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管理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管理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1概述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交通工程管理对施工过程、技术、工程质量、后期养护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和调控,是保证建设过程中技术完备、程序顺畅、质量达标、养护到位的基础管理,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1],众所周知,交通工程建设的关键是质量,如何建设符合实际的工程质量保障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工程质量管控体制,是需要在交通工程管理中持续探索的,要高质高效地完成一项道路工程,就要全面把握施工过程的每一步,做好管理[2]。同时,随着交通建设的日益发达,我国道路已形成庞大的交通体,工程建设范围大,质量要求高,那么,要充分发挥交通道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道路养护则成为道路持续有效应用,提高道路使用效率,谋求国家投资发挥最大效益的重要保障。道路养护管理是长期、全面的持续性管理工作,一套适合的养护管理体系将大大提升道路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浪费,不仅能够节约资本,还能够促进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6]。

2交通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因内部管理职能交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方式不够科学等原因,造成了在施工管理中不能系统科学地做出规划和调整,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施工过程中又存在监管不严等情况,出现道路质量不达标,坏了修,修了坏的问题,这些都急需我们进一步提升交通工程管理水平,强化工程管理监督[4,5]。

2.1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管理体制仍然较为陈旧,各管理部门在职能上的状态表现为既交叉又分散,部门管理职能重复,却衔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看似都在管,实则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导致出现决策失误,管理效率低、范围小,管理方式不规范、不科学,制约机制不全面,监督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浪费,也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管过程造成影响,监管不力,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工期拖延等问题也随之而出。并且,现有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执行、监督实为一体,交通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中只有自我监督,而这种监督需要一种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不透明性,很容易在公平公正上出现偏差,出现不科学的项目决策,而这种监督对于民众而言,形同虚设,无法得到认可。相应的,这样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如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就没有能够在我国很好地推进。

2.2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

养护管理在整个交通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养护资金投入较少,仅限于财政拨付,跟不上道路管理企业的社会化步伐,导致了养护管理得不到较好的发展;二是制约机制不严格,因为没有强制性的管理要求和严格的法律约束,所以当道路养护方面出现责任事故时,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在处罚上往往会较轻,无论对管理者还是责任人都不能起到警醒的作用,更加制约不了下一次的养护过程;三是管理方法老旧,创新途径很少,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整体素养跟不上,专业人才缺口很大;四是养护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且科技创新和研发水平低下,不能很好地借助养护机械节约人力成本,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反复浪费;五是道路养护在技术和投入资金等方面没有统一、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增加了管理难度。

3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究

3.1强化施工管理

3.1.1完善管理体制

把管理纳入到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结合项目实际,细化管理目标及考评标准,明确责任,定期考评,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书面告知,且强化问题的后续跟踪,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保证工程质量。同时,自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开始至工程完工,都要监管到位,切实保证各项程序的合法合规和公平公正。

3.1.2更新管理理念

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程序,将目前脱钩的管理环节重新衔接在一起,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要紧随时展,根据新要求和新需求,利用现有优势管理经验,充分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有量化标准,通过建立全面的制度体系,来为交通工程管理作出精准定位,增强管理环节的约束力,提升工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3.1.3严抓质量管理

好的工程质量是工程的根基,要真正把质量问题放在项目施工的第一位。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及质量管理培训,让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项目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时刻绷紧质量第一这根弦;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让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直接对该工程环节质量负责,把出现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尽量减少损失,保证工程质量;强化监督管理,管理人员要切实深入施工现场,规范工程进程。

3.1.4做好工序管理

管理协调好工序问题是工程规范有序推进的保障,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对开工前的技术交流,施工中的现场工序,工程结束后项目养护都要有专人跟踪督导,确保工程程序合理规范。

3.2强化养护管理

3.2.1强化队伍建设

要提高养护管理水平,首先要从培养专业养护人才着手,只有不断全面提高养护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人员专业能力强、技术先进,器械及安全配套完善,才能保证养护队伍的综合竞争力,真正在养护道路,最大限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上发挥作用。

3.2.2改善养护水平

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对道路养护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适应交通工程发展的新要求,实现公路养护的现代化,就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强化人员培训,完善机械配套,提升养护机械化运用水平,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其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优化管理程序,将数据管理由人工转为自动化,更加高效精准地为道路养护提供数据信息。

3.2.3加大监管力度

要充分认识到道路养护管理在推动交通管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制定出适应运营高等级道路的养护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便于统一管理,严格监管。

作者:代冠军 单位: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桃花峪黄河大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孙伟.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2(10):379-380.

[2]张运政.中国交通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解析[J].工业,2016,3(7):10-13.

[3]王长君,代磊磊,刘东波.我国城市交通管理工程技术应用的若干思考[J],工程研究,2014,12(1):101-109.

[4]任福田,刘小明,柴旭东,等.中国交通工程展望[J].中国公路学报,1995,23(s1):243-247.

篇2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

吴敬传: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和重构传统行业。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跨界和整合,让所有行业都孕育了创新与变革的巨大机会。IT的角色也正在从业务支撑向业务引擎转变。

在教育领域,变革的趋势同样明显。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的创新、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教育变革的方向,就是要通过IT的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公平化、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

而要实现这一点,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IT基础架构与教育应用深度融合,对教育信息化应用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教育发展是关键。

《中国教育信息化》:针对目前“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华三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是否有产品(方案)得到广泛应用?

