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管理的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53-1

1 浇水与排水

1.1 浇水的时期

1.1.1 保活水 即在新植株定植后,为了养根保活,必须浇足大量水分,加速根系与土壤的结合,促进根系生长,保证成活。

1.1.2 生长水 夏季是植株生长旺盛期,植物的大量干物质在这个时期形成,且因为气温高,蒸腾量大,需水也是四季中最大的,雨水不充沛时需大量浇水,如遇到干旱更应勤浇水。

1.1.3 冬水 可适当提高地温,保护树木免受冻害,推迟根系休眠,使根系能吸收充足水分,供蒸腾消耗需要,可免于枯梢。浇足冬水,使土壤有充足的储备水翌年春天干旱时不至于受害。

1.2 浇水次数和浇水数量

浇水次数根据植物种类、气候、季节和土壤干湿度的不同而异,地被植物如草坪需水量大、次数多,灌木及乔木则相对较少。一般来说,开春后植物进入生长期,须及时补充水分。浇水时间集中于1-8月。夏季高温季节应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冬季宜午后进行。每年9月至次年5月,每周对灌木进行冲洗,确保叶面干净。雨季应防涝排洪,清除积水,防止树木倒伏等。

1.3排水

排水是防涝保树的主要措施。土壤出现积水时,氧气不足,抑制根系呼吸,减退吸收功能;严重时,根系进行无氧呼吸,容易积累酒精使蛋白质凝固,引起根系死亡。特别对耐水力差的树种更应抓紧时间及时排水。排水时一般可以利用自然坡度或开沟排水。

2 施肥

2.1 肥料的种类

根据植株种类、树龄、生长周期等不同而施用不同性质的肥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肥料通常分速效肥和迟效肥两大类(即通常说的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前者多做追肥用,后者多做基肥用。

2.2 肥料的施用方法

2.2.1 环状沟施肥法 主要应用于秋冬季,树木休眠期。依树冠投影地面的外缘,挖30-40cm的环状沟,深度20-50cm,根据树木的植株个体大小将肥料适量均匀撒入沟内,填平即可;

2.2.2 放射状开沟施肥法 以根部位中心,向外缘顺水平根系方向开沟,由浅至深,每株植株开5-6条均匀分布的放射沟,施入适量肥料后填平即可

2.2.3 穴施法 以根系为中心,挖一圆形树盘,施入适量肥料后填平即可。也有在这个树盘内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大树盘挖5-6个,施入适量肥料后填平。

2.2.4 全面施肥法 即整个绿地秋后全面翻地,普通施肥。

2.3 肥料的施用时期

2.3.1 基肥 它是在较长时期内供给植物养分的基本肥料,所以宜施迟效性有机肥料,使其逐渐分解,供树木较长时间吸收利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基肥分秋施和春施。

2.3.2 追肥 施用时分前期追肥和后期追肥。前期追肥又分为开花前追肥;落花后追肥;花芽分化期追肥。具体追肥时期与地区、树种、品种及树龄等有关,要紧紧依据各物候期特点进行追肥。

3 中耕除草

中耕是采用人工方法促使土壤表层松动,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中耕还可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增加孔隙度,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增加透水性。

花灌木一年内至少1-2次;小乔木一年至少一次;大乔木至少隔年一次。夏季中耕结合除草一举两得,宜浅些;秋后中耕宜深些,且可结合施肥进行。

中耕深度因植物及树龄而定,浅根性的中耕深度宜浅,深根性的则宜深,一般为5cm以上,中耕宜在晴天,或雨后2-3天进行,土壤含水量在50-60%时最好。

4 整形修剪

4.1 整形修剪的方式

根据树木生长的自身特点以及预期到的要求不同。整形修剪的方式可分为人工式、自然式、自然和人工混合式。人工式修剪将树冠修剪成各种特定的形状,如多层式、螺旋式、半圆式或侧篱等。在规则式绿地中应用较多;自然式修剪由于每种树木都有一定的树形,通过整形修剪保持其原有的自然生长状态,充分体现其自然美,这种方式称自然式修剪;自然和人工混合式修剪是符合人们观赏需要和树木生长要求,在自然形式基础上的一种修剪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干性弱或无主枝的一些树种。

