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安全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安全制度

篇1

关键词:管理制度 分层次 安全准入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28-02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1]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2009年,某大学化学教师误将输气管通错房间,导致女博士于某CO中毒死亡;2013年,上海某大学发生剧毒化学品投毒事件,导致1名研究生中毒死亡[2]。实验室事故不仅打乱了高校实验秩序,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国家财产损失。在大部分案例中,安全制度不完善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部分高校在逐步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高校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势在必行,也是实验室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3]。

1 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一些高校建立了严格的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设立了严格的实验室准入制度,任何人员必须经过强制性的入门培训才可进入实验室,且入门培训按实验室性质设立不同级别[4]。阿德莱德大学构建了学校EHS管理体系[5],实行严格安全(资格)准入制度[6],并对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牛津大学对实验室的准入要求也非常严格,所有实验人员在经相关安全培训后,还需导师和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才可进入实验室[7]。

在我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研究起步较晚,清华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研究生范围内开展“实验室安全学”必修课,未通过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从事研究活动;江南大学近年来逐步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设置了严格的实验室准入条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香港理工大学设置了强制性的安全必修课程,学生须接受学校安排的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9]。

2 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研究

高校实验室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但学生和个别实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缺乏,且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势在必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1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制度标准化

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零散、制度不完善,且同一院校内各个院系实验室管理制度不统一,安全制度无严格标准,“人治”多于“法治”,管理效果不佳。

标准化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各种标准化台账、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仪器设备标准操作规程(SOP)、实验室安全文化环境的建设、实验室指导教师守则、实验室学生守则等,完整标准的制度是高职院校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根本。

2.2 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校实验室安全多由保卫部门牵头负责,实验室直接管理者多为相关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完备的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培训,对于实验室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措施不甚了解。

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包括实验室设计、人员管理、记录管理、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实验室6S管理、实验室内部审核、实验室管理评审等,尤其加强实验室安全培训,掌握消防、紧急救护、危险品使用等技能,才能更好落实学生的安全要求,进一步设立学生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

2.3 分层次设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

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比例高,尤其高职院校实践比例不低于50%,学生进入实验室频率高,可研究在学生中分层次设立安全准入制。

对于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要求通过初级安全入门培训,了解实验室基本安全规范、仪器设备安全知识、基本化学品处理方法、应急处理方法、环境保护等知识,方可准许进入实验室,并有资格参加专业实验室培训。

对于仪器设备操作复杂的专业实验室,学生须经过专业实验室培训,掌握相关设备的使用、不同专业的安全要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急救等知识,才有资格进入相关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

按照实验室的功能性、专业性、重要性等差异,对其准入要求进行细分,形成不同级别的层次,从而进行人员管理,是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基本方法。

3 结语

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对实验室安全准入进行初步的研究,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知识,对于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文武,李桂桃.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27-28.

[2] 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1):210-214.

[3]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50.

[4] 俞丹亚,樊冰,姜周曙,等.澳大利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考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212-215.

[5] 熊顺子,门妍萍.阿德莱德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26-129.

[6] 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1-152.

[7] 刘浴辉,向东,陈少才.从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81-185.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①,在各类辞典中通常解释为平安、保护、保全、稳定、无危险、不受侵扰、不发生事故等义。有学者综合公共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理论,将“安全”概括为“生活在特定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各种权利,特别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受到保护,尤其是法律保护的平安、无危险状态;其危害因素能够得到抑制、消解;其权利受到侵犯,能够得到救济;其侵犯行为能够得到处罚、矫正;安全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1]根据这一灼见,笔者将“校园安全”定义为:在校园这一特定公共环境中学习、研究、生活、工作的学生与教职员的权利(尤其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以法人形态运行的学校②的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不受威胁、危害、侵犯,从而得到实现的稳定状态。换言之,安全是将主体的法定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的进路。显而易见,学生安全在高校校园安全中居于核心位置:一则学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立足点,二则学生群体在学期间生活在校园之内。

高校以提供专科以上层次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为目的,具有规模大(校园面积广、师生人数多)、开放性强、管理复杂等特征,时时刻刻面临着校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威胁。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一是高校在管理上的漏洞甚至严重的失职;二是高校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不可避免要面临由校外渗透、侵入的隐患和威胁;三是学生安全教育不足,忧患意识和法律意识缺失;四是社会整体治安恶化所造成的冲击,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地区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对校园造成了波及。

诚然,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科研职能的重要前提,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实践。然而,我国相应的法律资源却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立法进程缓慢,③直接针对校园安全的立法成果仅上海市2001年制定的地方法规《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未涉及高等教育阶段)、四川省政府2002年制定的地方规章《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试行)》④、教育部2002年制定的部门规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寥寥几部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⑤,以全国性、高位阶性为特征的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位;另一方面,虽然《侵权责任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亦有部分规范可供适用,但是因为其分散性、间接性,并不足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所需。一言以蔽之,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则理应是其重要篇章。因此,笔者将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活动进行法理分析,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尝试完成相应制度的建构。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行政法理分析

(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的公共行政性质

1.学生安全属于公共安全范畴

“公共”,含有不特定(或多数)、共同性、社会共享性等要素。通常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私财产安全,重大生产安全,公共生活安宁以及重大公共利益的安全”[2]。显然,高校学生安全符合这一界定,属于公共安全范畴。有学者深刻地指出,“公共安全就是秩序的一种良性状态”[3]。而“秩序(order)”,是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4],与“无序(disorder)”、“混乱(chaos)”相对应。众所周知,秩序由制度来进行设定与维系。因此,安全对秩序的依赖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安全管理对制度资源的需求。

2.学生安全管理属于公共行政范畴

公共行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地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组织、管理与调控活动”。[5]公共行政的特性在于以下五点:[6]一则以公共权力为基石,二则指向公共事务,三则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亦即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四则具有公开性与程序性,五则具有服务性与非营利性。一言以蔽之,提供公共产品是公共行政的旨趣,管理是公共行政的发挥功能的路径——行政从本质上来说正是组织(社会共同体)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组织与管理活动,此点在法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得到广泛承认。具体而言,学生安全管理活动是政府、高校以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性文件、高校内部规章为准据,为维护学生群体的人身、财产等各种权利,所采用的各种措施之总和。依据大陆法系对公共行政的分类,学生安全管理活动属于秩序行政(德语ordnungsverwaltung),而秩序行政是“最典型、最传统的行政类型。这种行政是在维持社会之秩序、国家之安全及排除对公民及社会之危害”[7]。

此处的难点在于对高校行使行政权力的理解。在我国,行政主体既包含国家行政机关,也包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高校虽然在《民法通则》中被明确为事业单位法人而非机关法人,但是因为其行使着来自《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所赋予的行政管理权力,所以是一种授权行政组织,从属于行政主体范畴。高校在行使这些行政职权时,处于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此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性质。最高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指导案例[8]也明确支持了这样一种定性。考察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和法律实践,将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实为普遍。例如,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通常将高校(尤其公立高校)定性为公营造物。而公营造物(德语anstalt,简称“营造物”,亦译为“公务法人”、“公法设施”、“公共机构”等)是国家或地方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目的,依据法律或由法律授权,结合人与物,使其能持续提供一定给付而设立的一种组织体。其通常具备法人身份,属于公法人⑥中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自然享有行政主体资格。

故此,将学生安全管理活动定性为公共行政实属必然。换言之,学生安全法制位于行政法系统中,有关学生安全管理的法律问题可运用行政法原理进行诠释。

(二)学生安全管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校园为平台,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运用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模式,可将学生安全管理活动中的各组权利义务关系⑦提炼如下:

1.高校与学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高校与学生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实质。学生被某一高校录取后,取得该校学籍,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身份⑧与该校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被总称为在学关系。高校基于安全保障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管理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无疑是在学关系的重要部分。大陆法系普遍认为,在学关系是一种营造物利用关系,从属于特别权力关系范畴。“特别权力关系”是源于19世纪时德国的一项著名公法理论,意指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如军人之于军队,囚犯之于监狱等),在一定范围之内,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享有概括命令的权力,而行政相对人则具有高度服从义务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而言,传统理论将“特别权力关系”与“一般权力关系”相对应,后者是公民与国家之间行政法律关系的常态,以公权力行使受到法治原则控制为特征,而前者则与此相反,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紧密型持续关系”,既排除法律保留原则,又剥夺司法救济手段,行政主体还可以通过内部规则的方式对行政相对人的自由权利做出限制乃至实施惩戒,行政相对人的义务具有不确定性。可见,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中的“特别”二字,绝非特别优待反倒是特别限制之意。该理论对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大陆地区教育行政领域而言,虽无特别权力关系之名,却有特别权力关系之实。

二战之后,由于各国不断践行实质法治国的原则,特别权力关系被认为是“法治国的裂隙”而被修正,呈现出三方面的改变:[9]一是范围缩小;二是涉及基本权利者,必须有法律依据(亦即,承认法律保留与法律优先的原则);三是许可提起行政争讼。然而,在学关系仍应当认为是一种特别权力关系,而非一般法律关系。因为“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与一般行政关系相比毕竟有着特殊之处,该领域中权利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紧密程度比较高,双方之间存在的‘紧密型持续关系’是客观事实”[10],所以我们并不能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而全盘否定之。当然,对于学校行为涉及学生基本权利或者重大利益的,应当遵循法律保留、正当程序、司法救济等原则。这样一种修正后的特别关系理论为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所赞同,并被改称为“特别法律关系”、“特别公法关系”等[11]。

经过修正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可以为规范我国高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起到指明进路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郭为禄教授将在学关系中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关系区分为学籍管理关系与日常管理关系:[12]前者是涉及学生身份等重大权益的管理,即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以行政法为依据,对学生实行学籍管理行为而形成的管理关系;而后者是不涉及学生重大权益的管理,即学校为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由此形成的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笔者赞同这样的划分,并且进一步指出学籍管理关系的实质是高校教育权力⑨与学生受教育权之间的关系,而日常管理关系的实质则是高校行政权力与学生的其他权利之间的关系,这些权利处于受教育权的辐射地带。虽然,归根结底“受教育权以外的其他权利”并不是源于学生的受教育者身份,但是因为受教育权的影响,在相较于其他公民时仍会有所区别。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高校与学生所发生的安全管理关系理应属于日常管理关系中的一种,在特殊情况下亦可与学籍管理发生联系。需要指出的是,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并不否定在一定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民事法律关系。例如,学生利用学校的食宿、洗浴设备,在学校经营的商场超市内购物消费等。因为此时学校并非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而学生也完全是基于普通公民的身份而不是受教育权主体的身份与之发生关系,两者处于平等地位,所以是一种民事契约关系,并不属于笔者所说的在学关系范畴。

(2)高校的职权与职责。根据《教育法》第28条,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和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之规定,笔者提出以下见解:

第一,高校拥有根据学校章程,制定关于学生安全管理的规则并且贯彻执行的职权。并且,学校在制定规则以明晰双方权利义务时,应集思广益、尊重广大学生的参与权,遵循正当程序。

第二,当学生严重违背本校安全管理规则,从而危害学校、同学、教职员工的人身、财产权利时,甚至达到严重违法、犯罪程度时,高校对其有联结学籍管理、课以处分的职权。但是,开除学籍、劝其退学的实施应当审慎,并且不得与法律相冲突,以免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这一重要的宪法权利。

第三,职权二字对学校而言,既意味着权利(权力),也意味着是不可放弃的义务——因为职权与职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3)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一,在本领域内,学生拥有的实体权利主要是人身权与财产权,这两者都是宪法、民法上予以确认和保护的重要基本权利。财产权无需赘述。人身权是与公民人身有关的各种权利的总称,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具体而言有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不受侵犯权、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前述六项人身权利与校园安全的密切关联并不难以理解,此处需要强调的是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我国高校往往以传达室的方式来进行信函传达,学生的信件往往会先经过学校传达室,再转至寝室楼或者所在教学单位,管理紊乱、程序复杂,今后宜加强相应管理,保护学生通信方面的安全。

第二,既然高校有制定安全规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对违规学生进行惩戒、乃至与学籍管理进行联结的权力,则学生也必须拥有下述相应的程序性权利:一方面是参与安全规则制定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对于学校所作的惩戒有获得救济的权利,不涉及学籍关系的惩戒有权提起校内申诉,涉及学籍关系的惩戒则既可进行申诉还应当有权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第三,基于前述,学生还应履行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这也是《教育法》第43条所明确规定的。

2.其他各组权利义务关系

(1)政府与高校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对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依法行使监管职权。此时,政府居于行政主体地位,高校居于行政相对人地位。政府所作的监管,可以通过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⑩三种路径来实现。总之,高校对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监管行为,负有接受、配合之义务。例如,公安消防部门对高校的校园消防设施、消防状况进行检查、指导。

(2)政府与学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学生实施安全管理的主要是驻校派出所。作为行政主体的驻校派出所通过户籍管理和日常治安维持而与学生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危害校园秩序的学生,派出所有进行行政处罚的职权。

(3)高校、政府与来访人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我国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由学校保卫处与驻校派出所合作完成。二者可以依职权采取登记、检查、守卫等措施,防止校外不良分子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在学校开放时间、履行相关手续后方可入校,进入校园后应遵守法律和学校安全管理规定。

三、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制度建构

(一)主要机构

目前,校内负责学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机构为保卫部门与学生工作各部门;校外负责学生安全管理的主要机构为政府警务部门。详细而言,保卫部门是我国高校专为保障校园安全而设立的部门,校内与之配合的是由学生处(学工部)、院系党团组织(含学生辅导员)所共同构成的学生工作部门系统,校外与之协同的则是政府警务部门。因此,如何优化组织模式、厘清各机构职权与协作关系是《校园安全法》中所应完成的制度建构。

(二)制度建构

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是事前预防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的结合,这是《校园安全法》所应体现出的三个层次。机构问题正是机制问题的源头。

1.建立健全学生安全教育与辅导制度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条与《消防法》第6条分别课以了学校组织交通安全教育和校方安全教育的义务。秉持这样一种安全教育精神,《校园安全法》既要与有关法律、法规相衔与深入,还应在其他方面进行拓展。笔者认为以下内容不可或缺:

第一,应以建构校园安全文化为一项重要原则,学生安全教育是其实现路径。可将保卫部门明确为高校安全工作的核心机构,强制要求各校通过章程以及其他管理规则的方式,对本校的学生安全教育事项进行规划,具体包含机构、时间、场合、方式、内容、次数下限等。

第二,有关治安、消防、自然灾害等的教育,由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会同政府警务部门进行。有关公共卫生(包含急救)的教育,由学校保卫部门组织,安排校医院(设立医学院的学校可安排医学院或附属医院)或会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有关文体竞技的教育,由学校保卫部门组织,安排体育、舞蹈院系进行。有关教学科研安全的教育,由学校教务部门负责。

第三,健全学生辅导制度,特别是心理辅导制度。由学生处(学工部)负总责,对因遭遇困难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积极干预,避免违法、犯罪、自我伤害事故的发生。

2.建立健全校园警察与保卫制度

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2001年对全国58所特大规模高校(3个校区以上、管辖人口3万人以上)的统计资料[13]显示,这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l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查破刑事治安案件4986起,占立案数87%。其中公安机关查破573起,占立案数l0%,有3l所高校,公安机关的破案率为0。高校保卫部门查破4413起,占立案数77%。公安机关破案率与高校保卫部门的查处率为1:8。这一资料揭示出现行校园治安管理体制无法胜任实践: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着警力不足的困境,实践中广泛设立驻校派出所,然而派出所的警力编制与高校师生人数、校园面积相形见绌;另一方面,虽然高校保卫部门承担的职责基本同于公安机关,但是保卫部门并无公安机关那样的执法权(尤其是刑事案件)和专业技能,导致违法、犯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因此,笔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议:

第一,建立专门的校园警察机构,增强校园警力。具体而言,在大学城、规模较大的高校直接设立专门的公安分局,原各校区设立下属派出所,并在重要地点设立警务室。同时,鉴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派出所行使的刑事侦查权较小,《校园安全法》可对校园派出所的刑事侦查权进行必要扩大。

第二,厘清高校保卫部门与校园警务部门之间的权责和协作关系。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能为:负责学校安全教育,负责聘用和管理校园保安队伍,负责校园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代表学校、师生联系沟通校园警察部门。校园警察则拥有校园及周边地带的执法权,可以采取安全措施预防、制止、处理校内外发生的各类不法侵害。

第三,出于弥补警力不足的必要,为聘用校园协警提供制度保障。校园协警的门槛设定应较校外协警的门槛为高。协警并无独立执法权,而是校园警察的辅助力量。

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具体维度及其制度建构

从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角度出发,可将学生安全从本质上划分为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两种维度。这种划分固然满足了逻辑上的周延问题,但失之抽象,不能直接联结影响学生安全的现实因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较为不利。考察实践,学生安全主要与学校活动、寝室生活、校园设施设备、校园交通、校园卫生五者相关。因此,可暂将学生安全划分为学校活动安全、寝室生活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校园交通安全与校园卫生安全五种具体维度。尽管这样的划分在逻辑上并不周延、也无法涵盖全部现实问题,然而对其进行探讨并总结出相应的制度建构策略,无疑具备“重点突破”的积极意义。

(一)学校活动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学校活动分为教研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种。两者均直接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

教研活动是高校提供高等教育资源、完成行政给付任务,实现公民受教育权与学术自由的直接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存在着因参与者违规、失误而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可能性。教研活动安全的重要性,对具有实验危险性的各类自然科学专业和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不言而喻。2012年2月15日,南京大学化学实验室便发生了一起甲醛泄露事件11。

学校所组织的课外活动,虽非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本职,却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完善意义深远。由于课外活动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文体竞技为普遍形式,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实施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为解决这类纠纷提供了一定思路。该《办法》第9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第12条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五)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认定一项课外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并藉此厘清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实属不易。现通过一个典型案例12进行解读:

某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系组织“迎新”篮球赛,由临床医学系负责比赛场地和比赛管理事宜(包括聘请精通篮球运动的学生担任裁判),在比赛过程中一名球员因抢球意外遭受重伤。事后,高校主张本次学生伤害事件不属于校园安全事故,理由为:首先,篮球运动属于对抗性、风险性的体育竞赛;其次,临床医学系本身并不同于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篮球运动不属于其教学内容;再次,迎新球赛属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联谊的文娱活动,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自己作为民事主体,承担比赛造成的民事侵权责任;最后,临床医学系所起的作用是提供场地、后勤和组织观众的服务,并且已尽到管理职责,何况球员受伤纯属意外而非另一球员恶意违规造成。故此,学校只愿意提供人道主义的补偿,而不承担赔偿责任。伤者不服,现提起诉讼,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依赖目前的《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该校主张虽有过分为自身开脱责任之嫌,却并非于法无凭、毫无可取之处。

2.制度建构

(1)教研安全制度建构。立法授权相关组织制定出可操作的专业规范(特别是实验规范、实践规范),明确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各自职责,特别是对教研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措施要有详细规定。任何学校均负有贯彻执行规范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负有检查监督的义务。前述实验、实践规范本身虽然不属于“法”的范畴,但是法律却课以相关行政相对人遵守的义务和行政机关保障实施的义务。同时,立法还应赋予各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专业规范,通过本校内部规章进行相应细化补充的权责。高校所作的细化补充规定不得与前者相冲突,补充规定的内容应包含学校如何组织有关教研的纪律教育活动,包含时间、场合和方法等,既针对学生也针对教职人员。教研活动的开办过程中,以此强化教师、实验人员岗位责任感和建构学生的教研活动安全文化。

(2)课外活动安全制度建构。根据前述案例,笔者提出三点立法建议:

第一,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并非学生意思自治的个人行为,而是体现着学校意志,应与教研活动同等对待。该受伤学生并非由于自行约定的体育锻炼行为而致伤。其比赛由院系组织(实践中可表现为院系的团总支、学生会),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应认定为学校活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拓展,学校须承担相应的安全管理义务和责任。原因在于,高校是实现公民发展和人格完善的公共机构,开办第二课堂、组织课外活动是兴学的必要,而课外活动也是考察一所高校办学状况的重要指标,在实践中无法避免且应当鼓励。本案中的体育活动虽非临床医学系的办学内容,但仍系学校活动之一环、符合高等教育宗旨,如完全由学生承担风险,既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学校确实无过错的,承担无过错责任,对学生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较低限度填补即可;由受损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第三人恶意造成损害的,应由他们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学生安全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所谓“学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学校已履行相应职责”过于原则性、抽象性,所以《校园安全法》的法律条文在吸收其要旨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具体化,要求此类群体性课外活动应经过学校严格的筹备、组织工作,并得到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像本案中的篮球赛,还应强制要求必须聘请体育系或公共体育教学部的专业师生担任裁判,并且应有校医和指导老师在场,活动前还应进行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

第三,对于学生纯粹出于私人意思而使用学校设施、设备进行课外活动的,如网球场、田径场、游泳馆及其设备,学校也应在开放时间安排工作人员值班进行安全监管,否则仍应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第四,对“校园”的解释应适当延伸。教研活动和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可能发生于本校校园以外,此时应将“校园”的范围进行适当延伸,而非针对狭隘的地理空间。

(二)寝室生活安全及其制度构建

1.问题分析

寝室生活既涉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涉及财产安全。在我国,学生在高校校园内通过集体住宿方式生活(较为例外的是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寝室一般为单人间)——寝室既是学生的个人空间,又带有一定的公共色彩。较常见的问题有公寓管理人员或学生违反学校寝室管理规定私自接纳外来人员造成财产被窃,以及学生在寝室内进行饮酒等禁止性活动从而引发斗殴等。

2.制度建构

虽然学生寝室缺乏作为私人独立空间的色彩,但是将其视为临时住宅、予以保护却十分必要。住宅不可侵犯,乃是公民神圣的宪法权利。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将有利于实践中制止其他学生、教职员工、外来人员的不当闯入。诚然,高校强制分配宿舍、禁止学生在学期间校外居住在实践中属于常态。然而,此点对于基本上是成年人的高校学生群体,尤其对于学校离家很近的学生以及年龄较大的研究生群体是否必要?窃以为,离家较近的学生应当有选择住家的权利;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言,强制住校则很可能会冲击他们的婚育权。因此,在《校园安全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学生有权自主选择住校与否,高校拥有对住校生实施寝室安全管理的职权并承担提供寝室安全保障的职责。

(三)校园设施设备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高校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无论是教学楼、公寓、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还是教研用的仪器、设备,都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消防安全是设施设备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国家已为各种校园设施、设备设立了详细标准,同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9条第1、2项也规定了学校对维持设施设备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故此,笔者不再赘述,将笔墨集中在其未作详细规范的一类特殊情况上:校园施工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校园施工者大都是从校方的建筑招投标中中标后承包下来的,作为施工者的承包方和发包方高校之间存在一个建设工程合同,但这一合同法律关系仅对合同双方具有约束力,承包方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但承包方因施工侵犯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时,施工方与学生之间就发生了侵权法律关系,此时的学校是否需要对施工方的侵权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依据《侵权责任法》第88、89、91条有关物件损害责任的规定,学生因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施工方承担侵权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但是,实践中的困难在于现实中,施工方与承包方往往不是同一个主体,并且学生对学校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难以了解。此时,作为与侵权法律关系双方中“桥梁”的高校理应有所作为。

