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灾减灾基本知识

篇1

Summary

A model of general nature that can supply consulting is attempted to put forward in this text.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matter and yuanjian is the main body of any exists, and is content and the clue of whole evolution history ; The information is a sort of the yuanjian that among shifting ; The knowledge is the appearance that one kind of yuanjian in among shifting , and can only realize in the course that interacts.

主题词 物质 元间 本体论

subject word matter yuanjian Ontology

引言

尽管试图提出新的本体论方案很可能被视为令人厌倦的唐突之举,但是神圣庄严的物理学、生物学、数学… …也没有能像人们所期待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一般线索。至今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理论可以把从宇宙起源到生命现象、股票市场、计算机网络、忧郁症、海湾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看待,各种专门学科的发展并没有拉近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显然,期待产生一门一般性的科学或者靠具体科学提出和完成世界一般原理的任务还为时尚早。用哲学的猜想和推论探寻本体论问题仍然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和途径,轻言放弃是草率的。

本体论研究的沉寂并不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荒谬,而是两千多年前就确立了的唯一物质主义和唯一精神主义本体论体系其解释能力在现代科学的挑战下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已经逐渐丧失了作为本体论的地位,不再具备一般性了。本体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在于站在现代科学革命性的成果之上,用科学的视野扩展哲学的视野,不断提出更加近似的新方案,积极参与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去,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否则,哲学就将沦为训诂学和哲学学。

辩证本体论及其定义域

如果说已经有一条贯穿一切科学理论和自然现象的公共原则的话,这就是进化论,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正在于可以把从大爆炸开始到信息时代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一切都是进化来的。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可以在这个唯一的时间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有效性范围。同样,本体论的任务和实质不仅是要指出这个进化过程的主体是谁,是什么东西在进化,同时,必须在全尺度范围里有效,否则,就不能算是完整的本体论。

如果唯心主义的"心"是指人的精神存在,那么人作为进化的产物显然只是进化长河中的一个微小片段,这样的本体论不具备足够的一般性。

如果"心"是指柏拉图、黑格尔意义上的绝对理念,在世界产生之前先决地存在着一套程序,显然,物理学和进化论都不支持这样的假设。

如果"心"是指物质的结构,那么,任何结构都依附于具体的物质载体,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单独作为本体。

再来看唯物主义。现代物理学已经表明,物质在不同的尺度下和能量、力、时间、空间等处于相对关系之中,可以相互转化,因而物质相对于过程和事件。任何具体的物质都是有结构可言的,不是唯一的,或者说仅用物质这一个概念不可能解释这一切。特别是当人们更加关注过程和事件时,"信息"就成了突出的现象,作为载体的物质退居于次要地位,这时,再用唯一的物质来解释就十分牵强了,物质之间的的差别不能用物质本身来取代。

差别和元间

差别是什么?"差,贰也,差不相值也。""别,分解也"。(《说文》)差别是指至少两个以上的实体之间存在着的不一致、不等同、不统一的情形和状态。

首先,"有"差别存在时就同时指出了差别者的存在,差别者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物体,也可以是差别的差别,既差别本身构成的第二个层次的差别者。事实上,任何差别都以具体的差别者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载体,没有对象的差别只是一个关于差别的抽象,并不成其为差别。

其次,有了差别还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什么样的"差别的问题,因为任何差别都有具体的形式,没有内容的差别也只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外,任何差别都是具体的。"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是什么"的问题。

"有"和"是"都是本体论的基本范畴。任何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属于差别者的差别或者差别的差别者,因而,差别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是我们这个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现象。这个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物质或实体的差别的形式,就连物质、时间、空间、能量、信息、思想、精神、关系、结构等等都不能例外,离开了差别都无从谈起。

为了描述的方便,这里把差别及差别的形式定义为"元间"。"元"有起源、开始、本源的意思,"间"有维度、区别的意思,元间作为和物质对立统一的一个范畴具有这个世界最基本存在方式的本体论意义。

尽管差别的差别有资格成为差别者,但归根结底最基本层次的差别者仍然是物质。

物质

"物质"是分歧很大的一个概念,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哲学流派在进化坐标轴上选择了不同的定义域。比如,从人的天然的观察能力出发和从量子物理知识出发就可以得到对物质极为不同的理解;单纯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曾经得出了"世界只是人的意识的表象"这样极端的想法;不限制定义域,还经常导致"什么是最终物质"的永恒的"恶无限"。

具备有限和确定定义域的概念才是可能定义和讨论的。辩证本体论中的物质概念的定义域是"物质是结构的"。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才可能是物质,没有结构的东西不是物质。从物理角度上可以划一条界线,在结构没有产生之前物质也没有产生,物质是产生出来的。我们不去讨论结构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不是物质世界,那是另外的世界,这也是辩证本体论的极限。

在物质概念有效的范围里,任何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因此,物质这个词可以分析为"物"和"质"这样两部分,"物"指作为素材的物质以及由这些素材共同构成的新物质整体。"质"就是指这些素材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关系才形成这个新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假如结构是静止的,物质就是永恒的。否则,物质就不可避免地和过程、事件这样变化中的结构联系在一起。

任何物质都是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这样,任何物质又都是一个事件,这个物质的"质"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共同组成的,某个物质独特的性质是指这个过程中的哪一部分呢?通常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过程中相对稳定和持久的那一个小小的段落,或者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那一部分。显然,物质只有相对的意义。我们很难得到关于物质的一个单纯的定义。

对立统一

谈物质时必须讨论素材和素材之间的关系;谈差别时必须涉及差别方式和差别者。这两个概念都把对方作为自己的定义前提,离开元间单独讨论物质或者离开物质单独讨论元间同样没有意义。物质和元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和实体,也是世界一切事物的基本关系和存在方式。

下面的推导可能更有利于我们关于对立统一的理解。

论题: 对立统一是一种关系,而且是最基本的关系。

前提: 所谓"关系",是指结构中的要素相互之间时、空分布的秩序和样态,是要素之间相对的意义。

因此: 1、只有要素之间相对时才有关系可言。比如"力",任何力都是至少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之间作用的现象,没有对象就没有力。

2、单独的"素材"不能作为素材和存在,也无关系可言。

如果: 1、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紧密,使得素材之间的差别趋于消失,就可能变成单独的"素材",就回到了无关系和无素材状态。

2、素材之间的关系无限松散和微弱,以至到了关系变得无意义的程度,"素材" 也就不再作为素材了。

结论:所以,关系仅存在于上述两种极端状态所限定的边界范围之内,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中间状态中。只有对立统一才构成关系。任何具体的关系都必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现象。转贴于

推广: 1、由于"存在"被定义在相互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又必然地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存在的都是对立统一的。

2、新物质产生于原来对立统一关系的破裂以及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形成。

对立统一关系首先是存在,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我们对于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本身的研究。

