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素养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素养的内容

篇1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高职艺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受教学体制等诸多因素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对美术教学模式及内容进行积极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艺术素养;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艺术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高职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当前每一位高职艺术教学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素养内涵

艺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专业灵活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学生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凭借简单的绘画技能是无法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与灵魂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素养是个体对艺术的认知与修养,其具体表现为对艺术的领悟力、感知力、鉴赏力以及求知欲等,直接决定着人的审美观,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艺术教育以及相关艺术活动是创造性高、个体特征极为鲜明的活动,需要创作主体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种艺术创造力偏于综合性与感性,与个体的艺术素养密不可分,艺术素养可以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够在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素养也有着对个体心灵调节与松弛作用,能有效消除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压迫感与紧张感,为学生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艺术素养也是无形的,其培养是长期性的。也正由于此,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被教师与学生所忽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有效整合人文艺术精华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突破不同专业壁垒,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也直接凸显出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现状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其主要通过显性与隐性两类形式展现出来。其中显性上的艺术素养缺乏主要表现为美术设计基础理论、绘画造型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阅读品评能力的缺乏等;例如部分大一新生所完成的素描作业存在比例、结构等基础绘画造型能力问题,速写能力、用线造型能力等造型表现能力也显得不足。隐性艺术素养缺乏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创作过程、艺术思维过程中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的缺乏,对艺术范畴事物兴趣不浓厚,艺术感知能力不强等。并且,步入大学校园后,许多高职学生禁不住外界新鲜环境的吸引,学习兴趣逐渐淡薄,缺课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松散的管理机制及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懒散、缺乏毅力的态度。高职院校中很难见到每天坚持艺术创作的学生,这与美术学科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创作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本质特性相违背;多数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就业的价值观,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缺乏紧迫感。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问题

从艺术素养培养内容来看,高职艺术学生对艺术认知以及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性,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对艺术学习失去兴趣;同时也缺乏艺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大多课程设置较为松散,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难以持久;校内外艺术实践交流平台的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艺术交流实践,忽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使得伊苏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活力。其次,从培养模式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学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素质培养,而就现状来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教授应付考试的办法,缺乏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素养的提升。这类传统中职教育所延伸的艺术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人才发展需求。并且由于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其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因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就可就业,忽略了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校没能够从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艺术的良好环境,课余时间老师缺乏与学生一起商讨创作艺术作品的积极性;课堂上仅仅是为了讲授专业知识而进行教学,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艺术素养,没有可利用的参照物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学生的艺术素养就很难提高。

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艺术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艺术的氛围环境。学校要加大建设专业艺术活动教研场地的资金、人力及财力的投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彼此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在正式规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学校在对教学大纲内容编撰过程中,需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重新撰写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大纲,充分考虑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时代性,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创造性特征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大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做相应的修正。

(二)打造多元化艺术素养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达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进行创新,更好地体现灵活多样性的特点。首先,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需合理优化。在艺术专业繁杂的环境中,专业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很高的审美要求,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其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美术教学的过程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目标,让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走进大自然,培养其艺术创作灵感与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作品的设计能力。此外,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力。专业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增设一些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充实自己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水平。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活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要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大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强调美,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度与艺术素养,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还可以在美术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能够回馈社会的美术作品创作展览。所以,高职院校在学校内部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专业老师要高度重视社会创作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从而拓宽学生艺术学习的领域,培养艺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实践创作机会,帮助学生储备更广泛的知识资源。比如进行设计创意比赛时,学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创作比赛中,学生不但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信心,还可以提高自我的竞争力意识,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中深化自己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在美术专业领域,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独具风格的艺术创作,积极征集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拍卖,将拍卖的费用转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将作品拍卖的费用捐助福利院或孤儿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锻炼其艺术素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鉴赏力与作品的创作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的作品创作能力及美感,形成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风格。学生也能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激发内在的艺术创作潜力,学习才会乐此不彼。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不断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力度,积极展现艺术素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刚.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2):217.

[2]冉冉.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探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66-68.

[3]张俊美.艺术素养在职校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3):48.

[4]哈斯巴根.探析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272.

[5]高媛.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艺术素养形成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116.

