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务专业优势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事务专业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事务专业优势

篇1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方法

一、《导游实务》课程简介

(一)《导游实务》课程主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旅游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从而真正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与此同时,贺州旅游业也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旅游接待质量,除了加强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外,软件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战斗在一线的导游员的导游服务。导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的接待量与回头客。因此,我院开设的《导游实务》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团队导游服务流程、导游服务技巧和独立解决旅游突发事件,培养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等实际问题。

(二)《导游实务》课程在旅游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兼备。从人才培养目标可看出,该课程主要是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于一体,并侧重实践操作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从《导游实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可看出,也是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同时还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和导游人员等级考试的必考课程。因此,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导游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导游服务在现代旅游服务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导游工作服务程序与服务技能技巧,并具备导游带团过程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地陪、全陪和领队工作的基本程序;能独立完成整个带团工作以及具备解决在带团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的知识等职业能力,使学生技术更扎实、思维更灵活、服务更到位,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要求

1.理论知识教学要求

(1)了解导游服务准备知识,包括导游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导游服务相关知识,如旅行社知识、饭店知识、入出境知识、交通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礼貌礼节常识等;

(2)熟悉并掌握导游服务流程及标准,包括旅游团队导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质量;

(3)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能技巧,包括导游人员的带团技能和方法、导游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导游技巧;

(4)能够独立处理旅游突发问题与事故,包括对事故的预防、处理能力的培养、对旅游者特殊要求及越轨言行的处理能力、对重点旅游者的接待和服务能力的培养。

2.实践知识教学

(1)熟练掌握导游服务规程,包括地陪和全陪服务规程;非团队服务规程,设计模拟场景进行训练;

(2)掌握组织技能,包括组织方法和控团技能;

(3)掌握交际与协作技能,达到能与不同类型的游客和导游协作集体相处和共事的目的;

(4)熟练掌握导游讲解技能,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对贺州必考的景点分别进行讲解;

(5)熟练掌握游客个别要求的处理,分别就游客在餐饮、住宿、娱乐及自由活动等个别要求进行模拟练习;

(6)问题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按八种不同的问题和事故等设计模拟场景进行训练。

三、《导游实务》课程主要教学方法

要达到《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理论课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此类教学法主要用于导游语言艺术、导游带团技巧、事故处理、导游辞创新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分析各种案例,让学生掌握带团的技巧、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创新导游辞等。例如,在讲授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章节的误机(车、船)的内容时,通常使用的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首先展示案例,其次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得出初步结果,向教师公布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随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公布结果。学生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和教师的进行对比学习,查漏补缺,从而能较快地掌握本知识点。例如:某年某旅游团将于10月17日下午17:40乘火车离开A地到E市旅游,下午16:00时地陪导游人员带旅游团到购物中心购物,到16:40时发现少了两名游客,地陪让全陪和领队等候自己去找走失的旅游者,致使时间延误,没有赶上火车。提问:1.分析地陪导游员的错误有哪些?2.游客因时间延误没有赶上火车,地陪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问题?教师由案例引出事故的名称,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然后得出处理的步骤,最后讲授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这样学生学起来很轻松,操作起来也不乏力,课堂掌握效果较好。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法务专业 实践能力 对策

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相比,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然而高职院校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多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就高职院校培养法务专业人员的缺失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当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1.1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制约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高职特色

1.1.1教学模式上的误区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普遍晚于普通高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多数上会模仿本科院校的现有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设制上,基本上都采用了本科院校的法学教育模式。然而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存在很多差异,在学生学习年限、专业的设计及教学目标上都不相同,特别是本科院校学生接受的是四年制的法学理论教育,而高职院校学生只有三年,如果高职院校完全按照本科院校的模式来运行,就会脱离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失去其务实的本色。

1.1.2培养目标上的误区

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机械地把培养目标锁定在基层法律工作者或司法职业助理领域,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很难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很多照搬本科法学理论教育的套路。有的高职学校甚至还提出职业法律人的培养目标,这种培养目标上的不明确对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法务人员造成了很大困扰。须知职业法律人的培养是必须建立在系统的法律教育基础之上的,在职业法律人的培养上,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与法学本科相差甚远。高职院校设制法务专业应该注重的是法律实务方面的内容,这与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迥然不同。

1.2人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与工作过程中的行动相融合,教学过程应构建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传统的教育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教育多数采用的也是这种传统的人才评价的方式,由于单一以考试分数进行评价让很多学生并没有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意识。这种传统的教育人才评价方式,导致了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与职业院校的培养宗旨背道而驰。

1.3就业理念的狭隘是制约法律事务专业发展的瓶颈

高职院校里目前存在着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错误理念,即学生学什么就必须做什么。然而就业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如果我们把就业仅仅定位于专业对口上,就会把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带到一个死胡同。现实的就业形势迫使法律事务专业学生应该转换观念,不断培养主动择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很好的实现就业。一定程度上来说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可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行动者,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打造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以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需求。

