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护动物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保护动物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动物保护2队关于公民保护动物意识的调查活动。我们主要针对市民对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的认知,还有弱小动物的态度进行调查。根据要求,我去了宠物店和附近社区做问卷调查。
其实我是有点怕狗的,因为小时候被一只带病的大狼狗追过,差点被咬屁股,所以自己一直都不敢跟狗太接近。在我打定主意要进宠物店的时候,当我的脚踏进店铺的时候,心里慌得很。然后听到耳边全是“汪汪”的狗吠声,那个场面简直是百狗齐吠,震耳欲聋。我还没站稳脚步,就看到一头巨大的牧羊犬向我冲过来,然后在距我一小步的地方停下,坐直仰头看着我。它的大口就对着我的肚子,吓得我动也不敢动,歪着脖子向店员求救。店员终于把它拽走了,跟我说这里的狗全都很热情,一看到有人就兴奋得狂吠,但它们很乖,不会伤害人。听她这么说,我才放下心来,在店员们做问卷的时候四下走走。店里有金毛寻回犬,银狐犬,贵宾狗和来自阿拉斯加的雪橇。当然还有对我很感兴趣的牧羊犬,我一稍微靠近它,它就马上坐直来看着我,嘴巴大口大口的喘息,大尾巴拼命地扫地。我装作看不见它,眼睛一直往上面扫的时候,它就好像略微泄气,但双眼始终圆睁,喷射出兴奋激动的光芒。后来我实在不忍在忽视它了,就伸手摸它的头,牧羊犬兴奋得几乎想站起来。它有个很土的名字,叫三羊。三羊温顺得很,被人骑在背上也动都不动。后来我走开,三羊有时不时地走过来,让我摸它的头。我还和一只雪橇玩,它的毛很厚,摸起来整只狗圆溜溜,胖乎乎的。店里的每只狗我都想放出来玩,它们实在是太可爱了。我又怕阻碍人家做生意,在做完问卷后我就离开了。临走时有两批人进去问狗的价钱,我只希望他们要好好对待他们的狗。
那天在宠物店度过的下午,我想起很多。想起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吃狗肉,后来懂事一点的时候知道这不对,就再也不吃了。那天在一个女店员做问卷的时候,我问她吃不吃狗肉,她说她吃。我就很奇怪,问她吃了狗肉回来店里还怎么面对这些狗。她很理所当然的说,吃的是杂交的土狗,而他们店里的是名种狗,不一样。可是我认为无论名种狗还是土狗,都是生命。如果吃不吃狗是看是不是名种还是土狗而定,那么就像是纳粹屠不屠杀的标准是看你是雅利安人还是犹太人一样。我们设计的问卷中,有一道题是问对吃狗肉,猫肉的看法,并没有分明是名种还是土狗。这个调查者的特殊想法,可以作为我们调查的一个拓展。
但总的来说,这次调查结果很让人鼓舞。我发现发现市民无论年龄长幼,教育水平高低都对动物显露爱心。绝大部分人希望有宠物作伴,33%的人养过动物,47%正在养动物,即使是没养过的,也有16%的人考虑饲养,只有4%从未考虑。市民大多对动物显示爱心。68%的人认为流浪猫狗可爱又可怜,23%的人则怕他们伤害自己,9%没什么感觉。对虐待动物的行为,81%的人表示强烈指责,其余的觉得不应该,但也能理解。对吃猫狗的行为,50人中32名表示强烈指责,16人觉得不应该,但可以理解,2名认为很正常,使进补良品。调查结果显示了市民对保护动物有着理性的态度。市民还积极反应意见,在对于加强动物保护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人们的意见综合来说,都是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在市民中普及保护动物的意识,同时从自身做起,形成保护动物的习惯,还有的特别强调从小孩抓起。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在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懂得爱护我们的朋友。即使是多么小的动物也有它们珍贵的生命。人类在地球上进化繁衍了千万年,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包括动物的各种生命陪伴着我们一路走来。动物是我们的良朋。甚至有些动物,例如鳄鱼在生命进化的伊始,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生活在这个地球。Allllvesareequal.生命是平等的.这不仅仅适用于人类之间,还有动物,它们不是人类的附属品。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它们,让这个地球生生不息,生机盎然。
篇2
摘 要:《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列子》 环境伦理 现实意义
《列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古时庄列并称,可见列子在道家中的显赫地位。《列子》成书时代尚有争议。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派认为《列子》是战国时期列子及其后学所著,另一派则认为其是魏晋时期的人假托列子之名所作,目的是为了反对当时儒家思想。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认为此书是伪作,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优。[1]笔者认为,《列子》是否为伪书并不影响本文对《列子》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如果主要精力放在对该书是否为伪作,而放弃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未尝不是一件憾事。 一、《列子》中环境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列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其思想遵循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和方法。在老子那里,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与道并行,所谓“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既然人是从天地万物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之道在于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即“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在《老子》那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不失为对待自然万物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庄子》那里,则强调“无为而尊”《庄子-在宥》。《列子》深谙道家的这一基本立场,他提出的对待万物操持个人行为的方法和态度是贵“虚”。据《列子-天瑞》记载,有人对列子说:“您为什么要以虚为贵呢?”列子回答:“既是虚,就无所谓贵贱。”并说:“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保持清静,莫如保持虚默。恪守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事物的本性。待事物的本性破毁以后,再来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之复元的。”[2]可见《列子》的贵“虚”论体现了它以万物为本体和万物平等的认识,这或许是对庄周 “以道论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的阐发;在这种认识下,才可以谈所谓人面对万物的立场和态度。 有人把《列子》之“虚”归结为无人为之“自然”,无差别之“一齐”,甚是。所谓的贵虚,其目的就是驱除内心的杂念,甚至一切人为的有可能伤真害性的观念,忘怀而静守本心,以期保存人的清静自然之本性。[3]杨伯峻认为《列子》贵虚的思想和庄子所说相合。认为是列子心情上摆脱了人世的贵贱、名利种种羁绊,任其自然,把客观存在的看作一种不存在,因之一切无所作为。[4]高晨阳注释的《冲虚经》认为虚即是道,表示冲虚自然,不执不为之义,它既是本体,即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养生治身所当奉行的根本原则;并认为其根本的精神,就是要消除各种执着,上达虚无之境,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它大体包括以道为本、齐物为一、体道求真、无心之境、安命处顺几个方面的内容。[5] 总之,《列子》中体现的虚的思想是一种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这是探讨《列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二、《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几个主要内容 《列子》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 《列子·说符》篇曰: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列子》在这里借用一个十二岁的小孩之口道出了“天地与我并存,类也。”