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与教学;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基本特性;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个体差异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确立
从1919年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的设计学院”开始,“造型、空间、运动、透视、解构与重组”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发达国家建立独立的设计学院,与其相适应的专业及基础课也明确起来,设计素描、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后来延伸的动感构成、空间构成和数字与多媒体等,也就成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性
一般地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独创性;变通性;联想性;流畅性;直觉性;灵感性;多维性;综合性等基本特性。
例如,让学生回答“砖”都有哪些用途,学生可能回答:砌墙,垒台阶,铺路,砸物,压纸,作画写字,练功,垫东西,吸水……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的数量越丰富,说明思维的流畅性越好;能说出不同的用途,说明变通性好;说出的用途是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
再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人,马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基本特征:高矮,胖瘦,美丑,性格等,你还可以轻松辨别狗和猫,这些无须他人教都会的思维就是思维的直觉性。而当你看到黄色就想到香蕉和菠萝;看到红色就想到草莓、苹果和太阳;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和天空。这就是思维联想的力量。另外当你遇到一件复杂的事件让你百思不得其解,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任不能解决。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豁然顿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这就是思维的灵感特性。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别人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思维的多维性),而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创造性思维优势就在于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有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1、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思维等)进行全息思维方式展开教学训练。如提供不同事件或不同色彩内容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触摸不同温度的水,记录肢体感受,并迅速的找出与其相对应的事件与色彩图片,以达到对视觉、触觉、思维相互关联的训练,再通过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学予以确认。
2、针对一个课题进行”魔鬼式”极限性训练。如以“辣椒”为题,要求学生以图形的方式提出N个方案。并要求学生通过造型、联想、象征、分析等不同的方法,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赋予“辣椒”这个原创主题以新的概念。在这里创意不单是体现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对观念的思考与创造,真正有绞尽脑汁感觉。这种课题解决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造型问题,而是一个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不断摆脱常规,不断超越限制,不断创新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思考。
3、设定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通过记忆作画训练,体会事物对象本质特征及其映像再认识。在基础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默画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关于“造型”再认识。让学生从“再现”向“表现”的语言转换中思维逐步得到提升。以及对象特征进行改造性表现。在教学中默画训练对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思维强制性,在默画过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回忆、去概括、去摸索规律、去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尝试、去体会、去实验、去总结。
5、将东西方传统文化有代表性物件进行解构与重组甚至通过混搭来刺激设计灵感并赋予新的含义。古典油画与中国水墨画技法的结合,北京紫禁城与雅典卫城色彩类比,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与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与西方的版画与剪影寻找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审美,积累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艺术设计知识,拓宽设计思路,进行文化穿越,赋予物件新的内涵。
6、综合材料的训练与视觉传达。尽可能使用不同的材料、媒介,工具来表达对现实生活感知。对同一事物使用不同表现形式。同一主题内容变幻新的用笔方式。将物象进行抽象或意象化等。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去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以及这种视觉差异所折射的心理联觉效应。
7、缺陷逆向思维法的训练。将缺陷转化为可利用的东西使其恰到好处的思维方法。如艺术家利用石材、木材等固有形态与纹理不露痕迹随类赋彩、随类赋形来化弊为利。在教学上老师提供一系列设计败笔,让学生重新整理展开想象用逆主流美流的方向去理解、去表现。
8、通过同构或置换、夸张、变形、抽象化联想以及象征意义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构或置换就是把不同性质的单元形按照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进行整体或局部性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异样化的形象,以传达新的象征意味。当一个物体的使用功能完全丧失时,美的特质就游离出来了。如将桌子放在墙上,使用功能丧失,视觉特质就显现出来了。此外通过夸张、变形,拟人化、抽象化、几何化、自然物象人化,等方式用慨括的语言来表达事物。
篇2
图形创意是设计者创造新图形的一种思维过程,是开发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图形设计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方法等进行探讨与实践,从而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图形创意设计;案例过程型;思维训练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图形创意已经成为大众最受欢迎的传播形式之一,它所传递的不但是一种具有审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传递了一种信息思想和思维观念。图形创意以独创、新颖的创意为生命力,以创造性为最高要求彰显优势。对于设计者来说,图形创意是难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它提升了设计想象力,并使设计者对图形的审美把握能力及创新功力得以增强。然而,图形创意中创新思维的实现决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各行各业都在追逐创新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创意图形,快速而准确地传播信息,已经成为当今设计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急迫使命。
一、图形创意设计的多角度观察
观察是设计思想的源泉。设计者需要主动用大脑积极地寻找、判断和发现,摆脱固有的观察习惯与观察视角,多角度思考,挖掘事物的独特品质,开拓视野,激发表现情感,获得创造灵性。对于视觉传达艺术的图形创意来说,我们需要通过视觉的观察、判断、选择后再进行设计。图形设计过程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一个主题需要用图形表现时,却无法完整地表现常见的事物形象,这就是缺乏细心观察造成的后果。因此,设计者只要有意识地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就会有新发现和新创意。之后,设计者还需要安静地思考。安静能够使人保持清醒的大脑,而且还能够使思考的问题可以逐渐深入。设计者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并把握思考,进而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形体采用组合、取舍、抽象、变形等艺术创作手法来开启设计思路,根据素材特点,通过直接、间接、再造的方法去设计创意图形[1]P74。以图形创意“十二生肖创意训练”(见图1、2)为例,笔者从多角度观察对象,通过对主题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细心找出对象中最有特征的地方,排除一切无关重要的细节,最大程度地放开视野,运用发散性思维,在观察、分析、理解中去发现并挖掘出图形中的新东西、新组合,把看似毫无联系的视觉元素,通过巧妙地联想,形成具有审美的艺术形象。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创意。设计者要善于发现,勤于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能力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分析的目的是综合,是为了达到对整体的全面认识;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使设计者对图形各部分的分析更加深入细致[2]P174~175。用不同视角观察寻求,就会出现新的发现和创意。只有坚实地建立在观察、思考、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设计作品才能深入人心。图形创意思维源于生活,源于书籍资料、网络资源、各类信息、图片等地勤收集、勤整理和学习借鉴。这就需要设计者除了细心地观察、安静地思考,深入地分析与综合之外,还要及时地做好记录,为以后的设计创意积累素材。日常生活中,只有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发掘自身的创新思维,为新颖独特的图形创意奠定基础。
二、图形创意设计的草图定型
图形创意中最宝贵的是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它是促进创意图形产生的催生剂。想象是在缜密的思维中,提出幻想、想象和联想,而不是凭空的臆造。想象可以创造超越客观现实的视觉感受,从而为图形创意拓展出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创意图形需要设计者勤于训练自己的视觉想象,把它作为日常的思想习惯,开阔视野和思路。图形创意的表现途径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从表现方法上可分为:比喻、象征、比拟、夸张、幽默等,另一种是从形式构成方法上概括为:悖理、共生、正负形、同构、文字图形化等”[3]P93。在图形训练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图形创意方法进行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能够改变设计者习惯已久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造成想象力的贫乏,束缚创新思维的产生,很难设计出有创新、创意的作品。当出现这种情形时,设计者需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幽默的夸张等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加工、改造原有的形象,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创意图形要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一是要更新习惯已久的思维模式,鼓励稀奇古怪的构想设想,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师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二是图形想象表达不应该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尽情大胆想象与创造,既要塑造出创新形象,也要保持元素的可识别性;三要善于把自然界中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从中引发形的联想、材料的联想、功能的联想,以寻求形象与意义之间的最佳结合,使思维得到真正的开拓。设计草图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着大量的设计草图。草图是思维的物化。草图可以将稍纵即逝的灵感快速地记录下来,可以将不确定的设计意象进行添加、减少或者改变,并将其深化成为丰富、成熟的创意方案。现在,虽然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是常用的设计手段,但是,在图形设计初期,设计想象和联想是模糊的,使用计算机操作则会阻碍构思阶段设计思维的深入化。对于设计者而言,只要有了主题的灵感与想法,就要及时用草图记录下来。草图能够凸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意轨迹,这也是将设计者思维可视化最便利的方法。以图形创意“空间型创意训练———沙发”(见图3)为例,笔者搜罗了一切与沙发形状有关的信息,从发散思维勾画出多幅草图,通过草图把创意构思记录下来,围绕主题由中心点全方位地向四周发散联想,由概念到形象,由形象到特征,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视觉形象,把感性的创意归纳、总结出来,并用理性的、科学的手法加以表现,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意,赋予创意图形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古语说:“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设计者的思维一旦打开,受阻的思路就会变得畅通、敏捷、广阔,促进思维的转换和跳跃,从而创造出既有创意,又有符合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的图形作品。
