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主要的工作时间还是在企业、社会中,需要承担着相当重要的生产科研任务,没有较长的假期,没有完整的、统一的学习时间。因此,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只能以业余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开发和展示学习资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帮助与学习指导,如何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网络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媒体多样性等特性,能够解决师生时空分离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难题。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来开发和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受训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自主学习;依托网络交互技术和学习支持系统,受训者可以取得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络培训管理,实时了解和监控受训者的培训状态;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通过网络方式来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是充分可行的。无论是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还是职中研修都适用。那么,就很有必要设计一套网络化的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系统。
二、网络化培训系统构建
兼职教师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的水平一般不高,因此系统设计时对于客户端的要求:硬件简单、操作简便。在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中,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重,学习支持环境也应完善。因此,这套网络培训系统就包含三大部分:教育教学知识学习平台、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和学习支持平台。
1.硬件组成
在培训系统的硬件方面的投入主要在服务端,需要架设服务器环境。需要有Web服务器,支持动态交互功能;视频流媒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必要的网络服务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对于客户端要求比较简单,仅仅需要能够联网的、带有摄像头的计算机即可[5]。
2.软件方面
服务器端需要安装Web服务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安装培训上述的三大平台软件即可。客户端仅需要安装浏览器即可,适当安装服务插件。
3.系统功能
(1)教育教学知识学习平台:提供针对兼职教师设计开发的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性内容,供培训者学习。借助平台,可以实时学习内容,运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知识内容,供学习者自主学习;学习指导和学习建议;提供丰富的学习拓展资源;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2)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通过视频流媒体技术,进行点播指导、演练录制与、点评与纠正。培训前,提供优秀教学技能示范视频供受训者点播学习;针对各项技能或任务,对受训者所设计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案进行交流,点评与修改;技能演练时,可以进行实时录制实况录像,视频存放于服务器上;也可以通过小软件在后台录制,在合适时间地点上传到服务器;专家、学伴等人员点播演练视频,进行点评;受训者查看点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修正;对于训练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源进行归档,以供其他学习者学习借鉴。
(3)学习支持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和指导,设置相应的学习环节,进行培训管理,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当然此平台需要前面两个平台紧密结合。在此平台,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可以进行疑难解答;布置、提交、批阅和反馈毕业的课程作业;可以进行适当的单元练习,甚至进行课业考试;引入兼职教师所在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作为受训者的学伴,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必要的培训管理,确保培训的进度和质量。
三、系统的特点与作用本培训系统的特点主要如下:
1.知识与技能并重,强化技能训练的实效。借鉴微格教学的思想,运用视频流媒体技术保证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2.投入低、使用简便。客户端基本不需要增设任何硬件,不需要安装软件即可学习,操作简单易行。
3.完善的学习支持功能,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展示、讨论、答疑、练习、考试、点评等互动支持环节,降低学习难度,强化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确保了培训的有效性。
篇2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篇3
论文摘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决定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基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特点,本文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出发,结合他们的教学现状,提出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途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国际商贸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之后,我们亚需培养大批熟练掌握英语、通晓商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环境、具有商务实际操作技能的国际性复合型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我国许多高校和高职高专都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快,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未能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未能与高职教育的规模同步协调发展。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的棘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出发,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些方法。
一、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英语十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其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既包括普通英语的内容,又包含商务知识的特定内容。与普通英语相同的是掌握商务英语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不同的是商务英语还涉及相当广泛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如贸易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商务英语教学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外事商务行业,为商贸、外事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较强英语语言功底和较强商务贸易能力,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一线使用英语进行相关商务洽谈、生产经营、外事接待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必须坚持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特点。可以说,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在侧重加强英语语言学习,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国际商务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即以英语语言学习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工具为学生所掌握,并借助这种工具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在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商务活动。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出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知识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合格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英语功底,而且要有丰富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单纯语言教学的教师转型而来,商务知识贫乏,缺乏具体的商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人、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或传授商务技能,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职业教育能力
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许多教师职业教育观念模糊,对突然开设的商务英语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缺少信心,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的研究甚少,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同原有的英语教育专业的方法没有多大区别。有些教师还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加一张嘴以“满堂灌”的方式讲下来,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素质能力
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文化素质的教育融人课堂。高职的素质教育更加关注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将使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而非“教育家”,所以除了职业能力,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加强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定位、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吃苦精神等文化素质的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并能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伙伴。
三、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办法
