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常用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常用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研究对象
1. 1教师: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医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的所有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的60名教师。
1. 2护士:承德附属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唐山市医院、承德中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医院、滦平县医院、滦平县中医院、丰宁县医院、隆化县医院、隆化县妇幼保健医院、隆化张三营镇医院等不同临床科室的80名护士。
2研究方法
2. 1文献调查法:通过文献调查法,了解有关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研究,根据2007年新一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以精练、实用为特点必需、够用为原则,走访学校生物化学、其他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资深教师,共同研究。确定高职护理专业36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
2. 2访谈法:走访上述学校的生物化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资深教师,确定生物化学本学科和后续课程需要的内容及其使用情况;广泛调研上述各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培养要求,确定生物化学中岗位需求的内容及利用率,调整课程设置。
2. 3行为研究法:根据上述确定的36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及访谈结果和车龙浩、赵汉芬,李宗根分别主编的教材,编制: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本学科和后续学科需要情况调查表(教师用卷)和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护士用卷)。调查表中频繁应用指每月应用6次,常用指每月应用3 -5次,偶尔应用指每月应用2次。
2. 4问卷调查法:向上述3所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共60人,发放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本学科和后续学科需要情况调查表(教师用卷);向上述11所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护士80人,发放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护士用卷);无记名填写、三天之后回收,有效卷分别为58份和75份。
3结果
70%以上的护士和教师认为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维生素概念、分类、命名、生理功能及其与辅酶;水的摄入与排出;钠、钾、钙的代谢;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的来源;生物转化的概念与意义;胆汁酸生理功能这些知识点频繁使用。6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血糖与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症;氨代谢与肝性脑病;水的生理功能;电解质的生理功能;酸碱平衡调节;黄疸等常用。5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一般代谢、血红素代谢过程;酸碱平衡生化指标;常用肝功能检查与物质代谢的联系等知识点偶尔应用。50%以下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知识点偶尔应用。
4讨论
4. 1 70%以上的护士和教师认为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点频繁使用,是因为蛋白质、核酸、酶、水,无机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其它基础课和临床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与临床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尤其是维生素的分类、来源、生理功能、缺乏症及构成的辅酶,由于酶的结构与功能与临床联系较多,故酶的概念、特点、酶原、同工酶内容,编写大纲时作为掌握内容,教材中作为精编内容。
4. 2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上社会等因素,三高病人、心脑血管病人越来越多,所以6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血糖与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症;氨代谢与肝性脑病等知识点常用,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熟悉内容。
4. 3 5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一般代谢、血红素代谢过程等知识点偶而应用,这就要求代谢过程简明扼要地编写,要求学生懂得重要步骤和结果能满足后续教学即可,作为了解内容。
4. 4 50%以下的教师和护士认为偶尔应用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知识点删除。
4. 5结论及研究成果
4. 5.1结论:调查结果可以作为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依据
4. 5. 2研究成果
4. 5. 2.1编写高职涉外护理专业18学时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表及要求。
4. 5. 2. 2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 护理专业 优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15-01
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很宽泛,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酶以及物质代谢与调节,如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同时研究基因信息的传递,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等,从分子水平探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亦由传统的疾病护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不仅要求缓解病情,更要注重病人的营养和心理护理,使护理更具全面性和主动性,护士与医生同样都身居一线,身系患者的生命安危,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如何更好地为临床护理服务;护士如何学好生化、学以致用,值得深究。