恩格斯在他著名的《自然辩证法》里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二十卷第598页)"注意: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用抽象方法建立物质的概念时,用撇开 "质的差异"的方法只能获得片面的物质概念和范畴,只得到了作为素材的物以及由素材汇聚成的整体的物,忽略了素材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的性质和特点。这只能是人对物质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方法,并不意味这就是对象世界实际的存在方式,只是对复杂存在方式的一种概要的描述。用这种简化了的范畴,只能对世界作简化了的描述,只能在世界发展史的某一个阶段里有效,在人类知识不是很充分,活动范围不是很广泛的领域中有效,当然不可能具有全尺度本体论的意义。把这种片面的范畴作为本体论的出发点只能产生对世界更加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得出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的误解。

还可以撇开各种有形无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物质性,撇开作为载体的物,仅仅从物质之间"质的差异"入手,就会抽象出差异和差异的形式这样的范畴,得到世界的结构性和元间性。也有人试图把这个范畴推广为世界的本体,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由抽象的理念和程序构成的,是上帝的意志,是绝对的精神,或者是人自己头脑中的一个观念和看法。这就是所谓唯心主义的基本思路。显然,这同样是一种片面的抽象,只能说明一些物质高度进化状态时才有的特殊现象,不可能具有普遍的、本体论层次上的意义。

沿着恩格斯的思路可以既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异,获得一个更为全面的抽象吗?当然可以,就如作多项式代数时,我们保留的项数越多,获得的结果就越精确,当然运算也越复杂。

不撇开物质也不撇开差别的抽象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只有对立统一的抽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客观世界本源的、真实的存在状态,获得以质的差异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物质以及以物质的方式实际存在着的质的差异,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获得的范畴才和客观世界实际状态更接近、更相似。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排斥和对立,都企图代替对方,都企图独立地解释世界。事实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合理的局部理论,都不具备全尺度上的意义。

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也都是物质的。正如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不可想象一样,由于运动只是变化中的结构,那么,没有物质的结构和没有结构的物质也同样不可想象。如果没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话,这就是个一般原则,是辩证本体论的基本原则。

物质和元间(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物体和事件只能以这种方式存在。全部进化史就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和实体的进化史,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是全部进化史的主体。

辩正本体论是不是有限理论?是的!这个理论只能在"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任何结构都是物质的"这个范围里有效,超出了这个限度,到达没有结构的"纯粹物质"或者没有物质的"纯粹结构"的情况,这个前提就不存在了。这样,辩证本体论的定义域就有了两条边界。从起源上看应是大爆炸开始后的0+时刻,从远逝的方向看可能是"热寂时刻"和宇宙彻底收缩,还或许可能是当结构绝对优于物质载体的极端条件下。除此之外,在整个进化史中普遍有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辩证本体论的两个特例。(关于纯粹物质或纯粹差别如何过渡到对立统一状态的问题参看作者《物质与元间的世界》.湖北辞书出版社)

物质和元间在对立统一中保持着自己的相对特点: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元间是相互作用的方式,元间不单独参与相互作用,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相互作用与存在

既然一切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方式组织而成的,那么任何物质就必然处于和其他物质的关联之中,不和其他物质相关联的东西就不符合我们的前提,也就不成其为物质。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和其他物质的关联,因而,这个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表现为这个世界中的一切内容都处在必然的相互关联之中,如果这种关联是以"相互作用"来实现的,那任何物质都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样,世界中任何局部的、微小的运动和变化都是整个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任何一个事件和物体都不是单独和孤立的,都是这个世界全体中的内容,都将对整个世界发生作用和影响。这是相互作用的绝对性。

同时,由于作用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瞬间把一个个别的、局部的变化传遍整个世界,变成整个世界全体的变化和动作;另外,由于每个个别事物的能量有限,传播时经常以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速率衰减,所以,局部的事物不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其他局部,这种差别导致了这个世界必定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现象反映了相互作用的相对性。

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绝对相互作用框架内具有相对性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和特征,都必定是一个经历从孕育生成到相对稳定成熟再到衰老消亡的完整过程,我们说某个物体或事件是"存在"的,是指一些素材被以特定的样态组织成特定的时空结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单位参与相互作用,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当这种组成形式----这个事物的"质"变化和瓦解之后,不再以原来的样态和形式参与相互作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由此,我们获得了一个关于存在范畴的新理解。"存在"是指那些正处于普遍相关和普遍相互作用之中的质以及因这个质才凝聚和联系在一起的一些素材物。一切存在(包括世界本身)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势态与规律

一些素材能否聚合成一个新物质不仅取决于每个要素自身的结构和性能,还要取决于各要素所处的初始环境和条件, 取决于局势赋与自己的形势和条件。总之,物质的形成和延续、事件的发生和演变是由更高一层次的物理局势中种种相互作用的形势以及更低一层次的物质结构状态共同促成的。我们把这种可能促使一个物质和事件产生,并对其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称为"势态"。

势态是普遍相关和总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是影响物质和事件过程的环境;是可以涵盖该物质和事件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域;是物质分布中相互作用方式的综合形势。总之,势态是一种物质的系统关系和结构,属于元间的范畴。

一个在势态作用下产生的事件和物质是被预先存在的各种条件制约和导向下的过程,是被事先规定了的过程。因此,这个事件和物质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期和被规定了的,它将产生由势态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必然性。

在特定势态下发生的事件将产生特定的结果,这就是规律性。

一个事物之所以产生出特定的性状和结果是由特定的势态所强制形成的,这就是因果关系。

先生成的物质成为以后物质的素材,先生成的势态成为新势态的条件,它们限制了随机运动、为随机运动设置了障碍,同时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选择条件和趋势。迫使后来的运动不得不以已经存在的势态和物质材料作为出发点,作为自己必须遵守的规则,形成了某些事物产生的必然性和决定性。因此,规律是相互作用的一种限制性的先决条件;是形势中对其他过程发生了强制制约作用的那些势态;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时空分布的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规律是一种外在的、绝对的、神的力量,甚至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指导和控制世界运行的以抽象方式存在着的绝对理念。因此,决定性的规律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支配一切的永恒力量。我们只能发现它、认识理解它、服从它、遵循它,根本不可能影响它、改变它、甚至创造它。

现在看来规律只是自然世界发展到目前的实际存在状态,是世界的一种具体的存在方式。不是超自然的力量在决定我们,是自然状态自己决定着自己。马路中间一辆车抛锚了,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这就是规律性。

正如没有一只液化气钢瓶可以做到绝对不漏气一样,势态对于相互作用结果的限制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而是必然存在着缺陷。

固然,相同的势产生相同的结果,但是这只能是大体上的相同,没有绝对的相同。因为绝对的相同意味着差别的消失,而两个并列的物质本身就意味着差别,意味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完全一致,每一个物质、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势态都是唯一的。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唯一性就越突出,出现缺陷的机会就越多,差别就越显著。

势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决定条件,它处在全宇宙无限相关中的一个局部里,有无限多的变量在影响它,所有层次、所有局部的扰动都会改变这个局部的势态。因此,势态并不能保证由此而决定的每一个结果都是确定的结果。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结果的取向和趋势,不能保证每一次的结果完全精确地一致。

