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梗病人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常规护理:
1、病室要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良好的休养环境,患者精神愉快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的功能。
2、供给足够的水分,宜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胃肠功能低下者注意少食多餐,提高每餐质量。必要时鼻饲饮食,做好口腔清洁的护理。
3、严格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注意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女患者注意的清洁卫生,每日冲洗一次。
4、注意忌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脑梗后遗症恶化。这是常见的脑梗后遗症护理措施。
脑梗后遗症的常规护理对患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困扰。
二、脑梗塞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包括:
1、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止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帮病人经常用热水(可放入红花、艾叶)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眼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面部。
篇2
高血压病是如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最大诱因就是高血压,有调查显示,患高血压病的人数已超过1亿,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高血压易引起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精神和心理负担[1-2]。因此,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进行心理护理、施行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高血压发生率、死亡率,应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3]。为得出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的作用,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收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50例,进行对照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收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症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6例,女64例,平均年龄(75.8±9.8)岁,平均病程(16.5±5.8)年,平均舒张血压(161.96±9.15)mmHg,平均收缩压(84.98±6.08)mmHg。随机分成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心理护理组,各75例,两组参试对象在年龄、性别、病程、血压水平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心理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使患者控制饮食,少食辛辣刺激和油腻的食物,并注意休息,戒除吸烟和酗酒等不良习惯。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医疗咨询,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治疗的顾虑,及时开导患者,正确面对高血压,树立康复的信心。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治疗,每天测定患者血压情况并记录。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采用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标准:舒张压降压超过10 mmHg且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或收缩压降压在20mmHg 以上;有效标准:舒张压降压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和技术资料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
2 结果
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经过4周的治疗和心理护理后,血压下降显效有41例,有效29例,总有效率达93.33%,观察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χ2=9.722,P=0.002
3 讨论
篇3
精选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一)
时间飞逝,内科实习即将结束,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颇多。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心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二站,它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讲课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
经过这近二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参考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二)
短短的一个月已经结束,在心内科的实习已经结束。在这一个月里,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收获了许多东西。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诊断手段,比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测定及所代表的意义,心脏彩超报告单上数据上所代表的意义,心电图的改变及所代表的意义。治疗措施,抢救心衰病人的常用药,常用设备。学会使用除颤仪,掌握了临时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每天早上我们实习生都要早早到科室去给每一个患者测量血压,血压常常作为患者用药的反应的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所以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袖带在肘上两恒指,摸到肱动脉搏动放上听诊器,再测量,因为有些危重病人的动脉搏动很微弱,不标准的测量测不出血压,我实习的时就有一个病人:心衰,搏动很微弱,我去量血压,就是没有量出来,然后我去叫老师,老师测量后告诉我测量一定要标准。
然后在心内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脆弱,在心内科的这一个月里,我一共遇上了三次大抢救,一次我跟着老师值班的时候,来了一个心室逸搏,先是多巴胺持续泵入,肾上腺素推入,所有医护人员轮流心外按压,抓紧时间除颤,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这个过程直接就是一个打仗的过程,等病人稍平稳的时候都是凌晨一点多了,我浑身湿湿的,全是汗,很高兴。另一次一个病人大面积心梗,护士在安排床位的时候,病人心梗发作,大抢救,除颤,气管插管,持续多巴胺泵入,肾上腺素推入,所有医护人员轮流心外按压,除颤,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是病人就那么走了,十一点到病房,一点多临床宣布死亡,一个生命就这么结束了,那个小孩子的悲嚎真的让人很心疼。
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感觉己学的还不够,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但是实习的安排,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同时,也让我更了解了职业的精神。在这一个月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生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工作有措施、有记录。我要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牢记老师的教诲和实习经验,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同时把这些经验和教诲应用到下一实习科室,努力做的更好。
