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迫症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迫症辅导方法

篇1

小玉,女,12岁,六年级,性格内向、缅腆,善长绘画。数学科从低年级开始就一直不尽人意,需要课外辅导。今年上六年级,临近小学毕业考,父母对她的数学学习非常关注,怕数学成绩会拖毕业考的后腿。所以开学初以来她上数学课就爱边听课边画画,老师讲得越难(尤其是应用题),画得也越快,画面内容大致统一:一个中年妇女拿着木棒追着一小女孩喊打,小女孩手中拿着一张“45分”试卷惊恐逃跑,或是一个男老师在熬一锅油汤,用一个大勺舀上一个小女孩要往锅内倒。小玉很苦恼,家长、老师也很着急,用了许多办法(如责骂、谈话、拿走纸、笔等)都无济于事,如果上课不让画画(被拿走纸笔后),该生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现象,手指还在不停地画,严重影响了小玉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分析诊断:该生患的是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

1、临床表现

强迫症是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伴有焦虑情绪和适应困难的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常常不能自行克制地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意向等,并因这些反复出现的观念或动作深感痛苦,却又无法自行摆脱。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动作和强迫情绪。小玉的行为属于强迫症中强迫仪式性动作,病人在原发性强迫观念促使下,伴发继发性仪式动作。小玉同学为了数学成绩上升,听到家长和老师反复对上数学课听讲重要性的提示,无法抑制担心听不懂,做不好题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和减轻焦虑,该生不自觉地采用了防御机制,用自己最放松的绘画来解救,却又不得解脱。在绘画中反复重复同样的绘画内容,以至什么也听不进,只要一坐下就想画,严重干扰了学习和生活,而且带来头晕、胸闷、惊悸症状。

2、病因分析

由于该生谨慎、敏感、胆小等个性特点,又加上家庭、学校的过高期望和严格要求引起了强迫症,经常训斥、责怪,引得孩子自我责备,尤其当父亲生病以后更加重了对自己的要求,而家长、老师对课堂听讲的极大关注加重了孩子的焦虑,使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紧张,……最后导致无法控制,发展为强迫症。

二、辅导策略: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进行心理咨询的首要条件,耐心倾听她的痛苦,适时肯定、鼓励,帮助她整理思路,把她内心的困扰清晰明确化,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与之共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2、了解相关情况。

通过询问小玉、家访与数学老师的交谈,全面了解该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她的个性、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家庭情况、交友情况等,并作了记录。

3、制定治疗方案及步骤

首先,通过认知领悟疗法,带领该生分析其绘画内隐藏的情绪,要求小玉带来上课时的绘画作品,咨询者引导她去发现问题。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自己已很优秀,如绘画班上也是数上数二的,了解父母、老师过高期望是一种负责任的关爱,自已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第三,运用系统脱敏法为该生进行脱敏,该生也在课堂上配合咨询教师进行实地脱敏(这是本次治疗的重要之点)。

第四,指导父母、老师正确对待该生,告诉父母、老师不要过高要求,降低在数学上的期望值,更不能训斥。

辅导过程:

1、运用认知领悟疗法揭示绘画背后的动机,使问题得以澄清,第一次咨询,小玉带来了大量的内容统一的上课时的绘画作品(见上文),咨询者运用解释的技术,直接和她进行讨论、分析,询问“你认为这个中年女士像谁?”“你画的这个男士是谁啊?”“这个小女孩怎么啦?”在共同的讨论下,循序渐进地接近问题,从而揭示了画面背后的焦虑情绪,该生最后轻松地直言:“这个女士是我妈,这个男士是数学老师,我是这个被迫学好数学的小女孩。”问题得以澄清。

2、运用认知疗法让该生拥有正确的认识,并把这次经验化为成长的力量。描述过去、现在,尽情宣泄:

①是通过倾诉、宣泄并释放被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

②是引导她面对现实,通过询问她“班上的班报谁出得多又好!” “语文成绩如何?”等让她认识到自己也很优秀,不必过高要求自己,在咨询中要运用会谈技巧与来访者“共情”建立良好关系,初步改变不合理认知,经过这次咨询,该生感觉轻松多了,也能认清当前行为的幼稚性和荒唐性,已能上数学课,但上课仍有强迫行为。

3、主要运用系统脱敏法对该生的行为作纠正。①进行松驰训练:教会她肌肉放松的方法和想象放松的方法,在咨询室做几次肌肉放松训练,然后在咨询老师言语引导下作想象放松训练,掌握以后回家每晚睡前作二次。

②制订焦虑层次等级表:进行系统脱敏焦虑层次分级由弱到强安排如下:(1)上数学课铃声响起,自己随同学们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用具:课本、直尺、铅笔等。(2)复习上课时内容。(3)讲解新课程,讲简单题型(有题例分析)。(4)讲应用题。(5)讲较难的应用题。(6)让我上讲台演算难题。(7)我没有演算成功。在上述的假设情景中,同时教给学生一个和焦虑相对应的反应,如深度的肌肉放松(一般4-5次)和想象放松(咨询者描述情景或运用录音带)。

③学生在课堂实地脱敏:在课堂上实现脱敏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课堂上无法进行肌肉放松,可改为深呼吸和想象放松相结合。在以上脱敏过程中,在第5、第6、第7等级时遇到了阻碍,学生出现了预料中的焦虑反应(如头晕、不适),所以第5、第6、第7等级时分别实施四次及以上脱敏,还配合了2-3次实地脱敏。