4.2 整形修剪的时期

树木的整形修剪常年可进行,如结合抹芽、摘心、除率、剪枝等,但大规模整形修剪在休眠期进行为好,以免伤流过多,影响树势。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及其防治

植物病害可按其性质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或称生理性病害,植株徒长等都属此害。在传染性病害中,多数是由真菌引起的,其次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这类病害主要是借风、雨水、流水、昆虫、种苗、土壤、病株残体以及人类活动等传播进行再侵染。

5.2 害虫防治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可能遭受害虫的为害,害虫发生严重时会使种苗及观赏植物资源受到巨大损失。防治多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辅,尽量避免使用剧毒高残留。容易污染环境的农药,积极采取生物防治。

6 防寒防冻

篇2

1 临床资料

本组485例,女200例,男285例,32~86岁,平均59岁。术前有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0例,窦性心动过速10例,房颤3例。心血管史35例,高血压7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例。

2 原因分析及护理

2.1 年龄 本组年龄>50岁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

2.2 手术方式、方法、范围、时间 食管癌、贲门癌、肺癌手术创伤大,持续时间长,切除范围决定心脏神经损伤程度,迷走神经兴奋性改变,均可导致心律失常。颈部吻合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弓下吻合术明显增高,这与颈部吻合手术患者创伤大,渗液多、迷走神经高位切除致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所以要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防止胃膨胀后压迫心脏引起心律失常。行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肺叶切除术,因为全肺切除术对肺功能损伤和右心功能影响大。特别是对心脏长时间的挤压均可增加术后心律失常。

2.3 缺氧 老年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多处于代偿边缘状态,术后胸部生理改变,胸廓顺应性差,术后组织耗氧量较正常增加50%,易造成缺氧。另外,患者多出现呼吸动力不足、咳痰无力,导致CO2潴留,缺氧加重。缺氧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胸腔压力增高,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肌自律性、应激性、传导性增强,引起心律失常;呼吸节律的改变牵拉感受器,可能会间接引起心律失常。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术后缺氧的关键,术后SpO2监测,清醒后生命体征稳定即给与半卧位,每2 h协助翻身、扣背,雾化吸入4次/d,使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促进肺复张,对咳痰效果差的患者,可进行吸痰。

2.4 应激性激素分泌 本组术后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术后第1、2天,可能与术后血浆肾上腺素含量突然升高,各组织器官代谢旺盛而耗氧量增加,使心肌自律性增强有关。有学者发现,胸部肿瘤术中肾上腺素开始升高,术后第4天基本恢复正常。

篇3

【关键词】透析机 安全管理方法 效果

血液透析机是血液净化中心应用最广泛的设备、由于机型不同,如何保证每一种透析机操作规程、保养、维护落实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中心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并对透析机的使用实施三级管理制度,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有血液透析机33台,共7种机型,分别产自德国、美国、日本。

2. 方法:

2.1 透析机的操作规程和保养制度的制定

严格按照卫生部2010年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制定各种血液透析机的标准操作规程,建立透析机档案及保养、维护制度。

2.2 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新护士进入临床之际,强化操作训练,结合综合理论知识的考试,可以有效促进其积极掌握透析机的应用,理论、操作考试合格方可独立操作。定期组织学习,由护士长和有操作经验的护士对透析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规范处理的方法,以小讲课的形式进行普及。

2.3实行透析机三级管理方法,即操作人、监护人、负责人的管理方法,设备操作人员即每班次的透析护士负责 5— 6 台机器的操作,严格执行血液净化中心的设备操作规程及保养制度,发生故障及时向设备监护人及负责人汇报,并将本班次操作的透析机的使用情况,提供有关数据及填写设备运行记录。 转贴于

