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公安法律文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简介:章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从事文书写作、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思维训练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在公安法律文书教学中始终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断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巧,在写作中仍难免出现用词不准、语义不明、条理不清、表达不畅,说理不充分等问题。笔者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并据此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包括识别、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支持、反驳、评价等能力。公安法律文书是在公安实践中办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公安工作中办理案件的过程,就是收集证据材料,分析证据材料,综合归纳,根据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得出处理意见的过程,公安法律文书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再现。公安法律文书写作始终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表达通畅、说理充分,写出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因此,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逻辑思维存在于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各个方面,都是逻辑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训练学生的逻辑技能。

(一)训练概括主旨的逻辑技能

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文书表达出来的看法、主张、结论、请求事项、呈请事项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书中诉讼类文书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等;呈请类文书的主旨是有无犯罪事实,是否立案、立为什么性质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应该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鲜明。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錯误是定性不准,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实的本质。对于呈请类文书,如立案阶段的文书,因为初步获得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零散杂乱、真假相间的,需要识别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分清有无犯罪事实,有什么犯罪事实,进而预判案件性质,在此基础上呈请批准立案;对于诉讼类文书,如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等,则要分清有罪无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准确。要训练学生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过缜密推理和多种逻辑方法给案件定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形成明确的主旨。

(二)训练选择材料的逻辑技能

材料是文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书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实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安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也就是用事实、证据证明犯罪(或无罪)的过程。所以,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循逻辑论证的规律规则,要保持论题的同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性,充足性。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怎样保证选择材料的真实准确?同样需要遵守逻辑规律规则,要选择经过调查核实的、有证据证明的、相互印证的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侦查假设当做事实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取得相应的证据进行验证;材料与材料之间不能有矛盾,材料与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围绕主旨选择材料,首先是材料与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时,选择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质的、有证据证明的材料。这就要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鉴别,找出最具证明作用的材料,剔除与证明犯罪(无罪)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的表达文书主旨。

(三)训练安排层次结构的逻辑技能

文书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公安法律文书总体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主要问题一是笔录类文书,如现场勘验、检查、复验复查、侦查实验、搜查、辨认、提取等笔录,过程记录层次混乱,结果记录不明。二是叙述性文书在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材料的写作上,容易出现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证据列举主次不分等问题。这都是文书写作的“序”的问题。要解决写作上的“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构思上要有“序”,思维要有“序”。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内外,数量上有多少,性质上有轻重,意义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离上有近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并且按照从先到后,从外到内,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由主到次,由重到轻,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来安排文书的层次结构,就能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笔录类文书在写作时可按时间的先后,空间方位的变换、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的“序”进行记录。叙述性文书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况,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罪责有轻重、责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变换、罪责的轻重、前因后果,然后据此采取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或者纵横交错式结构,科学安排文书的结构。在证据的列举方面,则要训练学生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分清主次,合理排序,进行列举。

(四)训练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作为实用性文体,公安法律文书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精炼。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语义不明,表达不畅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语言表达思维,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相互联系;语词表达概念,语词表达判断,句群或语段表达推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正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掌握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的能力,又要训练其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要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确定含义,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做到用词准确;判断要恰当,就是准确反映各种不同的事物情况,然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表达,做到语义明确;推理要正确,就是推理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推导关系,从而做到因果明确,表达顺畅,论证严密。

三、逻辑思维训练的其他途径及保证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强课外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间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说、多写,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训练。

1.多读。首先,读逻辑书。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方式方法和规律,要引导、鼓励学生阅读逻辑学著作,仔细体会逻辑知识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读名家演讲词,辩护词。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在阅读中领悟论证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阅读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语言规范,论证严谨,观点正确鲜明,贴近生活,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第四、读法律文书典范文本,通过阅读分析,找出写作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技巧。

2.多说。要“会说话”,就必须首先会思考。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2到3名学生进行演讲,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几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最大范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就促使学生在语言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既做到语言精练,又做到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二是演讲比赛。可以是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先在班级“海选”,逐级选拔,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逻辑本是随辩论而生并在辩论中发展,辩论活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写。写作训练是通用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写,就是要以写促“思”,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

