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论据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论据

篇1

关键词:机械数控;模具;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靠生产力,而模具是推动先进技术研制和开发的动力和基础,所以机械类数控模是一门推动社会生产力为社会研究先进技术的课程,这一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带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能力,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让他们运用知识开发出新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下面就针对教学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在机械类数控模具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学生设置目标

在学生的学习中,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研究中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时有知识的保障。例如,在模具典型零件数控加工课题研究时,教师为学生制订目标:每个学生应通过本综合实训,培养自己系统、完整、具体地应用CAD/CAM技术完成数控加工两个装配零件的工作能力;通过信息收集处理、方案比较决策、制订加工工艺规程、实施工艺计划任务和自我检测评价的能力训练以及团队工作的协作配合,锻炼自己今后职场应有的团队工作能力,具备完成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CAD/CAM自动编程、机床加工操作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

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无论是哪个学科,兴趣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一个人对一项东西感兴趣才会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学习,才会深层次地去挖掘、去研究。数控模具的学习包括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模具数控加工等课程,课程内容多而且复杂,都需要学生沉下心去慢慢地领悟研究才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兴趣的调动其实就是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在这样一个理科性很强、研究性很强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联系生活,将生活中的先进技术用专业知识告诉学生,为学生揭开先进技术的神奇面纱。对于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学生会感到好奇又不知其中的原理,教师告诉他们其中的奥秘,他们就会想自己去探索那些先进技术的奥妙,带着兴趣学习知识,使他们的学习事半功倍。

三、动手实践,发散思维

学生将知识记得牢固、清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自己动手去实践,通过自己做得到的知识远比通过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得到的知识记得透彻牢固。模具是研究出来的先进技术的一个集合体,在技术探究阶段,人们通过模具来测探它的性能和价值有时候也通过模具来解释。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自己去发现模具的原理和构成。有时候一些原理和现象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去实践,通过自己动手,学生对于学习的难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把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中,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技术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学校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这一课程也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比如模具的设计和使用就需要他们去分析,在数字分析的基础上加上现实的实践,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知识。很多研究和知识都很抽象,他们需要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去攻克难题。想象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时能够挖掘的,平时教师要为学生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的实践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夯实知识基础

知识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培养一切能力的根本。知识是建立一切成就的桥梁,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透彻清楚,才能运用自如地用知识去创新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教师就是给学生知识的人,在课堂上教师要安排好知识的框架结构使学生更容易地去接受和吸收知识,还要为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很多学生学习知识就像小猴子掰玉米一样,学着现在的,忘着以前的,不能将知识连在一起,学一点忘一点。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学生掌握好知识之间的脉络才能牢牢地记住,这时候教师就是知识的梳理者,为学生梳理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掌握了这种联系,学生就可以很好地记住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例如,模具是一种生产塑料制品的工具,它由几组零件部分构成,这个组合内有成型模腔。注塑时,模具装夹在注塑机上,熔融塑料被注入成型模腔内,并在腔内冷却定型,然后上下模分开,经由顶出系统将制品从模腔顶出离开模具,最后模具再闭合进行下一次注塑,整个注塑过程是循环进行的。模具的一般分类可分为塑胶模具及非塑胶模具。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和根本。

五、鼓励学生,提升信心

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还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处于培养和发展阶段,最需要的就是信心,信心是他们努力的动力,因为信心他们才会将学习进行到底,将研究和实践付诸行动。学生的信心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不妨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学生的知识从教师那里得到传授,他最想得到的就是教师对自己知识掌握的肯定和对自己成就的赞扬。学生的成就得到赞扬,他们就会有一股前进的力量激励他们接着努力,同时他们也有一种对自己的肯定,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自信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相信自己,才能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如果一个学生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正确的,自己的能力是很强大的,他凭借什么去创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研究?

六、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对课外其他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多增加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了解更多方面的东西。很多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使学生可想可做的事更多、更全,创新的思维可以发展得更广。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适当地给学生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灌输一些数学知识,最主要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函数。常接触的就是磨刀、装刀、对刀、刀补,这都是要实践的。增加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课外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思维可以发展得更加广泛,创新得方向更加广泛。

创新能力在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社会上对于机械类数控模具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现代性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精神,社会在快速地进步,需要更多的先进技术被开发和使用,也许能解决很多未知的谜团,这就要求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去开创新的天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他们更好、更方便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学生就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带头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重视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发展。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精神素质,在机械类数控模具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创造新的技术,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助于他们以后研究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2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经济属性分析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内涵。

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等四部委《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标志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其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国家科技能力和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国际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能力,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下列三方面的内容: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组成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共享为核心,支持、保障平台顺利运行的制度体系;以科技服务为目标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根据上述建设目标,预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在改善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激励自主创新、促进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①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②自然科技资源平台;③科学数据共享平台;④科技文献共享平台;⑤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⑥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从这些建设内容来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将为科技发展服务,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包括个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那么,这样一种服务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属性?这种服务应由谁(市场、政府、或者第三部门)来有效提供?

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经济属性。

经济学通常依据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是否具有排他性及竞争性,或是否具有正外部性,将其划分为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通常需要政府行为,而私人物品则可以由市场有效提供。从技术层面看,一方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排他”,即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对直接用户权限的有效识别和控制,比如,未经产品提供者授权的个人或组织,提供者可以识别并拒绝使用。另一方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有一定的“竞争性”,而竞争性强弱取决于平台提供服务的能力及特点。这表明,从技术上讲,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其属性更接近于私人物品或自然垄断物品。于是,按照经济学理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可以通过市场或有规律的市场来有效提供。但事实上,载止目前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出现自发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市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没有需求?还是没有供给?还是没有有效的市场制度?

