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法律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科法律职业规划

篇1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经历和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专科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专科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结合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设计出方向性方案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初次就业成功,并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二、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全面认识自己,增强个人实力

由于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惯性,专科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普遍存在盲目性,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结构失衡,对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盲目参与,毕业前忙着考证,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专生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进行充分地评估和探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修正自己模糊或不客观的职业观念,通过反思和学习,改变自我认知缺乏的现状,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有效激发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实践的动力,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就业形式已经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制度,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例如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等。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能明确写出未来发展规划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如果能立足现状,明确职业目标,再在求职活动中将之付诸实践,就可以避免出现盲目择业、抉择困难、选择错位等情况,成功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

3.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表

学校应该从新生人学开始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大学生涯的短期目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依据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最有利环境等信息,评估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为职业目标与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科生在不同年级的职业规划任务也互不相同。

专科生要在一年级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优势与知识水平,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多和老师、师哥师姐们交流,提高沟通技巧,多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力求达到什么标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侧重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

二年级则要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执行什么方案,如何完成计划,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何种预期效果,了解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利用节假日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课外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定期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通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就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会写求职信,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熟悉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技能,强化求职技巧,学会搜集、保存与分析职业信息,争取面试机会,进行模拟面试,详细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以及行业的特点;拓宽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学会如何向自己初次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根据择业期的特点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签订协议、合同时必需的法律知识,提高推销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4.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专科生的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后大多成为社会上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毕业班,低年级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对职业定向的教育不够明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数只负责政策宣传、召开思想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公布招聘信息、办理就业协议等一般性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二级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数是辅导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及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在校大专生往往忽略个人的职业愿望和社会的职业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关系、口才等条件,而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会浪费时间。

笔者于2008年5月18日至21日对本校不同年级的1538名学生(其中应届毕业生738名,大二学生424名,大一学生376名)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22%的同学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6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做什

么、不适合做什么。在被调查者中有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2.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39.3%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或没兴趣,29%以上的同学希望毕业后的薪水在2000元以上。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不很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也知之甚少,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与缺乏自信。对专业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其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所读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就会影响到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及今后的择业。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岗位的基本条件和待遇,求职择业时对经济价值的取向比较突出,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和单位,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物质条件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大专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相对模糊,毕业时面对求职表现恐慌,导致在职场上屡遭挫折,失去方向。

三、加强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完善运行机制和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

学校应当成立职业规划指导组委会,成立服务和帮助大专生做好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部门,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切实把“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变为“长期辅导”的职业规划指导。省内大专院校要结合全国及广东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平台,为同学们建立职业规划设计的网络系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等服务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建立咨询机构,聘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其主要职责要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指导形式应由集中突击教育转为全程辅导;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工部负责对学生的归档和奖励,由系部做好活动的动员、组织、总结和评比,由社科部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在撰写文稿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由校团委负责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实践环节,

2.举办系列专题培训与讲座,加强职业规划过程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正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背景的校友与学生开展座谈、作报告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欢迎,使同学们确定就业方向,修正自己的择业观,也能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企业相关情况,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通过举办系列的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景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自己的所学所用,从而更理性地制定大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校也可以组织和聘请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专家、校内外专业机构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者和技术型青年专家,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以及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和心理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相应的专业特点和个性需求帮助其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充分考虑学生所选择的职业方向(管理类、服务类、技术类、深造类),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目标的差异性及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指导和咨询。求职指导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还要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等“内在”的素质教育。尤其要指导在校学生多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储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3.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师队伍,完善奖励机制

大专院校应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党政工作的重点,成立职业规划指导师聘任委员会,由校领导、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等负责人组成,根据职业规划指导师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制定职业规划指导师具体聘任条件。按学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在各系部合理设置职业规划指导师,建立一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指导老师要主修或辅修过职业教育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分析、人才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把握就业市场脉搏的能力,才能有效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策划。

学校应设立职业规划师培养的专门经费,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对于在职就业指导员,学校要多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安排就业指导员进行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学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指导激励机制,制定职业规划大赛奖励标准,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总结表彰大会,对被评为校、系两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的个人及创业组团体、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颁发大学生职业规划荣誉证书,并将评比结果作为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评奖推优、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对于校级的“职业规划之星”。学校要加强指导并推荐参加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进一步巩固职业规划指导成果。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计人工作量,并发放相应的课时酬金和业绩酬金,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推动职业规划大赛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4.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疾病康复期 支持性团体辅导 法律困境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3

出院后的精神疾病康复期(以下简称“精康期”)患者经过专业医疗帮助,症状得以缓解并且自知力逐步恢复,但仍与发作期患者一样具有安全与健康的风险。高校学生工作中发现,由于经济条件、康复医疗资源缺乏等现实原因,复学的精康期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接受药物治疗之外的康复训练。疾病带来的“病耻感”、发病对社会人际关系损害的遗留影响以及社交技能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复学后的孤独与自卑感、获得与利用社会支持的状况都处于不利的水平,这成为疾病复发和高校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来探索构建高校环境下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招募2013-2014年在校就读的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自愿参加支持性团体辅导活动。入选标准:①经专业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精神疾病的;②康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住院历史≥3个月,药物种类及剂量维持不变≥4周,且医嘱未来1个月不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⑨被试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复学在读时间超过1个月且目前能正常完成学业。排除标准:①精神发育迟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被试;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被试;⑨未按医嘱服药或未定期寻找专科医生复诊的被试。研究过程中,一例精神分裂症症状未完全缓解的女性被试脱落,最终入组6人,男女各3人;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康复期2例,情感障碍(双相、单相)康复期2例,偏执型精神病康复期1例,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康复期1例;被试平均年龄22.25~1.75岁。年级分布状况,大二年级1例,大三年级3例,大四年级2例。

