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 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尤其是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一、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分类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及处理的艰巨性等特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重点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通常发生方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1)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故: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因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排放不当导致有毒有害化学品泄漏或非正常排放所引发的污染事故。(2)毒气污染事故:实际是上面事故的一种,由于毒气污染事故最常见,所以另列,主要有毒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氨气等。(3)爆炸事故:易燃、易爆物质所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4)农药污染事故:剧毒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因意外、使用不当所引起的泄漏所导致的污染事故。(5)放射性污染事故: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放射性物质过程中不当而造成核辐射危害的污染事故。(6)油污染事故:原油、燃料油以及各种油制品在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意外或不当而造成泄漏的污染事故。(7)废水非正常排放污染事故:因不当或事故使大量高浓度水突然排入地表水体,致使水质突然恶化。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程度,《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预案》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用红色表示)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Ⅱ级(用橙色表示)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Ⅲ级(用黄色表示)为较大环境污染事件,Ⅳ级(用蓝色表示)为一般环境污染事件。

三、突发环境污染的危害

1.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瞬间排放出的大量具有危害性的物质,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2.威胁生命和人健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所排放出来的有害有毒物质,特别是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质,将直接严重威胁生命和人体的健康。

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其高危性的特点,一般均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危机城市生命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一般相当严重,可能危及城市的生命线。

四、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

1.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是针对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和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2.应急管理的指导原则。在应急管理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进行应急管理的决策和处置。

篇2

[关键词]海洋环境;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33 — 02

近年来,大连频繁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是典型的突发环境事件,它极大地危害了公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了公众恐慌,威胁了社会稳定。这些海洋污染事件拷问和检验了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法规为大连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但大连针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严重缺位。由此,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应以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为首要价值,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包括预警型机制,从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源头来治理;组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性协调机构;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应急机制的配套和支撑系统四个方面的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

一、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基本理论

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海域内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对某一特定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1〕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比其他环境突发事件更具有其特点,海水的运动性使海洋污染物质随着海流、河流和气流等媒介物质迅速扩散,造成污染事件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同时海洋区域难以准确地划定边界,海洋污染极易危害到不特定区域的不特定人群,加剧了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处理的难度。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这些特点对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在相应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指导下,所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预案、预警、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及运行机制,它平时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在面临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时才得以启动,并遵循相应的程序。

二、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治建设的制度重构

(一) 价值转向

1.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由整体主义思路向适当的个体主义思路转变

2010年7月16日,在著名海滨旅游城市大连发生了一起重大海洋污染事件。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其中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对当地海产品养殖和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随后,大连市政府立刻作出反映,组织各方力量进行了全面的海上清污行动,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数万人、各类船只千余艘,以及数十台装运机械投入到清污行动中。由此可见,目前大连市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实施的思路和预期表现在:针对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难以预见性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采取非常规、超程序和应急式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预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危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避免社会恐慌和损失扩大化。这正是整体主义思路的表现形式,是从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的。

陆续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对这一整体主义的思路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一年后,2011年7月16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再次发生海洋污染事件。同年8月8日,大连福佳PX项目所在海岸堤坝由于强热带风暴受到破坏,使剧毒物质面临泄露的危险。这一事件引起了大连市民的恐慌,情绪激动的市民在人民广场聚集并围堵市政府。事件发生后,大连市政府迅速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但机制的思路是从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角度出发,首要目标不在于实现公民的权利保障与救济,只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治污措施和行政手段关停了事件企业,因此事故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一般。可见,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对保障公民健康的价值追求缺位。从法学的环境权角度来看,保障公民的健康是人们在优美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新型人权之一,在大连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中应当明确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因此,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完善,应以“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制度目标,并在整个预案体系中规定具体的措施予以保障。笔者认为,在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框架下,引入突发健康损害事件,即直接以公民的生命健康受到损害为由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以公民生命健康权受到保障与救济的状况作为评估机制实施的标准。

2.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

新公共管理理论发源于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是现代公共行政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是这一理论的不同称谓。它是理念和制度上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革新,具体指:重新认识与界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张引入市场手段改进服务,主张政府采取广泛的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推崇管理上的自由化,通过重视战略管理的途径将结果与资源分配尤其是与项目预算的结合,促进资源的更好利用。〔2〕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改造政府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即将企业经营重视成本、品质、顾客满意度的理念引入政府运作之中, 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定位于市场中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并用市场机制和企业家精神改造政府。这一理论摒弃了传统行政的官僚体系,构建企业型政府。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就是要强调政府在处置环境突发事件时,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封闭的官僚机构,并以是否妥善处理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作为考核政府绩效的标准之一。

3.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疏漏与补足

虽然,政府在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时具有许多即时性和便利性的权力,但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整个环境应急机制,特别是当政府在行使涉及到应急资源的配置和征用、对有关组织或个人的奖惩等强制性权力时,更应当有行为法上的依据。目前国务院已经《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3〕