吴敬传:华三通信在教育行业的新IT方案,就是要帮助学校教育更好地实现上述变革目标。“三通两平台”解决方案是华三教育解决方案的重点,涵盖教育云解决方案、教育城域网解决方案、中小学校园网解决方案、未来教室解决方案几个维度,只有这几个维度统筹规划,才是一个完整的“三通两平台”基础架构。

比如我们动态共享的教育云,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期促进教育公平化。在南京,通过华三的教育云解决方案,实现了大规模的课程共享,将近2万名位于不同区县的师生可同时上课,而且借助自动化、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应对如此规模的部署不需要提前数天来准备,将部署时间缩短为数分钟。

而华三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并实现个性化学习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新IT还能够辅助教育管理现代化,使教育管理与服务更加智能。苏州便是如此。以前每个学校都需要购买服务器,但是实际利率用并不高,而且每过几年就要升级淘汰,信息化投入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积极性。现在只需要提交一个电子流,就可以在云平台中申请到一个虚机,无论是设备投入,还是运营维护工作量都有很大的节省。

华三通信用新IT的方式,协助并见证着教育领域发生的一切变革。目前已经在北京、江苏、浙江、深圳、陕西、四川等全国众多省市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教育信息化》:根据您的经验,教育部门在选择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核?

吴敬传:首先应具备教育行业信息化深厚的积累,没有积累,不清楚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和后续重点,不清楚教育应用和顶层设计,就无法融合到教育新IT生态系统、更谈不上很好的服务教育信息化,最多就是单一产品供应商。

其次是创新能力,单是具有教育信息化的行业积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没有IT生态系统整合能力,或者自身开放性不够,也无法帮助教育客户在互联网化时代实现自身变革。

因此未来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选择不再是仅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硬件或者 软件供应商,而是选择更具价值和增值空间的生态圈整合交付能力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庞大的市场中,华三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贵公司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获得成功?

吴敬传:华三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就是整体产品布局优势,华三产品整体发展方向正向云网融合发展,深入契合了教育行业发展转型趋势;其次是云计算领域领先优势,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转向云计算,华三具备领先的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将云计算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华三对教育行业需求的深入理解,我们拥有十多年行业企业网市场经验,在技术开发、人才、教育行业客户需求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积累。此外,领先的研发水平和服务能力也是华三的优势。同时华三一直非常重视网络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

十年前,华三通信就开始做IT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跟学校共建了大批网络学院,而且还帮助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联合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现在,华三通信的培训体系在不断引进新的技术、传递最新的知识。培训课程和培训认证也从传统网络向云网融合的新IT架构演进;从单纯的技术教学向业务管理扩展;从计算机专业向其他专业融合,成为各专业发展的引擎。同时,培训方式也变得更加互联网化,今年8月份,华三通信了“云课堂和云实验室”,以互联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华三通信的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同学们将从以前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学习到以后随时随地的学习、互动的学习,可以随时聆听永不疲倦的资深老师的授课,享有永不关闭的实验室。

以往,IT对于企业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很多企业CIO只是辅助完成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而今,IT对于企业已经变成了创新的“引擎”和发展的“源动力”。随着IT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业务引擎,IT人才培养成为学校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优秀的领军企业正在持续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里面去。华三未来将整合自身优势,深入解读教育行业需求,利用新IT的力量,实现教育领域的跨界创新应用,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中国教育信息化》: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怎样的思考?其中有哪些挑战需要去面对?

吴敬传:华三认为,教育正变得无边界化,知识获取的成本变低,教育信息化变革正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华三新IT将重新定义教育,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智慧教育。

这里面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决基础教育公平化的问题,如何利用IT系统,把最好老师的教学过程、教学经验,形成数字化资源并有效“流动”到最广泛的受教育者面前。

这就要求IT系统必须具备资源化、池化、动态调度、按需交付的能力。同时构建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并实现个性化学习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信息化》:华三未来在教育行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如何?后继还有哪些实际规划?

吴敬传:面对教育行业的未来,华三希望借助新IT的力量,重新定义教育,实现新IT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跨界创新应用。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减少重复性教学时间,从效率上实现师生资源配比提升,使得教育者从专注传授知识到专注育人,实现因材施教。

华三通信定位为教育新IT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将从新IT基础架构提供出发,在教育业务应用、教育投资、教育运营等领域与合作伙伴充分整合,为教育行业用户提供真正完整可交付的解决方案。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需要就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在探索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与之相匹配的适合学生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探讨研究,有利于高校不断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以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执行力。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当代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品质的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管理中,一直秉持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根本性要素,学校工作中也极力实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方针,依据时代性、创新性、规律性、时效性的特性,选择适合高校学生发展的新内容、新方向等,来积极开拓高校全面育人的局面。虽然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精神理念上,执行力度不够。这也导致了学生虽然有思想政治意识,但在实际践行上还有待加强。(二)目标笼统。高校思想教育管理需要贯彻《决定》精神,深刻理解《决定》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首要目标是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坚持大路线不动摇,但目标管理不够规范,在制度上有所缺乏,在具体的实施目标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民主性有所欠缺,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性给予学生思想创新与自由。在教育管理上,学校更多地处于领导决策地位、指令性目标缺少。(三)体制弊端突出。权责明确、科学设计、合力育人、主辅明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实施制度与领导制度对其管理体制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改革管理过程中,由于体制实施的积极性不高,相关部门互相推诿不能予以支持,行政工作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够,机构设置不合理等,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以及成效性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在实际运行实施中,在规章制度落实,组织内部沟通完善等内容上,尚未体现创新性以及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执行力。科学的教育管理是要在学生感知、认同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落后、不切实际的教育管理观念不仅不适合高校的管理,而且也会在学生群体中出现抵触心理而导致管理失效、管理目的难以实现。为了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剔除不适合、不科学、不严谨的观念,以新的教育管理观念来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首先,学校应当坚持“全员育人”的科学教育管理观念,这不仅是国家教育指导意见的要求,也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选择。通过思想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各个教育管理环节环环相扣、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为了与国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发展、学生个人发展步伐一致,高校就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为此,高校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况,选拔具有专业化、高素质化的教育者。加强教育管理队伍中教育者的思想品质,严格把关,进一步提升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这要求思想教育管理团队要懂得辩证统一,拥有宽广的知识面,熟练掌握思想工作相关的技能,具备一定水平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不仅要对高校管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等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储备量,而且在实践行为中也应当具备熟练的工作能力。(三)建立健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需要去构建一个合理的教育体制。为此,管理机制要赏罚分明、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公正客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教育、服务、管理的原则,定期举办一些课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动地学习,通过师生间互动互评、跟踪、分析、探讨、反馈来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

