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畜牧业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

[9]冯天太;正宁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1期

篇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整体上较为活跃,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着些许问题亟待解决。

一、研究个案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提出了“有场所、有队伍、有经费、有项目、有成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学术研讨室”,搭建了“大学生力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平台,该院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训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多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奖励。

文章以“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为研究模本,通过长期对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跟踪调查,并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问题、意见、建议等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分年级、分对象对该院4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详细分析了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总结凝练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有效经验,提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的对策,管中窥豹,以期对推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所借鉴。

二、基于个案研究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歪曲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不是兴趣使然,而是希冀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增加其获得某些利益的筹码,把科技创新功利化、工具化。调查显示,高达20%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初衷是为了赢得奖助学金,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仅占25%;在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有50.5%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偶尔有挂名无作为者,有28%的学生认为经常有挂名无作为者。不是出于真正的兴趣爱好而投身一项工作,这在很大程度注定了其研究的深入性和发展的有限性。

(二)大学生不断增长的科技创新需求与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之间的矛盾

据调查,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欢迎度较高,82.5%的学生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其中55%的学生更愿意参加专业类的科技创新活动,28%的学生倾向于参加创业类的科技创新活动。面对学生高涨的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资源略显匮乏,比如37.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上的力度一般,或者仅有一小部分教师能认真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些高校对此重视不足,没有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实际配备相关资源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要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体现的意志品质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复杂工作,要求参与人员不仅有“四心”即恒心、耐心、细心、信心,还要具备“三种意识”即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所为的基本意志品质。但在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却暴露出大学生意志力不足、缺乏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等问题,导致虽然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高涨,但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却不多。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科学有效管理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不够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动员机制、激励机制等不够健全,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健康有序发展。比如活动宣传动员情况如何对提高活动的知晓度、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调查中仍有31%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不够深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留存、保管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流失等等。

三、基于个案研究的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功效,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鉴于此,应深入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管理、资助,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基地建设,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序发展。

(一)加强创新教育,树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重在教育学生摒弃“奖助学金”、“综合测评加分”等错误认识,树立“兴趣至上”、“发展至上”的正面价值导向。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实施不同内容的教育,初期,教育引导学生在兴趣爱好或提升素质能力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期,教育学生学会坚持,勇于克服困难,团结协作,有责任和毅力;后期,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科技创新成绩,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自身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兴趣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升等内涵式收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导向。

(二)加强创新管理,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规范有序发展

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组织、总结等过程的管理,不仅要确保活动的知晓度、覆盖面和参与率,更要从各个环节做好服务保障,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人、财、物的管理,做到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人尽其才,杜绝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等,树立学生诚信科创意识,规范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做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财”尽其用,杜绝科技创新过程中铺张浪费等;做好科技创新过程中使用物品的管理,尤其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存档管理,避免科技创新资源流失。

(三)加强创新资助,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力动力

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试模式、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标准等措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据调查,52%的学生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能在后期考研中能给予优惠政策,49%的学生希望可以获得额外学分,42.5%的学生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课程学习的必修环节等等。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助力度,通过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等,激励教师深入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创攻关,在智力资源上给予资助;有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耗钱,比如“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设计、制作所需的发动机、零部件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些对大学生而言难堪重负,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经费资助。

(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更多层面上是一项团队协作活动,需要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的思路设计、创新制作等过程,比如大学生工程实训大赛,涉及到机械设计、材料力学、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等多课程知识,仅凭一人之力难有所为,必须组建团队,依靠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效能优化。因此,必须广泛动员,从横向上,鼓励学生围绕某一项目积极组建团队,合理安排团队间的分工,融合团队的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从纵向上,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梯队建设,注重不同年级之间的互帮互助,以老带新,发挥优秀成员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项目建设,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有效运作

要广泛搜集目前国内外适合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贴近专业实际,积极搭建参与性强、覆盖面广、实效显著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资源库。比如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上,贴近专业实际提出了“一专业一赛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思路,该院下设四个专业各打造一品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车辆工程系主推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大学生工程实训项目,交通运输系主推大学生智能车项目,交通工程系主推大学生交通科技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推大学生汽车节能减排大赛等等,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平台。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资金支持

