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鉴于此,我国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此方面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资金以及技术,各方面的科技成果也逐渐应用到实际中,并且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科学无止境,科学技术应一直处于更新、变更的循环中,否则很难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科技发展特征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未来;科技发展;发展特征;发展新趋势
前言:科技持续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如今已经进入科技社会,科技已然成为评判综合国力的一项标准,科技成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随处可见,并且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在发展,科技革命也应继续,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发展中应充分将创新精神展现出来,单单依靠传统科技发展理念难以使发展速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开发和利用,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已经能够初步看出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科技发展特征
(一)科技成果数量持续增加
科技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展,均能够为人类带来全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以目前的科技作为发展基础,可以有效提升研究速度,相关学者曾就我国知识增长速度展开过研究,其以指数函数的形式来表现,结果显示在人类发展史中的知识主要以近30年的知识最具成效,此段时间的知识总量甚至可以比拟以往2000年的全部知识,在未来10年时间里,或许能够依据目前的知识储备使知识量再次翻一番。当进入2020年时,或许知识总量可以提升3~4倍,继续发展下去也许目前的科技知识已经没有用武之地[1]。
(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快
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不在只是更新、改进,而是要实现创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相关数据表明,美国近年来对国内职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8000多种传统职业被撤销,但随即出现6000多种新职业,我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我国高等教育中原本设置了近千个专业,然而渐渐消减至近500种,教育改革后更锐减至249种,依据此种形式来看以后依然要继续消减,导致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更新速度过快,以至于旧知识无用武之地只能淘汰。
二、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一)重视生态保护
实现生态保护一直是近年来人类追求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均有所体现,当代科技也在逐渐朝着该方向发展,因此未来科技发展走向之一势必会包含此方面。未来科技会着重研发绿色产品,并以绿色技术开展各领域工作,实现低能耗,如在绿色产业方面,其会以智能技术促进光合作用增大,并积极研发生物新品种,以此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并且将粮食安全问题降至最低。医学方面也会以精准治疗为发展方向,将再生t学融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中,以便于最终实现普惠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并不是空谈,近年来该方面已经取得相应成果,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拓展势必会为该方面提供更多帮助,相信在今后几年我国即可以拥有服务型机器人[2]。
(二)“互联网+”持续发展
如今“互联网+”发展备受关注,其为实现物联网奠定了基础。如今云计算、云端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为便捷,云端为人们存储资料、资源提供了更多空间,传输方式也更加便捷,而云计算更是在大数据时代中成为争相追逐的技术,其为数据计算、分享乃至应用均奠定了基础,但该方面目前依然有缺失之处,但在科技发展中会被逐一完善。如今智慧城市的出现,为人们各方面再次提供了高质量服务,人们无论在医疗方面,或是在物流等其他方面有所需求时,均可以根据相关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若能够使该方面持续发展,势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环境,使人们告别工业革命,向着智业革命前进。
(三)空间科技发展
如今空间科技竞争可谓日益激烈,各式观测系统层出不穷,在开展新研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对已有技术进行完善,如今全球定位以及海洋新技术正处于研发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尤其海洋新技术,其为开发海下资源提供了保障,然而深海探测并不容易,同时伴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因此若要继续开展此方面研究,则要同步开展海洋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另外,地质勘探也是空间科技中的重要部分,如今该方面设施得到了优化,对于深入研究地球而言极为有利,其能够使人类拥有更多关于地球方面的知识,了解其深部结构后在资源开发方面则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麻烦[3]。
(四)交叉融合发展
观测技术不断优化后,人类对于以往难以解释的宇宙现象有了全新认知,其演化过程为何、起源在哪等问题均有所眉目,这对于提升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意义重大。另外,我国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将其与其他领域相结合,定能最终探索出人类生命之谜,因此今后的科技发展也会带动生物技术浪潮。同时,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对人脑科学展开探索,在观测技术、合成生物学以及其他科研成果的帮助下,极有可能发现人脑工作机理,如此一来意识起源之谜也能够得以破解,若能够实现该目的,势必会成为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新契机,并且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4]。
(五)重视科技创新资源
众所周知,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以及相关设备,此类资源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依然会占据主要地位,尤其是人才。因此今后我国应加大教育力度,为该方面培育更多精英人才,同时国家加大资金支持,如此才能够使设备得以更新,也能够吸引到更多有志之士投入。另外,也要增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既要开放国民教育,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学术以及技术交流,同时也要保障我国知识产权不被侵犯。
结语: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走向,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尤其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各个领域也在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在此过程中,若科学技术发展不到位,不仅会降低我国竞争力,也会逐渐拉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科技发展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但关于其未来走向为何的问题仍需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并不是为了禁锢科技发展方向,而是为其指明更明朗的方向,并向之努力。
参考文献
[1]姚伟欣,马建华.新学术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6(02):1039-1043.
[2]张贵红.加快未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研究的意义与途径[J].华东科技,2014,06(01):60-62.
篇2
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直接体现,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和城市的重视,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已经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推动着现代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并不断与之融合,其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产业,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受到了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其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
科技创新丰富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内涵,拓展了现代文化产业的领域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20年前就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现代文化发达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预言。美国电影的出口额在所有产品中雄踞第二,仅次于航空产品。在日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奇迹,日本在全球的唱片业、出版业和动漫卡通业成为霸主,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到了GDP的20%左右,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这一切就根本无法想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技和智力融合文化形成的创意产业,是将文化、智力(创意)、科技三者结合,由这三者深度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我们知道,2005年最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莫过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超女”现象充分昭示了文化随着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的进步而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活力。没有网络、手机短信等新的通讯科技,这次活动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就无法带来全国大范围“丝”、“迷”的参与,也就没有这个品牌的巨大价值。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事实表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不但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并且正在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形式,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借助现代科技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将庞大的文字信息容纳为一张光盘,文字、声音和图像汇成的多媒体信息一改原来单一的信息获取形式。现在,电子图书、网络图书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自觉接受和使用;传统的游戏也已经基本被网络游戏这一概念所替代,游戏已经不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候通过网络,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玩伴。腾讯的游戏大厅,同时在线的玩家已经超过几十万。科技一旦与文化紧密结合,将极大拓展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范围,增添其活力。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早在现代科技出现之前,就有了音乐,就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天才音乐家,但是作为产业,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只有在科技发展之后,音乐才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上世纪20年代的钢丝录音,40年代出现了唱片,60年代有了磁带,80年代有了录音机,到了2000年,出现了MP3。随着科技创新,音频技术也不断发展。三星等韩国公司在这个产业上领先一步,韩国人在MP3播放器市场上狠赚了一把,也极大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可短短几年,MP3就被新的科技创新产物――MP4所代替,技术升级和换代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讲,正是视频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音乐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发展,音乐只能是宫廷内皇家贵族的奢侈品。电影电视更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我们知道,随着科学进步,电影、胶片和电影技术诞生,电视机也成为普通的消费品。现在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文化可以以先进的科技来进行新的诠释。华旗公司制作的《春夏秋冬》,在古筝、笛子、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伴奏下,如水墨画一般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对四季变迁的认识和了解。最近他们还计划把《诗经》拍成动画片,用水墨动画和传统的中国元素表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科技手段的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5000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华文化,在科技创新中一定会发扬光大,中国文化产业也一定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在,动漫游戏产业成了欧洲、美国和日、韩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文化的引领和促进。动漫游戏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粗略计算,仅交互媒体和游戏动画一个领域,就涵盖了计算机硬件、数学、物理学、美术、心理学、音乐、光学以及人文科学等多项学科和技术。游戏产业目前成为了文化产业中重要的成长极。根据美国著名市场调查机构NPD Group的统计,2006年,全球游戏市场总产值将超过860亿美元。2000年日本游戏对GDP的贡献已经接近1/5。
