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 环境监测 经济社会 地位 作用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1-1
在经济日趋发展的今天,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已清醒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必须成为全人类的一致行动,保护环境主要是改变发展的模式,人类必须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测取、运用环境质量数据资料的科学活动,是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1]。环境监测工作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为环境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因此,认识环境监测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人们认为环境监测的成果就只是各类数据,这种认识不全面、不完整,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监测的效应。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获取各种监测数据,这不是环境监测的终点, 只能视为一个起点。环境监测主要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服务,这种服务不单单是提供大量纷繁庞杂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预测,为各项环境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建议。环境监测是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在实践中常被形象地称为"环境保护的眼睛"。在国家的"十五"计划纲要中,也开始写入了环境监测的内容,明确地提出"要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环境监测的重要成果之一的环境质量报告书,即以环境监测实测数据为主,适当辅以环境统计数据,报告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分析环境变化原因及提出改善环境质量建议,对环境决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很高的参考价值[2]。
1 环境监测与城市建设
在现行的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而要有一个科学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而科学的环境评价来源于切实可靠的环境监测工作,即进行环境背景值调查。在城市规划中,往往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季节的环境监测数据,确定某一区域的功能性能。如果监测的方法不对,或监测的数据不准确,据此而制定的环境规划将会导致城市布局上的失误,建设的项目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对城市整体建设也造成影响。又如,现在的重大项目建设中要求有环境影响评价,而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各种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如果环境监测的数据不准确,就有可能造成项目在审批上的延误。尤其是在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处理上,环境监测的作用更为突出,它不仅仅可以确定污染物的来源,解决环境污染纠纷,更可以通过监测结果了解污染物组成,为解决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监测与企业发展
近几年来,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它要求企业提高效率,开发清洁的技术,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材料,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有效管理。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企业进行监督性监测,及时了解企业的污染现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监督性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投入、产出及排放状况进行物料衡算,了解原材料利用效率及能源利用率,而这些都是企业想要进行清洁生产所首先要了解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的分析,企业才能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新的效益。还有城市综合定量考核,企业单位上等级,治理工程建成验收以及创建卫生城市的一些监测,如:烟水控制区的监测,环境和区域噪声监测,废水废气的监测,污染源排放状况监测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企业或城市选择水源时。如果由于环境监测忽视质量控制,报出了错误的数据,一是可能出现本来可以利用的水源不能利用。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增加了给水的投资;还可能出现把本来不可使用的水源错报成符合用水标准,结果花了一大笔资金,却因水质不符合标准而不能投入使用。这也说明了监测工作及监测数据事关重大。
3 环境监测与产品
商品是在整个社会中流通和使用的。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从适用、美观、耐用方面去衡量,还从它对人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来衡量。如灶具排放烟气的指标;生物中所含的各种有害物质的指标: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冷气机、机动车等的噪声指标,机动车排放有害废气指标;酒类中有害杂醇指标;卷烟中尼古丁、焦油指标;化妆品中刺激有害物的最高允许含量指标;室内装饰、装潢所使用的材料以及工作产品中各种有害物质含量指标等,大都需要进行测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合成化学品越来越多,若不对这些化学品的致病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进行鉴定和监测以确定其使用限量,则对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 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
篇2
(一)国防建设必须依赖于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前提
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则是政治作为阶级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关系的根源。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国民经济能够为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物资和优秀人才,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防设施,更新武器装备,加大国防科技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国防力量。
(二)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安定的国内外环境来自国防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有国家就要有国防。同志曾说:“一个巩固的国防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纵观历史,一国的强盛莫过于一个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国家的国防实力不强,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经济建设就无从谈起。每个国家无论大小都把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经济建设视为国家的基本利益,而国防建设是保障三者的先决条件。
(三)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马克思说过,军队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开路先锋作用,对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加强国防建设能够促进科技的进步。国防建设分娩出来的高新技术能促进经济革命。
可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服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国情需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选择适当的比例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创新
(一)定位创新:富国和强军统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初期,强调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加快中国特色军革”写入了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追求“富国”和“强军”新目标的统一。
“富国”与“强军”二者不可偏废的定位创新的提出,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均衡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体现了统筹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具备了强军的经济基础后,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保持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为一种和平年代的常态表达,被写入十七大报告并非空穴来风。
(二)成效创新:质量与效益统一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积极推进“加快中国特色军革”,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打赢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战争。我国军革的成效要实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成效创新来自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变革。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6年为军品市场探索阶段,确认了军品作为市场客体的商品属性问题;从1987—1997年为军品市场的初步建立阶段,确立了军品研制者和军品使用者作为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从1998年后为军品市场逐步发育走向完善阶段,逐步确认总装部的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1999年,国防科技工业五大总公司改组为十大集团公司,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运作,逐步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有效市场供给主体。所以,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武器采购体制来说,形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有效分割,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约军费。国防科技工业也跻身市场化的行列,武器采购体制的发展顺应了市场体制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军用与民用统一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用与民用统一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军用与民用统一的实质,在于将军事工业内部剩余产能在民用领域充分释放,将领先技术向民用领域合理转移。
