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更大,内容也更加复杂。因此,初中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且要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文知识的合理应用。针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来说,往往单纯以提升学生成绩为目标,无法从根本上彰显出人文学科的价值,且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尤其要加强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一系列语文教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当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轻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常见的,一些教师仍旧不看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觉得语文只是单纯的文学课程,只需要讲授字词、文章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他们不了解,其实语文学科蕴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通过字词组合和手法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文章,但学生必须掌握文章写作和理解的技巧和方法。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思维创新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2.没有掌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于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来说,采取过于传统化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却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个人思考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没有个人主见和独特见解,无法转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没有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进行多样化教学,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这样是无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
三、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的核心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需要两者共同参与,单纯有教师的见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自身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个人思维。要想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思考、善于思考并深入思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思维。
2.巧用导语,营造良好教学气氛
要想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思维能力,教师还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要想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可以适当应用一定的课堂导语。例如:教师在讲授《口技》课程内容的时候,可以提前创设良好场景,播放一小段《洛桑学艺》,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提问学生听到和感悟到了什么。进而启发和指引学生:如果某位演员无任何乐器,却能演奏音乐,发出多种声音,且可以演奏《二泉映月》,他(她)究竟依靠了何种本领呢?在曲艺中这属于什么呢?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
3.善于运用诱导式教学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但在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之后,教师不要立刻回答学生的问题,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启发式诱导,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听取学生的看法。这样循序渐进的诱导,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恍然大悟的愉悦感。相反,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立刻解答的话,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会让学生不再进行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激发和提升,学习能力会大大降低。
4.加强课堂互动,注重课堂反思
影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并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之处,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完善自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培养。另外,在学生进行课堂反思之后,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开展必要的激励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
篇2
关键词:兴趣 夯实基础 独立思考 思维
数学高考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仅靠勤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感觉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美而引起的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的一种渴望。直接兴趣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认为“直接兴趣+正确学习方法=最高效的学习。”
教师主要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挖掘,揭示,展现数学的美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例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代数知识对偶美,代数对几何的控制等。
间接兴趣是由于升学的需要而引起的掌握数学知识的渴望。这种兴趣在学生中最普遍,但间接兴趣往往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也往往较低。
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关键是将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直接兴趣。
二、从夯实基础入手
数学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和基本技能之上的。“三基”掌握不牢,数学思维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我们的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广泛存在着过早综合、盲目提高的现象,还美其名曰“高一、高二当高三抓”,其实是建立了一堆无用的的“空中楼阁”,使一部分高一,高二学生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因为题难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一门最使学生害怕的学科,在培养了一部分“尖子生”的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差生”。笔者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以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课本内容为度,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在高一的讲学中,要多注意学生学习中的感受,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再加上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跨度大,很多学生不适应。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立足基础,多与初中知识联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适应高中学习。
三、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
1.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笔者加强了预习的指导和督促,并运用了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点拨法,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布置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和解题而后讲评、总结,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一些题目的解法,在“碰壁”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例如,刚学数列时,用观察法求数列:3,33,333,3333,……的通项公式,学生会感到题目来得很突然,很困难,独立思考受阻。如果先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观察法求数列:9,99,999,9999,……的通项公式,再启发学生对比这两个数列的关系,学生会较容易地发现把第二个数列各项都乘以3/9,即可得到第一个数列的各项,从而求出第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就把原来拼命跳也摘不到的“桃子”,架好“梯子”后,努力一跳就摘到了。再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用观察法独立求数列:0.9,0.99,0.999,0.9999,……及0.3,0.33,0.333,0.3333……的通项公式,进一步进行能力迁移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减少重复训练,真正控制作业时间,使学生避免忙于应付作业,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复习指导,突出自主性,针对性,还强调指出数学作业的完成应靠“单打独斗”,不应商量,不要“协作”以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对作业、考试中出错的题目,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再听教师讲评。面对出错的题目作深刻的反思,正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机。尽最大努力延长反思时间,以足够吃透问题实质,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我最后讲评的时候也以提示、启发为主,“逼迫”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算。这种表面看起来浪费时间的“笨办法”,却正是数学学习的捷径,是真正高效的学习。
四、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入手
从高中入学第一天就要指导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为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笔者选用了数学史中与所讲知识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印成材料供学生阅读,做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讲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起源和结构及所研究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搞清所研究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区别。