篇2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授课计划

综合素养全面是笔者学校确定的“3+4”本科贯通培养班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一项重要目标。综合素养包括文化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文明素养、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素养等诸多方面,艺术素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主要考量指标。

艺术素养是一种审美素质。它是通过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一切美的东西的认知和感受,来提高人们的内在审美能力。

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指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与审美能力,并使这种知识与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由内而外体现一个人的艺术气质。这种气质一旦养成,将会如影随形,伴随一生,使人终生受益。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入手,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明确这一目标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了艺馨话剧社,在对学生系统介绍话剧基本知识、中国话剧发展史,以及观摩了经典话剧后,排演了话剧《白毛女》《雷雨》《日出》等经典剧目;开设了世界名画欣赏、经典名曲欣赏两门选修课,精选了100幅世界名画、100首中外经典名曲作为授课内容,制订了详细的授课计划,在高一至高二4个学期为学生开设较为系统的名画、名曲欣赏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接受名画、名曲和话剧艺术熏陶的同时,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显著提升。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话剧社成立之初和刚刚开设选修课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和上课时出勤率较低。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除了采用电子白板、投影仪、多媒体等方式进行课堂授课外,还建立了微信群,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在群里布置预习和课后作业,在群里讨论课上讲授内容,并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热河书画院画家的作品展、热河民俗博物馆的展览,观看避暑山庄清宫音乐社的演出、承德大剧院音乐会演出、承德话剧团小剧场演出等,将课堂移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使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艺术熏陶。在每次观看展览和演出后,让学生写欣赏感受,然后放在群里让大家浏览,或是选出优秀者的文章在课上朗读,或者投稿给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站。此举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另一方面也向全校宣传了“3+4”话剧社和艺术选修课,带动全校学生亲近艺术、提高自身素养,并借助学生的社交圈,提高了“3+4”专业的知名度,取得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通过上述措施,到高二下学期,笔者任辅导教师的艺馨话剧社有成员32人、3个排演小组,达到了学校提出的活动有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场所的“三固定”要求,是“3+4”专业中4个二课、社团中活动最好、成员最稳定的社团。笔者任课的名画、名曲欣赏选修课,学生稳定在56人,因小班教室容纳不下,只好到大合班教室上课。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中,话剧社和名画名曲欣赏课均得到学生好评,优秀率为96%,居二课、社团和选修课之首。

三、多方引进资源,丰富授课内容

在开设名画名曲选修课和成立话剧社之前,笔者只在大学学习美学概论,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底子薄弱,开设选修课和辅导话剧社尚显吃力。为此,笔者重新拾起在大学学过的美学课程,在网上观看美术、音乐、话剧方面的基础课程讲座,研读中国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散步》。关于西方美学,拜读了傅雷大师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通过充电学习,自身的艺术素养有了很大提高,给学生授课时也有了底气。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授课内容,经学校批准,笔者还邀请承德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和美术系的教授来校给学生开设讲座,教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同学们讲授欣赏名画、名曲的方法,他们的讲座声情并茂,激情澎湃,还与讲座现场的学生互动,讲到精彩之处,场内掌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讲座效果超出了预期。此后,艺术选修课上座无虚席,再无逃课情况出现。因为学生已经意识到,艺术素养培养是对人终生有益的事情,而不翘课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也是个人综合素养提高的表现。

四、引导学生实践,切实提升素养

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2015年上半年期末,艺馨话剧社接受学校欢送毕业生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重新排演了话剧《白毛女》选段。此前话剧社活动时,虽然作为教学实践内容排练了此剧,但那只是练习,而要正式上台演出,就要对剧本精心修改,重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为给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笔者和剧组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反复观看网上演出视频,一遍又一遍地排练,但总觉得不尽如人意,又不知如何改进,排练遇到了瓶颈,难以突破。

面对困境,笔者向领导提出,聘请专业演员辅导,打破排练僵局。经多方努力,请来了承德市话剧团的副团长――一位有着四十多年演出经验的老演员给同学们辅导。专家观看学生的排练后,立即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并亲自示范,从一句台词、一个眼神开始进行纠正。经过20多个小时的精心辅导,同学们的演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他们登台演出的信心。经过认真排练和精心准备,在欢送2015届毕业生的文艺晚会上,艺馨话剧社排演的话剧《白毛女》选段成为当晚演出的亮点,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个话剧片段的上演,也改写了笔者学校文艺演出中从未有话剧演出的历史,在学校的文艺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该剧目又作为经典节目为省教育厅领导和技能节来校参观的家长演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排练和演出的艺术实践,既锻炼了学生、挖掘了学生的艺术潜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这种素养已经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话剧社成员和选修艺术欣赏课的学生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也成为学校和班级的文艺骨干,他们用自己内在的艺术素养,为学校和班级的文艺工作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艺术素养;策略;探究

美术教学实施阶段,需要注重加强初中生引导,注重其艺术素养方面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方面,应从实际着手,注重加强自身特色,教学理念力求实现创新。与此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美术教学氛围,力求促进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文化熏陶作用,能够热爱美术,艺术素养也能实现有效提升。

一、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培养的现状和意义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现阶段,教育逐渐推行大力改革。而对于初中教育,普遍受到广泛关注。初中美术不再被忽略,特别是目前普遍重视全面发展,艺术素养也应不断加强。美术教育只有实现有效开展,初中生的校园生活才能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初中生能够更加热爱艺术,美术技能得到不断提高。但是,对于实际初中美术教学实施阶段,普遍面临诸多方面问题。比方说,学生个性化难以实现发展,难以进行拓宽思维,创新难以贯彻落实等。部分学生来说,普遍难以真正充分适应教学。教学方式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意义

