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古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朝阳区主要做法
1.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于2014年出台《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主要亮点一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地址不受数量限制;二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无须现执业医疗机构同意,可直接申请医师多点执业注册。
2.积极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并按照“服务优先、片区布局、组团协作、分级医疗、信息共享”的工作原则,在朝阳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各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从而形成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础,合理布局、服务能力相对均衡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
3.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医疗机构。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四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二、今后工作建议
1.深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总结评估我市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开展情况,逐步放宽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条件,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地址数的限制,最终实现医师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
篇2
关键词: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提升
一、引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考古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强调在保护前提下,发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倡导文化遗产与人、与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陕西是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最多的省,"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陕西大遗址保护已成为惠民的新路径。由此,本文将立足点放在陕西,并选取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科研及教育功能的提升。
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综合功能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先是在保护国家资源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地,其次它又是向广大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兼具科研、教育和游憩的功能。
考古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考古性质的科研工作不会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所以,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撑:对于规模较大和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考古遗址可考虑在公园内设立规模适度的科研中心,用于考古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存放与修复,同时为适度的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条件。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而要实现教育功能必然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支持,由于一般考古遗址的可观赏性较差,而广大观众的考古知识又较匮乏,所以考古遗址展示设计应该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提升
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以秦始皇陵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浏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考古遗址精神价值以及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的观点是在已有的运营成熟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基础上建立秦代文化遗产资源展示示范高地。
(一)多方位文物资源展示
秦陵博物院是秦始皇陵考古遗址公园内最受旅游者欢迎的景观节点,而文化遗产资源展示是博物院最重要的解说手段。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拥有保护性展示、陈列式展示、复原性展示以及间接展示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为主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部分构成,是陕西秦文化展示圈的重要区域,整个博物院的展示体系都建立在各类遗址的基础上,强调原址展示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完整本真地展示遗址原貌或者现状,带给观众真切感受。秦陵博物院的展览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的三个秦兵马俑坑的展示,完全在秦代俑坑的基础上建成展示大厅。
2、以秦陵封土,9901、0006陪葬坑的展示为呼应
秦始皇陵9901、0006陪葬坑陈列厅展厅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多种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室内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能够保证合适的温度及湿度,并大幅度节约能源,为文物考古、遗址保护以及参观游览提供理想环境。9901陪葬坑的考古发掘工作将在展厅内继续开展,并使其与保护、展示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更为真切的参观感受。0006陪葬坑则进行原址展示,重现遗址发掘现状,带给观众真实的展览效果。陈列在展厅内的典型文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应的讲解导览服务等,共同向观众全面展示这两个遗址坑的文化内涵。
3、以文物陈列厅的展示为补充
坐落于秦俑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厅既展出有两乘秦陵彩绘铜车马,又定期举办一些高质量的临时展览,通过对陵园内发现的城垣基址、地面建筑遗址、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陶窑遗址、石料加工场遗址等重要遗迹以及出土的典型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增加观众对秦陵布局、陵园规模、遗址与文物埋藏的基本认识,丰富了秦陵博物院的展示体系。
(二)帝陵微缩景观展示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帝陵封土占地面积庞大,旅游者很难全面的观赏到帝陵恢弘的整体风貌,因此可以根据帝陵的形制按比例建造帝陵微缩景观作为展示的一种手段,建造时可以参照锦绣中华建筑微缩景观。
(三)文物修复参观项目
文物修复参观项目是为文物古玩爱好者和收藏者提供的可以近距离观摩文物修复的体验项目,在修复场所内,邀请文物专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为体验者讲授文物修复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的修复手段现场向体验者展示对残损文物的修复工作,从而让旅游者真正体会到文物修复的神秘所在。文物修复参观项目可以定期举办,以为旅游者提供最为真实的文物保护体验。
(四)模拟考古
考古模拟是通过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形式,由考古专家对发掘文物的要求进行现场演示与讲解,同时向活动的参与者教授考古文物发掘的基本知识及要求,让活动参与者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考古文物发掘,是一种为喜欢考古的非专业人士和考古实践者提供的可以亲自动手发掘文物的考古体验活动。模拟考古是一项独特的考古体验项目,园区三大功能完善后可以定期开展,可作为固定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推广。