④指导父母、老师进行良性配合:告知其父母和老师当看到小玉强迫行为出现时,不能过分焦躁,应视而不见,或转移其注意力,更不能训斥,不能把该生的行为挂在嘴上,应降低对孩子的过高过严要求,多陪她去接近感受大自然,老师在上课时不能盯着她看,不要注意她的强迫行为,多对她进行简单题的提问,随后及时表扬、鼓励。

通过近二个月的辅导训练,现在小玉的强迫行为已完全消失,上数学课时,已能轻松听课,自信地举手答题,期中考试数学考了87分,这极大地鼓舞了她。同时在自我放松训练中也磨练了她对待困难、挫折的能力。

三、感悟点评

1、这是一个辅导效果极明显的成功案例,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起了主要作用,再次证明了“行为疗法”在治疗强迫症上的重要作用。

2、对小玉的辅导离不开学校、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家长、学校的三位统一才能使辅导产生明显效果。

3、小玉的这次心理障碍是其父母不懂教育方式方法而引起的,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还应对学生所处的环境进行辅导,如开设“家长学校”,“子女家庭教育讲座”定期让家长到校听讲,也可开办“学校―家庭”小报,进行沟通与辅导。

篇2

关键词:强迫症 主诉 观察 测验 诊断 目标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49-01

1 一般资料

张某,女,23岁,吉林省辽源市人,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独生女,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在学校、在家庭都备受关注。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族内无精神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情郁闷、烦躁,做事情精力不集中,反复想一个自己认为不应该想的问题。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摆脱。越是想摆脱某种想法,越是反复不停地想,脑子关不上,状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2)个人陈述:我对自己的容貌还算满意,但总想着能更完美些。很久以前就想做双眼皮,但我父母都是斑痕性体质,担心术后创伤恢复慢,或者留下疤痕。看了几例双眼皮手术的失败案例,更是心惊胆战。一直不敢做,所以犹豫着,拖了三年。但是这种做双眼皮手术的念头从来没有打消过。

今年8月,两个同窗好友陆续做了双眼皮美容术,术后效果很好。于是受了鼓舞。但是到底是各人体质不同,担心总是有的。 虽然手术还算成功。但是术后才发现,有很多事情,自己未曾想到。总是担心做出来的眼睛与面部其它部分五官不协调,反复照镜子,总觉得是回事,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去想;走在街上总有人问我,双眼皮是真的还是假的,带了镜子也仍然有人看,变是特别受人关注。在人际交往中,很紧张,眼神、表情总是不自然。时时刻刻告诉自己要放松,但是始终做不到。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

面容娇美,身材窈窕,着装打扮非常注重细节。目光闪烁,不敢与人对视。有较强的求助动机,想改变目前的状况;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

班主任的反映:

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学习成绩优秀,做事务求完美。但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

4 心理测验

卡特尔人格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结果:

10分以下:没有强迫症倾向。

10~20分:有轻微的强迫症倾向,适当的自我调整。

20~30分:有强迫症。

30分以上: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已经对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求助者得分为22分。

5 诊断

诊断结果:有强迫症,但症状较轻。

诊断依据:(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排除精神病;(2)有明显的心理冲突,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对立,患者深感痛苦;(3)症状由现实刺激引发;时程较长,在三个月以上;反应强烈,痛苦,无法自行解决;内容有轻微泛化现象,人际交往不自然,有少许障碍,社会功能部分受损;(4)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支持本诊断。

6 原因分析

(1)性格原因:追求完美,过分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犹豫不决,患得患失;(2)成长环境:从小成绩优秀,相貌端正,性格乖巧,被老师器重,被家长关爱,一直生活在被肯定的环境里,不能接受瑕疵;(3)诱因:双眼皮手术后所带来的心理冲突:自我同一性混乱,局部过度关注。

7 咨询目标

制定咨询目标最首要的是要遵循可行性原则。

(1)具体目标:纠正反复的、无效的行为(反复照镜子、逢人就问、言语神情拿腔作调等);(2)近期目标:学习注意力集中,人际交往自然生,生活恢复常态;(3)长期目标:正确看待自我,善于自我接受、自我悦纳;(4)最终目标:克服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8 咨询方法

根据研究表明,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催眠疗法新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等等,考虑到求助者是大三学生,知识层次较高,领悟能力较好,所以主要采用认知方法。

(1)认知疗法的原理:认知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式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本案中,双眼皮手术后的面容不能接受是诱发事件a,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是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c,对自己求全责备、对事物苛求尽善尽美、不能接受瑕疵的一贯性观念是思维方式b。

(2)认知疗法的具体实施: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方式:手术后的新生的美丽与原来的五官是否协调已经不重要的,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越是掩饰,越会引起别人的注意,遮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调。别人并不是象你想象地那样关注你,人们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你身上;心理咨询师不解决现实问题,只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

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你身体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美丽的,自信才能自然,自然才能协调。精力要放在有效的思维、有效的行为上。改变现状要靠自己。

(3)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关键是:引导求助者加强对问题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心理辅导和干预,才能更快的消除症状,愉快坦然的面对人生。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单独奏效,所以我们也辅助一些行为疗法,同时适量服用抗强迫药―氯米帕明。

9 咨询效果

通过对求助者的回访以及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以及求助者家属的反映,经过咨询后,求助者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消失,学习注意力集中、生活恢复常态、社会交往正常,此咨询是有效咨询。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篇3

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然昏倒在石阶上。原来在幼年时,他讲到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十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又走在一条荒僻山道上,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只是一个农民,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昏倒在地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对黑暗产生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这种症状在精神科领域被称作“开灯睡眠癖”,就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造成对灯光的依赖。

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对黑暗的恐怖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对开灯睡眠癖的矫治:

1、可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对患者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说明鬼怪于世间并不存在,对鬼怪的惧怕而产生的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如上例,应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并在建立的一席的话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从认知上、潜意识里消除恐惧。

2、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患者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例如,对上例患者,先由数人一起关灯谈话,到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两人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

强迫症的症状是什么

月 明

强迫症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强迫观念。患者对做过的事反复回忆,将过去的经历,急欲回忆起来。虽然知道没有实际意义,但无法克服,这是强迫回忆。

患者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无误,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如出门后怀疑屋门未锁好,信寄后怀疑未贴邮票等等,去核查自己做过的事,这是强迫疑虑。

患者摆脱不了和自己的认识相对立的思想的纠缠,感到苦恼。听到别人说友好之类的话:脑子里就出现敌对念头。

强迫症患者经常表现为强迫的意向和动作。明知不合理和不必要,却无法摆脱。如一母亲抱着小孩站在阳台上出现将小孩扔下楼的想法。

当患者的手或身体接触陌生人或陌生人用过后的东西时,不能控制地去洗手、洗涤全身,这是强迫洗涤。

另外,患者常重复向前走两步后退一步;或睡觉前,按规定次序脱衣服,然后绕床走一圈。不这样做就会心中不安。这是强迫性仪式动作。

怎样消除强迫症的心理障碍:

得了强迫症,首先要找明原因,以减轻心理负担,并能够对症下药。强迫症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自身因素。如学习过分紧张,家庭要求过严,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均可使学生过度焦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迫症状。

另外,生活中出现强烈的精神刺激,受到严厉批评、人格受挫、家庭争吵、亲人伤亡等,都有可能使学生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出现强迫症状。

人格缺陷,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偏执刻板。急躁好强,内向退缩,这类性格往往表现出墨守成规,求全责备,遇事过分细致,井井有条,反复推敲。在进入青春期前因某些诱发事件的刺激而留下创伤性体验,也可能在进入青春期后诱发强迫症。

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与辅导是必要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心理疏导法和行为疗法等,包括系统脱敏法、思维阻断法、宣泄法、模仿学习等,这些方法对强迫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为什么老年人爱闲聊

周 燕

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多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市井闲谈。然而美国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却表明,闲聊,即使是那种背后说人闲话的议论,都能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友谊。

除了增进友谊,闲聊其实还有更多的好处。倾诉者把自己的委屈、精神痛苦全部宣泄出来以后,心理痛苦和疾病也就减轻了大半。闲聊正好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发泄和参与的平台。

现实生活中常能看到,有些老人在退休后变得失落、抑郁,此时如果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老伙伴们一起高谈阔论,老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大为改观,这是因为闲聊对体力、脑力都有一定的锻炼,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把身心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排遣寂寞。

闲聊不仅能帮他们重新找回自己的社交生活,还能帮助老年人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动态,跟上社会潮流,保持思想常新。

此外,闲聊对于延缓老人大脑的衰退也很有好处,能够健脑益神。同时,闲聊可以使面部肌肉得到充分运动,令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听觉、视觉神经都得到锻炼。

怎样化解老年人的烦恼

王宝书

老年人总有烦恼的事,疾病的、家庭的、社会交往的、邻里亲戚之间的,以及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工作的等等。这些烦恼会使老年人感到焦虑、抑郁和痛苦,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失衡,极大地损害身心健康。有烦恼并不可怕,要学会化解烦恼:

1、学会宣泄 找一位最贴心的亲人或朋友,把心头之气吐露出来。必要时还可以在不直接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大骂几声”,以解心头之恨,使怒气顿时消失。

2、离开现场 俗话说得好:眼不见为净。如果老年人身处烦恼现场,最好的办法是先离开一下,可以到附近的社区公园走走,也可以到商场或超市逛逛,或者看一场喜剧片。

3、自我劝慰 “算了,算了;”“不去管它了,此事到此了结,不再计较。”可以在心中反复地这样安慰自己。甚至于来点儿阿Q精神,自言自语:“吃亏就是便宜。”

4、增强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治病的良药,是驱散烦恼的武器。特别是当疾病缠身时,必须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一定会好起来的。”以此不断激励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念。

5、寻找快乐 钓鱼、下棋、唱歌、跳舞、与朋友聊天,甚至浇花、写字、看书报,做一样平时十分喜欢做的事,寻找快乐,将一颗郁结的心舒展开来,恢复良好的心态。

6、迅速遗忘 对伤心烦恼之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些烦恼事从脑海里驱逐出去,并且学会忘掉它。

名作家刘心武的心理保健操

李 萍

心乱时,在一张纸上先写一行大字:“我为什么心乱?”然后分别写出:“最烦心的事”、“次之的事”、“小事”。从“小事”逐项化解,凡大体可以化解的,都用红笔划去;剩下的,经过一番梳理就坦然多了。

自寻小乐趣操

感到无聊,提不起神来做正经事时,就先找些有趣的小事来做,例如用湿棉花球给所养的盆栽植物洗涤叶面之类。

回忆美景操

心里淤着浊气时,就到沙发或床上取最舒适的姿势,在轻柔的乐曲声中,闭目冥想。

无损害宣泄操

心中窝着一团恶气,可将平时准备好的废纸使劲撕扯,或选择适当地点将已破损的旧瓷盘砸碎。

自嘲操

因洋洋得意而心理状态发生偏斜时,需作一点自嘲,在自嘲中,失去的是虚荣,获得的却是清醒。

走向混沌操

拿起一本唐诗宋词,随手翻开,目过口诵,摇头摆脑,以抹去萦绕于心的那些过于细腻的算计。

盖茨给职场新人的10名话

微软公司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送给职场新人10句话:

