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笔记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笔记

篇1

>> 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 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网络环境下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浅析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对策 探讨传统文化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书法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中小学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建议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医学生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实践探索 新时期医学生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论加强医学生数学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医学生职业信仰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社区医学生影像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及趋势 医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及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10-18.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周思远.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0(29).

篇2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举措; 双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46-001

一、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教师与学生很少关注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导入的观点,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只单向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忽视了作为交际主体之一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诞生。即很多英语学习者只是单向地、被动地学习到些许的英美文化知识,而做不到对等地、主动地“输出”本族的文化知识。

基于此,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测试、问卷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所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如在讲授《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时,许多教师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些象征性事物。为此,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图片,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个象征。大部分学生兴趣高昂,但面对他们所司空见惯的诸如剪纸、旗袍、唐三彩、对联、兵马俑、四大名著等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时却面面相觑,尴尬之情与遗憾之义无以言表,原因只在于他们无法从自己学了十年左右时间的英语里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也要培养学生的“双文化”意识。

二、中国文化导入的具体举措

1.教材编写

当前,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材料几乎皆出自英美出版物。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微乎其微。尽管学生能学到最真实的英美文化知识,却不知怎么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只能靠师生们随意性的自我传播。所以,在大学英语教材中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势在必行。教材编写者应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听、说、读、写、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增加教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强化具有中国文化色彩词汇的英文表达。[1]至于教材资料,可选取中国通晓英文的作家所写的英文著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的中国经典作品以及精通中国文化的外籍作家的作品等。

2.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可给非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历史概要”或“中国文化概览”等汉语选修课程;给高年级学生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概况”或“英美文化概况”等英语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又学习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3.教师引导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与国情教育基本局限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少。[2]因此,教师要力所能及地、有目的地训练中国学生们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当讲授西方节日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两个节日文化的习俗差别;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中国人的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本族语作家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等;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外,要鼓励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节目。实践证明,把文化的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鉴赏能力、强化他们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效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加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自信。

4.评估系统

《课程要求》仅宽泛地要求学生要“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教学目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却缺乏进一步的、详细的以及系统的描述。所以,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实施与评估也就缺少了具体、系统的指导和监督。[3]在如今中国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大环境下,如果所学内容无法在考试中显现,师生就肯定不会对其重视,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如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为自己的文化呐喊,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就必须在各级相关的英语测试中增加相关的文化知识的考核和测评,促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更加重视中国的文化,从而实现以测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

由于目前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讲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渗透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但绝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意向。总之,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西方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共同渗透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坚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传承、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双文化”渗透的协调与统一,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必须承担的共同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双文”渗透,“两性”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13q081)。

参考文献:

[1]宋晓红.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式;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128-02

当前的高中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带来障碍。比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未能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未能给学生带来明确的阅读理念,没能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阅读课外文本的方法等,从而使课外阅读沦为一句空谈。即使少部分学生有阅读课外文本的意愿,也会因为方法不当、阅读指向性不清晰而出现只是追求精彩故事情节等舍本逐末的阅读倾向。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

课堂学习能力的取得,是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的一种收获,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外阅读过程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积极影响。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指导学生主动联系课外与课内,让恰当的课外阅读素材为学生拓展思路和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涵,加深理解程度。例如,当接触到《红楼梦》的选文《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找到相关的章节,探索选文的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从而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其二,课堂教与学的方法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得到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语文课堂的主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方法很显然是无益于学生发展的。为此,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理念,可以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营造更加互动和民主的教与学氛围。例如,当进行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指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课外阅读和感知。然后在课堂上,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完成对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快速“阅读”,利用影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使学生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感受赤壁战场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这种独特的课外阅读中,学生会形成极为直观的历史意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从而深入体会作者苏轼创作此词的主旨与技巧。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