(五)秦文化论坛及交流促进会
篇3
销售热线:010-89506467
《探索潜意识》
价格:20元
弗兰克尔是一个实践性的研究者,他的研究取向,让我们想起了勒温所倡导的,但却长期被主流心理学界忽视的“行动研究”的学术传统。
《精神分析导论演讲新篇》
价格:25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他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
价格:32元
卡伦・霍妮是著名的女精神分析学家,新精神分析或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霍妮的学说主要是针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批判,她认为人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文化是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
《理解人性》
价格:22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观点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颇大。
《心灵考古》
价格:29元
把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意识和行为层面引到了人的早期经验和潜意识层面,为人类了解自己、认识自身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未发现的自我》
价格:28元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荣格在心理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人民军医出版社
销售热线:010-51927252
《应用功能性食物防治高血压》
价格:22元
本书介绍了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55种和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拒食或少量的具有升高血压作用的食物9种、中药9种、西药16种。
《老年调养新知识》
价格:25元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养生靠调理,将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什么别有病》
价格:27元
在总结前辈养生之道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当今社会的现代中医、营养、养生之道。
《拨开营养的迷雾》
价格:25元
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营养书,反思营养,重识营养;一本写给对饮食营养比较关注或已有所了解的读者阅读的书。
《影响一生的101条健康箴言》
价格:18.6元
这是本保健语录,这些保健语录均系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此外,还有当今权威养生专家们的健康忠告。
《一点穴位全身健康》
价格:39.80
本书图片清晰,穴位准确,教授方法简便易学,使读书能很快掌握要领,进行自疗或帮助家人、朋友,快乐运用于生活中。
《体部CT基础》
定价:138元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精致的表格和精美的图像告诉读者CT扫描和诊断的基本知识,引领初学者快速入门。非常适合影像专业的研究生、住院医生学习。
《体部磁共振成像》
篇4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 双语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是一门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数学、光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生物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像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医学等很多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提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双语教学的语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专业文章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翻译水平上。而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2 电子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发:
2.1 教材的选择
选择中文授课蓝本,和对照电子专业新编实用词库英文参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国外经典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从中选择总论和各论中的掌握要点、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的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章节。
2.2 教学方法
(1)把上述讲授内容中主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基本知识点用双语板书。(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基本知识点用中文讲解,同时穿插讲解常用名词术语、概念的英语表达法;对高频常用专业词汇,可以采用图解、实验示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3)优秀的课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点;然后使用英语准确表述此知识点;最后用中文举例进行说明并作简单小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中文与英文之间灵活变换。(4)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英语提问,知识点英语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英语口语表达。(5)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用英语归纳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6)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中英两种文字来完成。(7)每次讲新课之前,用英语复习归纳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做适当的课堂提问。(8)8课时的实验教学,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软件,用在课堂上对专业英语术语的了解来加强对Matlab中的函数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命令查找函数文件,阅读文件中出现的关于函数功能、调用格式等的英文说明。
2.3 问卷调查
问卷一:了解调研对象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听课的兴趣、效果和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等。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问卷二:定期举行观摩教学,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听课、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教学观摩的专家、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意见和建议。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考题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约占30%,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术语英文表达法的掌握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和答卷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之一。(2)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书面作业的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书面作业要求用中英对照作答。
2.5 辅助网络教学平台