2. 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行动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法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法律职业是开放性的职业 ,所以呆板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法学理论研究者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出合格的法律实务者。

2.1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事务人才的行动意识

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法律知识与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以及具备人文综合素养的法律实用型人才,而面向管理、服务、生产及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更贴近社会。然而目前社会对法学及法律专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而每年高校仍然有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这就导致在求职就业中很多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面对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中具备优势,就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著名学者朱苏力先生认为法学要务实,与世俗相比它必须始终关注现实,回答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关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法学是一种非常讲求功利的学问,它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所以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对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关注社会需求,在加大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上下功夫。

2.2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培养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行动素质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使得很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仍仅仅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相当部分学生还存在片面注重知识积累的现象。由此可见,学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已经脱离了市场经济和社会的需求,为了让学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形成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作为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要想不断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就必须加大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另外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找并明确一种授课方式以学生行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2.3强调实践训练,培养法律事务专业学生的行动能力

目前企业急需的是分析问题缜密且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法律事务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并要把培养落到实处,给学生以真正的实践训练,使其毕业后能够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2.3.1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高职院校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因为它能很好地融合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及思想的同时还能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说教者变成了引导者,而学生由传统的听众变成了项目的策划者和制定者。在教学中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及角色的扮演,能够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2.3.2开展模拟角色试验

在法律事务专业课程中应该开展模拟角色试验,在讲公司的结构时可由学生模拟部门主管等角色,对不同角色所应具备的经济法律技能实施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角色意识和操作能力,从而使其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有效的实习,才能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在实践中积累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所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积极有效的实习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走进法院、律师事务所或公司,通过书写诉状、参与开庭和案件执行等环节不断增加法律技能,只有锻炼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参考文献:

[1] 田志娟.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

[2] 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4-165.

[3] 大学生就业最新调查报告出炉“红黄绿牌”专业看这里[J].东方今报,2010-05-19.

篇3

1.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法律体系的日趋完善,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作为直接掌握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道部,明确提出了“坚持依法治路、依法行政,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促进铁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伴随着依法治路和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主管铁路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涉及到越来越多铁路专业方面的法律服务,若我们协会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建言献策,处理相关法律事宜,全面推进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进程。

2.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更好地发挥铁道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特色,积极推动政府部门及法院的立法和司法改革。首先,对政府部门而言,随着铁道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制度的陆续制定和出台,对于参与起草这些法律文件的专家学者来说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能在协会中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则可以通过协会了解会员单位的工作实际,广听大家的建议,再形成统一的立法建议或意见,呈报相关部门,以推动立法工作的开展。如此可以在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中充分体现会员单位的利益和需求,促进政府部门的立法工作更加科学和合理;其次,对法院而言,若协会成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则可以利用行业协会的性质和作用,结合法律规定,形成合理的司法建言,使法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更符合铁道工程建设实际,促进法院的公正、公平执法,进而提升法院办理铁道工程建设方面的案件水平。

3.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政府相关部门与会员单位之间的法律事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职能应是中立的裁判员,但铁道工程建设领域却存在很大的特殊性。任何一个铁道工程建设项目均投资巨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例如青藏铁路建设。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国家直接投资,因此政府部门在铁道工程建设领域的参与程度明显大于其它行业,监控与管理在整个项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协会会员单位的各施工企业与铁道建设主管部门的各种法律事务已明显增多,因此,协会应双向服务,协调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的法律及专业知识,办理好政府部门与会员单位涉及的法律事宜,从而共同推动建设任务的完成。

4.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首先,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贯彻,使大家能及时了解和学习;其次,协会可结合实际,发挥其职能部门作用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再次,可以通过协会对会员单位进行专门的培训工作,使大家深入理解和掌握政府部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从而促使法律法规更有效地贯彻执行。

二、从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的服务职能来讲,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

1.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依法为会员单位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目前,协会中大多数会员单位都已完成公司制改革,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主体,独立行使管理企业的职能,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所面临的法律事务成倍增加,企业的招投标、合同管理、企业改制等等,无不与法律相连,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有时仅凭自身的能力很难得到解决。若协会成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则可以借助协会集中的法律人才优势,拓宽法律知识范围,通过咨询服务,为大家答疑解惑,顺利化解大家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2.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有效地协调各会员单位之间的法律事宜。现在,我们大多数会员单位已脱离铁道部。但是,由于历史和行业的特殊原因,使我们各会员单位经常在业务上出现交叉和交流。在交往中难免出现利益的冲突,甚至产生法律纠纷而对簿公堂。若我们在协会中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则可以协调解决所发生的经济纠纷,使我们协会会员单位化干戈为玉帛,同时也可以为会员单位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3.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可以统一组织会员单位进行法律、法规培训。随着我国法治环境的日趋完善,各行业的法律规范也越来越健全,作为我们铁道建设领域来讲,更是如此。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法律知识的更新、提高和补充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企业中的专职法律顾问,在法律和专业知识方面缺一不可。然而,放眼我们的整个行业领域,关于此方面的法律培训少之又少,很多人面临求学无门的境地。因此,作为协会有必要设立法律事务机构,为大家提供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会员单位依法管理的水平。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 法律服务 体系建设