1.2方法

1.2.1建立支持性团体

相比强调改变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且自我暴露程度高的干预性团体,支持性团体更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以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焦点而非疾病和症状,辅导过程中主要关注成员社会适应状况而非创伤性经历、早期成长经历的自我暴露。团体领导者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实习经历,具有400小时以上个体咨询经验和100小时以上团体咨询经验。

1.2.2团体辅导方案

首先确立团体的核心工作目标是“为成员提供人际与情感支持,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长期目标是“降低精神疾病复发风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依据该目标,选取深圳大学卢宁教授等人开发的“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与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为辅导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是卢宁等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高校心理健康临床工作经验开发的一套结构化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常见生活主题如“人际交往、恋爱、职业生涯发展”等为主线,通过“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十二个章节结合纸笔练习、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技术来实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由于其适用于团体、低强度的自我暴露、灵活有趣的活动形式等特点,对本研究的辅导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基于精神疾病康复工作经验创立的结构化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和回归社会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自我健康技能训练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回归社会技能训练重点在于通过职业康复和兴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训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

以上述理论基础结合康复期大学生团体的实际,研究者制定了为期14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依从性训练与团体规范建立阶段(第1-3周):第一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降低病耻感,激发参与动机,树立团体规范。具体活动有:①热身游戏“齐心协力”;②分享与讨论成员共有的因疾病带来的困扰;⑨讲解精神疾病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复发的危害及预防方法;④签订团体契约,互爱互信,保密保护。

第二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正确看待服药及药物副作用;增强遵医嘱服药和复查的依从性。具体活动:①热身游戏“君子善假于物”;②分享与讨论对遵医嘱服药的看法、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经验与方法;⑨讲解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

第三周,目标为帮助成员学会识别复发的先兆并了解寻求帮助的途径。具体活动:①分享回忆发病过程与表现,总结发现先兆;②讲解预防复发和及时寻求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技能训练与团体动力形成阶段(第4-10周):第四周,辅导目标为加强自我探索,依兴趣爱好帮助成员结伴。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纸笔训练“灵活的我”;⑨基于人际沟通分析疗法中PAC人格理论设计的自我认识活动,帮助成员了解个性的多面性;④纸笔训练与分享,应用PAC自我探索;⑤结对活动:结对共同参与课外娱乐活动。

第五周,目标是继续利用PAC理论促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意识。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热身游戏“自我大乱斗”;⑨应用PAC理论分析理解自身的行为及相应认知特征;④家庭作业:PAC日记。

第六周,目标为增强成员情绪管理意识,了解情绪管理的方法。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与讨论家庭作业PAC日记(该两项活动持续至第12周,以下简列为“①②”);③热身游戏“情绪传递”;④讲授情绪管理的行为与认知管理法。

第七周,目标是掌握情绪管理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活动:①②,⑨讲授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④ABC练习;⑤放松训练。

第八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应对因疾病造成的丧失。具体活动:①②,③分享与讨论疾病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影响与破坏。

第九周,目标是学习人际沟通的一般。具体活动:①②,⑨热身游戏“你说我听”;④教师讲解人际沟通中听与说一般。

第十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结交新朋友。具体活动:①②,⑨角色扮演“如何与陌生人开始交谈”;④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

希望建立与团体告别阶段(第11-14周):第11周,辅导目标是培养希望。具体活动:①②,⑨引导想象“十年后的我”;④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第12周,目标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具体活动:①②,③教师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方法;④家庭作业:制定职业规划报告;⑤预告团体即将结束。

第13周,目标是职业规划指导。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家庭作业职业规划报告;⑨角色扮演“模拟面试”。

第14周,目标是处理分离情绪;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结束与告别。具体活动:①回顾总结团体历程;②分享与讨论团体中获得经验及如何迁移到生活中;⑨成员间彼此告别,确立团体结束后彼此联系互相支持的方式。

2干预效果与讨论

2.1干预效果

由于实际中高校精康期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小,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无法采用量化分析来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后续跟踪结果支持了实验干预的积极影响:团体结束后1年,6名团体成员学业状况良好,疾病未有复发或恶化,并且成员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人际交往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而非改变症状,其原因在于:一是疾病造成的社会功能损害导致患者获得情感与人际支持受限,创造出一个成员能够被充分理解与接纳的交流平台是预防复发和疾病康复的重要环境基石;二是高度自我暴露潜在的诱使疾病复发的风险,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精康期大学生遵从医嘱、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聚焦于消除症状。