1、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

2、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

3、你不会一离开学校就有百万年薪,你不会马上就是副总裁,两者你都必须靠努力赚来。

4、如果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凶,等你当了老板就知道了,老板是没有工作任期保障的。

5、在速食店煎个汉堡并不是作贱自己,你的祖父母对煎汉堡有完全不同的定义。

6、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只会对自己犯的错发牢骚,要从错误中去学习。

7、在你出生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般无趣,他们变成这样是因为忙着付你的开销,洗你的衣服,听你吹嘘自己有多了不起,所以在你拯救被父母这代人破坏的热带雨林前,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吧。

8、学校里可能有赢家和输家,在人生中却还言之过早,学校可能会不断给你机会找到正确答案,现实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9、人生不是学期制,人生没有寒假,没有哪个雇主有兴趣协助你寻找自我,请用自己的空暇时间做这件事吧。

10、电视上演的并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中每个人都要离开咖啡厅去上班。(索丽丽)

让紧张情绪释放在考前

赵 然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进入了倒计时的冲刺阶段,不少学生觉得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紧张情绪也日益加剧。适度的紧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兴奋度,但过分紧张却会打击学生的自信,需要想办法加以缓解和克服。

淡化考前目标意识

目标是希望,目标是前进的方向,从小目标到大目标,从近期目标到远期目标,目标意识已经伴随学生和家长十二年了。到了高考前夕,这个目标意识必须淡化。如果过分强调,则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考前夕,家长和学生应尽量少提及目标,不要规定自己,必须考多少分,必须考上什么大学。淡化目标意识,减轻思想压力,放下包袱,轻松上阵,将有利于考试时的正常发挥。

进入适度紧张状态

紧张未必就是坏事,适度的紧张、焦虑,可使大脑警醒水平提高、兴奋性增强,意识的清晰度、注意力的集中性等均有提高。在考试之前,适度紧张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记忆力,能提高个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运动员比赛之前,心理适度紧张,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调动身体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出好的成绩。适度紧张还能使自己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和扩展。我们常常发现在紧张工作、学习时不生病,任务完成松弛下来之后却容易生病,就是这个道理。

缓解过度紧张情绪

作为考生,一方面要树立信心,力争使自己在考前复习充分,在考场上发挥出最高水平,另一方面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轻松走进考场。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减轻考前过度紧张的方法。

1、咨询法。对学习中的难点要及时找人求教,千万不要自己苦钻牛角尖。心理上有了障碍也要及时通过心理咨询加以排除,理顺心气,或把紧张的感受告诉亲密的人,在交谈中缓解紧张情绪。

2、放松法。出现紧张情绪时可以通过听轻松的音乐或专门的放松疗法磁带,调节一下情绪后再继续复习。紧张时多做深呼吸,或用右手大拇指按摩左手腕内关穴,也可消除紧张。洗澡时可自我暗示:紧张已被水冲洗掉了。

3、运动法。暂时放下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运动,忘记一切不快,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室外风景,和家人沟通思想,这样可以充分调节自己长期紧张而疲劳的身心,对于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轮换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制定复习计划,在时间长短、学科轮换等方丽合理安排,使自己保持在兴奋状态下有效地进行复习。

篇4

1.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

浙江中医药大学长期在校来华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3份,问卷回收率达90%。其中,男生19名,女生44名,亚洲籍留学生48名,欧洲籍留学生7名,非洲籍及其他地区留学生8名,年龄19~28岁,平均年龄23.57岁。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

1.2调查方法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作为测试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自评量表共90道题,受试者根据最近一星期以来自己的实际感觉,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对应没有症状、较轻、中等、较重、严重。自评量表中包含10项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饮食和睡眠)。当任一因子平均分超过2分时,便可认为被试者的该因子症状具有阳性意义,即为有症状。当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数多于43个时,亦提示有阳性意义,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留学生和全国青年组常模

SCL-90评分比较表1显示,留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常模(SCL-90国内常模标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学生容易出现强迫症和忧郁症等症状,对人际关系感知较敏感(P<0.05)。

2.2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对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小于10%,这说明留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在各因子中,其他(饮食和睡眠)项的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接近30%,这说明留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较不适应;其次是强迫症状、焦虑及敌对因子,均高于10%,这说明留学生在这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不同层次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本科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硕士留学生。在本科留学生中,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6.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达到24.4%;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均在10%以上。这些因素成为本科留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来源,总分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3.3%。在硕士留学生中,仅强迫症状因子及其他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为16.7%,超过10%,具有阳性意义。对不同来华时间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来华时间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41.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5%;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达到15%以上。上述因子容易对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6.7%。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仅饮食和睡眠的问题较严重,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1.1%。对不同第一语言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较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超过30%;焦虑和敌对因子是仅次于强迫症的心理问题因素,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3.08%;躯体化、忧郁及精神病性因子也是这类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5.38%。在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下,使得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15.38%。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仅强迫症这一项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2.5%。

