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篇1

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了 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荟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9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 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倡导一题多变、诱发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解,改变题目的不同条件和问题。

例如:学校购进图书206件,发到各班共多少件,还剩多少件?1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IL6件,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IL60件,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200件,发到各班共 又的1 件,购进的比发出的多……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淆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 25×4×8

(2) 25×2×16

(3) 25×30+25×2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

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

路多少米?11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绶人IL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 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68×l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 人 天修公路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

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容人I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z (8><IL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 4人增加到8入,是原来的 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 2倍。而时间由 6天增加到 12天,是原来时间的 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 (2x)倍。列式为:4\}Ox (8÷4)x(12÷6)也就是:240x (2X2)

篇2

那么,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丧失兴趣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从而形成明确而有益的学习动机。其次,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知识作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适当组织歌曲、游戏、小对话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创新的舞台。比如,在学习The important paper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比老师读或让学生听效果更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增强活力。最后,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墨守成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可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另外,教师要用爱感染每一位学生,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

三、帮助学生运用猜测、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发挥想象力

猜测必须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比如在上M9 Unit 4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时,教师可以写一些习语让学生猜猜如:clean hands(廉洁);Where is John?(厕所在哪里?);How goes the enemy?(几点了?)这种简单的游戏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猜测、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时,需在适当的外语教学环节中进行。如猜测和联想可较多用于词汇和故事体裁的课文教学;想象则常可用于角色转换的口语练习和外语写作活动中等。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疑则问,挑战书本,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训练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使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合作表演,合作讨论,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更有利于发展创造力。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是训练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

五、教师要开拓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在呈现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有效的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英语知识比较零散,高三教师必须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规律。对一些每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如同一动词和不同的介词、副词搭配,turn out,turn away,turn up,turn in等。不同动词和同一介词、副词搭配,如:take on,look on,insist on,put on等让学生展开联想、总结。对同一句话可以有好几种翻译。如:

时间很宝贵,我们不能浪费它。

(1)Time is precious,so we can’t waste it.

(2)Time is so precious that we can’t waste it.

(3)So precious is time that we can’t waste it.

篇3

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灵活性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局限于一个解题方法,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发展思维,使得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以及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出独特、新颖、简单的解题方法。

一、一题多解,激发学生求知欲

思维循规蹈矩是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主要障碍,如果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较强,则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性通常是在课堂引入部分,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引入有阻碍性、冲突性、问题性、趣味性等,如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新方法、新知识探究的欲望,使得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动机得到有效激发。在学生解决“知”和“不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思考以及解决问题。例如在三角形ABC中,∠B=2∠C,AD平分∠BAC.求证:AC=AB+BD.

分析:在AC上面截取AE=AB,连接DE.则有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AED.

所以BD=DE.∠B=∠AED=∠DEC+∠C.因为:∠B=2∠C,所以∠C=∠EDC.

所以DE=CE.AC=AB+BD.

二、转换角度,拓展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首先是要改变学生在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这也是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要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就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求异形,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最终探索出一条简便、新颖的解题思路。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函数时,通常采用数形结合以及方程组来求解,首先要对对方程进行化简,使其达到最简方程式,采用数形结合,在函数图形中寻找关键点,最后采用方程组进行验证,对于同一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三、变式引申,发散思维

思维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有一些学生对于知识一知半解,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要改变这种狭隘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引申和多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此不但拓宽了学生解题思路,也使得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例题“求证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角和边入手,当已知条件求不出两个相同的角时,换一个思路,对该问题进行引申,看看可否求出两条相等的边。