1 生物化学的基础课程作用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很强,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错综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此而厌学,更不会意识到其在将来临床课程中的基础作用以及与护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应该主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和临床课程融会贯通。分子生物学的各项技术如分子杂交、基因重组、PCR等均以生化的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为基础;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以生物化学的物质代谢为基础,如蚕豆病的成因是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表现为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足够的NADpH,体内的谷胱甘肽不能保持还原状态,一些含-SH的蛋白质或酶容易受氧化剂或过氧化物的损害,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亦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只要熟悉糖代谢以及三大代谢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掌握此病,糖尿病是由于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监测表现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 h血糖≥11.1mmol/L,从其发病机制便可推断出各大系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针,学习便可事半功倍。因此只有熟悉生化的基础知识,将来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临床课程。
2 生物化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
2.1 配药
配药是临床护士的一项主要职责,怎样尽可能避免输液的配伍禁忌,药品溶解不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均要运用基础生化知识。如静滴抗生素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给药途径,在临床给药途径中,我们需要根据抗生素本身的理化性质、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来注意溶媒的选择、合理的滴速等,从细胞的生化和生理特点考虑,抗生素的溶媒必须是等渗溶液,否则会导致细胞涨裂而亡,一般会选用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来作为溶媒,多数抗生素会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因其不仅起到良好的等渗作用,也是剂型的稳定性。以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阐明其生化机制,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值=6~7)溶液中较为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而成品的葡萄糖的pH多为3左右,生理盐水的pH值约为4~5,故应该生理选盐水作为溶媒。其次抗生素的滴速也值得讨论,速度太快会引起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速度过慢会使血药浓度达不到最低抑菌或杀菌浓度而影响药效,最后还要考虑药物半衰期的问题而确定给药时间,这些均需以生物化学知识包括人体物质代谢特点和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基础来判断。
另外粉剂的溶解不全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见问题,常见原因可能为pH值不当、温度不适宜,以及由于操作不当引入杂质或生物体的感染等原因所致,为此护士在配药过程中不仅需加强无菌意识,注意规范护理操作,更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点。
2.2 消毒灭菌
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法有很多种,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便可阐述其原理。(1)高温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原理为高温可以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功能受损、菌体遗传物质破坏;(2)紫外线杀菌:常用于治疗室、手术室、配药室和病房等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波长240~280 nm紫外线可破坏DNA相邻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干扰细菌的正常复制,对病毒也有一定的灭活作用;(3) 过滤除菌法:滤头的孔径很小,是利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实验室应用的较多。(4)化学消毒法:因其杀菌谱广、可操作性强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醇、戊二醛、碘伏、含氯消毒剂等,日常护理中如换药常会使用含碘伏或酒精棉球擦拭伤口进行消毒,输液及注射前也会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消毒,能杀灭菌体甚至芽孢,原理为化学消毒剂可使菌体或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干扰其正常复制。只有掌握好各种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运用到临床护理中。
2.3 健康宣教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防大于治的观念也在逐步加深,健康宣教在护理工作中的比重亦越来越大,特别是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提倡饮食运动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此在该病的治疗中护士的承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常常会向护士提出的问题常见有“怎么才能控制好血糖?”,“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我今天没吃糖,为什么血糖就高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熟知生物化学书中所述的三大物质代谢便可轻松回答患者生活饮食中的困惑以及帮助患者拟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另要告知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和低血糖发生时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补液时需要在糖水中加入胰岛素,模拟正常人体糖代谢特点。高脂血症病人的健康宣教要低脂饮食,加大运动量,其原理为脂类代谢。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以上均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可见生物化学在护理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生物化学虽为医学的基础课程,却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尤为紧密,尤其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在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运用中贯穿始终,护理人员在配药、消毒灭菌、健康宣教、术中或术后为患者补充能量以及和医生的配合诊疗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生化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把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加以深读、熟悉和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从容不迫,以做一个合格的护士。
参考文献
[1] 倪萍露,郝家伟.探讨如何使护理学生“有意义学习”医学生物化学[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5(3):110-112.
篇3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1]崔怀瑞,孙臣友.解剖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现代医药卫生,2007(9).
