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简单计算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幼儿是教学的主体,是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师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让幼儿亲自体会教学过程。操作活动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认知过程,当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活动中时,会让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会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操作活动可以让抽象的、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具体的知识,并能够使得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及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1]。带着探究式的想法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就会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会摆弄一些物体,动手操作相关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幼儿就会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探索,从而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灵活和敏捷,其反应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在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思路比较开阔,没有受到他人的限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对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操作活动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简单计算在幼儿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目前,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幼儿教师对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有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不够熟练,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会出现一般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有的幼儿教师在给幼儿操作材料进行操作的时候,其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关系不够突出,幼儿难以从中获取知识。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积极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操作的前提基础。操作材料应该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得到保证,教师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进行操作的机会,从而使得幼儿主动操作学习。从而可以让幼儿多种感官进行协调配合,数学关系的感知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来。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每人一套,还可以收集废物进行再次利用。例如,教师在教幼儿简单加法的时候,可以列出1+2=?和2+2=?等加法算式,让幼儿利用手中的木棒材料辅助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根木棒代表“1”,根据算式操作木棒教学,引导幼儿在材料中取出一根木棒放在左手边,再取出2根木棒放在右手边,并将两堆木棒合起来,问幼儿总共是多少根,让学生及时掌握简单加法的知识点[2]。
(二)操作材料应该突出物体的数量关系。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该要突出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从而让幼儿在和材料相互作用中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关系引起应有的注意。对数学知识进行积极的感知,并得到具体的理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先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比较物体之间的厚度,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是厚度差异较大的,其他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应该相同,不要有太过复杂的干扰。让幼儿一接触到操作材料的时候,就能够正确的感知到物体之间存在厚度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利用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算式计算,例如在教幼儿利用相同形状的材料进行6-3=?的计算,可以引导幼儿在六个形状相同的材料中拿出三个,剩下多少就是6-3的得数。从而让幼儿数量掌握数量之间的变换和加减法运算。
(三)保障一定的操作时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运用操作活动来教学,幼儿通过操作物体,将动作转变为思维活动需要一个过程,在操作条件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应该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操作时间,使得动作能够更好的向思维转化[3]。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发现,从而有效的培养敏捷和灵活的思维,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篇2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 有效性 提高策略
要实现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合适的材料,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动手实践,探索数学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一定的数学感性认识与逻辑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1.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概述
数学是具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可以反映出自我中心与直观形象。幼儿园孩子的抽象思维处于萌芽时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多次实践才可以真正实现知识内化,从而获得数学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操作活动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数学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与思考,可以获得初步数学知识与技能。
2.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现状分析
数学操作活动包括验证性操作与探索性操作,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培养其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验证性操作,忽略了探索性操作,使得孩子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思维培养训练不足。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操作活动中的感知过程的重要性,偏重操作结果,没有为孩子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紧密联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操作语言表述,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之间一定会存在差异,教师并没有重视孩子差异,而按照同一要求开展数学操作活动教学,无法满足水平存在差异的学生的认知需要。虽然幼儿时期的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教师的数学操作活动比较单一,没有注重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很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3.提高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3.1调动学生对数学操作活动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授课,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该开展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长方形纸来对折,折叠出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孩子们觉得惊奇的时候,开口问孩子们是否想要参与。这个时候,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幼儿自然会想要参与到教师为他们示范的有趣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的示范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使得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数学特征进行良好的感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
数学操作活动是实践的过程,可以对理论课程中的难点进行验证与探索。教师应该为数学教学难点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比如桌上有15个苹果,小明拿走5个,那么桌上还有几个苹果?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对题目的了解列出数学式:15-5,这一数学式的结果是多少,其算理该如何理解,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课题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苹果形状的小纸张代替苹果,放在课桌上,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互相交流,探索创设情境的答案。教师在孩子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孩子对小纸张的摆法,了解孩子各自的独特思维,以便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3.3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
针对教师重视操作活动结果而忽视操作活动过程的现状,必须对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进行优化。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操作活动的相关要求对这一活动进行合理安排,让孩子参与有序的数学活动操作。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操作形式,比如个人操作与小组操作等。教师应该确保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符合要求,有分工、活动与交流,实现操作活动的全面优化。教师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纠正孩子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关注操作活动反映的孩子的思维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操作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不但要为孩子们展示结果,加深他们的理解,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操作过程的表述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一种物质形式,教师应该将操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机结合,将动手操作、思考问题与语言表述等有机结合,丰富孩子们的感知,帮助他们将知识内化,提高学习质量,优化学习效果。
3.4通过操作活动巩固知识与内化新知识
数学操作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将动手操作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在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对操作结果进行认真总结与归纳,使得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教师在操作活动之后,还可以进一步对孩子的思维进行启迪,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比如教师可以问孩子们:我们刚刚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还想不想认识其他分数呢?在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纸片将自己想要知道的分数表达出来,有利于他们自主对新知识进行内化。
4.结语
通过操作活动,幼儿园孩子可以慢慢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真正达到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孟超. 浅析幼儿园数学操作方法[J]. 考试周刊,2012,43:194-195.