科技创新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结构
随着高科技及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移位与蜕变,新的产业正在逐渐成型,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产业被高科技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知道,融合高新科技、文化、艺术及商业运作而出现了一种新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化语境中的新生事物。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当今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提升和改善了传统的文化产业结构。创意产业所产出的不仅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这个产业的产品具有物质的形态,也是充盈着精神的、智慧的甚至是感性的物质和服务。文化产业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在结构和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文化的出现就是典型的例证。我们知道,以社会化、网络化等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也带来了崭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全方位的创新。科技创新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优化了文化的结构,提升了文化的内涵。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化既有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各种网络上的传播和延伸扩展,如数字电视等,又有基于网络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如以网络为载体的动漫游戏等,它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和工具,以产业化方式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文化行业。
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如影视制作、软件设计、信息和通讯技术与服务等,也都是把科技与文化紧密地结合的产物。电影电视中“替身”已经被电脑特技所代替,高科技提高了影视的观赏性,3D、4D形式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的体验性,为电影电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CAD、CAM等制造业软件的发展,使设计变得简单直观和快捷,大批制造业的图纸被一个小的软件所代替。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短信和彩铃也一改原来的信息传播形式,通过手机迅速风靡全国,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也成为手机附加值的重要部分。
科技创新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主要来源于其文化价值和知识产权。一件印有北京奥运会标志的文化衫,基本都在168元左右,成本远低于这个价格,其价值主要是知识产权和文化的附加值。文化产品中增加了科技的附加值,将极大提高其单位价格,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而且会创造巨大的物质价值。近年来,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文化领域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科技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上。前几年,国产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我们把观看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作为时尚,无不为其场面之惊险、宏大而叹服。影视制作中的高科技,使美国人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一直处于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高科技具有高附加值性。我们知道,几十克干扰素就值上亿元。一张没有内容的光盘,成本就是1元,而赋予了数字和多媒体内容的光盘,就是其成本的数10倍或者更高。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文化产业的科技附加值,文化产业的地位得到不断增强。以2000年为例,按照我国的口径计算,美国文化产业已经占了GDP的21%,其中主要就是其影视和电影收入。本世纪初,美国的电视和音像出版总收入已达700亿美元,是其仅次于航天的第二大收入。日本在游戏、动画、卡通、漫画领域中拥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文化内容强国,现在其文化产业产值已经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占当年GDP的18.5%。以动漫游戏和影视为主要出口产品的韩国文化产业已经占全年 GDP的15%。许多国家的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动漫制造技术等等,普遍在文化产业中使用,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使文化产品的制造和流通进入了工业化的时代。高新技术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使文化的增加值成倍地上升。一部电影、一款游戏,创造亿元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高新技术进入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产品,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大大超过了其他产业。统计表明,高技术文化产业品种年增长在60%以上,年产值增加的幅度在35%以上。一些新型的领域达到了年年翻番。
篇3
(一)不动产证券化的概念
所谓不动产的证券化,是指把由不动产能够得到的收益,作为担保(抵押品)发行证券,进入流通领域。[84] 也就是将不动产的投资直接转化为证券状态进行流通。
世界上最早开始不动产证券化实践的当数美国,美国是最早运用证券化来促进城市开发和房地产开发的国家,其证券化开始于住宅债权的流动。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实现了全美住宅法的制定和抵押市场的形成,[85] 到60年代时,美国住宅建设就一直由储蓄和贷款协会负责给予个人购买房屋的住宅抵押贷款。至60年代后期,由于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体系)的市场利率不断上升,此时证券公司就推出了与银行和贷款协会相竞争的贷款货币基金。由于其利率可以随时变现,这就使大量资金开始从储蓄和贷款协会流向证券公司,迫使储蓄和贷款协会不断出售其债权其改善经营,从而产生了最初的证券化。在这个过程之中,政府担保的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证券化的进程。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证券化”(Securitization)一词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流行术语。目前美国不动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有限合伙”和“不动产信托投资”两种,其中“不动产信托投资”是指由政府核准成立基金组织,公开募集社会大众的不动产投资基金,然后投资于不动产,开发所得分配给信托基金收益凭证持有人,但不保证其收益。[86]“不动产信托投资”作为推行证券化而实施的一种具体模式,相对来说,它为投资信托提供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工具,目前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影响。德国民法理论中早就有了权利证券化的说法,而现代德国不动产证券化的实践则表现出了严格的规范化特点。例如,在资产组合方面,空地绝对不允许列入不动产组合投资内,住宅、社区、购物中心等已经核定使用计划的用地,才可依规定纳入不动产证券化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德国与美国有所不同。日本的证券化实践则是从利用共有股权分割和不动产信托相结合的方式,使不动产的所有和利用相分离开始的,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写字楼、公寓等大楼的共有股权进行分割,并出让给多数的投资家的“不动产投资小额分割化”。[87]
(二)不动产证券化的社会功能
现就日本的信托型不动产证券化对证券化过程作一介绍。所谓信托型证券化,是由不动产公司将土地、建筑物分售给投资者,由投资者将土地建筑物的价款交给不动产公司,投资者将其持有的共同持份权信托给信托银行,然后由信托银行领取受益凭证。信托银行将不动产全部转租给不动产公司,收取租赁费;不动产公司也可以将不动产转租给各个承租人,收取租赁费;信托银行可以向投资者发放股利,也可以将不动产出售,然后按照赢利将价款分配给各个投资者。
我们认为,不动产证券化是不动产发挥其价值的一种高级状态,它使对实在物的所有权转化为虚拟的持份权与受益权。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动产证券化是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即利用这种方式实现所有权人筹集资本的目的。在证券化发生之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进行土地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向银行或保险公司贷款而筹措的,而证券化的出现则成了一种崭新的资金筹集方式。土地所有人或者开发者通过对不动产发行证券获得银行无法满足的巨额资金,还可以根据开发的项目和收益性,获得较为长期的资金。
第二,不动产证券化还是一种资本运用手段。一般认为,拥有不动产的收益率比较稳定、可观,但实际占有不动产对于小额的投资者而言,交易费用就显得过高。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虽然较高,但就收益性又较低。不动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两者的不足,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88]
第三,不动产证券化将不动产转化成了动产,增强了不动产市场的流动性。不动产证券凭借共同基金或其他形式将不动产物权转化成了有价证券的债权,弥补了不动产物权在形态特征造成的流动性不足,从而有利于促进产权证券化的形成。
证券化在我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国内进行的几起证券化的实践都是不动产建设的境外融资,例如,1996年进行的金额为2亿美元的珠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以及金额为2.88亿美元的北京第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等。拟进行证券化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金融方面,如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与住房抵押的证券化等。[89]我国尚未开始不动产证券化的实践。我们认为,现代社会中,证券化作为财产的观念存在和收益方式,将成为大型不动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在当前,不动产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证券化也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首先,小额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以及受益凭证投资于房地产,扩大其投资的范围;房地产通过证券化直接面向金融市场,使巨额投资的筹集和融通成为可能;其次,不动产证券化可以降低投资的总体风险;房地产证券化将大价值量的房地产权转化为小价值量的可流通的股权和债券,同时也将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分散,转移到众多的投资者手中,从而降低了投资的总体风险。再次,房地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操作,较为规范,使投资和融资手段标准化。在所有权的形式及其流通性方面,采用股票或受益凭证方式,可以上市流通,增强房地产的流动性和变现性;最后,笔者认为,不动产的证券化还将使不动产的形象和观念得到更新,同时也可以使私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联系得到加强。
必须认识到的是,不动产证券化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制度体系,其建立和完善要依赖完善的法律环境的形成,其中主要是与证券化相关的信托、金融、证券、税收、会计、信用评级、资本市场等制度的完善,对于不动产的证券化,民商法制度的完善只是其法律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欲建立不动产证券化,首先必须完善信用市场、金融市场。我国尚未建立这一法律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在上述社会条件基本具备以后,再开始不动产证券化的实践。
四、物权法定主义——重申自由与强制
物权法定,是指对物权的种类和内容都由法律严格规定,任何私人不能创设新型物权,或者说人们依意思创设的物权,不能产生物权的效力,只能约束当事人。由于实行物权法定的原则,物权法被认为是强行法,从而与实行合同自由原则而被认为是任意法或自治法的合同法形成鲜明的对照。应该说,这一观点并无不当。或许正是基于此种物权法为强行法从而限制了交易主体的意思自治的忧虑,在理论上或实践中存在着是否将物权法定原则作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的争论以及主张物权法定缓和化的观点。我们认为,实行物权法定的物权法并不是一块意思自治的非地,物权法中依然存在着意思自治发挥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物权法仍然具有一定的任意法性与自治法性。其理由如下:
(一) 物权法定原则的要求并非不可由交易主体以约定来违反,而这并不防碍物权的设立或物权效力的发挥。
