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的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途径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5]肖红力.告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优化拓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篇2

2、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人,天、地、人,三才。

3、阴阳、日月、五行、方位、时空。(天干、地支)

4、六亲、十神、六兽。

5、你(应)、我(世)。

6、盛、衰、生、克。

7、世间类象。

8、卦象、彖象、爻象。吉、凶、悔、吝。

9、五行是古人按照不同事物的特性分 金、木、水、火、土,其中又因为特性产生相生相克。

篇3

    1、定期更换水龙头里的垫圈以减少漏水;2、衣服不要放在流水下冲洗;3、将餐具放到滴有洗洁精溶液的盆里浸泡摸洗,冲洗时再拧开水龙头;4、在抽水马桶里放块砖头;5、将用过的水二次利用。

    二、厨房中的污染

    厨房中的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颗粒,这些对人的肺、气管、脑组织等有害;烹饪产生的油烟中含有丙烯醛,对鼻、眼、咽喉黏膜胡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上述器官的病症。

    三、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洗衣粉一般都使用磷酸钠作为助洗剂,洗涤后,含磷废水流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中蓝藻生长迅速,水体流动减缓,鱼类及其他生物因缺氧死亡。而且,洗涤后的衣服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等不良症状。

    四、有车族的环保小常识

    按时保养汽车,使尾气污染排放降到最低;一旦车尾开始漏油,马上修理;不开车去人群密集、交通拥堵的闹市区;拒用污染水源、污染环境的方式洗车;长时间堵车时应熄火等待;不从车窗内向外扔垃圾赃物;驾车出游不将垃圾留在野外;拒绝购买和使用高污染车及车用品,提倡使用可降解车用品。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56-01

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点:首先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包括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再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文科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者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最后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各学校应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1、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人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考试内容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必须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二是建议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2、区分专业,实施模块教学。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论。首先要做到按文理两科实行有区别的教学,以后再逐步按照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等大类专业来区别对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计算机控制、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内容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某个模块来学习,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目前大多数教材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编写的,常常以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口吻来讲述技术。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效率。

篇5

关键词:静力触探技术;实质;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U46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静力触探(CPT)的力学实质

CPT 探头,不论其内部构造如何,但探头端部必须是圆锥形的,它完全不同于一个平头(平底)的圆柱体作用于土中的情况。当圆锥头贯入土体中,土体既有压缩,又有剪切,既有挤密,又有剪胀,既有固结,又有塑滑。因此所测到的贯入阻力,是这些力学机理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力学反应, 故我国的CPT 指标叫“ 比贯入阻力”(Specific Penetration Resistance)。任何单一的力学模型都无法描述这种过程。所以,不论是Vesic的梨形破损面,Berezantzev 的对数螺旋型滑弧,还是Janbu 的简化滑楔,都是假设刚性的金属锥头不存在的情况下,想象出来的单一机制的塑性平衡,它无法通过模型实验来证明,因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回想五十多年前我国电测静力触探早期发展的时候,有人认为“静力锥头贯入在理论上没解决”或“触探机理不清楚,因此不能推广应用”。实际上,我们应该承认: CPT 的应用是实验土力学(Experimental Soil Mechanics)的课题,而不是理论土力学课题。它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建立某种实用的方法和规律,但不能无视甚至违背土力学理论或概念去建立假设的规律。半个世纪来,国内外对CPT 的应用都不容置疑地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而不是臆想的机理分析。

2、静力触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CPT 试验的测试结果,除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 划分地下土层、确定土的类型; 岩土工程性质指标的评估; 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直接的结论性的判断以外,目前,还开始广泛应用在包括斜坡稳定性研究、滑坡取证和路面与环境调查等方面。

2.1 地质分层和定名

2.1.1 土层

一般可直接利用孔压静力触探在垂直方向上所获得的三个连续读数( qc、fs和u) 进行地质分层,但若考虑“尺寸效应”影响,也可利用总锥尖阻力qt,或修正后的摩擦力ft,或磨阻比FR = Rf = fs /qt,均可较为准确的划定土类的界面[7]。

2.1.2 土的分类

Begemann 采用机械锥研究荷兰土体时首先建议采用摩阻比RF 进行土的分类; Robertson 等又先后建议采用修正后的锥尖阻力和孔压比进行土的分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用标准化的锥尖阻力- 侧壁摩阻力( Qt - Fr) 相关性查SBTn( Soil Behaviour Type) 表的方法来确定土的类型。

