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体育旅游兴起于 1994 年以后,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旅游业迅速地发展,体育旅游也开始呈现梯度发展趋势,每年增长30%至40%.据我国旅游局的2009年二季度相关调查数字显示,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也已占总人数的75%.可见,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政府的也先后启动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 等16个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以及2001 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旅游",2008年我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在全国各地100 多个体育赛事或体育旅游节庆的举办,都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旅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随之而来的不足也是需要我们警示的,比如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利用的不足。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一)概念界定
体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项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所研究的是广义概念上的体育旅游.[1]
(二)细分市场
体育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不仅要以旅游需求差异性为基础,考虑旅游动机,同时必须兼顾体育旅游产品本身的可操作性亦即技术含量和旅游者自身的条件,如身体条件等.
依据这一标准可将其划分为四类:广泛性、专业性、刺激性、民族性.
1.广泛性体育旅游,包括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观战旅游.
2.专业体育旅游,包括专业运动员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各种身怀绝技的运动员或旅游者参加竞技项目所引起的旅游活动,如射箭、滑翔、冲浪、帆船、滑雪等;
3.刺激体育旅游,包括蹦极、漂流、攀岩、以及各种探险类体育旅游;
4.民族性体育旅游,是指各种传统体育旅游活动,如赛龙舟、舞太极、摔跤、扭秧歌、跳杆子等.必须指出,这种划分的界限不是十分严格的,有可能发生重合,例如,打高尔夫球既可以说是健身旅游,又可以说是休闲旅游,同时高尔夫球比赛又可以衍生出体育观战旅游或体育赛事旅游.攀岩既是专业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又是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1]
二、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一)体育旅游资源概念
现代体育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客体都统称为体育旅游资源
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事开拓和建设活动.[1]
(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不足.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此外,我国还拥有体育旅游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在我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几乎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由此可见,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
但目前所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及推出市场的体育旅游产品来看,许多独具特色的有别于现代体育的传统体育项目未得到很好开发利用.各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这一资源不能很好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体育旅游的发展.[2]
2.理论研究滞后,资源开发盲目,利用粗放.
对于快速发展的体育旅游业而言,我国体育旅游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同步性和缺乏性.[2]
3.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不足,存在"特色无特"的现象.
我国的体育旅游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但从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况来看,存在着"特色无特"现象.对于"人无我有"的资源,比较容易开发形成特色,因为资源本身就是"独有"、"稀缺"的.对于"人有我有"的资源,要想打造成"人有我优"的产品,就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实现其文化、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有机整合.
开发中国的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尤其是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真正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2]
三、海西体育旅游经济圈的资源开发
(一)相关概念
1.海西,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2.体育旅游经济圈,是指以体育为载体,依托旅游资源,融合旅游、健身、休闲、文化、娱乐、节庆等多功能的区域经济协作体.
3.旅游经济圈,指为了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以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文化和经济的亲缘性为纽带,并通过特定发展模式构建的具有一定地理范围的旅游、经济和文化协作发展的区域.
我国现已陆续启动了"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长三角体育圈"、"环太湖体育圈" "海西体育圈"等16个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3]
(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宏观定位--总体规划原则
2.微观着手--
(1)可持续性开发原则:
即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应密切结合,紧密联系.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的条件下,本着不因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而破坏环境的原则,使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性的开发.
(2)个性化开发原则:
个性化,不仅仅是表面可视的独一无二,更要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大力积极地挖掘本地区、本民族的带有地域性的特色资源魅力,以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异"的独特性,已达到自然、民族、地域的完美融合和原始,时尚搭配的相得益彰.
(3)经济与效益均衡原则: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所有拥有体育资源的地区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发展体育.在开发旅游资源所付出的本钱高于它所能带来的效益的情况下,这种开发对当地全局来讲显然是经济的,并且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均衡好各自效益,尤其是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4)市场导向原则:
为了长久的满足旅游者的意愿和不断增长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开发商应根据市场需求对新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体育旅游者不断增长的旅游需要.
(5)健康安全原则:
以运动生理学为基础,以维护健康为体育文化的旅游为宗旨,加强安全保障,使体育旅游者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和消除疲惫,防治疾病,从而达到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4]
(三)海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1.海西体育旅游资源状况
体育旅游资源,可以指是作为体育和健身的载体的,能使游客从中获得心理满足和身体健康的一切旅游资源.综合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资源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旅游资源同时也是体育旅游资源,即兼有"双重身份". [5]
海西体育旅游资源主要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江苏省,江西省和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其中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在于:一是滨海旅游资源有较大的规模优势;二是山岳景观种类齐全;三是宗教和民间信仰文化发达;四是古代建筑类型多样;五是民俗风情浓郁,地方文化内涵丰富;六是山与海,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形成优良的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结构[6].但从相关数据和相关专家调查,皆发现,这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中的体育旅游价值滨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利用,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和体育健身的需求.为了促进海西体育旅游的发展,很有必要对海西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2.海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体育旅游潜在资源初始性开发模式,是指对有体育旅游潜力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其他吸引消费者的旅游资源进行初次开发,使其具备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并逐渐成为可被体育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体育旅游资源.笔者按照开发对于资源本身的依赖程度分为三类:资源依托型开发模式,新兴娱乐型开发模式, 市场导向创新型开发模式.
(1)资源依托型开发模式
资源主导型开发模式是依托有体育旅游潜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使其具备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并逐渐成为可被体育旅游业长期利用、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现实体育旅游资源.
①自然资源依托型:
是以高山、峡谷、河流、森林、海滨等自然资源依托,开发出适合在这些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攀岩、滑雪、滑冰、滑草、漂流、滑水、冲浪、徒步穿越、野营、探险等.
针对海西体育圈滨海体育圈体育旅游资源拥有较大规模优势的特点,可以采用滨海主题带的划片开发开发策略,结合片区内地区的文化共性特色,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赋予个性主题,配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主题海滨度假地,海滨浴场等资源开发,并最终走向品牌化.
②人文资源依托型:
是指利用名胜古迹、民间风俗、民族风情、现代体育设施等人文资源开展体育旅游,如武术、龙舟、舞狮、秋千、拔河、跳绳等民间体育,以及跳竹竿、打花棍、射箭、射弩、打长鼓、独木行舟、抢花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针对海西丰富的宗教与民间信仰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采用节事庆典和赛事打包组合的开发策略,结合地区城市的各自个性特点,打包组合与节事主题有关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不同类型的节事庆典或赛事的活动,例如武夷山所开发的民族体育项目 "脚斗士";厦门,结合其城市发展历史短,呈现新兴朝阳的个性特点,所开展的国家马拉松大赛,也获得海内外一致好评.