经典的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三)
心内带教的是湘雅医学院毕业的,蛮牛的,钦佩+仰慕的说,79年生,有车,有房,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品位,人长得也周正,至今单身。
有几个跟过我带教的同学都说他是会拍马屁那型的,我不这么认为。他对病人的态度是很好很好的,很谦恭的那种,总是一脸笑呵呵的,病人问他贵姓,他都是很客气的说“免贵姓**,他说,这就是70年代生人和80年代生人的区别之一。其实也是啦,现在医患矛盾这么尖锐,一个好的服务态度至少先让病人有个好的心情嘛。
在心内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让我感动和敬佩的病人,不是我们组上的。这个老爷爷86岁,退伍老军人,有冠心病,脑梗,老年痴呆症,这次主要是因为心梗了,送到我们医院ICU抢救过来,现在病情稳定送到我们科,他的医疗费国家全部报销,所以可以一直住在医院。这个老人家的意识状态基本属于不清的吧,话也不会说了,但是呢,他还会唱国歌,而且特别喜欢唱国歌,经常唱国歌,一回我跟我同学去给他做心电图,他唱了两遍的国歌。他们那代人经历的事情是我所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但他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却是我在那一刻切身感受到的。以前只知道,唱国歌的最高境界是发自肺腑的唱,现在我知道了,这个老爷爷他唱国歌,基本是属于本能了,他都已经病重成这样了,什么都不清楚了,还在一遍一遍的唱国歌,重复次数最多的是那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真的相当的感动的说。
模板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四)
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⑷要有医学综合能力
心血管疾病多并发有其他系统疾病,这就要求医师具有很强的专业综合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实习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上要求,积极完成科室及带教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定期完成医院的各项考核,圆满完成进修任务。
优秀的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五)
过去的一个月,我主要在心内科学习,它是临床实习的重点。需要我们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及易患因素、各专业特殊仪器的应用及专科检测、治疗方法,如:肺功能测定、心电监护、心脏起搏除颤器、心导管、各种内窥镜检查、腹膜透析、各种穿刺术等。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毒副作用、临床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能识别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各系统疾病的功能试验及检查方法。
刚去内科时我还不适应,但我服从领导安排,不怕麻烦,向老师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短时间内便比熟悉了内科的工作,了解了各班的职责,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篇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98例老年颅脑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硬膜下,脑内血肿,迟发性颅内血肿多见,伤后昏迷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结论:处理老年颅脑损伤病人应严密监测颅内压变化和心脑肺功能,注意合并症和并发症的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和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关键词】 颅脑损伤;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87-02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特点,加上合并损伤多,脑损伤严重,伤后昏迷时间长,因此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我科自2002年2月~2004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老年人9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57例,女41例。平均年龄68.2岁,其中60~70岁47例,71~80岁36例,81岁以上15例。
1.2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51例,摔伤29例,打击伤13例,其他伤5例。
1.3 伤情和临床状况 伤后至就诊时间30min~4d,平均6.7h。入院时GCS评分3~5分30例,6~8分68例。
1.5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66例(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非手术治疗32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
1.6治疗结果及预后 治愈45例(45.9%),中残29例(29.6%),重残17例(17.4%),死亡7例(7.1%)。
2护理
2.1急性期:(1)由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支等疾病,所以伤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多较明显,病情也较严重且代偿能力差。因此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每15~30min观察并记录1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处理。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频繁呕吐,本组中恶心、呕吐40例,因此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吸氧3~5L/min,以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于需紧急手术者,要争分夺秒,在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2)及时评估患者伤前原有的慢性疾病。本组病例中,既往有慢性病患者37例(38%),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加重原有疾病,如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心梗等。
2.2做好专科护理:
2.2.1颅内压的观察 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和意识瞳孔变化,可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和弥漫性脑水肿。
老年人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脑组织萎缩,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较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1]。因此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监测ICP,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若术后病情加重或ICP进行性增高,需及时进行CT检查。本组有11例病人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经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2.2呼吸道护理 老年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4~1/3。因此预防肺部并发症是老年颅脑损伤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对昏迷较深的病人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及时叩背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常规行雾化吸入和气道内给药,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2.3应激性溃疡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溃疡,本组发生率55.9%。颅脑损伤后应及早进食,不能进食者留置胃管,既可补充营养,又可监测胃内的变化。发生应激性溃疡的早期常有呃逆,一旦出现应激性溃疡,除遵医嘱应用制酸剂、止血药、扩容药物外,同时严密观察呕血和黑便的变化,并记录其量和性质,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尿量的变化。
