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点。要提高小学教育,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思维培养。本文对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给出了定义,并对目前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进行了阐述,针对这些教育弊端,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育;创新思维;传统教育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很多家庭的重视。小学教育是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开端,该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以后人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必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能引发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地提高。在小学教育中,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积极开设一些创新思维训练的新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主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为小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当今社会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2传统小学教育模式的弊端
第一,传统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兴趣各不相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不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讲解。第二,传统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是局限于课本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一些教师是以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授,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就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自我发展和民族兴旺是极为不利的。第三,传统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教学目标达标,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即可。对于新教师来说,主要是讲清知识点;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则是可有可无的,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
3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3.1加强小学教师的个人道德素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为人师表,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心中要有明确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个轻松、快乐、人人爱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
3.2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爱好特点进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个小学生的自身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完成不同的课后复习工作。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让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讲出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无限的创新潜力。
3.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探索的最佳状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4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教师应该教会小学生针对任何问题要学会质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批判性质疑,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思维方式更加流畅和敏捷,发表出独特的个人见解。
3.5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在小学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所提出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同的创新思想和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是人才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高层次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勇于努力探索、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水平,才能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崔莹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河畔小学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159.
[2]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篇2
一、一题多变,挖掘习题涵量
1.变换题型
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例如: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力大?哪种放法对地面的压强大?为什么?
此题本身很平常,教师可先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弄清放法不同时,哪些量变了?哪些量不变?在他们心中有数时进一步启发:若把此题改成填空题、选择题,应该怎么问?请同学们自己把它改成填空题或选择题.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纷纷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师生共同订正这些方案,得出以下新题.
变换一 改为填空题,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地上,则对地面的压力为F平
2.变换题设或结论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例如讲到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时,编制出下列习题:AB两地相距s km,一列火车甲从A地出发,速度为v1 km/h,另一列火车乙从B地出发,速度为v2 km/h,(v2>v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长时间两车相遇?引导学生对原题进行变式为如下新的问题.
①甲车先开出t小时,相向而行,乙车开出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②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长时间两车相遇后又相距s?
③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乙车在甲车后,多长时间乙车追上甲车?
④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甲车在乙车后,多长时间两车相距2s?
⑤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多长时间两车相距2s?
通过以上变式,不仅使学生巩固和深化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出物理问题,既锻炼了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二、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中的数量、位置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通过探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可以引出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
例如:现有一种未知液体(已知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测量该液体的密度.
解法一 利用密度计直接测量.
解法二 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干燥的小烧杯.
解法三 在解法二的基础上,假如只提供天平(含砝码)、小烧杯、适量的水,如何测量?
解法四 用浮力知识.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适量的水、烧杯、小石块.
解法五 用压强知识.器材:U形管、水、刻度尺、待测(具体的解题步骤略)
此题的设计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和延展,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三、一题多用,培养应用意识
所谓一题多用,指的是那种尽管表面看起来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问题,但它们的求解思路、解题步骤乃至最后结果却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题多用与一题多解是习题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一题多解是拓广思路,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如光的反射相关的习题的解题方法.
如图1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如图2所示,一人从A处出发到河岸边提水送到B处,请画出他行走的最短路程,并简述理由.
如图3小明站在游泳池边A处,看到路灯B在池水中的像与他看到的池中一条鱼在C点重合,用光学作图法确定路灯B的位置和鱼的大致位置.
如图4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P,AB和CD是挡板左侧的发光点S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请在图上作出发光点S.(要求留下作图痕迹)
解决此类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虚拟像点”法,在进行习题的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解题的思路、共性规律,提高解题的实效性.
四、化难为易,攻克教学难点
遇到一些较难的综合题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着手.其实,解答这些综合题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式.因此我们采取把一道综合题拆成几个基础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应用基本公式把基础题改造成综合题,让他们在改造题目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所学物理知识.
例如: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 N的物体提到9 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 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问题变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但在教学中盲目溢变,变而不比,片面求多求难,偏重教师和“尖子生”变题.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如何正确运用“一题多变”是关键.
1.要有明确的变题目标
教学中应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具体考虑变题的时机、内容和方式可以采用某些变通方式.把一些题目变成形同实异.容易混淆的题目.让学生在这样的“一题多变”训练中,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为了沟通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把知识串连成片,复习阶段可以采用扩张性和逆向性变化,把各种题目串连起来,让学生在这样的“一题多变”训练中,进一步掌握各种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要注意总结变化的规律性
在“一题多变”训练中,既不能把变题的目的单纯地放在引入例题或习题上,更不能一变了事,就此罢休.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前后变化的题目进行认真比较分析,从其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方面,寻求联系和变化,捕捉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变化和比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物理问题内在联系的了解,而且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
3.要注意变题的量力性
如果教学中要求过高,控制不当,其结果可能是少数优等生能够应付,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兴叹.对这些题目犹如过眼烟云 收获很小.因此在“一题多变”训练中,不应一味地求多求难, 而应因教学内容、因学生实际制宜,适当控制题目多变的数量和难度.以免教学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4.要注意训练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