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宣传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思维层面 实践层面 建议策略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的新情况、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我国的经济、综合国力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对我国实施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渗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所以,正确分析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多样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消减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有效发挥。
2.文化多样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借鉴,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文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成员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选择上的困惑、迷茫;由于社会成员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人们已经不会盲目信奉某一阶级意识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凝聚作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丰富多彩的带有丰富意识形态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商品面前,以灌输、宣传和教育等为主的我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已经过时。
3.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当今世界,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碰撞也日益加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经贸活动,运用高科技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对他国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出,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政治体制、道德信仰和文化方式等,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加大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
4.信息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时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传播。信息化和网络化一方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带来巨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功能难以适应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二、在思想层面进一步树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观念。
只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才能团结和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观念,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1.在理论方面,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创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产生以来一直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具有科学性,其科学性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立场和科学的方法论,可以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使具有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的吸引力,成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不竭思想动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大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国内从事研究的学者专家要对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准确解读,准确掌握理论体系;要继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为目标的观念立场;要着重分析如何和时代相结合,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的说服力,影响力;要坚持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善于把握时代特征,根据时代特征认识新问题、新变化,使更好地解答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在意识形态宣传过程中必须做到语言平实化、百姓化、大众化,才能使社会成员愿听、愿看,听懂、看懂,才能使获得认同,真正做到使“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它是不可超越的”。
2.在思想观念方面,不断树立开放整合思维。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思想观念,即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当下历史情境与时俱进,树立开放整合的思维,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坚持以为主导、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环境或土壤、以西方意识形态中积极的元素为补充,丰富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其既立足传统又反映时代要求,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义。首先,正确处理与非的关系。在坚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坚持与时俱进,对于异质思想观念,通过比较研究,吸取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动的理论创新。其次,必须坚持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使理论体系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3.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意识形态建设的目的是使意识形态起到引导人、教育人、改造人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参与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以前“意识形态工作常常把其对象客观化,处于‘目中无人’的难堪境地,运行过程处于断裂状态,即宣传者与接收者之间仅是单向运动,没有互动和信息反馈……民众对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接收如果是被动的,他们就有对其他意识形态进行选择的自由,这必然影响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所以,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要真正掌握社会成员所关注关心的问题,以及社会成员的需求和兴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针对性;其次,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解决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中出现的问题要本着尊重人和理解人的原则,利用各种方式营造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氛围,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认同;再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和灌输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的人或事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宣传教育生动活泼、灵活多样;最后,要积极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对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解答,排疑解惑,及时化解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从在实践层面全方位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力度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思想资源、可靠的主体力量,而且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灵活有效的方法。只有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从实践上全方位多层面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以充分展示。
1.构建全方位宣传格局,增强意识形态建设合力。在传播方式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工作等传统载体的重要作用,又要不断拓展传播的途径和方法,构筑全方位的传播系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进行塑造和引导,使其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当今社会,报纸杂志、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传递、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手段。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充分发挥大众传媒舆论引导的作用,并高度关注互联网,加强互联网平台和阵地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和控制,使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又一有效途径和工具。
2.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更具隐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显得分外重要。首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法治领域的直接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容本身包含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次,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法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最后,借助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用法律、法规及政策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力来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和经济行为的约束和引导,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多元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强大的法制保障。