辅导中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团体成员本身的普同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疗效因子”,具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成员可以帮助彼此接纳自己,减轻病耻感和孤独感;二是在社会功能训练中,占据每次辅导至少40%时间的例行“日常生活经历分享”环节,为成员生活中经历各类大小事件提供了分享与支持的平台。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结构化的,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完全“被设计”的。在团体活动的中期,随着团体动力的形成,成员愈来愈主动地投入到团体生活中来,成员会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需要主动提出讨论话题。例如第13周“模拟面试”活动,领导者制定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学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但成员在前期活动中已主动提出要进行求职面试演练。这种“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形式,增加了成员的主动性,通过部分地实现成员的领导与控制权来增加其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与自信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06-02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更是未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式的步伐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历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同样以每年几十万人的数字增长,从1998年的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不足100万人,到13年后的2011年上升到65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加之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研究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指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1.职业、职业生涯。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专门类别的社会活动。职业往往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符号,最主要的特征。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职业经历过程。不同的人这种职业生活不尽相同。人的职业生涯是从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因此,可以说是人生价值体现的主要阶段。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认识自我的特点、了解用人单位的期望、抉择与行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指导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依据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和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其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而有意义的角色;同时,通过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才能和潜质,迈向丰富的人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对包头市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大约10%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40%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约50%的毕业生在大三面临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在职业规划的选项中,仅有18%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及如何规划,53%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去做职业规划,还有29%的学生则干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是浪费时间,认为职业规划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及以后的职业道路并无多大的帮助。正因有如此多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常常拿着求职简历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运气。但是机会往往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样就出现了太多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很多招聘单位也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引起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地分析并评价自己。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与设计之前,必定要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之后才能确定一个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都能有一个全面的审视与评价。要想制定出合适的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计划。通过哪方面的努力或何种途径可以实现目标。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这将引导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有了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遇。

3.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就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主观愿望的差距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同时也给自己有着一个准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系统地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紧迫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1.高校应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规范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公共必修课。高校必须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1)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的方法:①帮助学生自我分析。通过相关测验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做出自我评估测评,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使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性格、兴趣、能力、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找到自己的强项,发展自己的优势;②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职业特征。为学生收集并提供职业各种渠道的职业信息,使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就业环境、社会需求、人才素质要求等以及国家政策、法规、就业原则等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占有的优势、不足、补偿的条件、机会和前途,即让学生清楚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

(2)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专家到高校做相关就业、招聘的讲座,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就业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端正就业态度。

(3)多开展就业交流会。邀请已就业的毕业生回学校谈自己的就业心得与就业经验,给正为就业而感到迷茫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帮助,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就业的盲目性,缩短就业的时间。

(4)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可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已有的职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差距,并进一步巩固已学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国家与社会应该充分挖掘政策潜力。国家与社会的就业政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引与定位的作用,并且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信心,培养正确的择业心态,所以政府应该充分挖掘政策潜力。

首先,国家和社会要出台健全完善的政策,政府要针对大学生的条件和能力出台一些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进一步细化扶持政策鼓励

其次,要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同时也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如给予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还可以选择法律手段,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等。

3.学生自身要在把握就业市场动态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首先,学生应当把握就业市场动态,洞察就业行情。中国的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就业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才能有大的胜算。所以学生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就业的情况和形势,了解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多搜集就业信息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

其次,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就业指导、创业讲座与职业训练,主动地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做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总之,在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的同时,不断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完善自我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与职场适应力。

五、切实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领导。高等学校应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其列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体系,以增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项科学化和专业化较强的工作,应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合力,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里不断给学生指导。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71-02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就业促进工作。其中,就业服务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知识、技能和就业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我国学界对大学生就业服务还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而实践中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也存在定位不科学、缺乏协调、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从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完善设想,以促进我国建立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内的多方位就业服务机制。

1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现状

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应该由政府与高校、社会组织相互配合而共同提供,目的在于实现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供给与需求双方的沟通与协调。目前,我国主要有下面几个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1.1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导机构

我国教育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主要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既是全民的就业服务机构,也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公共服务机构。20世纪80年代,在原劳动部的统筹下,创立了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等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这些就业服务机构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求职人群的就业,开展了就业咨询、职业规划、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到2010年底,政府主导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有近3万所,就业服务的项目由求职信息登记、职业介绍发展到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信息等。这些机构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成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就业服务机构[1]。

1.2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直接机构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专门设立了就业服务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其直接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服务,功能也由简单的职业推荐、提供就业信息向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发展,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能培训、就业信息采集等。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大学生入学起,就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为大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技能训练与实践机会,组织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深化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

1.3 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市场化主体

我国的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指在市场中按照企业的模式管理,为用人单位、个人提供与就业招聘相关的一系列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的组织。依据目前市场中的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服务的机构,包括为文化程度较低层次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的人力中介或者劳动力中介,以及为文化程度较高层次就业者提供服务的人才中介;二是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组织,如猎头公司等。这些营利性的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群体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服务,比如为大学生介绍就业职位、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代替用人单位审核简历等[2]。

2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虽然已基本形成,但在实践中并未发挥应有的功能,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1 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各个政府就业服务机构难以协调合作。虽然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在2008年进行了合并,但人才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依然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人为地一分为二,两个机构产生的不同却缺乏交流的信息网络也不利于人才市场的信息共享。

其次,政府就业服务的各个机构在职能划分上也模糊不清,比如人事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制度,而我国目前人事机构设置混乱,导致人事工作杂乱无章[3]。