篇4
虽然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推进,并且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中,但是教学改革往往针对的是课程的设置或者是教材的不断优化中,对于学生的实践水平的并没有很大的改进,而我校是职业型院校,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针对这一现象,我校在进行了临床调查研究后开展了针对实习前的学生的强化训练以弥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足。护理技能强化训练作为连接学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桥梁,是培养护理学生能将理论专业知识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一个依据。因此实习前的实验模拟教学很有必要开展,本文对15级100名学生开展强化训练前后变化作为对比调查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100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15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性别、平时表现、理论考试考核成绩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各50名学生,分成实验组和常规组。
2 研究方法
15级学生在1-3学期的时候均系统的学习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在第四学期开设强化训练课程。主要针对护理技巧、内科护理常用技术、外科?o理常用技术、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等主干课程依据临床调查报告设置强化训练的项目。
(1)常规组不?用强化训练法,只是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平时练习时教师加以指导。
(2)实验组?用实验模拟训练的强化训练,教师、、教师在课余或者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强化训练,首先教师示教(只示教实践内容以便学生有更多时间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示教的内容加以练习。
3 效果评价方法
(1)强化训练前,设计考试内容主要考核两个组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交流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知识的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2)强化训练后,设置专门的考试项目,主要考核两个组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交流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知识3个方面的成绩,进行强化训练效果评价
4 统计方法
?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依据两组学生的操作考核成绩、交流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知识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结果
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平时表现、理论考核考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5.2 强化训练考核结果
6 讨论
6.1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训练是在模拟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的设置完全按照医院的环境建设,并且根据医院的需求选取其中重要的项目加以训练,练习之前告知学生其重要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能积极有效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还可以在练习中增加案例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实际案例体验不同的护士或者是病人的角色,增加了训练的真实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结果也可看出,学生的操作技能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6.2 提?{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强化训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再次练习,那么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强化训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温故而知新,学生能在练习的基础上配合完成与病人的沟通、操作完成后能加上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下重新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样就由简单的重复式的学习转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2]。
6.3 缩短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的距离
篇5
(南京卫生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38)
摘要: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尝试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化学课的“双基”作用,以达到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94-03
课程整合又称课程综合化、课程调整,是课程设计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要,笔者遵循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的特点,选取护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将化学教学内容与护理专业课进行相互融合,并尝试通过实践,处理好化学教学与护理专业课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双基作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现状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教育形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化学课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中教材的浓缩精简版,许多知识的专业应用性不大。且教师在化学基础课教学中缺乏有意识的引导,未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导致专业课需重新教授。化学基础课未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且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她们化学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同时,一年级新生尚处在适应的阶段,对于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此种情况下,如按照严格的化学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所有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
很多教师尚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情的变化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旧模式、旧体系,强调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结合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进行整合,有针对性地加强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可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所需化学知识点的梳理
要想做好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课的整合,须明确化学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化学课作为“公共文化课”肩负着教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相辅相成。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否则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要真正学好、用活专业知识,除了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与专业课相关的化学内容。
根据对专业课教材的研究和对专业课教师的访谈,笔者梳理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各专业课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见表1。