篇3
一、幼儿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认知是幼儿园阶段必不可少的学习与发展领域。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的成效不仅影响幼儿的数学学科成绩,很可能还会对他们将来能否取得总体上的学业成功产生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该以适宜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且做到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一脉相承。幼儿早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为他们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幼儿在早期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形成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独立意识等学习品质,为他们进入以系统、抽象的学科学习为主的小学阶段学业与能力发展奠定了根基。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讲故事、创情境,使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在学习数学时将故事引入数学学科,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放到起伏跌宕的故事中去,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孩子们边听故事边看表演,边听故事边思考,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让幼儿主动学习,然后创设教育情境让孩子参与表演。孩子的兴趣在,注意在,孩子学起来也快,学得也轻松了。如教“10的分解、组成”时,可以边讲故事边表演“孙悟空变出10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都有一些不一样,猴爷爷想把它们分成两队,可老眼昏花看不清,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按小猴的不同来分一分”。孙悟空是小朋友们熟悉的人物,大班幼儿又特爱帮助别人、表现自己,所以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问题、出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数学教育简单化
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常是口干舌燥地讲解、手忙脚乱地演示数学概念,幼儿是一知半解地听,老师累、孩子累,效率低,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幼儿自主思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寻找答案。幼儿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答案比老师教给的答案容易理解和记忆,使复杂的数学活动简单化。如教“10的分解及减法”时,第一步便是提出问题,提供小棒,让幼儿操作:“牛伯伯听说大一班的小朋友很会分棒子,现在有10根棒子请小朋友们把它分成两份,看看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已有9的分解作基础,很快便将10分解出来了,相比老师的示范讲解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简单明了。但应注意:
1.提出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使幼儿产生误解。忌提“好不好”“愿不愿意”这种带主观性的问题。善于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灵活设问。当幼儿在操作中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会这样”等。
2.材料的投放要适宜。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探索问题的工具,不是课堂上表演的道具,忌太多,忌华而不实。
四、关注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既然数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在评价数学活动时就不能将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数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引导幼儿探索、推理、论证的过程,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不能将幼儿整齐划一的表演性操作看成数学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幼儿数学研究专家林嘉绥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教育中发展儿童的思维实际上是指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既指数学的结果又指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结果是指数学知识本身,数学思维过程指的是获取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中抽象概括和推理的过程。”幼儿正是在不停地“建构――失败――再建构”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的,也只有数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尝试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数学活动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活动过程及过程中幼儿的思维状况。
五、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92-01
幼儿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及游戏中理解数量关系,并由此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目前幼儿教学中趣味数学教学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如何将数学知识寓于幼儿的游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幼儿游戏及其他方面需要的同时,又能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结合幼儿日常活动,渗透趣味数学教学
在幼儿一天的生活中,活动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家长尤其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老师精心的护理,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如何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幼儿日常活动之中,需要教师结合家长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做出精心的设计和实施,以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带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感受事物的数学特性。
比如,在分生日蛋糕时,小朋友们对“吃”的兴趣比较浓厚,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小朋友,让大家吃到分量相等的蛋糕”。问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他们想出了很多“妙招”:有的说,可以用小勺,每人分一勺;有的说,可以用刀子把蛋糕切成和小朋友一样多的相等的小块;还有的说用秤称一下,每人分重量相等的蛋糕……这个过程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等分的数学知识。在平时活动中,笔者喜欢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渗透趣味数学的学习。如在校园散步时,让幼儿数数周围有几棵树,有几颗柳树、几棵杨树等,强化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事实证明,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渗透数学教学,可以找到非常丰富的切入点,也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愉悦地发现问题、激活思维,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认识“1”和“许多”以及3以内的点数这一教学中,笔者结合“踢毽子”这一游戏,引导幼儿在踢的过程中,加深“踢一次”“踢了许多次”“踢了三次”的印象;又如,在教学“5”的形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游戏开始时,播放歌曲《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歌声激发了幼儿找朋友的激情,笔者下口令让幼儿开始来找朋友,在恰当的时候笔者喊出5,1个小朋友找朋友,就必须立即找来4个小朋友和他在一起;如果3个幼儿找朋友,就立即找2个幼儿和他站在一起……在熟悉的歌曲声中,幼儿很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任务,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趣味生活情境