再次,我国政府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本身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偿的就业服务,进行营利行为,不可避免地与市场中的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产生竞争。由于政府的传统行政强势地位,在就业服务上拥有天然的垄断优势,影响了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2.2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是基于形势所迫而设,其就业服务作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就业服务观念滞后。我国有的高校对就业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对毕业生就业率进行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轻则减少招生,重则停止招生、停止建设投入。这种评估活动导致学校往往重视就业服务的结果即就业率,而忽视就业服务对大学生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影响。很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认为工作重点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放松了对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职业规划的指导。

其次,当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具体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行政工作领域,来源于从事过学生管理的行政干部或是政治辅导员,还有“两课”教师、专职学生工作者,他们缺乏就业方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

2.3 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近年来发展很快,但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违法经营的行为屡禁不止。有相当部分的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有相当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与此伴随的是收费混乱、虚假广告、求职诈骗、侵犯隐私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信誉度很低,大学生在与职业中介接触中容易产生两种情况:要么拒绝与职业中介机构合作,要么过于相信职业中介机构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4]。

其次,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作出明确要求,使得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在运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机构治理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既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对其进行监督。

3 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完善设想

3.1 政府就业服务机构职能的完善

政府就业服务机构应定位于对大学生就业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专注于就业形势的总体分析,协调监督不同类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等。为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政府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整合,统一我国政府就业服务各个部门的职能;其次应注重政府就业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排除其营利性的市场行为,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应交由市场化的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运作。

3.2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完善

高校就业服务工作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各种各样的就业服务工作都必须围绕大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工作的形式、服务的内容也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高校就业工作应树立以就业市场的拓展和维护为主转向以就业服务为主的观念[5]。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设置就业服务体系时应设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课程,从低年级就应陆续开设职业认知教育、基本职业教育等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明确职业规划。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开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承担这类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综合知识,同时具备就业服务的实践技能,能准确把握、分析判断就业发展趋势。

3.3 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行为的规范

大学生就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完全市场化,但我国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市场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现行规范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行为的法律法规,大多是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效力层次低、形式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针对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的法律,以规范其市场准入、注册资本、组织形式、人员管理、经营和财务制度、业务规范、退出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同时对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规定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监督职责,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上岗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1]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M].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2]姚霏霏.论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服务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110.

[3]赵瑞美,张小兵.我国政府型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发展初探[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3.

篇5

关键词:精神专科医院;人才流失;人力资源;对策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有60多年院史的二级精神专科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93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5人。笔者统计2012~2014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变化情况,2012年以来通过招聘等方式引进50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22人,专科26人;流失37人:离院14人,其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及以下10人,且95%以上为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者;退休2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8人。为了便于分析,现以流失较严重的护理队伍为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以我院一线85名护士及近3年流失的16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共计101人,其中流失人员中女性10名,男性6名;年龄20―46岁;本科4人(25% ),大专11人( 69% ),中专1人(6% );5年以下护龄11人(69% ), 6-15年3人(19% ), 15年以上2人(12% )。

(二)方法。通过对内外环境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对入组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工作危险性、工作压力、待遇问题、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再择业倾向等。共发放问卷94份,收回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95%。

二、原因分析

(一)职业发展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包括“没有发展空间”、“进修深造”等。在精神专科护理中主要表现在学习机会少,主要和传统的护理工作未被重视有关;其次晋升机会渺茫,员工在同一岗位上工作较长时间后产生倦怠,又看不到晋升机会的可能;最后是外部职业机会,离职后会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就会选择离开现在的单位。

(二)工作性质因素。精神科护理工作风险高、责任重。精神病患者大多自知力丧失,存在行为异常,且病情复杂多变。护士经常遭受到患者暴力攻击,严重威胁到人身安全。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每年10%以上的医护人员会受到精神病患者不同程度的攻击。精神科护士终日面对精神病患者,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患者逃跑、自杀等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果工作中稍有疏忽,极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且护士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孙月芬等抽样调查了33所医院241名护士,试图通过调查医院临床护士的职业心理状态,找出护理人员流失的心理原因。结果显示,临床护士普遍存在“身心疲劳”、“缺乏理解和尊重”等职业心理问题,潜在流失倾向很大。

(三)自我价值因素。精神专科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一群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病人意识不清,阻碍了与医护人员的正常沟通。在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更是对医护人员恶言相向,甚至拳打脚踢。另外精神疾病的治愈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在短时间内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成果时,会损伤医护人员的自信心,降低其价值感。因此,长期下来会对本职岗位产生厌倦情绪,最终导致离开医护岗位。

三、对策

(一)多通道职业规划,建立符合医院特点的职工激励体系。贯彻机会均等的原则,在激励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化和民主化,坚持既注重学历更注重能力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 ,将技术精良又有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骨干,大胆提拔到技术管理岗位委以重任,极大地调动了各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医院凝聚力,使医院的各项工作取得发展。

(二)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提高医护人员自我心理调适技巧。医院管理者应多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或设置专门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咨询室,让他们能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困惑、苦恼倾诉出来。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控制不住地情绪问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进行调节。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专科知识培训。强化护士职业认识和专科知识技能培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提高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心态;加强精神专科知识的学习,包括精神科安全护理、精神病人接触和沟通的技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方法、精神科意外事件的防范及处理等,提高工作中的危机干预能力,避免被伤害;做义务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员,既普及了知识,又提高了职业的认知度。