研究知识的本质:第一,从概念入手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浮在表面上。例如,数列的本质是以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一个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时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函数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合之间的映射;映射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和A,B之间的对应(满足映射定义)。对应是原始概念。第二,重视数学题目求解过程的实质的研究。例如,不等式的求解过程实质就是不等式的等价化简过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的应用就是在此等式中四个量an,n,d,a1知三求一(如:已知a1=1,d=1,n=3,求a3)或知二求二(如:已知a10=10,a20=20求a1,d),其实质是方程思想的应用。
五、从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入手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直觉领悟和洞察。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高考中数学高分得主在做每个题的时候,几乎都凭直觉(或边分析边直觉)迅速找出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也能够直觉到各种技巧和方法。虽然人们对直觉产生的机理认识还不很一致,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的。直觉思维能力依赖于对事物全面和本质的理解。只有对所学知识有整体和本质的理解,达到“彻悟”的境界,才能产生真知的灼见,从而迸发出直觉思维的闪电。
六、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入手
1.在教学中不盲目追求题目的数量而是重视质量,引导学生在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题,一图多用的数学活动中养成发散自己的思维的习惯,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克服思维的局限性。
如:“已知a,b,m∈R+,并且a
培养思维发散性的关键是,创设出让学生联想到其知识结构中所有数学方法的恰当情景,引导学生自觉地尝试各种解题方法。
篇3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方式上下一番“苦功”。优化课堂的提问方式,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
1问题的设计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1.1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数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即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因此,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1.2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经常会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强烈的探索动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2提问的方式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
2.1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2突破式提问
突破式提问,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也涉及到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对于学生只能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是要求学生以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能量,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2.3比较式提问
比较式提问,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2.4启发式提问
所谓启发式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
“启发式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教师本身的创造性,一般的教师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而好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般教师不易发现的问题,那才是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明生,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变得引人注目。因此,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我们应该更好地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发散思维有以下作用:它能指导人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能指导人们选择最优方案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思维指导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史上有这样一个史实:针对单向导电问题,苏联专家认为只有根据电磁原理,进行一定的组合,才可实现单向导电,其它没有可通之路。而日本专家想在自然界中找出单向导电物质。结果两者都成功了。但是日本专家的产品优于苏联专家的产品,所以被人们继承了下来。而苏联专家的产品被抛起了。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就要对所教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的引导发散。
例如,在给初三级学生教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绘制后,就利
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分析以下几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绘制y=x-1的图像
分析:因为x-1本身就是函数,所以x-1=0是y=0时x的值,从图像上看到:方程 x-1=0的解是x=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例:从上图可以看到x-1> 0或x-10等价于y> 0,x-1 0的解集为x> 1.x-1< 0的解集为x
3.由图像还可以直观的看出,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通过以上发散性的示范并加以练习,不但使学生形成知识链,而且更加牢固的建立了数形结合思想,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作深入探讨,纵横联系,拓广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发散思维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就是教师应用高于学生的水平,去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结论,使之最终归结为完全正确的结论。
2.发散性原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解决类似性的问题,或深层次的分析问题。
讨论分析两个有理数a,b的代数和与0的大小
例:a+b _____ 0(a>0, b>0);a+b______ 0 (a
a+b______0 (a>0, b(b(时____当(a(
想一想,还有哪些情况呢?
以上数的性质符号都含在字母里面,只有学生熟知法则之后,进行探索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实现发散的方法:
1.观察分析法。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学下,做些与课题有关的实验,产生与课题相近或能揭示课题内涵的结论。
例如,在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根据它的创立者法国青年军官迪卡尔(1596-1650)在一次午休时,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蜘蛛,它要说清楚蜘蛛的位置,就开始数横着的条数和竖着的条数。后来他又发展了这个想法,创立了笛卡尔坐标系,将平面上点的位置确定下来,为人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架起了桥梁。把以前没有关系的几何与代数统一起来了。所以我在介绍平面直角标系时,就先要一位同学说清楚他的位置。学生会自然而然说,他在第几排第几行。正好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构成相似之处。
2.实验总结法。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如在介绍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就叫学生先经过一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无数条);再通过两点画直线看能画几条?(有且只有一条);试问通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能画一条直线吗?(不能画)。最后断言,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反例驳倒法、理论推导法等都是可实验探究认知的方法。
发散思维还有以下缺陷:不具有缜密性、不能用来判断真假、没有演绎性等缺点。而和它相对立的逻辑思维正好能补充之。
逻辑思维来源于人的左半脑的精神活动中,它主要追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主要体现思维的纵向性,它主要体现思维的一维性,它是认识真理,论证真假,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提高思维的效率,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避免各种错误的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具有以下功能:
1.它能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它能使人的思维细致入微,紧密联系,当思维的认识水平上升一个环节时,能添补中间所有的空档,使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和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像在欧氏几何的证明题中就显示了这一特性,而且大量地应用这种思维形式。
例如,证明凸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如果没有其它基础知识作为填补,我们应从平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推起,进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在思维的逻辑要求上,必须要由平行线的性质开始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再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这就是说:逻辑思维必须是缜密的,是无懈可击的。
2.它能培养思维的递进性、层次性。这就是说思维是有层次性的,随着人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的升级而升级的。像中医学里,对某种药材的认识过程一样,它由表及里,最后用来治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验,分析……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次提高。
逻辑思维还有下面的缺陷:
它能抑制人们的发散思维,抑制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定势思维,产生经验主义,使人的思维方式一维化等缺陷。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逻辑思维的培养:
(1)让学生用右手、右脚活动,并用右手写字。
篇5
关键词:中学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知识体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具备了直觉思维能力,那么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具备直觉思维能力的学生便有了自信与动力,使数学学习变成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探索发现以下一些策略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一、抓好基础,形成知识体系与模块