势态的不完整性和缺陷性使势态不可能彻底限制和规定局势发展的趋势,为不确定性留下了余地。

以不确定的势态产生的新势态就是不确定的结果,基本相同的势态只能产生基本相同的结果;势态越动荡、越复杂,它的制品就越多样化,可供新势态产生的余地就越大。这种不稳定和复杂性使得势态无法限制新势态的唯一形式的情况被称为偶然性。势态的不完全性就是可能性和偶然性存在的基础,是多样性产生的条件。

规律的发展性和相对性

如果势态是静止的,没有破缺,最终导致的一定是必然性和决定论意义上的结果,没有偶然性可言。但势态本质上是一个运动、改变、发育着的结构,在势态中运动着的物质已经意味着势态本身是改变着的。每个具体的物质都在一个先决的环境中运动,这种运动改变着环境,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每一刻都有新的势态和环境产生、变化出来,如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就意味着这种产品的市场越小,后出的产品和先出的产品面临着被自己改变了的不同市场环境,市场反过来制约了生产线上的产量。

世界是由差别产生的,而差别又是产生差别的原因,于是,差别便以正反馈的方式不断积累起来,差别的积累就是进化。

恰好满足势态限制条件的事物才能产生和存在,只有不断改变自己使之跟随事态发展的事物才能在变化发展的势态中继续存在,这就是选择和适应。

总之,势态是变化和发展着的,势态的势态直到所有层次上的物质和元间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对于必然性来讲,只是相对于某一个层次、某一范围、某一确定的时空区域才有意义。必然性更适应于这个物质自己所处的势态层次,也就是说,层次越多、结构越复杂必然性就越少,一个物体保持自身稳定并且可以预见发展结果的机会就会越低,破缺就越多。

由于这种发展性、运动性使每一层次的势态都不能保持永恒不变,而且每一个层次的发展也不保持一致的步骤,所以势态的演化性使得必然性只有相对意义。

尽管如此,偶然性也难以取得决定意义上的特权。因为已经形成的局面和事态是事物演化发展的出发点,这些既成事实限制和制约了演化的方向,限制和剥夺了任意发展的权力和自由,只能从这些势态留下的空隙中寻找出路。

既然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可以追溯为势态和势态的破缺,而势态的破缺只是另一种势态,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性就无从谈起,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应该有程度可言。所以应该用确定性或随机性取代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重要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有了程度可言,不是绝对的必然性,随机性也不是绝对的偶然性,确定性程度是介于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一个度量。是依据不同条件变化的一个变量。

相互作用与元间的可转移性转贴于

辩证本体论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已经不能是那种被简化为两个理想质点之间的碰撞,因为任何物质都是结构的,都处在普遍的相互关系当中,当两个事物相互作用时实际上是两个由不同素材以不同结构方式构成的实体之间的较量,产生和维持这两个实体的周边势态也是这次相互作用的参与者,每一次相互作用都是一个内涵丰富、极为复杂的新的事件。

从作用者只是通过作用轻微地、对被作用者不发生明显影响的情形,直到作用者相互之间直接地、深刻地冲突和碰撞,使双方都产生本质的改变,产生出新的物质,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之间是一个广大的区域,有无数种作用的形式和可能的结果。在这无限多样和复杂的相互作用现象中在保持自己本性的同时迫使对方依照自己的元间而改变,是一切相互作用中每个作用者遵循的基本原则。作用参与者都必须保持自己元间的完整和稳定,减少和避免在相互作用中被改变、被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质的存在。

一个儿童赤足在沙滩上奔跑,他的脚印被留在了沙滩上。

当脚没有踏上沙滩之前,脚和沙滩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且是各自物质和元间统一的具体物质和完整体系。因此,脚踏上沙踏滩之后,脚和沙滩都不是作为简单的、物理学意义上的质点相互碰撞,而是两个物质体系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都力图在保持自己原有形态不被改变的前提下改变对方,迫使对方按照自己的形态重新布局。那么,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作用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发生改变,而各自改变的程度和结局取决于双方各自本来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条件。

这个模型是无数相互作用情形中一类常见的类型,这一类型的特点在于:一方比较稳定和坚固,改变较少,另一方比较松散,更容易被改变;被改变的一方在改变之后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被改变的模样。

在脚和沙滩的较量中,脚强迫沙滩表面按照自己的模样重新布局,形成了一个和脚底形状相似的痕迹,当儿童离开之后,脚印留在了沙滩上。这个沙子做成的脚印是一个新的具体物质,对沙滩而言则是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它的物质成份依然是沙子,但沙子排列分布的方式却是脚的形状,是脚的一部分元间,也是人的一部分元间,脚和人的元间就从肉体转移到了沙子上。

同样,我们可以用摄影器材拍摄这些脚印,把脚的形状变成胶片上的银粒排列、变成磁盘上的磁畴、变成银幕上的发光点、变成铜板纸上的彩色油墨……。总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平常但很重要的特点:

元间可以超越具体物质形态的限制,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外一些其他物质上,这就是元间的可转移性。

元间的理想转移是在这一类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对于更一般的情况来说,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对作用双方原有元间的破坏,是产生新元间的过程。原有的元间在新物质和新元间中只保留了残迹,能保留多少,是新的成份多,还是旧的成份多,取决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使双方造成了质的改变。有没有破坏其作为这种物质的质的差异形式,使其转变为新的物质。

所以,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中的普遍现象,完美的元间转移只是一种典型和特别的现象。

信息是实现了转移的元间

一种元间比较多地残留在另一种物质上,实现了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转移, 这种转移超越了不同物质差别的限制,表现出元间相对于物质的独立性。

在物质和元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每一方都把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始终处于对等的地位,而是经常表现出此消彼长的侧重点变化。在相互作用中,物质和元间同时被改变,但变化的重点可能不同,有时以物质方面为主,有时以元间方面为主,这种主次差别常常很突出以至于出现元间成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更突出地表现了元间相对独立于物质的倾向。换言之,在这种条件下,尽管元间不能最终脱离物质形态独立存在,作为纯粹元间而存在,但具体物质己经退居到不对元间内容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另一层次。因而,不仅同一个元间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物质作为表达的媒体,而且,同一种物质也可能用来表达所有其他物质的元间。

元间在超越不同物质形式差别的同时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因此,我们才会产生历史和历史事件的概念,才有可能对已经过去的事件、对曾经存在过的东西和还没有出现的东西进行研究和讨论,才可能有认识和知识。才能看到几十年前的电影和几千年前的故事。

我们把实现了转移的元间称为"信息"。因此,信息并不全等于元间。当元间还存在于由物质要素的关系直接表达的"自在"状态,作为直接物质形式时的元间还不作为信息。只有当元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转移时元间才表现出来,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信息是元间的一种外在形式,是元间转移的过程和结果的现象。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有信息。因而,信息是动态的元间,只有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有信息。一本书,只有当你阅读它时,书里的内容才是对于你的信息,当放在书架上时,书里的内容是元间。