三、结语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面对问题挑战时,只有迎难而上,积极作出相应的对策,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才会越来越完善,才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李诗佳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应该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群自然分布在教育系统中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但同时他们也积极进取,广泛接触,并具有实用技能和其他优势。如果说,他们是通过自身的技能体现个人意向和家庭成员实质条件,那么除此之外入学考试等成分而改向中职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就群体特征而言,它们是一个具有不同文化层次和巨大个体差异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在青少年或青少年前期时期。除此之外躯体和精神的稳步增长,情绪波动也是其特征之一。在成长期时间段,日渐形成了一个不动摇的人生态度和价值体系。因而,这一群体的成人教育将面对极大的一致性和比拼,试图从教育思想的角度探索这一职业。

一、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究

(一)积极灌输创新化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用到新颖和逆向的方法,通过逆向和新颖的思维方法,打破保守思维对思想的禁锢性和守旧性,还要在教学环节努力融入更多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思考方式方法要不按常理“出牌”,同时要新颖和创新,解决方案要以非常规的方式提出,不要按部就班、照搬照抄,形成独创逆向思维和新颖创新的思维结果,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难题,这些难题和问题就需要我们原来的一些经验和认识,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我们有必要培养他们的独创逆向思维和新颖创新的能力,创新思维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要辩证的认识,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主要是减轻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思维习惯,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独创逆向思维和新颖创新的思维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积极进取的作用,有必要在?辑方法还不能走的时候,用不合逻辑的方法开辟一条新路。例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践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更多的实训实践,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等融入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当一个非正统的方法开辟了一条道路,就必须在新旧的理解之间建立一个逻辑桥梁,所以是不是敢否定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是敢否定我们已经探索过的工作方法,是不是敢打破保守思维的思想。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前中职学校发展中有一个很大的“瓶颈”,部分教师认为生源差或者不可教,于是在课堂上拼命地讲,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差生作为一种陪侍加以排斥。首先,我们必须接受学生,虽然中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上并没有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但是他们在实践方面都普遍拥有相当强的爆发力,平等对待一切个人和集体,就是我们教育的主题,我们往往会对他们做一些比较,得到负面的情况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在不经意间会把他们和我们所教过的学生作比较,甚至是他们的同龄人和自己的孩子,这种负面的影响带给我们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影响了我们对其客观的判断,我们要接受他们、了解他们、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课堂理论还是课外实践都要保证学生能够疑有所答,教师可以通过主动询问和深入学生群里来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深入服务意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我们要深入了解和真诚对待服务的“客户”,我们的服务会影响他们一生或是更长远。

(三)努力引导,积极鼓励

对于青年期和青年早期的学生积极引导应该是主流方式,积极引导可以对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和自尊心起到指引作用,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排除批评或其他教育手段,批评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批评有多种方式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把握每一个因素,日常教学中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理解,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引导和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加强纪律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不能总是依靠纪律处分行动,而应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可能没有立竿见影的结果,但是他们会对他们的进步有一个长期的指导。

(四)主张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权就是自己对自己一切行为进行的自我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有过被管理的过程和管理过别人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培养和管理,强化自我管理方向,逐步让自己的各种表现成熟和完善,要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在教育管理中要对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进行引导,加强自我监管和监督,要严格要求自己,多去学习别人积极向上的一面,对自己做的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改正和对照,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例如,管理教师可以不断加强评估力度,拓宽评估检查内容来促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

(五)完善管理制度保障

制度更是教育管理进行的保障,要让学生了解学校制定制度是为了保障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它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进制度的制定中,不但能完善制度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接受制度,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进一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86-04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1]本文所称的学风特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

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但应当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构建不同的模式。当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构建PDCA模式十分必要。.①

一、高校学风建设构建PDCA模式的必要性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实施难、见效慢、难持久的特点,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模式引入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成才的内在精神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大学生当前学习、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汲取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成长的前提,能够使人终生受益;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善于吸收各科知识和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2.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2]事实证明,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走质量立校、质量强校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3.学习型社会呼吁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学习型社会倡导人人要终身学习。由于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因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就需要高校的拉动。因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决定了高校能否使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使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能否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加强学风建设。.[3]

(二)当前高校学风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每个高校均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高校学风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存在盲目学习的状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求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急功近利,他们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以此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导致顾此失彼,失去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部分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跟风投身于考研大军,终日只复习考研的相关科目而忽视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可以预见,这部分学生即便考研被录取,他们也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再次迷失前进的方向。

2.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经过高考的紧张学习,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放松自己,追求玩乐,失去了原有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待专业学习缺乏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考试往往敷衍、蒙混过关。大学期间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一些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了学习怠惰心理,这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3.学习纪律不严格

大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是高校优良学风的突出体现。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多门功课挂科,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受到降级甚至退学的处分。

4.学习方法不科学

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和疑问,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应用,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学过的知识几乎随着考试的结束全部还给了书本,才发现应急式的学习根本起不到提升能力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学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到了工作现场难以很好地开展工作。

(三)PDCA循环模式的优越性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Deming Circle),是管理学中的一种通用模型,最早是在1930年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初步构想,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深入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 循环理论认为管理中的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总结处理阶段(A),这四个阶段紧密衔接,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PDCA循环模式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创建高校的优良学风,关键在于它的长效性、循环性和可改进性等优点。.[4]

