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变向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足球变向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英国足球教练对运球的基本要求
在实战中,要想达到射门得分的目的,双方必然会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可以运用的方法去争夺对球的控制权。在取得对球的控制权后,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冲破对方防守,以达到射门得分的目的。为此经常需要适时的个人控制运球寻找进攻机会,或者一对一的突破对方的防守制造射门的机会,这些都需要运用运球和过人技术来完成。所以在实战中进攻队员运球必定受到防守队员的阻碍,那么利用运球跑动的节奏,掌握好速度变化、方向变化,以及左右脚的配合和身体的掩护,就可以为自己的运球创造有利条件。总之,掌握好快速、灵活、多变运球可以达到摆脱对手的防守目的,为自己完成下一个动作或战术选择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英国教练强调运球是整体战术得以实施的保证,有效地运球可以突破密集防守、扰乱对方防线,还能制造传球空当或射门得分,为本方的进攻创造有利机会。
二、结合在英所学,谈对运球教学方法思考
1. 热身活动融入主题元素。此项要求与国内教学的要求大体一致,只是在热身后续练习中更加强调游戏性。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为后续的主题练习做足充分准备。
(1)在无球热身中关注身体运动特征。热身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激活肌肉,为大强度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英国教练不但关注这两点,还在热身中针对后续运球主题的教学融入一定的运球元素。他们的热身活动不仅是让学生的身体机能达到最适宜状态,在意识层面上更是要加以关注无球热身中关注运球身体特征。足球运动中很多时候是一种无球状态,无球状态下身体表现出的特征有:慢跑、中速跑、冲刺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跳、跨步、急停、转髋等动作,两国在进行常规性的无球热身(如通过慢跑和变速跑来提高的体温)时,都会结合与运球主题相关的身体动作特征的强化练习。
(2)有球热身中体验运球主题要素。在有球状态时要表现出人与球的一致性,同时在持球运球时,需要快速、灵活地运球跑动,其运动强度也会大大提高。两国都注重个人球性的熟悉,还会针对教学中运球主题内容,展开有球练习,让学生在有球热身中自然体验到了学习的主题内容。
例如:花式运球热身。
每人一球,在一定区域内自由运球。练习中加入脚内侧运球变向、脚背外侧运球变向、脚底拉球变向、脚内侧与脚背外侧组合技巧运球变向。
要求:能连续的触球(小范围多触球);能快速的将球推进(大范围少触球);能利用脚内侧脚背外侧甚至脚底组合起来多触球,变化方向。
同样,运球需要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头脑的想象力来支持。为此,英国教练注重结合运球主题,设计相关游戏来刺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2. 运球主题呈现方法递进性、实战性。
篇2
关键词: 足球运球技术 教学与训练 足球意识 节奏感
运球突破是足球进攻战术中极为重要的个人战术,是突破密集防守,冲破紧逼盯人,造成局部地区以多打少,觅得传球空当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扰乱对方阵形和防线的锐利武器。运用运球突破球员可以变换进攻速度,掌握比赛节奏,在对方密集防守时,运用运球技术摆脱对手,强行突破,寻找到有利的空档射门得分。从近几届世界大赛所反映的一个事实来看,运球技术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足球比赛争夺越来越激烈,攻守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必然对足球技术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迫使运球技术注入新的内容。
1.现代足球运球技术的新发展
1.1运球技术向着快速、简练、实用的方向发展。
足球运动的发展,呈现出进攻配合难以流畅,破门得分的机会越来越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各队本着“不输球”或“1∶0”的原则参加比赛,这种倾向在世界大赛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表现在进球数越来越少。因此,密集防守、伺机反击成为世界各国球队的主要打法,无论强队、弱队,在不同对手、不同场次均采用,而比赛中运球突破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对方密集防守时,快速突破一旦成功,就可以形成局部的以多打少,撕开对方防线,迫使对方进行补防,从而为队友制造空档;另外,运球突破易造成对方犯规,为本队创造得分机会,“定位球”进球比例越来越高的趋势充分说明了运球技术在进攻中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运球特点是足球教学中应该重视的环节。
1.2在高强度对抗情况下运球技术的稳定发挥影响全队控制球的效果。
随着足球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比赛的激烈性、对抗性明显增强,给予运球队员的空间和时间稍纵即失,经常在接球及运控球过程当中伴随着激烈的拼抢,使得个人运球难以正常发挥,从而直接影响球队对比赛的控制。因此,在训练中注重球员在对抗时完成个人运控技术,在拼抢时善于调节自身平衡是当今足球技术训练新的练习模式。
1.3运球技术与运动状态、心理品质紧密联系。
足球运动有着运动量大、动作复杂多变等特征,要求球员要有良好的运动状态作保障。现代比赛中队员常常快速长时间地奔跑,有时运球长达五六十米之远,另外各种运球的假动作对身体的柔韧度、灵敏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作保障,动作往往会变形,影响球员水平的正常发挥。心理品质在运球技术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运球者要突破对手的防守,而防守者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求运球者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急不慌,扰乱对方重心,伺机突破得分,另外,运球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对突破防守抱有必胜的信念。因此心理品质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2.运球技术的教学与训练
2.1运球技术教学原则。
2.1.1精讲多练与实践结合。按技术要点、技术关键进行分解教学,强调其运用的目的性。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练,先练什么、后练什么,为什么这样练,这样练的作用,逐步讲解,逐步完善,通过一些实际练习有步骤地把技术教给学生,教学手段与技术要点相结合进行教学。
2.1.2处理好教材间的横向联系,围绕实战进行教学。足球的运球技术、战术与规则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已学过的技术结合,根据足球运动规律编排出多种训练方法。如运球过人和两人或者多人配合结合,假动作与过人、控制球与抢截球结合,运动过人与进攻和防守战术结合等。
2.2运球技术教学要突出重难点。
要使学生能快速掌握运球基本技术,首先要打好基础,寻找规律。虽然运球技术种类繁多,但其重点是控制球、盘带球。个人控制球能力是最基础的,学生个人控制能力与控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是一目了然。在教学训练中围绕这一环节进行练习,就可简化专项技术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训练方法很多,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择优选练。如各种提拉球、推拨球、揉球、踩停练习;设防守队员的控球练习及各部位颠球练习;脚背或外脚背将球向前变向推踢出,接着用左脚的脚背内侧将球截回,反复练习;用右脚尖将球扣住,以左脚为轴使身体转90°,然后用左脚背内侧将球向前推踢出;左右脚在球上方,向内、外迈过的变向控球练习,等等。教学中,将这些练习结合学生情况贯穿始终,可安排在准备活动中,也可安排在战术套路里。学生掌握一项技术后,在比赛中突破了防守队员时,会有一种成功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控球教学要与其他技战术相衔接,这样既可达到技术的整体提高,避免单一化,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枯燥。
2.3运球技术教学要创新教学法,重视组合练习。
运球技术分类较多,控制球的脚法多变,单独练习一项内容,既枯燥又不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因此,教学中可以根据脚触球部位及运球路线进行组合练习,如绕跨虚晃变向摆脱转身射门、胸部停球转身脚内侧或外侧停球后射门等练习。此外,在运球训练当中可以设计障碍,增加配合套路,如边路的高速运球,接二过一传球,再运球突破传中练习,适时的加以防守干扰,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目的性、更贴近实战,也有利于在运球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整体配合意识。
3.运球技术教学与足球意识培养
3.1有球状态下足球意识的培养。
运控球技术是个人和整体进攻联系的基础,每次运球动作的完成,都要和队伍的整体队形、接应队友的位置及防守方的运动状态结合起来,这是运球时必须有的足球意识。在比赛中能否熟练而又合理地运用运控球技术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项控球技术,而且应在教学比赛中合理地运用,启发学生在实战中充分利用时间差、方向差来调动对手的位置、抢球时间和方向,根据场上的变化选择最佳方法来完成一次有效的进攻。
3.2无球状态下足球意识的培养。
比赛中无球状态下的意识行为与运球技术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判断进行正确的跑位,以及队友的牵制和保护,来获取完成运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顺利地进行突破、分球、射门。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每名队员必须时刻清楚如何选位,如何跑动策应,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来赢取比赛。首先应注重团队精神,把个人利益与全队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跑动会给防守者带来压力,制造空当,为同伴创造传球、射门的机会。其次是无球意识运动中的跑、跳、停、转身、晃动等动作都要根据场上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合理运用。因此在运球技术的训练中,灌输合理的无球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战术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运球技术与节奏感
节奏感是在运用个人技术过程中,将各动作间的间隔时间合理安排于本人技术前后或与他人技术配合前后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是节奏意识驱使下的节奏行动。有一定节奏意识和技术水平的人,在运球过人或与他人的技术配合时能显示出良好的节奏感。节奏感的培养和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是互动、互进的关系,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平时的技战术训练中包含节奏感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提出各种情况下的节奏要求,才能把节奏感的培养落到实处。由于节奏感与运球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娴熟的专项技术,加强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配合能力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节奏感的形成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足球比赛中,运球技术的运用在符合规则要求的同时,应尽可能做到协调、娴熟、轻松,并能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和节奏的变化发挥个人的体能、技能和特长。实践证明: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节奏感,就不可能掌握精湛的运球技术,不可能在比赛中很好地运用个人技术,更不能保证技术的串联和战机的捕捉。在运球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节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起动、跑动、急停、摆脱、踢拉球、停拨球、突破、射门等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速度的变化,技术的运用和衔接,假动作(虚晃、时间差、位置差)运用的时机等方面。如果这些技术节奏掌握得好,运用得合适、合理,就能发挥技术的最大威力。例如:速度节奏的改变,能有效地摆脱对方的围堵与纠缠;踢、停球及运球突破等各项技术衔接中的节奏掌握与运用得好,就能在比赛中获得先机,就能打乱对方的防守,获得突破甚至得分的机会。节奏存在于运球技术中,它促进个人技术的掌握、运用、发挥和发展。掌握好运球技术的节奏是实现集体战术节奏的基础和条件。
5.结语
运球技术是贯穿足球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在足球比赛中,还是在足球教学中,运球技术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得到重视。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须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入手,积极深化教学改革,认真地分析、总结,时刻学习、不断创新,用最佳的教法措施提高足球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泰陶.浅谈足球技术实践教学的特点[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1):41-43.