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是其中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那么技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较少,不利于科技兴农政策的开展。现如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研的经费站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较低。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农业科研的投资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世界许多国家在1%以上,但是我国却仅仅为0.17%~0.27%。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可以使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充足的科学技术支撑,但是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较低,这就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现象:(1)成果推广难以形成大规模、(2)国家级项目争取不到、(3)品种改良更新不到位等等。

1.2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是其中的根本,如果缺乏科技人才,那么农业的创新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开展。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的科研人员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很难满足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因为国家的支持力度不够,相关的配套政策未能实施,使得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不够理想,与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拉大,这样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1.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在我国,科研成果与农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这就使得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受到了阻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农业科技创新效益的显现周期较长,而且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成本更大,这就挫伤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2)由于农民自身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有限,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解决对策

2.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的支持,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首先,要走多条投资渠道之路。

2.2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农业科技创新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持。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还是进行技术成果转化,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够得以实现。所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建立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竞争协作机制,以便将人才的潜力进行有效的发挥,使他们最大化的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另外,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进而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3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还是为农业的发展所服务,所以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让广大农民都认识到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是农业科技展示其强大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够吸引广大农民的兴趣。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需要相关科研部门不断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并通过提升农民的认知度,来实现对这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换,继而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所以其转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工程。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管理力度,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还需要广大农民加强学习,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提高自己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农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也需要实现科技的创新与突破,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如此,才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武汉中心气象台;气象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2;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25-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众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必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实现气象事业更大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必须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1-2],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新需求。

1 现状分析

“十二五”以来,武汉中心气象台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以气象事业科学发展为主线,探索优化预报业务结构新思路,不断谋划天气预报业务新的发展方向,强化从业人员的气象服务意识,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成果丰硕,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1.1 气象科技成果丰硕

武汉中心气象台按照“科技兴气象”的战略,积极探索气象科技创新思路,加大业务科研力度。近5年来,主持或参加完成了关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国气象局业务建设、华中区域和湖北省局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等研究项目1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奖励7项,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气象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奖17项,部分成果在华中区域和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完成各类技术交流文章90余篇,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技术论文近80篇,为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1.2 业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依托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的业务建设、科研项目,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建立了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系统和流程,加强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建设,开展了精细化格点降水预报和灾害天气格点预报业务、集合预报应用业务和环境预报业务,开发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全省城镇天气预报质量检验与查询平台[3],完善了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开发了预警信息一键式外呼系统。同时,深化流域气象服务合作领域,加强与三峡集团科研合作,开展了长江流域洪水遭遇天气特征分析与研究、数值模式对流域预报的检验评估研究。

1.3 专业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预报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武汉中心气象台积极探索预报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学习培训、上挂下派、技术交流、业务实践、以老带新等方式,使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至2015年底,武汉中心气象台一线预报员达到4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1人、本科10人,分别占全台总人数的1.85%、57.40%和18.5%;正研级高工4名、副研级高工14名、国家级首席预报员1名、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气象部门科技拔尖人才2人、湖北省气象部门青年新秀3人,并且组建了“湖北省中尺度天气分析预报业务创新团队”和“湖北省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业务创新团队”。

2 气象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指导及湖北省气象局、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武汉中心气象台深入开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气象科技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四是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3 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气象创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相关制度,优化科技发展基金项目申报流程,建立科技委决策咨询、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追踪问效等制度,改进科技项目验收、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方法。二是要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实践凝炼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同时加强提炼、总结预报方法和思路,并将研究成果投入业务加以检验,实现科研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4]。三是要深化跨部门科研的合作。加强与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国际相关科研单位的深层次、多方位合作与交流,开展精细化预报技术、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空气污染和环境气象预报技术、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和数值模式应用等方面的开发研究,实现在气象科技创新领域的共建、共享、共赢。四是要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围绕业务发展需要,增加创新团队数量,优化创新团队人员结构,加强对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激励、考核和评估,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培育原则,坚持在实践中造就人才[5-6]。五是要加强对基层科研工作的指导。加大基层科技骨干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力度,吸收基层业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应用,加大对地市州气象局系统开发及应用的指导,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陆林.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 任璐.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 林天高.我国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4] 彭莹辉,俞文政.新时期我国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分析[J]. 阅江学刊,2011(3):80-83.