三、图形创意设计的观摩交流
图形创意中创新性思维的实现一般经过这样四个阶段:收集资料———酝酿期———顿悟期———完善期。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其中的“酝酿期称作郁闷期,完善期称作苦思期”。当郁闷期和苦思期思维受阻时,设计者不妨多观摩学习优秀图形创意作品,广泛地从各种风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观摩是思维创新的信息纽带。观摩时我们不仅只是表层上的欣赏,还要反复酝酿设计师的艺术内涵和设计手法,深入分析与思考,做好归纳和总结,从中寻找设计经验与规律。例如,我们赏析达利的著名画作《记忆的永恒》。大师用超越客观现实的视觉感受把钟表进行了材质上的转换,将硬性的钟表进行了软化的艺术性处理,随意地挂在树枝上、搭在平台上、披在怪物的背上。香港设计师余奉祖、陈超宏的《NoMoreKilling》,画面两支高耸的香烟冒着滚滚的浓烟,如同美国世贸大厦9.11时的场景一般,把吸烟的危害尽表于画面。分析大师的画面创意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运用了联想、想象、意象、夸张等思维方式,形成新颖夺目的一种视觉效果,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可见,观摩优秀创意作品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启发和美学理念的启迪。设计者应积极学习、借鉴和总结前人的这种设计经验和理论,以激发更大的潜力,帮助自身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设计创意!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各大网站、论坛的建立与经常更新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图形创意作品。设计者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以便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还要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交流、感受和感悟。每个人因为智力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环境的影响不同而形成思维能力、思维效果和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交流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通过交流,我们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运作,可以将各种信息汇聚到思考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碰撞,从中找到更多解决设计问题的途径,开拓思维的广度,深化思考的深度。
四、图形创意设计的市场定位
图形是商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商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创意图形已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市场,决定了设计者思维应该随时求新、求变、求异。如何使设计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使之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传播并兼有审美价值,我们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设计者需要以扎实的图形创意理论和系统科学的训练为支撑,紧跟时展,进行市场调研,把握社会的审美动向,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产生积极创造条件;要通过多种思维训练挖掘创新思维潜能。设计者要积极接触商家和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制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升华,使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得以实现,以迎合市场对图形创意的需求;设计者除了要努力学习图形设计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和积累市场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管理学、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知识,从新的角度出发,去定位消费群体的心理需求,加强图形设计的针对性,以适应市场及企业的发展需要。
五、图形创意设计的技术优化
在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科技给图形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变了创意图形表现的物质基础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图形创意的表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操作平台,且便于修改与实现,大大丰富了图形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段,孕育出新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方式。图形表现的过程是一个使用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手法来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设计者除了要有好的创意,还需要掌握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软件,比如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painter等和图像编辑软件CorelDraw、Illustrator等。设计者要尽可能地使用新的表现手法去表达设计主题,并对新的表现形式、手段及技术能熟练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在图形创意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计算机设计图形使用的随意性,让一些设计者思想上产生了惰性,设计思维往往受到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从而使设计者丧失了创新能力。因此,设计者要以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来拓宽图形艺术表现的形式与范畴[4]P37~40,要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共融,形成设计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一体化,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活生命力。
作者:刘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英隽.图形创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图形设计 创意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77-01
图形创意设计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图形的创作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在设计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教学中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环节。创意思维是指设计者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而想象是创意思维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意思维,也就不会有创造。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图形设计作品的创意性源自图形创意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结果在本质上必然是新颖的,是产生人们无法预计的图形结果,是有目的的和目标明确的行动。图形创意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享受和联想,带来新的信息和社会价值。图形创意的过程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图形创意的创新性动力来源于创造性思维活动,有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展。
目前,高职大多开设了平面设计的相关专业。如果学生在图形创意设计方面的知识不够扎实,那么在之后的招贴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中就会遇到了学习和创作瓶颈。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因此我将《“图形设计与创意思维”的探索与实践》确定为课题进行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突破教学“瓶颈”,解决相关教学难点。
黑白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并掌握好图形设计的基本知识、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图形创意强调视觉创新,而视觉创新则体现在创造力的表现上。作为图形设计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创意的核心是“创”,是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意念来。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都是创作者在创造思维上大胆探索前进结果,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杰出的创意作品,发挥不出图形设计应有的感染力。学生往往在图形创意上缺乏创新能力,而觉得课程枯燥,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环节,激起学生创意的欲望和想象。
课题实施研究阶段,我首先将美术字设计纳入到课题中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中,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将汉字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探秘,如:“隶书”、“宋体字”是在哪个朝代,由谁发明产生的?同时说明“中国文字的特质”,简介“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造字法,接着引导学生欣赏汉字本身的“艺术性”。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启发了学生主动围绕课程内容进行积极思考,通过教学,学生从不会写美术字到富有创意美术字设计作品源源不断。同学们设计的作品质量远远超出老师的想
象与要求, 他们对美术字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此次教学实践对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无疑是有益的。
学生设计并手绘的字义图形