在大连发生的多起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政府迅速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处理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危机处置过程适用的制度仍是常规化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并以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群体性纠纷、治理污染为主要目标。要真正杜绝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并且建立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补足既有制度的疏漏,实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法律依据的体系化、立体化。

笔者认为,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法治建设的可行性措施是完善现行环境标准体系,以此确立保障人体健康的法律依据。具体而言:第一,大连市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调查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判定标准,确立科学完善的控制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破坏标准来保障人体健康。第二,制定符合大连地区情况的环境健康标准体系,特别是在儿童、老人等敏感人群方面确立专门的健康标准。第三,加强相互关系的环境媒介,如大气、水、土壤之间的环境质量标准协调。第四,改进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环境监测制度。

(二)制度重构

1.建立预警型机制,从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源头来治理。目前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事后型的处置模式。这种模式割裂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发展周期,忽视海洋污染事件的长期性、潜伏性和致害不可逆转性的特征,强调行政机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权力的配置,忽视了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和预警阶段的应急权力的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预防比救援更重要,重视预防阶段的工作,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对于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原则的需要。预警型应急机制的最大特征在于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是实施主动性应急管理最好的途径。

2.组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性协调机构。目前,没有专门机构来统一指挥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现行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均由既有的常规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由多个部门共同进行,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各个部门参与处置事件。这种机制容易延误了处置事件的最佳时机,且多个部门参与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因此,建议大连市政府整合现有的职能部门,建立一个综合性常设机构,专司协调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

3.大连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中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为人民服务,它是以公民为导向,重视公民的参与,并且便利于公民参与。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极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因此,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政府单方力量难以有效处置。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到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可以克服和矫正政府决策主体存在的一些信息偏差与认识缺陷。只有社会公众的参与,才能更好动员全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化解公共危机。

4.完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配套和支撑系统。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的配套和支撑系统包括:(1)环境信息公开系统。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布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能够及时化解群众的抵触情绪,有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2)强大的财政保障系统。建议将减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体系,探索设立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防灾减灾基金,来解决目前大连市减灾资金不足的严重问题。(3)完善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环境应急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议大连市政府法治部门探讨环境管理方面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明确环境权益,追究违法者环境责任,将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纳入环境法制框架之内。

〔参 考 文 献〕

〔1〕徐毅洁.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篇3

(一)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规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三)本预案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四)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当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工作,并负责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五)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强协同合作,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置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二、应急处置组织系统

(六)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区长兼任,副总指挥由区环保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区政府办公室、区人武部、区交通局、区建设局、*分局、区安监局、区卫生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等有关部门及区场、街主要领导兼任。

应急指挥部下设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办公室,在区环保局办公,负责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与应急的日常工作。

1、指挥部职责

1.1组织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勺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组织建设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

1.2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

1.3市、区政府、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情况。

1.4负责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终止认定及宣布事件影响解除。

1.5负责对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信息。

1.6不定期地组织修订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应急办公室职责

2.1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公众的环境安全隐患意识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意识。

2.2对全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防范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区各企业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相关机构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应急处置演练工作。

2.3监督检查存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隐患重点单位的风

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方案的制定工作。

2.4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向各有关应急处置机构和单位

传达指挥部指令,启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

2.5完善信息网络,跟踪上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事态变化和

处置情况。

2.6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事项。3.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负责组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机构,承担相应的职责并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职责。

3.1区政府办公室,负责组建信息组。主要职责:

3.1.1收集整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有关各类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事件的应急处置;

3.1.2及时向公众重大、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危险区域警示公告,并向公众相关处置信息;

3.1.3按照报告制度,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信息。

3.2区环保局,负责组建应急监测与处置组。主要职责:

3.2.1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及污染物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2.2之开展现场污染状况的应急监测和跟踪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污染变化趋势,为指挥部制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3.2.3指导开展现场泄漏污染物的后续处置工作,使污染的持续

危害减少到最轻程度。

3.3区人武部:

3.3.1做好民兵的动员工作;

3.3.2制定参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3.3负责核、生物、化学专业处置队伍建设;

3.3.4在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组织民兵参与抢险和救援工作。

3.4区建设局,负责组建工程抢险与设施组。主要职责:

3.4.1负责组织对市政、水利工程设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抢险和维护;

3.4.2负责污染现场通讯、电力等受损公用设施的修复。

3.5区交通局,负责组建交通运输组。主要职责:

3.5.1保障抢险救援人员及物资运输的畅通;

3.5.2组织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转移、疏散。

3.6区*分局,负责组建*保卫与突击组。主要职责:

3.6.1实施全天候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110接警,并及时通知区或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3.6.2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维护秩序,疏导交通;

3.6.3负责现场泄漏污染物的洗消和危险装置的排险救援工作;

3.6.4依据应急指挥机构命令实施相关地区交通管制或。

3.7区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组建事件调查与评估组。主要职责:

3.7.1负责组建污染事故损失评估专家组;

3.7.2开展事件调查,做出责任认定,提出处理建议;