2.4加强维护保养,减少故障率

中心配备专职工程师。透析护士是设备的操作者,对透析机使用中的状况最为了解[1],故透析护士与工程师共同进行检修和保养是透析机管理的主要方式。透析护士为工程师提供维修的第一手资料,[2]工程师定期讲授透析机的基本原理及透析机的维修保养知识,并形成文字的保养操作规范,由设备负责人和监护人监督落实。

2.5人人参与管理,调动积极性

对透析机使用三级管理时,设备负责人可借鉴CAPD的循环程序,不定期地随时抽查,既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了解护士对透析机的应用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也可以检查护理人员工作的严谨性[3]。

3 小结

通过规范化培训及透析机实施了三级管理制度,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保养、维护及时,故障率减少,保证了血液透析机的正常运行,血液透析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孙育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室的资源利用对策.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4,4(1):37~39.

篇4

【摘要】目的: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将致力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整个医院、护理部、各护理单位如病区、ICU、手术室等都实行PDCA循环管理,全员参与。大环套小环,直至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 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PDCA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转,不断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失误,找出差距,避免在下一循环中重复错误,每循环一圈就使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一步,呈阶梯式上升。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PDCA循环 护理质量 管理

在现代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是管理。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现代护理质量水平,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为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许多值得引用、推广的方法和手段。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本文就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 概述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1]。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个设想,根据这个设想提出计划、确定目标,然后按计划目标和规定去执行、检查和总结,最后通过工作循环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在推行标准化目标管理中,PDCA循环转动过程(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就是目标管理活动展开和提高的过程。这是PDCA循环管理方法可以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这个过程是通过四个阶段,八个步骤来实现的。

二 方法步骤

(一) 计划阶段:计划阶段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项目等计划活动。这一阶段分为4个步骤:①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分析调查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④针对主要原因,拟定对策、计划和措施。

护理工作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这一过程包括制订质控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等。在制订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详尽地了解本医院的现状,通过ABC等管理方法绘制出巴雷特图,从中找出影响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通过因果分析图等管理方法找出造成这些关键因素的原因。经过上述步骤,制订的计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且必须做到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使总目标变成每个护理单元乃至每个护理人员的具体计划。同时所有的计划项目,都必须有明确的进度要求和具体的完成期限。

(二) 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5个步骤。它是按照拟定的质量目标、计划、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应根据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认真执行所制订的计划。由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具体性,D阶段要特别注意两点:(1)通过对护士长的委任权限,让她们明确自己在实现目标管理中应负的责任,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管理;(2)护理主管部门要加强与下属科室的意见交流并进行指导。下属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在系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制订各自实施计划的“系统对策表”,即列出问题,并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其目的在于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

(三) 检查阶段:是管理循环的第6个步骤。它是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检查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在此阶段,应对每一项阶段性实施结果进行全面检查,注意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失败原因,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篇5

1护理过程和方法

1.1准确评估癌症疼痛首先要准确评估癌症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是处理疼痛关键的一步[4],只有正确的评估和记录了患者的疼痛强度,才能有利于指导用药。目前临床上对癌症疼痛的评估法有:数字分级法(NRS),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等[5]。护理过程中,应综合选用几种方法以便准确地评估癌症患者疼痛的程度。

1.2做好基础护理晚期癌症患者全身衰竭明显,大多数患者丧失自理能力,要做好患者皮肤、口腔、泌尿生殖器官、呼吸道等的基础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3加强护士疼痛知识培训护士为患者提供24 h连续不断护理,处于疼痛管理的第一线,要改变疼痛护理的观念,掌握疼痛的新知识,同时要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物的认识,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物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从而克服这种障碍。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2 000例用过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成瘾[6]。