数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管直觉思维的产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猜测性,但直觉并不是靠单纯的机遇就能产生的,它与主观想象不同,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在一个人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与模块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当一个人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与模块之后,再进行直觉思维的时候,相关的知识会以模块的形式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并得出结论。因此,用直觉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从宏观上把握问题的框架结构及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然后再对问题进行整体的快速的思考,这时往往一个念头闪现就描绘出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从直觉思维的这种特点可以看出,直觉思维是主体在明了题意并抓住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特征之后迅速产生的,直接触及问题的目标或问题的要害,它与人的知识储备联系十分紧密,是对问题总体概略的反映,而对思维过程的细节并不十分清晰。无论是对问题信息的感知,还是对经验知识的提取,通常都是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的。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首先就要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与模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利用类比联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但是,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能使用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想象、模拟、猜测等能力)则会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定的帮助。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利用类比联想的办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良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逻辑思维带动发散思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逻辑思维能力太差,就觉得酝酿阶段缺乏对知识素材组织加工的基础,因而不能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类比联想的训练,可以使发散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构数形联系模式,诱发学生的直观感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这说明数离不开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能够建构出相应的图形或模型,往往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如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会大大降低数学的抽象性,从而直观易行地解决复杂难懂且抽象的数学问题。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布鲁纳非常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他甚至指出:“在我们向学生揭示演绎和证明这种更传统和更正式的方法之前,使其对材料的理解可能是头等重要的。”由此可见,中外科学家都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这也说明了在数学学习中建构数形联系模式,诱发学生的直观感觉,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研究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努力为中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录像或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风光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美丽图画。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对桂林山水风光进行描述,让同学们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风光的无限之美。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中学科学课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本文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训练法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奇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启发、诱导,使问题一步三展开、一层三深入,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如讲物体密度这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取某一些质量与体积的对应数据若干组,通过计算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启发性提问,如:同一物体,质量变化时体积如何变化?不同种物体,这种比值相同吗?对这些问题弄清以后,继续往下一层引导,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说明学生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努力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例如:学生在做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明确每个步骤操作的要求和原因,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实验前,我又就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成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肉眼看不见的洋葱表皮细胞时,我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的笑容。实验结束时,我又让学生充分讨论找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原因。有的说:撕得太厚了,没有对好光;有的说表皮没有摊平,折叠了,没有染色等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避免了教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多动手。为此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开发实验室布置小制作,教学月相时,要求自制月球模型;教学日食、月食时,要求学生自制月球、地球、太阳的模型,制作模型时学生全身的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还有自制甲烷分子的模型,自制地球仪模型,自制水火箭等等。许多学生的模型制作得很精致。这些模型蕴含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我及时进行展览,以示鼓励,让学生充分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追求新颖、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二、变通激活法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变通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有效手段。如;对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
提问:这个物体受几个力?哪些力是平衡力?
(1)物体在斜面上做上滑运动时共受几个力?
(2)火箭在空中向上运动共受几个力?
这样通过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变通引导出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猜想开拓法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猜想与假设是一种创新思维,是科学发明的萌芽,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在人类的科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猜想。在丹麦物理学家发现了电流的磁现象后,“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吧?”法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猜想与假设可以推动人类去寻找更多、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猜想与假设及其验证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统一起来,适时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运用原有的知识与信息进行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月球的概况时,我介绍了月球上布满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即月坑,然后提出了月坑的深度跟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假设:(1)可能跟陨石的体积有关;(2)可能跟陨石的质量有关;(3)可能跟陨石的密度有关;(4)可能跟月球的结构有关;(5)可能跟下落的高度有关;(6)可能跟下落的速度有关。又如学生对制水火箭很感兴趣,通过课外制作水火箭,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契机,适时提问学生,在制作中想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问题?有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水火箭的发射高度?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为影响水火箭发射的高度可能与①瓶的形状; 瓶的大小;③发射的角度;④气温;⑤风速;⑥瓶的材料;⑦质量;⑧打进瓶内气体的多少;⑨打气筒的规格型号;⑩瓶内水的多少; 仰瓶的容积等等有关。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战场、主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我十分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习题,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会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再探索、再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提高。
四、对比深化法
比较是使学生思维活动展开的有效方法。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讲授电流、电压这部分内容,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电流与水流对比,电压与水压对比。又如,在讲授平衡状态分析比较,可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这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时,此体系就达到了平衡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教学,有助于学生弄清相似、相近、相通问题的异同,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拓展和提高。
五、倒推突破法
在运用公式解计算题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应鲜明地突出其意义。但目前,在农村初中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乱套公式的现象,不善于分析题意,寻找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因而常常出错。有时即使把题解对了,但对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不甚理解。寻找“突破口”一般采用“倒推法”从题目所要求物理量开始,分析先要求什么量,求这个量又要先求出什么量,一步步倒推,环环紧扣,最后找出“突破口”,而计算时却与倒推顺序相反。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有一瓶油,油和瓶总的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立方分米,油的密度是1.8?03千克/立方米。若用此瓶装纯水,最多能装多少?