1.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完善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相对于军工市场有限份额,民品市场空间巨大,二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的生产和技术资源,增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军民统一是实现军用和民用两个领域相得益彰的有效手段。
2.军用与民用统一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军需民用、平战衔接,可以使平时的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3.军用与民用统一要建立和完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经
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
三、科学统筹,确保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
(一)要谋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内在统一
经济是国防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国防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要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来看,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构筑国家的安全盾牌,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正确选择。
(三)要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资源配置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重要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当今时代,只有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强军才有可靠的支撑。
总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这一高度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有效地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强大国防力量。
篇3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篇4
经济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直接动力。 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已经初现端倪。任何一个政府如果期望能够领导其公众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加强低碳经济建设,形成低碳竞争力。具体而言,激活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经济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能源。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所以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就会处于劣势。而且,我国石油超过一半是依靠进口,这使我国面临着能源安全的挑战。二是技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推进了世界范围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技术的需求非常强劲。低碳技术也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竞争的重点领域,它构成了一国经济之核心技术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三是公众的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模式,通过培养低碳消费理念和方式、拉动低碳消费需求来引导绿色生产。四是低碳贸易。产品碳足迹的国际标准ISO 14067的草案已经进入拟定阶段,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
政治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低碳经济建设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政府的国际形象也关系到民众在低碳经济建设中的权利与义务。目前,已有的政治动力体现于国家正在研究制定的扶植政策中,如《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等。此外,政治动力也体现于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碳减排指标并对官员进行生态考核的行为中。在政府以一种宏大的政治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同时,需要重视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即需要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因为低碳经济发展不仅只是政府层面的规划、指导意见等,更是民众参与国家管理、追求主体权利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和利益表达机制,民众把自己的低碳诉求传达给政府并形成激发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内源性动力。
外交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外在动力。气候政治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部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全球进入了“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低碳政治”话语权,而力求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大国。从2006年起,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碳排放量近年来的快速上升也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给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带来了很大压力,如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我国采取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并实行碳减排承诺,因而,我国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的世界压力。对此,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就气候变化的挑战和中国的应对战略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减缓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中国政府也制定了以节能优先、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元化、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为重点的能源发展战略,正在为建立低碳社会而努力。他还指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应强调国际合作,而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发展核电是中国国际合作的优先领域。”[1]显然,我国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外交动力已被激活。
伦理动力是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实体,也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即国家伦理。国家伦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对其全体国民及其他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2]对国内国民的道德关怀和他国的国家及国民的道德关怀是国家伦理中被广泛讨论的两个维度。当前,国家伦理中国家对本国国民应当具有的保障自由、社会公正、自由民主、宽容和谐、和平稳定等道德属性,和对他国应当具有的和平共处、彼此尊重,以及对待他国公民应当遵守保障安全、平等关怀等道德属性都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对于国家遵循低碳经济模式的伦理维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和研究。虽然《哥本哈根协议》属于无法律约束力协议,但是该协议却在伦理道德层面规范着国际低碳经济生产和消费关系。它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引作用,明确规定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起到了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在现实中,国家伦理是政府采取决策的重要依据,伦理决策和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展目标的实现。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就必须依据低碳经济的原则和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要注意协调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为政府推动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涉及不同地区上、中、下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短期与长期、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还涉及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的关系。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很难将资源配置功能向未来延伸,更不能指望市场机制能自发地在资源配置上平衡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因而,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扮演决定性的角色。[3]只有激活了它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外交动力和伦理动力等各种动力因素,政府才能够既避免虚假的承诺和懈怠的态度,又避免受情绪化思潮和浪漫化、理想化诉求的干扰,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以创新的思路和对策将低碳经济建设扎实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走向低碳社会的能源――环境伦理审思[J].鄱阳湖学刊,2011(1):107-111.