基于以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结合职业院校目前的教学状况,笔者提出以下三条途径来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并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应该看到,教育部高职教育评价标准讨论稿对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的规定,在体现“双师素质”教师概念的内涵特征方面还不尽完善,个别提法也有待商榷。因此各地区高职院校在此规定精神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认定标准。但每一套标准都强调专业教师行业的经验、经历和能力。
为实现“双素质”,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培训。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在经济、管理、外贸、金融及营销等方面的专家给教师讲授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将教师直接送到企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提供给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这样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具体案例会更加的形象、生动、立体。从教师个人来讲,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来讲,考取外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证书包括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员、单证员、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教师可根据自己教授的课程从中选取。
2.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坚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行业的从业经历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只是“双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双师”,还要能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为: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个性化的、综合包容性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师生偏离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师生互动性的模式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符合新型高职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并利用网络平台、安装专业实习软件、创设虚拟的贸易空间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语言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
篇4
关键词:英语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教学模式
在师范生及在职教师的培养实践中。重学科知识传授、轻技能培训。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加强英语专业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中引入了英语微格教学。并把教学实习从内容到形式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微格教学及其特点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培训方法。被国内外教学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培训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能力分为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分别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通常,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导师指导下,每位学生进行10―20分钟教学,并当场将实况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反复观看录制成的视听材料,同时讨论、评议,最后由导师小结。
微格教学于1963年产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又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英语微格教学课程的设立,实现了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整合
长期以来,培养师范生的基本方式是:(1)教师进行课程教学;(2)师范生完成书面作业;(3)教育见习与实习。有人说,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加工,(崔奇微格教学与英语学科教学论作者系中国电教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心理成熟慢、教学适应期长。而将微格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技能的分类理论运用于指导培训教师时,教师的成长机理就大为改观,它已不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变化:
(1)在优秀教师的“自然成长”加入“人工塑适”的成份,给予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使在某一水平面上能快进快出,加速成长。
(2)变教学经验行为的积累与学习为技术行为的培训与掌握,明确教学技术行为的要素、方法与效果评价。
(3)变整体上的一般性要求为具体的分解训练。
可以说,微格教学解决了在师范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微格教学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基本的教学技能是形成综合教学能力的基础,并对英语学科教学中应有哪些技能。各项技能是什么以及教学技能的形成规律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教学技能的分类在微格教学中至关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教学技能分类:
第一、英国的特罗特(Trottt)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能够表现、能够实际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知的教学行为,分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人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
第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区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种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人;(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提问;(9)分散性提问;(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
第三、孟宪把课堂教学技能设定为(1)导人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提问技能;(4)讲解技能;(5)变化技能;(6)强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书技能;(9)结束技能;(10)课堂组织技能。
第四、原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又设了九项基本技能,即:导人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
依据英语微格教学实践。本文着重介绍英语教师的课堂授课的技能。英语课堂授课技能包括:常规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两种。
(一)常规教学技能
1 教态:包括表情、眼神、手势、站、走姿和服式。
2 教学语言:包括语音、语调、轻重及声量控制、节奏和常用课堂用语。
3 教学媒体:包括板书、简笔画和教具(直观教具、电化教具)。
(二)综合教学技能
综合教学技能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九项基本教学技能,即: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的综合运用。
四、英语微格教学模式初探
(一)事前的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英语语言学习理论、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英语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教学评价和学习者的特点等教育教学理论。
(二)确定培训技能、提供示范
把英语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常规技能和综合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也可对照使用,一般以正面为主。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三)骗写教案
根据确定的教学技能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并写出教案。微格教学教案不同于一般教案,要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
(四)微格教学实践
1、组成微格课堂
教师角色:由师范生扮演
学生角色: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或真实学生来扮演
教学评价人员:被培训者的同学或指导教师
技术人员:专业人员或被培训者的同学
2、角色扮演
教师角色一般进行10-15分钟的模拟授课,要先做一简短说明以便明确:训练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由被培训者的同学来扮演学生。
3、准确记录
一般用录像的方法记录,也可以用录音或文字记录,录像更及时、真实、有效:
(五)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
为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角色扮演结束后要及时重放录像,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者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
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3、讨论评价
作为学生角色、评价人员、指导教师要从各自的角度来评价实践过程,讨论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
(六)修改教案
篇5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高职类师范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这是一个指向性很明确、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师范类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师教育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需要具有极高的教师专业化,即“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②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迈入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时期,如何在高职类师范院校中保证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各地方急需应用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中抢抓机遇,办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培养理论素养良好、技能突出、职业道德感强的优质人才,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历程,先后出现过六种教师培养‘范式’。”③虽然没有看到关于六种教师培养范式历史分期的明确论述,但从不同的培养范式对教师素养的核心要求可以看出,培养范式的发展随着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趋势。④不同的范式期,由于教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不同,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随着教师培养范式的变化可以看出,职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呈现出系统化、综合化的前期系统,⑤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要求实践教学的本领,还要求自我建构,获得专业成长的能力。概括起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这三部分。