2.2.4高热的观察与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性期发热很常见,观察的重点是寻找发热的原因。中枢性高热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功能障碍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其处理主要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酒精擦浴等,使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6℃~36.5℃。感染性高热时在抗感染同时行物理降温。
2.2.5加强营养 营养支持对脑组织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进食时应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吞咽动作及呛咳。若有吞咽而无呛咳,应先喂密度均匀的糊状饮食,如藕粉、鸡蛋糕,逐渐过渡到流质,软食。若病人无吞咽动作或呛咳明显,及早进行鼻饲。我科采用改良后的鼻饲液(米、奶、蛋糕、果汁、蔬菜汁),使患者的鼻饲液更接近于日常饮食习惯,减少了腹胀和腹泻的发生。
2.2.6观察、保护心、肾重要脏器的功能 本组有4人发生 心衰、肾衰2人,其中3人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这些患者心功能代偿能力较差,当伤后处于高动力状态时,心脏负荷增大,出现失代偿,大量脱水剂的应用,易加重肾负荷,因此要在实验室检查的指示下及早补充和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3一般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老年人,要注意室内温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min,定时翻身、叩背,每次翻身后用热毛巾擦洗受压的皮肤、骨突出部位,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无渣屑,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持续置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的护理,并为患者行早期膀胱训练,缩短导尿时间和降低泌尿系感染率,本组病人置尿管时间在5~12天。
2.4康复期的护理 老年人重型颅脑损伤后,易引起偏瘫和失语,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达到脑功能区的转移或重组,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2]。因此,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24~48h即可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应在护士的示范指导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要求肢体的每个关节都要运动。我们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恰当的给予肯定,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训练可从单音节开始过渡为词、句的训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脑出血;恢复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290-02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出血致死率亦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却仍高居各种疾病之首,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提高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新挑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通过观察、研究、探讨,对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生存质量提出了新的观点。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我神经外科共收治脑出血病人153例,男85例,女68例,年龄15-80岁,平均58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80例,小脑出血36例,丘脑出血16例,皮质下出血16例,脑干出血5例,脑疝形成48例,出血量5-120毫升,平均65毫升。本组病例均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死亡13例。昏迷时间最长达200天,平均20天,平均住院时间105天,出院病人均建立脑出血病人出院随诊表,随诊时间为3个月至1年。
2 方法
本组术后恢复期在实施整体护理基础上,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及家属的护理能力,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及健康教育,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活动。
2.1 对病人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评估指标:包括意识、肢体活动、吞咽功能、语言、大小便程度、情绪状态等,根据病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相关因素,提供相应的护理体系。
2.1.1 完全补偿系统:病人术后处于昏迷状态时,需要护士及家属满足其所有自理需要,包括清理呼吸道、营养、排泄、个人卫生和安全等,同时给予早期功能锻炼。脑出血术后病人若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锻炼[1],具体措施:①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每30-60分钟巡视1次,通过检查各种生理反射来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②及时准确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促进意识恢复,给予低流量吸氧,以保证脑细胞的需要。观察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证液体出入量平衡。③预防肺部感染,每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及时吸出痰液,必要时行雾化吸入或气管切开术, 并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给予护理,每日予口腔护理2次,预防口腔感染.④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并制定适宜的营养餐食谱,每日5-7次由胃管注入,必要时经静脉输入脂肪乳、氨基酸等制剂,利于纠正代谢紊乱,促进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⑤预防压疮及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每1-2h翻身1次,随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摆放:左侧卧位时头部保持自然舒适,左侧上肢前伸,前臂旋后位,腕关节背伸,左侧下肢自然伸展位,右侧上肢自然放置与体侧,右侧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方垫一个较长软枕,后被垫梗楔形软枕;仰卧位时肩关节外展,上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下肢屈膝,下垫软枕,双足跟垫软圆圈垫,保持踝关节背屈,内外翻中立位;维持良肢位:为患者做任何治疗后均应重新摆放肢体;观察肢体肌张力改变:当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对抗肌张力摆放,如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时摆屈曲位,踝阵挛时,立即给予持续牵拉腓肠肌,使阵挛停止.应每4h做1次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每次20分钟,帮助病人做关节伸屈、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功能位.⑥预防泌尿系感染,用弗雷氏双腔尿管持续留置导尿,每日用0.05%碘伏擦洗会阴及尿道口二次,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及时倾倒尿液,防止尿液逆流,必要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本组病人平均昏迷时间15天,通过实施完全补偿系统,无一例发生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为下一步的自理康复锻炼奠定了基础。
2.1.2 部分补偿系统:当病人意识转清,但肢体活动、语言或排泄功能仍有一定的障碍时,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指导和心里护理,协助实施护理措施,帮助病人及家属尽早、尽快掌握康复锻炼程序,如语言、功能锻炼等。
2.1.2.1 与患者约定眨眼、点头、摇头、手动等动作来表示需要和反应.