[2]田文利.国家伦理及其实现机制:从国家伦理到国家价值观及国家责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72.
篇5
档案的编研,是深层开发档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档案馆服务方式由零散转为系统,被动转为主动,低级转为高级的重要标志。它是主动、集中、科学、系统和广泛地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它可使档案馆(室)由坐等上门,你查我调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由只提供档案原件的低层次服务转为提供综合信息的高层次服务。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编研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全面,工作方法比较僵化,编研工作多编史修志和馆室内建设、内部服务为主,编研工作的成果与外界联系不大,使用范围小,是封闭状态下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工作,与现代建设事业的发展及当前工作,社会热点问题相距甚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档案编研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更新编研工作观念
长期以来,档案编研工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提供服务的手段,忽略了其信息的传播功能,重视了馆藏信息的积累,忽略了其信息和本地区经济建设及各个时期主要工作的关系,所以编研工作不能紧扣主题,编研成果不能被社会所利用,也就很难看经济效益,党的十七大以来,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档案工作作为系统的信息管理行业,有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它将采取何种形式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摆在档案编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把编研工作从过去的埋头编史修志转变为编制多种档案信息资料,为社会服务,使我们的编研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密切关注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寻找和发现档案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把编研工作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 ,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密切结合本地经济建设和中心工作,把编研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2.拓宽编研选题思路
(1)围绕本地区各个时期的工作中心选题。由于每个地区各个时期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编研工作就要围绕和紧贴本地区党委、政府工作的侧重点选题,编写出与其相适应的档案信息资料,以待参考。例如在防“非典”工作中,北京市档案局及时创刊《档案摘报》,深入挖掘馆藏资源,摘录编写出民国以来北京的防疫措施,上报领导决策参考。这是编研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成功范例。
(2)围绕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选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在突破原有的经济模式,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各种市场信息显得特别重要。可以根据这方面的信息需求选题,例如,宁夏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可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编写一些有关的宁夏历史方面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信息资料提供服务,提高旅游亮点。
(3)围绕本地区的支柱产业选题目。支柱产业是发展本地经济的命脉,对本地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不失时机地编写出有关介绍本地支柱产业的资料,对招商引资,发展地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围绕一些致富有方、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和专业户选题。宁夏是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先致富起来的人从事的行业和市场经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及时地总结,提炼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市场经济、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对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3.改变编研工作的方法
档案编研工作要突破传统做法,才能克服编研工作与现实脱节的弊病及闭门造车的僵化方式。无论是档案馆还是档案室,其保存的档案资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大都是多年前的,信息较为滞后。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量少而面窄,信息量有限,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开展编研工作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工作模式,进行馆内、馆外结合,联合开发档案信息,走一条自编、合编、委托有关方面编研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编研工作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出适应社会需要、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编研成果来。当前在档案信息的开发上应强化以下途径:
(1)馆际间联合。相近区域的档案馆可采用多种形式,对双方档案馆的信息资料联合开发。省级档案馆可以和各市县档案馆通过交换目录,建立档案信息网络联合选题共同开发。其优点一是可做到资源共享;二是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可以使编研工作的选题更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2)档案馆和档案室联合。这种做法的好处一是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档案信息滞后性和信息需求时效性的矛盾,使编研工作的选题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与经济建设联系更密切。二是档案馆、档案室的信息优势互补,可以深入地开发有地方特色和专业性较强的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思路与对策
一、学科建设原则
1.优势学科重点突破原则
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各个专业的实际,按照“全面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学科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学科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体系。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对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为大众所了解。人才和科学研究已成为影响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而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载体是学科,学科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以往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主要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进行比较,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应是在更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对地方经济建设和高校学科建设而言,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地方经济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宏观环境因素,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展,对高校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影响,高校的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对各自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要高度重视地方经济建设,依托、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4.特色发展与创新原则