1.1 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包含幼儿保教知识、幼儿教育发展知识和通识知识。即掌握不同年龄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个体差异;掌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掌握幼儿教育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各种教学法知识;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懂得营养学和常见病、传染病和外伤的简易处理知识,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所需要的音、体、美等知识;熟悉并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和家长工作指导并具备一些经验;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策略;掌握基本的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1.2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包含语言技能、保教技能、艺术技能三方面。语言技能包括: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进行顺畅的人际沟通、交往、合作,能组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等。保教技能包括:掌握照顾幼儿一日生活,指导并协助保育员做好保育、卫生、健康、安全等工作的技能;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活动开展的教学技能,能够创设适宜的环境,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幼儿游戏指导与设计的技能;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做好家长工作,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等。艺术技能包括:具备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能开发各类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区域布置,具备歌唱、即兴伴奏、幼儿舞蹈表演与编排的技能等。
1.3 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指教育理念和师德。包含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待幼儿和对幼儿保教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应有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如正确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及价值,热爱幼教事业,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为人师表;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热情开朗,有亲和力;认同幼儿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注重平等教育与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能够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重视自身的日常态度和一言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我国的幼儿园格局,目前主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辅,公办与民办相结合。⑥由于目前学前教育在我国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分布不合理、管理混乱、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低下、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在农村及一些民办园中十分突出。随着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高职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以琼台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历史悠久,自2004年学校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师范学校后,生源由3部分构成,分别是3年制、5年制初中起点的学生以及3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学习年限不同,他们的职业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3年制学前中专学生个体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3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个体发展和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艺术技能技巧的落后。高职学生录取时不考察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进入学校也没有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只是按照高考的文化课成绩录取,导致录取的学生有许多唱歌跑调,不会画画,肢体动作不协调,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而这些恰恰是幼儿园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有的艺术技能如画画、钢琴等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的,而招生时以分数论英雄的制度就导致了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艺术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笔者分别对我校2008级、2009级学前教育大专学生进行了统计,发现有63%的学生在进校前从未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 42%的学生在读书期间从没画过画,57%的学生没弹过钢琴,这些都给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校是2004年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有之前扎实的中职教育基础,但相较而言,高职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招生制度、培养制度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估来看,在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情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为海南省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我校的情况也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海南省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设立定位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学生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三方面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各学科的教学都努力围绕这3个目标,并且在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按照此目标制定和修改培养方案。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也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教材内容从知识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将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3.2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也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编排的教材体系,从1门或几门课程中提取出包涵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工作项目,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研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实践类课程可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做等方法。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取消过去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建立系园合作开发课程机制,与幼儿园共同开发适合职业与岗位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3.3 拓宽师资队伍建设渠道
通过进修、挂职锻炼、顶岗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从行业聘任机制”,从学前教育工作第一线聘请学有所长、经验丰富的园长和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创造条件选派教师继续深造,强化中青年骨干力量,实行以考定绩、以绩定岗、以岗定薪、优劳优酬、优胜劣汰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对内稳定专业骨干、对外招引高层次专门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参照行业标准,完善实训准备、实训过程、实训考核、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同时,在实现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对内可通过增建、扩建、改建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外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多轮循环、不同层面见习、实习需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和沟通,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利用幼儿园教师的优势资源,使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见习、实习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实现学校和岗位之间零距离的职业培养目标。
3.5 提供展示职业能力的广阔平台,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一方面,宣讲会应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宣讲会宜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⑦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由各种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如手工竞赛、讲故事大赛、合唱比赛、书法比赛、学生艺术节等,按专项评比优胜者,激励特长突出的学生,并示范和引领其他技能较弱的学生,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在气氛中熏染,在职场中历练,以此加强职业情感,营造职业能力训练的良好氛围。
L鼙疚南怠昂D鲜〗逃蒲骞婊氐憧翁狻陡咧案咦ㄑ敖逃ㄒ凳导萄逑倒菇ㄑ芯俊返某晒畚摹?(编号:QJ112511)
注释
①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② 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国高教研究,2004(7).
