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感交流;优化方法;健康成长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孩子们创设“生动活泼、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催生孩子的求知欲,引导孩子去描绘、去探索、去发现,让孩子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去体会、领悟、思考,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一、注重对话交流,走进孩子心扉,在沟通情感中激发孩子兴趣

一个人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进步的乐园,家庭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孩子在成长中的进步,倾注了教师的心血、家长的努力。教师在与孩子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己的履职能力,走进孩子中间,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沟通,了解、掌握孩子的爱好、特长、兴趣。应因需指导,因材施教,用真心、真意、真诚去关爱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良师、生活的父母、成长的挚友,使孩子有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地发问,有困难事情找老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学会积极思考,让孩子主动地在实践中探求事物的真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引导、启迪、点拨,引导孩子正面的思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由衷地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享受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注重激情引趣,创设和谐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引领孩子成长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给孩子搭建一个成长的舞台,创造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在乐学的情境中全面发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处处留心,时时用心,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常教常新,充满活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认知、去观察、去思考,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思多问,拓展孩子的认知范围。比如我在绘画教学开始时,让孩子观察小鸡如何走路、吃食、玩耍,绘画时,在教会孩子绘画的方法和要领后,我让孩子发挥想象,大胆绘画,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绘画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散孩子们思维,在学习、游戏、绘画、管理的过程中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探究、讨论,判断、推理,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如在组织孩子进行“认识沉浮”的实验活动中,我先准备了一桶水,让孩子们亲手把积木块、棉花团、橡皮泥、玻璃球等物品放在水里,观察什么物品在水中会上浮,什么物品在水里会下沉,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出科学的结果,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三、注重用活方法,放飞成长梦想,在情景交融中促进孩子发展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活方法,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让孩子们多思多想、亲身体验、自我发展。教师鼓励孩子多思,鼓励孩子多问,要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在确定学习内容时,要选择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给孩子讲《小猴子捞月亮》《小马过河》《司马光砸缸》等浅显易懂、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孩子们就会乐于参与,非常爱听,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提问,让孩子从故事中懂得道理,明辨是非,学到知识。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对自己、社会和国家都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团队协作意识,让孩子们团结友爱、活泼开朗、互相谦让,体会合作的愉悦、分享互助的快乐。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爱”与“被爱”,共同营造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让孩子尝试着去爱别人、感受别人的爱,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勤学好问、爱护公物等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2

摘要: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

关键词:幼儿绘本;审美能力;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38-02

幼儿绘本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直观性、形象性,是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长期进行绘本阅读,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情感上的发展,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绘本阅读与情感教育

绘本就是配有图画和文字的阅读书籍,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即“画出来的书”。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关于爱和美文字的集合,阅读绘本的过程也是幼儿感受爱和美的过程。郭沫若先生曾说: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绘本中的美好情感会给幼儿读者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教育者通过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品质,发展个人自我情感调节能力,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对生活、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情感教育是针对3~6岁的儿童,主要是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信任感、依恋感为主。良好的情感教育是确保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情感教育可以确保幼儿保持良好的心境,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诸多研究调查显示:童年是一个人情感倾向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岁之前幼儿的情感经验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为此在今天的幼儿教学中必须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绘本对幼儿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会通过阅读描绘各种人物、事件的绘本,学习以书中人物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解社会,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绘本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在皮亚杰关于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幼儿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发展阶段,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绘本阅读中,教师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游戏可以培养幼儿换位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自我意识,并向非自我中心的方向过渡。在绘本阅读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一部分幼儿去扮演需要展示同情心的人物形象,另一部分则扮演需要帮助的人物,以培养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这类生活场景的描述,幼儿会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完成与小伙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绘本中富含对幼儿有益的情感因素

绘本为懵懵懂懂的孩子通往外部的世界开了一扇窗户,同时这些由精美的图画和诗意的文字构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也为孩子们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幼儿的思想很单纯,他们还没有经过世俗的浸染,只知道在阅读中去幻想,于是在一个个纯净而浪漫的故事中,他们能感受到最美丽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幸福。长期阅读绘本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力、沟通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对孩子的感情影响意义重大。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中,充分展现了母爱的博大,丰富了幼儿们的内心,激发了幼儿的爱心,这在无形之中就教育了幼儿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之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中,则向幼儿讲述了友情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友情就在我们身边,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2、绘本阅读能够调节幼儿的情感

绘本为幼儿提供一个情感互动的媒介,在幼儿绘本中作者往往会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为幼儿提供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幼儿遇到相似情景时就知道则样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了。如有的幼儿阅读了《逃家小兔》后,将心中对父亲的恐惧表达了出来。后来在教师引导下顺利解决了感情问题。《圣诞小子》《是蜗牛开始的》等绘本对幼儿所遇到的情感问题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绘本阅读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黄云生说:“绘本文学是最早进入儿童世界的文学书面形式,是它引导儿童去阅读书籍,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最初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很多绘本宣传人类共同美德,对幼儿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绘本虽然是浅显易懂的图画书,但是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主题,绘本中渗透着作家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和审美个性,能够传达现实中的哲理,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使心灵得到美好的滋润。

4、参照绘本进行游戏增加了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本能的需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幼儿绘本与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就因为绘本中有很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内心对游戏的需要。绘本中的游戏精神能够给儿童一种亲切感,在阅读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情感得到满足。

三、应用绘本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鼓励幼儿多层面阅读绘本,更深一步探究绘本

幼儿的共同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他们做事情都是即兴而来,无兴而去,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丑小鸭的故事,可以问他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感想,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成为白天鹅,丑小鸭会如何想、如何做,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可怜的丑小鸭该怎么办。

2、结合绘本阅读进行生活中的游戏创作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或父母给孩子阅读。说那样既增强了亲子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俗来讲就是在绘本的利用过程中,儿童、父母或老师都要参与进来,并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的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的观察、表达、动手、思辨能力等。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如看完《小红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想,做角色游戏,加深记忆,培养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

绘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阅读绘本能使幼儿从一无所知变的认知丰富,从第一本开始,慢慢阅读越读越丰富,幼儿便会逐渐爱上阅读。情感渗透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定期向家长开放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深入开展亲子阅读的指导工作,让家长自觉加入到绘本阅读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幼儿绘本;阅读;情感教育;游戏合作

幼儿绘本图文并茂,具有美观性、直观性、形象性,是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读物。长期进行绘本阅读,不但能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情感上的发展,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绘本和情感教育

绘本就是配有图画和文字的阅读书籍,以绘画为主,配有少量文字,即“画出来的书”。绘本和普通图画书又有着区别,绘本一般可以单幅成画,并可以独立表达一定的含义和意境。绘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赏心悦目”,绘本主要以画示意,看起来比较直观明了,因此比较“悦目”;但绘本又有文字方面的补充说明,又给予了精神上的享受,体现出既高深又浅显的幼儿哲学,可谓是“赏心”。绘本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趣味性,还具有思想上的传递性,是图画艺术又是文字艺术。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是关注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达到最佳状态。还有学者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美感、体质、习惯等得到全面发展。总之,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幼儿情感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教育方法,引起幼儿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绘本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

1.绘本中富含对幼儿有益的情感因素

绘本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绘本最值得强调的作用即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绘本对幼儿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长期阅读绘本能培养孩子的认知力、沟通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对孩子的感情影响意义重大。

幼儿绘本虽然简单,但也堪称完美,展示着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和艺术追求。绘本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引发孩子们去思考。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中,充分展现了母爱的博大,丰富了幼儿们的内心,激发了幼儿的爱心,这在无形之中就教育了幼儿对母亲的爱戴和尊敬之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阅读中,则向幼儿讲述了友情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友情就在我们身边,友情是弥足珍贵的。