对于初中生学习美术,能够充分促进艺术创新,同时激发学生灵感。美术教学实施阶段,教师不应该进行过度讲授,学生应进行主动学习,美术知识才能得到真正掌握,美术兴趣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对于广大初中生,应从艺术知识方面做起,不断完善自我,力求实现良好美术鉴赏,技艺方面也能得到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热爱艺术,艺术美感也能得到充分体验。

二、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教学大纲合理编写

美术教学实施阶段,需要注重加强艺术素养培养,使学生艺术素养真正得以不断提高。基于此,需编制合理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初中教学实际需求。通过以往实践表明,只有力求实现教学大纲更加合理、更具针对性,编写工作才能更加到位,过于死板的问题才不会出现。基于此,需要从创新方面着手,注重充分发扬初中生的创造性。改变一味灌输式教学,学生美术学习才能更加灵活。编写内容方面,紧密联系目前教学内容,着力凸显美术学科的趣味性。对于教学大纲,需要充分避免过于盲目,应该具备相应针对性以及目的性。

(二)教学方法上独具自身特色

关于实际教学内容,需要注重课程开发建设,着力凸显自身传统和特色。教学应遵循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这样才能充分利于美术教学。与此同时,文化氛围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而应注重加强教学氛围的塑造,文化氛围只有保持良好,广大初中生才能充分感受艺术,在文化的熏陶作用下,艺术风格得以充分塑造,学生也能实现更加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知识得到充分掌握。除此之外,美术方面艺术活动也能起到良好作用,因而需要注重加强活动开展,鼓励广大初中生能够充分融入。

(三)培养模式方面,力求实现多元化

对于广大初中院校,情景式教学需大力推广,文化建设应落实到位。师资力量方面,也需要不断加强,设备质量力求先进。通过积极开展美术相关活动,学生能够得到实践,创造力不断提升。教师需注重内外结合,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得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仍然占据主导,但是仍需要注重课外活动,教学体系力求不断完善,力求实现通过美术知识深化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初中生的艺术素养。此外,网络技术需要合理运用,能够更加生动形象进行美术知识讲解,学生更加喜欢美术,知识也能得到有效储备,艺术素养方面,通过培养也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初中生美术修养方面,应力求不断加强

通过开展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美术修养得到不断丰富,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自身良好的艺术修养。通过锻炼学生美术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造,促进学生多多观察,艺术素养方面,同样能够得到不断提升。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充分体验艺术,艺术之美得以充分展现,学生艺术素养也能得到充分培养。

本文针对如何实现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初中生艺术素养展开一定探讨,同时阐述自身观点。现阶段,美术教学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实现良好美术教学,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得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素英.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我见[J].文理导航:下旬,2012(03).

篇4

艺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很多事实证明,以美启真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以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就像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一样,艺术教育并非局限于几门艺术类的课程,它是融合了相关人文艺术的精华,在融通的基础上,打通不同专业的壁垒,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其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学艺术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支撑甚至高于普通类高校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一类专门教育,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势必需要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面对各方压力,除了必备的职业能力外,全面的综合素质、广泛的知识面和各种技能的掌握都是提升竞争力的祛码,而这一切的培养,都需要基本的艺术素养作为土壤,在此基础_上才能更好的开花结果。因此,如何就这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艺术t养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军要性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所以应当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对所有学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欣赏与创造,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同时它又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另一方面,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激发艺术设计类李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而创新性是设计师生存的根本,因此,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其在学科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另外,艺术修养所特有的对心灵的松弛作用和自由感,可以适当消除学生在学习研究中过度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艺术素养决定了人最基本的审美观,因此这部分的学习是最长期也是最无形的,也正是这样,往往很容易被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忽略,但它却恰恰是所有学习的根本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艺术创作者最终能否成为“高手”的关键。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议。

二、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索养教育的现状及耳因分析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素养教育还只停留在对整个学生群体的研究,没有深入到艺术设计类学生这一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的成果也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体系。

而在所有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中,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特殊性,对这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当单独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的情况

近年来,虽然艺术教育的呼声很高,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小学实行的仍是应试教育,多数高中毕业生虽然能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高校,但艺术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人达不到合格的大学新生应有的标准。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潜能挖掘和锻炼不够,亦造成了校园文化生活的单调;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许多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先天不足,于是纷纷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基础理论和相关鉴赏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成果并不显著,忽视、轻视高校人文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养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器材、经费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等,给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制约着大学生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缺失