③ 朱小蔓,箮佐领.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 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职业教育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3-02
一、引言
目前就职业学校而言,招生难、生源数量恶性竞争、学生素质低下、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使职教发展陷入重重困境,如何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能够增强社会吸引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一线技能人才,成为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有关人类智能发展的教育理论。加德纳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显然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强有力的挑战,他认为传统智能理论对智能的内涵界定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由多种智能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他在肯定传统“一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又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智能。依据传统智能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高智商低能力”的缺陷,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提倡“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当前职教改革的大潮中,无疑会带给我们诸多的教育教学启示。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多智能优势分布,从而提供给他们相适应的发展机会,促进其某一些方面的技能与特长。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形式也提出了更多及更高的要求:依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智能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评估方式。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教学启示
1.教师应定位“人人皆能成才”的全面发展理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具有智能,每人的智能特长均有差异,也就是说,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人,但聪明的方面和才能呈现出差异化分布。人的智能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存在差异的区分。古话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揭示的就是这一道理。对我们教师而言,对学生身上的个性化差异不应视为一种负担或累赘,相反,应理解为这是学生的“闪光点”,是其他方面智能优势的显现。我们不应以固化的眼光去歧视或忽略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实他们在其他方面拥有着不为人知的智能优势,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重新定位每个学生皆能成才的教育理念,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将来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应该是既满足社会长足发展的需求,又能实现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人人皆成才”的教育理念通过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吸引力,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就会计专业建设而言,掌握会计专业岗位技能是我们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学校优先推荐就业的往往是那些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优秀学生。例如曾有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极差,可以说基本上没掌握什么会计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但令人吃惊的是,他后来却开了一家财务公司,公司业务涵盖记账、纳税、会计业务及管理咨询等方面,公司的员工都是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为老板的他,却是一个补考了好多次才拿到毕业文凭的中职生。这足以说明,他的逻辑―数理智能或许不突出,但他人际交往智能、语言智能肯定是超常的,在校期间朋友圈子很广,交际能力极强。针对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绝大部分教师都可能因这类学生“学习智能”的低下而曾经歧视并忽略过他们吧。
2.教师应树立“学有所长”的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擅于了解并发现学生的智能结构及智能类型的差异,从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优势个性的教育目的,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重视并善待学生存在的智能优势与劣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处在“人人皆学,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的教学情境,激发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方向,真正完成“人人成才”的教育任务。
在笔者所带的会计班中有一名男生,对会计专业课程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平平,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应付考试罢了。但与其多次接触后发现他的文学功底很好,文章、诗歌写得也很好。于是就决定启用他担任了班里的组织委员,负责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还要求他定期向学校的文学社投稿,鼓励他参加各类文学写作方面的比赛。因此,是这名同学由原来不起眼的小角色一下子变成班里甚至是学校的知名人物,原本慵懒消沉的个性变得阳光了,活跃了,人也变得自信了。他在班级毕业前的一个班会上组织策划了“让我永远记住你”的主题活动,让全班的同学既感动又难忘。这位同学还依据班上每位同学的姓名,加上他对该同学秉性的理解,针对每人写了一首小诗,作为活动的灯谜(打一同学姓名)。当有同学陆续猜到谜底时,兴奋、激动、自豪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新颖的活动形式让大家永远地记住了他,也记住了彼此间的友情。他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在超强的活动执行力的作用下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与运用。
3.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化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更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观念的变化也使得我们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更多应是关注并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各自所适应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教学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改进教学形式和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任务为引领”开展教学,重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环节,还可依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担任“观察员”角色,承担观测小组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并最终进行综合评价的职责。这种教学形式是目前职业学校所提倡的以行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过程的重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学活动遵循“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人际智能的培养极为有利。而教学过程最后所设计的综合评价及教学反思环节,又是学生内省智能得以重点培养的环节。
4.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元智能提出的理论观点表明,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能所组成的共同体。这也就意味着教学评价体系不应是单一的和固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单纯的卷面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多种考核评价并存的综合体系,注重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智能的培养。首先,评价目标应多元化。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考核评价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对其他方面的如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视不足。只有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另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地位的体系显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智能优势,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应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理应履行的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篇7
1.提高能力是通过知识传播而得以实现