1.长效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循环、可时时改进的管理方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PDCA 循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它的每一次循环都将原有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之中,能够推动高校学风不断改进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循环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牵涉到各方面资源和投入的综合工程,而PDCA 循环恰恰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大环套小环,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衔接。一所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 循环过程, 每个学院的院风建设、每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每个学生的自学管理等就是一个个小的PDCA 循环过程。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可改进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宗旨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学风建设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风建设模式既要具有核心目标,又要体现灵活性。PDCA循环的优越性在于一直都是围绕标准在运转,每一次循环都要依据前期所定目标及时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防止错误的再次出现。同时,由于将有效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法提升为标准,对未完成的工作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继续进行循环,这样就能够防止学风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学风建设始终围绕着核心目标不断改进。

二、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的主要内容

依据PDCA 循环理论,高校学风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方案—计划阶段、学习—辅导阶段、检查—考核阶段和总结—提升阶段。

(一)制定方案—计划阶段(Plan)

在制定方案—计划阶段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调研工作。应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团体讨论等形式查找学风建设和个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应着重调研那些未能完成学风建设目标的事项,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方案和班级、个人学习计划。如,针对学生学习纪律差这一问题,可以分别开展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等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或座谈,找出导致学生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面向班级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面向个人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学风建设的职责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尽可能用可量化的数据表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可改进的程度,以确保学校的整体管理效果和学生的自我提升质量目标的实现,以便为下一步教师监督并检查执行方案做好准备。

(二)学习—辅导阶段(Do)

在学习—辅导阶段,学生应按照学风改进计划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育管理人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共同为实现学风改进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应严格按照学风建设总体方案行动,同时,学生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完成自我提升的学习计划目标。如总体方案和自我提升计划发生冲突,教师应协助学生对个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做出调整。其中包括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效率、效果等,都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一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模式中是最关键的,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切实帮助学生克服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为只有将学习质量改进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保证以后的检查工作、提升工作以及整个循环的有效进行。

(三)检查—考核阶段(Check)

学风检查—考核阶段是贯穿整个学风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按照要求落实学风改进计划时,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根据方案计划和具体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检查内容可依据学风改进目标进行调整充实,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班级学习风气、宿舍学习氛围等方面。通过检查总结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以往工作的不足及其成因,及时发现问题,以备下一阶段的处理。

(四)总结—提升阶段(Action)

经过以上制定计划、执行方案和检查阶段的努力,学风建设肯定会有成效也有不足。因而,在总结—提升阶段,需要将以上工作进行汇总,把成功完成学风改进计划的学习方法提升为标准,对在学习上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发现并记录整个循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待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便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三、构建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诸多方面,同时,PDCA模式的各个环节对解决特定问题都有其针对性,所以,在运用PDCA循环模式逐步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对学风问题现状的调查要全面真实

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是PDCA循环模式的基点,因此,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明确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PDCA循环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调查工作应注意广度和角度,即要注意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问题的普遍性和调查分析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专业、性格特点采取多种调查形式和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团体讨论等,以便于了解到真实情况。还应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等集思广益,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逐一分析论证,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二)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可行

在制定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需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将其作为学风建设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各阶段的目标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并分阶段具体执行。制定的方案要具体到目标实现的时间、效果等,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制定目标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不能急于求成。超出学生的实际而提出过高的目标,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学风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要尽量使各项目标量化,便于下一步考核。

(三)考核评价指标要具体细致

检查—考核阶段是PDCA模式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应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纪录成功的经验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同时要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 形成最终检查报告。因此,对每一个学风问题的考核评价指标都要细致、明确,要使每一项考核评价指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中反映出来。各项考核评价指标要与制定的预期目标保持一致,明确规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何种程度,尽可能量化。通过数据说明执行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总结、提升做好准备。

(四)奖惩要及时适度

在总结—提升阶段,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前一阶段的考核情况,对顺利完成预期目标、达到良好学风效果的团体或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和及时性,否则,将难以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这一阶段也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基础,因此,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一循环中未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为转入下一循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探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模式是符合个人、高校及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一项工作。教育管理学认为,学校管理过程要严格遵循四环节(PDCA模式)运行规律,即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并使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5]。要使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过程在这种PDCA循环的滚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次循环都要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由此可见,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高校学风建设中,创建一种具有长效性、循环性、可改进性的学风建设模式,是克服长期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管理学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 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中P、D、C、A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

[参考文献]

[1] 郑镇锋.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6):237238.

[2] 瞿祥华,邓云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668.

[3] 刘潇.学习型视阈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辩证与路径探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0.

篇6

关键词:高职教学 管理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06-02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具风韵的中国艺术作品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国外众多著名曾异口同声地说过:中华民族人是当今世界上民族优越感最强的人。究其根本,仍是我们的老祖宗给予了我们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正是如此,让中国这样优秀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与义务。时期,我国前辈们为了普及教育,提升全民素质,而兴起了白话文。现今,为了适应不同求学者的需要,为社会打造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我国教育部又另外开设了高等教育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便是为了满足那些学习能力相对差却能够在社会寻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强调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教学的科学管理不仅能够普及教育,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及道德修养,还能为以后中国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切莫忽视高职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

