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小孩数学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出了一些办法。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能力
新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必须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中心任务。创新能力,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状态,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便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如何融进数学知识、数学理念及创新能力意识,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迫切问。
题。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意义”一节时引入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什么能在三天前准确地预报出一场大雾’有的学生说是因为诸葛亮应用了自身丰富的气象观测经
验;还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是诸葛亮神机妙算;…… 有学生指出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是遵行一定规律的。从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告诫我们:“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在新课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可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例如:讲到“球面距离定义”时,引入1993年4月,上海东方航空公司一架班机在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途中突遇强气流,使飞机上下颠簸造成部分乘客受伤,飞机被迫在阿拉斯加紧急降落。在教室内世界地图前,请一位同学将飞机的飞行路线以及阿拉斯加的位置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飞行的路线。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上海和洛杉矶都在北纬稍北的位置,直觉想象似乎沿北纬的圆弧飞行距离最短。为什么飞机要从上海飞经阿拉斯加,在飞到洛杉矶呢?这岂不是绕远道了吗?又有同学发现,空中航线在地图上画的都是一段弧,而不是直线段,这似乎有勃常理……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热烈讨论终于达成如下共识:这张地图实质上展现的是一个球面,在球面上两点的连线是一段弧。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弧最短呢?起初较多的同学认为应是沿着同一纬度圈的一段圆弧,但是再仔细观察发现,飞机航行的那段弧的半径好像比北纬的半径要大得多,于是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最后,学生用实验的手段或尺规作图验证,使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既加深了对球面距离定义的理解,又使这一问题逐步得以延伸和深化,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唤醒。
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创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索”的积极愿望,有效引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促使其从数学学习中产生“探索什么”的主观动机,通过教师诱导与激化,推进学生在主动追寻知识内涵中“学会思维”、悟透规律、迸发灵感,对多维信息进行筛选,找到最佳信息源,从而提炼创新结论。例如:点椭圆上运动,直线 : 交椭圆于点 、 ,问在何处时, 到直线的距离最大?
教师在分析题意后希望建立关于变量与的函数表达式: 。教师问:哪个取做自变量呢?多数学生: ,得 ,又得 ,出现了无理式,求出现障碍,于是,有些学生提出从新设点的坐标,开始如下探究:设 ,以参数为自变量,由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得 。 ,即 , 此时为 ,此教师表扬学生调整自己的思路,积极探索求新的精神,使学生尝到探索创新的甜头。
引申1、点在椭圆的第一象限那一段弧上时,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
引申2、点在椭圆上运动,点在圆上运动,求的最大值。此例和两个引申题探索和获解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可见,通过鼓励提问、引导提问和探究问题,使学生形成主动存疑、设疑、问疑、探疑的自觉性,进一步强化了问题意识,落实了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落到实处。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落到实处。
科学上的创新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继之以严格的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它在创新思维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时,发散就成了创造。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严格的逻辑思维,过分追求论证的严密和完整,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老师究竟帮些什么?请看果堂上拾到的一个片断:老师(面对初三学生,开课之初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下?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很流畅地讲述了这两个故事。老师: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学生1:我会把缸推倒,让小孩出来。老师:你有那么大力气吗?要是推不倒怎么办?学生2:我用绳子把小孩提出来。老师:等你找来绳子,小孩子早淹死了。学生3:我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小孩子踩着出来。老师:假如砸伤小孩怎么办?学生4:我找一台小型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老师:用抽水机排水,好像也不现实……学生陷入沉默之中。老师:这就没有办法了?你们已经是初三学生了,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让人不解的是,文章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却步步否定,究竟要将学生的思维逼到什么地方去?当老师的“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这个确实是最便捷的答案。
总之,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同时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问题障碍,不断增设创新性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中不断取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中广:《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家长认知 误区
数学教育是最能培养幼儿逻辑性的,而思维的逻辑性与幼儿的认知有密切关系,逻辑性与幼儿的学习也有密切关系,逻辑能力与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所以,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性是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现在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很多家长容易走入教育误区。
一、剖析家长对幼儿数学教育认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可以等到上幼儿园让老师教。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且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连话都说不清楚,没什么好教的,从而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
误区二:认为会“背”数字、会做算术题就行。
“我们家孩子已经会从1数到100了,我的孩子已经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了。”常可以听见家长们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我们知道,背数字等于背数词,对学习数学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要知道,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孩子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自然就记住了表示这些数的数词。
误区三:认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提供现代化的“益智玩具”。
很多家长都抱怨说:“我们的小孩,我给他买了什么什么国家推出的新的益智玩具,可是,小孩没玩几次就不玩了,我给他买了许多书,他总是翻翻就不看了。”
家长认为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就是给他买相关的玩具、书籍,但效果不是很好。
二、引导家长走出幼儿数学教育的误区