幼儿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创设趣味化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数学思维。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10元购物”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去“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去付钱、去计算一下自己的钱减去购物的钱还剩下多少。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角色也转变为幼儿购物中的陪伴者、参谋者,笔者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幼儿所购商品的质量、价格,帮助他们计算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商品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数学的学习融入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使用钱币、如何进行合理消费等,使数学知识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激发了幼儿的数学兴趣。
四、整合幼儿教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教学
幼儿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育活动要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和年龄特点等,各个教学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联系和渗透,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此,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渗透数学教学,形成一个相互渗透,共同提升的有机整体。
比如,在手工、美术等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感受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在幼儿科学常识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称重、测量、算数,让幼儿明白相关物体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欣赏美丽的大自然表现出数学之美的作品,如翩翩飞舞的蝴蝶、水中游弋的金鱼、南飞的大雁等,让幼儿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和谐之美、秩序之美、对称之美。
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成果;学前幼儿
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十分必要,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如何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习数学呢?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再探索中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学前幼儿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幼儿学习效率
兴趣对于一个人学习一项知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自制力不是很好的幼儿来说,拥有学习对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
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拥有建立数的概念、培养理性思维、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引起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拥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幼儿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学的游戏性,让幼儿把数学当成一种游戏,快快乐乐学习数学。
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激发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开展关于数学的游戏活动也很好地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每次对数学的兴趣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紧紧抓住幼儿对数学有兴趣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建构式课程中的活动“生活中的数字”,在活动中开展“大家一起来猜电话号码”游戏,通过数学题、密码箱的巧妙设计,让幼儿始终想着探求其他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这个活动可以使得幼儿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让幼儿在一种欢快而紧张的氛围中探求答案。类似于这类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去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提高数学教育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二、营造氛围,回归数学生活化本质
现代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就是回归生活,对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生活的真实过程从观察到模拟制定数学教育的过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幼儿的身边生活,在生活中发掘数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利用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联系数学教育展现给他们。让幼儿在这些生活场景中了解“数”的概念,逐步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凭借自己观察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积极动脑思考、解决、表达,逐渐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一分钟的乐趣”活动中,可以规定幼儿在限定的一分钟之内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幼儿打开零食开始吃起来;有的幼儿拿出玩具玩耍,有的幼儿翻开数学书本,有的幼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也有的幼儿没有做任何事情。之后他们自己表述自己在这一分钟的时间内都做了什么事情,比一比谁做的事情比较多。在整个活动中,由于活动设计源于生活,幼儿都十分活跃。通过这种营造比较生活化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氛围,使得幼儿有了生活体验,从而感受“时间”的感念和“数”的概念。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感受数学,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教具,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由于幼儿年纪小而导致其自制能力比较弱、在课堂上精力容易不集中的现象,应该采用多让幼儿动手的方式,让幼儿手脑并用,从而让幼儿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独立性等。
可以为每一个幼儿准备一些雪花片积木、操作板、模型等实用的教具。比如,在讲“8的组成”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找出八个雪花片,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操作板数一数八个雪花片分成两组可以有多少种分法。而且可以利用幼儿好胜、争第一的特征,通过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分出的方法比较多;再在班级范围内统计、总结幼儿们的劳动成果;最后还要通过联系让幼儿记住这些分法和规律。让幼儿记住8的组成规律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灵活方式,比如把幼儿每8人分成一组,通过幼儿翻手背来牢记规律。例如“翻出3个手心,5个手背”就是“8可以分成3和5”。这样的游戏即使多次练习,幼儿也不会厌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规律让幼儿背记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四、融入情感,引导幼儿快乐学习
别看幼儿的年纪小,却也是十分注重感情的。如果教师对幼儿用真心、真情,那么会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应该将情感融入幼儿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可信赖、无拘束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信任教师,喜欢教师。
而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朋友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不仅做到关心幼儿、鼓励幼儿、喜爱幼儿,还要了解他们,把他们当成朋友,真正做好和幼儿的情感交流。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换来炽热的心。比如,在开展“学习测量”的活动时,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去做什么,而应把幼儿当成朋友,大家是平等的一种关系,
说:“你的这个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做吧!”“你真聪明!你可不可以教教老师和其他的小朋友你是怎么量桌子长度的呢?我也想试试!”