并主张“类无贵贱”的思想,强烈地驳斥了田氏的“天之于民厚矣”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年方十二岁的鲍氏之子能在众客和之如响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是《列子》其它环境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 2. 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列子》中对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文章中:《说符》篇中讲述了一个保护动物的故事: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此外在《黄帝》篇中的好沤鸟者表达了作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至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这不仅仅是一种带有谶纬式的结尾,实际上蕴涵着对人之利益之心的讽喻;所以《列子》说:“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也。”《列子·黄帝》这些故事表达了人和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应该保护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应该对它们真诚相待,不要去破坏这种和谐的环境。《列子》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思想,而且也对保护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列子》认为“捕而放之”“不若禁民勿捕”。这是因为前者会导致“竞而捕之,死者众矣”的局面。要真正保护动物,“不若禁民勿捕”。这种“禁民勿捕”的思想,与我们现在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方法是一致的。 3.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会产生影响,会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黄帝》篇中讲到:“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在这一段文字中,《列子》十分详细地论述了原本与人和谐相处的禽兽,因为人的活动而使这种状态受到影响。从太古之时的“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到帝王之时的“见人而惊骇散乱”再到末世的“隐伏逃窜,以避患害”,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破灭。表达了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人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一种担忧,是对人类自身活动的一种反思。 4.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列子》中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是很丰富的。在《天瑞》篇中记述了盗亦有道的故事,其中国氏之所以大富,是因为其“闻天有时,地有利”,“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在这个故事中的国氏之所以能致富,是因为其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能够认识自然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此外在《黄帝》篇中的梁鸯训虎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而在《汤问》篇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中,反映了先民不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而是积极地改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观念。这中间的愚公已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品质的一个象征。文末天神背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结尾,极具浪漫的色彩。应该指出,改造自然的思想与《列子》一贯反对儒家的“与天地参”《国语?越语》的作为思想有矛盾之处。愚公移山故事中的愚公率子孙“荷担叩石垦壤”,一箕畚一箕畚地挖山运土,体现了道家弃绝佞技机巧的思想,这或许是《列子》所要体现的原意。换句话说,《列子》改造自然的思想与儒家改造自然的思想,至少在方法上,是有不同之处的。
三、《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子》的环境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世界观的一种反映。它是古人自然观与人文观的有机统一体。它是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6]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主张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份,不可避免地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它的环境伦理思想集中地反映了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探索。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破坏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进行反思,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先进的环境科学技术,更重要地在于一种环境伦理思想的建立。而对《列子》中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发掘,对于建立一种更切合现实需要的环境伦理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一般认为,环境伦理的提出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之前,不存在环境伦理的思想资源。《列子》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自成体系,是我们的宝贵财产;在今天对其发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列子》中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对自然界的索取,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且也遭到了自然的报复。马克思就曾明确地告诫过人类:“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 [7]在今天,沙漠化,水质恶化,大气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等,这一切都深刻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是一种人类中心思想导致的恶果,如果这一思想得不到改变,那么,对自然界的保护将不会是彻底的。尽管学界对人类是否能够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有不同看法,但是绝对的人类中心思想是不合时宜的。必须否定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使人类认识到自己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应该平等地对对待自然中的其它物种,并珍惜自然界中的一切,不利用人类的强势地位而不计后果地从自然界中索取;人类不仅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成为自然的保护者。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反对万物皆备于我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2.