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最近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中小学的微课包括丰富的资源,其主要表现为微视频,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微课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初中生物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一、关于微课选题

一个微课重视表现一个主题,因此微课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选题做到简明扼要,微课的关键就是“微”,其在内容、问题、研究等过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内容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微课重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主题。主题可以以实际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也可以涉及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学习方法等,要以“小而精”为核心内容,有着独立、完整的特点。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确定主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运动”一节时,大多学生不能顺利理解此部分内容,这种现象牵涉到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假如设计宽泛的主题,包含多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将全部内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课资源。如关于洋葱切片的观察就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对此开展实验,制作成微课专题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微课的应用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确主题后就需处理其表现内容,达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确定“呼吸运动”的主题,则应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才能使微课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整个选题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那么就会迅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此节课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课选题过程中可以应用合理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教师还需为微课的应用创建一个与主题相符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比例是7∶3,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微课就是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设计问题、引入活动等多种设计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设计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设计思维、教学特点,其中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总结等内容。生物课的微课教学设计还应该融入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等内容。

1.关于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强调“微”。第一,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在此环节要求题材新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顺利导入后保证课堂讲解不脱离教学主线,有着较强的层次性,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第三,教师还需在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做好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牢固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关于主题“呼吸运动”,笔者在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教学过程。首先,设计了导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图片,提问: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运动”为主线开展课堂讲解,要求全体学生做呼吸运动,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并将身体变化设计为动画,结合动画讲解人身体的构造,要求学生在呼吸过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呼吸运动的概念,从而对深入研究胸廓容积变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胸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呼吸过程中胸廓变化动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感受情况,如为了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可以播放拉开的弹弓图片,为了模拟膈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图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是导致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躯干容积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呼吸的变化。提问:一旦躯干容积产生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时,肺的容积会不会发生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模拟实验装置,在反复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得到:胸腔扩大时,肺同时也会扩张,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肺容积扩大时,气体进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挤压塑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气体总量不变,那么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得到:肺容积扩大的情况下,整个胸腔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最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进行总结,在观看动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概念图。整节课设计成功之处是融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模拟图片、模型、实验、推理等活动,最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将学习难点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2.关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虽然以“微”为主要特点,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学环节。其主要以视频文件为主,同时融入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备课、小测、学生意见、名师指导等各种内容。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当属PPT课件制作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点内容,不需录入全部教师讲解内容;设计背景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不可强调花哨设计;处于相同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要把握恰当的比例,字体颜色不宜过多,字体与背景颜色搭配要强调自然,字体大小要合适。

3.微课中的语言和媒体

微课课件要使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语言要兼顾学生的特点,不宜过难过繁,要有响亮的声音与节奏感,语速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讲解过程中防止出现错误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写下自己要说的内容,但不要照稿宣读,那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媒体设计在微课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体设计质量才能使微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微课视频媒体纷繁复杂,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科学选择合理的媒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运用有利于收到较好效果的媒体。

三、生物微课的反思

1.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呼吸运动”的学习重点是复习与拓展,笔者在考核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以确定其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制作中要兼顾各种细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思路可以确定为“导入新知、复习、讲解例题、分析失误、巩固练习”。

2.发挥其可重复播放的优势

微视频只需较短的播放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选题通常都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与探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利用微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教师的单独指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开展个别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长QQ群与微信群鼓励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微课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观看,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实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创建了生动、平等的学习气氛。生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微课教学,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佳.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思路及反思[J].生物学教学,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7):25-28.

