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学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农学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篇2
专业如此之多,虽然有些专业通过名称可以大体了解它,但也有一部分专业仅凭名称无法了解到它的真实情况(如培养目标、学习课程和就业方向等)。
首先,应该了解学科门类的划分。
当你去研究一些院校的时候,可能更多看到的是对某个专业的介绍。
那么,学科和专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识专业,从专业体系开始
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中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注:本科未设置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预留。)
每个学科门类下包括若干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又包括若干个二级学科。
研究生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的。
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这个专业目录里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大学本科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
每个学科门类下面设有专业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
专业类下是各个专业,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本科招生基本上都是按照专业进行的。
(当然现在随着招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已经按照大类招生,只有少数不适合合并同类项的还在继续按照专业招生。这是后话,这次暂且不表。)
学科和专业是不同的,但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专业以学科为依托、为后盾;学科的发展又以专业为基础。
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另一方面,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
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科建设是无法替代的。
因此,将专业与学科混淆,或主张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削弱专业特有内容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学科是偏知识体系而言,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
因此,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学科的第二个含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偏指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专业被等同于二级学科,这是不正确的。
当然,如果某所高校在某些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力,那么与这些学科相关的专业也一样会具有较强的实力,无论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是硬件条件、师资队伍方面。
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实力一直很强,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全国排名第二,与之相关的本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
识专业,注重专业内涵
认识专业,考生和家长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内涵。
所谓专业内涵,指专业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及研究领域等。
通过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该专业是否符合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
通过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可以了解不同大学的相同专业的一些区别,判断哪所大学的对应专业更加适合自己。
通常某一个专业会有多所高校开设,比如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而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不尽相同。
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前,应该先了解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这样才能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来确定专业。
就业和研究领域等则可以更加深入地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专业的内涵,更加具体地为我们指明就读该专业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是专业教育,高考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可以说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出的第一次选择。
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对口工作,既可以将大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生活。
如今出现不少大学生毕业“转行”的现象,往往是当初选择专业时了解不够造成的。
在选择专业时,考生和家长必须要认真地了解该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可以在哪些行业发展。
要了解这些内容,可通过访问高校招生网站,那里会有关于学院和专业的介绍。
识专业,这些误区要避开
1、按名称认识专业
不能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揣测专业,望文生义,也不能道听途说。
以往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因为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报错志愿的情况屡有发生。
一些考生喜欢选择那些名称好听、时髦的专业,升入大学后,却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事实上,不少专业的名称并不能反映出专业的实质和将来相关的职业。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的名称很相似,但是一个是属于工学计算机类,一个是属于理学数学类。不论是主修课程还是将来的就业领域都有较大区别。
还有一些专业名称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其专业性质,比如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属于化工与制药类,化学生物学属于化学类。
另外,有的专业侧重于与就业挂钩,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有的专业则侧重基础理论,适合继续深造学习。
专业之间的细微差别,有时候通过名称并不能清楚地区分,所以考生和家长一定不能仅凭名称来认识专业。
2、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一般意义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但是考生报考时,往往还是愿意选择好大学的优势专业。
对于一个专业来讲,很多大学都有设置,但是不同的大学之间,同一个专业的实力是不一样的,这也直接体现在录取分数线上。
好大学的优势专业,往往录取分数线每年都相对较高,考生报考时,要量力而行。
但反之,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却不一定是某所大学的好专业,首先录取分数高有可能是因为该专业当下比较热门而导致报考人数多形成的,其次还有的专业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因为前一年该专业由于录取分数低而使当年报考人数较多形成的。
3、专业等同于职业、行业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行业一般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
如前所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也有大体的就业方向。学生如果想毕业后进入某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大学期间就读与之相关的专业,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就业就会相对要容易得多。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会提出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和行业。
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通信工程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通信技术领域高级研究开发型人才,强调“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学生掌握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网络、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营和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华为、中兴、大唐等骨干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行商,国防军工行业骨干科研院所以及各类IT企业。如果学生有志于进入这些行业,从事相关职业,那么就可以选择通信工程专业。
以后到某某行业就业,是否就一定要读与该行业对口的专业?