在随后的设计教学中, 我从图形的联想入手,有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联想、手形的联想和以“熊猫”为主题的图形创意联想,或是讲一段故事、听一段音乐,有时还设置场景:当雨落下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自主设计创意图形,他们在绘制过程中兴趣很大,敢于大胆尝试,作品中包含了自己个性的创意元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好的或特殊的感觉而形成了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了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起来,随着它进行一系列的联想。联想是抽象的思维形式,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四种方式。利用以上方法对事物展开丰富联想,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个性得到发展,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学生作品情况来看,他们在想象与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还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价值与创意设计的魅力;在图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创意设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了创意设计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意创新;创客创业;教学改革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强调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及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1]。在肯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专业教育结合度弱、与实践脱节,教师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及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践训练的平台短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亟待健全和发展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本文就高等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积极有意义的创新实践,从原来“作品—产品—商品”的专业教学模式提升为“课上创意创新,课下创客创业”的创新模式,并融入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创新理念。
1基于双视角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设计
1.1创新意识培养的意义
“课上创意创新,课下创客创业”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对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习惯形成及创新思维训练。所谓创新思维指的是不受常规现成思路的约束,探索对问题创新独特的解答的思维过程。通过创新思维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能力,如勇于质疑,不盲目从众;善于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越是神秘难解,越富有挑战性;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等。正如杨振宁博士所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对于服装设计(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意设计能力,是否形成创新思维习惯,是决定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否在持续成长和占领制高点的关键。
1.2创新创意课程体系构建
为适应国务院总理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开设创意设计基础、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活动实践等全新的课程。“课上创意创新,课下创客创业”的教学模式下的创新创意课程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强调创意设计表达技能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基础知识、绘画、构成等;第二阶段(二年级),强调创新创意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和创新思维的基础理论、创新思维方法等;第三阶段(三年级),强调创意设计综合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实践活动和创意设计成果应用(见表1)。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将创新意识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习惯到习惯,由不主动到主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必将对学生毕业后的创业生涯起到关键作用。
1.3创新教学内容改革
创新教学内容是进行创客创业教育最好的载体,特别是大二后期和大三时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改革。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后期课程有男女装设计、童装设计、礼服设计、成衣设计和毕业综合设计等,由任课教师与相关的服装企业合作,将企业的新款服装设计研发项目对接到相应的课程中(设计类的专业都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将市场信息、流行趋势、款式设计、项目管理、营销策划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实践,不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创业实践。把学生自己创新设计的服装放到淘宝上销售,开设淘宝店;充分发挥高教园区众多大学生的优势,开展毕业学士服、演出服、主题文艺活动演出服等定制工作。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任课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人脉资源优势,创新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市场变化紧密结合,将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2基于双视角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实践
2.1创新教学形态
为大学生课上课下开展交流互动、头脑风暴、“互联网+”等活动营造创客创业的氛围,提供活动空间,对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进行设计改造,将原来的排式电脑桌改造成圆形的空间(见图1),其中有资料柜、记事黑板、中间的圆形讨论桌等,十分方便学生的创业团队交流讨论。图1圆形电脑桌空间在这个创客空间里,除了有一般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服务设备外,还要有创业指导、项目咨询、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介入和市场推广等创业项目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人脉,把创业项目产品推荐给大学生。平台可以是教师的各类科研机构,也可以是企业的研发中心;项目可以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企业的研发项目,还可以是大学生自己寻求的项目。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温州高教园区有近七万名大学生,学校的班级主题活动、文艺活动、毕业活动等经常需要定制主题服装,如班服、毕业派对装、学士(硕士)服、演出服、教师服、学生个体定制服等。创业团队根据这些主题需求,进行服装定制。因此,创业项目就地取材、就近对接,可操作性强,技术要求不是太高,符合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开展网上定制业务,拓展项目种类,为希望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指导。
2.2创建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在完成如建立创业课程体系、改造创业实践环境、提供孵化项目等工作以后,最关键的是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师队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败与否,创业教育能不能持续下去,是不是落到实处,就是看有没有专业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责任进行明确,建立起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同时要健全对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的专门机构[1]。要将创业指导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任务、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专门归类管理。这些创业指导师的工作内容除了担任创业课程的教学外,还要担任创业实践的指导、孵化项目对接、各方面协调等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指导师在创业项目的选择、可行性分析、目标预测、风险分析、合作企业对接、投资方式和渠道选择和各方面协调等工作进行全面指导。
2.3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实行“2+1”培养模式[2,3],选拔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为创业精英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高度的创业激情,不消极不懒散;二是具有灵活清醒的头脑,不盲目不跟风;三是具有明确的创业目标和思路,分析判断能力较强,不迷糊不轻信;四是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不浮夸不好高;五是具有坚韧不屈的性格,不退缩不气馁。Seakey服装定制的创业团队是一支设计和制作互补的梯队式团队,团队成员各有所长,由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组成。将班级的学生根据其专业特长优势进行分组,同时吸收了部分大二的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组6个人,由3个大三学生和3个大二学生组成。其中2个设计、2个制作、2个营销(见图2)。其目的是想通过大三带大二的办法进行创业项目的传帮带,大三学生毕业后,大二学生成为大三,再从下一级大二学生中增选成员,使创业项目可以持续轮回进行。同时团队配备一名校内任课老师和一名企业设计师担任指导老师。
2.4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
实行课上和课下两步走:课上由任课教师负责服装款式的创意创新设计的指导,以6个人(创客)为一组,由教师在一个指定的地方(空间)就项目的确定、创意元素的选择和款式的设计等进行头脑风暴,最后在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效果图;课下“创客”就面料的选择、工艺技术应用、销售模式的确定等进行产品的研制和销售推广。项目的产品开发包括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制作以及市场销售四部分。根据实际设计项目工作落实每个模块的内容。设计部分通过画设计草图和设计效果图,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结构设计与工艺制作部分让学生结合设计,将设计图通过服装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等,将设计作品完成从设计图到服装成品的过程;市场销售是通过借助电商、个人定制实体店和服装企业专卖店等诸多平台,达到业务接洽和销售的目的。另外,项目的实施中还结合全国各级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和浙江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5创新大学生创业评价方法
社会机构、媒体或学校都习惯以组成创业团队的学生数目、取得融资的数量、注册公司的数量等统计数据来评价大学生创业的成败。然而,创业教育的效果是不应该纯粹以有否创办了新企业来衡量,以公司盈利数字或融资来评价,不应该以创业者阶段性的成败来做定论[4]。大学生的创业效果应该包括参加创业教育学习或培训、企业(公司)实践锻炼、创业团队组建、创业模式、创业项目实施、创业成果、创业体会(总结)等多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创业的一种经历和经验。相比之下,对于创业成功的经验而言,能从创业失败中体会经验是大部分大学生更需要的,也更具有代表性。
2.6创新教育改革成效
Seakey服装定制的创业团队自2014年10月组建运营至今,已面向大学城的学生共开发50余款个性化服饰,共生产765件。与淘宝网店合作销售共开发11款个性化产品,共生产125件,如图3所示。创业团队自行开发设计服饰品,如图4所示。创业团队在参加2014年度“育才杯”全国校服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一枚金奖和两枚银奖的优异成绩。并有计划地将“校园服饰定制创业计划”项目与2015年浙江省第五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的要求紧密对接,并组织实施,使该项目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3基于双视角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3.1保证团队主要技术力量的稳定性