广义的信息存在于一切相互作用的物质过程中,存在于一切元间转移的过程中;狭义的信息、我们日常所习惯指谓的信息仅存在于元间分量占优势的特殊条件下。

获取信息是一个元间转移的过程,只有通过相互作用才能得到信息。因此,信息传递必需以某种具体的物理过程作为媒介,而这个物理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元间转移的程度。

首先,由于信息是元间在新物质中的遗迹,因此,它只能出现在这个新物质产生之后,不能在此之前。

其次,元间转移的完整性、逼真性取决于相互作用的性质。脚被沙子挤压会发生变型,因而,脚印不可能是"自在" 状态下本来的样子,也不是踩在地板上时的样子。测量和观察都是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不可避免地对测量和观察对象发生改变,同时对测量者发生改变。只有这种改变才使信息成为可能,所以"失真" 是元间转移中的必然现象。

第三,由于元间相对独立于具体物质,可以在只占用极少量物质媒体的情况下实现转移,因此,元间可以被大量复制而不减少,复制的数量和失真程度取决于元间相对于具体物质的独立程度。

总之,信息和物质的关系只有在元间和物质对立统一关系理论框架中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元间的抽象和发展

在生命出现之前,结构和物质是直接联系、直接相关的,相互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并不明显,物质和元间都直接由对方来实现。研究一块矿石的结构就是研究这块矿石本身,不可能也没必要区别它们。这种元间我称之为具体元间。

具体元间随着世界的发展,进化出了自己的抽象形式。

DNA和RNA出现之后,具体元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物质不再是元间的直接形式,除了作为核糖核酸这种具体物质的同时,还作为另外一种物质的元间,决定着另一种物质的形式。对于DNA所表示的那种生命来说,DNA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形式---抽象元间。这是自然史上出现的第一种抽象元间,这标志着物质和元间不再仅仅直接等同和依赖对方,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实现了物质和元间的相对独立。如同图纸作为纸张这种物质之外,同时还作为一座大厦的抽象形式。图纸从物质角度看是纸,从元间角度看是大厦的软件表达方式。

第二层抽象元间是生命体的感觉、印象和意识。这是在DNA之后的又一次飞跃。生物和人可以不同程度的把对象世界的元间用感觉器官转移到自已的反应系统、神经系统或头脑中来,把外界事物的结构用神经细胞之类的另外一种物质保存下来。

生命物质对于外界环境的了解,把对象的元间转移到自身的生物递质里是主、客关系的最初形式,因为这是自然方法中对外界对象扰动最少的、理想的元间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世界的一切具体元间都可能被转移成抽象的形式。

人还发明了图画、文字、书籍、照片、全息摄影、电影电视等等传播工具,元间以抽象形式实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第三层抽象的元间是思维产生的概念和逻辑。思维利用转入的信息在头脑中进行操作,发现了对象界的一般情形,发现了具体元间没有直接显示给感觉器官的具有一般性的势态,发现了更一般的元间。人们可利用这些元间和规则在头脑中进行直接的推理和演绎,可以把这种规则转移出来并介绍给大众。例如,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定理等等。大自然通过人不仅把以具体方式表现的元间实现了抽象化,而且,这种抽象还揭示了大自然自己没有实现、没有到达、没有选择的那些可能性。长远看,人类可能逐步广泛、细致地绘制出大自然在自己的进化中每一个分叉点上所有可供选择途径的总表和清单。显然,大自然只是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势态破缺中偶然挑选了其中的一条路。人不仅通过这种方法向大自然"颁布"了大自然自己的规则,同时,人还可以利用这些规则在大自然没有选择的那些可能道路中挑选对自己更有利的途径。我们不仅可以预测和计算局势的发展,设计新的物质和元间,还用改变物体形状和属性的办法制造各种机器和用品,还可以用改变基因结构的方法制造的新生命物种。更奇妙的是我们经常并不是把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做成实物,而是只在元间层面上生产和消费它们,例如电脑游戏、网络婚姻、影视小说、虚拟现实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发现了势态及其破缺,而且同时拥有足够的能量控制能力,就可以选择我们想要走的任何一条路,这种选择同时改变了世界原有的方式,创造了新的势态。

如果还有第四个层次的话,那就是人在把自己的需求外化为自然的同时还把把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也外化给了自然,人赋予了机器以元间操作的能力,不仅显示出思维不是只有人才可以胜任的独特工作,而且,将来机器可能比人做得更好,人终于又回到了和自然平等的地位,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成了自然进化的新动力、新原因。第四层次的抽象元间还是一种有待仔细描述和认真研究的可能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并没有因为有了新层次而抛弃旧层次,世界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连续的整体,由这些层次共同组成、共同作用、交替前进。元间正在加速发展,我们还不知道可能再出现什么样的新层次,不知道机器的需求、机器的自我意识将产生怎样的新势态。

认识是一种相互作用

传统的认识论普遍认为认识活动本身不是物质力量,当然改变不了物质的状况。或者说人的认识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了现实,但不改变现实。总之,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严格的界限,还深深的束缚着认识论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给了我们更深刻讨论这些问题以新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作一些分析:

前提: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普遍相关的,人作为普遍相关中的一个成员并没有特殊地位。人的所有活动也都服从基本的物理规则。

通则:元间转移是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是对象双方的"结构"相互冲突、相互比较、相互转移的过程。

边际:上述通则有两条极端的边际条件。

1、影响很小的情况。如我用眼睛观察花朵的行为并不能显著地改变花朵,这种改变严格说来是有的,只不过可以忽略不计罢了。视觉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象影响很小。

2、影响很大的情况。如您考我哲学题目的时候,我会很紧张,可能会跟着您的眼神改变我的答案;如观察一个电子的运行,"照亮"对象电子的"工具电子"不可避免地干扰着对象电子的运动;如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电压,电压表消耗的电流改变了电池的原始状态;如品尝梨子的滋味……。

在观察者不能显著影响被观察者到极大地影响它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有一个广大的区间,有不同层次的复杂局面。但是,相互作用必然造成相互改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推广: 1、显然,认识是元间转移的一个特例,是把外在的、对象的元间转移到人的认识器官中去的过程。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对被观察对象的干扰,却不能完全避免这种影响,不仅进入观察器官的信息是被我们改变过的,就连我们刚观察过的那个对象也已经不再是我们观察之前的样子了。

2、既然是两个结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当然不是一张没有内容的白纸,正如进化认识论(德.福尔迈.《进化认识论》)告诉我们的那样,是一套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成的、极其复杂的、与人生存的直接环境基本相似的元间。纯粹的观察者并不存在。认识是这样两套元间体系的相互作用,外来元间转移到大脑里后将产生既不同于外在世界也不同于先天构造的新元间。这个新元间又成了进一步接受外来信息的基础。

3、实践和认识之间没有决然的界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认识以从对象中获取信息为主,实践以改变对象为主,认识和实践互为手段,因为,不改变对象就无法获取对象的信息。

这三点推广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的"物自体"