四、知果索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几何数学中发散思维能够扩大知识点的面积,可以扩充课本容量,教师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弥补课本中一些不足之处。逆向反思,反其道而行,引导思维反向发展,从问题另一面入手进行深入的探索。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种思维是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初中教师在几何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逆向思维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要想培训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充分培养学生思维兴趣,外因和内因分别是学生思维变换的条件和依据。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教师在几何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培养学生思维兴趣,最大程度的增加学生思维积极性,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参与者以及研究者;其次要指导学生理顺几何数学课本上存在的一些逻辑关系,课本上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很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研读课本时,一定要理顺逻辑顺序,确保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展开;第三,哪嬗玫母拍钪屑由疃远ㄒ宓睦斫猓几何数学中许多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对概念进行互逆或再次确认。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实际中,有一些学生虽然对于书上的概念滚瓜烂熟,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解答时,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该方面的思维能力;第四,学生要在互逆公式中寻求发散思维灵感,许多数学问题的概念、公式都可以进行互逆,逆用的概念或者公式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能够培养他们变通性以及灵活性的思维,使学生发生逆向思维习惯,从而为培养发散思维大家坚实基础;最后,教师应该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伟人马克思说过,感性认知是理性认知的基础,理性认知主要依赖于感性认知,在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采用多媒体、模型、教具等工具,呈现出直观教学,使学生全方面的接触到几何教学发散思维的活动,获得更多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发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71-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仍有许多不容乐观的地方,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依旧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政治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下面提出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自教学以来,我要求学生做到:(1)阅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南方日报》《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时事手册》等;(2)坚持看《CCTV新闻》和《广东新闻》,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3)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辩论,有效地使学生思想的转变和觉悟提高,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发散思维;训练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dissipate of thinking, the development student's ability

Wang Da-qiang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divergent thinking, is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effective means. In teaching, designed the example and practice, and to fully focus on examples of practicing multi-directional, multi-lateral and multi-level divergence, to achieve the knowledge to the media,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of student ability.

Key words: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教育事业立足于21世纪国际竞争而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致力攻关的课题。在此,结合我近几年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粗浅的认识,以便在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下,提高自我认识,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约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才知深。”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一定要带动思维,没有思维的学习就会一无所获。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知识的深化、扩展,知识的网络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形象的讲,就象由一个知识点射出的一束射线,与其它知识点形成联系,构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发散思维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从而直到启开学生心扉,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穿发散思维的训练呢?

一、在例题教学中,注重解法发散思维的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多解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例题教学中,充分发挥例题的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就要精选典型例题,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探索例题的解法,并且要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训练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解法探讨:

思路1: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思路2: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思路3: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性质,将式中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演算。

思路4:在方法3的基础上,逆用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在这些思路中,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符号问题,选择出最优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示知识的内部联系,深化知识,形成网络,达到优化思维品质的效果。又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数学题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例题:

某城市现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人口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道题后,拟出如下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变式练习1:已知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5%,调价后,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单价和提高了2%,求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各是多少元?

变式练习2:有两种合金,第一种含金90%,第二种含金80%,现要制成含金82.5%的合金240克,每种合金各取多少克?

变式练习3:某工厂现向银行申请了甲乙两种贷款,共计200万元,每年需付利息10.6万元,甲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乙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5%,求两种贷款的数额各是多少?

通过以上变式练习,使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变换中悟出不变的规律,从中渗透“变换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灵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二、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教学中,注重迁移发散、逆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迁移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迁移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广视野,深化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设计此类与概念紧密结合的练习。

例1:已知 是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例2:已知 与 是同类项,求m、n的值。

例3:已知 ,解方程组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

化简: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性质,加强绝对值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不等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发散思维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产生都源于此。例如,代数解法(列方程的思想)其构思是算术解法的逆向思维的结果,待定系数法、相反法、负数的概念也是基于逆向思维的结果。因此,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积的乘方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向运用公式

的能力。

计算

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已知2mx+3>0的解集是x<3,求m的值。这题逆用不等式性质3,去求待定系数,通过转化,构造出等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训练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举例说明,逆向发散起到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功效,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注重逆向发散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逆向发散、分解发散、创造发散、综合发散等,这些发散交汇应用,对培养学生概念辨析,综合概括,转化变换,思维迁移,逆向应用,多解多变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都有良好的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这些思维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选题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为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充分注重例题的练习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发散,以达到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篇6

一、发散思维的认识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通俗地说,从一个问题(信息、情境)出发,突破原有的模式,充分发挥想象力,经过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出更多的设想、答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即:流畅性――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变通性――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独特性――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二、构建“智慧课堂”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思维而教:让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智慧课堂”体现了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超越知识本位,培育知识主体”,即“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人格”。“智慧课堂”是为思维而教,为创造而教,为学生的智慧发展而教。

