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篇1

关键词:思品教育;问题;对策

鉴于思想品德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意义,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进行着如何搞好品德课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新课改以前,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客体,这已经严重与时展要求相脱节。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只是把学生当作相关知识的装载机器,不断地倾倒自身掌握的知识,这样只能完成教学计划而达不到教学目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当下,许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2.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教学内容方面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因此,就需要品德教师在教学上多下工夫,把全部的工作热情投入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

二、教学对策

1.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真正主力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明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不是“主宰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丧失。新课改后,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转变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并且对不正确的思想给予疏导,这样便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这种新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参加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当中,设置一个主要题目,让学生分组来进行讨论并选代表进行发言,然后再对本次讨论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艺术,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上,国家政府、学校以及教师必须从心理上重视起来,作为与学生之间接触的教师更应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思路来引导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9).

[2]周明.初中品德教学应注重时事[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篇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价值观的形成

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应该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与学生价值观的关系。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来看,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目标进行反省的知识教育,它不是单纯的“价值教学手段”,而是一种系统化的价值观的教育培训过程。通过组织一些列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让抽象的价值观概念内化为指导学生生活中言谈举止、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促使其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2.当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很多人都说当前的初中生是炫富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这是因为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大部分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往往对孩子的价值需求不加考虑地予以满足,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出现扭曲。考虑到当前家庭教育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缺位的实际状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只能依靠当前的教育手段。因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取向,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迫切需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激发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

行为动机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推动力,是学生产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心理欲望。只有学生存在这种行为动机,教师的教育引导行为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动机,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从具体的社会案例入手,通过活生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条件,引导学生加深对价值取向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反映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哪些行为会被人们所唾弃,从而使学生产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愿望。

2.对学生提出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要求。

在激发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动机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符合正确价值观形成需要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价值观才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符合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价值观行为要求时应注意:要站在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度来认识和提出行为要求,从宏观上进行把握、从生活细节处着手,通过中学生行为守则等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落到实处;在提出要求时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以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提出要求时要适度、适时、适量,一切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不能操之过急。

3.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引导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发展自己。因此,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在提出具体的价值行为要求时,要明确价值行为所涉及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学生不仅知道价值取向的行为要求,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采取正确的社会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作用、实践作用,让学生独立思维、选择符合自己发展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

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将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开设,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此拟将之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人才培养因素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学校抓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也能感受到竞争的火药味。在学校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会学生该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也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二、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应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难以有效地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更不要说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将教材上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老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学生才会信服。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初中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网络。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与思想品德老师交流的欲望更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直接交流,网络为学生打开心扉创造了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主动加学生的QQ,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互通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2)对学生的肯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获得外界肯定的欲望,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无形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用讲述式教学法,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无味,毫无生机。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有充满变化与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思想教育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掌握,根据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延伸到课外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教师重新确立教师角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怎样成为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这些问题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思考。本人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以下几面做了探索。

一、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防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滥用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在城乡普遍出现,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不少优点。首先,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次,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存在盲目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例如,在课堂中许多教师大量采用了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视频、Flas等素材。确实,在课堂中合理巧妙里使用这些素材能够在一定程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滥用,那么它对我们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多大的作用呢?此外,在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被教学课件所束缚和控制,这一方面与部分课件缺乏交互性有关,另一方面和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避免活动探究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这些培训和其他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都在自觉地转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活动等教学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好多个活动探究环节,并且通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这些活动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某些误读新课堂教学的行为。如在一些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某些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但是这些活动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值得深思。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避免活动探究多而不精、流于形式等。