3.7.3负责污染事故损失统计和损失评估工作。

3.8区卫生局,负责组建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主要职责:

3.8.1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救护预案并组织实施演练;

3.8.2开展现场救护、卫生防疫等工作;

3.8.3及时运送伤员并组织医院抢救,组织药品和医疗器械。

3.9区水务局,负责组建水务安全事务组。主要职责:

3.9.1负责制定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河流水域污染应急处置预案;

3.9.2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河流水域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及时用水安全警报;

3.9.3当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时,立即关闭水源地,并启动饮用水备用预案,保障饮用水的基本供应和用水安全;

3.9.4负责进入市政管网、水体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置。

3.10区城管局,负责组建现场清扫和固废处置组,主要职责:

3.10.1负责对应急处置后的现场进行清扫;

3.10.2负责对应急处置后遗留固体废物进行处置。

(七)设立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区人民政府统一聘请,任期5年。专家组职责:

1、开展预防、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研讨与交流;

2、分析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3、对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

4、对事故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提出处理意见;

5、对事故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恢复提出处理意见

(八)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应由区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区长兼任。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九)全区范围内存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隐患的重点单位,应当设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方案》,并报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备案。

三、应急准备与保障

(十)区人民政府要设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项资金,保障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及运行、应急装备配备、应急技术支持、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等的资金需求。

(十一)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应当针对本地区、本部门特点根据国家规定,配齐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安全防护、通讯及抢险设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单位要针对本单位特点,配备必要的应急抢险和救护装备。

(十二)各单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应抓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队伍的建设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本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演练。

(十三)各单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构,要建立健全值班备勤制度,保证人员、装备等处于良好状态。

四、预警与应急响应

(十四)按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为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根据事件的性质,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划分为四个预警等级:

1、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四级,用蓝色表示。

一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影响或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1区域生态功能部分受到影响;

1.2人员发生轻微中毒症状;

1.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1万元;

1.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人以下。

2、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三级,用黄色表示。

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即对人员的生命健康、公众的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损害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2.1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2.210人以下发生明显中毒症状,但不会有导致伤残的后果;

2.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l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2.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人(含100)以上1000人以下。

3、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二级,用橙色表示。

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即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3.1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并可能导致伤残后果,或发生人员受到辐射伤害;

3.3中毒死亡3人以下,或10人至30人发生明显中毒症状;

3.4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lO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

3.5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1000人(含1000)以上10000人以下;

3.6因环境污染造成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水源地取水中断;

3.7因突发性环境事件造成跨行政区域纠纷;

3.8丢失、被盗、失控3、4、5类放射源。

4、特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等级为一级,用红色表示。

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即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生活环境以及公私财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害、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活秩序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4.1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2中毒死亡3人以上(含3人),或30人以上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人群受到辐射伤害;

4.3由于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

4.4因环境事件需疏散人员超过10000人(含10000);

4.5因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4.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

4.7丢失、被盗、失控土、2类放射源。

(十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等级的确认,由首先接警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现场的报告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确定为属于本机构职责等级的污染事件,应立即启动本机构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处置,评估确定为超出本机构职责等级或无法确定等级的污染事件,立即报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进行评估,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接报后要迅速进行预警等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交由相应的应急指挥及处置机构对污染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十六)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根据预警等级,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划分为:

1、四级事件,由事件发生地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

2、三级事件,由事件发生地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必要时可请求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给予支援。

3、二级事件,由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处置,必要时可请求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支援,事件发生地应急指挥机构应参与配合。

4、一级事件,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处置,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实施具体处置。

当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事件责任单位及区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立即组织进行先期处置工作,并报告上一级应急指挥机构。

(十七)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关单位或现场公众有责任立即向当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或当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或拨打110、119、122报警台、120急救台及区环保投诉电话84851560。接警单位要认真记录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原因、伤亡损失情况等内容,进行核实后立即通知当地或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

五、现场处置及应急终止

(十八)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地有关部门接警后,要迅速赶赴现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见附件)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处置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2、控制污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扩散和蔓延,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危害。

3、立足长远。应急处置应彻底消除危害,确保不发生二次污染。

(十九)发生一级或二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应急指挥部要开设现场指挥部,主要开展下列工作:

1、听取现场有关人员的汇报,了解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伤员救护,立即组织抢救伤员、疏散转移群众。

2、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机构,迅速控制事态和现场,组织协调现场的人力、物力维护现场秩序、疏散人员、疏导交通,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或。

3、开展现场勘查和污染源调查,采取一切安全有效的措施,快速封堵或转移污染源。组织专家组分析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置工作建议。

4、对现场污染状况开展应急监测,初步确定污染状况,划定受污染区域,并对污染现场实施跟踪监测。对现场污染物进行消洗或清除工作,消除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后续影响。

5、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情况,根据事态变化提出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请求上级支援。

(二十)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占用场地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二十一)满足应急处置终止条件时,由现场指挥部向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或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应急处置工作终止建议,经批准后实施。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处置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经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水平。