(1)新兴娱乐型开发模式
体验时代风靡,传统休闲娱乐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年人的需要,为了迎合这种新的形势,开发适合青年人需求的创新的、时尚的、健康的体育旅游项目势在必行.这些新兴娱乐项目半依托当地的现有旅游资源特点进行创新开发,极富当地特色.
①休闲度假型:
指现代的休闲度假型资源,重点在于休闲,游客所需投入精力小,图的是悠哉,闲逸.例如高尔夫运动,瑜伽等.
②游乐主导型:
相对休闲度假型,重点在于健身娱乐,游客的参与度更高,所需投入的脑力,精力更大.例如山地丛林战,平原站、地道战军事游戏等军事体育项目.跳伞、动力伞、滑翔伞等空中项目,以及拓展训练等.
③健身挑战型:
通过训练对参加者进行体力、胆量、意志等的强化训练,使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锻炼.这种训练又称为拓展训练、极限训练,如越野跑、走高空独木桥、翻越障碍、穿越沼泽、武装泅渡等.
(1)市场导向创新型开发模式
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寻求和开发新的体育旅游资源,可以是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进行新的功能的扩展,文化内涵的扩展,内容的扩展创新,充分挖掘其价值;可以是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创新;可以是寻求全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①资源开发扩展型:
已经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开发,将还没有被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部分的内容开发出来,充分发掘其利用价值.
②资源整合创新型:
可以是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源特点,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组整合,从而展现表现方式的创新,参与方式的创新,消费者体验的创新等,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③项目移植型:
由于受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影响,以往有一些体育项目开展受到了制约.但是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一些科技手段克服自然界带来的困难, 开辟全新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在广东对于冰雪运动项目的开辟,通过建设大棚式的室外滑雪场,利用人工造雪机造雪等措施,成功进行了项目的移植,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7]
(四)海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方面,从海西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来看,宏观上,在我们国家16个体育旅游经济圈下,海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把握好圈与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长补短,经验交流,合作双赢等;微观上,海西自身圈内,也应做好各地区城市的战略定位,划好圈内点线区格局,例如厦门,福州,武夷山等一级点"领头羊"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城市个性进行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滨海蓝色生态、山地绿色生态两条线的一体化整合开发,闽东北、闽西南、闽西北三块区的个性化发展, 三足鼎立,各方异彩.
另一方面,从资源开发的三个操作层面来看,政府层面的旅游发展大环境保障,大方向的战略规划和必要市场引导;旅游行业及企业层面应注重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和市场营销中寻求多方的双赢合作,采用更为创意的合作模式,例如与高校社团,民间组织,居民社区等合作;旅游民间组织团体层面社会风气导向和推动.
四、结束语
体育旅游是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朝阳产业.当务之急是提高全社会对体育旅游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的宏观调控,协调好体育和旅游部门关系, 培养国际一流的体育旅游人才,充分挖掘体育旅游资源,打造精美的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推进我国体育旅游快速、高效、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韩鲁安,杨春青.体育旅游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551):61-64.
[2] 于素梅.体育旅游如何实现跨越式[EB/OL].
[3] 刘英,李少龙.构建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研究[EB/OL].
[4] 朱红香. 体育旅游资源相关概念开发原则初探[J/ol].
[5] 刘琼. 湖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J/ol].
[6] 陈健.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福建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5.
篇2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
今天,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据统计,我国体育旅游业一直以30%左右的速度发展,全国体育旅游产值在整个旅游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35%,从事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已由2000年的4000万人次上升到2004年的1.8亿人次。在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快速良好发展的大环境下,重庆这个中国年轻的直辖市如何应对、融合并分享体育旅游盛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科学的发展对策才能实现重庆市体育旅游业的繁荣。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体育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旅游经济学一个研究领域。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很多,包括国内外的。比如国外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是不同的人在特殊场所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但这个定义过于抽象而令人难解。相比较而言,表述较为具体、且较多为人们引用的定义是:体育旅游包括外出参加体育活动的旅行、外出观看体育比赛的旅行、以及外出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行。显然,在这些定义中,所谓体育旅游实指旅游者的体育旅游活动。
根据体育旅游的特点,可以将体育旅游分为二大类,既观赏性型体育旅游和参与型体育旅游两大类。参与型体育旅游是指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可供人们直接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体育旅游形式,而观赏型体育旅游则是通过进行体育赛事或者大型的体育综合性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派生性体育旅游形式。参与型体育旅游又可分为竞赛型体育旅游、休闲健身型体育旅游和拓展型体育旅游。不同的旅游类型划分是界于体育旅游概念的外延既体育旅游的不同社会表现形式和体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
二、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关于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体育旅游产品稀少
从旅游市场营销角度看,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为旅游者带来体育效用、旅游效用和满足其所需消费和服务的总和。从这个概念上理解,体育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但体育旅游又是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只有同时满足体育与旅游两个前提条件的旅游产品,才能称为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从性质角度,可将其划分为赛事型、休闲型、竞技型、节庆型、民俗型和刺激型体育旅游产品等类型。
从对重庆市旅游市场的调研来看(主要是通过媒体、市场调查、旅游管理部门的信息收集和访问等方式),重庆市并真正进行市场化产品“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很少,为我们熟知的比如重庆山鹰体育文化推广有限公司的户外运动项目,这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它属于休闲型体育旅游产品类别,但其它的体育旅游产品几乎没有。比如,赛事型体育旅游产品,重庆并没有能引起我市居民和全国体育赛事观众吸引的体育赛事,土家的摆手舞、铜梁的舞龙等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得到开发而成为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市场销售,算不上体育旅游产品等等,从这些我们不难发现重庆市体育旅游产品是非常稀少,但事实上,重庆并不缺乏体育旅游产品资源,只是开发和市场操作上的缺失导致的。
2.体育旅游市场尚未形成
作为21世纪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经济,在重庆区域尚未形成一个规范和与它可竞争的市场。为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较低。市场的形成主要是靠市场化的运作来形成,但市场化的运作必须建立在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来推动,这种消费的需求涉及多重层面的原因,包括社会发展的程度、人们的体育旅游价值取向、家庭的经济撒回平等方面的因素。其次,体育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在重庆市旅游局进行体育旅游消费的统计调研时发现,体育旅游并没有进行单列口径进行统计,然后相关人士作了一个大概的估计,2007年重庆市体育旅游大概占了重庆市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3.6%,当然在整个重庆市GDP的比例更小,和其他体育旅游发展好的城市相比自就不必说了。再次,体育旅游市场机制欠缺。旅游市场开发中,虽然政府职能部门和政府报告中有提及关于发展体育旅游的只言片语,但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相关的体育发展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出台,这些对体育旅游市场形成和勃兴都会带来阻碍。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重庆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从重庆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就是风景迷人的自然环境资源,比如波光粼粼的山城夜景、潺潺流水而多情的小三峡、诗意融融的仙女山、热气腾腾而浪漫的温泉等等。第二类就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有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丰都鬼城与鬼王石刻,有云阳的三国英雄张飞庙,有唐朝大诗人李白赋诗赞誉的奉节白帝城,有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张关水溶洞,有历史古迹合川钓鱼城等等。第三类就是独特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重庆居住着49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着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与源远流长。比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板凳舞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如何与体育进行良好的结合与互动,让现有旅游资源插上体育的翅膀成为体育旅游资源,是重庆市当前体育旅游发展值得深思的课题。
三、重庆市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1.加强体育旅游的推广与宣传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晚,国民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较低,要培育体育旅游市场需要媒体、相关部门对进行正面的宣传,使人们更多的认识体育旅游价值与功能,使人们解开对体育旅游的迷惑。要做到这些,旅游界需要对进行正面的舆论导向,甚至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亲身体验,使人们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旅游产品进行消费,了解体育旅游与一般旅游之间的区别,体会体育旅游与一般旅游的不同,亲身感受到体育旅游的特殊魅力,使人们从莫名的“体育旅游”认知、感知过度到有意识、自发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的意识中,最后形成体育旅游自觉,这才是体育旅游追求的终极目标。