鱼之美味众人皆知。对于一个没接触过鱼的人,如果让其直接通过尝试食用而获得吃鱼的方法。那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学游泳的人一样,必须先告诉学习者必要的动作要领,以及自救必备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人才可以尝试下水。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随便跳入水中定然产生危险。“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点”。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盲目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危险,甚至误入歧途。生活中类似的先获取知识,后锻炼能力做的例子枚不胜举。课堂教学中会边讲边练,先讲后练,是教育教学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机物甲烷性质时,因为甲烷时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开始学习有机物。我就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步骤。先分析结构再推测性质,最后是实验验证以及结论总结。学生获得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后,对后边学习乙烯乙炔以及烃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有章可循,不会忙中出错。即便在后边有机复习时,学生也条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觉到授课轻松愉悦。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只有获得必要的知识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不断重复。然而长期下去,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没答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一道题讲这么多遍,结果收效甚微。那还不如只讲一遍,我想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与其这样,少讲几遍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讲“火候”。教学当然也是这样,一味强调重要,不断地高八度提醒。学生不但感到精神紧张,而且神经疲劳。教学有时也需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也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记得在上届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时,当时因种种原因,新课教学还未结束。酸碱盐溶液这章内容在考试前一天刚开始。当我讲到酸的最后一条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后,给出复分解反应定义之前,顺便插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同学们,好多学化学的人认为:‘化学难,方程记不完’。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化学方程不是记住的,而是写出来的!”这时我就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两个酸与盐反应的例子,自己补充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并且归纳出反应的特点,给出复分解的定义。此时因为快下课了,我就没有举例子,就简单说了几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酸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如果你要将所有类似的方程全记住的话,真的恐怕要累坏了。”当我一出此言学生都愕然了。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就草草举了一个例子,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并且讲到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你会写方程吗?这时有学生点头表示会写。我说:不会也没关系下次课我还会讲的。大家试想一下酸碱盐何其多,他们之间的反应怎么记得完?但我觉得没必要背诵,不用记。因为他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只有那些不知道反应原理的人才会说,方程太多记不完。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断题,要求写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当时几位任课老师都说超出范围了。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还是保留原题。然而改卷结果却出我乎意料:我所带的班这道题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进度较快的其他班。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联想到了碱和盐的性质。他们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其他的知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去培养其能力简直是幻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偏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厚次薄彼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如果学生不懂得实验操作要领,那么他就不会有规范的动作,也不会通过正确的操作,观察到正确的现象,获得应有的实验结果。就好比一个不懂得驾驶知识的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中驱车一样艰难。当然,只具备驾驶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在闹市驱车。熟练的技术、灵敏的反应也是驱车的必要条件。就好像一名优秀外交官只具备人文、地理、政治等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篇8
关键词:培智教育;教师;能力结构
一、研究背景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所有类别的教育都需要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普教中,国家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关于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从教师培养开始就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挑选课程,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力争使教师在进入一线学校之前就具备职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特教当中,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一直是广大特教学者所关心的重要话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纳入今后的特殊教育立法[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可以参考国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做法,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丁勇院长认为,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试点及推广工作[3]。过去及当前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我国特教师资培养能力的限制,以及现有一线教师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使得特教教师资格的准入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出台。但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将来,特教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必将出台。为此,先期的准备研究应该尽早着手。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对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初步了解我国特教教师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就如何优化培智学校教师的能力结构提供建议,希望对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所参考价值。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的调查,了解我国培智教育教师的能力现状,以及对于一个培智教师来说,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备的。并就如何优化培智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利用一次全国培智教育培训班的机会,对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近二十多所培智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了调查。样本量为30人。样本覆盖面较广,涵盖学校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自编访谈问卷。问卷所涉及的问题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作为一名培智教育教师,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具备的;第二,作为一名培智教育的教师,哪些知识或技能是当前最缺乏的。每个问题下面列出了二十一项知识或技能作为选项,可以多选或补充。且这二十一项知识和技能可归纳为十个大类,其结构如下: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第九,教师职业修养。第十,教师基本功。数据的统计工具为Excel2003。
(四)数据的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量的分析为主,适当辅助质的分析。在量的分析上,由于两个问题都要求受试者选择相关知识或技能,所以主要统计相同或类似答案的出现比例。在统计频数时,一张问卷上,只要出现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等康复知识,记一次康复技能;若出现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等特教知识,记一次特教专业知识;其它类推。
三、研究结果