1 高职教育的管理存在的致命伤

1.1 教育工作者的良莠不齐

教师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是却在如今受西方商品经济的荼毒之下,大家普遍认为教师只是一个饱饭的工具,完全忽视教师的责任、道德与其素养。曾有位知名的经济学家解析到: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是顾客,学生对于学校来说也是顾客。顾客就是上帝,两个都是上帝,自然你满足我的多,我工作服务的态度就好,工作起来也就愈加激情。真真地是一语道破现今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观。你给了我多少,我上课便讲多少,一分也不多。高职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科学管理自然离不开教师教学的密切配合。高职教学管理者的本职工作便是研究教学和其管理规律、建立起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如果高职教师本身不配作为一名教师,那么高职教学管理者再怎么研究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都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正确的实行。自古常云:“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虽说教学管理者与教师不是夫妻,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足足的密切。若教师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学管理者的良苦用心,那么教育管理者纵使穷其毕生心力研究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案也不过是纸上老虎,一无是处。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上就曾深刻剖析出教师的伟大作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高职教育学校的要求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莫以为自己是职业教育,就可以对老师的要求下降再下降,轻视职业教育。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尚且如此,还能要求学生们成为高端技术人才吗?可见教师的良好素质对于高职教学科学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1.2 学生的参差不齐

目前是商品、知识经济纵横天下的时代。有些高职学校一味的追求效益,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的学校门槛。甚至某些学校几乎没有门槛,凡只要其是一个人,且口袋中有几个钱便可以随意进出学校的大门,亵渎教师们和教学管理者们的工作。生源质量的恶劣无疑加大了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难度。须知,教育管理者不仅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陪读者。教学管理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是学生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使之能够在自己的有限青春里面争分夺秒,培养自己的职业技术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己,升华自己。历史上的因一粒老鼠屎而弄脏了一缸水的故事并不稀罕。深知,书至今生读已迟。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时间都是三年,且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不高。在高职院校里,不仅要强调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大多数的高职学生们毕业后往往没有像学校里这样的安心学习技术知识、探讨技能的氛围,所以学校里读书时间是学生的读书黄金时间,也是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为学生能够充分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若是因为学校的唯利是图、鼠目寸光而导致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没有办法正常开展,因而耽误学生们的黄金读书时间,学校纵使万死亦不足以辞罪。

1.3 教学管理者自身因素

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对于教学管理者的要求也是颇高的。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所倡导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直接影响与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现今,普遍的教学管理者因循守旧,仍旧只是单单地把教学作为自己的首要工作,还无知地以为管理不是自己的本分工作,应该是管理者的工作。这样一来极易使得学校的管理方法与教师之间断层,其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扼杀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埋葬了学生们的创新的能力。深远如此,进而会滞后祖国的大步前行的步伐。

2 教学科学管理的解决方案

2.1 增强教学管理者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一种实际操作比例较大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自身一定要对高职教学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定义。教学管理者对于考核制度的设立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如今社会上所流行的各种考证热不知残害了多少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高等职业学生的要求也愈加严厉。某些公司企业也同样要求职业学生要有良好地英语能力。英语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外语考核制度。教学管理者应该理性认识到证明的功效,莫随波逐流,盲目地追求考证,仅靠一本证书来证明自己学生的英语能力。例如,目前流行的四、六级英语考试等级,认为拿到了证书便是学生英语能力强,这是何等的肤浅可笑。职业教育确是更多地强调与社会工作接轨,但是在本质上仍旧是教育。既是教育,那么职业教育也可以多多向高等学府的教育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如有些高等教育学府所具有的完善考核制度。适当的证书压力的确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职业教育中提倡的职业资格认证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但切不可过分看重,避免反弹效果的出现。同样的也要结合学生们所学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案,给予相应地教学指导。高职教育按照社会特定职业的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必须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此,其教学计划也自然应该体现出高职特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2 增强师资队伍

若和本科教育相比,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已经在起跑线上落下一大截。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大多是一些就业倾向比较明晰的学生,这就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足,他们大多自控力、学习能力与本科生相较而言,薄弱一些。正是如此,高等职业学校更应该为这些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满园、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地技术基础。但是如果片面的强调操作能力,一味教学生们职业实践,那么又何异于培养一推机器呢?我们必须文化与实践两手抓。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能做到活学活用才是最终目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一门技术的应用如果不常常开拓创新是不可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求的。高等教育工作者们在教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发散学生们的思维,仔细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告诫学生们多多思考,理解感悟这门技术的精髓之处,只有这样方能够真真正正地让学生适应社会,灵活运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并开拓创新。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最懂学生的学性的。所以学校务必要提升教师的工作素质,老师定要有师德。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论是谁,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自己,圣人还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呢。

2.3 提高生源质量

学校方面应该严肃招考制度,实事求是,公平竞争。不要以为学校的教育是培养一批职业技术高端的人才就可以是驴子是马,照骑无误。也不要因此轻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只要学生们有着一颗为社会贡献的心,我们又何必执着于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呢?两者的最终目的不都是学成一技之长,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点点贡献,不成为社会的累赘。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抵抗力本来就差,若再出现一些纯粹来捣乱的学生岂不是火上浇油,沦落再沦落了。高职学生本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若是连职业技术课也没有学习的兴趣了话,那怎么能够学好呢?怎么能够在社会上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一席之地呢?纵使是高职学生,我们也要像要求本科生一样,严厉地要求他们,训练他们。再来,高职院校千万不要戴着有色眼镜来观看学生。要秉着“有教无类”的精神,敢于先天下之先。我国目前农村中的知识文化水平还是普遍较差,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能迈过本科教育的门槛。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也不乏一些家庭条件不够优越的学生。常言,人穷志不穷。只要学生有心向学,肯吃苦,肯钻研,又何必执着于金钱呢?一棵苍劲的大树在其生长之初也不过是小草般的模样,岂可因为它现在的样子来断定它的未来,哪里知它以后竟然是参天松柏。切莫因小失大,到时纵然鞭长也莫及。对于贫困的学生的要适度的予以金钱上的帮助,适当的降低“门槛”。