一、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由企业内部法律事务机构或部门、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人员以及法律服务管理制度和程序等内容构成,是企业经营管理架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多的法律事务,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已经突出摆在企业面前。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作为或者不作为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从而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或者受到法律制裁等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与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同,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的全部行为,企业法律风险大,无疑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甚至一个意想不到的法律风险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现代企业高度重视、合理管控法律风险尤为重要。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组织机构和制度上的体现和保障。“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企业规避法律风险的最高境界,作为非诉业务的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无诉”。

二、当前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近些年来已经逐步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热点,尤其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在理论上取得了发展迅速。我国理论界也有很多关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讨论。但是,目前很少有人将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作专门的研究,实践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中国企业的法务工作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足够重视,甚至表现出对公司法务机构、法务及律师职能的轻视。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而全面建立和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现代企业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设置规模合理的企业内部法律事务机构

企业设立规模合理的内部法律事务机构,确定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在整个企业管理架构中的地位以及拥有何种权利和义务等是建立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建立独立的内部法律事务机构,而非设立于其他部门之下。内部法律事务机构专门承担法律事务职能,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履行法律事务管理职能。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在其他部门的配合下,承担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并与财务、审计和监察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治工作机制,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其次,明确内部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责。建立内部法律事务机构的工作机制和职责,职责中不仅应包括日常的合同管理、法律咨询,更重要的是健全其在企业经营决策事项的法律论证、法律风险防范职责。

再次,由被动型服务逐步转变为主动型管理。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内部法律事务机构不再仅仅提供对业务部门的需求,而应全面识别企业法律风险,主动将风险节点提前在各业务环节中进行控制,对法律风险进行主动管理;二是注意国内外法律环境以及行业法律环境,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交易规则,对企业的各种交易、投资项目等主动提出法律论证性意见,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支持。

(二)合理配置企业法务人员

企业法务人员是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质量保障。通过选聘标准、待遇、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法律资格取得等方面考察企业法务人员,有助于判断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和将达到的总体质量。企业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

其一,选聘的法务人员要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者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

其二,选聘的法务人员至少是本科学历,有法律专业背景,最好有法律服务工作经历。

其三,法务人员的配置数量符合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一个企业的法务人员数量应当与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量、业务性质、人员总量等因素相匹配,过少则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过多将增加企业成本,同时也会出现相互推脱责任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

其四,企业应为法务人员提供合理的待遇。据了解,目前,中国企业整个法律服务支出占企业营销比例是0.2%,支出水平远远低于国外。比如,法律服务支出占企业营销比例,美国占1.2%,英国最高占1.6%。当然这个支出水平中包括外部律师的费用,但是可以说明,我国企业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法律服务中。

其五,注重对企业内部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奖励制度或者人才提拔制度鼓励企业内部业务人才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并考取相关法律资格,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还会使企业获得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度

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大小决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企业应当考量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是否进入企业的关键决策程序,即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出具的法律咨询或法律审查意见是否纳入企业经营决策前置环节,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尊重和采纳。

目前,由于不同企业管理层对法律服务的认识理念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不同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发展呈现较大差异。在现实的公司法务管理中,常常会发生企业的管理层或者业务部门对公司法务工作的抱怨,认为内部法务机构在经营中总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风险和问题,只会“踩刹车”,而不懂得“加油门”,使企业错失商业机会。

综上,企业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内部法律事务机构要能够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并出具法律意见。在这方面,企业需要建立保证法律事务机构的意见进入决策的机制。另一方面,对于内部法律事务机构的法律意见进入决策,能否被采纳,内部法律事务机构提出的意见既要体现法律性,又要符合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并且,企业领导也要提高法律风险对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内部法律事务机构的意见才能得到更好的采纳,也才能真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四)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是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合同管理流程,包括合同起草、修订、谈判、审批、履行、监督等环节,以及相应的管理流程及制度设计等,是否将法律审查和业务审查进行明确划分且具可操作性,已成为判断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合同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合同文本模板数据库,并根据外部法律环境变化和企业内部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三是,企业法务人员应在合同涉及的立项、选商、谈判等合同签订前的环节及早介入;四是,注重合同管理环节的责任设置,在企业的合同管理规章制度中对于各部门、岗位的责任点应当予以明确;五是,提升合同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合同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合同会签的各个流程的经过,而要注重将法律审核落实到合同的各个环节。

(五)加强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对企业外部法律资源的利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轻视外部法律资源即外聘律师的作用,外聘律师通常对新的法律问题有更深入的研究,在某些专业性强的领域也能提供更专业的法律服务,这一点是公司法务所不能比拟的。公司法务更多的是处理常规的、简单的企业法律问题。并且,在企业法务人员紧张时,外聘律师也能为企业提供及时的支持。