特色学科的建设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色不会自然形成,需要精心培养,必须从学校学科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出发,准确定位,集中学校有限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地方本科院校利用地域特色所形成的特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有利于提高学科的竞争力。
学科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也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科创新包括学科建设理念的创新、学科体系的创新、学科内容的创新、学科研究方向的创新和学科建设体制与方法的创新。学科创新既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体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将学科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结合起来,并通过学科创新带动学科的发展。 转贴于
二、学科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1.调整学科布局,凝炼学科发展方向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学科的设置和调整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首先,要认清学校自身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与其它老牌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发展历程较短,基础较为薄弱,且主要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学科的设置上首先必须立足地方经济需要,使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原有的己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学科,应逐步加以调整;对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学科,应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设置。其次,要考虑本校的现有资源情况,包括学术带头人、学科基础、经费等条件,切忌不切合实际地追求学科上的大而全、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热门学科,这不仅将导致资源浪费,而且还会降低学科水平。再次,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设置新兴学科,由于校情、区情的不同,一所学校不可能在所有的新兴领域中都去布点。对地方木科院校来说,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新学科设置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从中选择若干领域进行布点。最后,在调整学科布局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和发展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学科的个性特征或学科特色,将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品牌或办一学特色,会影响、带动高校的整体发展,也将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
2.遴选学科带头人,建设学科发展团队
学科带头人通常是指在一门学科领域内对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其学术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学者。他们是本学科学术梯队的灵魂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力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科发展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学科认识主体对未知世界存在永恒的探究欲。这种探究欲是科学动力系统的内在目的性动力,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源。
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基本要素即具有较高的学术业务水平;在学科发展方向上必须具有战略家的眼光,能够高瞻远瞩,思维开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始终不渝、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团结带领学科组成员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此对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根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术带头人成长和学科的发展为原则。
3.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发展环境
学科基地建设是建立在坚实的学科建设基础上的,它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基地是人才培养、科技经济服务和教育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科建设的依托。
地方本科院校要推进学科建设,当务之急是要营造良好的学科环境、氛围。学科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拥有省内一流的教学科研信息服务体系,二是要和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和国外大学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软”环境则主要体现在校内。地方本科院校在营造学科建设的“硬”环境方面作用有限,但在营造“软”环境方面却大有可为。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大,学术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学科的发展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学科建设还必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氛围。
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打破部门壁垒,又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如果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就很难形成合力,并且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在学院总体规划指导下,各系部要负责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人事、教务、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管理和检查评估职能,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学涛,叶绍梁.对高校学科建设特点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2]王生洪.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整体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3,(2).