据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多次调查,社会各界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很大的需求。以企业为例,一方面,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收益的特性,企业具有较强的寻求技术创新的动机,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性,对单个或个别企业而言,需要风险规避途径。建设共享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化解企业在开发技术创新时所面临的高投入、高风险瓶颈的有效手段。

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为什么没有出现有效的市场供给?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原因可以归结为①尽管在技术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对其直接用户有“排他性”和部分竞争性,但由于这种服务对于整个社会而仍具有较强的间接“公益性”,即“正外部性”,从而导致提供这种服务的社会成本小于其生产成本,社会收益大于直接用户的收益:在缺乏对于这中外部性的有效补偿机制的条件下,必然导致市场供给失灵。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高风险特点。由于科技创新固有的难以准确预期的高风险(不确定性)特点,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相应的也就存在用户需求难以识别和界定、产品(服务)生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化解这种风险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一套风险分担机制——联合生产,即由于多个市场主体联合提供,但在现实中,由于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具有与科研创新类似的特点,易导致合作方之间产生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谈判和执行难度。这种高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可导致市场供给失灵。③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提供既涉及到政府拥有的大量公共科技资源,又涉及到私人拥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在一些体制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制约下,独立的市场主体难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特别是在政府各部门所拥有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制度缺失的条件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市场供给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在当前条件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只能由政府主导,发挥政府行政体系在整合政府所拥有的大量公共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行科技资源利用方面的制度创新,并逐渐引入市场机制,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补、协调节器有效的科技条件平台服务体系。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服务分类及收费

1)收费的合理性。

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导进行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功能,整合国家所有的公共科技资源交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建设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场机制,为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各方提供合理、必要的经济激励。前者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我国长期形成的公共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特别是系统、部门专有、专用的垄断状况;后者的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共享式科技基础平台服务收费标准及收费制度。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后一问题。

共享式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收费制度应该体现两个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可以说这是收费的原则。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收费制度应有利于经济福利的最大化。这就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的用户进行分类,识别出最有利于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的用户并优先为其提供服务,

以实现资源配置经济上的最优化。通常在完善市场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价高者得”的竞争性定价机制实现。当存在市场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时,就需要政府等通过规制非市场方式进行干预。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收费制度应有利于社会公正与平等。免费或按能力付费的原则通常被认为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同时,按照效率及公平的原则,共享式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应该区分不同服务内容和服务目的,合理收费。

2)科技资源的分类计费原则。

参照《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专题研究报告》中对科学数据的分级坐标体系的构建成思路,对科技资源可以进行如下分类。①从所有者的性质看,科技资源可分为以下三种:国有科技资源:指由国家投资,以财政拨款或国家项目经费形式形成的科技资源,所有权归属国家所有,是国有资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合有科技资源:企业事业单位在完成科研任务的经费构成中,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不足部分中集体积累或向私人筹资等方式解决而形成的科技资源;私有科技资源。②按照科技资源使用者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公务使用:即政府机构为开展公务需要使用的科技资源:公益使用:社会公益性事业。如科学研究、教育、福利或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需要作用科技资源以及公众在生产生活中需要使用科技资源:经营性使用:企业或赢利事业开展经营商业活动需要使用科技资源。

目前,我国科技资源的绝大部分均为国有科技资源,而私有科技资源在整个科技资源存量中所占额甚小,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私有科技资源的比重将逐渐增大。参照国际惯用策略,特别强调国有科技资源的无偿共享,而对于私有科技资源,各国通常的作法是在鼓励分开、公用的前提下允许商业性有偿服务。一般而言,基于国有科技资源的公务使用,应无限制、免费提供无偿使用(有保密规定的例外),对于公益性使用,包括社会公益事业和公众,应无偿提供或以成本价提供,对于企业赢利性质的使用,应以商业有偿服务方式提供。

对于基于国有科技资源,面向盈利性机构或个人专用服务,应按照公平原则,收取相应的国有科技资源部分成本补偿费。对于基于非国有科技资源,面向政府及非盈利性机构或个人的非专用,政府从公共财政中给予成本补贴,或由用户通过适当付费来分担成本。对于基于非国有科技资源,面向盈利性机构或个人的专用,应按照“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的原则,参照市场机制收取相应的费用。

3.收费标准的确定及政府资助补贴制度建设

鉴于由政府主导的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及自然垄断的我,在通过制度创新和行政干预的方式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增加(确保)服务供给的同时,构建合理的收费制度,确定适当的收费标准,以及制定公共财政对平台建设及运行的资助补贴制度,形成生的经济激励机制,是确保平台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为确保收费标准的合理性,收费标准的确定通常还需要通过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官员主持,用户代表,平台资源供应者代表,独立身份的同行专家代表参加的价格听证。

制定平台服务收费标准的方法包括:

1)基于成本补偿的收费标准。在确定基于成本补偿的收费标准时,对服务成本的界定和估算是关健性环节。通常需要区分源于公共科技资源的成本与源于非公共资源(集体或个人)的成本;确定成本的方法可采用实际支出核算法、参与市场成本法、同行专家估算法等。

2)基于市场机制的收费标准,由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的性质,在确定其收费标准时,可以参考市场机制(市场信息),实行有规制的市场定价。例如:参考市场信息确定服务的成本及投资收益率,确定有管制的(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的)由供求关系调节的收费标准。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 科技论文创作 开放实验 学生社团 创新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39-02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上也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

一、以开展科技论文创作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可以使工科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1]科技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作用[2]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论文,鼓励更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加入老师的科研工作中,开放实验室和学生学术项目立项研究活动,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并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在学生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效果显著。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科技论文的开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技论文的题目组成科技小组,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3]