_离职跳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除了具有上述大学生群体艺术素养缺失情况的共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事后与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了沟通,发现反映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教育中普遍存在。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调查对象为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一、二年级学生,专业覆盖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五个专业六个方向,学生年龄段在18一21岁。

调查涉及艺术素养调查、人文精神调查、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态度等三个方面。之所以选择如此多的调查内容,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能有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比较严重。

1.生源素质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生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转而学习绘画,最后通过专业考试,进入艺术类专业学习,这批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或者专业水平都比较薄弱。第二类是“画画生”。入校前,他们只重视绘画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本身就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很差,艺术素养也无从谈起。

生源素质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大大增加。

2.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问题,一是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这种以中职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沿袭而来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已不再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它与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态势不相符。

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较好于其他专业,因此,有些教师与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就能找到工作,致使他们对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缺乏进取心,对艺术品味、格调的需求也一知半解。

二是重课堂轻课外。主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要求、没有系统、没有针对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为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过多地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并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其中就有忽视艺术素养教育的倾向,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较为明显。

3.学校自身师资素质欠缺

通过对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近20名教师艺术素养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的艺术素质同样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定位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理论知识认识不够,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从课程体系的结构来看,许多学校仍然摆脱不了其他层次院校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课程的内容设置显得相对陈旧或者大而空,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商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t养培养的几种模式新探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培养不能完全遵循其他高校一贯的理论经验,更不能盲目照搬其他专业学科学生培养的模式,而是应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提出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新的培养模式,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实施而定。

(一)课程融入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科学地增设有关艺术素养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开设《设计概论》、《美学》、《艺术考查》、《风景写生》等提高艺术修养的课程。

另外可根据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中增加或更新必要的艺术素养教育内容,如在《设计概论》中增加现代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方式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内外结合

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兼顾艺术学科的自由发挥、一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一业余的柔性教育体系建设,使艺术教育能够刚柔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全面发展提高。

(三)学校情景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方法,一增加设备、人力等的投入。加强宣传工作,组织形式,多样的与艺术素养相关的各类活动,并且定期做好检一查督促。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火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将各种知识内化为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艺术类相关专业的支林做好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后备工作,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学习环境。

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我们搞好“回炉”教肯的最终目的。可能当前的艺术类学生仅仅是为了就业找出路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但是通过几年学校的培养,潜移默化,一定会渐渐地的爱上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将来的前途不可估量。

一综合以上分析,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艺术素养培养是极其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对目前这类学生的自身状况,我们看到对其进行艺术素养培养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一些新的理论模式的一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来检验,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的。

首先,从大方向上,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从小的方面看,我们应该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小处,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改变那种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发展的人”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原则为要求,从整体上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三,加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感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艺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青年教师步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受重业务知识、轻人文精神的影响,对艺术素养要求不高。其次有的教师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直接由普通高校来高职院校任教,人生阅历、社会经验缺乏,对外界环境没有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加之不能自觉地对自己加以艺术素养方面的充实、提高和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很难融入艺术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其加深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从自身提高做起,进而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养。

最后,相关部门要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一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总体水平,艺术设计类学生升学考试,要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从小就意识到这类知识和素质的重要性。

二要建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一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此方面的学习进展,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培养;二来可以以此方法引起学生对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视,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人文素养 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文素养的概述出发,分析了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养概述

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的一个概念,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内容,其不仅仅是指人文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是侧重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发展。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这种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实现个性完善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通过人文素养教育既可以普及艺术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还可以在认识人文美、自然美的同时,认识社会、了解自然和历史,从而开发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突破传统高教的模式、强化职业意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情况,许多学校把专业性和实用性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把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轻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走过场,甚至于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还进行其它的实验教学活动。另外,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式上,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也不像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突出的体现在在学生人文艺术团体的设立、学生人文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人文氛围的形成等等方面的内容上。由此,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化,不利于高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进而使他们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影响了高职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一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路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现阶段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应有之义。

三、当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方式探讨

1.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完善人文素养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课程是培养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一套适合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得以完善,对授课教师的素质和授课形式都要进行具体的要求,不仅要达到教授人文学科的具体知识的目的,而且还要根据学生大多是非专业的入门者这一客观情况,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具备。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

2.要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的多样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应当鼓励组织学生设立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文艺术团体和人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能力的机会,比如说成立乐队、舞蹈队、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举办文艺演出、歌咏比赛、书画展和摄影大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送文艺到农村等等。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能力,学会在人文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调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氛围

学校良好的人文培养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应当通过举办一些人文公开讲座、放映一些经典影片、邀请专家和艺术名流来校讲学,参观各种人文艺术展览,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方式,使学生多多接触一些人文艺术的教育机会。同时,学校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网站等媒体形式,对一些文娱活动、国际国内艺术发展形势、正在进行的艺术界比赛等等内容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组织的一些艺术活动也应当及时地予以报道,从而在全校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氛围。