采用这种方式,让教师和幼儿之间存始终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幼儿的朋友,愿意和幼儿一起玩耍,使得幼儿和教师的关系十分融洽。幼儿便可以始终怀有一种和朋友做游戏的心情,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和厌烦,课堂气氛融洽美好。从而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教具开展数学教育、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朋友等方式方法可以对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教学
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轻艳.幼儿数学教育方法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0-13.
[2]李晓梅.浅谈儿童数学教育[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9):40-43.
[3]宋金花.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60-62.
[4]王小兰.幼儿数学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2009(6):45-47.
[5]李艳学.儿童数学教育效果探究[J].社科论坛,2010(9):30-34.
[6]王启雪.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新主张[J].西南师范大学,2010(6):70-73
篇6
关键词:数学 思维 动手操作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变化,不被时代抛弃,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
一、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应从生活出发,帮助幼儿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刻意引导幼儿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知数学的应用,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自己”的问题,最容易被幼儿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
二、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就是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每个年龄的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和认知是不同的。中班的幼儿在小班学习数学的基础上,会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会按照大人的要求取放相应数量的物体,开始认识数字之间的关系,到了大班,数学概念初步发展,能不完全依靠直觉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加减运算。幼儿思维能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所以,他们对物体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表明,幼儿接触的数学教育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能力或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在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
三、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选择机会
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包括了数学教育内容,教师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入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
2.幼儿大多数时间是在游戏和玩耍中度过,因此在游戏中渗透数学学习内容,能够巩固数学学习。
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在幼儿教育中,有许多数学内容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角色游戏(超市)中的买卖游戏,让幼儿通过买卖,找钱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关系,复习加减运算;在玩沙、玩水中,幼儿用不同形状、容量的杯子、碗等容器装水装沙,探索感知量的守恒,也体验了其中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幼儿在眼睛看、耳朵听、小手动、嘴巴说中进行数学学习,这样一来,幼儿对知识有了深刻的感知,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操作性的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食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通过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脚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单调厌倦,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幼儿学习数学要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事物的各种关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际上也说明了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但幼儿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通常要从具体的事物中感知数学概念。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通过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图形、图片、食物等来感知数学,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了幼儿的直觉思维能力。
5.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中包含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只要我们多从幼儿的家庭生活实际去认真发掘,我们就能找到与幼儿数学活动有着某些联系的知识点和教学基本素材。例如,去散步时让孩子比较一下杨树比柳树多几棵;切蛋糕时,一刀下去分两半,想一想几刀能将蛋糕切成八块;在公园坐船,一条船坐两人,全家需要几条船等。
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幼儿之间的讨论也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篇7
摘要:幼儿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幼儿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不同幼儿游戏运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对学前幼儿产生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不同幼儿游戏在教学上的有效运用对幼儿的教育和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38-02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的幼儿园面临着重要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了尊重幼儿的天性和身心特征,幼儿园教育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实际活动中,都要将游戏作为引导幼儿教育教学的基础。目前,幼儿游戏是五花八门,有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玩色游戏,等等。如何巧妙地将不同种类的幼儿游戏运用到教学中,并使其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浅谈不同幼儿游戏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幼儿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教师,在尊重幼儿的前提条件下,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并对幼儿的游戏意见予以尊重,真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当前,为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教师有效引导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幼儿游戏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游戏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是非常自由的,是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的。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活动中插入游戏,如户外活动中插入体育游戏、美术教学中插入玩色游戏、音乐教学中插入音乐游戏,不仅激发了幼儿学习、感知事物的兴趣,还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设计这些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设计难易程度适宜的游戏,以期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2)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小伙伴能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或提供的游戏材料中,自主地去进行创新、探索、发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认知事物的能力。