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 《列子》主张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思想要与其主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联系起来。它所主张的保护自然并非是一种为保护而保护的思想,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利用。这表现在其首先提出“万物与我类也,类无贵贱”而后认为万物之间“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并不否认人可以对自然中的万物进行利用。同时认为万物之间应该是相互利用的。在今天看来,离开利用而空谈保护,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人类有时往往会走极端,有的过分强调利用,而不讲究保护,从而导致环境恶化。而有的则过分强调保护,反对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从而使保护失去实际意义。当然,着里边也有着防止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列子》把保护自然与利用自然结合起来,同时反对过于机巧,这是一种积极的环境保护观。与今天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十分吻合的。 3. 有利于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 《列子》主张的“捕而放之”“不若禁捕”的朴素的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对于人们今天思考如何去保护自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于要保护生态环境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在如何保护环境即保护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方面受到现实中的各种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保护方法的认识有关。有了保护环境的理念是好事,但要实现真正地保护环境,还要有正确的保护方法。 参考文献: [1]邹大海.先秦时期时空无限思想的若干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1 [2]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3 [3]李季林.列子“贵虚”的人生哲学[J].江淮论坛,2000(3) [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前言.2 [5]高晨阳.冲虚经注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前言7-14 [6]高寿仙.星象-风水-运道[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260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1. LieZi’s environmental ethical thought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LieZi is of abundant environment ethical thought . its environmental ethical thought includes its objection to anthropocentrism ,its protection of nature to get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ts recognition of man’s activities which will do harm to nature and destroy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ts mastery nature law, remaking nature and utilization nature to benefit man . It is of muc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how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to set up a correct ideas of eco-ethics ,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utilization nature with the analysis of its environment ethical thoughts. Key words: LieZi , environmental ethics , practical significance
篇3
[关键词]宗教圣境;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X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2-0069-10
作者简介:艾菊红,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81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很多地区都有因为而产生的宗教圣境,是对于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集中体现。宗教圣境(Sacred Site)指的是这样一类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因为的原因而备受人们崇拜,因而也相应地对之有一些特殊禁忌并受到保护,比如神山、神林、竜林、坟林、风水林以及宗教庙祠的所在地等。[1]通常情况下,这些圣境中都有人们崇拜的圣物,比如神灵、祖先灵魂、佛像、庙宇、堂观,以及各种人们视为神圣的石、树、神符等等。正因为这些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圣物所在地,使人们对这些圣物的所在地产生敬畏、崇拜的心理,那么这些地方也就形成为圣境。也就是说圣物与周围的环境一起构成圣境,即人文背景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可以说圣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宗教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通过的信仰观念、宗教仪式等,把自然环境与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依靠神圣的力量,体现人们的生态观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人们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方式。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圣境、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为题的论坛,从而“自然圣境”或者说“宗教圣境”这一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知。目前学界已经广泛认识到宗教圣境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也展开了相当有效和深入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有比如裴盛基、许再富、龙春林等人对于傣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以及对于一些宗教圣境比如神山与神林的研究、佛教寺庙植物的研究,这类研究有更多的生物学测量数据,表明这类圣境对生物多样保护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颇丰,具有较大的影响。①也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从和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不同对于自然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类文章非常多,基本上属于质性研究,有很多也并未将宗教圣境单独提出来进行研究。