(3)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科技论文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重点。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实验主体的位置,具有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放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4]由于高校性质和层次不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开放实验室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全天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学生24小时开放,学生可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②定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每天在一定时间内开放,学生在实验课时不太明白或没做完的实验等都可在开放实验室中继续完成。③综合开放实验室。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巩固了课本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掌握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通过以上方式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时间内完成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实验,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一些横向科研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但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内容多、做实验的学生来源广、层次不齐等原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①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所开放的实验内容不能偏离近期所学内容,仪器设备操作要严格规范,选题难度要适合学生兴趣等。②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明确教师职责范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果开放实验中教师不能及时广泛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就完全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得不到科学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教师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在本岗位工作,乐于奉献。③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效管理与约束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就成了“无米之炊”,学校、教师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在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由散漫,就失去了开放实验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学分,引导学生来做实验。对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考核合格后给相应的学分,在保送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和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④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3.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选择、创造、表现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锻炼了判断力,而且责任心、团结互助及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三、以开展学生社团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服务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社团联合会,有的还拥有独立网站,创业与就业类社团更是异军突起。大学社团方向的转变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大学生创业、就业性质的社团走俏,反映了大学生希望走入社会,希望能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

1.学生社团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娱体育、技能培养类及就业创业等6大类。

2.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作用

(1)学生社团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现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社团为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提供了机会,更为学生选修第二、第三专业提供了课堂,他们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在其感兴趣的方面谋求发展。在这一教育阵地,把能力素质养成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那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生,而更加注重各方面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使他们真正明白“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社会上不会有所作为,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2)学生社团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场所。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要实现创造力,还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教育。[6]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双重性,既可成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不利条件。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人人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社团活动在会员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场所中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尽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自己以后的个性发展、社会竞争储存力量。

四、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7]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5]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定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集中性和分散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的创新实践等。

2.创新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教育社会化功能。现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个性十足。个性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更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实现的主要媒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几种实践教育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和竞争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希望现代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类实践中去,以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拓展自己的第二课堂知识,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竞争意识投入现实社会中,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 伟、鞠永干、彭亚辉.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71~173

2 杨万华、李彦斌.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89~90

3 印海辰.浅谈工科院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84~85

4 由继红.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篇4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本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开发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并就其中的知识结构和功能作了描述,为解决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的信息融合沟通、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行性论据。

关键词:本体;计算机网络;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类专业一个重要的知识模块,本科教学计划中包含“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编程”等课程。近年来,网络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迫切需要更新教学内容,组织构建新的教学体系[1],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群增加了无线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如图1所示。为了更科学地统筹安排其教学内容,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新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本体机制提供了丰富原语描述领域的概念模型,能够对领域知识进行推理和验证。[2]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及教学科研的需求,整合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核心知识本体,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群数字资源的搜集、整序、分解、重组,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和整体性组成相互联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知识资源系统。

2问题分析

(1) 同课异构问题。选择的教材不同,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甚至相同教师在不同学期上同一门课程都会出现同课异构现象。如图2所示,对同一门课程的教材选择不同,导致课程异构。“计算机网络1”由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组成,它们是按照地域不同而划分,知识点也按照这个思路组织;“计算机网络2”的知识点是按照软硬件及体系结构划分。大多数教材是按照这两种思路之一去组织章节学习的。可以说,课程异构问题是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能大大提高备课效率。

(2) 课程资源共享问题。课程群的知识点包括讲解、课件演示、例题、实验、习题练习、试题库等为群内课程所共享。例如对知识点“传输层”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动加入“运输层”的资源,因为它们本身是相同知识点,只不过在异构系统里而且有不同的表述。

3设计思路

(1) 通过采用基于语义相关的相似度算法来估算概念之间的相似度,产生映射对,实施本体映射,以实现知识的共享。

(2) 课程管理引入知识本体概念。知识本体是教学展示的基本粒子,如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参考模型等都是网络课程群中的知识点。若干知识本体按照教学要求组合为教学策略,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通过构筑基于本体的教学资源库,提供可重用的教学资源库设计及开发部件,通过对教学资源库结构、概念、关系的分析和描述,使得对教学资源库的框架描述上升到知识级,有利于对教学资源库的语义查询、使用及与教学策略的结合应用。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时―教学大纲―课件。知识点下的知识按其内容来分,分为介绍讲解、课件演示、实验、习题练习、试题库等。

(3) 教学资源隶属于知识本体而不属于课程,知识本体可以按照教学策略组合成为课程。知识本体、教学策略、关系及规则之间在管理层面是平级的,其中关系及规则包含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及科目内知识本体之间的关系。

4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

使用RDF/RDFS本体描述语言建立计算机网络学科的本体,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语义搜索。目标用户有两类:一类是学习者;一类是管理者。例如表1所示的FTP的概念。

(1) 根据课程内容,把本课程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本体,然后对每个知识本体概念用7元属性来描述。教学领域中的所有概念的Part-of关系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而相关概念关系、相似词汇关系、广义概念关系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与树状结构相结合使的整个教学领域知识库本体成为一个语义复杂、完整但又清晰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义网结构模型。

(2) 采用XML语言来实现本体描述,实现网络教育信息文件格式数据结构的标准化。XML是一种数据描述语言,可以描述数据成分记录包括复杂的数据结构。使用XML可以方便地创建出共享的自定义数据结构,生成网络课程群的结构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换。下面的代码片断是用XML语言描述的一个信息片断,通过网络或者应用程序实现数据共享。

传输层

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时,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的一层,是OSI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层。属于重点掌握知识。