如在玩色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对五彩缤纷的颜色有明确的认识,还可以通过自己想象,将颜色进行搭配,提高审美能力。(3)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在幼儿班级游戏中,幼儿往往通过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制订游戏规则,并且在其中明白互助互爱的道理,感受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要相互礼让,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帮助和爱护小朋友。在此过程中,幼儿班级游戏让幼儿在无意识中增强了集体意识。(4)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在幼儿时期,儿童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大社会概念。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引导幼儿对现实中的社会有所了解,如通过教师提供的道具,让幼儿在玩耍中认知事物;通过货品买卖游戏,让幼儿对数学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有所了解和掌握;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来展示幼儿的语言表演能力,让幼儿明白文明礼让、尊重他人是社会交往中必要的人际交往准则。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参与游戏,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成长。由此可见,幼儿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不同幼儿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游戏缤纷多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体育游戏、玩色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角色扮演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游戏展开教学,不仅调动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还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效率,对巩固幼儿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体育游戏的运用。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单纯的口令和基本动作操作并不能调动起幼儿对体育课堂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体育游戏不仅生动有趣地调动了幼儿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而且通过系统的锻炼,有效地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培养了幼儿机智、勇敢、顽强的个性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如小班体育教学中,为锻炼孩子单脚跳跃的能力,教师不妨加入儿歌、小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这不仅让幼儿掌握了单脚跳跃的动作,还让其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玩色游戏的运用。所谓玩色游戏,就是幼儿将颜色涂、抹、喷、洒在物品上的游戏活动。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借助玩色游戏,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充分实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借助五颜六色的颜料,制作出自己认为美好的图案或作品。教师要为幼儿的玩色游戏多创造条件、多准备游戏材料,使幼儿能够在玩色游戏中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对各种颜色的丰富运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在玩色游戏中体会到美术带来的快乐。玩色游戏的运用可以具体如下: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水果蔬菜,通过切割,让切面蘸上颜料印在纸张上,再通过幼儿的想象力,将其变成牡丹、小鱼、小鸟等图画。玩色游戏为幼儿开启了想象和创造的大T,在开阔幼儿视野的同时,也给幼儿插上了无限想象的翅膀,让幼儿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带来的快乐。(3)语言游戏的运用。在幼儿看图练发音时,为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师可以将语言游戏插入到教学当中,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下,不仅积极培养幼儿准确发音、正确理解字词的能力,而且通过语言游戏的运用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字词量。如根据一个词提出与其意思相反的另一个词的“反义词类推”游戏,教师给出“高”,幼儿可以说出“矮”,等等。语言游戏就是让幼儿在准确发音的基础上,能够达到自主交流的效果。(4)数学游戏的运用。幼儿时期,尤其是在上幼儿园的这个阶段,是幼儿抽象思维形成的黄金期。但对于具有抽象性的数学而言,幼儿在理解能力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阻碍,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与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的爱好。幼儿数学教学中,最浅显的就是对数字的认识,教师需考虑到这一时期的幼儿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出示相应的实物来让幼儿对抽象的数字产生概念,比如,教授中班幼儿今年、明天、昨天、星期几等时间概念时,可以让幼儿参与到“猜猜星期几”的游戏当中来进行学习。(5)角色扮演游戏的运用。所谓角色扮演游戏,就是让幼儿根据一定的情节,模仿、扮演情节中的主人公,通过表情、语言、动作等再现情节。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幼儿在了解相应知识和情节的同时,也能加深相应知识点的学习。角色扮演使得幼儿可以有效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体验。(6)音乐游戏的运用。在音乐课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依靠简单的说唱教学,一开始或许还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要时间稍长,就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学、烦躁的情绪。这时,教师可以将音乐游戏引入其中,让游戏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使音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幼儿能够被音乐所吸引。音乐游戏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它强调游戏中的表情、动作必须符合音乐的内容、节拍和性质。音乐游戏主要是锻炼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节拍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的乐感和愉悦的情绪。(7)智力游戏的运用。在幼儿的教学和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加入智力游戏环节。智力游戏的运用不仅能拓宽幼儿视野、发展幼儿智力,还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幼儿的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如:对围棋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幼儿在遵循围棋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最大程度地开发智力(适用于大班)。在实际幼儿教学中,不同种类的幼儿游戏不仅可以单一地穿插在教学设计中,也可以多种游戏糅合在一起,穿插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这需要幼儿教师对不同种类的幼儿游戏进行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总之,幼儿游戏在教学上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对巩固幼儿知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幼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研究人员,我们将对学前教育不断探究,不懈努力地寻找和发现更多符合幼儿教学活动的游戏和方法,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基〔2001〕20号.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10-7-2.
[2]王英.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2016,(08).