3.加强意识形态队伍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序高效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过几代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要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有效抵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蚀,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首先,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理论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深入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分析等多方面知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使其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意识形态规律,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次,不断加强实践锻炼,切实增强应对实际工作能力。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理论,不断提高运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最后,健全意识形态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的整体水平。严把队伍的入口关,把素质好、基础好、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引进队伍中,不断充实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力量,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优胜劣汰,保持队伍的严肃性和整体的高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顺利进行。
4.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外部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意识形态建设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我国,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并代表着人类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只有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才能对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健全和丰富民主制度和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使其拥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充分发挥各自的政治角色。
参考文献:
篇2
我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传播社会正能量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了符合本校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现将本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趋势
我校能够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深入领会、严格执行、积极落实、保障有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党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在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有序开展,有力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师德方面,严格遵照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师德师风考核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取得明显效果。
二、意识形态的主要问题
(一)共性问题教育改革问题。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能够严格依照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要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搞好素质教育,但是在当前大环境例如高考等大型国家考试,高校招生工作等仍是以分数高低作为主要考核依据,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个性问题 社会思想意识情况。
当前学校意识形态环境较为稳定,互联网、意识形态宣传到位,良性的舆论导向作用基本形成。但个别党员思想活跃,对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学习缺乏热情。自由主义出现滋生蔓延现象。
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一)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 学校党支部、校委会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召开了支委会会议和校委会会议,认真组织学习临汾市委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计划,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究问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校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主抓推进、落实、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党支部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负责分管年级、处室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结合“”制度,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学校把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进党支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计划之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都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四)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 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楼道悬挂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利用班会课、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等教育形式,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与形势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等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手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校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五)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信息量大、吸引力强、运用方便的特点,学校始终把校园网服务与教学和网络舆论安全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校园内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并对上网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各班都设有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工作,建立定期汇报及网络事故随时报告制度。在加强管控的同时,积极宣传先进事迹和国内国际时政热点,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爱国、爱家、爱校、爱己正能量,抵制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使校园网络不仅成为服务于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篇3
按照学校党委部署和要求,校团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责任主体,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
一、目前校团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做了以下四点工作
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对于团委刊物实行三审三校,确保稿件质量的同时强化意识形态管理。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成立全媒体中心,接受校党委宣传部指导,由校团委具体负责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专人负责、学生参与、接受监管的管理体制。
加强各类社团管理。出台《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规定》,明确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体系为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并以“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指导、管理、协调、督促。修订《社团管理办法》,要求各社团协会要制定和完善社团章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团员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
1.网络监管还需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团属全媒体中心的监管。
2.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的报批时效性还需进一步强化。
3.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手段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团委拟开展以下工作
1.校团委要认真负责对微信、微博、广播内容进行审核及监督。并负责制定微信、微博、广播站日常工作计划的制定与安排,设置组织机构,进行人员配置、选拔、培训上岗等工作。微信、微博、广播内容必须以“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弘扬校园主旋律、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要求准确无误、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体现时代精神,及时反映学校的重大新闻事件、好人好事。
篇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及时传达,全面部署。
接到上级下发的通知后,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召开了意识形态专题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上级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意识形态实施方案,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追究问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二)明确工作职责,健全领导体系。
学校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担任组长,王清群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主抓推进、落实、督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意识形态工作。党支部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负责分管年级、处室的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以支部书记讲党课开局,把党员干部的意识形体教育渗透进党支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计划中,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都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在平时工作中践行“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自觉,强化责任担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用先进的文化方向和高尚的意识形态引导和武装教师队伍。通过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上好每一节课,服务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不断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管控,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针对当前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吸引力强等特点,学校始终把校园网服务与教学和网络舆论安全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网络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校园内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师生的微博、微信、QQ等,建立定期汇报及网络事故随时报告制度。在加强管控的同时,积极宣传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APP等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使校园网络不仅服务与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
