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自考生现状;心理状态;管理对策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于1981年,他是一种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具有开放性、学制灵活、花费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时间自由、学习者不受年龄限制等特点,具有其它形式的高等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受到社会各界考生的欢迎。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总体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自学考试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自考助学机构,招收全日制自考生,这不仅充分贯彻了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精神,而且使高校现有资源得到更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更使得自考生有机会感受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考生的成长。但由于自考生在生源结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上均有别于普通大学生,而且一些学校在自考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管理人员配置紧张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全日制自考教育的发展。

一、自考生特点

随着自考的发展,自考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高校招生比例的扩大,读自考的学生以中专生、职高生和普通高中里成绩较差的那些学生为主,甚至是高中还没毕业或者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到学校的社会人员。所以现在自考生有以下现状和特点。

(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经受过高考和社会的洗礼之后,部分自考生在开学的时候想来学知识拿文凭,掌握一技之长,但也有部分学生是被父母逼着来感受大学气氛的,不是出于自愿,根本没有多少心思放在学习上。

(二)学生大多为9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深受家长溺爱

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要求,没有成才目标,不求上进。

(三)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自我学习能力较弱

由于自考的广泛性,宽进严出,没有入学考试,如今的自考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中专、职校生。我国现在的中专生职校生还不能直接升高职,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中专生,职校生考高职比例不是很大,所以这些学生只能选择自考。而中专职校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2)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中有的是高考失利,但更多的是基础较差者。还有部分为高考上线而志愿没有填报好不得不选择自考的学生;(3)中专、职高、普高还没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基础更差;(4)社会人员,由于工作之后感觉并不如意,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充电的社会人员,这些学生的基础一般来讲也不好。

(四)学生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

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家里条件较好,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只在物质与金钱上一味的满足;(2)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在复杂的环境中缺乏关心和教育;(3)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这类的学生一般比较刻苦,但缺乏灵活与主动创新。

(五)心理较为复杂

由于生源的复杂性,自考生的心理也比较复杂,其中很大一批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学习行事不够自信。由于高考的失利或是社会的歧视,他们选择了自考。但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他们不能享受到普通高校的资源,很多时候不能普通大学生的待遇。

相关研究表明,自考生过于自卑是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87.1%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而 67.6%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相异的待遇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可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

(1)不平等待遇让学生心理失衡

全日制自考生平时学习生活在大学校园之中,他们希望融入到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也是自考助学这种办学形式的初衷所在。同时,他们也希望获得学校对他们身份的认同。但很多学校在自考生使用图书馆、语音室、计算机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么收取额外的费用,要么限制使用时间。这种在公用设施使用待遇上的双重标准极易导致自考生的心理失衡,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校园的真正主人,他们还游离在大学校园之外。这对他们原本就脆弱敏感的心理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2)社会偏见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社会对于自考生的偏见主要表现为对自考学历和自考生能力的认同度不高。这种偏见源于我国曾经沿袭了数百年的科举制度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一卷定终身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自考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与普通大学生要求相类似的考核,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却往往被一次高考的失败所掩盖、被社会所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社会相应程度的认同,这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招收自考毕业生,高校在研究生录取中对自考学生的不平等待遇,这些方面都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目前自考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发展和国家赋予的教育使命出发,不断吸收各种层次的学员统一组织参加自学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是时展的必然。可是高职院校本身更多的是由市场来经营运作,不完全靠政府来扶持,尤其是民办高职,在更多的时候招收自考生只是为了生存,并没有上升到国家教育事业的高度。而且由于社会上部分人对自考生的偏见,也造成了对他们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公正待遇,甚至于歧视。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规范

负责自考生管理工作的专职教师,主要是由高校的老师兼职或是由无编制的招聘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因本身具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的管理处于分身无术的状态,这可能会导致对学生心理动态掌握不够及时、管理工作不到位;而招聘教师的人员流动性大,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了解没有一个持续性,同时还存在文化道德等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此外,自考学生只需通过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即可拿到毕业证书,而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主要针对普通大学生,对于自考学生约束力不强。

(二)教学与考核的脱节

教学与考核的脱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作为助学单位,只是提供课程内容的传授,教学环境的配置,而考核则由国家通过自学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就容易引起片面追求通过率而忽视素质教育的情况出现。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自考生与学校处于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也制约了管理工作。

(三)收费与待遇的不对等

由于自考助学这一办学方式是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各项开支都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国家没有任何形式的补贴。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所需要交纳的费用更多,但在公共设施的使用上却受到更多的限制。比如自考生使用机房、语音室的机会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而自考生使用学校的图书馆需要缴纳额外费用;并且在缴纳同样住宿费用的情况下,自考生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差。

三、全日制自考生的对策研究

普通高校开展助学的目的作用就是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增进自考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环境和管理优势,保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和水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功能和学校的指导作用

在全日制自考生招生过程中,学校与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学校纷纷以降低学费来吸引更多的生源,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考察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对各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以保证助学单位各项条件的完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一些细节问题加强政策指导,例如部分高校为了追求英语四、六级或专业八级的通过率,对全日制自考生报考有严格的限制性规定,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助学高校及时协调,采取相应灵活的政策,尽量给自考生的报考提供便利条件。助学单位本身也应加强招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提高班主任及辅导教师的管理水平

自考助学单位一般都会配备有专职班主任或辅导教师,来负责全日制自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的生源组成更为复杂,自学考试的学习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负责自考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自考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要求辅导员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学生中的个别事件,起到学校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助学单位要合理安排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活动,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考前及考后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缓解自考生的压力,增强自考生的自信心,辅导员可以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适时组织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校园团体的辅作用

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团体以及社团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积极参与校园团体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新生军训、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拓宽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因材施教,分层管理

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再优化课程的基础上,激发学习成绩较好的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对于自律性较差的部分同学,要严格考试考勤制度,建立好监督和激励机制努力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积极引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上是本人对自考生现状特点的分析和如何带好自考生的思考,自考生在心理上处于迅速变化的时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自己和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但又非常敏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但是如果合理利用自考生这一年龄段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张顺涛(1979-),男,湖北武汉人,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朱志媛(1965-),女,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编审。(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01-02

由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教育部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此,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如何搞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也成为教育界及社会关心和热议的焦点。

一、高等教育质量内涵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中外学界始终存有较大争议。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相对于产品质量来说更为复杂。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变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像产品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明确,这给描述和界定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一定困难。

目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适质量观

内适性质量观是一种精英质量观,它强调的是遵循高等教育自身规律和学术标准。

2.价值增值质量观

学生在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进入高校之前相比变化越大,价值增值就越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它是一种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

3.目的适切性质量观

它认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规范应该是当初所设定的相应行为的目的,包括“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内适质量”,即指高等教育应有其内在的质量需求,遵循其内在规律。“外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个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的适切性质量观即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质量的评价标准,不能够用同一规范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该质量观源自产业范畴。

