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课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优势学科;生物技术;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5]。实验课程内容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基础理论验证,以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实验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安排由个体和群体水平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基础实验课程,必修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综合性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为目标,采取课题研究形式,实施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的选修实验。同时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效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实验开出率为100%,其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共69个,达到了实验总数的58.47%。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达到了100%。
篇2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网络课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
一、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最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教学在改革路上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中依然将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专业性作为讲解的重点,反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来说,如果在教学设计中缺乏富有多样性的教学形式,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整个过程,那么这将会增大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独立面对实际的外贸业务,也没有办法达到外贸公司对于应聘者提出的“上岗及上手”的业务要求。所以,将网络课程建设作为支撑,对于高职商贸类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更大程度上的转变,正是大势所趋。充分施展网络课程的优点,丰富教学形式,采用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中的动画、图文、视频等各种制作方法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可以指导专业老师应用资源备课。
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职业教育的范畴中,数字化资源应用相对于其他领域较为落后,硬件建设所占的比重远大于软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没有形成系统,质量也低,有关的教学应用探究也很少。
(一)优质数字化资源比例不足
依据现在所能找到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文本所占的比重最大。观察表明,虚拟实验实训资源和动画所占的比重最小。但是这两种教学资源是最能够改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是最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这也体现出本课程缺乏高质量数字化资源。
(二)数字化资源未能充分共享
共享性是数字化资源是否被完全应用的重要因素。网络教学平台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支撑部分。但是根据调查,真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的院校并不在多数,更有学校表明暂时没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的想法。对于已经建成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用于共享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资源也是少之又少。
三、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设计思路
(一)数字化资源的呈现方式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范畴当中,随着开发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进一步强化,各种技术手段在一步一步的慢慢建构和运用起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网络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和多媒体课件。而高职商贸类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主要表现方式为网络课程和多媒体配套光盘,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方式更有利于当前的高职学生、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能够更充分地满足教学需要。网络课程是依据某一课程大纲的教学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多媒体表现形式。如果将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相比,网络课程在课程的结构上系统性更强。除了能够体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许多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信息。不光存储量大而且还可以做到实时更新,方便各种学习形式,例如远程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等。尽管数字化资源库的学习支持功能更强,但同时它对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有老师的讲解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时间长,结构也比较繁琐,各方面的耗费也比较大。所以,数字化资源库应该要经过长时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累积。
(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资金的合理分配,开发团队的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事实上,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只依靠于拥有专业知识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公司。专业公司虽然拥有高水平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其所开发的教学产品也仅仅止步于最基础的状态,不但缺乏最基本的教学设计而且也无法达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事实证明,只有将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领导、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具有专业软件开发知识的公司的技术能力、学校中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出版部门的教学资源建设经验合为一体,形成一个高能力的团队,各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够真正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篇3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光传输技术课程为例,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展开的高职课程改革实践中,根据行业岗位职能需求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采用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五步教学式”教学模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职业化;任务驱动;高职课程;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97-03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职业化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将职业化的思想引入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出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光传输技术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改革和建设中,应积极探索将职业化的思想、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入课程改革中,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的课程。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设计理念:课程设计以职业化为导向,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将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致力于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