②这两类研究分别是从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中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内真正将宗教圣境进行归纳,并提出宗教圣境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当首推罗鹏、裴盛基等人的《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该篇文章将云南的宗教圣境的起源、数目和生态价值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之后这些学者也对宗教圣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2]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文社科的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相结合,探讨各个不同种类的宗教圣境,选择一些特殊案例,并借鉴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将一些重要的物种和相关研究数据作为研究佐证,从而更进为深入和充分地探讨宗教圣境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我国比较常见的圣境有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山林圣境,这种情况在我国民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傣族、彝族、苗族、佤族、傈僳族等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神山、竜林、坟林、风水林等。这类圣境往往保留的是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有些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的种类非常接近于原始森林,但相对来说,这类圣境的面积都不是很大。还有一类是庙祠人文圣境,指的是以塔、殿堂、石刻、造像等为核心,并与周围的植物与水体等结合所构成的,包括佛寺、道观、各种神庙、宗祠等等。这类圣境更多地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呈现出较多的人文痕迹。第三类是名山大川及水体圣境,这一类圣境多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山地和水体景观。通常这类圣境的面积都比较大,比如藏传佛教的梅里雪山、汉地佛教的五台山、峨眉山、鸡足山,以及道教的青城山等等,这类圣境的面积一般来讲都比较大,因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就更为突出。以下分别以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圣境来分析论述这些宗教圣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一、村寨周围的山林自然圣境
这类圣境在我国民族地区广泛存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这类山林自然圣境存在。一般来说这类自然圣境比较小,多位于村寨附近。大多数西南民族的居住地都选择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在建寨之初,就要选择自己村寨的保护神居住的地方。比如傣族,建立村寨伊始就要选择大片的森林作为涵养水源的山林。傣族古文献《谈寨神勐神的来历》就讲述了傣族建寨时,要先选一片树木高大的森林,作为寨和勐的保护神寨神和勐神的居住场所,并把这片森林命名为“竜曼竜勐”,即“寨神林”和“勐神林”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竜林”,之后在这片竜林的附坦的地方建立村寨。[3]傣族每个村寨每个勐都有自己的竜林,不但禁止砍伐、放牧、甚至也不许进入其中,因而可以说这些竜林是傣族“传统的自然保护区”。[4]除了“竜林”之外,傣族的坟林也起到同样的作用。作为亡灵安息的所在,坟林也同样禁止人们随意进入和砍伐。其他民族中也存在这样的神树林,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也有些民族的村寨因为神灵不同,所居住的地方也不相同,因而有几片不同的神树林。如西双版纳景洪市勐宋乡的哈尼村寨,其神树林就包括“地母林”(“地母”神灵居住的树林)、“普仓”(村寨防护林,作用是将人界与鬼界分割开来)、“老蹦”(属于坟林)等几种类型。[5]这些山林圣境保证了村寨的安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为大多数村寨是背靠大山建立的,如果村寨背后的山林被砍伐,很容易造成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对村寨的安全造成危害。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民族地区的村寨都会把村寨附近的山林作为神山神林加以保护,这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村寨安全的作用,也营造了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居住空间。
由于信仰的力量,这些原本普通的山林被冠以神圣的名义,因而使森林植被得到了长期和有效的保护。根据生态学家的研究,除了信仰上的差别之外,在植被特征、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学功能等方面,这些山林圣境与其他原始林地并无差别,很好地保存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案例:西双版纳傣族的“竜林”
西双版纳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由于近年人口增加,经济开发等多种原因,西双版纳很多地方都已经被开垦,尤其是橡胶引入西双版纳地区以后,大片的山林被开垦成橡胶林,使西双版纳地区的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漫山遍野看到的都是橡胶林,如果每年的2、3月份到西双版纳,正值橡胶树落叶的时节,映入眼帘的不是传说中绿色的海洋,而是满眼的枯黄。原本存在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干性季节性雨林已经几乎被砍伐殆尽,但是因为西双版纳傣族有竜山信仰,因而保护了一些干性季节性雨林。大勐龙自然保护区是1957年划定的,植被主要是干性季节性雨林,但由于人为破坏,这个自然保护区已经消失了。但位于该保护区内的曼养广“竜山”,则由于的原因被保存了下来。目前在我国,以箭毒木、龙果、橄榄为标志的干性季节性雨林,仅在“竜山”上还有保存。因此也可以说,没有“竜山”,就没有西双版纳的干性季节性雨林。③据统计,西双版纳的竜山共有400多处,总面积30000ha~50000ha。一项针对西双版纳28个竜山的调查显示,在竜山森林中含有的高等植物368种,92科,252属。[6]根据刘宏茂、许再富等人对竜山的研究,1500㎡的样方里共有100多种植物,经和自然保护区内的湿性季节性雨林对比,同样面积,两者的物种总数量、乔木树种的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大体相同(见表1)。这些“竜山”保存了大量具有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如大叶木兰(Magnolia henryi)、天料木(Homalium laoticum)、苞叶木(Chaydaia crenulata)、假海桐等(Pittosporopsis kerrii)属于第三纪的古热带区系成分,虽然经过了第四纪冰川期,却得以幸存,因而对研究植物区系有重要价值。景洪暗罗(Polyalthia cheliensis)、云南厚壳桂(Cryptocarya yunnanensis)、动仑琼楠(Beilschmiedia brachythyrsa)、滇谷木(Memecylon polyantum)等则是西双版纳特有的物种,也是我国植物种资源中不可多得的植物种类。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大花哥纳香(Goniothalamus griffithii)、龙果(Pouteria grandfolia)等在我国国内只有西双版纳地区有分布,是与毗邻国共有的物种。此外,“竜山”中的药用植物有100多种,各种淀粉类植物、珍贵的用材树种,如楠木等,还有油料、染料、纤维类等植物,野生花卉、野生水果等约150多种。其中,大叶木兰、箭毒木(Antiaris toxicaria)、四数木(Tetrameles nudiflora)、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野芒果(Mengifera sylvatica)、油朴(Celtis wightii)等11种植物被列入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中,约占西双版纳重点保护植物的30%。[7]
案例: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的竜山