大一大二的学生平时学业繁重,没有大量的业余时间做项目,大三学生在时间可用性以及专业水平上都优于大一、大二学生,因此大三学生是本项目开展的主要技术力量,团队内部大三学生的去留稳定性是项目实施的关键之一。若随着大三学生陆续离校,主干技术力量不断削弱,就会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在平时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导师的培养,对团队中个别学习主动、基础强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辅导,将其作为主要技术力量的储备,以保证项目团队能够不断补充技术主干,始终具备可用的技术主干。
3.2提供充分的时间条件
本项目通常是利用学生“二早一活动”时间进行,但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所承接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仅仅是晚自修时间已不能满足任务量的需求,很多业务难以完成。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承接的产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做出筛选,选出适合本项目代表性的产品。另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参加“二早一活动”,并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承接的项目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议本项目的实施采用学分制、课程替代、特长班等形式,与传统课程体系进行灵活转换。
3.3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篇5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人曾指出,处于伟大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因而,教师要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条理、系统,教学方法多样、灵活,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图形创意是学生从造型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过渡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极高的课程。①从思维训练的本质入手,掌握训练方法和内容,才能从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解决图形问题,才能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在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看世界。笔是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了,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进行图形创意设计,学生可能会由笔联想到纸、墨水等事物,但是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笔的倾斜状态、倒置状态、垂直状态等不同角度来观察,可能就会使他们找到新的创意点,从而设计出更为有创造性的图形。通过这种基本元素的创意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创意手段。
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个性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个性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图形创意是一门通过图形的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形的基本语言表现事物及自我个性能力的课程。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些以培养学生个性的课程环节,及时地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我们从事物的功能性上进行图形创意实践。不管从哪种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只要能使图形体现“以意生象,以象生意”的思维过程,那么设计就是成功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评测学生的作业时,应该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生互评等多个方面客观、全面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简单地寻求答案的一致性,并在作业中及时发现和鼓励显露学生创新意识和艺术才能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个性优势。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艺术设计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通过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进入创造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根据图形创意这一课程动态、多元的特性,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活力。在图形创意课上,笔者还以“自我形象设计”为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图形设计,结果有的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还有的学生以线描的形式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让学生面对自己,不仅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寻求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还为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而让艺术设计教学真正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础之上。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
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建立在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实践证明,知识结构越有条理,知识内容越丰富,就越能寻找兴奋点、兴趣点,产生创新灵感,取得创新成果。目前,泰山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课程安排还不尽合理,很多能够体现该专业特点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课程,如中外设计史、设计美学、设计原理、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理论课程都没有开设。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也缺乏互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视野,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为知识的积累不仅是思索的过程,还是灵感培养、思维更新的过程。如图形创意就是一门使综合知识向艺术设计过渡的课程,注重学生交叉学科知识在图形设计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发现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图形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使艺术设计教育紧跟时展,就必须把教学重心定位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上。根据图形创意课程的实际特点,不断对其进行全面的探讨和优化,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创新活动中不断激发才华,提高素质,才能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注释:
①潘鲁生.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②林家阳.图形创意[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 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艺术设计需要求新、求变、求异,其核心就是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思维方法和设计方法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是否善于思考,是否具有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取决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在人类的各种思维活动中,对于解决问题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就是使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创造性是一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对艺术设计影响极大。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比较注重,而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重视不够,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是人对现实的感性的认识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生活的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解决某一个问题,不要急于用习惯的思维套路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可以先观察,辩证思考,去伪存真,才更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设计行为往往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因此,许多创意常常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观察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行为等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如观察元宵节灯会常用的五彩纸扎花灯的制作全过程,能使学生获得关于花灯制作的知识,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事实材料。
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给人提供创意的源泉,对自然界的现象不作任何变革而进行的观察,能为创新思维提供原始的视觉材料。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拿一块三棱镜准备进行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谱带。对于这种奇怪的光学现象,牛顿开始认真思考,光是否由这些光谱带组成。如果白光是由光谱带组成的,一块三棱镜能把白光分解,那么再用一块三棱镜也可能使这些光谱带复原为白光。试验成功了,光谱带最后变成了白光。牛顿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再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终发现了光色的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自然界各种有趣的现象,积累原始的视觉材料,通过对自然现象视觉材料的分析、思考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掌握相关的观察方法。观察某一事物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先提出观察任务,然后制订观察计划,按步骤、系统进行,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整理观察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思考。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个没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是缺乏魅力的。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又需要设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的获得,需要设计者对各科知识感兴趣。归根到底,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许多知名的设计师都有广泛的爱好,他们从众多学科中汲取养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许多经典的艺术作品。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杰出代表、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就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设计师。