1.4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进行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癌症患者大多具有情绪不稳定、恐惧、焦虑、怀疑、绝望等负性心理,控制疼痛的对策除了药物控制的同时还需结合适当的心理护理[7]。研究证实,适当的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痛阈值[8]。应针对患者恐惧、焦虑,甚至悲观厌世、拒绝治疗的不良心态,积极采用心理干预疗法,使他们增强生活的勇气与战胜疼痛的信心,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另外,护理操作时做到熟练、准确、轻柔、态度和蔼、热情大方,避免简单粗暴、冷漠麻木,使患者有较强的安全感。

1.5准确及时给药目前,麻醉止痛药仍是缓解癌症疼痛的主要措施,WHO三阶梯药物治疗方案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接受。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基本原理和麻醉止痛的理论知识,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

1.6副作用的护理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为便秘、恶心、呕吐等,要告知病人及家属不必紧张,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发生副作用,及时告知医生,尽快对症处理。

1.7生活护理培养患者按时作息的习惯,保持床铺清洁干燥,穿衣宽松,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清淡流食或软食,少食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酒,适量运动,保持每日大便通畅。

2体会

癌症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病人疼痛完全消失,白天能安静休息,夜间能平稳入睡,日常能自由活动。而癌症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要求止痛是病人的权利。在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更要做好心理护理,要加强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更要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认真做好疼痛评估,进行疼痛知识宣教,纠正患者对成瘾、耐药的担心,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鼓励家属积极参与,给予病人更多的安慰,增强患者与病痛作斗争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毛丽莉.癌性疼痛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5,26(4):522-523.

[2]于世英,胡国清.肿瘤临床诊疗指南[M].2版.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5:384.

[3]郭秀云.癌症患者的疼痛护理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325-326.

[4]孔玉兰,张启珍,张春玲.癌症疼痛护理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9(16):135.

[5]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8-259.

[6]陈厚美,常仲秋.癌症疼痛的护理管理[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6):125.

[7]王爱伟.癌性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2):148.

篇6

【关键词】 护理人员;以人为本;素质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3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32-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护理管理也越来越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我国护理人员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始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护理管理是临床护理中管理者经常会遇见的问题,护理管理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医院能否健康发展。

1 以人为本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含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性。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时,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可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被管理人员工作更加努力,并尽最大努力为医院创造价值。

而护理人员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医院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护理人员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质量,影响医院的信誉。在护理人员管理过程中,如果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各层次护士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 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我国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我国护理人员数量比较短缺,这就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强度。护理人员受工作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的情绪,工作中害怕出错。如果护士管理人员工作不当,就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压力,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加之,社会群众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高,这使得护理人员常常感到自己的职业工作累、收入低,社会关注程度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积极性,认为多劳少劳都一样,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3 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方法

3.1 加强护士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 在护理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多与护士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减少强制命令,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护士就会非常骄傲自己能为单位工作,在工作时会非常乐意去完成工作任务,主动设法提高服务质量,使病人满意自己的工作。在护理人员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工作,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1 要转变以往“单向灌输,机械检查”的形式进行交通,在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形成一种“双向沟通,耐心指导”的交流形式。

3.1.2 如果管理中出现问题,医院不能简单地用惩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应当对护士人员进行温情的教育,给护士人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举一反三,温情解说,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3.1.3 在管理过程中,要关心解决护士的实际问题,经常深入基层考察工作,要了解护士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在和谐的环境下与护士人员进行交流,与护士人员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护士见到管理人员就躲得远远的局面,改变个别护士对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无所适从的局面。彼此护士与管理人员增加了亲和力,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凝聚力。使得护士在品尝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尊重的滋味时,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坚持患者利益高于一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感染其周围所服务的对象,这既加深了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3.2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在护理人员管理过程中,医院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关心人,尊重人,并鼓励护士去创新。医院可以建立一种鼓励护士不断创新的制度,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进而发挥团体的智慧。不断改进服务和服务过程来支持在患者护理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促进团队合作、增强个人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信任和交流。例如,可以在每个月的各项护理质量检查中,对不达标的护理工作扣除护理人员奖金。而在新技术、新业务等方面,医院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护士进行创新。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竞争上岗,激励护士爱岗敬业、自觉学习、自主创新。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护理人才,使整个护理队伍充满活力、蓬勃向上。