首先,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且自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表达严谨。这样既能保证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实施,还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只有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张靖.法律文书制作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篇3

那么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通过人的某些心理特征,符合相应活动的要求,并且是有规律,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我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抓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1)着重解题思路的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一个因素,但从教学方法来说,更重要的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用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要把它同计算题做一下比较。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并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又难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产生于学生的解题思路这一规律,采用了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

①认真读题。通过读题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②标重点。就是把题中的重点词、句和思维分析,判断的结果,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标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联系。③试着画图。就是画线段图,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④说道理。说道理就是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训练,学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从而既培养了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又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篇4

关键词:思维训练;竞赛教学;学习型团队;实践教学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宗旨,对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力求从创新思维培育、拔尖人才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等方面探索一套适于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范式。

一、创新型、研究型实践教学范式构建

为了培养训练有素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范式以科学研究为主线,沿着感知一抽象一应用这样的逻辑脉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科研体验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着重提升大学生两方面素质。一是能力素质,即思考、学习及研究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业务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二是行为素质,即在学习生活中与人相处、做事做人、应对挑战、自我实现的能力,注重情商隋感的培养,旨在训练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可以辅之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如思维训练、团队构建、竞赛教学等;在行为素质的培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智发展,从最初发现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未知、不安,研究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兴奋、挫折、低谷到最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通过不断的关注,总结和辅导,协助其完成研究心路历程的一次升华,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加增强了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以下,分别就三种实践教学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有效应用思维训练教学法

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方法,核心理念认为“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0nv Buzan。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游戏、智力测验、情境设定等活动,诱发学生思考,可以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态度,系统地应用思维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确目标,确定不同专业类别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应将思维训练的重点放在拓展开放思维方面,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再辅之以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使其在分析问题时有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然后是总体规划,整合课程体系,设计思维训练的全套系统方案。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综合构成理论一实践类课程体系,总体设计规划思维训练重点和内容,分别从策划、分析、建模等方面制定思维训练的系统方案,以实现全方位思维突破。最后具体落实,针对不同课程实施差异化思维训练方法。以统计类课程为例,适当加强数字方面的训练内容,增强对数据分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而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多偏重于规划建模,适当增加全局思维训练:营销相关的企划类课程则注重创意思维的设计,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2.设计竞赛式课程实践

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进取、消除懈怠,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在实践环节中引入竞赛,着重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灵活应变、统筹规划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竞赛内容点面结合。可以由学生主导自拟题目,进行“知识点”考核。通过角色转换,由学生自行设计竞赛题目对垒,竞赛内容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展相关领域阅读量,发现并整理学习问题,以探索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教师需给出竞赛的具体要求,题目类型、题目难度、数量等总体信息,并在实际竞赛前审核题目,合理分配时间,组织竞赛。考核标准既包括出题得分,也包括答题得分,从而避免了小组间题目过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也可以由教师主导设计命题式综合研究型竞赛,实施“知识面”考核。为了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由关联课程的教师组成某一学科组,集成各知识点,设计学科相关的复杂命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参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形式,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通过建立各种数量模型,运用自行研发的“管理运筹学”软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预测等,优秀成果还可整理为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3.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大学生心智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展开深入讨论,交流观点,彼此借鉴产生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团体智慧,有助于提炼出高于个人见解的团体智力。此外,学习型团队重在培养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关注大学生的心智变化,培养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学习型团队组建中,我们强调方式方法多样化。可以实现随机组队的方式;可也由班级学生民主选取核心组长,再由组长指定组员;还可以招聘会形式选拔,形式内容不限。通过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观察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反应,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学习型团队的整体效果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任务结束后认真总结,从知识掌握及心智体验两方面做综合评价。通过总结学习型团队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借鉴,也为教师改进团队学习方式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范式的教学应用实例