他最热衷于纺织纹样的设计,设计的图案通常以植物的藤蔓和花卉为主体,其中穿插有小鸟,具有浓郁的自然风格。此外,威廉・莫里斯还参与建筑设计,设计了自家的住宅,没有装饰的外墙,露出了红色的砖瓦,被人称为“红屋”,在当时的设计界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他还设计了家庭内部的所有用品:墙纸、地毯、家具、室内装饰等。威廉・莫里斯在平面设计上的贡献也很突出,尤其在书籍设计方面,从版面设计到插图设计,都具有浓郁的手抄本装饰特点。如与沃尔特・克莱恩合作设计的书籍《呼啸平原的故事》,可以说是工艺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涉猎。这给艺术设计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综合众多学科知识创造的结果。只有广泛的兴趣,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联想和想象,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记录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是人们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设计者文化底蕴的厚薄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优劣。因此,从文化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宝贵的设计宝库。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结合传统艺术文化讲授新见解,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文化或民间艺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传统艺术要注意,避免照搬传统的图形或纹样,多鼓励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设计师靳埭强的设计作品,主要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创作灵魂,从中国传统的绘画、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结合现代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浓郁文化底蕴而又现代气息十足的艺术设计作品。由此可见,要想设计出有深度、有内涵的艺术作品,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学的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除了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外,外国的文化也要学习,吸收其精华。通过阅读了解各个国家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等,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思维形式,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复合运动。主要包括:辐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辐散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或者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多种不同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辐合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或者求同思维,它是单向展开的思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辐合思维建立在辐散思维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往往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相互转化形式进行。在实际艺术设计活动中,收集设计素材、寻找设计切入点的阶段通常使用发散性思维,众多素材和切入点可以丰富创作语言,而归纳整理素材和确定设计的切入点阶段就需要集中思维了。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诱发集体智慧,相互启发灵感,最终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序法。在艺术设计课堂中,先确定一个设计主题,然后由5―7个学生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创意设计团队。通过下面几个步骤来实施头脑风暴法:1.准备阶段。创意设计团队的组长事先对所设计的主题进行一定的研究,弄清其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设定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将小组会议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的参考资料和要达到的目标等事宜提前通知组员,让大家在开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2.热身阶段。组长宣布开会后,先说明会议的讨论规则,然后随便聊一些跟设计主题有联系的有趣话题,目的是让大家的思维处于活跃、放松的状态,尽量使大家在谈论过程中能轻松地导入会议议题。3.明确问题。经过热身阶段后,组长简明扼要地介绍设计主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大家对问题进行发言,并让记录员做好记录。4.重新表述问题。经过小组的一番讨论之后,大家对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组长对大家的发言进行整理、归纳,找出比较有创意的见解,以及具有启发性的表述,给接下来的畅谈作参考。5.畅谈阶段。畅谈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畅谈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由发言、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然后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畅谈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私下谈论。发言时只谈自己的想法,同时不要评论组员的发言,以免妨碍别人发言。每次发言只谈一种想法。6.筛选阶段。小组会议结束后,组长和记录员可以用一两天的时间,来整理大家在会议中提出的新想法、新思路,并且做成若干设计方案。然后对多个方案进行反复比较,集中筛选。最后确定3个最佳方案,供设计团队进行下一次讨论。
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会议讨论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很好地发挥,同时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结语
时代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学习者的新思维、新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设计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开拓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篇7
职业教育十年,我国取得了较为卓著的成果。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目前职业教育的某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未能体现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与中职教育区别的领先性和高等性,在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就业上,也未能体现出明显的层次差别化需求。这该如何解决?高职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依据后示范期我国高职专业建设的主要课题,高职教育应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有知识、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高职理念下的专业建设设置和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辨空间。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是实践性、前沿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而高职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保留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特性,同时又要具有高职教育的要求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思考需要进行什么样的专业建设,进行什么样的专业课程教学,才能培养出符合艺术设计创意产业所需的高质量、高效能、独具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特性分析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时文化课分数普遍较低,内涵修养、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偏低。这就要求他们在有限的在校期间更加努力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才能成功走上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在未来的职场中获得较好的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各地规模小但个性鲜明的设计公司或工作室等,均属创意型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型人才,培养和培训大批优秀设计人才能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对高职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有了更高、更精、更具匠心的要求。教师应依据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定位为关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在有限的在校期内补齐自身不足,提升自身职业学养,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能在学习工作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设置
(一)课程教学中结合授课环节巧妙编排穿插专业理论知识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弱,往往还认为理论知识抽象、枯燥,不感兴趣。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解决这个矛盾?教师可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的设计项目和任务穿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巧妙安排,可以将高职能力水平下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穿插于具体的设计项目中。由教师先动员启发学生,引领具体的学习方向,开列具体参考条目,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引导学生以完成设计任务为诱因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进行集中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同时,较好地学习、消化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预留空间。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普遍较高,会主动参与理解专业知识与完成教师的任务要求,充分享受学习和设计过程。当然过程中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把握设计的时尚脉搏。以求对学生更好的引导,保障更好的课程效果。
(二)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为主体构筑教学思维
由于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专业课程教学需以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在传授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应注重职业氛围的构造和职业意识的强化。目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建立起“工作室制”,这是集教学实践生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工作室制的教学平台下,课程教学以项目导入为主,可以由学校、院系、工作室和教师等多方面设计、承接、安排与课程相契合、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具体项目,制定相匹配的学习工作计划。组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创意设计和实践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在教学进程中直接锻炼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社会职业能力,以达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项目导入的课程教学设计,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引领和训练。这可以依据课程特点和适应性设计模拟项目进行教学,承接相关的真实设计项目配合教学,也可导入相关的竞赛项目组织教学。形成“模拟项目、企业项目、竞赛项目”的立体训练体系,凭借以工作室载体,模拟专业岗位工作状态,驱动课程教学。教学中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技能等个体强弱、性格差异等特点,有序组织学生,划分设计小组,借鉴真实设计公司的运作流程和工作特点,鼓励学生科学分工、团队协作。