本学院已建成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站采用中英文对照、层次清晰、界面友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课程的中英文教案、课程辅助知识点的补充外,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英文资讯。建立了大量的学科相关国外学习资料网站链接,例如TED talking的链接,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通过留言板、论坛,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问等,以促进教学相长。
3 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英语水平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生不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听说读能力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文献阅读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互动性好,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相对传统教学,本文研究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XJG2012-3-10,XJG2012-1-8
参考文献
[1] 石霏,王加俊.《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4-64.
[2] 杨淼,张宏远,李丰林.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教学[J].科教文汇,2011(4):100-101.
[3] 张桂敏,汪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107-108.
[4] 胡异丁,梁淑芬.“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53-153.
篇5
1. 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目前,计算机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充积着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缺乏形象直观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鉴于目前学生负担已很重的情况下,学校计算机课时安排也不可能太多。因此,计算机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近年来,我校先后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2. 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我校计算机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我校学生有来自市区的也有从各省市农村学校来的,水平层次不同。我们在课程基础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设计,让学生学会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选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让学生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命令的操作,学会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课题。此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训练,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 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鉴于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精心培养这些尖子人才,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特长。
4. 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篇6
(一)从高校开设人文课程的实际看,具有独特的客观条件。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相当少,更多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历史、哲学、教育、美术等是少之又少,而作为大多数理工科高校基本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必然成为承担培养人文素质的重镇。再从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看,古代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背后的文化趋向鲜明,蕴涵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徐仲玉主编《大学语文》带有明显的“国学”色彩,钟情于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品位和情趣,共收录从先秦到现代65位作家(包括无名氏的《诗经》《汉乐府》)共96篇作品,其中的“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学作品83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十余篇,包含《诗经》《论语》《老子》等经、史、子、集的经典选文,与现代作品数量相当;唐宋诗词文多达42篇,占总选文量的一半,颇能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可谓“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的范本。鉴于此,大学语文就成为传播国学的最佳课程。
(二)大学语文传承国学的学科优势及特征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较,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高校专业课以及基础数学、物理等颇带枯燥,而政治、法律等太实,大学语文则作为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与人文课程,散发着灵光,洋溢着文学与文化双重魅力,人文色彩浓厚,可以陶冶思想情操、升华生活趣味。其特征还在于:1.文史哲涵摄、文理兼融、多学科交叉。内容主要是涵盖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可以兼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学、伦理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艺术批评、美学等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可与自然科学有某种联系;而且作者众多,亦包括科学家的美文,可以做到文、史哲、理秘响润通,特别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互渗融合。2.靠语言功能优势,且注重与心灵、生命对话。学生可与古今一流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家、小说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交流与精神对话,倾听对人生万象、宇宙万物深邃的思考,对人的生存困境的透视,以及对真善美的恪求。3.以情感人。传授知识以及传扬国学精神时,不是靠灌输而是以细腻、丰润的情感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熏染,使学生获得更持久隽永的心灵陶钧和审美享受。4.归宿:人格培养。在闪烁着智慧和真情光芒的作品中,获得知识的熏陶,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真义的感染,激发其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担当感,最终归于人格境界的提升。5.可通过感受画面美与领悟意境美传承国学。6.重视生命感悟,想象卓特,以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大学语文传扬国学的路径与方式
(一)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思想上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转变教学理念,微调教学目标,重新制定培养方案,将传统人文素质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并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具体有:1.大学语文教研室专门成立国学教研组,或者大学语文教研室可改名为“大学语文与国学教研室”,或以大学语文教研室为基础建立国学教研室。2.本科通识教育中开设国学课。3.整合相关学科,设国学选修课。4.有条件的,可成立国学教研所。