在一些诉讼、仲裁、并购等费时且需要专业经验和技巧的领域,外聘律师的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往往外聘律师在给企业做法律咨询时,出于最大化规避自身法律风险及企业法律风险的考虑,一般会给出比较保守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内部法务人员和外聘律师共同起作用,才能满足企业法律服务的需要。因此,任何企业的法律需求均应通过内部法律服务和外聘律师提供的服务来满足,但是不同企业对外聘律师的依赖和利用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及法务人员与外聘律师的配合模式如何,构成了判断该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是否运行良好的又一标准。企业可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予以完善。

一方面,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要主动对外聘律师提出服务要求。企业首先要对自身存在的法律风险点进行一个全面的识别,然后根据需要,如通过拟定清单、提出书面问题的形式向外聘律师提出法律服务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对外聘律师的考核机制。外聘律师的“好”与“差”不能凭企业负责人或者业务人员的感觉,企业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考核机制,对外聘的法律服务进行量化考评。比如,要求外聘律师定期出具工作报告,在企业内部对外聘律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等。合理、科学的外聘律师评价制度,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的负责,也是对外聘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负责。

(六)加强企业对法律风险和法律服务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力度

建立企业内部法律服务体系,是为实现企业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的目的,以减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可能造成的违法损失。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也能进一步降低企业法律服务的成本。因此,企业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主动识别企业法律风险,避免企业违法经营造成的损失。企业须重视发挥内部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务人员的重要作用,主动识别企业的法律风险,以此保证企业的基础管理、对外投资、合同交易、市场拓展、劳动用工等各项活动的合法运行,以避免企业付出违法经营成本。

篇5

一、抓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提高依法合规管理水平2008年,普法教育及培训工作以合规管理为主题,密切结合本行经营管理实际,务实、有效的组织开展好“五五”普法,在整体上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同时,积极推进合规管理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业务操作水平,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高我行风险防控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律审查,防范风险,服务营销坚持法律审查的独立性,继续做好对信贷业务(合同)的审查,加大对非信贷类业务的审查力度,扩大#律审查范围,特别要加强对当前案件多发,管理薄弱的业务和环节的法律审查及指导。继续做好法律意见书的出具工作,并积极督促落实法律意见。加强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合规合法性论证,对新产品、新技术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保证业务创新活动的合法性。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参与谈判、合同文本起草、法律风险提示及法律审查等方式,为业务经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法律服务。加强对支行法律审查的检查和指导工作。

三、加强业务合同管理,提高经营合规水平加强对合同文本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文本的使用,不断提升我行合同质量。按照强化贷后管理等要求,对合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同时要把合同效力的检查作为年度例行工作,持之以恒,力求尽快见到成效。

四、加强转授权管理,有效发挥转授权动态调整作用根据上级行转授权,继续做好年度转授权工作。加强转授权动态管理,密切关注转授权执行情况,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支行或业务,要及时调减、暂停或收回相关权限,充分发挥转授权动态管理对业务经营和风险控制的杠杆作用。做好转授权执行情况的检查。

五、改进诉讼管理,提高诉讼效益继续加强诉讼论证,提高诉讼效益,杜绝无效益诉讼。继续强化案件管理,全力推进未执结案件的执行,为清收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力求胜诉案件执行收回突破200万元。改进诉讼管理,要对“中止风险之诉”发生条件及其与贷后管理中风险预警的衔接进行论证,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为完善贷后管理、做好预警反应、及时中止风险提供法律服务。加强诉讼费用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律师聘用管理工作制度。抓好经济纠纷案件责任追究移送工作的落实。

六、做好自律监管工作,切实防范法律事务工作风险按照法律事务工作自律监管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律监管职责,对各县(区)支行的法律事务工作做好检查,对各项职责范围内的业务做好自查。

篇6

一、商事法律服务的专业律师团队

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先进的执业理念是取得成功的前提。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秉承“大度、诚信、细心、沉稳、积极、担当”的执业理念,坚持“高端、专业、精深”的法律服务理念,以企业商事、投融资法律服务为主要业务发展方向。重点为客户提供商事运营、上市、投融资、高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方面的各类法律服务。该所始终执着于专业化分工,坚持各专业的纵深发展,立志将各专业团队的律师打造为该方面的专家,成为该方面的行家里手。

人才是专业化法律服务的基石,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广纳有识之士,不断吸引海内外专业法律人才的团队建设理念,现有执业律师26人,其中有商事法律知识背景的博士3人,硕士5人,全部律师均具备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及学士学位,其中多位律师长期在上市公司、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国有大型企业的法务部门工作,在相关方面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素质、高效率、勤奋踏实、充满活力是这支律师团队的最大特点。

在律师团队建设方面,该所恪守专注企业投融资及技术创新法律服务的建所理念,精心打造了金融证券、公司企业、建筑地产及知识产权与涉外四个律师团队。

第一,从事银行、保险、证券与公司上市法律服务的金融证券团队。

该团队在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及境内外企业投资并购等方面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曾为多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上市和证券法律服务。先后编写了国内企业境内外上市法律与操作流程、新类型银行业务与担保类书籍数十册。已与香港薛冯邝岑律师行、香港南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香港正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和美国Crowe Horwath(国富浩华)等多家境外投资服务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内地企业境外上市,投融资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第二,从事企业投资、并购、股权与企业清算法律服务的公司企业团队。