(一)掌握最佳时期尽早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著名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经研究发现:1岁10个月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半左右是婴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综合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发展关键期就会造成发展的不足。以后就是花上几倍的力气也难以补偿。若受非学科且杂乱的教育,则会严重影响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出现严重偏差,为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教育发展理论说明:三岁幼儿入园后再接受数学教育已经晚了。
所以应及早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留意物体的个数,或者可以引导幼儿在整理玩具时按类摆放,让幼儿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数学并喜爱数学。
(二)正确对待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要通过学习数学发展创造性、逻辑性思维,因此引导幼儿观察数的变化,事物的排列顺序,培养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比幼儿能背多少数、能做几道题要重要得多。
(三)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
幼儿期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幼儿观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对事物的感知是较模糊和局部的,因此可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学具及趣味性较强、色彩鲜明的有关于数学的书籍,此外最主要的还是家长的指导。
如:可以提供各种颜色、形状的积木,可以让孩子找出红色的三角形积木,黄色的圆形积木(归类),可以让孩子以红、黄、绿排一条小河(有序排序)。你和孩子一起搭房子,然后让孩子找出你们搭房子时用了几块方形的积木(数数)。在看书时,可以先提出要求,让幼儿有目的地看书,这样幼儿就不会不知道看什么了。
三、结合家长力量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
(一)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当然系统的幼儿教育还是必须由幼儿园完成,但由于幼儿园资源有限,虽然很多时候老师有好的点子但在材料的收集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家长就是幼儿园教育背后强而有力的后盾。教师可以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帮助收集资料,或和幼儿一起了解课前所需的知识储备。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盲点,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有哪些活动,学习了哪些知识,又是怎样让知识融入活动的。
(二)引导家长融入活动。
在了解幼儿园的数学活动过后,老师可以尝试让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如归类游戏,让家长身上贴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纸,让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找家等。在参与到活动中时,家长可以从老师那学习到更系统、更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方法。
篇3
(1)更新教学观念,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几年,但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课堂由老师支配,先听老师怎么说,再由学生思考或操作。学生的观察、操作、回答问题、讨论等是老师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转,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的也是赶紧拉回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呼:砸碎儿童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小孩子的大脑,让学生想一想,解放小孩子眼睛;让学生看一看,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从而真正实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或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你点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之前,你必须猜出证明的主导思想。例如,我在教学“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的规律时”,这样设计,用1、2、3、4、5、7、9组成真分数,并把它们化为小数,问学生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组数与计算,自觉地将分数分为两类,并根据刚才的计算,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分母是2或5的分数能化为有限小数,分母是其他数则不能。虽然这个猜想很不完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创新正应体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然后提供其他一组分数,例如:①1/2,1/5,2/5,3/5;②3-1,3-2,2/7,3/7,5/7……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可概括为:“实践操作――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自我反思――建立模型”。这不仅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创意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目的。
(3)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同一个问题寻找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每个学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法,教师要重视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时,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学校有文学书240本,是故事书的3/5,故事书有多少本?读题和画线段图之后,我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出现的答案有①x×3/5=24O,x=400;②240×3/5=144;③240÷3/5=400;④240×(1÷3/5)=400。答案出来后,不管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其他同学听。然后与大家探讨,解除心中的疑问,展示做题的多样化。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学生思维 能力培养现在,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国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有所转变。在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我国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学方式和目标上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和调整。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就针对这一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在今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现状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般就是注重对知识的传授,然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护士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这就导致我国现在的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思维能力,不善于思考,所以,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并且还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希望可以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将这些策略运用到位,可以改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的教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我国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在进行教材的编排过程中,其知识的结构体系的编排没有结合我国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现状,没有根据小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特点来安排教材知识,现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跳跃性,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思维上跟不上教材的编排顺序,不能够适应小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孩子难以适应教材的难易程度。小孩子听不懂就会严重影响这些小朋友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自信心和兴趣,会大大挫伤孩子们的内心。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维是以固定的文字方式表达的,所以,这样就会显得非常的抽象,让同学们很难理解。
