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起将被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由此标志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更加紧密,因此相对于国内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清晰认识到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使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着重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果学校不能够在此形势下很好地处理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该专业毕业生将不能够高比例顺利就业或是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本专业在社会的影响力将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人们全方位对该专业进行探究。

一、国内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图书情报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队伍建设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有关文献资料,我国目前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共计22万左右,其中7万人从事情报工作。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来,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的学历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具有专科学历的人员就非常少,而目前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非常多,基本上实现了专业以上学历的人员队伍结构。而且这些人员普遍都接受了专业的知识培训,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情报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立足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科技情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是表现出了很多的缺陷,以下数据就充分说明了该点问题:从事科技情报人员在科技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还不足1%,同时从事科技情报的人员在年龄上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人才推动要求下,欧美等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人员教育体系,比如美国就建立了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考虑,有效地为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另外其它院校也都设置了关于信息管理的专业,并且开展了信息管理系统课程。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分析

(一)就业概况及困难情况。通过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是行政,约占13%;管理约占4%;销售约占2%,学生91人,目前就业的只有21人。就业的21人中,行政方向的有12人,管理方向有4人,销售方向有2人,其他的有3人。从2013届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是行政,约占26%;管理约占8%;销售约占4%,学生95人,目前就业的只有43人。就业的43人中,行政方向的有30人,管理方向有5人,销售方向有5人,其他的有3人。从这两届就业生人数上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性。

(二)就业困难的基本成因分析。

1.社会方面。大学生属于市场产品,大学生就业属于产品消费过程,因此在市场自由化的环境背景下,大学生能否就业的重要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认可,评价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是否存在需求的意愿,也就是用人单位是否有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二是大学生是否具有用人单位要求的素质,也就是大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只有满足以上两点之后,才能实现大学生与市场的双向择业,如果其中存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就业不成功。

2.学生方面。学生是社会就业因素的主导,通过对本院系学生的实际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就业岗位非常迷茫,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结合实际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会选择会计岗位,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

3.教学方面。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区分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掌握内容是不一的,不同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力是不一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少之又少。

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分析。所学的主干课程有初级会计实务、经济学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管理与重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素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产品营销与策划能力、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二)必须掌握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

1.统计学是经济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统计学说的通俗点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基于当前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经济管理专业岗位对相关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懂得如何进行绿色GDP核算等,以此适应互联网+战略。当然作为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掌握市场调查技术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技能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调查与分析,因此作为专业学生要掌握必要的抽样调查技术,能够根据抽样调查掌握全社会科技水平,总结出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概率论就是通过对数据的研究而发现其中规律的学科,因此作为专业的学生要重点学习该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以此提高自身的数据推理与加工能力。

4.掌握统计分析应用软件。为了配合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信息专业学生还应熟练掌握SPSS、SAS、MINTAB、STATISTICA、TSP和马克威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例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此种软件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软件,尤其是该软件包括了很多方法,具备强大的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各种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因此需要重点学习。

四、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结合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但高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应该与教育部下达的专业总体目标一致,致力于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高校,人才的使用在企业。目前本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扬海科技合作,以进行在校培训方式对大三学生进行培训,但力度需加大,应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这种培养方式。

(三)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度。大多数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不够,可适当请些名师教授开设该专业的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该专业。

篇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手段,深入研究并解决各类社会系统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尽管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中简称“信管”)的解释如此简单明了,但是在我国多年来的教学和实践中,许多社会人士、学生、甚至一部分老师都还是对这个专业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设在哪个学院?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大学,都陆续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部分具有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优势的理工科院校也从80年代初陆续创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图书情报检索、信息学及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管理门类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以此来看,实际中这个专业有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有的设在计算机科学相关学院。但该学科本质上是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信息管理问题,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设在管理学相关学院应该更为合理一些。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一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所属学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属于管理学;计算机专业属于学。

(2)所学内容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中有一部分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交叉。但该专业只是要学习通过计算机来搜集信息、管理信息,所以主要学习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计算机专业所学的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原理、技术、应用等方方面面,而且计算机专业不学习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3)人才培养方向不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有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的是“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问题分析

1.“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出现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的研究重点。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易行。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应该非常多。然而很多学生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找不到设给该专业的岗位。