以上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分别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增值角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进行了概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不论哪种质量观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质量观,因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兼顾政府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价值的需求,高校的学术独立性和自主办学诉求,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每个时期的质量都有自己的定义和内涵,质量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即具有时代烙印。目前主要从高等教育功能及需求主体等多方面来丰富“质量”的内涵。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高等教育评估的关注源于世纪之交大规模的扩招引发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质疑,为了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启动了五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出金字塔,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高等教育评价中,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合作,而政府、院校、社会各界及学生和家长对高教质量的需求各有侧重,因此要谋求构建多元整合的标准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

1.评价主体呈多样性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和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育质量不再是高等教育内部问题,而越来越多地被政府、社会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利益群体关注。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不尽相同,不同主体从政治、学术、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等不同视角审视高等教育质量。政府要求高等教育质量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或用人单位主要抱着适应性质量观,强调大学的服务职能,即大学所培养人才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要求学术自由和办学自,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性。学生和家长要求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和求职谋生需要,同时有很好的投入和收益性价比。可见,评价主体呈多元化趋势。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标准是评价的基准或尺度,它使同类产品或服务具有可比性,能给质量一定的标识和准则。没有标准的质量是无法监测、评价、比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关键问题,是评价制度的核心,不同的标准体系反映了不同的质量观。

篇3

(1)高等教育对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论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可变性,且通过连续修缮得到提高的。因此一个学生日后的成功离不开多元化的智力效果,而我国大学培养目标往往只注重学生智力开发,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学校安排。殊不知这是对学生的创造力的极大的抹杀。

(2)高等教育考试功能的缺失

与国外高校“宽进严出”风格不同的是我国的高校奉行“严进宽出”的政策。随着我国的高考招生人数不断扩大,造成整个大环境下高校学生专业素质的缩水。考试是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教学质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教学管理部门寄希望于通过考试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评价、轻导向”的认识误区,教师只注重刚性的评价成绩,把考试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由于我国高校学习、考试环境的宽松,出现学生大学四年几乎不上课,找人代考,也照样能毕业的现象。

(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上,存在着很多不匹配之处。学校教育采取的手段是用高强度的机械式记忆任务来培养高分学生,教育单位很容易陷入“飞行员误区”。一个人的成功,并非必需很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的情商、动手能力;而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恰恰是人才的情商,动手能力而并非学习成绩。情商高的人才特点是守时、耐心、专注、责任感、事业心、写作能力、服从意识等等。教育的作用与其说是训练劳动者,不如说是提高他们的情商,让他们成为可以被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以上几点反映出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也显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教育的盲目性。

2、构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1)教育模式的革新

有研究表明,个别高校在全年的学校高层会议中,领导层全年未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督导。这势必降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之相反,对于高校的领导而言,他们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教育教学中,将关注的视角聚集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以课堂促科研,以科研助课堂,定期召开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及时发现问题焦点,推出解决方案。应行程严格制度规定教授必须对本科教育教学负责,例如,规定教授的职称评聘必须以为本科生授课为依据,优秀者为低年级学生授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知。教师方面,教学教法必须革新,倡导小班化教学,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独立思考。在互动教学法中,强化师生交流,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将本科教学视为重要项目,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和高校层面大力推进,形成多维立体本科教育监管体系。加大力度规划指导各层级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巩固教育基地,增加本科阶段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2)创建卓越人才特殊培养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高精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的长期努力。卓越人才培养必须有其独特的上升途径,高等教育的重点之一应放在对绩优生的培养和选拔上,逐步形成因材施教,组织专家教授小组共同探索与国际化相适应的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术精湛具备创新潜能的学生,施行专业导师制,开展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使其在科研和重大建设项目中,实现学术和应用的顺利过渡。

(3)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高水平的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例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性科研的系统实践。科技创新不可缺少卓越人才资源的连续涌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就意味着必须吸纳社会各项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积极共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校企联合的多点开花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目前“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已经实施。又如,卓越医生、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为核心的系列“卓越计划”,其意旨也在促进产学研互动,实现多部门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互利双赢。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不断深化协同育人模式,发挥学校和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自优势,促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协同培养,行程校企互惠互利,学生受益的战略联盟。

(4)改革教育体制,以学生为主体

近年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其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已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是实际情况与“学生主体”这一教育理念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大学里,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被管理对象,一进大学就被安排好的教育计划牵着鼻子走,还会受到诸多的规章制度和办学条件等的束缚。在高校的实际办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缺乏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这些严重的束缚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如何改革教育培养方式,改变教育培养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值得每一个大学校长进行深思。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应当实施学校自主办学,学校自主办学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要求,只有学校能够自愿的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规划的时候,学生才能摆脱规章制度的束缚,真正的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5)建立灵活的双向选择机制

据测算,“十二五”时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3.7亿人,2013年的新增毕业本科生人数为631万。如此众多的劳动力进入到各个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还不发达,社会所能容纳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所有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异常火爆。由于众多人数去竞争一个或几个工作岗位,造成用单位人在选择人才时过分的看重人才的学历、证书等一目了然的指标,而对于人才本身的能力等则不甚了解,造成我国就业市场上很严重的“唯学历论”现象。随着时展,不同专业异军突起,形成较为繁荣的专业设置景象,但就高校的总体专业设置方面,仍旧存在着以高校为中心而非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专业设置指导思想。这如同闭门造车,高校的人才培养雷同于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而,学历的高低似乎成为社会舆论中对高等教育质量最为普遍的评价指标。减轻这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本身必须考虑专业设置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双向匹配,并且在对传统基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需要探索实践化,情境化。首先,对于新兴专业,不可以盲目设立,教育管理部门在进行严格考证后,才能进行适当设置。并需要对专业的建设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传统基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重实践,讲应用,淘汰落后理论,及时引进新鲜案例和解决方案,促进知识的更新,确保培养人才的信息适时性。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还是基础专业的课程内容选择都必须参照社会的需求和企业需要,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与岗位匹配,提升高等教育的应用性。

(6)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优势;创新策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成人教育无论是在社会认可度,还是在发展动力上,都拥有以往无法比拟的优势。公共管理是一种公共组织的职能,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公共利益的实现都是以公共利益为志向,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是运用相关手段,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方式。为研究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笔者在对知识经济进行初步介绍之后,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知识经济下获得的发展优势分析,最终将落脚点放置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点上,试图为相关学者快速、准确地把握住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脉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在知识经济下,成人高等教育所获得的发展优势

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学习型经济。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全面到来,人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所处历史阶段以及发展前景的重要评判点。为了能够快速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利用终身学习的有利背景,在战略高度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最终为实现满足时展要求、满足人们需求与期盼的高质量教学做出不懈地努力与尝试。