依靠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取得较大发展。事实证明,学习过程除了不懈的努力之外,培养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也十分关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语文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培养问题,使学生能够逐步达到在阅读中自觉运用的程度,从而带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整体阅读思维,即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觉运用更加系统化的分析思维,而不是只理解一段话中的只言片语,要使学生从整体有序的文章脉络中系统分析其内容和思想等。下面以课内文本《祝福》为例,对此问题进行简要说明。假设学生第一次阅读该文章,接触该小说中的人物祥林嫂时,应当从整体上对人物做出全面分析,而不是只抓住一个方面或一个特点。如在外貌描写中文章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祥林嫂最初来鲁镇的时候“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黃,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两种描写产生鲜明反差,即是对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的生动诠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运用比较思维体会这种描写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细节描写等,均应当成为阅读时关注的要点。这篇文章如此,推而广之,其他课外阅读文章同样如此。总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面对课外阅读文本时,具有比较思维和综合阅读思维,具有系统的全面的思考能力,同时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总结,逐渐形成文本分析的大致思路,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记录或笔记,以便在接下来的深入思考中有章可循。

三、良好写作能力的培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取得较大发展。在高中阶段,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二者虽然各具独立性,但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笔记记录内容不做硬性要求,可让学生随意记录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或者文章优秀句段。接下来,学生便可以借助笔记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将这些难得的素材融入写作中去,按照写作主题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积累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写作素材的相互交流,使自我素材库得到充实。另外,关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也应当与写作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到历年高考写作命题的走向,作为一种参考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做出选择,使学生的阅读思维与写作思维都能得到锻炼。举例来讲,近些年来高考写作比较关注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读物时,可有计划地选择一些时事热点评价式的文本。学生处在此类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下,能够更顺利地进入热点事件分析情境,利用多篇文本的不同表述方式提高自我时事热点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动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指导时,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反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书籍,给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对《论语》中文化知识的渗透,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论语》时尝试找出对自己有启发的经典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分类,以便在写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经典有所引用。而在学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诗句,体会传统文化情感及内涵,并将这种认知拓展至更大范围,从著作、作者、学术领域、历史时代多个角度进行主动的探讨。

篇4

一、读经教育在当今学校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人精神没有支柱,文化没有功底,人格没有内涵,中华文化几乎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实际教育中,常常发现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很忧心,没有集体意识,没有谦让之心,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为了让他们能更多地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长为一名知书达理的有用人才,我开始尝试在我任教的七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开始读经教育实践。

二、一个班主任开展读经教育实践的历程

(一)活动一:聆听圣人教诲

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经典的认识,调动他们自觉阅读古代经典的积极性,我针对近期班级学生之间矛盾较多的现状,给两个班的学生开了一次题为《聆听圣人的教诲——孔子的交友之道》的专题讲座,以帮助学生走近经典。没有想到的是,听了我的讲座后,学生的反应强烈,纷纷在日记中写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今天听了老师讲的关于孔子的交友之道,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如何在不同的年龄交到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呢?就像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朋友应该正直、体谅,知道多方面的知识。——摘自王娅日记

(二)活动二:品味经典

借助讲座的东风,我精选了《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品读,并能够多背诵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读后感。渐渐地,静坐一隅看书的学生多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读后感记录了他们这一段时间里真实的阅读感受。

自从我开始读《论语》之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怎样孝敬长辈,怎样做个有君子风度的人,怎样做个守信用的人。礼的运用,以和谐为重。但是不能大事小事都只顾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节来节制和谐,是不可行的。——摘自滕芳汝的读书笔记

(三)收获与启发

古代经典文章经千年历史的沉淀,给后来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其中既有振聋发聩的充满睿智的思想,也不乏惟妙惟肖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而且这些文章大多篇幅不长,文笔洗练,特别适合初中生运用零散时间学习。在读经实践中,学生的日记、读书笔记、读后感以及上课的表现都在说明,诵读经典是一件十分可行的事情。

1.在学习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的学习方面的进步很大。他们不仅语文成绩进步明显,而且学习能力显著增强,课前主动预习,对课堂教学的接受能力也显著提高。在平时的考核测验中,学生们成绩让人满意,在同年级段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由此可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诵读经典,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对他们的学习有值得肯定的促进作用。

2.在生活上的进步

我进行读经教育实践的这两个班,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得比别的班的孩子更加充实。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经典文化在道德方面的熏陶,而且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浸润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气质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班级里大家团结和睦,学习生活稳步提高,日常管理整齐有序。这两个班经常获得学校的各项奖励。