篇3
摘要:本文对足球比赛中假动作的分类及运用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假动作运用的重视,为足球比赛提供参考。
关键词:足球;假动作;进攻;防守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比赛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技术水平提高已成为足球运动的主要发展方向。它不仅包括运球、停球、传球、射门等一些基本技术动作,还包括假动作等一些复杂的技术动作。在合理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适时的使用假动作技术突破或抢断,是占据比赛优势地位,获取比赛胜利的法宝之一。因此,如何在比赛中恰当运用假动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足球假动作
假动作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隐藏自己真实动作意图,利用各种动作的假象,来调动迷惑对方;使对方对其动作产生错误的判断或失去身体重心,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从而取得时间、空间位置的优势,达到自己真实动作的意图。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使用假动作技术,不仅可以在进攻中从容控球,过人突破,打乱对方部署,威胁对方球门,也可在防守过程中,成功抢断,破坏对方的战术配合。
足球假动作的分类是根据假动作运用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进攻假动作和防守假动作,而这两种假动作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很多假动作是相通的,既可以在进攻中使用,也可以在防守时使用。
1.传球假动作:球员使用不完整的动作去骗取防守球员重心转移,或使用眼神造成要传球给某个队员的假象,吸引对方球员跑动或作出防守动作,再利用传球时脚腕的翻转、脚触球的位置变化来传球另一名球员,获得更好的突破或射门机会。例如:足球比赛中经常看到的假射真传,进攻球员作出射门的动作,欺骗对方球员失去重心作出防守动作,而在触球时改变原有的技术动作,向侧面一拨、一扣,再将球传给机会更好的队友。又比如,进攻球员盯着一个传球方向,防守球员必然将注意力放在这个方向的进攻队员身上,整个防守阵型也会向这个方向靠拢,但传球队员用眼睛余光观察其他队友的位置,利用突然动作将球转移给出现在防守空档中的机会更好的队友。
2.射门假动作:运动中的射门假动作与传球假动作类似,进攻队员做出要射门的假象,骗取防守队员做出拦截动作,封堵射门角度,一旦其失去重心,进攻队员再快速带球移动,闪出射门角度,完成最后一击。定位球的射门假动作中尤其以点球使用假动作居多,常见的方式有眼神欺骗,瞄准球门一侧,射球门另一侧;射门前助跑的节奏变化,令守门员提前做出扑救动作,再射门;射门瞬间改变脚触球方式或触球位置,改变射门角度,例如06年世界杯和12年欧洲杯上出现的勺子点球,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3.过人假动作:足球比赛中,进攻球员带球时会使用大量的假动作技术,可分为:(1)变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行动速度,如急起急停假动作:利用带球速度的忽快忽慢来迷惑对方从而突破。(2)虚晃,利用身体的晃动,使对方做出错误判断,待做出拦截动作后,变向迅速突破。如罗纳尔多使用的“钟摆式”过人。(3)假停球,在接本方队员传球时,观察防守队员位置,利用身体做出欲停球动作,接球瞬间让过皮球,摆脱对方,带球突破。(4)虚跨,球在运动过程中或停止时,利用腿在球上或球前的左右摆动,迷惑对手。因其动作极像在骑单车,因此又称为“单车式”过人。C罗的“单车”动作,双脚频率快,欺骗性强,突破成功率高,成为其招牌动作。
4.防守假动作:除了在进攻中使用假动作技术,在防守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假动作来抢断皮球,化解对方攻势,可分为:(1)假抢球,在对方球员带球进攻时,判断其带球路线,做出欲伸脚断球的动作,待对方变向拨球时,迅速卡住其身位,抢断来球。(2)假破坏,面对对方传球,在无法直接停球、控制的情况下,观察身后本方球员位置,故意漏给后面的防守球员。如双方争顶头球,做出欲头球破坏的假动作,闪开皮球,让本方其他队员接球。
足球的假动作形式多样,眼神、身体姿态、手势、呼叫讯号等都可以作为迷惑对方的手段。假动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球员转化各种技术动作的速度和时间的合理性。
二、足球假动作的运用
1.足球假动作要以战术为前提。
在足球比赛中,不能为了做假动作而做假动作,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制造有利局面,不管是进攻还是在防守中。因此球员应认真贯彻教练员的战术意图,注意把握时机,不能滥用以至于贻误战机。
2.假动作要合理,实用性强。
球员在运用假动作时要观察场上局势,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使用合理的假动作。假动作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只要能通过假动作获得有利的局势,都可以使用,切不可假动作动作花哨,华而不实,反而弄巧成拙。
3.假动作要以球员的信心做保障。
教练员要让球员具备必胜的信心,相信自己的技术能力,敢于在比赛中使用假动作。只有球员自信,在赛场充分发挥,才能保证球员的假动作在比赛中奏效,更能让球员创造性的使用新的假动作。如果球员畏首畏尾,可能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都会变形,更不要说使用假动作了。
总之,足球假动作是足球比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使用假动作能帮助我们掌握有利的比赛局面。教练员和球员要重视足球假动作的训练,并通过比赛进一步强化。最终达到球员在赛场上假动作运用自如,面对不同的局势,使用合理的假动作,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希.徐桑.试论竞技体育中的“假动作”[J].宜春学院学报,2003,6.
[2]杜邦胜.汪颖.浅谈足球假动作技术的教学与训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李文雄.赵立祥.对篮球运动中假动作运用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11.