(二十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事件发生地政府应配合有关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开展事件责任调查、损失评估,做出结论。

六、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报告

(二十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发现或获知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立即(最迟要在半小时内)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处置四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应向当地政府和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处置三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在1小时内向当地政府及市政府报告,同时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通报。

处置二级和一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市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应在1小时内向市政府、上级环保行政部门报告,并随时报告事件势态的进展情况。

(二十四)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1、速报。从发现事件后l小时内上报,三级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必须上报速报。速报用电话直接报告,但要在8小时内补书。面报告。速报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污染范围及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转化趋势等初步情况。

2、确报。在查清环境污染事件有关基本情况后48小时内上报,各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必须上报确报。但可以先通过电话报告。确报要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并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篇4

1、编制目的:

为了紧急预防和迅速置我县突发性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与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3、运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境内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

4、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处置及时的思路,预防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类:

1、环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

2、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即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3、核与辐射事件(即核电厂以外的设施事件或辐射事件)。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分为一般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等四级。

1、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环境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中毒2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丢失、被盗、失控4、5类放射源。

2、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行政区域纠纷,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的;

(3)核设施进入厂房应急状态;

(4)丢失、被盗、失控3类放射源。

3、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人员10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1以上,10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当地或者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5)核设施进入场区应急状态;

(6)丢失、被盗、失控1、2类放射源。

4、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或中毒100人以上;

(2)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特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及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及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4)核设施进入场外应急状态及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5)利用放射性物质制造恐怖袭击事件、或恶袭击核设施,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三、突发环境事件实行应急处置分级负责制

县环保部门的职责:

1、处置范围:县级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对本辖区发生的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县级环保部门要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到达现场,疏散人员,并按市局应急指挥部的安排,开展处置工作。

2、报告时限:县级环保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在一个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在本级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应在两个小时内向市环保局报告。也可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求,随时请求市环保部门的支援。对重大和特大环境事件,要随接随报市环保局。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环保局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其组成与职责是:

(一)指挥部组成。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环境监察支队,县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负责人,及由市县调配专家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

(二)职责

1、指挥部职责

(1)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统一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要果断做出决定,安排各个应急组到达现场,负责确定安全、防护、处置、指挥方案,避免和减轻污染危害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2)负责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危害与处置情况,并向有关县区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3)根据处置情况、负责向市环保局和有关劳动安全、卫生防疫、公安武警等部门请求应急支援和处置等工作;

(4)负责对县区一般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支援和协调工作;

(5)负责跨县区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协调处理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一般、较大环境事件)信息的统一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境监察大队,主任由大队长兼任,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协调指挥部领导组织完成指挥部的各项职责;

(2)传达和执行指挥部领导的应急指令,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的有关工作;

(3)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的勘查,警戒收集情况并及时报告和建议;

(4)开展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的调查取证工作;

(5)核定事故危害和损失,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直接损失进行技术鉴定;

(6)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损失情况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处理意见,报指挥部审批;

(7)草拟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信息事项,承办应急状态终止应急指挥部决定的相关事宜及按政府统一安排各部署,组织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培训和演习。

3、应急方案组的职责

应急方案组按业务划分,设立水和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自然生态破坏与放射辐射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小组长由油区监察组、城区监察组的组长兼任。

(1)研究拟定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经指挥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2)协调专家组,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方案进行咨询或论证;

(3)负责建立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预案库,做到有备无患及培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业队伍。

4、应急监测组的职责

应急监测组由县环境监测站的业务骨干组成,组长由站长兼任。

(1)根据指挥部的指令立即到达现场,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急监测,及时、准确向指挥部报告监测数据;

(2)承担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和损失程度的有关监测事项;

5、后勤保障组的职责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负责机关事务的副局长兼任,负责车辆的调度和物资保障工作。

6、信息传输组的职责

信息传输组由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接收传输,应积极响应应急指挥部上传下达任务。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出动

1、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值班员应立即向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报告,并向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通报。

2、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通知后勤保障组安排车辆,派出先遣调查组查赶赴现场,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初步处置,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

3、根据初步核实情况,属于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市局后听从市局指挥部的调遣。

4、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及时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和后勤保障组,携带应急物品和监测仪器赶赴现场,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

5、应急队伍到达现场进行紧急处置时,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已掌握的事故情况和监测数据,提出对事故性质和危害的认定意见。需要请求市环保局支援的一并报指挥部领导审定。

6、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和确认的结果,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需要市环保局支持和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要及时请求市环保局协调和支援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种类型。

1、初报。是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上报,用电话、电报、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数量,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经济损失和人员受害情况。

2、续报。是在初报的基础上,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等基本情况随时上报。

3、处理结果报告。是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以及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等详细情况。

(三)现场应急处置

1、处置的原则

(1)尽快控制污染源,停止污染物的继续排放。

(2)尽可能控制和缩小已排污染物扩散蔓延的范围,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避免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应急处置要立足于彻底消除污染危害,避免造成后患。

