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面临困境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缺少认同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文化输也的自信和积极。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缺乏维持自我认同功能,现同也是在于是在这些年来来自内部信心矛盾。在我们心中,似乎已淡漠了文化繁荣景象,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心中早就成了一个落后的标志。所以,对于具和谐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也伴随着传统武术等体育项目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缺少主动输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同时也是在长期不断形成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文化展现在和谐与娱乐。同时也是由于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强调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才造成我们未能主动输出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文化。
(三)民族传统文化输出渠道不健全
由于我国与西方有着贸易差,以及国外的霸权主义将网络资源占据,同时有些国家对我国文化产品设置禁门令,而且国外媒体也过滤了我们国家非常多的文化信息。这也就我国文化输出输出渠道少之又少,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外输出就显得困难重重。
(四)传统体育的概念的弱化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范围的高度被认可已经让很多人以为世界仅有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个体育运动会,我们已经无奈的接受了体育全球化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的概念。而奥运会强调的更偏重于竞技体育也造成了“谈体育必谈竞技体育”的这种观念,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大力实施使得这一概念得以进一步强化。这也就造成了体育的休闲功能被很大程度的忽视。
(五)民族体育文化尚未形成气候
文化输出需要具备一定的“高势能”优势。然而,跆拳道、空手道、滑板运动等西方运动项目伴随着社会大潮以及西方文化输出的优势涌入我国,已经让许多青少年已经热衷于此并认为这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的,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等并不感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人日益沦为经济、速度的奴隶”中具有的独特的“求和谐”、“求自然”时代先进性,是需要我们大力建设的,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成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传统体育项目人数在逐渐萎缩。
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策略
(一)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
世界是多元的,我们国家很多传统体育活动能不能重整,同时也让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成了现在最热门的一个时代课题。因此,我国群众应要有转变思维的方法,由学习模仿转变为输出和学习模仿,从而去丰富我国乃至世界的体育文化。意识是让人们付出行动的条件。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思维,应放在国家的层次上,去建设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意识,从而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带来了动能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输出并非依靠个另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需要依靠国家长期、系统努力来实现的。
(二)整理和发现值得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非常丰富,同时也是中华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着许多优秀的部分。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好的内容,所以,在输出时,怎样选择以及区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继承与融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实现与弘扬文化意义的基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时,应对我国文化以及全球人民所负责,选择可输出的传统体育文化,对可输出的文化要着力去进行优化,例如武术、舞狮、龙舟等等。
(三)拟定传统体育文化识别体系
建立中国民族体育文化识别体系,通过对我国民间体育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去识别与标注。对代表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方式、产地、主要传承人等进行定义式的描述。通过多种项目理论基础,如阴阳互动、循环往复等中国传统哲学观,让民族传统体育带有中国色彩,重点建设我们国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标识系统。
(四)多渠道输出
第一,利用体育国际的通用性特点,通过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来进行交流。第二,对于我们国家的国际体育明星和品牌进行文化的包装,运用名星效应及影响力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第三,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书籍、电影、刊物等,进行翻译成多国语言,同时进行流通。第四,通过平台来输出,如通过孔子学院、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团等等。
三、结语
篇2
本文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影响因素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青年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因素;策略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梦意义重大。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荟萃精华,体现了我国人民理念信仰、价值观念等,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召开以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成为了全社会努力奋斗的目标。青年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表现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精神、思想的积淀,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群体素质提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弘扬的思想、精神以及道德是值得每一位青年学生学习的,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对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依然成为了青年学生群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得到了相关院校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院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上始终不得要所,收效往往不尽人意。究其根本,造成该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两类。有些院校物质环境建设不足,包括图书馆、教学楼以及多媒体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载体单一,影响了青年学生参与积极性。也有部分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不足,缺失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与实践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此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院校引导不力,导致青年学生思想混乱。
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统筹规划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步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为了迎合大众教育需求,不断扩招,生源数量增长使之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困境,限制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物质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统筹规划发展,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传扬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群体参与积极性。简单来讲,高校应就自身办学规模、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制定科学扩招计划,整合可利用资源,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包括教室、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教、学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号召不同组织团体参与教育发展,多渠道扩充教育环境建设资源,以为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基础。
(二)重视文化实践
实践是巩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成果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民族传统文化实践应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青年学生精神素养、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资源。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寻找其与自身文化体系的契合点,并有机地将两者融入在一起,渗透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藉此引导青年学生实践行为;二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文化的概念空洞而现实,是知识、思想、精神以及道德的综合体。高校应定期以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满足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演讲比赛、义务出行等,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检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三)加强思想引导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功能及职责定位于引导。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比比皆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影响。新时期,高校必须要守好互联网这块新型文化阵地,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方式,加强思想引导,从而扩大其积极影响力。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强专业化师资建设,以培训、教研等方式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明确其工作目标及任务,分享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督促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指导。而教师则需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己任,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客观事实,尽可能降低或消除互联网信息传播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挑战,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更多学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结合青年学生群体特点,提出更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策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雷畅 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质[J].奋斗,2015,03:31-32.
