由此导致中专教学只是完成任务,方法上也只是简单的灌输和死记.忽视理解和过程等。这种现状衍生出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学生也无法充分提高其思维的发散性和推理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及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努力的方向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我们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智能,从来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事实上,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种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本质区别的全新的创造教学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造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性的,而且是必要的。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学科教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在中专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提,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可以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以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绝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教师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一项关键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何谓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有一定的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它是一种极具开发创新的思维活动,帮助人类开创认知新领域、开发逻辑思维新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依赖于不断地推理与演绎、想象与联想等活动.创造性思维有以下几点特性:

(一)新颖性.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够摆脱固有思维的禁锢与限制.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在对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质疑、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

(二)求异性.创造性思维是“独辟蹊径”,强调标新立异,敢于打破成规.一方面是在解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探索更加简便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走寻常路”.

(三)综合性.注重知识的联系性.高中数学知识点虽然繁复杂乱,但是很多知识点都有内在的联系.当我们在解题遇到困难时,就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对解题思路有益的关键点,进而逐渐冲破困难的局面.

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是落实与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摆在首位的.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是一种意识,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放在数学学习中,就是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处理相应的数学问题.第二,创造性思维能够为教育事业开创新局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教育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元素.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能力与成绩的提升,同时又能激励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产生相互的作用,一种隐形的“竞争”,这样的一个互动关系促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

我们看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乏学习创造力

这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就是,学生上课犹如万马齐喑,只是机械地听讲,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而安排自己学习的进度,不能够提出问题.但是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显得无能为力.缺乏创造力,就意味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产生依赖性.平时的学习中,有教师的引导,能够勉强应对习题,但是在考场上便会显得束手无策.

(二)学生的思维定式

高中生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习惯于依赖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他们长时间的学习中养成了单向思维、顺向思维、平面思维的习惯.这对于学习数学是十分不利的.这些定式思维极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胡同,不利于知识的运用.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多向思维能力

1.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通俗地讲,就是要倒着个儿想问题.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会打开他们的解题思路,对他们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注重在这方面能力的引导.

2.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就要求学生在解题的时候摒弃平面思维的限制,将题目摆在立体空间内审视,这样能够获得更多的角度.这种思维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立体型、多维透视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立体思维的模式,方便学生能够很好地思考问题.例如:我在向学生讲解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问题”的时候,由于几何体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模式,我首先培养学生立体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形成课本中几何体的模式,便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就是要求学生摆脱单项思维,从一个点辐射四周,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能力也就是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多向思维的锻炼,能够在解题时选择最省力、最省时的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二)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创新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篇4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造性思维意识。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要学生“乐知”,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可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内容、题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加强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重,而基础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这一特点,尽可能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内容。例如,在相遇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对“相向”、“相遇”、“同时”等名词术语较难理解,我运用教具演示和学生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了名词术语,分析数量关系,掌握了解答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生学今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巧设发展性练习。

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我常常在一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能够做出来的思考题,如学生在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量的基本练习题后,我出示习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4,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很多同学误认为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是28厘米,此时,我适时启发学生思考:3/7表示什么意思?4/7呢?与7份相对应的总数量和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的理解。接着出示习题: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3,它们的棱长是48厘米,这个长方体积的体积是多少?此时,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经过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这一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尝试。

2、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人们理解问题时,思维朝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一种方式,而是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即同一问题的思考方向多,角度多,方法多,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⑴一题多解:它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范畴,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并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如,AB两地的铁路长80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过5小时相遇,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解一:100×5+5X=800

解二:800-5X=100×5

解三:800-100×5=5X

解四:(100+X)×5=800

解五:800÷(100+X)=5

一题多解不仅应用题可以这样做,有些计算题,几何图形中的面积、体积计算也可以这样做。

⑵一题多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化条件训练,即看到一个已知条件,会联想到很多隐性条件来。如甲与乙的比是5:4时,就会想到:

①乙与甲的比是:4:5

②甲是乙的1.25倍

③乙是甲的4/5

④甲比乙多25%

⑤乙比甲少20%

四、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能代替,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现状;必要性;创造性思维;价值意义;能力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ownship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the need for and valu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training a few suggestions to start Talking about how to cultivate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ve ability.