该团队己成功处理了中国化工集团第六设计院的股份制改造,西安交大产业集团重组,西安交大与美国劳瑞德公司企业投资并购,明大企业集团投资并购及内部整合等一系列企业投资并购法律事务,前述工作均取得圆满效果,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部分案例已汇编成册,成为投融资律师实务规程和模版。

第三,从事土地流转、房产开发、规划设计与建筑施工等建筑地产团队。

该团队长期从事土地流转、规划设计、融资开发、建筑施工、金融按揭等法律事务,擅长房地产开发的全程法律服务。先后为北京万通股份、香港和记黄埔、明大集团(纳斯达克上市)和西部投资集团等海内外大中型房地产企业提供房地产开发法律服务。其中,对和记黄埔的专项服务,开创了西部地区商品房开发律师全程服务的先河。

第四,从事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与涉外的知识产权与涉外团队。

该团队已成功处理了轰动海内外的化工六院、西北化工设计院与美国通用集团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收藏杂志社著作权纠纷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胜诉),美国格林派克公司与南京空气净化设备公司中外合资纠纷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及涉外法律事务。以上成功案例在为客户挽回巨额损失的同时,也使本所成为西部地区在知识产权及涉外法律服务方面有较大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  规范化、公司化的管理体系是业务发展的保障,该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推进规范化、公司化的管理体系建设,并以主任为领导核心,建立了三个职能机构:法律业务部、事业拓展部及行政事务部。事业拓展部负责业务开拓、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事务;行政事务部负责全所日常后勤管理、财务账目及预决算、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等事务。法律业务部为本所核心业务机构,设有金融证券部、公司企业部、建筑地产部、知识产权涉外部等四个业务团队。

在业务团队的管理与建设方面,该所突破本地律师事务所的传统运作模式,创建了一整套新型团队管理模式,即全所律师为一个整体,四个专业团队分工不分家,按照既有分工又有组合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四个专业律师团队在主任统一领导下,即可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独立运行,又可根据客户需求或具体法律事务的特殊要求,由不同团队的人员组成专项业务小组,这种创新的团队管理模式优势明显,已经取得了客户及市场的高度好评。

二、专业精准的商事法律服务产品

准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执业理念,优秀的律师团队,给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带来了丰硕的职业成果与众多优质的客户,本所全体成员也用不长的时间向广大客户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先后成功处理了数十件社会影响或诉讼标的巨大的诉讼与非诉商事案件,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商事法律服务产品。

第一,以金融证券保险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如中信银行西安分行与恒通集团借款担保纠纷案、建行陕西省分行与海南证券公司巨额资金拆借纠纷、交大产业集团与西安银行存款侵权纠纷等:

第二,以公司企业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主要案例有西安华陆集团(化工六院)股份制改造,交大药业集团重组,浙江慈源市、延安市、西安市等数家BOT投资项目的法律运作,陕西太昌房地产开发公司股东出资纠纷等;

第三,以建筑地产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主要案件有北京万通实业公司房地产开发纠纷、陕西省五建与富平电力局建筑施工纠纷、西安雁塔建设集团房地产开发建设纠纷等:

第四,以知识产权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如轰动全国的贾平凹著作权纠纷、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著作权纠纷、收藏杂志社著作权纠纷案(经最高人民法院判决胜诉)等;

第五,以涉外类案件为内容的法律服务包。美国格林派克公司与南京空气净化设备公司中外合资纠纷案,轰动海内外的化工六院、西北化工设计院与美国通用集团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交大产业集团与美国劳瑞德公司企业并购案等。

融德律师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已将目光盯紧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及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法律服务。经过与有关客户的充分沟通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在大量前期知识储备工作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本所律师团队已经为省内大中型项目的开发建设,各类型新区、开发区的运行,光伏发电、航空制造等特殊制造业建设生产拟定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服务方案。以光伏发电行业为例,律师团队已为其制定了包括国家行业政策指引,政府优惠措施的申请及享受,金融资金的获取,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专利申报,产品销售等在内一整套详细而完备的法律服务方案,前述方案已经得到客户的高度评价,现正在逐步推进实施。可以预见,上述法律方案的实施一定会为相关产业及客户的发展代来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三、贴心服务,赢得高端客户

篇7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防控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25-02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各种主题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贯穿于各种企业风险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从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样性。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特征

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它是制约员工不规范行为,是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员工如果不遵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那么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

2.企业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有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肯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是强制性的,如果企业法律风险产生,那么企业承受其结果的不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发生了法律风险,那么其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法律风险发生领域的广泛性。法律法规制约着企业的所有经营,即企业不管实施哪种行为都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法律是企业开展一切活动的依据。因此,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从建立到结束的全过程。