2.“信管就业难”之怪现象的成因分析

(1)学生方面。多数学生不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2007年6月,广州工业大学的何斌教授等以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相关资料。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未能将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区别开来。同样的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生学了同样的课程之后能力提升的方面也应是不一样的。然而教师在认真讲授课程的同时,对学生的专业引导比较少。

同样一个老师既教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引用》,也教信管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但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学习数据库原理、技术、应用、工程等各方面,而信管专业只要透彻掌握如何使用数据库来存储、修改、查询数据即可。就这一门课来说,信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使用同样的课本是不合理的,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考核办法也是不合理的。

(3)社会方面。社会其他人士对信管专业的认识更是不够的。很多工作岗位其实是需要信息管理专业,但招聘者往往认为凡是与计算机有关的都是计算机专业,其实不然。

其实绝大多数普通组织、企业、机关需要的所谓计算机专业人才,无非做这样一些工作:一部分工作来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这些工作是属于计算机专业;而更多的工作是来使用、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经过培训之后的人员都能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但维护、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专业的信管人员来进行的。

计算机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呢?当然可以。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内容,当然也学习过《软件工程》之类的课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学习非常笼统。

而信管对信息系统的学习更为细致,相关课程是《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否符合组织的需要,是否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是由前期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决定的,而绝不是编程这样一项工作。

编程只是系统实施阶段的一个很小的工作。另外这项工作是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编程人员来做的。有了前期的信管人员所做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系统需求、数据流程、系统功能模块、数据库、人机界面、输入输出、代码分别如何设计,以及详细的程序设计说明都已经记录在《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说明书》中,编程工作到此时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程式化的工作。

这些组织可能不明白自己所需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管专业的,而误以为是计算机专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是不好改变的,需要漫长的时间。

综上所述,“信管就业难”的原因是这门学科尽管已经发展了五十多年,但各行各人对它还是不甚了解。

3.信管专业的就业市场调查

(1)中华英才网将职位分成了34大类,900多个小类,大类中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类中有“系统分析员”、“ERP技术应用顾问、ERP实施工程师”、“系统管理专员”等小类职位是适合信管专业学生就业的。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0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3821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699个。

(2)智联招聘将职位分成了38类,未有“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0)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085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职位2576个。

前程无忧没有将职位分类。

在“搜索职位”一栏输入关键字“信息管理”(2009年4月27日9:15)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2422个,属于关键字“信息系统”查到全国范围内近两月职位4402个。

通过对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目录》中可以查到要求专业为“信息管理”或“信息系统”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职位数量如表1所示。

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加强对新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仅仅是教师参与其中,更应该让社会人士,如企业负责人、毕业生等等参与其中,让新生有就业意识,有危机意识,及早制定方向,规划好大学生活。

2.尝试“本科导师制”。信管专业本科生的导师可以没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等限制,本质上就是每名教师经常与几个学生在学业方面交流一下,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到比较正确的学习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尝试“任务式”教学。无论什么课程,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就业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有重点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不要以笔试为成绩评定的最重要的方式,增加课程设计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结束之时让学生感到真的有收获。

4.让学生走出课堂,合理利用假期时间认识社会。大学生应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专业实习,找到自己在专业方面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学习期间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下一个假期实习时必定可以有所提高。四年时间,如此循环往复两三次,必然会有益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彤.浅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科学教育论坛,2006,(4).

[2]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3]何斌,安娜.关于“信管”和“电商”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8,(5).

篇3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

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前全世界发展的重点技术,是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向信息化转型的进程, 一个专门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学科——“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就应运而生。 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化、 管理科学化的概念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管理之中。 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化运营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环境。 因此社会对具有背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概况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其目标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从那时起,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服务。我国从 1978 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办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始,该专业在我国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1998年国家教育部本着“淡化专业、强化素质”的原则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合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简称《专业目录》),将经济信息管理、图书情报档案、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 5 个专业合并,统称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

二、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1.优化课程比例结构。由于本专业涉及到以下三大学科:①经济学;②管理学;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专业体系和课程设计上在包括信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让学生获得全面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凸显专业优势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自由的选择专业方向和相对应的课程,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提高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例。