(六)汇聚正能量,突出正面宣传。
学校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电子屏、微信工作群、楼道张贴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利用班会、每周的升旗仪式等教育形式,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教育活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各种宣传和学习手段,让主流意识形态在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理论学习方面不足。
党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系统性不强,理论学习倾向于机械化,习惯于会上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系统学习还不够。
(二)思想意识重视不够。
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足,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
(三)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对意识形态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统一部署,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存在工作部署多、检查落实少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充分加强党支部学习的带动效应,创新学习形式,完善学习手段。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工作机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中国”、“中国崛起”等词汇便可见一斑。在经济等硬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却缺少相应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本文由收集整理种强有力的、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意识形态的界定。意识形态一词起源于法国,从最初直接讨论意识形态的先驱弗朗西斯·培根和托马斯·霍布斯到直接将其作为术语的创造者安东尼·德斯图·德·特拉西,意识形态一词一直是一个复杂并难以界定的概念。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制度安排中若要进行规则变动与制度变迁,完全可以由个人来完成,个人认为新的制度安排对自身有利便会接受,并且积极促成这种制度变迁。西方国家正是利用了意识形态刚性原则,通过宣扬其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企图在我国社会制造各种矛盾,营造不公正的社会氛围,并且给人们一种只有改变现有制度才能获得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错觉。“成功的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人们相信现行的制度是不公正的,缺乏正义和公平。并且,要人们确信只有改变现行制度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体制”①。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使我国民众逐渐接受以西方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向度,致使我国社会发生意识形态的转轨与制度变迁,借此达到转变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体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目的。
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与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②意识形态安全主要包括社会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国家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国家都置于全球性空间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趋势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更加热衷于文化渗透这一温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与迫害。“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③。
鼓吹“普世价值”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兜售“普世价值”。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践行“普世价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主张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民主,即多党执政与全民参与;抨击中国的民主制度,渲染社会不公,宣传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旋风席卷了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民众社会等各个领域,营造出一种全世界共同进步、自由发展的氛围;而这种“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倾向,以分化为手段,西化为目的,将中国纳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体系中,企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以经济交往为载体进行隐性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总是结构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契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经济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将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输入到我国,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外资企业来实现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置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迫使中国按照“全球规范”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不公平的、不利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的贸易条例,打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任何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都会暗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要素,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对其发达技术的依赖来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植入西方意识形态。
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文化渗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日渐深远。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来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此来动摇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信仰缺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美国之音”,它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的对外广播机构,目前,“美国之音”用5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播,主要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
为主要播音语言,每周播音达1300多小时,在全世界估计有1.2亿听众之多④。从这些数字可以明显地看出美国对外进行文化传播与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与工具。通过互联网各种新闻、信息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宣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广告等)的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⑤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注重对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精英群体作为社会中较有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精英文化领域中的文化渗透,是指文化强势国家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学术赞助、教育文化交流等途径,把自己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输入到对象国,影响该国的知识分子,使这些国家的知识精英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精神,改变对象国的知识传统,最终实现文化渗透和文化冲击的目的⑥。
精英群体较多存在于各个行业与领域中的管理与领导阶层,甚至在政府机关之中,因此,美国从很早就“重视”对这部分人进行文化渗透,以求实现其文化霸权、建立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这一点从东欧中就可见一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企图动摇其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虽然发生于各个国家内部的革命与瓦解,但大多数都是领导阶层内部的斗争,而这些反对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党派多数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受西方所谓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影响,而这些群体正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另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由一些理论体系、思想潮流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进一步实现对各国精英群体的文化渗透,并借由精英群体自身的特质来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渗透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现状
转型时期我国民众出现信仰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面对政治、经济等领域出现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注,但对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等软实力方面仍缺乏重视。虽然我国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但仍有部分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持质疑态度。自在我国确立为指导思想以来,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奉为圭臬,成为人们坚定不移的信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一部分人将进行魔化,使一部分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迷茫甚至缺失。而且,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各种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甚至侵蚀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致使民众产生信仰危机。
社会思想意识多样性与冲突性。伴随西方文化渗透而来
的各种价值理念,如个人英雄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深入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之中。然而西方社会所提倡的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中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冲突与对立,当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碰撞;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冲突;享乐主义与勤俭节约的美德相背离时,大众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迷茫与空虚,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盲目崇洋,这将会对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国家很容易趁虚而入,来达到其“西化”“分化”的目的。