(一)培智学校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十大类知识中,特教专业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教师职业休养、家校合作、教师基本功、医学常识、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其中认为特教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康复知识是必备知识的人数远高于其它几类知识。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二十一小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认为特殊教育教学法是最重要的。其次依次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
(二)培智学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受试者在回答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一问时,选择到的知识和技能包括16个课程方向。这16个课程方向主要涉及类知识和技能,分别是:第一,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二,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儿童评估。第三,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
通过图3可以发现在类知识中,培智学校教师最缺的是特教专业知识。其它依次为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辅助技术、政策法规。在这八类知识当中,特教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心理学知识出现的频数远远高于其它类。此外,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似乎也有所突出。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16个课程方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理治疗。其次依次为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四、研究结论
(一)培智学校骨干教师认为培智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九个领域的知识
研究表明,培智类学校教师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教师,必须掌握九个领域的知识,按其重要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教专业知识。包括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教学法、个别化教育、班级管理、特殊教育课程、特殊儿童评估。第二,心理学知识。包括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第三,康复技能。包括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康复、作业治疗、社区康复。第四,教师职业修养。第五,家校合作。第六,教师基本功。第七,医学常识。第八,辅助技术。第九,对政策法规的了解。
(二)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相对缺乏的知识涉及领域,特别是其中的八个课程方向
这领域按其缺乏程度排序如下:第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第二,康复技能;第三,心理学知识;第四,家校合作;第五,医学常识;第六,课题研究;第七,辅助技术;第八,政策法规。八个特别缺乏的课程方向,按其缺乏程度依次为: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特殊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
(三)当前康复类知识的缺乏成为影响培智教育的重要因素
从图3可以看出,康复类知识被认为是当前培智学校教师非常缺乏的知识,仅次于特教专业知识。究其原因,本研究认为,随着融合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越来越多的中度智力缺陷儿童开始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如此一来,培智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被迫招收重度甚至是极重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包括部分自闭症,轻度脑瘫等原本公办校不招收的儿童。这些儿童在语言上、动作上、行为上等方面多少都存在问题,他们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同时,必须接受一定的康复训练。而当前的培智校教师大多从未接受过康复类的训练,面对新形势,他们急需接受相关知识的培训。此外,本次调查的对象当中,有部分是民办特教机构和社会福利院的老师,这些机构招收的教育对象对康复的需求更加迫切。
(四)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高度关注
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非专业知识。本次调查发现,行为矫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普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智力障碍儿童,特别是重度和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大多存在行为问题。这也是最让培智校老师头疼的问题。行为矫正的各种原理和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各种行为问题,因此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了解普通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参照普通儿童的发展规律,如果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所以这门课程也很重要。
(五)一些非主要领域的知识也应该引起特教师资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名培智专业的教师,特殊教育学知识、康复类知识、心理学类知识相对比较容易引起重视,但是,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本研究表明,作为一名培智学校教师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其中的许多知识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能力缺陷。
五、关于优化培智学校教师能力结构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师范类院校是特教师资的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建设是影响特教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一份好的课程设置方案应该根据一线学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以及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来选择课程。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面向未来。但是,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许多师范院校都是仅仅根据自身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来选择课程的。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各所学校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师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一线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充分,以至于毕业生走上岗位和仍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或满足岗位需求。因此,优化特教师资培养方案,精心选择课程,是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把特殊教育教学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物理治疗、教师个人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语言治疗、班级管理、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等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培养方案。在选修课当中应该包含教师基本功、家校合作、医学常识、课题研究、政策法规和辅助技术等课程。
(二)准确把握在岗教师培训重点,提高师资培训质量
能在师资培养阶段就尽可能的完善教师能力结构是最理想的选择。针对我国当前许多在职特殊教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培训是完善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选择。要提高培训的质量,必修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要把握培训的重点,必须事先调查清楚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技能。本研究表明,物理治疗、特殊儿童评估、语言治疗、个别化教育、行为矫正、教育理念、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等课程是当前一线教师最急缺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成为培训课程选择的重点。
(三)加强在职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加上一线教师每天都有可能面对新的问题。能力的准备和补救式的培训是很难从根本上满足不断变换着的教学需求的。所以,从根本上看,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每当遇到新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通过自身的探索需求答案,而不是抱怨能力准备的不足或等待下一次的培训。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教师必须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良好的自学方法和习惯。除此以外,学校必须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营造氛围,提供条件。比如,经常举办各种研讨活动,竞赛活动,为老师提供各种图书资料、信息化学习平台等。
参考文献
1.包万平,李金波,郭炜煜.我国特殊教育法律缺陷及其立法学术建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12),68.