3 结语

众人拾材火焰才高。高职教学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有效配合。高职教育管理若得到了的科学发展,这是对于我国的教育是有着里程碑性的作用。不仅普及全民的知识教育,更是为以后我国的经济稳健、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够实现“江山代代有人出”的伟大宏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班主任;中职学生;班级管理;管理理念;集体意识

1前言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应该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重视通过班级管理对学生实施集体意识和优秀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培养,进而打造更高质量的班集体。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中职班主任应该思考怎样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公平公正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鼓励中职学生参与班级活动,更好地成长。这样可以提高班级管理的先进性,也有利于收获更高层面的班级管理效果。

2班主任应该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性,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研究指出,班级管理效果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班集体的组建质量,班主任应该了解怎样开展更高层面的班级管理,通过班级管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学习意识。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认知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和中职学生的角色定位———自己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成长规律。本文认为,班主任应该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和成长需求,重视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集体生活,给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的力量。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思考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和中职学生表现出的成长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和目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开展各种班级活动,都应该尊重中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高水准的管理方案。同时,班主任应该改变以往以批评教育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重视和中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和情感互动,进而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情感态度。班主任应围绕中职学生呈现出的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具体成长情况和管理问题,采用平等互动的方式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鼓励学生投入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中。

3重视指导班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建立班级制度

中职学生希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希望他人能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成长需求,不喜欢被他人告诉应该怎样做或者什么是不正确的。基于这样的性格特点和需求,班主任应该重视指导班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公平公正原则下建立班级制度。第一,班主任应该尊重和理解中职学生和家长,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以利于开展更高层面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样可以给班级管理注入更多的力量,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思考怎样给中职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思想指导和行为引导,与家长合作共同指导学生成长。第二,通过自我管理提高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和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1]。基于中职学生的课程基础和思维认知能力制定班级管理方案和准则,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提高班级管理的自主性和成效。第三,在公平公正原则的指导下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分析班级管理的重点和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班级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和执行方案,这样可以强化班级管理质量。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管理工作,班主任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效果,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管理效率的稳定提高。

4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通过奖惩和双向引导的方式提高中职学生的集体意识

班级管理效果会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班集体的组建质量,而班主任的综合素养会影响学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该从这些方面对班级管理制度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过奖惩和双向引导的方式提高中职学生的集体意识。首先,班主任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给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班主任应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案和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班主任也需要学习和运用心理领域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最终质量[2]。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掌握更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能力培养模式,给班级管理注入更多力量。其次,班主任需要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双向引导强化中职学生的集体意识。根据具体管理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且学习态度端正的中职学生进行奖励,对行为欠妥的中职学生进行适当惩罚,以调动中职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班级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推动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示中职学生的个人风采。

5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高水准的班级管理,提高中职学生的主动性

在素质教育指导下,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应该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优秀价值取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动力,班主任和中职学生可以借助多种社交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或是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能动性。班主任可以创设班级微信公众号,开展智慧班级服务。班主任需要对班级学生表现出的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和分类,根据调查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后借助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推送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主题交流和思想观念的互动,增加自身和中职学生之间的沟通[3]。例如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情感态度。班主任还可以运用其他社交平台和班级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创新管理工作的开展形式。例如借助QQ和微博等平台和中职学生进行交流,公布班级管理信息或是活动公告,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知程度。班主任也可以通过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观察中职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是成长困惑,通过平等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班主任能开展更高层面的班级管理,在提高中职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主动性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实效。

篇8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硕士 培养 四川大学 出版

2010年,为加强研究生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育部新增了19种专业学位,并就高校申办专业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作出规定,尤其是对实践教学条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行业师资比例等作出相应规定。四川大学有幸成为西部惟一一所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的招生单位。经过近两年运行,有人指出我国不少高校乃至部分专业硕士在教学中存在换汤不换药,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相差不大的现象。一时间,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考培养制度议论纷纷,对专业硕士招考培养制度的负面评价甚嚣尘上。那么,该如何认识和理解专业硕士这一招生制度?如何在实践中做好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尤其是类似出版类专业硕士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此论认为,现有的招生方案在制定中就专门强调针对应届本科生的招生,其实践教学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这样的安排无形中让人质疑增设专业硕士的目的和意图,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于学位教育”,而在于延缓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在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高校存在不断扩大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内在动力;而另一方面,这样培养的结果是大量学术型研究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换言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不反思现行的硕士生招考培养制度。如何解决这一现实困境?去“学术化”,将那些未来将走上实际操作岗位上的硕士生分离出来,实施专业技能培养,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又一选择。

当前,有不少高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大体一致,培养体系“同质化”。按理说,专业硕士的教育教学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行业参与、特色培养、社会监督及认证评价、项目制运作、实习实践更为专业等。然而,不少高校在专业硕士的配套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教材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设备投入等诸多方面准备不足,最为便捷和省事的做法,就是沿用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这引起相当多专业硕士生的不满,甚至出现专业硕士生状告学校的事件。

一直以来颇为红火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的招生模式,令不少学科和专业教师十分羡慕。如果能像工商管理或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那样招生,一来可以扩大招生规模,更重要的是通过招生名称的变化,即可将学费提高,从而“创收”。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改革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考制度,模仿MBA或MPA那样招收在职人员。他们深知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招生对象,但通过去“学术化”的专业硕士招生,即可提高收费标准。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学费明显高于学术硕士的学费这一事实,无疑印证了这样的说法。