通过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的整合,将化学教学内容围绕专业课的需求进行整合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整合的实践
结合对整合知识点的梳理,笔者尝试在讲授化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与化学相关的临床知识介绍,设计与临床相关的化学实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 (1)溶液稀释的计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在讲解时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教学中以临床上用20%的肥皂液配制0.1%的肥皂液进行灌肠作为引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将他们带入实际的工作环境,明确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拓展练习时,基础护理课中青霉素皮试液的配制是一个重点,而配制的基础正是一个多次稀释的计算。将这个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步步分析,在体验溶液稀释公式使用便捷性的同时,加深对临床案例的理解,为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扫清障碍。(2)针对护理专业后续课程的需要,介绍电解质溶液知识,以常见疾病的用药原理为切入点,展开讨论。如针对胃溃疡,使用制酸剂调节胃液pH值时,应服用碱性药物,常用药物有胃舒平,其主要成分是Al(OH)3,通过中和反应可以缓解胃酸过多的症状。又如肝性脑病,用药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患者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在选择灌肠液时就应使用弱酸性溶液,如稀醋酸。(3)临床上消毒剂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时,可以发挥化学学科优势,介绍不同消毒剂适用情况的同时给予一定化学原理的解释。例如,临床常用φB=75%的酒精进行消毒,为什么不使用浓度更高的φB=95%的药用酒精呢?这是因为,乙醇能与水形成氢键,有很强的脱水性。当遇到细菌时,φB=75%的乙醇能使菌体蛋白脱水凝固、变性。而φB=95%的乙醇却会使菌体蛋白迅速凝固而形成坚固的菌膜,影响乙醇渗入菌体,反而会降低灭菌效果。
实践教学中增强技能与专业的联系 (1)在进行溶液配制实验时,先让学生观看医院急症室的注射液配制实况,接着让学生配制几种临床上常见的溶液,如生理盐水、50 g/L葡萄糖注射液和消毒酒精。在学生熟悉并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原理和基本步骤后,进一步比较与临床实际操作的异同点。同时结合青霉素皮试液稀释的计算,进行临床上的配制方案的设计,加强化学技能与专业的联系。(2)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时,可以对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化学实验中采集血液并不方便,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生化检验指标中的含糖加号,计算并配制出不同加号等级的模拟血液。接着使用班氏试剂对这些溶液的含糖量进行测定,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明显的砖红色沉淀的实验结果,并根据沉淀颜色的深浅,判断出病情的程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既巩固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也理解了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病情诊断的基本检验原理。(3)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至关重要。在基础护理学中,护士站里护士对药品的摆放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操作的规范性以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验习惯,并将这一项作为实验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的同时,养成规范细致的责任意识。
课后习题中体现专业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将传统习题改为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化学知识的铺垫,有的甚至与化学课程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是重合的。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将一些课后习题进行改编,让学生在巩固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前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1.“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可治疗胃酸过多的症状,请写出其中发生的反应,并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2.肝性脑病患者在用药时,为了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和吸收,常选用弱酸性溶液进行灌肠。下列哪种溶液可用做肝性脑病患者的灌肠液( )。
A.稀硫酸; B.稀盐酸;
C.稀醋酸; D.生理盐水。
说明:“胃溃疡”、“肝性脑病”是内科护理学中介绍的常见疾病,设计习题时可以将用药原理作为切入点,结合化学中电解质溶液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例1中,学生首先要分析出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并能够正确书写出反应方程式,再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求进行改写,考察了几个方面的知识。例2中,考查的则是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例3.氯化钙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后,会生成难溶的碳酸钙沉淀,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CaCl2+2NaHCO3=CaCO3+2NaCl+H2O+CO2,所以不能同时使用,请改写为离子反应方程式。
例4.两性霉素B为胶体溶液,不宜加入盐类物质,否则会析出结晶。通常可加入下列哪种物质稀释后静滴( )。
A.生理盐水; B. 氯化钾溶液;
C. 碳酸氢钠溶液; D. 葡萄糖溶液。
说明:药物在体外配制时,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辅料或溶媒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使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的现象叫做配伍禁忌。通过以上例题在帮助学生了解产生配伍禁忌的原因同时,也巩固了化学中离子反应和盐析的相关知识。
2.在习题中体现护士执考要求。自2011年以来,用人单位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签约,护士职业资格考试也成为护士就业的必备条件。笔者翻阅历年护士执考试题,发现其中有不少题目考核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将这些试题适当改编后,可以为化学习题提供一些素材。
例5.下列哪项对高钾血症病人禁用( )。
A.等渗盐水; B.10%葡萄糖液;
C.右旋糖酐; D.林格液; E.碳酸氢钠。
说明:本题考核了学生对药物化学成分的认识,林格液又称复方氯化钠,除了含有氯化钠成分,还含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及乳酸根离子,可以调节体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但高钾血症病人体内钾离子浓度偏高,不宜再补充,所以不能使用。
例6.属于高渗晶体溶液的是( )。
A.5%葡萄糖; B.11.2%乳酸钠;
C.羟乙基淀粉;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20%甘露醇。
说明:渗透现象在很多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上都是重要内容,本题考核的是学生渗透浓度的计算,以及等渗(渗透浓度在280~320mmol/L)、低渗、高渗溶液的判断。计算可得20%(200g/L)甘露醇(C6H14O6)的渗透浓度约为1100mmol/L,它是临床上常见的高渗溶液,常作为脑水肿病人的脱水剂。
通过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基础知识与护理专业整合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内容越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越为牢靠。同时,在化学课上引入专业问题,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目前的整合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要使融合更加有效,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深挖专业教材,不断进行探索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2004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17-19.
[3]陈学姝.对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8(29):6-7.
