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问题及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创新;TRIZ;规律

科技创新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在TRIZ理论产生以前,许多科技创新由于缺乏正确的创新理念以及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致使创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机性。人们解决创新问题,往往是依靠自己有限的知识,用惯有的思维模式进行不断的试错,以求得一条通往问题答案的路径。毫无疑问,这样的创新过程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以提高。1946年由前苏联专家阿奇舒勒(Altshuller)创立的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性问题解决方法指导性理论。TRIZ解决了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同时,使实现创新有客观规律可循,能像解决一般技术问题一样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

一、TRIZ理论与方法

1.TRIZ的核心理念。TRIZ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性和可控制性。这就是TRIZ理论最核心的理念。

2.TRIZ的理论基础。矛盾、演化、资源和理想度是TRIZ理论的基础。TRIZ理论认为,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矛盾。在TRIZ中,将矛盾分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技术矛盾是指一个系统中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一般涉及到两个工程参数A和B,当A得到改善时,B则变得恶化。物理矛盾是指一个子系统中有益功能的加强同时导致该子系统有害功能的加强。

阿奇舒勒在专利研究中发现了对产品开发创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技术系统的8条演化模式:

(1)技术系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经历4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技术系统是沿着提高其理想度向最理想系统的方向进化;

(3)技术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进化不均衡,导致子系统间矛盾出现的原因;

(4)技术系统演化过程中动态性和可控性逐渐增加;

(5)技术系统趋向于首先向集成度增加的方向,紧接着再进行简化;

(6)在技术系统的进化中,子系统的匹配和不匹配交替出现;

(7)技术系统由宏观向微观转化,使用不同的能量场来获得更多的性能或控制性;

(8)技术系统向减少人工介入方向演变。

在这8个模式中,技术系统向提高理想度方向进化是最重要的一条进化模式,它为创造性问题解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理想度是指技术系统所有有用效果(包括系统发挥作用的所有有价值的效果)和有害效果(成本、能量消耗、风险等)的比值,技术系统的任何改进必须致力于提高理想度。TRIZ提供了两种方法来提高理想度:

(1)充分利用系统内的可用资源,包括未占用空间、空闲时间、能量、信息甚至废料等。

(2)应用物理、化学、地理等现象节省资源或简化资源。

3.TRIZ的主要方法和工具。当我们遇到一个创新问题时,应该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把它转换为一个标准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提供的解决问题方法和工具得出该TRIZ问题的解,再与具体问题相对照,考虑实际条件的限制,转化为具体创新问题的解,并在实际设计中加以实现。这就是运用TRIZ解决创新问题的方法。见图1。

从图1中看到,从转化成TRIZ问题到得出问题通解需要用到TRIZ方法和工具来进行解决。TRIZ理论提供的主要方法和工具有:

(1)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为了消除技术矛盾,必须找到形成技术矛盾的工程参数。阿奇舒勒总结出39个通用工程参数来描述技术矛盾和40条创新原理来消除技术矛盾,从而创建了矛盾矩阵。矛盾矩阵为40*40矩阵,第一行代表39个需要改进的技术参数,第一列代表39个引起恶化的技术参数,行与列的交叉处构成技术矛盾,并列有解决技术矛盾所推荐的创新原理序列号。表示这对技术矛盾能由这些创新原理来消除。如表所示矛盾矩阵一部分。参数29为恶化参数“制造精度”。参数25为优化参数“时间损失”,二者产生矛盾,推荐解决原理为24,26,28和18号创新原理。对于物理矛盾,TRIZ采用分离原理来解决,主要有从时间、空间上分离,部分与整体分离,按条件分离等4类解决方法。

(2)物质场分析模型和76个标准解。技术系统中最小的单元由两个元素以及两个元素间传递的能量组成,执行一个功能。分别为两种物质S1、S2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场F。因此,功能可以这样描述:物质S1通过场F作用于物质S2。见图2。

物质S1,S2可以是任何对象,场F是能量的总称,如机械能、电磁能等。为了快速构造物质场模式并解决基于技术系统演化模式的标准问题,TRIZ提供了76个标准解。共分为5类:①构建和破坏物质场;②开发物质场;③从基础系统向高级系统或微观等级转变;④度量或检测技术系统内的一切事物;⑤描述如何引入物质或场。