1.在课堂教学中,变“讲授式”教学为“对话式”、“探究发现式”教学。

“智慧课堂”呼唤教师专业智慧的成长,在课堂教育中,变“灌输、传授知识”到“点化学生生命,引导、组织学生去发现知识”质的跨越。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两条线,即问题明线、思维暗线,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关注点不能凝固在知识的表层,要不断激发学生对知识背后隐藏的思维方法的追求。

2.建立“为思维而学”的课堂文化

由于教师长期“灌输式”教学的作用,学生已养成了依赖思想、从众思想、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缺乏探索的勇气,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习惯于求助别人,等待老师的讲解,在习题订正时,很多学生不会思考为什么错了,抄上标准答案了之。因此,建立“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为思维而学”的课堂文化是当务之急。

课堂不仅仅是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更要培养学生“会想、会问、会说”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大脑动起来,思维动起来;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内容?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我能想出多少种?还有其它方法吗?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吗?我该怎要改进呢?养成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有考察信息可靠性和复杂问题能分解、分辨主次和关系的初步能力,能根据问题来阅读和研究,追究理由、收集信息、鉴别真假、判断他人的观点,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思想表达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思维能力,把这种思维判断能力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学以致用。

三、发散思维在物理学习中运用

1.构建发散点,是发散思维的基石

发散思维必须有一个中心问题(信息、情境),以此为发散点,通过“类比”,广泛的“联想”“想象”,从不同的途径、方向、视觉发散开去,进而把大脑贮存的信息全部调起来,创造性运用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举一反三和运用自如的目的。发散点必须具有开放性、可迁移性,如初中力学,可以把“力”作为发散点,借助逻辑思维把力与运动、力与机械建立“连接关系”,从而迁移到整个力学概念中去。

2.发散思维在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1)题型发散。将典型问题变换其题型。如配套练习中的选择题,学生常抄“标准答案”了事,教师可把一些典型的选择题,改编成或计算题或实验题或论述题,特别要加强论述题的训练,训练学生如何将思维过程有条理的表达出来。此法,在习题课中常用。

(2)方法发散。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例如,“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可进行如下训练:归纳或新设计用“控制变量法”的所有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在总结实验结论或回答问题中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思想,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再如常用多种方法设计实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此法,在中考复习中运用可贯通整个教材,形成一个方法体系。

(3)因果发散。由目标至条件的定向思考,或者由原因推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如,物体内能增加了,推测产生的条件、途径。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产生的可能结果。此法,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有独到的作用,能培养学生正确归因,正确认识自己;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质,确立不同的奋斗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途径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都成功。

(4)情境发散(组合发散)。以某一情境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变换情境或与其它事物联系产生新的情境。如本课题研究课《常见力的复习》就采用了此方法。以“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情境为发散点,变换为“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现受到某方向一个力的作用”情境,“一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或运动”再与“滑轮、滑轮组、杠杆”等机械组合成各种情境,在各种情境中去考察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加深理解与运用。此法,培养学生把“生活情境”转换为“物理问题”,再运用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5)材料发散。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如,以“铅笔”为基本实验器材,你能设计多少个实验?要求涵盖力学、光学、电学。此法,可以唤醒学生充分利用身边材料的意识和培养改造、创新器材、设备的能力。

(6)综合发散。通过教材各章发散点的联系,一个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综合思考。如九年级人教版物理电学部分:第15章发散点――电荷、电流,第16章发散点――电压、电阻,第18章发散点――电功,第20章发散点――磁场,这些发散点中以“电流”为发散中心,与各章发散点建立纵横联系,形成电学知识网络体系来复习电学部分。此法,教会学生“如何把书由厚读薄,大脑中贮存的信息如何放大”的能力,即在学习中如何紧紧抓住“核心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中最具迁移性的概念性知识。