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西部骑马山的布朗族也有“竜山”。和傣族一样,布朗族也是在建立村寨之初要选择村寨围一片长势良好的森林作为神树林,那里是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竜林”里的所有物质就都具有了神圣性,所以禁止在其中狩猎、砍伐。如果被追猎的动物逃进竜林,人们就放弃追猎。这些禁忌保证了“竜林”的原生性,从而保护了热带雨林在结构上的完整性,有效保护了很多珍稀动植物。昆满布朗族村寨的竜山森林位于骑马山,其森林结构有五层,乔木一层、乔木二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层,这样不同的植物相互错落,形成了郁闭森林环境。1800㎡的竜山森林里,共有179种植物,其中乔木93种、灌木28种、草本植物18种、藤萝植物29种、附生植物11种。相比之下,与之相邻的大渡岗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就比较单一,只有73种,包括乔木35种、灌木20种、草本12种、藤萝6种。这一比较说明,正是因为的缘故,竜山起到了对山林的保护作用,否则骑马山一带的山地雨林都会因为多次反复刀耕火种,转变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仅以植物为例,其植物多样性就将损失过半。同时,“竜林”在保护珍稀植物物种的时候,也相应地保护了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布朗人把野象、野牛等大型动物当作动物神,从不捕猎,也不捕猎孕产期和正在哺乳的动物、受伤的动物,以及那些逃到竜林的动物。这些传统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野生动物的繁衍更替,从而达到了保护性利用。[8]
案例:彝族的密枝林
彝族有着古老的密枝林文化传统,几乎每个彝族村寨都有一座密枝林,类似于傣族或者布朗族的“竜林”,密枝林所在的山地也就被称为神山。密枝林中所有的树木花草都被彝族视为神明,严禁砍伐、采集,甚至枯枝落叶也不能动,也不允许在密枝林中放牧牲畜。例如云南省石林县,该县的两个镇,8个乡,380个自然村,一共有村寨密枝林3480ha。这样一大片受彝族密枝林文化传统保护的林地,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圭山森林公园的基础,森林公园有林地1841ha。这片森林属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含有的植物种类共137科,423属,645种,主要植物种类是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 desschottky)、元江栲( Castanopsis orthacantha Franch),是滇中地区喀斯特地貌中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绿宝石。[9]
云南楚雄彝族地区广泛存在的“神树林”,不仅在当地村社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和景观水平都有影响。这些“神树林”是当地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方,直接保存了该地区的主要植物物种,是“天然的种质基因库”(natural genepool),也为许多昆虫、爬行类、鸟类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根据调查,有20多种野生动物(主要是哺乳类和鸟类)主要靠这些“神树林”作为栖息地而得以生存。其中,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小麂( Muntiacusmuntjak vaginalis )、高原兔( Lepus oiostol us)、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赤腹桔鼠( Collosciurus erythveaus)、金鸡( Chryzolophus pictus)、环颈雉( Phasinaus colchicus)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emminckii) 等10多种野生动物属国家级保护动物。[10]
这些村寨周围的自然山林圣境是我国民族地区最有特色的圣境,深刻体现对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保护了植物物种的多样类型,并且保存了一些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同时也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场所。而且在农业景观中,自然植被会被大量破坏,这些山林自然圣境就像是残存的森林斑块,目前是一些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自然保护地。而且这类圣境存在于各大自然保护区周边与保护区之间,很有可能成为各自然保护区之间物种交流的“踏步石”(Stepstone),便于物种基因的流动。所以这些山林圣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自然保护区内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效果。
二、庙祠圣境
庙祠圣境通常来说更多地具有人文属性,很多情况下是人工刻意为之,在这些宗教建筑周围营造一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林圣境相比,缺乏原生性,但由于的缘故,这些宗教建筑周围的自然山林也会因而保存较好,与宗教建筑一起构成庙祠圣境。比如在一些寺庙、道观、宗祠附近都有参天古木,环境幽雅宁静。根据的教义,很多宗教建筑周围都会种植一些该宗教视为圣物的植物,或者一些与宗教活动相关的植物种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宗教建筑旁边,常常会保留一些名贵和珍稀植物种类。以云南为例,据统计云南的各种庙祠人文圣境中,现存名树、“宝树”共有77科,338种。④因而这类圣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山林圣境同样重要。
案例: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寺的植物
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周围常常会种植一些和佛教活动相关的植物,在亚热带地区,这些多种多样的植物为南传佛教的寺院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自然环境。高大的乔木映衬着佛寺建筑,庭院周围各种鲜花、果树繁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引起了很多生物学者和生态学者的关注。根据段其武等人的调查研究,在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寺庭院及周围,常见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宗教意义的栽培植物有58种,其中29种为印度和东南亚等热带原产植物;19种是中国原产或者与东南亚等地共有植物;10种为热带美洲和非洲原产植物。这58种植物中有39种是外来植物。其中具有宗教意义的植物有21种,如贝叶棕、菩提树、高榕(F.altissima)等;属于水果类的树种有17种,如椰子(Cocos nucifer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还有20种是环境绿化类植物,如鸡蛋花(Plumeria rebra)、蜘蛛兰(Crinum asiaticum)等。通常在传统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中,比较强调在庭院中栽培“五树六花”。“五树”是菩提树、高榕、贝叶棕( Corypha umbraculifera)、槟榔( Areca catechu)和糖棕( Borassus flabillifer);“六花”是荷花( Nelumbo nucifera)、文殊兰( Crinum amabile)、黄姜花( Hedychium chrysoleucum)、鸡蛋花( Plumeria rubra)、缅桂花( Michelia champaca)和地涌金莲( Musella lasiocarpa)。当然,在不同的地区,“五树六花”的种类略有不同。这些植物既美化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寺院,也为宗教活动和宗教人员提供了必要的植物产品,并作为植物的种质基因库保存了较多的珍贵植物种类。同时也为傣族发展优质木材、果蔬、经济类植物、燃料、香料、花卉等提供了种源地。比如番荔枝、番木瓜、芭蕉、菠萝、菠萝蜜、柚子等热带水果已在傣族地区广泛种植,甚至成为一些傣族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些优质用材树种如云南石梓(Gmelina arborea)、柚木、羯布罗香(Dipterocarpus turbinatus)已经被推广种植。[11]