1.知识经济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顾名思义,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以经济发展前提的面貌出现的,离开了“知识”,经济便无法被称之为“知识经济”,因此,必须重视知识、关注知识,作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教育便理所当然地被看做是保证知识经济能够顺利、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仅是知识经济内涵所要求的,更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所迫切需要的: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转型的攻坚阶段,有些人民群众对待政府权力,还存在至高无上的心理。法律制度的存在就被忽视了。尽管我国在不断完善相关行政体制,但组织成员在落后的行政意识的影响下,制度与规则就被个人决策给取代了,这样一来,制度与规则指导行为准则的作用就完全失去了,也就造成了公共管理失范的出现。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尤其是在教育系统中,成人高等教育被称之为“金字塔顶端”,其稳定发展有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也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机会。

2.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有了更加优质的发展土壤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商业办公,还是人们日常交往活动,都有了高度自动化的技术辅助,而获得更高的办事效率,劳动率的提升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能够从长期、琐碎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为获得更加理想的报酬以及实现人生价值,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成人高等教育能够全面展开的基本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再是主角,远程课堂、电视广播、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影像资料等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出现,为需求不同、时间不同的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选择机会。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时间与特点,选择最为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从而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从国家以及企业角度出发,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作为市场参与主体,这些具有雄厚财力资本的单位机构,更加乐意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拨款投资,这就从根本上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研究

1.面向市场,开拓思路,实现多元化发展

创新是当今时代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必须在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上进行积极地创新,使自身的教育理念,能够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同时可以更好地符合未来发展需求,要达到这样的发展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必须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有前瞻性的目光对办学宗旨、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具体来说,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工夫:

首先,必须将成人教育作为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率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于知识要求的日益突出,一次性的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时代的发展特点。为了能够确保教育人才能够从容地面对时代风云变幻,必须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不应当寄希望于“一劳永逸”式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公共管理的职业规则是依法行政,也是形成高质量的公共管理途径的前提。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是必由之道路,对公共服务方面以及社会管理都有促进作用。

其次,必须在教育目标上,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模式,他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向社会直接输送人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受教教育者自身的技能、业务素质无可争议的成为教育的核心,然而在要求人全面发展的今天,劳动者更专业的信念以及价值观、做事方式都成为用人单位关心的核心,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综合素质,必须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核心。

最后,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方向。在当今最新的理论成果中,成人高等教育包括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以及普及教育三个阶段。截至目前来看,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入学率刚刚达到15%以上,属于大众教育阶段,随着人才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在新的时代下,我国高等人才教育还必将进一步向普及教育阶段过渡,广大教育者必须及时转变理念,为我国成人教育的稳步推进做出有益的探索。

2.坚持“内修”的同时,创建系统的发展模式

首先,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节自身发展战略,真正将内涵发展模式落到实处。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直接服务社会的教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对社会经济状况实施调研,从而确定真正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切忌盲目、粗放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在进行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当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教学规模进行科学确定,切忌走“假、大、空”的发展模式,必须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主打专业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保证办学层次以及办学结构多样化的同时,真正实现科学化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招生人数,在师资力量不到位的情况下,最终自己砸了自己学校的招牌。

其次,必须根据市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现代人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越来越少的人会选择耗时、耗力的夜大、学校教育进行知识补充,针对这种情况,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推出适合大多数人群的网络教育、校企联合教育模式,让有需求的人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量更大,同时需求也更加迫切,成人高等教育在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需求普遍高涨的社会大环境下,必须通过树立起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人才的目的,适时地调整自身的办学理念,同时在主修“内功”的同时,应当根据现今时代的新情况,选择更加符合市场的发展模式,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开放大学服务社会教育的九大功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9).

篇5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科学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宽松,成人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是由于一方面,整个社会肌体处于解构再造,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亟需人才;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缺品,社会对学历文凭需求旺盛。而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重视内涵打造,追求质量和美誉度,社会效益良好。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成人高等教育江河日下,生源萎缩,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育品质和形象下滑,昔日头上耀眼的学历文凭光环黯淡,发展步履蹇涩,前景微茫,可谓望断天涯路也望不见自己的路。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破冰”,走出生存幽谷,谋求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下严峻的课题。

一、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的检视与反思

价值定位的缺失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陷入窘境的关节点和根本所在。“认识你自己”,这个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城遗址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千百年来雾一般地迷惑着人们困扰着人们!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也是:“认识你自己”。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一样,“认识自己”是关键。“认识自己”就是要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这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何种需求,即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二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何种需求。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不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成人教育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混沌暧昧,没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体系。首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够,实用性又不强,向上不能“顶天”,向下不能“立地”,既无高等学历文凭教育的悦人神韵,又无个性风采。主要表现为:1.就本、专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徘徊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领地,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依赖倾向:许多高校成人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单纯追求学历教育的误区,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理解为学历补偿教育,关注“学历”却忽略了“成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模式。由于对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味地“路径依赖”,造成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远逊色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就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来看,也表现出与社会需求的极大不适应。表现在学科点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也严重脱节。社会对成人教育研究生的需求结构是多样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需要学术型人才,广阔的成人教育实践领域更需要有大量的有实践经验和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而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相接壤;3.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技术技能性差,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学历文凭外,腹中羞涩,无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价值诉求“短视”化倾向严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仅止于大中型城市中那些或奔于生计、或忙于工作的“工作”人群,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仅止于“谋生”层面的满足职场生活需要的学历文凭教育,而那些退职人员(包括老年人群)、赋闲在家人群、以及职业人群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并未完全纳入其视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于陶冶志趣和性情、丰富精神生活、体现生命高级形态的“乐生”层面的雅闲教育视而不见。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人生命意义存在的不同侧面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丧失了“成人”性教育的本体功能,走上了片面追求学历的“唯工具化”的迷途。

综上所述,不认识自己,价值定位的缺失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浮游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界面,没有自我生长根基,没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一方面投入—产出质量差,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比较优势殆尽,致使生源几临荒竭,生存与发展岌岌可危。故此,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亟需反思、检视和重构。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需求导向,以服务和满足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要走出低谷,谋求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重新进行价值定位,以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从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要求做到:1.成人高等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以避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迥异,各有千秋。普通高等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的熔铸和夯实,以培养通用型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它不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厚度和深度,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和够用为原则,目的是培养学员在劳动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2.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仍以精英型为主,但也强调其对社会的适用性。要以素质为魂,能力为导向。成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应是既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应加大研究生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在专业研究方向上要拓宽,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开设,要尽量关涉一个研究领域,而不要仅仅关涉一个研究问题,以增强研究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各个研究方向应该开设的主干课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逐步开设齐全,改变那种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做法,以免造成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方面的知识缺陷而带来研究生毕业质量的降低和就业方面的困难;3.鉴于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性,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应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人才为主。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的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提高社会成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为终极价值诉求。成人高等教育不仅为成人个体提供生存之需的、有助于其职业能力提升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即职后职业岗位技术教育与培训,而且还应为成人个体提供慰藉心灵、拓展和提升心灵境界、使生命得到滋养和喜乐的“生命树”上的果子,即雅闲教育。据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于提升生活品位的生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应依循人本性原则,应以能给社会成人带来实惠,带来生命的喜乐为绳墨,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