2、处置的方法

(1)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应立即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和肇事单位进行紧急会商,迅速分析、收集和汇总事故发生和危害情况,尽快开展现场监测。

(2)对以往有成功处置经验或成熟处置方案的环境事件,由应急方案组比照提出处理意见,经指挥部领导同意,迅速进行处置;无成功处置经验和成熟方案的,由应急方案组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经指挥部领导同意后实施。

(3)可能对周围环境或流域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采取果断措施迅速通知周围相关单位和群众,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遭受损害。确实需要实施区域封锁的突发环境事件,应立即报指挥部请求驻军、公安或武警部队支援。

(4)应急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办公室调用;储备不足或尚未储备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领导确定调运或购买。

(5)对于排放剧毒污染物,危害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可请求消防部门或防化部门以及其它专业队伍支援。

(四)应急监测

由市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组织协调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指导县环境应急监测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范围内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事件发生初期,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组讨论,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事件决策的依据。(五)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突发环境事件大多数是由于化学物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过程中,因发生火灾、爆炸、泄漏及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其中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尤为突出。因此,进入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人员,呼吸系统的防护,一般要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应急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眼睛的防护要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的防护要穿橡胶耐酸碱防护服;手的防护要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入高浓度区作业,应有监护措施。

(2)受害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环境、人员密度来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六)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1、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处置人员应当抓紧进行现场调查和取证,全面、准确收集和保护有关事故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损失等方面的第一手证据和资料,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对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当请求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

2、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指挥部办室要根据调查取证,事故认定等情况,依据环保法律法规,拟定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意见,报指挥部审批。对于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信息

1、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认定及其发生的原因、危害等相关信息,由指挥部领导或授权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

2、进入事故现场的新闻媒体记者,应当服从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管理和安排。

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对于较为复杂的事件,可分阶段,先简要基本事实,对一般性事件,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的,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对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

(八)宣传、培训与演练

1、我局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2、我局突出环境事件指挥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3、按照我局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九)善后处置

我局在县政府统一协调下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六、我县突发环境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一)放射性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榆林炼油厂职工医院。

2、油气井下勘探行业:长庆井下作业处。

(二)水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采油三厂、四厂,长东公司、*甲醇厂、*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发电厂、延长石油管理局*钻采公司、榆林炼油厂以及县境内石油公司各加油站。

2、*芦河酒业集团公司、三边酒业、新田源食品总厂、王贵集团。

3、医疗行业:县级以上重点医院和医疗科研单位。

4、其它可能造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三)大气污染事件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第一采气厂、长庆*甲醇厂、*天然气发电厂。

2、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3、其它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四)固体废物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各医疗单位的固体医疗废物以及其它可能造成固体废物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或单位。

篇5

一、水利工程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概念

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是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电工程项目突发事件发生突然、偶然,对项目计划的正常实施产生较大冲击制约了水利工程的进度,也影响了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对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是要用最低的成本,采用计划、组织、控制等方法和手段降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目标。

2.水利工程应急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水利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者往往要面对各种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准确或是信息不及时的情况。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都充满了风险性、震撼性、爆炸性的特征,突发事件的独特性使得在危机状态下应急管理者无法照章办事,亟须快速做出决策,迅速应对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内容多样性。水利工程发生应急情况的多样性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紧密相关。水利工程要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所以必须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必须要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3)集中性。水利工程应急管理需要短期集中各种力量和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调用大量的资源,而资源的绝对匮乏是应急决策面临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也要求必须强化统一指挥原则,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一指挥资源的调动,避免不同部门或局部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和局部过激反应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为了有条不紊地解决危机,就要从全局的层面上抓住关键环节与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分散指挥可能造成的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最紧急的问题。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识别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区别于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对突发事件进行明确的分类,才能很好的识别和检测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产生的起因可分为:技术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错误、缺陷导致的危害;自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自然外界环境突发性影响,如气候的变更、地震等;政治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政治系统、战争及公共事业政策等引起的;社会上的突发事件是由于社会各方利益集团引起,如环保组织的抗议等;组织内的突发事件,是由组织内部结构、性质带来的,如工作人员不同的民俗、文化造成的冲突。对突发事件用事件链的原理可以进行很好的解释:事件链有三个特征因素,即长度、复杂性和显著性。长度指链内事件的数量;复杂性指事件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显著性是指事件的明显性和易检测性。突发事件往往是由短的、显性或非显性的、复杂的因果链引起的。

三、工程建设项目应急管理系统

1.优化应急方案

应急方案是指能够快速解决当前突发事件引起的问题,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可实施条件的可行性方案。所谓优化应急方案,就是在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配备及事态发展的情况下,整合与突发事件相匹配的应急预案而制定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是保证应急目标实现的备选方案集。事态和资源是处理突发事件必须牢牢掌握的重要因素,应急预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明显地缩短决策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决策者的心理压力,为科学决策赢得宝贵的时间。应急方案备选集的制定过程是事态发展、充足的资源配置及匹配的应急预案的优化组合。