篇7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发散思维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起着决定思维方向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新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遵循正常规则,寻求变化,从多方面探求答案形式的思维,包括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如:丹麦籍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了通了电的导线可以令在其左右的磁针转动,即表明接电导线会使周围产生磁场;同一年法国籍安培也发现两根通电导线之间电流同向时相吸,异向时相斥.而法拉第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想到,既然电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可以产生电.正是在这种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指引下,法拉第经过11年的努力,终于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并且发现了感生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的电磁感应定律。另外,直升飞机的发明起源于对螺旋桨安装方式的求异思维;航空母舰的创造起源于异想天开的多向思维;新一代治癌药物的出现起源于与传统观念完全对立的逆向思维……一件件的发明创造,无一不闪耀出发散思维的光辉。

二、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实验探究也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发散与收敛思维的有效途径。从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器材选取、操作过程等等,都可广开思路,多方猜想,将思维发散,但考虑客观条件,操作难易,误差大小,又必须从发散的思路中选取操作简单、器材易取,误差较小等更加合理的方法。这一从发散到收敛思维过程中学生往往闪现出创造思维火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同一实验目的,进行多样性的实验设计。例如:要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用以下几组器材动手实验:①伏特表、电阻箱、电池、电键各一个,另加几根导线;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电键各一个,另加几根导线;③安培表、电阻箱、电池、电键各一个,另加几根导线。这几组器材组成的电器均可以测量出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学生通过类似的实验,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而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提出物理问题,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向学生提一个问题比告诉一百个答案更为可贵。一个物理问题的结构对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答程序具有导向作用。教师怎么问,学生就怎么思考,也就怎么回答。因此,要培养发散思维,要在问题的问法与提法上下功夫。试比较:①若电阻两端电压一定,电阻减少时,电功率如何变化?②电炉中的电阻丝被剪短了一段,煮东西比原来热得快还是热得慢?显然问题①的作答,学生只要熟记电功率的公式就可以了,学生运用的思维方式是集中思维;而问题②的作答,学生需要知道电阻丝的长度对电阻的影响、接到电炉两端的电压是一定的、煮东西时热得快还是慢与电阻丝的电功率有关,考虑了上述因素后学生才能用电功率公式讨论、作答,学生作答时的思维方式属发散思维。

四、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习题往往是针对一系列物理知识点而编制的,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各知识点,从而达到知识迁移和巧解巧算的目的。(1)广开思路,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用多个物理规律去处理同一物理问题,这样,脑海里储存的大量信息会充分调动起来,在探求问题的解法方案中,使思维极大地得到发散。(2)一题多变。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例如:填空题与选择题的互换,已知与未知的互换等。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变化发散思维。此外,一题多问、一题多答、反向思考、设计新题、巧解巧算等习题教学也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总之,传统教育重视的是集中思维,教育的目标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器,只懂记忆知识,而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是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的主体。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当前,物理新课标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肩负起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重任。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可能一蹴可成,需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的自始至终。教师只有重视它、研究它,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真正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袁国道.《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发散”与“收敛”思维能力培养》.

[2]周继东.《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徐成贤.《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4]李向英.《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造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8