结论:基于精神专科医院人才流失的现象,作者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对三年间护理人员离职分析,试图真实掌握流失人员的心理诉求。研究发现:人员流失的根源是基层人员缺乏职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其次是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薪酬水平和社会的认同。因此,本文的结论:拓宽职工职业生涯通道,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薪酬分配体系是人力资源改革的必经之路,另外工作环境的改善,实施人文化的关怀也有助于降低医院人才的流失,稳定职工队伍稳定。

参考文献:

篇6

近几年来,我国有多所新升本科院校,他们大多开设了法学专业,这些法学专业基本上是建立在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的基础之上,但在本科院校建设模式和规范之下,与原有的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理念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故此,基于对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分析,新升本科院校重构法学专业理念和机制已经是当务之急。

二、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和精神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需要。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的现实情况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下,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更加凸显,能否较好地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高素质法学人才的关键因素。第二,是迎合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建设、实现法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需要。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相对于专科时期的法律事务专业而言,专业建设目标、建设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模式等均有很大的区别,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国法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顽疾和诟病,这显然不符合法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因为本科专业建设经验不足等原因,对此尤其要引起高度注意。第三,是突出法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教育之不行,立人则虚置;立人之不行,文化就萎缩;文化之不行,实力必疲软。教育是增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血液,它循环于国家的整个躯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如果法学专业大学生经过数年的高等教育依然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致使理论难以联系实际,知识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第四,这是解决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实际问题的需要。根据早先的调查,例如,根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对20多万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出了最难就业和最好就业的10个专业。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其中,动画、法学等专业连续三年被亮红牌。

可见,“就业难”成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心头的一块大石。从实现角度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法学专业大学生欠缺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其结果必然就是其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先不论该报告的数据是否精确或客观,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可见,包括法学专业在内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对于实现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第五,这是为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近10多年以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招生和毕业人数翻了数倍,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一方面表现出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特别是基层司法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例如,有的地方基层法院未能引进法官已经多年,现有法官的案件审判案件数量和工作量不堪重负。故此,培养和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法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法学专业建设理念重构的几点思考

(一)在坚持法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不是一个新话题,许多研究者和高校提出了不少的观点和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确立“生本关怀”培养理念,激发大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发并利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力度,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育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加强学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加强实习学生的锻炼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湖南警察学院与多个市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实践机构开展了实习基地的合作,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的学校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湖南农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在对张家界贫困山区贫困儿童情况的调查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有的学者和学校则主张或践行“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五位”是指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内容,具体应包括交流、查阅、写作、调查和思辨五个方面,“一体”则指实践性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为体)。

(二)实现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之间的有效互动“重理论,轻实务”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点。纯粹的理论学习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探索一条如何有效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如何将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之间如何互动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来提升就业能力,反过来又通过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和促进就业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改革,发掘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潜质素质,让法学专业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从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既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又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社会知识,并且在法律思维、学习方法、表达技巧、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三)突出法学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实践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专业能力、通用技能、个人品质、职业规划能力。可见,专业能力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许多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我国的重要借鉴。例如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明确将促进法律职业或者为职业提供准备设定为教育目标,法学教育注重的是法律人的思考方式、法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法学专业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法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注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考量,法学院或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应当随之与之相适应,提供合适培养路径和方法。譬如,美国的法学院以“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为其主要教学模式,发展并运用“诊所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和“模拟口头辩论练习”(o-ralargumentexercises)。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搭建理论分析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正式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统一起来。因此,这种通过实践教学方法和路径提升和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成功实践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结语

篇7

1 良好的工作环境

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院领导和科室护士长起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院领导重视,让护士的价值得到体现。其次是护士长必须是位热爱学习和工作的人,有了学习的氛围、积极上进的竞争机制,才能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事业心,以促进专业的发展。

2 管理者自身修养及管理水平

护理管理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热爱护理事业,护理管理是护理队伍的核心,丰富的专业知识、正确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解答下属提出的业务和管理问题、使她们心服口服服从管理[1]。

3 人性化管理

3.1真情关爱 护士的工作对象是患者,透析患者需要连续的治疗和护理,护士长年累月的加班和倒夜班,节假日无法与家人团聚、甚至对家里老人、小孩无法照顾。工作的紧张、忙碌导致大多数护士都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失眠等职业病。作为领导对她们辛勤的工作,要向亲人一样关心、关爱,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

3.2加强沟通交流 管理者不能盛气凌人发号施令,这样只会使护士产生畏惧心理,医院有关领导应充分考虑她们的合法权益,做到一视同仁,同工同酬的原则,只有机制正常尽量达到公平合理,减少抱怨情绪,才能调动护士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3.3合理利用人才 培养分层次使用护士,高年资护士重点做好患者健康宣教和处理疑难问题,其次,护士长要善于发掘每位护士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从而也就能实现护士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观。