篇2

实验既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学好生物课程的重要途径。做好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多留点儿空间,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设计;思考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等的一门自然科学,由学科特性决定。实验既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学好生物课程的重要途径。但在现实中,由于学生实验经验所限,导致实验失败或学生不能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探究兴趣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实施实验教学前,教师一份基于学情基础上的、开放性的、科学合理、结构严密的实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验,就如何做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谈几点思考。

一、实验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初中生物学科课时设置不多,但知识容量很大,涉及动手操作实验的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对书本知识进行进一步实验探究、验证并在实践中锻炼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对教学重点、难点有全面的把握,预见性地设置问题,并以问题为牵引,有效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下面《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七年级上册)实验案例。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生物材料如番茄、洋葱、黄瓜、黑藻等。

学生:探究这些生物材料的结构组成,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检测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错、表扬。

学生:动手使用显微镜,随时对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做准备。

教师:示范洋葱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滴取展盖染吸。

学生:模仿制作洋葱临时装片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本课实验培养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装片的能力。实验中,学生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是看不到其内部结构的。学生经过辨析、思考后得出结论: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先制成玻片标本方可观察。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黄瓜表层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每个阶段的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指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完成后,老师以随机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再做补充说明,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实验结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牵引下的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独自操作的能力,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显然,教师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掌握适时、适度的“收放”技巧非常重要。

实际上,教师教学中的有的放矢常常还会促成意外的收获。也是上面提到的实验,在染色这一环节中,有的学生突发奇想,在第二步直接滴加碘液而不滴加清水,对比观察后发现其效果和加清水得出的结果没有差别。就是这小小的实验微创新让学生想象力大开,对于教师来说,在这开放性的课堂中所随机生成的资源是何其珍贵。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给学生多留点空间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尽量多地把空间留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在相对长和稳定的时间、空间状态下充分发展想象思维,潜心实验、探究,养成科学学习的好习惯。如下面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八年级上册)实验案例。

课前要求各个小组自行制定探究计划,实验准备、操作、归纳、总结等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力求计划切实可行、有创意。实验结束后学生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1.具有环保的模型实验

把一个气球里面灌少量的水,充当鱼的身体;将饮料吸管一头气球,用橡皮筋扎紧气球颈部,饮料吸管的另一端折过来扎紧,再把剪成鱼尾鳍状的两个塑料片放在气球颈部两侧扎好,用钉书器钉好,在“尾鳍”的中央插一个刀片,这样一条模拟鱼就做好了。实验时,把“鱼”放在大一点的水盆中,用手指轻轻按住鱼的前部,再拨动刀片,“尾鳍”左右摆动就可以前进了。实验结论:尾鳍在鱼游泳时会产生前进的动力。这种方法虽然效果不理想,但是不伤害鱼,能保护鱼类资源。

2.活鱼捆绑实验

(1)先将鱼的胸鳍或腹鳍捆绑固定,可以看到鱼左右摆动不定,不能掌握平衡。结论是:胸鳍或腹鳍起平衡的作用,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

(2)将背鳍捆绑,可以看到鱼会侧翻,不能直立,说明背鳍有平衡身体的作用。

(3)捆绑尾鳍,可以看到鱼向前运动很困难,说明尾鳍可以产生向前的动力,同时还可以确定方向。

3.剪掉各种鳍的实验

准备8条活的红鲤鱼备用实验。第一条剪掉两个胸鳍,第二条剪掉两个腹鳍,第三条剪掉一侧的胸鳍和腹鳍,第四条剪掉臀鳍,第五条剪掉尾鳍,第六条剪掉背鳍,第七条剪掉全部的鳍,第八条所有的鳍都不剪掉。观察8条鱼的各种游泳姿态、运动状况,各种鳍的作用一目了然,效果十分明显。结论与其他组是一样的,奇怪的是“没有鳍的鱼也可以游泳”。这种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很有创意,令大家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奇的是,实验者向我们透露一个小秘密:剪掉的鱼鳍还可以重新再生。于是许多同学商量把这些鱼带回家,进行持续的观察实验。

良好的空间、充分的观察与实验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对实验都有了充分、深入的体验。这样,每一位学生就更理直气壮地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形成的开放性实验假想结果也各有不同――“鱼鳍还可以长出来”“没有鳍的鱼也可以游泳”……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吸引着学生主动将实验过程延伸到课后及生活中。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下面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八年级下册)实验案例。