第一、当事人可以以约定来削减物权的权能,从而以减少物权内容的方式来改变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的内容。许多国家的物权法规定,地上权人可以将其权利转让给他人,转让即属于地上权这一用益物权的权能。法律对地上权的转让权能的规定当然属于作为物权法定的表现之一的类型固定的要求,但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38条的“但书”即规定,“但契约另有订定或另有习惯的,不在此限”。这说明当事人可以以特约排斥地上权的让与性,使之变成一具有属人性的物权。再如,当土地与公路无适宜的联络从而不能为通常的使用时,土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即取得邻地通行权,可以通过周围地以至公路,当然,他应当选择对周围地损害最小的方式为之,并补偿由此给周围地造成的损失。邻地通行权是因相邻关系而发生的所有权的扩张,认为它属于所有权的法定内容应无任何疑义。对于此条关于邻地通行权的规定,虽然有不少学者主张其为强行性规定,从而不得以约定抛弃,即当事人不得以约定改变扩张后的所有权的内容。但亦有学者主张,依真正立法意旨及经济效益考量应许可当事人另为约定。[90] 在德国,其民法甚至规定,当事人可以设立以不行使某种权利为内容的地役权。也就是说,需役地人与供役地人可约定,需役地人不行使邻地通行权。就建筑物的法定抵押权而言,虽然不能认为承揽人与建筑物所有人可以自由约定排除法定抵押权的发生,但该双方应当可以约定法定抵押权的实现次序等内容。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设计;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55-06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综观新课程理念和2007年“考试大纲”,我们认为高考化学试题设计的创新应与课程结构、试题的选材、考试的功能、能力要素、知识要求等结合起来,力图从“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高等学校、中学教学、课程目标、考生的“要求”统一起来,借鉴世界各国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考试题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1 重视试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都具有真实的情境。因此,用于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高考化学试题也最好具有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内容、已掌握的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中来,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情景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应力图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实际情境素材形成问题,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试题情境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不仅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1]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5(PO4)3OH(s)5Ca2++3PO43- +OH-。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_。
(2)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_________。有人认为加氟预防龋齿,氟的含量越多,效果越好,你的看法是: ________。
(3)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方法:_______。
[案例分析]
将沉淀转化反应的化学原理融入“氟化物预防龋齿”及生活中“含氟牙膏的使用”真实的情境中。试题的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问题的能力立意,突出知识的应用,便于学生有感而发,避免了死记硬背的负导向。
我们认为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之间生活体验的差异,试题质量的好坏仍然需要以命题的科学性为主要依据,以学生亲身眺望的现代知识视野范围为“引子”,然后介入到中学化学知识范围内的能力考查中去。
2 联系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体现实践性
化学科学源于自然,它与能源、材料、环境保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发展,认识它们的真实现象与书本知识的联系,不仅是化学学科科学素养教育急待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考试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内驱力。
[案例2]某化工厂生产某品牌的漂白粉商品,产品说明书内容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工厂生产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漂白粉能用于杀菌消毒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
(2)“注意事项”标明密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随配随用的原因是_________。
(3)ClO2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被世界环保联盟认可。ClO2的消毒效率是Ca(ClO)2的________倍。
[案例分析]
高考试题的题材应突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与科技相联系,主要涉及环境问题、资源配置与开发、能源及海洋开发、化工生产、医药保健、材料、科技与生活等联系当前人类面临的热点问题。
由于本题是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杀菌消毒用品使用”热点问题和现代科学的经典实例为背景组织材料并提出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解题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可以有效地缩短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而试题更具有实用价值取向。
3 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化学问题的解决,科学思维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除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一般方法外,还包括科学推理的方法,如类比、假说、模型等方法[1]。作为选拔高一级人才的高考化学试题,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
[案例3]工业上生产Na、Ca、Mg都用电解其熔融态的氯化物,但钾却不能用电解熔融KCl的方法制得,因金属钾易溶于熔态的KCl中而有危险,难获得钾,且降低电流效率。现生产钾是用金属钠和熔化的KCl反应制取。
Na+KClNaCl+K; ΔH>0
有关数据如下表:
(1)工业上制取金属钾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在常压下金属钾转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___________,而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_____________。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高至9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制取金属钾应在什么环境下实现________。
A.在干燥的空气中 B.在氮气的气流中
C.在真空的条件中 D.在氩气的气流中
[案例分析]
本题选择工业制钾这一教科书未介绍过的新的冶炼方法为背景,给出了相关的冶炼知识和物理数据等信息,要求学生解决工业制钾的技术性问题。试题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依据,以推理演绎为判据,用合成氨等平衡移动的应用为思维原型进行类比推理,形成思维迁移的起点。信息中涉及一些无关的信息需要进行筛选,多种知识与方法要素需要结合方能完满解答此题。高考命题的导向明示着:化学问题的解决,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4 改进信息迁移题,考查学生科学素质
信息迁移题是指在题干中为考生提供背景信息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案例4]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
①放电时,正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充电时阳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
②废弃的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_________。
(2)另一种常用的锂电池,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Li+MnO2LiMnO2
①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_________。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
②在日常使用电池时,锂、锌、铅(均作负极)等不同的化学电池,其比容量之比为_______。
[案例分析]
案例4的信息是学生未知(或不必知道)的新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应用新信息,着眼于知识间的组合、迁移和运用。由于信息迁移题给出的材料新,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故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而且这类题目可以保证试题的新颖性,引导中学教学跳出“题海”,从而实现高考的公平和效度,也有利于选拔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考生。因此,适量增强信息迁移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应是高考题改革的方向之一。
信息迁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归纳为:
(1)认真审读题干、挖掘题示信息。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可以外现或内隐――题目、图像、表格、数据、设问……)
(2)迅速联想、提取已有知识。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完成思维的深度性、针对性。
(3)信息加工、创设应答条件。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迁移、转换、重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形成回答具体问题的基础知识,从分析综合的解题过程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整体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4)理清思路,清晰、准确表达,富有创造性。要求知识、技能扎实,思维有序。化学用语准确、语言文字简洁,切中题意、答出要点。
5 增加高考实验设计型试题
化学实验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和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之一。
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2], 一直是高考化学实验的主要题型。而实验设计型试题通过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解决实验问题,考查学生在探究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
[案例5]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某校学生为探究乙二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1)向盛有少量乙二酸(H2C2O4)饱和溶液的试管内滴入用硫酸酸化的 KMnO4稀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乙二酸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
(2)Mn2+离子是KMnO4溶液氧化乙二酸的催化剂。有人提出该反应的历程为
Mn(VII)Mn(VI) Mn(IV)
Mn(III) Mn(C2O4)n3-2nMn2++CO2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个历程是可信的(只需给出设计思想)______________。
(3)已知:草酸在约157℃时升华,在175℃时受热分解可生成H2O、CO2和CO;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该校学生设计了一套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并检验产物中有CO2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你打算进行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请分析依据题给数据及D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否确定草酸分解产物中有CO2_________(填“能确定”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该题第(2)问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证明该反应历程。分析题意可以看出,本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应围绕“有”和“无”Mn2+离子时,对反应速率的不同影响去设计。由此,可产生常见的两种实验思路。
①对比实验:取两份草酸溶液,在一份中加入含Mn2+离子物质的溶液,另一份不加;在滴加KMnO4溶液时,加Mn2+者反应速率快。
②阻断实验:寻找一种试剂能与Mn(Ⅵ)、Mn(Ⅳ)或Mn(Ⅲ)生成难溶物(或配合物), 加入这种试剂后,反应速率变慢。
6 探索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科学探究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但纸笔测试是有局限性的,高考化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对探究能力中的“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掌握和应用探究方法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的评价。从高考探究性试题设计实践看,此类试题编制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应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 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3]。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体现评价功能的试题也应加强开放性。开放性的试题包括试题内容的开放、解题过程的开放、解决方法的开放、试题结果的开放以及上述各种兼而有之的开放等多种开放形式。由于开放性试题有不拘一格的答题方式,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言之有理就可以认为正确,它给考生发挥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高考命题面临的一种新的实践。
[案例6]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淮安段上行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吨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中的液氯大面积泄漏。由于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跑,而货车驾驶员当场死亡,事故没有能得到及时的报告,造成了公路旁3个乡镇被严重污染,与事故发生地相距300米的村庄,24小时内中毒者达300多人,死亡48人。事故发生地翠绿的麦苗一夜之间全部变为黄色。
(1)根据你所学的有关化学知识,从下面的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如果当时你恰好在现场,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你的家人?