(3)创新问题解决算法ARIZ。对于某些复杂问题,由于无法分析出明显的矛盾,不能直接依靠矛盾矩阵和物质场分析解决,必须对其分步进行分析,不断对问题进行细化,直到找出问题解决方案。ARIZ提供了特定的算法步骤,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由复杂模糊的问题情境向明确的发明问题的转变。

(4)科学和技术知识效应库。效应,就是不同科学领域里的一些自然定律,包括物理、化学、地理和几何学等。通过对专利的研究发现,很多创新方案就是在特定工程领域应用没有使用过的自然效应得到的。自然界的效应数量远远地要多于一个工程人员所能掌握的数量。因此,为了帮助工程人员克服知识的局限性问题,更好地应用效应解决创新问题,TRIZ创建了知识效应库。 转贴于

二、TRIZ与传统创新方法的比较

传统的创新方法,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综摄法等,在TRIZ理论没有创立之前,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可否认,这些创新方法在促进科技进步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的缺憾也是非常明显。

试错法是纯粹经验的创新方法,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领域,而且创新过程没有方向性,因此效率十分低下;头脑风暴法是对试错法进行改进之后产生的,虽然相对于试错法有了一定的改进,帮助克服思维惯性,但头脑风暴不控制思维过程的缺陷常常使得问题进入漩涡,长时间无法得到解决,效率仍然不高;综摄法是改进了的头脑风暴法,将类比的方式引入其中,试图系统地从一个全新角度看待问题,借此消除心里惯性。可惜的是,综摄法没有研究技术系统进化的规律。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1UZ有以下优势:

1.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TRIZ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和研究、提升和总结的来的。运用TRIZ,使得解决创新问题过程变得不再盲目,有效避免了反复探索工作,研究者能够根据这些规律,从各领域创新实践中产生问题解决方案,使创新过程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TRIZ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一时间一成本(STC)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TRIZ是基于知识的方法,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启发性知识,这些知识是从全世界范围内大量高水平专利中抽象出来的,它完全打破了知识领域界限。

3.TRIZ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8大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4.TRIZ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与其不同的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综摄法法等等都有局限性,只适用于局部的有专长或是一定经验的人群,因此,TRIZ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TRIZ理论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1.TRIZ理论的应用。TRIZ理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工具,并且已经在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企业在应用TRIZ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在航空行业,2001年,美国波音公司邀请原苏联的TRIZ专家,对其450名工程师进行了为期2周的培训,取得了767空中加油机研发的关键技术突破,从而战胜了空中客车公司,赢得了15亿美元空中加油机订单。在通讯行业,2004年,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利用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创新平台Pro/Innovator解决了机顶盒天线连接问题和电磁兼容问题,缩短了新产品研发周期,节省了大量的研发经费。

除此之外,TRIZ理论还能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例如矛盾矩阵可以用于解决管理和组织矛盾;物质场模型可使高度复杂问题变得可视化;系统演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商业模式;预期失效判定工具可以预测和评估决策风险等。

2.TRIZ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TRIZ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技创新方法论,其研究与应用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提高了创新的效率。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缺陷,因此,我们在应用TRIZ理论进行创新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TRIZ理论一定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创新过程的实现。TRIZ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所提供的一些创新工具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步骤很多,人脑是有局限的,一些简单的创新问题可以依靠人的思维直接分析解决。然而面对复杂、庞大、高难度的创新问题,单靠人脑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借助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IA,运用软件平台Pro/Innovator在引导设计者系统分析问题、分解矛盾方面都非常的快捷,如问题的分解、矛盾矩阵的建立等等。

(2)TRIZ理论一般用于产品设计的概念设计阶段,针对产品研发过程,尤其是概念或方案设计阶段以及现有产品持续改进过程中提供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及多学科知识的支持。但是当确定选择或者借鉴某种思路的话,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如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TRIZ理论并没有提供指导思路,因此,当我们要将解决思路应用到实际中时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需要完成。

(3)在应用TRIZ理论结合CIA技术解决创新问题的过程中,从问题提出、系统分析、问题分解、创新原理的选用到最后生成问题解决方案,均依靠用户自身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因此,应用CAI技术生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会受到用户自身的知识背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影响。要充分发挥TRIZ理论在创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需要应用单位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团队。

(4)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矛盾,TRIZ理论提供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一般针对的是相对独立的矛盾,比如能分析出问题涉及的两个工程参数A和B,当A得到改善时,B则变得恶化。但如果面对的不是独立的矛盾,而是一个矛盾集合体,比如参数A的变化还受参数c的变化影响,参数B的变化还受参数D的变化影响,而参数C和D之间也有牵连……对于这样复杂的矛盾体,TRIZ理论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要解决这样的创新问题,也许还要涉及到与其他创新设计方法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称德.TRIZ的产生及其理论体系——TRIZ:创造性问题解决理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