2.制度建构

应规定高校在校园施工期间负有以下义务:

首先,学校有义务将工地设为禁区,防止学生进入。建筑材料也应放到学生难以接触的固定位置;其次,有危险性的工程,应避免在教学期间进行,而是利用寒暑假进行;再次,如果发生学生受损事件,学校必须作出积极回应,及时与承包方联系。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承包方的必要信息,避免学生无法找到适格的侵权主体,从而无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校园交通安全及其建构

1.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的开放性日益增强,在校园中穿行的学校公车、教职工与学生私车、途经校园的城市公交车、校外来访车辆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阴雨天气、上下课期间,道路转弯处和食堂等地点。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13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制度建构

第一,设立财政专款,用以加强校园交通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改造。该工作由学校会同交通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来完成。内容包括:拓宽人行道、划分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与人行道,设定各道路时速限制;设置警示标志和校内红绿灯;在十字路口、教学楼、食堂、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斑马线、减速带和人行天桥,必要位置可实施单行道和道路封闭。

第二,基于前述校园警察与保卫制度的建构,由校园警察和保卫人员切实承担校园内的交通管理,在一定路段设置交通岗亭,并对停车场和校门实施重点管制。同时,各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依法建立一套校园交通事故处理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三,鉴于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校车安全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也应予以同样注意,此点对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尤为重要。

(五)校园卫生安全及其制度建构

1.问题分析

校园卫生安全包含食品、药物、医疗、疾控四个方面。食品安全対映的是校园食堂和校园商店,食堂、商店依据与学校签署的协议而进驻校园,在经营过程中还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因此受到合同和法律的双重规制;而药物、医疗和疾控则対映的是校医院。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校园卫生安全监管的两大难题也日益显现:

一是食物中毒事件不时发生。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学生食堂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发生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件。例如2010年3月30日,安徽外国语职业技术学院43名学生在本校第三食堂内面馆吃完面条后,有39人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14;二是校医院运行状态堪忧。校医院广泛存在着规模小、经费少、技术和物资差强人意的现象,然而,校医院在实践中却往往承担着本校学生医疗保健、卫生检查和疾控工作的重任。2003年初,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更是对该问题提出了挑战。

2.制度建构

在本领域,我国制定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三部法规与规章。因此,《校园安全法》中所需的立法工作是整合这些立法成果,并与《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公共事件应急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进行衔接和补充。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根据行政区划,高校的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应列为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可以考虑为行政检查次数设立下限。

第二,通过立法为各高校校医院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按照校区数量、校园面积、师生人数,对校医院的规模特别是医务人员编制设定下限,其中多校区的高校可设立数个校医院,针对地理位置偏僻、本区域内医疗条件较差的高校还应增高其校医院的设立门槛;授权各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本校的医务资源配置,包括校医院位置、诊所和医务点地规划,规划应报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二者的监督管理;明确校医院进行疾病防控与组织校园卫生检查(含学生寝室和开放性场所)的职能,以及在突发校园伤害事故时紧急救治伤员的职责,对于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校,还应实现校医院与它们的衔接。

第三,赋予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一定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责,包括听取学生意见、与食堂、校园商店的运营者进行磋商、沟通卫生行政部门等。

篇3

【关键词】:奥美沙坦酯;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445-01

原发性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患病率在18.8%左右[1],目前高血压的控制率较低,给予血管紧张肽Ⅱ的I型受体(AT1受体)拮抗剂,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为50例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奥美沙坦酯治疗,收到了较佳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2年01月~2013年1月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入选病例舒张压在100~109mmHg之间或/和收缩压在 160~179mmHg之间,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中的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标准。实验组:男女比例20:30,年龄45~56岁不等,平均(50.12±2.56)岁,病程1~5年不等,平均(3.12±2.15)年;对照组:男女比例21:29,年龄45~56岁不等,平均(50.65±2.55)岁,病程1~5年不等,平均(3.15±2.17)年。比较两组姓名、年龄、病程,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氯沙坦,剂量为250mg,1次/d,用药4周后,若患者SBP>140 mm Hg、DBP>90 mm Hg,调整药物剂量至40mg/d,再用药4周。

1.2.2 实验组 给予奥美沙坦酯,剂量为20mg,1次/d,用药4周后,若患者SBP>140 mm Hg、DBP>90 mm Hg,调整药物剂量至40mg/d,再用药4周。叮嘱两组患者均在每天同一时间服药,治疗过程中24h监测两组血压。

1.3 疗效评定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变化,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借助统计软件SPSS12.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数据应用χ2检验,以[n(%)]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统计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为(129.22±12.26)mmHg、(82.65±6.14)mmHg,低于对照组(P

2.2 两组中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反应统计 实验组2例轻度干咳,1例轻度头昏,对照组2例轻度干咳,1例轻度流感样鼻塞咽痛,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可比性(6% VS 6%,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用药结束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高血压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难题,已得到医学界普遍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为(129.22±12.26)mmHg、(82.65±6.14)mmHg,低于对照组(P>0.05),近似于相关文献[3],提示奥美沙坦酯的降压效果优于氯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迄今尚未阐明原因,为患者寻找有效的临床药物,稳定血压水平,减轻疾病对靶器官的损害。奥美沙坦酯片具有羧基和羟基,是目前最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作用于机体,可选择性地阻断血管平滑肌AT1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结合,减少血液上下波动,进而稳定血压,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奥美沙坦酯进入胃肠道后可迅速、完全水解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奥美沙坦,此外,它不影响p450酶活性,也不会被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系统代谢,半衰期长,可1日1次给药[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仅为6%,提示奥美沙坦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奥美沙坦酯治疗轻度及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 奥美沙坦酯治疗轻度及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01(10):737-739.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08):701-743.

篇4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奥美沙坦;氯沙坦;疗效;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c)-0065-04

Study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lmesarta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primary hypertension

WANG Chengheng LIU Yunjun LUO Qin

Guangwai Hospital of Xicheng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lmesartan compared with Losarta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primary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6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treated with Olmesartan Medoxomil 20 mg or Losartan Potassium 50 mg, once daily for 8 weeks. The blood pressure was assessed after 4 weeks treatment. If the subject's seating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eDBP) was still≥ 90 mm Hg(1 mm Hg=0.133 kPa), the dosage was doubled for another 4 weeks: for the other patients, the initial dosage remained unchanged. Results The mean SBP and DBP of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duced to (133.29±14.05) mm Hg vs (138.96±14.17) mm Hg and (84.59±7.64) mm Hg vs (88.01±7.83) mm Hg respectively after 8 weeks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2.069, P = 0.041; t = 2.276, P = 0.025). The effective rates were 83.02% and 77.36% respectively,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as found (χ2=0.726, P = 0.696). The through/peak ratios of DBP and SBP i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were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drug-related adverse events (AEs) in the study group (3.77%) was simila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55%), bu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0.177, P = 0.674). All of these AEs were mild and transient. Conclusion Olmesartan, at dose of 20-40 mg once daily,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hypertension testament. Compared with Losartan (50-100 mg once daily), Olmesartan has longer duration of efficacy within 24 h and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s better.