3讨论

3.1基于SCL-90的结果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来华留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体结果与目前学界的研究一致,留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组常模。换言之,与普通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迫切需要留学生工作管理者找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分析可知,SCL-90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的是睡眠及饮食情况,这说明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这一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被认为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对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与来华时间长度呈正相关,来华时间越长,留学生心理状态越平稳,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越少。其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留学生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方式呈正相关。留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具体表现为硕士留学生的总体心理状态优于本科留学生。再次,语言种类也是影响留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汉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没有语言障碍,因此更容易与周围人群沟通,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反之,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因沟通的困难,只能与小范围的留学生伙伴交流,甚至独处。学界将上述因素归纳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认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是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最特殊的因素。本研究所得结论与之吻合。此外,中医专业特点也是来华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中医学本身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既有医学知识,又蕴含中国文化。留学生不仅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还必须面对专业知识生疏所造成的压力,导致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3.2措施及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浙江中医学大学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普遍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多管齐下予以消除。首先,改善来华留学生生活基本条件。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陌生环境,由于环境差异较大、心理预期较高等因素,容易对学校自然环境、硬件配置,尤其是住宿和饮食方面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学校层面出发,设法提升留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如完善留学生住宿楼的硬件设施,在校园食堂内为有的留学生提供专门的餐饮区域,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处设置英文标示等。第二,完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体制。在学校现有的长期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已有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求本论坛、第二课堂三大模式,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理论课堂、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为实践课堂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引领留学生正确认识并对待文化冲突,丰富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加速其文化融合的过程。第三,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学校将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鼓励留学生正确、积极面对自身心理问题。同时,发挥中医院校的专业优势,通过中医养身等非心理干预手段帮助留学生改善身心问题。此外,设立留学生志愿者团队,由留学生群体中心理状况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留学生组成,主要负责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协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结语

篇5

关键词:心理问题;表现及原因;关键因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50-0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焦虑。经常表现为突然感到恐怖、忧虑、头晕、胸闷、心悸、恶心、出冷汗,似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但又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

2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遇事往往朝坏处想,待人感情淡漠,心情沮丧,孤独自闭,并出现胃口不好、乏力、虚弱等症状。有时会对人生产生强烈的悲观失望的感觉,感到活着没意思。

3.疑病。固执地怀疑自己有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经常感到不适,四处求医,但对医生的诊断总是不信,并对自己的疾病感到过分的焦虑、忧郁。

4恐怖症。恐惧本是人的正常感觉之一,但对有些学生来说,出现了一种持久的、不合理的、过分强烈的恐惧感,成为一种病态。大学生中常见的恐怖症有以下几种:一是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众人面前出现,特别是被人注意时更为敏感。二是空旷恐惧。还有一些登高恐惧、下水恐惧等,超出常态的也是属于病态范围。

5.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6.神经衰弱。经常有头痛、失眠、焦虑烦恼、易激怒等症状,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敏,又有精神容易疲劳的症状,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学习工作效率降低。

7.性心理问题。如过早、同性恋、窥探女阴、穿异性服装等。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1.自我修养。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5岁之间,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还处于继续完善的过程,正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此时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思想敏锐、感情丰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但是个性还未定型,感情容易波动,自制力较弱。因而不免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于是大量的怀疑、烦恼便自然产生。此时个体修养的差异便显得异常重要。

2.个人家庭背景。家庭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的人格在很大程度是由家庭塑造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超出了孩子的个性能力,让孩子成天在一种高度压力下生活,最后适得其反。

3.学校的教育方式。学校介于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个体走向社会的桥梁。作为大学生,经常会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中的烦恼、相互攀比的困扰以及性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需要,长期缺乏疏导,大学生的心理紧张和压力得不到缓解,久而久之加大了心理问题的患病几率。

4社会因素。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这对大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校园外的市场经济大潮和校园内的经商热彼此呼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对每一个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强烈冲击。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与对策

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因个体发展情况不同产生的差异性很大。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个人的修养始终是关键的因素。在同处不利环境条件下,有的人在逆境中努力奋斗而成才,有的人则由此沉沦、堕落,走向黑暗,还有的在大好时光中坐失发展良机。这一切都依赖于个人良好的修养,它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始点,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终点。

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时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篇6

上周做了一件纠结的事情:火急火燎的跑到电脑城买了一个全新的苹果PRO笔记本电脑,原因就是看到一个做设计的朋友在我面前非常洋气而优雅地打开他的苹果PRO,然后给大家展示了他创作的LOGO小样。说实话,创作的部分并没有什么意外的惊喜,倒是展示创意的笔记本电脑深深地打动了我。之后回到家里整理了一下自己各种苹果系列产品,发现IPHONE、MP4、MAP3,IPAD逐渐占据了我的数码工具的领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一个“苹果控”,被深深锁定在苹果这个品牌中。

一个同事告诉我,她是“杯子控”:家里面有奇奇怪怪各种形状、各种质地、各种颜色的杯子!有些是超市里买日化用品附赠的,有一些是旅游纪念品,有一些是生日朋友送的礼物,还有自己做陶艺的创作作品。这个消费过程对她而言稍微有些心理上的痛苦,每次看见家里面根本用不上,也无处陈列的杯子感到懊丧。明明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杯子和足够漂亮的杯子,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购买新款式的吸引力。买回来之后常常觉得后悔,理智层面认为自己不应该如此,自己也会对无休止的迷恋有过错感和负罪感。

比较类似,我也会为自己甘当苹果控的行为感到一些不耻和懊悔。这个过程有点像“自我强迫”,即并不想如此却又非要如此,结果造成自体验的内心冲突。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类似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某个事物所奴役,无论该物是宏大的还是细微的,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可以是新闻理想、民权抗争(民主控)、自由经济,也可以是眼镜、拖鞋、IPAD等生活的具体片段――但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役”。

心理学上如何来看待这个“控”的过程呢?“控”的浅白意思是偏爱、着迷、受制和迷恋到不由自主,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语境是轻的、随意的、中立的和调侃的,但是内心往往又有被强迫的感觉――仿佛是一股莫名的力量在推动自己作出“被控”的行为。人们被某种事物所吸引,逐渐形成迷恋不易自拔,外在呈现出来的感觉好像被某种事物控制了一样。而“过度迷恋”本身给人带来了焦虑和担心,于是内心的防御为了稳固自己的心理结构就出现抵抗,于是冲突的双方就此在内心产生,人就产生了不舒服的内心感受,比如焦虑、担忧、后悔、过度责备。