即考生成绩差才被录取为专业硕士。按照现有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招生政策选的专业硕士生未见得受到高校老师们的“待见”。事实上,专业硕士成为高校教授眼中“生源质量差”的代名词。考试分数高的那部分学生已被录取为学术型硕士,剩下的要么转为专业硕士,要么从其他专业中调剂录取。“差生”论也就不足为奇。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从招考对象、招考方式等应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并非所有专业学科都适用于全国统考的招考方式。有些学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从业经验,需要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积累足够的经验。然而,现有的专业硕士招考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的确让人担忧。尽管面试所占分数的权重加大,但涉及创意能力、学习悟性、创新思维等方面,教师难以在一时做出判断。如果不开辟新的招生渠道、变革招考模式,即便招到生源,也很难改变现有的教学和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硕士的招生时间短,不少学科对于如何培养专业硕士尚无经验,尤其是对于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尽管国务院学科指导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事实上指导委本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情况下,套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就成为首选。“换汤不换药”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由于宣传不到位,考生对专业硕士培养并不了解,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含金量”不如学术硕士,致使考生缺乏报考意愿,报考的人数少。以四川大学出版专业硕士为例,2010年报考的人数仅为4人。再者,参加学术硕士全国统考中分数较高的考生被录取为学术硕士,未被录取的则被要求转为专业硕士进行录取。相当部分考生就是通过专业调剂这种途径被录取的。

专业硕士培养重在实践培养,而原有的学术型指导教师相当部分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然也就谈不上实践经验。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型并不现实。即便在业界聘请导师,也存在着如何甑选的问题,并非所有业界的成功者或精英都能够胜任三尺讲台,答疑解惑。

由于人文社科类对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存在诸多差异,不同学科对实践性、动手能力的要求不一,建设各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的物资匮乏。比如,出版类专业硕士、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对实习实践的设备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学科。而目前高校在这些硬件、软件的投入上尚未做好准备。

篇9

目前在很多中职院校都加大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前厅服务》教学来说,也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帮助不断增强课堂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前厅服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然后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在《前厅服务》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中职;课程;应用

绪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新型教学资源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加快了现代教育改革。作为为社会各行业提供专业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中职院校的教学也逐渐引进多媒体资源,尤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课堂上的使用可以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酒店服务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可用的人才。《前厅服务》是酒店管理必修的课程,同样需要利用多媒体资源加强改革,不断调动学生的认知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新态势下的服务人才。

一、《前厅服务》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的是课堂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口头授课,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实践能力较差,对于《前厅服务》课程来说,它不仅仅要求理论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服务的内涵。[1]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实践层次的服务内容,不能根据实际的需求及时调整服务手段,对于客户的服务也不够全面。《前厅服务》是专门针对酒店前台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学指南,教学体系比较死板,知识理论也比较固定,与不断变化的需求结合度较低,很难做到学以致用。酒店服务的前台服务是一项十分灵活的工作,在实际中可能遇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情况,所以《前厅服务》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实际的工作环境。但是传统教学路径的单一弊病严重制约了特有的科目效果,导致学生素质与实际的工作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很难供应实践框架下的帮助。

二、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前厅服务》课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近些年被广泛应用到各大高校的教学环节,中职《前厅服务》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在《前厅服务》课程中的使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前厅服务的精髓,为社会提供更多应用型人才。

(一)现代数字化教学理念

现代数字化教学理念主要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的是老师集中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学内容较为固定,与学生实际的需求差别较大,很难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2]但是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辅助下,老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现代数字化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使用,如:老师可以在《前厅服务》课堂上播放多媒体课件和比较典型的前台服务视频,让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具体的解决措施,引进微博讨论话题,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3]另外,老师也可以设置模拟情境,为学生分设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实际的前台服务情景,在学生表演结束以后进行重点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

《前厅服务》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很多中职院校都有相关的课程,而且目前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已经被共享到网上以供学习和讨论,而且这些共享的课程大多数是精品课程建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些资源共享到课堂上,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前厅服务的精髓,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完成学生的任务,学生也可以自己从网上搜索相关课程,不断拓宽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微课作为多媒体教学下的产物,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张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下自己设置情境,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并拍摄成视频,在课上进行播放。这种微视频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课堂氛围,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多媒体教学设计重构教学流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先教后学的方法,即老师先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的知识,然后学生课下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巩固,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主张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考察的重要手段,在该模式下,学生先在课下学习相关的理论并将自己的理解归成文档或做成视频,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将短小精悍的流媒体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设置趣味化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如:针对前台服务的登记环节,设置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让学生讨论不同情况下的解决方法,比如顾客信用卡出现问题了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给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并将最后的总结共享到网络。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前提服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中职院校应加大对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重构教学流程,为社会培养更多可用的人才。

作者:覃柳琦 单位: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杜艳红.中职《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性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4(5):296.

篇10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摘 要:体育教学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达标测试、教学效果等,这些都存在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讲实效的做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转变思想,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良好习惯,加强管理,健全评价机制等方面寻求对策,以期对体育教学有所帮助.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对教学效果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体育精神的贯彻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调整,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体育教学;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0-0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多重任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体制和单一评价标准的限制,体育教学活动在不同级别的教育机构存在着被忽视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了体育教学实践.突出表现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师将体育教学视为任务、学校视体育课为整体教学的调节,而学生更是视体育课为紧张学习之余的放松.此类现象并非某一学校、某一地区的个别事件,而是在各地区各级院校中普遍存在,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 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曾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术”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课程,所谓“射”、“御”就是射箭和驾驭马车.这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是对君子德行和修养的考验.由此可见,中国素有重视体育教育的传统.发展到后来,宋代帝王倡导“重文抑武”的统治策略并逐渐形成了文人地位明显高于武人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传统文化中重视身体素质培养的传统也就渐趋低迷,而清人入关后对汉族知识分子群体的控制则进一步压制了强化身体素质培养的传统,使得国人陷入到“偃武修文”的认识模式中.