创造能力就是运用一切已有信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可以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化学实验中发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阅读了《我们如何思维》之后,我认识到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关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r,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有很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机会。比如,学生对于硫酸的学习是分时段完成的,在初中熟悉了稀硫酸,在高一必修一学习了浓硫酸,在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这个问题涉及浓硫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所以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思维发散开,不仅要能回忆起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把思维集中起来,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物理性质中的状态(将盛有浓稀硫酸的试剂瓶分别摇晃一下,像油一样的就是浓硫酸)、密度(分别量取等体积的浓稀硫酸用手掂量一下,重的就是浓硫酸,轻的是稀硫酸)、溶于水放热(将浓稀硫酸分别溶于水,放热的是浓硫酸)等;化学性质中的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稀硫酸分别与铜反应,能反应的是浓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硫酸)、与铝铁反应(常温下能与铝铁钝化的是浓硫酸,发生钝化的是浓硫酸)、吸水性(分别在浓稀硫酸中放入硫酸铜晶体,变白色的是浓硫酸)、脱水性(分别用玻璃棒沾取浓稀硫酸在纸上写字,变黑的是浓硫酸),还可以利用酯化反应、制取乙烯等等,只不过是这些实验相对麻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很难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补充,把他们的答案集中起来就比较完整了。学生实在想不到时,老师要进行引导,最终攻克难题,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训练。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与发展是推动时代进步的永恒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动力的源泉。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迫在眉睫,也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现就在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谈一些个人的浅见,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化学的必备素质,也是高考的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关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为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抓住其本质和规律,深入思考问题,进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关于喷泉实验的学习,我进行这样的设计:(1)学生原喷泉实验装置,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它只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情况。学生的答案是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如图1。(2)对喷泉装置进行改造,去除胶头滴管,让学生思考如何引发喷泉实验?如图2。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实验原理,还要知道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还要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3)变换进行喷泉实验的气体,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气体可以进行喷泉实验,如换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如图3,如何进行?(4)拓展,展示装置图4,让学生思考此装置能引发喷泉的原理,类似于泉水的喷涌和火山的喷发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思考难免不够全面甚至出错,老师如能及时引导,让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答案,在一错一对之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上面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也许在短时间内效果不甚明显,如若长期坚持,学生就能比较好的掌握知识,在理解的层面上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训练,可以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可能不久学生忘掉了知识,但思维的方式方法是不会丢的,这种模式的学习必将赋予学生一种睿智的、看世界的眼光,为将来的学习培养更持久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约翰 .杜威著;《我们如何思维》伍中友译.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2] 朱立峰;论化学实验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1)

篇9

关键词: 化学习题教学 思维敏捷性 培养策略

思维敏捷意味着反应灵敏,接受信息迅速,学习知识与技能时容易得到要领,而且面对纷杂的局面能做到思路清晰,善于发现问题,对问题理解到位。表现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就是理解题意能力强、进入题设情境快,知识与技能迁移迅速,解题失误少、正确率高。训练思维敏捷性的途径是很多的,典型习题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下面以一组典型习题为例说明如何训练思维敏捷性。

一、培养在思维惯性中顿悟

例:往硝酸钡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吗?为什么?

解析:这是一例比较典型的简答题,解答题时很容易做出没有白色沉淀的选择。之所以容易错答,是思维惯性的负面结果。将二氧化硫通入到氯化钙溶液中,不会产生碳酸钙沉淀,同样将二氧化硫通入到氯化钡溶液中,也不会产生亚硫酸钡沉淀。因此,我们很容易顺着这个思维惯性得出结论,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硝酸钡溶液中也不会有白色沉淀。然而,将二氧化硫通入到硝酸钡溶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二氧化硫一旦通入到硝酸钡溶液中,就意味着溶液中已经存在“硝酸”了,硝酸有强氧化性,-4价硫元素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最终会导致硫酸钡沉淀的产生。不难看出,如果在思维惯性中没有自觉顿悟或猛然醒悟,是很难快速求得正确答案的。

所谓思维惯性,就是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受传统的思维方式或旧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总是采取惯性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与以前表面类似而本质有别的问题,结果导致解决问题时出错。思维惯性实际上是一种忽视问题细节中的类比思维表现,思维顿悟实际上是对错误思维过程或结果的一种突然觉悟,也即人们经常所说的茅塞顿开。思维惯性不可避免,思维顿悟很难自发,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多反思。

二、培养在思维发散中收敛

例:如何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的硫酸钠、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

解析:此题是一道十分典型的实验题,解题中一般可以按下列思维过程去解决问题。(1)选择除杂试剂:①用含Ba■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杂质;②用含CO■■的溶液除去钙离子杂质;③用含OH■的强碱溶液除去镁离子杂质。(2)明确实验策略:①除“杂”不能加“杂”;②除去杂质所用试剂必须过量;③过量试剂必须除去;④试剂的加入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由此不难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①依次向NaCl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BaCl■溶液、NaOH溶液、NaCO■溶液;②过滤;③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酸化。当然,我们决不能把思维仅仅停留于这个问题解决的层面上,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1)在试剂的选择上发散,如BaCl■溶液、NaOH溶液可以替换为Ba(OH)■溶液;(2)在试剂添加的先后上发散,如BaCl■溶液与NaOH溶液加入顺序可以互换;(3)在相类似的问题解决方法上发散,如:①如何除去氯化钾溶液中的少量的硫酸钾、氯化钙、氯化镁等杂质?②如何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钠、硝酸钙、硝酸镁等杂质?③如何除去硝酸钾溶液中少量的硫酸钾、硝酸钙、硝酸镁等杂质?经过思维发散,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就提高了呢?不一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思维收敛于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步骤上,即此类除“杂”问题的最后三步:①过量的碳酸盐溶液——所有过量试剂都通过过量碳酸盐溶液除去;②过滤——必须在酸化以前完成;③相应酸的酸化——由原溶液中溶质决定。思维如此收敛以后,这类问题才算真正解决了,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才算得以真正提高。从而能快捷简单地解决以下问题:如何除去硝酸钾溶液中存在的溴化钾、磷酸二氢钙?