2.黄伟,杨希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有关特殊教育内容征求意见座谈会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4),95.
3.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10(10),5.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60-02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被提出并正式实施以来,学生个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接班人,高校必须重视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所在。然而就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制约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较多,并且高校自身也还没能够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新的教育模式,还残留了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以致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因此,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也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制约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受传统教育理念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因此,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始加快自身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积极地探索着新的教育模式。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昧地侧重于理论知识,而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使得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科成绩,丧失创新思考的主动积极性,不愿意参加学校或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并不会注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只强调课本上知识内容的重复传播,却忽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大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只是满足于将课本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且在课堂上也缺乏与学生必要的互动交流,并不会过多地去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2.创新科研机制不完善。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加大了对创新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但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却明显不足,许多高校实验室的设备都存在使用年限过长,配置跟不上最新教学需求等问题,很难有效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严重阻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让学生一昧遵从既定的知识规律,忽略了他们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
3.大学生家庭和自身因素。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在长辈们的呵护关怀下长大,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情都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解决,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很容易就滋生惰性。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不仅在生活中缺乏主动创新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只需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便已足够,在校期间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的教学意义不大,可以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再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所以,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代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水平普遍不高。
三、基于素|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素质教育政策,这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同时也是高校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因此,在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树立实践创新意识。高校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水平,首先应积极地构建起相应的创新平台,同时还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和正确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更加了解学校组织这些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下,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身观念,创新实践方式,而高校则应该建立健全当前的教学考核体系,促使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牢牢打好基础。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大在科研训练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在当今社会形势背景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考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高校应在紧抓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其主动关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善于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更好的学习方式,重视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将其纳入自己的学习计划当中,不仅要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体制。在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应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基本教学任务,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高校要想实现教育体制的改革,需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吸收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讲述的方法,适当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相结合意识的形成。例如,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上,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内容,是非常浅显易懂的,但是学生对这些已被高度概括总结的知识点的实际内涵却并不清楚,进而也就无法把握其核心要义,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场景中,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维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至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鼓励大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学校也应定期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强化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观念。
3.建立创新科研平台。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观念指导的前提下,应建立并完善创新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激发其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树立实践创新意识。例如,高校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验中心,组织学生参观了解各种设备的使用状况,满足他们的动手实践需求,使其个人智慧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提前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工作问题,以免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将科研项目与实验室教学相结合在一起,采用双重奖励的方式,既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缺失,是每一个教育主体应共同承担的责任。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素质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应正视当前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推进自身教育体制的改革进程,积极探索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其将来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勇军,张海燕.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
[2]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09).