3.在阅读写作方面上的进步

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们大多都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阅读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我和家长达成共识,鼓励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继续加大阅读量,扩宽眼界,增加知识的积累。同时,有读便有感,学生们的写作欲望也空前高涨。广泛的阅读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意可表,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也优于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作品有多篇在语文周报和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在市阅读大赛中也有多名学生获奖。

三、结语

篇5

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该理论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也属于法里含情,有其合理性;现代人以科学的标准量度宗教,他则提出专注于研究人类精神与情感生活的宗教亦属于科学;对于人们崇尚理性的科技思维方式,作者则觉得传统文化中以直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也有着可取之处;有些人用西方理念为标准误读中医,作者却盛赞中医为“国医”,将其视为具有一套望闻问切系统的内观解剖学,应保留其主体性。

对于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图使之大众化的某些做法,作者则不循惯例,认为对小众的文化不必苛求其大众化,最佳状态应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文化成”,即“以人为本”。以两个层面去体现:“以史为鉴”与“以天为则”。楼先生通过梳理《周易》《诗经》《尚书》《韩诗外传》等典籍,总结出“天”在华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他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他把人文关怀视为情感的投资,认为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当提倡科技伦理。他觉得科技创造要用人文精神作为指导,否则盲目实现一些科技目标,未必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突破了现代人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惯性视点,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该择善明用,并序兼容。

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传统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楼宇烈则主张要“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他直言,一个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相融互补而成,同时融摄了其他思想学派的精髓。治心以佛,治身以道,治世以儒。传统文化充满正向力量,譬如:礼、义、廉、耻等文化因子在现代社会尤为匮乏;华夏文明的“致中和”等思想,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传统书院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学为主与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仍历久弥新。

编辑通过对老人的讲座录音、学术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娓娓讲述着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见与思索,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希望何在?楼先生的答案宛若空谷传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篇6

关 键 词: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产品设计 应用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我国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和文化认同感。传统视觉元素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掘优秀传统视觉元素,探索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将优秀的传统中国视觉元素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让现代产品设计富有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让产品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让中国特色的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1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非常丰富,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在中国传统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字、日常用品及生产工具上都有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色彩和材质,均可称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在造物的过程中的艺术体现。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视觉元素,不应该狭窄地定义为宣扬民族主义。在传统建筑、著名历史人文景观、民俗节日用品、手工艺、服饰、特色食品、传统戏曲、乐器、体育项目类、图腾、吉祥物等方面都有优秀的传统视觉元素,具体到物的形态元素层面,可以分为中国传统造型、中国传统色彩、中国传统材质几个方面:

1.1 中国传统造型

中国传统形态的特点是奇巧方寸、平中出神、平中生韵、宜设而设、精在体宜,中国传统的设计总给人感觉不失为大气,不拘泥小节。从细节部分延伸到整体气质,以物质的东西展示精神层面的本质。往往一个精致的小器物所容纳的华夏精神是非常广阔的。中国传统建筑、绘画、雕刻和工艺美术中的形态,如斗拱、瓦当、陶瓷、玉器、明式家具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明式家具以其考究独到的选材、科学合理的结构和舒展的线条为特色,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明式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1.2 中国传统色彩

从黄帝开始历尽禹、汤、周、秦等,帝王们以五行(水、火、金、木、土)对应五色(青、白、红、黄、黑),并以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环理论来选择自己的崇尚的色彩,并且赋予色彩贵贱、等级的区分;中国人在儒家推行的“礼”制色彩规范中以“五彩彰施”创造重彩为主的色彩观念,隋代百官穿黄袍,施行“品色衣”;唐代则又将黄色置于崇高无上的地位,规定除了皇帝穿黄色衣外,世人不得以黄色为衣;唐代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由原来卑贱转为高贵;宋代以紫为贵,清代复尚黄色、红两色,紫禁城用大片的红色黄色作屋身,黄色作屋顶。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喜庆、吉祥的含义。中国红、银朱和朱砂等系列红色是中国色彩的一大特点,传统艺术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例如以“浓烈煽情的对比法”和“温情含蓄的调和法”最具特色,浓烈煽情的对比法中如红与绿,蓝与黄的强烈反差来营造一种对比力度,再用黑白,金银的间隔安插起到丰富的效果。在色彩安排的位置上也各不相同,有居中式、角隅式、散点式、满地式等;温情含蓄的调和法以相似,近似,同一的色彩配置经过不同的色彩面积和方位的安排,产生温情而含蓄,雅致而恬美的装饰效果 。而中国宗教色彩主要以金、橘黄、朱、蓝为主色调,其中安插了银(白)、绿等色调,彰显高雅华贵。