【Key words】The status quo; necessity; creative thinking; value significance;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9-0047-02

一、堪忧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都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业教育的观念。而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的学生在学习和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很多。总之,现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表现的现状令人堪忧!现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以及强调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是中庸。所以学生往往以主观出发处理问题而不是以客观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其次,作为学校,原本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但是当前在农村学校中。很多学校及教师一面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一面却又完全死搞应试教育,真正意义上做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伎俩,这样就致使师生皆迷茫,教师教得累――不知怎么教好;学生也迷惑――不知怎么学才学得好、学得到又考得好。

再次,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读书无用论”似乎已左右着很大一部分人的头脑――“读不读书都能吃饭、生活”!因此,学生厌学情况非常严重。厌学涉及范围广,不仅涉及乡镇学校,连城市里初中高中高校皆有。

总之,学生忧困于学与用的忧虑,走不出思想的蕃篱,逃不出应试的牢笼。这些都是令当今教育现状堪忧的病因。在这样一个形势下,,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意义

创造性思维是自觉的能动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他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价值性。总书记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也正是对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我们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担,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奠基的磐石。所以提高数学教育教学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

(一)教师层面的提高。

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有创见的设想和理程取舍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天然主体,学校必须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驱力。教师必须善于解剖自己,善于调整自己,勇于发展自我,乐于教育创新,才能赢来“脱胎换骨”式的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优化教育艺术。从而带动学生在新课改中创造性的学习,练就创新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象地说,我们的学科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向学生提供“黄金”,而且要授予学生“点金术”。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重视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学会了创造性思维。 3、通过互换角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换角色,引导他们自制教具,自设问题等。让他们自己设计,找方法,引发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巧妙提问提要求,设计什么图形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巧妙,最精准等。让学生尽力明确,并将设计过程中的“发现”“困惑”仔细思索,记录下来在适当时交与大家探讨。如我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章时,就让学生测量、折叠、剪拼、类比、归纳等方法学习。例如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中我让学生分别作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后,经过比较确认这几个条件的过程。首先提出“需要怎样的有关边角的条件才能作出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继而让学生思考,有的同学就马上“发现”不需要三个角或三条边都相等也可以。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的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小组合作诱导创造性思维。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想问题,设方案,诱导创造性思维。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乎每章都设计了实践探讨。我们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每小组认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在分组监测个别指导等细节上要注意,让小组实践探索并不等于教师就撤手不管。

5、进行创造性实践教法,增加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即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教学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独立地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并做出新的变换和组合,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如果我们这样长期坚持,既能成功地完成应试,让学生能考高分,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岂不是双赢之举。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数学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的精神与执着的追求,去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我想,只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发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给力千秋万代的壮举吧!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篇6