②如果你是一名负责处置紧急情况的专业人员,当接到紧急报告后,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某探究活动小组在进行调查“重大化学污染事件对环境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氯气对不同植物污染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该题是以重大污染事件为背景设计的一道探究类开放性试题。第(1)问需运用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①可以跑到高处、逆风逃生、用湿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沾有碱性物质(如纯碱等)毛巾、口罩捂住口鼻等;)②戴上防毒面罩,迅速疏散村民,将翻落的槽罐吊移至水池,进行液碱稀释中和,或向事发地周围空气喷淋碱性溶液或水,阻止氯气弥漫和扩散等。此问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2)问模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考查探究环节有关基本要素的问题。①实验法、观察法等;②前言(提出探究问题、意义等),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结论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在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被视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的的实施情况看,探究性学习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中,高考政策被认为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最大阻力,它是最有权威性的指挥棒,也是一个最大的阻力来源。广大一线教师认为,改革目前的高考模式,在高考中加重反映实践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内容的分量,探究性学习才能闯过高考的“瓶颈”,解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提高选做题“等值”的编制技术
高中化学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也就是说,多样化、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要使化学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志趣需要,防止学生在自主选择时受到高考“评价标签”的影响,我们在高考命题时必须思考如下问题:(1)选做题内容的确定应兼顾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需求;对于评价者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之获得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求得自主发展。要使两者在高考中都能得到实现,就需要化学课程模块内容与选做题内容相协调。(2)如果按照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以传统高考试卷的设计形式,非化学方向理科考生需要15种化学试卷,化学方向的理科考生需要30种试卷。这会使高考变得极其复杂,实际操作难以实施。解决这种不同模块的评价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在一份试卷上设计不同模块内容的等值选做题去实现。
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在选做题(又称分叉题)的设计上力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学模块课程选择对应的试题,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础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题是不可能的,不同内容、不同测验形式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导致选做A题或选做B题(或选做C题……)其分数不一样,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必须运用“等值”技术解决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从试题要素分析,选做题赋予分值、题目长度、知识点数、试题难度、解题时间、答题字数等可比性技术要素相近,较好地实现测验等值要求。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在编制选做题时非常有必要保证二者是平行的。从理论技术和实践的层面看,在编制等值选做题时除了通常按传统的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做复本外,还应该对平行测验的假设进行检验,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能够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它不仅对同质性测验、τ等值测验、平行测验的假设进行检验,还可以提供各个测验的信度[4]。因此,对高考试题的编制来说,协方差结构模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8 对试题内容进行人性化处理
由于考试对象是人,是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及随时可能处于社会角色转变当中的人,因此考试不可能象测试机器那样简单,这就要求考试的内容要经过人性化的处理。要使考试的内容不强加于人,尊重受试者,并被人们的心理环境所接受。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去做的的事情,它和考试内容的内在品质有着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考试的人性化的进步也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体现。
对新课程高考而言,对试卷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主要的措施有:
(1)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化学发展史、科技发展和新闻媒体等为载体,力求揭示科学的人文性,将科学和人文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容易上手答题。
(2)试题难度分布尽量做到由易到难,大题中各小题也做到有梯度,试题的开始设问较基础、简单,能使大部分考生能完成,但要正确完成整个试题,却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如此处理,可以使得绝大部分的考生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来进行答题。试题的设问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等动机;试题的表述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正常发挥。
[案例7]某化工厂为了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CaSO4,与相邻的合成氨厂联合设计了以下制备(NH4)2SO4的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合成氨厂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试写出造气和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合成氨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部分性质见下表。
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所以在工业上采取气体循环的流程。即反应后通过把混合气体的温度降低到使分离出来;继续循环的气体是,请用有关理论说明采取该措施的理由:。
(3)上述工艺流程中在沉淀池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可以循环使用的X是 ,联合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案例分析]
本题设计的特征:一是试题表达简洁、清晰,流程图提示有利于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二是三个问题间基本不关联,即前面的错误不会引起后面连锁反应,有利于真实考查学生的水平;三是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具有较好的阶梯性。这里所说的阶梯性是指试题题材具有由初级知识水平到高级知识水平之间的过渡,较低能力要求与较高能力要求的过渡。试题设计这样两个梯度,有利于提高区分度,有利于测量学生知识和能力层次。
高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要从属于和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特定的文化结构,必须要承载社会赋予其特定的功能,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要阐释和展示社会意识形态与特定文化结构的实质内容和知识价值,来完成社会赋予高考的特定任务。试题内容体现人性化是高考命题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新课程化学高考命题考虑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既不能难深,同时也要有利于选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题型构建来说,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考虑高考试题与考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心理默契和认同效应,又要有适度新题型的开发与创新,使高考命题更能创设新情景、凸现能力与素质的选拔功能。
参考文献:
[1]林长春.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3,(8):57-62.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化学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家勋.科学探究与化学测量[J].中国考试,2007,(1):38-44.
[4]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化石能源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这会是生态文明创新工程中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自身文明的发展中,利用自然界的力量和资源创造,并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为生产和生活创造了各种便利。但科学技术在帮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反思的结果,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仍然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1生态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主要体现在帮助人提升劳动能力、改善劳动工具,它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且这种破坏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虽然人类采用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但随着资源、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关世界资源的报告显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增长。比如,对木材的需求从1961年以来已增长了64%,谷类食物的消费量增加了1倍多,肉类的消费量增加了2倍以上,农产品中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3倍多。此外,全球对有色重金属的需求在逐年增长。化石能源的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对该类能源的使用使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加,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基准,2010年的碳排量增长了76%,2020年的碳排量将增长36%.此外,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对大气、河流、森林、海洋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导致当代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紧密相关的。人类工业文明主要基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其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多样化,未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进而导致科学技术间接对生态文明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人类不断膨胀的消费观、人类主义中心论的提出以及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也间接加剧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生态文明工程应遵守的原则
基于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改变科技发展的方向、及时开展生态文明工程、避免环境的恶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应制订相应的环境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性目标。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表面的。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必须实现环境工程具有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的目标,并重视生命周期,建立和形成有利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环境工程科学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确立环境保护的工作重心,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研究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给予重视。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在人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分析该环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最终能否形成完整的工程技术系统、防止出现污染转移现象、避免出现一项防治污染技术的诞生是建立在其他污染环节之上的情况。此外,环境工程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要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治理污染的具体措施。
3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
地球系统工程是随着地球系统产生的学科之一,其重点是在运用和研发创新工程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造。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目前我国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在气候的变化下变得更加脆弱,沿海地区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因此,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科技创新内容。此外,地球上不仅生存着人类,还包括很多植物和动物,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生物物种的不断灭绝已成为国际社会观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人类必须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4结束语
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坚持生态文明的科技观念、减缓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孟伟,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01).