2.运用现有资源优势,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重庆市在近几年关于体育大型活动和大的体育基础建设中出现过两大事件,但这两大时间的后续反应平平,甚至很多重庆市民都未熟知,这就是典型的品牌营销不力和品牌战略的缺失。第一件就是“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这个工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体系,它几乎贯穿大半个重庆,但这个工程最致命的地方就是没有被人们熟知而记得住的体育活动场所,而且它还仅仅只是政府公益性的体育活动场所。从操作上,这是一个失败的工程建设,它应该建立一个公益和消费结合的群众体育建设,公益的是基本的体育活动设施,还应该建立具有特色的体育消费活动场所,然后在宣传和营销上下功夫,打造市民和外界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品牌。第二件事件就是2003年、2004年两届国际山地户外挑战赛的成功举办,而且武隆已于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户外运动基地”, 再加上武隆县具备如芙蓉洞、芙蓉江大峡谷、仙女山、天坑地缝、乌江画廊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 的地质地貌奇观,武隆发展体育旅游得天独厚。这个活动具有世界性,关键是这个挑战赛的电视转播覆盖面有大、社会宣传力度有多大、有多少人观看等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但从挑战赛前和期间对重庆媒体的信息观察,显然是不够的,相信,连重庆市民知道的也不多,更别说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这两大“品牌”显然品牌战略有待商榷,而且后续反应平淡,一个品牌的诞生与成功开发,对重庆市整个体育旅游市场势必是一个巨大的触动。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体育旅游投融资环境
体育旅游要成为独立的产业,并达到一定的规模,或者说体育旅游要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的重要产业,自身必须走向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市场。在体育旅游的发展上,一方面要依托旅游及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保证在体育旅游发展的初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外商(含内资)直接投资,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体育旅游,还可采取政企联合、区域联合的投资及运作模式,走多元化投资经营道路。
4.体育旅游生态化,促进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上进行,主要为了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因为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而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当地生态的失衡,比如植被、气温等的破坏,反而会影响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重庆市北部新区就建立了生态体育公园,就是将体育、环境、人三要素建立在一个生态系统上进行资源开发,尽量减轻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英]Mike Weed & Chris Bull著,戴光全、朱 主译.体育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48):91~93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09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4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包括湖北省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荆门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其人口总量、版图面积分别约占全省48.27%和68.77%,旅游资源占湖北省60%以上,但是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其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地区分割严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缺乏有机联结,产业链较短.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9年启动以来,鄂西圈借此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为基础,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切人点,充分利用圈域内旅游资源,统筹发展体育旅游。
二、RMP分析
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了昂普(RMP)分析理论,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 Resources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RMP理论模式对旅游产品的评价、开发和规划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背景,分析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统筹协调发展,使体育旅游成为促进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的RMP分析
(一)R性分析
1.鄂西圈体育旅游资源类型
鄂西圈地处华中腹地,圈域内山体体育旅游资源、水体体育旅游资源、生态体育旅游资源是湖北省大发展体育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资源。如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长江三峡、神衣架原始森林生态区等,能够开发登山、攀岩、漂流、滑草等体验类体育旅游项目。圈域内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颇具特色,民间体育节日活动丰富多彩,知名体育赛事日趋增多。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巴山舞、环中国自行车赛等。另外“中国端午节”成为湖北省首个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龙舟赛事已成为圈域内乃至省内知名赛事。屈原故里端午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世界传统武术节、诸葛亮文化节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体育节庆活动成功举办。 2.鄂西固体育旅游资源组合 鄂西圈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为鄂西圈体育旅游资源统筹、整合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圈域内体育旅游以“一江两山”为总体区域布局,并形成了武当体育文化旅游圈、神农架生态体育旅游圈、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圈、大三峡体育旅游圈为主要特色的结构形态。鄂西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和内容组合彰显地域特色,使得体育旅游更加融人地方特点,不仅优化圈域内体育旅游结构,还能提升圈域内体育旅游品质,更加有效的促进鄂西圈体育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二)M性分析
1.市场条件分析
消费行为学认为人们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与人们的消费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城市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01 1年鄂西圈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亿人次、631亿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12.5%,152.5%,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了7.51个百分点。2012年鄂西圈圈域GDP为9331.61亿元,旅游人次达1.4亿,旅游收入882.97亿元,占当地地区GDP的9.46%。预计到2015年,鄂西圈圈域GDP将达到1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将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占湖北省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为鄂西圈体育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客源市场划分分析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休闲、健身、娱乐观念的变化,体育旅游这种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消费方式将得到更多的肯定,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空间较大。从地理区域看,鄂西圈的游客中,华中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及省内旅游市场规模较大,是鄂西圈的首要开拓市场;境外客源市场主要以港澳台、东亚和东南亚华人,是鄂西圈的潜力开拓市场。近年来,日韩和欧美国家游客数量增长比例较快,是鄂西圈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机遇。
(三)P性分析
1.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概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吸引物、交通,住宿、娱乐、购物、服务等的组合。随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的构成不仅与旅游吸引物本身的开发、建设有关,也与区域经济结构、基础设施、政府政策支持等密切相关。2008年湖北省正式提出在建立“武汉城市圈”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同时,组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两圈一带”的发展战略格局,并借助鄂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打破地域界限、体制束缚,将鄂西圈打造成国内一流,同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大陆旅游目的地。目前,湖北省新增4个5A级景区全部在鄂西圈域内,4星、5星级酒店由22个增至48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市场主体由25个增加到目前的91个,“两纵两横”铁路网,“三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两干三支”的航空线和长江、汉江运河联为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骨架网络,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改善了鄂西圈的交通瓶颈,基本满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产品开发的控制性框架
鄂西圈的文化、休闲、生态、民俗、民族等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资源有效、合理整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具有鄂西地域特色、多层次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目标市场游客的需求。
四、鄂西圈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一)优化体育旅游空间结构
充分认识体育旅游在鄂西圈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鄂西圈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对区域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并进行综合规划,对不同区域体育旅游做出综合有序规划,明确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科学、合理地优化区域范围内的体育旅游资源,构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旅游共同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实力,从而实现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市场价值最大化和综合效益最优化。圈域之间需要积极合作,开发各个行政区域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品,积极探索区域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客市场共享,形成鄂西圈体育旅游一体化,构建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格局。
(二)提升体育旅游优势