4.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企业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这些风险一般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存在交叉和重叠。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关系是最密切的。例如,如果企业发生了销售风险或者财务风险,其一般也涉及法律风险。因为企业按照法律风险进行生产经营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所以,在企业风险体系中,法律风险是企业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5.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由于法律风险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它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加以防范和控制的。

6.可认知性。法律风险的可认知性主要表现在它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风险预测,并通过改变行为改变的风险。

7.专业性。法律风险的专业性主要由法律的专业性所决定。

8.损失性。风险一般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法律风险更不用说了,它甚至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比企业任何一种风险带来的损失都大,如果法律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9.不可投保性。风险转嫁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是法律风险的特殊性使得它根本就不能通过保险转嫁风险。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1.直接的法律风险和间接的法律风险。由于法律因素导致或者在经营管理时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企业的风险,这就是直接的法律风险,例如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属于直接的法律风险。间接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非法律风险发生后,最终给企业带来各种法律后果,例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给企业带来的民事赔偿以及法律纠纷都属于间接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因事而异的。提高法律意识以及企业法务管理可以对直接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而间接的法律风险则是通过各责任部门以及各专业人士来进行预防的。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的其中之一,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风险最终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2.客观类法律风险和主观类法律风险。这种分类重要是按照人的意识行为来进行划分的。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事件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客观类法律风险。例如,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此时虽然管理漏洞中存在法律风险,但起因还只是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人有意识的行为引起的法律风险就是主观类法律风险。对于客观类的防范,应该把重点放在日常管理上进行;在防范主观类的法律风险上,努力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因此,在进行主观类的法律风险防范时,对于员工教育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3.把主观类法律风险进行细分可分为作为的法律风险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企业主动实施一定行为造成的法律风险称为作为的法律风险;而不作为的法律风险是指企业不采取必要或必须的行为而造成的法律风险,如企业未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而遭他人抢注。采取主动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其风险采取完善的防范措施这是防范作为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对于不作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纠正对风险的错误认识。

4.根据法律风险来源其可分为:外部法律风险和内部法律风险。内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部员工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约定造成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及其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法律风险。外部法律风险它的引发因素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需要企业适应,此法律风险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的,而只能采用某种适当的企业行为对外部环境变化进行适应,从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率。内部法律风险本身的发生机制的改变是通过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对法律风险形成因素的改变来达成的。从实际上来看,法律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企业内部法律风险。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三鹿”事件给不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三鹿”事件造成的结果在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方法意识太弱。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基础就是法律风险意识,而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企业普遍缺乏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企业的领导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弱,而且没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在经营活动中主要靠常识来进行,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法律的法网。第二,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投入比较少。我国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根本没有专业懂法律的人员也不聘请相关的人员,对全体员工根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教育,使得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第三,企业在法律方面的开支较少。事实上,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一。可是,实际上,我国企业在法律事务方面的开支占销售收入的千分之一都有点悬。

(二)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不能担当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任

对于有些已经建立了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中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 《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并经注册登记,由企业聘用,专职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实际中,法律顾问并不是企业的专职人员,而只是从律师事务所聘请的律师来兼职做企业的法律工作。正是这种模式,使得兼职的律师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很小,其实在实际中,企业只有在遇到诉讼时才会想到法律顾问的重要性。因此,法律风险并没有完全得以防范。在国外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一般情况下在重大经营决策、签署合同时,都必须有律师在场,否则,就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诚意以及法律意识。可是,在中国如果在签署协议时,带着律师那么对方会觉得你没诚意,协议还没签就想着怎么打官司了。因此,传统的法律顾问制度并不能够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三)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防范和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在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存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漏洞。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企业内部责任不清、决策草率、监管失控、工作效率低,也是企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在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种法律关系基本上都是通过合同来体现的。因此,企业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同管理,从而方法法律纠纷的产生,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际中,许多的纠纷都是由于合同条款不完善,合同内容不够清晰,从而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在起草重大合同时,企业的法律事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做到合同合法有效以及齐全完备。

参考文献:

[1]王晓燕.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2]夏露.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认识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5) .

[3]张兴霖.关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探讨[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8(02).

[4]孙彪.浅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 2009(08).

[5]赵静,唐明.如何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J].中外企业文化, 2008(04) .

篇8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种类与后果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是一种与法律权利和义务相关的商业风险,以势必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但是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控制的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可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首先,所谓“外部环境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壮大和经营业务拓展的进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抗风险能力较弱,防范法律风险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必须重点考虑的课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也理应成为企业的自觉追求。其次,所谓“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控的,所以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防范的重点。企业作为法律主体,经营管理中的一切事务和法律责任都必须相应承担,但是一些企业从决策、项目承揽、业务设计到计划、财务、人事、合同等,很多缺少严谨的制度,任何闪失都可能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只有尽快提高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将一切经营风险主动控制在事前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从现状来看,法律风险控制并未引起企业的重视。如果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法律风险问题,后果就是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一是成本增加,例如公司被起诉违反合同,不仅要赔偿对方的直接损害,还要补偿对方的利润损失,而该损失及可能是实际损害或合同总额的10倍至100倍;公司违反政府部门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行政法规,受到行政机关就违法经营额5倍至10倍的罚款;公司的主要客户或经销商拖欠大量的货款,而无担保债权人等;二是失去商业机会或商业优势,法律风险事项会对公司信誉带来极大的危害,有可能使业务陷入恶性循环,信誉的丧失会使商业伙伴丧失信心,继而引起收入下降本文由收集整理,投资者丧失信心,阻碍企业的生存发展。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要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损失的发生。