【关键字】儿童绘画 艺术性思维 创造力 美术教育

儿童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思维和表现手段上,儿童绘画具有特殊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儿童绘画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方面与许多艺术大师的追求上可以说是一致的,且儿童绘画本身就有其艺术性所在,所以想要发展这种艺术性,必须使儿童的绘画心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美术教学活动因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一般是指12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儿童画画的特点是随时都会出现一些曲折且不能按常理来衡量的线条和图形,而这种不合理恰巧形成了儿童画的趣味性,使其独具风格,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画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准确的外形,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儿童的思维是通过某些最基本的“形”进行的,当儿童打算描绘一件物体时,他们常常只是把这些物体的总体形状中包含的某一部分的形状大体描绘出来。儿童画具有一种特殊的荒诞性,主要表现在构思荒诞性、构图荒诞性、造型荒诞性、色彩荒诞性、空间荒诞性、设计荒诞性六个方面。正由于这种荒诞性,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被认为是儿童的“艺术性思维”,甚者有人把儿童画和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目前儿童画的教育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于少年儿童在美术方面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重视,许多小学生都会报名参加校内外各类美术学习班,但是一些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大力宣传什么“美术大师速成法”,使儿童在被动的状态下反复的临摹一些美术大师的作品,效果倒是立竿见影,可是这种技能的速成不但不能使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正确的面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反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使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且缩小了的他们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谈不上艺术性思维的培养。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曾经在一个儿童美术培训班里见到这样的情景:第一天上课时,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工具跃跃欲试,老师还没开始上课他们就开始画了,这时候画出的作品稚嫩但是非常有趣,但是一个星期后,他们明显失去了兴趣,画出的画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教师上课时采取示范一张画,让孩子们反复临摹的教学方法,这种忽视儿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乐趣的表现和自信的建立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且适得其反。美国一些著名的艺术教育学者也曾表明:艺术教育的目的最主要的是以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标,兼具儿童理性的认知活动与感性的创造活动。我认为,要摆脱陈旧的习惯性程序,必须努力创造各种愉快的形式,引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美术的正确认识,这才是培养在绘画中艺术性思维的关键。

三、借助现实生活开发学生想象的源泉

儿童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是儿童运用各种感官,在现实生活开发出来的,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儿童想象力的来源。我们必须带孩子走出教室,让他到自然、社会中获取直接的体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将美术教育与孩子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体验和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再用想象将所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赋予自己的灵魂,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样不仅使美术活动增加了趣味性、生活性,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生活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展孩子的感官能力,让孩子看、摸、闻、尝、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脑中的表象来思考。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这样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四、我认为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

3.教师尽量少做或不做技法示范,主要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创造力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是当今研究创造力的权威,他在《成功智力》(1996)一书中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他认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善于学习,有创意且具有行动力。斯滕伯格将人类思维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想象和假设等能力。斯滕伯格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技巧,使其成为思维高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斯滕伯格强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更强调尊重学生智力形式的差异性和思维风格的多样性,树立多样的人才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他提倡灵活教学,如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设置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类题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予以评价,判断学生的思维处于何种水平,发现学生的优势思维与不足之处,从而有所侧重地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儿童阶段的理性思维赖以形成的知识吸收与相应训练还未开始,更未能得以模式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处于一生中最为活跃的状态。儿童美术教育和艺术的创造属性密切相关,儿童需要通过艺术培养来塑造坚强的自信心、自我展现的欲望及其创造力,若无法施以合适的教育,其所承载的创造力潜能便会因后天逐渐接受的理性思维而日渐削弱。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便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到:“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然而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也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就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作。”因此,色彩、线条、形状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日常的思维意识并不重要,而尊重学生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审美,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营造空间,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本质诉求。儿童美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儿童美术感知与思维的构造者,而非灌输者。这种构造并不是传统教育意义上对于受教对象的辖制,而是一种“自主”空间的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弱化陈旧教育方式中的“标准化”美术技巧,而倾力于激发、引导孩儿童的个性表达,注重发挥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儿童往往都会将它们拟人化。在儿童的绘画创作中可以看到能够“行走”的楼房、“微笑”的茶壶、“古怪脾气”的狂风、“乐于释放能量”的烈日等等……与以往限定描绘对象和运用材质的美术创作方式不同,在“主题性创作”中,美术教师只需在创作之前限定创作主题。比如,要求以“变化”为题目进行创作。在开始前让儿童尽情发挥想象,直至创作出自认为可以称之为“变化”的画面,并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冰块的融化”“人的成长与衰老”“城市的千变万化”“一年四季的更替”都可以成为想象的对象,同时无需限定创作的材料与形式,鼓励学生发现并运用一切可用的创作媒介。可以说,教师对于儿童创作的介入越少,就越能彰显出“美术”自身对于孩子的包容度,从而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还有“通感”教育。通感教育指在美术教育中与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性。比如通过聆听各种音乐从而感受不同的节奏和情境;或根据戏剧和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经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再加工,将其诉诸于不同形式美术创作的表达中来,是各种艺术形式启发下的多元化创作。由此看来,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肢体语言等,并在相互置换与混合的基础上挖掘他们的审美直觉本能。通过这种互动游戏式的美术教育历程,可以将孩子的创造禀赋最大化地进行发掘。儿童时期的美术活动,正是经由逐渐感知、了解客观世界过程中将其对象化的视觉方式,这种图像的营造正是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儿童在探索过程中的绘画作品可能是幼稚、粗糙和不完美的,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情绪得到了宣泄,心智得到了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艺术本身,个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此,造就适合于其自身特点的美术创作空间,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我们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储备,通过开放性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在早期的生活体验中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R.J.斯腾伯格著.超越IQ――类智力的三重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 译.成功智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前言