三、科学设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

经过重新价值定位后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科学发展路径如下: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是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求失衡的客观要求。立足于服务于社会成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终极价值诉求,围绕服务社会成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要通过系统调查,实地考察,重点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手段、办学条件与方式等多个方面出发,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社会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吸引力。1.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应为“橄榄型”。上边是博士生人才、研究生人才和本科人才,下边是低学历人才,居于中间的是专科人才。中国社会目前稀缺的是居于中间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顶层的高学历“精英人才”和底层的低学历“第一线人才”则资源丰富。中间的专科层次人才应加大。成人高校专科人才培养应“阳光普照”,采取“宽进严出”、学生注册即可入学的办法,让所有想进入专科层次深造的求学者进入无障碍;2.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一是重点培养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探索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重点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性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要把办学定位进一步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转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和对接度,要努力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训新模式。

(二)拓展人才培养的办学形式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办学形式单一,学历化、正规化色彩浓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正规教育走向式微,但成人社区教育、成人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却日渐暗香浮动,魅力凸显。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时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教育理念已落座于开放办学的船舰上,但行动还独自摇曳在传统封闭办学的独木舟上,所以,当务之急,行动是关键!成人高校必须放开胸襟,走出学历教育、正规教育的幽谷,拓展人才培养的功能,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牵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联袂、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这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时代挑战,进行自我拯救的“破题”之策。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

市场是检验人才社会适应性的晴雨表和指示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为此,要求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1.建立学校与市场密集对话的互动机制。成立由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参加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指导委员会",作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对话的窗口和毕业生与市场需求链接的绿色通道,增强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2.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在区域内成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区域产教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中介机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于市场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机构的重组和再造

近年来,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视社会效益,抢生源、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造成“诸侯教育”。要本着自愿、互利和互惠的原则,以市场为纽带,对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系统进行重组再造,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设施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整合,全面盘活现有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以改变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肌能内耗、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降低的局面,实现“1+1>2”规模效应。目前,高校成教肌体的重组和再造是缓解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供求矛盾、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不足之痼疾的诚切呼唤,是成人教育在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严峻挑战之际、绝处逢生的“破冰”之举。

(五)实行“抛锚式专业定位制”

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现状,着力进行专业建设的深度改革,要透过光怪陆离的市场表象,对市场需求展开洞幽烛微的研究,找出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能与市场需求相接壤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可尝试采用“抛锚式专业定位制”。即学生入学前,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进学生,学生入学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基础课程教育训练后,学校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的预测,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抛锚”,即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确定,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有的放矢地分类教学,使培养的人才规格贴紧市场需求。

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学困境;市场营销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0-02

一、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成人高等教育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的,是电大、高职等成人高校的主要办学类别。其侧重“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与其他类别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市场营销学》课程以其广泛的知识性与普遍的应用性,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生们的重视。

在大多数成教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市场营销学》不仅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经济管理、会计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院校均只开设一个学期,各个院校根据具体专业的要求不同,安排的计划学时在36、51、54、64、72、90不等,其中以64与72课时为主。

二、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但是长久以来,囿于多方面原因,在大部分成人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并没有建立起一套专门适用于成教的量身定制的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除了要共同面对理念相对滞后、目标定位模糊、方式传统老旧等这些“经典”的教学困境外,双方在教学内容、课堂形式以及考核评定等具体细节上,也普遍存在不同意见甚至矛盾。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课程“学前期望高,学后收获小”的学习感受。对于教师来说,更是难免产生“学生素质低、教学过程累、教学效果差”的挫败感与遗憾。

归根结底,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根源,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认识不够深,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明显脱节。经过对若干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的观察分析,我们对实际面临的一些教学困境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五个主要原因:

(一)教学理念差异导致学习需求难满足

传统的教学理念产生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是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但是,成人高等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创新型教学理念作为其支撑。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成教院校,在至关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上,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基础薄弱的“硬伤”。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大部分的成教院校仍然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体系的掌握,忽视或没有条件开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于是,成教学生面向当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

(二)学习目的差异导致教学目标难达成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鲜明,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也多有不同,但从目前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设定来看,却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笔者没有查到教育部高教司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专门制定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基本要求,只能根据部分成教类教材中整理出了有关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两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沿革、熟悉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解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营销的过程;具备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营销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其实许多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接近,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事实上,上述部分“能力目标”的要求,即便是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以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成教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但是现有的教学目标更偏重理论知识,与成教学生的应用型学习需求并不匹配。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特点专门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就无法将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整合,也无法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对应。

(三)学生层次差异导致内容难度不匹配

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面对的是专升本、高起本、高职高专三类学生。授课形式包括脱产、业余、函授三种,尤其以后两者为主。学生层次、学习形式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难度设置应有所区别。

目前,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出版的营销学教材不少,但主要以高职高专类为主。覆盖所有成教学生的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是韩庆祥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二是刘传江教授编著的《市场营销学(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实际上,各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并不统一,甚至有许多院校使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教材,比如吴健安主编的《市场营销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是兰苓主编的《市场营销学》,属于“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系列丛书之一。

这些教材难度不一、编排各异,内容设计上又各有侧重。虽然开设的是同一门课程,但对于基础素质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象,同时又分属不同类别、采取不同学习形式的成教学生来说,仍需进行比较选择,挑选适合各类成教学生不同层次特点的教材。若不加区分,随意混用,就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不匹配的情况,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四)教学方式老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教院校的办学条件整体上不如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成教院校,仍然停留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阶段。老师的教学方式老旧,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难如预期、每况愈下。

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以PPT为主的多媒体辅助教学(CAI)的应用,仅仅只是替代了原先的板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陪衬,目的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部分条件较好的院校,即便是购置了营销模拟软件,进行所谓的情景教学,却由于和最终的考评结果关系不大,又费时费力,导致在随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善加利用,往往只能偶尔为之。

老套陈旧的教学方式与不得要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难满足成教学生的现实要求。“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成教特点,更是难以得到体现。

(五)考评标准单一导致教学效果难体现

目前,大部分成教院校依旧沿袭着传统普通高校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基本上仍是以教师命题为主,考核方法也大多采用笔试。这种考评体系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而且目前采用的学分制并不完善,形式大于内容,最终可能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评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影响很大,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在实际工作中,市场营销的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营销策略的效果也需要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营销知识的运用必须灵活组合、相机抉择,照搬照抄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无法体现这些特点。

三、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解困探索

上述问题反映在《市场营销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很多环节未能从成人教育的现实出发,一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最终产生了一系列典型的教学困境与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与矛盾,只能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现实特点出发,对整个教学模式与考评体系进行调整,甚至流程重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更新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面向当代社会,面向成教类学生,面向市场要求与学习需求。要以此为导向,向学生提供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解释,策划或参与模拟或真实的营销活动,满足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需求。