综上所述,深入地探讨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适时地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应当结合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篇6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一、幼儿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影响了幼儿以后的发展[2]。

(一)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根据幼儿园发展指南的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但是从实际艺术教学情况来看,没有从幼儿身心的特点出发制定针对性的艺术教学计划,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不符合的问题出现。艺术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幼儿缺乏艺术学习的兴趣,对以后艺术教育产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

在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会让幼儿被动接受,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导致幼儿只能复制教师的动作,不能真正体会艺术活动的内涵。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主体作用,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提升现有教学的效率,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3]。

(三)忽视幼儿的自我表现

进入到幼儿园以后,幼儿有了一定的自我表现意识,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感知和认识周围世界。教师要不断开发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但是有的教师没有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略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求,把教学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让幼儿进行机械地模仿和学习,这对幼儿的艺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忽视幼儿艺术精神的培养

幼儿艺术教育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但是一些幼儿教师依然沿用原有的教育方式,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单一的灌输,很难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教学效果不理想[4]。

二、做好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

为了做好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艺术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

(一)更新现有幼儿艺术教育理念

幼儿教师要不断总结艺术教育的特点,改变以往机械训练的方式,提升教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把传统的技术训练转为成艺术素养培养,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在艺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审美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让幼儿能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比如通过美术欣赏课程,让幼儿动手绘画,提升幼儿绘画的能力。在具体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美术绘画的色彩、线条以及方法,然后再通过实物让幼儿通过真实的感受,描绘自己心中的作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丰富想象力。另外,教师要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让幼儿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幼儿艺术课堂教学中,幼儿唱歌音调不准、绘画内容幼稚、跳舞跟不上节奏等,但是他们乐在其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幼儿的不同差异和天性,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盲目按照专业的标准进行教学。教师不仅要丰富幼儿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幼儿的人文精神,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第一,选择具有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形式。教师重视幼儿整体艺术水平的特点,尤其要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在具体艺术活动组织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关于“爱”的歌唱活动,进一步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和形式。第二,优化现有幼儿艺术教育资源。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现有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不同的艺术教育主题,可以把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整合到一个教学内容中,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理解艺术教学的内容,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根据最新的幼儿园课改要求,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创先艺术教育内容,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第一,教师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让幼儿更加乐于接受艺术教学内容。第二,在艺术教育内容上,教师要增强艺术教育的开放性,为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提供空间。第三,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儿童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幼儿的信心,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开展幼儿艺术教育,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尊重幼儿个性差异,并且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鼓励。教师不能只是让幼儿记忆艺术教学内容,需要对幼儿每一阶段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评价,帮助幼儿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饼干进行作品的创作,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吃掉或者掰掉多余的部分,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又能提升实际教学的效果[5]。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师资队伍;普通高校;以人为本

一、前言

艺术素养是具备与艺术相关的知识水平以及表现艺术的综合水平和能力,随着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在时间中逐步成熟,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表现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因此艺术素养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目前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声乐教育以培养掌握音乐理论和具备基本音乐表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声乐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006年秋季,我国开始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现状、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仍不尽人意,学校对声乐等艺术课程的忽视、学生的茫然都导致了艺术教育课不能在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就我国当下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艺术素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具体措施。

二、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

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发展历史较长,但是受重视却是今年来的事情,1998年到2006年间,教育部下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则》、《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要求各高校高度重视高校的艺术教育,努力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相应提高了,但应试教育的教学环境下,学校和学生对艺术教育都显得有心无力,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之于考试科目要低得多,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在大学之前,有5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艺术培训,在喜欢音乐的同学中,只有2.6%的同学能识谱,能熟练运用乐器的只有0.2%。进入大学校园后,学校仍不能为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艺术课程设置得较为单一,艺术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接触艺术的范围较狭隘,26%的同学在一年之中只能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49%在大学期间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艺术活动。学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主要措施,而调查现实,大学生对所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评价都较差,同时很多同学自身也没有认识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在艺术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艺术素养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从长远看,大学生艺术素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下大众文化的盛行为草根明星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艺术总是迁就大众,这使得艺术毫无自己的原则,逐渐变得低俗,抛弃了提高大众艺术欣赏力的使命,而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学生的知识