设计思路:通过研究通信技术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及通信技术岗位职责,结合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将光传输技术课程分为五大技术模块,每个模块分成若干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托与企业共建的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的中兴通讯光传输设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使专业知识在应用中得到传递,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任务为中心,教学不再区分理论和实践,将部分理论知识点融入实践任务教学中。每个模块下分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再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及递进关系,分为多个子任务。在模块和任务的划分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实际任务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光传输技术课程依据上述思路共分为五大技术模块,依次为:SDH传输网组建、传输网业务配置、传输网保护配置、传输网运行与维护、传输网开局与故障处理,如下页表1所示。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以这些目标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典型任务,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比如,在SDH传输网组建的模块中,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两大任务:链形SDH网络的组建和环形SDH网络的组建。在“链形SDH网络的组建”任务中,以知识目标中的前3个为基础进行设计。在完成“链形SDH网络的组建”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此时知识目标为知识点4,为了掌握知识点4并巩固之前的3个知识点,我们设计了任务“环形SDH网络的组建”。我们设计的任务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同一个知识点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任务中重复用到,这就有助于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不断重复,达到对知识点理解的不断加深,最终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任务为驱动,采用“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和任务实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在团队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在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课程教学中,任务的完成者是学生,任务的指导者是教师,任务的完成情况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这种方式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在课程教学中采取课前评估——明确任务——知识讲解——任务实施——任务总结的“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所有教学活动均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模拟工作环境中展开。具体实践过程如下:第一步,教师对上节课布置的课后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教师对小组及个人的抢答情况做评价记录;第二步,教师布置任务并进行任务引导,使学生明确任务的具体要求;第三步,教师进行任务所需知识点讲解,在此过程中对不同的知识点可引入不同的教学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助教式讲解等,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第四步,学生以组为单位先制定出任务的实施方案,然后进行任务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方案的检查并对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过程性考评;第五步,每组学生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完成自评和组内互评。
“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解决任务中相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学会光传输网络分析、设计、维护、故障处理等技能,而且可养成严谨精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同时还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将多元智能视域下高职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引入课程评价体系中,采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引入了学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现将这种评价体系在具体实践中的特点总结如下。
实施全程评价 课程以五大技术模块为主线,以精心设计的任务为载体,全程评价贯穿始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的考核、对学生任务方案的考核、对学生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对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全程评价的方式可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可以更灵活、有效地组织后期的教学,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课程虽然是以具体任务的完成贯穿始终,但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仅仅以任务完成的优劣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方位的考核。因此,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考察外,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参与度等方面的考察,综合考虑任务的完成情况、资料整理情况、任务汇报表现、团队沟通协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保留原有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有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间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此外,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整个评价趋于公正、合理和全面。
实施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为了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品质,帮助教师有效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和建议,设置了期中和期末两次学生满意度调查,从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通过实践发现,这种满意度调查机制能够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监督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改革。
在以职业化为导向、以任务教学为载体展开的光传输技术课程改革实践中,采取任务驱动为核心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五步教学式”教学模式,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全程全员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使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团队协作、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以后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庆波,杨前华,闫之烨,李洁.以职业化为导向的“MIMPS”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20).
[2]周红.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
[3]黄永缆,姜献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五个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65-02
职业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是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5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贯彻落实好这5个对接将直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据国家有关部门的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水泥产量234 796万t,商品混凝土产量164 131万m3,目前我国建筑、建材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但是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需求量不断扩大,特别是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建设,会进一步拉动对混凝土的需求,从而将带动水泥、混凝土等建材需求的持续增长。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变化促使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之相适应,培养符合建筑材料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业人才。
1 研究过程
1.1 开展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
从2010年开始,由院领导及专业带头人带队成立调研组,连续7年利用假期对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建筑材料企业和该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需求。
通过企业和毕业生调研,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初始岗位主要是建筑材料行业的操作员、质检员、化学分析检验员、材料员等,通过和企业专家座谈以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化学分析检验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还应具有以下岗位能力要求。