体育旅游优势提升首先要发挥资源优势,体现特色、创新之处,以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为指导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突出地域品牌特色。例如宜昌以大三峡体育旅游为旅游特色,以“水”上项目为主,开发龙舟、漂流、溯溪等一系列亲水的体育旅游产品,来营造水上体育旅游大省的形象。武当文化历史资源地区,应以武术(太极)、养生、保健为主,通过举办传统养生、保健、太极等赛事,弘扬武当山体育文化。荆门以休闲体育旅游为特色,全力打造“中国京山网球节”,2011年京山网球产业总值达到了5400万元;神农架林区大力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生态旅游拳头产品,积极推广滑雪、滑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滑雪有效推动了神农架冬季旅游市场,并填补了冬季旅游空档;滑草则是神农架大力开发生态体育旅游又一重要体育项目。
(三)打造知名体育旅游品牌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激活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等传统资源,打造鄂西旅游圈发展的新优势。是拉动鄂西圈的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深度开发新的、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是鄂西圈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鄂西圈有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在区域旅游布局上已经形成了武当文化体育旅游、神农架生态体育旅游、恩施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和大三峡体育旅游四大参与型体育旅游景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将其分类为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主要由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山地景观、喀斯特地貌、丹霞景观、火山、冰川等)、水体景观旅游资源(海洋、湖泊、瀑布、河流和各类泉水)、生物景观旅游资源(森林、草原、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热带景观等)、气候旅游资源(避暑、避寒胜地等)、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组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主要由人文景物(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博物馆等)、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宗教、本地风土民情等)、体育与娱乐(游览主题公园、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等)、饮食与购物组成。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必要性与其应坚持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促进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景区的规划与设计、旅游地形象建设与推广等工作。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大部门旅游资源只凭借本身的质量品质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不能达到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等级,或者由于各种设施的不完善,旅游者可望而不可即,或者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充分挖掘老景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创新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有助于提升本土旅游的吸引力,进而增加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即旅游经营者为了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开拓和建设的经济活动。
(二)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我们在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时,也要重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积极寻找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协调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只有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发展。
二.本土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一)提高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旅游观念
环境使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离开了优美的环境,旅游业将难以发展,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应该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了环境保护,确保在环境的承载力内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的:“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确保有序开发
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与本地环境保护的目标统一。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同时,必须做好详细的环境评价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进程中,应依据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变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实现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关政府部门作为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应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有序开发和科学规划贯彻落实到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
(三)加强旅游资源的管理,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政府都是本土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主导者,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注重对本土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景区的监督,要制定一套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并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在自然状态喜爱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当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人为的影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开发利用本土的旅游资源时,要注重环境保护。管理者要在遵守规章制度上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旅游资源的管理有章可循。在本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大力宣传,树立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注重科普工作的发展,大力宣传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旅游的深刻内涵,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各界人士认识旅游业的深刻内涵,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启发大家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建立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营造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氛围。
总之,本土旅游资源的卡发与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站在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本土旅游资源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阎蓓.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篇5
【关键词】环京津地带体育旅游特色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渐渐成为时尚。体育旅游正在以其集观赏性与参与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教育性与互动性融为一体的特征,逐渐成为国人旅游的新看点。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时尚,以接近自然、放松身心、保健娱乐为特征的体育旅游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群众体育的再发展。“环京津都市圈”体育旅游产业带的资源开发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每年将吸引近1.35亿的外国游客,取代法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国家。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旅游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体育旅游可以认为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不同体育需求,借助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使得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活动;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休闲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保健康复和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
体育旅游的内容。作为大众体育和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的分类有着许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旅游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不同,可将体育旅游划分为四种类型:休闲娱乐型:此类型的体育旅游已成为国内最典型的体闲娱乐旅游生活方式之一,其追求快乐体验体育,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回归自然,陶冶身心,获得新的文化积淀,从而增进健康,可以同时完成旅游、健身和娱乐多项任务。民俗型:充分享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领略当地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内涵,如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养生保健术等。度假型:指在休闲的同时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如冲浪、垂钓、划船、滑水、游泳、潜水、帆板、海水浴、跳水、摩托艇以及登山、攀岩、狩猎、滑雪、滑冰、滑草等。观光型:探访观光体育的多种相关的表现形式,如参观体育建筑、摄影展、绘画、雕塑等体育艺术展览和表演活动。
环京津地带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河北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环绕京津,风景秀丽,地理位置独特。河北省是我国唯一拥有平原、湖泊、海滨、丘陵、高原、山地等多种地貌的省市。河北自古属燕赵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旅游文化名城5座;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位居全国第三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70余处,位居全国第一位。有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长城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以其历史早、质量高、年代长、影响大的独特优势,成为吸引国内外广大徒步爱好者登长城旅游的理想去处。