[2] 丁俊武,韩玉启,郑称德.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篇2

传统教育忽视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知识面狭窄、不能触类旁通、视野不够宽阔、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意识不强、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实验教学所用教材把实验原理、步骤,甚至某些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往往从单个实验项目本身思考实验目的,而从学科角度思考实验项目之间的交叉渗透、相互融合较少。

二、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者,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提倡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甚至与老师相反的看法,提倡争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加强正面引导,不轻易批评训斥学生,循循善诱、不偏疏、不急躁、不粗暴,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尽力创造观察的机会和动手的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新设想……。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要从“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主”的旧观念回归到“以学为主、实践教学为主、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的新观念。教师从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专业学习热情、建立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具备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及较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熟悉环境科学专业的最新技术和进展,能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突出特色、鼓励创造,从而不断寻求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2.改进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或实践课程来体现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先进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突出专业特色、淡化专业意识,着重加强综合性教学实践内容、强化综合能力,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课内和课外培养相结合,给学生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和独立科研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求内容组织的多样性,注重从思想、方法、推理上培养学生渴望学习、善于学习的科学思维能力素质,不仅有利于创造性教学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讲重点、讲方法、讲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变被动的接受为积极的思考与参与;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填充式机械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打断式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实践创新的能力。

3.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因而不可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科研、人才和设备优势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实验教师指导下从事自主创新实验,将实验实践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相结合,让学生尽快地接触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再深入地去了解并寻找解决方法,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理论的再现与验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积累经验,将课堂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转变成真正的专业知识。

篇3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综合性创新实践活动,是对高校本科生4年学习效果的检查[1-2]。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大学生可以对在校期间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梳理,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3]。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多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采用书本所学原理、公式、方法,将复杂多因素的现实案例合理简化为具备数学模型的科学问题,这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学习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团队意识和学术交流能力。

1 毕业设计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终成果体现,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场,不仅是对本科学习是否达标的重要考核手段,也为进入工作环境做好铺垫,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设计有别于普通专业课,不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要学生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需要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通过主动把握事物的规律来研究问题,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获得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的培养更多的着重于综合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吸收和运用,难以达到科学研究的范畴。而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则体现了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学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一项真正的科研工作,体现在科学问题的提出,文献资料的搜集,明确的研究计划和技术路线,科研成果的撰写以及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这些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能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开展方法,树立起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1.3 提高大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毕业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最终成稿的文章字数一般都在15000字以上。如此大篇幅的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在开始阶段根本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要求组织材料,分析数据,谋篇布局,讲求条理,以达到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很好的锻炼大学生的论文布局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文风和学风,为进入工作单位,完成有水平、有深度的工作报告,打下深厚的基础。

2 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是本科学生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和实战练兵,然而,这一过程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存在,学生忙于应付各种招聘面试,研究生复试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参与了毕业设计,无论结果好坏,最终都会顺利毕业。惯性思维将毕业设计当作一门基础课学习,没有认识到毕业设计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基础及专业课知识,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是知识的运用和思考,更应该强调自己的动手和动脑。如果仅仅将毕业设计当作是一门课程,只在最后几周集中突击,其最终完成质量可想而知,甚至还不如一门基础理论课。

2.2 选题范围缺乏创新性

毕业设计是对4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考量和应用。对大多数学校而言,每年的毕业设计都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教师的指导内容和学生的选题范围多年不变,惯用的选题范围对应课本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本身也无可厚非。可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再以10年前的毕业设计内容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已经偏离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一边是大量的未就业学生,一边是企事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缺口。选题范围缺乏创新性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一直处于10年之前的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更无法在科技领域创新突破,引领世界潮流。

2.3 学生缺乏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具备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系统的进行科学阐述,达到基本具备将实际工程或社会问题转化为有数学模型的科学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论证、求解。相比较于他们之前所碰到的单一数学难题,已经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于课堂教学,缺乏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即使教师布置了小论文,学生大多在网上查资料东拼西凑,敷衍了事,教师对小论文的批阅不够深入,也没有针对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给予意见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平时学习过程中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成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瓶颈。