想起我的一个当事人,15岁的初三少年,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因为一次考试的挫败突然觉得自己非常差劲,丧失了对于学习的信心。家人在这个时候表现支持的方式是不再明确提出对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的目标,转而关心他的生活照料和情感需求。当事人首访的咨询目标是学习方法的讨论和改进,经过一个阶段的辅导之后,来访者开始表达真正困扰的原因:自己总是运用想象力创造一个幻觉画面,在画面中学校的同学会突然闯进自己的房间来笑话自己,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于是自己必须放下当时正在进行的自习,制造另外一个画面来对抗这个干扰的画面,比如想象这其实并不是自己的家,自己也没有在学习或者这些笑话他的同学会被一股巨大的隐藏在墙壁中的力量吸附走。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困扰他的是他明明知道这是虚构的画面,但是却又控制不住,常常得折腾一遍两遍才觉得舒服一些,他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不放过自己。于是感觉到非常痛苦,好像这个大脑不再听自己的指挥。

后来我们运用他的想象力进行工作,你会发现在这个有点强迫性的“想象控”过程中,他当下的自体验是相当受益的:这个过程令他获得了更多的他想要的关注,父母和老师不会过多的灌注激励和压力。同时,他也比较能够容易接纳自己失败的现实,因为总有合理的因素让他放下。

所以我会发现,类似的“某某控”的成瘾症状的形成,常常都是被当下暂时的某些自我获益所强化下来的。但是长期如此的话,如果影响了个人的自我成长,内心有冲突感,则属于破坏性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干预来改善这种“被控制”的状况。

篇7

关键词:传染科病人;心理状态;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5-01

最近几年,传染病越来越多,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对于传染病人来说,研究其心理状况和治疗方法早就成了目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染上传染病的病人一般心理上都有自卑、恐惧以及愤恨感,从而制约其与人交流,由此使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更有甚者其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状态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比较容易造成病人在进行治疗的环节存有情绪烦躁、自卑等方面的负面心理,使得治疗的疗效受到制约。然而就传染病病人的有关心理方面的治疗及干预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需要做进一步的求证。选取我院传染科的140名病人当做研究对象,来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治疗的手段以及疗效,现做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传染科进行治疗的病人140例当做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81例,年龄在2―79岁,平均年龄(43.1±8.9)。其中肝炎患者有65例,患有其他传染病的患者75例。本研究的全部的研究对象和他们的家属都了解我们的研究的各个环节,且都是自愿参与的,进行治疗以后,选取SCL-90来做相关的测评。

1.2 治疗方法:经由跟患者聊天、交流以及跟病人的家属座谈等方式,来对病人的心理情况和造成负面心理的因素做详细的了解。并以此来对病人进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主要的治疗方法选取认知疗法,所谓认知疗法主要有对患者的认知进行重建、对心理应付跟问题解决等手段做相应的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对患者的认知进行重建。需采取语言讲解、肢体方面的暗示、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等来对病人进行疏导,从而缓解病人的负面心理、让病人正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对患者治疗以前和治疗之后做SCL-90测评,同时做相关的对比,通过治疗后病人的强迫症、饮食睡眠、躯体化、焦虑等负面心理都比治疗之前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了解和认识,早就不限于身体健康,而是拓展到了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等领域。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疾病的出现、发展、治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对疾病进行治疗,不再是单纯的进行医学方面的治疗,而是延伸到了心理学方面的治疗。病人患有传染疾病被确诊以后,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负面心理。病人自己不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且自己的疾病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威胁,处理不当会传染给别人,会有自卑感,不愿与人交流,感觉自己成了人们敬而远之的病魔,特别的焦虑,以至于得了强迫症。为了不让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给别人,使病情蔓延开来,一般会把患有传染疾病的患者给隔离起来进行治疗。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交流与沟通、爱与被爱。一旦被隔离就是把这些需要给剥夺了,这必然会给病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变化,不敢把自己的真是病种告诉别人,怕比人讨厌自己,对自己敬而远之,从而使自己产生自卑、愤恨的心理。一旦存有了这样的情绪,病人的心理一般都比较敏感,往往会因为一些比较小的事情就会被激怒、乱发脾气。由于大部分的传染病治疗起来时间比较长,且不容根治,因此病人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他们会因为自己的病情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治疗好而感到急躁,有时会因为自己病情的反复复发而不安,就想有一种比较奇效的药服用以后就立刻好起来。因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的病赶紧好起来,所以比较注意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对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所说的话也比较敏感,格外注重化验及检查的各项结果,想了解各种治疗的方式以及效果,从而导致自己对人际关系比较的敏感、自卑、焦虑等。所以对传染科病人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及治疗,有利于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组研究把传染科的病人当做研究对象,在其存有的负面心理和造成负面心理的因素做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对其负面心理进行治疗,从而实现对其心理状态的有效改善。由此进一步证明对传染科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对病人预后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总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传染科病人存有的不良心理及造成不良心理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以使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静雯,杨虹,马秀芳. 传染科患者的心理与心理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1:150.