[3]吴晓玲.在玩色游戏中开发幼儿借形想象的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
篇8
关键词:游戏;实施原则;学习态度;多样化
幼儿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使幼儿数学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引
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是非常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内容、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在活动区中延伸数学教育、在生活和游戏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主动发展。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含义及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质
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数学与游戏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
游戏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是发现数学人才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完成的。
二、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原则
1.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比如,他们说到自己几岁了,就要涉及数;和别的幼儿比身高,实际上就是量的比较;在搭积木时,就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幼儿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来加以解决。比如,幼儿要知道家里有几个人,就需进行计数,在拿取东西时,幼儿总希望拿“多多”、拿“大的”,这就需要判别多和少、大和小等数量关系。
2.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
“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3.让幼儿多操作、多探索的原则
让幼儿操作、探索的原则就是要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来建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4.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幼儿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还有学习风格上的差异。即使同样是学习有困难的幼儿,他们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缺乏概括抽象的能力,有的缺乏学习经验。例如,在为幼儿提供游戏操作活动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这样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
三、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养成乐意吸取不同的思路、
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例如,孩子在玩积木时,可能会尝试着用不同的组合方法来观察把一块积木放在另一块上面时,摆多少块可以不倒下来。他边玩边对自己的设想进行判断,充分发挥了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他还可以用从游戏中获得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其他的问题。在游戏时所用的不同思路就是在为某种任务或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四、在游戏中建构数学的多样化
1.在角色游戏中学习数学
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都可以渗入数学内容。如:我班的“青花艺术苑”区域游戏中,幼儿在设计瓶子、盘子、碗等作品的纹样时,往往都是很有规律地排序,有的排序还比较复杂。如,四个圆―四个三角形―四个圆―三个三角形―四个圆―两个三角形……等。再如区域游戏“迷你木工厂”,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木板的长度、宽度等)。“快乐建构区”里,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还能真正将“形”和“体”区分开来……在这类游戏活动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巩固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幼儿分类、统计的能力,重要的是使幼儿从心底自发觉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在玩沙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孩子们眼里,沙子魅力无穷。玩沙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沙是变化无穷的原始素材,它引发着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了孩子创造的欲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造就有创造性的孩子,每一次玩沙的过程都是孩子与老师、与材料互动的过程,是孩子们创造的过程,是孩子们自主发展的过程。孩子们在不断地探究、发现,这些看似平淡的沙子在他们眼里真是魅力无穷。夏天到了,孩子们赤脚走在沙地上,感觉到了沙的灼热,“沙为什么热了?”“天热沙也会变热的。”这是孩子们的逻辑,也有一些道理。探究与创新永远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把沙放在硬纸板上,然后再端起倒下,他们发现出现了像瀑布一样的景观,于是孩子们马上大呼:瞧,我的瀑布!其他孩子也争相模仿,但他们发现这需要技巧:手要端平,倒的速度要恰到好处,快了不成线,慢了不成面,歪了不成片,只有两臂掌握好平衡,用力均匀才能成功。这些孩子们在玩沙的过程中反复试验获得的“技巧”岂是告知能够代替的,这种对比、试验、提炼、概括不都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吗?
3.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操作活动是一种让幼儿通过操作实物材料获得数学知识的游戏。如大班幼儿在学习“7的组成”时,我通过让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动物,并记录下不同特征的动物的数量,从而由幼儿自己得出了7的6种分法,幼儿们一边操作,一边思考,这也大大加深了他们对7的6种分法的记忆与理解。
4.在体育游戏中学习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活动中。如:我有意识地将数学内容渗透到体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玩乐中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获取数学知识。如:在晨间锻炼“跳绳”时,我请幼儿一边跳一边数,到最后再比一比:谁跳得多,谁跳得少,多多少,少多少等。这样不仅使幼儿锻炼了身体,并且在玩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数数和比较多少。
5.创设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卫生健康。首先,游戏是幼儿自己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因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基本上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通常他们的注意力较难集中,只有在情感的操纵下才能处于兴奋状态,对活动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巧用语言、巧设游戏情境,适时适度地把幼儿带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我给幼儿们挂上漂亮的不同形状、颜色的数字胸饰,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寻找与自己数量相等、颜色相同或形状相同的“宝宝”。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们的情绪显著高涨,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辨别能力明显加强。