3 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3.1 从思想上加强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宣传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是完成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就难以达到学科的培养要求,这也使得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碰到难题之后不能深入思考,缺乏钻研的动力和耐心。毕业设计重要性的宣传不仅针对学生,同样也需要提高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教师需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碰到的难题悉心指导,对毕业设计进度和成果有效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优秀毕业生。

3.2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是关系该实践教学环节能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确保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选题应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对选题范围精心设计,严格把关,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差异性指导。在时间上也应该严格控制,一般选题在第7学期末或第8学期初开始,但是许多学校在这期间需要组织学生现场实习,占据了部分时间,如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量,最终难免仓促收尾,效果欠佳。

3.3 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毕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检验学生本科四年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无论是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碰到新问题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进行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应当培养小团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一个课题小组在兴趣和课题方向上有相似之处,通过团队互助的形式,使得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最终获得的成果方面均有突破,每一个学生均能体现自己的团队价值,并获得团队其它成员的认可。通过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使得学生提前感受社会工作的团队运营模式,增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3.4 建立激励奖惩制度

一份质量合格的毕业设计,绝不是在短时间内拼凑出来的,这需要严格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对毕业设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对毕业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为毕业设计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在对学生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老师的管理,要仔细考察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对其指导工作的质量进行检查。另外,对毕业设计做的好的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奖励,而对于不能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最终成果,应进行严厉处罚,从而形成在毕业设计开展阶段的优良学风和传统,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就不抱有侥幸心理。

4 结语

毕业设计是在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通过对本科期间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考察,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因此,要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学生解决系统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占扎君,刘文洪,单伟光,等. 教师与研究生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初探[J]. 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34.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 教学体系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31-03

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创业形式,是传统就业模式的有利补充,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改善学生的就业形势。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应使课堂联系实际,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的传授模式,实现知识与创新创业相关联,打造创业教育,更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实现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的思维转变。而这一系列的教育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能解决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如何将传统的知识性课堂与创新创业相联系,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是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热点问题,但相关数据显示,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是指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供出现多余,求也出现求不到的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两头难”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市场脱钩,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知识、轻知识创新,重现有岗位就业、轻创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表现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例,课程讲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联系实际,概念抽象,专业术语多并难理解,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相脱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拘泥于课本,教学过程单一化。以理论型课程的讲授而言,教师授课更多注重专业知识点的传授,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驱动讲解,缺乏本知识应用于本行业创业、创新成功案例的引导。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理论课程单纯为讲授理论而讲授理论,课程形式单一,概念抽象,术语多,知识点不联系实际操作,知识点难于理解和掌握,学习难度较比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教材的选取是授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对于目前的教材选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较为偏重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所使用的是本科精品教材,二是选用纯操作的应用系列教材。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理论知识点带动实际操作的教材较少,或者通过实例引出理论支撑知识点的教材也比较少。缺乏好教材的指导,教师授课拘泥于课程,导致纯理论、纯操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两种现象均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开拓。

灌输式的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弊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收。教学互动、双向反馈较少。学生没有较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被执行者,缺乏教学的参与性,自然无法主动利用知识去执行项目或者实例。因为是灌输模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难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谈不上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扩展能力。

(二)缺乏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很多实践教学是为了印证理论教学的正确性,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但设计的实践教学环境忽略了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实践课堂脱离实际。比如金工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去完成机械模型的制作,而制作完毕之后,缺乏对学生在专业应用上的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在专业中的用途。即没有根据专业的实际构建起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实践可能在结构、内容上是分散的、独立的,导致学生在本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缺乏创新性的考核机制。在传统的考核机制中,体现出重理论、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虽然有些改革提高了平时成绩,但是平时成绩基本上是以平时考核、平时作业为参考标准,体现不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技能。其设计的不合理性不能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模式下,往往是以考为考,以学为考作为学习的目的,体现不出学以致用的学习本质。

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自学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以课程教学作为技能传授的载体,在课程的教学中植入创业思维。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思维相融合,是大学生以专业为背景进行创业的最好的教育模式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使课程的教授过程不仅具有专业性,还突出创新创业的风向标。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以创业教育为导向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加入调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利用的技能,使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应用性。电子商务已是农村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开设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导向,让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的相关知识,并完善学科的创业知识结构。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应用技能过关,又懂专业经营、敢于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业的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授课目标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在创新创业导向下,课程教学应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上进行培养。知R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思维逻辑。为后续的自学能力提供理论支撑。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是动手能力培养的子项。素养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创新与创业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风险分析意识等。改变现有状态下的固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人才培养体系上做文章,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落脚点更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的融合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是培养创新创业有效途径之一。