我们总是习惯用思维发散应对思维定势问题,思维定势对良好思维习惯形成和具体问题解决确实存在不良影响,但一味强调思维发散,往往会出现另一种极端,即容易带来思维定位不准,思维不容易“聚焦”的弊端,反而会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培养在思维抽象中深刻

例:电解水时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2H■O=■2H■+O■,从理论上讲所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应该为2∶1,但实际上所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明显大于2∶1,试说明可能的理由。

解析:此题非常典型,然而一些同学往往非常肤浅地从气体的溶解性这一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解释,认为氧气的溶解度比氢气的溶解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气多。显然正是这种浅表的思维结果,不仅掩盖了对气体体积比起主要或决定作用的本质因素,导致答案的出错,更严重的是直接影响思维的进一步深入,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极为不利。因而,必须设法从以下两个方面抽象事物的本质,寻找思维的突破口:一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2价氧元素化合价升高,而0价是不是唯一的结果,有没有可能生成-1价氧元素,如果有的话,产物是什么(H■O■)?二是即使氧元素化合价升至0价,O■是不是唯一产物,有没有可能生成O■以外的其他物质(O■)?显然,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都会导致生成O■量的减少,最终影响到所收集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

思维是否深刻,解决问题时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与问题的要害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克服思维肤浅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必须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积极抽象事物的本质,不断培养思维深刻、直接有效的思维品质。

四、培养在思维批判中成熟

思维的不成熟表现为思维过程容易简单化,或思维的出发点不现实,思维过程的不科学、不经济,这也是与思维敏捷性品质格格不入的问题。因此,思维的批判是必不可少的,但思维的批判不是目的,它是一个思维优化的过程。如何在思维批判中及时调整思维的角度,快速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需要不断对立思维批判意识。

五、培养在思维转换中创新

思维敏捷性突出表现为思维的有效性,当某一个思维角度或思维过程遭遇碰壁后,要设法寻求新的思维突破点,立即转换思维角度,变换思维形式,以突出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创造出新的、有效的思维模型,但思维转换不是最终目的,它的落脚点是在转换中求得创新,在创新中解决实际问题。

习题的多角度有效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刘莉静.在化学习题讲评中的几种思维训练[J].中国教师,2009(S1).

篇10

一.诱导发散思维,鼓励独创精神,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它是同一来源材料以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使人的思维趋向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创造力的主要源泉。因而政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要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驰骋自由想象的过程中生成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要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学会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在不断经历错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二.培养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直接动力。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活跃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兴趣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佳状态。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一,阅读各类报纸和书刊,如《参考消息》、《中学生时事报》等;二,坚持看《焦点访谈》等节目,了解国外、国内大事,并作好摘记;三、每学年学生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现状,社会实际,并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从而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大大的提高。

三.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愉悦的氛围和浓厚的思维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将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产生回忆,想象,使知识结构产生重组效应,这样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学生便能从多渠道解决问题。而氛围和情景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两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范围,产生思维发散的激发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辩论,有效地使学生思想转变和觉悟的提高,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其次,就是要倡导质疑。“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创设发散思维的情景就必须倡导质疑。如:在讲授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时,教师可倡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产生之前人们只能认识自然界规律而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呢?”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从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哲学的指导作用这两方面分析原因,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多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在核心之处设疑,在困惑之处设疑,在无疑之处设疑,在易出差错之处设疑。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探索的认知心理,激发探索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