课前10天,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教师提出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不同的植物茎进行扦插活动,并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设计对照实验,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取20支杨树带两个叶芽茎段,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茎下端作斜向切口,对照组茎段的下方作水平切口,其他条件相同,上端都是水平切口,都留一片叶子,都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温度、土壤、光照等都相同。把两组都插入土壤中,经过观察,得出结论:实验组叶子很快回复正常,而对照组要晚些时间。结果与假设一致,切斜口容易成活。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茎的下方切成斜口,扩大了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植物就容易成活。

第二小组:采用水行实验,选择柳树的枝条10只,实验组保留2片叶子,对照组不留叶子,其他条件相同。插在清水中浸没1/3处,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组提前生根且根长。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得出结论:保留少量的叶子,有利于光合作用,促进枝条生根,但是光线不易过强,过强会影响成活。

第三小组:选择月季花枝条20支,10支实验组,10支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对照组不消毒,分别扦插在土壤的浸出液中,浸没枝条的1/3处,其他条件相同。10天后发现实验组消毒处理的枝条长势良好,土壤浸出液中有很多土壤中的无机盐,有利于根吸收。未消毒的有腐烂现象,用高锰酸钾消毒的枝条有利于根的生长。

第四小组:选择“日本芦荟”的枝条和叶,叶平放在花盆中湿润的沙土上,茎插在潮湿的沙土中,10天后发现都成活了,说明有的植物也可以用叶繁殖,因为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供叶和茎长出根。

带有竞争意味的、任务趋动式的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更加重视分工协作,提高实验效率,实验结束后的分组汇报也异常精彩,妙趣横生。

总之,教师加强实验教学设计的研究,不仅能够锻炼提高教学规划能力,促进自我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力保证。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统一整体;形态结构;生活环境

一、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中渗透的生物学观点是: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观点的渗透体现在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以人体为例,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系统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就拿吃饭来讲,本来觉得特别简单的事情,可它的顺利进行也并不简单。虽是消化系统的事,但先得有属于运动系统的手拿到嘴边,属于神经系统的眼和大脑得分辨挑选,循环系统也得多分一些精力来帮助消化和吸收,其他器官系统就暂且休养生息,可谓全身总动员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个观点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当进行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的理解。

二、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中渗透的生物学观点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是课标中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所涉及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观点。教材(济南版)中介绍了睡莲和仙人掌对环境的适应,以演示实验的形式阐明了蚯蚓对环境的适应和作用。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我用了三个词:依赖、适应、影响。

生物依赖环境即表现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鱼儿离不开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即表现在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同时也贯穿到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及“生物圈中的人”,甚至“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现代人种的分化”都体现了这一观点。显而易见,不必多说。此处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委,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生物教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在生物圈中的人的主题中渗透的生物学观点是: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实验之前 ,实验者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原理 ,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方案的制定。这在新的课程改革和考试与评价改革中 ,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谈谈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意义 

    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生物实验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对照”,大多数生物实验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在实验设计中,通过设置对照组,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减少实验误差。笔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学生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在实验设计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在设计实验时都能自觉设置对照实验,但是对于什么是实验组,什么是对照组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如初二上册P85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中找出每个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部分学生就非常模糊,思维混乱。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方向及质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身首先明确概念,在各探究实验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指导,使学生在设计能力、思维上得以真正的深化提高。本文对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探究实验涉及的对照实验略作探讨。

    2.关于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课程与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局部型和全程型的实验设计。

    2. 1 局部型实验设计  只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个环节 ,可以用于较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节约时间 ,学生可随堂完成。

    2. 1. 1实验目的原理的设计。题目给出实验题目及一些实验情境 ,让学生设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例如 :有人在室外空旷处 ,在不用任何药剂、装置触及幼苗的情况下 ,使幼嫩植株长成如图示 (图略) 形态。请写出该实验的目的 ,并说明实验原理。

    2. 1. 2实验器材的设计。教师或教材提供了实验题目、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 ,要求学生根据现有条件 (如学校设备和自然资源) 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设计。如“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方案的实验器材及实验装置。

    2. 1. 3实验步骤的设计。根据题目要求给定的器材以及实验提出的目的 ,设计或补全实验步骤。例如, 请参照“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过程,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洗衣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并写出实验报告。