2.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来看,当前社会、企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人员,主要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软件开发、技术研发、进行系统集成和分布式处理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人员,包括信息产业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数据库联机查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如咨询顾问、CIO 类,从事售前售后服务支持、ERP 实施、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侧重于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等;三是电子商务类人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系统、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实施,侧重于 Web 技术。对于第一类人才,专业程度较深,偏重于计算机,应主要由计算机专业来培养。对于后两类人才强调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求具备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性技能,社会对这类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比较广泛,因此信管专业也应着重培养这两方面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架构,我们应该紧贴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增设实践技能性的课程,并参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页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程序员等来设置相关专业课程。

三、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块

1.公共基础教育模块。本模块主要是院校中的公共课程,如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及思想政治、外语等。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身体、思想、人文、社会、心理素质,为今后的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我们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应加强经济管理类的一些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及其应用、财务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但对于信息基础课程也不容忽视,如操作系统、C/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2010 年 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成立课题组,并研究和设计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 2011》(CIS2011)。共设计了 12门课程,包括 6 门核心课程和 6 门推荐课程。其中,6 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我认为应把这六门核心课程全部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对每门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加强每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强化信管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4.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技术分化模块中,主要设三个特色方向:硬件维护和管理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管理方向、电子商务方向。在第一个方向中,主要针对对计算机硬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介绍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网络的工作原理,使用故障的排除等动手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第二个方向中,主要有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经济学、信息组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检索、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等;在第三个方向中,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网站设计与实现、电子商务系统设计、软件工程、J2EE 平台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并在生源还较少及师资力量缺乏的初级建设阶段,在院系专业课程的交叉点方面,充分利用学院的师资力量和资源,使各个专业的选修课公有化,为信管专业学生服务。

5.独立实践模块。在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主要有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考虑到我院管理学部在 ERP 沙盘模拟的特殊优势,我们可以尝试让ERP 沙盘模拟的课程设计成为信管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培养信管专业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手段。

四、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体现在:

(1)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 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由浅到深、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由课程学习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成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2)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项目中。 通过项目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期末成绩考核方面突出实践成绩,学生成绩单上专门有实验一栏,记录学生的实验成绩。

(3)实践形式的创新。 校内和校外实训相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实训效果, 每一名学生都有企业导师。

(4)实验教材的创新。 针对学生认知特点,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组织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另外本专业还有一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即《数据库实验指导书》。 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 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课程是教学之根本,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决定了课程体系的结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和医药院校特色,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强调学科融合,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养,具有较强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永刚,黄丽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

篇5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 复合型

中图分类号:C93116;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70-01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分析

所谓信息管理,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合理使用各种方法,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处理的行为。信息的组织、控制、存储、处理、传播等行为是信息管理活动基本内容。当前对信息管理一般有两种认识:(1)所谓信息管理就是文献管理、数据管理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管理。(2)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生产、控制、流通、存储、组织、传播等活动的合理调控。信息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之后产生的新型管理模式,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说明了信息管理已经从对数据、信息的简单管理模式,进入重视参与信息活动的人文、技术以及经济等多方因素综合管理高级阶段。

信息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核心是围绕“信息资源管理”展开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场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市场经济信息是离不开信息资源。其实市场就是建立在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交流平台,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市场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政府信息管理其实就是政府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通过法律、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发展所做的相应管理措施。企业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市场信息、政府信息制定的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关管理手段。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分析

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国家把培养目标定位于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他既不是纯技术人才,又不是纯管理人才,而是复合型人才。基本目标的确立,给高校培养人才层面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1)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2)运用所学解决一些基本实际问题能力;(3)中文、外语的表达沟通能力,实现跨国交流平台的搭建;(4)能够及时发现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能力。

还有学者统计美国等国家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学生毕业一般从事系统分析员、政府部门信息顾问、网络中心主管、信息中心职业等职位。能够应聘上岗的学生一般具有应具备的能力:(1)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硬、软件及通讯技术;(2)能够合理利用系统中的信息内容;(3)能够运用组织理论将技术与组织结构思想结合起来的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培养技术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人才。所谓技术型人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但是学生如果专注于编程缺乏管理思维很难有更高的前途。所谓工程型,就是以计算机、工程数学、经济管理、系统工程等四类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如果管理思维运用得当可以成为高级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项目核心骨干,其管理特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实复合型与前两类人才相比,就是更具核心竞争力,由于这类人才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具有驾驭信息资源能力及信息系统开发管理能力,极易成为信息系统项目中的核心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信管专业是由多个专业合并而来的,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将会影响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信息管理专业学科优势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问题;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59-02