3.4合理、弹性排班 护士长排班必须想到每班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工作态度,甚至考虑到护士的性格[2]。只有合理的搭配才能减轻工作的强度,夜班,了解下属家庭情况包括小孩和老人情况、住址是否远近等,只有全面了解最佳搭配分组上班,才能提高护士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4 满足护士的合理需求

4.1尊重的需求 对护士人性化管理最基本最简单的就是尊重护士的个体身份[3]。如同事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发生口角时,护士长这时要对事不对人来处理问题做到公平公正,对待同事不能厚此薄彼,管理者应尽力给护士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4.2生理需求 满足护士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首先从科室环境改变,如护士站应干净、宽敞、温馨、每天更换日历,可以书写新一天的祝语,也可以插一些鲜花草,值班室应配置电视机、电脑、空调、床应宽敞、舒适、夏天蚊蝇较多及时为当班护士配备驱蚊液,还应设有单独的进餐室、饮水机等。让大家工作之余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5 注重护士素质教育和心理疏导

指导护士正确认识社会、理解工作的内涵、培养其独立坚强的人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医院适当开展减压讲座组织文体活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心理学、健康知识、进行心理指导,使其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4]。

6 职业防护知识需求度提高

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增多,护理人员必须认识到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法律问题,为了维护护患双方的利益,需要对护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其知法、守法,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5]。

7 小结

护理人员是医院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措施做到人性化管理,提供护士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才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护理事业做出贡献,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祝林,王玉红.如何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0,29(1):24-26.

[2]陈建斌,冯瑶.在护理工作中如何调动护士的积极性[J].中外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3(14):42-44.

[3]祝林,王玉红.如何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0,29(1):24-26.

篇8

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质

由于我对档案专业知之甚少,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于1988年9月开始在电大档案管理学专科专业的学习。虽然当时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但需要坐长途往返于北京和河北三河燕郊之间,加之学习期间已有孕在身,之后的分娩、哺乳、照顾孩子,使得这段学习经历十分艰难。我一直坚持,于1991年7月取得了档案专科毕业证书。通过学习,我懂得什么是档案,怎样收集材料以及如何完成立卷归档等等。虽然当时我对未来职业规划还不够清晰,但在工作中已能够将档案知识学以致用。有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成就感,我选择了在档案管理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于是,我又在1992年4月至2000年6月,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管理学专业专科升本科自学考试。这期间,我经历了单位转换,岗位变动,以及由于信息不畅而未能及时了解更新后的自考大纲等一系列不利于完成学业的情形,但正是出于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凭借顽强的毅力,我坚持学习了八年多,于2001年1月取得档案管理本科学历和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5年2月,我来到了外交学院,最初在教务处体育教研室担任资料秘书一职。也许是我参加档案专业自考、自费订阅《中国档案报》、《北京档案》、《档案学通讯》等所显示出的对档案专业的热爱与积极,11月我被调到院长办公室综合档案室负责外交学院全部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外交学院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事档案,为了拿到档案专业本科学位并管好外事档案,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我在应战自考的同时,还参加了夜大英语专业学习。英语专科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更为我后来进行全英文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我还参加过英语四级,英语自考本科部分课程的学习),也为后来晋升职称创造了英语免考的有利条件。

2003年9月至2011年1月,我先后任外交学院院长办公室综合档案室副主任、主任。档案部门不仅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综合规划学校档案工作,还要拟订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负责贯彻落实;负责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学校的各类档案及有关资料;组织归档工作;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开展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我虽然一直在学校工作,对于真正的教育学专业知识却懂得甚少,为了做好兼职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同时巩固、提高我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2005年9月至2007年4月,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合办的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在职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其中的《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Approaches to Research》、《Culture and Education》等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并对培训兼职档案员以及进行档案方面的科研活动起了重要作用。

“苦”、“乐”与“舍”、“得”

1986年,我21岁,计划统计专业,中专毕业,经过了27年的档案工作生涯,如今已经48岁。这27年,我完成了档案专业专、本科学习,获得了教育专业硕士,取得英语大专学历,参加了许多非学历培训。27年中,我吃了不少苦,怀着身孕去上课,带着孩子去考试;别人节假日休息、游玩,我不但照顾不了家人,还要占用家人的“领地”用来苦读。有时,为了争取安静的复习时间和环境,我竟把爱人和孩子打发出去,虽然苦了我和家人,失去了很多享受的时光,甚至很多费用都是我自己的投入,但想到我真的学到了知识,谈起工作来不再是“门外汉”,就觉得值!2001年8月,我获得档案馆员资格。2010年7月,取得档案专业副研究馆员资格。27年间,我发表了18篇文章,其中与档案专业有关的文章16篇,教育方面的英文文章2篇。2008年,我提交的《高校档案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在北京高校档案研究会论文评比中获优秀奖。2009-2013年,我参与《外语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数字时代高校档案馆工作新展望》两项课题的研究,独立主持并完成了北京高校档案研究会“高校档案价值鉴定”的课题研究。由于外交学院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及全院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共同努力,2003年在外交部内下属30多个司局级单位中,外交学院被外交部授予“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外交学院综合档案室荣获“2006年度北京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我本人荣获2005、2008年度北京高校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在院级年度考核中,我多次获得优秀。

从“迷惘”到“坚定”