(二)协调教与学的目的差异,设置适合成教的教学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就要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既然《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就要结合成教类学生的特点,侧重于能力目标的灵活培养,对知识目标不做过高的刻板要求。

成教类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除了提升学历层次之外,还希望所学知识能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涉及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商业现象,侧重于理论知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作用,从而协调教与学的目的差异,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正视学生层次差异,调整教学内容难度

成教院校在教学组织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异。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量贴近自身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比如一些高职高专类院校,就对课程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自行调整,出版了针对高职类学生特点的教材,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降低了要求,并相应提高了营销实践环节的比重。

电大等其他成人高校也应结合各自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时更新教材。比如将教学重点放到营销内容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层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工作、生活经历,尽可能通过真实的企业营销案例,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大部分成教学生业余学习的特点,出版、更新专门的营销学教材。

(四)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的帮助是巨大的。特别是对《市场营销学》这类应用型课程来说,除了用PPT展示理论内容,还可以用照片、视频等展示真实案例,用电脑软件甚至电脑游戏模拟营销环境。多媒体辅助教学(CAI)不应只作为板书的替代,案例也不应只是营销理论的辅助说明,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都应有真实案例渗透其中。教学方式也应该考虑以案例为中心,以讨论分析为途径,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要点。

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参与性都能得到提高,平时的教学环节也可以对最终的考核评价起到重要参考作用,从而真正体现成教“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

(五)考评体系多样化,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需要结合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建立一套全方位、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营销理论的闭卷笔试,还应增加案例分析、课程讨论,甚至模拟实践、项目设计等应用型的考评内容。将学习效果考评融入平时的教学过程,提高日常教学环节评价在最终考评结果中的比重。从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实践表现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学习态度、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考虑以项目答辩的形式替代最终的闭卷笔试。

四、结论

目前,成教类《市场营销学》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一方面对成教类学生的层次差距要有客观认识,另一方面应结合他们的特点与需求,改进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考评方式。只有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好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国玲.电大成人学员自主学习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

\[2\]韩庆祥.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刘传江.市场营销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收益;VAR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扩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高等教育在个人教育投资中是费用最大、收益最明显的投资,它作为投资的一种形式,同样有着一般投资具备的收益性和风险性。因此,对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和收益问题不容低估,应客观分析。

1研究综述

Belzil and Hansen(2002)对工资离散程度与学校教育年限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Pereira and Martins(2002、2004)利用多国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研究了风险与教育收益之间的关系[2]。Charlotte Christiansen(2004)借鉴金融学中的投资组合分析教育投资风险和收益的组合偏好。

可见,国外有关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主要是基于收入风险与教育程度或教育收益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很少涉及不同教育投资风险的影响。

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有:赵恒平,闵剑(2005)采用财务投资理论,通过计量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收益分析了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3]。马林(2006)对高等教育风险和大学生职业风险做了初步的分析与归纳。周婷,陈杨(2007)探讨了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与收益问题,还提出了个人教育投资最大收益的条件[4]。王远伟,毕灵敏(2007)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经济变量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5]。

我国在教育投资研究中,实证分析大部分仅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教育问题研究不够深入[6]。因此,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

2我国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状况

从1994年实行高校收费双轨制至1997年并轨以来,高等学校的收费标准不断增长,意味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4万户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2000年高等学校的学费投资 (按4600元计算),占城镇居民家庭(按三口人计算)收入的26%左右,占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69.38%,基本上是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的全部。以2001年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标准,现在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学费投资已经占到了比较富裕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7.46%,更是农村人均收入的2.5倍以上。而国际普遍认可的高校学费投资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约为60%。因此,我国居民高等教育学费投资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支付能力,而从大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存在较大的风险。

因此,本文试图考察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教育成本、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实证角度检验和剖析高等教育投资风险,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来刻画系统的动态特征。

3样本数据与变量选择

国家统计局从1997年开始提供高等学校学费和杂费年度报告,本文所用数据为1996~2004年国家统计年鉴年度数据。原始数据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环比,年度数据)、高等学校学费和杂费(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万)、各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年)、各省职工平均工资(元)。

变量选择为人均受教育年限(PJN)、人均教育成本(JYCB)、职工平均工资(PJGZ)。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由各省数据的简均表示;职工平均工资由各省数据的简均表示;教育成本由高等学校学费和杂费除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体现了家庭教育选择行为;人均教育成本反映了家庭教育投资成本;职工平均工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薪愿”标准,即是与预期收益相关联的变量。

对人均教育成本(JYCB)、职工平均工资(PJGZ)指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6年为基年)调整为实际值。本文的实证结果采用Eviews5.0软件得出。

4实证分析

4.1变量平稳性检验

经典计量回归模型是建立在稳定数据变量基础上的,由于许多经济变量是非稳定的,这就给经典的回归分析方法带来了很大限制。但是,如果变量之间有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即它们之间是协整的,则是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的。

本文首先对有关变量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PIN、JYCB都为I(2),而PJGZ为I(1)。可见这些变量都是不平稳的,根据三变量的单整阶数关系,由协整理论知可能存在协整,因此对下文估计的模型还必须做协整分析。

4.2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估计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被公认为描述变量间的动态关系的一种实用的方法。本文选用VAR模型对PJN、JYCB、PJGZ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

一般的简化式p阶VAR模型(记为VAR(p))具有如下形式:

yt=A1yt-1+…+Apyt-p+εt t=1,2,…,T(1)

其中:yt是一个维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A为待估计系数矩阵;T是样本的数据个数;εt是k维扰动向量,εt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根据各变量重要性,确定在VAR模型中先后顺序依次为PJN、JYCB、PJG,则Γt=(PJN、JYCB、PJGZ)T。建模时,首先根据VAR Lag Order Selection Criteria的输出结果,选择滞后1期;然后通过建立VAR(1)模型,观察知该VAR(1)模型特征多项式的逆根都在单位圆内,因此该VAR(1)模型是稳定的。

4.3 各方程残差协整检验

如表2所列。

为了检验以上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选用Engle和Granger的两步法(EG)对VAR(1)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模型的估计结果是有意义的。

4.4 脉冲响应函数

由以上估计的VAR(1)模型可得到如图1~图4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相应的变量,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图1表明,当本期给PJN一个单位Cholesky标准差新息的正向冲击,从第1期开始对自身就有一个正的影响,第2期期开始PJN对自身影响便不是很明显。这表明PJN本身的变动长期没什么影响,但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

图2表明,JYCB的变动会对PJN有一个正的影响。通常认为人均教育成本的增加会促使人们减少教育年限。但是随着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正迈入大众化的教育门槛,高等教育需求再增加,因此平均教育年限增加。

