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条件发散、过程发散、结论发散,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可叫学生先做例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利用作平行线来证明,方法达七、八种之多,也可以用面积法证明。其中以面积较为巧妙别致。

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二、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新问题面前,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负迁移,作用是消极的。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破除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

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呢?一是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逆向教学;二是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正面入手分类太多,对立面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从正、逆两个方面去理解概念。

其次,从正、逆两个方面去掌握公式、法则和定律。数学中的许多公式、法则和定律都可以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既可以用左边的式子替换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右边的式子替换左边的式子。

最后是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当常规解法出现情况比较多,而其对立面情况又较单一时,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则解题思路更清晰明了。如,当m是什么值时,对于两个关于x 方程x+4mx+3-4m=0,x+(m-1)x+m=0至少一个有实根。如果从正面求解,会出现三种情况,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考虑其反面“两个方程都没有实根”。然后求得补集,解法很简洁。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揭示本质,弥补了正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篇2

一、 思维的启发

1.要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思维动机的激发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思维效果的重要条件,思维动机有两种:①认识上的需要,如求知欲等。这种对思维活动本身的需要为直接性动机,对这种动机本身的激发,可从认识上、情感上激发入手。如教师可以常表扬、设问、情绪鼓动,安排有关作业、布置有关课题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日常经验引入新知识进行启发。思维动机的激发,不限于教学的开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变换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作业的新颖性是激发思维动机,引起和保持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条件,来自学习结果的各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学习动机具有激励作用。因此教师要妥善利用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做好检查、评定与评价,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当然,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②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这种思维动机不是在纯认识兴趣的影响下产生的,而是基于外部的影响,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并使学生明确学习本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励和培养这种思维动机,对学习结果的需要为间接性动机,这种动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也可转化为认识上需要的动机。

2.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人的智力活动具有选择性,思维的选择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问题进行思考。人的思维活动总是由于解决一定问题而启动的。因此,教师应善于提问,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问的学习习惯。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一定困难,但经过一定努力又可能解决、克服这种困难,他们的思维就易于启动;问题过难或过易均不易启动思维。因此,教师应给每位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起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解决新课题的矛盾。前面提到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但问题太简单或无解决可能则思维过程不易发生。思维直接同知识、经验相联系,思维产生于由已知到未知,启开思路,点明问题的关键,让他们自己思考解决,而不把现成答案灌输给他们。

怎样由已知到未知开启思路呢?据研究,已知与未知之间一般有如下逻辑关系:①单向顺向的联系,如教学由已知的函数极限进到导数概念。②单项逆向联系,如从指数函数进入对数函数。③近似性联系,如不定积分公式进入到定积分公式。④类同性联系,如正弦曲线的性质与余弦曲线的性质。⑤因果性和综合性联系。教材往往由论据到论点,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有的是综合运用若干已知概念、原理来解决一类问题,如解答典型应用题,需综合运用已知概念和运算方法来分析,推导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教师需要研究已知与未知之间各种逻辑关系,以便顺利地由已知进到未知,并采取相应的思维方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

二、思维的培养

1.由具体到抽象,抽象与具体相结合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方法。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是相互作用的,各种思维是互相配合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把个别的特殊事例概括为一般原则方法,再把一般的原则方法运用到特殊事例上去,形成概括性联想,以培养概括能力。思维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概念和原理,而且有助于思维的进行与发展,但教学中要上升到理性阶段,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否则就不能形成与发展抽象思维。

2.掌握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掌握思维过程的规律性,运用思维方法认识和探究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归纳与演绎等,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并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不仅可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3.注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与语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丰富语言、发展语言可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越能正确地掌握所学知识的专业词汇,越能正确地运用语法规则,他的思维就越有逻辑性。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上,要完整、准确、有条理;应要他们在表达之前,先通过内部言语(无声的言语)来对思维的材料进行整理和组织工作。当前有许多理科学生不能从字面上正确地理解某一概念,不能用自己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表达一个概念或描述某一现象,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造成的。

篇3

新疆石河子市133团第二中学832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疑问难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含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初浅的认识。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并没结束,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1.1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中,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1.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敢字当头,热烈地质疑问难,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的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1.2.1 引导学生懂得该在何处质疑问难

⑴文眼处。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首先抓住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理解统领全篇。这句就应是全篇文眼。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学生的这个质疑问难就紧扣文眼提得很好。

⑵相似处。大多数课文中有比喻句,从修辞上讲,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师可凭借比喻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如学生学习"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个句子时质疑问难:为什么把""比作"千斤巨石"?"千斤巨石"与""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⑶空白处。教材中有的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暇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