1.3 中国传统材质

中国传统的材质有陶瓷、玉石、丝绸、剪纸、漆画等。六朝时期的青瓷,因其釉中含有较多氧化金属物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制成黄色,在还原焰中制成青色。六朝的青瓷产地主要以浙江地区为中心,有代表意义的事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青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已开始取代铜器和漆器在日用品中的地位;青瓷的主要品种有:壶、尊、罐、碗 、杯、盘、灯、炉、水注、魂瓶、唾壶和虎子等。陶瓷在中国传统材质中具有重要地位,隋代制成各种生活用品的陶瓷,其品种比六朝更为丰富;隋代器皿造型和六朝时期有明显变化和不同特征,出现了“龙柄双身壶”新品种。民间剪纸的审美意识是变形的,不求真实,善于夸张;不合透视,形体变形;不求物件形态毕肖,只讲简练传神;不求四肢齐全,讲究随心达意。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纹、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色彩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唐三彩。此外也有涂蓝色釉的,出土数量甚少,故较珍贵。因此,虽然称之为三彩,实际上那个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1.4 中国传统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里的吉祥符号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人类天然有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医院。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驱鬼逐妖、消灾灭害和保佑平安。因此,人们举行宏大场面的仪式,创造出他们认为能够保佑人们的符号和形象,作为家庭、氏族的保护神,这种具有神秘宗教背景的图案形象就是图腾。

中国传统图案和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以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文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谚语等为题材,运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和吉祥用语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纹样,表现人们美好的希望和愿景。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图形和吉祥含义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的结合。

2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设计正走向世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制造技术的提高,工业化大批量制造的产品的统一性和用户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化背景下制造的产品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体现的价值越来越突显。优秀的具有中国精神的产品,能让产品融合中国传统的视觉元素,让产品更能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使用方式和审美偏好。

2.1 应用传统纹样进行装饰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应用于许多优秀的产品外观设计里。2008年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其火炬的设计方案以火炬接力标志、主题口号、核心图形和色彩为基础,以凤纹、祥云为创意来源,与北京奥运会景观系统协调一致。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祥云”火炬的亮相,联想正式推出了全球首款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这是中国制造企业第一款以奥运会火炬接力为主题设计的笔记本产品。联想这款与奥运火炬相结合的“奥运会火炬典藏版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以象征千年中国印象的经典的“漆红色”色彩和“祥云”图案交相辉映,视觉效果冲击力十足,见图1。

2.2 从传统形态中获得产品造型灵感

中国视觉元素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有直接应用、提炼形象应用以及将传统的形态赋予新的材质、新的色彩加以表现,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人们在感知这个世界时,形态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人们在认知新的事物时,往往会跟头脑中潜意识的符号进行比较。熟悉的形态、似曾相识的感觉,都能让增加产品对用户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所以设计师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优秀的形态,研究传统形态和用户的记忆、经验之间的关系,将传统形态转变为优秀的现代产品设计。

2.3 传统色彩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虽然传统色彩的等级观念在现代已经不复存在,但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色彩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内涵已经深入人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会专用色彩,既能体现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又能体现现代北京的气息。这六种专用色彩分别是: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和玉脂白。传统色彩对于现代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随着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和普及化,新颖别致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电子产品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的原理和思想也是企业打造形象、提升客户印象的途径和手段。中国创造的核心理念,也必将带动和传播更多的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产品设计。三星公司2011年第一次完全面向中国消费者定制的“红韵”液晶显示器产品,从市场反响看,非常受中国消费者欢迎,见图7。很多跨国制造企业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了适应中国本土的市场情况和消费者的喜好,推出中国定制的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产品。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上以中国消费者为中心,研究开发本土化的新产品,打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特殊的使用体验。

3.结语

中国正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创造大国转变,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越来越受重视,设计开发出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优秀产品,巧妙应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视觉元素的应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大胆使用富有中国特色的造型、材质和色彩,迎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等意义象征。完美呈现了“中国精神”的华美与高贵,不仅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更给人吉祥喜庆之感,给中国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RW2013-46)”(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NO. RW2013-46)”

参考文献

[1] 何庆艳.中国传统色彩及其在新中式风格居室中的运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147-148.