图3表明,PJGZ的变动会对PJN有一个负的影响,即职工平均工资上升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下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效应。说明在我国近几年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其对教育的需求反而出现替代效应,这可能是因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上升,人们会减缩短教育年限来减少长期教育的机会成本。

图4表明,人均教育成本对职工平均工资有一个很显著的正的影响。这表明人均教育成本的冲击会给职工平均工资带来正向的影响,而且这一冲击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

4.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来评价不同冲击的重要性。表3为各变量对PJN影响的10期方差分解表。

从表3可看出,在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变化的贡献率中,在第1期人均受教育年限对自身的贡献率最大,其对自身的贡献率是显著递减的,第10期时的贡献率仅为6.5%。而人均教育成本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变化的贡献率是显著递增的,在第2期时的贡献率增加到65%,大于人均受教育年限对自身的贡献率。这表明从短期看,PJN受其自身影响最大,而从长期看,JYCB对PJN的影响最大,说明人均教育成本是人均受教育年限的重要影响因素。PJGZ对PJN也有影响,从期初开始贡献率逐渐增加,第10期时的贡献率仅为7.6%,说明职工平均工资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具有影响,而从长期看,职工平均工资对人均受教育年限影响相对较小。从方差分解的显示结果还可看出,人均教育成本变动对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影响远远大于职工平均工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5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试图分析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教育成本、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确实受到人均教育成本和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

向量自回归(VAR)动态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1)人均教育成本的冲击会给人均受教育年限带来同向的冲击。而职工平均工资的冲击会给人均受教育年限带来反向的影响。说明人均教育成本和职工平均工资都是影响人均受教育年限系统性因子,这一结论得到实际数据的支持。

(2)人均教育成本对职工平均工资有一个很显著的正的影响,且这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久性。这说明人均教育成本会提高人们对职工平均工资的预期,从而增加实际职工平均工资。

篇8

关键词:控制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定位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 张玉华(195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科科长,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的研究。

孟庆梅(198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学论的研究。

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由于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密集化、经济活动联系的复杂化、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使得整个管理运动和控制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得突出和重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统筹指挥者,应明确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和特性,了解控制论原理应用的重大意义,并在控制论的指导下,做好素质定位,提高管理效益。

一、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及特性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内涵

控制论一词,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具体就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系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活动,它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控制论就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并在管理价值评价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过程进行再认识和对组织过程进行再实践,以纠正偏差,使管理系统保持稳定状态,确保预定目标实现的科学。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控制论的基本特性

(1)系统性。管理活动本身首先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控制的系统性是指管理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控制总是针对该系统的决策目标而言的,围绕目标,实施、完善、修改计划,纠正偏差。

(2)动态性。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活动的过程,有动就必须有控,这就决定了控制工作的动态性。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虽然事先设计好了改革方案,但是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就要随时把握时局,就需要管理者随时进行处理和解决,并且在适应变化上应具有灵活性。

(3)层次性。管理系统的目标体系具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因而目标实现的控制者也不相同,实现整体目标由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实现局部目标由部门负责人来控制。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高层管理者把握中低层管理工作,或者中低层管理者不接受高一层次的控制工作,必然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的混乱。所以,教育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有各自控制的范围,这样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需明确在管理中运用控制论的必要性

控制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和不可缺少的管理环节。其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控制是完成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的重要保证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面对的主要是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年龄等差异悬殊的成人学员,即使管理的计划制定的再全面、再具体,也难免对一些预料不到的无法把握的变化估计不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决定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计划得以完成、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这种保证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控制将计划的执行结果与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通过控制工作,保证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计划正确,控制就要使组织过程符合计划;如果计划不完善或有错误,控制就要认识错误及原因,修改计划,使之更科学合理。

2.控制是调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与管理计划不符的偏差,有时应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有时则应服从实际情况,纠正计划偏差。因此,控制必须围绕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不断地调节管理活动,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稳定的有序的状态,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控制者通过信息反馈,发现指令执行困难,要多加指导和帮助;产生矛盾,要多做协调和化解;执行不力,要批评教育和惩罚。这些帮助、指导、协调、教育、惩罚都是控制过程中的调节活动,也是控制的最主要职能所在。

3.控制是优化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工具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要素的组合关系多样,随机因素多样。处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要想实现目标,执行为此而制定的计划,求得成人高等教育在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不进行控制是不可想象的。控制的目的是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处于一种优化状态,即表现在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在相同条件下,做到人力最少、物力和财力最省、时间最短、质量最高、效益最好。需要指出的是,像教育系统这种随机性、偶然性、模糊性较强的“人―人”系统,这种优化状态是指达到满意的优化程度。

三、控制论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控制论给许多科学、技术与生产带来了新的范畴与方法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其巨大的意义,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图景的改观,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当代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学观念的深化。

既然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在管理者与学校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反馈和控制关系,那么,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应有以下的控制素质:

1.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管理控制观

所谓正确的管理控制观,就是指管理者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管理对象特别是自己的控制管理能力和被管理者的主题性认识。管理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的控制观是管理者对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的发展控制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会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评价判断,影响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行为,影响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影响到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管理者具备适宜的控制观,这是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高效益的关键。

目前,管理系统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管理者,带着比较封闭落后的控制观,这也成为推动成人高等教育高效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概括起来主要有:认为管理控制完完全全就是自己的事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自己有权力任意控制管理对象,摆布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谈不上享有主体性。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管理观念作为意识形态,也必然会有所反映。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正确的管理观,尤其是控制观,这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责任。

2.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备丰富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

要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统筹指挥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完善的专业控制知识结构。完善的控制知识结构包括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管理者进行管理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必须明确现代化管理的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勇于改革,充分利用和开发管理资源。一方面依靠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无限的信息中选择最有利于管理的信息。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迅速变迁的市场竞争,并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高科技人才,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者除了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最新的重要的科技信息,社会科学信息。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要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知识更新之快要求管理者不能再以老一套的控制管理方式去完成时代赋予的重托,而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扩大知识领域,赶上时代步伐,走向管理前沿。

3.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具有完善的控制能力结构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服务的,有效的控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反映出工作、活动的性质和需要,不能为控制而控制。要使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控制,发挥控制的功能,作为管理者应具备以下控制能力:

(1)关键控制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组织、部门、层次、环节和对象,无论有多少个目标,但总有一个或几个目标是最关键的,达到了这些关键目标,其它的目标可能随之达到。因此,必须进行关键点控制。选择关键点来进行控制是一条比较重要的控制原则,可以表述为:有效地控制要求注意甄别、选择那些对按照各种计划来评价、衡量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因素。因此,关键点的确立应能使得控制对象的主要工作内容得到反映和说明。同时,选择关键控制点时应当注意平衡,如:数量(速度)与质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于管理者来讲,关键点的选择是一种管理艺术,没有通用的准则可供遵循。

(2)及时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发现偏差,并能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甚至在未出现偏差之前就已经预测出可能出现的偏差,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但及时并不等于快速,管理者应根据适时提供所需的信息,针对控制中存在的时滞现象,采用预防性控制、事先控制、前馈控制等手段与方法,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