艺术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建筑、戏剧、舞蹈、电影和曲艺等,是社会生活反应于大脑的产物,优秀的艺术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的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反映、批判社会、教育、鼓舞人们的作用。因此艺术教育不仅只为了娱乐,通过艺术教育,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传统教育只注重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知识,学生只能在课堂获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类知识,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较为机械、学习内容较为狭窄、学习独立性较差。新课程观认为“声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一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通过声乐等艺术教育,教师和学生一同体验,学生不仅能从传统课堂获得所需知识,还能在艺术课堂轻松获得除传统课堂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鉴赏能力即是指对外界事物欣赏评价的能力,包括对对象的美丑识别,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深刻理解,并能根据自己认识给予恰当的独到的审美评价。“感受与鉴赏”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声乐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教育在教育层面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两个方面。在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相较于系数创造更普遍,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创造会加深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即是人在活动中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接触的社会范围较中学时代要广很多,对社会也充满了好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艺术课程的开设促使学生去发现兴趣相投的朋友,与之相互激励。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各种艺术类课程,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审美品格,拓展学生的思维。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大脑相应区域的开发,这种不同脑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提高打下了基础,促进学生健全思维的形成。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张宝生(1962―),男,山东莱阳人,深圳艺术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艺术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应对艺术教育

文化对于艺术、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讨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应被人为漠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无疑,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重“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模仿者。犹如“工匠”成为“工程师”的难度一样,让这些文化素养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困难的。也许,我们不能期盼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具备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潜能的要求并不为过。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文”现象,使“文”与“技”的关系达到一种优化的结合。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对“技”和“文”应制定同样严格的标准。通过提升文化素质达到提升艺术技能的目的,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项关涉长期目标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既包括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也主要指的是人文综合素质。从表面上看,人文素质与各种艺术技能、技巧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人文素质对艺术的支持、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是隐性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艺术教育远离人文,必然导致品味的降低,更会成为无源之水。”①由这一论述可知,艺术的进步绝非简单的某项技能、技术、技艺的创新,更是注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深邃的人文精神。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例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之所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家将对生活的各种感悟注入到音乐中,其艺术感染力、感召力,必然是艺术家思想升华的表现,而绝不仅仅是技术、技巧所能够替代的。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技”轻“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过程中的“偏科”、“瘸腿”现象,而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则不难发现,重“技”轻“文”背离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严重脱节,“技”与“文”难成比例。人的全面发展是倡导的人生理想,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读。针对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各种教育、教学内容,至少不应是单一的、人文内容匮乏的课程。

二、艺术教育活动中文化教育应占的比重

有人曾倡议艺术家“德艺双馨”。而名副其实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一不具备高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也正是高深的人文与文化素养,使技艺在艺术家那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衬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折射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他们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文化修养的结果;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同样丰富多彩。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家的成长绝非简单地依赖某一领域内艺术技能的训练,而仰仗于他们对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积累。和许多专业学科一样,艺术更需要理解和表现。这种理解和表现最终并不取决于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终极制约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对灵魂的表现,对某种精神的塑造,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则肯定取决于文化素养。关于这一点,看一下当代中国名目繁多的、瞬间即逝的各种“星”与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便不难理解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理论界早已有人批评艺术领域某些人浮夸与浮躁,抨击功利主义对艺术的侵蚀,指责某些人缺乏艺术操守等。其实,这也是在以事实告诉人们,文化积累的浅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导致对艺术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论述艺术的德育功能。但艺术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必须建构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属于充分条件,也属于必要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科学都离不开创新和创造能力,而艺术追求创新与创造,正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所在。我们认为,高等艺术教育所说能力实际上包含两个大内容:一是艺术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技巧层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属于深层次动力之源。当然,文化与艺术层面的能力都存在创新的要求,但无数事实证明,艺术层面的创新源泉来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则,创新无从谈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艺术课程的综合应该是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而且它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精通某一门艺术技法的学生,而是遵照人的艺术能力形成规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和能力的人。”②

艺术和人文知识、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在学科属性上看是一致的:“艺术就其在人类知识谱系意义上的归属而论,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艺术教育则应该主要属于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当然,这里必须明白,高等艺术教育与那种师徒传习的单纯技艺培养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③此外,艺术素养的高低与文化素养高低之间的关系,还是艺术及其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艺术是文化的精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④艺术的归属、艺术的文化属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诫教育者,高等艺术教育须臾不可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三、正确认识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有鉴于时下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轻“文”,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有人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结构,以“综合化”为主体,开设、增设跨专业课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窄,也是导致重“技”轻“文”的客观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说来,如何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强调艺术水平诚然没有不妥,但更应该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比较倾向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综合化”,首先应改变目前重“技”轻“文”的专业课程设置;其次,我们所说的“综合化”并非“大杂烩”,而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性的“综合化”。为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开设非艺术专业课程,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德国,一些艺术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而美国,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材料学、心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差不多包罗万象。国外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他山之石”,会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应为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属于“舶来品”,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深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研习艺术的帮助很难“一言以蔽之”。正如前面提到的,没有必要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结合中国国情,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类课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种文化又有何现实价值呢?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的销蚀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籍乐章等对艺术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扩充文史知识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构成,进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注释:

①何晓威.艺术教育人文性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2005,(4).