1.2.2 引导学生懂得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老师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还有的说:小女孩有个瘫痪的妈妈,爱发脾气的爸爸,穷得没法,是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篇4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会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一些同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理解能力,从而能够迅速掌握老师教学内容并达到良好的运用水平,而有些同学则在这方面表现出较差的理解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总是遭遇各种瓶颈。如何解决这一教学困境则需要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拥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在快速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优异,他们能够更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和数学能力联系起来,从而善于运用各种角度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并解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提高数学老师教学号召力

老师的教学态度甚至是谈吐、处事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年纪尚幼,缺乏自控能力的小学生这样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首先应当对数学老师提出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善于观察并调动课堂学习状态,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营造一种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而老师的职责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用心准备备课方案,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进度和方式,学会发挥语言及个人魅力保持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把自己脑海中的呆板枯燥的数学知识以一种灵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保持积极性才能保证学生们主动学习知识、乐于学习知识,从而学好数学。而通过观察,学生们对老师个人的喜爱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对那门课程的兴趣度,作为老师应该学会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对老师保持尊重而不是惧怕,这样学生才会更勇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或者提出疑问,课下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学习状态,而老师也可以从中收集信息改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引导学生

小?W数学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数学理论,而且常常源于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所以当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举例论证,把数学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问题,帮助学生联想记忆并理解。老师们可以经常设计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解答,借此来培养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可以设计如下的一道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应用题:小明、小红、小刚三个人结伴去零食店买糖果,小明买的糖果数是小刚的两倍还要多五个,小红买的糖果数是小刚的一倍多十五个,小刚买了八个糖果,那么小明和小红各自买了多少糖果,他们三个人总共买了多少个糖果?将这道题布置下去后,老师可以在一旁给一些小提示引导学生们运用假设的方法计算出答案,从而让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一条更清晰简单的思路,从而培养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运用情景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心性幼稚,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远小于成年人,并且常常容易被其他课堂外的事物所影响分心,所以,学生们往往会在长时间的数学课堂上感到乏味厌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丰富课堂形式会是一个好方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运行情景教学模式,并且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学习中。这样,同学们便可以更有效的集中上课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将数学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们对实际生活的感知从而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培养提升同学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一个简单的例子,当老师为同学们上几何体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上课时带一些辅助教学工具,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制作或者带一些他们生活中常见的正方体、锥体等几何体的东西在课堂上短暂交流,这样他们可以对几何体有个更形象具体的认识,也可以方便同学们在解决几何体数学问题时学会利用工具辅助解答,从而无形中不断巩固学生们脑海中各种几何体数学意义和特色。这样让学生将动手能力与学习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思维空间能力的构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性

数学一直是一门对逻辑性有很高要求的学科,良好的逻辑性就是可以遵循逻辑规律以一个明确的层次有条理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使得语意通顺连贯。语言是思维信息的重要载体,尤其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必要渠道,因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加以训练,特别是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发展促进的同时自然也会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5.因材施教

教师在帮助学生们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可以首先了解学生的解题方式特点,鼓励引导学生们思考和想象,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解答题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随后老师在对题目讲解的时候可以对同学们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们掌握体会多重解题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5

一、采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情景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离不开兴趣。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不能把学生从这种环境中解救出来,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针对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我们作为教师,可以把学生喜欢的儿歌、游戏引入课堂,把数学知识的传授纳入儿歌、游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寓教于乐。如有位教师在上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他就抓住了儿童喜欢去游乐园玩的喜好,创设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动画画面。当学生看到屏幕里出现了许许多多小朋友们正在游乐园里玩着各自喜欢的游戏时,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说说各自都喜欢玩哪些游戏,这样新的课堂就拉开了帷幕。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兴趣盎然,倍感亲切,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数学课堂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二、引导学生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做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做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就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新知,创新地解决问题。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口算1+2+3+4+5+6+7+8+9=?时,通常按顺序从左到右计算,如能引导学生观察“1”和“9”“2”和“8”等这4组刚好相加满10,再利用“凑十”的规律教学,就能很快算出得数。经过这样的求异训练,学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学生就能在求异思维中不断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体验创新学习的快乐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分数颠倒过来观察,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这样一来,诱发了学生的灵感,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也就是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从而使更多学生寻找到这种不同寻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成绩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只有具备了思维能力这把钥匙,学生才能把历史学好,学透彻。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教师要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可见,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教师就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着,更应是学生的潜能、素质和能力的培育者,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越到位,学生的逻辑及思维能力就会发展的越快,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和领悟、自学能力就越强,且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判断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解惑者,就应该意识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要讲究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层次并讲究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至于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的变迁和多样性的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呢?