一般来讲是这样的,但是也不绝对。
有的行业对口专业很多,例如银行业,需要金融、财会等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但是也需要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人才。
而有的行业对于专业来讲要求比较严格,例如电力系统,有一个需求专业目录,考生可以首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之类的专业。
如果考生对某个行业感兴趣,还是尽可能选择相关对口专业报考,这样毕业生进入该行业的难度就小得多;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未能考取相关专业,也可以通过辅修、考研等其他方式学习相关专业,从而达到进入该行业工作的目的。
4、只要专业名称相同,在所有大学都一样
虽然专业名称相同,但是由于每所高校在办学特色、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差异,相同专业之间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都有设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习电子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而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微电子、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融合为专业特色。两校的专业各有侧重。
如果考生对某个专业感兴趣,还要去了解拟选择高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是否也与自己预期一致。
5、热门专业就业率高
面对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什么专业就业前景好已经成了众多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导向。然而许多考生和家长却容易陷入一个理解误区:只要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就一定看好。
事实上,表面看起来热门的专业,就业率不一定高。
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本科大学生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专业为:
能源动力类、化学类、机械类、化工与制药类、土建类、电气信息类、工程力学类、材料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
这十类就业率高的专业,有的为报考时的冷门专业,甚至在一些专业中,90%以上为调剂生。
而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就业时却遭遇尴尬,比如法学、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
在选择时,紧盯热门不如参考由教育部公布的专业就业状况、社会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专业所在高校的就业情况、专业行业的统计数据、招聘网站的供求情况等。
但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不平衡,这些专业的供求状况,在不同学校、不同学历层次的表现不一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篇3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创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实行扩招后,每年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2012年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17200人;2013年招生总规模为539000人。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生的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2013年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为35%,硕士研究生就业面临着尴尬处境。所以,如何有效面对研究生职业指导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机构急需解决问题。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为了研究生就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发现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规律,促进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创新发展。
一、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的现状
目前广东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共有33所。广东各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也在职业指导实践与创新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相关经验,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立职业指导机构的实践,创出了设立职业指导机构多功能化的经验;二是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训练,创出了培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经验;三是进行研究生职业素质和发展方向的测评,创出了职业取向分析的新经验;四是进行研究生创业意识的指导,创出了研究生创业指导的新经验等。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如下:
(一)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全程化统筹安排
硕士阶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是是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因而除了人所共知的学历教育,职业指导也应是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职业指导应该是贯穿研究生生涯全程,指导他们设计出更客观、更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短期、中期、长期计划。然而,广东许多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整体规划,学生的全程化指导模式尚未形成,更多是在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础上对研究生开展的相关工作,没有形成完整的全程职业指导教育体系。以广州大学城某高校为例,该大学研究生职业指导教研室于2013年4月对本校研究生毕业生共690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8.34%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应贯穿研究生生涯全程。83.56%的学生表示目前学校的职业指导没有做到全程式教育。显然,高校研究生全程化职业指导与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二)高校研究生个性化职业指导不到位
广东高校研究生个性化职业指导没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没有把满足学生需求作为职业指导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等各领域内存在其自身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冷漠;家庭生活困难的研究生由于经济压力很大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部分学生自我感觉年纪较大、科研出成果难、难;研究生对未来的职业期望较高,当发现就业前景并非如想象的乐观,对前途感到渺茫。所以,这要求职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特殊性,有针对性分类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针对性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条件的研究生的需求开展职业咨询、心理、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辅导等个性化辅导。
(三)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研究生群体相对于本科生群体而言,年龄层次高,阅历丰富,在就业问题上主观性更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助于认识自我,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合理规划未来的道路。但是,在这方面,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对在校的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较少,没有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需要按照六个步骤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但是广东部分高校缺乏对研究生进行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理想职业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实施、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的指导。由此可见,广东高校研究生指导没有系统地指导研究生开展职业生源规划。
二、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研究生职业指导实践与创新认识不足