(1)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质量法规、条例、标准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规定,坚持实事实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根据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规程,负责进厂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确定合理的检验控制项目。
(3)及时了解国内外化学检验最新动态,积极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化验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
(4)检测仪器的核定、校正。
(5)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
(6)负责生产岗位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研究并及时上报,做好质量档案的管理。
1.2 实训实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使得该专业90%的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2012―2016年5年间化学分析实训中心由原有的水泥化学分析实验室,分化为高温炉室、化学分析实训室、仪器分析室,以课上教师指导的基本技能训练、课下的实验室开放等形式,满足学生校内日常单项训练及综合实训的需求。同时,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实训基地进行职业能力级岗位的综合培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对接。
1.3 课程内容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经过企业调研及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完善并确定了“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改革”方案,方案以水泥生产过程为导向,共设计4个项目和16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由《化学分析技术》理论教学(43学时)+《化学分析技术》单项训练(25学时)+一周化学分析综合实训(30学时),增加平时单项训练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化学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
1.4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能,组织职业资格考试保证“双证融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每年定期举办校内“建材化学分析大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使学生了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014―2016年连续3年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建材类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从2010年开始推行“双证融合”制度,与国家建材情报研究所联合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检验员(高级)职业资格考试。充分保证了岗位“零”对接,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
2 实施成效
(1)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走访确定职业能力,明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指向,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企业需求的对接。
(2)以生产过程为导向、国家相关标准为引领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国家标准的对接。
(3)“任务导向、双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推广到此专业其他课程以及其他专业,目前此专业《混凝土试配及性能检测》课程和混凝土检验员岗位对接,《水泥熟料煅烧与操作过程》和中控操作员岗位对接,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五个对接”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转化;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五阶段 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4-03
一、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程课,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特点,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阶段“熟练者―实践专家”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
(一)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工作职责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群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群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见表1)。
2.参与建立材料、设备管理制度
(二)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具体见表2。
(三)以完成“4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岗位能力分析,进行课程设置。具体见表2。
2.参与制定管理制度。
3.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
4.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施工组织策划 1.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2.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3.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4.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1.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
2.参与制定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
3.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
4.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
5.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6.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8.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1.施工技术管理
2.施工进度成本控制
3.质量安全环境管理
4.工序质量控制
5.材料质量控制
1.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
2.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3.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4.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5.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6.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7.课程18: 钢结构工程施工
8.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9.课程20: 建筑节能技术
10.课程21: 建筑设备与识图
11.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4 竣
工
验
收
1.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
2.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
3.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
4.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
5.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
6.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1.工序质量控制
2.质量资料管理
3.质量问题处置
4.资料收集整理
5.资料归档移交
1.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2.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见表3)。与传统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截然不同,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而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构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表3 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五阶段 课程名称 核心能力 职业岗位
通用能力培养阶段 课程1:军训
课程2:入学教育
课程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4: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5:体育
课程6:大学生就业指导
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 课程7:建筑工程见习 施工员
质量员
安全员
材料员
资料员
标准员
课程8:建筑构造与识图
课程9:建筑工程制图
课程10:CAD与天正建筑
课程11: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12: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课程14:建筑工程法规