2.2 岩土工程性质指标

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一般可通过对CPT 和CPTU 数据的统计、经验总结、反衍或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与土的重度、有效内磨擦角、有效粘聚力系数、渗透系数、压缩模量、剪切波速和不排水强度等的相关性,为工程建筑的设计提供定量指标。

2.3 浅基础和堤坝的设计

CPT 试验还被用于浅基础和堤坝的工程设计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①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计算地基承载力; ②路堤稳定和固结时间效应的评价。

2.4 桩和深基础的应用

根据静力触探试验的工作原理,一般可将其视为一个迷你桩基。因此,还可以利用CPT 试验的数据,计算桩的承载力和基础沉降量的大小。

3、CPT 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3.1 试验设备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尚未对静力触探试验设备给出标准化的定义,国际上各个国家的CPT 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同时,考虑场地土层的非均匀性和随机性,一般认为试验设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8]: 锥尖接触面的尺寸; 测试点的位置、尺寸和饱和度; 测试的精确度和温度和倾斜度。

3.2 静力触探技术的应用

经历50 多年的发展,静力触探技术已经成为国外岩土工程设计、道路和土坡检测等的主要方法之一,且研究成果日趋成熟。但是,在我国,该技术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尚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我国长期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设备,其成果尚未与国际上建立直接联系; 另外,由于土壤性质的复杂性和工程技术人员经验的欠缺等问题,使得我国静

力触探技术的应用仍存在很大难度。

3.3 静力触探机理的研究

目前,关于静力触探机理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绩,如采用孔穴扩张理论、应力路径法、水力压裂理论和超孔压消散理论等,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探头贯入时和停止贯入后土的状态变化情况,以提高计算精度。

4、静力触探技术未来发展动向

图1 测斜系统的构成

4.1 测斜探头与测斜仪的系统

静力触探所用的探杆, 从Á 25 到深孔用的Á 42 探杆, 其杆长接到超长状态, 杆长与直径比达500~ 1000以上时, 必定会产生自由挠度。当进行静力触探时, 垂直贯入的探杆, 遇到土层比较复杂, 如遇到砂层或小卵石, 探头的锥尖必然会顺势寻找薄弱贯入方向而偏离垂直状态, 不可避免产生了倾角偏斜, 而且这种任意偏斜是不可纠正的。如静探孔偏斜10 多度, 在地面上却难以发现, 它不仅歪曲了实测深度( 这对桩基设计尤为重要) , 而且经常导致触探杆接头处折断。因此, 静探要发展, 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静探头内安装一个全方位的倾角测量传感器, 测量系统能测出触探头的倾角度及倾斜方位, 也就能修正因其偏斜产生的斜边误差。

图1 为探头测斜系统, 倾角传感器送出带有方位状态的正交倾角数据信号, 经信号整定后, 由A/ D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 由CPU 进行数据处理, 并对合成倾角、方位、修正深度等数据实时显示及记录打印, 并能存卡。

4.2多功能探头

土层的原位测试技术是取得原位土层信息的有效手段, 为了在一项试验中尽可能多的得到土层的信息, 各种原位测试技术在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在静力触探仪的探头上可量测孔隙水压力、温度、波速、侧压力、电阻率及放射性等参数, 并具有可视化功能。在利用多功能静力触探测试成果取代部分勘察及室外内土工试验工作, 不但可以大大缩短钻探及室内土工试验的周期, 而且同时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 获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3可视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是获得地基土的定量评价、工程设计所需参数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所取得的数据远比勘察- 取样室内试验所得的数据准确可靠, 更符合土体的实际情况。但静力触探也有个很大缺点: 不能对地下土体进行直接观测, 工程师们必须依据电测土体参数和经验, 来对土体进行分类、评估。一旦判断错误, 有可能导致工程设计的失败。目前国外密歇根州大学的研究者们进行不懈的努力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 他们在CPT 探头内安装了一个微型摄相机, 这样在贯入过程中, 可以实时、连续的获得土体图片, 并将图片数据输送到计算机中依据一定的算法进行图像处理, 根据处理结果可进行土体分类, 可很好地分辩出薄层土层。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知识 途径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小学计算机课程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之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消除畏惧心理,使学生“敢”动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之前,我先从计算机的发展史谈起,告诉学生:计算机价格昂贵是由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讲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计算机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计算机课教学中也不例外。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计算机课中的操作更是举不胜举。小学计算机课程仅仅学习计算机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教学鼠标的操作方法,如果老师就操作讲操作,双击“打开‘我的电脑’,单击选中图标……这样学生亦步亦趋,仅仅学会了这一次操作的方法,遇到其它图标时就不一定会了。我在教学这一单元时,一开始就把鼠标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方法教给学生,并告诉他们“选中用单击,打开一个图标或执行一个程序时用双击……”,这样,学生掌握了普遍的操作方法,遇到类似的操作就不会被难倒了。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因此,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必须激发儿童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认识键盘”一课中主键盘区的学习,仅仅让学生进行键盘练习,显得十分枯燥,学生也不能产生兴趣。但教师制作一些多媒体游戏课件,在情景游戏中,输入动物的中文拼音让学生顺利帮助小动物走出困境。这样不但锻炼了指法、熟悉了键盘,而且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学生往往都能很快熟悉键盘,掌握指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写字板”的教学,我不是孤立地教学软件的使用,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本中选择喜欢的作文进行录入、编辑,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编辑成班级学生作文选。通过这种练习不仅达到了学习编辑设计的目的和效果,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练习不仅克服了学而不用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编辑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发展特长兴趣,使学生“乐”动