第二,我国教材的编排结构与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不相符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极为困难。小学教材在进行知识点的编排和解释的过程中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跳跃性一些特点,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知识内容,会传递出大量的信息,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很有限的,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在面对如此复杂的教材时,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学习效率也是很难提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显得极为困难,认知结构跟不上,对同学们的思维培养就显得更为艰难。
第三,我国小学教材在知识点的编排和解释时具有复杂性,晦涩难懂,这就给同学们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教材没有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安排,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没有根据同学们思维发展的顺序来,从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同学们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对策
第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技能,要将小学的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的内容。我国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做好备课工作,结合同学们的认知结构特点以及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合理的设计教案,灵活的运用教师语言对教材知识进行生动的讲解,还有就是老师一定要尽可能多的结合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老师要学会在生活中教会同学们知识点,引导同学们进行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说:小学课堂中“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关知识”,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的解释进行教学,这就会显得晦涩难懂,老师应该要结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识到的东西来讲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生动形象的了解了。其实就是老师要帮助同学们进行建模,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建模的过程,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同学们记住知识点。
第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建构符合小学生思维模式发展现状的教学结构,只有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知识结构,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由于小学数学课本安排的缺陷,知识点编排的不合理,因此,老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将教材的缺陷加以弥补。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难易程度来进行,由易到难。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设计时一定要让其既有连续性又具有跳跃性,让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再联系较强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出适合同学们身心发展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加强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更好地促进我国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9).
篇5
一、唤起学生探究的本能
“探究”中的“探”乃窥探、探求的意思,即可理解为试图寻找发现隐藏的事物、情况、规律和道理。“究”则有“追究”、“推究”之意,即追究事物、事理产生的原因、推究其变化的来龙去脉。故“探究”泛指探寻、追究,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必要保证和成功的要素。
“探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探究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之中,在数学中则更为普通。初中数学的“探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有的一种对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真理产生认识,以及更多认识的好奇心和欲望,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外在形式上。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走出“条件--演译--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之中,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要寻求师生双方的最佳结合点,利用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质疑、探究、满足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科学的探究欲望。
思维正常的人都有探究的潜能。娃娃坠地半月就开始用眼观察、探究充满神奇色彩的周围事物和大千世界。渐渐地又学会动手触摸探究,尚需抱在大人手中的孩儿,虽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已会模仿或探索着堆积木玩玩具。会爬行坐得稳的小孩有时把笔筒中的钢笔拿出来先痴痴的“看”上一会,接着便在桌子上胡乱摆弄:忽而使钢笔在桌子上打滚,忽而又用钢笔敲打桌面;想把钢笔象笔筒一样竖在桌上,一放手,钢笔倒下了……;两只小手偶尔拔出钢笔套,会让小孩端祥、好奇这“一分为二”的钢笔好一会,最终总想试着又把“分家”的笔与笔套合回去,凑巧笔进了笔套,尽管是进了一部分,小孩子也已感到很成功,小脸露出很满足的样子。这种小孩子玩笔的过程,也是他们观察、质疑、探究、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因而,每一位思维正常的人与生俱来就有探究的潜能。问题仅在于教学中我们是重视、保护、诱发、激励这种天性,还是忽视、抑制、挫败甚至扼杀这种天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提问是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反馈,较好的发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分化题目的难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充分服从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适时的富有悬念的引导,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
就具体的设疑、提问而言,教师提问的内容应该是:1.具有思维性的问题,如概念本质、命题的正误等,使之激发头脑的兴奋点;2.推理性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发散性问题,如习题的不同解法,引申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数学初中八年级(上)“菱形的性质”时(p41做一做),按照书本要求“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菱形的引入采用折叠纸张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操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四边形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性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菱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充分的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出来。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菱形的一些特殊性质。如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菱形的对角线分别平分两组对角等。鼓励对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表扬“――你真棒!”“你总结的真好!”这种 “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这不是标准答案”,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损害!