[2]张先勇,聂春,熊爱民.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积淀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11-13.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动力,在历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与现代文明保持着协调,保持着统一性与民族性。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同时,也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善[1]。总体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需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化内容,五年前的文化成就了现代文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情怀
对一个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强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同时,将人的气节以及品质看做最为主要的文化精髓。其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阳刚之气,能够鼓励人们树立坚强的品质,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奋勇前进。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类型对整个社会具有推动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理论性与指导性。
(二)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众所周知,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传统文化中最为主要的特点便是追求和谐,其中,和谐并不是简单的协调,并且也是一种理想境界,一种状态,是一种对事物的包容力与渗透力[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民族与其进行有机融合,能够帮助广大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
(三)能够培养大学生天下为公的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便是整体意识,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大学生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那么需要培养大学生天下为公的整体意识,积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实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从而促使大学生从整体利益以及国家礼仪角度出发,具备天下为公的情怀。
二、现阶段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传统文化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衔接
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在积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出现两种衔接问题,其一是机械融合问题,其二是过度转化问题[3]。对于前者而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深入其中的时候,往往报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甚至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这样一来,便无法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性,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对于后者而言,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利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畏惧感日渐式微。此外,现如今社会中经常会出现恶搞传统文化以及戏说传统文化的现象,这样一来,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中会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失真的现象。
(二)教育模式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在对其进行传承的时候,要充分开率到社会环境以及历时因素。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者会充当“中介人”的角色,并且会采取传统的“说教式”模式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这种只注重传统文化灌输以及情感说教的模式,会导致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歧义,并且会出现“走形式、摆样子、拼噱头以及争荣誉”的现象,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无法对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产生影响,并且也会导致大学生内心产生抵触,难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甚至让广大大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三)网络文化的兴起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过于滞后
现如今,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中,网络文化逐渐兴起,这种情况不仅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新的文化平台,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种不良文化的出现。其中,网络文化中会带有各种糟粕,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对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好奇,如果无法及时的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则会出现各种不良信息。此外,在网络文化兴起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方式过于滞后,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质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体现时代的发展与变革。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
正如上文所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以及底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性。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所带来的作用,对其中融合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最为主要的内容便是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保证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联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资源优势,将教育效果进行提升,此外,还要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以及爱国情怀进行融合,在利用理论阐述、典故介绍等方式中,促使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多认识[4]。当然,还要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备敬畏感,不会因为各类“恶搞”、“解构”等现象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变化。
(二)积极创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尊重,并且要使用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大学生作为情感丰富的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因此,需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积极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中,要避免利用死板、生硬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传递[5]。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从根本上激发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其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采用灵活以及多样的方式,尽可能的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发挥,此外,还可以利用朗诵会、竞赛等活动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传授。
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不仅是社会历史的沉淀,并且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新时代中,要积极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并赋予它新的活力,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诗成.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11:134-135.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5:54-58.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62-68.