[2] 安雪梅.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10年,12期:p105-107.

[3] 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2004年,17期

[4] 杨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的设计语言——论酒包装中的传统吉祥图案设计[J].社科纵横,2007年,22期:

篇7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原则

去粗取精的原则。传统文化当中有精髓,但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必须批判中去继承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选择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有选择地推介经典古籍,着重吸收其中的有益精髓,而同时摒除其中的落后糟粕。

与时俱进、乐于接受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时空性,固然有不变的东西,但传统文化毕竟是我们历史上所存在的,都和当时的时代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因素会和我们现代生活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代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我们还要结合他们的特点,使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

二、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1. 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增强语文的文化含量

为使学生明确民族文化繁衍的“根”和民族生命壮大的“魂”在哪里,激发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阅读,鼓励学生研读经典。文学经典集古人先贤智慧哲思、深刻的传统文化底蕴于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直接接受古文化熏陶、承传传统文化的蓝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愉悦而严谨的态度、享受和研究的方法去阅读,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学风的引导。切勿仅下达阅读任务而不加以指导监督,使得对经典的阅读演绎成下载、拼凑材料,以应付教师对自身读书笔记的检查,或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阅读量大去阅读那些简案似的名著集粹,而忽略对经典文本原文的研读,以致读罢仅知故事梗概却不知其精神意旨,丝毫感受不到文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

2. 开展丰富传统文化课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篇8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作文教学 源头活水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依托,也是中华民族身份的标志,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遗产。作为龙的传人,让世界了解独具魅力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保护、传承其精华更是我们的义务。但是改革开放后,尤其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随着经济的强势席卷而来。这让一向保守的国人先是不知所措,而后却竞相拿来,民族传统的文化,让他们觉得苍白无力,没有新鲜感,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对洋明星、洋电影、洋动漫、洋节日的狂热追求,似乎已到让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他们迷恋于迈克尔杰克逊的舞姿和歌声,却不屑于读屈原的《离骚》;他们痴迷于奥特曼的无所不能,却不齿于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他们热衷于外国大片的惊险刺激,却不知《孔子》、《屈原》的厚重独特;他们捧“红”了圣诞节的苹果,却冷落了除夕夜的饺子;他们忙于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却不曾知晓七月七日的乞巧节……虽然韩国对端午节的申遗是一场误会,但我们也应该反思。因而,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语文老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光荣的使命。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以语文课堂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作文、读书笔记等为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民俗美、文化美、历史美、人物美。

一、追根溯源,分步骤分阶段,查找搜集资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写出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学生就一定要熟知这方面的文化,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凭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地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三种获取资料的途径:(一)走近群众生活,或实地考察,或走访本地文化名人,读社会这本书。(二)利用网络,上网阅找资料,读网络这本书。(三)查阅相关图书资料,读“历史”这本书。

语文教师还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高一学生刚入校,有双休日,课余时间较充足,但科目多,他们对新生活还得有个适应过程,综合这些实际,前半学期老师可就乡土文化,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地域文化,后半学期可结合必修课本后“梳理探究”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等话题。我校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了这些活动,一年下来成绩突出,内容真是丰富,囊括了这些话题的各个方面,学生搜集到了:延川的剪纸艺人,布堆画艺术,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名人故事,革命遗址,婚丧变迁,信天游的特点,曲艺发展,作家路遥的故事,女诗人李娓娓的故事,彭祖庙的遗址,等等;不同姓氏的起源,复姓知多少,刘姓中的名人,等等;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写法,趣味对联,等等。这次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变迁,感受到了姓氏文化的奇妙,领略到了对联的魅力,有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学生何愁作文没素材?