篇5

关键词 农机科技;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 S23;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74-01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局近年来的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围绕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机械化打捆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1.1 机械化程度显著提升

到2016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87.9万kW,大中型拖拉机1 020万台,联合收割机2 180台,水稻插秧机240台,粮食烘干机339台。全区机械化结构不断优化,由传统的数量型、低层次增长方式逐渐向效益型、高层次增方式发展。此外,机械化程度逐步提升。小麦、水稻机收水平超过98%。机械化秸秆还田、油菜机收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主要农作物种收方面机械化程度高达75%,同比略有提升。

1.2 农机技术广泛推广

近年来,全区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机具,经过成功示范后进行大力推广与应用,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油菜联合收割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以及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1.3 农机化生产技术体系不断完备

经过几年的农机化体系建设,宣州区农机化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小麦联合收割技术更加成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更上新台阶;二是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研究开发重点逐步向经济作物机械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方面;三是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蔬菜种植方面,为先进农艺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稻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数量下降

宣州区地处皖东南地区,积温、光照、种植品种等生态条件与生产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直播要求。水稻人工撒播、抛秧技术在宣州区被大力推广,人工撒播技术具备效率较高、操作容易等特点。然而,近几年来,宣州区水稻机插秧面积和插秧机数量逐年下降。

2.2 基层农机推广力量薄弱

区农机局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只有1人,乡镇农机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兼职其他工作的现象,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意识不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2.3 缺乏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每次开展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召开农机技术现场演示会,都要找合适的地点,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4 农机科技创新驱动力不足

目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高,除粮食种植环节之外,其他环节基本上都实现了农机化运作,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在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等方面的机械化创新工作起步较晚,其发展相对较慢,在创新力驱动方面略显不足。

2.5 农机化发展滞后于生产经营需求

农机化发展与农业生产经营之间存在脱节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机化科技创新不仅紧跟农机生产经营需求,更多注重社会效益,进而很难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自身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农机化科技创新经费相对不足,农机化科技创新缺乏活力。

3 对策

3.1 示范和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补贴标准

建议今后在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时,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的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沿江江南地区可将水稻机直播作为水稻机械化种植主要技术进行推广,在确定购机补贴额时,大幅度提高水稻穴直播机的补贴标准,按照整机(含动力部分)价格的30%确定补贴额[1]。

3.2 完善健全农机创新激励体系

通常情况下,基层农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较艰苦,薪资待遇较低,为了充分调动、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各级各部门不仅应当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还应当建立完善健全的农机科技创新奖励体系,对于在农机化进程上做出创新成果的先进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使其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机从业人员投身于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中去[2]。

3.3 加强对农机化创新重要性的认知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需要由农业机械来完成,为农机化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农机化科技的多功能、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反过来,农机化发展必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支撑点,成为科技带动、市场带动、龙头带动的发动机,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孵化器。因此,大力实施农机化(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4页)

科技创新工程,是农业“三化三带动”战略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应当充分抓住发展机遇,提高认知度,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到具体日程中[3-4]。

3.4 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对农机化创新加大投入

传统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融资渠道应进一步拓宽,不断构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进一步探索科研、开发、产业推广多方面融合方式。通过优质的农机产品、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社会服务,以及广阔的销售市场赢得各方面的信任与支持,进而建立更健康、更高效的投资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安排的农业开发项目和科技项目资金;二是调动生产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联合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开发;三是鼓励农村集体、农民个体投资;四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农机新技术,吸引外资投入;五是积极利用银行科技贷款[5]。

3.5 加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借助于农机化科技创新力量,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以“三个延伸”为基本抓手,首先,由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其次,由耕作环节机械化不断向生产全流程机械化发展;最后,由农业机械化向设施机械化发展。

3.6 完善优化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农机技术是将农机科学技术向农业实际生产生活转化的重要推动力,应当不断优化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将其作为各级各单位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农机技术推广的条件和手段,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以不断提升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人员素质为长期任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基础,服务为手段的新型推广机制,形成开发、经营、推广、服务一体化,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运行机制。

4 参考文献

[1] 王磊.忻州市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农机,2015(12):65-66.

[2] 谢秋影,侯祥辉.宿州市桥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4):299.

[3] 张仕力.我国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农机,2014(7):3-4.