一、山林、草场体育旅游资源。河北省有很多的特色山脉,如狼牙山、鸡鸣山、碣石山、苍岩山、驼梁山、嶂石岩、天桂山、角山、祖山等,这些山可结合自然景观建设开发登山旅游、森林探险游、徒步旅游、狩猎等旅游休闲活动。北部坝上草原是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相接隆起的高原地带,草原广阔、风景宜人。丰宁天然草原、沽源的闪电河水库等均具备开展骑马、射猎、漂流、滑草等体育旅游项目的条件。二、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张家口坝上高原地势平坦,冬季漫长寒冷,积雪漫地,拥有天然的滑雪资源,非常适合开展冰雪运动。崇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亚布力、北大湖相比,这里有与其并驾的雪资源、雪场、雪具,却有它们所不及的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三、沿海体育旅游资源。河北的海岸线总长度为488公里,海岸带总面积11380公里,其中浅海和潮间带海域面积7623.5平方公里,位列全国第九。尤其是唐山、秦皇岛地区,均为典型的沙质海滩,这里已经建成了大量娱乐健身设施和场所。四、高尔夫项目体育旅游资源。河北省多个城市已建有规模不同的高尔夫球场和度假区,吸引了大量体育旅游者。涿州京都高尔夫旅游度假区是河北省最大、国际标准最高的高尔夫旅游地,拥有国际锦标级球场。五、长城体育旅游资源。河北省是我国拥有长城最多的省份,在各省市、自治区中长城距离累积排列首位,具有分布广、时代长、历史早、保存好、影响大的独特优势。境内最为著名的主要有山海关长城、金山岭长城、喜峰口长城、大境门等,地势险峻,气势磅礴。长城沿线景色优美,气候宜人,乡情民俗独特,已经成为吸引大批国内外徒步登长城爱好者的理想去处。目前,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二期工程已完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长城为主题的博物馆,与八达岭长城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并称为我国三大长城主题博物馆。六、传统项目体育旅游资源。杂技、太极、武术等河北省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沧州市的武术久负盛名,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吴桥杂技节、邯郸永年太极拳、承德满族的荡秋千等,都是具有极大价值的体育旅游资源。七、保健体育旅游资源。中国旅游局在《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中提出,积极倡导人们参加保健旅游。中国传统医学的中药、中医、针灸对于治疗疑难病症有独到之处。例如安国市的中草药大世界、药王庙温泉城、平山县温泉疗养院、霸州市的“中国温泉之乡”、廊坊固安县的金海温泉度假区、保定的传统健身球、气功医院、按摩医院的诊断治疗等等。
政策有效支持,有利于开发河北省体育旅游市场。河北省环绕京、津两地,地处于环京、津旅游网络系统中。基于体育旅游的特征,参与旅游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城市人口和国外旅游者,京、津直辖市正为河北省体育旅游提供巨大的客源市场。原省长曾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座谈会上重点强调,要下大力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它是河北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把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重点,强力推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河北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体育局为满足京津冀群众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观赏等精神文化的需要,整合和开发河北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全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环京津健身休闲圈”。
河北省环京津区域优势明显。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内环京津,外与晋、豫、辽、蒙、鲁等省相邻,消费群体较为集中。“大北京规划圈”确定的最佳模式是形成50公里左右、30分钟的交通大都市圈,达到城际交通的公交化。“大北京圈”是指京、津、冀,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大中等城市所管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带,以及周边的秦皇岛、承德、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区域,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地“大北京”的规划已经显现。
河北省环京津开发体育旅游的对策
体育旅游既有社会学的意义,又有经济学的意义。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合理的开发必定会促进体育旅游活动场地与设施的建设,体育器械、服装及鞋帽等的开发与生产,并涉及到交通、食宿、购物等方面。所以,体育旅游会推动器械、服装、食品、建筑业等产业,以及交通业及商业的发展,还能够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日益严重的社会就业压力。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还可以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因为其不仅仅吸引体育专业人士,而且也汇集了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通过交流,河北省可以更加了解外界丰富的信息;同时也能让国内外体育旅游学者更加了解河北,加强与之合作,从而推动全省经济迅速、健康的发展。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52-02
应对自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国务院总理指出要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以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最有潜力成为扩大内需的排头兵。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为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一定程度上,体育产业的发展同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是一致的。扩大内需的关键点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过奥运会的洗礼,大批资本注入中国,国民的体育健身情绪持续高涨,这些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旅游资源积累、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为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思路。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国民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无疑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在中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由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影响,其学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体育旅游这一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然而就其概念界定旅游理论界与体育界分歧较大,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旅游部门管不了,也没有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体育旅游的游览,体育部门也管不了,也不在其管辖范围[1]。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体育旅游的独立产业体系。
借鉴剧锦文界定的产业体系构成,中国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应由体育旅游产业主体产业群、体育旅游产业支撑系统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主体产业群的形成前提是产业链收益大于成本,利润的存在才会诱致企业的加入,随着进入体育旅游产业的企业数量增加,分工程度增加成为可能,一些服务功能从原来独立承担的企业分离出来,促进了支撑系统的发展;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配合。只有主体产业群、支撑系统和外部环境形成正向反馈的循环体系,才可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体育旅游产业体系的完善。借鉴任保国等构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支持体系研究的成果,建立有利于中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支持体系,其体系包括的子体系有:体育旅游产业政策支持体系、体育旅游产业投融资支持体系、体育旅游产业中介服务支持体系、体育旅游产业技术支持体系、体育旅游产业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这五个子系统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协同作用将决定多元化体育产业支持体系的整体效果。
二、合理开发与管理体育旅游资源
1.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中国幅员辽阔,领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环境复杂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南北温差变化明显,东南温度差异大,山地高低冷热不同,中国海岸线长1 800多公里,有大河1 600多条,湖泊2 800多个,自然旅游资源种类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观。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在万里海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滨城市,是游泳、潜水、冲浪、帆板等运动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多可用于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可为登山、攀岩等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人文资源包括:文物古迹、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工程、革命历史纪念地以及人民的传统习惯、风土民情等[2]。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中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几乎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不断得到挖掘和整理,迄今为止,中国专家、学者们已收集到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0多项,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0项,其中武术、摔跤、风筝等都是走出国门的拳头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大家庭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为进行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提供迥然不同、清新活泼的运动项目[3]。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涵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旅游者参与其中既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又能领悟当地的民俗风情。利用人文资源开展体育旅游,将对国内外旅游者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有待挖掘。这些旅游资源对体育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传统旅游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是把双刃剑,既能在粗放式开发中破坏大自然,又能在细致的规划中把旅游资源真正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当中,成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优势产业。在当前的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许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恶化的严重问题。体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以“绿色营销”[4]为指导理念。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如在技术的采用、废品的排放、运动场地的选址和建设、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包装等都尽量体现环保意识。