1.1 课程形同虚设

部分地区学校及社会对体育仍存有很大偏见,认为体育无非是走、跑、跳、投,无足轻重,只要身体健康、身体素质好不锻炼也可以.学好文化课才是关键.因此学校安排教师很随意,不管该教师什么专业,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去为学生上体育课.因为教师专业限制,体育课基本是学生自娱自乐,时而做做游戏,时而聊聊天,一节体育课便结束了.即便这样机会也不多,体育课很容易成为其他课程的牺牲品.这种形同虚设,表面看课表上有,实际上却往往被其他课程所代替的现象在许多学校并不少见,尤其在小学,初中、高中这几个阶段.大学终于按部就班正常了,但也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进入到近代社会,深感于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以及进步人士对国人身体素质衰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攻击,传统文化中忽视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评价标准开始受到质疑.进入到20世纪80、90年代后,和平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再度成为阻碍国人重视身体素质培养的社会因素.社会认识的严重滞后使得教育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定位出现偏移,人们没有延续五四以来倡导国民健康的教育理念,在单纯追求文化培养的同时,片面地忽视了身体素能的提升.

1.2 教师上课敷衍了事

体育课的上课地点往往都在操场或体育馆这种空间比较大的地方,学生集中的情况也比较少,领导对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了解,给了许多教师钻空子的机会.最终使来之不易的体育教学时间,在同学们毫无章法、毫无技巧的自娱自乐中度过.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机构中处于边缘地带,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不理解、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绩不重视,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由于教师对将体育课程视为自己的“任务”加以完成,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形成了教师认识水平的滞后.受其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降低,课程对学生锻炼没起到指导作用不说,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一种认识:体育课就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玩好就说明这个课上好了,老师管与不管,有与没有无关紧要,这不得不说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一种悲哀.

1.3 达标测试走马观花

随着学校体育形式化的严重泛滥,学生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情况,逐渐用政策来规范.“阳光体育运动”、“健康达标测试”各种活动纷至沓来.但事实又如何呢?来时气势汹汹,口号很响亮,阵势很惊人;到头来买了一大堆的器材,记了一大堆的数据.器材每年用那么十几天到几十天,数据要么是闭上眼睛写上一些,要么就找些学生来做做样子.学生自己也是如此,不想跑800米,就请人来替自己,据说有些还有金钱交易.完了将这些自己也不知如何得来的数据上报了事.即便国家派人来查,吃吃饭喝喝酒,转转校园,结束了.国家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策划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到了地方和学校却变成了劳民伤财的事情.

1.4 评价机制虚有其表

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多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从各方面做了一些评价的标准,但这种评价机制更多的是针对学生.如学生的立定跳远多少米就算合格,铅球推多远就算达标等.许多体育课根据这样一个标准,要么只训练学生所规定的几项,训练完一项,考查一项;要么干脆不训练,平常自娱自乐,过几周抽点时间做一次测评,好坏与否和老师教学毫无干系.偶尔有学校把教师的教学效果列入评价项目当中,却又主要看运动会和其他活动中个别学生竞技所取得的成绩,只注重了竞技而忽略了绝大部分学生体能和技巧的提高.国家的标准在许多学校中虚有其表,学生的水平只是学生本身天赋的好坏,与体育课教学并无关系.

1.5 教学效果哗众取宠

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加强外,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拼搏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然而据调查统计得知,我国的孩子在吃苦、耐劳、攻难克险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与国外相比差别悬殊很大,即便与以前相比也远远不如.究其原因,的确是我们在教育中的疏忽,只知一味的溺爱与呵护孩子,注重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却没有关注对他们心理的教育.虽然这不完全都是体育课的结果,但与体育也不无关系.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利用一些体育器械将困难艰险现实地摆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得以锻炼和提高.但在体育课上,教师只注重内容的学习,只看重学生最终所得的那些数据,缺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缺乏对其意志品质的磨炼.

2 体育教学中形式主义的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多种形式主义表现,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2.1 转变思想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思想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行为.全社会应该转变对体育的认识.首先是国家的重视,从方针政策等方面给予制度的保障,并且不定期地对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督促和检查,避免走过场.其次是国人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全民健身不光表现在口中,更要付诸于实践,全社会形成一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的氛围.再次学校领导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加强对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规范管理,尽最大可能实现体育教育目标,避免出现因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伤害.最后家长应该给学校和教师以理解和支持,不能因为一件体育课伤人事件就否定整个体育教育,要看到体育教育好的一面,从而鼓励和帮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2.2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落实国家体育相关政策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指挥棒和引路人.国家制定的体育相关政策的实行都离不开这两个指挥棒和引路人.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自身要有较强的健身意识,所谓上行下效.其次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并诉诸于行动,安排充裕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运动锻炼,重视和严格管理组织的模式,内容和结果.再次在管理方面还要注意“内行看门道”,委派专业人士对体育教学和比赛活动加以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看热闹”的情况出现.最后管理者还应集思广益、积极创新,通过一些好方法、好途径积极地帮助教师共同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2.3 提升教师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自身必须从专业技能到内在涵养都有较高的水平,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加强和提升,以适应教学的需要.首先专业能力方面,教师自身通过学习和锻炼,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只有教师专业能力过硬,才能游刃有余的给学生教授.其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水平.

2.4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锻炼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优势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加强和增进对感兴趣内容的理解,鼓励和培养学生形成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好习惯,以达到增强体质,锻炼意志的目的.

2.5 完善评价机制

好的评价机制能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良性反馈来提升和调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改变以往在体育考核中整齐划一的统一考核模式,尽量避免学生仅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取得优异成绩而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的不合理现象.其次体育成绩考核要全方位,不仅要看学生在课堂内通过测试达到的相应水平成绩,我们更要注重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所取得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的态度.?

3 总结

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形成的机制也存在着差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上文提及的几个方面,我们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给出了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解决方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条件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等限制性因素进行调整.只有实事求是的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才能真正改变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徐大从,李在森.对体育课形式主义教案产生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6).

〔2〕张从春.体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J].体育师友,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