[4]李平.浅谈足球假动作过人技术的教学与训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
篇4
我们在第2期讨论了教案中的教材分析与教学重难点之间的关系,这期将深入探讨几个理论问题:(1)学情分析应包含哪些内容?(2)课堂教学目标的格式如何?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4)教学目标与教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大家议一议学情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三种假设:假设之一:课堂教学目标只与教材存在关联,与学情没有关系;假设之二:课堂教学目标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假设之三: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以照顾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江苏苏州·凌志雄】:我的观点是:(1)学情分析应包括两大部分:①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即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水平、成熟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等进行分析。②分析学生的技能储备。即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新授知识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时间逻辑上说,学情分析是即时的,而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因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有了准确的学情分析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而教学重难点应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江西南昌·胡敏】:(1)“假设之一:课堂教学目标只与教材存在关联,与学情没有关系”这个假设理念我不赞同。要完成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光需要对教材做好分析,同时也需要对所要授课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并分析,才能更好地做好课的设计,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2)“假设之二:课堂教学目标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这句话也不全面。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会有影响,但不能片面地认为与中等以上学生的水平和基础相关,要知道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体育弱势学生,他们对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他们,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会造成良性的“蝴蝶效应”。(3)“假设之三:课堂教学目标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以照顾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赞同。体育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是“弱势群体”,体育教师要多关注,由于他们基础较差,会有自卑心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更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有目的地将他们的目标降低,帮助他们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寻回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福建泉州·郑钦漂】:我认为,首先,分清三者主次关系即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有的放矢: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作为主体的他们,学情尤为重要,设计再好的目标,如果没有切中学情,就犹如对牛弹琴,如果没有因人而异,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次,要把好脉。第三,教案文本应该追求底部深厚,中部坚挺,顶部开花。一份有份量的文本教案,不要面面俱到,唯有切合实际,专注关键,理清顺序,关注过程,重视结果,教学的最终领悟才能实现最大化。
【甘肃兰州·瞿学维】:我认为,学情分析就是任课老师多去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习惯、兴趣、班级的基本情况等方面,对备课和上课很重要。大的方面,有助于制定教学目标,细节方面,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去考虑如何分组?需要多少器材?等等。
【山东临沂·于松峰】:我的观点是:(1)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此年龄段的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男女生的差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接触程度、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等。(2)课堂教学目标:我们通常从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来确定,确定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有明确地针对性与可测量性;在技能目标中,大致分两个层次,一部分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掌握程度,另一部分又会达到什么程度。(3)在全面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分析,确立本节课教材教学的重难点,有了学情分析与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准确地制定出教学目标。(4)教法与教学目标对应并为教学目标服务,教法既有导入、启发、辅助练习等,也有难点突破、提高动作技术质量的方法。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认为:(1)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情况分析;学理情况分析;教学场地器材情况分析;教学环境情况分析;教学天气因素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本身情况分析。(2)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制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我们应该对教材的学理、教材本身、教学保障、教学评价进行分析。其次,依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学情分析。然后,制定教学目标,最后,依据教材教法来确定教学重难点。(3)教学目标与教法之间的关系:教材教法当中实质上涵盖了某个技能动作的正确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预设可能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技术动作所能采取的针对性、实效性纠错策略、教法建议。因此,教学目标在前,教学方法在后。先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再选取出适合学生学练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乌龟赛跑
二、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50人
三、学情分析:小学生喜欢跑跑跳跳,这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其中快速跑就是其中一项热门的体育活动。它动作简单,容易开展,但简简单单的跑枯燥无味,可运用情境导入以及多种渠道设计这堂课,主要强调育心和育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注重强调如何让学生赛跑,使他们在形式多变的辅助练习中掌握技能,整节都是腿部活动,结合游戏(保龄球赛)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活动,让学生享受体育,拥有健康。
四、教学目标:⑴运动参与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大胆展示自己;⑵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快速跑辅助练习,使9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跑的基本要领,提高学生的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⑶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快速跑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得到成功喜悦;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五、教学流程:集合情境导入摆臂后蹬跑胸前贴纸跑保龄球赛放松操;其中快速跑练习为:摆臂、后蹬跑、胸前贴纸跑:三个动作的要领示范讲解清楚,摆臂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击掌的节奏性锻炼学生的协调、灵敏能力;胸前贴纸跑是跑时将闪光纸贴于胸前,严禁纸掉落在地面,所以学生意识到只有拼命的跑才能不让纸掉落,以便来锻炼学生的跑速,但要强调学生跑时的正确姿势和安全问题。
【浙江省温州·项为人】: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来看,不适宜进行后蹬跑教学,建议利用跨步跑或单换跳作为跑的辅助练习较为妥当。另外,正确的摆臂姿势只能通过走—慢跑—中速跑等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逐渐建立与掌握摆臂的概念与技术,而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90%的学生初步掌握,况且是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贴纸跑中早已忘乎所以了,还管什么正确的摆臂,跑得快就行。建议技能目标为:通过跑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跑的正确姿势,体验与感受快速跑的方法与乐趣,培养快速奔跑能力。
【山东·李登云】:我认为这个教案至少有5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快速跑不是热门的体育活动,很少人用快速跑去锻炼,采用慢跑的较多。其次,快速跑运动并不简单,要有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等,内容很多,每一项学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以著名的飞人“迈克尔·约翰逊”为例,他的跑步姿势则非常的怪异,挺胸、撅屁股、梗脖子等,这是非常标准的错误动作。第三,保龄球对快速跑要求不高,换句话说,这个游戏对本节课的教材没有帮助作用。第四,单纯的摆臂练习和后蹬跑练习是专业运动员或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法,非常枯燥,建议换一种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方法。第五,学生贴纸跑,有的老师采用贴报纸跑,我在上课的时候用过几次,确实,学生为了不让纸掉下来拼命的跑,但是在跑的时候,学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纸别掉下来,采用各种身体姿势进行保护,这样就忽略了跑的姿势,导致动作变形。
三、初中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保健》二年级教材。鱼跃前滚翻(第2次课);变向跑(复习)。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学校初二年级男生,二(3)班,共40人。该班男生特别喜欢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较好,班级纪律好,集体荣誉感强,在鱼跃前滚翻第一课次后,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鱼跃前滚翻”基本技术动作,为本课次授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5%的学生完成动作优美流畅,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体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学练法
1.前滚翻练习,2次;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过程。2.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3~4次;要求:双手远撑。3.教师示范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4.学生在保护帮助下自由练习鱼跃前滚翻。5.跃过同伴平举的手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并逐渐过渡到穿越呼拉圈动作。6.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结合教师评价,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选择练习难度,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按照练习难度分为三组:基本完成组(A组)、达标组(B组)、创新提高组(C组)。7.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鱼跃前滚翻动作。8.反应跑练习:背对或面对前进方向,从不同预备姿势开始,听信号转身跑2次。9.复习各种形式的变向跑:“之”字形跑、绕圈跑、折返跑各2次。10.变向跑接力游戏。
【河北石家庄·翟国胜】:我认为该教案有以下几个问题:(1)鱼跃前滚翻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多方面要求比较高,是否可以将两个教学内容调换一下位置,先进行复习内容变向跑练习,充分活动身体的各部分器官组织,再进行新授鱼跃前滚翻的教学;(2)技术是完成动作的方法,是理论,它与技能是有区别的,而技能是完成该动作的能力,所以说学生掌握的是鱼跃前滚翻技术,而不是该动作的技能;(3)教学目标定的高了。两次课让25%的同学比较熟练优美的完成动作,80%的同学能够完成鱼跃前滚翻,可能困难一些,因为每次课主教材的有效时间不会超过30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因此建议在目标上降低一些,当然如果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远撑前滚翻的动作技能,达成目标可能容易些;(4)根据循序渐进、由易而难的原则,无论是远撑前滚翻还是鱼跃前滚翻,动力的来源都是摆臂前伸及下肢的快速蹬地,做鱼跃前滚翻的目的是假想越过障碍物及遇到危险时的一种自我保护。因此,可以借助跳箱的最上面一层或者折叠的小体操垫子。作者采取钻过呼啦圈的设计很好,也可以由一位或两位同伴在练习者前面手臂拉在一起,起到辅助与保护的作用;(5)教师把学生分为完成、达标、创新三个组别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考虑到技术的难度,练习中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分组过多可能会影响教师的巡回指导,建议分为两个组即可,可以命名为达标创优组(基本能完成动作的同学或学困生)和勇攀高峰组(比较熟练完成动作的同学)。
【江西南昌·胡敏】:从上述教案部分内容看,课的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还是较合理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翟国胜老师提出的“两个教学内容调换”我也觉得会好些。另外,有些学校由于垫子不多,在“学练法”内容中,要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在时间上会比较紧(关键是要看这个案例设计中器材的安排);在通过辅助器材练习鱼跃前滚翻时,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还有一些例如毛巾、书等也可以。安全保护和帮助非常重要。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认为教学目标与学练法应改为如下表述:
(1)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跳跃腾空前滚翻是区别于蹲撑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健身意义。②技能目标:5~10名男生有明显的高度和远度,同时滚动圆滑、流畅、动作轻松、协调稳定、姿态优美这样的优秀评价标准;3~5名男生能有跳起动作,同时滚动不够圆滑,动作不够流畅稳定、协调轻松和不够优美的合格评价标准;其他所有的男生有腾起的高度和远度,同时能具有圆滑滚动、动作轻松、协调稳定、姿态比较优美的良好评价标准。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艺术体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2)学练法:①兔跳接前滚翻,体会身体跳跃起、直臂顶肩的动作。②从高处向下做远撑前滚翻,体会手支撑与顶肩的动作。③越过红横幅做鱼跃前滚翻,体会蹬摆充分、身体腾起要有一定高度。④越过不同距离的鱼跃前滚翻,体会手向远处支撑。⑤组合动作:侧手翻—鱼跃前滚翻,体会身体侧向翻转与腾空、滚动的身体感觉。⑥向学生传授一下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现场示范、学生模仿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技能,保护者站(跪)立在练习者的侧面,一手托肩,另一手托大腿,帮助练习者缓冲、低头、前滚。
四、高中教案编制技能案例分析
【案例】:
一、教材内容
高中体育课(足球选项):学习脚内侧踢球、停球技术;教学比赛。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高二年级足球班男生,共45人。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概念。
2. 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法
(一)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教法:(1)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2)给学生做正确示范动作;(3)学生练习,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学法:(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站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
(二)学习脚内侧接地滚球技术
教法:(1)讲解脚内侧接地滚球;(2)教师示范;(3)学生练习,巡回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学法:两人一组,每组一球,一人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另一人用脚内侧接球,然后再练习用脚内侧接、传球,两人反复练习。
【浙江湖州·张万永】:我认为,第一,教材内容应改为“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这一点误区很大。第二,学情分析应结合“教学内容”来谈。第三,运动技能目标不够具体,是否能按照“内容、条件、标准”的要求进行规范化、具体化。第四,教法阐述相对简单,无法看出成效,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未作表述。
【浙江宁波·andychar】:这份高中足球选项课教案类似于我们平时上课的一份简案。总的来说思路清晰,简单明了。但没有明确本次课的课次,相应的教学目标也比较笼统,没有突出本课次重点和解决本课次难点的教学策略。该教案细化了本课的学情分析,简化了该课的教法与学法。该课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观察、纠错辅导、学生反复练习,建议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便提高教学效果。既然该课是高中足球选项课,那么,最好能增加“课课练”这个项目,以便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第四部分的“教法”可改为“教学过程”,且每个教学步骤应明确相应的组织形式。
【江西赣州·廖全胜】: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思考:(1)学情分析那一段,后半部分可以不要,改成学生对足球学习情况的介绍。(2)教学目标中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可以发展灵敏性,加强合作。至于能不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靠某一节课来完成好像不可能。
【浙江金华·邵伟德】:该教案中“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的学法是:(1)踢固定球,做脚内侧踢球、支撑腿站位及踢球部位模仿练习;(2)两人一球,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这个学法安排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练习1与练习2似乎颠倒了,应先进行“一人用脚底挡球,另一人做脚内侧摆腿练习”,后踢“固定球”;其二,这个技术中有三个分解的较为固定的技术关键:一是支撑脚离球的位置;二是摆动腿运行的轨迹;三是触球脚内侧的部位与球体的部位。就这两个练习能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吗?