2.进行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立即采取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以及外部求援等紧急措施,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应急处理可以分为:检测、确认、决策、执行四个阶段,由这四个阶段的相互关联和逻辑性组建了动态突发事件处理模式。首先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检测,信息确认后,就应组织各部门员工及外部专家进行分析、诊断,判断级别和类型。突发事件若是由外部重大事件引起或重要性极高,应由企业主要领导做出部署,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若是现场发生的局部隐患,通过检测和确认后,应及时将其化解或缩小。

3.加强了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职工全员参与的合力

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在水利工程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各部门加强了沟通和协调,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职责,搞好了衔接和配合。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并建立并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14-02

突发事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一环,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备受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一般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校园环境中,由于教育、认知和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突发事件处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抗)挫折教育有待提升

突发事件处理和其他管理工作不同,一般事件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事后干预”,而突发事件处理的重点是“事前预防”。因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事后干预”所做的一切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但在事前采取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而在所有事前预防的工作中,学生(抗)挫折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相对缺失或不足的一环。

1.(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达到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相对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跨度”是极大的。初入大学,新生面对的压力来自于多方面,从生活习惯到人际交往,从学业竞争到未来规划。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人独当一面,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成为挑战,挫折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在初入大学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或者没有对挫折有“常态化”的认识和战胜挫折的勇气,而在压抑和低靡的情绪中日复一日,那么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重大隐患。在这种时候,(抗)挫折教育作为一种“软武器”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已经成为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既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也处于可调整、可塑造的阶段,所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抗)挫折教育和心理危机预警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较少,甚至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突发事件,也能从心理干预角度做好工作,使突发事件的处理处于主动掌控的程度。

2.(抗)挫折教育的内容。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而言,现实的挫折经历是非常少的,即使处于挫折阶段,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也大多处于被保护的环境,不需要独立面对挫折。所以高校的(抗)挫折教育需要重塑一些挫折环境,通过虚拟环境和间接的挫折环境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关于挫折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挫折“免疫力”。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环境来看,关于(抗)挫折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观教育、辩证思维教育、抗挫折方法教育等。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口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做好(抗)挫折教育,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范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文化教育机制、预警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

3.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抗)挫折教育因许多问题而大打折扣。第一,中国大多是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处在单向的行政管理阶段,教育的方式也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预警方面也是如此,虽然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效率还比较低下。第二,心理预防体系零碎化,没有形成重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而我国高校大多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有效防止各类突发事件上。

二、教师认知偏差

篇7

关键词: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扩散模型

0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如何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方针,顺应环境管理现代化发展需求、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及处理应变能力,已成为环境保护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

建设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平台可以及时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管理搭建一个高起点的计算机支持平台,极大地提高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决策,从而达到科学应对和快速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的目的。

1 平台的总体设计

本平台从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紧密结合,提出“快速定位、扩散模拟、辅助决策、直观展现”一体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体系,按照现场报告、结果初报、监测快报、总结报告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应急监测的信息化、流程化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速度,提高现场应急监测效能。具体如下:

1)快速定位:通过重点风险源管理快速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通过危险品档案库管理快速确定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处置办法。

2)扩散模拟:利用污染物的区域大气和水环境扩散模型,动态实时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情况确定受污染区域范围,实现科学、准确的布置采样断面(点),避免误采或漏采。

3)辅助决策:根据向导录入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具体特征,自动生成应急监测辅助方案,该方案包含如下几方面:生成应急监测人员名单、生成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清单、确定到达现场的最佳路径和多部门协同。从而更合理高效的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协调环保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4)直观展现:是指通过与GIS系统紧密结合,三维动态展现污染源的地理位置,确定受污染地区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围。

由于应急监测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同,按照应急监测队伍的角色划分,该应急监测平台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平台的主要功能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信息平台的功能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因子名录管理。通过参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案例,调查化学品领域常见的有毒有害危险品,按照致癌性、急性毒性、易燃易爆腐蚀性、生物持久性等因素,确定风险因子筛选方法,筛选整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因子。

2)重点风险源的管理。重点风险源管理分为重点风险源常规管理和重点风险源目录管理,提供了重点企业完整的风险源档案。

① 重点风险源常规管理:对所监测重点风险源的化合物产品信息、风险因子等进行管理。实现对当前监控的企业总数、化合物总数等信息的统计功能,以及企业危险化学品信息的更新和检索功能,同时还具有在危险事故发生时事故公告信息的功能。

② 重点风险源目录管理:主要完成辖区内所有重点风险源(化工企业)信息的统计。每个重点风险源都包含企业名称,所在经度、纬度,法人代表等基本信息。另外还提供较详细的企业位置区域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厂区排污管线分布图、原料产品统计表、生产工艺流程图、主要排污口监测数据、应急案例分析等信息。