广大民众对于意识形态安全缺乏认知与重视。我国社会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可能较为熟识,但对于意识形态这一名词可能大多数农民都未曾听闻,因此,较易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的“宗教热”有卷土重来、愈演愈烈之势,而这些宗教多数都是外来宗教、甚至是一些异教与,西方国家较易利用这一途径来对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教化,实现其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目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从出生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年青一代中有一部分人盲目崇洋、甚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向往西方世界的生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应有的认同与归属感,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缺少认知与重视。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
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渗透手段来实现其“和平演变”目的,以实现其世界霸权的“雄才伟略”。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关乎国家主权的安危、领土的完整。因此,面对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猛烈攻势,进行必要的还击,提出可行的“反渗透”策略与路径刻不容缓。
坚定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与旗帜。要始终坚定不移的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其成为民众的信仰对象。在坚定其指导地位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将与具体世情、国情、民情相结合,结合全球一体化的契机,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重要作用,是我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全球一体化的有利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之中既肯定了在社会建设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同时提倡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有利于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生观与世界观,促进社会民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与认同,使其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广泛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在社会中营造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入、内化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文化安全
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任何技术的应用都不是单向的,而总是福祸相依,得失相伴的,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里,不同文化的激荡,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思想文化领域的形势和斗争更加复杂和激烈,这些都给新时期我国文化安全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
互联网时代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国家的文化是国家在本国的法律和宪法的框架下所具有国家文化自主发展和应该具有本国的自和主导权,是完全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适合本国文化生活需求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权利,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象征,所有独立的国家应该有权利来根据自己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需要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让本国的民族主流文化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来带动繁荣本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积极地维护在全球一体化下的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本国民族主流文化的昌盛和发展,从而能起到巩固和稳定国家的和安全。
(一)互联网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受到严重威胁
在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兴起的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不可抵挡的渗透到全世界各个角落,一些欧美大国由于经济基础的强大和长期在全球文化发展的渗透,已至长期一直牢牢把控着全世界语境下文化议题设置,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主动设置文化议题,长期地文化渗透和宣传欧美的文化生活思想、社会价值观、欧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欧美的政治价值观上的不断渗透和宣传,起到一种颠覆国家的政权,和煽动制造激化国家的民族矛盾,诽谤和故意扭曲国家的社会民族价值观,提高欧美国家的文化影响,提高欧美的文化在全球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从而起到颠覆国家政权的意图,和改变国家社会体制和文化意境。
全球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也给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网上的互相交流和渗透,可以不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从而变得更加繁荣;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大国的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在互联网渗透到全世界的今天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互联网上的文化教育宣传与欧美大国的文化传播渗透是无法抗衡和处于弱势的竞争地位,互联网的控制权始终被欧美发达国家掌控着,欧美大国肯定会把本国的文化和信息优势作为主导文化,同时会采取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实行封锁。其中英语已是全世界计算机的常用语言,英语的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它的本身具有实用性,而不只是单纯的文化语言。英语本身凝聚着欧美国家的文化、军事、政治等意识形态在其中。
美国是主导着全世界网络信息的国家,在网上的信息会隐含着渗透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腐蚀消磨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生活,假如工业时代的文化冲突是为殖民化与反殖民化、是被奴役和反奴役的表现方式,那么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冲突也许会表现为对信息的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虚拟战争”的形式。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和侵略或许再也不会出现血淋淋的战争场景,但这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冲突是关系到本民族文明是生存与发展,还是被腐蚀与被渗透同化的关键问题,因此冲突的激烈程度恐怕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互联网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受到严重的侵袭
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特有的传播方式,正如美国学者史安斌指出: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将整合了包括报刊、广播、影视和电视在内的所有媒体形式,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传播时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未见削弱,反而日渐加强。各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的“软力量”的较量已经胜于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力量”的竞争。
欧美国家长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经成为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进行“西化”、“分化”的主战略,互联网成为他们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首选”工具。过去是报纸、现在是电视、电影和越来越多的因特网。有人会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技术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是中性的。它们只会告诉什么就传播什么。但是正像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的广为人知的话,‘媒介就是信息’,换一种说法就是‘媒介就是意识形态’”。
二战以来,信息霸权、信息干涉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搞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干预地区冲突,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主要手段。所谓信息霸权是指技术信息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妨碍、限制、压制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以谋求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 美国在设计全球化的进程时,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来安排全球化的方向和步骤。各种主义,反的论调在互联网上粉墨登场,向我国输出其政治制度、意识形式、价值观、生活方式,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网络是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竞争的重要场所和渠道,互联网不仅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扩展自己的空间和影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不同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形式的斗争提供了便利。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文化安全维护采取的对策
一个国家必须有本国的民族主流文化,才能有利于稳定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和渗透,尤其是在全球领域进行文化宣传时,就会让本国的文化特点、文化艺术、民族特色及本国的意识形态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和认可理解,也大大增强本国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树立起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极大的提本国的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从而让本国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国际文化氛围,促进本国同全球各个国之间的往来与合作,维护稳定全球的和平,能更好地促使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篇7