【点评与总结】:在上期讨论的基础上,本期着重“学情分析内容;课堂教学目标的格式;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网路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还结合了小学、初中、高中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老师们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就学情分析而言,有的老师提出了学情分析应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水平、成熟程度、心智发展水平及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学生的储备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新授知识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的老师认为学情分析应是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兴趣爱好、男女生差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接触程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等;还有的老师认为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情况、学理情况、教学场地器材、教学环境、教学天气因素;教师教学本身等方面的分析。以上观点主要的差异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若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情分析应包含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天气等,也就是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要素。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学情分析只指来自学生方面的情况。到底哪一种视角较为正确?我们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学情分析若涉及的面太广,就会造成教案各个要素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从微观角度分析学情较为客观;其次,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应面面俱到,而要着重围绕与结合上课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不能空谈,这样才更有针对性。
篇5
一、在辅练习中的运用
1、将矿泉水瓶定点定距摆成不同形状,让学生绕瓶蛇形跑、曲线跑、折返跑、三角障碍跑及五米三向折返跑等各种练习。
2、将矿泉水瓶沿直线适当距离摆放,可以让学生体会增大步幅,增加步频的练习。
3、两人(多人)手持一串矿泉水瓶(将两个或多个矿泉水瓶的底部钻孔,用铁丝或细绳将瓶穿起来成串)的两端,连成一体进行前进跑、后退跑、侧身跑、变速跑、变向跑、折线跑等合作跑的练习。
4、用于投掷教学,灌水旋紧盖,可作为“靶”,用沙包、纸团、实心球、雪球等进行投准打靶练习;也可作为器材手榴弹,模仿手榴弹掷远,也是进行标枪教学最好的辅练习器材。
5、在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时,将装有少许水或沙子的矿泉水瓶等横放或竖放,让练习者从瓶上跃过。
6、将装满沙子或水的矿泉水瓶作为“哑铃”使用,练习摆臂、双手快速上举、上提、绕臂转等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
7、将装满沙子或水的矿泉水瓶,适当距离竖放、叠放进行连续收腹跳、单脚跳、双脚跳等跳跃障碍的练习。
8、把矿泉水瓶在适当位置悬挂成不同高度的标志,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做各种踢腿动作,努力将腿踢到矿泉水瓶,提高动作质量;在跳跃教学中,练习单腿、双腿纵跳摸高的练习。
9、用于球类教学中,作“S”运球上篮的标志物,能提高变向运球的能力和灵活性;摆放在规定区域作为排球传、垫到位的标志物;在学生进行篮球手球比赛和足球比赛时,用作简易球门,特别是训练足球脚法时的准确性练习。
10、用作往返接力的标志;跳高、跳远助跑起跳点标志;]标枪、铁饼的远度标志;三级跳远的限制线;50米测验时作分道线等,要比划线简洁得多。
11、将若干矿泉水瓶的底部钻孔,用铁丝将瓶串起来成圆形,仿作做呼啦圈,可用于钻圈、钻山洞、互抛、跨越、投掷、艺术体操表演、组奥运五环图等。
二、在游戏中的运用
1、袋鼠跳:双手胸前持瓶,做“袋鼠”状向前跳跃前行,看谁快。
2、螃蟹行:两人一组,背靠背中间夹一个矿泉水瓶,模仿螃蟹侧向行走,看哪一组快。
3、鸭子赛跑:半蹲,用大腿和下腹夹一个矿泉水瓶,模仿鸭子跑,比谁快。
4、蚂蚁运粮:屈体屈腿,仰撑扮“蚂蚁”,腹部放一个矿泉水瓶为“粮”,爬行比快。
5、矮人赛跑:把矿泉水瓶夹在大腿和小腿之间,模仿“矮人”走,比谁快。
6、“跛子“骑马:一人一腿屈膝向后夹瓶一个,单足跳跃如“跛子”状,比谁跳的快。
7、套圈比准:若干个空矿泉水瓶成三角形、梯形等立于地面,用铁丝圈或竹圈进行套圈比准活动。
8、炸碉堡:若干个空矿泉水瓶立于地面为“碉堡”,以“碉堡”为圆心画圆,各组在圆外持装有水的矿泉水瓶为“手榴弹”,炸倒“碉堡”得一分,规定时间内得分多的队为胜。
9、打移动靶:每组其中一人用展开的小垫子挡住身体做“靶子”横向移动,其他人拿矿泉水瓶站在10-15米远的线后,用瓶子投“移动靶”,投中一次得一分,看哪一组得分多,为胜。
篇6
关键词 异步教学法 足球必修课 参与动机 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体育学院社体班的15名同学为实验对象,以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体育学院另一社体班的15名同学为对比参照实验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足球课教学改革、异步教学法和参与动机的文献资料,为教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实验前后,对辽宁师范大学2015级社体班的30名学生发放动机量表问卷。发放咨询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
3.教学实验法。足球选项课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实验为期一学期共54学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相同,实验班采用异步教学法,对照班沿用传统教学法,两班的教学工作均由同一教师担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足球基本技战术、足球运动概述以及足球一般规则。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教学前后的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教学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组的成绩更为优秀,这就表明前后差异呈高度显著性。这与足球课的练习形式和异步教学法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在足球基本技术方面,球性练习及各种运球练习频繁出现转身变向、急停急走等动作方式,对练习者腰腹肌肉及腿部可产生较大的刺激,有利于发展他们的腰腹力量及下肢爆发力;而颠球技术又很好的加强了对练习者柔韧细腻的能力,因此也培养了他们全身协调发的能力。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参与动机教学前后的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教学后实验班的参与动机与教学前实验班的参与动机有显著性提高,并且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参与动机的比较同样有显著性提高,这足以表明异步教学法对学生参与动机有很大的提升。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异步教学法的特点是能充分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充分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能实现教学活动过程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学生在兴趣爱好、强身健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交往这四个方面有显著性提升,也就是说实验组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到了提高,因此更加喜欢上课并且对学习足球技战术更加感兴趣。
其次,因为实验组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了,所以学生给老师的反馈是学生更加爱上课、爱学习,因此也提高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使得学习成效相对于对照组有了显著性增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实施异步教学法能够对普通高校体育学院足球必修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师生关系等进行合理定位与科学选择,从而优化普通高校足球体育学院必须课的教学模式。2.实施异步教学颠覆了学生参与足球必修课的价值认知,他们更看重足球运动的健身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价值,然后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交往等价值。3.实施异步教学使学生的内部动机提高,这是自主学习的根本所在,只有提高了内部动机,才可以使得学生的成绩发生显著性变化。
(二)建议
1.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强化教师主导作用。异步教学模式下,足球教师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心理动机内部化。在异步教学课堂下,教师应当积极提高学生对学习足球的内部动机,尽量改变学生对足球的偏见,使学生热爱足球并且爱上足球课,把必须上的必修课变成积极意愿的必修课,这不仅是单独一门课程的问题,也是所有课程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努力提高内部动机是学生热爱学习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黎世法.异步教学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2]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 李磊,李昂.大学足球课程异步教学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8(6).