三、坚持课堂动态生成,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

首先,课堂动态生成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当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盲目地尊重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对教材偏向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却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甚至顺着学生的曲解、误解,展开合作、探究、交流、争辩。课堂生成看似精彩纷呈、气氛活跃,可是生成的内容却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关。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将学生偏离教材的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用蕴涵在教材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其次,课堂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前更加精心地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尽可能地深入理解教材与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心理发展特点等。再次,课堂动态生成对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动态生成需要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或偶然事件,经常会突破书本的知识范围,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开放性就显得更加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科技发展,面对互联网日益普及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学生的知识与“问题”更是我们难以想象,它更要求我们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终生教育的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共情”策略;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道德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现代教育要求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切实理解和感受学生的真实想法,并要以此为依据来合理构建师生间的关系和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从而切实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合理运用“共情”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某些思品教师大都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基本思品理论和知识的讲解上,但是这种“假、大、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思品内容只是简单的理论,却无法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去吸收思品教材中的有关知识,更谈不上理解和记忆了。而“共情”教学策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说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思品课程与自身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可见,在“共情”策略的应用下,思品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在互动中逐渐教授思品知识,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思品教育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积极的生活态度”时,思品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让小组成员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大家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来解决彼此存在的困惑。比如,某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均在外打工,有时候连过年都不回家,而将他寄养在大伯家里,但是他大伯家的两个姐姐会无故地欺负他,所以他感觉自己非常孤单,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说话,甚至想用自杀来解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思品教师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要引导班级学生给予其以帮助,温暖其受伤的心灵,逐步帮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他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二、合理运用“共情”策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学生想要主动表达自己的心声之后,部分思品教师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批评和指责学生的做法,并强硬要求学生改正其存在的错误。在这种教学形式的指导下,学生会觉得教师根本不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处境,更不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而只是为了享受指责自己的快乐感觉,所以该种教学方式只会使教师逐步丧失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思品教师必须要以自身作则,切实以学生的立场来考虑教学的开展,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切不可一味地用大道理来指责学生,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思品教育质量。另外,在“共情”策略运用下,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吸收相关的思品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部分思品知识时,思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依赖问题,如某个同学说自己已经升到初中了,却依旧不会洗衣服,也有的同学说自己不会做饭等,这时候思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独立洗衣服或做饭,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三、合理运用“共情”策略,引导学生感受成果

篇6

一、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及内涵

1.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对于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而言,学科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存在,思想品德课程和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相结合,就是由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功能所决定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就是民族精神,并且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也正是他们价值观念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想境界,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可以促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2.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就是对中学生个人或者集体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作为内容,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中国人,培养成具有优秀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中国人,从而在日后的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民族精神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措施

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以及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应该是自发的过程,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思想品德课程就是其主要的培育渠道之一,因此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培育,就需要将初中生作为主体,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主导,以德育活动为依托,以课程资源为载体,分步骤、有重点以及全方面地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

1.思想品德教育中民族精神教育网络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将师生共同建设的有关民族精神专题挂入,方便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还可以将有关民族精神教育资源上传评比等活动组织起来,促使学校网络成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力阵地;还应该开辟有关民族精神的论坛,在思想品德教师的个人网页上,鼓励师生参与相关讨论。

2.思想品德教育中制作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课件。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自身搜集到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进行结合,从而形成课件,在教学中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应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光、声、色、形的优势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3.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设立“民族精神”专题网站。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通过新时代全新的技术手段,并且紧紧围绕“民族精神”专题,向学生、教师提供大量的与其相关的资源。关于资源搜集的途径,可以是师生共同投身实践、走向社会所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搜集,从而共同将专题网站内容丰富,将当地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整合。

4.思想品德教师应以身作则,积极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篇7

如何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班主任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再加上扎实努力的工作,与同学建立起了团结、亲密的师生之谊,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因此班主任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班主任要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有时在谈话或处理一件小事时,都应小心一点,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我在批改午间练习本时,发现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居然错了,还有几位同学也错了,在评讲时,我提醒了那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下次要注意了,结果另外一位同学在评价老师时,居然说老师有偏见,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也找了那位同学的谈话。

(2)用爱温暖学生。班主任一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四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天气变化了,我提醒学生注意加减衣服。