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有心,一些简单的教具也能为幼儿带来美好的游戏及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幼儿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因此,游戏既能让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形成儿童的成就感和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从而引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因此,游戏是培养幼儿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幼儿没有对这门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未知问题的好奇心,那么数学学习将是一项艰苦而缓慢的工作。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带着与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和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游戏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理论上探讨数学与游戏的关系对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当今数学教育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只有认真研究和总结数学发展中的各种因素,才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数学,从而促进数学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数学知识的无穷性和数学推理对思维的挑战性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都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
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篇9
2.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很繁琐。对幼儿数学的教学一定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幼儿能够主动在较为自由、自然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本质影响,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是指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的传递,培养幼儿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幼师要善于把握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从中提取到教学素材,然后将教学活动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融合起来,利用孩子们日常所接触的一切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让孩子们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与认知。幼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关注身边的数学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渐渐培养起幼儿对数学现象观察、感知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看时钟、引导幼儿数数,让幼儿在无形中习得数学知识。
3.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因此教学过程一般比较枯燥。如果单纯学习数学知识,幼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校园活动之一,幼师可以将游戏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有利于将幼儿对游戏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数学知识的注意上,使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获得数学知识。同时,通过游戏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数学学习动力。
“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是指在幼儿玩游戏过程中向幼儿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幼师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能够让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下学习不同的知识点。在实际教学中,幼师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一些融入教学知识的小游戏,使幼儿将日常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游戏中得到拓展与强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幼儿数学的知识经验也能得到有效积累,促使幼儿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步丰富。
二、影响与制约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的因素分析
1.关于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要求幼儿园买进数学型区角材料,建设数学型校园。由于幼儿缺乏合理使用幼儿园设备的知识,对校园设备的破坏力较大,要求幼儿园定期更换设备。而适合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幼儿玩具、区角材料的价格往往不便宜。这给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幼师要引导幼儿爱护区角材料,爱护幼儿园。
2.关于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让幼儿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细节并加以引导。幼儿的生活还需要幼师的照顾,幼师在忙于照顾幼儿之余难以细致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并将之传授给幼儿;同时,幼儿比较好动,也容易被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吸引。这给幼师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吸引幼儿兴趣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3.关于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幼儿在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带领幼儿玩游戏,并在玩游戏中合理地传授数学知识。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游戏吸引,而无暇听幼师在一旁的讲解。这就要求幼师有较好的将游戏与数学融合的功底,要求幼师能在游戏过程中吸引幼儿注意力并有效传授数学知识。
三、幼儿数学不同学习策略的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1.良好数学操作环境的创设。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将数字形塑料板分发给幼儿玩,“这是从0到9,一共9个数字,每个数字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下面,每个同学从10种数字形塑料板里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好看的,并说出它是数字几。”幼儿在选择的过程里会仔细观察每种数字形塑料板,有利于幼儿认识数字。在幼儿纷纷说出最喜欢的数字就后,笔者将可以拼接的塑料棍分发给幼儿,引导幼儿说,“下面,让我们用塑料棍,把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拼接出来吧,看谁拼接的数字最漂亮!”在接下来的指导下,幼儿纷纷完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数字的拼接,对数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区角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幼儿将材料放回原位,以便下次取用。触摸物体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将概念化的数字制作成有形的区角材料,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材料组合成数字,有利于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习得数学知识。