课程15:建筑工程测量
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 课程16: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能力
课程17: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8: 钢结构工程施工
课程19: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
课程20: 建筑节能技术
课程21: 建筑设备与识图
课程2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课程2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概预算能力
课程24:建筑工程承揽与合同管理 工程管理能力
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
课程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 课程27:员级实务
课程28:综合实训
能力应用培养阶段 课程29:顶岗实习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以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重要复杂的工作,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充分调研,听取教育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的意见,并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篇7
【关键词】可视化 互操作 保护配置 智能成单
1 研究背景
赣州电网网络结构、运行方式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电压等级多样化,存在较多的不规则接线形式,保护配置形式不尽相同,而且电网内的保护装置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整定原则灵活多样,需要处理众多的定值限制条件,这些使得电网的整定计算较为复杂。为解决这一问题,赣州供电分公司使用一套由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采用全图形的界面,实现了继电保护定值整定与管理高级应用的智能化。
然而,继电保护配置目前仍然是依靠人工汇总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不仅编制汇总时工作量大,而且不够直观,对专业知识依赖程度高,不便于调度人员在事故处理时快速准确查阅。其次,在编制日常检修方式单时,继电保护人员常常依赖记忆以及经验编制与一次方式相适应的保护配置,存在漏写关键配置(如加停用备自投联切压板)或误写保护定值单号的可能性,电网运行存在人为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一套赣州电网保护整定可视化配置与智能定值单系统软件,主要实现继电保护方案配置的可视化功能,具有与赣州电网一次方式变化相对应的继电保护定值配置可视化功能(包括继电保护定值单号、保护范围、重合闸信息等)。同时,基于专家系统智能匹配技术,实现了与一次方式变更单相适应的继电保护变更单自动生成功能,即继电保护变更通知单的防误模拟和智能成单功能。
2 可视化与互操作
目前地区全网的继电保护定值配置大多以表格形式呈现,运行方式技术员、调度员等相关工作人员仅仅依靠SCADA查看网络现状。因此,考虑采用全图形化交互界面。
早期的电力系统高级应用软件,由于厂家不够重视等原因,很多功能无法达到实用化甚至功能建设尚不全面,因此,很多外挂式的应用软件填补了市场空白。
这些外挂式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应用,往往都是采用自建系统、各自为政的模式,电网的静态模型和图形画面全部都是采用非标准格式。外挂式应用软件刚刚完成调试后的投运初期,由于电网网架和设备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功能可以按预期设计可靠应用。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网架的规模和设备类型都发生变化,这类外挂式应用软件要保持可持续化应用,就必须及时对电网模型和图形进行维护。这就导致远动人员或使用人员需要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额外增加了极大的维护工作量,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损失。久而久之,很多外挂式应用软件因为维护不善导致闲置。
本文所述可视化和互操作,是基于公共图形SVG标准和IEC61970 CIM标准设计和实现的,分为紧耦合和弱耦合两种模式。
基于SVG公共图形标准,实现高级应用所需的静态建模功能和运行态功能,实现可视化应用,所见即所得。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实现各独立操作或功能的动态链接库,支撑整个软件的应用。
基于IEC61970 CIM模型标准,实现支持任何遵循统一标准的第三方SCADA/EMS系统电网模型文件的读取、解析和自动入库,同时实现反输出和对外生成功能,向第三方系统提供电网CIM静态模型文件,包括电网设备台账参数和连接关系等。
基于电网CIM静态模型文件和SVG图形文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技术,实现图模一体化解析和应用,生成满足继电保护配置和智能成单业务所需的对象(电网模型)和环境(图形化配置、可视化浏览和防误模拟图形自动操作)。
电网网架和设备的变化是阶段性的,而且文件解析需要消耗一定的运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一般地区电网模型CIM文件的解析需要数秒到数十秒),不能满足某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力系统高级应用。所以,电网模型CIM文件和图形SVG文件一般都采用弱耦合模式进行解析和应用。
电网运行实时数据的获取,其模式关乎高级应用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而定。以往常用的方法是建立IEC104接口或IEC61970 CIS接口实现,即紧耦合模式。针对保护配置和智能成单业务,对于实时性数据的要求基本可以忽略,因此也可以采用弱耦合的模式。即启动业务应用前,下载SCADA/EMS系统生成的CIM文件进行解析,同时获取电网静态参数和运行数据即可。
互操作应用功能,主要是可以支持第三方非控制类高级应用(如理论线损实时计算、变压器经济运行分析等)的即插即用,减轻这些应用造成SCADA/EMS系统的机器负载和网络资源,避免造成性能影响,提高其运行稳定性,这对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
3 应用情况及效益分析
保护整定可视化配置与智能定值单系统软件已经在赣州电网投入应用,系统运行稳定,人机交互友好,决策内容准确可靠。
篇8
关键词:美术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特色学校创建促进“学困生”进步的研究》的成果论文。
所谓美术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校教学环境下,智力正常,在同类群体中,美术学习水平较低,在美术学习中感到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美术教学要求的学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一个素质全面的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甚至对国家、民族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宣言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列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素质的高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
一、美术学困生的成因
(一)教师因素
美术教师常常忽视美术学困生的存在,他们往往喜欢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学困生往往不会进行更多的关心。教师与学困生缺乏情感的交流,加上成绩的不如意,从而导致这些学生放任自流,自我放弃。
另外,出于对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的追求,美术教师常常心情迫切,甚至急于求成。比如,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在素描静物的基本形体还画不好、透视尚不准确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进行色彩的绘制,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即使个别色彩感觉很好的学生也会因为素描静物不过关而最终停滞不前,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来说,难度就更大了。
(二)学困生自身因素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源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大都处于15至19岁之间,正值少年期的结束期和青年期的开始阶段。他们的心理尚不稳定,表现为易变和冲动,这时候教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生活的环境都能改变他们的心理走向,甚至是逆变。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被尊重、渴望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产生自卑、逆反的心理倾向。
就文化程度来说,初中毕业的水平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需要,但就美术基础来说,却有着较大的差距,零基础的大约占到70%左右。这意味着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美术技法都要从头开始,这种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一部分学生自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从而主动成为学困生。
自卑、缺乏自信心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学校来的学生,初中时没有上过美术课,学习基础薄弱,成绩不尽人意,经常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眼,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使其产生自卑、焦虑的心理倾向。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没有美术学习的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加上意志力不强,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不喜欢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逐渐成为了学困生。