[2]邱向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12).
篇6
关键词:科技金融 科技企业 创新发展
一、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50亿元,是2005年的3.62倍;产业增加值1048.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6%。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近600个项目申报了省各类科技计划,按国家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17家。
(二)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以物联网、集成电路、服务外包、原创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无锡迅速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无锡市设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人占全国的25%,光伏太阳能产业组件产值更占全球的11%0
(三)"530’,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自2006年起,无锡开始实施吸引领军型海外归国人才来锡创业的“530"计划,目前全市注册落户“530"企业达96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28亿元,其中已实现销售的有153家,2009年实现销售13.4亿元,销售超千万元和百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4家和53家。"530”企业已成为无锡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科技产业具有现实融资需求
1.实现产业规模化科技项目和企业得到重点支持。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创新试点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机构等企业和项目已逐步成为银行信贷支持重点对象,2009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科技贷款金额超过600亿元。
2.大量初创型科技企业和新兴服务业具有融资需求。"530”计划实施3年多来,全市近千个企业项目已有近1/6开始实现销售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新兴服务企业发展迅速,随着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不同程度的融资需求日益显现。
3.产业化初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明显。与成熟科技企业或传统产业相比,初创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呈现轻资产、小金额特点。经对近80家处于产业发展初、中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调查显示,已初步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产品进人销售阶段企业提出的融资需求大多在200-500万元之间,且均体现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丰富,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缺乏特征。
(二)科技金融扶持政策初步建立
1.出台海外引才专项政策。2006年以来,无锡逐步形成了以“530"计划为主体的海外引才体系,并配套实施“三个100、两个300"扶持鼓励政策,即政府提供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风险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2.落实科技保险补贴政策。2009年,无锡市出台了《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了总额20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资金,当年全市科技保险保费收人达1313万元,在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近218亿元风险保障。
3.加大科技担保扶持力度。除了国家、省有关扶持担保机构政策外,无锡市还将担保机构为科技型的中小企业提供票据贴现担保、委托贷款、设备和融资租赁等形式的融资担保纳入财政补贴范围,仅2009年市本级即安排了3000万元担保补贴。
4.大力发展创业投资。2009年无锡市设立了分5年到位的10亿元规模专项引导资金,当年即引进10家创投企业、18.6亿元资金规模,年末全市创投基金规模72.8亿元,创投企业家数和投资项目位居全省首位。
(三)信贷产品创新服务稳步推进
1.创新融资服务方式。一是发放“530"企业专项贷款。仅去年借助政府“530"担保、再担保体系的支持,全市4家银行先后向“530"企业发放专项贷款3450万元。二是用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政策。近年来,无锡银行机构先后共获省财政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奖励8713万元(列全省第一)的同时,实现了每年科技贷款增长占全部新增贷款均在20%以上。三是创设“贷投结合”模式。如浦发银行无锡分行今年年初与无锡新区创投集团达成了根据科技企业发展阶段进行“先投后贷”或“先贷后投”的合作模式,即针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采取“先投后贷”,对成长期科技企业双方协商选择其一。
2.创新信贷支持产品。一是发展股权质押贷款。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市近年来已办理股权质押贷款60多亿元(包括企业用股权质押向担保公司进行反担保)。二是发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在人民银行推动下形成了“政府引导、人行推动、自主决策、市场运作、适度让利”的无锡专利权质押贷款模式,今年交行无锡分行、锡州农商行已分别对2家专利权企业达成贷款支持意向3300万元。三是发展银险合作产品,如中行无锡分行与平安财险合作,为10余家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应收帐款+信用保险+信贷”方式的贸易信用保险融资近1.5亿元。
3.创新信贷管理机制。一是提高信贷审查效率。如江阴农商行对科技企业做到了营销与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审查、前期授信检查与当期授信调查、信用评估与额度核定审批的“四个同步进行”。二是加大激励考核力度。如华夏银行无锡分行对科技企业信贷营销采取贷款增长任务单独考核、适当提高营销人员奖励的政策,对授信管理人员也采取薪酬与业务、效益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方式考核。
篇7
[关键词]武汉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06-02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才能能形成创新“第一竟争力”。
一、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1、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截至2015年底,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20.4万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三位,全市共集聚了高校84所,在校学生超过130万人,总量位居全球城市第一。武汉地区高校与研究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吸引回汉工作和创业的留学生逾万人,目前仅在东湖开发区就有留学人员领办、创办的企业近千家,涉及多个领域的高科技项目。
2、人才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人才比重逐年上升,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占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30%。人才结构分布逐步适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武汉产业新体系。全市的人才效能指数达到6.66(人才效能指数=人才总量/GDP总量= 人/百f元),每创造百万GDP所需人才数量由2004年的8.5人降至6.7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3、人才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吸纳、用好人才,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四个环节,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武汉工作创业。目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使我市的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武汉在人才资源上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处于落后地位,人才队伍在整体上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资源缺乏相对稳定性
根据武汉市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武汉地区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愿在武汉就业的仅有25%,武汉地区以外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到武汉就业的人数就更少了。从学历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博士学位,学历层次较高,从广度上讲,这些人分布在各门学科,从年纪上看,大多数外流人员都比较年轻,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占全部流出人才的比例高达92.8%。
2、人才配置的产业导向性不明
武汉地区人才资源丰富与市属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与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匮乏等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和传统产业,经济一线、生产一线以及社会基层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尽管通过项目载体培养、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个特点,但缺乏企业导向、产业倾向的项目载体,缺乏用完善大产业链的观念来开发大人才链的计划和部署,人才的创新活动与武汉产业发展方向联系不紧密,人才创业实践与产业链条延伸脱节,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工作局面。
3、政策体系配套程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武汉地区制定出不少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但是目前在政策系统配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人才政策缺失情况仍然存在。例如人才安全、人才猎头等方面,都存在政策空缺现象;二是人才政策实施时必要的配套办法短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市有“十百千”人才工程、“青年晨光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在科技人才创业方面我市也有资金支持,但政策举措普遍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关心的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创业场所、融资保障、人才资源资本化、科研资源共享等问题有待综合考虑、整体突破。
4、人才载体建设滞后
武汉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科研条件对国外科技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受体制上的限制,还不能为科技人才提供与其价值相符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如何突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瓶颈,是武汉未来人才开发利用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武汉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武汉受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城市对外开放度不够以及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纳力与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资没有吸引力
武汉市人均GDP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后。这种经济状况不足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这正是武汉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前,有许多高层次人才、知名学者被沿海发达地区挖走,“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也正面印证了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够这一观点。
2、政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武汉市科研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低,无法与发达地区单项投入过百万元,投入总额过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气魄相比,从这一指标就可以看出武汉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由于财力不足武汉市对人才开发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应有的水准。更为紧迫的是,这些项目的扶持对象往往比较分散,急需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投入渠道,形成集中、集约的投入格局。
3、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上不断创新,出台了许多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人才资源丰富的武汉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的人才来源基地。随着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就国内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对武汉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缺乏人才交流配置市场
目前,武汉人才市场在对国外人才资源的配置功能上还很弱,到目前为止,武汉人才市场还是以有形市场为主,无形的网上人才市场体系还未很好建立起来,其发展明显落后于有形人才市场。目前武汉人才市场运行的基本格局是政事不分,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职能没有分开,现有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运作的很少,人才中介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需要尽快的在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才能更好的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
5、缺乏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
有什么样的机制和环境,就会吸引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是武汉人才国际化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完善人才措施,营造好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更好的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例,创新创业活动是高风险,而目前武汉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多少有点“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成分,因此,尽快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退出机制,努力营造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成也英雄,败也好汉”的社会氛围急需培养。
四、武汉加快构筑创新型城市创新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科学人才观”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求人才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科学人才观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观念对人才社会作用的认识,强化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武汉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应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并以此前提开展人才工作,正确处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人才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构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放在战略地位,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部门分布结构。目前,武汉市属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学、卫生、经济、会计类,这些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近70%。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高科技人才比较偏低,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武汉在行业人才需求上,对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的人才需求较突出。从三次产业来看,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缺少技术性的人才,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人才;第二产业目前对汽车、钢铁、电信、电力和桥梁建设的人才需求较高;而第三产业中是以包括房地产、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但是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却很紧缺,所以应主要引导存量人才向物流、动漫、金融、外贸、法律、咨询以及现代管理等领域流动。
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受传统论资排辈观念的影响和单位职数的限制,大量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级职务晋升中遇到瓶颈,而科技人员在薪酬待遇、申报项目上往往又与职称紧密挂钩,使得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事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薪酬偏低。要抓住化人才年龄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大存量人才年轻化的力度。提倡干部年轻化,不是干部低龄化,关键是要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要广开渠道,不拘一格,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选,让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能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人才走上科研领导岗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年轻化。
三是面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调整要求,优化存量人才素质结构。要充分发挥在鄂“两院”院士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在鄂“两院”院士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听取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对我省人才培养、引进、评价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由院士参加或推荐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对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特别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中推荐院士后选人。要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楚天技能名师”等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努力培养一批各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完善资助方法,加大对青年接触人才和自主创新群体的资助粒度,加强社会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围绕重点产业,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武汉在稳步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同时,还需大力发展太阳能、电动汽车、燃料电池、LED与光伏构件、农村新能源、水污染治理与水设备、RFID(射频识别)、建筑节能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提高吸纳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而夯实创新型人才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入力度。整合我市分散的人才投入渠道,建立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高集约度、高强度的人才投入机制。市财政设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形成规范、持久、有效的人才投入体系,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发、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创业扶持等工作。