三、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要点

(一)融入专业创业知识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背景下,高校一要抓好专业基础的教育,二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掌握的前提下,按照专业的实际应用过程,围绕应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这个核心环节,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及专业创新教育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创新创业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分解,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教学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动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传播者过渡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以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融入课程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实习实践,通过企业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在专业技能得到夯实的同时,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

构建与课程相关的校内校外实训室,实训室要以解决专业的创新与创业为中心,体现出实训环境的创新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相关的平台。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从课内到课外进行扩展。课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论坛等方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积极探索课程与实际创新项目的融合,比如将每年“互联网+”大赛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通过指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融合,申请、调研及开发创作为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操作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创业思维。在创新性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实际项目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此类教学中,多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学过程“不重经验,重知识框架的应用;不重灌输式的传授,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即老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实战环境,增加教学的沉浸感和课堂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创新精神。以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以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发挥第二课堂组建学生创新团队。用好第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避免学生个人能力不足难于解决专业上的复杂性问题。引入创新团队在专业创新性的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本科四年制学生为例,一般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组建相关专业的创新团队,大一大二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阶段,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专业创新思维,大三进入专业技能课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创建专业创新团队,带动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南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各专业已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以中兴通讯服务有限公司的真正项目或者子项目作为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通过学生团队对真实项目的学习开发,培养学生专业的创新性和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不搞形式,不搞突击,以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的学习精神进行建设,使学生依赖团队和项目,形成在专业的科技创新中具有可持性发展的学习模式。

(四)结合创业思维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应体现出应用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在专业应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创新创业,更符合创新创业大环境下专业的教学特点。因此,课程的考核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应用。利用专业能力解决专业领域中新的难题,破解新问题,所以考核方式不是一锤定音的期末考试,而是依据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及期末考核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解决专业上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或者考核方式将这种能力落地。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是培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模式。据统计,参加该赛事的(下转第55页)(上接第32页)学生项目中,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应用课题已占参赛课题的绝大多数。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广告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在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上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维。这种行之有效的竞赛模式可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平台,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模式下课程考核的有效参考。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特别是结合专业进行创新创业的教学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上的创新、专业上创业提供能力的储备。因此,建立一套在专业上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当前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邓燕雯,陈秋华,吴声怡.创业教育背景下“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5(5)

[2]金彦龙,李庆满,杨皎平.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3]鲁道邦,宋玉玲,高振海.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吴新开,王海华.项目驱动的创新实验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安全与管理问题 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9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5-020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路时代已经到来,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出现任何问题,将会对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因此,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保证网络的畅通运行,对对社会环境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问题和防火墙问题,结合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

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网络技术将世界上分散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以双绞线、光纤、电缆等作为连接的媒介,实现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共享数据信息、硬件和软件,同时对共享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和维护。网络技术包括资源管理、宽带网络系统、应用层的可视化工具、网络结点和任务调度工具等。网络结点是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包括集群系统、数据库、MPP系统大型存储设备和高端服务器等。宽带网络系统是高性能的通信手段。资源管理是解决资源的描述、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网络计算能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如果将计算结果通过图形信息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能够解决研究人员分析数据的难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硬件的维护,软件的应用,数据信息的传输交流等受到安全系统技术的保护,防止黑客和病毒的入侵使数据丢失、泄露或者计算机受损。网络技术的安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安全,更是用户对自己信息安全的防范,比如,作为一个大型的商业公司,公司的信息系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着问题,个人信息和机要文件是否被盗,网络运行是否畅通,单位网上银行账户是否安全等都存在安全上的技术问题,如何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技术工程的重点。

2 网络安全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网络安全技术解析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运行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避免的问题。在网上,经常出现网络黑客的攻击、木马程序、病毒入侵、恶意网站等,使得用户的计算机经常处于各种危害因素的干扰,无法正常的运行。如果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不当,就会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因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摆在网络运行的重要位置上。网络的安全性措施,预防各种不同干扰,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为此,为了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网络资源被外界非正常访问或者非法盗取。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保护的一种方式,对计算机信息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信息加密策略。信息加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在网络中传送的信息数据、各类文件和信息等地内容不被第三者看到,是计算机信息保密性的一种方式。信息加密通过各种加密计算方法进行实施。可根据双方秘药是否相同,将加密算法分为公钥密码算法和常规密码算法两种。但是随着秘药设置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加密计算的方法已经有上百种,最为常用的有三种,即节点加密、链路加密和端点加密,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情况和数据的重要程度设置选择加密方式。(3)网络安全管理策略。为了保证计算机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根据计算机使用所涉及的信息,制定与网络运行安全相关的措施、制度来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和稳定。