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一个国家的政党前途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它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我国,一直以来意识形态的建设都是一项非常受重视的工作内容。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建设意识形态的事业获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效,但是从中我们也发现存在很多的弊端。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建设;探究
一、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的概述
针对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受到网络文化怎样的影响进行探究之前,首先需要分别对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认知,在这之中主要有:网络文化主要内涵以及其独特特征;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主要内涵以及其独特功能以及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的内容等。
(一)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概念
有很多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更加侧重网络技术来对其内在文化进行阐述,还有一些侧重大众文化的视角来对其内在文化进行解读。在广义上,网络文化不但包括在物质层面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所带来的人们在工作、娱乐等不同方面形成的方式上的影响;同时还包括在精神层面上与网络生存相关的政治、道德、心理等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非意识形态上形成的文化;相对的,在狭义上网络文化指的则是将网络物质上的创造作为其基础所形成的网络精神。
(二)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
1.主要内涵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所组成的完整有机体,其中意识形态属于是在社会意识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什么阶级的社会环境下都可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一个意识形态,它是在一定的阶级社会当中能够非常系统地将经济基础以及政治制度进行反映的所谓“上层建筑”,表现形式具备强烈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哲学、法律、社会等不同的方面。
2.主要功能
首先是其价值导向方面的功能,它像是旗帜一样对人们思想以及行为进行着引导,针对一些与社会政治的目标相互符合的价值观念要随时进行宣扬,但是针对一些与社会理想相偏离的则需要及时地阻止,为了能够切实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稳步地推进政治目标,在社会主义指引下建设意识形态需要将党的行动纲领以及指南化作社会整体发展的主要方向,针对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要及时进行管理,防止其进一步渗透甚至是蔓延。其二,是教化辩护功能,意识形态一旦出现,就需要向人们进行思想的传播,让政治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短时间内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并认可,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就会逐渐地成为人们对社会进行认知以及在社会当中行动的主要标尺,达到了对人的教化目的。其三,是引导文化发展,意识形态属于是文化内核,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中,无论是任何文化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统治阶级的思想所影响,所以建设意识形态始终是社会文化核心的部分,它起到引导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的作用。
(三)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的内容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意识形态,其形成后,为了能够保证它可以发挥功能,都要面临理论基础的继续丰富以及发展,还有怎样才能够借助这种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以及社会领导阶级的头脑进行武装。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这不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高挑战性的课题。了解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摸清在社会主义环境下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规律,并且这也是在网络文化的视角下强化意识形态的建设对策主要的前提。
1.党政意识形态的建设所谓党政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个政党正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之后,它所代表的阶层以及集团所具备的意志开始逐渐上升成国家的整体意志,继而借助领导来落实政党的纲领以及价值取向等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环境下建设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是否可以充分地发挥政党意识形态所具备的主导作用。
2.建设文化软实力在社会生活当中,文化是一种精神创造的结果,它和社会发展是相伴而行的,而且还会呈现出不断的丰富以及完善。人类文化发展始终和社会进步相关,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文化发展普遍的规律。尽管每个时期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表现方式,不过基本上都会拥有一个主流的特征,也就是会呈现出时代的特色。建设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引导人民群众把握正确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同时也会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命运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3.建设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属于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的一种思想体系,并不是零散且具体的观念,它是来自现实当中,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升华之后形成的。任何意识形态在上升成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后,统治阶级试图稳定统治地位,会不断地尝试将自身的思想传递给群众。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意识形态的整体结构当中也是基础性的内容。
4.建设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进行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政治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和意识形态的建设呈现出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的情况是否良好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提升政党意识形态的建设能力,稳固政党执政的基础,也是建设意识形态非常根本的渠道之一。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在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形成通过一种全新的物质载体模式,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背景下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对建设意识形态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可以强化社会主义背景下发展出的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吸引力
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方式来表达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主要内容就能够让它显得非常形象且生动逼真,尤其是如今不断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借助它来在网络上展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令观者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切身体验的同时,就可以对其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认知了,这在观者心中形成的鲜明印象是大部分的传统媒介都无法超越的。而且它还可以把枯燥内容变得更加活泼,观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当中掌握这些内容。
(二)可以强化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力
当前网络文化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下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影响力,其一,网络当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介下的单方向传播,也不是教育人员与被教育人员之间进行的简单的灌输,它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一对多甚至多对多这种全新的讨论以及交流的模式,具有非常丰富的交互性特征。在互联网当中传播意识形态,传播人员以及接受人员都能够展开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以及自由性的沟通方式,它可以很好地指引人们从传统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向主动地区参与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传播者接受传播的内容。另外,目前在互联网当中出现的各种论坛和博客都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言论的途径以及适当的空间。不管是什么社会角色上的人都能够在互联网当中参与信息交流以及讨论,这种形式让社会主义环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宣传能够深入人心,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三)可以对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
在人类社会当中,前进的主要动力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文化交流也终会带动意识形态去借鉴以及吸收人类悠久历史的文明成果,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对自我进行丰富和完善,而这也正是因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而形成的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格局所带来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当中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它带来了文化交流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小的时空障碍,还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所具备的生理障碍,尤其是它所带来的普遍性以及平等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化交流的体系。除此之外,人类交往如果还需要在物质层面停留并且需要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相互需求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网络文化出现是能够让这种交往逐渐转向精神层面的。所以总的来说,和这种交往体系的出现以及扩展相伴的必然是不同的而文化交流以及合作,它也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形成融合以及发展的过程。网络,不但让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成了可能,同时还让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提升到了信息化以及更加高度的知识化水平上,进而让网络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以及层次,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新状态,为社会主义环境下发展的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韩为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研究.西北农林大学学报(哲学1社会科学版),2011(7):76-80.