篇6

关键词:辽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1-0001-02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亮点频现、成效显著,在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所对全市53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发现了当前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

对策。

1 辽阳市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1.1 企业规模偏小

在被调研的53家民营科技企业中,资产总额在1亿以上的只有7个,销售额5亿以上的4个,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个,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全省只有3家,这足以说明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太少。民营科技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企业规模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否则很容易被同行业的大规模企业挤垮。

1.2 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不宽泛

目前,我市的民营科技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以制造业、化工和新材料、电子、有色金属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纺织、食品等领域较少,而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领域还是空白。

在全国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时期,在产业导向上,民营科技企业应更注重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横向发展,拓宽技术研发领域。

1.3 科研人才相对匮乏

从汇总数据可以看出,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科技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人才资源的紧缺和高效分配从根本上制约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本次调研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民营科技企业都反映人才是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高学历人才不光难引进,还特别难留住,特别是一些高学历研发人才,往往到企业工作一两年就跳槽走了,所以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只好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到沈阳、大连等异地城市,或者只立足于培养本土化及企业内部人才,这些做法都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1.4 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我市2008年末预计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约3.5亿元,只占全年销售收入的0.05%左右,比重较去年增加了0.02个百分点;其中,R&D经费约1.5亿元。这些数据都表明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暴露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研发投入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首先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必须通过研究与发展,才有可能开发出性能高、经济性优异的产品,去开辟新市场,占领并扩大原有市场。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研发。因此,增加研发投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5 专利获取不多,且转化科技成果少

截至2008年末(预计),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约2002个,新产品产值约24亿,同比增长约3.51%和1.64%。但是,当年获得专利数却只有约127个,且同比减少0.46%,转化科技成果也只有约75个,同比稍增加约0.21%。

可以看出,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重视产学研合作,重视开发新产品,但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申请专利的重视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去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获取人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企业也不能及时申报最新最好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不利于科技企业的快速

发展。

2 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为加快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参考其他各市(县)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2.1 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而言,由于其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特点,它们与政府的联系较少,对政府制定的关于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因此,政府在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和服务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发挥各级工商联组织的助手作用。

2.2 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由于目前我市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偏小,涉及技术领域偏窄,所以,我们在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横向

发展。

扶持、促进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参加或是自行举办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向同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府创造机会联合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创新,创造条件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主体,政府的公共资源应进一步向它们倾斜,支持它们承担国家和省、市的科技项目,全面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不断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投入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鼓励企业将投入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实现研发投入经费利用效果的最大化,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产品档次。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今年我市科技局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投入领域实现多元化,并给予扶持,申报的各类计划项目要根据现有条件通过各渠道,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主动与风险投资公司争取风险投资资金的帮助,还可以通过招标,将企业人员的资金吸纳进来,增加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总额。

篇7

[关键词] 畜牧业 科技成就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61-0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就包括畜牧科技领域。我省在畜牧科技领域取得的省部级及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就达到146项之多,其中包含了五项一等奖,四十五项二等奖,六十二项三等奖,以及三十四项重大科技成果奖。在辽宁省的一些重点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包括地方畜禽的品种开发与利用、畜禽类新品种的培育等,这些都标志着我省的畜种培育能力以及培育手段达到了我国乃至国际的先进水平。

一、辽宁省所获的科技成就

1.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保护与管理方面

辽宁省自从1979年开始了对于畜禽品种的资源调查后,一共开展了2次对于畜禽品种的普查工作,目前,全省已经有的畜禽品种共有56个,其中包括本地畜禽品种17个,从其他省引进的畜禽品种2个,还有37个从国外其他国家引进的品种。

辽宁省已有一些畜禽被列入到了国家级的畜禽资源保护名单之中,其中主要包括绒山羊、中华蜂、大骨鸡以及荷包猪和复州牛等。而辽宁的黑猪、沿江牛,东北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等十多个品种都已经被列入辽宁省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单之中。

2.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

辽宁省目前已经确定了主要的畜禽品种的营养参数,并且开发了畜禽饲料新技术与新配方,同时开发出了新型的饲料添加剂,并且已经将这种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之中,蛋白质饲料资源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利用。