篇8

不可否认,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时地出现“5+2=0”的现象,即一周内学校正统教育5天,往往被星期假2天的社会感染所冲淡。但这些现象一则是个别现象,并不代表主流;再则,可能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太传统化、固有化,未能与现实社会相适应有关;三则,是没有弄清楚社会转型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的发展变化,未能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早已蕴含着不少的现代社会新元素。比如:财富价值观,人本主义观,社会和谐观等等。可见,要有效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学校德育教育,重点是老师的德育素养。教师是学校生活的管理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品德教育管理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他们的重要任务;无论哪一科的课程教学目标中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体现者、任务执行者和方法设计者,教师个体的道德素养及育德智慧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涵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这些基本要求,更要认真理解时代赋予他们的心内涵。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懂得现代多种生产要素的加入及其共同作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应懂得正确与否没有绝对标准,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则为正确,反之则为谬误。同时,正确与错误往往在一条直线上,正如列宁所说,“真理往前多迈半步就会变成谬误”,老师如果不懂得这些哲学观点,很难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现代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比如,人本主义,财富价值,个性自由,消费意识,兼容包涵,和谐共处等已成为当代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但这些内容并未预约“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仍需我们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私欲主义等腐朽思想,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以及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正统道德教育。为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师必须清楚认识其内涵,弄清前后不同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比如,财富价值与拜金主义的根本区别、民主自由与何人主义的本质不同、利益与责任、付出与收获的辩证关系等,并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对比认识区别,使之懂得正确理解传统美德与现实价值观的相生相成关系,客观评价社会现象,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技能。

而我们有些老师认识偏颇,面对经济社会,树立财富意识,往往就忽视了获得财富的法与德的约束;提倡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就对一些劣迹行为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倡导自由民主,包容兼顾,就放弃了对中学生品德行为的训规,忘记了初中生毕竟是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学生一旦出现了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不良行为,就责怪学生“品行差”,“难教育”,从而出现教育行为简单粗暴,导致宽严兼误等负效应。学生的错误成因诸多,但不能不说老师缺乏现代德育新理念,缺乏民主法治观念,缺乏客观辩证认识而导致的不良教育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二、把握心里特征,掌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征,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科学方法。比如: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品德教育应以交往和生活感悟为主,并辅以适当的理论导向。即便是初中三个年级,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初一年级衔接小学教育,仍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要让其懂得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规矩,并逐步形成习惯意识;初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比较艰难,老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生活,在生活交往中与学生真心交朋友,彼此感情融通,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受积极的熏陶、受快乐的感染,才能获得良好的德育成效,如果一味的严训或强其服从,必然适得其反;初三学生逐步有了理想意识,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有了一定的追求和设计,老师理应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并通过名人名言名事或自身经历等直观性的材料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使之感悟人生奋斗的真谛,即是说要加强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针对性强的而不是泛泛的、生动形象的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理论导向,并授之以自律自教的方法,培养其自律自强的意识,让学生自知其责,自明其理,自控其行。

然而有些初中教师受了大学以批判式品德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考虑初中生的认识水平,不假思索地把批判式教育惯用于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中,动不动就“指点江山”、“批评社会”、“捕捉阴暗”、“以偏概全”、“胡乱抨击”等,无形中强化了个别学生本已强烈的对抗意识,导致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宽容的态度,认为“世上好人甚少,眼前一片黑暗”。长此以往,个别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不服,对他人的帮助不信任,对老师的教育引导不认同,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唯我正确无错,推卸自我责任。一旦这样的习惯形成,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举步维艰了。所以有人说个别学生的劣迹行为,多半是老师“教”出来的。可见,初中教师如果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不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你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是徒劳的,甚而会适得其反。

三、加强自我修养,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基本道德规范

篇9

【摘 要】 讲授教学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讲授的艺术,教师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讲授教学法,就能顺利地开展讲授教学。教师要挑选讲授的时机、选择讲授的内容、优化讲授的阶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讲授教学;实施

谈到讲授教学法,很多教师会认为这是一套落后的教学方法,现在学生根本不听讲授这一套,这种方法没有办法在教学中落实。实际上,思想品德教师并非不能开展讲授教育,只是需要教师掌握几个讲授的关键。

一、挑选讲授的时机

教师在开展讲授教学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住讲授的时机,学生会感觉到教师要给他们讲大道理了,他们不乐于听教师讲抽象的大道理,不乐于教师强行把道德的理念讲授给他们。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迷惘的感觉,当学生觉得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解决现有的学习或生活问题的时候,就愿意听取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意见,此时教师就可以开始讲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了解他们需要接受思想德德品质知识。