康德认为存在着物自体这样的不作为对象的对象,物自体是产生现象的根源和根据,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可能认识到"物自体"本身,因为物自体独立于认识,不能作为对象。这是哲学史上十分令人费解的问题,因为康德一方面承认物自体的存在性,同时又不把它作为认识的对象。认识只能停留在作为物的表现形式的现象上,而不能切入到物自体本身。

康德这样来解释自己的理论:"因为感性认识决不是照物体本身那样表象物,而是仅仅按照物感染我们的感官的样子表象物,由此它提供给理智的思考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本身"(《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第271页)。

现在看来康德的推理很有道理。

1、相互作用就意味着相互的改变,当认识主体的物理手段和客体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时,客体的物理过程就受到了干扰和改变,就不是它原来的自在时的那种模式。因而,认识主体就不可能精确地了解到对象在没有被观察时的自在的、本来的状态。我们只能获得由于我们观察行为影响过了的新的一种状态。用康德的话讲,我们只是把这种现象作为了对象,并不可能走到意识能力之外去把我们没有作用过的自在状态的对象作为对象,因此,物的自体不可知。正是由于我们懂得了要实现元间转移必须改变对象这个常识,才可以判断我们认识了的东西都是被我们改变了的东西,那么对象自己应该有一个自在的状态,而这个状态我们只能用另外的方法去认识,同一种方法总会碰到极限,这是由物质本身的层次性所决定的,从而认识也有明显的层次性。

2、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知识、观念出发去接受新的元间,因此,认识主体作为元间转移的受体,其本来的、先天的、遗传的构成方式以及由经历和文化产生的先决知识是影响转移过程的又一主要因素。严格讲,认识主体本身也是一个物自体,因外来元间的转入而发生改变,我们的自我意识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两种元间相互作用后的综合结果。

3、主、客观是典型的相互关系,"客观"和"对象"是同义词,当你不去认识某物或实体,它还不是对象,不是相对你的客体。因此"客观存在"不等于存在。存在的并不一定都是客观的,客观的只是存在的一部分。

实际上,人的认识只能无限逼近对象,把物自体一层层地变成对象,一段段地抽象出来、转移出去,却不能完全到达物自体,这符合前面讨论过的关于元间转移的一般规则和限度。

我们有什么权利说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是存在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有什么理由说物自体是存在的?

认识和确认物自体这种不是对象的对象是自相矛盾。所以,只有当我们的认识和元间转移过程基本结束后,当物自体转变成对象之后才能有理由说这曾经是一个物自体。认识物自体都是事后的认识。

想要事前了解物自体有两种近似的途径。

我们之所以可以假定有物自体存在是基于这两个理由。

1、间接的方法。所谓"存在"是指处于普遍的相互作用之中,不和人发生直接的主、客关系的东西很多,不和人发生直接联系不等于也不和其他物质发生联系,人的认识只是所有相互关系中的一部分,只是一种关系。凡有一个实体是存在着的,就必然处于和别的实体的相互关系之中,由于相互作用的绝对性也同时必然和我们处于相互关系中,只不过是间接关系,从间接关系的间接关系里可以逐步接近物自体,可以从它的现象中推测和发现物自体的存在。

其实,"物自体的现象"就是物自体的间接形式。

2、逻辑方法。利用第三层次的抽象元间,既关于势态和规律的一般性概念可以在头脑和计算机里演绎某种势态的过程,事先预言还没有直接出现和发生的事件,猜测我们还没有直接接触到的物自体。元素周期表和相对论就是这种方法成功的经典范例。逻辑和数学方法也是量子物理学经常采用的方法。关于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仍然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课题。

小结:

1、这是一个仅在"物质都是结构的,结构都是物质的"范围内有效的有限理论,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再是辩证本体论讨论的领域。

篇2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5月5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广泛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经研究,决定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主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严密组织、全面推进、确保实效。采取现场观摩学习、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橱窗、校园网络、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大力弘扬防灾减灾文化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绕,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积极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广泛动员广大师生关注灾害风险,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广大师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二、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集中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要贴近师生生活、贴近校园实际,大力宣传地震、火灾、水灾等应急避险知识和成功案例,切实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要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防灾减灾书籍、观看一部防灾减灾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防灾减灾避险经历、举办一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自查”。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答、图片展览和专题片等活动,利用黑板报、横幅标语、校报、广播、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有关法律法规,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认真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活动

各中小学、幼儿园要在活动周期间,认真组织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活动。通过开展演练活动,使全体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的正确方法,熟悉紧急疏散的程序和路线,确保灾害来临后的应急救援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建立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长效机制。要强化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认真组织查找学校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并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四、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活动

篇3

一、统一思想,深化对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

去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今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2日确定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其目的是通过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我县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台风、洪涝、干旱、地质灾害、雷电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既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确保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活动

年月日至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宣传"防灾减灾日"活动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来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作用,通过开设专栏、播放公益广告、举办专题展览、组织街头咨询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组织机关人员,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活动、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防灾减灾综合演练、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等一系列活动,重点普及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教育部门要重点组织好中小学校的防灾减灾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应急演练、专家讲座、观看专题片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制订方案,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顺利开展

篇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根据市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防灾减灾日”有关活动通知如下:

高度重视,周密组织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防灾减灾日”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减灾办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县减灾委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细化活动方案,强化协调配合,逐项抓好落实,确保防灾减灾工作取得实效。

突出主题,力求实效

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各乡镇和县减灾委成员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加强宣传,形成声势。要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普及活动,重点抓好防灾减灾综合演练工作。积极倡导每个公民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防灾减灾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同时,涉灾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重点对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灾害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将组织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全民防灾减灾征文活动,各乡镇和县减灾委成员单位要鼓励公民讲述避险经历,分享避险自救和避险忠告。

篇5

按照镇防汛指挥【xx】xx号《xx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开展水库安全度汛和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督查的紧急通知》文件要求,我校行政,村小学高度重视,立即安排相关人员对我镇小学对6个学校的地质灾害山洪隐患点开展排查工作,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中心小学现有学校6所,全镇在校学生1234人,教师96人。就全镇所有学校而言,存在山洪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是中心完小,甸坑村小学。中心完小是镇沅县41个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之一,山洪灾害隐患较大,雨天学校上方山洪水来源广,水路长达到一千多米,山洪水大部分流经、冲击学校围墙外防洪沟;且中心小学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土质结构松散,属于地质局部沉降带。

甸坑村小学地处农田中央,地质松软。学校于xx4月26日开始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治理。因近期雨量大,雨天时间长,目前工程没有竣工。甸坑小学主要灾害为治理区域滑坡,山洪水威胁特别大。

文岗村小学、果吉村小学、和平村小学、勐真村小学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不大,但是对于防范工作不可掉以轻心。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山洪害防治责任。

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加强领导。我校行政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每所学校的山洪、地质灾害患点明确到村小学负责人,成立监测小组,明确职责,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应急调查等防治措施。