2.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在一日教育活动中的融合与应用数学知识,要求笔者日常生活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促使幼儿获得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意识,并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不只是对数字的认知,也包括物体形态、数量、时间、空间等现象的认知与理解。
例如,在生活中,如在即将放学的时候,笔者曾让幼儿们看一看时钟,问,“同学们能看一看时钟,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吗?”有的幼儿抬头看了看时间,说“快到11点了”;有的幼儿说“过一会儿就是11点了”;有的幼儿说“已经11点了”。在幼儿们争论后,我将正确的时间告诉了幼儿,并奖励第一个答对的幼儿一朵小红花。在吃饭开始前,笔者先对幼儿说,“在开始吃饭前,我们先数一数我们班现在有多少人,看看需要多少双筷子好不好呀?”幼儿们开始数,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5人”;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3人”;有的幼儿数完后说“26人”。有几个幼儿被激发了数数的兴趣,又数了一遍。我将小红花给了前三个数对人数的幼儿作为鼓励,并将正确的人数告诉了幼儿们。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巧妙融合,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幼儿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3.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游戏学习数学知识,要求幼师具有比较优秀的游戏组织能力,并且能在游戏中有效传授数学知识。例如,在玩游戏“击鼓传花”时,笔者让幼儿首先数一数有多少幼儿参与,说,“今天参与的人数好像有点少呢,让我们数一数有多少人参与好不好?”幼儿数出正确答案20后,我说,“哇!真棒!就是20人!”然后开始“击鼓传花”游戏;期间,我偶尔会问偶尔“花朵”经过了几个幼儿的手,其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等等。
篇10
【关键词】幼儿 数学活动 趣味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052-02
引言
在新的发展时期,实施和发展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目标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能让幼儿初步认识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围绕有用和有趣是这个目标的关键,如何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为幼儿学习数学创造一条有效的学习道路,让整个幼儿数学活动充满趣味使幼儿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1 智解教材,追“有趣”、求“有实”的前提
(1)目标重构
反思:原“目标1”,侧重表述了幼儿活动的方式:点数;“目标2”则立足于幼儿空间领域发展的大基点,比较宽泛。“修改后的目标1”,阐明了活动的重点“能找出藏起来的积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过程的清晰表达体现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据此“目标2”中对思维过程提出了具体形象的要求:能清晰表达观察内容,并喜欢挑战空间逻辑游戏。
(2)准备重构
反思: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培养幼儿空间观念不可缺少的途径,虽然原活动也准备了实物模块,但是其数量仅仅适用于教师的操作示范,大部分的幼儿缺少操作尝试的机会。“修改后的活动准备”把原有教师的实物操作引申为形象生动白板课件操作,立体积木的随意拖拉演示,让“藏起来的积木”无处遁形;人手一份正方体积木,寓抽象的思维于直观操作之中,多维度的演示、摆弄,让“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成为可能。
(3)过程重构
反思: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知觉过程,幼儿空间概念的形成一般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原设计中,观察“立方体空间存在形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以单个形体及一幢房子的拆分为主,幼儿尚未品出数积木的方法,就已然跨入抽象式的操作练习,且练习量较大;修改后的过程摒弃了原有的思维跳跃式设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二层楼向三层楼的过渡、数积木方法的梯式挑战、回归生活的实际运用,妙趣横生地把活动重难点――“找出藏起来的积木”蕴含在整个活动过程之中,体现了以孩子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得数积木的过程充满趣味,数立体物体的方法扎实掌握。
2 慧读幼儿,追“有趣”、求“有实”的关键
(1)主体参与,把幼儿的生活作为活动的起点
幼儿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呼唤教学方式的改变。原活动中“数积木”过程,从奇妙的口袋游戏导入,虽激起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但目标指向单一,以“说出形体的名称”为主,游戏缺乏递进性,与第二环节虽有衔接但思维跨越大。修改后的案例,在生活化的问题“工人叔叔是怎样造房子的?”引领下,唤起了幼儿“记忆库”中关于空间概念的感性经验,使数积木的过程与幼儿空间观念、数数方法、实际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相关联,运用关键经验的回忆和现场正方体积木的观察,使经验与游戏巧妙融合。“一层一层往上造”看似是一个生活常识,却早已激活数积木的思路“一层一层数”,更启迪了幼儿有序数数的智慧“一排排数、一列列数”,触发了幼儿参与造房子游戏的高涨情绪开关。
(2)主导退让,把幼儿的需要作为活动的挑战
活动中幼儿的想法是变化多端的,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也会随时出现,抓住瞬间因势利导并随之提升拓展是至关重要的。“能找出藏起来的积木”是整个数积木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造这幢房子你们用了几块积木?我怎么从图纸上看,造这幢房子只要用3块积木,第四块在哪儿?”层层推向隐藏积木的寻找。“你怎么知道最上面一块下面还有一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调动了孩子主动表述的欲望:“如果没有下面这块积木的话,上面的一块不就要掉下去吗?”重难点揭秘的主动退让既使“活动目标1”完美诠释,又包含了教师对幼儿自学能力的敬畏、赞赏。退让,在这里只是“形”的示弱,却孕伏着幼师课堂教学的更大推进。
(3)主动操作,把幼儿的认知作为活动的求新
一个活动就象是一次完美的旅行,“旅途”之中孩子是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原设计枯燥乏味,大部分孩子对任务式的操作“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从“如何找到藏起来的积木”这一“关键疑问”着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把活动的材料从单维引向多维、从游戏引入生活。从图形的简单叠加,到看似简单的组合变化,均在不经意中抓住对幼儿空间思维概括与创造性的激发,使幼儿掌握了数积木的方法“上面有下面必然有”,幼儿的空间认知思维畅通无阻,且渐行渐远,趋于深刻、求新:原来为了节约空间,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有如“数积木”般摆放……在幼儿数学活动中,追求课堂的趣味灵动是永恒的主题,对《数积木》的反思性重构,既体现了教师智解教材、慧读幼儿的全过程,又彰显了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发展。对幼儿数学活动预设课程进行“创造性”重构,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工作,给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3 结语
由上文可见,幼儿数学活动教学的趣味性十分重要,其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需要经常关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参与的现象,不断总结和分析,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考虑,常常反思和归纳,做好智解教材、慧读幼儿这两个步骤,努力做好幼儿数学活动趣味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方绍媛.新课标下幼儿数学教学实践浅谈[J].速读旬刊,2014
- 上一篇:线下营销策划方案
- 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