二是完善创新人才创业平台机制。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给予资助。做好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工作,提升创业园区的服务功能,谋划新建武汉留学生国际产业园,启动软件、集成电子设计中心和生物专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孵化功能,形成“一园四中心”的园区发展格局。提高武汉大学生实习基地的服务功能和实习质量,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薪酬机制,鼓励和支持以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艺术院校院团、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和文化产业创业基地,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来汉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使其成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吸引世界和国内更多的500强企业落户武汉。
三是健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逐步形成符合武汉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进一步优化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法制环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开展包括落实科研项目,配置科研设备,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优惠措施,通过在科研、教育、信息、生活、医疗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服务,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营造融合发展的创业文化,鼓励人才激发潜能、突破自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更多的追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最渴望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因此,创造一个有利的创业环境,对经济的成功和人才的l展是非常重要的。构筑武汉创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从人才储备大市到人才开发利用强市的跨跃,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
一是提倡业绩文化。克服过去那种把学历与人才划等号、职称与人才划等号的观念和做法,在人才的使用上从学历取向走向业绩取向,从职称取向走向实绩取向,并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要不断致力于五个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培育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这“五个精神”分别是: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吃苦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宽容失败的合作精神。
三是营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杜会氛围,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武汉市要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人们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努力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机制和氛围,鼓励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宗荣.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引进问题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1)
[2] 魏颖辉,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村农业现代化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科技、经济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与经营体制也随之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为3亿吨,2011年粮食总产即达到5.1亿吨,增长2.1亿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仍属于大而不强,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明显,农业生产方式也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业发展后期乏力[1]。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增产增收中科技所做出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经过30余年来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我国农业已经走到一个瓶颈时期。虽然最初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彻底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在新时期,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有的机械化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地区,地块规模过小,种植又没有合理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具体来说,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中度,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利用效率,使得现阶段多年形成的城乡分化格局,有望加速走向一体化。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科技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实际上,每年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不少,关键的问题是转化效率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在有了研究成果后,就单纯的是为了申请专利、、评奖,然后用这些成果继续申请下一个课题,至于这种成果是不是转化了,转化的效果如何,一般就不再关心了。数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而我国仅为25%,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转化率的低下,使大量科技成果成为“展品”,科研价值难以形成生产力,这也显示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思路的欠缺[3]。再加之一些农业推广机构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根本无法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因此,在下一阶段需要多措并举的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的价值。这就需要农业科研院所转变职称评定的方式,使研究人员的更多的侧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业生产要有保障,要有足够长的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逐步的形成规模,农户逐渐有话语权。这就要求国家要进一步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把家庭分散经营的优势与统一经营和服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有活力的农村经营体制,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实,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民组织化和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丰富了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农业发展要实现“第二次飞跃”,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思路。通过农业合作社的统购统销,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安排种植作物的种类,从农资到管理,从收获到销售实现一体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中低于自然及认为灾害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使合作社自身有更好的发展。
总之,新时期要真正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并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农业种植方式的完善,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动力支持。当然,这还需要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农业企业相互配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平台,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最终使农业科技创新更好的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农业30年发展历程[J].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3).
[2]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EB/OL].
[3]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EB/OL].
篇9
1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1.1 政府驱动型
2012年,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受盐城市委市政府委托编制了《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明确强调了科技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业、数字内容业等引领潮流的新兴产业。随后,盐城市、县(区)财政普遍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市级财政从2013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扶持龙头文化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优秀项目,将具有特色优势的本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增强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在政府的推动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供资金、用地等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良好作用。
1.2 传统替代型
传统文化资源是先天形成的不可多得的良好资源,利用现代科技丰富传统文化,将有形资源变成无形资源,逐步形成替代型的文化产业已成为盐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一大模式。例如,射阳县利用沿海湿地滩涂这一优势资源,进行旅游线路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构建更为科学的空间信息和物联网等技术,检测建筑布点,实施自动化系统和数字管理平台,成功打造了明湖文化旅游集聚区、息心寺(4A级景区)、射阳河闸(苏北最大河闸)、滨湖公园等旅游项目,将传统资源视为开启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钥匙,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游客密度分析,挖掘旅游热点,指定切实符合的营销主题,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产生了“1+12”的效用。
1.3 跨界联盟型
把文化和科技企业聚集在一起,构建一个相互协同的产业联盟,选出主体共同探讨产业发展模式,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进而形成持续的创新发展格局。例如,城南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内的中润普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文化帮”应用平台,已有29家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交易机构入驻,涉及领域有电视剧、动漫、融资服务等多项,并且中润普达联合多家企业斥资20亿元兴建“中润普达大数据产业基地”。
1.4 产品衍生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人们不再满足标准化的视觉娱乐方式,愿意去尝试更新的科技体验,所以时代要求衍生出更多的文化科技产品。例如,坐落于亭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奥兹游戏抓住契机,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栏目合作开发了手机游戏《明星三国》,下载排名持续攀升,综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更丰裕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衍生出的科技产品带来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是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机制
盐城市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普遍采用投融资机制,即对文化产品和科技项目投贷组合,政府、银行、专业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共同合作,从市场调研到风险评估分散并行,各取收益。盐城市各级政府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以扶持性措施为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在关键性技术方面提供支撑,引导形成“政产学研”一体化效应,提升了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的整体水平。除了财政资助和引导扶持政策外,政府渐渐转换角色,向市场资源优化、监督管理平台建设等后台维护做努力,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市场机制。同时鼓励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收购兼并、参资入股等方式实现双向合作,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机制。并加大人才培养资金,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逐步构建了人才激励机制。
3 盐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解构
3.1 构建地域级层,推动产业集聚
综合考虑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应当做适当的地域结构分析和发展空间调整,构建“多中心、组团式、覆盖化”的现展级层,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绘制文化产业集聚区蓝图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自身发展和产品需求,盐城文化产业集聚区大致可以分为四级,一是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贸服务业基础良好的老城区,二是环保生态、汽车电子、商务娱乐发展为主的经济开发区、亭湖区、盐都区,三是以地方旅游、传统工艺、渔港休闲起家的县(市、区),四是着力发展数字科技集聚中心的城南新区。按照目前形势和未来发展来看,应将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动力向南延伸,连接已有的文化产业辐射圈,每年确定2-3个极具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拉开向东南的发展轴,各个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之间通过确立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市场定位,同东北、西北再互补性合作,寻求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减少过度内耗,合力推动盐城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
3.2 发展智力资源,催生核心产业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盐城出台了《盐城市“515”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对核心人才的经费、入户、配偶就业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应当加快建立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统、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积极鼓励文化企业选派人才出国研修并⒂牍外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生产创作过程,同时灵活引进国外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更新人才观念,促进人才流动,加快人才的培养步伐。
要使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处于领先地位,除了人才充足外,还必须保持引导产业有核心技术。应当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目前不太重视的产学研和各界技术人员间的协作,跟踪关键技术的国际新动向,着力建设具有附加值高、内容新颖的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文化旅游、高档次会展等极具特色优势的核心产业集群。鼓励利用高科技同盐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核心文化产业转移,形成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优势互补的文化科技产业链。
3.3 运用财税政策,引导资金投向
盐城政府应当灵活采取信贷、利率、税收和补贴等优惠政策,通过国家经济调控手段为成立初期的文化企业减免税负,激励这些企业在短期内能获得较快发展。
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是缓解文化创新产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为此当前盐城政府和银行应联合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立文化科技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对企业推荐通过体系认证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担保补贴机制,与银行合作为新兴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和银行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门信贷服务,完善授信模式,指定合理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贷投放;促进金融与文化资本对接,搭建优质平台,为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3.4 打破部门界限,加强技术标准
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界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割和封闭现象,文化和科技部门乃至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统筹共管、共育共培,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除了要加强各管理部门的协作,也要积极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来形成非政府组织,例如,组建融合发展促进中心或行业界协会,用以完善文化科技资源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达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门资源整合工作体系。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实质上也是知识产权的产业,建立重点行业的技术标准统计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机制创新问题。为适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盐城政府可以结合我国已出台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集中对盐城已发展的核心文化产业进行筛选分类、配套标准,通过建立测评体系,就能够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和资质认定等工作,维护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祖群.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49-153.