[4] 解超.男子大学生足球运动参与动机量表的编制与检验[D].辽宁师范大学.2010.
[5] 王卫宁.在足球理论课中实施异步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0(3).
篇7
自任职以来,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普及身边的体育教学。
一、改变体育现状
2013年9月,我心怀理想和负担走进了东升中学,毕业于天水师院的我,总想着能否带好学生,如何上好我的第一节体育课,在这里我如何发展,如何才能成长得更快。抽时间同高年级的同学进行了一番交流,他们大多时间都是自由玩耍,大部分同学还没接触过足球。我心里想,这怎么能行?我的特长就是足球,我要把我的知识技能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学会传球、运球、踢球。心急的我来到操场上,发现没有足球门,这怎么能行?平时大胆行事的我,亲自来到校长办公室商量学校在体育器材上应该重视的问题。说了我的一些想法,我想改变山里的体育现状,让孩子们开心地在操场上运动。
几经申请,学校的经费还是不足。天助我也,偶然的一次机会,和同学在聊天的过程中说起了我们学校的状况,同学听了,直接支持5000元现金。满心欢喜地带回资助金报告领导,领导完全相信,完全支持我的工作。领导让我拿着资助金办理学校体育器材。在办理器材的过程中,我全心投入,花费了两三天的时间在网上寻找器材。跟多家客服商量价格,最后买了标志筒、灵敏训练阶梯、40个足球、足球门的材料等。最困难的还是足球门的制作,找到了乡镇级最好的电焊工,提供给他们图纸,讲解之后工人焊接了两个球门。球门焊好后运送也是一件难事,由于体积比较大,必须找大车拉,车到校门,孩子们对这个东西似曾相识,笑脸绽放。我和同学们一起抬到操场,领导们也带着笑容来参观。此刻,我无比兴奋。至少以后这里的学生体育课上可以尽情地玩耍,让他们喜欢上足球。
二、使足球运动普及周边学校
家住县城的我,假期闲着也是闲着,正好遇到县上举行第一届中小学球类运动会。因为我所在学校经费紧张又时间有限,因此放弃了这次机会。我比较失落,听说邻近小学要参加这次竞赛,我便主动申请给这些孩子当教练。可是我听到的是,以前这些学生压根就没踢过足球。不过我还是非常有信心教好他们。于是我不求任何回报,自告奋勇来到柴薪小学询问校长,说明了我的来意。校长的嘴咧开了花,非常赞成。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充实,对于没接触过足球的小学生,这里有汗水,也有欢声笑语。给我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训练时是最热的季节,师生共加持六个小时每天。五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来学校时带着西瓜、水果、水桶等。我尽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先熟悉球性,点球、柔球、运球、直线运球、变向运球,让学生尽快地掌握足球球性。对于以前从没接触过足球的他们,训练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几天之后就进入了疲倦期。我想尽各种办法,使学生坚持了下来。他们慢慢掌握了踢球规则,一次瓢泼大雨中我们融为了一体,玩得特别开心。终于到大家展示的时候了,比赛开始了。毕竟训练时间有限,我的心里没一点底儿。比赛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场对上届冠军西关小学,看到的是乡村孩子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在跑动,身体对抗上我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技术方面明显低于城区学生。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们以2∶1完胜了西关小学。孩子们也欢呼着,有了信心继续下一场比赛。第二场的对手是不相上下的农村学校,我们可以说是志在必得。但是开赛之后来了一场大雨,使比赛更加艰难。比赛过程中我队先失一分,我无比焦虑,最后以2∶1险胜对手。决赛中我们以16∶0战败靖师附小。虽然失败了,但是孩子们依然朝气蓬勃,他们成长了。
三、看到未来的希望
这是我任职以来的第四个年头,东升中学的学生都踢上了足球。学校举行了班级足球比赛,小组绕杆赛。在操场上,他们像久关在笼子里刚飞出的小鸟,笑声喊声连成一片,看到这一切,我心里舒服了。现在不仅是男生,女生更爱踢足球。在运动场上,她们从不拘束,你争我抢、跌倒爬起、从无怨言。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永记心间。女生的踢球带给我的更多的是笑声,刚开始的耍赖,到后来的懂规矩,她们都在进步着。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留白;五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7-0036-01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指教师针对某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时间,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自主探索、实践,完成运动知识、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的一种教学策略。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也是教师给自己预留一定的时空,用以弥补教学预设的不足,进行补充、拓展、强化教学的过程。
一、时机巧
巧妙的选择时机进行“留白”,将是教学的精妙之处,安排多少时间,什么时段进行“留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刚刚学习技术动作后,正是“摩拳擦掌,心里痒痒”的时刻,此时进行“留白”, 能起到“趁热打铁”“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篮球变向运球教学,当同学们都基本掌握了,老师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进行练习,他们势必很兴奋、很快乐。学习过程自然会从“被动”向“想动—愿动—能动—自动”转变。笔者在教学中常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留白”,每一次同学们都会乐此不疲,运动兴致通过“留白”极致地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内容巧
教学内容不同,“留白”也会不同,对于运动强度较大或技巧性较强的项目,可加大“留白”的力度。例如中长跑教学,如果大强度长时间地进行练习,多数学生都会出现“恐惧症”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先安排一组800米的练习,“留白”10分钟,再进行一组800米练习,然后“留白”15分钟。又如排球垫、传球等练习,当老师教授完技术动作以后,适当的做出要求,然后“留白”,一定时间后老师逐个小组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继续“留白”。相反如果是比较危险的项目,则少安排或不安排本项目的“留白”,例如投掷铅球,除了在徒手练习时安排少量的“留白”外,持球练习过程中尽可能杜绝“留白”。
三、组织巧
“留白”后的教学组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因此组织好“留白”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尽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足球变向运球过人,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后,让学生在原地进行几次基本动作的练习,接着老师就“留白”,要求是一个人自己练习(10分钟)——两人一组,一人进攻一人防守(10分钟)——五人一组,其中两人各执一球进攻,三人防守(10分钟)——老师检查。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技术,课堂气氛也很热烈。“老师,这节课真过瘾,他做了40个俯卧撑,上次篮球课我输给他30个,我赚了10个”,“别高兴得太早,下次我一定要赢回来”,看着同学们一脸的兴奋和欢快的场景,就会感受到他们收获了什么。千万不要“留白”以后便放任自流,这样下课以后你问学生学到了什么,答案将是一脸茫然。
四、方法巧
采取巧妙的教学方法进行“留白”,是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角色的一种手段,使课堂时刻充满生机。例如跳绳练习,教师先教授基本的技巧性动作,接着示范几个花样,然后把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留白”,要求大家自想。自编一套跳绳舞,这样大家的积极不但很高涨,还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又如篮球传接球教学,提前“留白”让大家分小组对抗练习,然后问:“打球时传接球动作怎样做?”接着叫两同学出来示范。再进行技术动作的教学,这样他们就会很投入,很认真。下一次新授课时也这样“留白”,但要求同学们把上一次教授的动作运用到实践中,在集中时再问同学们“打球时投篮的动作如何?”很快就会把大家引入到新授内容——投篮的教学之中。
五、观察巧
篇9
关键词:体育课程;指称;教材;对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3-05
研读贾齐先生在《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6期“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一文(以下简称贾文)与相关的文章,深感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匮乏与完善建设的必要,贾齐老师的文章在深化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理论方面可谓独树一旗,其意义与价值在此不再赘言。基于百家争鸣的视角,本文针对贾文中的三个基本观点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对话,实现深入探讨之目的。
1 问题之一与讨论:有关课程内容与教材定位的思考
贾文首先提出的第一个矛盾是:“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1]
在这段话中,若按作者的思维逻辑,“篮球的运球”与课堂教学中的“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指称确实存在着合理对接的两难困境,但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可对以上两者之间的指称做一合理解释,并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注:为了与贾文讨论的一致性,本文的课程内容所指就是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从教材的缘起进行思考。由于体育与运动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权威性的定论。因此,此处的“体育”含义主要沿用与“身体教育”相关的词意,且与“运动”含义不同。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它是组成体育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教师——教材——学生),而教材的上位概念是课程内容,那么课程内容的上位概念呢?不难推理,应该是运动素材。运动的素材很多,有形形的运动项目、竞技项目、身体娱乐与健身项目等,但并不是所有运动素材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只有那些适合于青少年身心需求、适宜于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有可能被选择并作为课程内容。
因此,运动素材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上位与下位、多与少之间的关系,一旦课程内容被确定,那么课程内容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当然从运动素材到课程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课程内容中可不断增加新的运动素材)。
按贾文引用他人划分的课程内容来看(注:划分与分类有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应该的划分,而不是分类):中国的课程内容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舞蹈、游泳等),日本为(田径、体操、球类、武道、舞蹈、游泳等),英国为(田径、室内竞技、器械体操、游戏、越野跑、游泳、野外活动、舞蹈等),前联邦德国为(田径、器械体操、一般体操和舞蹈、游泳、球类、击剑和柔道等)。若以篮球为例,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是“球类”;而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则是“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排球”等;篮球中的各项技术(如传球、运球、投篮等)与战术又是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这样的分步划分与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在哪儿?