[4]马晓飞.发展五年制高职护理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1(16):2543-2545.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 五官科护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职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以形态和实践为主的临床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眼、耳、鼻、咽、喉、口腔等器官的解剖、生理及其疾病的相关护理。五官解剖结构精细、临床操作多,一些护理操作步骤、手法及检查比较繁琐,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多媒体课件引入到五官护理学讲授中,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使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识点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五官护理学教学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板书、挂图、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模式。
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的优点
1.1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①
五官科护理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础解剖,有些难点内容,如眼、耳、鼻解剖结构特殊,位置深而复杂,学生很难想象,只能死记硬背书本文字。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对于抽象复杂的解剖知识难以理解,学生们普遍学习主动性差,课前不会自觉预习,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图片、立体图像,声像并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2 多媒体教学实用性强
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有些临床护理操作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用传统教学不能展示的泪道冲洗,上颌窦穿刺冲洗等操作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泪道冲洗”时,可以直接链接到视频,边看视频边解说,并强调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制作“眼视光”的幻灯片时,可链接带有趣味性的近视眼问题,将眼睛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做成视频,并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添加一段近视眼激光手术的过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
1.3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传授知识的容量。如“耳鼻咽喉”一章内容多,知识点琐碎。在课时量相同情况下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较难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应用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首先,利用课件展示耳鼻咽喉各部分解剖结构,进行逐一介绍,减少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画图时间,也不需要挂图、模型,减少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更多更形象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临床疾病等相关知识。
1.4 多媒体教学方法灵活化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黑板板书、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并做好笔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选择不同方法。如讲到眼的解剖结构,可以用多组图片,眼球壁的组成结构用动态立体图像一层层剖析;讲到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可以链接视频操作,学生容易理解;讲到病例分析时,可以直接引用一个病例,学生思考回答后,所涉及到前面的知识点,可以重复复习,操作简便,节省时间。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在常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平时比较熟悉,不需借助多媒体课件上课,例如红眼病、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常见病及其护理,主要靠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用多媒体教学有时重点不够突出,则影响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五官科教学的缺点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重点不突出
多媒体课件中同时具有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制作难度较大。②首先,教师需对计算机相关软件操作熟悉,然后根据学生情况制作相应的课件。这课件应是图、文、声等有机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件以文字为主,把所讲内容大篇幅地用文字表达,然后照本宣科,相当于念书,无任何新意;还有些教师只顾制作花哨的课件,追求华丽的图片,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主动的,学生的学是配合的,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气氛因素,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而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毕竟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2.2 多媒体课件不利于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靠讲解和画图不易讲解,多媒体课件配以图象、动画加以演示,同时学生需要用一定的时间接受和掌握知识,如果讲课时更换幻灯片过快,学生上课时不易记录,容易丢失教学信息,不利于学生记忆,有的幻灯片为了增加传输的信息量,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其结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3 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师生间直接的交互活动。教师拘于操作电脑,肢体语言运用不够,与学生无眼神交流,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整个教与学过程缺乏师生感情交流的活动;教师在讲台上操作电脑,学生被动接受,学到每个知识点,却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很少停下来与学生进一步讨论,而是一味地把幻灯片播放完毕,其结果必定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五官科护理学是一门解剖生理内容较多,护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较好的视觉效应,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五官护理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始终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故两种教学方式应相互融合、补充,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③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从内容、形式上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有效掌握更广泛的医学知识。
注释
① 蒋萍.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五官科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内江科技,2009.5:194.