3.3 以人为本,加强护士素质培养 护理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以人为本的管理效果。在护理管理过程中,护理管理人员应注重对护士服务观念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为此,医院可以开设护理哲理讨论会、护理观念学习班等,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规范护士的行为。同时,医院还可以开始专业的护理人员工作培训班,教育护士人员要学好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写作等知识,使专业理论与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此外,护士管理工作要重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将护理工作任务分配给具体的负责人,强化护士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护士人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高标准要求个人和专业行为,保持并提高个人专业技术能力。

4 结 论

护理人员是医院等医疗机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关键,其决定着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人员管理工作理念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自身发展,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护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边巍,张旭,张媛,张少英,李金生,王晓红.“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16).

篇7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44-02

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应用于护理领域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本科生作为未来护理战线的中坚力量,学习护理管理知识、培养其管理情感和管理能力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多、带教师资不足、实践场所受限等原因,目前,我国学者主要对护理管理学的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包括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辅助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情景教学法等[1-4],实践教学是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3,5-6]。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兴趣。但是,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参观学习,都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对护理管理的情感体验。为了培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笔者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2010级护理本科的《护理管理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级4年制护理本科学生321人,年龄21~23岁。321名学生分为2个合班,随机分为对照组(1合班165人)和观察组(2合班156人)。第五学期开课,教材为《护理管理学》第3版(李继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两组总课时均为45学时,理论授课均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法教学。两组年龄、基础文化、其他专业课成绩、授课及带教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提高实践课时比例 对照组理论授课3时,实践课2次共6学时;观察组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5次共15学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要完成的任务自行增加课余见习时间。

1.2.2 任务驱动法教学,理论授课与实践同步进行 ①见习地点:学院的两所附属医院;②见习分组:每组学生10~15人,设组长1人;③见习要求:两组均安排参观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了解护士长的工作方法及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等;对照组学生每次见习完毕撰写见习报告1份;观察组参加品管圈活动,确立要改进的质量项目,实施并评价质量改进效果,期末每组学生撰写报告1份并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汇报内容包括本学期参加品管圈活动的内容、过程、效果、收获、感想等。观察组完成品管圈质量改进任务的情况及见习报告的质量作为小组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30%。

1.3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给予相同的试卷测验理论成绩。考试结束后,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职业情感等。调查表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认可,信度系数为0.82,内容效度α=0.8。发放问卷321分,收回有效问卷321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比较

观察组理论成绩为(86.52±3.50)分,对照组为(77.56±2.75)分。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t=25.6,P

2.2 两组学生对《护理管理学》教学总体评价的比较

观察组对该课程的兴趣、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职业情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单纯讲解管理学的理论学生不易理解,而学好管理学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运用到管理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的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7]。表1显示,通过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使学生对医院的护理管理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还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认识到护理管理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观察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3.2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影响

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通过实践-反思-实践,使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密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及临床思维的训练。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学生还需查阅相关资料,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遇到组员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可与带教老师沟通协调。要完成某些任务如病房管理、技术操作等,学生甚至需要与病房护士、患者、家属直接沟通。通过期末的PPT见习汇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结果显示,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情感培养的影响

观察组30%的学习成绩来自于完成任务的情况及见习报告的质量。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提出充分的依据,需要分头到图书馆和因特网上查阅有关的参考书和文献;讨论时,各自将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互相补充;参与质量改进时,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期末的PPT汇报也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认识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6]。学生通过参与护理质量品质圈的管理实践[8],发现了临床存在的管理问题,看到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如病房更加整洁、表格书写更加规范、不良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等,提升了学生对护理管理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4 小结

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参加临床护理管理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考试成绩,培养了管理能力和职业情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需增加见习时间、加强监督与指导,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黄红玉.《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护理杂志,2008,25(5B):68-69.

[2] 王永惠.《护理管理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24-326.