篇10
关键词: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培训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1-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有其特殊之处。首先是引入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需要被教师充分理解,消化吸收后才能有效地经过课堂教学传达给学生。其次,合作办学引入的西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需要教师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很高。
但是目前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错误的理念,忽视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导致这部分教师基本处于“无源之水”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培训,疲于教学,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中西方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由此要求教师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了解和掌握国外的教育模式,具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中国教育体制下,教师是课堂的核心,教师讲、学生听。而在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为: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是独立的,意即学生应该自己控制学习,不应完全依赖教师取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可以并且应该主动问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以一种比较轻松的、非正式的形式相互协作;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一门课的唯一权威,并且不能理所当然地索取学生的尊重;学生可以(以合适的方式)质疑并挑战老师和同学。
对于学习,在西方教育教学理念下:学习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积极参与敏锐思考。这意味着学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消化重构,更重要的是质疑和挑战他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理解、深入思考并有效利用知识;教师不会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有多个,学生应该自己提出结论并证明自己的结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多种多样;好学生的定义是能够敏锐思考其他人的观点,创新思考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差异对合作办学环境下的教师可能构成巨大的挑战。在上海海洋大学爱恩学院,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但他们刚开始教学时,都感受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在现有的教学经验和对西方教学理念认知水平下实施的困难。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挑战
师资水平是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合作办学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存在中西方教育教学理念的差异,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进行教学,又要了解西方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与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同步更新。但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中外合作的院校未制定有效的培训机制,未能给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1],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关注,了解目前合作办学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和发展机会,研究出适合于合作办学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的培训机制。
四、爱恩学院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在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本地教师由于工作在两国不同的文化之中,在教学方面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不仅如此,在合作项目中修读的学生要拿两个国家的学位,作为教师,要帮助他们培养适应在各种文化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的能力。鉴于此,合作的双方一直在寻找机会能够帮助在本地担任塔大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在爱恩学院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的探索和实践中,以下的要素对于培训机制的建立和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1.以质量保障作为培训机制建立的出发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办学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高校的竞争首先表现为师资队伍的竞争。教学质量同样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一切工作都落实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爱恩学院在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一直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在多年的合作办学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扎实英语基础、宽广专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掌握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具有全英文教学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专业师资队伍。
2.合作办学双方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合作办学的双方院校都应承担起保障教学质量的责任,认识到师资培训对于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国外高校的教育资源引入以后,传道授业的主体除了外方派遣的自体教师以外,还有合作办学实体中聘用的本地教师。为了使这部分教师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引进的国外的教育资源,合作办学的外方院校应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规划、设计和制定上共同参与。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爱恩学院于2008年与合作方塔斯马尼亚大学商讨了教师职业发展能力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第一轮培训经过2008.9-2009.6将近一年的时间,塔斯马尼亚大学派员到院共进行四次四个模块的主题培训,所有参加培训的专业教师都获得了由塔大校长签名颁发的西方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证书。2012年9月,双方又协定开展了第二轮的培训。除了以上的专题培训以外,在爱恩学院授课的教师还会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例如新任教师需要先到塔大进行为期3个月的课程培训,实地观摩和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每学年的预备周接受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导向教育等。同时,这些教师在本地也接受了上海海洋大学的校本培训活动,例如师德师风、教学研究能力、学科科研等。在爱恩学院,这些教师享受着“两种土壤”的滋养,吸收着中西方教育教学文化的养分,使他们能够在教学一线既保卫了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又把中西方教育资源传授给学生,真正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全面发展的独特优势。
3.培训目标、计划和内容的建立。合作办学的教学环境有别于普通的高等院校,因此,双方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应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因地制宜地确定培训计划、目标和内容。爱恩学院与塔斯马尼亚大学自2008年启动教师培训工作以后,就根据双方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每年的培训计划。在每期的培训计划中,根据前一年度教学质量检查中反映出的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相关的改进要求以及当年教育教学情况的变化,来制定当期的培训计划和内容。从近年行之有效的培训结果来看,培训的内容不仅涉及外语语言,还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方法等。
4.培训效果的评估。由于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考虑到长效性和对后期培训的改进,爱恩学院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都进行了培训效果的评估。评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接受培训的教师中进行;一是在学生当中进行。第一种方式反馈的是培训内容是否得当,收集的是作为直接受众的本地教师的意见;第二种方式反馈的是本地教师接受培训后在教学中有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收集的是作为间接受众的学生的意见。两种评估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对本次培训的效果得到基本的结论,以及对后续培训工作的建议。以爱恩学院为例,从教学质量检查各个环节所反映的数据来看,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教师也在座谈会上对培训效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具体地,他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的收获:(1)进一步理解了西方的教育理念;(2)深化了对塔斯马尼亚大学专业课特点的认识;(3)找到了增强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
5.培训机制的长效性。培训工作应结合合作办学双方院校的年度工作重点进行,不应游离于学校战略发展计划以外。因此,培训工作应具有长效性,以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
五、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在国际间进行教育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合作办学以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要求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合作办学环境的师资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工作是确保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成为合作办学单位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培训工作不能局限在闭门造车的状态,而应更多地给中外教师提供校际间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先进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模式和积极的教学理念在中外高校间进行传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
上海海洋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爱恩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建立本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培训机制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实践证明,健康、长效的培训机制对于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桂敏,夏海贤,杨丽杰.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青年教师能力体系构建及其培养机制[J].理论界,2011,(12).
[2]Adapted from Ballard & Clanchy,1997 and Ryan,2000.
[3]林金辉,刘梦今.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建设[J].教育研究,2013,(10).
-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 下一篇: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