下面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及课程设置,以具体课程为例简单说明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春季与秋季学期衔接的时间段集中安排了小学期实践环节,为期3周左右,通常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这为我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通常会在这一集中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研究竞赛形式,综合以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命题。待进入正式学期以后,进入长时间系统的课程学习阶段,分课程穿插课堂实践环节,如课堂热身,以lO分钟为宜,安排思维训练题目,活跃思维。改变以往小测验的形式,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完成组间对垒竞赛,以检验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小学期实践,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技能、理论,组织团队学习或研究竞赛,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训练。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1.课程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用

基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衔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

课程组、学科组之间充分沟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配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依托的课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可掌握必要的数理分析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了初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正式学期课程中引入思维训练进行课堂热身。以“统计软件应用”这门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为例,统计学分析并非简单的数学推导,强调学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角度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数据是不变的,而分析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具有“横看成立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昧。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统计软件并非只是传授统计方法,更重要地是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充分调动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数据挖掘的潜力。因此,思维训练环节贯穿于课程始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质疑问难等形式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辨析能力,发现事物有关属性和规律的能力,概括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最初的数据分析阶段,为了拓展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维度,课程引入二维平面向三维平面扩展的思维题目,即必须通过三维分析才能解释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更加活跃,实现了对数据的多角度分析。

在多选题分析时,课程引入了“重复计算”的谬论题目,加深了学生对应答次数(Response Number)与样本次数(Case Number)的理解。在相关分析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理解数据间关系,而是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课程引入了关于“伪相关”的题目,如何理解日本谚语“风一吹,卖桶的会赚钱”,力求使学生掌握数据逻辑中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解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若想发现真正的影响因素还需更多的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

2.理论课与实践课中的竞赛设计

在正式学期的课程中定期穿插“竞赛式对垒实践”,学生们几人一组(5人为宜,视班级人数调整),互出题目分组对垒,出题测验某些章节的学习内容,由于要对试题难度进行控制,通常教师会事前检验题目信息,必要时进行试题替换。由于出题环节也作为考核指标,因此学生们设计题目通常比较慎重,不会超出难度过多。竞赛式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强了学生们的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们加深了对学习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由于角色的转换,从考试者到考官,使其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比较深刻。

小学期的教学多以短时间集中实践课程为主,如笔者整合“专业实践”及“计算机基础实践”这两门实践课,先由教师完整介绍一个综合知识运用的管理研究案例,再组织“研究型竞赛”。在与本专业其他教师沟通之后,综合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等课程知识,在暑期实践之前,下发研究竞赛选题。由学生利用暑期实践组织调研,问卷调查,收集一手二手数据资料,利用小学期计算机课程集中上课时间,综合运用各类软件,包括运筹学、SPSS等在实验室完成研究课题及报告撰写。

在研究型竞赛题目的组织方面,主要参考大学生建模竞赛及企业管理挑战赛等内容,设计问题导向的竞赛题目,可以是同一个问题背景的不同研究角度,也可是不同行业背景下的相同研究内容,课程结束后要求各参赛队伍做小组陈述,重点对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分析结论等部分展开详细介绍,并安排现场提问及回答。教师最后总结并为每组打分,学生也参与打分,综合评价后,选出得分最高的3组,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

3.学习型团队的组织和安排

本文中所涉及的竞赛均为全员参与,且以团队形式组织,通常5人一组,完成各项团队学习任务,包括团队分工、团队学习及团队竞赛。在团队构建时,我们采取随机分组方式,之所以没有采用自由组合方式,一方面保证每组成员构成均匀,另一方面也是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现实中不可能根据自己喜好挑选团队,这其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适应能力。团队中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有些组主要依靠核心领导,有些组倡导民主合作,还有些团队,组内分工,两两合作。总体看来,学生基本适应团队工作,而且气氛比较融洽,尽管组内可能会遇到矛盾,但对外表现得非常团结。非常有趣的是,还有些组专门派出外巡人员,了解其他组工作状态,颇有些实际职场竞争的味道。教师在团队工作中要起到监督、协调工作,小组配置人员时,如果随机分组资源十分不均匀,可适当调整,在小组遇到问题时及时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到各个组里调研,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和帮助。