3.畜禽新品种的培育与良种繁育方面

辽宁省已经培育出了许多畜禽新品种,例如东北的细毛羊与半细毛羊,铁岭的挽马,辽宁的黑白花奶牛与黑猪等总共15个品种,并且保护了很多我省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目前,我省的种猪存栏量已经达到了十万头、种禽的存栏量为450万头,种牛和种羊分别为2.8万头和3万只。

二、畜牧科技主要存在的问题

1.自主创新较少

辽宁省的畜牧科技总体水平现在相当于发达国家十多年前的水平,对于基础性的研究相对薄弱,我省原创的技术和比较重大的关键技术两方面的创新都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省畜牧业的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2.科研体制比较落后

辽宁省的科研体制与机制发展比较落后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是辽宁省目前现有的科研院校自定的体制比较封闭,每个院校都为自己而战,并没有实现资源共享,院校之间缺少了联合运作的机制。第二是各科研部门用人的机制比较僵化,一般就一直使用一个人,没有实行现代化的激励机制。第三是科研部门所设立的科研主体的针对性不强,科研部门所提供的科技成果与现实所需要的成果脱节。第四是一部分的科研成果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很难进行大面积、大范围的应用与推广。

3.畜牧科技创新的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对于畜牧产业的传统研发与推广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对于畜牧产业发展的要求,跟一些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起来,我省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一些企业并没有突出其作用,尤其是行业协会与农民合作经济暂时还不能够在科技产业化中发挥出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三、对现有畜牧科技的建议

1.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辽宁省需要深化畜牧及有一等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可以自己制定和建立一些灵活的用人机制与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我省关于畜牧、动物、兽医等方面的研究院校与科研单位进行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各院所应该主动加强关于畜牧与兽医等学科的建设。同时,应该这些研究院所应该坚持以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中建立产、学、研三方面想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省政府应该重点支持一些龙头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些企业中创建研发中心,多个企业共同合作,尽快研制出一品具有我省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我省科研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2.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推广体系

在发挥了技术推广作用的同时,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现代化的新兴力量与新的技术应用,同时把这些应用推广到市场上;与此同时,应该在民间大力培育一些技术咨询服务组织,尤其要注重发挥类似于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等组织协会在畜牧业科技上应该具有的推广作用,从而能够建立起以政府作为主导,畜牧业的科技工作者、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等都能够广泛参与到现代化畜牧业的科技推广之中。

3.建立并完善有关畜牧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畜牧业之所以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主要还是靠一些专业人才的创新,因此,我省的中高等学校以及职业学校都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积极为我省、为国家培育出科技方面的领军人才,并且要面向从事畜牧及兽医方面的专业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在业余时间多开展一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最终达到能从根本上提高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

4.加强省省之间、省与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应该多鼓励我省的研发机构与外省或者是国外一些国家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在我省自主创新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外省、国外的一些先进科技资源,提高我省的畜牧业高科技水平。

四、结语

虽然辽宁省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并不能止步于这些成就,要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努力的去探索一些新的畜牧业方面的科技成果,要完善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制度,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从而提升我省的畜牧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喜凡.辽宁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J].中国牧业通讯.2005(13).

[2]李玉杰;王伟;李佳阳;徐爱霞.论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2010(12).

[3]索南;才椤措.青海省海晏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03).

篇8

关键词:理工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9-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2015年2月4日,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2015年3月9日,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提出“中国大脑”的提案,建议瞄准前沿技术,布局重点领域,创新科研技术,提升研发效率,促进产业发展。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革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归根结底来源于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国家逐步启动多项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如科技支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和财政保障。科技创新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大学生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化内容。高等理工类院校大多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对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具有很大的优势条件。重视日常创新教育,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思想;定期组织学生汇报学习动态,交流经验,分享体会,扩大科技活动的覆盖面。集中优势力量办好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推进科学讲座、发明制作、科技竞赛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丰富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积极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参加各类创新型活动,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会学术科技部门、科技创新学生社团等模范带头作用,以学生带学生,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热情。

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其开阔视野、增强自信,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宝贵的机会和经验,也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且适应新世纪高标准的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卫玉彩,赵振军,张树彬.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6,(05).

[2]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3,(11).