2.2 数据库安全技术解析

数据库安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的丢失与泄露,或者数据库中的信息被非法访问和使用,数据的安全需要启动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机制才能保证,实现DBMS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安全性是指数据的可行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三个方面。数据的完整性包括整个数据系统的完整性和个别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库的可行性是指数据能够应用,是数据库开发的基础。数据的保密性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在独一无二的情况下,不被外人知道,数据的泄露会给个人或者组织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确保数据库的安全,常用的技术有以下3种。

(1)数据加密。数据加密就是将任何人可以阅览的明文数据变成只能有规定的人阅览的密文数据。数据加密一般是数据库密码系统采用公开密钥的加密办法。(2)存取控制。存取控制就是控制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防止对某些数据库进行非法访问。存取控制方式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合法权限检查和定义用户权限。存取控制的模型有Mandatory Access Control,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和Role-Based Access Control。(3)用户认证。用户认证就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不被非法用户进入数据系统。用户认证包括用户的身份验证和用户身份识。对数据库的访问一般为系统管理员、最终客户和会员用户。

2.3 密码技术安全解析

计算机密码技术具有系统安全、数字签名和身份验证的功能,同时能够对机密性数据进行加密,保障信息的安全,实现网络数据的安全传送。密码技术的操作包括信息加密和解密两部分。加密就是将数据信息转换成随便不可识别的密件的过程,解密就是通过输入密码,获取信息数据的过程。计算机的密码体制分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称密钥密码体制就是在数据库的文件夹上设置一个密钥,同时用这个密钥可以打开数据库文件,这种对称密钥密码不易遗忘,管理相对简单,可用在机密性不强的数据库文件中。非对称密钥也叫做双钥,即一个是公开的密钥,另外一个是保密的密钥,这种密钥的开启速度比较慢,密钥管理要可靠第三者或者是数字证书。密码技术在给用户带来信息安全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安全的漏洞,实施犯罪活动,比如犯罪分析对网络进行加密或者用户忘记密码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数据文件的使用,因此要进一步的完善网络技术体系。

2.4 防火墙技术安全解析

防火墙技术就是在网络内部和外部设置一个硬件设备或者软件系统,作为一个屏障或者关卡,防止一些非法的信息进入计算机。防火墙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内部网络系统不受非法侵害,防火墙主要有验证工具、访问规则和过滤包组成。网络防火墙应该在检测技术下的IP地址,用户对端口进行管理控制。ttp的协议用户可直接根据网络信息的需求设置控制访问页面。防火墙技术可以对户方与接口进行双行控制,用户可以使用安全技术策略和机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实现用户与IP之间的连接与访问。

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技术

(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的一切活动中,如日常业务,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但是安全技术也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已经收到国际的关注,近几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的大量实例,是信息的安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2)信息安全技术的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安全性能比较差,威胁安全的因素比较多,比如,数据的修改或者篡改,在数据的处理中,数据别盗窃或者硬件损伤,通信的传达中被截获,线路遭到破坏。软件中的操作系统或程序被篡改等。因此,针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技术进行研究,解决数据访问中出现的问题显得非常的重要。

(3) 信息安全技术现状分析。计算机信息安全包括多个方面,如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技术、管理和使用等,是一个研究难度比较大的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网络安全的形式增多,科技含量更高,因此,新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就需要新的技术手段解决,安全性越高,解决的技术手段越复杂。只有清晰的安全策略和严谨的保密措施才能提升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

4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展迅速,经济一体化,科技全球化的带动影响下,网络技术在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安全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带来新问题,新的解决方案也会不断的涌现。网络安全问题在各种话题中也会是重中之重。因此在 INTERNET环境中,我们需要不断的更新,检查,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信息安全系统重要环节进行不断的研究探讨,对其系统安全不断的更新思路,为网络安全提供一个安全,稳定,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宫利辉.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技术方案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

[2]杨丽坤.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4).

[3]吕勇.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9).

[4]季泽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2014(1).