篇7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教材,对于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就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如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采用国家统一的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书本知识的更新总是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速度,而且教材中缺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鲜活内容,理论知识过于“学院化”,给学生是“远距离”、“高层次”的“瞭望”感觉。广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著,广东省也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有许多典型的数据和实例学生都比较了解,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环境和材料,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这门课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将本地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事实编入校本教材中对于指导学生求职就业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扎根于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培养出合格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适应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受社会欢迎。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具有生命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但是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更为重要。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地论述,“职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开发具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教学中,国家统编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掌握经济知识、提高认识经济现象的能力不可或缺。而校本教材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研究与开发,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出发,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本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深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特色

(一)校本教材内容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融进了体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内容,选取广州“老字号”南方大厦的倒闭材料,说明优胜劣汰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无情法则。由于学生或其家人大都有过到广州“老字号”购物的经历,对这些事情非常熟悉,比起一般的“情景”材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第二单元“企业生产与经营”中,以广州市江南西路被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例,说明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同时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即“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贡献社会”。使学生明白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规范化管理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自私、狭隘、缺乏公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职员绝对不会受到企业的器重,一个缺乏自主、合作精神的人在企业中也不会有发展前途。

在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内容,教材编入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资料,说明合资企业的经营方式。像目前大亚湾核电站70%的电量供应香港,30%供应广东这种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教材编入“第100届广交会”的有关数据和美国“耐克”落户广东河源龙川的事实,说明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互通有无。特别是近几年我校每年都派出百名学生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服务,通过选取广交会的材料,不仅说明“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喜悦与自豪。

(二)校本教材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上要求体现中职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探究的教材观。因此,在每一单元教学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实践活动”的内容,重点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怎样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例如,从调查我校毕业的学生入手,设计“广州市中职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基本情况”及“我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基本情况”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理财意识。设计“我的人生我做主”创业模拟活动探究,要求学生就创办怎样的公司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自己创业需要什么职业素质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的教育。设计广东的“民工荒”调查,让学生调查“民工荒”背后所反映的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就职择业中就会有用武之地。设计“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展望”活动探究,让学生调查近三年广州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广州市汽车维修市场基本情况、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学生不仅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市支柱性产业——家用小轿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更使学生看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汽车维修业的大好就业前景,从而促使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意味着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会求得知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以及建构知识,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不仅考虑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考虑学生“怎么学”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职业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难免脱离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校本教材的开发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统领,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准线,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文字生动易懂,每页内容控制在350个字左右,插图一至二幅,使学生能读得下去、学得进去。校本教材在育人的标准上不降低要求,在理论的层面上不拔高要求,在学生能力的水平上不放松要求。在职业教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用好用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校生就业和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以科学性为基础,以本土化为主线,以实践性为生命,重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是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其中,使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的教学与时俱进。

篇9

关键词:经济适用房;区位选址;初探

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经济适用房区位布局位置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三种,分别是:城区型、近郊型、郊区型。