一、引言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的,其专业发展各有侧重。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谈几点建议。

二、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的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理工科的特色明显,侧重于培养系统开发人才,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第二是以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是其科技情报学专业,侧重于教给学生以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析与预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从事信息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是各类财经院校,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并没有一个较固定的要求,而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财经类院校只是简单地照搬理工类或综合性院校的做法,即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做简单的叠加,并没有使其相互融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在认识上不明确,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明确。这也就是说,目前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较普遍地都存在一个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的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直接映射出该专业的理念和特色。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信息系统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没有必不可少的整合。这样,课程之间就难免有重复。另外,理论性的课程也较多,与实践结合也不够。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大量计算机课程,但管理类课程就较少,这样它必然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其次,专业课的比重较大,人文课的比重较小;必修课的比重较大,选修课的比重较小。这些都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3 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适应本专业的教学。但是,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么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其学科背景不够合理。这极易形成教师的短视,不利于他们将有关知识加以统整。这样的教师在讲授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时,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系统地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教师还缺少系统开发的经验,即对于大型应用系统的设计缺乏掌控能力。

三、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的设想

1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指出:每所大学和学院都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应寻求弥补其他院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突出特色。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金融类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集经、管、文、法、工为一体的学院,并且要努力使之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如此,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老牌专业,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应该突出我院的特色。笔者认为,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致力于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又掌握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能,从而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2 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要使学生能有较宽广的人文视野、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整体知识观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即使课程设置有其核心体系。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于清华大学这类培养精英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因为学生在自主选课时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院并不适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即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来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三大类学科。根据专业定位,要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就应既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又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这样,笔者认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识教育课中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科学史等。在这里,增加科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选修课,为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

第三,专业必修课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技术、信息存储与安全技术及IT项目管理等。

第四,专业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可任选下面任何一个模块:1)网站开发模块。该模块包括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编程技术、SQL/ORACLE网络数据库开发、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IT前沿选讲等。2)银行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及银行信息系统开发等。3)面向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资源与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3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理论课之外,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增加参与管理与实践的机会。为此,可以设置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相关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其中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系统开发等。第二方面是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再设置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他们学习过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和网络知识等,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的学习。第三方面是对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通过MBA的学习,并采用分组研讨、导师指导等方式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校外实践主要是在学校和区域内的银行或相关企业进行。在毕业设计期间,允许学生到企业边实习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4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等手段来提高素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大多是先产生于国外,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学者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来校讲课,以让教师能更多、更快地了解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此外,还可聘请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里的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以为学科问的交叉渗透及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篇7

 

 

一、国内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国内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只要有三种,一是工商管理模式,以清华大学等为代表;二是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以武汉大学等为代表;三是信息技术导向模式,以中山大学等为代表。

 

(一)工商管理模式。工商管理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大多设在管理学院,因此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以技术的应用为主,但在计算机技术上比一般管理专业更加重视,研究企业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课题,具体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案设计等。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仅仅是代码编写人员。

 

(二)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有些高校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学院,将信息管理专业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下面,信息管理的前身是情报学等学科,因此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管理、情报管理等领域,在目前的计算机时代,信息资源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的管理学理论技术、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有系统思维能力的从事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

 

(三)技术导向模式。技术导向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一般设在计算机学院,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掌握高级信息技术的人才,在信息技术方面具备完备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满足企业、政府等部门对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研究制定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首先需要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有详尽的了解,然后需要对自身的定位进行研究,进而设计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的素质、能力,然后分解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努力提高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普通高校的现实地位和背景,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可参考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强化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才市场对信息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的需求,找出核心技术能力,设计相关课程和实训实习计划。

 

在对外合作中,考虑订单培养模式,与软件需求单位建立联系,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训过程中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

 

三、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理论教学体系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信管专业特点,可以暂定出三个知识团,分别是:定量数学决策优化模型技术团、计算机领域技术团、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信管特色技术团,后者则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仿真四个核心课程。

 

其中,定量数学决策优化模型技术团可考虑开设如下相关课程:信息检索与利用,线形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运筹学B,市场调查B,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与管理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决策支持系统等。要加强重视,把开课时间合理化,加强连贯性和科学性。