3)危险品档案管理。在此危险品档案库中收录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覆盖突发污染事件中常见的危险品信息,而且档案库实现与重点风险源管理中的生产原料与产品信息的联动,自动添加新的危险品名称,由系统管理人员录入相关的其它项信息。对每种物质所列内容和数据为6项,主要包括:物质的理化特性、对环境的影响、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环境标准、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化学品分类进行查询。

4)地理GIS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监测中应用。通过GIS平台结合GPS通信技术可对各种污染源点位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并可对目标区域的污染源实行分类显示、属性查询、录入编辑、专题图打印等功能。同时可利用系统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污染地区地形地貌和人口、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受污染地区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围,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部分辅助决策功能,如图2监测点位GIS地图。

5)污染物在空气中和水环境中的稀释扩散模型模拟。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由于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不同,不同的水域呈现出不同的水动力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点。污染物在空气中,风场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大气的流动特性都对污染物的扩散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各种建立扩散模型,才能预测泄漏气体扩散的危险区范围及污染气体的浓度,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3 结束语

通过建设此平台将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的工作需求,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监测水平,为应急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处置依据,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多克辛、徐光华等,大沙河砷污染应急监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9(5):52-56.

篇8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 ;大学生;应对

一、校园突发危机事件的概述及影响

     危机原指疾病的转折点,如今,人们常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令人忧虑且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而所谓突发危机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社会公众生命财产、身心健康等造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等。例如08年 5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 11年7月23日发生的高铁追尾事故。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重要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各种现象的敏感地带。近几年,许多学校发生了一些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突发事件,比如校园自然灾害、集体食物中毒、校园自杀、暴力事件等。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时间要求紧迫性、影响广泛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当事人很难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对,许多人会感到焦虑、无助、不安甚至恐慌、产生重大应激。心理学研究证明,不适当的、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危害,还可能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

二、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同样是面对突发危机事件,不同学生心理反应迥异,甚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头脑冷静、行为沉着;有的学生急中生智,想方设法摆脱困境;有的学生则表现为知觉狭隘,思维紊乱,恐慌、悲哀甚至绝望,盲目行动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产生心理危机,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他对自己应对困难情境能力的评估,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情境的情绪反应状态。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过分得溺爱和保护中成长,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在遭遇突发危机事件时,意志品质差,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不知如何寻求他人和社会援助,利用有利条件去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自主性、活跃性和敏感性,但又具有轻信、偏激、冲动等特点。作为这一独特的群体,大学生在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时,更易表现出怀疑、无措、茫然、惊慌甚至绝望。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的环境因素

     首先,从学校层面看,很少学校重视大学生的危机教育、应激教育甚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的提升上,造成学生对突发事件的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应对策略。当危机来临,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应对。08年北京某网吧发生火灾,当场死伤几十人。事后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被火直接烧死的,而是一大部分在惊慌逃命中被挤踩致死,另一部分是被烟熏致死的。换句话说,这些学生是被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致死的。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偏差。一方面,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学习成绩如何,但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状况则不予重视;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自身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较强应激心理素质,这就使得孩子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危机意识,更缺乏危机事件的应变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主要措施

     虽然突发危机事件的每一具体事件都表现为一个较小的发生概率,但各种突发事件的总体概率并不低,相当多的危机是可控、可防的。为此,学校要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消减甚至规避危机发生的可能。

     (一)应对危机,教育是关键

     危机教育是指使学生具有危机意识、防范意识,了解相关知识,具备应变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使他们自如应对危机。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广泛宣传教育。

     (二)应对危机,人员是保证

     应对危机,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形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强身健体,健壮体格,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危机的应变和承受能力。

     (三)应对危机,组织是基础

     学校危机管理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要求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明确,学校组织结构设计优化,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机制高效、动态、持续。这样才能保证危机到来之际,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同时对及时有效地规避各种危机,也具有极端重要性。

     (四)应对危机,沟通是捷径

     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从沟通角度入手,首先要得到学生、家长、老师的积极配合;其次要保障校内信息渠道的畅通,一旦出现危机苗头,要迅速上报,层层反映,以便学校的管理层迅速决策,将危机控制在初始阶段。最后,面对社会危机,学校可采取坦诚的态度,不回避问题,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一种负责任的姿态,实施有效沟通。

     (五) 应对危机,环境是重点

篇9

一、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建立信息系统

任何突发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必然是在各种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排查潜在事故隐患,旨在早发现、早治理、早消除。排查对象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流动污染源由于无组织性、多样性、突发性,事实上已成为环境监管的难点。

由于环境系统地理位置紧密相关。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应包括空间数据库和环境数据库。空间数据库主要包括重点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的分布、行政区划图、交通网络图等(如重点污染企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学校、医院、疗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数据库包括大量的属性数据(如监测数据库、监测人员库、气象、水文数据库、危险化学品资料数据库)、文档数据(包括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应急处理预案等)、模拟数据(包括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水体污染扩散模型等)。据此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二、依据信息指标,建立健全应急反应体系