②芦苇.解读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篇9

1历史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与方向

所谓历史素养,不仅包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还包括一种全面、客观、准确的历史观,以及从科学历史观出发所看待事物的意识。以往的文化艺术类专业学习,往往仅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单一以专业素质水平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正果。而缺乏了历史素养培养这一关键性环节,则无法令学生在历史的立体维度中探寻艺术的国度,自然难以收获更加深入的文化艺术认知体验。对文化艺术学院学生开展历史素养教育,就是在引导他们建立起科学历史观,将所学的专业艺术文化知识与历史时空关联起来,打破狭隘视野的束缚,在纵向、横向交织的历史空间中窥探文化艺术的内涵。培养文化艺术类学生历史素养的大致方向,就是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人文历史学习,将历史意识融入到教学对象的文化艺术学习流程中,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

2文化艺术学习与历史素养培养的不可分割性

事实上,文化艺术类专业学习与历史素养培训是一个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体系。文化艺术专业学习是对历史文化成果的一种延续,可以对具体阶段的历史进行微观、放大分析,有助于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反过来说,历史素养学习也可以正向作用于文化艺术类学习,令知识积淀与技巧训练中融汇了历史文化知识的厚度,赋予学生们一份更为全面、开放的历史文化视角。这无疑会加深学生们对专业领域的情感认知程度,从而更为积极地投入到文化艺术专业学习的征程中。所以说,这两类学习之间有着一脉相连的“脐带”关系,应当双管齐下、共同在文学艺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发挥作用。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将有助于文化艺术学院教育工作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流程,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发扬出历史素养教育的深刻教育职能。

3具体培养途径分析

如何对文化艺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历史素养培养、在现实教学环境中找寻到切实可行的践行路径?这是当前必须要予以解决的课题。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因素与教学对象特点,本文尝试着提出了以下几点培养途径,以期取得成效。

其一,增设历史文化课程,在文化艺术专业学习中添入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们在历史视角下观察文化艺术。以往内容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予以创新,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内容中增添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凸显文化艺术的时代感。每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艺术都有着不同的表征,是区分各种文化流派、艺术类别的重要标志。时代赋予文化艺术不同的、递进的面貌,这种时代的流动造就了文化艺术的长河。可以说,文化艺术与历史的结合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学院可考虑开设专门的历史文化课程,向学生们介绍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成果,并带领他们了解文化艺术的时代性、加深自身的历史素养。在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时,教师也需要恰当融入历史类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专业教学的枯燥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构建亲切可感的历史文化情境,建立互动型的师生沟通互动格局。任何的现代教育课堂都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寻求多样化的教学实现路径。同样的,文学艺术学院的历史素养教育也需要在形式缤纷的教学途径中予以实现。为规避历史知识的平面化、距离感,教师应尝试构建一种历史文化情境,让学生们在可感知的氛围中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知识。例如可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力量,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丰富载体来打造一个视听俱有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师还可以组织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如鼓励学生们搜集相关历史轶闻趣事,然后在下节课程开始前举行交流会,共同分享这些历史史料。此举可以彰显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自主性、参与性。

篇10

关键词:文化素养;声乐演唱;艺术表现

在当今音乐人才辈出的社会,要想脱颖而出、做一名优秀的歌唱艺术家,就需要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对一个成功的声乐演唱学习者而言,良好的天赋是其走向艺术圣殿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音乐梦想,必须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如演唱者必须重视除音乐之外其他素质的培养。很多世界级音乐艺术家,之所以能在音乐艺术领域中获得巨大成就,与他们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密不可分关系。因此,一个演唱者必须寻找到提高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声乐演唱与文化素养

(一)声乐演唱与文化素养的相关问题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一般来讲,人的素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一个人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相同的素养。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将所学知识完全融会贯通,并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才能称得上是有素养的人。声乐演唱艺术是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领会音乐的精髓,必须先获取一定的文化知识,只有将二者融汇贯通,才能让人们发现自我,清晰地认识人类社会,欣赏、接受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因此,声乐演唱者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一方面应重视专业训练;另一方面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实力,丰富文化内涵,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二)在声乐演唱中提高文化素养的意义

声乐是指用人声表现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可以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但具体到实践中会发现,让一个人的声音变得动听很容易,但要想真正打动人心却十分困难。许多歌唱者总是盲目地相信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自身内涵,唱出的歌曲总是十分空洞。所以,演唱者要想获得艺术上的突破,绝不能仅仅依赖先天条件,必须注重对其他方面的培养,认真领会歌曲的风格和情感,以及舞台表现形式等。音乐艺术发展到现阶段,教学方式已经与传统方式大为不同。在过去,教师大多采用口耳相传或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偏重于乐曲曲调的传授,对演唱者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如中国各个地域、民族口口相传的民谣、东北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等,大部分由人们代代相传,没有书面体现形式。人们在演唱时也大多是发自内心而唱,并不懂得音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这种传统,人们开始注重对演唱者各方面素质的考评。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也加入了“文化艺术知识考核”这一环节。