2、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企业发展壮大,必须不断积累资产和财富,减少因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

3、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则可以有力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

法律风险给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是商业性的损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企业失去良好的商业优势。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竞争能力,甚至导致企业从激烈的市场中消失。其次。法律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连锁反应。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哪个法律行为出现了问题,必然会造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一些法律风险,影响的是企业的商誉,这种情况下即使解决了法律风险,企业向从新获得原来的商业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再次。法律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程度难以估

量。

三、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企业应对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要进行全面法律风险调查,研究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确定法律风险点、风险源,梳理具体的风险清单,并进行归类。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级排序,划分风险等级。其次。在法律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控制和化解的制度和流程。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入手。制订法律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预案机制以及补救方案,坚持对法律风险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补救为辅,把企业的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再次,由于企业法律风险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应定期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调整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以便企业更有效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二)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企业应建立全员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总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由律师或企业法律顾问组成,法律事务机构具体负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和监督执行、法律风险发生后的处理等,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各业务部门应熟知与本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业务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本部门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企业要明确每个员工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员工要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圆满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企业各部门、每个员工应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确保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有效运转。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防控企业法律风险需建立比较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全体员工的行为要受完善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指引、规范和约束,实现企业一切的经济活动法制化、规范化,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大大增强,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最低化。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也会由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因此,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坚持贯彻落实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实实在在的得以执行。对于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规范执行管理制度的这些行为,企业应该给予这些员工或者部门相应的处罚。确保严格且全面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

(四)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强化合同管理

篇9

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基本法律制度层面上,我国的立法都有相应的体现而且在立法理念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从事法学专业的学习,不再像过去那样没有具体的条文,只能根据一般原理传授知识。[2]作为法律事务专业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学习教材上的原理,而不了解相关条文的具体规定,就不能适应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学习方式应当从以抽象掌握一般原理为主向通过学习法律条文掌握法律基本精神为主转变,使法学理论体现在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例的解决之中。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是通过法条表现出来的,同时法条又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因此,法条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对于突出基本原理与实践技能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理应成为法律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应用性课程应坚持以法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尽量以法条为中心展开,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选择出常用的、重要的法条,用典型案例阐释其涵义,讲解其应用,再用同类案例加以强化,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倡导学生养成研读法律条文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首先记住法条的内容,理解它的意义,学会它的应用,然后自己找一些相关案例进行练习与实践。这样,法学理论就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思辩,而是有声有色的具体的法律事实与法律现象。与此相配套,在考试环节,不应再以对法律概念和原理的记忆为主,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考察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明确了教学要以法条为核心以后,还应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要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支撑,通过制作与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力推进案例教学;针对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分别采取启发式教学和抗辩式教学方式,有条件时引进诊所式教学方式,即讨论式教学、模拟法庭、模拟律师事务所教学和“诊所式”教学。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提高思辩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点”用于何处和怎样具体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在于学生具有高深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功底,而在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的今天,电视、报纸、网络等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触角伸向法治领域。《今日说法》、《法治纵横》、《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社会效益极大。同样,在我们的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一直都在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我国的高职法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将理论教学浓缩、精炼,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法的内涵,使法律规则成为“活的法律”。我所教的婚姻法是实用性很强的专门法。学习婚姻法,如果仅限于熟记婚姻法的条文,而不懂具体运用;或只是泛泛地讨论一些规则,但不了解规则的实际效用,就仅能了解婚姻法的常识内容,而不可能掌握婚姻法的精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即使不能准确背诵婚姻法的条文,也可通过对婚姻法精神与意识的领会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典型案例方面,成功取决于案例选择的典型性,另一部分取决于老师的分析技巧。案例的选择,忌使用有争议无定性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上选择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登载的案例和英美法律中的具有开拓性的典型判例(LEADINGCASE)。其次案例教学的成功还取决于教师的分析水平和技巧。案例分析,教师最好多设计一些问题,层层设问,步步引入,如抽丝剥茧,这种设问带有一定的引导或暗示;在时间上,案例可以放在课本内容讲述之前讲,也可以放在讲述内容后讲,应当根据内容和时间而定。原则是涉及重要理论的讲述案例在后,一般条文规定的案例在前,两堂课连续上的案例设在开始或第二节的开始时间,以对应解决学生的困乏。