2.1.2.2 教患者发音,当患者发出简单含糊的语音时及时给予鼓励。
2.1.2.3 写一段话、一段文章让患者朗读,或用卡片来帮助病人识别。
2.1.2.4 寻找与工作有关、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与其交流。
2.1.2.5 丰富环境,在房间内摆设小饰品,让患者看电视,接电话、听音乐等,让其谈感受,促使其讲话。
本组有25例病人意识转清后,发现语言沟通障碍,出现烦躁及其他负性情绪,通过实施部分补偿系统和激励机制,病人看到语言功能逐渐恢复,渐渐树立起信心,主动配合康复锻炼。
2.1.3 辅助教育系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病人都有特定的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护士作为促进康复者和教育者,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应提供治疗、康复及专业护理的有关信息,使病人及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活动中。
2.2 对家属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脑出血病人自理能力恢复较慢,许多病人在出院时还不能恢复自理能力。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还很薄弱,病人所需的卫生保健知识来自医院,因此,我们亦给予家属支持并指导家属学习,使其能够承担病人出院后的照顾。具体措施如下:①协助患者的进食、卫生和大小便。②与患者共同制定食谱。③教会患者使用吸管饮水和用勺子进食。④鼓励患者自己进食。另外,康复期病人应该注意摄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和植物油,伴高血压者要注意控制钠盐摄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生活要有规律性。伴有糖尿病病人,每日进餐要定时定量,日主食不超过6两。对肥胖病人应适当限制饮。⑤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指导病人做主动、被动运动,包括转换,同时帮助病人训练平衡和协调能力、上肢功能练习、下肢负重训练及髋、膝、踝关节屈伸练习,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运动的同时,予推、滚、揉、捏等手法按摩患肢肌群,并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下肢肌力达Ⅳ级时可予扶手杖或借用助步器进行主动步行练习,继而进行上下台阶的练习,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2]
2.3 观察指标:采用Barthe指数(BI),对本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吃饭、如厕、活动等情况进行评分,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ADL分级法: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扶可走;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Ⅴ级:植物生存状态[3]。
3 结果
采用Barthe指数对本组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ADL评定对出院病人全部建立随诊表,结果见表1。
从表1看, 本组病人术后3个月良好率65.4%(Ⅰ级+Ⅱ级),其自理能力较术后1个月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综合文献报道的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即ADLⅠ级15%,Ⅱ级25%, Ⅲ级30%,Ⅳ级25%,Ⅴ级5%[4]。
4 讨论
通过对本组术后病人的临床护理,重点讨论了如何提高脑出血病人术后的生存质量,认为:在不同的恢复阶段对病人进行准确及时的护理评估,并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在满足病人自理需要的活动中,护士肩负着指导和帮助者的责任.脑出血病人术后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从表1可见,本组术后1个月时生活自理者仅有1例,占1.79%,因此,培养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部分补偿系统和辅助教育系统,充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的重点是恢复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的特性,从而提高了脑出血病人的生存质量及心理承受能力,使病人尽快恢复自理能力,尽快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根据调查[5],病人实际参与护理的程度大大低于其参与的需求,这种差别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制定了因人而异的康复指导方式,根据病人的自理程度和病人家属的照顾能力及文化程度,综合制定了自体康复计划,从表1可看出,本组术后3个月自理能力较术后1个月显著提高,并明显高于综合文献报道的脑出血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这种方法使我们由简单、重复的技术操作者变成健康的宣传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通过对病人的帮助、指导与教育,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使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升华,激励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春颖、孙平等.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3):35-36
[2] 许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肢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04-505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9
篇6
【关键词】 社区护士;出诊;不安全事件;防范对策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模式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上门服务,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规工作。然而,在为居民提供方便医疗服务的同时,护士上门出诊却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安全,是工作生活的基础,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对于医疗行业更是重要。在此,笔者认真分析了本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来,护士出诊发生的若干不安全事件,探讨了解决办法,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护理质量的优质和安全。
1 资 料
1.1 护士资料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4人,女性,年龄26-34岁。主管护士2人,护师2人。
1.2 患者资料 患者均为本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社区居民,120例患者,出诊492次。年龄16-94岁,男69人,女51人。脑梗52例,先兆流产9例,骨折6例,老慢支13例,糖尿病22例,晚期肿瘤18例。服务内容为:肌注、输液、抽血、换药、插胃管、更换尿管等。
1.3 不安全事件资料 发生不安全事件66次。出诊延迟7次,操作用物携带不全6次,操作失误18次,输液渗肿21次,输液反应2次,护士意外伤害8次,其他4次。
2 不安全事件分析
2.1 护士自身安全问题 社区护士上门服务时可能遇到各种意外发生,如交通意外、不慎摔倒、扭伤、被宠物狗追咬、遭遇男家属赤膊开门、出诊交通工具(自行车、电瓶车)遭窃。面对的患者有可能是吸毒者、精神病患者等等。
2.2 护士工作不细心,责任心不强 一些社区护士工作马虎,出诊前不问清患者家庭地址,未留患者电话。出诊后找不到患者住址,耽误时间,延误治疗。还有一些护士丢三落四,出诊时治疗用物携带不全,操作无法进行。操作时不按操作规程,导致操作失误。治疗完毕后不交代清楚注意事项,意外发生。以上问题均引发了护患纠纷。
2.3 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之增高。一些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操作水平不高,技术不娴熟,导致操作失败。尤其是一些长期卧床的慢性病人,静脉条件差,护士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增加病人痛苦,引起病人不满。
2.4 医疗垃圾处理问题 社区护士上门做完治疗后,时常会把使用过的棉签、注射器、空安瓿等医疗垃圾遗留在患者家中。患者及家属则将这些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混合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使用过的污染注射器还可能刺伤他人,引起疾病传播。更有可能被吸毒人员捡去再利用。医疗废弃物随意丢放,看似事小,危害甚大,造成了交叉感染和二次污染。
2.5 医疗安全措施不到位 社区护士出诊都是单独上门,无医生陪同且未带急救箱。操作过程中无第二人核对,出了差错无法补救。注射完毕后,观察数分钟无不适反应即离开。特别是输液操作完毕后,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和拔针都由家属完成。此举严重缺乏安全监控,如遇输液反应和药物过敏,是极其危险的。
3 防范对策
3.1 提高警惕性 社区护士上门服务,出行时多加小心,以防交通意外。时刻提高警惕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出诊前,对服务对象进行全面评估,对潜在不安全因素要有预见性。如有不安全因素存在,及时做好相应的必要防范措施。出诊时,提倡医护同行,降低医疗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危险度。
3.2 提高个人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 护士是“白衣天使”,“真、善、美”的化身,每个护士都应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对待病人要充满爱心和耐心,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坚决“三查七对”,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护士的修养和责任心与工作中的护患纠纷联系很大。