有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一家》时,教师刚开始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遇到过哪一件很开心的事?或者哪一个很开心的人?无论多么微小的事都可以,全班同学可以以这一件事为学习案例。有一名学生讲述了他的苦恼,他说在他爸爸过生日以前,他很努力地省零花钱,省出一笔可以为爸爸买时尚皮包的钱。他特意到精品店去,反复地为爸爸挑钱包,他思考着爸爸穿衣的方式、生活的习惯,为爸爸挑了一个又实用、又漂亮的皮包,连店员都能感受到他对爸爸的爱。当他花光了钱,买了这个皮包的时候,内心非常开心,连电梯都不坐,三步并作两步地回到家里。当他把买的皮包送给爸爸以后,爸爸哗啦甩出自己的皮包,说:“我不缺钱包!我缺的是钱!你买钱包买来买去还不是花我的钱?有本事你现在好好学习,把钱赚给我花,这才是你的真本事!”这一名学生那一瞬间,感觉心都凉了。他说他感受不到爸爸的爱,也感受不到家庭的爱,他觉得自己的家庭梦破碎了,永远不可再续。现在有任何人跟他家庭的爱,他都只想笑,只想冷笑,因为父母爱子女什么的,经常都是假话。当此时学生真情流露,说出内心的困惑及迷惘的时候,就是教师开展讲授的时候了。

教师在开展讲授教育的时候,不能不分时机、不分场合就开展讲授教学。教师要创造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说出学习或生活的困惑,当学生发觉自己需要引导、需要帮助时,教师才能开展讲授教育。

二、选择讲授的内容

部分教师在开展讲授教育的时候,经常讲授学生一些极为抽象的大道理。结果发现学生不爱听教师的大道理,不爱听抽象的结论。如果教师在开展讲授教学的时候,不能讲授大道理,那么应该讲授什么呢?教师应为学生讲授案例,让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

依然以那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一家》,听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苦恼为案例。当学生说完自己的学习苦恼以后,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闵子骞,他的继母虐待他,给亲身的孩子做的棉衣用棉絮,给他做的棉衣用柳絮。在冬天,他爸爸要他驾车,他穿着柳絮做的棉衣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爸爸认为他这是矫情,拿鞭子抽他,当抽破了棉衣以后爸爸才发现他穿的棉衣是柳絮做的。闵子骞后来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代名人。这一名学生刚开始不能明白教师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也跟着揣摩这则故事的意思。后来,学生们体会到了这个故事里包含有以下几个意思:很多人生活的环境并不好,出身的家庭也不好,然而心志坚强的人在苦难的环境中也能活下来并能成长;为自己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而活,不要被目标以外的困难打倒;如果自己曾经遭受过不幸的对待,那么自己体验过这种痛苦以后,不要再把这种痛苦施加给别人。当学生问教师是什么意思时,教师不置可否,而讲述案例的学生略有所思。

教师在开展讲授教学的时候,需要讲授的内容不是一个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的是理解与认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困惑,为学生讲授正面或负面的案例,引导学生自己去深思思想品德的意义。教师要了解,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可能不会接受,一个与自己困惑相近的故事例子学生却会记住,并受到这一故事的影响。教师需要讲授给学生的是典型的故事案例。

三、优化讲授的阶段

教师在开展讲授教学以后,不能认为只要学生接受了教师讲授的道理以后,就可以不必再讲授知识。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需要的是关怀与温暖,教师要在开展讲授教育的时候,结合情感教学,持续为学生讲授知识。

依然以那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一家》为案例。那一名教师在隔了数周以后,引导学生单独谈话,问他和爸爸现在相处得怎么样了,学生感到有些吃惊,他没想到教师还把这件事记在心上,而且发自真心的关心他。学生表示,结合上次的学习,学生已经把心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记恨爸爸上了,然而却不知道如何与爸爸相处。这一名教师就给学生推荐了一本书,叫《中毒的父母》,教师告诉他,这本书中有很多与性格有缺陷的爸妈相处的例子,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当学生开始阅读教师推荐的书时,自然就会接受很多书中讲授的道理。

教师在开展讲授教学时,要结合情感教学来渗透讲授教育,使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愿意接受教师给出的抽象意见,接受教师的道德讲授。

总之,讲授教学并不是一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讲授的艺术,教师应用本次研究提出的讲授教学法,就能顺利地开展讲授教学。

【参考文献】

[1]萨仁高娃.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J].求知导刊.2016(01)

[2]李淑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人文教学资源的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3]赵石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