建立模拟法庭,通过担当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充分验证和实践理论知识。模拟法庭一直是各高校法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在模拟法庭上,由学生亲自组成审判庭,担任原告、被告、人,通过法庭质证、调查、辩论,深入探寻案情,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参与者对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其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模拟法律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律师助理和司法文秘的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学生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是需要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够灵活、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在模拟法律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能。“诊所式”教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法学院正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诊所”中,老师是“医生”,学生是“实习医生”,由“实习医生”亲自处理“临床”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医生”负责把关,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给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和模拟法律事务所、模拟律师事务所配套使用。另外,还可采取“创设情境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3]。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篇10

大家好!首先,衷心感谢领导和同志们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使我有幸参与今天的竞争答辩。

我叫向小龙,1984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5月进入本草堂,先担任连锁公司行政部经理,2006年7月调入公司总经办至今,主要从事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工作。

我今天竞聘的岗位是综合管理部经理。之所以竞聘这一职位,是因为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为建设规范、现代企业,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我也想在这场改革中,发挥能力、施展才干。我竞聘此岗位是因为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我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无论是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我都十分注重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提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其次,我具备担任综合管理管理部经理的素质和能力。我是四川大学企业管理本科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办公室工作。从简单的掺茶倒水接待做起,到组建连锁公司时,为办理各种证照奔波于药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大大小小的行政机关,练就了谦虚周到、不卑不亢的行政接待作风。从积极为本草堂期刊投稿,每期都有佳作发表,并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言献策,到起草公司部分公文,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了文秘写作基本方法。从在“瑞森药业”公司尝试绩效工资改革,到全面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基本具备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多年的办公室工作经验,培养了我组织管理、协调沟通、洞察细节和逻辑缜密的能力,具备了所聘职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我有做好工作的具体思路。

(一)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

1、本部门分工协作,高效运转。根据综合管理部工作职能,本部门拟设四个岗位。

(1)经理。岗位职责:全面负责本部门工作。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劳动用工。岗位要求:管理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受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劳动法规、财务会计知识和管理能力开发等方面的培训,2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国家、地区及企业关于合同管理、薪金制度、用人机制、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针政策,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相关的人事管理软件,较好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综合文秘。岗位职责:从事文秘、企业文化和行政接待工作。工作内容: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行政接待,草拟公司领导稿件。岗位要求:文秘或中文专业专科以上文化,形象气质佳,熟练掌握各种公文写作和办公软件,文笔优秀。

(3)法律事务工作者。岗位职责:负责处理与公司有关的法律事务和培训工作。工作内容:诉讼案件的材料收集,抵押证件的收集、保存。公司合同的审核,已签署合同的跟踪管理。岗位要求:法律专科以上文化,思维敏捷。

(4)档案管理员。岗位职责:负责公司书面及电子档案的分类管理、保存,考勤统计工作。工作内容:公司书面档案,如人事档案、劳动合同、业务合同、协议等的分类保管。电子档案,如考勤统计、岗位图、社保明细等的管理。岗位要求:大专文化,严谨、细致。

2、建立制度化管理体系。即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对公司进行管理。过去我们有一些规章制度,但在员工知晓率和制度执行力方面较差。根据公司目前员工组织纪律涣散的情况,先制定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考勤和休假的规定,员工奖惩规定,员工差旅费管理规定,员工合理化建议的规定,员工越级投诉的规定等等。然后制定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包括: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设置,对内对外人员招聘,员工绩效管理,人员培训等等。通过制度的强有力运行,使个人与权力相分离;随意性被理性所取代;人身依附关系不复存在。一个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将保证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从不同侧面保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3、按步骤推出管理制度。为保障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进行管理制度规划时要集思广益,反复调查、调整。先提出管理制度草案,然后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充实完善,审核批准、执行。

(二)企业文化建设、档案管理和法律事务

目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形象工程”——《本草堂》期刊上。“期刊”在对外树立公司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内功修练”不足,出现了约稿艰难,不能按期出刊现象。因此,必须从提倡读书入手,比如建立一个图书室,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有不竭之源,也才是真正、全面的企业文化建设。

档案管理现在主要是对书面原始档案进行管理,比如:各种审批的人事手续、员工劳动合同、担保书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如现有的: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表、工资表等。为节省成本,以后将尽可能使用电子档案,如:岗位图、员工奖惩记录、员工绩效考核表等,并对其分类妥善保存。

由于我对公司法律事务知之甚少,所以这是我的劣势。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提高。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本次改革的利器,当触及到裙带关系人员的利益时,既需要相关股东或部门经理大公无私大力配合,更需要公司领导的鼎力支持,这样,本部门的职能才能得以高效履行,公司的改革也才能得以实现。

公司这场改革以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开始,昭示着一场竞争即将拉开帷幕。竞争,就必然有优劣之分和成败之别。古人云: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人的一生,只要坚持做到勇于竞争,只要是为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付出辛劳,既使没有达到理想的彼岸,没有得到完善的结局,也会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正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所说的:“可以尽我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因此,不管我的竞聘能否成功,我都将不改初衷,锲而不舍,一如既往地虚心学习,一如既往地扎实工作,一如既往地追求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