2.绘本阅读能够调节幼儿的情感

绘本为幼儿提供一个情感互动的媒介,在幼儿绘本中作者往往会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为幼儿提供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幼儿遇到相似情景时就知道则样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了。如有的幼儿阅读了《逃家小兔》后,将心中对父亲的恐惧表达了出来。后来在教师引导下顺利解决了感情问题。《圣诞小子》《是蜗牛开始的》等绘本对幼儿所遇到的情感问题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绘本阅读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

黄云生说:“绘本文学是最早进入儿童世界的文学书面形式,是它引导儿童去阅读书籍,把儿童带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给儿童最初的审美和道德教育。”很多绘本宣传人类共同美德,对幼儿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幼儿绘本虽然是浅显易懂的图画书,但是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主题,绘本中渗透着作家的情感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和审美个性,能够传达现实中的哲理,幼儿通过阅读绘本,使心灵得到美好的滋润。

4.参照绘本进行游戏增加了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游戏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本能的需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是适应现实的需要。”幼儿绘本与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之所以喜欢阅读绘本,就因为绘本中有很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内心对游戏的需要。绘本中的游戏精神能够给儿童一种亲切感,在阅读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情感得到满足。

三、应用绘本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鼓励幼儿多层面阅读绘本,更深一步探究绘本

幼儿的共同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他们做事情都是即兴而来,无兴而去,自控能力差。所以,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丑小鸭的故事,可以问他们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的感想,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成为白天鹅,丑小鸭会如何想、如何做,假设自己就是那只可怜的丑小鸭该怎么办。

2.结合绘本阅读进行生活中的游戏创作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或父母给孩子阅读。说那样既增强了亲子感情也加深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俗来讲就是在绘本的利用过程中,儿童、父母或老师都要参与进来,并充分调动眼、耳、口、手、脑的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的观察、表达、动手、思辨能力等。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如看完《小红帽》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讲讲自己的感想,做角色游戏,加深记忆,培养能力,这才是最关键的。

绘本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阅读绘本能使幼儿从一无所知变的认知丰富,从第一本开始,慢慢阅读越读越丰富,幼儿便会逐渐爱上阅读。通过小小绘本,幼儿便可了解大千世界,为其情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和家长也能够通过绘本阅读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启萃,程秀兰.探究幼儿情感教育.学前教育研究[J],1998(2).

篇4

最重要的是

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杨澜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次我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杨澜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澜觉得不能在负疚中过一辈子。

“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父母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地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在杨澜的教子经中,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这不仅仅是指道德层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样度过他们的人生。

杨澜询问了很多在职业上很有成就的妈妈,发现她们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长得很好,这给了她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跟他最亲近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杨澜认为,当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产生时,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们身边,却不能给他们思想的养料,孩子们会感到不满意。

杨澜是在与儿子的相处中逐渐悟出这个道理的。杨澜的儿子已经16岁了,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时,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这时候,他非常渴望一个同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亲跟他对话,“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围着他问‘你到底要吃红烧肉还是烧带鱼呢’肯定不行。”

所以,杨澜的观点是,无论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亲,还是能够多花时间陪孩子的母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母亲,首先应该过非常充实和快乐的生活,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们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面对网络和电视,

选择相信孩子

现在的孩子是电子化的一代,电视和网络对于他们犹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但与此同时,电子化也造成了诸如网瘾少年等问题,作为家长,如何把控孩子在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使用?

在杨澜家,这个问题是分两步解决的。

杨澜很鼓励孩子读书、旅行,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但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都喜欢看“喜羊羊”,杨澜知道,拦着孩子们不是办法,于是她就坐在旁边陪着孩子们看,有一天,孩子说:“妈妈,你实在太幼稚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陪你看这个了。”“孩子们在电视中找不到太多适合自己看的节目,不再喜欢坐在电视机前了。”杨澜说。

但是面对网络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杨澜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杨澜也开始慌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们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杨澜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

健康的体魄比奥数班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压力山大”,课业要搞好,奥数、英语不能少,课余还要学才艺。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作出选择和取舍?

可能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杨澜不认为那些课外的辅导班有那么大的作用,相反,她认为,上了课外辅导班很可能让孩子上课就不认真听,所以她的孩子没有去上奥数班,她也没有给他们做任何跟知识相关的课外补习。

多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是去锻炼。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发育吗?”杨澜担任政协委员的时候,曾和几个委员一起提交过一个关于提高民族体质的提案,她认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非常让人担忧,无论是爆发力、耐力还是力量,都全面低于日本。而一个人的体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活跃程度以及创造力都有直接的关系。

这样的背景下,在奥数和运动之间,杨澜毫不犹豫地给孩子选择了运动。“如果因此没有得100分,只能得85分,我认了,因为不需要知道那么难的题目。”但是,“我需要你锻炼,需要你正常地、健康地发育,在长大成人的时候,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着非常有活力的生命状态。”杨澜说。

一到周末,杨澜就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出汗、去锻炼,并且亲自陪着。而杨澜发现,这还让她有个意外的收获:跟孩子建立起了“哥们儿”般的友谊,大大促进了亲子关系。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父母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

杨澜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

儿子5岁的时候,杨澜曾逼他练钢琴。钢琴老师问杨澜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

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痛苦,杨澜也不愉悦,“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杨澜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杨澜的女儿却喜欢弹钢琴。杨澜由此感叹,哪怕是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每个孩子也不尽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处,必须要对此敬畏。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根本是财富观

近年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说法在不少爸妈中盛行,这种说法认为,只有穷养男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将来他才可担当大任,只有富养女孩,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在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将来她才能见识广,有主见,一生幸福。

杨澜对此并不以为然,她认为对男孩太严苛了会让他习惯顺从权威,男孩从小过分穷养也可能让他变得唯利是图。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过于贫穷,以至于有钱高于一切从小在他思想里扎了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同样,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把女儿娇宠到傲慢、无知的程度,殊不知,溺爱只能让女孩长大后娇纵无礼,“谁愿意娶这样的女孩进门?”

杨澜认为,不管父母是穷还是富,孩子将来都要自己经营人生。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从小把钱、情感、价值、精神能够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杨澜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个理念:18岁以后,妈妈把大学的学费都交齐了,你们就自己过日子了。

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孩子们正确的财富观自然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暑假的时候,杨澜的儿子去博物馆实习,跟工人们一起拆木箱、钉钉子、做记录,因为是高中生,博物馆并不给他付工钱。中午在外面吃饭,班上有一些同学吃比萨,还有一些同学甚至吃更贵的寿司等,但儿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挣钱,就买一个5元的三明治吃了。回来以后,杨澜对儿子的行为大加表扬。杨澜跟儿子说,你要算算,假设你刚刚大学毕业每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如果一顿午饭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养不活自己。

篇5

【关键词】 高效;兴趣;海量阅读;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0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尤其是理科学生,对语文特别漠视,老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一、语文教学的源动力――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二、语文学习的剪裁库――强化资源意识,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面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的信息浪潮,“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的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老师们请记住:“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三、语文教学的“引爆器”――强化思维训练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篇6

关键词:设计封面 留心观察 一日一记

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对山川风物、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辨、感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在日记中的反思、自省,还能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同学们不妨将日记作为自己砥砺的基石、练翼的长空,每日习之不辍,从而增德益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日记记什么?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议理,任其驰骋。诗歌散文、小说小品、寓言童话、读书随笔、时事评论等任展才华;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云卷云舒、草木鱼虫、人生百相都可纳入日记的视野;天南海北、时代热点、街谈巷议都可作为日记追逐的话题;校园内外、亲情、友情,都是诉诸日记的情愫。日记的材料实在如三江之水,取之不尽。

一、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呢?