[3] 南桂英,王慧玲,陈巧力,等.《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719-5720.

[4] 王瑞丽,王冬晓.情景教学法对临床护理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0):156,158.

[5] 赫光中,王强.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0):104-105.

[6] 崔文香.改革《护理管理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中华护理教育,2007,4(6):263-265.

[7] 徐肇杰.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4):25.

篇8

【关键词】机电;地铁;安全;精细化管理

1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建设也上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地铁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地铁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因此地铁工程的质量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机电安装工程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环节,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性能会对整个地铁工程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通常可将地铁机电工程的施工专业分为供电、通信、信号、环境与设备监控、自动售检票、防灾报警、安全门/屏蔽门、自动扶梯与电梯、门禁、通风、给排水、低压动力照明、安防等20多个专业。对于地铁机电安装工程而言,他关系到地铁车站建设的每个环节。机电安装施工过程的管理工作如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地铁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并致使工期延误,进而对地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2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也是全方位的精细,只有在所有人都参与其中,精细化管理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怎样让所有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工作的意识,尽可能的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3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因素

所有工程,都要有适合自己的一个完整的计划保证体系。它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合理规划资源,采取应的措施,完成工程的顺利开展。为此,为确保地铁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及提升地铁工程的整体质量,在精细化控制管理中要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3.1机电管理和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管理精细化。

要提高地铁车站的机电安全的管理工作,提高机电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人的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更好的进行施工的安全,安全工作和标准工作。所以,对于机电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不但可以操作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且还需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水平。对于地铁工作的部门而言,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相较传统的选择标准而言,更为严格也要求更多。

3.2机电“标准化”管理的精细化

“标准化”的管理内容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对于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而言,要进行全面的“标准化”作业的训练和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在工作的时候要进行标准上岗,进行“标准化”的工作,而在管理方面,要强化机电的“标准化”管理。如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进行生产设备及其状态的动态分布跟踪,并对相应的维护和检修等工作内容进行准确的记录和跟踪,实施有效的统一的管理,并从科学化的角度加强“标准化”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员工进行“标准化”的作业,避免人为的工作失误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其次应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等。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标准化”管理,提高地铁车站的机电安全管理。

3.3领导安全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掌握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动态,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以及相应的设备的动态追踪等。还需要对设备的使用过程,设备的检修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从各个方面加强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降低安全隐患的存在。此外,在安全隐患的降低方面,还要抓好领导这个关键性的因素。对于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来说,作为领导,必须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安全工作不是在口头上的安全,而是事实上的安全。要提高领导从思想上对于安全管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避免只注重生产和效益,而忽视安全的行为和思想的存在。其次,领导的管理工作必须要敢于进行管理,奖罚分明,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严明执法,不能手软或者进行“看面子”。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地铁车站的机电安全管理工作。

3.4员工培训工作的精细化

员工的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必须要避免以往那种落后和不合时宜的培训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铁车站的实际情况,选择地铁车站目前所使用的机电设备以及一些未来将要使用的设备进行培训,而不要用那些已经被淘汰的设备进行毫无用处的培训。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还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采用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重点培训为主;内培与外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5地铁机电设备维护的精细化

在注重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机电设备后期维护的重要性,在地铁车站工程完成之后,要注意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实现机电设备维护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现代地铁运营单位应牢固树立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的运营管理维护理念指导地铁机电设备的维护工作。通过对地铁机电设备维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维护工作内容的明确使运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强化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以科学的维护规划、维护工作开展实现地铁机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有效保障现代地铁交通系统的安全。

4结束语

总的来说,精细化管理要求全员参与,做细做精。对于工程建设的进度控制来说,人员的合理安排、资源的充分利用、工序的详细计划都是至关重要的。机电安装工程是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部分,它的安全性能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地铁工程的质量,通过对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这有效解决了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安全问题,确保地铁车站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少柯.浅谈地铁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篇9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领会“治未病”思想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孕产妇、新生儿体质辨识及个性化中医护理干预研究,以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结果]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参与率达85.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性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达95.3%,服务人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领域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