问题就在于课程内容的继续划分是无穷尽的,即“篮球运球”还可以划分为“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和“转身运球”等等,其中“原地运球”又可以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等等,那么到何处为止才能穷其尽呢?其次,课程内容要划分到哪一个层面才能称之为“教材”?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讨论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贾文中前后都没有看到这个结果,因此,笔者想以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
要理解课程内容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我们还需要对“教材”的本质与定位进行一翻考察。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总之,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2]
从以上广义和狭义的教材概念来看,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课堂资料还是课外资料;二是仅指教科书还是其他所有的教学材料。按体育学科理解,虽然学校体育是副科,用不着诸多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等,虽然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辅助教学材料也适应于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材料为主体(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连教科书都极少使用),因此,笔者以为狭义的教材概念比较适合体育教学,这里实际上也包含了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一些辅助材料。
我们了解教材概念的主要意图并不是陈述“教材”是什么,而应透过教材概念的描述,进一步探析构成“教材”需要的条件与课程内容划分之间的关联。
先考察的是课程内容的指称。什么是指称?在语义学中,“指称”(reference)通常被用来解释名词或代词和用他们来命名的具体目标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所提到的目标对象被称作文字的“指称对象”(referent)。[3]因此,课程内容的指称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含义,课程内容的具体划分如下图所示:
以篮球为例,所呈现课程内容的第一层面首先是“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课程内容,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课程内容,第四层面是 “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课程内容。当然,前已所述,我们还可以把“原地运球”再划分为“1分钟原地运球”、“5分钟原地运球”、“在同伴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但这样划分下去是没有止境的,课程内容要划分到什么程度才能演变成“教材”呢?
笔者认为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时,课程内容就成了“教材”。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内容(或学习的经验)需要划分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其结构内的各子项既具同一属性、且密不可分,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个结构可直指我们通常讲的“单元”。
什么是单元?“流行的单位是单元,使儿童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段落,将教材或学习经验构成一个个有机的单位,谓之单元。单元包含两个侧面:一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结构与过程,进行教材与学习活动的程序设计的单元构成侧面;二是依据这种计划,指导儿童的思维活动,以形成一定的概念与技能的单元展开侧面。”[4]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也存在这个道理,处于第一层面的课程是田径、球类、体操等,其中的球类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结构,但是组成“球类”的各子项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是互不关联的,其属性虽皆属“球”,但却属于不同性质的并无直接联系的“球”;划分到第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篮球”,虽然组成“篮球”的各子项如“运球”、“传球”、“投篮”等同属“篮球”,满足了“各子项同一属性”的条件,但是篮球中的各子项中“运球”、“传球”、“投篮”的技术不同,即各子项技术皆是较为独立的教学单位,没有本质性的关联,如“篮球传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段落,它与“投篮”没有本质的关联。只有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次的篮球运球、篮球投篮、篮球传球等时,“篮球运球”既是一个独立的经验单位,同时,组成“篮球运球”的各子项“转身运球”、“原地运球”“运球突破”等的属性既皆属“篮球”,且各子项相互关联,是同一完整技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篮球运球”教学单元。若该单元学时为3,那么单元内的3次课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位。这时,“篮球运球”就是单元教材,“体前变向运球”等则是“课”的教材;如果“篮球运球”单元只有1学时,那么“篮球运球”就直指“教材”,也就是说,此时的“篮球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并不需要再继续划分了。那么,课程内容具体要划分到第三层面还是第四层面呢?这就要看课程内容的难度了,较为容易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1)划分至第三层面就形成了单元或课的“教材”,难度较大的的课程内容(单元课时为N)则需要划分至第四层面才形成课的“教材”。 因此,笔者认为“单元”和“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边界点。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继续划分到第五、第六、第七层面才形成教材呢?这与以下提供的依据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二个条件是:组成“教材”的各单元与课次需要按一定的编排方式排列并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从教材的排列角度来看,教材排列是指:“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一门科目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两种:(1)直线式排列;(2)圆周式排列(螺旋式排列)”[5]以这个视角分析,既然构成了“教材”,就有其特定的排列方式,且具体教材内容之间也就必然有相应的逻辑性,这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而对于第二层次、第一层次的课程内容而言,却没有这样的规定性,即不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也没有具体内容的先后、前后的逻辑关系。那么,分解到第三层面与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之间就必然具有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了解教材的性质。所谓“教材”是指:“教师与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其中包括文字教材(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图表和教学参考书等)和视听教材。”[6]在上述概念与含义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当然教育学包含各类学科科目,落实到体育学科,那就是说“教材”是“按年级顺序”进行编辑的。年级教学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在落实具体的课程内容时,也是以“单元”作为最终落脚点的,学期教学计划则落实到了“课”的层面。其实,学期计划的编排也是把单元中的各课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则进行排列的,因此,学期教学计划也与单元紧密相连。据上分析可知,“篮球”是课程内容的第二层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如田径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果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之后,“篮球运球”和单元内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必然与其他的教材如田径的挺身式跳远单元中的各课次(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即各课次先后排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这种逻辑关系既是编制学期、学年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条件。由此可见,第一层面、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而处于第三层面、第四层面的课程内容就已具备较为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这种严格的排列方式与逻辑关系正好与“教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第三,课程内容要成为教材应具备第三个条件是: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直观、可操作等特点,以便于教学实施者——教师进行必要的“教材”分析。
按照课程内容的划分情况分析,当我们把课程内容划分到第三、四层次时,我们就十分清晰地感受到具体的教学材料了,即把抽象的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转变为非常具体、直观、可操作的第三层面的“篮球运球”或第四层面的“篮球转身运球”。若把“篮球运球”这样的“教材”呈现给教师,体育教师也就十分明确体育课该“教什么”了;其次,也能展开对“教材”的具体分析,如分析“篮球运球”的概念、原理、运动特点、动作路线、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从而为进一步实施教学打好基础;但是,仅把第一层面的课程内容“球类”与第二层面的课程内容“篮球”呈现给教师还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无法对“球类”或“篮球”课程内容的有关原理、步骤、阶段、重点难点等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因为“球类”或“篮球”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球类”包含各种大大小小的球,“篮球”包含“运球、传球、投篮、上篮”等等各项技术,还有篮球战术等。
如上所述,“单元”与“课”是区分课程内容与教材的两个关键词,由于单元是由数次“课”组成的,因此,作为教材,它始于“单元”,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划分到“单元”(此处的单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单元,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内部各子项密不可分的小单元)时,课程内容的称谓发生了变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教材”,而“课”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小单位,又是单元中必不可少的成份,“课”的内容也可称之为“课的教材”。当然,作为学期教学计划或学年教学计划,不能把单元中课的次序直接安排到学期之中,必须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排列,即把各个单元的课拆开并按一定的编排规则进行合理排列,从而构成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教材。
最后,我们把思路拉回到问题之一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笔者认为在问题之一中提出的“篮球的运球”是体育课程内容划分的第三层面,属于“单元教材”,而“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是第四层面的体育课程内容,属于“课的教材”,因为“篮球的运球”单元包含了“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的3课次,至于课的教材“原地运球”之下的划分如“1分钟原地运球”、“在另一个同学干扰下原地运球”等等则属于课中的教学方法内容。(有关教学方法与教材的区别将在下文中阐述);如果“篮球的运球”单元只有1课时,那么,“篮球的运球”既是单元教材,又是课的教材。而“篮球的运球”上一层面的“篮球”和“球类”指称对象是课程内容,而不是“教材”。
这里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那就是在高校体育专业中,有专门的田径教材或教科书、篮球教材或教科书等,是因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课的编排方式具有特殊性,如田径课是连续排列的、不间断的,往往一个学期都是田径课或篮球课,这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 问题之二与讨论:有关身体练习与学生自我评价所属“教材” 范畴的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二个矛盾是:“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7]
在这段话中涉及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关系:身体练习、教学方法、练习法、教材的内容要素,因此,只有理清这些概念与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明确道理其中所在,并解决矛盾。