1.要让孩子明白,写日记要选取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日记所记录的是一天生活中的所言、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开始写日记,应该写什么、怎样写,孩子是难以把握的。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小学生日记供孩子阅读借鉴。

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小学生观察力弱,尤其难于多角度观察。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同孩子交流,指导孩子观察事物,对孩子要多发问,激发孩子提出问题。经过互相讨论,使孩子逐渐对客观事物观察得更细致、更全面,并能对事物作出分析综合。这样当孩子把获得的印象写出来时,就不会像记流水帐一样平平淡淡。

3.指导孩子把笔伸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生活范围狭窄,观察力弱,因而激发不出孩子写作的兴趣。生活是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甚至读书、阅报、看电视、电影同样也是生活。要引导孩子把笔伸向这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从中获取丰富的素材,感到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可记,而不是绞尽脑汁,硬凑成篇。

4.要及时讲评。家长对孩子写日记要以鼓励为主,并给予讲评,坚持激励的原则。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表扬,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写日己的积极性,并坚持下去。在讲评指导中,首先要关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与孩子交朋友,与他们平等交心,使日记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长跑”。其次是给予写作方面的必要指导。指导要击中要害,切忌面面俱到,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天长日久,不仅养成了孩子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且可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留心周围事物

日记的方式灵活,小型多样,可记叙、描写,可说明、议论,可写景、状物,也可记事、抒情;夏夜的星空,热闹的街市,路边的花草,小鸟的啼唱,人们的音容笑貌、起居饮食,学习,劳动,都可以作为日记的内容。

1.家庭记事:记叙家庭生活场景,如为老人过生日、亲友团聚、节日趣事、各类生活风波、学做家务等,凡家庭事务均可作为日记写作素材。

2.校园风采:描述校园四季景象、各种活动的开展,捕捉精彩瞬间,记叙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感人事件,评点班事队情等。

3.社会万象:描绘社会生活见闻、社区生活情景,耳闻目睹,传言评议,信手拈来,均可成文。

4.自然风光:描绘家乡景色的四季变换、旅游景点见闻感受;或描写自然界一草一木的生长过程、形态特征,赞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无论是天上云卷云舒,还是自然界风霜雨雾、天空阴晴变化,都可作为日记内容。

5.影视观感、阅读赏析:电脑、电视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异彩纷呈的画面影响着每一个少年儿童,引导学生以此为素材,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与其中模仿表演,既可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写作素材,又可逐步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欣赏影视作品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语文,学习写作方法,汲取知识精华,扩大视野;或摘抄好词佳句,或发表评论、评价优劣。

6.奇思妙想:可以就一幅画面、某种声响或一段乐曲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的想象即可。

只有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才能使我们有所发现,才能培养我们的各种兴趣,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鼓舞我们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密。

三、“一日一忆”

笔者提倡学生把日记当作每天的最后一项必修课,建议在每晚上床睡觉以前完成。这样,我们就可对一整天的事情进行回忆了。从早到晚,林林总总、琐琐碎碎的事情太多,一下回忆,难免摸不着头绪。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追忆法,把一天的时间分成若干个大大小小的时间段,如早晨起床至上学之前、早晨上学路上、上午在学校里、中午放学路上……甚至分得更细更小一点,如上午第一节课、上午第一次课间十分钟……然后按顺序逐段细细回忆,提出问题,从中挖掘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捕捉生活和学习的精彩片段,最终加以比较,选择其中最佳的素材,使之成为日记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一日一忆”之所以能使学生对日记乐此不疲,显然得益于它的简便易行,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了兴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 思辨主义 形式主义 绝对表现主义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所著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是对音乐教育进行哲学和美学(特别是音乐美学)的思考。雷默认为,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对音乐区别于其他人文艺术学科的特殊性的内在本质的研究,正如他在全书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摆出了其基本立场: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那么,这个性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他认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该是艺术的审美作用。”①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就成为雷默的音乐教育观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的著作里。

雷默在书中首先摆出了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较大的三种美学观点:思辨主义、形式主义和绝对表现主义,并对前两者中的极端部分进行了批判。

思辨主义属于他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是那些体现着某种外在于音乐的客观实在,即标志着纯粹音响现象之外的某些东西。它包括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各种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②

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相反,属于自律论倾向的美学,它认为:“音乐的内容只能是音乐自身的音响现象,它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独立存在于音响之外的包括人类感情在内的任何东西。”③

以上就是西方音乐美学在音乐本体问题上根本对立的两种观点,它们影响着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的发展,同时对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中的思辨主义(所指论)认为,音乐的价值都是非艺术、非音乐的。音乐作品的意义不是人文艺术所独有的;它们不是仅仅通过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许多途径获得。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中传播出的“信息”使人达到非艺术的目的,其中有两种着眼点:(1)通过音乐获得非音乐的意义内容;(2)把音乐作为工具达到音乐之外的目的,诸如“纪律的形成,社会交往技能的促进,学校的非音乐学科成绩的提高,批判思维能力的增强”④等等。

思辨主义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很有市场的,音乐是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在小学,音乐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能力,音乐课成为课业繁重的莘莘学子们的调剂品等,这些都使音乐教育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教学中,试图用概念化的语言“翻译”音乐的内容,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音乐的表现意义上,而这种意义并不一定是音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客观的思想感情内容,却更多地是音乐教师感受音乐时产生的种种主观想象。不论是前面提到的“非本体”价值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方面服务,还是在实际的普通音乐课中出现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出音乐表现的范围、把主观想象强加于作品的情况,都使得音乐教育在音乐自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音乐教育中形式主义的观点(形式论)则与思辨主义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抛弃任何与音乐形式无关的其他因素,否定超艺术、超音乐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强调音乐“形式关系的内在感染力,以及它们所提供的无可比拟的体验。”⑤

在形式主义看来,大多数人天生就不具备欣赏纯音乐的能力,他们只能通过非音乐的想象对音乐作出反应;他们认为音乐就是艺术精英的事,为少数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心智的愉悦。形式主义“把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首先注意的是信息的积累和技巧的培养。”⑥因此,“以音乐名作为典范的音乐教学内容;以音乐天才为培养对象的音乐教育主旨;以是否能够鉴赏音乐典范之作为评价内容和音乐教育副产品;以是否支持与通俗或流行音乐相对的古典或严肃音乐为文化发展水平。”⑦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着形式主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雷默克服了思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局限性,并吸收两者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的第三种美学理论——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其实在雷默之前,伦纳德·迈耶在其著作《音乐的情绪和意义》中就三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点在音乐意义的阐释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评价,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采纳并深化了迈耶的绝对表现主义(绝对的表情论)。

绝对表现主义是自律的,因为它对于音乐意义的阐释和形式主义一样都限于音乐自身的内部,认为音乐内部的意义无需与音乐外部世界的现象相联系,但它并没有割裂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形式因素,而是承认“只有在符号(形式)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时才起作用”。⑧

音乐中的情感问题也是音乐美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关键,雷默站在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既不认同思辨主义肆意夸大音乐作品的情感,也不接受形式主义割裂音乐与情感本身固有的联系,而是与朗格的观点一致,认为音乐中的情感不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产生和发泄的一般实际情感,而是指更具普遍意义、更具概括性的情感。雷默认为如果把音乐看作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表现就贬低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这种把音乐中的“自我表现”绝对化的观点,必然会抹杀音乐中丰富的特定社会——历史内涵,因为音乐总是对特定历史社会现实的反映,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中人的精神创造。

该书试图提供一种把音乐作为发展人性以及人类了解自身所必需的手段的哲学。雷默教授采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文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仅仅承认用概念化的理性认知形式是很局限的,“甚至会导致非人性化”。⑨作者站在表现主义的立场,深化了艺术和感觉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写和读(也就是语言)培育着推理,艺术培育着感觉。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表现人类的情绪、情感、感觉等内心体验的东西呢?雷默教授在书中并没有回答,但是不难看出,隐含在其中的观点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即音乐作品的形式同人类情感或感觉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