学习方法的欠缺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因素之一,美术课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学习方法,虽然很用功,学习效果却不好。比如素描学习中形体和调子的问题,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形体优先的原则和调子排列变化规律,导致自己常常在基础形体上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法提高自己的成绩,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三)家庭、社会、学校因素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有重要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说:“每个学生都在‘生物一心理一环境’的复杂系统中生存,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必然会受到环境系统中种种因素的影响。”
网络化的社会带给学生的冲击越来越明显,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上网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泛滥、海量的信息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鉴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网络的游戏性和刺激性使得他们不能静下心来,甚至迷恋网络,不能自拔。长时间的信息浏览,容易造成思维被信息控制的后果,出现学生感情冷漠、真情不再,甚至交往困难。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认为学习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弥补,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习困难。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教师,这些就业门槛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波及到美术的学习。同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既担心就业困难,又担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造成不公平竞争,使他们无法轻松地学习和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提供了学生最初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因此,家庭的结构、处事态度及生活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以2012级的2班为例,就美术学习而言,17%属于优秀的,成绩在85分―95分之间;55%属于中等,成绩在65分―84分之间;18%属于差生,成绩在64分以下,其中2人不及格。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差生的家庭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父母离异,缺少父爱和母爱;有的是重组家庭,使子女找不到归宿感和家庭温暖,怨恨自己的父母;有的家庭价值观片面,“能挣钱就行,吃好玩好第一”,使子女也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生活习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吃喝、穿戴,宁可饿肚子,也不丢面子。此外,还有的家庭保守专制,导致子女自卑心理严重,孤独不合群。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这种单性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都会产生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张扬无节制,缺少纪律意识;有的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另外,人们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应该以音乐课为主,唱唱跳跳就可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因此,虽然美术课在一定程度上地位有所上升,但事实上美术课作为“副科”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设备,美术课都和其他文化科目有所差别。
二、美术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习方法,避免学困生形成
对于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种能力正是他们所普遍缺乏的。例如,在对美术理论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常以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技能练习中,不积极发现规律,积累技巧,而是以机械练习作为提高成绩的途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技能、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已有技巧和新技能之间寻找契合点,新能力是在旧能力基础上的累积,而不是另起炉灶。同时,在美术知识的掌握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积极探索知识点之间、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加以利用,形成知识网络,减少遗忘的几率。
此外,美术作品鉴赏可以和历史课加以贯通,因为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另一种历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个侧面。造型不准的学生可指导他们多画画石膏素描;色彩画不好的学生可多临摹一些印象派的绘画;对于画画拘谨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临摹奔放的作品,象席勒、门采儿等;需要提高构图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看看大师的作品,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
(二)善待美术学困生,优先面向美术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大多是基础较差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往往觉得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这种感觉更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帮助他们合理认识自我,多和他们谈心,珍视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困生找到位置,实现价值,从而乐于学习。
例如,在美术技能的练习课上,教师应以欣赏的心态面对学困生,平和的语调、微笑的表情,都是学困生进步的一种力量,多帮他们进行示范,逐渐树立他们学习美术的信心,使他们感到“我也可以画好”。另外,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要多为学困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只要他们举手,就让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感到教师心中有他。
(三)分层次教学,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
五年制学前教育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教师来说,不能搞一刀切,这样会造就更多的学困生。而分层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实行阶梯目标,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让差生变优、优者更优。例如,在色彩的教学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构图合理、色彩协调、15个色阶以上;而对学困生的尤其是:构图相对合理、5个色阶以上。这样就可以保证人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的优势,互相带动,把同学友谊转化为提高成绩的动力,同时优等生在指导学困生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升华。
(四)做好多媒体教学课件,吸引学困生注意
虽然有的学校多媒体设施不尽完善,但教师还是要尽量备好课,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的很多优势都是讲解和板书无法比拟的,它通过音、影、像的结合为美术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学困生也会被吸引,从而在快乐中学习,在欣赏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学困生的进一步转化。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多维的,成因的多面性也要求转化的策略与之相适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使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学困生逐渐脱“困”,成为学优生。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篇9
一、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理化学是由物理、化学、数学等知识构成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结构化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宏观、微观规律。现有的本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包括物理化学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物理化学理论课程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原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现象来验证理论,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物理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很难将其与实际相联系,然而,物理化学所包含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广泛存在。与其他以应用为目的的课程,具有本质的不同,实际应用更注重最终结果,很少对于原理、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这导致物理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体现。社会、企业需求人才与现有高校培养的人才严重不匹配,因此,必须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当前部分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而提出的变革性改革。物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更需要转型发展,以应用为中心开展教学。基于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这一主题,提出物理化学课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1.授课内容改革