首先,我们从分析教材的内容要素入手。当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之后,我们将面对什么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教育学理论有不同的表述。如:百度百科中的阐述:“教材的内容要素由事实(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的事件过程或者是试验中进行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原理(已经被验证了的、公认的、不需要加以论证的命题)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事实、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大词典则认为:“教材内容要素包含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相关的各种技术、作用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8]结合体育学科,教材的内容要素到底是什么?首先,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教材的术语、概念、原理、内在观念等,毫无疑问,这些要素是构成每一门学科的基本特性,那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是什么?体育教学是一门理论性与操作性兼具并侧重于操作性的学科,没有师生身体的直接参与和实践操作,就不可能成为体育教学,那么,有关身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方面的内容要素应该用什么词汇来表述?是身体练习?运动技术?还是练习方法?这个问题如果含糊不清,就会导致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也正如贾文所言的矛盾之二——导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混淆。
其次,需要理清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练习法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梳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需要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第一,考察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内涵与关系。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和其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9]显然,运动技术是方法论,而身体练习所指呢?“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10]查阅《体育概论》教科书,没有身体练习的概念,只有“身体运动”一词,但书中表述了:“身体运动实际上就是我们习惯所讲的身体练习,并认为身体运动比身体练习更贴切。而身体运动是指体育手段的核心部分。”[11]进一步说明身体运动属于体育手段,但之后书中又指出:“作为体育核心手段的身体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由不规范,通过不断地改进提高,最后达到规范的模式而发展,这种规范化的身体运动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体育运动技术。”[11]按这样逻辑思考,身体运动就是运动技术(这里把体育与运动一词合起来使用也是有问题的),同时,身体运动是核心体育手段,也是身体练习。因此,通过简单的梳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身体练习就是身体运动,也是运动技术,只是运动技术是一种规范性很强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那么笔者认为,“篮球体前变向运球”教材中的一个内容要素是“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运动技术”, 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而是具有正确和规范意义上的运动技术。当然,教材的其他内容要素还有“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与结构等。
第二,搞清楚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虽然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都是方法论,但这两个方法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运动技术属于教材层面的内容,即构成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而教学方法并非是教材的内容要素(关于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将在下文阐述);其次,运动技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前人留下的经验与文化,也是学校体育要传承的体育文化之一,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是否实施教学,它都一样独立存在着,但教学方法却迥然不同,它必然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没有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存在并无意义。
第三,分辨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如前所述,身体练习与身体运动、运动技术是同一个层面上且含义相近的概念,只是运动技术的表述比身体运动与身体练习更为合适。然而,由于教学方法中存在着“练习法”之称谓,容易把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误以为是“身体练习”,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的区分来看,身体练习可以被运动技术所合适替代,那么有关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区别,我们前已有述,进一步说,运动技术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是不能划等号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概念与内涵,即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而练习法则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又是运动技术的代名词,因此,可显而易见地认为“身体练习”与“练习法”不能等同起来。
根据以上分析思路,笔者认为贾文中所提到的“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顺序:(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12]这个富有逻辑的教学顺序是学生练习方法的步骤,应从属于教学方法是范围,并不属于“身体练习”的概念范畴。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还可分解为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虽然体育教学并不能把教学活动完全割裂为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但关注学法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而上述的练习方法是学法中的一个内容,虽然在练习方法中也存在身体的直接参与或运动的技术含量,如“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学生身体参与的练习,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它仅仅是学生的练习方法,与纯粹意义上的身体练习或运动技术有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推断运动技术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学方法则不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教材所呈现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而教学方法属于“怎么教”范畴;其次,“练习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因此,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与身体练习不能混为一谈,练习法不属于教材内容要素,而身体练习则属于教材的内容要素。
同理,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与教学方法雷同,是教材之外的因素,不能成为教材内容要素,即教学评价不属于教材,那么,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我评价自然也不属于教材范畴。
最后,我们还需回到问题之二的起始点来看看矛盾的解决情况:身体练习与运动技术同属教材内容要素,教材内容要素中运动技术的称谓比身体练习或身体运动更合适;身体练习不属于教学方法范畴,身体练习与教学方法中的练习法有本质的区别。
3 问题之三与讨论:有关“教材”与教学方法关系思考
贾文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
一、准备活动(略)
二、学习的展开(Ⅰ)
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
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
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事项
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
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
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习
三、学习的展开(Ⅱ)
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
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注意事项
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
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
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
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13]
与贾齐老师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上述的体育课教学流程不能定位和称之为“教材”,否则就把教材与教学方法等同起来了,并构成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其理由有三:第一,贾文中明确指出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明显区别:“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这段话阐述了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但在此处却把体育课记录(基本是教学方法与流程)定位于教材范畴,似乎又把教学方法与教材等同起来了,有些自相矛盾。第二,教学方法是指:“(1)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总称。可用于一切学科与年级。(2)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获得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14]教材与教学方法之间要构成一定的逻辑关联需要一个中介因素,那就是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形形、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的存在与选择就会失去意义。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当然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长、教学环境条件有关。也就是说,一旦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就开始被选择与实施了,并呈现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旦实现了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就会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但教材却还是依然存在着。也就是说,教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的、多变的,并以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失。这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教材可以相同,若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则完全不同,教学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教学目标服务。第三,教材只说明“教什么”,而教学方法表述的是“怎么教”,以上所述的教学流程说明的是“怎么教”,而不是教材所呈现的“教什么”,因此,教材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应该区别对待。
通过以上的进一步论证,认为课的教材与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有本质不同:课的教材寓意着“教什么”,课中实施的教学流程意味着“怎么教”,它们具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教学流程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又有教学评价,还有教学要求与教学常规等,这个有序的排列构成了体育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
4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上位概念与基础,只有那些适合于体育课程教学的运动素材才可以成为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划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以篮球为例,第一层面球类;第二层面是篮球;第三层面是篮球运球、篮球传球、篮球投篮等;第四层面是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课程内容划分到了第三层面或第四层面,就可称之为单元或课的“教材”。身体练习、身体运动与运动技术含义相近,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赖于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参考文献:
[1] [7][12][13] 贾齐,朱妹,李国红等. 关于体育课程若干基本概念之指称对象的考察[J].体育与科学 (南京),2010.6:89-92
[2] [3][10] 省略/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32.
[5] [6][8][14] 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9, 695, 695.
[9]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1.