[Key words] Primary hypertension; Olmesartan; Losartan; Efficacy; Elderly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且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高血压防治任务非常艰巨[1]。奥美沙坦酯是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7个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拮抗剂[2],于2006年8月在我国上市并开始应用于临床[3]。研究表明奥美沙坦降压作用更强而持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降低舒张压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其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4-5],但其对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尚少见。本研究对奥美沙坦与氯沙坦治疗老年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比较,以期增加相关临床用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轻中度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规定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未采用任何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95 mm Hg(1 mm Hg=0.133 kPa)≤3次平均坐位舒张压(SeDBP)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口服奥美沙坦酯片(商品名:傲坦,上海三共制药有限公司,20 mg/片)或氯沙坦钾片(商品名:科素亚,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0 mg/片)治疗,疗程共8周。两组起始治疗剂量均为每次1片(即研究组20 mg/d,对照组50 mg/d),每日1次,均于每日早餐前或早餐后半小时服用。用药4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评价,若SeDBP仍≥90 mm Hg,则药物剂量加倍(即研究组40 mg/d,对照组100 mg/d),若SeDBP

所有入选患者均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定期测量晨起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患者安静休息10 min后开始测量,取坐位,共测量3次,每次间隔1 min,取其中DBP不超过4 mm Hg的2次平均值为血压值。采用90207型动态血压仪(美国太空实验室产品)在治疗开始前前1天及治疗8周后对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行常规体格检查,监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变化。评估所有药物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治疗依从性。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疗效分为:①显效:DBP下降≥10 mm Hg,并降到正常范围(DBP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均由SPSS 15.0统计软件包完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指标不同时点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特征比较

治疗开始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BMI、SBP、DBP及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治疗开始后,研究组与对照组SBP和DBP均明显下降,且随着治疗的持续,患者血压进一步降低,治疗后各时段两组患者血压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两组均未发生因为血压未达标而退出研究的病例。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SBP和DB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8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SBP分别为(133.29±14.05)mm Hg和(138.96±14.17)mm Hg,DBP分别为(84.59±7.64)mm Hg和(88.01±7.83)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069,P = 0.041;t = 2.276,P = 0.025);但治疗前6周,两组患者血压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谷/峰比值

24 h ABPM显示: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坐位SBP谷值、DBP谷值均较基线明显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坐位SBP谷值分别下降了(16.21±11.47)mm Hg和(14.14±11.69)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920,P = 0.360);患者坐位DBP谷值分别下降了(12.88±7.97)mm Hg和(11.07±8.13)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157,P = 0.250)。研究组患者DBP和SBP的谷/峰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奥美沙坦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见表3。

表3 两组24 h 动态血压监测谷/峰比值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4周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有23例(43.40%)和28例(52.83%)增加剂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5,P = 0.331)。治疗8周后,研究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3.02%(44/53)优于对照组的77.36%(41/53),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6,P = 0.696)。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5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均为头晕;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头痛2例、头晕1例、咳嗽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和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 = 0.674)。不良反应症状均轻微,不需停药接受特殊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指标均未出现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

3 讨论

奥美沙坦酯是一种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而完全地转化为活性物质奥美沙坦而发挥降压作用。奥美沙坦可选择性地AT1受体,对AT1受体的亲和力是对AT2亲和力的约12 500倍,且对AT2受体没有任何部分激动剂活性[6]。本研究表明每日口服1次奥美沙坦酯20~40 mg与氯沙坦钾50~100 mg相比较,两者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治疗组患者SBP和DBP下降幅度大于氯沙坦治疗组,两组降压的总有效率的近似,提示奥美沙坦降压效果可能优于氯沙坦,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临床试验结果基本一致[7-8]。奥美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的抑制作用是氯沙坦的12倍,是EXP3174(氯沙坦的活性代谢物)的2倍[9],这可能是奥美沙坦降压效果优于氯沙坦的主要原因。

在控制高血压时,应选用24 h长效药物,保持24 h均能产生平稳降压效应,以降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恢复正常勺形血压曲线,降低血压变异性,保护靶器官[10]。谷峰比值是评价降压药物降压平稳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FDA建议应用谷/峰比值>0.50来评价长效抗高血压药物[9]。奥美沙坦具有半衰期长的优点[11-12],24 h ABPM的结果表明,治疗8周后奥美沙坦治疗患者SBP和DBP的谷/峰比值均高于氯沙坦资料组,提示奥美沙坦24 h内的持续降压能力优于氯沙坦。

老年高血压患者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所占比例较高,约占所有老年高血压的60%,易发生性低血压,因此在有效降压的同时,选择安全的药物尤其重要[13]。在本研究中,奥美沙坦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症状均轻微,不需停药接受特殊治疗,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奥美沙坦酯口服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吸收剂量的35%~50%随尿液排泄,其余经肠道排泄,呈现较平衡的双通道排泄[14]。该药不被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也不影响P450酶的活性[9],因此与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阻断剂或诱导剂通常不会发生相互作用,与心血管系统的常用药物可安全地合并使用。

综上所述,奥美沙坦酯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每天口服20~40 mg能够有效、安全地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与氯沙坦钾50~100 mg降压作用相比,奥美沙坦24 h内持续降压时间更长,不良事件发生率也较低,患者耐受性良好,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9-13.

[2] Miura S,Fujino M,Hanzawa H,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inverse agonist of 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J]. J Biol Chem,2006,281(28):19288-19295.

[3] 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奥美沙坦酯治疗轻度及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10):737-739.

[4] Miyashita Y,Saiki A,Endo K,et al. Effects of olmesartan,an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nd amlodipine,a calcium channel blocker,on 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J]. J Atheroscler Thromb,2009,16(5):621-626.

[5] 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 Eur Heart J,2007,28(12):1462-1536.

[6] Warner GT,Jarvis B. Olmesartan medoxomil [J]. Drugs,2002,62(9):1345-1353.

[7] 罗莎,罗珊,马爱霞.奥美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0, 7(7):28-34.

[8] 李延鸿,朱怀军.奥美沙坦治疗中国人群高血压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6(3):218-221.

[9] 诸骏仁,蔡绳,范维琥,等.奥美沙坦酯与氯沙坦钾治疗中国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周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877-881.

[10] 杨璇,李长江,武越.奥美沙坦酯与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2013, 8(2):159-161.

[11] Scott LJ,McCormack PL. Olmesartan medoxomil: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J]. Drugs,2008,68(9):1239-1272.

[12] Barrios V,Boccanelli A,Ewald S,et al.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olmesartan medoxomil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OLMEBEST Study [J]. Clin Drug Investig,2007,27(8):545-558.

[13] 王志军,柯元南,周建芝.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 10(4):246-249.

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2

实验室是承担高校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实验室有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力实验室和机械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都承担着对应学科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实验的任务,各类实验室有贵重的仪器仪表设备、有毒化学试剂、强电设备等。实验室的安全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强化监控下的安全管理,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需要研究有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是保证高校教学安全的基础。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性的安全管理建设方案和对策,以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高校实验教学秩序,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和教学实践的操作环境,实验室内部存放有大量的实验试剂、实验仪器设备等,实验室的安全隐患突出,常发的事故比如触电、火灾、爆炸、化学中毒、生化泄露等,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稍有疏忽,就会导致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导致师生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为了研究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的模式,需要首先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实验室安全运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校实验室承载的专业涉及面广,人员进出复杂庞大,导致安全管理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一些综合类高校承担着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实验室的种类规划较多,比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机械实验室以及一些特种实验室,如消声水池、风洞、水洞等实验室,各种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和安全防护的等级和特点不一,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另外, 高校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每天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复杂,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出现安全事故。

二是高校实验室的层次杂、流动性大,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上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很多高校的实验室承担着本科、研究生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验和科研任务。由于实验室中使用者的操作层次不一、人员更替较大,成分较为复杂,导致安全管理的难度较大,容易产生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等现象。

三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中自由主义作风较为严重,重学术、轻安全的思想扎根较深,导致师生对实验室安全操作的管理构架和意识不够清晰规范。因此,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统筹协调不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系到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将会产生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实行严格的分工负责制,建立主管机构,分派主管人员,结合多级管理体系,进行统筹协调管理。