【关键词】 治未病 体质辨识 中医护理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 “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 “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 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 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 具体实施方法 (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转贴于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2006年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06年度提高了9.5%。   3 讨论

3.1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领域应用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1)服务人群得到的护理服务变阶段为全程,满足了服务人群对健康问题咨询的需求。服务范围扩大到孕早、中、晚期、产后。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务。(2)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强化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促进措施意义的认识,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

3.2 中医“治未病”思想利于中医护理在临床推行 “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应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过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实施的,而整体性和个性化是其临床应用中生命力所在,通过对服务人群个性化的护理提高疗效,改变了中医护理停留在简单的中医操作层面和缺乏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现象。

3.3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系统应用中医知识的能力,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体质辨证等在临床实施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包括评价和体质分型等具体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临床应用能力,让她们觉得中医理论并不是高深虚无的知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和领会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去观察和指导,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建立良性循环。

3.4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了护理服务的功能,强化了健康促进和康复,较好的体现了护理服务中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的功能,适应了疾病谱的改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推进,社区护理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较好的适应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国家政策,综合性医院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其“六位一体”为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如何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得以实施这一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可以从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层次护理干预,建立社区人群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资料,从而达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医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最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特色所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复和危重病人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在实行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式、如何建立医院和社区的连接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的确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园林施工;植物造景;存在问题;相关建议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好转,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的观赏功能要求愈来愈高。园林植物造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改善小区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气息和空间的绿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植物配置的一种方法。园林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是构成园林美的主要角色,植物造景设计同样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但当前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普遍存在“草坪风”、“大树风”等,由于缺乏科学性,往往是事与愿违。

对于园林植物群落构建时,“乔、灌、草”的比例,北京市园林科研所通过观测研究得出:城市绿地最佳生态效益结构的比例为乔木:灌木:草(含地被、绿篱):绿地:1:6:20: 29,其表示的含义是,每29的绿地中,应有乔木树种1株,灌木(不含绿篱)6株,草(含地被植物、绿篱)20m。这一数值为园林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坚持美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用恰当的植物材料替代硬质建筑物,有效地组织空间、分割空间,融景观于一体,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之大成,营建富有景感、美感的生态健全的园林景观。

1当前园林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

1.1设计缺乏科学性

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是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是植物造景的特色。然而在现实问题中却常存在设计、施工、养护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而在景观效果预见中常常将生长条件很好的植物作为理想的效果标准,而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相变化、生长速度却缺少结合植物栽植场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深入细致的考虑。比较明显的是在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树木,而这一点却没得到很多设计师们的重视。

对植物进行科学地选择和配置实践证明,树种的选择和配置都很有讲究,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小气候环境,而且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适应力、阴阳性、病虫害的交叉性等因素。因此,种植设计一般要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性,乔、灌、草的比例,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以及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比例。比如:在树种的选择上,设计者要充分注重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注重阳性树种与耐荫性树种的搭配。不能把强阳性树种设计在一起,如水杉和雪松,因为10年或更多年后,这些阳性树种就会争夺阳光。同样,也不要把强阳性的树种,如水杉、乌桕以及柳属、漆属的植物等设计在阴面,或把耐荫植物,如日本冷杉、八角金盘、八仙花、紫金牛等设计在阳面,这样它们都会因为光照不足或光照太强而长势缓慢或者死亡。另外,要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考虑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以及顶级演替的结果,合理引进外来树种,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生物入侵。