如果说20多年前我在职业的选择上是迷惘的,那么今天,我选择做好档案工作的信心是坚定的。因为20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感到:如果没有档案、档案工作,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就不会有被记载,就无从考证,历史就会被割裂;如果没有档案、档案工作,以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就无法查找,后人就不能总结提高,促进发展;如果没有档案、档案工作,很多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材料就无从找寻,就无法及时助人,为民排忧解难。档案工作是存史资政的工作,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档案的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水平与责任,比如在鉴定工作中,我们的“取舍”、“存销”,在保管过程中的“保密”与“提供利用”……这些正是档案与档案工作的独特性。我们的这个职业与整个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我们的职责是神圣而光荣的。

篇9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高等教育;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12-02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跳跃式的增长。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明显增大,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212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1年650万人。历年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的比重急剧攀升。高校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数比率,2003年为24.68%,2005年为34.85%,2007年为41.11%,2009年为55.35%,2011年为53.24%[1]。社会经济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统包统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2]。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渡过职业适应期,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和权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发展前景,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也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十报告把就业工作作为一种战略来对待,这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河南的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相关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本文对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

一、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概况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为畜牧兽医、食品生产、生物技术等行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2007年11月份,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有药物工程系、动物医学系、畜牧工程系。2011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是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2009年,药物工程系就业率93.86%,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6.67%,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3.86%;2008年,药物工程系总就业率93.07%,动物医学系医学就业率是99.03%,畜牧工程系就业率是98.26%。但学生的初就业收入明显偏低。

二、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措施

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是对教育过程的成功与否的直接验证,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给自己未来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我们总结与归纳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互容、平等、共享的关系。这种共享既是文化共享,也是责任共享[3]。为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应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

某些商品卖不出去还能回场重造,可我们的毕业生一旦毕业了,就无法再回头重学了,所以教学和技能实践尤为重要,教学方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创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课程安排上,加大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就业资本。在第一年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中,加入专业理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第二年开始,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分模块安排课程,在本专业方向上的课程尽量开足、开全,让大学生形成从业素质,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目前很多高校课程体系设计更多的是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方式,过于重视知识性和系统化,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高校在教学的方法上更加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同时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紧紧联系生产实际,构建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认知能力有区别,前者接受直观知识快,但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后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强,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需要时间较长,因此相同专业的对口生和普招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找到发展的契机、合适的工作,以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如《兽医药理学》的教学,教学大纲应该很明确地把理论的教学目标和各论的教学目标区别,帮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用基础知识解释药物之间的区别,也能用药物的特点来诠释兽医药理的基础观点。灵活有趣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普招生的理解,提高对口生的识记能力。普招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需要典型案例来帮助他们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口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不高,需要老师设计课堂的整体计划,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归纳总结。应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学会用准确、科学的数据说话,为高职院校科学设置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路径,为改进和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教育理念上,重视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应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要具备从事社会一定职业的基本素质、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素质教育在中国实施多年了,大学教育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侧重知识型与理论型的教育,这恰与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实操型、技能型的人才相去甚远。毕业生们还需要从技能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使自己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实现成功对接。

3.专业设置上,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培养社会、企业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专科教育则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训练岗位操作能力。

4.具体实施上,重视实习环节,建立良好的实习机制。完善教育管理理念,切实推进“全程就业、全员就业”的工作机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开展与职业相关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实践活动。避免安排假设的、空对空的活动,使大学生确实能收到成效,养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第一,实习有完备的教学实习制度,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导师,让大学生能与真实的职业环境“零距离”接触,平稳过渡到职场。第二,加强管理,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和实践,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安排专门的导师手把手地教会相关的职业技能,基本学会某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畅通与毕业生的沟通渠道,切实做好跟踪调查工作

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能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是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是进一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和培育专业特色的基础与保障。要做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记录。所有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详细登记表,包括家里的固定电话、学生的工作情况、学生的联系方式、QQ、单位的地址、家长的联系方式、家长的单位、学生和家长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联系方式、甚至学生的朋友的系列情况等。这份表格一定要存档备份,而且要不断地向这份表格内添加信息。及时做好供求与需求关系的分析与预测,提高就业工作的预见性,为学校专业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建设的加强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定期把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毕业生邀请回母校作成才讲座和诸如“优秀校友面对面”的主题交流活动,告诉在校的学生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掌握重要的工作技能和培养相关的品质。

三、完善就业创业课程指导体系

就业教育应该从大一新生抓起,大二、大三分阶段、分层次、分内容进行,切实上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能力,增加继续学习的动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指导大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路线。通过职业规划,让大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工作领域,然后去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职业及工作环境,职业所需的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学习和实践的目标,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能因此缩短职业适应期。再者,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使之认识职场,了解社会,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期望值。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有理性有文化的从业者,生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当拥有很强的职业目标意识。只有这样,自己的职业生活才会有计划性、指向性,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将工作做好,职业发展才更快、更有成功的可能。第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求职是一种针对就业的有计划的行为,可以用计划行为理论来向学生解释整个求职过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的态度、主体规范越积极、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越强;而这种意向越强,则越可能最终执行某种行为[4]。

总之,“稳定压倒一切、就业高于一切、学生就是一切”是十提出的,每一个高等教育者都应该牢记并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做起,切实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

参考文献:

[1]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6)3:3-6.