二、存在的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和管理的特点可知,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设备仪器的管理、制度的构建和人员素质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现漏洞,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涉及规章制度方面、人员素质方面、执行标准方面和管理体制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在规章制度方面,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方向还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合理、不明确和不细致的问题。高校实验室的种类繁多,安全管理的末端细节复杂,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方面一定要具体完善,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将会导致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打折扣,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2)人员思想方面,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规则制度落实不严,末端落实差强人意,安全规章流程走形式。在管理的落实方面,人员思想的不重视导致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规则和细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师生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苗头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导致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每年各种大小事故屡有发生。

(3)执行标准方面和管理体制建设方面。高校实验室进出人员多、层次杂,导致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标准方面大打折扣,末端落实不严。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安全管理体制建设和标准较低,对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的前瞻性不强,无法对容易出现的事故苗头进行动态管理和科学调整;对各项法规条例的执行标准不严,导致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够,容易滋生安全事故。因此,高校需要从上到下、从体到面进行安全管理的节点控制,从细节抓起,从末端落实抓起,严格监控,强化监督,促进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三、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举措分析

目前,高校根据学科类别和专业特征,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实验室,由于实验室的自身特点和实验人员的个人素质和安全意识等原因,导致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行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突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学校建设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实验室存在专业涉及面广、进出人员多的特点,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具有自身的特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渗透于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管理及高校的资产和设备管理之中,安全规划复杂性增加导致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困难,需要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制度落实、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的健全等方面下功夫,在强化监控的前提下促进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的优化,相关的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准确地贯彻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的规则制度和各项法规要求。在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中,根据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实施细则相关法规要求,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坚持“强化意识、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构建健全的考核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确保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和管理的规则制度落到实处,强化监督和宏观监控,加强全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

二是健全的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高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管理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和人才队伍建设,对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涉及危险仪器设备和物品加强监督管理,试行考核上岗和在职培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和素质。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人员、设施,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是实行负责制,采用分级负责制,使得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末端和实处。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序性,对高校的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实行分级负责制度,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设立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专职机构,根据专业、学科特点,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设立安全工作小组,对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专项负责和管理,同时,加强安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所需经费应列入学校每年的经费预算,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四是强化管理监督和制度建设。实验室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论证要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符合,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监督机制,建立实验室安全员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追究,做到责任层层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模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

五是组织制订本校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通过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提高实验室安全防范能力。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制订本单位、本实验室的具体管理规程,凡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人身伤害事故,要进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在条件保障方面,加大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应根据本校的实际,保证相关工作的必要开支。

另外,高校应该通过强化监控,并落实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进入实验室工作和进行实验学习的师生,必须对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剧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先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和操作规范指导检查,通过上岗培训,取得合格证,方能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和实验;对于剧毒化学品和其他高危物品,要落实严格的监控制度,实行双人记账、双人双锁,以堵塞管理漏洞和盲区,避免酿成大的事故。

四、结语

实验室是承担高校进行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强化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规范安全管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坚持“强化意识、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完善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确保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师生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安全,同时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监督机制,通过强化监督和监控,保障高校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阮 俊,金海萍,李五一,等.提高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工作参与积极性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2-174.

篇6

对于我国各大高校来说,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同时,高校建立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国各大高校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探析了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重要性、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备性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逐渐表现得积极向上,同时对高校学生也采用了一种“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验室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要承担的是培育新一代人才的重担。但是,在实际实验室教学过程中,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在教育中发挥实验室的重要作用。为此,通过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效、可实施的方案来建立完备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

1提高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实验室作为实验操作的重要场地,其设备和材料都必须受到高校学生的共同爱护。在不断完善的高校教育体系下,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可以有效降低高校实验组的利益损失,提升高校实验组的效益。这样可以使实验室规范地运作,在保障实验室成果的情况下,维护整个实验室器材的完备性,这也是对各种实验室器材的整合运用。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可以为实验室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也可以为高校学生掌握更多技能提供更多的机会。

2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最基础的问题,会影响实验室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不完善的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下,有些教师的不规范行为很可能会带给学生不良影响。

2.2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是应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实验室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不严格,将导致实验室的日常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比如没有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维护、清洗和更换等,这样会直接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造成恶劣影响。

2.3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在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是最严重的问题。比如,摆放或操作不当会对高校实验室器材造成损坏,甚至会威胁到实验室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3提高管理制度建设完备性的有效策略

3.1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拟定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让高校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遵守教学制度。同时,为了完善高校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还要让教师和学生在规定的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向实验室管理人员申请,让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决不能破坏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另外,教师在开展实验室教学之前,还要给学生们普及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材料的相关知识,以免学生对实验器材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只有对实验室教学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3.2严格管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

为了严格管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不仅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监督和核查,还要为仪器设备的管理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约束实验人员滥用仪器设备的行为。首先,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高校要加强监督和核查,定期对实验室仪器进行维护、清洗和更换等。同时,将实验室日常维护工作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然后组织监督人员对老化或损坏的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维修。其次,对于仪器设备的管理,高校还要增强实验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意识,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

3.3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管理

为了强化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有效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改善实验室环境,保护实验室器材,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首先,改善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消除实验中其他干扰因素,以更好地进行实验研究;其次,爱护实验室器材是为了确保现有器材的使用安全和后期所购置的器材的有效使用;最后,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是要增强每个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这样可以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的完备性,就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高校只有强化管理完备性建设,加强执行者与管理者、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才能更好地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淑英,于同泉,杨柳,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探析[J].分析仪器,2013,15(1).

[2]彭春元,林远煌,许显坚,等.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5).

[3]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2).

篇7

(赤峰学院 团委,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研究主要以高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为研究重点,重点论述了大学生都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人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祖国的所希望看到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安全方面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学生犯罪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学生饮食、住宿、交通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理化生实验,体育运动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伤害等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做好重视高校自身在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隐患报警机制的建设等措施;规范正常的教学程序,严控实验试剂,防范危险的出现等以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

关键词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9-02

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某种偶然突发的因素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事件.就其特点而言,责任人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过失失职而不是因为故意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安全需要是马斯洛需要理论中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于安全的追求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意识之一.如果在现实的人类生存与国家生存安全问题受到挑战,则会引起人类乃至国家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严重者会出现从骨子里透出的反抗意识.高校属于我国国家机关的附属单位,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和科研人才的重任,素有象牙塔之称.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逐渐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使得高校的门槛开始降低,高校的在校学生数量飞速发展,由于这一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高校的安全问题逐渐开始升级,成为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并且随着近年来高校安全问题不断升级,使之高校的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北京高校网吧火灾,云南高校马加爵杀人案,河北高校所发生的刑事案件均引起社会很多波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基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安全问题具体探讨一下当前高校主要的安全问题与现实解决策略.

1 高校在校园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面对学习、就业、社交、恋爱等一些问题,加之大学生年级尚轻,涉世不深,很难处理以上问题.长期的压力下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发严重,部分大学生出现轻生或者对社会和学校造成不良影响的破坏行为.因此,在现实的高校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安全问题的一大隐患,对于学生与学校均处于危险之中.

1.2 高校学生犯罪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生是我国对部分高尖端人才的统称,是国家建设的希望.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重知识,讲诚信的高校也会出现部分大学生无视国家法纪,无视自身前途,对学校和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有社会学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左右;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占高校学生总数的1.26%.虽然大学生犯罪人数所占比例较小,但也呈现一定特点,如犯罪率逐年上升,如犯罪手段具有很高明的知识成份在内.大学生犯罪对于国家和社会均具有很坏影响,因此,在现实的高校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这一问题.

1.3 高校学生饮食、住宿、交通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由于高校的食堂管理不够完善,使得近年来高校发生的食物中毒的案例非常多,再就是由于学生在住宿方面学校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漏洞,使得学生在住宿方面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加之当前我国破烂不堪的交通问题,也给部分学生的出行安全带来一定困难.再就是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大学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一些学生违规使用热得快、电褥子、酒精炉等高危设备,给现实的高校校园安全带来一定挑战,从以上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处于亚社会的高校校园也时刻被危险笼罩,时时刻刻都有夺去学生生命的可能,给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提出挑战.