1.2投资比例不当、外来干预过多

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领导和园林工作者,没有把绿化建设当成百年大计、造福子孙大事来做,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觉得植物造景时间长、效果慢。过多的强调速成,把一些原本在自然群落中生长良好的名优新奇的古树、大树,花高价移到城里,本以为这样可以使城市景观得到很大改观,但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养护不当,树死了,有的即使不死,长势也很差。这样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想像中的新的城市景观也不能建成。教训是惨重的,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还有的地方由于当地人群与乡土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如许多少数民族信奉‘‘神树”、“龙树”、“圣树”,佛教崇尚的山玉兰(又称优昙花)、菩提树、地涌金莲,各地所推崇的“市树”、“市花”,象征中华民族古老历史的银杏和民族精神的松、竹、梅等等。致使在城市绿化中树木种类较少、单一,造成冬季景观较枯燥。还有的地方则想办法以园林建筑及小品取胜,相对减少了绿化用地。

另外,由于育苗技术、苗木规格、造型等达不到设计要求,不能当年见效,促使了多上建筑和园林小品的倾向。当然必要的建筑小品和功能性设施,是完全必要的,问题在于数量过多,颠倒了主次,挤占了大量绿化建设资金,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绿化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市植物造景发展的步伐。其实以园林植物造园的建设是投资少、效益高的有效方法,它符合园林绿化的性质和要求。

1.3养护管理不善

“三分栽,七分养”,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植物能否枝叶繁茂,形态优美,关系到植物造景的艺术效果。好的植物景区的形成,既靠园林设计又靠养护管理。对园林植物群落适度地进行干扰,如整枝、间拔、修剪等,对植物以其形成的人工景观有很大好处。许多城市大量使用模纹花坛,养护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水平低下会使植物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所以,加强管理尤其是对植物的管理,不但可以减少植物死亡率、防止其疯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更新衰老死亡的部分,而且能充分把植物的生态及环境效益发挥出来,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对植物造景的几点建议

在城市园林建设上应强调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土地与资金主要用在植物造景上。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植物种植比例,并尽快以法令规定建设费及占地的比例极限。保证绿地面积,不至于被过多的建筑和建筑小品占用,使人们能更多享受绿化功能的效益。

2.1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绿化的观赏功能要求愈来愈高,为此在设计种植时应进行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要设法自然,模拟各地独特的自然群落。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应该适应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大气和水分循环起调节作用,进而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植物要起到这种作用,必须自身生长良好,抗污染,抗干旱,抗病虫害,管理方便。使不同树种搭配构成的植物群落更加稳定长久,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更利于调节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

一般植物的配置上在满足各植物生态习性的条件下多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构建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逐步提高城市总体绿化的水平。比如:以草坪为背景,以几种高大乔木(落叶、常绿)为基调树种,用碧桃、连翘、木槿等花灌木以及其它花草进行点缀,达到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再如观花和观叶植物(红叶枫)相结合,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结合等,充分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

2.2提高植物造景设计的艺术美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的色彩美与形态美,个体美与群体美,韵律美与节奏美,更要考虑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比如在秋冬景观的设计中,也应充分利用植物各个观赏器官和部位的色、形、姿和质感、线条等因素巧妙构图。用秋色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配置,不同色彩秋色叶植物的配置,突出色彩对比效果;将秋花、秋叶、秋果的色彩及落叶树的冬态与建筑、园林小品等在色彩、线条等方面合理搭配,充分展现植物的局部美、个体美和群体美,增强建筑和园林小品等的艺术效果。

园林植物的意境的形成比较复杂,它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水平,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古代诗词及民间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景观形式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义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象征着坚贞、气节和理想,代表着高尚的品质。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示为长寿富贵。但是植物的意境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如梅花,旧时代总是受文人“疏影横斜”的影响,带有孤芳自赏的情调,而现在应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富有积极意义和高尚理想的内容去转化它。

2.3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植物造景必须进行长期地、连续地、科学地管理,才能保住景观。除必要供给日常水肥外,还应防治病虫害、合理整形修剪等科学管理,稍有不慎,错过季节,还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运用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及手段,维持动态平衡和配置比例,促使尽快形成优美的植物景观。为此,要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园林艺术素养的养护队伍,真正把设计者的意图表现得活灵活现,并通过长期管理,才能使植物景观长盛不衰,永葆景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