在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能力,追求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学养的提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走在全国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前沿的学院。各系部、各专业较早构建了各类专业设计工作室,率先进行“工作室教学——真实项目实践——创意基地实习”的实践流程,采用“工作室”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该美院视觉传达系商业插画工作室正是采用这样的“工作室”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入构建课程教学。插画工作室负责人朱青在其插画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先后承接运作丰富的教学项目和真实的企业设计项目,获得丰富的教学成果和快乐的工作体验。在朱青和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合作项目“绿野狂欢,七彩仙踪”稻草人艺术节稻草人设计与制作中,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引导,有计划、有目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欲望和激情;有效组建设计小组,围绕项目设计运作,注重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方案设计执行能力的锻炼,将课堂教学与项目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模式创新。同时该项目最终通过验收,在社会上获得较好的影响。凭借工作室平台,以项目导入进行课程教学不仅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接受设计任务和项目(可由虚拟项目逐步过渡至真实项目),积极主动完成工作,接触相关实际企业,甚至直接参与完成企业、设计部门的具体项目。在直面市场的实战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效缩短了学生由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使之最终顺利地走向社会,得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
(三)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均要1至2年后才能踏上实习工作岗位,并需经过数年的锻炼打磨和自身不懈努力才能成为创意型产业中的重要设计力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能良好适应目前的职业岗位需求,而且还要为其职业未来提供优良的发展和强劲的上升空间。由此,专业课程教学需在做到适应当下职业岗位规范需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争提炼新锐设计视角,打造学生独特设计视角,提高职业专业素养的教学思维,在教会学生专业设计、重视实践执行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培养,注重个人艺术审美素养的形成。创意型产业和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的独特创意。设计需要创新和独一无二,创意思维能力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创意思维的培养完全有规律可循,而非如某些人所言灵感顿现。只要方法巧妙得当,创意思维训练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进步效果就会显著。在课程教学中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发现利用每位学生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创作出更多新奇特作品,体验创作的快乐与成就感。在课程教学中还可巧妙引入竞赛项目,把课程教学与参与创意大赛活动相结合以赛促学,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职业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锻炼和独特设计视角的培养,为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自我发展、职业前景的优化提供持久动力。
(四)立足本土文化,提炼学生的设计深度和精度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具备熟练的职业实战能力,基本能快速地寻找到对应工作。但实际上他们较多就近进入本地区域的中小型设计公司,根本原因在于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专业经验,但艺术基础薄弱,艺术素养较低,设计审美和眼界不够开阔,导致其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上升空间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有意引导学生接触熟悉、了解乃至研究多样的文化形式,提升学生的设计审美趣味,提炼学生的设计深度和进度,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有效空间发展注充能量与活力。例如,鼓励学生接触和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并将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课程教学,精心设计课程,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极大提升设计品味,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陈瑜的新民族图形设计案例教学为例,陈瑜依托苏州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主题,精心设计、传承创新,课程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以传统艺术形式为素材,饱含传统韵味,但又充满了独特、创新、时尚并具实用性的设计方案,令人惊艳。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设计眼界,提升其设计与审美趣味,为其今后的职业晋升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校企合作 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 创意设计
整合与创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是引导区域经济、文化、技术进步的动力。整合思维某种意义来讲是一种创新设计思维,目的是超越某种特定的设计思维,使多种分散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聚集和合理配置,使之实现超越于价值的物质效能。这种创新设计思维来源于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整合与创新设计思维训练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走进企业进行参与性教学实践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主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现实要求。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方法、开拓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形成。在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促使我国设计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进行重大调整,甚至把西方艺术设计基础中的“三大构成”作为法宝运用到艺术教育与实践中,提出“构成就是设计”的观点。深圳大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感受到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供需矛盾。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党和国家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和重点发展轻工日用品生产”的方针。1983年,深圳大学建筑学院设立工艺美术专业,1994年创建设计系,率先设置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出大批设计人才,为缓解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今世界网络科技进步瞬息万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传播途径已不再神秘。随着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深化,更加剧多元文化的交融。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如果不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就不能满足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创意设计产业人才,注重对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创新设计思维来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传统模式的借鉴、模仿课程案例教学已不能适应创新设计思维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教师以课堂授课为主导,突出表现的是模拟课题训练。但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非常紧密的学科,而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对新技术、新思维、新工艺的吸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受传统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课程教学以案例模拟训练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手段,课题环节设置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缺乏实践性和目的性。因此,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国际前沿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为社会输送创新型、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艺术设计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双元制”教学在德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颇具代表性,是由传统的“学徒培养”逐渐发展为“校企合作培养”的办学模式,特点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双元制”教学体系特色体现在企业和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互补性。学生每年有3/5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训练,这有利于高素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双元制”教学为德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功能性教学模式,对世界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影响。
英国的“基于行为的教学”。教师通过教学大纲模拟出贴近企业真实需求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条件地紧密安排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团队合作、共同研讨的方法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控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为提高英国的社会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上述两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即注意实践性教学,以市场为主导,学校和企业各自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共同参与技术创新。校企间的合作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也能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对接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