篇4
摘要: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悠久的民族历史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卓越的强身健体功效,其核心价值及突出地位是其他竞技体育无法比拟的。随着国家加大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也随之凸显出来。本文将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状况谈起,重点分析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及具体操作办法,希望能对继承和发扬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工作尽个人微薄之力。
关键词:广西 少数民族 文化 传统体育资源 保护和开发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39-02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而形成,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健身娱乐特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可以极大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们身体技巧的形成和身体能力的加强。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和国民体质,这是促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更是国家实现全面复兴的有力保障。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恰好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体育健身二者完美地结合,是新时期背景下重要的开发资源之一。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处现状堪忧,目前传统体育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流失,一些项目甚至濒临无人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加大力度去保护和发展,今后这些民族瑰宝将不复存在,那将成为国家的损失、历史的悲哀。所以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传承必须以保护工作为先行,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工作去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逐渐形成良性发展之路,最终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随之发扬光大。
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现实状况
1.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数量众多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除了壮族人数居多外,还有其他10个世居少数民族。总体来讲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分布较为集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资料显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总量高达478项。其中以壮族体育项目最多,数量达到了194项;瑶族和苗族次之,分别达到了87和83项;其他少数民族包括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和回族,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也很多,一共占据114项。数量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形成了广西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
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面临流失现象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极为丰富,然而人们熟知的都是目前较为常见和可操作的传统体育项目。从传统体育项目数据统计和人们熟知项目程度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流失现象。众所周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社会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从而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本安静、绿色的居住环境,这就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化进程加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民族青年到城市工作或生活。城市科技信息发达、生活节奏快,致使少数民族同胞对传统项目的兴趣日趋淡化、热情逐渐降低,这就使得传统体育资源逐渐失去了传承对象。
3.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少数民族同胞多集中居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严重制约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交通不便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到民族发源地去参观,欣赏具有原味气息的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然而当地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无法正常接待游客和参观者的造访,致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及价值提升受到限制,这就直接约束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4.发展政策及经费不够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经费紧张的困境,尤其是举办传统体育活动时,资金问题较为严重,很多活动的举办还需要社会捐助或者村民自筹。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并不高涨,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质量和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当然这与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视和扶持是分不开的,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大力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然而政策落实到地方政府或是乡镇农村时,具体实效细则和措施并没有完全形成,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开放工作仅局限于“口号”工作,当然这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滞后也有直接关系。
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体现民族文化原则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它同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必须充分体现民族文化原t,这是对华夏渊源历史的重要传承,也是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结合申遗工作,合理利用和开发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优秀文化资源。
2.优先抢救濒临项目原则
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缩减趋势可以分析出,一些民族体育资源正濒临失传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影响,一些特殊的体育项目出现了自生自灭、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政府和社会团体要优先开展对此类项目的抢救与保护,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与手段,使濒临项目得以保留和传承。
3.先保护后开发原则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巨大,部分体育项目的经济前景也十分可观,但是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先保护后开发原则。民族体育项目的优势在于其传统特色,正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形态才是值得推崇和赞叹的。如果颠倒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先后顺序,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商业化气息,使原有的民族韵味发生改变,这就失去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文化的初衷。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与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当地基础设施水平,以适应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求。其次,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政策,并成立专门审查与监督小组,以保证保护和开发政策的顺利有效落实。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的培养。最后,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体育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得到有效互动。
2.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目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并没有一个单独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政府、社会、公众要正确认识申遗工作的示范效应,它对宣传和传播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首先,要提高公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加大保护和传承意识。其次,政府要做好申遗工作的规划,并积极落实申遗工作部署。最后,要保护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场所,可以尝试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感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带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首先,要合理选取适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保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整合,进而形成体育教材。其次,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强化爱国情怀。通过不断学习,学生兴趣日渐浓厚,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也随之加深,今后定能为保护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作出应有贡献。
4.加大民族魍程逵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民间传统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而且这些社团本身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热爱,并善于钻研和交流。政府要鼓励和发展民间传统体育社团的建设,使之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这对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十分有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要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监管体系,使民间社团做好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工作,并促进民众广泛参与,最终携手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3): 146-153.