“人类的所有体验都充满了主官感应……感觉对于人生,犹如空气对于人体……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了解……多半都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感觉来的……人性条件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感知力的有机体的本质。”⑩书中强调感觉是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必要因素,可是如此重要的东西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粹主观的东西,而艺术可以通过捕捉和展现其表现性,使人的感觉、情感等主观体验变得客观,从而可以接近。因此,艺术教育是必需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文艺术学科,其价值同样深刻,区别只是音乐是通过声音这一独特手段为中介加以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

由此可见,雷默倡导的是一种为音乐而音乐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哲学。他坚持,音乐教育一方面要使音乐成为学校教育中具备其自身价值的学科,另一方面要强调音乐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雷默的自律的音乐情感教育理论,尤其是他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左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音乐教育的观念,成为当时美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主流,但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美学、社会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出现的新的认识,音乐审美教育的观点也受到冲击,并得到文化语境观点、实践论和功能论的补充。雷默毕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有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音乐教育哲学的多种观点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多极思维,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释:

①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中央音乐学院油印本,第56页。

②③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④雷默著,刘沛译《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是否存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年,第42页。

篇8

[关键词] 动画片; 少年儿童; 暴力; 文化生态环境

ツ壳,随着全球动画产业的繁荣,我国动画产业也获得了大的发展,动画市场如火如荼,国产动画片与进口动画片争相上场,蜂拥而至,都希望以自身实力占领更大的消费份额。在数量众多,目不暇接的动画产品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也有粗制滥造之作。在感受动画市场繁荣的可喜局面的同时,也悄然地弥漫着让人不安的一些因素,那就是动画产品内容日趋复杂化、成人化,充斥着暴力、阴谋、欺诈,弱化了那些纯真、可爱、简单的主题内容。

ザ画产品面对的主要消费者是智力和心理都处在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在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生活中,这些祖国的下一代每天都在享受着形形的“影视传媒大餐”,所有节目中动画片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可谓首要精神食粮。因此,动画产品的优劣影响着孩子们身心的发展。动画产品的题材内容该怎样选择,创作应遵循怎样的艺术标准和道德标准,现在成为孩子家长关心,有待政府部门管理,呼吁创作者重视的命题。

ヒ弧⒍画产品内容成人化的度在哪里

ニ孀琶教宓娜找娣⒋,学校和图书早已不是仅有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络,这些大众传媒囊括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的丰富内容,传播的信息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所接受。影视艺术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休闲时间,而影视之窗也如潘多拉的魔盒,在人们着迷于它引人入胜的魅力的同时,也被它的负面影响所困扰。少年儿童是影视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影视动画的主要消费者,随着欧美、日本等进口动画片的引入,小观众们的视野中不再仅仅是《拔萝卜》)《骄傲的将军》《没头脑和不高兴》《小蝌蚪找妈妈》等情节内容简单的国产动画,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动画片的内容不可阻挡地“成熟”了起来。在欧美、日本的动画片中,有相当比例的内容会涉及欺骗、暴力、犯罪、爱情、阴谋、成长的烦恼等,如《名侦探柯楠》中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犯罪案例,《狮子王》表现了权利的争夺和阴谋,《变形金刚》则是以打斗为看点的“卡通动作片”,这些毫不避讳的内容在引起和满足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也让家长们有点手足无措。有些人认为:让孩子提前了解和体验成人世界的一切,没什么不好的,他们相信孩子会懂,也应该懂。这种论调不能说是错的,但也不敢完全苟同,毕竟青少年儿童是心智发展不完善的一个群体,影视节目刻画的“虚拟”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的价值判断、性格和行为的形成,而成人则无法预料这种无度的信息输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也深信没有谁会希望自己本该天真可爱的孩子像大棚蔬菜一样,因外部的因素而早早地被催熟,我们有义务保护孩子们在相对“纯净”的文化环境中,以“顺其自然”的形式快乐地成长。

ザ杂谝恍┒画大片来讲,除了动画内容的成人化趋势,其消费群体也日益成人化,逐渐模糊了成人和儿童影视消费年龄层次的界限,动画大片吸引的不仅是少年儿童,还有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成年人,也可以说动画产品已不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而是观众泛化的,大小皆宜的消费品。例如,在观看《狮子王》《人猿泰山》《汽车总动员》等片子时,吸引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年轻的父母。在这种现状下,动画成人化的趋向似乎无可挽回,在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之前,只有在动画产品消费时需要家长加以辨别和监管,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动画片。

ザ、暴力无处不在,童心无处可藏

ブ泄的动画在发展初期,由于中国的国情一向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因此出现了很多以培养孩子优秀意志品质为目的的动画片,比如《拔萝卜》是表现团结的、《骄傲的将军》是教人要谦虚的、《差不多》是教人做事要认真的等。国外的动画片也不乏优秀的典型,如《鼹鼠的故事》中,顽皮可爱的小鼹鼠既热心又充满智慧,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趣;《蓝精灵》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小孩子学习如何同伙伴们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机器猫》中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创造发明,并巧妙应对了所有孩子都可能经历的各种挫折感。观看这些优秀动画片的小观众在欣喜于奇幻的动画世界的同时,他们的意志品质,甚至包括性格、气质等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ニ孀哦画的产业化,商业化,利润的追逐和文化精神的追求逐渐成为两难的选择,为了获取高的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动画片的生产者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成本和利润,而题材内容只能沦为获取利润的媒介。在动画片题材内容成人化的前提下,其表现手法也自然地趋于成人化,最突出的就是“暴力”内容比例的飙升。为了吸引小观众的眼球,“暴力”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内容在动画世界中泛滥开来,《变形金刚》《奥特曼》《虹猫蓝兔七侠传》等都是充斥暴力和血腥的动画片,就连形象可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中每一集也少不了打打闹闹的内容,只是表现形式温和一些罢了。动画片中的教育性被眼花缭乱的暴力冲淡、取代,一副要将动画片娱乐进行到底,暴力到底的阵势。这些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暴力”的合理化,邪恶的一方使用暴力搞破坏,正义的一方使用暴力打败邪恶,暴力成为解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或者成为惟一的合理的方法。这种暴力文化为思想单纯的少年儿童建立起明确的、突出的、单一的价值标准,他们并不能判断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价值标准的差别。少年儿童正处于一个学习和模仿的心理成长阶段,他们很容易受到暴力动画片的影响,不仅是行为的简单模仿,还有性格与心理冲动,暴虐的变化。因观看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引发少年儿童暴力行为的信息,常见于各类媒体上,家长们纷纷表示担忧,教育专家也在呼吁对动画暴力内容的关注。据相关研究,如果少年儿童长期观看类似的片子,就难免有错误的认识,难免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难免漠视暴力造成的后果,难免将人性迷失在暴力中。因此,如何保护青少年儿童的纯洁心灵少受点污染,使我们祖国的下一代多一点爱心,少一点冷酷,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全民的责任。

ト、绿色文化生态环境的摇曳

ゴ统社会中有着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大众传媒、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之间相对容易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文化环境的单一,使教育者对孩子们所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相对容易控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媒体的高度普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提高了孩子们认知世界和获取信息的效率,加速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大量传播的信息形成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环境,在新的文化环境之下,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受到冲击,从单一的,有限的信息输入转换为多元化的、无限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和激荡,追新求异是人之本性,在有多样选择的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一趋向多元化。媒体传播的大量信息都是面对全体大众的,为快速有效的传播,冲破了依据年龄和阅读能力的界限来划分层次和内容,孩子们可以同成人一样看到所有传播的节目,在这种境况下,传统格局中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的绿色文化生态环境土崩瓦解。

ブ泄的文化传统中,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对教育环境也尤为重视,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那位伟大的母亲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用自己的方式抵御外界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每一位父母也同样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相对良好的氛围中长大,但面对无处不在的媒体,“孟母三迁”已不合时宜。