高二学生分科后,课程少了,但任务重了,可给他们布置一些少而大的话题,可选必修二课后的“年节风俗”,可针对必修四第一单元的内容,布置搜集“戏曲文化”的任务,可在学习选修时,选取学生喜欢的话题,如“谈谈流行歌曲中的修辞”、“说说儒家的仁”等。就戏曲传统文化,我们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交回的内容同样丰富多彩。他们搜集到了不少资料,如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脸谱的知识,戏曲的行头,戏曲的角色行当,等等。

高三学生学习时间较紧,但一定要让学生熟知几个文化名人,为高考写作打基础。结合学生和学校图书馆的实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传记作品中的杜甫、、沈从文、杨振宁,读本中的、等文化名人。学生在单调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忙里偷闲,既可丰富生活,又能获取精神食粮。这样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活动开展下去,能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集中整合资源,化零为整。

搜集资料,只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因为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较为零散。得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内容整理起来,使他们对这些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搜集完“年俗文化”后,我引导学生,开展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一)考考你,春节习俗知多少;(二)比比看,年俗故事展风采;(三)动动脑,探究年俗有深意;(四)勤积累,春联古诗大看台;(五)说说看,家乡年俗知多少。这样的五大教学板块,每个大板块中又有许多的小板块,如,第一大板块中就包括:春节的俗称,春节的起源,正月初一的古称,民间过年的期限,过年的传统活动。这样由小到大,由零散到系统,不仅帮学生搜集了作文素材,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素材丰富了,就会有写作的冲动,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开始写作。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指导他们把每次活动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以备后用。其次,鼓励学生在平时积累资料时,养成写随笔或日记的习惯。再次,开展完语文实践活动后,动员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从不同角度去写放胆文、个性文、创新文。最后,学校可举办全校性的传统文化知识与作文竞赛。利用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几学期下来,我们的学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我所教的两个班中,张朵、孙文等同学,搜集了厚厚的两大本资料,而且能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并标上页码;在平时练笔中,高文婷、高琼同学的随笔,文笔流畅,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秀同学的《李姓中的名人》,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式对历史上重要的李姓名人作了介绍;庞华同学的《对联与名人》、史海丽同学的《戏曲脸谱常识》,条理清楚,构思巧妙;在全校性的地域文化作文竞赛中,贺芳同学的《陕北葬制》,刘芳同学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到陕北来》,冯婷同学的《禹居大禹山及石狗弯的来历》等作文脱颖而出,获学校一等奖;在第三届“步步高杯”全国作文竞赛中,杨攀同学荣获三等奖,并应邀免费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在“新人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中,霍哲和贺翠同学荣获一等奖,惠超和常青同学获二等奖,折停停同学获三等奖。学生能取得这些可喜的成绩,不能说与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没关系。

四、表扬优秀,鼓励后进,增强写作信心。

篇9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思考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开展富宁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谈一点意见或建议。

一、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由特定民族或者特定区域的群体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群众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民族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概括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文学、诗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传统的文化艺术、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文明健康或者具有研究价值的民俗活动,集中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民居、服饰、器皿、用具等,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设施、标识和特定的自然场所,具有学术、史料、艺术价值的手稿、经卷、典籍、文献、谱牒、碑碣、楹联以及口传文化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及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技术和工艺美术珍品,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可以是说内容丰富,民俗荟萃,风情独特,各具特色,底蕴深厚,浩瀚如烟。

二、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存在的问题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传承方式具有“口传心授,人在艺在,人亡艺失”的脆弱性。当前,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消失或失传。近年来,虽然加快了收集整理工作步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门职能作用没有发挥好。当前,从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的部门看起来很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部门没有几个,大多均楣铱坎棵牛没有独立的事务处置权,导致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人员队伍匮乏。一是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文化知识和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意愿;二是人员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工作经历和文字功底,缺乏对工作的研究;三是人才断层严重,新进人员得不到传帮带;四是缺乏各民族人才特别是苗族和彝族。

3.缺乏经费支撑。一是没有建立长效的财政补助机制;二是没有专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经费;三是对已经取得的成果经费补助标准不统一,补助差距较大。

4.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人才匮乏、缺乏经费等因素,对民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开展不平衡,甚至有的领域还没有涉及。

5.收集方式单一。当前,收集的方式主要调查,现场听取记录,过后整理出成果,录音、摄像、拍照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三、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的建议