    2. 2 全程型实验设计  教师教材只给出实验的题目及某些附带的条件 ,实验的目的、假设、器材、步骤和预期的结果等都由学生完成。甚至实验课题的题目有时也可以由学生来选择和设计。这类设计提供的线索比较少 ,因而难度相对比较大 ,多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出现。它仍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教科书规定的 ,另一类是教材之外追加的。本文后一部分就是以这种全程型为例来说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问题。

    3.分步细说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 : ①实验题目的确定 ; ②提出假设 ; ③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④预期实验结果 ; ⑤观察和收集数据 ; ⑥分析推理 ;⑦得出结论 ; ⑧讨论与交流。

    3. 1 了解实验题目的确立  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题目虽然是教材给定的 ,但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的过程 ,对激发学生的实验设计的兴趣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实验题目的确定大致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普通现象中寻找同一性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在普遍现象中寻找差异性 ,从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确立新的研究方向。

    3. 2 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和依据的原理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方向和目标)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依据) ,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前应要求学生预习 ,通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目的、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所依据的原理。

    3. 3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假设是实验者对自然界或生物学实验中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推测或猜想。中学生物实验设计的假设一般是依据教材提供的事实和一定的实验原理而提出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作出假设前 ,应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分析 ,从中找出共同性、本质性的东西 ,将感性的材料上升为理性的思考 ,从而做出合理的假设。

    如何引导做出实验假说根据科学事实提出问题和假说, 这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从现行教材提供的材料看, 探究性实验和研究性课题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引导性探究和发现。一般情况下, 学生做出的假说无对错之分。这一原则旨在鼓励大胆做出假说,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做出的假说又有好坏之分, 这主要表现为: 一个好的假说总是和做出假说的前提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派生性和演绎性。作者曾以人类对于疟疾病因的探究过程为例, 较好地说明了如何在科学过程中有效地建立假说。

    19世纪, 疟疾猖獗, 人们根据疟疾分布区的环境得出结论: 低洼多水、气温较高的烟瘴之区易发疟疾。为什么在这样的地带易发生疟疾呢? 人们设想: 污水可能是使人患疟疾的病原, 污水蒸发可能产生毒气使人生病。这是根据经验规律而提出的疟疾病因假说。当污水被清除后, 疟疾果然大大减少。这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那么污水是如何引起疟疾的呢? 若污水是直接致病的, 喝了污水就应该发病。 但研究否定了污水直接引起疟疾的假说。人们又发现: ①清除了污水, 蚊子少了, 同时疟疾也少了; ②住在低洼沼泽地、室外露天睡眠的人易患疟疾;③不用蚊帐的人易患疟疾; ④夜间在薰烟的火旁睡眠的人很少患疟疾。联系这些事实, 人们不尽假说: 疟疾是不是蚊子传播的呢?

    法国医生拉佛兰在疟疾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细长如丝的微生物。他假说微生物可能是疟疾的病原。这一假说和上述蚊子可能传播疟疾的假说联系起来, 使英国军医罗斯推想: 如果上述两个假说是对的, 吸了患者血液的蚊子, 体内就应该带有这种微生物。后来罗斯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说。罗斯还让蚊子吸麻雀的血, 定时解剖蚊胃。他发现这种小生物不但存在于蚊胃中, 并且能够繁殖。他又让感染的蚊子去吸健康麻雀的血液, 原来健康的麻雀发病了。进一步在志愿者身上试验, 直接证明了疟原虫在人体的传播与在鸟类体内的传播一样,都是以蚊子为媒介的。至此, 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得到最后的证实, 假说已转化为科学定理或学说了。

    同时也从以上材料中总结出: 假说是问题的延伸,同时也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做出假说和提出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这里, 科学问题、科学实验、科学资料、科学实践、生产实践、人文活动等都可能是做出假说的基础(下图中用“观察”一词来概括); 假说在科学过程中的地位及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 4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设计是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应遵循如下原则