篇5
[关键词]双语教育;蒙古族传统文化;文化负载
一、蒙汉双语教育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认识与态度
(一)教师的认识与态度
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决定双语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教师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文化意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认同感。但是,事实上蒙汉双语教师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对文化的自觉性和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生的认识与态度
现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程度,因为学生是蒙汉双语教育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和掌握蒙古语是有必要的,但是只限于能和本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并不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大部分的同学对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艺术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双语教育中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社会历史、语言文学和传统科学等。这对传统文化的负载也是有一定推动影响的。
二、完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负载的途径
(一)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
蒙古民族负载传统文化在双语教育中的途径包括四个方面:双语教学、校园建设、自编教材和团体活动。双语教学指用蒙古族语言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载入课堂,通过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蒙古族文化。校园建设包括显性文化建设和隐形文化建设。显性文化建设指物质文化建设。指通过宣传栏等方式来宣传民族文化。学校的隐形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通过精神和制度方面传达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自编教材是指蒙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用蒙古语独立编写的教材,包括蒙古族传统文化。团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族歌舞表演,用蒙古语讲故事大赛以及演讲比赛和蒙古民族传统游戏等课外活动。
(二)双语教育中以蒙古语言为载体负载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传统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来传承,而蒙汉双语教育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在蒙汉双语教育中用蒙古语作为母语进行语言文化习得,然后学习主流文化,在蒙汉双语教育中使二者的冲突减少,更好地完成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使命,最大限度的传承蒙古族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实现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因此,蒙汉双语教育是促进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最重要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
三、实现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的目标
(一)在多元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相互碰撞,一方面,汉民族文化中有蒙古族文化的影子,另一方面,蒙古民族文化通常会吸收较多汉民族文化的因子,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蒙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的人才,要具备包含多元文化在内的社交能力,不仅要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主流文化。在学习主流文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交际能力,把握正确的方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刻的理解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蒙古民族与汉族文化的区别,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在现代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不仅要求能够利用自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融进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同时也能利用学到的汉民族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增强自我竞争的能力,不至于丧失蒙古民族文化知识而被民族所抛弃。
(二)传承蒙古民族优秀的文化
蒙古族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可以通过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校园教育,使蒙古民族本土文化进入校园,培养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由于蒙古民族生活在比较特殊的游牧生活环境中,在蒙汉双语教育中培养蒙古民族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地理,培养蒙古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蒙古族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有效的传承蒙古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实施蒙汉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蒙古民族有着灿烂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现代学校在蒙古民族地区普遍建立,蒙古民族文化受到汉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蒙古族文化知识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地减少,甚至有些学校已经不再设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其实,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蒙古文化在其他领域仍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民族成员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有独特的情感,蒙古民族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价值。
(三)实现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就是指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不同的少数民族承认和接受中华民族公共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虽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但是都在一个具有多元地理区域和生存空间中。在多民族国家,公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念、历史文化的积淀、价值观和国家主权认同感,蒙汉双语文化基因在蒙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实施并传承,通过独特的蒙汉双语教材和蒙汉兼通人才的教师,让蒙古族学生进入学校这个校园后,能够体验到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民族自豪感,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
四、蒙汉双语教育负载蒙古民族文化传播的任务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迁,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蒙汉双语教育之所以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统一,是因为蒙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完全没有阻碍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发展中的威胁,蒙汉双语文化蕴含多样化生命而存在。蒙汉双语教育的功能是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应该去保护这种差异,才能达到蒙汉教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的提高。
五、充分保障蒙汉双语教育的实施
蒙汉双语教育在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双语教育实施的开支保障,以及整个关于实施蒙汉双语科学和完整的管理机构,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建立蒙汉双语教育文化负载的评价体系
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奖励在评优及绩效工资等方面传承蒙汉文化的蒙汉双语教师,奖励在团体活动中传承蒙古民族文化成绩出色的学生。奖励在双语教育文化负载实施中取得明显效果的学校。
(二)协调蒙汉双语教育的主管部门
国家民委、政府、教育厅等部门应该相互配合,互相协作,通过对群众的愿望、社会的需要而做出的策略建构,营造“良好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运用校园文化形成蒙汉双语的文化氛围,创建蒙汉民族语言文化多层次的平台,设立专门的蒙汉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创立蒙汉双语的教学团队,安排专职的蒙汉兼通人才从事教学科研,增强蒙汉双语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逐渐建立蒙汉双语教育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负载保障机制。
篇6