(三)推进教材的改革,彰显国学意味。当前教材传统文化篇章已较多,但还需加推进教材改革,使其更加彰显国学意味,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增添了大学语文课的自身魅力。内容择取上,加大国学容量,一方面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人文佳作,尽可能涵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哲学、伦理、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上要文质兼美、多种多样,包括诗文、著述、演讲、随笔、日记等,还可包括哲理故事、名人传记等,以激发想象,启迪智慧。结构上采取全新方式,如可根据国学整体特点与时代要求,进行内容的分类整合,以“天人关系”为中心,确立“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四个维度,在每一维度之下,含摄丰富多彩的内容。附录部分,不仅有常用工具书简介、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例释、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例释、常用修辞格例释、诗词格律简释、文学欣赏技巧以及历史朝代简表等,还应有国学基本知识与国学发展史,如古代典籍体系(经、史、子、集)、古代目录学体系、儒释道典籍常识、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等,特别是国学的基本特质、基本分类、基本精神等。
(四)教学上,创造性地展开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1.讲授内容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精讲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学精品文章。2.讲授时重视文化分析,充分挖掘作品背后的国学内蕴与精髓。如渗透儒、释、道深层文化;挖掘异彩纷呈、宏富博大的人格魅力,包括爱国情结、自强不息精神、济世情怀、独立自由人格、现实关怀意识等;贯穿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讲清中国最高的文化理想:和谐。3.利用课堂和作业,熟背经典,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史记》唐诗宋词等。4.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可采用课堂讨论、启发探究、自主研习等多种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凸显图像化、传媒化、多样化,并逐步实现全程多媒体教学和网上教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教员首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敢于当“杂家”,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身的国学视野、国学知识与国学素养。2.整合资源,引导文史哲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3.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著名大学国学院的定期国学培训。4.聘请校外名家做兼职国学教师。
篇7
每件事情都应该知道一点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字面意思为自由教育,但其涵义却非常丰富。liberal edu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腊时期给区别于奴隶、工匠等那些听从他人命令进行工作的人的“自由人”教育,而自由人则往往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
到了近现代,liberal arts education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代名词,它强调对“人”的教育,而不是对“技艺”的教育。它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具广博的知识背景、能独立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的健康个体。它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全面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博雅并非仅在西方有之,在中国也是存在的。像中国儒家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体现的是一种使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想。之所以这样理解,那是因为博雅教育指的是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精神,一种培养通识而非仅授予某项知识的学问。是以,这种教育可以超出国界的限定。
当年,去北京参加会试,点了翰林。这位湘乡来的“老农”(章太炎语)便踌躇满志,以为天下学问尽在于己。等到他遍拜当时北京的文化精英时,结果发现人家所谈的学问,竟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爽然若失的曾氏,这才知道以前所习的八股制艺,其实只是块用过后就该扔掉的敲门砖。他在家书中感叹道:“此中(指科举制艺)误人终身多矣”。曾氏从此发奋向学,转益多师,最终凝成了具有博通风范的“士大夫之学”。曾氏的士大夫之学,是一种“无用之学”,但是他以之治军,练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湘军;以之从政,成为一代中兴名臣;以之治学,则蔚然成为儒宗。
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对博雅教育的总结最为精辟:“每件事都知道一点,有一件事知道的多一些。”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考察了中国、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博雅教育后是这样总结的,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普遍称为素质教育,美国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 香港称为博雅教育,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虽然对博雅教育的叫法不同,但是各方面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大学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认为所谓的博雅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里所讲的博学就是博雅,这里所讲的笃志就是专业。
由此观之,博雅体现的是博,博之后方能有雅。博雅教育传授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一种体现人生终极关怀的教育方式。
内在价值的终极性
谈到博雅教育,有一个概念无法逾越过去,这就是人文科学,什么是人文科学呢?
从学科分类上来讲, 中国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而人文科学则从属社会科学。 美国通常分为自然科学 (sciences)、人文科学(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三部分。 人文科学,即humanities,顾名思义,是有关人的学科。
《大英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的界定是:“人文科学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人文科学是一门对人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定义最贴切、最直接的一种学问,一般人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等等。”照这个界定,人文学科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
自然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的问题,而人文学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是不同的,是什么不代表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也不代表是什么。这个道理在英国哲学家休谟那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从工具性和功能性考虑,人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产生的影响是缓慢的,具有渐进性和积累性。一项技术的发明或者一个管理理论的产生,马上都会引起生产方式或者管理方式的变化。比如袁隆平的小麦改良,蓝海战略理论的应用等等。但是,文艺复兴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性,不等于人文学科没有“用”。人文学科的功用最主要的就是“教化”。黑格尔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
既然人文科学是这样的价值追求,那么博雅教育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科学与博雅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挑战与出路
在市场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文教育与博雅教育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可以发现,我们的博雅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夹攻,一个是从上到下的国家意志、另一个是从下至上的市场和风俗的力量。两者之间各自独立,还好对付一些。一旦它们整在一起,我们就更加艰难了,这就是博雅教育面对的问题。