网络协议

OSI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服务

运输层

(3) 计算机网络学科重点概念和关系的确定。参考《计算机网络(第四版)》中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结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编码》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本体。[3]

群内课程知识点之间会出现重复关系、顺序关系、可选关系等。为了清楚地表明重复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无序关系、顺序关系、可选关系,引入RDF的3种结构来描述这些关系[4]。rdf:Bag表示无序列表,rdf:Seq表示有序列表,rdf:Alt表示可选择列表。因为大纲计划提前确定,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点之间,大多选择顺序关系;而虽然纳入教学计划但开课时间会有所调整的选修课核心知识点之间,选择无序。基于本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知识共享系统如图3所示。

5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领域本体的构建。通过建立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完成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构建,为更为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对某个知识点学习时也能够思路清晰,综合比较,加深印象,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陆为群. 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2] 王昊,苏新宁. 基于模式匹配的中文通用本体概念抽取模型[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

篇5

参考文献 引文 概念辨析 引文分析

朱大明,高级工程师,《防护工程》杂志执行主编。

“参考文献”和“引文”是论文写作、编辑出版、学术交流、学术评价以及情报研究等领域使用十分广泛且频率很高的两个基本概念。诸如参考文献的选择和引用及引文学术规范化问题,引文、参考文献与抄袭剽窃的界定问题,引文计量分析用于科学交流尤其是学术期刊评价的局限性等问题,都基于对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正确认识。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基本概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如叶继元认为:“引文也叫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或参考的文献资料,通常附在论文、图书或每章、节之后,有时也以注释(附注或注脚)形式出现在正文中。”[1]李兴昌指出:所谓参考文献,是指“文后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2]《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文后参考文献”的定义则为“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3]而王道杰和李晓佳则指出:在现实有关参考文献的研究中,“文后参考文献”的提法并不被广大学者应用,而“参考文献”是普遍的用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应更名为《参考文献著录规则》。[4]劳缶则进一步指出:《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文后参考文献”概念模糊不清。可见,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或理解存有歧义,且经常混淆使用。[5]正如马凤和武夷山所说:“参考文献和引文的定义、特征、界限、标注方式等应该得到明确。”[6]

一、概念辨析

1. 从定义上看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解释,“参考”意为“学习某种课程或研究某项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参考文献则是指为学术研究及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而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7]这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参考文献,即无论是实际引用了其中具体内容还是供参考阅读的文献资料,都可称之为参考文献。而狭义的参考文献则特指在正文中实际引用了其具体相关内容的文献。英语中reference作为名词,其词义为“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参照”“提到”“涉及”等;作为动词,其词义是:“给…… 注明资料来源”“作参考”等。reference citing则指参考文献的引用(行为);而cited references指被引用的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词典》对“引文”词义的解释为:引自其他书籍或文件中的语句,也叫引语。基于此,可以对学术领域的“引文”狭义概念定义为:学术论文或著作中对引自参考文献中相关内容的直接或间接表述。如“引文标注”中的“引文”即为狭义。而广义的引文可以理解为对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过程中引用参考文献的行为、被引用的文献及其具体引用内容表述的总称。如“学术引文规范”中的“引文”即为广义,包括有关学术研究和著作撰写、编辑出版中的引用行为规范、被引用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引文在正文中的标注规则等。英语中citation词义是指:引文、引证、引用;其动词cite词义为引用、引证行为(英语中“引证”的另一个单词quotation 则是特指直接引用的原文中的语句、语录;相应的动词quote词义是“引用”“引证”“把……放在引号内”等)。

2. 从类型上看

参考文献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按参考文献的提供目的划分,可分为引文参考文献、阅读型参考文献和推荐性参考文献。引文参考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为正文中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而提供的有关文献信息源。阅读型参考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曾阅读过的文献信息资源。推荐型参考文献通常是专家或教员为特定读者的特定目的而提供的、可供读者阅读的文献信息资源。按参考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可将参考文献分为普通图书、报纸、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电子资源等。采用出版形式划分参考文献,有助于读者查找或利用参考文献,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利用参考文献进行引文统计与分析。按参考文献的著录对象划分,GB/T7714-2005将参考文献分为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电子文献6大类型。[8]

引文类型:按表述模式划分,可简单分为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或具体分为“摘录式引文”“复述式引文”“报道式引文”“指示式引文”。[9]摘录式引文是指引证文献作者将被引文献中的具体引用片段(包括词语、语句、段落、数据、公式、图表等)完全按照原文摘录在引证文献中。复述式引文是指引证文献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阐述参考文献(被引文献)中所引用的片段内容的要义。报道式引文是指引证文献作者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叙述被引文献的主要论题及其全文基本内容梗概或核心要点。指示式引文是指引证文献作者只是对参考文献(被引文献)的论题或相关内容给出一个提示性说明,但未明确表述所引用的具体内容。其中,“摘录式引文”即直接引文;“复述式引文”“报道式引文”“指示式引文”是间接引文的三种具体形式。按语义内容划分,引文包括概念、观点、见解、理论、假说、原理、技术、方法、图表、公式、数据,以及现象、事例等等。按引文与正文的语义语法结构关系,可分为独立引文和非独立引文。独立引文是指直接引用的引文语句完整,本身具有明确的语义,与正文的语句之间相对独立;非独立引文是指引用的词语或语句作为正文语句的一个部分,与正文语句结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明确的语义。按引文目的和作用,可以划分为继承性引文、指示性引文和批判性引文。[10]

3. 从论文中的表达格式看

参考文献在论著中的表达格式,一般是按照某种规定的格式在文后详细著录其主要责任者、题名项、版本项、出版项等项目或信息源。[11]但它不是参考文献内容本身,[12]而是参考文献版权信息在文后的详细著录。