关键词:著作权;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绚丽多彩。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正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危机,亟待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来保护其利益。我国的《著作权法》主要是对艺术、舞蹈、文学书籍、音乐作品等相关作品权利保护的法律,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也发挥着作用。然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特殊性,《著作权法》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短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本文旨在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探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我国加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一、当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生存困境及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当前的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生存、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正濒临难以生存的困境,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时代传承者的经济压力过大
在生存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面临的经济压力也明显加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在追求物质和经济生活的思潮下,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传承活动的影响力日渐减弱。传承者难以依靠传承活动获得经济收入,以至于物质生活过于贫苦。因此,出生于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从而放弃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依赖于口耳相传的项目缺乏传承人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多元文化兴起,传统文化遇到挑战。相对于长久生存在偏远山区的群众而言,由于许久没有接触过新事物,在突然接触到除本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时,难免会心生兴趣,转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选择学习新事物、新文化。由此给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存沃土带来不良影响。新时代的年轻人在接触过新鲜多元文化后,面对本地区的传统技艺,则逐渐丧失兴趣,使得依赖于口耳相传的传统文化走入暮年。
(三)商业化运作对民族传统艺术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被大规模地开发,进行各种目的的商业包装,谋取经济利益。尤其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进行商业包装、谋取经济利益的开发活动愈演愈烈,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少有人会考虑这种大规模的商业化运作会给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带来何等影响,所以在开发的时候,并没有从原则上对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在经济利益和传统技艺面前,显然没有做到均衡,没有做好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做到以开发促保护。更有甚者,为了压缩成本,在商业演出中,随意使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不考虑实际场景且不支付费用给技艺的传承者。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切都必须为商业服务,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不再是简单的民族精髓,更像是一个用来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一种商品。
二、著作权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法律制度框架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著作权法》的保护。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及其传承人的特殊性,《著作权法》中的一些条款难以满足其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难以根据《著作权法》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独创性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姿态的传统技艺,而当前的《著作权法》并不能完全适用部分动态传承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著作权法》的第三条中,对作品的含义进行了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发源于人民群众,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并不符合作品独创性的相关要求,而且也不能与可复制性这一规定相契合。而关于作品独创性的规定划分,我国尚未明确。这就使得传承人在传承活动中,自己对传统艺术项目进行改进或创新时,所获成果难以被法律承认和保护。从概念层面而言,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品归属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进一步说,就是作品是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源泉进行创作的,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的。新的作品完全保留和继承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精髓。在众多传承人当中,人的传承能力因本身素养而千差万别,所以其独创性也极具个人特色。例如:传承人以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为基础,通过改编和加入新内容,进而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品。但是,由于法律不完善等原因,这种形式的创作作品是难以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不符合《著作权法》中界定的权利主体特征要想确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法律权利,那么必须优先明确主体
在现行的《著作权法》中,明确指出著作权属于作者。而著作权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组织或者国家。由于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技艺的作者并不明确,且查实难度很大。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权利被视为一种集体权利,所以在明确主体方面,我们可以从传承人的民族性、传承习惯等方面入手。但是在实际中,这种权利因太过抽象以至于难以真正实现。但是又难以保证权利不受侵犯,所以一旦发生侵权,在维权的过程中,谁是诉讼主体就成了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而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项目,由于其原型作者难以明确,创作者是谁的问题难以回答,所以法律对于这种衍生作品并未予以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缺乏文字,所以在历史中,诸多民族传统艺术在传承上主要是依赖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并没有条件去做书面记载。关于当前所见到的传统艺术的书面记载,绝大部分都是后人整理而来的。比如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一部作品的出炉,需要经过传承人口述、记录者记录,而后还需要整理者统一整理,由于涉及环节很多,涉及的人数也很多,所以在发表权、修改权等方面,由于法律没有进行明确,所以权利属于谁尚无定论。比如:由于古时缺少文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记录传承,使其拥有不可复制性,与法律规定相违背,致使其权利难以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另外,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创作时,具有群体性,这就决定了其权利主体不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集体,显然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加工改进的过程,具有传承和变异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并不符合《著作权法》中对权利主体的规定要求,因而难以确定和保护。
(三)《著作权法》中对保护期限的规定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需要长久保护的特点不符
在当前的法律规定中,我国对于作品的保护采用的是自动保护原则。具体来说,当作品完成后,只要符合法律有关作品的属性定义,那么作者无需采取其他申请措施,法律自动对作品进行保护。著作权的获得十分简单,但是在保护时间上,则有着较为明确和严格的限制。在《著作权法》中的第二十、二十一两条中,就权利的有效时间进行了明确说明。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方面,由于传统艺术的特殊属性,其时间十分长远,这一点则与法律规定相悖。按照现行的著作权有关规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并不能受到充分保护,尤其是涉及民间的文学作品时,法律上的不完善就会更加凸显。对于传承人而言,著作权保护时间过短,显然对其有着十分不利的不良影响,不仅会对其创造性产生负面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比如,文学作品的创作,大多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来的,如果传承的创作成果被创作人占为己用,无疑会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产生极为消极的负面作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上升,即历史越久远,其价值便越高,对其进行保护期限的有关设置,显然不利于长远保护。再者,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生存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如果不能做到保护弘扬,终究会被其它文化所吞噬。所以,在著作权法中,设置保护期限的有关做法显然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长久保护理念相违背。综上所述,《著作权法》与实际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所需要的保护还相差较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传承人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由于传承人本身的特殊性,如何继续完善《著作权法》,给予传承人更好的保护,是当前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著作权法》框架下完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制定