4.课程总结学习

篇5

(一)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地教学体系

现阶段小学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口语交际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口语交际注重的是学生交际的语境,重点应该在于日常的训练,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中,重点在于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但是就我们学校而言,教师的口语交际课堂变成了小练笔,就是让学生根据口语交际要求先写出一段话,再让学生说,并且只限于在某节课上安排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没有把口语交际训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也不能把口语交际训练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导致难以形成有效的训练体系,巩固训练效果。

(二)口语交际形式化,缺乏质量保障

口语交际形式化,极大地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质量,现阶段的农村小学,绝大部分都把口语交际当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任务,不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进行系统的训练,许多教学只是为了应对教学任务,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三)对口语交际认识不足,观念有待更新

对口语交际认识不足,是部分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前面说到的刚好相反,有的教师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单靠课堂训练,根本收不到效果,是在浪费课堂的时间,这种观念必须要进行改变。

这种观点根本没有认识到在课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意义,觉得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没有必要,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四)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目前农村小学学生,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学生学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内容重且难,考试压力大,真正进行口语交际的时间极少。学生业余时间也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据,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也就缺少口语交际的机会。加之学生一些不良说话习惯早在学龄前就已经形成,到学校后纠正起来很困难。本身学龄前就是孩子口语交际发展的最佳时期,但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过于疼爱,父母包办性强,许多孩子回家后不愿与家长沟通,这就给孩子口语交际的发展形成了阻碍。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五)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许多农村孩子存在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问题,表现为自卑、胆怯、顾虑、紧张,很多孩子由于缺少锻炼机会,在课堂中不敢说,怕说错,从平常的教学来看,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积极性越不如低年级,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女生,因长期缺乏说话的语言环境,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不愿发言,形成一种自闭性格。

(六)口语交际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逻辑思维训练

许多教师教学随意性、盲目性大,不能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在教学中缺少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语言不连贯。学生不可能都是无师自通的神童,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水平的相关策略

(一)改进观念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

现阶段正是新课改实施的阶段,教师必须庶及时改进观念,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重视对口语交际的训练。在课前自己就应该准备号说话的内容,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采取多元化训练方法,提高口语交际与语文教学的衔接

口语交际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安排教学,创设合适的说话情景,或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图说话。教师还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和口语交际结合起来,或者把学生领到室外,在户外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交际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增强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试着把课堂释放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安排说话形式。鼓励学生上台表演,让其余学生指出其中的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予以改进。

(四)创造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

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利用学校与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的外出、聚会、家访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人,再主动地交际。教师要开动脑筋,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将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个别学生克服惧于交际的心理障碍。

(五)创设具体交际情景

情景创设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打造口语交际情景。要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景,体现学生实际交际需要,围绕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要注意情景创设的趣味性,可通过游戏、角色表演等形式来实现,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六)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维度,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同想法,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而应该从中找出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口语交际具有极强的及时性和情景性特点,因此,主要采取随堂评价和及时评价的方式,在活动中评价,及时评价。还可以设计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的量表,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七)落实口语交际的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应以“趣”字为先。

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他们勇于表达,乐于交际。在教学中,不妨多组织适合孩子们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

篇6

关键词:Raptor;程序设计;计算思维

1 背景

数学思维强调的是数与形的逻辑关系、演算推理能力,计算思维则是强调问题求解的操作过程和机器实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当今社会,计算思维已不知不觉地体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通过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各种论坛的广泛交流,目前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想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就要使计算思维如同逻辑思维一样,学生在这种思维指导下学习,不仅是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而且要让计算思维成为每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既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思维能力,该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显然不是某门课程能独立做到的,它需要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把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今后工作中。