1.选择在城区

建设用地位于城区有的甚至是靠近比较繁华的中心地段,我们称之为城区型。由于处在城区内,那么能在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中低收入群体带来便利;再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建设成本便可得以降低。正因为一些便利条件的存在,城区型经济适用房住区在建设初期具有一定的优势,投资相对小,启动加快。但是城区这部分土地价值往往较高,所以经济适用房后期的销售价格也相应会有所上调,它还需要与周边的功能处理好协调的关系,符合该城市的总体规划。

一线城市的城区寸土寸金,所以这种形式的经济适用房在二、三线城市出现较多,例如正在新建的阳光北君经济适用房项目位于西安市区二环线以内,离西安市政府约5公里。阳光北郡项目,坐落于纬二十六街与明光路十字北向200米,是由西安市政府重点支持建设的民生样板工程。计划开发总建筑面积30万㎡,项目规划有6栋高层住宅及完善的配套设施。此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便于城市居民居住的新型社区,成为新时期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样板工程。周边公交线路有:18路、26路公交车至龙首北路。周边学校有明珠幼儿园、西安小学、西安 75中等;有大型购物商场华润万家、人人乐等;医院有市中心医院、长安医院等; 占地面积:41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00平方米,总户数2800,建筑类别:高层塔楼,楼层状况为6栋楼体,每栋32层,共2800余户,主力户型面积为70-120㎡ 。

2.选择在城市边缘

城区地价很高,且面积有限,呈点状分布,不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开发,相对来说集中很多,减少了住区生活配套设施的重建带来的浪费。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工种人员,可以给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人群居住,就需要服务,因此建成后,可带动近边第三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增长。同时城郊地区发展空间较大,拓展性强,自然环境好,经济适用房在此选址,能给该区域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新契机。

例如西安芊域阳光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规划中的六村堡现代产业组团范围内,东距西三环约2公里,北临绕城高速,西侧是新规划的尚航路,向南是高端制造业产业园。虽然区内基础设施匮乏、与城区连接的交通体系滞后,但该经济适用房住区紧邻工业园,为居民提供了不少可选择的就业机会,而且项目规模大,待住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消费需求面扩大,可带动发展。

3.选择在郊区

郊区型是在城市的郊区选择建设用地,它的建设规模往往较大,因为土地资源相对来说丰富一些,这种形式一般有两种存在模式:其中一种模式是指经济适用房住区是综合性的,拥有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所以,开发投入的资金非常大,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资金短缺,周转不灵等问题。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严重的话又可能建到中途不得不停工;另一种是延伸型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为了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要求,建造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由于建造规模较大,所以依赖于主体城市,那么就应该具备便利的交通,例如快速公交和城市轻轨等,使之与主体城市间得到更好的连接。

综合性的经济适用房住区,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具有这种资金投入和全盘掌握能力的开发企业本来就不多,再者,经济适用房利润空间就比较小,即便某些开发企业具备了投资的能力,由于大型项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顺利进行,他们是否愿意承担风险去开发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城市居住空间的延伸这种模式在我国一些特大型城市有用到,比如西安二环外的珠江新城。该项目位于辛家庙居住圈核心地段,周边楼盘集中,生活配套齐全,是西安市首个超大型经济适用房项目。

我们常会形成这样错误的思考模式:从城区型到近郊型再到郊区型经济适用房,住区的容积率应逐步递减,由于离城区越远土地资源相对越充足,那么住区的人均面积和绿地率应呈递增趋势。但是以实际的开发项目分析得出的结论不是这样的,各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和作者思考的结果是存在不少差异的,有的还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由于西安各区占地面积、人口数量、发展速度、房价水平的不同,所以项目的技术经济指标在单在各区之间做比较是不妥当的。

另外,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交通系统以及周边的环境和设施也要纳入考虑范围。通过一定整合,能够改善原有环境的,既可以对城市面貌有很大的提高,又可以使小区区位优越。

参考文献:

[1] 李芬芬.我国经济适用房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初探[D].山东建筑大学 2010.6