2.加强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区域体育旅游合作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体育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体育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体育旅游经济活动[5]。区域合作理念下成功的例子是“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形成。在国外,体育旅游经济圈早已成为现代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构筑体育旅游经济圈来实现区域体育旅游经济合作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口;是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实现体育旅游的规模效益;有利于建立“共赢”的体育旅游市场,实现体育旅游需求和供给的有限均衡;是适合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创新性的路径。而在国内也陆续启动了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国家体育总局拟在全国建设16个“体育圈”。目前,“环太湖体育圈”、“环青海湖民族旅游圈”、“长三角体育圈”等都已通过立项并进入实施阶段。
三、推动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联合战略
所谓品牌联合(Co-branding),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进行合作,通过联合,借助相互的竞争优势,形成单个品牌所不具有的竞争力,产生整体的效力大于单个个体相加之和的效果[6]。利用大型赛事提升城市品牌是品牌联合的一种形式,利用赛事实施品牌联合与品牌延伸两种情况,Chalip指出:品牌延伸是指某项赛事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其起源与发展是与该城市分不开的,如纽约马拉松赛或环法自行车赛;而品牌联合则是指联合之前赛事具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如悉尼奥运会或上海大师杯等[6]。在现阶段经济大环境下,以拉动内需为目的,中国城市在选择赛事方面必须强调理性,不能一味追求短期轰动效应,忽视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城市发展实际和赛事群众基础,以及赛事城市品牌的相容性与和谐。结合城市的品牌发展战略合理选择赛事,充分考虑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城市传统和已有的风格等因素,合理选择申办和主办的赛事的级别、运动项目和赛事的风格,使得城市与赛事的联合能够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从而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者。
四、发掘北京奥运题材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道,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同时北京奥组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主办和承办城市的基础建设、环境治理、人文和谐氛围营造,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因此,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运动,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篇7
1前言
目前,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概念界定
目前来说,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少,有几位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因此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把冰雪体育旅游概括为:冰雪体育旅游者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亦可这样理解: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和冬季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冬季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3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辽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有着天然的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辽宁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支撑。
3.1辽宁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
辽宁有着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既有银装素裹的妖娆,又无刺骨的严寒,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1.1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量大、雪质松软,冬季温度比哈尔滨要暖,更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1.2地理位置优势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发达的吉林、黑龙江省更靠近内地,应该更好的发挥冰雪旅游第一站的地理优势。
3.1.3举办冰雪赛事优势
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提升其知名度。
3.2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截至2003年末,辽宁省共有滑雪场地10所,占地面积9万m2,2001年至2003年之间共建成8所,占地面积共111万m2。其中几个主要滑雪场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市弓长岭滑雪场及大连林海滑雪场等。
经过5年时间的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知名度颇佳的品牌。将冰雕、雪雕融入冰雪活动中,是近年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为丰富旅游产品而增加的项目,2005、2006年这里的雪雕作品连续两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辽宁省滑雪场从规模来说基本属于中等水平;从滑雪场硬件设施来说,雪道长度、宽度设置都很完善,基本都设有索道设施;但是拥有跳台的滑雪场只有一家,即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因此辽宁省滑雪场基本只能作为旅游娱乐性滑雪场存在,相互间硬件设施差异性不是很明显,缺乏教学和举办大型比赛的条件。
作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跳台的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雪场建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高山大众滑雪场地(初级、中级、高级雪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游客在滑雪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精彩的训练表演还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为训练比赛促进滑雪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3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白清寨举行过冰雪国际赛事,为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做了一张名片。
3.3.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冰雪体育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辽宁娱乐休闲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得比较好,有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等40多种冰雪娱乐项目。
3.3.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
3.4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冬季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省由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居民缺乏支付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3.4.2思想观念偏差,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我省乃至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
3.4.3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冰雪体育旅游在于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
3.4.4缺乏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冰雪体育旅游的论述非常少,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
3.5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3.5.1突出重点,开发冰雪节特色产品体系。产品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因此冰雪节产品要具有东北特色。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要结合东北冬季体育旅游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发既有东北特色。
3.5.2积极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寒假期间的滑冰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寒假生活。上冰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越多,冰上运动普及程度越高,冰上竞技运动水平也会提高。
3.5.3加强对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5.4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或权威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5.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篇8
关键词:长白山;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长白山作为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近年来,长白山旅游经济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已成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正向着东北亚综合性、高水平的旅游圣地迈进。“十二五”时期是吉林省加快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理念更新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吉林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缤纷四季,精彩吉林”整体形象,建设“生态吉林”,是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而长白山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完成和实现这一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梳理
(一)长白山旅游研究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针对长白山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方面进行的研究。具体综述如下:
关玉安,吴凤霞(2009)提出长白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保护,民俗民风保护,开发多形态、多种类旅游产品,人才的引进和发展其他潜力产业[1]。辛本禄(2009)提出长白山应从一下几方面进行旅游品牌定位:东北亚生态第一山;中国最大、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库、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长白山的神圣、神秘、神奇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影响和知名度[2]。金辉星(2009)分析了长白山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现状,并建议在开发长白山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四季化和多样化问题、对体育旅游的认识问题、对体育旅游客源的开发问题、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3]。崔阳(2010)分析了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范围,从无形人文旅游资源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并建议组织长白山圣灵祭奠活动、组织学者发掘长白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4]。孙素(2011)重点探讨了满族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和遗迹、满族神话、满族民俗文化等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5]。马忠超(2011)探讨了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和对策[6]。刘丽杰(2011)提出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生态系统不稳定、森林生物的种类明显减少、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并从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生态监测、发挥政府作用三个方面对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进行了思考[7]。周越辉(2012)分析了长白山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和“北药”旅游文化资源,并提出的相应的开发建议或对策[8][9]。