长久以来,各高校都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新生一入学后必须掌握的一门程序语言设计,其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运用其思想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兴趣十足,愿意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与学习,但随着后续学习过程中语法的增多和算法设计的增大,学生不得不将课程学习的重心从程序设计方法转移到语法规则上,忽略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些烦琐的语法时就失去了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在他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了程序设计课程难、学不会等印象,导致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下降。

这就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试着探索在程序设计中抛开烦琐的语法规则,真正体现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让计算思维成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我校率先在2014级开设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将Raptor作为程序设计工具,让学生从简单易懂的程序流程图人手,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将学生学习重心放到程序设计的本身上,强调对问题的求解与实现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出以“Raptor流程图+算法设计”为教学改革思路,从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不断逐步深入,通过利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一多种方案比较优化”的“任务驱动式问题求解”的训练方法,从而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模式。

根据以上思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应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知识能力:没有烦琐语法的程序设计,课程强调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知识能力目标上,要让学生首先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然后是程序设计的思想、设计方法、调试方法。

(2)技术能力: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够将实际问题以抽象化和程序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抽象问题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问题求解与数学建模、算法优化等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程序设计教学的教育价值,因此应倡导算法思维的多样化,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软件Raptor

Raptor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它具有以下特点:

(1)由各种相互连接的图形符号构成可执行的流程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程序语言的语法理解。

(2)操作简单,学生只需要通过拖拽操作就可将不同图形符号放置到所需要的位置上,工具软件就可以自动将这些不同图形符号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图。

(3)简单易懂,由于流程图与自然的思维过程相近,能够比较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程序的设计与算法。

Raptor除了具有流程图特色外,还具有其他诸多重要特点,例如,计算操作的原子化和算法的执行步骤统计等,为算法设计、算法优化、算法复杂性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或验证手段。

3 “Raptor流程图+算法设计”教学模式

融入计算思维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程序设计”为中心,从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逐步深入,通过利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一多种方案比较优化”的“任务驱动式问题求解”的训练方法,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程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便于思维训练连贯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新生对程序认知能力实际出发,选取更多趣味性和贴近生活的案例,由基本问题到综合问题逐步深入,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也便于思维训练的连贯性。表1为“猜数游戏”任务案例。

3.2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升学习兴趣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编程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层次水平,将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分为基础题、中级题和高级选作题三类,让学生根据自己层次能力来完成题目。基础题目一般包括鸡兔同笼问题、判断明年是否是闰年、20以内累加和、创建数组等;中等题目一般包括水仙花数、100以内的奇偶数之和、百万富翁换钱、出售金鱼等;高级选作题目一般包括打印等腰三角形、抓交通肇事犯、字母出现频率的统计等。除此之外,恰当的趣味程序设计内容也提升了学生对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3.3 思维多样化。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算法设计实践旨在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倡导多样化的算法思维,鼓励学生对问题能够“一题多解”,通过分析找出不同解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其优缺点完善自我的程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程序设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何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角度,把课堂讲授、上机实践、课后辅导3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和创新,主要包括:

(1)引入讨论教学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师生共享。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不同算法的优缺点,进而对程序算法进行简化和优化。如:在数组中查找数据(见图1和图2),大多数学生采用二重循环的算法实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为一重循环,然后对两种算法为何执行的算法效率不同进行比较与分析。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2)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分享为辅。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案例分析对一个知识点举一反三,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点,也学会灵活应用。

(3)兴趣分组教学法。通过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次布置作业后,随机抽出小组成员对程序作业进行讲解,小组间互为评分、提问,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也能锻炼团队内的协作精神。

4 教学实践体会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动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创新环境

素质教育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为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条件。

1、教学中应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就要破除教学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教室布置应体现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型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布置桌椅、教具等。在英语国家中,教师并不拘泥于教学的某种形式,他们强调个性表现,采取何种形式,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马蹄式”“模块式”更适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3、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