ピ诖笾诖媒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同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环境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教育环境,这一新变化是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信息丰富多彩,一方面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丰富了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所需的资料。同时也正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化。因为,大众传媒中各种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实的和虚假的、科学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信息同时并存。我们无法过滤掉,更无法保证孩子们会不接触到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暴力行为我们也无从考证是“人之初,性本恶”,还是人为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恶”的种子,维护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强孩子们对不良传媒信息的免疫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ピ诤A康拿浇樾畔包围之下,我们无法把文化生态环境变成一杯纯净水,此时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①。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家长是保护孩子的第一屏障,选择合适的节目给孩子看,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尽可能使孩子远离暴力的、不健康的动画节目或其他影视节目。同时,因为在大众媒介面前,少年儿童不可能与成人一样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媒介信息,家长和学校要注意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良好的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认识、利用大众媒介,增强孩子对不良信息的有效免疫是维护绿色文化生态环境的第一步。

サ比,对文化生态环境的维护,仅仅靠家长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相关制度的完善和高效的行政干预,通常会事半功倍。针对影视节目中的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电影分级制。我国在这方面行动滞后,一些教育者、文艺工作者、普通的网民和家长都在呼吁和渴望,能够尽快地建立和完善影视分级制度或动画分级制度,有效地维护文化生态环境,让孩子们观看到合适的动画节目。

注释:

ア 转引自邱沛篁、蒋晓丽、吴建主编:《媒介素质教育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45页。

[参考文献]

[1] 李镇.中国动画60年“观念系统”浅议[J].当代电影,2009(12).

[2] 齐蔚霞,韩卫娟.动画中暴力因素对儿童的影响[J].中国电视,2007(06).

[3] 彭玲.文化心理学研究对动画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J].社会科学,2006(09).

[4] 石同云,章晓英.美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上)[J].电影艺术,2004(03).

[5] 石同云,章晓英.美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下)[J].电影艺术,2004(04).

[6] 张浩月.儿童保护与电影分级制度[J].电影新作,2004(06).

篇9

【关键词】各级;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战略;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世纪的全球竞争。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和一蹴而就之力,也非“单打独斗”能见成效,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配合,协调实施,共同来完成的人才培养教育事业。所以,必须要用战略眼光来看待和对待这一系统工程,用战略的头脑和思维来周密地计划统筹安排它的实施过程和落实任务,才得以保证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现状,对各级各类学校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战略中所承担的任务做一探讨,仅供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同仁参考。同时,由于本文涉及面较广,难免存在不当和欠缺之处,真诚地期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使其臻于完善和更具参考价值,以便我们进一步提高的认识,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少犯错误和不走弯路。

1“第一学校”——家庭教育

把家庭称之为第一学校,是因为自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言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的教育学家还把这称之为启蒙教育。如果有人把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的事,把家庭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转嫁或则完全推给学校,那毁灭孩子前途的元凶一定是其孩子的父母。因为,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起到替代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育者”的概念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父母和学生家长排斥在外。教育学生的是老师;教育子女的同样是老师,而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忽视和轻视家庭教育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整体教育的合力,才能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更是少不了打基础的家庭教育这支生力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切学校教育都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础之上,并且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直接,尤其是对基础教育。家族的某些思想观念和父母性格特征的某些因素对其子女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在这里,我们根据教育的一般原理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强调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业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呢?如何才能配合学校教育实施和完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1优生优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才科学和教育实践从不同角度证明:每一个健全的新生儿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它像人的体力一样,是人类的一种特性,是能够开发和发展的。如果培养、教育得当,每一个优生儿都有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所以,做到优生优育是迈向培养创新人才成功的第一步。

1.2保护孩子的天性,让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的胚胎在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和游戏中开始慢慢地发育。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种人类的特性蕴藏在儿时的天性中,随着儿时喜爱游戏和玩耍天性的释放,这种意识和潜能在一天接着一天地增强。作为家长的你,责任是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提供游戏玩耍的条件,使其不受到伤害和因势利导,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不良心情、心态和喜好去阻挠和破坏儿童喜爱玩耍和游戏的天性。

1.3保护孩子的兴趣。兴趣不仅随人的神经类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精神活动定势和倾向性,作为内驱力去推动人的思想和行为向着特定的方向发展直至取得成功,成为造就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兴趣还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是孕育脑力和体力劳动积极性的原动力,某种兴趣越强,这种原动力的质量就越大,相应的积极性就越高,进而创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作为家长不应该也没有这个权利去干预,阻止和破坏子女的正当爱好和兴趣,更没有理由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而你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在他所感兴趣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发挥,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精神的和物质的支持。因为事实告诉我们:大凡取得成功的创造型人才都对他所取得成功的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而这种兴趣都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或遭到过破坏。那种对自己子女的正当兴趣进行干预,阻止,破坏和强加的家长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将自己孩子原有的兴趣荡之一净。所以,作为家长应牢记这样一句话:有兴趣才能有动力,尊重保护子女的兴趣就是在为他们的将来加油。

1.4放飞思想的雏鹰。童言有时令成人意想不到、感到惊奇、觉得荒唐、甚至可笑。其实这正是孩子自由思考和探索的天性在升华。而我们成人往往不知道这种升华的宝贵价值:它是为今后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潜能打基础的第一块砖。它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朦胧的创造意识在儿童的思想王国里主宰他的思维并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弱小创造潜能的释放、萌生和自然流露。这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会使儿童弱小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和顺利地向前发展。如果这时给予的是嘲笑、冷漠、打击与阻挠无异于在刚刚萌发的嫰芽上泼上一瓢滚烫的开水。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奔放,无忌童言,宽容童言,才能保持儿童自由思考和探索的天性不至于在很小的时候就遭到毁灭。

1.5寓教育于游戏、玩耍、劳动、学习、交往和生活之中。在各种活动中家长以身作则,作出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意志力的、善于用脑的、勤于动手的、技能技巧和方式方法的美好表率,加之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是家庭教育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且使孩子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得以正常发挥和发展。3岁、11岁分别是孩子出生以后身心发展的第一、第二初期,脑细胞突触异常增多,大脑得到空前的开发,是增强孩子创新意识和开发孩子创新潜能的两个最重要关键时期,这时父母尤其要注意常陪孩子。陪孩子玩耍、游戏、生活和劳动是鼓励孩子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好办法。在陪孩子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耐心帮助和正确引导他们,孩子的创新潜能将会充分得到阶段性的开发和产生质的飞跃。切记不要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和事务,因为孩子忙于学业而错失了这两个宝贵时机。

1.6 鼓励、赞美、平等对待孩子,建立没有恐惧和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氛围。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有的,但为何有些人这方面的意识和潜能逐渐趋于泯灭,最终烟消云散,找不到踪迹,难于切入这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更谈不上效果?这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有看、听、说、感受、幻想、思考、行动、体验、尝试以及情绪释放的自由。而这一切幼小心灵的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轻松、愉快和自由的环境。遗憾的是,由于受腐朽旧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把自由给了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岂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了吗?那还怎么树立家长的威信呢?于是一种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的家长作风便产生了: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涉孩子心灵活动的自由与发展,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表现,常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去取代孩子的思考和判断,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决定的自由,也不允许孩子表达和流露自然情绪,由于管得太多,太严,对孩子的表现常持批评态度和强加阻挠,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逼迫启动,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总是犯错,不如别人,慢慢变得自卑、怯于尝试,形成思想恐惧,丧失创造天性,很早就把稚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扼杀在“摇篮”之中。其实家长的威信根本就不是源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严厉的管教,而是来至于理解、关爱和平等的对待。在一些发达国家,只要不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尝试和事情,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然后从理智的角度去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更能发掘孩子的创造天赋和开发创造潜能,增强创造意识,帮助其健康顺利地成长,值得我们借鉴。