无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以及传入内地的汉传佛教,在佛教朴素的生态观念下,特别注重佛教寺院及其周边的环境,会栽种大量的植物,这其中不乏外来物种和一些特别珍贵的植物品种。根据一项针对部分佛教寺院植物的调查研究显示,寺庙常见园林植物名录约77科200种(含变种和亚种)。这些寺庙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或人为保护下生存的植物,是在佛教寺庙人文生态环境中生存的,因而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二、与气候环境相适应;三、与寺庙园林相统一;四、与主流文化相协调;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六、与经济发展相一致。也就是说,寺庙的植物栽培也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相互协调适应的。根据佛教的教义,除了选择对佛教有特别意义的植物物种以外,也栽培有大量适合当地气候、文化、经济特点的植物,把佛教寺院营造成一种特殊的人文背景下的庭院植物园。因为寺庙植物是佛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元素,它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常常是宗教活动中的媒介和载体,起到强化和烘托宗教仪式的作用。当然,在客观上这些寺庙植物也对保护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存了大量年代久远和珍稀的植物物种。[12]
当然庙祠圣境不仅仅局限于寺庙庭院植物,更重要的是,这些庭院栽培植物与庙祠周围的树林,或者庙祠以外作为寺庙财产的山林和土地,共同构成了“宗教植物园”,将原本只局限在庙祠庭院及其周围的保护区域大大扩展,共同构成庙祠人文圣境。一般来讲,汉地佛教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所以在选择寺庙地址的时候,愿意选择在环境清幽,自然生态较好,远离尘嚣的僻静的山林中,一般名山大川多有汉地佛教寺庙。道教的选址也和汉地佛教有相似地方,人们认为在这些僻静的山林中是人与灵界沟通的最好去处,在这些地方能够达到一种“无我”的境地,从而使身心得到升华。所以寺庙和道观,以及一些宗祠通常选择的就是栖身在这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山林之中,那么本身庙寺庭院的环境营造与庙寺周围的山林自然景观所构成的庙寺圣境,在的神圣氛围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而也极好地保留了物种的多样性。
三、名山水体圣境
名山水体圣境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但通常的情况下,很多水体圣境和名山圣境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川滇交界的泸沽湖,以及等地的高原湖泊。往往在湖泊周围伴随着大山,这些湖泊和高山同时成为圣地,所以在此就合并起来论述。这些名山或者水体圣境有些是由于有宗教建筑或者是宗教圣物,比如我们熟悉的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佛教圣地峨眉山、五台山等;有些是被认为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比如藏族的很多神山等。在人们的心目中,高耸入云、森林密布、白雪皑皑的大山,还有清幽静谧、洁净无暇的湖泊带给人神秘的感觉,在这些自然物面前,人们的心中自然会生发出人类渺小的感叹,也会相信在冥冥之中必有神灵的存在,因而这些大山和湖泊河流成为一些宗教殿宇的藏身之处。也因为这些信仰,整个区域都具有了神圣的色彩,这种神圣色彩甚至延及至存在于其中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人们也会对这些生物乃至自然地理环境加以崇拜并进行自觉的保护。如此,人们在利用这些圣境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而且这种行为通过宗教禁忌发展成乡规民约、甚至通过立法、行政等形式将这种限制长期保留下来,从而保护了较大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前两类圣境相比,名山水体圣境的面积通常都比较大,因而单个圣境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就可具有区域性的影响。
案例:守望卡瓦格博
梅里雪山原本的名字是太子雪山,有十三座山峰,主峰名为绒赞卡瓦格博,意即白色雪山。“绒”的意思是河谷地带,说的是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赞”的意思是勇猛无比,也含有王者之意;“卡瓦格博”就是白雪,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河谷地带的白雪之王。《雪山祈文》中将这位山神描绘为一位俊美威武的男子,骑一匹雪白的俊马。管辖着的察隅、四川金沙江流域藏区靠近云南的部分,以及云南迪庆州的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包括丽江地区这一片广大的地域。在这个区域内,卡瓦格博享有绝对的权威,主宰着这一地区的山川、河流、动植物、气候、农牧业的丰瘠、瘟疫和各种灾害等等。而且这位山神不仅仅勇猛无比,还性情暴烈,时常危害天界、人间和龙部,使上、中、下三界生灵不得安宁。人们只能顺从敬奉他,否则就要招致各种灾难。后来这位煞神被莲花生大师降伏,将其带至佛祖面前,被佛祖授命誓言护法并承认守护居士戒。佛祖与莲花生大师给卡瓦格博灌顶并加持神力,从此卡瓦格博更加威武。这则传说其实深刻说明了,当佛教传入藏地之后,如何与原来藏地的苯教信仰相互结合,在佛教中融入了苯教的因素,从而使佛教本地化,形成为独特的藏传佛教。卡瓦格博这位原本是苯教的煞神如何被佛教所收服,逐渐演变成为守护一方安宁的山神,其中既有佛教的因素,也有苯教的信仰。而且逐渐成为藏民今生今世魂牵梦萦的地方,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一定要前来转山,以求取得现世和来世的幸福吉祥,积下功德。所以每年前来转山的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到羊年,传说这座威武的神山属羊,前来转山的香客雍塞于途。即使平常不转山,早晨的时候,人们也会“煨桑”朝拜山神。笔者调查时,有一天在飞来寺的观景台看到卡瓦格博的山峰从重重迷雾中显现出来,有不少藏民在煨桑台煨桑,面对卡瓦格博长啸,磕头跪拜,更有人五体投地朝拜神山。
在藏民的心目中,卡瓦格博是神圣的雪山,是心中那一方圣土。因而这座山的一草一木也就具有了神圣性,人们轻易不敢随便砍伐这座神山的树木,也不敢对这座神山有任何的造次,更不允许外来的人玷污神山。关于这座雪山的神奇传说有很多,笔者在调查的时候,多次听当地人讲起如果冒犯了雪山,就会遭致祸患。他们特别提到的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梅里雪山,当地藏民以及僧众在梅里雪山对面的飞来寺一起祈祷,目的却不是期盼登山队能够登顶,而是生怕登山队这样的行为玷污了雪山,触怒山神。甚至还有人说,祈求的目的是希望登顶不要成功。结果发生了那场痛彻人心的山难,17名登山队员无一人生还。后来日本登山队的家属前来祭拜,卡瓦格博始终不肯露出真颜,藏民说那是因为登山队员的行为冒犯了山神。于是这座雪山就在藏民的心目中,甚至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更加神奇。出于对当地人信仰的尊重,2000年的时候,国家明确禁止攀登梅里雪山,自此这座雪山成了全世界唯一一座海拔7千米以下,却至今无人登顶的雪山。这就更增加了这座雪山的传奇色彩和神圣性。
如今,这座雪山因为那场山难而蜚声中外,成为游客心目中最为向往的旅游圣地之一。有些铁杆驴友很希望能够参与到藏民转山朝圣的活动中,尤其内转的道路其实并不算远,这激发了很多游客的激情。内转的道路上有一座山村,名为雨崩,因为地处梅里雪山深处,至今不通车道,关于雨崩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于是也成为游客心目中的圣地之一。但是雨崩村却是德钦县唯一一座20户以上至今不通公路和电的村庄。然而要修通前往雨崩的道路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山体的地质结构松散,而是因为这是一座神山,修路等于是在神山的脸上砍出一道伤疤,那责任可就大了。尽管目前当地人对于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认同,但是要修路和通电,所面临的必然是要砍伐森林,破坏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当地政府和当地藏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关于修路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至今雨崩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山村依然过着不通车、不通电的生活。