篇7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以往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的策略已逐步被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格局所取代。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极大带动了我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国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等多方面原因,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在东部地区内部及西部地区自身内部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亦趋于不平横,经济的不平横导致了许多分配的不平衡,其中人力资源的不均衡就是其中之一。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首先,其经济物质消费负载能力可以承担更多的需求群体。对其有吸引力和容纳力,其次,扩大再建设和物质资料生产,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清理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次,其自身的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消费都远远超过了经济贫困地区,因此,在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间的劳动力输出与流入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成为社会的热点,劳动力的流动再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劳动力的流动也是人口的流动与迁移,其中必会牵扯其社会关系尤其是其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子女,由于他们还是少年儿童,没有自我生存能力,没有经济收入,而且生理心里智能相对不够独立,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其子女留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或失学儿童,有些基本成为问题儿童,他们的相似点就是都受教育有困难或已停止受教育。资料显示,西北地区除新疆外,五省区文盲半文盲为22.84%,均高于全国水平。部分农村儿童失学率高。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堪忧。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渐庞大,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近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00万,留守儿童在农村的也有20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的8%。在重庆、四川、江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所占比例达20%。而这些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加上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教育成材问题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民对教育的认识不明晰
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对子女的教育一般比较忽视,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因此对物质生存状况改观的迫切心里更甚于对精神状况的改观需求。而且由于其经济落后,信息传播相对闭塞,对知识的生产能力和自身价值认识不够深刻,不理解“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把知识和生产力相对孤立起来,有些地区甚至表现为自然经济对现代科技的一种排斥和抵抗。
1.2教育设施的限制
由于该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生活条件较艰苦,人口也相对分散,受教育儿童的年龄集中分布人数比较少,办学的困难比较大,而且师资的投入都有困难,因此该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一般比较简陋,甚至没有教育设施。
1.3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改善
目前许多大城市并不接纳农民工子女,对其入学的条件相当苛刻。其实从根本上反映出城市对农民工的既需求又排斥,表现为对农民工精神上的轻视甚至歧视,因此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尤其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和义务,使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调查中发现,随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子女只占少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把子女留在家中。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要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首要解决的是劳动输出地区的经济教育问题。
2.目前的解决方案
2.1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建设,改善经济面貌
经济决定一切,要摆脱贫困,首先要发展经济,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经济,经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而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做到:
(1)调动劳动输出地全体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尽量勿使其大面积集体性的向外流动;
(2)加强财政等工作扶助,财政的作用之一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和提高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要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授工作就必须发挥财政的巨大作用,统筹结合,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3)应该以科技为向导,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以科技为生产力。解放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人身束缚,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尽量发展集体经济和乡镇产业,加强合作与竞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尽量实现劳动力的零距离就地转移。
2.2加强教育资费及师资力量建设
教育投资体制的建立与运行,是受国家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所制约的。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资费由中央财政戴帽下达,财政部门管理,教育部门安排使用,在这种投资体制条件下,致使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率徘徊在4-7%之间,这显然同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很不适应的,加强教育资费投入的多元化及大批化迫切需要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培养新师资即师范教育的发展改革问题和在职教师的培训两个方面,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如何,同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特别是教师的地位,待遇福利等问题贯彻落实得如何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教师的工资待遇,培养社会人才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2.3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教育思想的转变
树立与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大教育观,在现代社会,教育的范畴已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各种形式,各层次的社会大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应随现代的社会主义教育格式和要求而有所改观,不应有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也不应有单为升学而求学的思想,应把知识教育与生产力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主的人才竞争,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信息本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为教育提供保障,教育将会为经济提供强大的后动力和潜资源。同时,加强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安置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及子女的切身利益,更是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前提的大事。
参考文献:
篇8
一、正确认识档案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档案是档案工作者和利用者的客体;当对档案进行收集、保管等一般管理工作时,它是人化的自然客体;当对档案进行编辑、研究和利用时,它是精神客体。档案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它的精神客体属性,给人们以历史的知识、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去进行社会改革和经济改革。它主要表现在:
1.档案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人类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档案提供的史料,是当今进行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档案资料由于它的收集、整理、保管的特殊性,决定它对历史反映的真实程度要优越于其他资料,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很好的教材,所以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就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档案资料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前人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人员学习的宝库,人们从中吸收养分,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档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使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其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做好档案资料的基础工作。对于档案事业的领导和负责人,要依法加强对档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特别是对经济、科技档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要完善档案管理办法,建立标准体系,使档案的管理、归档和利用做到有序化。特别是在当前,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事业中逐渐得到应用时,更要加强管理、指导和监督。对于从事档案工作的工作者来说,首先要热爱档案事业,把档案事业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要有很好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力,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看来很平凡,实质上是很强的专业技术工作。由于档案工作是一种案头工作,默守成规,就会没有生气,档案工作要做得有生气,就是要档案工作者不仅会管理好档案,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收集、整理好档案,档案是人化的自然客体,是历史的记录、要使历史记录变成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就需要我们去挑选、整理、立卷。这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要有正确的观念和正确的方法论,有敏锐的眼光,有精湛的档案工作技术。档案管理要有制度,档案的收集、归档、分类、组卷和编目等要有程序,要防止为了“达标”和“过关”去搞档案突击整理。要做好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要制订档案利用监督措施,要依法利用好档案,使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加强档案教育,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国民素质,档案事业的发展也决定于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因此,要搞好档案工作,就必须搞好档案教育、素质教育。抓好档案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首先,培养档案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育。档案工作必须贴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案工作者必须了解经济工作,党的政策方针和经济管理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其次,要增强档案人员的工作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档案工作。由于科技的进步,档案的管理手段也在发生变化,档案的载体形态、管理程序、技术方法等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根据档案工作所发生的变化,必须对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再次,要优化档案人员知识结构,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结构有很大关系,掌握的知识新、现代技术多、知识结构合理的人,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快。我们要发展档案事业,服务好经济建设,就必须要博学多才,特别是要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档案边缘科学知识的掌握。在当前,档案工作要树立“档案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念。主动向有关单位做宣传,使档案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扩大社会宣传,不断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篇9
档案工作有其独特的工作系统和性质,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但这决不意味着档案工作可以脱离经济建设,脱离经济建设的档案工作是得不到社会承认的,也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档案工作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档案工作在部署上必须做到与经济建设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为此,档案工作必须改变长期忽视经济建设的传统思想与做法,改革传统的手工管理方法,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必须树立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的观念,增强主动服务、积极参与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充分做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前提
档案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档案的数量、库存的多少,而是档案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的应用推广水平,便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项工作的利用,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归宿。
首先,要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它们是档案利用工作的基础。档案各业务环节要着眼于方便利用提高服务质量,开辟新的档案利用途径,搞好档案业务基础建设。档案收集得要完整、完全、准确,扎实做好档案的维护、保管、安全等多个工作环节,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
其次,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我们要掌握各部门当前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及一些临时性的任务,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要,通过对档案材料的分析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把档案材料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提高为市场经济服务水平的关键
由于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档案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一个结构合理的档案管理人才群体,使各类人才能够扬长避短,各显其能,才能使档案工作发挥出整体效能。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档案工作日趋走上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为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政策水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加强业务建设。积极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跟上现代化管理的步伐。三是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服务观念。档案的保管是为了利用,档案工作者一定要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要善于总结经验,掌握规律,向高层次服务发展,能积极主动帮助查找、收集和提供各种情服信息,深化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手段,全方位地向企业和社会各部门提供多层次的档案信息,为市场主体做好超前服务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最佳整体效益。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档案工作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学习现代化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做好档案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关键。
四、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是服务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思想先导。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年10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反过来,文化建设又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一是保证经济政治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二是为广大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三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经济的健康运行,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以外,还必须有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文化方面的调节,否则市场经济就会遭到扭曲。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市场和道德的“双赢”和互进。
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