二是制定防治方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质、山洪灾害监测方案。

三是加大宣传、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张贴宣传画、班队会、地质灾害逃生避险演练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地质灾害、山洪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抢险、治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实现自觉防灾、全民减灾、确保一方平安。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校师生防御地质、山洪灾害意识还不够强。

部分师生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心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对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等知识不深,预报预警能力不强,监测工作全靠土办法。

二是群测群防基础薄弱。

学校属于特殊群体集聚区域,防灾抗灾能力弱。

三是山洪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缺乏。

近年来,行政对中心校、甸坑小学的山洪地质灾害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防洪沟、挡墙。但是,由于需要治理的区域广,占线长,目前任然没有完成有效治理,急需各级政府部门给予支持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防灾抗灾意识。

二是健全监测制度。

充分发动师生共同参发现隐患,学校治理隐患。

三是积极向党委政府、上级主管汇报,争取资金,立项治理危险区域,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

篇6

(一)积极深入做好全市宣传教育活动。

国际减灾日当日上午,市地震局、卫生局联合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设置宣传咨询台,展出地震知识和卫生急救等50多块宣传展板,向过往群众、医护人员及前来就诊的患者发放地震小常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疾病、疫情防控等有关宣传材料50000余份,接受群众的咨询,120急救中心人员介绍了家庭急救常识。省地震局震防处、灾协,市疾控中心及120急救中心也参加了宣传。

同时,为确保医院安全,吸取汶川大地震惨痛的教训,根据合肥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合肥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针对各类医疗卫生建筑物的建成时间、建筑物结构型式、建筑物的用途及竣工验收等等,特别是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使用的损耗程度进行重点排查。

为积极营造宣传氛围,扩大宣传面,让更多的人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六个一”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地震局精心制作的20余块地震科普宣传展板正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急救中心等五家单位,进行为期一月的巡展。

(二)指导各县区及群测群防信息站积极开展宣传活动。

为了做好今年的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贯彻省地震局、省卫生厅、省灾协《关于开展20__年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皖震发〔20__〕225号)的精神,我局就对各县区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进行了部署,并印发了宣传活动方案。国际减灾日期间,各县区紧扣“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国际减灾日当天,庐阳区科技局、区卫生部门和县桥街道在市府广场开展了以“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降低灾害风险,保护医院设施,拯救人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和县桥街道的人员现场给前来咨询的群众分发了《地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宣传资料数千份和解答群众的咨询数百余次,区属医院的同志们为群众现场演练地震防护和救护知识,通过这次大型的宣传活动让市民认识到我国的地震区域分布和有关地震的科普常识,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长丰、肥西、肥东等县地震部门联合卫生、防疫、疾控等部门通过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布置彩虹门、氢气球,设置宣传咨询台,摆放地震知识宣传展板。向过住群众散发《地震小常识》、《地震基本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汇编》、《村镇住房抗震基本知识》、《市民安全常识》等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的咨询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

蜀山、包河、瑶海等区,以及高新、经开和新站等开发区在各镇、街、园区制作并悬挂“国际减灾日”标语横幅,突出“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的主题;制作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展板,在各镇、街、园区组织巡展;在社居(村)委主要街道设立宣传台,发放科普知识手册,提供咨询等

篇7

面对严重的灾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修复倒损房屋,利用抢收抢种等各种手段,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县财政紧急拨付451.5万元用于抢险救灾工作,重点突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精心组织力量转移搜救受灾群众,派出工作组进行查灾、核灾、救灾,指导并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2014年我们围绕着解决灾区困难群众生活,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据统计,今年全县受灾人口14731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908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019公顷,绝收面积3381公顷,因灾倒塌居民住房156户417间,损房1173间,直接经济损失73915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6587万元。根据我县的受灾情况,在省厅、市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707.25万元(其中倒房重建322.25万元),妥善安排了灾区群众的生活,杜绝了非正常现象的发生,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

二、“7.24”抗洪救灾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受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登陆影响,7月24日凌晨2时左右我县出现强雷电强降雨天气,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局部最大值达到541.4mm;最大一小时降雨量局部达125mm,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二位;最大三小时降雨量局部达到288mm,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一位,创全省历史新高;最大6小时降雨为346毫米,排全省有记录以来第三位,站短历时暴雨频率百年未遇。博阳河站水位达23.01m,超警戒3.21米,超过1998年最高水位,创历史新高。因集中强降雨导致我县15个乡(镇、场)遭受不同程度的灾情,其中等乡镇尤为严重。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147318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899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133公顷,绝收面积3066公顷,倒塌房屋156户417间,损坏房屋1173间,因灾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72920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5592万元,工矿企业损失8024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7179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2133万元。

(一)、抢险救灾工作

“7.24”灾害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反应迅速,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成立了综合协调、救灾救济、卫生防疫、生产自救、宣传报道、维护稳定等6个工作小组,紧张有序开展抗洪救灾工作。一是物资到位。县财政紧急拨付451.5万元用于抢险救灾工作。紧急调配物资用于抢险救灾,共发放编织袋30000条、草袋10000条、三色布5000平方米、救生衣350件、水泵47台,出动冲锋舟20台、铲车、推土机等工程机械120余台。二是人员到位。县民政局下派5个救灾工作组,第一时间分赴5个重灾乡镇19个重灾村组,进行查灾、核灾指导救灾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所有机关干部、乡村组干部全部投入抗洪抢险一线,开展抗洪救灾工作。县人武、公安、武警、消防、交警、执法、气象、供电、供水、交通、公路、民政、卫生等机关和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转移群众2.89万人,搜救1100余人,救治伤员200余名。三是巡防到位。组织了全县干部群众对全县32公里长的12座圩堤进行24小时值守巡查,除险加固,共投放沙包20000袋,土石20000方。四是保障到位。县公路局及时组织力量,对塌方地段、水毁工程及时抢修,保持道路畅通,确保抢险救灾的设备和物资能够及时送达灾区。县供电公司全体电力员工投入抢修复电第一线,修复27条受损10千伏线路、灾区536个台配电台区,累计恢复送电532个,恢复供电4.1784万户。县供水公司组织力量抢修工业园加压泵站,恢复了工业园100余户企业用水,保证了工业企业正常生产;启用了瓦子塘水库备用水源,抢修了几百米供水主管道,确保了全城居民用水安全。

(二)、灾后救助工作

一是上级援助。省民政厅紧急下拨我县救灾款260万元、毛巾被1000床、棉被200床、草席1500条、帐篷50顶;市政府下拨救灾资金100万元;市委组织部下拨救灾资金50万元,市水利局下拨救灾资金10万元;接到省红十字会捐赠的价值7万余元物资。二是政府救助。县财政紧急下拨451.5万元救灾救济款物,县民政部门紧急发放大米2.7万斤、面条5400斤、矿泉水800箱,方便面800箱。三是部门帮助。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及驻县各单位对口帮扶所有受灾的村组,将大米、食用油、饮用水、面条等生活必需品及时送到每位灾民手中。出动消防车辆多次为受灾群众运送饮用水。县直及驻县单位包村帮扶物资资金达到200万元。