就因为梅里雪山是座神山,由于对神山的敬畏,人们不敢轻易破坏雪山的任何生灵,使这座雪山的生物物种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再加之梅里雪山的范围很大,有名的山峰就有13座,涉及到和云南交界的大片区域,其区域性的生态效果非常好。梅里雪山地区是中国和世界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17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之一。在植被区划上,梅里雪山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甸地带。梅里雪山的地理环境极为特殊,地质样貌也非常复杂,加之气候类型多样,因而造成了梅里雪山地区不仅植被类型多样,而且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物种。比如国家稀有植物,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属于国家渐危物种有,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ü)、棕背杜鹃(Rhododendron fictolaceum )、延龄草(Trillium tschonoskü)、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油麦吊云杉(piceabrachytylavar camplantata)、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等。如此众多的植物构成了梅里雪山良好的植被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如哺乳类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岩羊(Pseudois nayaur)等;鸟类有白尾稍红雉(Lophophorus sclaieri)、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高山兀鹫(Gypshinaluy ensis)等。[13]毕竟这里是高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梅里雪山在藏民心目中的神圣性,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根据调查,在梅里雪山地区有近两百个不同的圣境,圣境的分布之密集和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邹莉等人对香格里拉大峡谷的调查显示,在神山和非神山的两个典型植物群落,即高山松群落和云南黄果冷杉群落的对比发现,在相同的样地面积内(20m×20m),神山植物群落在物种数量(20,14)和群落盖度(100%,85%)方面都明显高于非神山植物群落(11,12;70%,60%)。[14]
在梅里雪山范围内,也存在着水体圣境。朝拜梅里雪山内转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就是位于缅次姆峰(相传是主峰卡瓦格博的妻子)下的两条瀑布,瀑布的藏语名字是“索朗巴些”,意为福运瀑布。传说,这条瀑布是佛母益西措吉和千佛共同加持过的宝瓶圣水,能使有罪者消罪,无罪者获得特别的成就;无福之人能够获得福运,有福之人的福运更是如夏季暴涨的江河之水一般。如果心意不诚,或者寿命短无福之人,或者有重大罪恶的人,来朝拜神瀑的时候,神瀑的水会突然改变方向飘向左边或者右边,甚至会消失在空中,使朝拜的人没有办法沐浴到这圣水。如果是有福之人前来朝拜神瀑,即使在干旱无水之季,或者是冬季冰封的时候,神瀑也会从空中降落,泼洒在朝拜者身上。更有神奇者,会出现彩虹绕身的奇观。于是这两条瀑布成为藏民心目中神圣的圣水,凡来到这里的人,无论天气多寒冷都会走到瀑布下面接受圣水的沐浴。因为瀑布的神圣性,瀑布周围的生物也会被人们格外加以珍惜。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转山朝拜这瀑布的主要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幸福安康。更重要的是祈求神灵对于众生的护佑。笔者曾经与一户来自的藏民一同转山,他们明确地告诉笔者,转山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花、草、树木,以及一切动物、昆虫祈求平安和幸福,对于自己曾经伤害过的生物表示忏悔,得到佛的宽宥。所以对于神山和圣水的朝拜,一方面构成了山体和水体圣境,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强化着藏民信仰中对于自然生物的观念。对梅里雪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体现的其实是多种共同的作用,并不是某一种宗教的单独力量。其实这在其他名山水体圣境中也多是这种情况。
案例:佛教名山鸡足山
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总面积2822公顷,最高海拔3248m,其山峰险、洞幽,泉潭广为分布,自然风光优美,以雄、奇、幽、秀著称,古人将鸡足山的美景概括为一鸟、二茶、三龙、四观、五杉、六珍、七兽、八景。[15]鸡足山得享盛名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风景秀美,更是以佛教著称,山上庙宇遍布。最为值得称道的是,鸡足山不仅开辟者威名远播,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而且是国内唯一一座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佛教于一山的佛教名山。曾经一度,鸡足山与佛教名山峨眉、五台、普陀、九华山齐名。
前面我们提到过佛教对于自然环境和生物的看法与态度,在这座佛教名山上,也形成了以佛教为主的名山圣境。鸡足山的植被属于原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类型的植被地带在云南省存在的数量不多,而且多呈岛屿状星散分布,鸡足山是其中幸存的地带性植被岛屿之一。鸡足山的植被类型在滇中高原地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多为古老的第三纪型森林,呈现出泛北极成分和古热带成分的奇妙混合和交错过渡。山上的自然植被伴随着立体气候,呈垂直分布,海拔1800米-23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以云南松为主;海拔2300米-2400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有栲、栎、楠、楸、杨等种类;海拔2400米-2700米主要是山地竹林;海拔2700米以上以元江栲林为主,这是滇中高原特有的植被类型;再上即为苍山冷杉。通往金顶寺一带则以矮高山栎杜鹃为主,品种繁多,花开时节繁花似锦,“杜鹃长廊”是鸡足山一大景观。此外,鸡足山古树名木集中,国内罕见,有树龄近千年的古栎树林(FormQuercus rehderiana),700多年的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600多年的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400年以上的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短叶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as varmakj)和大理罗汉松(Podocarpus forrestii)。宋代栽植的古梅(Prunusmume),清代的古茶花(Camellia reticulata)等,另外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滇合欢(Albizzia mollis)、银杏(Ginkgo biloba)、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云南梧桐(Firmiana major)、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遍布山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如此评价:鸡足山的古树名木多为中国西南地区所罕见,对于研究古生态环境和树种栽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此丰富的植物种类,自然也成为各种禽兽的生活乐园。据统计鸡足山的动物种类有80多种,珍稀禽类有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烧香雀(Birds called Praying to Buddha)等;珍贵动物有豹(Panthera pardus)、岩羊(Pseudois nayaur)、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ia)、狼(Canis lupus)等。[15]