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仅仅流于形式,作作表面文章。如仅限于开个会,作个报告,介绍一下形势,宣传一下政策,会后很多工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应设立职业指导教研室,很多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和政策要求,纷纷挂牌成立职业指导教研室,但对职业指导教研室的人员、资金、设备等需求久久没有落实到位,也没有制定运行制度给予保障,以致职业指导教研室的设立难以出成效。甚至有些高校把就业率作为学校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忽略了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的深沉意义。因此,端正认识表面化的错误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观,是进行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个性化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做好的基本原因。
(二)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运用欠缺创新
在职业指导工作实践与创新中,必须要发展职业指导理论,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但是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运用欠缺创新。一是职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从深度上讲,目前高校研究生的职业指导研究只是针对表现的现象就事论事,与其它的人才学、教育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结合不够。从广度上说,职业指导理论研究领域狭窄,在职业指导内容上,引导研究生探索自身、认识自我的内容比较多,而对职业世界的探索不够,对研究生中长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偏少。二是不少理论的研究由于脱离本土化和实际需求,缺乏可操性和实用性。目前多数高校只是在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此过程中可能产生消化不良、水土不服这类问题。由于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与运和欠缺创新,这对高校研究生全程式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职业指导不到位等形成了矛盾,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
(三)高校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职业指导师人员队伍是有序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保证,也是影响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实践和创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队伍人数不足,据广东省技能鉴定中心通报,广州目前平均每一万个求职者中才能分到1个职业指导师;另一方面,业务水平不高。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由学生工作部门和就业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和思政教师担任,他们既没有参加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也没有实践经验,这给实践职业指导工作带来挑战。教育部早在[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把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正确理解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提高职业素养和未来适应职业世界的能力。
三、实践创新广东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全程就是职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毕业后的跟踪服务的链式过程中,应将职业指导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始终,渗透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全员就是学院全体师生、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投身到职业指导工作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指导师相结合方式。以广东某部属高校为例,该校职业指导有了新举措――老板变老师实践职业导师制,在研究生全员职业指导模式上,充分运用了这些理念。如图:
如图可示,多位一体的职业指导队伍体系,有利于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实践创新个性化职业指导
1.组成个性化职业指导师联队
为了切实解决职业指导师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困境,广东高校可创新地将各高校的资源整合,实现各高校间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本高校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共同邀请外企业、政府等各界就业指导专家,组建就业网上职业指导专家团,专门职业指导宣讲团,及时帮助高校研究生在处理就业信息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大都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中底子好、名气大、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它们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有利于实现职业指导师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指导个性相融互补,提供了条件。
2.重视个性化研究生职业指导咨询
职业指导咨询提供研究生不同的职业信息指导。建立高校“研究生职业指导诊所”,由职业指导专家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诊断式”的职业发展咨询和职业生涯辅导,对来访学生对有一套严谨的个人分析,根据不同的分析结果, 进行个性调查,如进行职业性向测验,人格测验等,找准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建立个人的职业心理档案,体现针对性和专业性。
3.开展传统专业研究生特殊职业指导
针对各类传统专业特点、特别需要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如考古学、情报学、农学、园艺学等专业,具有就业面固定、职业取向模糊、择业困难、职业信心不足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对传统专业的研究生群体开展求职训练营训练,围绕特殊群体出路、就业观念、就业政策、职业心理、求职技巧等方面作针对性辅导,了解特殊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切实帮助特殊群体就业和职业发展。
4.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推进研究生个性职业化前移实施
首先,着力推进具有浓郁职业化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师生共同参与到学生职业化转变的过程。如在校园内举办创业学习讲座,鼓励合作企业在学校内建设以宣传先进企业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举办以职业人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文化沙龙,透过文化的渲染来普及职业化行为规范。其次,职业化前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通过高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合作,在校园内举办专场招聘会,使得职业指导能与职业介绍、职业教育培训形成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以广州大学城为例,从2006年开始,广东省职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尝试与人力资源市场、企业、行业合作,结合本地区一些特色专业的特点,在大学城承办研究生专场的招聘会,研究生在专场招聘会的签约率不断提高,也使得高校更了解企业的用工要求,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实践创新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针对高校在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实践所存在的问题,实践创新高校一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新体系
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是为了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确认人生目标,使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根据社会和职业的需要,了解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规划研究生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培养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新体系应该包括生涯指导、实践指导、心理指导、创业指导、政策法规与求职指导等方面。
2.把握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原则