1.7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创新人才需要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起步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包办”,让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尝试的很多机会、乐趣和体验。放手让孩子自主去做事,哪怕他们做得并不完美,甚至犯了许多错误,却能在完成任务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和意志的锻炼,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 在玩中学,在尝试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成功中获得喜悦,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挫折中磨练意志,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在坎坷的经历中造就独特的自我,这将是未来进行创新不可缺少的本钱。这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任何高明的父母“包办”都会劳而无获,最终只能代之以造就一个蠢才。作为父母的你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思想观念和奋斗精神传递给你的子女,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这种观念和精神是非常必要的。这与美国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讲的这几句话“Standing on your feet!Only yourself can help you!Try your best!Go for it!”有异曲同工之处。这胜过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的手段。

2幼儿园学前教育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学校教育进展顺利地话,我们要特别感谢的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因为儿童智力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上小学前基本结束。这就是说家庭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具有它们的独特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不仅身体弱小需要呵护,体力、智力、心理都很脆弱更需要呵护,但发展变化也大,也快,而且各方面潜能都在开始萌发,身心内外充满了无穷的未知数,可塑性的指数也特别高,相对的赋予教育的任务也特别复杂和十分关键。这种背景下的幼儿园学前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的许多方面,出于对本文主题的考虑在此不宜赘述,只能就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部分作一探讨,仅供参考:

2.1提供和组织增强体质和开发智力的游戏,把教育寓于游戏、玩耍之中。喜爱玩耍和做游戏是孩子的自然天性,呵护这一天性是开发各种潜能的第一前提。没有充足游戏和玩耍的幼儿教育,就等于就没有孩子脑力和体力赖以生长和发育的时间、空间和土壤。没有这个外部环境,不仅智力和体力的形成和发展失去了生长点,同时也失去了许多适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诱导的宝贵契机,使幼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游戏和玩耍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刺激孩子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积极因素,让各种能力在其中萌芽和生长,其个性在其中得到充分表现,创造意识和创造潜能也毫不例外的随之而升华。这时,及时发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所以,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游戏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的最好时机。

2.2照顾个体,因势利导。教育的真谛不是在受教育者这个本源之外去造就另外一个人,而是在受教育者这个本源基础之上发展这个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天赋、愿望、需要、甚至天真幼稚的想象和不可思议的想法,帮助每一个幼儿打开眼界尽早地看到自己,感觉到自己身上值得自豪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自信、敢想、敢做的小可爱。这就是说,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并且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进而树立对未来生活,学习和奋斗的信心与勇气。在幼儿园里,无论就脑力活动,还是体力活动以及所需的时间等,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为孕育各种不同的个体性格特征和培养千差万别的创新人才准备好土壤。

2.3不要用小学化的课程去堵塞智慧的闸门,危害正在萌发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的天性。现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很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发展。三岁到七岁的孩子正值长身体和智力发展的第一时期。这时,他们正在幼儿园里度过这一段关键时期。幼儿园学前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史上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如果给予良好的条件、教育得法,就可顺利发展,可为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不顾孩子身心发展阶段上的特点,不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性——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超前,智力的幼芽将被重压所扼杀;滞后,将失去一个宝贵的发展时机。幼儿园时期的小朋友,身心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好奇、质疑和自主探索的强烈阶段。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大自然和自己周围的世界,认为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的新鲜、奇特和神秘。他们对这个新鲜奇特神秘的世界有一种由好奇到模仿,由模仿到质疑,由质疑到探索,由探索到发现,由发现到想象,再由想象到尝试而且相互交错的复杂心理过程。特别是想象伴随了这个心理过程的始终,这些想象驱使他们去模仿、质疑、探索和做各种尝试。玩耍和游戏正是这种心理过程的重要外部环境和条件之一。而各种探索和尝试对于没有经验或者说经验甚少的儿童来说几乎是全部靠他们最朴素最原始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来支配,在这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在其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创造意识得到增强。但这时孩子学习规范书本知识的主动性还没得到开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尽管知识也是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幼儿园小朋友强硬地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孩子疲于应付持续不断的听课、做作业和各种名目的考试测验。这样不仅占去了儿童在游戏中探索、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壅塞了智慧的闸门,失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宝贵时机;而且没有主动性的学习,孩子会视学习为苦差事,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甚至终身不可能建立起学习兴趣,其结果是得不偿失。这样又何谈发展智力和提高学习质量呢?如是,只能落得一个危害人才健康成长的结局。

2.4培养儿童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慢慢实现由喜爱游戏和玩耍向喜爱科学和学习过渡。使幼儿园的每一个小朋友能够接受教师的特别是集体的教育影响。要毫不例外地使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都能热爱科学、热爱学习和热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小朋友的主要爱好和主要兴趣,使每一个小朋友离开幼儿园走向学校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3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在一个人的成长史上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儿童从入学起,便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规范学习活动。其整个生活体系和周围人的关系亦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得到迅速发展,脑力和体力活动异常活跃,人生来到第一个转折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儿童从学前期进入学校成为了小学生,开始参加集体生活,从事正规学习,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随着主导活动的改变,儿童心理活动和发展水平也在随之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处于极佳状态和关键时期,教育特别是对人的精神意识的教育发挥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达到最大值。所以,这时也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的极佳时期。创新教育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创新等三个主要成分。创新人才的成长必经基础,发展和成才等三个重要阶段。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强的创新意识,超常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才能得到。小学即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力量,又是学校教育这支队伍的先头部队和开路先锋。如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中起到基础力量、先头部队和开路先锋的作用,笔者有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3.1打好知识基础。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这里不排除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也同样有此重任。但在小学教育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学生精神财富中的第一桶金,是进入周转用来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先决条件。因为以后的教育不仅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较高层次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创新人才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保证创造得以实现和成功,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要因为批判应试教育而轻视知识教学,批判应试教育也是对其单纯片面性的批判 ,而不是对知识教学的封杀。相反,我们还应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以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

3.2培养学习兴趣。成功的知识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特别是儿童在其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和理智还不十分健全的时候,他们的主动性主要是靠兴趣和需要来支撑。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需要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习知识的活动需要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与生俱来的正当爱好和兴趣要提倡和呵护,学习兴趣更应该去保护和培养。也只有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的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但是,如果我们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将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没有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求的那种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则需要运用脑力活动去接近和深挖事物的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因为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又是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也只有它才能够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这种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才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知识教学中激活和启发学生脑力活动才是建立牢固兴趣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养成用脑思考的好习惯,在脑力活动中,锻炼大脑提高智力,为创造性学习、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打好智力基础。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的特性,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脑思考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直至形成创新能力,都能起到积极的准备作用,进而受益终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倾心关注。我们知道知识在脑力活动中获得;学习兴趣在脑力活动中产生。离开了脑力活动即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知识的获得。不仅如此,创新思维和创造活动更需要大量的用脑。养成积极用脑的好习惯是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都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用问题启发思考,学会阅读、预习和复习,鼓励独立完成作业、攻破难关,开展问题讨论和辩论,开展智力活动竞赛、各种科技、小制作和兴趣爱好活动,启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社会现实、历史问题、自然和环境现象等等发表自己的主张、看法和评论,对一些问题开展自己的小研究,写出自己的活动和研究小报告,甚至鼓励出自己的专集等等,都是培养用脑思考好习惯的最佳办法。