3.3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社区护士要求有丰富的各类临床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护理部应每月有计划的安排理论和技能考核,熟练最基本的技术操作和抢救技能。鼓励护士多参加自学考试和相关专业学习,选派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采用各种方法使护士们不断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技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3.4 加强医疗垃圾的管理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不容忽视。社区护士在上门治疗完毕后,将医疗废弃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带回医院统一分类处理。不能偷懒疏忽将医疗垃圾遗留患者家中,严防医疗垃圾乱排乱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3.5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措施 对于要求出诊的病人,从医疗安全角度上讲,首先我们应建议病人尽量在门诊进行治疗,如非特殊情况尽量不要上门服务。出诊前,一定先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好,告知患者和家属在非医疗环境下进行治疗操作会出现的风险和意外。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签订上门服务协议书,交代注意事项,提供上门服务。出诊时,社区护士在医生的陪同下携带急救箱上门服务。治疗完毕后,观察30分钟,患者无不适反应方可离开。加强医疗安全的管理是患者健康的保证。
4 小 结
护理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安全也直接影响着全院的工作安全。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是患者择医的标准之一。所以,保障护理工作每个环节的安全质量,预见安全隐患,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社区护士出诊的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为社区居民营造出一个安全、放心、满意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爱连.开展社区护理的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70-471.
[2] 王华分,沈晓知.护士法律知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9(1):70.
[3] 王立娟,李海霞.护理差错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4,10(3):258.
篇7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身康复;护理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他们的症状虽然表现为躯体疾病,但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致使血压上升,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作,诱发心律失常,使病情恶化,甚至猝死。可见发病和病程的演变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现就我们长期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冠心病心身康复护理体会略论如下:
1一般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56~82岁老年冠心病资料完整患者64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1]。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48例占75%;有疼痛症状44例,占70%;有并发症14例。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2严密观察病情
2.1心肌梗死先兆症状观察:国内资料介绍,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者比一般成人少[1]。但在我院64例老年冠心病人中有先兆症状者占75%。主要先兆表现为周身乏力、胸闷,活动时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等症状,疼痛时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心电图S-T段改变,T波倒置或增高,均应警惕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症状应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2.2疼痛:一般认为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早期缺乏疼痛症状或疼痛表现不明显,疼痛部位不典型,以无痛性较多,根据我院64例患者资料统计看,有疼痛症状者占30%,并不少见,其中6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余者均为心前区疼痛或胸骨后痛。
2.3心律失常: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因此死亡率也较高,我院64例患者中并发心律失常者占50.5%,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后1~2周内,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根据特点和表现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以防猝死。
2.4心力衰竭:主要是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2]。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进一步出现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尿少、浮肿、肝大。
2.5休克: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即便梗死面积不超过40%也易引起休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多出现在发病后的早期,临床表现为血压降低、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在我院64例患者中,有4例并发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休克是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致命并发症。
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和心电监护使许多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得以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
3康复护理
3.1急性期护理要点。
3.1.1 休息: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处于安静状态。发病一周内严格限制一切主动活动。在我院收治的病人中,有些老年病人因为床上翻身或用力大便而发生意外。发病后第2~3周,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床上活动。发病第4周,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和在室内逐步走动。目前虽多数主张早期离床活动,但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病情较重,并发症多,故休息时间与病情变化就应有所延长,一般无并发症者第二周后期可离床活动。
3.1.2吸氧: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确保有效的吸氧是急性期康复的重要环节,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由于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鼻粘膜脆弱等特点,我院多采用鼻塞法吸氧。病人容易接受并无多大痛苦。
3.1.3饮食及大便护理: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因过饱会使血流大量集中于胃肠道,导致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减少,心肌缺血、缺氧而加重心脏衰竭。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应注意大便的护理,因患者卧床休息时消化功能减低或使用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后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用力大便可增加心脏负担而诱发心律失常,因此保持老年冠心病心梗病人的大便通畅是很重要的康复措施。我们接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住院后,常规每晚睡前服液体石腊或蕃泻叶代茶饮,排便时可给患者加大吸氧,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避免了因用力大便而致的心脏骤停或严重心律失常。
4康复措施
4.1心理康复:目前国内一些心身疾病专家认为阵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常有焦虑,当这些患者的情绪障碍消失后,心律失常会减轻甚至消失[1]。因此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因素,长期给病人带来痛苦和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以及生活范围缩小,导致个性变异,多悲观恐惧,认为治疗无价值和孤独感或情感幼稚等,对痊愈信心不足。因此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我们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与患者多交谈,了解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对安静、情绪稳定的患者,多从冠心病易患因素及康复意义等方面进行开导,积极配合康复计划;对情绪急燥、波动较大的患者,我们着重从心理上给予安慰,讲解情绪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不良情绪刺激对预后的影响,使患者能够顺利通过康复的心理难关,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4.2功能与生活康复:老年人随着组织器官的衰竭,机体免疫力下降,活动量减少,临床主诉也少,并发症多,康复缓慢。我们应以“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清早期活动的必要性和不活动的危害性,减少卧床休息时间,指导病人适度运动,严格遵循制订的康复程序。在活动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注意事项,必要时吸氧15~30分钟后由护士在场指导,并在心电监护下分别记录活动前后的心率,注意血压变化。如活动后心率明显增快,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提示有可能活动量过大,应减少下次运动量,以确保安全。