(三)、救灾捐助工作。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纷纷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为受灾群众给予了力所能及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援助。县救灾捐赠办公室共接受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捐款80.4万元;县直单位及驻县企业帮扶资金178万元;深圳市商会、广东狮子会橙光服务队、立上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等社会爱心企业及个人捐赠款87万元。

(四)、灾后重建工作

为加快强灾后重建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灾后重建工作效率,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县“7.24”灾害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出台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明确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补助标准,并就倒房重建工作的时间进度、资金发放、组织保障、纪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骆效农担任,为我县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整合灾后重建资金及规划设计等方面资源,根据领导小组决议,将灾后重建工作由城建部门负责实施。经灾民倒损房核查小组核查,核定我县需倒房重建户206户(其中整体搬迁集中建房户160户,分散建房户46户),严重损房户217户。

三、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我县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城镇化与减灾”的主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制作标语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5月8日县减灾委组织召开了减灾委成员单位协调会,对此次“防灾减灾日”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5月9日9时我县第一中学全体师生集中开展了防灾避险应急疏散演练,整个演练活动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全体师生相互帮助,均能做到安全撤离、有序集合,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从警铃响起到宣布此次活动结束,全过程仅仅用了3分43秒。通过演练,使师生积累了自我保护及集体疏散、应急组织等经验,提高了师生应急防护能力,强化了安全意识。

5月12号上午9时,由县减灾委办公室牵头,在县时代广场举办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县民政局、安监局、水务局、公安局、卫生局、防震减灾局、气象局、矿管局、消防大队等相关单位参加。县委常委、副县长到活动现场看望了工作人员,详细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城镇化与减灾”这一主题,大办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在全县普及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活动日当天共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册1万余份。

四、继续扎实开展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降低灾害损失程度,我局继续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在河东乡爱民社区、镇曾家洼社区、镇宝山洲上谭社区两三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我局又申报了镇社区、乡村大屋徐家社区两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以此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全力营造了一个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创建氛围,通过创建活动,极大的提高了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技能

五、稳步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

为提高农民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能力,根据《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局与保险公司已成立了政策性农房保险联合领导小组,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责任。

六、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为做好灾情信息管理工作,加强灾情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对全县的基层民政灾情信息员以与会代训的形式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确保灾情信息员能够准确把握《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从而具备规范获取和报送灾情信息的能力。

七、规范完善救灾款物的使用和管理

为使救灾款物真正落实到最困难的群众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我局与财政部门联合发文出台了《县救灾款物使用管理规定》来规范、完善救灾款物的使用和管理,并实行定期检查监督机制,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每一笔救灾款进行跟踪检查,下拨一款,跟踪一款,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每笔救灾款的安全使用。

八、慈善工作

为使我县优秀的贫困高中生在考取大学后,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圆他们的大学梦,我局积极开展了“爱满人间慈善助学”项目活动,共资助大学生6人,发放慈善助学金12000元。

篇8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篇9

希望我们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才,然而,有的花还没开放就凋谢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同学忘了安全两字,忽视了安全问题,让关心我们的家长、老师时时担心着,时时牵挂着。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国旗下讲话1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安全常系心中》。你们知道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吗?是安全。只有保证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一切才有意义。当同学们听到有关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不知道你们想了些什么。我想,同学们至少会想到:这些教训无论发生在谁的身上都会给受害者人身造成伤害、甚至死亡;会给受害者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会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混乱;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影响。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只有安全才能为我们保驾护航。在这里,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1.校内课间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

2.放学按时离校,不在校园内逗留。

3.不到小摊小贩购买食物,不吃不洁食物,喝水要讲究卫生,注意身体健康。

4.保证用电安全,不乱动电源插座。

5.入校后不得随便出校门。上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要注意与他人合作,防止器械伤人,保证安全。

6.上学、放学途中要遵守交通规则,未满十二周岁不允许骑自行车上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7.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不能接受陌生人馈赠礼物,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8.不玩火、爱护消防设施。要懂得一些防火、防病、防煤气和食物中毒、防盗、防溺水、紧急情况疏散知识,遇到险情时,能避险,能进行自救自护。

9,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同学、老师保持和谐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10.不看不健康的书、报;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同学们,安全常系心中,人生一路顺风!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安全之花。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国旗下讲话2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防灾减灾 居安思危,20_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_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共造成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7万多人失踪,5335名四川学生在地震中遇难,直接经济损失8437.7亿人民币,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国务院决定每年的5月12日确定为“防灾减灾日”,今年是第六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我们的身边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灾害的侵犯的隐患,如台风、暴雨、火灾、地震、雷电、交通事故等等,因此,对我们全体师生而言,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显得至关重要。灾害确实可怕,但比灾害更可怕的是无知,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的基本常识,提高逃生的自救互救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把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

第一,要从课堂内外多种渠道了解灾害的起源以及怎样自救。记得印度洋海啸时,一个年仅10岁的英国小姑娘用课堂上学的地理知识救了海滩上几百人的生命。据英国媒体1月1日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啸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聪明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平时学习关注一些防灾减灾的知识吗?比如,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地震了怎么办?首先千万要冷静,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第二,除了了解这些知识之外,我们要认真参加学校安排的应急演练活动。据媒体透露5.12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向娥乡地震死亡439人,其中学生327人,北川中学2900余名师生中1600多人死亡,几千个年轻人,花朵一样年轻的生命,在含苞待放的时候就这样凋谢了,令人痛心,但是,让我们惊奇的是,也有一些学校的几千名师生都安然无恙,毫发无损。_县桑枣中学2300名师生,都江堰安龙镇大乐九年制学校920名师生创造了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汶川地震来临之时,绵阳_县桑枣中学的师生,在1分36秒内全部从教室安全撤离到操场,毫发无损,2200多个学生,98位老师,没有一个伤亡。原来该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师生认真参与其中。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希望同学加以重视,而不单单是觉得好玩,应付了事。

同学们,防灾减灾,主要是要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值此第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来审视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在每一个行为细节中都靠近安全远离危险。为此我郑重的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倡议:

1、上下楼梯靠右行,讲究秩序,轻声慢步,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不在教室、走廊追赶、打闹、大声喧哗。

2、现在春夏交替季节,温差大,同时也是病菌滋生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保暖,教室、宿舍多通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夏天到来,气温渐高,食物中毒事件有可能增多,同学们不要买过期的、变质的、不卫生的食品,尽量不要在街头小摊上买东西吃。

3、天气渐暖,不要私自下河游泳。在各项运动中要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运动时要注意不能剧烈地碰撞,以免撞伤或摔伤。操场上的体育运动器械,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允许任何人私自攀爬、玩耍。

4、同学们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不能感情用事。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能发生同学间打架的事件,更不能找外来人解决。

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让我们行动起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国旗下讲话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20_年5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_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好“防灾减灾日”活动,有利于引起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增强师生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综合减灾能力;有利于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今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交通、学习活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事项向大家提出如下要求:

(1)做好夏季防病。夏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同学们要注意个人卫生,勤锻炼,坚决杜绝购买路边小吃,流动摊贩的食品,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各班要做好每周的个人卫生检查,一旦发现有传染病发生,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立即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

(2)遵守交通规则,年龄不足12周岁的学生一律不得骑单车。同学们在上学、放学走路时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主动避让机动车辆,谨防意外事故发生。

(3)不和生人搭讪,防止坏人拐骗,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作为小学生我们要做到生人的话不听、生人的事不做、生人的路不带、生人的东西不拿。

(4)不允许玩火、玩电,防止人身伤害,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禁止将爆竹、火柴、打火机等易燃、易爆品带入校园,更不允许将刀、弹弓、BB弹枪等危险玩具带进校园。要加强行为自控能力,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要冷静、理智,不要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

(5)全体同学要自觉遵守上下楼及路队纪律,不滑楼梯扶手,不得在通道、走廊、楼梯上急促追赶或打闹,避免撞伤或影响他人。要禁止在通道、走廊跳橡皮筋,禁止弹跳摸拍楼道铁门上框的现象。

(6)爱护校园,保持环境卫生。我们是学校的主人,我们要有责任感。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不随地乱扔乱吐;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严禁将泡泡糖、口香糖带入校园,保护好我们校园的塑胶场地、绿地及设施。

同学们,以上这些,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国旗下讲话4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满怀着新的希望迎来了新学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辛劳工作的老师和好学上进的同学们表示新学期的诚挚问候!

大家都知道“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文明学校安全工作的宗旨,全体同学要树立安全意识, 珍惜生命,疼爱他人,真正把我们的校园构建成安全、和谐的校园。那么,怎样文明要注意那些安全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遵守交通法规,基本知识有:行人靠右行,不违章行驶,不跨越护栏,横穿马路时要左顾右盼,看是否有车辆经过,上下学不骑自行车,不扒车,不跳车。不乘坐“三无”车,因为“三无”车安全系数不高,存在安全隐患。

二、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不买“三无”食品,不随便在外就餐。不买校园周边非法经营摊点卖的食品、饮料,要从小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

三、注意预防甲型流感。现正逢春季,是感染病高发期。我们要讲求个人卫生,常洗手、常洗头、常洗衣服、常剪指甲,被褥要整洁并要常晒。严格防控甲型流感,每天测量体温,发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告诉家长和班主任。

四、在校内不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不靠近窗户玩耍探望。进校后不准外出,有事必须请假,履行学校请假手续。

五、注意用电安全和消防安全,作好防火工作,小心使用煤气,不能接近、触碰电源和电器。学会自护自救,掌握基本的消防知识和逃生本领,记住家长电话号码和急救电话(110、120、119)。

六、注意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安全。外出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守纪律,服从管理,听从指挥,不能违反劳动纪律。同时要预防大型集体活动时,拥挤造成楼道踩踏事故。今后我们将进行紧急疏散方面的演练活动。

总之,我们要珍惜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们的安全多一份保险。

最后祝同学们:平平安安上学,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国旗下讲话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用汗水和智慧浇铸辉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的是新学年第一次升旗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运河中学校长室向全校近千名新同学和21名新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校3000余名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相聚在运中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祝贺你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年。

在这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九月,我们又相聚在运中,相聚是为了圆梦,圆一个成人、成才、成功的梦;相聚是为了奋进,奋进是休整后的新的极速的迸发;相聚是为了创造,创造出一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辉煌业绩,回首过去,运中的昨天硕果累累,展望未来,运中的前途无限光明。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从来都属于辛勤耕耘的人们。翻开运中这两年的成绩册,每位运中人都会为之振奋。

20_年中考,我校达响中A类分数线的同学94人,中考质量评估和初中教学工作评估双双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20_年高考,我校达本科分数线的同学有18人,首次被县政府授予“高考质量进步奖”的荣誉称号。20_年中考我校达响中分数线的同学293人,中考质量评估和初中教学工作评估再次双双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20_年高考,我校达本科分数线人数24人,又创历史新高。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我校初一、初二年级的各门学科成绩均列全县前3名,初一语文、初二语文、初二物理等学科更是超过县内省重点中学,位居全县第一。面对成绩,我们运中人的头脑很清醒。成绩来之不易,它是我们师生用汗水和智慧奋力拼搏换来的,这些成绩为我们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充分证明了运中人在正确思路和理念的指导下,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学校校情的宽广大道。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更是捷报频传。

在江苏省物理、化学竞赛中,我校李乃庆、林江、陈洁、沈峰、刘德立、刘兆贤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兴中杯”高中生作文大赛中,我校郑淑娟、刘凤婷等五名同学获得省三等奖,在响水县中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中,我校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特别是我校《时装秀》节目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被评为全场最高分,获得了一等奖,在历次县“五小”科技活动中,我校均获得多项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同学们实力的展示,也是老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果。面对这些成绩,作为运中人,我们无比自豪,作为运中人,我们更应该充满自信。同学们,中学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期,快乐学习、勤奋钻研至关重要。求学钻研从来都没有坦途,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成长的道路上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希望同学们不懈的追求进步,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中学生活留下成长、成熟的印记。

同学们,我校较以前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条件仍然很艰苦,教学设施还很不完善,离教育现代化的高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运中有一大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好教师,有一大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好同学,运中人具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成功誓不罢休的“钉子”精神。凭着这种精神,苦干加巧干,我坚信不管什么事都能干成功。同学们,“十年寒窗苦”是历史的古训。科学知识的把握,良好素质的养成,需要勤奋刻苦作铺垫、作代价。命运其实很公平,命运从不垂青无准备的头脑。你现在懈怠一些,你以后将会用加倍的付出来偿还你现在的懒惰。反之,你现在少庸懒一点,多刻苦一点,基础打牢一点,你将来的人生道路也将会更平坦一些。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值两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努力吧,成功属于你们,未来属于你们!

今天,我们又相聚在运中这个朴素而美丽的校园,你们将在这里放飞梦想,实现你们的人生目标。运中有着辉煌的历史,作为运中的主人,我们在感到自豪、自信的同时,我们更应感到责任重大,因为运中的明天需要我们去创造,运中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家长的厚望、老师的期盼、国家社会的需求,需要我们用成绩和素质来回答。同学们,请让我们继续发扬运中精神,踏踏实实的做好现在每天的工作,认认真真的上好每一节课,扎扎实实的学好每一点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同学们,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我们新学年的起点,让我们全体运中人携起手来,借助与盐城中学结对的良好机遇,共同努力,去迎接硕果累累的明天。

篇10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思想麻痹大意,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缺乏通盘谋划,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教育载体,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落后,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没有配套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嘻嘻哈哈、勾肩搭背,慢吞吞地走下去,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一旦遇到上级检查,就突击准备,做一些表面工作,只要能顶过去就行,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工作随机性大,活动不能经常开展,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①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②编制地震应急预案,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③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④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考核、检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内容丰富,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增加趣味性,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效果,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