1.让学生养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方式能否灵活运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向正确。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达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做题质量。

2.教学中要积极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的增强,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讲知识,积极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途径。例如,在讲基本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做出一个表格,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个别情况最好能辅之历史故事来结合记忆,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归纳总结时,要培养学生使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转换的能力,以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

三、在探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从全新的视角,增加大量历史材料,辅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挖掘其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所学知识点。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众所周知,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他们的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展开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是教师要掌握思维培养的“度”。不及会达不到思维的目的,过及就会失去思维培养的意义。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上来回答,有的从经济上来回答,有的木事上来回答,但很少有同学能从外交和文化上来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同学们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得出了答案。这就从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能力。

其实,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中、参与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像初中生那样“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敢于发言,敢于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一半。”那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首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例提纲挈领的找材料或课本的重点语句,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往往是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是文段的纲;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重点词汇,这些词汇有事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

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育和谐设疑直觉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包括创造性形象、直觉能力、洞察能力、预测能力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等。现在我结合政治课教学的现状谈谈任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设疑启迪,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著名教育家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思维的兴趣是从问题情境中来的,思维是从问题中开始的,敢于分析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而,教师应非常重视设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关的疑问向学生提出,以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勤俭自强”一课时,故意设疑:现在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提倡勤劳节俭还有必要吗?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纵向看,现在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也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些地区还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从横向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要保持勤劳节俭的品德。

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学习“勤劳节俭”的积极性,从而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和谐环境

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的形成取决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需要民主的气氛和相对自由的空间。当代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开阔,求知欲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评价,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可无拘无束地发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追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就要做到:(1)承认差异,允许学生犯错。创造力存在于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身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有承认差异,允许学生出错,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内化,达到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实践方式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和充分。

(一)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乐学。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指加工中完成的,由于生理条件、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及成长过程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局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如果我们用统一规划的教育来培养他们,则会使一些“尺有所短”的学生抑其长而补其短,也使“寸有所长”的学生失去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同,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超长,也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见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当作一件重事。

(二)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活学。过去,教师们往往把自己局限在课堂、教科书的小圈子里,就知识记知识,就教科书说教材,使得学生学习宽间小,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影响了学生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突破了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惟一场所的观点的束缚,树立了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更加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营造良好的情景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教学开展创新教育之中,要特别重视创设教育的良好情景。这样,可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创设情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生活来展现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特定的生活情景中,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2)用音乐渲染情景。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音乐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3)用图画再现情景。教师将课文中的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等用来再现课文情景,可以使学生感知丰富,加强记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形象支柱。(4)利用幻灯、电脑等创设情景。利用幻灯、电脑等教学工具教学,比教师空洞地讲解更富吸引力、感染力,易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参与,有利于拓展学生多层次思维的空间。

四、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

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习惯于凭以往的认识和原有的结论对它定型,把它归纳入早已为它设定的模式去思考,思想没有新意,或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勇于开拓新思路,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精神,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敢于怀疑权威。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本中叙述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对课本的编排重新整合,甚至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对教材提出质疑的观点让学生讨论,消除学生将教科书奉为金科玉律的心理,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要惟实的精神,勇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2)敢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陈旧的观念已不适于今天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定势,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可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相关的时政材料,将时政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深刻领会,将来也会很好地运用。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时至今日,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观念和具体的教学行为。思想政治教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让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吧。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包括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用它们创设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生动、科学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庆明;初中政治理念与创新[M].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2期;

[2]周海燕;试论初中政治教学的探究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期;

[3]杨春钊;初中政治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篇8

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教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这一点出发,着重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 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对现有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第一要务。

一、制定具体而详实的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是其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学习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计划,当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需要了解当前所教授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要保证所设置目标切合当前义务课程教育大纲要求。其次,教师必须要根据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再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情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及时的反思,通过不断反思来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并调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

二、注重教学环境建设

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语文思维能力是进行语文学生的基础,而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又是关系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就必须要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产生思维的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到其中。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表明,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习内容设置情况,设计出具体的情境,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教学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首先必须要保证教师为学生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平等位置,同时要不断鼓励学生质疑经典和权威,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主义精神。其次要积极有效的来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

三、合理选择思维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能力,针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传授学生具体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很多,包括分析法、比喻法、联想法、观察法等等,其中又以观察法和联想法最为重要。

观察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常见的观察法包含了顺序观察以及对比观察。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研究中指出,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从而有效的将思考与观察融合在一起。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说,许多的语文课文作品都必须要学生从细微处来进行观察,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叙述的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作者所采用的观察方法,进而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法是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法,联想是指由一人一物想象到另外的人或事物,这是我们人类大脑的基本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大脑对存在事物进行加工及改造的一个新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时,作者就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街道上的灯光比喻成天空中的星光,通过优美的语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景象。