4.3出院家庭康复指导。
4.3.1护士与病人交谈:有些病人总觉得在医院安全,出院便失去安全感。对这类病人根据恢复情况,做好出院指导,使病人放心出院。告诉病人出院后继续有计划的康复活动,可根据自我感觉增减活动量,随身携带治冠心病的急救药物,定期回院复查。
4.3.2指导家属:老年冠心病人的家庭护理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康复,因此出院前对家属的指导不可忽视。病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是以护士为主,而出院后护理则由家属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使护理工作在病人家中继续进行,这是护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开展出院指导,摆脱了那种“病人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行为意识[3]。以前,我们未做出院指导或做得不够,出院后因活动、饮食、大小便护理不当而发生意外的也不少见。针对此情况,我们增加了出院指导内容,如活动、饮食、排便、服药、心理卫生及复查项目。从此后的复诊结果来看,加强出院指导对病人康复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金问涛.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内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1-113
篇8
【关键词】 循证护理;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
循证护理( ebn),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适宜的研究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循证护理是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是护理发展的趋势,现在已逐步运用于临床护理实际。本研究将循证护理运用于26例急性脑梗 死病人静脉溶栓,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9 年5 月,共有26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1 例患者使用rt-pa 37mg (0.55mg/kg)后因舌部破损处大量出血而提前终止。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医生按照标准筛选入选患者:(1)年龄18~80岁;(2)卒中发病时间<3h;(3)有明确的肢体瘫痪;(4)头颅ct扫描无颅内出血;(5)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脑部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血小板计数<100×109/l; (4)有严重肝肾疾患及出血倾向等。
2 方法
2.1 文献查询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询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资料发现,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或栓子堵塞脑动脉所致脑缺血性疾病。脑动脉阻塞后脑细胞缺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进展过程及脑梗死病理改变的行程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2],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了治疗时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发病后 6h之内[3]。在6h治疗窗内进行及时有效的缺血脑再灌注和脑保护等抢救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随梗死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范围逐渐扩大,周围半暗带逐渐缩小。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血流,缩小梗死体积,抢救半暗带[4]。
2.2 评估资料
选择对象和内容,制订个性化目标和措施。
3 具体步骤
3.1 循证护理的应用
3.1.1 心理护理
急性脑梗死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患者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尽量保证有1名护士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要注意不同患者的不同信息反馈,因人施护,注重个性化心理护理。
3.1.2 建立绿色通道
“时间就是脑组织”。我们已经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由急救护士协同神经内科医生承担该患者的各项治疗、检查、转运的快捷、便利的绿色通道任务。溶解血栓的目的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从而获得脑血流的早期再灌注,减轻脑缺血程度,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及其功能损害,缩小梗死灶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h进入急性卒中单元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
3.1.3 正确执行治疗方案
急救护士遵照神经内科医生医嘱,正确执行治疗方案:静脉使用 rt-pa(0. 6~0. 9)mg/kg,rt-pa总剂量10% 5min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病房内护士在24 h内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命体征,24 h后遵医嘱再次复查头颅 ct,如无出血,再予阿司匹林3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7~10天内复查头颅mri,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3.1.4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予收治入神经内科病房。安静、整齐的病房环境利于患者得到进一步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故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由多学科如急诊科护理人员、 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工勤运送人员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3.1.5 溶栓后密切观察
溶栓24h~7d内,护士遵医嘱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治疗过程中如发现神经症状加重( 如意识障碍加重、瞳孔异常、烦躁不安、四肢肌力减弱、语言障碍加重、严重头痛、呕吐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等),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则立刻停止rt-pa输注,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5]。
3.2 一般护理
溶栓前准备:静脉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粪便隐血试验[6]。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结果
本文中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患者进行性好转为 18例 (72%),其中 10例 (40%)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即出现神经功能明显好转,另各有 4例患者分别在溶栓后2h和24h后好转。以上证实了rt-pa静脉溶栓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护理人员能够了解脑梗死后脑细胞将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了解溶栓治疗方案和病情观察,加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感情沟通,利于和谐护患关系。
5 讨论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职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护士不仅是提供照顾者、健康教育者,还是合作者和协调者,护士在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应用自身的专科知识使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科、住院期间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循证护理,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强调以护理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使护士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在实践中得到综合应用,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与主观性,使护理活动有证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循证护理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主动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极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护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观感受,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急诊护士、神经内科护士全面掌握专科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冯尢琼,成翼娟,继军,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0,16( 6 ): 1.