    :A、单因子变量原则 :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元素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单因子变量有两层含义 ,一是确保“单因子变量”的实验观察 ,一个实验一般只设置一个变量 ,做到一个实验因子对应观察一个反应分子。二是确保单因子变量的操作规范 ,尽可能避免无关因子及额外因子的干扰。

    B、设立对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对照实验 ,可以消除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根据实验项目可以采用相互对照、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例如本实验采用的是相互对照。

    C、随机性原则 :为了使实验更具代表性 ,消除或减少实验中的系统误差 ,从而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在选择样本时选择面要广 ,种类、数量要比较多 ,还要注意随机取样。

    D、重复性原则 :某一具体实验的结论不一定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本质 ,必须进行重复验证。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 ,在同等条件下重复实验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重复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扩大实验样本 ,二是将实验结果扩大到同类事物中去。

    第三 ,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生物生长在复杂的环境中 ,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为消除无关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可以通过设置对照组消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 ,

    第四 ,要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必须进行重复实验

    第五 ,要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根据随机性原则 ,

篇5

讲述课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课型,在传统教学中也较常见,在注重新课改的今天也不能没有,讲究教学方式的讲述同样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根据该节生物内容的知识特点,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的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就有好奇心去学习新的知识。如在教学“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运动会之前我们为什么可以吃一些巧克力、糖呢?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帮助呢?以上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学生不仅感兴趣,还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相整合课型

客观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生物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兴趣。生物知识有很多比较抽象,只凭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也不易理解,就会失去兴趣,但我们事先收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认识,学生就易于理解,在视觉效果的作用下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将有关艾滋病、吸毒、吸烟等图片,通过幻灯呈现给学生,在视觉上对学生的冲击力比较大,也可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以后更加注意抵制与预防有良习惯有极大的帮助。另外,生物课主要是以实验为主的教学,但很多实验在有限的课时下无法完成,但我们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仿真实验,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就有三个演示实验,这三个演示实验如果教师在课上一步步去完成演示,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但利用仿真实验呈现给学生,学生也了解了实验操作过程,并观察到实验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实验现象,最后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较好,因为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课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学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知识也不再那样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增强。

三、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

初中生物中的有些知识没有趣味性,学生一看也能懂,如果一味地讲述,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首先教师准备好每一节的导学案或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自学,而学生自学时主要分以下几步:1.阅读教材、做好导学案。2.学生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分析教材,独立做好笔记。3.教师检查,针对普遍存在问题进行提示。4.将几位同学的导学案或自学笔记通过展台展示,让大家修改。如在现行课本上的好多章节的内容,都可先做好导学部分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根据其重、难点帮助学生分析所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了导向,自然地集中精力到学习中,兴趣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成功的体验对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这种课型的优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直接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真正得到发展,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初中生物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某一内容,让学生组织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如针对问题讨论,根据内容而定的角色扮演等,譬如在“家居环境与健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教材中“给家居环境打分”为评价参考进行家庭环境状况调查,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我们每天生活的家居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然后通过“讨论防治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对策”的活动,引导学生认同绿色消费、绿色文明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学生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课

活动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涉及很多活动,每次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之后,可进行评价。1.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在同学评同学的同时,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还会了互相欣赏,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求知欲望增强。2.教师评价。一是讲评,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二是给参加活动的同学打分,并给予肯定。在活动中有些同学的参与性不强,对学习中成功的体验较少,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同学,要尊重他们,尽量不要批评这些同学,及时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们,这种激励教育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有益。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开放型;教学模式

开放型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创设一个开放性的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开放型教学模式时,既要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一切目标的基础,它对每一学段、每一课时、每一知识点、每一项活动都具有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它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它既是各种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归宿。开放型教学中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提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处理信息、推测答案的能力,转换信息,形成设想的能力,验证信息、实施实验的能力和运用信息,联系实际的能力;高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信息进行反思的能力和创造信息、构成体系的能力。然后再落实到每一课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才能真正体现出物理方法和物理能力的广泛迁移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就是要明确学生学什么,用什么办法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资源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校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如,课件、实验条件、习题资源等,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的资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如,中学物理的教学难点之一简谐运动,是学生普遍难掌握、难入门的一章,教材对简谐运动也采用了多变量分阶段的分析方式,该方法虽然全面笼统,但是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比较难被学生接受。故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即先抓住决定运动性质的关键(外力),运用减速、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简谐运动中外力的变化特征后,得出简谐运动的本质特征(同复力F=KX)。最后再依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规律,综合其他各量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析。能力差点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引导着进行半独立分析。这种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的改造,既降低了认知难度,又分散了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学到了分析复杂问题的方法。