1.4 理化生实验,体育运动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伤害

在现实的高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除以上三个方面会给学生的现实生活带来一定安全挑战外,即使是高校主要育人手段中的正常教学也会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一定危险,也是威胁学校安全的主要方面.如在现实的很多高校的理化生实验过程中,由于部分理化实验存在一定危险,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接触剧毒化学药品,接触电流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接触铅球、标枪等重竞技,这些教学均会给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危险.曾经在我国高校发生过,在化学实验室上,某一名学生实验操作失误将桌面多种普通试剂乱混合,导致生产一种新型的未知的毒气,多人死亡;浙大化学女博士死于实验室等事实均给正常的校园安全带来威胁;再就是在现实高校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实验需要接触电流,并且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接触部分放射性物质,也会给正常的教学安全带来一定挑战;再就是在现实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并且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是运动强度过大的情况下,出现猝死或者晕厥等现象,给正常的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2 高校校园安全的解决策略研究

2.1 重视高校自身在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当先很多高校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如食品、住宿等问题的根源均来自于学校自身的管理问题,很多高校特别是基层高校对于学生的食品安全,住宿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对于这方面的检查力度相对较少,使得部分不法商贩和部分学生钻了制度的空子,给学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隐患,为了根除这类安全隐患,需要学校尽快完善在安全方面存在的制度漏洞,加强安全监测与管理,使学校的安全有制度可依.

部分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源自于自身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很多学生整日忙于学习,对于自身的安全问题的考虑相对较少,使得在现实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当危险发生时,自己乱了阵脚,自救手段与逃生技能较差,使得自己的生命受到挑战.为了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在现实的高校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阅读部分有关安全方面的书籍,让危险发生的时候能够自救或者逃生.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一次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隐患报警机制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保障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规范高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高校建立校园安全隐患报警法律机制.对高校校园中安全隐患的发现、报告、论证、解决、责任等作出具体明确的法律制度方面的规定.使得现实高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有具体的负责人,在出事故的时候能够找到具体人员进行负责,并追究部分管理人员的责任.预防是减少事故的最根本办法,因此,校园安全方面仍需以预防为主.

2.3 规范正常的教学程序,严控实验试剂,防范危险的出现

因为在现实的理化生试验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为了在保证正常教学和实验的开展,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技之长,在严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规范部分教师正常的教学程序,让教师严格遵守教学计划所制定的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不走捷径,不投机取巧,严格按照书本和大纲进行教学,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降到最低.再就是在现实的理化生实验过程中,由于存在一定危险,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在现实的高校理化生实验过程中,需要规范实验室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让实验有章可循,再就是由于部分化学药品具有一定危险性,在现实的实验过程中,也需要规范实验试剂的保存与使用,严禁将使用试剂带出实验室,从源头上敲醒警钟;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多增加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练习,强调健身安全的重要性,减少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身体练习,减少重器械的练习比例,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防止学生恶意使用单杠、双杠等器械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3 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学生生命和学校声誉的大问题,且不可麻痹大意,大学生都是未来祖国建设的重要人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祖国的所希望看到的事情.但是在现实的高校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在安全方面存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学生犯罪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学生饮食、住宿、交通问题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理化生实验,体育运动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伤害等.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做好重视高校自身在安全方面的制度建设,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与安全隐患报警机制的建设;规范正常的教学程序,严控实验试剂,防范危险的出现等措施,以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光钛.构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

篇8

一、分析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现状

(一)经营主体多元化引起食品安全风险

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安全风险就是高校食堂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高校开启后勤化管理模式,高校食堂的经营主体多元化,采取托管或者租赁以及承包等经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食堂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食品安全问题。还有一些高校食堂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很少或者极少增加食堂硬件设施,甚至人为地降低食堂食品质量。多元化的经营方式给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二)采购渠道不够规范引起食品安全风险

高校食堂食品原料采购渠道不够规范也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风险。一般来说,高校食堂每天采购的原材料是非常多的,其面临着非常大的安全风险。例如,购买的一些原材料种植不规范,不满足国家安全标准,甚至使用违禁农药等。另外,如果原材料采购以及保管过程不够规范,就比较容易出现变质、过期的问题。

(三)管理机制与从业人员有待改善

我国高校食堂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高校食堂的从业者基本上是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员,其往往对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甚至有一些临时工都没有取得健康证,其从业资格很值得怀疑。另外,一些高校领导对食堂食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提升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意识

作为师生饮食的公共场所,保障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领导要从学校的稳定与发展角度思考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处理好暂时性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障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想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提升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树立“质量是生命,安全为前提”的高校食堂食品管理理念,重视师生对食堂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将食堂食品安全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管理者脑海中。学校还可以建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小组,对食堂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切实保证食堂食品的安全。

(二)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还要健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在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食品销售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院校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实际管理情况与管理水平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禁生搬硬套。高校还要重视落实奖惩制度,帮助落实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奖励那些食品安全制度落实较好的个人或者是班组,对违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个人以及班组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可以采取解聘措施,以增加个人或者是班组的危机感、责任感。奖惩制度能够确保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三)减少食堂食品的采购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很大的风险来源于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

为了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质量,就要减少食堂食品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加强农校衔接,保证学校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的安全。加强农校衔接,减少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不仅能够降低高校食堂原材料采购的成本,还能够保证高校食堂食品的安全性。高校要规范食堂食品原材料采购制度,确保采购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的采购程序进行采购。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食堂食品原材料农药残留检查的实验室,确保采购来的原材料安全可靠。

(四)建立多元化食品安全监督机制

防控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风险,还要注意建立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学校不仅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要组织学生成立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动员高校学生以及管理者主动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来,实现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全方位、各层次的监控。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学生管理委员会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管理以及销售等环节进行检查与监督,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食堂。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学生管理委员会还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校园网学校食堂食品的安全情况,发现任何问题都可要求食堂进行整改,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学校食堂要定期公开食品情况,帮助师生增加对食堂食品的了解,还要公开食品制作、销售过程的成本核算,以身作则。

(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进行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时,高校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目前,我国已经施行了《食品安全法》和高校食堂方面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以及《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非常可靠、科学的参考。高校要坚决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要求的部分,用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同时,学校还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促进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良性发展。

(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应急机制

高校应该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应急机制,保证在出现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采取果断的措施。具体来说,食品安全管理应急机制要以预防为主,进行群防群控,按照相关操作要求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测,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要注意加强食品安全检测,争取早发现食品安全事故,从而早报告、早控制。高校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操作性较高的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将应急工作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上。平时也要积极组织进行食品安全事故演练,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及时启动食品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果断采取有效措施。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高校 财务信息化 管理安全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高校实力的竞争,更是高校之间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竞争。高校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下面将就我国高校应当如何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基础

(一)提高高校内部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求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实际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并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换言之,财务部门在保证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重要”性往往突出体现在高校重大决策过程中。因此,作为高校,应当促使财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在高校进行重大的决策时,??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应当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使高校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保障。一些高校仅仅将财务部门作为管理资金收支的工具,拒绝财务人员参与高校的重要决策,这就使得财务部门对高校重要决策的产生过程不了解,从而使高校重大决策结果的可行性得不到保障。

因此,要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首先就应当促使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地参与到包括重大决策在内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提高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进而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其次,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率先提高内控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活动,从心里真正重视高校内部控制。尤其高校关键部门的领导者,往往起带头示范作用,领导者的言行是高校普通工作人员行为的标杆,因此,只有高校关键部门的领导者重视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才能够带领高校中的财务工作人员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并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内部控制的构建中,进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从而使高校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换言之,高校要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促使高校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高校内部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除了要提高高校中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那么应当如何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呢?笔者以为应该主要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第一步要对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岗位进行详细的职责分工,确保高校中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分明。现阶段在高校内部一些岗位之间存在不相容,但由于一些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紧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在高校中难以真正体现,一人多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会导致职责不清,从而使得财务核算的结果不规范和不准确。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使职责不相容制度在高校中得以体现,才能够促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完善。