二、文化素养在声乐演唱中的表现与作用

(一)在歌曲创作背景与歌词理解中的表现与作用

由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等因素,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因此,演唱者的文化素质越高,阅历越丰富,对歌曲的掌握越到位,才能以最为准确、合适的方式演绎作品。作者之所以会创作歌曲,必定有想要表达的、独特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因此,演唱者在看到一首曲子时,不应该急于演唱,而是要沉下心来,仔细了解歌曲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创作初衷。如果演唱者不注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仅靠个人片面的理解去诠释歌曲,那么表达出的效果可能与原作品相差甚远,甚至会完全曲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能否提升文化素养,能否深刻地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歌词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唱效果的成功与否。歌曲是一种极其精练的艺术表达形式,所以歌曲的歌词往往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演唱者如果想淋漓尽致地展现歌曲的艺术魅力,就必须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详尽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歌曲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创作初衷,掌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思想内容,才能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作品的内涵、情感和意境。倘若演唱者并不具备相关知识,那么在面对一些经典名曲时,就可能无法理解其内容,更谈不上精确地进行演绎与表达。总之,只有正确理解原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主题以及时代意义,才可以准确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在音乐作品风格把握中的表现与作用

音乐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变幻无穷。因此,演唱者除了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外,还必须掌握风格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属于各个民族的独特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特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演唱者,应当对世界各个地区间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精确地把握歌曲风格。首先,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下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现代翻译家傅雷曾经说:“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来自于他的直觉,直觉产生于天赋,以及后天习得的传统,虽然它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面对的,毕竟是来自他国的事物,所以除开直觉,还必须借助其他方面的知识来做出更为详尽的诠释。”东西方文化存在极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同样影响着音乐艺术。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含蓄,采用“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韵律优美而典雅;而西方音乐则注重艺术表达上的迫切真实,多用大小声调、和弦。因此,若想同时掌握好两种不同歌曲的唱法,演唱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才能把握这之间的差异,对歌唱作品进行精确的演绎。其次,对不同民族与地域音乐风格的把握。我国是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宽广的土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语言也有很大的不同,创作出的歌曲更是风格万千。作为声乐演唱者,只有对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用心了解,才能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演绎。为了让各民族间更好地相互了解、融合,我国贯彻实行普通话教育。但在演唱艺术方面,却不能把所有的歌曲都用普通话进行演唱,否则就会失去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陕北的信天游,在歌词中就有许多当地人的习惯用语。如果演唱者用普通话进行演唱,就不能获得很好的演唱效果。笔者认为,富有特色的语言是表现歌曲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译音演唱与原文演唱也存在着极大差别。因此,作为演唱者,应当提高文化素养,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通过自身的艺术手法表现出属于各民族的独特感情。

三、提高演唱者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注重音乐学习中的文化氛围,拓宽阅读视野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天长日久、潜移默化的方式,最终能改变一个人的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应选择在极富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演唱者如果想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取得成就,就必须注重文化素质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多读和多记,尤其要对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音乐名家传记,以及音乐知识方面的书籍广泛涉猎,从而开阔视野,在面对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作品时,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会束手束脚。

(二)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任何学科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即便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学科,都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想要全面地认识、掌握、发展某一门学科,有时也需要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声乐学习亦是如此,只有演唱者掌握了充足的学科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声乐作品的再创造,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第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人类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这是提高演唱者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贯穿整个声乐学习的始终。如果一个演唱者,根本无法理解其他国家音乐艺术作品的含义,只是进行最简单的拼读和吟唱,那么唱出的歌声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也就不能触及听众的心灵。另外,演唱者在学习之余,应掌握一两门外语,即便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至少要了解演唱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并清楚每句话的语气,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第二,注重在演唱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在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和文化素养后,演唱者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学习成果。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当用心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并通过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意境,从而扩展文化视野,积累文化经验。

四、结语

歌唱艺术是音乐艺术中最亲切、最具感染力的音乐表演形式,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演唱者在歌唱时,不应只注重声乐技巧,还要对于作品的风格、情感等进行了解。因此,要想声情并茂地表现一首音乐作品,与演唱者的文化素养息息相关。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演唱者只有理解把握好作品的音乐风格、创作背景、歌词和情感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才能演绎出一部优秀的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于宪淼.歌剧《伤逝》中悲剧人物子君的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张芦菲.谈歌唱者的修养[J].大舞台,2010(3).

[3]李进.时代的声音,音乐的烙印——记“80后”一代的音乐品读[J].科技信息,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