篇9

关键词 微信平台 大学生科技 科技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78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Mode under We-chat Platform

LI Tao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Shaanxi 71012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ckground, actively use modern social platform to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promote its active mod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chat platfor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tween the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patterns exist currently, pointing out we-chat platform you can avoid its shortcomings, guide student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ving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oints to the use of we-chat platform to stud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we-chat platform;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y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的选择,不仅仅影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效能的发挥,还关系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当前大学生微信使用率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微信平台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信息媒介,我们可以尝试积极将微信平台运用到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去,由此形成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改变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使得其朝着信息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因此积极对于微信平台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进行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微信平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1)微信平台的基本特点。相对于传统的信息平台来讲,微信平台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其一,信息互动增强,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断提升。作为手机移动客户端,在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升的今天,微信几乎成为当前智能手机的必备软件应用。简单来讲,只要有移动端,就可以使用微信平台去实现即时信息的交流;其二,微信平台牵涉的信息内容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可以传播到更加广泛的空间范围中去。带有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格式的信息,可以在没有时空限制的环境下实现传播。

(2)微信平台运用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必要性。之所以倡导将微信平台运用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微信平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的影响来看,大学生几乎成为微信使用的重要群体,这符合大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性格特点,微信软件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极高;其二,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益未能够展现出来,宣传投入工作不足,都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现效能的瓶颈。简单来讲,传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模式已经不完全符合当前的需求了,此时急需要以一种更加受学生喜欢的模式来进行调整,而微信平台的确可以成为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工具;其三,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现过程来看,如果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范围更加广泛,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不仅仅会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去,还会使得其成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效益的重要力量。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还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存在不高的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较普遍的问题。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进行分析:其一,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少,规模不大,影响力也不是很强,相关的科技活动组织单位力量分散,管理粗放,存在临时性组织的倾向,这与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力度不强,对科技创新氛围营造工作不重视等存在很大的关联;其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还存在层次低,成果含金量低,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并且存在专业学科偏向的问题,难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其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与教学脱节的情况,难以保证依照实际课程需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不利于实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化开展。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导有待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专业化的引导,而在此过程中如果指导教师业务创新理论不牢固,自身的创新意识较差,势必难以发挥其在引导学生创新活动开展方面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体系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一,部分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是以兼职的身份出现,其指导效能难以保证发挥;其二,教师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多数属于自发行为,学校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中去,这不利于教师引导效能的发挥;其三,教师时间相对有限,除了需要完成对应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之外,很难在引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发挥作用,这也会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缺乏激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对此进行界定,主要会从影响学生群体的规模和效益两个角度分析。显然上述两个角度都指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如果大学生不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丧失了其实践意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不纯,存在为了积累学分、考研、就业、评定奖学金及助学金的倾向,带着这样的动机去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显然违背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其二,大学生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一旦在创新活动中遇到一时难以克服的问题,就会出现打退堂鼓的倾向;其三,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平时学业压力较大,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运用到实际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也是影响是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原因。

3 微信平台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模式的探索

(1)立足科技创新兴趣,实现活动信息推送。首先,在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案的时候,应该积极在微信平台上开展科技项目感兴趣程度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不同科技创新项目的感兴趣程度,并且在得出具体反馈信息之后,敲定实际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题和方案;其次,在确定实际科技创新方案之后,积极将其编辑成为富于乐趣,语言简练,生动活泼的图文并茂的信息片段,不断优化整合其内容,争取以最好的视觉效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得其对推送的信息保持浓厚的兴趣;最后,保证信息推送内容的质量,避免出现低级错误,将科技创新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和报名方式阐释清楚,以使得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质量能够达到理想化的水平。

(2)强调推送时机选择,营造创新活动氛围。科技创新活动应该结合不同的主题需求,在不同的时段去开展信息推送,这是保证信息得到最大化传播的关键所在。首先,从宏观角度来讲,选择在新生入学,校园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月前期,国家教育部门科技创新文件颁布,地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行的时候去开展实际的消息推送,可以使得大学生实时的掌握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信息;其次,从微观角度来讲,集合大学生的生活规律,选择在每天课程结束的时候,或者每天学生闲暇的时候去进行信息推送,可以保证信息的接受率是最高的,这对于实现信息的精准化传播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最后,在选择信息推送时机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在大学生科技活动结束的后期,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查缺补漏式的去进行分析,以营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