2 黄明,肖强,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4,4(2):120-121.
3 谢惠芳,田时雨,吴宣富,等.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疗效观察.新医学,2000,31(3):151-152 .
4 王文静,孙一兵,汪银洲,等.急性脑梗死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临床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 (1):12-14.
篇9
静脉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而常用的手段,也是护士基础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的输液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相反则可能给病人造成护源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更好地克服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杜绝医疗纠纷及事故是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让患者以最佳的用药方法达到满意的治疗目的的关键。
1 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
1.1 静脉输液的药物配伍问题
1.1.1 多种药物配伍联合用药增多,注射针剂及静脉给药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
1.1.2 临床新药层出不穷近年来临床新药品越来越多,对新药的配伍禁忌在现在的《280种注射液的药物配伍表》上不能找到,导致护士们在注射中合理安全使用药物成了困惑。
1.2 静脉输液操作中的问题
1.2.1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不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造成操作过程污染:如液体瓶口、加药操作、皮肤消毒区域等被污染、引起医源性感染,令患者及家属不满。
1.2.2 忽视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
1.2.3 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欠规范:(1)输液时未认真检查输液管质量,使用了过保质期或不够密闭的输液管;(2)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如加药时手污染注射器轴心导致污染药液或在穿刺时手污染了针梗等。
1.3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
1.3.1 热源反应输液反应大多数是由内毒素所致;由于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导致微生物各种微粒等热源污染液体或液体质量检查不严而引起患者高热、寒战等一系列热源反应,临床中最为常见。
1.3.2 静脉血管炎性反应由于静脉输液药物种类及联合用药方法增多,使静脉输液中的PH值过高和体液浓度增高都会给血管壁造成不良刺激;消毒不严和加药反复穿刺脱落的微粒污染等均导致静脉炎。
1.3.3 皮肤肿胀或坏死静脉输液在临床应用中,常有药液渗出血管外的现象,导致皮肤肿胀、疼痛、充血等;特别是升压药、垂体后叶素、化疗药物、高渗液等,一旦药液渗漏出血管外就易发生局部组织及皮肤坏死、溃疡等并发症。
1.4 患者因素坐位输液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尢为门诊输液患者,坐位输液时易有晕厥现象。主要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恐惧感、患者体质虑弱,气候闷热、拥挤、环境污染或输液时间过长、疲劳等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1.5 职业素质问题在整个输液过程中,由于不够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二人查对制度,核对医嘱粗心,没把有错误的医嘱核对出来及时更正,或配药时张冠李戴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轻者引发医疗纠纷或影响治疗效果,重者危及生命,后果不堪设想。
1.6 专业知识不强静脉穿刺前未合理评估,与患者缺乏沟通,造成穿刺失败;有时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未按医嘱调节,或输液后没有及时巡视,未及时发现患者异常不良现象,引起不良后果;有时告知义务做得不到位,引起患者或家属误解,造成纠纷现象。
2 安全对策
2.1加强职业素质,树立高度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亲切和蔼态度、诚恳文明用语,言行举止规范,给患者良好的现代护士新形象,营造温馨安全的治疗场所,以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高度负责的责任心,诚恳地做好本职工作。
2.2加强业务技能训练,做好操作安全护士的业务素质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要认真抓好操作技能训练及专业理论巩固,在全程静脉输液中,加强各项查对制度,严格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护士从转抄医嘱、配药、注射、拨针每个环都要做好查对,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治疗室每天用消毒机消毒2次,注射前后洗手。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加药时注意:在安瓿切割掰开时避免造成玻璃微粒脱落污染药液;选用大小合适的针头,避免针头重复穿刺胶塞落屑现象等。出现输液反应立即把输液用具及液体一同封存送药剂科检测,并做好登记及追踪检测结果,找出原因及时改正,确保静脉输液安全。
2.4抓好继续教育,不断掌握业务新动态近年来,新药越来越多,对临床没用过的新药品应用时要小心谨慎,详看药物说明,充分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及注意事项,在配药过程中如发现合并用药的剂量过大或加药时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变色等产生配伍禁忌,应积极主动与医生联系,提示医生以便及时调整给药方案,达到合理用药。
2.5 加强巡视,善于观察及处理在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和发现患者心态及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出现,及时针对问题,具体作出分析和初步处理;如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联系共同处理,若为输液液体外漏或晕针出现则及时对症处理;使患者及时得到妥善帮助和解决,体现了安全措施在护理程序中的落实。
2.6 善于沟通,做好静脉输液健康教育对于精神紧张、恐惧的患者,要善于沟通,注意交流沟通技巧,使患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治疗环境,满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要,战胜恐惧心理,认识静脉输液的治疗常识,使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认真执行告知程序,争取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地接受静脉输液,达到理想的用药目的。