三、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合作探究
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在课堂上互助合作,适时讨论让人人都有思维的空间,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将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处理好合作关系打下基础。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
例如,在教学初三几何“锐角的三角函数”一节中,有这样一题:已知:5sinA=3,求cosA。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中,都利用公式sin A+cos A=1 ,但答案却有两种。甲方认为: cosA =± ;乙方认为cosA = 。甲方代表发言: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是a的平方根,所以答案应该是正负两个。而乙方争辩到;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你忽略了锐角的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而小于1,所以,此题只能取正值。经过双方激烈争论,甲方认识到自己答案的错误,进而也理解了此题的正确解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甲乙双方进行交流、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余弦函数的取值范围从此铭刻在心。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索。通过讨论,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调控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四、开放课堂,探究回归大自然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了当前教学改革的动向,结合数学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开放型课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基本上克服了数学课的枯燥弱点,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节,我们选在了室外做练习,划定一条“线段”,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站上,全班学生站完后,很明显他们都站在了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使学生理解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个定理。还有像“对称”、“轨迹”、“函数的图像”这些知识的传授都可以设计这种开放课堂。
篇6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题能力;培养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错误的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而并非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过程中遇到过,在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老师,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还应当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并传授相应的解题技巧给学生,这也是启蒙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时期。
固然,评估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却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前,做到了解提议。特别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启蒙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读题习惯的话,将使他们的一生受益。通常来说,小学生都好动、思维比较活跃、耐性少,部分学生甚至在还未审清题意之前就急于下结论。我们不仅是他们的教师,也是他们的长者,应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的上述不足就急于否定他们,而是应当积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传授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特别关注关键词
一般来说,数学题都是由数字、文字以及词组合构成,这其中必然就有些关键词会对字、词的组合起到连接作用,表明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应当是学生的读题的关键,学生应当对这类关键词特别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题意。某些时候,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出题者往往会出一些幌子来分散学生的集中力,如“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有5个篮筐,每个篮筐里可以装5斤白菜,一共要多少斤才能装满小明的篮子?题目中的关键点问的小明的篮子要装多少才能装满,这就可以将前面的“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这个多余的前提条件删除。此外,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圈注出关键词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将关键词、单位、数字等圈注出,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在这一个教学阶段中,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怪现象,虽然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词,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准确的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此时,就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形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常见的关键词、字不陌生,能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在今后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还遇到相类似的词语,就不会再迷惑,问题就能够圆满的解决了。
三、反复读
第一学段的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缺乏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擅长分析题意,不知道根据问题去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所以需要通过反复读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而对于图形题,由于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获取足够信息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更差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读题,教会学生由浅入深地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和对题意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大多数尚处在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分析题意,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意在题目中找到解题的线索,因此要通过反复的读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脉络。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刚刚迈入校门,好动、且注意力易分散,对题目的题意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寻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对一些图形题,由于学生观察能力有限、想象空间不足,他们往往很难通过观察图形就获得足够的解题信息,教师在此生更应当带领学生们反复的读题,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让学生形成定向思维,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是凭借着经验解决问题,读题也只是读个大概。比如刚学完除法,就让学生去做这样一道题:把12个小朋友分成2队,一队4人,另一队几人?很多学生会写出12、2、6这样的错误答案。这时,如果要求他们再把题目反复读一读,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而如果学生在读题之后还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主要是培养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上述几点是我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一些浅显的归纳,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对读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篇7