二、教授创新方法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历量变,才会有质变的飞跃。科学把握好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方能有效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好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语言材料,设计好教学步骤,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中筛选发散点。高年级可以从内容中抓发散点,低年级可以从结构和功能中选取。另外,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爱想、会想、多想,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具体做法如下。

(1)扩散思维创新。扩散思维是一种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寻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比正常的逻辑思维更生动、更活泼、更富有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发散求异创新。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墨守成规只会阻滞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选择一些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拓展想象能力。想象可以拓展人们的思路。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应建立在对事物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

3、强化质疑能力。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以说,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创新往往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并且要充分尊重他们发表意见的权力,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教师在进行设疑时,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展现教材内部之间的矛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以及学习中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帮助和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适当给以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另外,设疑要具体、明确、表达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

三、拓宽创新渠道

英语教学,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演短剧。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自导、自演短剧。几人一组,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找搭档、自编、自导、自演短剧,开学后进行汇报演出。通过短剧表演,学生体会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搞辩论。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因此每个学生个体间的切磋辩论使每个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思路接触,每个学生个体都受到其他学生提到意见信息的刺激与启发,有利于激励创造性的设想,从而达到锻炼创造性思维的目标。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放言高论,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3、编故事。编故事是有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给出常用的词和词组,让学生用这些词和词组编一个故事,启开发学生心扉。中学生是一群生龙活虎、情感丰富的人,他们懂得观察当今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其故事也是丰富多彩的。

四、激励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相反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评价中,教师应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并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幼儿师专 学生 语文素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1-02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如何适应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新形势,笔者在不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一些尝试和思考,并逐步构建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框架,以供探讨。

这个框架既要尊重现行语文通用教材,又要体现幼师专业的个性。教学实施的前提,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系列:课堂教学改革系列,实践训练系列和考核测评系列。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学生”)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从观念意识入手,将语文教学融于师生的专业意识,时代意识和“乡土”意识之中,使师生在增强这三种意识的同时,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一种幼师语文教学观。

增强专业意识,明确语文是幼师的“基础课”,明确语文学科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幼师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促进其专业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要有培养学生审美悟性的观念。教育部教师[2012]1号文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通识性知识”要求幼师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通识性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国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结合幼儿师专的专业特性,从美学的角度说,幼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增强时代意识,明确社会发展对语文的要求和需要。从适应当前需要来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需求越来越高,语言文字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文字功夫,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从适应未来需要来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教师应具有超前意识,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为适应未来的需要而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乡土意识,明确语文对帮助发掘和整理家乡古老的文化的作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化艺体形式,发掘这些艺术形式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幼师语文素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包括教学、训练、测评三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就是教什么,谁来教和如何教等问题。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应打破通用的教材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欣赏、文艺创作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幼师学生的现代汉语知识、应用写作、阅读理解、创作编导等基本技能为目的,构建语文教学内容系列。

“谁来教”的问题即师资问题。本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最好是专业知识广、专业能力强,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如何教”的问题,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核心问题,其实质是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幼师作为高职高专的一种人文特征突出的专业,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统一与差异并存的辩证的矛盾体。它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层次性特征。针对层次性特征,幼师语文的教学原则应为“区别性原则”。

区别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有两层含义:宏观上就是幼师语文教学与其他专业语文教学的区别。教师应依据通用教材有所取舍和扩展。微观上就是幼师本身带来的教学区别。两者都要求教师处理好各部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教师一方面要参照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针对地方特点有计划地在课程内容中补充地方特色的内容。

遵循“区别性原则”,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是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读、讲单向输入的方式,改革为师生听(听规范语音、听配乐诗、儿童故事等)、说(说仿唱主角、说意境、说故事训练方法、说乐器结构、说绘画技法)、读(读术语、读诗词、读地方童谣、读台词)、写(写体会、写应用文、写歌谣、写小剧、与短评)等双向交流,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角色。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重心,正确处理精读、略读和自读的关系,适当运用单元教学法,培养自学迁移,增加信息量。再次要学会确定、把握和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手段、侧重于讲解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移情动容;情景手段,利用现场身临其境,根据内容创设情境,使其目见耳闻,有似当时;音像手段,通过声像发挥视听感官功能,留下直觉印象。多媒体手段,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量;自学手段,教会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根据幼师专业的特性,拟出与专业有关的阅读参考书目,进行自学。