[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张文忠著.经济区位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企业集群;知识溢出;技术创新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为了抢占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各国各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但世界上主要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没有突破区位的限制而遍地开花。相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型企业集群,如美国硅谷、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北京的中关村,这些企业集群都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并成为本国本地区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企业集合法权益,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态平衡。因此,如果企业能够顺应道德和社会责任发展趋势,把驱动市场的行业重构、角色重塑活动与顾客和社会所关注的环境、生态等主题结合起来,实施绿色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等,将有利于驱动市场型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例如,杜邦公司面对21世纪的挑战,放弃了65年的“生产优质产品,创造美好生活”的企业宗旨,重新定位为“创造科学奇迹,实现生态价值”。群内部,知识溢出是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它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的一种方式,一般通过无意识或非自愿的方式传播出来,溢出的知识被他人占有或使用并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知识溢出中的知识主要是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种知识在传播中不易留下痕迹,容易受语境限制。缄默知识更适合通过不断重复的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来传播,这类传播还不易与个人、社会和环境分开,这样便产生了知识溢出的地方性。在企业集群内,知识溢出的方式大多是非正式、非系统化方式,这种方式提供了知识、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基本途径。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企业之间平时的非正式交流进行,一波接一波永不停留,有可能多波多渠道同时进行,每个知识波都是一个多级溢出过程。

畅通的溢出路径是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效应有效发挥的前提。相反,如果没有畅通的渠道,知识溢出就很难发生。目前文献对企业集群知识溢出传导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尽管有不少文献研究企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但这些文献中都存在两个共同问题:(1)它们主要解释的是集群内部知识溢出的存在性,而对集群内部知识溢出途径很少进行具体分析;(2)集群内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具备了畅通的传导路径,来自于核心企业或其他创新活动的知识溢出才能比较容易被地理位置接近的其他企业吸收、利用,作为结果的知识溢出效应才会产生。

二、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途径

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传导表现为从知识溢出源对集群中企业的知识输入到集群中企业知识产出的一个动态过程。由于知识的累积性,知识溢出的动态过程使集群中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溢出途径有四种:供应商与客户关系、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研发、企业间人才的流动以及创业和衍生企业,下面分别对这四种途径进行分析。

(一)供应商与客户关系

企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供需关系获得知识溢出,比如从群内企业中购买技术设备。技术设备包含着为制造特定产品所需要的管理、组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分为工艺和技能两个方面:工艺是关于如何生产一个产品的知识,技能是指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能力。一个企业仅有有关生产某产品的工艺,而不具备有关技能,该企业还是不能成功地生产该产品,并使其具备市场竞争力。汇集和物化在设备中的工艺和技能通常可以通过逆向工程或模仿而获得,也可以通过供应商的技术培训获得。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技术设备是企业的专有财产,但其所隐含的知识具有公共品的外部经济特征,追加服务并不因此增加成本。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的生产和交易那样有效地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知识和技术从生产商转移到使用者手里,就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

除了通过购买技术设备会发生知识溢出外,企业集群中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会发生向前或向后链锁关系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先进企业在产品和加工工艺以及管理营销等方面,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处在先进企业的供应链或销售链上的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溢出效应。其中,向后链锁是指先进企业与供应商即上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向前链锁是指与客户即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他们提供市场所需的营销服务。通过向后链锁,使上游企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使其生产能力得以加强,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提供技术援助、信息咨询服务和管理上的培训等服务,促使其生产能力的改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向前链锁是指先进企业为了建立生产设施和发掘客户,对存在的和潜在的供应商提供信息、技术和管理策略,同时先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务实的售后服务、高效的营销方案等等都成为产生溢出效应的可能来源。通过这些知识的溢出,滞后企业就可能逐步融入先进的技术创新网络之中,提升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当然先进企业之间也会通过此种溢出获得企业的产品创新、先进工艺技术和市场知识。

企业集群中的企业还可以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应商与客户关系的联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了整个集群成本优势,这种连接结构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或几方技术创新协作创造了条件。例如,来自客户的知识,主要是客户需求信息、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并涉及所订购产品的原型实现和制造工艺;供应商为了推销产品,必定将产品的部分知识无偿地与需求商(顾客)共享。来自供应商企业的知识,它一般附在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设备和中间产品等)上以及相应的技术服务中,比较多的是关于如何应用商品的诀窍,其中广告就是一个知识溢出的过程。产品的广告将产品的信息和部分知识传递给了集群中各个企业,同时也传递给了各地的经销商、顾客,从而产生了知识溢出。