[2]李炎,胡洪斌.集成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6-112.
篇10
1苏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苏州市截至2017年2月,全市接待过夜入境游客655万人次,同比增长6%;接待国内游客5624万人次,同比增长6%,国内旅游收入1065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总收入1140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已经成为苏州市第三产业中最具有活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苏州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但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到了转型升级发展之际。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从观光旅游为主导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转变。在散客化时代下,旅游方式的多元化、旅游消费多点化、旅游停留时间逐渐延长、旅游智能化、互动分享的及时性、错峰旅游等特点逐步显现。
11散客化时代下的旅游消费新特点
111散客数量增长快,“80后”、“90后”年轻游客是主力
目前,自助游散客已成为出游大军的主力,正逐渐取代团队游客,据苏州旅游局统计,从2003年起苏州市散客比例每年以05%~1%的速度增长,2016年来苏游客中散客比例占到游客总量的达90%,在节假日期间更是达到90%以上。
调查显示,来苏旅游的游客中以35岁以下游客最多,并且以家庭或亲友结伴自助游方式和个人旅行方式为主。可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和移动通信助力的智慧旅游的发展,以及“80后”、“90后”年轻游客消费观念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倾向于自主作出旅行决策,自助安排旅游行程。
112出游的方式和时间随意化、即兴化
根据调查显示,来苏旅游的游客基本会停留2~3天,如今快速的交通网络节约了游客在交通中耗费的时间,为游客的慢游和深度休闲体验游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苏州周边地区如江浙沪的游客基本上会通过自驾或高铁方式出行,相对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他们会避开游客人数较多的旅游区,避开旅游高峰段。更多人倾向于选择利用年假或者周末进行出游,而避开长假高峰。
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旅游不再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准备和酝酿的活动,“临时起意”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旅游决策方式,旅游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消费。
113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
来苏州观光休闲旅游的游客占了主体。除此以外,人们的旅游形式也不再局仅限于单一的观光、度假,还向体验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旅游方面拓展。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根据自己的个性要求自己组合线路产品,在出游前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介绍、电视等渠道查找相关苏州旅游信息,如交通、住宿、景点及民俗风情和特色等,同时通过网络订购旅游产品等进行整个旅程规划,游客逐渐由“目的消费”转向“手段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对旅行社等传统营销渠道的依赖,越来越希望能够得到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114向自助式深度体验游转变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希望自己是匆匆过客,而是希望有“当地人”的经历,他们更乐意享受下“苏式生活”,深度体验独特的“苏州味道”,获取与众不同的旅游享受。所以,旅游正从过去的被动接受旅行社菜单式、走马观花式的安排,转变为自助式深度体验游。高度散客化的结果,也使得旅游越来越从一个封闭的世界走向开放的体系,游客在景区景点之外的活动越来越融入本地居民的日常休闲场所和公共生活空间。生活体验的真实性、生活形态的活化是游客追求的新目标。
伴随着这个旅游新时代的到来,苏州旅游业必须在思维方式、产业布局、产品开发、服务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要有一个全新变化和快速转型升级。
12苏州旅游业发展有利条件
121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苏州自古以来就享有“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的美誉,拥有与生俱来的安逸宁静的生活环境。城市的活力与宜居、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使苏州在2014年第三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评选中脱颖而出,除此以外,苏州还曾经获得过“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众多荣誉。同时,苏州还把生态保护与旅游相融合,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谋求旅游发展,如苏州高新区镇湖镇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苏州市首家获得国家级称号的景区;吴中区也充分利用太湖山水资源,依托良好的自然、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先后建成太湖湖滨和三山岛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122历史悠久的吴地文化
苏州是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吴文化的发祥地。苏州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是旅游发展的“第一优势”。苏绣、缂丝、苏扇、玉雕核雕精湛工艺品享誉海内外;昆曲、古琴艺术之虞山派等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苏州的民俗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有晒书习俗;端午习俗、神仙庙会习俗等,颇具地方特色。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苏州仍然保留了江南古城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和独特的吴文化气息。这些文化凸显了苏州特色,也给苏州带了较高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123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苏州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且资源优质,目前拥有5A级景区6家共11个点,数量仅次于北京,列全国城市第二;三级旅游度假体系也已覆盖全市,其中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家,市级旅游度假区2家。
苏州素来以园林典雅、山水秀丽而闻名天下,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水城”之称。拥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拙政园、留园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处(平江路、山塘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苏州、常熟);昆山周庄、吴江同里等千年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这些都是苏州旅游资源中最突出的一部分。除此以外,还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如旺山、西山、东山等。各级文保建筑145处;各类控保建筑24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众多的博物展馆林立,如有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园林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等20多个专业博物馆,还有宗教寺庙等,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丰富多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遍布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苏州城市特有的风貌和雅致底蕴。
124扎实深厚的旅游基础
苏州的城市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构建良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构建了覆盖全市的3个中心、10个分中心,218个咨询点三级服务体系网络。旅游网站有咨询网络、政务网和诚信网三大体系,还拥有简中、繁中、英、日、法、?n共6种类语言版本,12301中、英文旅游热线和 投诉热线24小时运行。统一无障碍旅游景区导览标示,推出苏州漫游卡、官方微信、公共自行车等,这些硬件条件为苏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保障,有效提高了现有的满意度、美誉度,苏州已经连续两年蝉联游客满意度全国第一。
125宽厚包容的慢城精神
苏州现有常住人口1300万人,其中本地人口630多万人,外来流动人口超700万人,成为继深圳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人在苏州,不仅可获得经济物质条件的满足感,还能迅速融入苏州的文化,融入苏州本地的生活圈子,安居立业,获得深层次满足感。慢城理念讲究和谐发展,而苏州恰巧拥有着这样一种城市包容性。在苏州,古典与时尚同步,江南风情与现代风格共存,古与今、洋与中、城与乡融合得非常完美,这就更能为来苏游客创造出一个与苏州市民共享的空间,让游客在这里过上一段不平常的平常生活。
2“散客化”时代苏州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
21旅游资源缺乏充分挖掘,观光旅游模式亟待转型
近年来苏州的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旅游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游客大多以观光为主,粗放粗浅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无法适应发展需要;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住宿、交通、景区门票等刚性消费支出仍占游客消费总支出的大头,而真正的旅游娱乐消费、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尽管支出比例不断提升,但占总支出比例并不高。“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模式不仅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也削弱了游人在旅游过程中的愉悦享受。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型增长”如何向“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瓶颈。