以上学者们对长白山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研究为本文从整合的视角对长白山旅游产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和重要的研究基础。
(二)旅游产品整合研究理论梳理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整合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笔者梳理了旅游产品整合的相关理论,以寻求理论支持、借鉴和提升。
1.旅游产品整合的概念
旅游产品整合不仅仅是指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旅游经营接待三者的协调,而是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即旅游产品整合是指以文化、历史、地域、环境为主线,应以现代技术为手段,系统的、全面的、跨区域的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也就是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开发旅游产品,即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既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又避免了各地区旅游产品的雷同;既使浓缩凝固了的人文旅游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呈现出图、声、像的完美结合的一种历史再现,又使自然旅游资源与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协调,淡化人文痕迹,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10]。区域旅游整合是指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系统中各旅游要素相互吸引、凝聚、协同、融合的趋势或状态,其结果是形成有一个跨区域的,具有新结构新功能的旅游系统或旅游地域综合体[11]。
2.旅游产品整合的原则、途径、机制、条件与影响因素
旅游产品整合的原则有市场导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途径包括体现地域“文脉”、主题延伸、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10]。旅游产品整合动力机制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的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多利益主体的共赢[12]。区域旅游整合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市场条件、空间条件和背景条件。旅游资源互补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资源保障,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市场保障,良好区位关系是区域旅游整合成功的空间保障,相似的区域旅游发展环境是区域旅游整合成的环境保障;区域旅游整的影响因素有旅游开发者行为、旅游者行为、经营者行为等主观因素,旅游资源、可进入性、空间竞争、区域社会经济基础等客观因素[13]。
以上有关旅游产品整合的理论与观点为本研究思维的拓展,思路的拓宽,方法的选择,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
二、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开发所形成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生命力所在。笔者通过网路调查的方式对长白山旅游资源及特色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长白山景区的旅游指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对长白山旅游产品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与梳理,为本研究的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一)旅游资源分析
长白山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曾创下了2个吉尼斯世界之最,13个全国和地区之最,座落着16座奇峰,分布着高山花园的10个园中园;拥有40个数字景观,5大树王,6大奇石,7大奇林,100多个民间习俗,60多个人参习俗,隐密着400个难以破解的谜与怪。长白山是东北文化的代表,是东北文化的主旋律,是东北亚文化的精粹,是仿古探秘的王国,是避暑踏雪的圣地,是观赏审美的林苑,是返朴归真的净土,是超凡脱俗的云中圣山。
(二)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指标分析
通过对长白山景区2006-2012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收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能够较清晰的把握长白山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2.产品分析
(1)单项旅游产品
(2)线路旅游产品
三、整合途径与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笔者主要从时空、主题、品牌和文化四个角度对长白山旅游产品的整合途径与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时空整合
旅游产品经营者与设计者应该充分分析和研究旅游资源季节性变化的特点,根据具体实际开发四季旅游产品,延长旅游季节。由于海拔很高,长白山的气候瞬息万变,云雾雨雪说来就来,山在云雾中变幻莫测,这也是难得的旅游资源,经营者应充分利用季节性旅游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节日,如花卉节,漂流节,红叶节,人参节,冰雪节等,开发各具特色的单向旅游产品和主题线路旅游产品,让长白山旅游产品四季异彩纷呈,季季精彩,不分淡旺季。另外,经营者应该不断优化设计旅游线路产品,科学合理分配旅游时间,提高游客旅游效率,让游客在更合理的时间内体验到长白山的特色与魅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随着长白山交通条件的日趋完善和提高,登山的里程和时间大大缩短,怎样合理利用长白山的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营者与设计者不仅要开展单坡一日游、二日游,更要充分整合全区资源,发挥山下的景观作用,开展北、西、南三坡联线游、山上山下联网游、中朝国际联谊游,要使游客真正体验和感受长白山的自然、原始、壮丽、博大、神圣、神奇与神秘。
(二)主题整合
旅游产品经营者与设计者应该顺应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整合开发休闲型、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文化型等多元化、立体式、多层次的主题旅游产品,在整合长白山主题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旅游者消费心理,把握消费时尚与潮流,前瞻性、创新性地推出全新的主题旅游产品,带动需求,引导消费,但在整合时应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合理创新,争取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境界。长白山旅游产品经营者应紧紧抓住“生态”这一主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时代背景和现实问题,积极创新,打造长白山“生态文化游”、“生态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生态教育保护游”等主题产品。
(三)品牌整合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旅游产品经营者与设计者应该充分发挥长白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整合各种有形与无形资源,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全方位树立“大美长白山”的整体形象。长白山的神山、圣水、奇林、仙果,在国内外已享有盛誉。长白山又是我国建立最早、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加人国际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作为“关东第一名山”,1995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中国山水风光游时,把长白山作为五大汇合点之一;l998年,长白山又被列为国家级旅游景点;2002年长白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5A”级旅游景区,在世界很多国家,长白山比吉林省的知名度都高得多。所有这些赞誉和荣誉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加以整合。近年,长白山了推出“大美长白山”的品牌形象,大美到底有多美?何以称为大美?这就需要我们在“大美”上下功夫,做文章,搞创新,求整合。整合了不同形态的美才叫“大美”。整合美的要素不仅要包括自然、原始、生态之美,更应该融入人文之美,将人文元素整合到长白山“大美”之中,才会历久弥新,才会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才会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旅游市场。另外,还要利用影视、网络、微技术等各种媒介与手段对“大美长白山”的品牌进行整合式的营销与推广。
(四)文化整合
文化是旅游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旅游业的血液,也是地域旅游产品的优势所在。在充分挖掘长白山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的基础上,旅游产品经营者与设计者应该利用强大的文化整合力,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打造旅游精品,塑造旅游名牌,增添无穷魅力,为长白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长白山文化丰富、精彩而独特,深邃、深厚又深远。久远的史前文化,灿烂辉煌的边疆历史文化,交融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的资源文化,原始自然、返璞归真的原生态文化等,都可以为长白山旅游产品体系的完善与整合,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供了无穷潜力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关玉安,吴凤霞.浅谈长白山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6):125-126.
[2]辛本禄.长白山旅游品牌管理的定位及传播[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2-35.
[3]金辉星.长白山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现状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45-46.
[4]崔阳.长白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10(1):39-40.
[5]孙素.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J].经济视角(中旬刊),2011(11):174-175.
[6]马忠超.长白山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性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4):102.
[7]刘丽杰.对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24.
[8]周越辉.长白山“北药”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12(11):142.
[9]周越辉.长白山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127.
[10]李秀霞.旅游产品整合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54-56.
[11]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1(5): 83-88.
[12]秦绪霞.旅游产品整合的基本问题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7):106-107.
[13]陈佳平.区域旅游整合条件与整合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75-78.