2.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是从章节的基本内容出发分析知识的结构以及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深刻理解知识结构之间的特点和关系,在结构分析时一定要确定教学的难点。

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主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出发,分析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

4.背景分析

任何物理定律规律都产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因此,要重点分析物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它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同时也要分析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学生的活动设计

在开放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按照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学习活动方式,并带着学习目标尝试着去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大大提高。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饱满的热情、灵活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对于物理教学来说,“老师讲,学生练”的形式是很难让学生对物理公式定理吸收接纳的。因此,在开放型教学中单纯的物理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教师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物理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此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矛盾,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物理知识。

篇7

关键词: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检验和求证,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复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物课程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课堂氛围不活跃、师生课堂互动较少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等。高效课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物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在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效率意识、层次意识、调控意识和联系意识。

1.效率意识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教育效率意识。另外,教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但是不能让学生在一些非重点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尽可能把时间用在重点知识上,一些简单的、次要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通过组织小组或其他的形式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层次意识

课堂提问是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层次意识,课堂提问的内容没有层次感。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例如,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循序渐进,开动学生的脑筋,不能一下子难住学生,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

3.调控意识

有的教师应用高效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控制意识,过分放松学生,使学生任意设计课堂活动,使生物课堂高效教学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把整个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不能让学生任意地自由控制,不能让学生做一些跟课程无关或相关不大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做一些和课程联系紧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效率。

4.联系意识

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都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其主要原因还是学生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联系意识,把讲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系性思维,在实际的活动当中可以把新知识、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

二、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应用

1.提高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当中。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兴趣。采用直接导入法、语言导入法或者悬念导入法时,不能只应用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而是要贯彻到整个课程当中,这样能使学生时刻集中注意力,减缓学生上课时的疲劳。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的结尾,因为课堂教学的结尾,不仅是一节课的总结,同时也是为下一节课做铺垫,最好能够留出悬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2.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就书说书,学生就师而学。初中生都是被动学习初中生物,非常缺乏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高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由指挥者变为引导者,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整个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整个课程当中,而教师要放弃指挥权,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克服种种困难,达成学习的目标。在课堂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红细胞”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包括“为什么红细胞是红色的?红细胞的形状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有什么关系以及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把内容设计成各种问题,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从而引导初中生积极自主地去探究知识和相关问题。

3.理论结合实践,使高效教学更加具体化

理论结合实践,使高效教学具体化就是把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当中。教师在课堂上把初中生物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学生做一些生物实验或者活动,要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到一起。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当中与生物课程内容相关的东西带到课堂,让学生把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校的花草树木等植物,使学生更加了解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组成。

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构,同时还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现在高效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发展高效课堂教学,使其能够生活化、创新化以及多元化,从而充分发挥高效课堂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远明.如何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2013(11):90-91.

篇8

关键词:趣味情境;信息技术;学习支撑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初中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教学任务,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载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实施教学的方法。如何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应用好任务驱动法来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成为生物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述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就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标准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个有趣味和意义的任务,而学生则通过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进而让学生的探究和协作学习技能得到培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而建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运用较为广泛。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这样的特点:(1)教学任务为基线,也就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得到知识;(2)学生为教学主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各方面的能力;(3)教师是教学主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1.基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原则

任务是课程教学的基线,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任务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但必须遵循这几个原则:(1)信息整合。在实际教学任务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相关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生物课程;(2)科学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严格遵照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和目标;(3)趣味性原则: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学习;(4)循序渐进原则: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案例