既然现代社会都是倾向背离它的,我们为什么要守住博雅或者是人文的东西呢?因为现代社会,不管是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都是工具主义、经济主义的,用经济的语言来定义社会制度,这就是我们的博雅教育处于守势的原因。我们不是要学哪个制度,也不是要经济自由主义,我们唯一的根基,就是人类生活固有的内在价值。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现实的力量,都有背离人类基本内在价值的倾向,从而总要有一部分人担当守护者的角色,这与古代、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都没特殊的关系。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顺应一时的潮流,而是要守住和激活人文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源流,防止此起彼伏的潮流变成泛滥的洪灾。
篇8
初学中国法制史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浩瀚的法制古籍该从何着手,读哪些书?即使从事古代法学研究的学者,也要思考自己研究的课题应当参考那些书,前人在哪些问题上已经作了研究,研究到了什么水平?如何准确、快速的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以及某一类文献的渊源流派、学术价值如何,这些都是读书治学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一些中国法制史籍目录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般目录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古典目录学的创立与发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指篇名或书名。篇名也称细名、小名或小题;书名也称总名、大名或大题。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目录由一书的目录和群书的目录之分。
一部书的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汇集后的成品。一书的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游泳,但是要了解某类典籍有哪些书,某些书的大致情况如何以及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等问题,就必须求助于群书的目录。
我国古代正式的目录学,当自西汉时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始,但是把目录称学,却是从宋代开始的。什么是目录学呢?古今中外有许多讲法,结合中国古籍的特点,姚名达的讲法更符合中国古籍目录学的实际。他认为目录学的任务是对文献分类、编目、提要,目的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所起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能够“即类求书”,进而“因书就学”。即一书目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它不仅要对众多的书籍提要、编目,同时要做出科学的分类,透过这种分类的表层,要能使读者了解各类学科的面貌及其学术上的渊源流变,还要解决人们对某一学科或某个专题的文献迫切需要。
古典目录学是目录学的一部分,它的时间断限是从目录事业兴起的西汉开始,直至近代图书目录学的逐渐兴起。它的历程大体上和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目录事业、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状况便成为古典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创立
1.《别录》与《七略》
汉成帝时我国第一次有领导、大规模的、较全面地整理和编制群书目录的工作,由刘向负责,按照图书的内容和性质进行的,其工作程序分四步:
第一步是广泛搜集公私所藏各种版本图书互相对校,校正书中讹误,对杂乱无章的古籍“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
第二步是补阙除复,不足者参校别本补足,重复着予以删除。
第三步是确定书名。
以上各个步骤,刘向称之为“校雠”。校雠工作完成以后,方可缮写清本,并编辑叙录。叙录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校对的篇目;第二,校定的过程,其中包括所据的本子、书本的来源、篇数、文句差谬脱误的情况等;第三,提要,其中包括著者生平、时代背景、真伪、全书大意、学术源流等等。这种写法后人称之为叙录体。当初这些书的叙录都是“载在本书”,尔后又“别集众录”,把各书的叙录汇集一书,是为《别录》。该书成为综合性群书目录的开创著作,它开创了目录学史上的图书叙录的体例,后来的“书录解题”、“书目提要”、“书评”、“出版说明”等就是它的发展。其后他的儿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已较快的速度撰成一部比较正规的综合性目录《七略》。这两部书标志着我国古典目录学的正式成立,集我国上古目录学工作一切优良方法和经验之大成,不但系统著录、揭示了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的重要文化典籍,还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对于指导阅读,评论图书,指导后学以门径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汉书·艺文志》
东汉初年,班固将《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改写成《文艺志》列入了《汉书》成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使人可以略窥《七略》之遗,而《文艺志》的体裁有开创了史志目录的新体裁,创立了群书目录的一个新类别。
(二)“四分法”与“七分法”
1.《晋中经簿》与《晋元帝书目》
图书不断增加,以图书为研究对象的目录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七略》中,书分六类,到魏晋,出现了图书的四分法。
2.《七志》与《七录》
春秋之前,学在官府,其后私人藏书得到普遍发展。到南朝时私人藏书目录无论从收录图书的数量上,还是分类编次的翻新方面大大超过了官修目录。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就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两部私家目录专著。
王俭撰《七志》是依据《七略》。其前六志大致相当于《七略》中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同时新增《图谱志》一类,记地域及图谱,又附佛经、道经二类,总共实际是九类。《七录》与《七志》相距不远。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五录,外篇两录,较之《七志》,他不仅著录图书较为完备,更重要的是把史籍提到独立的部类上,在部类之下又分细类,推动了分类学的发展,对后世的分类也有重要影响。部类的分合、名称更为明细,即使图书更准确地归类,同时便于读者检索,还继承了目录学辨章学术的优良传统。《七录》确立了七分法,对后世目录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史志目录
1.《隋书·经籍志》
从《汉书》开设《艺文志》以来,史志目录并未得到多少发展,这种情况一直到初唐才得以改革。能够代表史志目录发展到新阶段的是我国现存的
转贴于
第二部最古的综合目录《隋书.经籍志》。这部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附佛、道二部),四十类。
较之以往的目录学专著,《隋志》有如下长处:首先《隋志》分部废弃甲乙丙丁,而用经史子集之名。这较为符合古代图书发展的情况,至此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尔后一千三百多年,为公私目录效法,延及今日古籍,也本文由收集整理多按四部分类。其次从著录情况来看,《隋志》以著录当时藏书为主要内容。第三,《隋志》继承刘《略》班《志》的优良传统,序分总、大、小三种,对各个部类的图书的内容、意义、沿革及其学术发展史的关系都作了简要的分析和理论上的阐述,这对于辨章学术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是我国中古时期一部划时代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
2.唐、宋、明史的《艺文志》
在魏征《隋志》的示范作用下,我国在古后期的史志目录进入发达时期,全部二十四史,仅六史有艺文(经籍)志,这一时期便占了四史,除《隋志》外,那便是《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
(四)官修目录