引文的表达则是对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具体内容在正文中以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形式进行表述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规范标注。

参考文献与引文二者之间关系的表达格式通常是采用“顺序编码制”或“著者-出版年制”构成完整的参考文献引用标注和著录体系。

4. 从相互关系看

由于参考文献是作者选择供学术研究以及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因此,其是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主题内容和完整结构的各种文献资料。引文则是根据撰写或编辑论文、著作的具体需要,在正文中表述的参考文献的具体引用内容,并与正文在语形、语义和语境上有机结合。引文出自参考文献,但不是参考文献本身,而是在正文的语境中相对正文语义而言的。其中,与引文直接对应的“引文参考文献”是指引文的出处,或引文的信息源。而参考文献是编辑核实引文的依据,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途径,是引文编辑者编制引文索引的基础[13]。

须进一步指出的是:引文的出处是所选择、引用的参考文献;但具体的引文又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引证动机和行为。引用动机和行为不仅基于纯学术因素的考虑,还难免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诸多失范现象。[14]即使完全出于学术因素的考虑,引文除了采用报道式引文模式对被引参考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整体概述之外(如论文的引言中叙述研究背景文献或综述论文中评介相关文献),大多数引文都是摘录或复述某参考文献中的局部或片段内容甚至“只言片语”,引用内容往往并非参考文献的主体或主要内容。从这一角度看,引文内容并不都能直接或确切反映被引参考文献的主题内容。总之,“引文”与“被引参考文献”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更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非实际具体引用的“阅读型参考文献”“推荐型参考文献”划等号。

二、辨析的目的、意义

1. 准确理解广义和狭义“参考文献”与“引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在学术研究和科技论著撰写、编辑出版时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使得有关的学术论证和语义表述在特定的语境下做到概念明确,逻辑严谨,语义确切。2. 拓展科技期刊“引文分析”的内涵,注重“引文内容分析”(包括定性与定量)。目前的“引文分析”主要是采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方法所作的引文量分析、引文类型分析、引文语种分析、引文国别分析、引文年代分析,以及引文聚类分析、同被引分析、引文耦合分析等,实际是针对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而非广义上的“引文分析”。因此,“不应该将参考文献的数量、语种、来源期刊、来源机构等作为论文质量的唯一或过于重要的指标。引用、引文方面的定量数据已有很多,将来应多从引用者出发,收集定性、主观的数据,将定性和定量数据结合起来,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规范引用、引文,使参考文献在知识的传播和扩充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15]广义的引文分析,从论文篇章分析的角度看,还应包括引文与被引用参考文献关系的分析,引文动机和行为分析,引文在论文著作(或简称正文)中的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具体引证作用分析(用于论据、用于论证、用于批评等),以及引文与正文的语义关系分析和语法结构分析,引文的语境分析,引文的语用分析,引文与论文著作创新内容的作用强度关系等等。3. 通过正确认识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内在关系(包括形式、逻辑、语义和功能等),进而认识目前基于科技期刊被引参考文献计量分析的引文分析在揭示科学交流、学科结构关系、发展趋势尤其是学术评价方面的局限性。如,基于参考文献被引频次计量的影响因子,由于缺乏具体的引文内容分析和鉴别,其难以确切反映期刊、论文学术质量或著者学术水平,而参考文献中片段内容甚至“只言片语”的引用也不能说明被引参考文献的整体质量水平。正如冯长根先生指出的:以研究文献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情况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文献计量学,现在加在它头上的许多功利性东西已经使它的功能异化了,我们应该去掉文献计量学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非理性的东西。[16]在文献计量学存在的同时,还应探索研究一门新的能真正反映科技文献内在引证规律的“非文献计量学理论”。4. 在论文写作和编辑出版中注重引文学术规范。由于引文(即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内容)在正文中的具体表述或表达方式及其“标注”对体现参考文献的作用及其与正文内在学术论证的逻辑关系、界定合理引用与抄袭剽窃极为关键,并对论文写作、同行审稿、编辑鉴审以及引文分析和学术评价都有重要意义,[17]因此,在端正引用动机和行为的前提下,必须认真精选、阅读并引用参考文献,尤其要注重发挥具体引文在正文中的实际学术论证作用,并使参考文献在论著中的著录格式以及引文在正文中表述的标注更加规范化,切实按照“顺序编码制”或“著者-出版年制”等构成完整的参考文献引用标注和著录体系。

引文与参考文献密切相关,但并非同一概念。明确参考文献和引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对参考文献作用的发挥、文献引用内容在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具体表述方式及其与论文内在逻辑关系的鉴审,以及合理引用与抄袭剽窃的界定等都十分重要。其有助于正确认识参考文献、引文和引文分析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对科技论著写作和编辑出版过程中参考文献的合理引用以及引文规范化也有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引文分析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 学术规范通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183.

[2] 李兴昌. 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51-52.

[3] [11] 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

[4] 王道杰,李晓佳.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更名为《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1(2):45-48.

[5] [12] 劳缶.什么叫“文后参考文献”?[J]. 科技与出版,2011(3):51-52.

[6] [15] 马凤,武夷山. 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以中国期刊研究界和情报界为例[J]. 情报杂志,2009,28(6):10-14转8.

[7] [8] [13] 段明莲,陈浩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指南[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9] 朱大明. 略论引文表述的基本模式及注意事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3):430-432.

[10] 刘雪立. 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和批判性引用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3):251-253.

[14] 朱大明. 关于制定科学引证行为准则的探讨[J]. 科技导报,2007,25(14):72-74.