(3)客观控制能力

有效地控制,需要有客观的、准确的和适用的控制标准。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是可以测量和可以考核的。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时,管理者最容易受到两种社会心理效应的影响,一是晕轮效应;二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把一个人思想行为中的某一点来扩大成为其整个思想行为的全部,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效应,是对他人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倾向,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从而造成评价上的偏差。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影响到今后对其的评价。管理者不仅在衡量、评定一个人的工作绩效时,应当做到客观、公正;在对工作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也应当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有偏见、成见。

(4)经济控制能力

控制活动本身需要经济上的投入。有效控制需要讲求经济效益,即考虑控制所需费用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控制中的人、财、物等的耗费,应当与控制的必要性程度及其效果相适应。为此,一是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重点控制;二是要制定恰当地控制标准;三是要努力降低控制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改进控制手段和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益。

(5)人本控制能力

以人文本的管理思想突出了对人性的尊重,提高了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使被管理者从心理上产生高昂的精神、奋发的热情,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和改善管理,贯彻人本原则必须重视从严管理与柔性管理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处理好领导和群众、培养和使用、管理和教育、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并采用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和关怀激励等方法,激发起被管理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6)全局控制能力

任何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而组织中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活动,又有其自身个别的或局部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控制时,不应只看到本部门的、本层次、本环节的控制目标,只从部门利益出发,从而忽视了整个组织的利益与控制目标,而应当具有全局观点,从整个组织或活动的整体利益、目标出发,在所采用的控制目标和方法上,引导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员工考虑有关方面的要求,使本部门、本层次、本环节的目标与协同运作单位的目标相协调。因此,各管理者在确定组织体内的各种控制目标和方法时,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牛则.学校管理原理与方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李金松.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

篇9

关键词: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21-0028-03

新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各方面条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成人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利于加快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教育和人才的重要性将被提到最高的地位,这势必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

新世纪。尤其加入WTO后,国外教育机构可以以各种形式参与我们的办学,成人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另外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客观要求日益丰富多样,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国外一些成人高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教育质量,而我国现有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及类型又难以满足社会教育的需求,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这对于还在发展中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国外的教育机构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方面在师资水平方面都远远超越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外的大学一般采取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国内的教育市场分得了一杯羹。

(二)国内高校的扩招,压缩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扩招,高校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各种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直接冲击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普通高考落榜生比例减少,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下降。加上民办专修学院和普通二级学院的创办及办学规模的扩大,使高等教育的办学有了更强的竞争氛围,直接冲击着普通高校的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开始大量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职前人员,“成人学生”低龄化问题突出。从而变成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低标准替代产品。失去了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意义。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实行收费上学、不包分配的招生政策,从2002年开始,又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否、就业情况等的限制。基本上已经兼顾了成人高等教育的需要,极大地降低了成人高等教育主体性的份量。

(三)人口的发展趋势带来严峻的考验

1998年高教扩招以来,在读大学生以及毕业生数量激增。至2007年,大学生招生人数已达600多万人。相对应的主要是1989年出生的学生。我国人口出生最高峰为1990年,有2600万人,而到1995年出生人口则下降到1700万人,他们上大学的高峰应在2013年左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进入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阶段,家长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接受高等教育始终是家长对子女人生道路的优先选择。因此自2008年以后,高等教育本身的竞争压力将比较大,在部分高校,尤其是部分民办高校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成人高等教育在这样的大局下。能否避免大幅度下坡的命运。取决于自身改革发展的进展。如果不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教育结构以适应这种趋势,就不能最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四)传统教育理念受到冲击

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仍然固守学历教育,成教普教化,对非学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工作是以发展学历教育为主,招生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性指标,而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难以形成,这不仅没有做到全力提高全民素质,而且还使高校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脱离了市场和社会需求,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用性,严重制约着自身的发展。有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单纯的教育事业,不了解经济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办学中往往将成人高等教育视为学历达标:有的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带有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不考虑社会生产结构对人才的结构的需求,甚至将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和人员分流的渠道:再加上扭曲的人才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劳动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弊端也是制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

(五)远程教育的发展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经济的竞争就是信息的竞争,人们需要不断了解世界的动态和变化,以前的那种唯一的教科书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远程的网络教育缓解了成人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和冲突,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照顾了不同行业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成人教育资源共享。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现代网络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别是函授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现代网络教育以计算机网络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的优点,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必会失去一个主阵地。

(六)教育模式落后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代知识不断发展,学员需求水平不断提高,与传统授课知识水平、师资能力以及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规模偏小、特色不足、不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没有体现出新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一直沿用的是普通高校相同或类似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增减,没有针对成人学习的不同要求,设计出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使用的教材相当一部分是即将淘汰的旧教材,理论知识落后,内容陈旧,没有特色,无应用性。完全不适合自学。再加上落后的教学手段,多数老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进行成人教育教学,而是单一授课无互动交流,造成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七)管理不规范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校在成人教育工作中。轻管理、重效益,如招生、教学、考试、学籍管理、毕业证发放等多个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到位不规

范的现象,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中从事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很少,多数由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师兼任,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到位,而且使专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的示范作用大大降低,使构建适当的成人教育教学体系的目标难以实现。另外,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师在聘用上缺乏严格的聘任程序,在考核上缺乏完善的考评制度,使得部分学校将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甚至讲不好课的教师安排给成人学生上课,造成部分老师对成人教育敷衍了事,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成人教育的发展。

二、采取对策,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对每一个人、每一种教育方式包括高等教育方式,都提出了非常多的挑战。对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除机构改革、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等政府的行为政策措施外,更主要的是需要承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各高等院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作为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如何面临与国外教育机构进行竞争,并取得局部优势,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要加强办学基本条件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图书馆、食宿条件等的建设,为扩大办学规模创造硬件条件;要加强教学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为扩大办学规模创造软件条件。加强师资力量特别是适宜成人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认真贯彻执行专业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深入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狠抓教风、学风的建设,提高培养质量;更新观点,建立新的招生机制,适应教育市场的发展,把招生与就业当成办学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抓好扩大办学规模的发展大计。这样才能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

(二)拓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目前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个基本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拿到了专科文凭,后来又拿到了本科文凭,他们又要求我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项目,一部分人有读研究生的潜在渴望,也就为成人教育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而由于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效果的限制,绝大多数毕业生无法衔接普通高校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他们只能失望地游离于教育体制之外,国家必须想办法满足这部分人的愿望,成人高等教育随之也会提升一个新的办学层次,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扩大自己的招生范围,可以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成人教育结构以适应新趋势