篇7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篇8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过深过多,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图片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魅力。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具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点、难点,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方法,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O%、操作占2O、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O%、实验报告占lO%、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满分1O分)。(1)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2)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性的回答,给予优秀的评定。(3)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4)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5)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长期从教,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15-02
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为了让中高职人才需求更明确,让中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更规范,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系统、科学,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学习更系统,有新的知识点,没有重复学习的问题,进行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护理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外科护理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外科护理岗位的主要任务是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外科护理技术在外科护理岗位上对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本课程具有专科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一起构成临床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后期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本文现对中高职衔接外科护理教学标准的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设计思路上,中职主要对外科护理基本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兼顾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确立了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外科日常护理工作中正确执行医嘱,独立完成基本外科护理任务,也为今后在外科护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外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由一名学生过渡成一名护士;适应由学校内的模拟环境到医院临床真实场景的转变。设计的各个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又相互有着必然的联系,内容简洁,突出了重点,符合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定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规程,并能适当地体现出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状况。这些目标的确立,使其教学具有了鲜明的特点,更加强调了能力培养要求,该教学目标也为以后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衔接奠定了基础。而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主观能动性的灵活应用,特别要求对外科护理方面新成果、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保证其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
在课程目标上,中职要求掌握外科护理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医嘱,独立进行外科的护理操作、知道外科常用的手术护理配合要求;运用各种医疗手段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将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在健康教育方面能够对病人进行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家庭护理。素质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文化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医疗安全意识;能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相互理解信任,能很好地融入团队协作。高职要求能运用常规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护理评价。能够独立进行外科的各种护理操作技术、熟悉外科的手术护理配合相关知识;工作中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能根据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做出应急处理;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适当进行一些家庭和社区护理的工作。素质目标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仁爱精神。在评估病情和进行护理操作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都要精益求精,准确而规范,并通过动作传递关爱之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从这方面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层次区别。
在具体的内容衔接上,通过下面的列表加以说明。
在教学方法上,中职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病案分析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临床病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适当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学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发生,也为他们以后的实际临床工作打下基础。高职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破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外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与发现创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推理、分析、决策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可以看出,中职主要是知识与技能学习,高职坚持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中职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把图片、实物、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对复杂医学知识的表达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职可以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观摩教学录像片,强化知识点和技能关键步骤,在每次理论教学、教师示范后针对性播放录像片,同学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后反复学习。使用教学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结合动画讲解。一些复杂的内容在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后会变得简单明了,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以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及记忆。通过传统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形式由呆板变得有趣,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篇10
1.1培训考核小组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1.2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培训内容
1.3.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1.3.2加强专科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包括轴式翻身法、单人多人搬运术、牵引术护理、石膏外固定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气管推移术、气管切开护理,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呼吸机使用操作、电动吸痰术、心电监护技术、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配合等。
1.3.3规范抢救流程:结合医院护理部下发的抢救流程,融入骨科护理特色,制定适合本专科的抢救工作流程,从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物品药品定品种定量定位管理,到患者危急重症处理操作等都做了具体描述,绘制成骨科疾病抢救流程图表,使低年资护士能形象化记忆,熟练掌握抢救的流程。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并配合情景演练,使受训护士从基础理论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对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使得危急重症的抢救按流程实施,从而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1.3.4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具备核心能力之一[8],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学查房,急、危重症病例讨论及医院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低年资护士敢于提出问题、参与急、危重症护理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1.4培训方法
1.4.1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和高年资护士授课的方式,讲解BLS课程暨心肺复苏培训,合理排班,安排护士分批次参加,具体内容包括CPR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患者意识的判断方法,休克的相关理论知识,常用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简易呼吸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气道管理技术,呼吸机的使用等。
1.4.2急救流程培训:每月组织1次骨科急救流程培训,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流程,各种药物过敏的抢救流程,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大出血的急救流程,患者窒息的急救流程,患者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流程,突况的急救汇报流程等在培训时强调急救配合中护士应明确分工,并组织护士进行思考、讨论,要求护士按照急救流程说出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上报,如何很好地与值班医生、主治医生沟通、配合,并详细记录。
1.4.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是我们整个培训的重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分为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器械、急救耗材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等。培训一个月一次。培训后护士按照操作流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规范、迅速、熟练、准确。急救耗材、急救器械要进行整理,定点、定量放置,每天交接班,过期物品及时更换;使护士能准确无误地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
1.4.4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科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科室带教采取一对一的情景培训模式,教会护士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并不断强化训练。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士如何准确判断病情,按照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等),同时报告医师。如患者突然发生窒息时,应迅速吸痰、吸氧、开放气道,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2考核方法
2.1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由科室考核小组分批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科护士长会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抽查。例如检查护士从出诊箱、抢救车以及气管插管箱中取物的时间,要求取物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护士对物品摆放位置的熟悉度[5]。
2.2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急救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每月组织1次,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细则由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准确做出判断,应急反应能力15分,要求护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器械、耗材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④急救药物知识15分,求掌握急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⑤急救器械、耗材的使用能力15分,要求熟悉急救器械、耗材存放位置并能正确使用;⑥综合应急能力20分,要求在实操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默契,整体流畅。
3效果
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经过急救能力培训,我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相比培训前,各项能力考核成绩较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值<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 上一篇:森林防火方式
- 下一篇:初中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