 

计算机领域技术团中,可考虑用面向对象语言替换现有的面向过程语言,数据结构改用面向对象语言描述,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流程替代MIS课程中面向过程的设计过程,去掉C语言课程设计,增强流程管理和流程分析的内容。信息管理技术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如下六个层次,分别是:(1)程序设计语言,(2)PB和SQL Sever,(3)HTML/ASP/ASP.NET,(4)java/J2EE,(5)软件测试和软件质量保证,(6)毕业设计。知识点传授可沿着以下路线:确立编程思想-建立算法思维-掌握编程工具-掌握数据库-贯通理解管理商务-设计开发系统为管理商务服务。技术类课程提早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使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关于企业资源计划课程,由于学生在ERP实施等相关方面的就业应该有很广阔的前景,应该重视,所以可考虑增加ERP的课程设计,变成大的综合设计;请相关公司等ERP企业人员来上课,后续可联合出书、认证、培训。

 

关于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由于客户管理与服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增加学时数,让学生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相关软件的完成操作流程。

 

从本专业的技术需求与管理业务需求统一考虑,从流程的视角来规划所有课程、精简课程,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四、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需要对软件开发工具的教学,但是远远不够,应训练学生应用这些工具开发具体的项目,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升华到新的高度。因此,需要建立信息管理专业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企业、学校等各个层次的实训活动,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对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减少课时,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训项目。

 

五、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手段

 

专业基础必修课,特别是计算机类课程应实行小班授课。诸如MIS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等重点设计类课程,更应借鉴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划分为小组,由多名老师指导,以确保教学质量。

 

广泛利用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大力建立案例库,使教师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规范教学环节,注意质量控制。每学期2-3门编程类课程设计,考核指标要具体,考核由老师组成委员会进行答辩。修改重点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统一、标准的试题库,规范教师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应积极积累,争取建设成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的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建设

一、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提出

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产生于信息管理专业特色、项目组调研和前期建设的基础上,之所以将之命名为“专业课程链”是因为我国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具有多种的背景因素,一些对于学生专业素养形成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并没有被管理科学和工程类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案列入其中,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素质和信息管理行业实际需求不符。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要秉承从能力培养和学生需求出发的原则,将认知、理解、应用和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性目标,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素质积累和能力培养进行量化的衡量。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实现满足不同专业素质培养层次的需求。上述课程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构成了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专业课程链”。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应该包含以下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检索、信息构建、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信息经济学等课程。在进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应该对信息管理的流程进行分析,从而按照流程进行开展。上述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定位,处于“专业素质链”中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层级水平上,支撑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形成。当前属于泛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相应地就要求信息职业者对先进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把握程度,能够胜任信息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在信息选择、收集、加工、组织、加工、存储和传递以及信息的挖掘、集成工作中表现优异。构筑“专业课程链”,按照信息管理业务流程来进行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大有裨益。

二、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实施和取得的效果

(一)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专业课程链”对知识链上的各个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全局引领信息管理专业知识领域的布局和规划,在不同课程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和关系链条,从而实现对本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各个学校在项目关凯“专业课程链”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地积累课程讲授经验和素材,即时掌握信息管理领域方面的最新理论发展成果。笔者认为在构筑课程链的过程中,应该至少包含高等教育精品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包括英文教材。教师在项目管理专业的课堂上一方面要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另一方面要对信息管理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有及时的洞察,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课程教材。除了打造精品教材体系之外,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课程还要配备相应的实验教材,使得实验教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在教学资源重组优化的过程中。“专业课程链”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够将专业课程逐渐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链,从而在同行兄弟院校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二)注重实践型教学方法的开展

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更加注重理解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教学,但是缺乏实践教学和应用教学,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产生晦涩难懂和抽象乏味之感,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差,也就是说传统的专业素质培养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薄弱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大力推行实践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加强,对与课程配套的应用和创新项目进行指导,完成对专业知识从理解到应用的质的飞跃。首先,教材体系和课程讲授中都融入了网络因素,在课程讲授中展现新兴网络环境之中信息管理的应用和拓展,从而使得课程体系兼顾新颖性和丰富性,做到与时俱进、把握动态。其次,对教学课程环节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加强。“专业课程链”中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特色,比如说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和信息检索课程,实验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学校需要对实验课进行精心的课程内容设计和规范的实验作业要求,在选择实验数据集的时候应该倾向于那些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商业数据库,并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设置属于自身的实验室网络平台,从而为学生实验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指导学生开发建立系统平台成果,使其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而在“专业课程链”上理论性较强的一些课程,比如说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管理学基础,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将理论课程实践化,在理论课教学之余,增设一些课外专题实验,通过对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操作性强的具体实例的感知和认知,来加强学生对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基本知识的把握,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基础。