篇10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优化护理流程;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ursing process to optimize the clinical impact.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September 2007 July 2010 120 cas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dmitted to the clinical data, then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6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care process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ptimal emergency care procedures,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to the rescue of the time, start time of reperfusion therapy, treatment success rate and quality of care clinical assessment situ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entered the rescue and started early reperfusion time, the treatment success rat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ptimal care processes; effect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因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引起的严重心脏缺血事件,主要包括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P)、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体力活动的减少以及肥胖人口的增加、发展中国家人口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期救治[2],准确及时开通绿色通道,成为救治的关键。我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流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0年7月收治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即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患者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6~75岁之间,平均年龄572.3岁,体重48~76kg,平均体重656.3kg,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型冠心病37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0~74岁之间,平均年龄563.3岁,体重45~72kg,平均体重625.9kg,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标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药物治疗和药物溶栓。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包括接诊时问明病史,护士初步判断后由专人进行心电图和相关化验室检查,通知医生,执行医嘱,一般护理和溶栓护理等,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抢救的时间[3],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情况。
1.3 评定标准 按照《指南》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抢救时间、开始灌注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考核情况。
1.4 入选标准 患者年龄在30~75岁之间,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等发作在24h以内,并伴有典型的血清酶学变化或者ST-T改变,排除妊娠期妇女,具有明显的心绞痛诱因如贫血、心律失常等,在48h以内应用过溶栓药物,具有抗凝禁忌症,并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4],排除合并感染、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不具有入选指证者。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入抢救的时间,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进入抢救的时间,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
治疗成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进入抢救时间(min) 开始再灌注时间(min) 治疗成功率(%)
治疗组 60 15.3±7.6 28.6±10.3 58(96.67)
对照组 60 20.2±9.7 35.5±15.6 51(85)
治疗组患者进入抢救、开始再灌注时间早、治疗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成绩比较
组别 例数 >90分 80~89 70~79 <70
治疗组 60 51 5 4 0
对照组 60 42 7 9 2
治疗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也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因为粥样斑块破裂或者内皮损伤形成冠脉血栓性闭塞导致冠脉血流中断或者极度降低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损伤等一系列综合征。护士应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5]。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执行医嘱,按照急性冠脉综合征救治预案进行预见性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和考核成绩。有计划做好协调工作,缩短辅助检查的时间,使抢救节奏加快,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室颤[6],室颤抢救要争分夺秒,进行除颤,恢复自主循环,行有效心肺复苏。急性心梗发生在6h内,未出现病理性Q波时开始溶栓,遵医嘱,按照大剂量、短疗程治疗,注意观察患者过敏反应,如低血压、发热、监护24~48h,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穿刺部位,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目前冠心病治疗技术发展较快,心血管治疗护理范围日益扩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具备扎实理论知识,满足日益复杂的护理要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流程,能缩短进入有效抢救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学萍,马小艳,戴庆妍,等.以病因分型定义对419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27―229.
[2] 周晓彬,纪新强,徐莉.PPSM 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1):91―93.
[3]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575.
[4] 何红.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研究,2009,23(21):404―406.
[5] Atwater BD,Roe MT,Mahafey KW ,et a1.Pletelet glycoproteinIIb/IIIa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nonst segment elevation actue coro―nary syndromes[J].a review and guide to patient selection.Drugs,2007;65(3):313―324
- 上一篇:放射性骨质疏松的特征
- 下一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