三、艺术设计教育探索中的参与性教学构想
参与性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做主,突出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导地位。参与性教育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型教育思维,开展“校企合作”,提倡产、学、研合作,是参与性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
“产、学、研”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等环节,是一套相互依存的系统工程,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教育作为基础,向科研提供生力军,保证科研团队资源不断的活动;教育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保证与人才资源的零距离对接;科研是教育与生产的源泉,研究成果充实了教育内容,促进了课程调整和改革,并通过教育获得传承,同时科研又向企业提供智力服务,通过转让或联手开发新产品;产业是最终的载体,反映了市场的需求,为教育提供实践验证的途径,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产业获得科研的支持,也为科研补充了经费与设备的不足。教育、研发和企业形成共同体,在技术、资源、运营等方面利用各自优势,达成全方位的紧密合作,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形成一套 互利共赢的教育模式。笔者在校企合作教学中,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点晶玻璃厂(图1、2)和仿古收音机厂(图3、4)的合作教学中,进行了部分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工作流程,深化知识技能,创新设计理念。在这些初步尝试中,项目组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收获,同时获得了很多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一)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自身需要和进度,制订灵活的实践计划。明确校企合作教学的课程安排和内容。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学生需在课堂学习 理论知识的和基础操作。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知识构建能力,运用已知掌握未知,因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需严谨设置。每一门专业要求贴近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使人才质量满足设计行业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为主,案例讲解为辅,注意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传授中,还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双方保持主体对等,课业内容引入企业文化,构建集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于一体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单元,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
(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首先,学校选定企业后应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明确学校与企业的诉求点。基地的建设应既满足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炼,又满足企业以较低成本得到设计方案进而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要求。其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技术支持和硬件设施。企业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培训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得操作经验,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最后,应将课业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载体贯穿教学过程,根据课程标准,课业设计应包括目标、选题、任务和评价标准等内容。实训基地为形成一套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提供了环境,学生在两种环境(学校和企业)当中的两种角色(学生和员工)的交替体验当中深化课程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由于社会力量的介入,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进一步扩充,师资由在校教师和来自业界的精英双向构成。学校应派出具备良好理论研究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行业分析、设计方向、项目操作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技术与科研等方面的服务。校方可聘请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他们熟悉相关的职业流程,能够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行业的前景动态、企业的生产运营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企业设计师是教师,是客户,也是合作人;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是设计师也是员工;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讲人,一方面参与实际设计,一方面管理和监督教学工作,能够深度了解行业需求,更好地完成校内教学。
实践证明,学生以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不断接触社会、客户,有利于个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林伟连,邹晓东.我国产学研合作转型升级趋势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
[3]祝帅.设计观点[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省属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课程设置与就业对接
省属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的专业需求运用动态式的设置方式,而不应是长期固化不变的课程设置模式。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随时调整和设置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创新课程,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省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建立多学科的文化素养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什么样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我们就应为其需要设置创新课程,形成课程设置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牢牢抓住就业市场中对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特殊需求的这块阵地。
根据近几年对部分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一些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就业的衔接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不是根据社会对省属高校艺术设计毕业生的知识与技能需求来定,而是盲目追随名牌大学和国外发达国家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定位没有区分开名牌大学的精英教育与省属大学普通艺术设计教育的不同,没有把课程设置与就业挂钩,把精英型毕业生的高端就业市场与省属院校毕业生应用型广阔的社会需求市场混淆在一起,这样就失去了培养侧重点,造成大量的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在广阔的艺术设计就业市场里失去航向。
笔者根据近几年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跟踪调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就业对接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目前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基本分为三类:一是部属高校和知名学校;二是省属本科高校;三是省属的高职学校。名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意思维课程多,侧重的是创意课程的训练,招生数量少,生源的专业基础强,师资水平高,科研实验条件好,学术交流多,培养的是精英型的创意设计人才,所以就业基本没问题。而省属高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定位是加大对学生的制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讲设计创意训练的课时量就较少,培养定位是应用技能型的高职人才,这是一种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教学定位,所以高职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也能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工作定位。目前关键是部分省属本科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招生数量大,盲目借鉴名牌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和学术交流环境相对较弱,课程设置又没有找准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对接需要,致使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既没有得到用人单位像对待名牌高校毕业生那样的青睐,又不愿意到一般公司去做绘图员和设计助手,所以就出现了近几年部分省属高校艺术设计本科生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出现这一情况,与省属本科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省属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自己的生源素质和省属学校的特点来找准自己的课程设置定位。既不能使培养的学生出去以后只会给设计公司作图,成为制图员,也不能毕业后到设计单位只讲创意,一心只想做设计大师,而动手作图能力弱、工艺知识了解少,让设计公司指责为“眼高手低”。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应该很明确,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既有宏观设计创意能力,又能熟练掌握各种电脑制图软件,绘图技能强,在设计单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要指导学生在学校从“准设计师”向着毕业后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师”稳步迈进,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目前扩招后就业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增强就业的竞争能力。所以,课程设置应该以创意思维训练和应用技能为主要教学课程,通过设计创意思维方法训练和应用设计能力的严格教学,双管齐下、脑手训练并行,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与就业市场进行有效的对接。
二、课程设置应加大社会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应采取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直接参与社会设计投标,做实际设计课题;二是模拟实际设计投标的形式做课题设计。不能只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搞命题设计,而应收集大量的实际设计招标信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际课题设计。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在参与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让学生多参观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认识施工图设计的重要性,对设计中的节点和详图从构造和工艺过程上进行深入探讨,改变以往学生只在课堂上搞命题设计的单一内容和与设计师的设计思路相互脱节的现象。