(三)贯通“专业素质链”

学校需要将“专业课程链”中多个层次的理论教学和不同层面的实践指导和对应的“专业素质链”相互贯通、相互衔接起来,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假期社会实践项目,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比如说武汉大学就通过创建“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从认知、理解、应用和创新四个环节的能力要求在实践课程上设置课程实践、假期实践、科研立项和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曹晶,肖希明.iSchool毕业生在信息领域的就业分析及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2

篇9

 

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14XJJGZXXM05)、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项目编号:2015XJCYZY03)中的部分成果。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等五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出现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信管专业。本文只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专业特色进行研究。

 

1 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信管专业。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在信息领域的应用的;有偏重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有的偏重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可左可右,信管专业成为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一个专业。除了上述的几个典型代表外,其余高校开设的信管专业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学下的信管专业,偏重于管理领域;另一类是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把其作为计算机专业来开设,此种情况以新建院校表现最为突出。

 

专业设置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的混乱,使信管专业成为“大而全,乱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代名词。同时,也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我院的总体定位,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专业定位分析

 

所谓的专业定位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构想和规划活动的总称,是以整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参照,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明确方向、目标、任务等。专业定位必须服从于办学定位,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2.1 定位原则

 

1.服从于办学定位

 

高校的专业定位应该服从于其所在院校的办学定位,并应使之具体化。下面按高校办学的八个定位,以专业加以具体说明。

 

服务面向定位,反映到专业定位中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行业在专业定位中很少出现。发展目标定位需要专业的支撑。办学类型定位,多数是教学型。学科专业定位,在专业层面是能够反映出来的,专业也是其支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专业层面的体现是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具体人才培养的规格有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之分。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专业层面是可以反映的,但办学规模定位不是专业层面的事。综合起来,一个院校可以称为财经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在上述办学定位中,与专业定位密切相关的包括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等。服务面向决定了专业服务的对象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而类似于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目标,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管理、服务等领域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类描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非常常见。

 

2.随着发展适度调整

 

确定了专业定位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需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形式,随着就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一种是学校的统一行动,例如,学校的办学类型变成了应用型,那么,全校的所有专业都需要随之变化。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更多的是根据情况进行微调。专业定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特色是需要保持稳定的。

 

2.2 确定专业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前面我们重点探讨了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之间的联系,也强调了专业定位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做些微调。实际上,在确定专业定位时,还有些其它的因素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1.专业情况

 

专业情况包括院校情况、所在地情况以及师资情况等。院校情况是指本校是文科院校还是工科院校等等,院校情况的不同,对专业的情况很大,就信管专业而言,开在文科类院校,则偏管理居多,开在工科院校,则偏计算机居多,显而易见,其专业定位会相差很大的。所在地情况主要是指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企事业在当地的情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服务于地方就是其体现,同时,这也是专业特色中最容易出现的地方。不可否认,当地的传统行业或特色行业对院校专业定位的影响很大。师资情况分两种情况,一是专业创建人的情况,本专业的建立与发展必然有其烙印在其中;二是专业团体的情况,按专业需要引进人才是最好不过的,但总不能人不合适专业就不办了。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在专业定位乃至专业特色中体现出现的。

 

2.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是招生对象情况,按国内目前的招生情况,一本、二本、三本,生源的不同,意味着其专业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比较麻烦的是二本、三本混招(本省二本、外省三本),文理混招,这种情况下的专业定位就会很麻烦。

 

因为是先有专业后招生,所有在确定专业定位时很容易忽略生源情况,这样,非常容易出现专业定位与生源情况出现偏差的情况。具体会通过课程体现出来,课程难了会是简单了,最终只能通过不停的修正来完成调整。

 

3 专业定位及其实现

 