篇10

一、形散而神凝的内涵

神凝:一是指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去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应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即教学应遵循思想品德内化生成的教育规律,依据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去构建课堂,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不断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形散:指的是围绕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在教材处理、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和结构上没有规范的、严谨的模式。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从而使学习者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二、形散而神凝在教学中的实践

1、形散而神凝的起点: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预设的模糊性。

教师在上课前,总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预设。但是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性,这种预设应是支架式的,只是为学生搭起了通向课程标准的脚手架。至于具体如何建构,取决于课堂的互动,是散的。一堂好的预设不应是面面俱到的,清晰于框架,模糊于细节。例如在上《诚信的智慧》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具体实施诚信的情境性、复杂性。我在备课时,设置了一个辩论的环节,但是至于具体的辩题:“病人患了绝症,医生该不该告诉病人实情” ,“小健知道小奎在网恋,面对老师的询问,小健是遵守对小奎的承诺,还是告诉班主任”,“做诚信的人是不是就一定要实话实说”……这要取决于当时的课堂互动,教师的教学机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这一课标。

2、形散而神凝的重点:对教材再组织、再创造的多样性。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尊重教材也是忠于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特殊性,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围绕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呈现教科书内容,它的主要形式有:

(1)围绕学生的生活来组织教材内容。选取那些学生感同身受的例子,而非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德育教材内容生活化。新课本也是按照这个理念选取教材内容的,但是课本中更多出现的是小明、小军、小菲……等人的例子,这些抽象化的人物,就如心理学上说的,我们看到“悲伤”两字,如果没有必要的场景,是很难让我们一起悲伤的。因此,作为一个品德课老师,应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多发掘自己学生身上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件,让他们进入课堂。如:《网络交往新空间》,书本上举了一个小波同学玩游戏,最终因合伙抢劫进了派出所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泛化。因此,我举了我校一初三同学XXX,在初一时期末考试还排在年级段第二名,后来开始进入网吧打游戏,从课堂上神不守舍到逃课,最后在初三第二学期辍学回家,连初中都没毕业,这样一个发生在同学身边的真实的故事。

(2)围绕学校的德育主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个学校在一个学期都有一个明确的德育主题,随着这个德育主题的循序渐进,氛围的形成,教师应适时抓住这个机会,可突破教材体系的限制,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育。如:我校最近开展的感恩系列教育,我就紧扣“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这一课程目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教育。

(3)按照细化的课程目标来组织教材内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明白,一节课是很难真正落实多个德育目标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课程目标进行细化,根据细化的这一目标重新选择、补充教材。在减少德育目标的前提下,提高有效性,这是符合品德教育的精神的。

(4)按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组织教材内容。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还属于经验型的。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增加视音频材料、教学模型、flas、小品……等,以增加教科书内容的形象性。随着初中生批判能力的提高,教学情景的呈现不能平铺直叙,再现的情境应含有讨论、争议意义。如上《情趣与兴趣》一课,课本突出了情趣有雅与俗之分,这时我适时的引入了“度“的 概念,学生讨论的兴趣就上来了。

(5)围绕乡土资料来补充教材内容。

3、形散而神凝的支点:依据课程标准,着眼生成性教育。

思想品德课堂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开放,同时也应该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思想品德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发展的自组织性,因而教学过程不能强调平衡有序,应在无序中有序,在不完美中完美。当学生有价值的行为偏离教师教学设计的标准程序时,实际上这正是学生自觉内省的表现,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悦纳学生的“非标准程序”,依据课程标准,及时调整预设的计划,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即:形散而神凝。例如:在上《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课时,关于做不做家务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位同学说:“妈妈只要我好好读书,不要我洗衣服。”另一位说:“我不会洗衣服,洗不干净。”第三位颇有见地地说:“这是父母的义务,谁叫他们生了我呢?”面对这样的观点,我及时地改变了教学预设,关于“妈妈为我洗衣服,是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我的权利?”展开了辩论。虽然课堂结构被打乱了(形散),但是“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这个课标却更明确了(神凝)。

4、形散而神凝的落脚点:以多种教学方法为依托,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讲授式、练习式的教学方式,气氛安静、严谨,在维护教师权威的同时无疑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与思想品德自我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平等、开放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也就是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彰显学生的个性、主体性。要创设这种形散而神凝的课堂气氛,必须依托于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讨论、争议、辩论的话题能在课程标准所约束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