3.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不仅是获猎、拓展和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还是训练智力和思考的有效办法,好的作品往往是优秀智慧的结晶和优秀智力活动与思考的典范。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这是一个与人的学习、生活、智力、兴趣、情感、思想、成长、发展乃至于创新思维与活动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一个青少年学生没有具备这种能力,那末他完满的、全面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至于创造性那就更不可能设想的了。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三年级以上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使其成为你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设计他们的未来,就要始终努力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时期起就要形成和发展这种能力。如果在小学这种能力没有形成或达到相当水平,不仅在你以后的小学教学(特别是五年级和六年级)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步也越不出教科书的框框,对知识学习逐渐丧失稳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在中学及其以后的发展。因为现代科学和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着,而我们的教科书又不可能及时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发现及其规律性收录到其中去供学生们学习。因此,自中学时代起,阅读科学书刊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没有阅读能力,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的中学生,不仅不会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也谈不上知识的扩展、积累和丰富,因为知识贫乏就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活动的开展。所以,阅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从小学抓起。

3.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小学毕业以后,是否能够顺利地适应和完成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业,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与学生是否具有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能力是在小学高年级及其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最基本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3.6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大胆设想、质疑和尝试。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学专家都一致认为小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活跃,在学习、生活、实践和各种活动中开始了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在经验的基础上会产生新的设想和疑问,并有一种带着这些设想和疑问用自己的方法去尝试解决的欲望。而这些设想、疑问和尝试恰恰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得以正常发展,朝着创新人才的方向不断地迈进,我们就必须鼓励他们做这种大胆的设想、质疑和尝试,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正确引导。

3.7呵护学生稚嫩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追求成功的喜悦是人的天性,也是兴趣的源泉和激发人不断奋进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表独立见解,赞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成果。像这样,小心呵护他们稚嫩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成果的幼芽,是激发和培养他们不断地大胆探索、设想、质疑、尝试、创新的勇气,保证兴趣长效生命力,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必要手段。

4初中教育

如果说初中以前的教育是给受教育者打基础的时期,那末中学教育则是让受教育者发展的时期。所以,自初中教育阶段起抓受教育者的发展则成为了关键。初中作为发展前期的教育阶段,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发展,如何才能保证学生今后的正常发展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主要看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否进行得正常。关于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笔者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4.1抓好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的建立与塑造。无论你剖析世界上哪种成功的教育,或者从哪一个方面去分析导致这种教育的成功因素,结果你都会发现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在人的发展和成功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和主导的地位,它不仅起到了拨正学生人生、思想航向的作用,鼓满学生前进的风帆,而且支配着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行动。我们在初中教师面前特别强调这一任务,并不意味着其它层次类的学校就没有这个任务,而是因为:所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理想、世界观、性格特征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分为朦胧、观察、探索、定向、校正确定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正是一个人的理想、世界观和性格特征从朦胧到观察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又正好来到人生心理和生理发育和发展的第二次高峰阶段,思想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指数特别大,是进行这方面教育与培养的极佳时期。在这时加大理想、世界观的教育和性格特征塑造的力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为这方面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强调:“创新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并且具有和谐的个性,而且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和谐个性的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不管你是哪一个层面的教师,在关心受教育者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这种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理想、世界观和性格特征。因此,国家和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创新人才,不论他未来进入到哪一领域,都必须首先是有远大理想、正确世界观和性格特征健康的人。”

4.2拓展知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囿于课本,教师上课围绕课本转,把对付考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活动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没有机会和能力拓展知识,还严重影响到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锻炼。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对学生个体人格的不尊重。不知道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经活动反应潜伏期短,在学习和行动上反应快而敏捷,第二信号系统占主要地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完全有潜力探索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如果具备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大脑能高效的发挥功能,此时不仅是拓展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大好时机,而且能够使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创造潜能得以释放,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其次,没有认识到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不知道自学能力是形成其他高级的复杂的专门化能力的基础能力,一个人自学能力强,他对社会的积极适应能力也强,创造性的指数也就越高,培养和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发挥,更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脑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锻炼。更没有认识到,自主学习具有实践性,自学能力本身和创新能力都只能在自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离开自学的实践活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无法形成和发展。而这些我们没认识到的和不知道的恰恰是创新的优秀品质,却在我们的不经意中被扼杀和断送掉了。针对这两种弊端,为了成功地培养创新人才,我们不得不急呼:“老师,请给你的学生一片自由发挥的蓝天和一块自主学习的绿地,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去尝试、去表现、去张扬!”

4.3发展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由一般思维发展而来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又有其自己的特性。所以,我们在发展一般思维的同时,还应该具有长远眼光,要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一般思维发展的联系。用社会需要去激发一般思维向创新思维发展,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和思考,用不理想的答案鼓励学生去求新和求异,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结成合力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和突破学习上的难关。在班级中形成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把创新思维孕育和凸显出来,不断地增强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创造各种条件使创新思维正常发展。

4.4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首创和社会意义的综合能力,他不仅具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还需要有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坚持性、独立性、勤奋认真、好思辨等优良品质来支持。这些品质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锻炼和表现出来。有的人才学专家一语中的地表明:“创造力是实践给胚胎的。”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高中教育

一个人进入高中阶段时,他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初步成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也也明显增强,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合理、抽象和思辨的思考。随着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学习,扩散思维十分活跃。对同一问题他们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索、去分析、去探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质疑意识也越来越强,常常不相信现成的答案,不轻信、不盲从,甚至喜欢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自我发现意识也随之增强,情感日益丰富,易于激动而强烈。这些对于创新是一种很可贵的思维品质和情感品质。这些品质更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精神。所以,笔者对高中阶段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5.1开放教学,扩大学科领域,提供选修科目,拓展成才空间。多元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全球趋势,是培养成千上万各类创新人才的正确选择。现在的高中课程设置单一,固定在几门规定的学科上,知识面狭窄,没有选择的余地,各种检测也绑定在这几门学科规定的范围内,十分封闭,其检测形式也及其僵化呆板,缺乏灵活性,充满陈旧的八股调,停留在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一元化教育体制上,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个体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把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弃之荒郊野外”,不予问津和重视,因没得到积极开发而自然泯灭,严重地造成了人才培养资源的流失与浪费。

5.2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让个性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让个性自由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没有个性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们不得不强调教育教学必须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都必须坚持的原则。重知识、轻能力,抓统考、弃个性,成为现在高中的一大弊端。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人才幼芽在此遭到无谓的扼杀;让许多具有创新特长的人才蓓蕾还没来得及开放就断送在这单纯、片面、狭隘的应试教育的屠刀下;整齐划一的统考,使培养创新人才的美好前景在此化为乌有而得不到实现。严重地阻碍和切断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和培养的进程。这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千差万别的禀性、天赋、性格、爱好、兴趣、个性潜能,是各种创新人才发展和培养的基础。

5.3因材施教,办适应个体发展的高中教育。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知识的积累,世界观、性格特征、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创造方向性和技能特殊性的形成。而这一切都与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教师针对不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进行因材施教时,才能保证每一个创新人才都脱颖而出。一般说来,一个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由于自我发现意识的增强,已经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课程,凭借自己对这些课程的浓厚兴趣、已具有的能力和个体发展水平能够学到比现在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个体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才能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有较大的自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适应他们的个性、喜好、兴趣、智力、自身水平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因材施教”先进教育思想的一种极好体现。

5.4在实践中发展和锻炼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精神,磨砺创新意志。历来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们都把实践活动看着是一座锤炼人的大熔炉。人的思想、品质、知识、才能、智慧、情操和意志等经实践这座熔炉的冶炼而升华。而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才能则是在这种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拓展实践空间,加强实践指导是高中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不可缺少的。

5.5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虽有思维活跃、敏捷、质疑、批判性、独立思考和情感奔放的优特点。但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其表现往往是:敏感、轻率、固执、不切实际等不利于创新成功的不完全成熟的表现,尚需注意引导其向成熟的方向发展和对其加强自我控制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以保证他们向着创新人才的成功方向顺利发展。

6大学教育

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身心发展走向成熟,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增强,理想、世界观从探索走向定向阶段,性格特征基本确定,智力发展来到高峰时期,思维更加敏捷,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加强,智力发展已经成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变得日益强烈、牢固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等特征为最后成功地造就创新人才和合格人才的出炉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这即将收获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办,笔者有如下一些不够成熟的思考,供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参考。