篇9
1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适应人类潮流的旅游经济形式,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态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参与各种健身体育活动的形式进行旅游,这种旅游的突出特点是保护环境、无环境污染,公害排放量微小,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可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式。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作为沿海地区,频繁的经济社会活动,较快的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存在对生态的不良影响,而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是优化沿海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沿海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途径之一,是加快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沿海地区知名度,促进沿海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推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惠民益民的重要平台。
2沿海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沿海地区海水、沙滩资源丰富,山地资源面积广阔,山水相间构建起的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和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交往日益改善,缩短了与内陆地区的距离。国家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打造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圈摆到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旅游业,都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很好的现实条件。
2.1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国家在坚持继续推进竞技体育活动发展的同时,重点将转向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国家在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服务业将是发展的一个重点。这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是国家旅游局曾经提出的旅游发展口号。各沿海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各地已经形成了进一步让沿海地区旅游名声响起来,人气旺起来,效益高起来的共识。同时,沿海地区将通过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平台,因地制宜,促进优势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向优势经济转化,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为沿海地区实现体育与旅游共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
2.2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有利增长空间
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较内陆地区来说十分丰富,一般来说都有较为优越的单体旅游资源,海滩遍布、海面宽阔、山峰错落,另有海滨天然各异的自然植被、秀丽的风光美景,很多地区不但可以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还具有科学考察价值,具有集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疗养避暑等多元旅游功能。
2.3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很多沿海地区自古就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活跃,形成了沿海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良好社会氛围,有的还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民族风情,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体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也为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提供良好的前提。
3重视沿海地区旅游的内涵发展,积极选择实施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路径
沿海地区应打响“山水古文明、沿海地区好风光”的旅游品牌。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围绕“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城市品牌建设,结合沿海地区生态旅游的规划,促进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相结合,构思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加快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努力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各地乃至全国生态体育旅游的品牌基地,必须选择和实施科学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3.1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体育旅游整体规划
发展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是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秀山沿海地区的原生性,重视做好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策划、建设。沿海地区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做好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要组成课题组对可开发旅游产品开展普查。在此基础上,按照旅游链布局生态体育旅游开发项目,将发展生态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规划同步考虑,总体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沿海区域特色生态体育旅游带建设计划,分布实施,逐步到位。
3.2积极打造沿海地区的“休闲体育圈”
沿海地区可以依托丰富的山、水、路等资源,使体育和旅游尽善尽美地结合,建设环湖休闲生态体育旅游区。一是兴建海滩运动训练基地,以皮划艇、赛艇、海模为主要布局项目,打造一个集运动训练、体育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品牌基地;二是发挥沿海水域优势,开设游泳区,通过举办比赛,扩大影响,打造全省自然水域游泳精品赛事;三是利用沿海环城公路,以环城公路自行车赛、徒步行走为载体,构建沿海体育休闲观光圈;四是以海滨交通主干线为干道,积极打造健身景观带。可以兴建沿海休闲垂钓小区,引导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健身项目布局海滨,形成海岸相映的健身景苑;五是逐步延伸拓展,形成沿海至城市中心的环城体
育圈。
3.3建设特殊消费群体的生态体育旅游基地
沿海地区可以考虑构建“休闲养老活动中心”“、青少年户外运动中心”“、商务休闲活动中心”等生态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沿海地区气候良好、温度适宜、风光秀丽,非常适宜人居和休闲放松,建设各类户外运动营地,可发挥自然、地理、文化优势,结合民族风情,以养老和户外拓展、定向、攀岩、登山为主要项目,进行规划建设。一是引进“候鸟式”的积极养老理念,依附景区体育休闲基地,建设休闲养老院、养老活动中心。二是兼顾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众对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使沿海地区成为融体育健身、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青少年培养教育为一体的户外运动营地。建设“户外运动基地”项目作为体育与旅游、商贸相结合的一条路子,作为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载体,将对沿海地区旅游提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4构建沿海区域特色生态体育旅游带
沿海地区要凭借山水之利,将体育项目纳入旅游业务的重要内容,规划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应开发野外拓展、水上休闲、漂流、森林探险、登山攀岩、徒步行走、钓鱼等体育项目,挖掘民族体育项目资源,推进富有特色的景区建设,以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契机,打造“精品”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依托旅游资源优势,以体育主题公园建设作为促进体育休闲品位与内涵提升的重要内容,将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向往与自然、健康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沿海特色体育休闲产品,促进沿海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 开发 辽宁
1 前言
目前,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 概念界定
目前来说,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少,有几位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因此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把冰雪体育旅游概括为:冰雪体育旅游者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亦可这样理解: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和冬季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冬季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3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辽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有着天然的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辽宁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支撑。
3.1辽宁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
辽宁有着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既有银装素裹的妖娆,又无刺骨的严寒,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1.1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量大、雪质松软,冬季温度比哈尔滨要暖,更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1.2地理位置优势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发达的吉林、黑龙江省更靠近内地,应该更好的发挥冰雪旅游第一站的地理优势。
3.1.3举办冰雪赛事优势
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提升其知名度。
3.2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截至2003年末,辽宁省共有滑雪场地10所,占地面积9万m2,2001年至2003年之间共建成8所,占地面积共111万m2。其中几个主要滑雪场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市弓长岭滑雪场及大连林海滑雪场等。
经过5年时间的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知名度颇佳的品牌。将冰雕、雪雕融入冰雪活动中,是近年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为丰富旅游产品而增加的项目,2005、2006年这里的雪雕作品连续两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辽宁省滑雪场从规模来说基本属于中等水平;从滑雪场硬件设施来说,雪道长度、宽度设置都很完善,基本都设有索道设施;但是拥有跳台的滑雪场只有一家,即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因此辽宁省滑雪场基本只能作为旅游娱乐性滑雪场存在,相互间硬件设施差异性不是很明显,缺乏教学和举办大型比赛的条件。
作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跳台的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雪场建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高山大众滑雪场地(初级、中级、高级雪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游客在滑雪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精彩的训练表演还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为训练比赛促进滑雪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3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白清寨举行过冰雪国际赛事,为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做了一张名片。
3.3.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冰雪体育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辽宁娱乐休闲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得比较好,有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等40多种冰雪娱乐项目。
3.3.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
3.4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冬季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省由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居民缺乏支付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3.4.2思想观念偏差,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我省乃至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
3.4.3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冰雪体育旅游在于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
3.4.4缺乏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冰雪体育旅游的论述非常少,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
3.5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3.5.1突出重点,开发冰雪节特色产品体系。产品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因此冰雪节产品要具有东北特色。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要结合东北冬季体育旅游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发既有东北特色。
3.5.2积极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寒假期间的滑冰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寒假生活。上冰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越多,冰上运动普及程度越高,冰上竞技运动水平也会提高。
3.5.3加强对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5.4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或权威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5.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案
- 下一篇:先进制造业的定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