[2]周文霞.职业成功:从概念到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37-145.

[3]张春辉.上好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实验课的方法.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60-361.

[4]张春辉,周延州,郭永刚,等.浅谈兽医药理学和动物毒理学的教学过程.天中学刊,2007(2):117-118.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专业情意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4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把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部分,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居于《专业标准》结构框架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要求非常重视。

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的界定,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侧重教师专业情意的表现,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化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1]。有的学者侧重专业情意的内涵,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倾向,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2]。也有学者将教师的专业情意界定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情感、意志因素”[3],这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不谋而合。受布鲁姆情感目标分类思想启发,也有人将教师的专业情意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内容,这与《专业标准》中所强调的专业理念和师德非常吻合。所以,本文以“专业情意”指代《专业标准》中的专业理念和师德。

专业情意是幼儿园教师从事保育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情感和动力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高尚,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热爱幼儿的幼儿园老师,才能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近年来,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标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讨论中,我们深刻意识到,作为幼儿园老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专业情意更是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儿师范院校,必须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把提升专业情意作为幼师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注重职业规划,引领专业认知

苏州幼儿高师根据新生入学时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约有45%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孩子选择了幼儿师范学校;30%的学生认为幼教发展形势好,将来容易找工作;20%的学生是受到家长或朋友的影响;还有5%的学生因为害怕高中三年吃苦而选择了幼师。[4]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意愿而选择幼儿教育专业的,更谈不上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个性、爱好认识模糊,对幼儿教育专业缺乏了解,如果仅靠年轻人的冲动和理想的就业前景来设定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专业认识和今后的学习产生障碍。

我们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开设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入门指导”课程,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中一些比较重要、需要关注的话题,并对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提出建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幼儿教育专业有总体认识,对五年的专业学习有初步规划,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基本定位,从而正确设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注重情感培养,激发专业情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师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幼儿,除了正常的教育任务,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包容孩子的调皮捣蛋。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情意越成熟,就越会把关爱学生作为自己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教育才越有效。但是,由于情感、态度类的目标难以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幼师课程目标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态度,我们采用渗透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引导、内容梯度的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最有效学习,在专业成就中提升专业情意。其次,充分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主题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请五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五年的成长历程,展示自己五年的专业收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点燃学弟学妹们的专业成长之灯。第三,秉承“缺失优先”的原则,增开专门的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活动课程,开展包括职业感情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思想的启迪、职业素养的强化、职业信念的确立等在内的活动,并将其贯穿于五年培养全过程,用情感课程熏陶、激发专业情感。

三、注重教育实践,坚定专业信念

在通过加强专业认识、激发专业情意来培养专业理念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专业信念的提升。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见实习是坚定师范生专业信念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幼师生在切实的教育见实习活动中,通过与孩子的亲身接触,能够对孩子有更加清楚鲜明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教育理论学习中的不足,更能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坚定自己专业信念,进而影响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注重教育见实习,一方面要增加见实习时间,将原来占总课时1/10的见实习时间增加至总课时的1/5。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实习质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层面规范教育见实习活动:在学生层面,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在幼师生进入幼儿园见实习之前,通过见实习动员、优秀园长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见实习的重要性;见实习过程中,除了完成观察记录、反思等任务,还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确保见实习的教育实效。在指导老师层面,每所实习幼儿园学校指定一位专业教师,负责该园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通过不定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共同听课、现场指导评课,发现、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师生的专业信念,也为专业教师践行自己的专业理念提供了机会。在实习幼儿园层面,学校向每所实习幼儿园发放“幼师生见实习任务书”,使幼儿园充分了解幼师生见实习的任务,从而有利于幼儿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每位幼师实习生有适量的教学任务和充足的教学机会。

此外,还需不断探索提升实习的实效性。在学生实习期间,我们联合幼儿园指导老师开展了“同题开课”活动、“一课三研”活动。在师生共同备课、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

四、注重活动课程,提升专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由于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幼儿师范学校生源素质下降以及师德课程设置缺乏、教材内容陈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师生对师德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加强幼师生的师德建设,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针对师范学校中存在的师德教育流于形式、师德内容空洞陈旧、师德方法单一枯燥等问题,在德育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考虑德育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考虑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性,制定了阶段性师德教育目标,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一年级学会为“生”,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目标,主要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二、三年级学会为“人”,以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为目标,主要学习《思想政治》和《哲学》。四、五年级学会为“师”,以增强专业道德,树立正确教师观为目标,开设《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在传授师德知识、激发师德情感中增强学生的师德实践能力。[5]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道德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只有富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主发展。”[6]所以,师德教育更应该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育人”的德育最高境界。利用早晚自修、班会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及教育见实习等机会,开展“我爱幼师”、“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骄傲,我是男幼师生”等主题班会;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开展“幼师生应知应会”知识技能竞赛;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情景剧表演”活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情感,更提供了丰富的师德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胡东芳.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2]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3]孙燕.创新背景下的教师情意[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胡娟,孔宝刚.提高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感[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2).

[5]贺春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3-36.

[6]叶翔.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幼师教育实习[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Cultivation of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Affection and

Willpower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

KONG Bao-gang & HU Juan

(Suzhou Kingdergarten Teacher’s Academy, Suzhou 21500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