2 以“分层式训练”为主线的实践系列,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进行探讨,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第二课堂(实践训练)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扩展。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仅指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对于幼师专业而言,这种多层次还包括特定的语文要素,不仅有第一课堂的鲜明特征,也同样体现在第二课堂之中。应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即由易而到难,由低到高,由分析到综合,由个体到集体,循序渐进。在训练方法上变“随意性训练”为“计划指导性训练”。教师根据测评内容拟出训练计划,紧扣课堂教学安排训练内容和程序。

第二课堂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思维活动与语言形影相随,应从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适应各种语境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具体构想:一是训练内容管而不死;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训练计划,自行选择训练题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锻炼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二是训练方式多而不乱,活而不散,由单项训练(简单应用文体、童谣朗诵、人物动物局部刻画)到综合训练(如解说、小剧表演、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作文);由个体训练(针对个性弱点进行)到集体训练(针对重点难点组织);由有材料(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的语言表达训练到无材料(自己创设意境)的语言表达训练;由模仿性模仿构思(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古寺”等)到创造性训练(意境构思,说唱表演等)。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外,可培养学生的通感。打破学生的逻辑思维领域,五官各司其职互不交错常理,训练学生的五官功能由不能相互沟通、相互交错,到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取代的独特感受。紧密与灵敏地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解触觉联系起来,加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境界,从而呼出创作灵感。教师可找出一些古代诗歌史上成功地运用“通感”写出的名篇佳句,如“红杏技头春意闹”“促织声尖尖如针”“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等进行分析,然后训练学生如何使声音有形状,花朵有声音,泉水飘着香味,香味闪着色彩等。

3 以“年级目标段”为主线的考核测评系列,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效果的检验

教师根据幼师语文教学的特点,制订“年级目标段”考核测评计划。实施系列化、程序化的目标测评。为宏观调控教学、训练流程提决策依据。测评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等。不仅要注意测评后期的成绩量化,更重要提注重测评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测试内容的量化。参照专业因素采样命题,合理地选配组合,以期逐步建立科学化、模式化、数量化的测试资料(试题)库。教师对测试情况应作详细记载,既为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提供了准确而科学的依据,而且测评的主要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其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有多种类型,根据具体的设计任务要求会在运用上有所侧重。在这里我们说的设计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室内设计的特定指向。室内设计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各种设计思维的亲和程度及侧重程度,以这种亲和度与侧重程度为衡量基准,确定了室内设计思维能力的主要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融合性思维能力,这三种主要的设计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多以相互交叉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综合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思维,与情感、意愿、动机、意志、理想与信念等紧密相连。创造与创意能力是设计艺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点。室内设计人员从事的职业可以说与创造性密切相关,设计人员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各种室内设计的创作活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对原形进行复制,只能妨碍眼睛对艺术形象的理解,用这样的方法去创造艺术品,无异于艺术生命的自杀。”因此,设计并不是复制工厂,创造性因素推动着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创造性思维意味着新的理念应当超越过去的理念,并且,这个新理念不断地与已有的其他理念冲撞、融合,新与旧的元素都有可能被很好地包含在创新中,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是承前启后的。在强调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室内设计师的创造型性思维不能漫无边际或天马星空,而应坚持“以人为本”和“承前启后”的设计原则,符合功能和使用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在过程中应灵活的转变思维方向,以求得更好的设计成果。