胡总书记在2006年6月两院院士会议上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时期,小学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前页,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发现,新理念新思想,新学说和新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第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第二、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合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第三、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指的是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当学生们的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要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出来。第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因素。流畅性是指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第五、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最强,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问为什么,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永不枯竭。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嗜好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是这样,他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爱好读书者,他会在书本里获得兴趣,有了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他更自觉的学习,形成了“乐学――兴趣――乐学”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生动有趣,要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此外教师还必须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每位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强迫性”教育对待学生,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新知识,把新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获得新启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3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首先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有良好的情绪。教师的良好情绪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的高度热爱。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最好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重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3.4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具有意志力

自信是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第一心理素质,意志力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和表扬一些身体素质较落的学生,让学生们逐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第三、引导学生将体育课上顽强精神用于其它的学习中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

3.5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更多创新机会

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练习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些大大限制了学生创能力发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刚开始的广播体操学习中,在教授完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以后,让学生明白广播体操除了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深入了解广播体操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的排编方法。又如教五六年级学生练习投篮时,由于小学生手臂力量不够,动作不协调,球性不熟,造成命中率不高,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向他们提出“投出的球只要碰到篮筐或篮板中的黑色瞄准区域”都算好球,这样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练习就能真正地投中好球,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很自然的大大提高。

3.6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团队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是尤为重要。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这种精神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相互鼓励,群策群力;注意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运动实践。如在教授具体动作技巧时,教师先做一套规定的技巧组合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讨论协作后做出不同于规定动作的技巧造型。学生讨论若能很认真,组成的造型也很会奇特,富有创造性,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更加活跃。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出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教师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学生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习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等,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因材用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方面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现在乃至将来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J].教育研究,1999,08.

[2]张建军.论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兴趣

传统作文教学强调应试,学生为了做出有模样的作文,默写几套写范文的现象比比皆是。企求在考场上拿到较高的分数,学生的考场作文出现千人一面,万物一色的公式化现象,这与传统作文教学的理念有莫大的关系,致使学生求新的意识淡薄,作文成了样板戏。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就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而兴趣能提高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活跃创造性思维。现在学生手头上的作文选多种多样,网络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写作之星之类的软件层出不穷,这对于扩大阅读面有好的一面,但不少学生缺少创新精神,利用各种资料东拼西凑,写作不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张扬自己的个性,而是进行一项组装工作。鉴于此,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贵在独辟蹊径写出新意,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能让范文牵着鼻子,不能机械地照猫画虎,以便学生解放思想,逃脱种种束缚,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作文要给予肯定,多点鼓励;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默写、套写范文的后果的严重性,现在中、高考评卷者对公式化作文是相当反感的,套写的作文不会得高分,让学生晓得富有新意、充分体现个性的作文才是受欢迎的。教师大力鼓励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有了创新兴趣,就会努力地进行写作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寻找多种思路,求得多种可能答案和设想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表现自己的个性,为作文的构思提供多种途径,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的关键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常规,鼓励大胆想象,开拓思路。作文教学应该大力鼓励学生想象,多作想象力的训练,教学生发散的思维方法,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发散思维的方法,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利于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可着重向学生介绍下面三种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思维方法:

1.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把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比分析,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想和引申,从而得出新意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作文《这就是我》,题目要求充分认识自己,表现自己个性。可引导学生将“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中未来的我”进行对比,分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对自己个性的评价等等,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就不局限于“现在的我”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流露真情实感,新意自出。

2.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通过联想把材料内的已知内容要素同材料外的其它内容要素联系起来思考,从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拿作文《感受自然》为例,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图景,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写山的,将不同的山进行比较,找出山与山之间的树、石、溪流和林中小径等方面的特点,将其优劣进行对比,表现自己对某种自然景色的向往之情;写海的,则将不同地方的海水颜色、海浪大小、海滩的沙白程度诸方面加以比较、评价,甚至可以和学生自己心中的海进行对照,以表现独特的欣赏角度和非凡的感受力,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体会,全力表现自己的感受,全力去创造。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与人们习惯的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能够克服日常的思维定势,在逆方向的思考中寻求新的思维领域,是作文创新的又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以作文《班门弄斧》为例,“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是不自量力的表现。有学生的作文却为班门弄斧叫好,认为班门弄斧是胆识和勇气的体现,是用科学态度向权威提质疑,并提倡新一代青年要有班门弄斧的精神。这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打破了思维定势,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三、重视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对问题直接,快速地做出判断,偶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直觉思维不是盲目的猜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灵感是一种最佳的短暂的创造状态,蕴含着极大的创造力。钱学森说:“我认为就是现在也不能以为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类,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的,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直觉、灵感可以帮助个体在有关事实不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预见和提出创新假说,就写作而言,会使作者的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优美,作文教学要给予重视、鼓励扩大阅读,拓展生活空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基础,一个人积累的经验越是丰富,直觉和灵感产生的机会就越多。布洛赫说:“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认为“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素材,从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而已。”灵感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偶然获得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从杂志、报纸、网络等多渠道获取信息,提倡拓展生活空间,多体验生活,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的阅读面宽了,生活空间大了,视野开阔了,知识经验的积累厚了,直觉和灵感就容易诱发。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篇10

一、领会课改新理念,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智能,是科学与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是美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创造力的培养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基本的内容。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各自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必须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必须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多种方式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有成果的能力。我们还必须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陈旧观念,联系课程本身,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充分了解学生,提高审美意识

创造力是人的智力,必然是由人而出。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1)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

(2)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亲密关系。

(3)掌握小学生美术的特点:小学生美术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是小学生思维的真切体现。小学生美术不受表现对象的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以印象成分居多。小学生美术的随意性很大,对比强烈,夸张而无拘无束,往往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其次,我们还要提高自身与学生的审美意识。明确教学生学美术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由于小学生美术的特点,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要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和新颖的表现。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人一样,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主动的再创作。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以美的标准去表现事物,创造美。

三、加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1)联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也是最为宝贵的智力之一,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准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多安排一些联想练习,比如,在教学小学美术新课程第一册《五彩路》时,我就启发学生对路进行联想,学生在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给出了令人惊讶的回答:登月球的云梯|、不需要走的时空隧道、可以连接现实世界与电脑的转化机等等千奇百怪。可见学生的知识面已经很广,让学生停留在物象的写写画画上显然是有碍于学生的发展的,让学生多联想,甚至幻想,都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2)加强做添加、变形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基本型添加、变形成为另一事先不存在的形,这就是简单的创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要求学生给一些基本形,比如正方形、圆等进行添加,使之成为类似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等事物,更应提倡学生进行夸张和变形,联想成鱼、大桥、火车等,这样的练习多了,就势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如:二年级有海底世界和宇宙旅游方面的想象画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海底的神秘莫测、宇宙中可能有的外星人来引导,鼓励学生当未来的科学家和设计师,看谁设计的宇宙飞船造型奇特功能多,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见解,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结果他们画出了空中乐园、深海怪鱼、太空鸟、太空飞翔等造型功能新奇的物象。

四、为学生创设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

(1)通过写生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是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写生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源泉,再经过他们的想象加工就会创造出比显示物象更为鲜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