(1)内容分析:本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的生物内容,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知识点是:反射,反射的概念及相关实验,反射弧的反应机制。重点:反射弧概念及结构;难点:简单和复杂反射区。

(2)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神经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获取就是要经过自己努力和动手动脑才能获得,并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的重要性。

(3)学生特征:初中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和自控力较差,应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对教学任务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该阶段学生抽象思维不强,仍以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借助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

(4)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及PPT软件。

(5)教学实施: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认识什么是神经;再让学生分组完成反射实验,让学生相互轻敲膝关节,看反应,教师从旁指导,并给予教学任务。

三、基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1.创设趣味性情境

初中生物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尤其对陌生事物充满探究欲望,但对于抽象知识则兴趣不强,比如:细胞结构、遗传等知识。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多媒体中的视频、图片等功能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出趣味性任务,以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相关任务,要注意任务设计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生物现象无处不在。

2.合理选择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理适用的信息技术,不能盲目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来选择。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是否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一些教学内容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3.找准学习支撑点

初中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应该为各个教学环节找准学习支架,也就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化差异来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协作和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节省教师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教师首先自己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清楚认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质,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设计恰当、趣味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完成任务,最终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探究教学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基础知识、领悟科研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式教学以“自主、探究”为宗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完成从学习理念到学习行动的全方位转变,实现生物教学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双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一、转变验证思想,尝试探究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生物课程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开展课程改革也并未取得较好成效,究其原因仍是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对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验证实验,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学生理解知识毫无帮助,反而会滋长学生的厌倦心理。所以,转变验证思想为探究实验,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要务。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关“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这一验证实验,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过程、场所等一系列知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学生在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后,就已经肯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所以,这样的验证实验对学生的诱惑力不大,无异于照本宣科。鉴于此,我将教学任务设计为“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和产物类型”。针对这样的变化,有的小组的设计是:暗处理和部分光照的处理不同,利用碘溶液来检验产物,最终发现光照部分碘溶液变蓝而暗处理的碘溶液未变蓝,这就证明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且产物中有淀粉。有的小组的设计是:在盛水的塑料袋中放入水生植物,进行光照后,利用试管收集叶面产生的气泡,并用刚熄灭的火柴来证明产物中有氧气。有的小组的设计是:将植物和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处于广口瓶中,给予光照,利用碘溶液检验发现未变蓝,以此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参与。

教学目标不变,教师只是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将教学任务综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会根据自我理解设计出不同的实验,相比于以往的验证实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把握认知特点,引导探究

“以生为本”理念要求教学回归课堂本位。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认真把握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兼顾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层次性,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误,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中有关“细胞分裂和分化”都属于微观的、抽象的生物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其思维大都处于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角度来设置问题,层层引入,避免设计过难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细胞分化”知识,我的教学设计为: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让学生结合“细胞分裂”知识来思考问题,如经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一样的,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此时可引入新名词“组织”的概念,告诉学生:每一种细胞所构成的细胞群都是一种“组织”,正是因为“组织”的形成才导致了这些不同。通过“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这一理念进入“细胞分化”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接受“每一个动植物体都来自于受精卵,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具备不同的功能”这些知识要点。课堂最后出示植物的保护、基本、分生、输导四种组织和人体的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四种组织的分布和功能,帮助大家列表对比记忆。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避免出现思维的跳跃。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维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整个教学也会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知识迁移,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中提出:学习是为了实现终身受用。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具备不断学习、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学生终究是要离开课堂走向社会的,他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教学中,我会结合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知识迁移训练,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植物对碳氧平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转变的,而光合作用又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我就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并产生了氧气”“呼吸作用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便可得出:碳氧元素之间是有相互转变的关系,绿色植物通过这两种作用来维护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在两个玻璃罩内将绿色植物分别和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点燃的蜡烛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证明是否发生了光合作用,从而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这一结论。另外,学生还可根据经验,利用刚熄灭的火柴梗来证明“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

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继续探究:只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作用;要维持碳氧平衡就要保护植被,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举一反三。