关键词:幼儿教学;小学教学;数学过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62-01
数学教学历来就是一种启发式的学习,它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理科性课程的基础。因此,良好的数学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智慧的法宝。但是,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每个学习转型期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幼儿升入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对学生而言,就成为一大难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衔接而最终在学习中落伍呢?就此问题的原因分析于下:
一、 幼儿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分析
(一)环境与心理变化。对于许多刚从简单的幼儿学习步入正规学习的小学生来说,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的教材,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集体……新生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许多小孩在幼儿园时都是由教师哄着引导着学,他们没有主动自觉学习的意识。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学习就变得相对严格,相对正式,这对于小孩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学习转变。小学生们不得不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的培养,正规的学习纪律的约束,使孩子们心理变得紧张,加之新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又使孩子们面对许多新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导致孩子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厌倦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指导与引导,以便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他们自小就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幼儿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的引导,要求孩子们动手操作,看录像等,以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为主。但小学数学的教学已经要求孩子们要有最基本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这就对数学老师的教学相应的也提出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们要做好幼儿的心理指导工作,因为有了积极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证孩子们正常的学习生活,树立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排除他们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小学数学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开始确实有些很难理解的抽象概念,使他们开始就处于束手无策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幼儿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严重影响到新生的学习过渡和学习效果。
(二)课时的变化。在幼儿学习中,孩子们的教材内容少,图片多,形象具体,且题型都是简单的加减运算,课时充足。孩子们学习完了之后还有大量游戏的时间,有利于大脑的调节与放松。因此,学习效果好,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到了小学,由于知识点增多,加之,学生学习课程的增多,平均到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也就大大减少。同时,由于小学课程灵活性的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这也就影响到孩子们数学学习从幼儿到小学学习的过渡。
(三)学法的变化。在幼儿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题型生动,图片形象具体,有利于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形成;加之孩子们被引导善于动手动脑,练得勤,练得熟。考试时,也只是由老师简单的问几个问题而已,因此,孩子们没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而热爱数学学习。到了小学阶段,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手把手地给每位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而学生自己要进行知识的思考与整理,还要进行正式的考试。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负担。因此,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选择性,这一阶段部分学生还会养成不良的偏科习惯,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非常关键,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幼儿学习的简单形象化快速有效地过渡到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复杂抽象化。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触类旁通,独立解决问题。使其有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 搞好幼儿数学教学向小学的过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幼儿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小学数学中由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对刚步入正轨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困难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有步骤,多练习”的教学方略,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步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步伐,逐步加快教学进度。在知识导入上,由多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引入,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的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重难点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
篇8
关键词:理智 理性 数学教育 语文教育
梁漱溟先生认为古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古代生活重心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养成了理性的思维模式,而理智不足;在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上也有一定的“承袭”古人的意味。但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门理智的学科,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后期高等理智学科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要抓好理智教育。[1]