四、注重课堂互动及课后反思

当前语文教学理论多种多样,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当前社会文化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强调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啊哟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例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语言激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欣赏,同时还要对学生表现较好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点出,让他们有一种被关注感。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做好相应的教后反思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自身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能力,来影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基本目标之一,对学生未来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2(01)

【2】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1(09)

【3】江毅华.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0(08)

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内在创新动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和教材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激活内在的创新动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不断选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不断点燃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尤其是运用多角度思维,让学生感知不断变换思路所带来的解题新途径,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创新中找到成功收获.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通过观察生活来验证自己的数学思路和方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每章节的后面都安排有“想一想”“读一读”的探究话题,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最佳素材,这些问题和知识不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而且能够具有明显的发散性思维特征,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有一群小鸟,如果任意4只停落在一棵树上,则有其中的3只没有着落;如果一棵树上落5只,则又会有一棵树上没有小鸟.请问有几只小鸟、几棵树?这样的问题,一般会立足于树木的多少来寻求小鸟的等量关系.

二、轻松课堂教学,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轻松愉悦的心情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能够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放松学生心情,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同时,中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培养创新思维都需要一定的气氛,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集体气氛中学习和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氛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求新、求异、求变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内容时,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总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认识或者判断,并结合所学知识证真或证伪.比如,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对应相等,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何?可以由多少种方法来证明不能作为判定定理?对于学生的想法和设计教师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能够形成积极探究和创新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气氛,并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收获与满足,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三、设置巧妙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人类的进步都是源于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并不断解决,使得一个个发明或者发现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则诱发创新.初中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多思、多疑、多变,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解疑求异,不断探索发现.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笔者通过设置如下问题,帮助学生主动探索.(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做他们的对角线,能够得到多少个三角形?(2)请根据多边形的边数分析与三角形个数关系?(3)由此进行大胆推断,如果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来做对角线,会有几个三角形?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给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而且引导学生从特殊现象分析总结一般规律帮助学生通过归纳的方法锻炼数学思维.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分析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学生通过实践,积极合作探究,总结出:对角线分割出的三角形的数量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加而增加;N边形每增加一条边,就会增加一个三角形.N边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N-2.

篇10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问题情景 激励机制

研究资料表明,创新并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创新的潜能。也就是说创新犹如智力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也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强调"这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以下即为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兴趣

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一节内容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有经验的猎人,在山谷中网到了一些来自不同山头的鸟儿,可是,一不小心,这群鸟儿不约而同,向着某一方向飞去,于是,猎人就沿着鸟儿飞行的方向,在后面紧紧追赶……好心的路人劝告说,不必徒劳了,可是,猎人却信心十足地说:"太阳下山时,我就会追上。"讲到这里,我让学生讨论回答:果真能追上吗?如果能够,为什么必须在天黑前才能追上?然后,我又提示,"鸟儿来自不同山头"。不一会儿,又几位学生就答对了。说出理由之后,多数同学也豁然开朗了。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学习。

二、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连。如台灯亮度调节原理、高压锅原理、太阳能热水器原理,睡席梦思比睡硬板床舒服的道理等,都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了解生活,注意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在那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向学生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磁悬浮列车、超导体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等。

三、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的那种教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热情呵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自始至终充满期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断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要鼓励其思维的独创性与多样性,培养其不盲从教师、不盲从课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

四、精心设计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两种思维有关。一是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一是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究多种答案,最终力图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立性三个特征,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发散性思维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创新,从而培养他们可贵的创新能力。

五、做好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课本中,有很多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迷你实验室等。这些实验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完成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杜绝那种为图省力而讲实验的做法。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归纳结论的,教师决不可说出。有的演示实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代表完成;有的演示实验,条件允许可改为分组实验。对于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一定要按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进行,尤其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索。

六、重视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科学方法的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生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知识的价值与应用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物理学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推理法、抽象模型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运用了科学推理法,光线概念的建立运用了抽象模型法。另外,在加深对某些物理现象的认识上,笔者也注意运用推理法。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能否看到周围物体,大多数学生说"不能";然后,教师进一步假设:如果阳光照耀着大地,能不能看见大地呢?有说能,有说不能,大家莫衷一是。然后,教师提示:如果是在一点儿也不反射的情况下,到底能否看见大地?学生异口同声:不能。教师接着又问:抬头能否看见太阳?学生回答:能。最后教师归结:举头阳光灿烂,低头黑暗一片。

七、引入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