篇8

论文提要: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寻求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症状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和效果。结果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方法很多,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环境,采用治疗措施虽然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但难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应用运动的方法,通过健身的途径,间接达到改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结论采用有氧运动的锻炼方式,能够达到改替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同时,锻炼的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心理障碍,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状态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简单的说,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大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生长发育都处于基本完善的阶段,但是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即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不单要考虑在学习过程取得优异成绩,还面临着就业的困扰,造成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及其成因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达到25.39%,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已经达到30%,北京市16所大学1978年-1987年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5%和64.4%《中国教育报)报道某省在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Q. - 90抽样调查中,结果表明:40.18%学生有强迫倾向,34.4%的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优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去年,该省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是1996年的3倍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材的突出因素。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目前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很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也有各种见解:有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性心理的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温室效应”与择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冲突;宗教信仰、对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所采取的防御形式、正性生活事件数目等;环境变迁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困扰因素、重要的丧失与心理健康、冲突与选择、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我国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家庭的影响、高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薄弱;先天与后天身心素质和影响、自主要求与依附心理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煎熬、家庭期望值过高、重要关系的丧失、交往需要与交往困难的矛盾、性的困扰;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世界观、人生经历、恋爱与性、校园与周边环境。本人长期从事高校的教育工作,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及与大学生的辅导员长期沟通,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基本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环境的变迁、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薄弱、个人消费观念的偏差。其中,遗传和就业的困扰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因为大量的扩招和教育体翻的改革,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极端严峻;而影响心理素质的神经类型遗传度高达以上。

二、大学生心理阵礴的表现及危容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类,有把大学生心理障碍归纳为:神经症状、人格障碍、学习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适的障碍、情绪障碍、神经障碍、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有孤僻型、自卑型、自大型、幻想型的;有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等,归纳起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以上心理障碍单独或合并表现为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注意力分散、痛苦、恐惧、失眠等心理疲劳及自杀和杀人的倾向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害性:(1)影响身体素质:由以上症状分析可以知道,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有的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动过速、头痛、腹泻等,焦虑症引起的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它们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健康发育;(2)影响技能的获得和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知道,不同的心理障碍危害程度不同,但他们都引起大学生感知、记忆、注意功能失调,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而被迫辍学。另一方面,各种心理障碍都引起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攻击型人格、畏缩型人格等;(3)影响群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心理障碍患者一般具有敏感、优郁、易激怒等特点,所以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群体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不利于和谐的集体生活。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对策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以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可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肌肉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就多,大脑的兴奋性就高,表现为人的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有愉快的心情,很难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与学习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般多数采用运动疗法:身体锻炼对心境的积极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治疗作用,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可能产生负效应;把"理障碍分成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疑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有认为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协调人际关系、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认知的发展、促进情感过程的发展、提高意志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有助矫正某些心理缺陷等等;有以症状量表(SQ,-90)为检验指标,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果显示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的得分比练习前有显著性下降。说明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虽然役有中小学紧张,但是,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所以大学生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因此,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改普心理障碍的方法,即是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状,同时又要满足大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节律。因此,一种强度适宜,时间灵活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 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能最的供给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方式,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力。影响有氧氧化的因素很多,如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及利用,与氧气有关的血红蛋白的数量,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以及线粒体内酶的活性等。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改善机体内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耐力素质。有氧氧化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质氧化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过程。因此,有氧代谢的先决条件是氧气。在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气参与能量的供给,对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从而对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使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达到的局限提高;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神经过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速度加快,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神经过程的三大特性发生良好的改变,意味着其心理行为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科学的有氧运动锻炼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使血液变得富有、血管富有弹性、代谢水平提高,使心肌强壮,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这些都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替神经系统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控制体重与改替体形,有氧运动锻炼能减少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有人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的慢跑和踏级的侧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进行曰夔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锻炼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和60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过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有氧运动对心理疲劳的影响随时间而下降,但下降只有在运动后60。才有显著意义。

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手段。对经症状自评量表(,l一90)侧试选出5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220一年龄t 10) x 60%即%”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采用有氧运动一一健身12.n跑的方法练习10周。实验结果表明,抑郁因子实验后比实验前的值明显下降(P < 0.05)。实验还显示:实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要比实验前有显著性降低(P

四、结论与建议

篇9

中图分类号:R749.92、R6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6-00416-01

本文调查泌尿外科医师对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患者精神心理障碍的认知情况及医师医疗模式,评估采取措施规范医师诊治行为的必要性。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13-15日第13届中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沈阳)的部分与会代表,全部为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共调查656人,收回问卷656份,有效问卷627份。被调查者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缺香港、澳门、台湾、、青海),141个地区(县、市)的291所医院。年龄21-72岁,平均37岁。

1.2 方法 针对慢性前列腺炎争议较大的问题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医师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的认识、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身症状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的认识及诊治行为等。

1.3 统计方法 χ2检验等。

2 结 果

2.1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 40.8%医师认为精神因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是继非细菌感染(64.6%)及细菌感染(51.0%)之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第三位病因。

46.6%的医师认为精神因素为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因,25.2%认为为非重要病因,12.8%认为仅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伴随症状,10.5%不确定,4.9%认为基本无影响。

2.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分别有8.8%、48.5%、37.9%、4.7%的医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症的发生率为0%-25%、26%-50%、51%-75%及76%-100%。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焦虑症状、神经衰弱、抑郁症状、疑病症状、强迫症状、恐怖症状、癔症症状、自杀倾向的医师依次分别有458(73.6%)、395(63.5%)、334(53.7%)、257(41.3%) 、96(15.4%)、38(6.1%)、24(3.9%)、21(3.4%)。

2.3 诊治行为 常规行心理分析的医师有20.7%,常规行心理辅导的医师有60.7%。超过1/4(29.2%)的医师承认由于缺乏心理医师及精神科医师的参与,工作难以胜任。认为精神因素为病因的医师比不认为其为病因的医师更常行心理分析(30.6% /13.8%)和心理辅导(73.4% /52.9%)(χ2=25.38-25.88,P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40.8%的泌尿外科医师认为精神因素在慢性前列腺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71.8%的医师认为精神因素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而非结果。但慢性前列腺炎与精神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间的因果关系仍无定论[1]。