一、何谓理智与理性
生物的进化,与其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依靠自身本能就足够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方法的运用者;本能不足够使其生活下去,就得依赖于后天的学习,这种生活便是理智的生活;当人类在理智生活的进程中,他在满足了基本层次的生存需求后, 便会产生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便有了理性。因此,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是有心思作用的。理智和理性为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2]
二、理性教育与理智教育之别
1.小学语文教育:理性教育之起点
人之出生,到受教育之前,是依本能而生活,是最低层次的生活;而后随着年龄增长,本能已不足以使其生活,于是小孩被父母送到了学校学习。所以如何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成为了小学教育的起点。而语言的最原始的功能便是沟通与记录,因此语文教育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烙印。传统文化是真善美的积累,而不会仅仅是历史性的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理性”。此外,在入学之前,父母们已经向小孩灌输“是非善恶”观念。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必然是关于理性教育的一门学科。
从课程体系设置来说,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识字”与“知理”。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生活的倚仗,因此小学语文教育首先教会学生识字,在此基础上,才试图让学生“明理”。种种语文课外读物为了就是让学生长出理性: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3]
在思维模式上,小学语文教育也是以人具有记忆性和社会性为基点,利用记忆的天性,让学生记住书本内容,而让社会生活对小学生进行再教育,使其在生活中理解他在课本里记忆的真善美。
2.小学数学教育:理智教育之起点
小学数学却完全不同于语文教育,它的教育是单刀直入式,而无生活的铺垫,因其离小学生生活还是比较远的一门学科。 它要求学生一开始死记数字,硬背乘法口诀表。老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竖”这个符号就是1,学生也无法理解,这在生活上无原形,因此这门学科一开始对学生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全新的学科。它所教会学生的是不带情感因素的一些客观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无国度限制,帮助学生为了生活而生活,让其不致与缺乏基本的客观生活技能而被社会淘汰。与之相反,语文教育教会学生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生活的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育需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它是理智教育的起点也是理智思维能力培养的起点。[4]
三、小学数学教育误区:理性式授课方式
“读书明理”,光明“理性”是不够的,还得有“理智”。“理智”是我们的短处,但是很多老师在作为理智教育起点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却往往采用记忆与背诵式的方法教学,认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授课方式便是记忆,在认识数字后,便进行加减运算教育,在加减教育阶段还可以运用生活道具来形象化数学教育;但到了乘除,老师们便比较难使其形象化了,大部分老师采用乘法口诀表方式进行乘法教育,然后再乘法的基础上进行除法教育。一环都没理解透,下一环又铺面而来。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的教育后,面对混合运算、应用题、几何等内容时显得无可奈何,“实在太难”。[5]
“理性”式的教学方式,虽一时能让具有记忆能力强的特点的小学生们获得好成绩,但是却把其“理智”的思维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不利于学生的长远教育。数学只是基础,提供一种思维模式,后期高等教育的物理、化学教育必须建立在理智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把好“理智教育”这一关关键在于小学数学教育。[6]
如何走出教学误区,培养学生的“理智”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1.理性的描述现象,理智地阐述原理
既然小学数学需要抽象能力,而小学生又不擅长抽象只擅长于接受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以贴近生活实例的方法描述现象,然后从中归纳数学原理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门理智的、需要抽象能力的课程,最忌讳“纸上谈兵”。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好方式还是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自理解数学的原理。
“理智”教育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育作为“理智”教育的入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孩子的理智之门开启,是每个数学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李志红.全球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
[3]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程教法.2002(07)
[4]黄峰.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兴趣教学 教师 课堂语言
一、“趣教”的关键在教师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他只有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才能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中。
实施“趣教”的重点应落在“趣”字上。教师要想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围绕“趣”字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到解决,体现“趣”、“新”、“活”。在概念的引入,公式的推演,规律的发现中去揭示数学的美妙;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赢得认知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谐,有滋有味,入情入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巩固内化、终生受益,同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热情,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数学,精通数学,还要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注重语言技巧的锤炼,做到动情之处让人荡气回肠,诙谐之处让人捧腹开怀,豪迈之处让人信心百倍,教师进入到“角色”之后,就能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随之波澜起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教”的体现在课堂
“趣教”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在教学中,运用简朴幽默的语言,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出新颖而且吸引力强的问题,以调起学生的胃口,再施以“趣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收到教学的高效益。
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趣教,激发兴趣。从人的生理机制看,趣味能使人的神经系统产生优势的兴奋中心,使人的精神和思维进入佳境,考虑到学生所固有的好奇心,争胜心,正确剖析数学问题中的兴趣因子,来领悟数学知识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笔者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时,未知数的设法和找等量关系式,的确会困扰学生的正确思维,使学生感到困难,此时,可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较熟悉有趣的事例来讲。
如:一群小孩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则剩下一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差1个,问有多少小孩多少苹果?