20世纪的最后30年,我国人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人口变动已经并将继续影响我国教育的发展:生育率的下降使小学在校生规模缩小。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使不同年龄层次人口对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发生变化,人口分布的变动要求教育网点分布作相应改变。在部分地区,教育的发展未能充分考虑人口的变动已带来不良后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人口的教育需求,一是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二是科学进行教育决策,三要及时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四要重新规划教育网点。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使得开放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等适合成人学习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普及。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广泛推广使用。将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要从知识型劳动者和智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对传统经典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剔除过时的教学内容,追踪和引进高新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尽量把体现高新科技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反映到教学中来。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将主要定位于继续教育培训,清华大学已带头改革。停止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专门从事继续教育培训,将远程与继续教育合并于一体,并将管理权与办学权分离,继续教育转向市场化发展。

(五)利用远程教育带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现有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大多存在资源紧张的问题。办学地点不足,教室数量不够用,学生宿舍和活动场所少,现代远程教育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后,招生、学籍管理、教学活动都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办学规模还可以扩大:同时远程教育增加了办学时间,使学员不用担心上课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自如地安排学习时间:远程教育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图文声像并茂,更好的调动成人参加学习;最主要的是现代远程教育使学分制改革成为可能,并且大大加快学分制改革的进度。

(六)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办学质量

成人高等教育如想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改革专业设置。现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经过上级审批,因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需要。应该改革专业设置管理方式,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及时调整专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改革学制管理。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学年制管理方式,必须达到相应的修业年限才能毕业,缺少必要的弹性。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最适合实行学分制,因此应该变学年制为学分制:再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符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改革招生工作。应放松对招生地点的管理,扩大学生来源。招生除通过考试外。可以允许一部分年龄偏大的业务骨干通过工作考核和单位推荐免试入学。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的确定,应考虑地区、院校、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以利于农村、边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入学,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篇10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20-03

一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的普遍问题

1.成人学员的基本特点

成熟性。“成熟”是成人学员的首要特点,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判断力、记忆力、思维方式、逻辑推动能力,为各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成人学员自我知识建构奠定了物质基础。

差异性。由于成人学员生活、工作和学习背景各不相同,年龄、职业和目标也千差万别。因此,成人学员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多角色性。成人学员的多角色性表现为一身同时承担多种社会责任。大体分为社会成员角色、家庭成员角色和学生角色。因此,成人学员存有一定的工学矛盾。沉重的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使得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成为一件高昂的奢侈品。

2.成人教学的普遍问题

缺乏针对性。因材施教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带着人生发展的需要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参加学习,求知的要求强烈,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和掌握每个学员的所需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做到因材施教。

缺乏实践性。目前成人高校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用等方面,都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严重超过实践教学,从而使实践环节得不到落实,并导致成人学员的实践能力薄弱,没有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缺乏适用性。成人学员的文化基础不是很统一,教学对象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行业职业,均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的特点。然后,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传统教学模式和填充式教学方法培养起来的,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没有考虑成教特点,几乎成了普教的翻版。

二 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1.PBL教学模式概括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具有为完成一定任务而活动的方法特性,也属于方法范畴。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模式最早源于麦克斯特(McMaster)大学。由于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因此在很多教学领域中被广泛运用和拓展。国外称其为“主题研究”,国内称之为“探究式学习”。PBL教学法强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策略。教师进行引导、咨询,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性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学会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际工作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中,教师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具体的“问题”——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

2.PBL教学模式特征

学生为主。学生地位主体化是PBL的首要理念,通过学生对现实工作、学习、生活中问题的提出,训练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和技能。这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

团队合作。PBL教学法通常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习的问题或引入一个具体案例,将学生分成6~8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分工学习,探求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激活了学习策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境学习。PBL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不仅给他们自行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主动发现。PBL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寻找事例、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问题考查、背景研究、资料分析的方法探求,学习就成了一种力求有所发现的活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 PBL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主要有六个基本环节,分别是选定问题、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展示,以及评价反思(见图1)。

1.选定问题

成人学员大都是带着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来求学深造的,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背景不同,问题也就千姿百态,因此教师既不能把某个单一问题强加给学生,以点盖面、以偏概全,也不能违反教学计划,毫无章法,任由学员选题,偏离教学大纲。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对学员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评价。首先,教师在问题选定之初,应开展有关讲座,目的是激发学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兴趣;其次,根据成人学员的需求、能力、水平及资源掌握情况等,论证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最后,将6~8人分为一学习小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成员之间思想碰撞,交流想法,集思广益,最终综合意见,确定研究的问题。

2.制订计划

问题选定后,就需进一步确定学习的总目标,要想顺利地实现目标,就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计划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进行预期设计和统筹规划。成人学员以小组为单位,明确任务分工、学习途径,制订时间计划、学习进程以及具有可行性、弹性的学习方案,确定最终的作品形式。针对学员制订的计划,教师要给予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

3.活动探究

活动探究环节是问题学习的核心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实践阶段。活动探究是一个包含多次假设与验证的不断深入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用科学的术语来说,活动探究就是假说与验证的过程。因此,学生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其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处理数据信息,在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猜测与设想;再次,通过对假设的进一步推理和实践、验证,根据假设引申的结论是否成立来判断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成立。当然,此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督导、协助、激励的作用。

4.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PBL教学的落脚点。此环节是将活动探究的结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作品,学员可以通过PPT(幻灯片)、声像资料、影像资料、活动总结、研究报告、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形成最终成果。学员要将活动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充分地融入作品之中。如材料搜集、处理情况;探究的手段、方式;探究的结果等。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作品形式,做到有理有据、形象生动。教师此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为学生的作品制作多给建议。

5.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成人学员的“交卷”阶段,是作品的验收环节。经过问题探究、作品制作后,每一组都会有一个最终的成果,小组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报告会、展览会、辩论会等展示本组的作品,通过每组展示,小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切磋。与此同时,可以广泛邀请相关学者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一线技术工人等参加此环节的活动。

6.评价反思

成果展示结束后,一是由参与的专家、学者、教师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其中包括了学生的选题、活动计划、学习表现、小组合作、表述情况以及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二是小组的相互评价,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学员的视角对其他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三是学员的自我评价,要认识到是否通过此活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否有所收获?收获在哪里?不足之处有哪些?PBL教学模式最终形成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全面结合。最后,学生要有意识地对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反思有助于形成学员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有助于训练学员的批判思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对生活、工作中问题的认识程度。

四 PBL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教学为例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实用语言,它要求在掌握外贸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使用书面交际所需要的技巧和知识。具体包括外贸行业术语的表达习惯,外贸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基本知识,如信函撰写、与外商进行交易磋商、报盘还盘和处理投诉索赔等。鉴于商务函电注重的是职业应用,教学设计就应突出实践性。在商务英语函电的教学中就应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中的项目、环境为基础,依照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为学生设计学习性工作过程及工作项目。以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投诉与处理一章为例。(见表1)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二是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三是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注 释

①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6

②梁瑞仪.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6

[2]仲崇光.基于PBL的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黄冬明、聂振雯.基于PBL双环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