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整理后所编的书目,也就是国家图书目录,自西汉《别录》、《七略》始,历代官修目录甚多,但亡佚也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群书四部录》、《古今书录》;《崇文总录》、《中兴馆阁书目》;《文渊阁书目》、《内阁藏书目录》;《天禄琳琅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而且最巨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它在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目录的分类编排上,编写提要的方法、方式上,还是在指导后人的阅读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总结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方法和经验,重新建立了系统分类的体系,在图书的参考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于图书的使用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部极为有用的目录。
二、法制古籍目录学的特点及其学习的意义
综上所述,可知法制古籍目录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至少它伴随着传统目录学在西汉时就产生;说它新兴,是因为它一直包括在传统目录学中,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独立出来。
法制古籍的范围应当包括历代立法、司法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等制度,各种规章律令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著述和实际施行、运作的记录等书籍。而法制古籍目录学作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个分支,它所做的工作不仅要介绍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历史,同时要对法制古籍分类、编目、提要、提示历代各种律令规章、立法、司法等等制度及法制思想的源流沿革,进而反映历代法制概貌,为一般读者及从事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人员提供工具。
(一)法制古籍目录学的特点
纵观从商周至清末众多的法制古籍,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书籍基本上是按七分法或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法制古籍散存于各部之中,这样就使中国法制古籍带有零散性的特点。
第二,由于古代立法采取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成文法从战国时李悝著《法经》到《大清律例》,历代代表性的都以刑法为主,兼有民事、行政、诉讼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中国法制古籍就很难按照今天的部门法来分类。
第三,从法制古籍的体裁来说,有正史、别史、杂史、编年史、纪事本末、载记传记、诏令秦议、史评、史抄、政书、类书、政牍、公牍、语录、对话、案例故事等多种体裁,因而中国法制古籍具有类型多样化的特点。
第四,就一部法制古籍而言,它包含的内容往往非常
转贴于
广泛。比如《周礼》,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典章制度、行为规范和礼节仪式,也包含着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因而中国法制古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第五,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毁灭文化、焚烧书籍的事例,法制古籍也不免其难,加上流传过程中的散失,就使中国法制古籍带有不完备的特点。
因此必须对这些包罗万象的古籍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对自己的研究有用的资料就想得特别重要。这就决定了要更好的研究法制史就必须掌握法制古籍目录学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法制古籍目录学的意义
1.以古为鉴,以古为师
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在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批判地吸收古代法制文化遗产中有价值的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因此,学习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的首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利用这个工具,充分地发掘古代法制文献,从而借鉴古人经验,为加强和完善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服务。
2.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从作学问的角度讲,学习法制古籍目录学的意义更为明显。中国古代目录学专著从《别录》、《七略》到《书目答问》,基本上是按不同学术性质,将众多古籍分类,编目、提要,并述每一类书的渊源流派、学术价值,因此要了解某书在哪一类、某类有些什么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目录学知识。
另外,作为一个经常要和古籍打交道的研究者,还应当能够考辨古籍,而要考辨古籍,目录学是重要依据。余嘉锡先生曾总结了它的六种作用:(1)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2)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3)以目录著录之部次,定古书性质;(4)因目录访求缺佚;(5)以目录考亡佚之书;(6)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以上是多就传统目录学总体而言的。因为中国法制古籍目录学与它是种属关系,是它的分支,所以,上述目录学的意义也就当然适用于我们所讲的法制古籍目录学了。
3.指示门径,辅导读书
要学习和研究一门学问,光知道某书在哪一类、某类有哪些书。虽然可以依此究学,但常常因同类书籍数量太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所有书读完,加之古籍有优有劣、有深有浅,同一部书还常常有节本、全本、误本、善本等等,治学如果不分优劣、主次、缓急,往往会走弯路,事倍而功半,费力多而收效低。要避免这种现象,能够选择主要的、关键的、最恰当的文献资料,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目录学知识。
篇9
这些问题的探索对于深入了解考古学文化的性质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则可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材料学上对陶瓷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研究,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较之传统的眼观和手摸方法更为精确。通过对陶瓷的硬度、吸水率、烧成温度、耐压性、矿物组成及原料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为探索陶瓷的理化性质提供定量、科学的依据。
登封南洼遗址位于嵩山南麓,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经过2004-2006年三个季度的发掘,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环濠聚落及一大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因而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子项目“聚落形态反映的社会结构”的课题之一。陶器是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遗物的主体,陶系多为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另有少量泥质黑陶、砂质及泥质白陶、砂质及泥质褐陶。出土器物按照用途可分为炊器、盛储器、食器、酒水器、生产工具等,其中以炊器、食器和盛储器的器形和数量最多。观察发现,南洼遗址陶器羼和料种类较单一,基本只有砂子一种。但是,羼砂的具体情况又因器类不同而有异。对这批陶器材料进行深入的、多学科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探讨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及相关问题,深化和丰富对二里头文化的认识,并且可以观察中国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
一、试验对象、内容及方法
1. 试验对象及内容
本次试验测定的对象为南洼遗址十二个灰坑出土的459片陶片,时代分属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三期偏早及三期偏晚(四期早段),这里称之为一、二、三段。一段共六个单位计209件样品,二段共两个点位计87件样品,三段共四个点位计163件样品。样品所属的器类为炊器、盛储器、食器三大类。不同器类中又按夹砂粒度大小分别取样,即泥质、细砂、中等砂、粗砂分别选取陶片,其中偏泥质的76件,细砂质陶161件,中等砂陶157件,粗砂陶65件。选取的陶片以形状较规整的为主,同时为了方便测量和减小误差,所选陶片的长宽通常不小于5cm。
试验内容为陶片的吸水率、显气孔率。
2. 试验设备及方法
(1)试验设备:烘箱(型号:M118425加热器)、天平(型号:LYSY36JA-N/JA)、蒸馏水、干燥器、真空箱(型号:JZ-A1)和真空系统。
(2)试验步骤:实验分为样品预处理和称重两个步骤。