篇6

论文关键词:科学精神;公民文化;理性

科学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其中包含着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作风诸因素,是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步必然会促进人们的自然观、道德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科学精神指适于科学的,或关于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首先在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的“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一文中出现:“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四种作为惯例的规则——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偏见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论(Organized Skeptcism卜被认为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嘲。此后,默顿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科学社会学的一章”(1957)、“科学家的行为模式”(1968)等文章中将创新性和谦逊的价值观念也看作是科学精神的一部分。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造就了人格化的气质,并提升、泛化、衍化为一种普遍的价值信仰体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所需要遵守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规范,作为一种独特的规范要求,它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必须服从于科学活动的目标要求。科学精神往往首先被科学工作者内化为个人品格,成为其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原则。进而升华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显然,科学精神既包含了科学自身发展的目的,也体现了社会对科学的要求。

科学家在工作中要处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即R·K·默顿提出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所谓人与物的关系,指科学家对科研成果的判断标准。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在狭义上指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与联系,在广义上指科学家面对全人类的态度。科学家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需要遵循不同的价值规范。

1.科学家在处理与科研成果的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时,需要有求实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

第一,求实精神——科学研究的支点。求实精神就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依靠人的感官经验和科学仪器的验证,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法。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的求实精神要求科学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排除主观性。坚持客观性,以唯实的思维法则进行科学探索。

第二,理性精神——科学活动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首先强调的基本信条是相信自然界有秩序,并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秩序。这是科学存在的前提。其次,科学理论的构建也应符合理性规则,概念、原理和经验事实必须合乎逻辑地组织在一起。所以理性精神既是科学家必须遵守的价值规范,也是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精神支柱,“承认理性之至高无上的威力是科学社会组织的一个中心精神价值”。

第三.批判的怀疑精神——科学的生命。批判精神在科学内部表现为不迷信、不盲从的反权威主义。科学家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它是一种“个人主义”:科学的发展永无止境,没有终极真理。人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其智力活动的局限性和科学认识的阶段性,永远不可能穷尽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体。因此科学要获得进步.必然要对以往的理论学说、观念持以批判的怀疑。因此科学的怀疑就成为科学研究的起点。

第四,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的本质和灵魂。创新精神既是由人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是科学体制的规范原则,而且还是现代社会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科学的生命所在,科学发现与物质生产不同,物质生产可以成批地复制,而在科学研究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对科学家独创性的承认与尊重是科学体制首要的功能表现。

2.科学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需要有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合作精神与宽容精神

第一,自由精神——科学自由发展的向度空间。科学研究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任何给科学研究设定框架的行为都会阻碍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科学的繁荣必须自由地在各领域进行耕耘。

第二,平等与合作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平等精神强调的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没有权威存在。合作精神强调的是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需要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提高。科学发展的进程表明,随着科学研究逐渐深入,难度也在增加,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学科知识,各个学科间移植渗透、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内在地要求合作与交流成为自觉的行为。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促进科学加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和民主政治文化相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权利义务关系中的民主自觉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个人逐渐以公民身份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并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同时也是人的解放。但是.新的社会变革又对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加强公民文化的建设,才能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完善以及推动社会的整体文明。

科学精神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深深地影响了人类近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革命力量,而且,科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许多价值,如宽容、理解、民主、开放、合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提倡和促进公民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对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精神能够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

科学与民主从来都是生死相依,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绝对需要民主政治对学术自由的保护和对学术专制的制裁。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确定,完善和进步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持,规范和渗透。因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依靠具有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广大社会公民的实践。而科学精神能够有效地内化为实践主体的科学态度,唤起和强化实践主体的民主意识.提高实践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活动能力。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这种主导地位,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政治的建设。

科学是一种自由探索,各个学派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要求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科学只有通过不同观点的自由争取才能向前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于向宗教权威的挑战,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科学真理也从不借助于权威而让人去信仰。科学认为,凡是压制细研深察和认真讨论的地方,真理就会被掩盖。科学的民主精神要求公民在对待公共生活时既不迷信权威,又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偏爱癖性。要求公民有这样的胸怀和诚意,即当有了新的证据和新论据时.就要彻底而公开地改变自己原有观点。

2.科学精神能够内化成公民的批判的怀疑精神

科学的怀疑意识,其灵魂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是相通的,并不是科学所独有的,也是公民文化的内容之一。例如,理论的真理性要由实践来检验,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就是一个反复确认和不断修正的过程.它的认识论前提也是对已被认定具有真理性的理论的怀疑意识。如此才谈得上在实践检验中体会、确认、修改或发展理论。如果没有怀疑的意识,那就常常会把哲人或伟人的思想、意见、见解、看法甚至愿望认定为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视为可代替自己思考的指路明灯,最后的结果就必然会形成“文化宗教”或步入“个人崇拜”与“个人迷信”的误区“实事求是”就表达了一种怀疑精神。怀疑意识是科学精神的起点,它的对面是信仰,反面是轻信和盲从。有了怀疑意识,人们才能独立地判断和思考,排除轻信和盲从,接近科学的理性。

3.科学的理性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理性就是科学精神的主要体现。失去了批判的理性,科学就失去了创新的生命力。科学的理性是批判的,而科学的批判也必须是理性的。没有理性的批判是不科学的。

理性是人认识把握世界,创造人类生活的主体能动力量,是人在本质方面的重要特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状态。理性文化是人类理性追求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成熟、社会迈向文明的标准,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相契合的文化。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等既是理性文化的要素也是公民文化的内容。无论政治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制定和对政治参与的宽容,都需要理性的力量。文明政治的实现是需要理性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需要理性.通过缓和社会矛盾,抑制社会冲突,建立起双方都能容忍、接受的社会秩序。公民文化表达的是尊重个人,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及尊重他作为自主的道德行为者的地位.坚持以权利本位为价值取向,肯定和尊重人的价值,使公民政治文化体现了理性的追求和蕴涵着理性的目的。