分析:此题装油和水是同一个瓶,故有V水=V油=V瓶,只要抓住这个关键,运用密度知识,就可以求解。根据题设条件求水的质量,可沿下列过程倒推,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上面的分析是从未知已知,是采用倒推法(即分析法)求解。计算油的质量是从已知未知,按(1)M油=M总-M瓶(2)v油=(3)M水= 水的顺序进行。
篇8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意义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两方面的,首先对于老师而言,由于学生具备数学学习的思维,所以在理解力和自主学习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的教学压力就会得到相应的下降,也就是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强度,对于老师而言具有减负作用。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加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将变得更加轻松,而且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综合而言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可以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进行不同类型问题的总结和分析。经验总结法简单而言就是利用过去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相应的学习方法,然后利用在今后的学习中,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小学教育中可以普遍推广。例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会涉及应用题的计算,在应用题的计算中,有几个类型,比如时间计算、距离计算,还有速度的快慢比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比较凌乱,但是通过总结发现,其实都具有一致性,即这些问题的计算都可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式,也就是说在解决应用题的时候,只需要把数量的关系建立好对等的方程式,所有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可以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利用经验总结法培养数学思维,主要是要找到数学问题中的一致性,在一致性的基础上总结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养成。
2.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扩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对于综合开发学生的思维结构意义重大。利用自主探究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的配合,即要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的手法。比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任务,让小组来进行讨论和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主交换想法,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程进行相应的提示和指点,使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会越来越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3.情境设计法
篇9
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学到其思维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便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 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转贴于
(2) 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篇10
【解析1】如图,设椭圆程为x2a2+y2b2=1,DxD,yD,则
|BF|=b2+c2=a,
作DD1y轴于点D1,由BF=2FD,得
|OF||DD1|=|BF||BD|=23,
所以|DD1|=32|OF|=32c,即xD=3c2。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知,
|FD|=e(a2c-3c2)=a-3c22a,
又由|BF|=2|FD|,得a=2a-3c2ae=33。
点评:本题解答运用了椭圆的几何性质、第二定义、数形结合的思想,寻找解题思路,合理进行转化,使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定义等最基础的知识从而使几何问题得以解决,在解本题中综合运用“定义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想”等。
【解析2】设椭圆程为x2a2+y2b2=1, B(0,b),F(xc,yc),DxD,yD,F分 BD所成的比为2,xc=0+2x21+2x2=32xc=32c;yc=b+2y21+2y2=3yc-b2=3?0-b2=-b294?c2a2+14?b2b2=1e=33。
点评:本解运用了有向线段定比分点进行求解使问题变得直观,同时收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
【解析3】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F(c,0),B(0,b),D(xD,yD)。则BF=(c,-b),FD=(xD-c,yD),BF=2FD,解得xD=32c,yD=12b,把点D的坐标代入方程化简得c2a2=13,所以e=33。
点评:本解运用了向量的数量积与运算律,简明、快捷、易懂。有关圆锥曲线中的离心率问题,如果没有给出c和a,则要结合章节知识得到c和a的齐次方程,从而得出离心率。
【解析4】由BF=2FD可知,BF=2FD,BF=a+exB=a,FD=a+exD,代入知,xD=a2e,xF=23xD, 23×a2e=c,e2=13,即e=33。
点评:向量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利用向量可以使几何关系与数量关系相互转化,思路清晰,过程简捷。
练习:1、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2.椭圆x225+y216=1的焦点是F1、F2,椭圆上一点P满足PF1PF2,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点有两个(B)P点有四个
(C)P点不一定存在(D)P点一定不存在
目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已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更应强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便改观高强度低效率的复习效果。任何解题方法都有其赖以产生的数学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道题目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答,平时做题不应只着眼于解出这道题,而要尝试用多种解法来解答。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题,可以拓宽思路,在遇到其他类型的题目时更会有意外收获。
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我们要密切注意每种解法的特点,善于发现解题规律,从中发现最有意义的简捷解法,研究题中包含的知识点与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多方向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