现有轻化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授课内容大体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等理论。其优点是知识体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相关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完善,即使是18世纪形成的知识点、化学规律也系统的包含,因此,非常适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然而,其缺点是现有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局部性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热力学部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换及反应热效率等系统知识,其中包含的热力学参数有热、功、内能、焓、熵、自由能等,这些知识系统,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人员或操作人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几乎很少涉及。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只需按照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即可,而无需对工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即使企业在进行技术改进、创新过程中,涉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分析,也仅是对部分理论的应用,不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理论知识更适用于一个企业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在企业还没有进行生产时将某个实际项目中涉及的问题通过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可看出,高等教育教学的原则是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企业技术人员需要理论知识,但需要的程度可以是不系统的。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就是要适应企业的需求,那么,相应的课题内容也必然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发展也是基于本地的需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地方企业的需求,辽东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应该以辽宁地区相关企业需求为主,兼顾其他地区相关企业需求为辅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因此,课程内容改革需要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辽宁地方企业和其他地区企业技术人员需求知识的调研、总结。对相关企业调研,总结企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构成体系,分析知识的需求重点。第二个阶段是基于企业需求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相关企业技术人员涉及的知识,则在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时保留,并重点讲授。对于企业不涉及的知识或涉及较少的知识,仅是从学习角度,体现物理化学完整性的知识,可作为学生辅助学习知识。第三个阶段是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产品更新、工艺改进,必然涉及知识的更新,因此,课题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对企业需求的不断完善。
2.授课方式改革
现有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优点是通过学习学生可对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缺点是学生学习后,总是在问学了有什么用?实验教学的优点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验证、分析、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缺点是实践方式死板、学生仅是为了验证知识,而不是去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点应该是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然而,现有高等教学的优点恰恰不是企业需求的。企业需求的恰恰是我们所最不具备的,也就是现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缺点。在授课内容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授课方式也需要进行改进。现有理论教学授课方式的缺点是学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那么,在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通过理论授课告诉学生有什么用。与之对应的授课方式可考虑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人员共同授课,校内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企业兼职人员讲授实际应用的知识,从而完善知识的传授、应用。
现有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应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增加创新型实验,针对企业生产的某个实际工艺流程,对工艺流程进行了解、验证、提出问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创新型实验室可以是教师的研究课题中的某个工艺技术,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生产中的一个流程,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考核方式改革
现有的理论课程教学考核形式以考试为主,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核心。优点是可系统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缺点是不以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核心。结合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也应该以应用为主。考核的核心是在实际应用中的知识,因此,物理化学课程考试可包括理论知识的系统考试、实际应用知识考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考核三个部分,相应的成绩包括平时考核(10%)、理论知识(20%)、企业应用知识(30%)、解决问题应用知识(40%)。
篇10
职业能力标准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能在物流企业或其他企业从事供应链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大胆引入“职业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工程为导向”等课程改革思路。
一、“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项目化改造按照企业(行业)调研――调研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形成学习情境(项目)――教学实施――对比分析的路径推进。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运输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二、“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1.明确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
物流运输是物流的核心功能,《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课程旨在为货物运输企业、物流企业运输作业部,兼顾生产企业和商贸连锁企业的运输部门,培养业务操作管理员(提/送货员、积载配货员、理/验货员、信息处理员等)、运输项目主管、运输部门经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培养学生具有物流运输业务市场处理与开拓能力,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和调度指令、整车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零担货物运输作业操作和业务流程设计、特种货物(鲜活、危险、大件)运输作业组织和关键作业优化、审定运输合同内容和处理货物运输事故、初步核算运输成本支出、初步评价运输服务绩效的能力,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对运输模式、运输组织及运输基础设施的未来可能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为其掌握有关运输供需的知识以及成本核算与定价提供一定的方法论,试图培养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基本知识,掌握物流运输管理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从事物流运输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2.“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路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十大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项目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模拟运输活动的工作情境,把工作过程采用项目化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认识到每一项运输活动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要点