4.创新精神既是对科学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文化的内核之一

创新意识是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得以创造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论是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新关键在于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创新不仅是人类文明成就的必备元素,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没有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失去动力,没有创新,民主政治和法治也就不会出现在人类的巧尘罐台上。公民文化的优势之一就是具有创新品格。具有这种文化的社会可以塑造出普遍民主权利的、具有理性意识的社会公民,引导社会政治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现代社会是民主权利主导的社会,民主权利在使人们创造最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使人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不断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因此成为公民文化的品格,正是具有这样的品格,公民文化才是与时俱进的,才是一种优势文化。

5.宽容和谦恭是公民文化推崇的品格

科学与宽容、理解、民主、开放、合作紧密联系着。宽容乃是一种博大的精神。科学的开放性必然带来科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或者说科学体系经过人的归类分工之后,才便于深入研究。科学研究必然会有差异和分歧,而宽容在这里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科学中的宽容精神的实质是尊重他人的观点,哪怕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多一份宽容也就是不对它们进行扼杀,而静观其变,其自身本身是会说明的。

篇7

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大体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的教育。初等教育即指从幼儿园/学前班到6年级或7年级的小学教育阶段,通常为7~8年;中等教育包含初高中教育,通常为5~6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以上高等教育(含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具体年限会根据不同学历的教育有所差异。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可分为公立学校、非公立学校(包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教派的教会学校)以及具有特定办学理念的学校三类。所有学校都必须在州或领地的教育部门登记注册,基础设施和教师登记方面均需达到政府要求才能对外招生。“不仅教书,更重育人”、“重视通才教育”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中非常突出的特色。教师除传授沟通技能外还会普及自律、自尊、尊重同学、关爱世界等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习团队合作、自我表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学习、知识全面、自信且富有创造力的活跃个体。

为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澳大利亚中小学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重视师资投入,严格把控教师的准入制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所有学校均配备电脑和网络,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参与“天才计划”,或提前选修大学水平的课程,预修学分。与之相对的,学校还会为那些需要额外学习支持的学生量身定制个人学习计划;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潜力,如包含教师指导学习、学生自主研习、集体项目与演示、可视化演示、电子教学与互动式授课等多种形式。

高等教育方面,澳大利亚共有43所大学,其中有40所为本土大学,2所国际大学和1所私立专业大学。除大学外,亦有不少其他院校提供高等教育课程。澳大利亚院校的学科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尤其是在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会计及金融学领域。这些专业也是留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在澳大利亚,很多学生都报读双学位或联合学位的学士课程,以获得两个学士学位。这种情况在文科、商学、法学和理学类学生中最为常见。

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思考,不盲从。活跃的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遇有不明白的问题可随时提问。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大多数大学都有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协助学生培养有效的学习技巧。澳大利亚的不少大学讲师也对指导海外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学生可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

职业教育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不管你希望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还是踏入高等教育的大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都能带你走上圆梦的康庄大道。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部门由政府和产业界合作运营。其培养模式是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学习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培训机构的教员不仅熟知行业状况,而且拥有扎扎实实的专业实践经验。他们会根据不同行业的焦点与需求,时刻更新教授的知识,修订课程内容,以保证第一手知识信息能够传达给学生;职业教育课程都会包含一段时间的实习,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宝贵的行业实践经验。这是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为适应未来的职场,打好基础。

美名在外的教育制度

提问:广泛应用机上的“黑匣子”是由哪国科学家发明的?“地球一小时”的倡议是由哪国人提出的?无线网络最先是由哪国科学家发明的?没错,这些人才都出自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培养出了众多的科学家、设计师、教育家、企业家、艺术家和人道主义者,他们或有众多荣誉加身,被广大媒体所关注,或潜心研究,慢慢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澳大利亚的大学学历资格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热烈追捧。究其原因,完善的教育质量监督与管理制度为教育体系稳定的优秀表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如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ASQA)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国家监管部门,负责对各课程提供机构与培训机构进行监管,确保其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旨在规范和保证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负责对各个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达标评估与质量评估。此外,针对留学生,澳大利亚还专门颁布《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涵盖了教育机构的注册登记程序及其在留学申请过程中应对学生履行的义务。其中也包括了学费保护服务,即在极少数情况下,当教育机构无法继续开设相关课程时,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退款;调查专员机构负责调查国际学生对其所在教育机构的投诉。这些制度与机构的建立也使澳大利亚在留学生中的口碑颇高。2012年,在由澳大利亚政府主持的,对现有国际学生留澳学习和生活情况的调查中,87%的受访国际学生对其在澳大利亚的总体体验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86%的受访国际学生对其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体验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88%的受访国际学生对其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浓厚的科研氛围发酵你的学习热情

澳大利亚可以称得上是科研型国家,拥有悠久而骄人的世界级研发传统,从1945年青霉素的发现,到1960年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的发现,再到2011年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科研观测……其科研成就惠及了世界各国的民众。目前,澳大利亚在全国建立了63个旨在促进高等院校与私营企业间联合研究的合作研究中心,促进高校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达到了约50,000人,这些科研人员为澳大利亚的研究与开发(R&D)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澳大利亚在卫生、农商联合、信息技术、制造、可持续能源、采矿与矿物、航空、环境和自然资源等众多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进展。为保障后续科研的顺利进行,澳大利亚正在推行“支持澳大利亚的能力”计划,拟在未来五年内投入29亿澳元为旨在刺激经济和科技创新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通过“联邦院士”项目投入超过1.04亿澳元,吸引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前来澳大利亚从事科研工作。在科研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下,澳大利亚的各大高校建立了35个专门进行高层次研究的专业研究中心以及重点教学与研究中心,并且开设了涵盖不同领域的各类本科、研究生和专业教育课程。在如此浓厚的科研氛围中,学习的热情很容易被感染、发酵,同时高校中先进的科研力量、科学理念也可以使学生保持与科学前沿的密切接触,拓展学习视野,挑战思维极限,带来非同寻常的思维风暴。