篇6

关键词:基层供电所;营销管理;供电企业;协同联动;供电营销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1-016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1.082

1 基层供电所营销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三集五大”体系的纵深发展,供电企业正在经历一场长久深刻的变革,毫无疑问,基层供电所营销工作也是最直接感受到改革阵痛和失重感,并在失重中不断寻求优化、规范、精进与平衡。稳步推进、重新构架基层营销管理,使之逐步从纷繁琐杂的“抄、核、收”工作中解脱出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范畴,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工作气象,体现在:(1)随着各类创建活动在基层供电所的持续开展,供电所营销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无论从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完善来说,正朝着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健康发展;(2)在标准化作业的框架下,推进并实现了营销业务流程的精益再造,梳理明晰了闭环管理、岗位设计、职责分工、流转细节等各个节点,在基层得以落实;(3)建设、整合、逐步完善了同业对标、指标管理、业扩报装、计量管理、营业管理、稽查督导、智能集抄等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界面和工作系统,营销系统各工作平台铺排有序集成运行,在基本业务可控、在控、集约管控上实现质的提升;(4)远程采集等高技术含量管理手段推广应用,不仅解放了人力,提升了基层供电营销管理方式的社会公信度,而且为真正消灭“跑冒滴漏”实现“滴水不漏、颗粒归仓”建设了切实有效的快车道;(5)通过艰苦努力,实现了社会化代收等社会资源的共享运用。

2 基层供电所营销工作需要调整的方面

管理是思想,也是理想。改革,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理想而统筹审视、消灭非理想事物和状态的一个过程。但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管理理想来源于顶层设计,思想维度、行为风格相对统一,而其受众却受各方面环境条件、因素掣肘,千人千面,存在着各种发展不平衡性和制约因素。在变革初级阶段,理想的管理模式设计落在基层管理的不同层面,就如同篮球落在不同质地的地面,回弹响应必不尽相同,“大营销”与基层不同环境条件反应后也出现多种需要调理的水土不服症状,如:(1)理念的转变不够。大至对“大营销”乃至“三集五大”的认识与学习,小至对各系统平台和工作界面的运用,部分环节上还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思维决定行动,因此实践中“被转变”的成分较重,主动应变和探讨的行动相对缺乏,衍生出规范操作、应用、服务质效的新问题;(2)各工作界面反应速度和质量不一。大营销模式需要足够稳定强大的系统支撑、岗位人员能力支撑和各基层条件配置支撑。由于系统稳定性因素以及在各基层站所系统应用要件有别、条件配置不一、人员素质参差的实际情况,基层应用中会出现能效差别,衍生出一系列执行质量和效率障碍;(3)工作机制、营销、抢修、服务各个工作界面、流程、资源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优化、整合、融合后以具有更为便捷高效的操作性。没有天生完美无缺的事物,尤其是当它会被形态各异的异动条件因素检验时,在制度的框架下因地制宜优化整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4)公共关系管理还处于相对薄弱和原生态的阶段。在全国上下转作风治庸散的新的政治要求、客户的新期待、组织的新状况的大环境下,供电企业从未像当前一样承接来自政府、社会各方的各种各样的关注度。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五个统一”的“大”的思维、“大”的体量更需要开放的思维和工作格局。国家电网公司层层有序的品牌宣传必不可少,但是把国家电网的理念最直接地传递给千家万户的,无疑还是基层站所千千万万个面对面的工作联结点,也是最快赢得社会口碑的节点,基层站所应该大有空间主动作为。

3 基层供电所营销工作需要做到“三个三”

作为法人治理的市场主体,在《电力法》《供电营业规则》的法制框架下,供电企业基层营销管理在指标、业扩、计量、营业、稽查、服务、窗口等各方面也经多年摸索形成了一套工作方式,尤其在指标分解落实、营业对标竞赛、需求侧管理、服务品牌建设等基本业务管理上一步步凸显效能目标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此背景和条件下,“三集五大”高度集合人、财、物各种资源,摸清家底再行整合分配,把各自为战的根据地纳入集团作战统一阵线。基于此意义,针对基层,大营销体系不应是基本业务的高度集权,而应是在资源要素最集中最优化最统筹运作下的充分授权和充分监督,运用各种高效智能的工作平台,规范管理方式和工作行为,实现刚性体系在基层的软着陆。笔者拙见,当前尤其需要做到“三个三”:

3.1 三个全员培训,扎扎实实转变观念,统一步调

3.1.1 全员市场意识培训要深入人心。首先,做大做强企业,必须人人有依法做大做强市场的理念,强化主营业务,包括辅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指标认识,在工作激励上强调全员边际贡献率指标。顶层的政策、产业动向嗅觉最灵敏,基层的市场风向标感受最敏锐。近年,作为能源要素之一,供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正受到天然气、太阳能等各种能源形态的冲击和侵蚀。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替代能源与电能竞争加剧,特别是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如何迎接挑战,提高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当前电力营销的重中之重。目前,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不敏感,供电产品多年不变,产品的策划、设计、销售手段远远落后于能源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如今,太阳能、天然气从城市到乡村普遍应用,从生活领域向基础建设、生产领域步步扩张。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效益,巨轮也无法前行;其次,培育市场意识,必须要培育规范的市场行为工作业态。

3.1.2 工作系统应用全员培训不能缺位。营销环节同业对标、指标管理、业扩报装、计量管理、营业管理、稽查督导、智能集抄各个工作系统和界面运行的培训要同从业资格和安全培训一样全员化全覆盖,而不只是局限于现有的岗位人员。从县级供电企业实际看,基层站所员工结构普遍存在老年化、学历初中化、专业技能自我满足化等特征,员工在执行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流程控制上不能完全到位。要大力加强培训力度,做到人人熟知系统,这不仅能为智能化系统运作提供和储备足够的岗位能力支撑,而且有了知晓权,才有了探讨改进的主动权,才能变被动接受为行动主体,才能在工作对接中不留空档,在流程循环中保证高效。

3.1.3 逐步启动公共关系管理全员培训。作为一个高关注度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市场主体,每一个员工要做客情民情搜集器、市场动向侦测仪,在政治政策敏感性、市场拓展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媒体公众关系管理、公共资源应用、危机公关上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3.2 三个扎实落地,提供强大的工作支撑

中国古代建筑的榫铆结构方式曾令无数大师竞折腰,它不仅十分讲求严丝合缝,同时在极其稳固的契合中不乏延展性和结构柔韧性。系统建设和运行也应如此,既要高度安全稳定,又要有兼容扩容能力。

3.2.1 系统运行支撑要扎实落地。要从系统运行首端到工作末端完善足够稳定和独立、保障性强的信息运行网架、网络和管理,淘汰更新基层站所老旧电脑等诸多不能胜任系统运行的工作设备,同时进一步完善营销系统与共享社会资源的信息交换。如:实行社会化代收后,存在着营销系统与银行系统信息交换与业务执行不同步、银行系统与营销系统各自扣费信息且双方信息均不全面等种种现象,在实践中经常引起客户纠纷和误解。能否逐步实现信息同步,能否整合有详细用电情况、扣费情况、余额情况的信息进行并在营销系统内提供备查等,这些具体课题都需要我们在共享社会资源工作方面进行探讨和破解。

3.2.2 智能化办公的全面落地。智能化办公体现的是集约高效和可控在控。受各种工作条件制约,智能化办公不能充分应用,雏态的大营销在很多业务界面还只能体现为高度集权的管理,而非充分授权与充分监督。如在业扩环节、计量管理环节更多体现为业务集中后人力的更多奔波投入,在效率环节有时还相反滋生了工作推诿的空间和空白带。我们有先进的设备、有畅通的网络渠道,在相关业务流转能否减少纸媒传递存储,而能更多地依赖电子媒介来传递和系统存储从系统设计(后台程序扩容储存)和工作流转环节两个方面对此都应有探讨改进的空间。

3.2.3 工作装备的全面落地。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营销系统数次升级后,基层站所很多电脑由于长期服役、配置低下已完全无法正常工作,极大地影响了基层工作效率,应该核实更新;其次,建立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利用扫描、照片、影像等中介建设营销电子档案库,重要资料如业扩报装、营业变更、计量工单最好能在营销系统扩容备查、备审,流转,尽量减少纸媒档案传递的人力、物力、中转时间耗费;再次,为计量、稽查配备有营销系统接口的手持信息检索储存终端,在工作现场中可以直接与系统对接、核实、录入,提高计量管理和稽查监督效能;最后,必要的工作交通工具配备落地。

3.3 三个同步,人文建设强化协同联动

作为系统工程,制度设计是框架目标,技术措施是条件保障,人文环节显现的则是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实际质效,需要做到:首先,强化激励,同责同酬同考核,把执行质效同个人收入、职业成长紧密挂钩;其次,各营销基本业务、抢修维护、优质服务等各个工作界面执行同步;最后,丰富载体,全面贯彻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品牌战略、管理标准、品牌标识“五个统一”,落实到供电营销各个工作行为中去,做到营销文化建设同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