另外,苏州旅游业发展与苏州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所处的经济地位、城市知名度等方面还不完全相匹配。苏州众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深度挖掘,一部分新型旅游品牌还没有完全打响,旅游发展仍大有潜力可挖。各景区仍然处于各自为政、发散性发展局面,点多线少,缺乏通盘的系统管理。品牌影响力局限于周边地区,整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22旅游产品开发总体水平滞后于游客的新需求
苏州旅游产品串联度还不够,无法满足“散客化”时代下游客复合化、多元化的需求。随着旅游市场的组织方式以散客为主,自驾车旅游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品体系开发和管理模式严重不足。旅游市场已经跨越到多样化、复合型的发展阶段,游客产生了以参与、体验为核心的高端休闲度假新需求,因此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明显供给不足。如吴中区开发了众多旅游产品,有江南文化体验游、水乡古镇休闲游、太湖休闲度假游、乡村田园逍遥游等,虽然名称上都带有“休闲”“体验”“度假”“逍遥”等字眼,但是实际上是1~2天的观光行程,不能满足游客的复合化需求,对中高端消费人群的吸引力有限。
23与产业融合深化不够
苏州市旅游业仍未走出“门票经济”阶段,功能产业链带动少,导致旅游收益仍为粗犷的规模型增长,旅游综合收益缺失,综合型盈利链条尚未形成,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产发展的带动力还不强,与其他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迫切需要从大旅游发展的角度,把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等其他各个产业高度融合。比如虽然苏州重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但仍然还停留在兴建艺术馆、历史文化馆、祠堂等低层次的观光需求,缺少文化体验,这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在农旅融合中,乡村旅游仍处在粗放式经营阶段,布局分散、产品雷同、品牌不高,不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和文化品位的需求,旅游参与互动性不强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乡村旅游综合体产品。
24与城市发展融合力度不够
旅游是城市发展的硬实力之一。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发展的中心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苏州部分地区统筹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地方还是把旅游当作形象工程、城市旅游化改造尚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前置性”布局不足,存在旅游配套事后补、旅游规划执行随意性大等问题,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相关配套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迎面而来的散客时代。
3基于慢城理念的“散客化”时代苏州旅游业创新发展对策
慢城(Slow Cities or Citta slow)是自1999年意大利兴起的新城市模式。“慢城”(City Slow)理念实际上是“慢餐”“慢生活”运动的延伸,提倡慢生活,人们保持传统社区生活和节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家园,并致力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核心理念,就是把“生活的城市”变成真正的“宜居的城市”。慢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恰为处在“散客化”时代的苏州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思路。苏州可以结合自身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做到扬长避短、重点突破、有序发展,实现苏州市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慢”的理念融入苏州旅游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之中,实现苏州旅游与城市和谐发展,为苏州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31创新倡导慢哲学理念
慢城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新生事物,对基层政府和一般民众来说还非常陌生,这就需要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将慢城理念融入相关的政策和文化中,培养苏州本地居民热情的精神,在居民及游客中宣传慢城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居民和游客对慢城生活模式的了解。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政府出谋划策,能整合各种资源促成慢旅游的开展。
作为政府部门来讲,可以推广城市民众教育,通过《慢城》中指出的“加强全体居民慢城生活意识,特别是青少年慢城审美教育”使得“慢生活”“慢享受”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意识层面上培养民众慢城生活的方式,从而向旅游者展现“苏式生活”之美,加强“最美苏式生活”的介绍和宣传,并带动旅游者融入此氛围之中,将旅游与社区融为一体,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慢旅游活动,如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等。在“慢游”中,体味苏州的社会美,让游客可以“住下来、坐下来、静下来”,由此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让来苏游客由量的增长向质提升、效益扩大转变。
32打造慢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设计慢旅游产品,是实现慢旅游的保障,一是要注重旅游新业态与现有线路串联起来,并提供串联化的服务;注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间有机结合、融合互动,形成多业兴旅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完善和补充全市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更多的旅游品牌,以苏式文化为核心,展现精致、细腻、风雅的“苏式慢生活”韵味,打造完整的“苏式生活”旅游体验链。
321构建“旅游+”慢旅游产品体系
开发慢旅游产品体系时,可以将旅游业与商、农、工、教、文、体、康、行、娱、游、购、科、食、住等实施产业融合,拓展产业链条,创新旅游新业态,从而满足当下旅游者旅游过程中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有买头、有疗头、有行头、有说头、有学头、有拜头、有享头,有回头的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如银发慢旅游、修学慢旅游、工业慢旅游、婚庆慢旅游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其结果是不断生成新产品,不断延伸和拓宽旅游产业价值链。
在旅游产品定制化方面,苏州旅游已经有了积极探索,如“拙政园的私人一小时”私人定制旅游产品、“旅游管家”式的私人定制游服务,接下来需要将这方面的努力坚持下去。未来的旅游产品“定制化”除了要考虑现有目标市场需求,还应开展不同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对游客需求进行监测分析,发现游客需求规律,厘清不同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市场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特色旅游服务,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322慢旅游引领传统产品升级换代
国际慢城倡导的“小、精、特、绿”的城镇发展理念值得苏州借鉴,可以与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乡村休闲游、水乡古镇旅游等建设相兼容,打造诸如历史文化街区慢旅游产品、江南水乡古镇慢旅游产品、苏州特色乡村慢旅游产品等,通过深度挖掘来提升这些品牌路线的内涵和品位,通过适度增加体验环节来提升传统旅游路线的吸引力,对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慢旅游产品化,如慢行、慢观、慢游、慢交流、慢食、慢居、慢购、慢养生、慢知、慢思等,进而使游客在细细观赏、动态感知和亲身体验中,放慢旅游的脚步,加深旅游的印象,提升“慢旅游”的知名度和生命力,延长传统优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3完善慢旅游支撑体系
旅游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必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由浅层服务向深度服务转变,让游客坐得下来细细品味“最美苏式慢生活”。一是要完善慢旅游基础设施,顺畅的交通、配套的停车场、特色的饮食、放心的购物场所、良好的住宿设置、安全的环境等。二是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慢城发展过程中,比较注重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提倡低碳出行,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乃至步行等环境友好型出行方式,这就需要苏州加快推进慢行交通系统构建,打造“低碳、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独具风味的慢行交通环境。三是智慧旅游系统优化。要为散客提供更好、更个性化的服务,让游客顺利体验纯正的“苏式慢生活”,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是最有效的手段。苏州已进行了信息资源标准规法及数据库建设,面向游客发行的苏州漫游卡,建设了推广苏州旅游的官方微信及微博,实施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二维码工程等。四是慢旅游保障体系构建。一方面,加强旅游职业培训,定期开展参与慢旅游相关的教育训练与素质培训,特别是慢旅游中所参与的当地居民等,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慢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升服务技能与沟通经技巧,保障旅游者获得高质量的慢旅游体验。另一方面,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保障苏州旅游市场秩序,推进苏州旅游业健康发展,净化苏州旅游?h境,让来苏游客更加安心、放心体验苏式生活。
34创新慢旅游营销体系
341实施新媒体营销
慢旅游推行的是“自由行”“半自由行”方式,与之相对应的目标游客是一群倡导云旅游的青年游客,因此,苏州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广泛联合多种媒体形态,借助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实现虚拟网络营销全覆盖;利用影视媒体高传递性、杂志媒体高保留性、广播媒体受众特定性、图书纪录片影响持续性的优势,开展传统媒体营销,与游客形成广泛互动,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提高旅游软实力,夯实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