3.1 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学校类型及总体目标,以及其它相关要求,我们首先明确专业定位。院校是应用型的民办新建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则专业就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所以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总体明确以后,还需要进行细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只能是专业相关的部分,这需要对本地经济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体现到专业定位中。服务于是中小企业,其行业和类型如何,总不能是所有的中小企业吧。据此,可以将专业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经贸类中小型企业(假如是经贸类院校)。若如此的话,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地方经贸类中小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而所有的地方经贸类院校是否能够承受这么多学生。

 

3.2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定位的体现方式之一,定位更笼统一些,特色更具体一些,这只是两者之间相比较的结果。

 

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即是专业定位也是专业特色,从中也可以派生出多个特色。例如,中小企业岗位分工不是很明确,要求员工尽可能的一专多能,也就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到工作内容,应该是立足于本企业的现有的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系统开发并不是主要工作。另外,学生如果具备职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能会更好。又比如,服务于经贸类中小企业,则要求学生具体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办公自动化、网络销售等,这又可以成 为新的特色。

 

3.3 专业定位的实现与保障

 

专业定位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建专业时,我们可以根据院校情况等先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定位,然后再实际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微调。这种调整通常在专业建立的初期会发生,三五年之后会进行稳定期,基本上不会再调整了。频繁地调整专业定位意味着没有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体现在培养方案的目标中,是通过课程体系等来实现的。为了保障专业定位的落实,则必须在教学大纲及实际授课中体现出专业定位。例如, 我们前面说过定位于经贸类中小企业,那么,在相关课程上,其案例、讲授内容等则必然是经贸类的中小企业。总之,只有将定位全面地体现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才能保证专业定位的落实。

 

专业定位是方向性的,在研究确定时,应慎之又慎,一个好的、符合实际的专业定位是会促进专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ERP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工作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为此,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此措施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于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的集成,ERP这种集成性和面向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虽然目前已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沙盘模拟、流程模拟等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ERP教学普遍存在割裂其系统性,以及教学案例与真实企业有差距的情况。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同时满足ERP应用型人才、ERP开发型人才和ERP高级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ERP是由Gartner Group 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当前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软件。在国内,大多数注册企业已经采用和购买了相关的ERP产品,而且在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国际上,全球ERP市场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来自于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2002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的ERP市场总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现在,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未来5年内,各种ERP人才缺口还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在ERP领域主要存在三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咨询服务商,以及软件应用企业。综合三类企业的需求,ERP人才[1]分为三类: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

・ERP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ERP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ERP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崭新的培养模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教学改革

现有的ERP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ERP市场对多样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ERP市场需求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ERP公司合作及共建实训基地,并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达到企业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

1.ERP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要[1]。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操作与开发、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如下层面。

(1)基本理论层面:介绍ERP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流程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一般采用讲解与实验穿行的方式,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大二进行。

(2)技术层面:介绍开发ERP软件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开发ERP系统大多采用的方案和流行ERP系统的二次开发的工具。

(3)实践层面:ERP实训,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是必修环节,通过给学生一个设计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模拟ERP的流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此部分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大约2周。开发实训是选修内容,此部分一般是面向毕业后从事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而设定的,采用学生到ERP软件公司培训的方式进行。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说明ERP的基本原理,能在同样的一节课内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

(2)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双语教学:考虑到此领域国外发展较快,以及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虚拟教学:在ERP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组织方式,根据ERP教学的需要,由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虚拟教研室,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

(5)案例教学:考虑到ERP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明白企业的内部流程。

(6)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当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7)讲座:资深ERP专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3.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合理开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在ERP实训课程的建设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独立的ERP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利弊。“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难免局限于个别厂商的个别产品,缺乏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自主开发模式由于教师的行业性质存在开发周期长等弊端。我们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兼顾自主开发的特色模式。

(1)同知名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建立ERP实验室(建立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使学生可以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大学生创业之星平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抗游戏获得知识)、开展教学培训认证,以及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

(2)借助于高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或省市级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ERP教学上的持续改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

4.多形式考核方式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ERP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采用考试的方式,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而参加ERP开发实训的成绩由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给出评价综合而定。

三、结语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ERP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选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宪奇.中国当前ERP人才需求的特点.首届高校ERP教学研讨会,2006.6.

[2]王海红.增设ERP训练课程提高管理实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