本课题的研究是将职业能力标准充分结合到教学内容中,把职业能力标准细分为知识目标(应知)和能力目标(应会),并以之作为我们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细分为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等能力。同时把这些能力目标融合到基于物流工作过程而划分的任务中去,然后通过这些任务的驱动,真正让学生掌握真实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掌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有了很实在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添了砝码,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4.“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物流运输市场调研;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等项目主题,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秉承我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办学理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运输管理》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坚持项目化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以物流运输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框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各项目注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技能训练,注重体现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相互结合。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过程。
(1)将职业能力标准细分
①具有运输市场调研能力和制定运输计划能力;②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能力;③水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④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⑤航空货物运输组织能力;⑥集装箱货物运输作业组织操作能力;⑦联合运输组织能力;⑧物流运输管理决策能力;使学生具备一线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2)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如下项目
①项目一:物流运输市场调研
运输市场是运输生产者和运输需求者之间进行运输服务产品交易的场所和机制,是运输活动的客观反映。在完成运输任务前,首先要对运输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情况,为企业的运输生产做出合理安排。市场部组织工作人员对物流运输市场进行调查,调查货主的运输需求、运输供给情况,对运输市场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做出本期的运输生产计划。
通过课堂上讲授物流运输市场的分类、运输市场的特征、运输市场的竞争、运输合理化的措施,组织学生对不同运输市场进行调研,分析运输市场的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通过本项目的训教,使学生掌握了运输市场调研的方法和调研的内容,具备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制定运输计划,制定运输车辆和线路的能力。
②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组织及运输作业
公路运输是现代物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目前全世界现代交通网中,公路线长2/3,公路运输所完成的货运量占整个货运量的70%~80%,货运周转量约占10%。在各种运输方式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做好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应在掌握一定货源的基础上,根据货物结构的不同,合理调配和使用车辆,做到车种适合货种,标重适合货重。
在本项目中,要使学生掌握公路货物运输的组织方法,运输路线和时间进度的安排、装载计划、计算驾驶时间、本地送货的组织。能够使用节约里程法对配送中心的运输配送路线进行设计与优化。
③项目三:水路货物运输组织
水路运输具有运输批量大、运输成本低、占地少、投资少、劳动生产率高、航速低等特点,特别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海洋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形式,是国家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水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班轮货物运输业务程序、货物交付方式、班轮运输的主要单证、货运班轮单证流程;掌握租船运输业务的主要租船经营方式、租船运输业务的程序。
④项目四:铁路货物运输组织
我国幅员辽阔,铁路运输是陆地交通运输的主力,比其他的运输方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铁路运输具有适应性强、运输能力大、安全性高、运输速度较快、能耗小、环境污染小、运输成本低等特点,适合于经常且稳定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是中长距离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了解铁路运输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掌握铁路货物的托运、受理、承运、装卸、到达和支付;铁路运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铁路货物运输费用的核收、计算;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程序。
⑤项目五:航空货物运输组织
航空运输具有高科技性、运输速度快、机动灵活、安全舒适、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运输成本高等特点,适合于长途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及邮件运输。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流程及主要单证、国际航空货物运单、国际航空货物运费等内容。
⑥项目六:集装箱运输组织
集装箱运输是以集装箱为载体,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中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和大型运载车辆进行装卸搬运和运输。它冲破了过去交通运输中的一切陈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独立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最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在世界物流界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运输方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熟悉集装箱的类型及标识;掌握集装箱货组织形式;掌握集装箱货物的交接地点和交接方式;了解集装箱的装箱方式和集散方式;了解集装箱海上运输管理。
⑦项目七:联合运输组织
货物从出发地到最终目的地的完整运输过程可能不仅使用一种运输方式完成,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输工具,通过分段接力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这就是联合运输。联合运输不是一种新的运输方式,而是一种新的运输组织形式。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多式联运业务组织方法中的衔接式多式联运的组织方法;掌握联运站的运营管理。
⑧项目八:物流运输管理决策
运输是现代物流的重要职能,其管理与作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整个物流的运营成本、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搞好现代物流的基础之一就是准确的运输决策。根据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统计资料来看,物流运输成本要占到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对于许多商品来说,运输成本会占到商品价格的4%~10%左右,可以看出,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要比其他物流活动大得多。在本项目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决策是:对载运工具的选择、运输提供商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运输能力的配备等问题。
每一个项目为完整的一个工作过程。
(3)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课程的学业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70%+期末考试×30%两部分组成。在每一个项目训教过程中,围绕项目的训教目标,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任务完成质量、团队精神进行综合性考核。过程考核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完成该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总结
《物流运输管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在物流运输市场调研项目中,同学们能够根据老师上课时讲解的运输市场调研的各种方法和案例分析,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结合实际调研工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种运输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金廷芳.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 上一篇:考古基本知识
- 下一篇: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