案例:道教名山巍宝山
巍宝山开辟于汉代,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其山在云南省巍山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面积19.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09米。魏宝山的道观始建于唐代,明清达到鼎盛,于清末时期,道教殿宇已遍布全山。巍宝山被《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列为中国的13座道教名山之一。除了大量道教宫观之外,巍宝山还有一些佛教寺院。一直以来,道教与佛教在魏宝山共同发展,相互影响和融合。此外,巍宝山的宗教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佛道两教与本土的原始宗教相互融合。比如关于南诏王细奴逻的传说,相传其得到太上老君的点化,从而成为南诏王,并在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成为当地道教的一位神——“巡山神”,也成为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因而巍宝山以道教为主,兼容有佛教和原始宗教的特点,为巍宝山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多种宗教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家讲究崇尚自然,希望能够修炼成仙,认为山林是修炼的最佳场所,因而各名山大川成为道家修炼居住之所。道家在为道观选址时,特别讲究要有良好的森林,但是更重要的是讲究风水,也就是多种自然生境在一起构成的空间组织。《巍宝山志》记载,魏宝山“地处巍山盆地之南,一山从盆坝突然升起,南枕太极顶,北与大理点苍山相望,东有五道河……西有阳瓜江……”后山“主峰耸峙……前山山势平缓……”这样的地理环境自然符合道观选址的要求,同时也是多种生物物种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道教以及佛教思想的作用下,巍宝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有各种阔叶林和针叶林,其中不乏名树古木,比如云头柏、野香樟等,明末清初栽植的古山茶,位于主君阁(灵宫殿)前,已生长300多年,开花可达数百朵,每年二月花开时节,满树红云。这些古树名花都是在道教、佛教以及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念下,得以良好的保存。
这些种类不同的宗教圣境在各地的生态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保护了其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以及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在农业景观中,由于宗教圣境所处的位置不同、土壤品质不同,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包含着各自相异的植被类型,加之这些圣境隔离程度远近不一,因而对从物种到群落到整个生态系统乃至于景观水平的保护发挥着多个层次的作用。所以宗教圣境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以及对于区域自然环境状况都发挥着综合和深刻的影响。这类宗教圣境和各地传统生产方式、传统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利用,乡规民约等一起构成乡土保护(Vernacular conservation)。这类乡土保护是另一类重要的自然保护体系,是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由自然保护组织或政府机构建立的正式自然保护体系十分必要和积极的补充。其实,现代很多自然保护区正是在过去的宗教圣境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在当今重新审视宗教圣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借鉴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良好和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这类文章比较多,大多刊于生态学研究相关的杂志上,比如: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著,《西双版纳傣族“ 龙山”的生态学意义》,载《生态学杂志》,1992年,11(2):41-43。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著,《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载《应用生态学报》,2000,11 (4)∶489-492。邹莉,谢宗强,欧晓昆著,《云南省香格里拉大峡谷藏族神山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载《生物多样性》,2005(13),No.1:51-57。艾怀森,周鸿著,《云南高黎贡山神山森林及其在自然保护中的作用》,载《生态学杂志》,2003(22 ),No.2,pp92-96。
②这类文章相当多,本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③吴征镒主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4年。转引自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著,《西双版纳傣族“ 龙山”的生态学意义》,载《生态学杂志》,1992年,11(2):41-43。
④云南林学会编:《云南古树名木》,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1页。转引自罗鹏,裴盛基,许建初著,《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载《山地学报》,2001(19),No.4,pp327-333。
参考文献:
[1]裴盛基,许建初.云南的圣境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J].山地学报,2001, 19(4):327-333.
[2]裴盛基.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科学,2006,58(6):29-31.
[3]祜巴勐.论傣族诗歌[M].岩温胆,译.昆明:云南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109-110.
[4]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1.
[5]王建华.西双版纳山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勐宋哈尼村社定点研究[D].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8年硕士论文.
[6]许再富.云南植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的若干问题探讨[C]//云南生物多样性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205-210.
[7]刘宏茂,许再富,陶国达.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杂志,1992,11(2):41-43.
[8]吴兆录.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7,16(3):45-49.
[9]周鸿,赵德光,吕汇慧.神山森林文化传统的生态伦理学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2,21 (4) :60-64.
[10]刘爱忠,裴盛基,陈三阳.云南楚雄彝族的“神树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 (4):489-492.
[11]段其武,许再富、刘宏茂.西双版纳傣族缅寺庭院植物[J].民族风情,1995,(1):38.
[12]覃勇荣,刘旭辉,卢立仁.佛教寺庙植物的生态文化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6,26(1):11-17.
[13]杨子国.云南德钦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14-18.
- 上一篇: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
- 下一篇:如何自我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