(二)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研发

伴随着知识与网络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日益加快,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另外,当前科技成果的研制成本增高,技术难度加大,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技术的突破需要依靠学科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技术发明和创新需要更多地依靠群体协作的力量,整合式的技术创新成为当今的主要趋势。而企业集群内部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学科间和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变得更方便。并且在企业集群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协作研发组织,这种组织是群内多个企业建立的一种松散协作关系,技术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分享和传播。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与形形的组织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系,形成协作研发的网络。这种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仅存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增加了由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所带来的新的交流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同时产生大量的知识溢出,是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在协作研发中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不断地消化和吸收,由于协作研发而产生的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知识,使外部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知识组成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消化——再学习的知识创造过程来完成知识的整合,然后在下一轮的合作研发中产生新的知识溢出。具体的知识溢出和整合模式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企业集群中的知识的溢出与企业学习方式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过程。溢出的外部知识通过企业内部的消化系统融入到企业之中,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企业通过对内部知识测度与评估来发现企业知识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指导企业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选择与索取,然后在下一轮的合作研发中产生新的知识溢出,同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企业间人才的流动

企业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有稳定的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因为人才在同一企业内部配置的刚性会阻碍技术信息扩散和再组合。人才在企业之间流动促进了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扩散,而且外部人才流人为外部知识传人及其与集群创新系统内部原有知识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可能。集群内人才流动一般发生在:(1)横向企业与竞争者或合作者之间;(2)纵向产业链上企业与供应商企业、用户企业之间;(3)企业与公共服务机构或集群机构之间等。这种知识溢出途径特别适用于那些没有编码的知识,包括高层的管理经验或者某项技术,除知识拥有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很难掌握或模仿,因而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本流动中知识溢出量最大的,或者说是最难得的,可以说有些知识不靠人才的流动无法实现流动和溢出。另外,人才流动带来的员工社会关系的网络化,尤其是在成员企业间形成的网状的社会关系,极大地扩大了不同企业员工间非正式交流的范围和程度。人才流动作为企业集群知识溢出的一种途径,促进了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与创新。通过人才的流动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思想、知识诀窍和技能,从而促进了企业知识基础的更新和增强,以尽快适应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从集群层面上看,人才在集群内的流动驱动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创业企业与衍生企业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创企业成为各种新兴产业的主要缔造者,是创造新经济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为理论界与实业界所广泛关注。创业在企业集群中发生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孤立的区位。波特(1998)认为在同一产业中,企业集群比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因为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集群经常代表着一个显著的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家能从已经建立的诸多关系中受益。所有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可以觉察到的、使企业不能退出的风险。个人创业离不开集群,并与集群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既是许多创业者成功创业积累的结果,更是创业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载体。实际上,企业集群就是个人创业最好的孵化器,因为它是经过自然淘汰形成的。集群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孵化器,是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以中小企业的集群为载体的网络状组织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业组织形态,企业有机会接触到群内大量的知识溢出,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很多研究表明,企业家的成功创业与其嵌入的地区社会经济环境是难以分开的。企业集群中比较健全的创业机制集中体现了这种优越的环境和创业平台。比如,硅谷生态系统存在着一种快速淘汰、鼓励创新、催生新企业和知识资本化的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种创业机制,鼓励创业并且从机制上保证了创业者不断的涌现。这种机制的发展到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与产品制造服务相关联的创业文化。另外,企业家也在互相影响,这种企业集聚的环境,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才能能得以充分展现。事实上,在许多成功的企业集群背后,经济主体之间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并且创建了一套行为规范。在创业文化的背景下,鼓励人们去创业的地区,就是_个只要有思想,有创业精神,就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是一个失败了可以重新站起来的地方,在共同的行为规范指引下,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思想观念、信息和创新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企业集群组织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家的培育和形成中,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形成一种创业文化,正是这种区域产业文化使集群层出不穷地涌现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资源。

企业衍生(spin-off)是指一个稳定的组织(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又称母体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孕育催生出新企业的现象。企业衍生在企业集聚区明显强于其他地区,成为知识溢出、技术成果转化和新企业创建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衍生是对原技术系统的扬弃,通过对知识和技术的进一步升华,为新技术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企业衍生使得一些不为原技术系统认同或兼容的技术实现商业化,促进了知识的突破和转移,是突破原技术方式的重要途径。企业衍生为尽可能多的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机会,通过市场考验各种技术的发展前景,促进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使得新知识服务于社会。企业衍生是成熟的企业集聚区创建新企业的重要渠道。世界上大部分科技园区的形成都以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知识型企业为基础,吸引着大量高技术企业在园区内迅速集聚,增加衍生的机会,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衍生加速了企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速度,并且使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商业化,使得知识更加成熟,进而提高了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促进知识溢出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