学生置身于分苹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如果”对应的关系,从而,设有x个人,y个苹果,得到方程组使学生感受到客观世界中,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问题感到亲切自然,增加学好方程组、用好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此题,渗透类比,比较的数学思想,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以上题目可变为:某班学生外出旅游要住宿,如果每间房住4人,则有11人住不下,如果每间房住6人,则差5人才住满,问有多少学生多少间房?同时还可提出新的要求,利用原有题目再改成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的题目等。创设这样的变式训练情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身心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争先发言,效果良好。达到了学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
除了趣味性强,内容新、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外,好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引导分析与探索同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初一学生对求代数式的值感到枯燥无味,可给学生一点兴奋剂,给出题目:
已知 : 3x+2y+4z=23 2x+3y+z=12
求:x+y+z的值
初学时学生不一定会求,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找出条件式与结论式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通过把两条件式相加得到5x+5y+5z=35得到x+y+z=7。这时学生会在解题方法的体验中愉悦情感,感受成功喜悦。此时再组织学生进入到具体问题中:如小王去超市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物品共付款23元,如果买2件甲种物品,3件乙种物品,1件丙种 物品应付款12元,问小王买甲、乙、丙三种物品各1件需付多少钱?稍加变式改编为:小王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 物品共花9元,那么买2件甲种物品,3件丙种物品应付多少钱?这时学生大彻大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之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注意抓住问题的“新”、“活”之处,设置问题注意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分析问题力求有新意,解决问题做到思路新颖,方法灵活,不重复自己,不描摹别人,敢于标新立异,想人所未想,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会大有好处。
三、“趣教”的灵魂在语言
篇10
论文摘要: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作为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人胜的”。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数学教师应当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当他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一溪一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时,他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才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才能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人到数学学习中。因而,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1课堂引入要有悬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和湖泊的宽度?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产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可先介绍数学家笛上次尔发明坐标系的传说故事,说明直角坐标系的创建,在代数和几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使几何概念、图形性质得以用代数的方法来描述,从而将代数方法应用于几何学的研究。坐标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多,例如象棋中棋子的定位,电影院、剧院、体育馆的看台、火车车厢的座位及高层建筑的房间编号等都用到坐标的概念。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加,坐标方法的应用会更加广泛。经上面有关坐标系背景的介绍,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便可适时进人该课题的学习。
2创设的情境要来自学生身边实际,要有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联系实际,选取典型的生活材料,让数学回到熟悉的生活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泰乐斯说:“我可以根据自己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教师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致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的?”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再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原理。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题目变式,拓展延伸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 如:当初一学生对“求代数式的值”感到枯燥无味时,可给学生一点“兴奋剂,,,给出题目:已知3x+2y+4z=23,2x+3y+z=12,求x+y+z二的值。初学时学生不一定会求,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出条件式与结论式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联系,通过把两个条件式相加得到Sx+Sy+Sz=35,从而得到x+y+z=7。这时学生会在解题方法的体验中愉悦情感,感受成功喜悦。此时再组织学生进人到具体问题中,如小王去超市买3件甲种物品,2件乙种物品,4件丙种物品,共付款23元;如果买2件甲种物品,3件乙种物品,1件两种物品,应付款12元。问买甲、乙、丙三种物品各1件需付多少钱?这时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训练了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总之,新鲜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又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未知数的设法和相等关系的确定会使学生感到困难,此时可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较熟悉且有趣的事例:一群小孩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则剩下一个;如果每人分6个,则差1个,问有多少小孩和多少苹果?学生置身于分苹果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两个“如果”对应的关系,从而设有x个人,Y个苹果,得到方程组,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问题感到亲切自然,增加学好用好方程组来解实际问题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可采用变式训练的方法:某班学生外出旅游要住宿,如果每间房住4人,则有11个住不下,如果每间房住6个,则差5个才住满,问有多少学生和多少间房?同时还可提出新的要求;将这一问题改为具有相同数学模型的行程问题、工作问题等。创设上述的变式训练情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进入“角色”,思维活跃,兴趣浓厚,从而达到了学一题会一类题的目的,思维能力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4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如:教师讲在“有理数乘方”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初步学习了乘方概念和乘方的运算后,对解题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可出示以下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