6.1改革以知识教学为主体的单纯一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融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实验、创新为一体的全面、和谐、开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6.2办知识、能力、创新和谐发展的大学教育。

6.3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

6.4让学生掌握研究和创新的科学方式与方法。

6.5让学生能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使学习研究化,研究学习化。

6.6科学地综合是成功创造的重要手段,破除创造神秘论。使学生学会综合,形成科学的综合能力。

6.7探索、突破、科学地重新整合是创新的重要手段,打破创新高不可攀论。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6.8引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研究、实验和实践活动。尽早参与到科学家、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实验和创造的活动和课题中去。在研究、实验、创造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完善和成才。

6.9发展创造思维,重点培养、训练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综合思考与运用能力。

6.10培养团队精神,培养集体创新意识,发挥集体创造力量。创造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及时地综合利用相关知识和成果进行创新。

6.11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篇10

关键词:有效教学 阅读 读书报告会

一、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精神层次特别是高中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却没有因此而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才,更要关注学生的成人,特别是精神成人。一个个衣着时尚,思想却相当匮乏的孩子,说话做事极度得低幼化。语文课堂上,除了人云亦云,就是陈词滥调,不是思想僵化,就是毫无创新,更谈不上什么深刻。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的思想与年龄、时代共进步,那就是阅读。我们知道,没有了阅读,语文就只剩了躯壳,语文的生命本质就是阅读。

1.阅读助人思考

人是脆弱的,好比一株芦苇;同时人又是强大的,人之为人,最闪光之处在于思考。人,需要思考。书,帮助人们思考。远离了书籍,人们就会因为自己缺乏有深度的阅读而变得不会思考,缺乏思辨力、分析力,最终沦为一个平庸者,没有目标,于是对现实充满焦虑,对人生缺乏热情。因此,阅读往往反映着读书人的生活情趣,也时刻指引着我们的价值追求。

2.阅读滋养心灵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于丹也说:“读书就是滋养自己。”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3.阅读提升境界

人的境界,高低不同,并非资质差异,关键是素质和品位。素质和品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阅读。阅读的层次越高,人生的涵养越是丰盈,做人的境界也就越高。

让学生身心同发展、共成长,必须从阅读开始。

二、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人会问,我们的中学生不是一直在阅读么?撇开其他科目不说,但就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就有课上文本的阅读,课下杂志的阅读,还有阅读课上学生不是一直都在阅读么?怎么还会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1.外在环境问题

(1)社会环境。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人们不仅没有重视阅读的好处,反而正在远离书籍,远离传统的阅读方式。有资料表明,欧美国家和日本国民的阅读非常普遍,尤其是以色列,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以色列民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整个社会阅读蔚然成风。或许,以色列民族的创造性就源于阅读,从而涌现出若干世界级的科学家、发明家,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反观我们的国家,阅读已经沦为被人耻笑的名词。在世界各国阅读调查中,中国排在倒数几位,远远低于一些非洲国家。信息时代,我们热衷的是网络、手机的“快餐式”阅读,消费休闲式阅读,作为最古老的文化大国,却几乎沦为文化荒漠,实在令人不解、痛心。

这里笔者说的阅读,更多的是指阅读经典书籍。我们知道,读书是需要独处的,需要心静,需要用心思考。如果心难以从浮躁中平静下来,自然就只能把兴趣转向那些快餐式的、不需要思考的、纯感官的休闲方式上。就像我们的同学有时间去读玄幻、读网游,却说没有时间去读经典书籍,更没有阅读思考。

(2)家庭、学校环境。身处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中学生的家长们也很少有人能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想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的天空。但是建设一个书香家庭谈何容易!且不说家长的知识水平,单单是阅读一些文学类书籍,也被家长认为与高考大相径庭,视为洪水猛兽,更谈何对学生阅读的鼓励。

学校是最理想的阅读环境,但是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是为高考而阅读,经典的文章都被抽取、分解成了艰涩、无趣甚至无聊的种种题目,阅读的趣味,思考的乐趣,都荡然无存了。阅读就形同虚设,更谈不上涵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境界。

2.内在个人问题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之所以大部分是低效阅读,一是没有好的阅读习惯,二是功利性太强。好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的,阅读、摘抄、思考,应该是阅读中最重要也最常使用的方法和习惯。到了高中,大部分同学已经有了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我们的高中生大多有时间做数理化题,却很少有人拿出时间来阅读几本好书;即使是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或语文阅读课上的阅读,也让同学演绎成了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

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变“阅读”为“悦读”,摆脱功利性,是当前教育者特别是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活动实施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它强调学习者应当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基于此,笔者试图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让学生先对经典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他们在写读书感悟的过程中把自己新的知识经验及时记录下来,对个人来讲这是一种思想的归纳;在交流中,进一步挖掘文本的精神价值。

(2)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这一理论,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加强交流与学习,笔者把学生按性别及能力分成6个小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成员把自己在个性化的解读中整理的材料先进行一个小范围的阅读共享,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整合,优化重组,进行一次小组的总结,这样就更进一步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3)赏识教育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高级需要,而且动机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的赏识教育正是抓住了需要层次理论的本质,每个学生都有开花的愿望。他们都希望被肯定、被赏识、被鼓励,在他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生活和学习也更具创造性,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和潜能。这也是有效教学活动的核心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笔者特意设置了“展示环节”,用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甚至是长久的动力。

四、有效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流程

1.建立循序渐进的活动规划

整个有效教学活动用时3个学年,每个学年规定相应的任务。任务的选取是按照自由选择的阅读、缩小范围的阅读、规定内容的阅读来实施的。

第一学年:人物传记专题阅读。例如:我最喜欢的人物(李清照、三毛、纳兰性德、仓央嘉措、苏轼、周瑜、乔布斯等)专题阅读。这个阶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找到阅读的乐趣,从中体悟主人公身上迸发出的人格智慧和人性光芒,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第二学年:社会热点专题阅读。例如:日本地震专题、王家岭矿难专题、药家鑫事件、农民工、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专题阅读。这个阶段从阅读层面上讲,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阅读主动性,逐渐从“有兴趣”过渡到“我愿意”;从思想层面讲,是逐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学年:名家名篇专著阅读。全班共读一本书,如《平凡的世界》《红楼梦》,鲁迅小说等。这一阶段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让学生把阅读升华为人生的思考,从阅读中学会审美,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的必需,变“我愿意”到“我乐意”,真正由“阅读”实现“悦读”。

2.实施科学规范的操作步骤

个人阅读——记录感悟——小组交流——个人展示——积累提升。

读书报告会,采取每周一次,两节课联排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读书报告会上及时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激发他们内在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不断地阅读总结中收获成功,积累思想。

好的活动,离不开好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提高读书报告会的效率,笔者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每个学生在读书报告会之前必须把本周的阅读心得写好,上课时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展示小组的阅读收获。在展示中,笔者对每一个同学都做了细致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个“关键”、两个“环节”、三个“注意”。一个“关键”是针对所有同学提出的要求。每个同学必须“用心阅读,写好感悟”来保证读书报告会的质量。两个“环节”是针对听的同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小组成员要抓好“小组交流”环节以保证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在“同学展示”环节中,及时做好笔记。三个“注意”是针对展示的同学提出的要求。展示的同学必须“用普通话,声音要洪亮;需要强调的就要重读;注意文段与评价的不同”。

五、有效阅读教学成果展示

经过系统周密的安排,坚持不懈地实践,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阅读思考人生、阅读涵养素质、阅读提升讲解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第十三届“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中,刘成信、程晓彤等4人获一等奖,齐晓彤等3人获二等奖,更让人可喜的是周苏同学荣获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