面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的脆弱性,首要的问题是抢救,抢救的前提就是收集整理。因此,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在管理规划上,要进一步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强化监督,督促部门按职能开展工作;要加强部门编制、人员的配备,在一定时期保持队伍的稳定特别是领导班子的稳定,确保有人做事、能做事、做出事;要制定好工作规划,明确短、中、长期工作任务,按规划开展工作。

2.在舆论宣传上,要通过标语、会议、网络、宣传牌等形式,宣传国家、省州有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规定,让社会各界深刻领会收集整理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收集整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关心、支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氛围。

3.在人员配备上,要从专业、阅历、热爱等角度来考虑人员配备,将热心民族文化研究、熟悉民族风俗、具有一定阅历和文字功底的人员调整到收集整理工作岗位上来。同时,要聘请热心于民族文化研究的退休干部参加收集整理工作。要制定政策措施,从待遇、激励机制、经费保障上来保持人员队伍的稳定,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人员要给与必要的奖励,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

4.在经费保障上,要探索和建立财政划拨、部门自筹、社会捐赠为一体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财政性补助机制,建立合理均衡的预算性补助,确保部门正常开展工作;二是要面向市场,确定收集整理项目,通过向企业、知名人士等筹集资金,开展工作;三是引进文化传媒公司,依靠市场运作,参与收集整理工作;四是要建立成果性经费补助机制,对已经取得的成果,经县内相关部门审验合格,解决一定经费给予出版,供给社会开发利用。

5.在工作方式上,要建立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促进工作的开展;要突破一只笔、一本笔记本的传统方式,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扩宽收集渠道;要全面开展收集工作,对条件具备又有能力整理的,要及时整理出版,一时整理不了的,要归档保存,待条件具备再整理出版;要将收集整理任务排给各民族学会,依靠各民族学会力量开展收集整理工作。

总之,收集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整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指导下,牢牢把握时展的脉搏,形成部门联动、社会各界参与的格局,扎扎实实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发扬光大,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牛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2004,06.

篇10

199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周小平女士送我一部《中国儒学百科全书》,我也开始自修儒学,目的是想知道:什么是儒学,儒学在21世纪有点什么用处。我92岁开始学儒,难于达到一知半解,只能希望半知略解了。这里是我学儒笔记的部分摘录。山门外谈禅,不免尽说外行话。敬请读者指正。商周三代的文化积累,留下六部古书《诗》《书》《周易》《礼》《乐》《春秋》,称六经。《乐》失传,成五经。先秦诸子都从六经吸取营养。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融汇古训,演绎新知,谓之儒。儒学的来源,原为治丧相礼的巫术,后来演变成为传布教化的职业。孔子以前就有儒,孔子开创系统的儒家学说。儒学开创于孔子,发扬于孟子,后世继承,历代有变化,但是,孔孟的仁义原理不变,所以儒学又称孔孟之学。

儒学的现代化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包含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主要是国际共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传统文化主要是本民族的文史哲和宗教。我国的大学课程大部分是现代文化,小部分是传统文化,反映我国进入全球化的程度和保持民族特色的现状。每一传统文化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现代化。

儒学的历史任务是维护帝王政权,建设稳定而繁荣的封建社会。儒学不是为后封建时代服务的,责备它不能为民主和科学服务,不符合历史观点。五四时期打孔家店,好比责备孔夫子不懂英语,那时英语还没有产生呢。叫儒学为后封建时代服务,责任不在孔夫子,而在今天的一代:如何使儒学现代化。

儒学现代化的原则应当包含:1.除去封建性、建立现代性,例如“君为臣纲”要改为“官为民仆”;2.除去保守性、建立创造性,例如“述而不作”要改为“述而又作”;3.除去玄虚性、建立实用性,例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这个说法难于为现代青年所接受,形式和内容都要改革。古人不懂什么是天,不妨把天和人配对。今人对天至少有了初步的科学理解,天和人配不成对了。印度有一个五岁的小诗人,他的诗集叫做《让我摸摸天》,他会欢迎把天和人排排坐。旧瓶可以装新酒,可是如果旧瓶上贴着使人恶心的广告,就不会有人来尝这美味。

儒学内容要逐项研究,分为三部分:1.对现代有指导意义的,从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原理对、具体不对,改之。如“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要改为“天下有不是之父母”,父母有错,好言劝说;3、不合现代要求的,弃之。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