① 样品处理:将样品在干净的自来水中清洗,去除其表面附着的杂物,自然晾干。
② 称重:称重分为两步,即先干燥称重,然后饱水称重。
干燥称重:将陶片放在110±5℃的烘箱中干燥至恒量A,即每隔24h的两次连续质量之差小于0.1%。将陶片放在有硅胶干燥剂的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不使用酸性干燥剂。称量干燥过的陶片重量,记录为m1。
饱水称重:将经过干燥称重的陶片在真空箱中进行水的饱和。称量陶片质量并记录结果为m2v(m2v为真空法吸水饱和的陶片质量,单位g)。每块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以下同)。
本次试验吸水饱和后称重的方法采用的是真空法。真空法的具体做法是:将陶片竖直放入真空箱中,使陶片互不接触。加入足够的水将陶片覆盖并高出10M,让陶片浸泡15min。抽空至100±1kpa,并保持30min,且陶片上看不到气泡冒出。将一块干净海绵先浸湿,再用手拧干水分,用其轻轻吸掉每块陶片表面水分,对于凹凸或有纹饰的表面用海绵轻快地擦去表面水分,然后立即称重并记录下每块试样的测量结果。
3. 结果计算
把试验得到的数据代入相应的公式计算结果。[1]
(1) 吸水率:计算每一块陶片的吸水率E(v),用干陶片质量的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1为干陶片的质量,单位为g。
m2v为真空法吸水饱和的陶片的质量,单位为g。
E(v)表示用m2v测定的吸水率。
(2) 孔隙率:物体中的气孔分为开气孔和闭气孔,本次测定的为开气孔率,又称为显气孔率。用下面关系式得到样品的总体积V(单位cm3)。
式中,ms为真空法吸水饱和后悬挂在水中的陶片质量,单位g。
用下面关系式计算开气孔部分V0(单位cm3):
显气孔率P用试样的开气孔体积与总体积的关系式的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1. 实验结果
本次试验的459个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其中最小吸水率为6.547%,是一件食器钵;最大吸水率为39.983%,为一件炊器深腹罐。最小孔隙率为15.0%,是一件食器钵;最大孔隙率为43.1%,是一件炊器圆腹罐。所有样品的吸水率平均值26.383%,孔隙率平均值为25.8%。按器类分,炊器的吸水率最大为39.983%,最小为16.009%,平均为28.974%。最大孔隙率为43.0%,最小为22.3%,平均为31.7%;盛储器的吸水率最大为27.661%,最小为13.382%,平均为17.663%。最大孔隙率为28.6%,最小为15.9%,平均为22.3%;食器的吸水率最大为16.208%,最小为6.574%,平均为11.342%。最大孔隙率为21.9%,最小孔隙率为15.1%,平均为17.0%。从时段看,一段陶器最大吸水率为39.983%,最小为10.273%,平均为29.787%。最大孔隙率为42.2%,最小为17.4%,平均为32.8%;二段陶器最大吸水率为29.383%,平均为20.354%。最大孔隙率为30.7%,最小为17.3%,平均为28.5%;三段陶器最大吸水率为22.990%,最小吸水率为6.547%,平均吸水率为18.358%。最大孔隙率为34.5%,最小为15.0%,平均为24.1%。
2. 陶器吸水率、孔隙率与器形器类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功用的器类,其吸水率和孔隙率各自分布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之内,即同一时段内不同功用的陶器的孔隙率和吸水率有着明显的差别。以一段为例,炊器的吸水率多在29%以上,盛储器多集中在22%~29%这个区间,食器的吸水率多在19%以下。即使同为炊器,圆腹罐和深腹罐的吸水率也是不同的,圆腹罐多集中在29%~34%这个区间,而深腹罐多集中在32%~38%之间。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陶器的吸水率和孔隙率都是炊器最大,盛储器次之,食器最小。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陶器的孔隙率和吸水率的指标有明显的减少,但是同一时期不同品类之间的差别仍然存在(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各类器物之间吸水率与孔隙率的差别是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对南洼遗址陶器的观察发现,中等砂和粗砂多出现在深腹罐、圆腹罐等炊器中,而尊、瓮等盛储器多为细砂和泥质,豆、三足盘等食器以经过陶洗的细泥质为主,个别也含少量细砂。
有研究者通过对现在仍然使用传统方法制陶的地区观察和研究发现“云南傣族、佤族、藏族、汉族这几个民族从原料上看,都是采用粘土与细砂配比,均已认识到掺入细砂可以增加陶泥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并且懂得根据不同的用途掺入不等量的细砂。佤族、藏族、傣族的陶器以炊具居多,细砂所占比例较大,且有粗砂;汉族的陶器主要做盛储用具,且采用快轮提拉成型,细砂的比例较小。”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制陶者是可以根据器物的功用人为地控制陶器中羼料的粒度和比例的,以此来改变器物的孔隙率和吸水率,达到满足器物功用的效果。
3. 吸水率和孔隙率在时间上分布情况
对所有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在所选的相当于二里头二期早段,二期晚段、三期早段,三期晚段或四期早段(以下分别简称为一段、二段、三段)的十二个单位中,从总体上来看,陶器吸水率的平均值由一段的29.787%,到二段的20.354%,再到三段的18.679%,它是成递减趋势变化的,且变化相当的明显。陶器孔隙率的平均值由一段的32.8%,到二段的28.5%,再到三段的24.1%,它也是呈递减趋势变化的(见表二)。
结合器类来观察,一段炊器的吸水率的多集中在29%以上,二段炊器的吸水率多集中在24%以上,而到了三段炊器的吸水率多集中在20%以上;盛储器的吸水率在一段多集中在22%~29%这个区间,到了二段盛储器的吸水率多集中在15%~23%这个区间,而到了三段盛储器的吸水率多集中在10%~15%这个区间;一段食器的吸水率多在19%以下,到了二段食器的吸水率多在14%以下,而到了三段食器的吸水率多在9%以下。由此可以得出,不同器类陶器的吸水率随着时间的变化成递减趋势。在相同时段内,孔隙率的变化情况与吸水率完全相同。
结合器形来看,单种器类的吸水率和孔隙率在时间变化也服从于这个规律。以炊器中的圆腹罐和深腹罐为例。第一段的圆腹罐的吸水率多集中在29%~34%之间,二段圆腹罐的吸水率多集中在24%~27%这个区间,三段圆腹罐的吸水率在19%~22%之间。深腹罐第一段吸水率多集中在32%~38%之间,第二段多集中在25%~28%,第三段大体处于16%~20%这个区间。同时,其他器形,如鼎、尊、瓮、缸等,也都存在这样的变化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器形的陶器的吸水率随着时间的变化依然呈递减趋势,孔隙率的变化情况与之相同。
那么,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吸水率和孔隙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夹砂陶多出现在炊器和盛储器中。陶胎中的羼和料(砂粒等)犹如双刃剑,其作用具有正反两方面。在炊器中加入砂砾能增强陶器的耐热性,防止陶器因为高温或受热不均产生变形和炸裂,这是古人在长期的制陶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的。但是,在制陶的黏土中掺入砂粒,势必会造成陶胎中产生很多孔隙,掺入的颗粒越不均匀产生的孔隙就越多,而孔隙的大量存在使得水能在这里面存留,造成器物吸水率的增大。材料中含有水对材料性质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它使材料的堆密度和导热性增大,强度降低,体积膨胀,导致陶器特别是炊器容易破裂,减少了它的使用寿命。因此,羼和料的种类、比例及粒度大小的掌握,体现着制陶技术水平的高低。
据此,我们认为二里头时代的制陶技术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的,时间越晚,他们对羼和料性能的了解越深入,越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做到既通过羼入砂砾以提高陶器的导热性能,又不致因此而降低陶器的强度。
为了证明以上推测,我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观察陶器中的砂粒大小及比例。选择一、二、三段炊器样品各8片,肉眼观察其夹砂粒度分别为细砂(0.1cm以下)、中等砂(0.1~0.3cm之间)、粗砂(0.3cm以上)。用砂轮磨碎,选用相应孔径的筛子(7目即2.8mm、18目即1mm),将砂料和粘土分离。计算不同粒度砂砾在陶胎中所占比例,结果是,一段陶器中细砂74%、中等砂17%、粗砂9%,以细砂为主,中等砂和粗砂也占较大比重。到了三段,细砂、中等砂及粗砂的比例分别为87%、11%、2%,砂粒在胎体中均匀分布,陶器的孔隙率和吸水率接近现代砂锅的性能指标。
4. 陶器孔隙率与吸水率与其出土地点之间的关系
重点观察同一时期不同单位陶器吸率和孔隙率的异同。一、二、三段分别选取两个单位进行比较。
一段单位选取H55和H167。两个灰坑分处于两个探方,直线距离110m。H55的样品数为40件,其中炊器24件,盛储器9件,食器4件,汲水器3件。 H167的样品数为35件,其中炊器25件、盛储器和食器分别为2件、6件,汲水器2件。H55中40个样品平均吸水率是32.753%,炊器平均38.642%,盛储器平均为23.021%,食器平均15.899%。H167中35个样品平均吸水率29.842%,炊器平均34.978%,盛储器平均21.523%,食器平均14.101%。
从两个单位全体样品的平均数看,H167的吸水率指标优于H55。从陶器大类看,不管是炊器、食器、盛储器,H167的吸水率的指标也都优于H55。从两个单位不同器类分布范围看,H55中24个炊器样品的吸水率分布范围是36.412%~40.287%,而H167的同类样本的吸水率分布在32.264%~36.432%间,两者的分布范围明显不同,H167的吸水率明显小于H55。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盛储器和食器之中。