(二)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作为室内设计人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室内设计师的所有创意活动,都是在空间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这么说,室内空间是室内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创作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空间,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必须具备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应包含对空间三维造型基本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其组合规律的认识。室内设计学生的空间思维是基于室内的立体空间进行,里面的陈设、装饰,布局等要求经过大脑的思维转化为图像,利用自身的技巧将其最大限度地还原在受众面前,设计师通过这样的平面图像,使自己更进一步地分析、判断设计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意在笔先”,指的是动笔之前要先动脑子。在室内设计方案的平面图中,头脑中要时时把握住空间的特点,每一处形体,每一种功能的转换都要以三维的形象在思维中出现。这样的平面布局不仅仅是二维的点线的关系,它的每一条线段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一种空间形态。具备这样的设计空间意识,不但能有效提高设计水准,也为更好地表现设计意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融合性思维的能力

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室内设计中的各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早已客观存在于形形的设计活动之中,经过人们的梳理和分类,凸现出不同的思维特征。能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创新手段来实现设计最终目的的能力,就是融合性思维的能力。室内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辞海下的定义)。使用功能、结构材料和审美安全性,是室内设计的思维重点。在当今社会,室内设计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创造领域,以工具理性为典型思维的设计也越来越追求设计的诗意和不可预料的审美价值,因此,对于室内设计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缜密的抽象思维必须兼而有之、相互融合。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必须要满足于业主的喜好,在设计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才能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使双方达成设计理念。期间很有可能和业主不能达成一致,在业务谈判之初就预示着有可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客户心理学的研究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必不可少。由此可见,室内设计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元性特征,善于使用其中的几种思维方式,并能灵活地转化运用,以便较好的解决设计中的问题,融合性思维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学前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入学前,很多学生的思维习惯仍停留在高中学习时的思维模式。在全国高校大力扩招的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人数直线上升,只要高考分数上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能被录取就读,无需考核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在升学的压力下,学校注重抓文科和数理化训练,忽视审美和艺术文化教育,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定向思维、逆向思维、语言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而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融合性思维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上基本不涉及,从而学生的设计思维不活跃,综合能力不强;少数在入学前经过美术高考训练的艺考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水平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其中不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差,敬业精神不够。在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上也只是注重抓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写实造型能力,却不知,学生因此“失去了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种思维相互融合运用的能力没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二)学生入学后的设计思维能力分析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入学后,学生开始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初步的手绘表达技巧和具备一定的设计基础知识后,其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粗浅的开发。进入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学会使用手绘表现技法来描绘表现室内效果图这个阶段时,学生用思维方式记载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学生在进行设计作业时,由于在社会实习实践的机会少,不能即时和真实的客户交流沟通,不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情况,于是都是以自己美好的想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没有结合施工要求和客户需求进行实践体验,造成设计和施工、设计与需求相分离和脱节的现象。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经过各种专业课的学习实践后,有所提升,但在融合性思维的能力这方面的训练上,远远不够。学生的设计作品只停留在图纸上,技法的运用很熟练,色彩和搭配也很美观,但在综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等方面有欠考虑,表达图像的思维信息量远远不够。在教学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操作而忽视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的健康和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而学生的融合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升室内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对策

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学生对室内设计学科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总有困惑:学生学设计不动脑子,过多地依赖网上下载的室内设计模版才能完成设计,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经过严密而深入的思维训练,思考问题就呈现为单向的而不知发散、浅层的而不够深入,不会全面关联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因此,我们应注重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培养和扭转: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

设计的思维基于现实的需要,需要使人们产生了设计的念头。对于设计师而言,必备的科学知识储备是重要的,这包括工程科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管理学甚至市场学。文化修养是思维能力表达的坚实基础和灵感中介。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对其民族或地域文化的感悟能力以及时代感,都是其整体修养的体现。文化修养因人而异,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及其作品的质量与他本人的设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文化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设计思维的层次、能力和结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拓宽学生认识的视野,通过多媒体等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认识神经中枢,提倡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法”,预先确定一个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实施,通过反复实践讨论和修正整合,最终完成设计作品。还可以把课堂挪到社会生活中,对真实的室内设计空间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从而丰富各类知识的积累。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鼓励学生在课余多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和学校的社团活动,让学生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加强补充自我文化修养。

(二)结合课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设计思维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