留学澳洲保障多

澳大利亚为国际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接受各种水平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英语语言课程到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一应俱全。不管是学习什么课程、学习多长时间,澳大利亚都会通过法律为留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和相关权益提供保障。比如,《2000年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案》(简称《ESOS法案》)、《2007年招收海外学生的教育与培训机构及注册审批机构的国家行业规范》(简称《2007年国家规范》)。以《ESOS法案》举例,该法案保护所有国际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学习体验的质量;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法案规定国际学生在澳洲享有的权利有:有权在入学前从录取院校及其中介机构获得有关课程、费用、学习模式及其他方面的准确有效信息。如果学生未满18岁,为确保其安全,只有在确定了学生的住宿、学习支持和福利安排之后,才会给其发放签证;国际学生有权在缴费之前或缴费之时与相关院校签订书面协议,其中应注明提供的服务、应缴的费用(学费和杂费)以及有关退还学费的内容。学生应留存一份书面协议的副本。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为招收国际学生的教育培训机构确立了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了留学市场,保证了澳大利亚的教育培训质量。

除了健全的法律,学校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支持服务。学生支持是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重视对学生福利给予帮助的义务,并提供专业服务来帮助国际学生适应澳大利亚的学习生活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的学生服务包括:语言与学术支持;指定国际学生顾问;迎新接待与介绍活动;托儿、医疗保健与咨询服务;学生住宿;就业服务;宗教祈祷礼拜室;银行网点、购物店与饮食店;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与健身设施,等等,可谓囊括了留学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生活等问题解决了,想找个组织靠拢一下,异国他乡找一下归属感,可参加学生协会的活动。澳大利亚有很多学生协会,国家级的学生协会包括:澳大利亚国际学生委员会(CISA),它是全国最高的学生代表机构,代表研究生、本科、私立院校、TAFE、海外学生英语强化课程(ELICOS)和预科等各个教育层次的国际学生。澳大利亚国际学生联合会(AFIS),协助国际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在澳生活学习的范围,优化学习体验。平常也可以多鼓励自己参加俱乐部或社团活动、加入运动队,或出席社会活动、成为社区义务服务的一份子等,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衔接课程”曲线救国作保底

如果不幸的是,你没有达到选定澳大利亚课程的入学要求,可通过多种衔接课程,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包括入读澳大利亚的中学、英语语言预备班或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其他衔接课程还包括预科课程――多数院校都开设了这种为期一年的强化预备课程。这些衔接课程将赋予你升读本科(学士学位)课程的必备技能。

留学一国,学好语言是尽快融入留学国家学习生活的必杀技之一。英语学习并不只是背背单词那么简单,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为帮助留学或移民澳洲者尽快适应异国学习生活和工作,澳洲的教育机构提供层次丰富的英语培训课程,不同人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不同的课程,以尽快提高英语水平。例如,希望入读澳大利亚的中小学、职业学院或大学,可选择学术英语语言课程;提高英语综合水平以入读高阶课程;提高英语水平方便旅行,或者便于在英语国家从事临时工作,可选择普通英语语言课程;希望回国后在校教授英语,可选择教学英语语言课程,等等。澳大利亚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制定了学历资格认证框架来规范全国教育标准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行质量审查和绩效评估以保证教学水平国家,英语语言教育也具有充分的质量保证。

预科课程是为期一年的强化预备课程,通常适用于那些申请入读某校某课程,但未达到其学历要求的情况,这时便可以根据自己已取得的学历和最终希望选学的目标学历课程,选择入读高中或预科课程,武装升读大学或高等院校本科课程的必备技能。预科课程通常分为商科、理科等专业方向,并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另外,学校一般还可提供英语语言支持。许多中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大学都开设有预科课程。预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大学会在假设你达到规定成绩的前提下,为你预留一个本科课程的入读名额。

安全、开放、宜居的多彩澳洲欢迎你

选择一处留学地,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做综合的评估,其中的安全性是众多家长非常注重的一个因素。根据2011年“经合组织美好生活指数”在安全方面给了澳大利亚9.3分(满分10分)的高评分,在所有评定国家中名列第一。

澳大利亚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也是吸引众多留学生原因之一,据调查,在澳大利亚的2,300万人口中,有近一半(47%)的澳大利亚人或其父母中的一方出生于海外。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你在这片热情的土地上,能够听上超过260种之多的语言,每个澳大利亚人都或多或少地会说一种以上的语言。

留学目的地的选择,有时一眼之缘的感性成分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澳大利亚也有魅力让你一眼对其产生好感――世界最大的岛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声名远播。不仅如此,澳大利亚还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目前,澳大利亚已有五座城市跻身全球基础设施最佳城市40强。在澳大利亚,你既可以感受宜人的气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参观流连人类建筑的天赋之作。

得天厚独的优越条件,使澳大利亚人民拥有超高的幸福指数。在最近的“世界最幸福国家”评选中,澳大利亚跻身全球前十,幸福指数超高。

各教育机构时间安排

中小学通常为四学期制,一个半年制学期含两个四学期制学期;开学时间通常为一月下旬或二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