(3)注重平台信息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不仅仅是实现大学生对具体科技创新活动了解程度提升的关键,也是创建良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重视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的交流模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情况,并且对于常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性的解答,以保证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活动的开展情况;其二,注重在微信平台上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报道,使得学生可以动态化的了解活动的情况,并且由此积极参与到实际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使得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得以不断提升;其三,在微信平台上实现更加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发挥其引导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去。

(4)提升学生参与程度,实现科技创新评选。积极改变当前单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将微信平台运用进去,形成以科技创新小组,科技创新团队,大学生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优胜奖评选体系,简单来讲,使得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对不同的科技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并且由此保证选取的公正性。这样的方式去操作,能够展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这对于实现其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微信平台可以更快的实现对不同科技创新作品的评价,这对引发更加广泛的科技创新思维碰撞很有帮助,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尤其处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化发展,积极将微信平台运用进去,以便改变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面,使得其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 曾晖,刘洪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9):149.

[2] 林玲.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策略及优化途径[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296.

篇10

首先,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可谓贯穿于企业科技创新过程的始终,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才可以正常运转,而这些资金除了部分依赖政府补贴、企业自筹外,大部分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注入资金保证研发的持续性,缩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期,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其次,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优势,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识别和筛选,力求创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科技创新项目普遍具有持续时间长、资金需求量大、收益滞后期长等特点。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待建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预估收益高、风险相对小、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审查则更为严格,只有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回报丰厚且风险可控的项目才能获得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最后,金融业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诉求拉动了科技创新。随着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金融业越来越需要最新、最精准的机器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作支撑,来帮助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取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科技创新企业和人员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拉动科技创新。

二、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效果还不明显,资金问题仍是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偏高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截至2013年末,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7万亿元,营业网点10503个,从业人数达16万余人①。而金融业相对发达的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9.6万亿元,营业网点11667个,从业人数超过22万人②。河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传统的信贷业务为盈利手段,经营上强调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然而,科技创新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信用积累,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占比较高,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品。因此,科技创新企业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要求,也就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在河北省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金融机构对科技活动的贷款占比在2003—2008年间均低于10%,不仅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远低于企业自筹资金和政府资金在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中的占比。这表明,河北省科技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企业自有资金,政府投入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效应并未完全显现。

2.资本市场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科技创新企业则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来获取资金,很少有企业能够上市融资。主板市场的上市门槛高,资本规模小、盈利能力不稳定的科技创新企业只能“望市兴叹”。创业板市场虽然放宽了上市要求,但监管严格,真正能够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的科技创新企业数量有限。截至2014年6月末,河北省创业板上市公司只有7家,分别是恒信移动、建新股份、先河环保、晨光生物、常山药业、汇金股份和汇中股份,7家公司IPO筹资总额共计41.8亿元①。另外,部分科技创新企业对于上市融资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均需向社会公开,而且担心重大经营决策要由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会丧失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这也构成了企业上市融资的障碍。

3.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创建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具有投资偏好,通过高风险的股权投资获取超额收益。风险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缺口。然而,河北省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企业在前期孵化阶段的融资需求,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项目流产。2001年3月,河北省成立了第一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截至2012年末,河北省本土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余家,其中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占比不足三分之一。河北省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投资经验缺乏、项目评估水平较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投资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同时,部分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关注企业的短期盈利,与创新企业收益滞后期长的特点不相称,造成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压力过大,也影响了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而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甄别和需求拉动等多种渠道推动科技创新。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针对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在的风险收益偏好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匹配,导致科技创新企业无法更多地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这一矛盾,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高附加值产品及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技术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适当给予政策倾斜,符合条件的可以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其次,建立独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成立时间短、预估收益高、投资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将其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区别开来,制订专门的信用评价标准,为科技型贷款的发放提供科学的依据。最后,创新担保方式,允许科技创新企业采用无形资产作抵押。对于科技创新企业而言,由于在创业初期固定资产价值低,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合格的抵押品。相反,科技创新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值潜力大,是名副其实的核心资产。金融机构可以联合专业化的资产评估公司,对科技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再根据企业信用评级,核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和抵押率。

2.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注重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相比,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优势更为明显。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获得长期、大额、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同时,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会有效约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河北省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沟通和联系,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培育、鼓励并支持实力雄厚、盈利能力稳定的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到主板市场上市,而资本规模小、成长性好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则应努力抓住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的融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