三、加大学生课外电脑设计软件的学习训练,是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另一个重要的选修课程和教学内容,也是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试中的重要设计表现手段。目前,大量的设计公司所需要的是既具备很好的创意能力也具有较强的电脑设计能力的本科毕业生,这也是省属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时所面临的一个具体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第一年基本是美术基础和专业设计基础训练,后三年的专业设计课程重点是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及其毕业设计环节。因为课时所限,新的设计软件层出不穷,老的设计软件不断升级,所以电脑软件课程就不可能更多地作为必修课来设置,应作为选修课让学生灵活地安排时间加大对电脑软件设计的学习,学业导师要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来要求学生选修大量的软件设计课程,认真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熟练运用设计软件的要求,作业成绩要占一定的评分比例,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所选修的电脑训练课程和课堂上的设计思维训练课程同等重要。对于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学生,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电脑绘图的技能,就不能完美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设计概念,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设计师,就不能在众多的毕业生中得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如果这个教学要求不反复地给学生进行灌输,很可能有很多的学生会在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成为一个只会和甲方大谈设计创意而不能熟练绘图的“瘸腿”设计师。
四、要加大实习课时间的比例。加大学生的实地参观和考察的课时量,应是省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参观和考察优秀的设计作品中,提高审美观和设计品位,加强对艺术设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二是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考察和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不懂材料和技术工艺,设计就只是“无效设计”。所以在课程设置时,应加大实习的课时量,虽然实习课挤掉了一些课堂作业时间,但从整体的教学效果看,实习所得到的知识在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五、建立毕业设计、毕业答辩、毕业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环节。毕业环节应由指导教师、就业导师、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组成导师组,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从一开始的选题定位就要与社会企业挂钩,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和设计项目,要选对社会“有用”的课题,而不要做概念性的“无效”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答辩环节能否通过,要看企业负责人是否认为该学生的毕业设计合格。毕业设计的展览要与人才招聘同时进行,要给毕业生和企业的招聘人员搭建一个面对面交流、沟通并达成意向的平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打通毕业设计课程与社会企业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架起一座通向就业的顺畅之桥。
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图形创意》;教育启示
1 何为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形式和数字内容并存,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下展现其交互性、智能性、简洁性的新兴媒介。数字媒介的产生反应的是其时代的特性,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数字媒介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交互性,基于此特征,在数字媒介的干预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课程能够更好地传播课程理念。
分析数字媒介,首先是从媒介角度上来说,它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介质而存在。新媒体研究学者刘自力把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之后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这其中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这些都应属于数字媒介。所以数字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环境,它在技术特征上是具有明显的开放、互动、虚拟、共享、兼容特点信息载体的沟通环境。
其次,从传播的角度上讲,数字媒介的环境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并集合了多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力,信息的改变传统媒体线性(直线)、无间断性和固定的单向传播模式的环境,使用户将线性思维、单一话语还原成点状结构和多重话语,角色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选择和参与,体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对于数字媒介来说,它本身不能传达信息和思想,人才是主导者和策划者,但是数字媒介使得人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例如,在互联网博客中,作者消息的同时,阅读的受众也在参与消息的,消息本身和对消息的评价一样重要,都是博客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2 《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重要的分支学科,自身专业特性就和媒介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首先从课程本体来看,作为一门集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是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的结合;其次,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来看,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一一新兴媒介的接踵而来,引领并开拓和发展了新的传播领域和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整体学科的发展。
《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担负着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创意思维训练任务,其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在课程当中通过对图形的理解,运用创意性思维模式,创造出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新颖和独特意象想象力的视觉创意性图形,支撑着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设计形式。基于《图形创意》课程任务,它的核心便在于使复杂的信息内容有效和富有情感化的传播,传播本身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交流的绝对途径,因此,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的性质就也决定着其应利用更加有效地授课方式来传递课程信息。传统的平面设计是基于印刷媒介为架构而进行的设计实践,而印刷媒介单一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和高效的理解课程内容,数字媒介的介入能够弥补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本身发生着微妙变化,革新课程的培养方案。
3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育启示
国内的《图形创意》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发展,由江南大学林家阳先生最早推广,并出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学科专著《图形创意》,奠定了该课程作为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核心地位。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最早也追溯到2003年,十年间该课程稳步发展。在这十年,课程的授课核心和其他高校《图形创意》课程设置一样,都集中在将传统创意理念应用在图形的创意设计中,也获得过诸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一些成绩,但能够感受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老化,设计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伴随着设计对象由印刷媒介转为数字媒介,体验化和情感化设计理念开始兴起,《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一样,面临着只将自己局限在单一媒介的设计实践的窘境,继续在新的设计观念中寻找源泉成为一种空想。在面对新的媒介挑战,学科组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建设都重新定位,将数字媒介作为现在乃至将来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对象,设计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1 教学方法的多种媒介化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课件的编撰中采用视频和交互动画,如制作关于同构图形的变化时所采用的数字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知晓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使用非美术元素来提炼视觉图形,如用图形的表现形式绘制音乐的韵律和武术的节奏等。
3.2 设计实践的多种媒介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写道: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本身非消极的、静态的,而是对信息内容有强烈地反作用,所以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媒介选择的不同使得设计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同学认真区分媒介的差别来选择最终索要实践的媒介。针对这一实践新课题,鼓励同学不拘泥于传统媒介――印刷媒介的限制,积极开展多种媒介的设计实践活动,尤其是紧贴时代的数字媒介,让图形这个静态元素不再冷冰冰,成为动态的、交互的、丰富情感化的传播要素。
3.3 设计交流的多种媒介化
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来传播图形设计,如在微信平台和微博空间新设计,使其成为焦点事件,尽管目前传播面还仅限于部分业内,但随着课程本身的不断开放,未来会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4 结语
传播媒介的发展将数字媒介带到我们身边,使得《图形创意》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做出革新,因此,应做到不固守经典,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调整,才能将课程的授课内容最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也才能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来发展自身的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2] 童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玲.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5).
[5]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 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上一篇:浅谈冬季交通道路安全管理
- 下一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