第二,完善高校内部预算制度。一些高校并未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从而使得预算部门无法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展开相应的活动。要想完善高校内部的预算制度,就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预算制度体系,对高校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从而使高校内部预算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第三,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除了应当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预算制度外,还应当加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一些高校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沟通程序,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较为分散,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应当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信息沟通,从而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监管体制

要想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体制,应当从高校内部和外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着手。

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一些高校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会使得高校中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严重时会导致现象发生,再加上一些高校未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纳入相关的考评中,就会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更加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为了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应当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内控工作人员能够依照规章进行相应的工作,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减少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

其次,作为高校外部监管部门,审计和财政部门除了应当重视高校内部的资金收支情况外,还应当重视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这是因为目前高校外部的主要的监管由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成,这两个主要的监管单位主要侧重于高校中资金收支是否合法,而对高校中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难以进行有效的审查。但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控制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高校内部的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作为高校的监管部门,审计和财政部门不仅要对高校内部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管,还要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管,才能够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补救性内部控制手段是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重要抓手

财务软件作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载体,其开发方式,分为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高校内部的财务部门在开发与使用财务软件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风险。在开发阶段,高校应当将财务工作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处理规则嵌入到系统程序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开发者的技术局限,和投入资金预算限制,往往难以嵌入的尽善尽美,导致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仍存在安全风险。并且,因其开发方式不同,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特征不同。针对不同特征的安全风险,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应补救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力保执行,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风险。

三、以人力资源政策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

人力资源政策属于内控制五要素之一的“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财务系统管理人员岗位的重要性,要聘用既能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又精通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管理高校内部财务软件系统的使用。要加强对财务系统管理人员“德才兼备”的关注。“才”方面,在“聘”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学历学位考量,更应当在“用”环节,考核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德”方面,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在财务部门内部测评和相关部门业务关联者中测评。将考核和测评情况,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依据。另外,因其岗位重要性,可适当调整财务系统管理人员的待遇,这样,在技术和职业道德和待遇层面,为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降低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管理,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一些建议。只有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才能够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焕昌,周艳娥.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3(11).

[2]邱升齐.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1(8).

[3]刘仁芝,王群.浅谈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

篇10

(一)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指高校对供电照明设施及线路、消防设施设备、可能威胁人员安全的安全隐患的管理。高校中的供电照明设施很多,一旦线路老化破损漏电会给学生等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植物等存在缺陷也可能引起伤害事故。此外,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宿舍内使用热得快、电熨斗等大功率电器,离开宿舍不切断电源,使用劣质的插座、线板,吸烟并乱扔烟头等行为均严重威胁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消防常识、自救及逃生技能了解较少,也成为了学生摆脱威胁的障碍。

(二)后勤用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高校后勤企业不规范的用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极大地冲击了高校后勤企业传统用工方式《。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将使高校后勤企业职工的维权意识得到加强,这也同时是后勤企业的违法用工成本显著增加《。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彻底结束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用工的“低成本,无标准,无依据辞工”的状况。新《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高校后勤企业合法用工,将以往违规用工的做法列入禁止的条款中,这从某个角度增大了高校后勤企业的违法风险和用工成本。第一,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高校后勤一般通过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来规避用人成本风险。工资支付弹性也很小,基本与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持平。另外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也极不规范,社会保险也难以到位。新劳动法实行以后,高校后勤企业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严格规范用工关系,保证工人足额兑现工人工资和社会保险等。第二,实施《劳动合同法》后,高校后勤工人的利益得到了极大地保护,收入也相应的增加,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进而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减少了职工过多离职带来的成本增加。第三,随着后勤用工方式的多元化,人事制、非全日用工制、劳务派遣制等成为选择《。劳动合同法》对后勤的这些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鼓励,后勤为降低用工风险、减少用工成本,也将更多地考虑劳务派遣和非全日用工制。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要注意连带责任承担问题。

二、规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法律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高校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的高校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是如何规避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要环节。很多发生的事故表明,大多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正是由于安全工作责任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楚造成的。因此,高校及高校后勤管理者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同时也要制定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及奖惩制度。高校后勤各个部门要层层负责,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完善事故处理责任制。尽管高校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采取了安全防范措施,但仍然避免不了突发性的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除了必须加强防范管理外,还必须完善事故处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事故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故发生时,处理的及时有效,将突发事故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再次,加强和完善安全工作通报制度以及事故上报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通报制度以及事故上报制度,有利于对高校安全工作、安全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和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时找到应对的措施来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止事故的恶性循环。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后勤安全管理制度规避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建立和完善校内各种后勤安全规章制度,建立一定的隐患排查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自纠自查内部管理中的隐患并及时消除。部门责任人要具备预见能力,能及时预见隐患事故,防范于未然。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安全保卫、消防、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向学生提供符合行业或国家的有关要求与标准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高校的公共设施、校舍、场地及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实验室等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高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清晰,尽量避免造成伤害事故。要饮食饮水卫生,防止食物中毒。注意疫情,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对安全事故处理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注意搞好校园内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提高门卫的素质,使之掌握和落实防范工作的规则和法规,做一个好后卫的接待和登记工作。夜间保卫应作为重点工作,坚决杜绝不法分子夜晚作案。关键岗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在上班时间内,也应安排校园的检查,以防止犯罪的不法分子。另外还要注意调整和加强安全保卫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对进出校园车辆的管理和登记。应划定专门在校园区域停车,保护秩序井然的学校,治安的安全。

(三)加强高校学生自律教育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指高校对供电照明设施及线路、消防设施设备、可能威胁人员安全的安全隐患的管理。高校中的供电照明设施很多,一旦线路老化破损漏电会给学生等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植物等存在缺陷也可能引起伤害事故。此外,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宿舍内使用热得快、电熨斗等大功率电器,离开宿舍不切断电源,使用劣质的插座、线板,吸烟并乱扔烟头等行为均严重威胁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消防常识、自救及逃生技能了解较少,也成为了学生摆脱威胁的障碍。

(四)加强高校后勤职工法制教育加强后勤职工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定期对职工进行《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加强对《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刑法》《、侵权责任法》等新颁布、新修改法律法规的学习;第二,注重身边案例的总结、以案说法,注重加强后勤职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注重对结合职工本职工作的法律知识考核,以求对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

(五)切实树立高校后勤用工新观念《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高校后勤用工影响是深刻的,所以高校后勤用工更应该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第一,树立依法用工的观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今天,高校后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招聘用工制度的全面的突破,聘用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新用工制度广泛实施,为高校后勤带来的活力。但是,当今的高校服务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违规现象。通过《劳动合同法》颁布施行,高校后勤必须真正转变观念,坚持依法用工,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树立良好形象。第二,树立科学合理用工的观念首先是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劳动合同法实施,标志着让人的价值的重要性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使劳动用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做到严格选人,严格控制用人的进口环节。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一旦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那么人员的辞退就变得极为困难,所以,严格控制进口关闭是更重要的。再次是要做到用工的合法辞退。劳动合同法颁布,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成为劳动合同的最主要形式。虽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等于不可以辞退用工,但却需要极为严格的程序和足够的理由。第三,因地因时因事,灵活经济用工的观念高校后勤实体劳动和社会企业相比较而言还是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的,诸如:大学近三个月的寒暑假,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不在学校学习、工作,这就是后勤企业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树立灵活、经济的用工观念。首先是要充分利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高校后勤企业可以再一些辅的服务方面选择这种形式来解决避免人员规模过于迅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过快增长的问题,这样既确保了服务质量,又减少劳工用工的风险,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其次是充分利用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解除合同、终止合同均无需理由,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所以,高校后勤实体应该更灵活地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