全程化、阶段化和个性化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的基本原则。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应在注重全程化原则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阶段化和个性化的原则。阶段化指的是在要注意做到区别对待,各有侧重。如在研究生一年级期间,职业生涯指导可以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内容;在研究生二年级、三年级期间,则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侧重讲授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创业观念转变等内容。个性化是指引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素质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依靠科学的选择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3.开展内容多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首先,在指导内容上,职业指导部门联系各方资源,开设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发展和成功素养修炼等目标内容,构成了系统、全面、立体的指导模式体系。其次,职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与研究绩效,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从本质上讲,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是一种对高校学生明确自己预期目标和相应的发展阶段,引导他们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探索过程,这会帮助他们在求学阶段确定总体目标,规划发展阶段,制定实施措施。可见,合理、科学的职业指导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就业顺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广东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从而开创广东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朱英,林文伟.构建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篇4
关键词:日本 木建筑教育 启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04-01
所谓木建筑,即指以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住宅建筑。在木材资源丰富的日本,木材的使用涉及日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日本文化的表象体系,因而日本人把自己的文化称为“木的文化”。不仅传统建筑清一色的是木造,而且近几十年来,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还将先进技术引进到木建筑的设计、生产及施工等方面,发展了现代木建筑并逐渐成为房屋乃至建筑领域的主流。据日本总务省调查,在日本现有住宅中59%为木建筑,而独栋住宅中木建筑的比例则达到93%[1]。伴随着木结构建筑的使用及普及,日本各类大学及专业学校中,对木建筑行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也是方兴未艾,培养了各种层次的专业人才以应对社会需求。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木材是最符合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材料。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舒适环保、节能减排”已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要求;木建筑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并在我国也逐步占领一定市场份额。未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木建筑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现阶段很少开展系统的木建筑相关教育,因此,研究日本木建筑教育的现状和特色,可借鉴其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木建筑教学体系。
1 日本木建筑教育现状
1.1 日本各类教育机构木建筑课程开设概况
和我国不同,日本没有独立的林业院校,林业专业一般设在综合大学的农学部或生物资源学部内。因此,日本木建筑教育通常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中开展。日本木质构造运营委员会木质构造教育计划制定小委员会在2003年至2005年间曾对日本的木建筑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问卷式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建筑类教育机构涉及木材及木建筑的内容较少,但在“建筑构法”及“建筑材料”等课程部分有所涉及;林产科教育机关对于木材及木质材料方面的教育设置非常充实,而且很多都开设了木建筑课程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但同时也发现,很多教育机关木建筑课程的授课人员并非从事木建筑专业教师,木材及木建筑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也相应短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教材[2]。
1.2 日本各类教育机构木建筑课程内容概括
(1)工科类大学建筑学科。
课程涵盖木建筑设计相关的各项内容,并以结构设计、构件设计及设计方法为主开展教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木材特性、木质材料特性、建筑结构设计(垂直、水平载荷及外力设计)、载荷计算(地震、风载及组合载荷)、结构计算(容许应力度计算、一次计算、二次计算、层间变形角、刚性率/偏心率、保有水平耐力等)、构件的抗拉、抗压和抗弯设计、连接设计、地基设计、墙体设计、地板设计、木建筑的抗震设计及抗震加固、大断面集成材建筑设计等内容。开设此类课程的大学如千叶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工学院大学建筑学部建筑学科、前桥工科大学综合设计工学科、信州大学工学部社会开发工学科、三重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宇都宫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2)综合性大学的森林或林产学科。
授课对象基本没有建筑学方面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法规等基础性课程,还有如森林与木材、木质材料种类、干燥、力学性质与用途(涉及材料包括:日本树种、北美/欧洲树种、制材、集成材、合板、单板层层积材等)、木质材料特性及容许应力度、木材等级区分、建筑法与设计载荷、结构计算、剪力墙计算、构件计算、连接设计、木建筑防火及耐久性等。
(3)建筑类高专、职高及专门学校。
此类学校多以日本传统梁柱工法为对象,通过剪力墙数量计算方法让学生熟悉木建筑的结构设计。同时,多开设房屋装修等方面课程。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平面图、主体结构图、N值计算、截面计算等设计方面内容,同时,另一显著特色是实习及实践性内容较多。
1.3 日本木建筑课程内容
该委员会于2007年至2009年间,以开设木建筑课程各教育机构的教学大纲为基础,对木建筑课程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以“木结构”作为课程名称的课程,通常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充实;以“建筑构法、建筑材料”作为课程名称的,大约14次课中会有3次左右涉及木材及木建筑内容;高专和专门学校(分别相当于我国的职高和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熟悉实际业务,而授课内容主要围绕木建筑的设计方法,并强调现场实习;森林及林产学科的教育部门,在木材及木质材料领域的课程内容非常充实,但在木建筑的结构部件及木建筑设计方法方面内容涉及较少[3]。
2 对我国木建筑教育的启示
近几年来,我国从事木建筑设计、施工和研发推广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加,而且实力也有所增强,初步展现了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由于我国的木建筑人才教育培养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断了50多年。近几年来,以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工科类大学为首的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了木建筑方向的选修课程,为木建筑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4]。但是,还是存在很大的人才断层,桎梏了我国木建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日本的木建筑教育历史悠久,其成功经验给中国开展木建筑教育提供了若干思考。日本的木建筑教育重视与地方企业、政府的联系,与实际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构建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我国在建设木建筑教育体系中,一是要立足现有的建筑及农林类高校,充分发挥现有特色和优势,实现快速的高端人才培养;二是要依托职业高中、技术学校等职业学校,大量培养一线实践人员,填补从业人员断层;三是要实行学校、政府、企业联合,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实践环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木建筑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日本国土交通省.住宅着工统计[Z].日本:国土交通省,2008.
[2] 日本建筑学会构造委员会木质构造运营委员汇编.木质构造教育的现状与未来[Z].2005年度日本建筑大会(近畿)构造部门研讨会资料,2005.
- 上一篇:校园环境卫生管理方案
- 下一篇:防治骨质疏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