二段单位H15和H90及三段单位H207和H253,经过对数据的对比,也出现和一段单位H55、H167相同的情况,这些处于同一时代的灰坑中出土的陶器的吸水率和孔隙率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这些灰坑出土的陶器是由不同的制陶作坊制造的,不同作坊的陶器产品质量高低有别。由此推测,南洼聚落在当时存在着不止一家制陶作坊,可能是多家并存。
5.试验结果与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陶器一般认识的差异问题
考古学界认为,二里头文化陶器以二期最为繁盛,器物种类多、造型变化丰富、装饰手法多样、质量佳。越到晚期,陶器的种类及装饰越简化。我们的实验结果却显示,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孔隙率和吸水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减趋势,意味着其质量是越来越好的,这似乎与大家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认识存在着反差。
为此,我们对二里头文化器物进行仔细观察,发现二期陶器在成型后大量使用了滚压、拍打、慢轮修整、磨光、湿手抹平等工艺手法对器物外表加以修整,同时配合多种的装饰方法,使陶器给人以感观上的美感,从而给人留下陶器质量佳的印象。然而,观察早期陶器的断面及内壁,能够看出陶胎中多加粗砂且结合不够致密,说明当时陶器在原料配比及成型技术方面不够成熟。为了弥补胎质上的缺陷,就在修整和装饰环节多下功夫。到了较晚阶段,随着制陶技术在原料选择、配比等方面的进步,陶胎的质量较早期不断有所提高,相应地在修整和装饰方面所下功夫就较少了。因此,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对二里头文化陶器一般认识并不矛盾,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罢了。
三、结论
对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十二个单位459件陶器样品所做的吸水率、显气孔率等测试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1. 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吸水率和孔隙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减趋势,表明其制陶技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进步的。
2. 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陶器的孔隙率和吸水率因器类和器形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炊器的吸水率最大,盛储器的次之,食器的最小。
3. 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同一时期不同单位的陶器吸水率与孔隙率有明显差别,表明当时可能存在着多个制陶作坊,不同作坊的制陶技术高低有别。
本研究为“郑州大学校内培育基金”(2008年度)资助项目“南洼遗址多学科考古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高琼英.建筑材料[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篇10
一切从“?”开始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为好奇。”确实,“好奇”是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妙的经验。正是这种原始的激情孕育了真正的艺术和科学。
2007年9月,年方65岁的霍金出版了一部名叫《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的儿童科幻小说。之所以说“年方”,是因为这位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人们眼中“活着的爱因斯坦”,有着婴儿的表情,婴儿的眼睛。他全身残疾,却有一颗童心。
而在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头脑越单纯越好,越像儿童越好。最单纯的心境最具有原创力,最可能创造出令人目眩的奇迹。
著名作家陈祖芬曾经对孩子们说:“人总要长大的,但眼睛不要长大;人总要变老的,但心不要变老。”一双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童心,是成长的前因,是发展的定金。有了这些,才能去发现,去求知,去开拓。
青少年科学DV活动同样离不开“孩子气的天真”,同样从“好奇”开始,从“?”开始。
有敏感才有发现
所有的小孩子都是泛神论者,都具有一种大悲悯的情怀。在他们眼中,花鸟虫鱼、小狗小猫,甚至没有生命的物件,都有生命、有情感,是可以相交、相知的朋友。
小孩子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一个小男孩向别人介绍他设计的电视机――个正方体时,他说“这个电视机可以同时从四面观看完全不同的节目一一奶奶看京剧,妈妈看情感片,爸爸看足球,我看动画片。”
小孩子都是哲学家。一个小姑娘在思索――我的眼睛很大很大,它装得下太阳、月亮和星星;我的眼睛很小很小,它连一滴眼泪也装不下。
我还记得广西培训时几位学员的选题――小绿豆鸟是否像人一样一天要吃三顿饭?水泥路面缝隙间的小草靠什么生存?真让人欣慰的选题啊――青少年科学DV活动太需要这种童真和敏感,需要老师们去保护和培养这种童真和敏感了。
选题原则=主观性+客观性+具体性
具有一颗敏感的童心,面对草长莺飞、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从何处入手,如何选择青少年科学DV的探究主题呢?
选题,就是选择所要探究的现象或问题。选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选题的基本原则有三:
主观性原则
选题必须考虑到探究者的自身条件。最重要的是,探究者对其选题必须具有强烈、浓厚的兴趣,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如大量的资料和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巨大动力,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条件,它能使探究者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南方的北国》获得了第三届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中学组最高奖――教育部长奖。他们无限感慨地说:“作品的制作,确实很辛苦。特别是今年虽然很早就决定以学区的气候作为主题,但直到10月下旬,也没有出现我们想象的雾。因为天气反常而遇不见拍摄的时机,真是为难……非常花时间!我们得到学区的各位同学的帮忙,不过也幸亏这样,一直以来的谜团的谜终于解开了。”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们战胜种种困难呢?作者片尾的解说就是答案――“我们为所发现的现象而吃惊。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更加让我们认识到东海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如果今后能够更多地了解学区的自然环境的话,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究主题的浓得化不开的兴趣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波多翼同学的作品《黑穴蜂》获得了小学组的“教育部长奖”。他说:“因为只有夏天才能见到黑穴蜂,所以我们必须在酷暑中拍摄,用掉了11盘60分钟的录像带。”强烈的兴趣带来强烈的专注,兴趣具有任何功利目的难以企及的力量。在好奇心面前,酷暑就完全被孩子们置之度外了。
客观性原则
选题必须具有现实性,具有科学价值。要考虑设备和技术条件、资料查阅的条件等等。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第三届日本儿童科学影像节中获奖作品的选题,会发现中学组和小学组明显不同:中学组的选题相对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大,更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例如《南方的北国》这个选题就具有几点优势:第一,自身边选题。所选主题亲切而熟悉,探究起来就近就便。他们花了很长时间等待拍摄时机。如果不是自身边选题,单就等待拍摄时机而言,将会增加多大的难度?第二,探究者本身具备与所选主题有关的基本知识。中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等基础知识,这也使该主题的探究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第三,对一个中学来说,该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财物不难得到保证。小学组的选题相对单纯,趣味性强,且所需财物有限,不至于对一个家庭造成负担。比如同样获得教育大臣奖的波多翼同学的《黑穴蜂》,把黑穴蜂的洞穴作为探究主题,单纯有趣又很有几分神秘感,并且探究所涉及的场地就在家附近,所需财物也有限。最后的成片充满了儿童情趣。具体性原则
- 上一篇: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
- 下一篇:武术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