篇10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高校运动队训练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运动队利用“软梯训练”比较少见,软梯训练是一套新颖的、高效的训练方法,适合各项运动的训练,因此,推广“软梯训练”在高校运动队训练中起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对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软梯训练 高校运动队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77—03
作者简介:陈显(199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软梯训练法” 是通过软梯的格子进行下肢灵敏性练习、下肢反应力量性练习、上肢动作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的一种方法,它摆脱了一些比较传统、枯燥、老套的训练方法,具有趣味性、灵活多变性,所以把这种“软梯训练法”迁移到高校运动队训练中是很好的应用研究。
1 软梯训练法的概念及由来
软梯训练法就是让运动员利用软梯进行各种动作练习,特别是步伐移动练习,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和协调素质的训练方法[1]。最早是在19 世纪末,北洋水师学堂从欧洲引进的锻炼士兵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20 世纪末, 国家体育总局从美国引进,用来锻炼运动员灵敏和协调素质。
2 软梯训练法的基本常用方法及其训练目的
2.1 软梯训练法的下肢灵敏性练习
(1)小步跑练习
训练目的:发展动作速率。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站立,膝关节微屈,上体略前倾。前脚掌着地,一步一格快速向前跑进,手臂配合前后摆动。
(2)急停垫步跑
训练目的:培养急停加速的能力,发展准确、可控制的移动步法。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站立,向前跑进两个格子(一步一格),第三个格子垫步两次,手臂配合前后摆动,依次循环向前。
(3)单脚侧跨前移
训练目的:提高角度变向起动速度。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站立在第一个格子的左侧,右脚向右迈步到第一个格子内;触地瞬间,左脚抬起,左脚原地落下,右脚跟进;左脚向前迈步到第二个格子的框外,触地瞬间右脚迈步进入第二个格子,手臂配合前后摆动,依次循环向前。
(4)侧向进退步
训练目的:提高脚步侧向移动的速度
练习方法:侧对软梯站立;以右脚先行为例,右脚迈步进入第一个格子,左脚迅速跟进,右脚后退,左脚跟进右脚开始迈步入第二个格子,依次循环侧向移动。
(5)正向框内框外前移
训练目的:提高变向速度,增强脚步的灵活性。练习方法:正对软梯站立,双脚依次迈步,右脚移出到右边框外,左脚移出到左边框外,触地瞬间,右脚左脚依次迈步进入第二个格子内,依次循环向前。
2.2 软梯训练法的下肢反应力量性练习
(1)开合跳
训练目的:发展下肢反应性力量。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屈肘双手置于体侧;双脚同时蹬地跳起落在第一个格子两侧,左右开立,触地瞬间跳起双脚合并落在第二个格子内;依次循环向前跳。
(2)开合触脚跳
训练目的:发展下肢肌肉群的协调、柔韧性。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双腿开立站在第一个格子两侧,双手自然放在体侧;双脚跳起左腿支撑落于第一个格子内,右腿高抬膝关节外展,左手触碰右脚踝,触脚后积极下压打开落在第二个格子边框外;换右脚支撑,左腿高抬膝关节外展,右手触碰左脚踝;依次循环向前。
(3)侧向开合跳
训练目的:提高下肢的灵活性和爆发力。
练习方法:侧对软梯,站在第一个格子的左边框外,屈肘双手置于体侧; 双脚同时蹬地跳起成分腿, 右脚进入第一个格子内,左脚落在第一个格子的下边框外,触地瞬间,跳起并脚落在格子外,左右交替循环跳向前起。
(4)开合前交叉跳
训练目的:发展下肢协调性、内侧肌群动作速度。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双腿开立站在第一个格子的两侧,屈肘双手置于体侧;双脚同时起跳,在空中交叉,成前后开立落在两个格子内;每次跳进时交换双腿的位置,依次循环向前。
(5)开合触脚跳
训练目的:发展下肢肌群的协调、柔韧性。
练习方法:正对软梯,双腿开立站在第一个格子的两侧,双手自然放在体侧;双脚跳起左腿支撑落于第一个格子内,右腿高抬膝关节外展,左手触碰右脚踝,触脚后积极下压打开落在第二个格子边框外,换右腿支撑,左腿高抬膝关节外展,右手触碰左脚踝;依次循环向前。
2.3 软梯训练法的上肢动作练习
(1)原地组合
动作名称:内外支撑
训练目的:基础核心练习,增加上肢带肌肉力量。练习方法:正对软梯俯卧撑姿势开始,双手支持于第一个的边框外;左手进入第一个格子、右手跟进,右手触地的瞬间,左手迅速移出到左边框,右手移出到右边框;依次循环10-15 次。
(2)进行间组合
动作名称:支撑前移
训练目的:增加核心、上肢带肌肉力量,协调四肢肌肉力量。练习方法:正对软梯俯卧支撑姿势开始,双手支撑于第一格后,左手进入第一个格子、同时右脚蹬地脚尖回勾向前一步,触地的瞬间,右手、左脚动作同上跟进;依次循环向前。
(3)行进间俯卧撑组合
动作名称:宽距俯卧撑前移
训练目的:发展上肢核心肌肉力量,重点:胸肌外侧。练习方法:正对软梯以俯卧撑姿势开始,手脚支撑在第一格的边框外;左手进入第一个格子、右手跟进,右手触地的瞬间,双手依次前移至第二个格子外侧,双脚配合前移;腹肌收紧、呼气两肘弯曲下降,夹角小于90 度,吸气恢复到初始动作;依次循环向前。
3 软梯在各项运动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3.1 软梯在高校篮球队训练中的运用
“软梯训练法”在高校篮球队中运用是切实可行的,“软梯训练法”在脚步移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因其练习方法新颖、紧凑、独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其中的“开合”、“交叉”、“跳转”等动作与学生小学时期的“跳房子”游戏很相仿,学生做起来轻松愉快,所以练习积极性很高,“软梯训练法”还具有练习方法多种多样,通过变化“梯子”的结构(根据练习阶段,如第一阶段梯子的格子稍大,后面练习速度时可以变小)可以变换多种练习方法,还可以与有球技术结合(与传球、投篮结合),可以提高训练效果,有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世界最顶级的篮球赛事NBA 中,NBA 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经常会利用软梯进行练习,利用软梯的格子来练习脚步移动,结合脚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以及队员间的战术配合等,可见,软梯训练在篮球训练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高校篮球队完全可以利用新颖的软梯训练对运动员各方面素质进行练习。
3.2 软梯在高校足球队训练中的运用
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运动,足球为何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因为足球是一种集速度、灵敏性及灵活性、反应速度、爆发性反应和身体对抗的综合运动, 所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要求就格外严格,中国足球正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这正要求我们对每一阶层足球训练的重视, 所以高校足球队在训练中要摆脱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此“软梯训练法”对高校足球运动员有很重要的帮助,如利用软梯的空格处进行小步跑快速通过、高抬腿快速通过、侧向交叉步快速通过、背对前进方向交叉步快速通过、双腿跳跃快速通过、单腿跳跃快速通过、侧方向小步跑+ 高抬腿快速通过等等。在练习组数和次数上,通常采用4*8 次,间歇60s-90s方式。在当今顶级的足球赛事,如西甲、英超、德甲等,各个俱乐部的运动员在训练时大多会有“软梯训练”。所以,高校足球队的运动员在训练时可以很科学的、系统的进行“软梯训练”。
3.3 软梯在高校其它运动队训练中的运用
无论对于大球足、篮、排,小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还是其它的运动项目,如田径、健美操等,运动员在训练中都不乏灵敏素质的练习。灵敏素质是运动员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2]。灵敏素质在运动体能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特殊的地位,它决定着专项技术运用的效果,是运动员协调发挥各种身体素质能力, 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和获得理想的技术效果及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各项运动训练中灵敏练习至关重要。如球类运动中的脚步移动、急停急起、跑跳结合、技战术结合都离不开灵敏素质,而“软梯训练”的关键效果就在于灵敏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的运动队在训练过程中都可以利用新颖、紧凑的“软梯训练法”进行灵敏素质的训练。“软梯训练法”不仅仅局限于球类运动, 还对于其他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灵敏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的各个运动队都可以利用“软梯训练法”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对训练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校运动队需要不断改进训练方法,一直沿用传统、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运动员的需求,运动员或运动队的运动成绩得不到提高, 因此必须开发与时俱进的训练方法才能不断的满足运动员的训练需求, 才能使运动员或运动队的运动成绩有显著的提高。(2)“软梯训练”在高校运动队训练中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其训练方法新颖、紧凑、独特、对运动员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既很轻松的完成训练任务,又能达到训练目的与训练效果,是一套两全其美的训练方法。(3)“软梯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灵敏性及速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各个运动项目的运动队的运动员自身素质、团队配合都有关键性的提高,“软梯训练法”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运动项目,它具有广泛性。(4)“软梯训练”在当今顶级赛事的运动队训练中都有用到,其训练方法的科学性、训练效果的有效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中国高校的运动队就应该学习世界先进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运动成绩,从而有利于我国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4.2 建议
(1)“软梯训练”练习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并按训练目的改变动作的速度,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设置相应的练习内容,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2)“软梯训练”的训练强度、运动员练习时的心率、练习的组数和次数、每组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因训练目的、训练项目严格制定训练计划,做到科学训练。(3)在高校运动队训练时,教练员往往习惯采用常规、传统的训练方法,长期以来运动员得不到运动强度的刺激,运动成绩也会停滞不前,因此会有消极,甚至抵制的心理,也就是我们称的“高原反应”,所以教练员要不断学习新颖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而“软梯训练法”正符合这一理念,因此在高校运动队中要大力推广这一训练法。(4)我国体育科学界应该打破固有传统训练研究的认识, 提高运动员训练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提高我国各运动项目的研究水平,营造科学训练研究的气氛;我国高校教练员、运动员要提高对“软梯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在“软梯训练法“的基础上,开创性的设计新的、更加合适各自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正伟.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运动员灵敏素质的作用机理探讨[J].体育世界,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