已有研究表明[2]焦虑和抑郁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具有普遍性,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中48.5%的医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心身症状阳性率在26%-50%,少于已有研究[2]的检出率(84.3%)。可能低估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症状的发生率。

本研究表明心理辅导在慢性前列腺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60.7%的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行心理辅导,仅有20.7%的医师行心理分析。但泌尿外科医师对精神药物在伴有心身症状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精神症状为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的医师更趋向于心理分析和心理辅导。这种认知、诊断及治疗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求泌尿外科医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各方面有系统的认识。但泌尿外科医师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神症状的认知及诊治行为仍充满困惑,医师的诊治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本研究属于医师的自述性报告,其结果可能与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有差别[3]。此外,样本不是随机取样,代表性可能不够。

致谢:本次调查承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任阳、杨军、林志超、文静协助完成,特此致谢!

篇10

一、优秀生心理异常的表现    

普通学生心理异常通常表现为抑郁、精神分裂、自卑、厌学症等。与其他普通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形式不同,这些优秀生心理异常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学习焦虑症或者考试焦虑症。优秀生的学习焦虑症表现为学习时紧张急躁,学习成绩稍微低于预期就感到恐慌。考试焦虑症则表现为考前失眠,甚至弃考,选择逃避;考试别紧张,心理恐慌,顾此失彼,对考试结果极其悲观;但是实际考试结果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事实上可能成绩还相当好,完全能够接受。

2.强迫症。优秀生对自己几近苛刻,对于他人要求也很高,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表现都是如此。优秀生对自己的学业要求非常高,无论是专业课、公共课还是选修课都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去影响和干预他人的学习和生活,希望他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去学习、上课、做作业,像他们一样打扫宿舍,注重生活细节,像他们一样参加班级、学院或者学校活动,也因此往往会和同学闹矛盾,尤其是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人际关系紧张。    

3.身份认知错位。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完整性身份认知错位和多角色主次认知错位。完整性身份认知错位,是指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就不允许出现任何不足。优秀生在学习优秀、工作能力出色、品行出众的光环之下自认为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是优秀的,不能有任何不足,不能接受自己在任何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

4.应激不当。应激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做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不当就是优秀生对内外刺激反应过于激烈,甚至超过个体所能承受的界限,最终导致消极情绪爆发甚至失控的局面。由于优秀生追求完美,不能接受任何瑕疵,当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这些纸漏时,便会出现过激情绪,甚至发生过激行为。应激不当的突出特点是一点小事也会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二、优秀生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优秀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复杂,甚至某一种类型的心理异常反应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学习焦虑与考试焦虑形成的原因。引起优秀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有:(1)由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所引发。学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起初投人与效果(学习成绩)的对应关系非常明显,投人一定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但是在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再增加投人所取得的成绩并不十分明显,就是存在着经济学理论中所说的边际效益递减现象。(2)优秀生在学习上追求极致所致。优秀生在学习上给自己定的目标过高,每一门功课都要求达到年级或者班级第一,都要求达到一个分数,但是实际能力以及时间和精力可能都不足以使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形成目标与现实的落差,进而形成学习焦虑。(3)优秀生可能还背负着家庭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所在的年代上学机会少,尤其是上大学的机会非常少,加之竞争、攀比、虚荣心的影响,使他们的父母将自己的全部希望甚至自生未实现的抱负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而且这种期望随着子女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高度会层层加码。

2.造成优秀生强迫症的原因。优秀生强迫症往往源自于其长期形成的心理过度压力。这些学生平时给自己不断加压,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并深知只有投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表现更为优秀,于是即使已经做完规定作业任务还是不放心,不断给自己加码,增加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内容;为了确保正确性,即使作业无差错也会反复去检查;明明知道论文完全是自己写的还会怀疑因而去做重复性检测;即使自己非常劳累疲惫依然强迫自己去学习等。尤其是在出现潜在竞争者时,这种情况表现更加突出。   

3.身份认知错位形成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身份认知错位都源自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意识与方法,缺乏更为宽广的看问题的视野,就是犯了通常所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多角色主次认知错位还因为优秀生未能把握住矛盾的发展规律,未能正确处理大学期间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关系。优秀生通常认为工作能力很重要,而且需要去锻炼和提升,各方面的特长也需要去发展和发现,充分挖掘个人潜力,于是用于学习上的时间与精力必然减少,学习成绩下降,从而出现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身份认知错位现象。    

4.应激不当源自于学生完美主义的心理追求。完美主义是不承认自己有缺陷或者不足,无论是学习成绩、工作业绩还是个人性格爱好等都必须是完美无缺的,总是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最出色的,不允许在任何方面存在不足的心理状态。追求完美是每一个人的目标,但是如果据此希望自己所有方面都完美无缺,优于他人,不能接受和承认自己存在任何缺点和不足,就是心理问题。

三、优秀生心理异常的干预对策    

1.观念上重视,行动上投人,情感上关怀。首先要改变传统上对优秀生的认识—“优秀生就是心理健康的学生”的错误观念,不能认为优秀生天生就具备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大学生尽管到了青春期的后期,但是毕竟还处于成长阶段,心智、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社会经验等各方面还存在欠缺,尤其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在物质丰富,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中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工作者不能被优秀生表面的学习优秀和工作能力出色现象迷惑,而要深人他们的生活、内心之中,去深度把脉他们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精准提供心理支持,以帮助这些优秀生克服偶发性的心理异常,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