于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末端管理,以保护区域环境安全为目的的预警系统,通过获取污染源信息、环境标准值、卫生防护标准限值以及其它环境参数,可以及时表征污染物迁移,扩散途径等内容。有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应包含两个层次:环保管理部门和企业。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应急预案,并上交环保部门备案。

通过在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中,嵌入预警功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风险——安全——预警——控制”系统。根据环境风险压力,一旦区域或流域环境质量无法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或具体范围时,就认为环境安全存在风险,需要发出警报,并由相关信息作出响度,以实现对系统的调控。

预警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① 利用实时监测系统。可记录各监测点位污染物数据,还可以查看历史资料,报警数据,汇总报表等。②评价预测系统。在日常监管和新建污染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污染源的类型、气象参数、环境参数,选择适当的扩散模型,模拟重点监控的指标对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或流域及可能引发事故的污染源作出数据趋势预测提出预警。同时,要建立环境公告、环境污染预警报告制度。③污染应急子系统。根据污染物动态模拟结果,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选择不同的污染物消减方案。在发生污染事件时,能迅速确定污染地点、污染物种类以及污染源强最大点,由此确定安全距离、防护范围、隔离范围。④可视化输出。通过图形及图形变换、声音及与通讯设备互联传递消息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可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显示污染发生的地点、范围,污染程度、污染源物理化学性质、健康危害等信息的查询结果。一旦污染发生或进入预警状态时及时在界面上以图形网络或警戒色报警,并向有关责任人发送信息,

预警系统还应包括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增强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对环境突发事故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群众自我防护、自救意识;提高企业防范和处置污染事件能力,客服麻痹大意思想,全面消除事故隐患。

三、控制事态,提高事故处理的应变能力

根据危险品的特点,事故性质,污染程度等方面,灵活地采取应急处理方法。如化工厂发生爆炸时,苯发生泄漏,苯的燃点较低,在泄漏口弥散着高浓度的苯蒸汽,回收苯已不可能,为减少苯对大气的污染,可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在不发生爆炸的情况下让苯继续燃烧,使其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以清除其污染。

总之,提高事故处理应变能力的根本,是对潜在的事故隐患有充分的考虑,需要企业、环保、市政、消防、医疗等多部门的配令。

篇10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20-02

由于学校是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我国大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学校,又由于学生是弱势群体,因此事件的社会影响较大。故各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减少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本文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预防与处理方法,以更好控制事件的发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学校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伤害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异常反应,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的判断参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确定。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预防与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1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1.1 地区分布 以农村学校居多,农村学校突发事件是城市学校突发事件的两倍左右。

1.2 学校分布 小学突发事件较多,大中专院校较少。

1.4 事件类别 以呼吸道传染事件为主,主要是水痘及流行性感冒;消化道传染事件次之,以细菌性痢疾为主;食物中毒少见。

1.3 时间分布 全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

2 原因讨论

农村地区的发生率远高于县城和城市,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卫生设施配备不足、环境卫生及食堂卫生状况欠佳, 饮水系统不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中小学生不良卫生习惯、免疫力低、传染病预防知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差都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经费的原因, 当校园内发生传染病疫情时, 预防接种工作往往难以及时开展, 是造成疫情流行的原因。

中毒事件潜伏期较短(包括食物中毒和化学中毒) 而且社会影响大,因此发生后24 h内能及时报告;但其余事件报告时间均超过3d以上。报告不及时与检查系统不能及时发现有很大关系。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峰出现在春夏交接及冬季。提示应在学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以水痘、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及细菌性痢疾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加强传染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还与教育部门对学校卫生防病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学校校医编制严重不足, 缺少卫生防病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教师和校医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报告, 延误了事件控制的最佳时机。

3 预防及应对策略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从而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乃至对社会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也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和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1 农村学校内的公共卫生问题仍然是目前我们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应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卫生条件和状况, 如减少宿舍的拥挤、改善教室内的通风条件、学校的供水改造和按要求定期消毒、监测等, 使学校的卫生设施、环境及食堂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各级卫生教育部门应加强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和漏种儿童补种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在学校推广水痘等针对性强、免疫效果好的疫苗接种, 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加大学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 配备足够的学校卫生技术人员, 并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经费投入和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要认真履行对食堂的监管责任,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堂的卫生监督,确保学生膳食安全。

在学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利用学校假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整改,减少开学后突发事件发生。

另外,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地将已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则是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的重要环节。

3.3 教育和卫生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校卫生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本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预案, 还可以共同组织培训, 联合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

3.4 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爆发疫情;及时开展现场调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了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紧密协作, 还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目前学校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分析, 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形式单一, 应急预案内容过于笼统, 缺乏真正实用、科学、系统的学校应急防制体系, 而控制效果评估、相应机构应对能力评估、经济学负担及相关应急机制模式的研究文献更少。

参考文献

[1]雷芝樱, 董柏青, 陈娜萦, 龚键, 付志智, 汤小 , 邓革红.2004~2007 年广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与对策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5):447-449.

[2]王艳霞, 张辉, 周洋.2004- 2006 年昆明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