[2]董冀忠.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徐萍.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网络 意识形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 D693.09 文献标识码:A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特拉西首次提出。在历史的进程过程中,这一概念一版多用于政治,意识形态是关于上层建筑的,是一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理念,并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很强阶级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迫切诉求是基于社会集团或群体组织内成员的价值认同体系,并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地位。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组织都会拥有一套利于自身统治的思想体系,然而意识形态的异化时刻冲击着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存在,而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已决然威胁到国家安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因此,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而展开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网络意识形态实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衍生品,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在传播媒介上占巨大优势从而传播各种鲜明的思想和观念并能够更好改变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网络意识形态的这种属性严重的冲击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话题,纵观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网络意识形态本身的基础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挑战与对策研究等。
1关于网络意识形态本身的基础研究
对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的研究、基本特征研究等。在W络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方面,学者姚元军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而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衍生品,是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机拓展,这种网络意识形态会作用于现实社会并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学者罗成浩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含有多种意识形态价值的网络生存现象,是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一种过程”。学者张宽裕、丁振国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世界给予网络成员的思想认同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指导网民行为,通过网络虚拟反作用现实社会”。在网络意识形态特征方面,学者张宽裕、丁振国从十二个层面阐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分别是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数字传播、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非对称性、信息疆域化、全球化、多元化、绝对自由化、政治资源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以及可控与难控性。
2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直接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是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而衍生出来了意识形态新形式,由于网络的即时性、隐蔽性、高效性、普及性等特点,使得意识形态领域较传统意识形态更难把控,加上当今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通过网络媒介向我国社会成员渗透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时刻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影响到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所以这一焦点问题使得国内学者纷纷投入到关于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并给出相应对策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2.1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基于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根基,形成并发展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乎上层建筑部分的,因此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直接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学者刘欣然从网络技术层面、舆论管理层面、传播艺术层面以及人才培养层面出发,指出应当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阵营,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学者姚元军指出:“网络媒体极大程度的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不断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2.2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建议对策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从“挑战”与“机遇”两个方面辩证的阐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在“机遇”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通过网络媒介本身的各种特点来说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和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方面、网络新信息技术与网络舆论方面、网络媒体本身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方面等,阐述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对策建议方面,学者赵惜群、黄蓉分析了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从领导监管、预警反馈、信息疏滤等方面构建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制。学者郑殿琪指出:“务必加强网络意识和网络占领的顶层设计,改进宣传方法,壮大网络意识形态队伍力量,完善法律法规并建立监管体制”。学者王营先指出:“必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并将其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并完善网络自制机制,培养网络意识领域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J].汉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篇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发展作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难以持续。
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展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化资源是党执政的重要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治,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在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党能否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有效驾驭意识形态的纷繁变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
篇10
近年以来,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队伍建设、舆论引导、强化管理等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专职队伍不专职、舆论宣传有待规范、社会宣传有待加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加强网络管理入手,才能促进意识形态工作有序开展。
一、党委政府在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中,应从多角度、多部门选优配强宣传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工作队伍。同时,强化网络管理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网络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目网络管理工作。目前,很多单位意识不够,认为这个工作是网信和公安的事。
二、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宣传,进一步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严密防范网上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在制定热点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和工作预案的同时,切实开展网评员轮训和实战演练,努力增强和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不能一味的落地封堵,应提前介入,摸清实情,适时正确处置,防患于未然。
三、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强与本地有影响的网站、公众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对接,每月制定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围绕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以及网络文明建设开展重点主题宣传。同时,积极围绕思想政治、基层党建、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社会服务、廉政文化、网络管理开展日常宣传,努力提高全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 上一篇:企业文化宣传活动方案
- 下一篇:中医药文化宣传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