四、创设丰富活动,活力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向生活和社会更开放的领域扩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活动设计也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和内容的开放,将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初中生物课堂。在教学中,我加入了一些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等内容,以活跃学生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释放潜能。

例如,在学习完“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时,我介绍了“植物的输导组织担负着植物内长途运输的作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让学生结合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土壤中的一滴水为主体,介绍它经过植物的根毛到达地上部分最终进入大气的过程,并分析光合作用产生的养分是如何传递到植物的根、茎、叶、花各部分的。这样的一个小活动把三节课的知识都融合在一起,同时讲故事的形式也避免了死记硬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如,在学习完《人体的激素调节》一章内容后,我组织了一场关于“用激素好不好”的小型辩论赛。一方认为:激素是好的,并举出自己“发烧时医生注射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从而退烧”的实例。另一方认为:激素是不好的,理由是有人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病后迅速发胖,可见激素会影响身体的内部平衡。最终学生对激素的认识加深了,它们在身体中的存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样,针对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辩论赛,学生会查阅很多资料,无形中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枯燥的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究的热情。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初中生生物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是一项应长期坚持并不断推广的教学理念。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后续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切实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让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秀芹.初中生物学实验的几点改进[J].生物学教学,2010(1).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本教育理念;探索

在我国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仍沿用“师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多为硬性讲解理论的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不能深刻理解生物学科的真正意义。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到课堂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发现生物学科的奥秘。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1]。在新的教学走向中,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原则[2],抓住学生在生物学科中的心理机制与发展特征,完善与优化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生物的综合素养是新课改对初中生物教学作出新的培养目标。如此则要求初中生物教师着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并有针对性就不同层面的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与方法,最大限度带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其中,教师应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个性张扬,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发表自我见解,促进其思维发散与发展。

2、启迪性原则

启迪性原则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在生物教学课堂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就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实现独立思考的潜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着将抽象概念与具体事物自由进行切换,提升自身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循循善诱,就学生在初中生物中的发展特征与心理机制,善于采用启发性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探究的可塑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准,遵循学段、学科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可自主学习。在探究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总结出自我学习方法。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及的三大原则,初中生物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严格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与启迪性原则,在课堂中积极优化教学结构,创设出多样情境,丰富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1、创设多样情境,带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改善初中生物教学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带动学生参与到实际课堂中,实现内驱力的最大化作用,而创设课堂情境不失为一良策[3]。情境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中有着积极意义。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巧妙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可更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与以往无活力、乏味的照本宣科教学相比,情境的导入可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中。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情境创设的形式(问题设置、生活例子导入、音频资料导入等),让学生在直观视听觉冲击下可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并主动参与到进一步的探析中。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设置疑问,以“在了解上节课人类起源知识后,同学们觉得我们每个人是怎么从婴儿慢慢成长的?”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风暴,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并积极主动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探究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大多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因而,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从多渠道、多方向整合教学资源,明确各环节教学的目标与具体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可跟进教师的步伐,并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形成自我学习模式。其中,教师可注重捕抓生活中或新闻报道中的价值资源,巧妙整合到实际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就教学内容分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可整体把握学习的脉络。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先天与学习行为》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联系好上下章节的内容,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脉络,合理规划好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教学中,既应对上一章节知识(动物的行为)进行回顾,又应有效引入“先天”与“后期学习行为”概念,让学生可对人类行为与动物本能进行对比,并学会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为更好地学习与生活不断努力。

3、组织团队合作,引导学生组间协作交流

小组团队合作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师可借助小组团队合作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根据学生学情互补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可自由就教师的提问进行讨论研究,并集思广益,整理出全面、完整的见解。其中,教师在学生自主谈论的过程中可适当、适时加以引导与指导,但不可过于干涉学生间的想法。小组合作最为明显的优点就是每位学生可最大限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习他人的经验。比如在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酸雨等,对周边生物是否会造成影响,具体是什么样的影响?”为题,让学生间自主选择某一特定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对污染背后的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如此,学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可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师应注重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实际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整个初中生物教学成效。

作者:杨军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5(15):80.

[2]周发建.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5(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