《著作权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学、音乐、舞蹈等作品的权利。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在《著作权法》的现行框架下,由于难以确定独创性标准、著作权主体以及保护期限较短等问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未得到有效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著作权法》框架内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一)根据传承者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情况来确定独创性标准在独创性方面可以从传承者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中的创新情况来进行界定,以确定独创性标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在经历千年的历史变幻中始终流传,依靠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在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又会根据所处时代的特点和特色进行更新和创造,使得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能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其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创造。比如:“苗绣”,这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贵州地区的民俗,“苗绣”在不同的人手中所展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在创作中,作者对其赋予自身的理解和审美,通过结合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时尚元素,进行“苗绣”创作。不同于原来一层不变的传承,这种传承不断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在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那么就可以说这种传承就具有独创性,而这类传承人所创新的作品就理应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二)在《著作权法》中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是权利主体在著作权的获得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权利的明确
著作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利不被侵犯。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知道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指的就是某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其创作者属于某个人或者民族全体,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权利主体可以为个人或者整个民族,按照法律规定,国家亦可作为权利主体。国家版权局在2014年起草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第2条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进行了明确。此外还说明了基于民间艺术而进行二次创作(如改编、翻译等)的作品,那么创作者对所创新的部分是拥有著作权的。比如白秀娥剪纸案,在这场案件中,就白秀娥在剪纸中加入的创新部分是否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进行讨论,北京市高院做出了终审判决。该案件向外界传达传承人亦可以成为著作权的保护对象,同时也给从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应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参考。不得不说,传承人在传承和弘扬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民族文化才能传承至今。因此,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人的权益,使得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活动,是当前理应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承认传承人的主体资格,才能更好地推动和激励传承人进行传承活动。
(三)根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特点,延长《著作权法》中的保护期限在保护期限方面,著作权明确指出,保护期限指的是作者终生及其逝世后的五十年,只要过了这个期限,所创作的作品便可进入公共领域
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由于是民族历史的产物,在传承过程中,有的早已流传和公布于世,如果也将年限的保护简单套用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方面,显然是不妥当的。在笔者看来,根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属性特点,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只要有传承人进行传承,那么在对其保护方面,应当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并且不设定保护期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亟待通过知识产权方面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从《著作权法》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来看,当前《著作权法》难以清晰地界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的独创性,而且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者不符合《著作权法》中界定的权利主体特征。《著作权法》对保护期限的规定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需要长久保护的特点不符。这就需要我国法律制定者考虑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及其传承者的特点,对《著作权法》进行改进,明确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独创性标注,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者明确纳入《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权利主体,并延长《著作权法》中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期限.
参考文献:
[1]文永辉,卫力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01:14-20.
[2]杨晗.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以苗族服饰为例[J].法制博览,2015,23:256.
[3]刘振宇.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J].衡水学院学报,2011,05:14-16.
[4]陆皓.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09:226-227.
篇7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当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与归纳分析法,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现状与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重点对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播 发展
我国是拥有悠久民族文化的国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体育文化特征和体育文化模式,对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具有积极活跃、直接深远影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多民族相互交融、更新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深层文化积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数字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研读体育史、教育史、价值哲学、数字化发展以及有关文化继承与传播理论和现展观的书籍,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程。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背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由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地域环境和各自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的体育风俗,即便是同一风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状态。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1.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从以来,中国大门被攻破,西方体育文化随之传入,许多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着被同化的可能,民族的主体地位在一点点的丧失。例如:中国传统的骑射、刀枪棍棒等体育项目,远不及外国的洋枪洋炮。国外的兵操技艺、田径运动、球类的比赛活动等体育项目也以它所特有的体育形式备受国人关注。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观念造成较强的影响,出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天人合一”,被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力量美、速度美代替等现象。
2.保护不足,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失去生命力。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种射弩的体育项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狩猎、抵御外敌的传统手段,后来逐步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传统弩不但是少数民族的生产手段和武器,而且还是他们庆祝节日的必备手段。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出现了机械弩,相比较传统而言拥有更强的力量,因而取代土弩,得到广泛应用。这看似是历史的进步,事实上却使传统的项目失去了大量的民族记忆、民族文化,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落后萎缩的状况。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高速进步,但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象,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日益萎缩。比如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杂耍、杂技、游戏等体育活动,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得不到传承与发展。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先进的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文化,而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未能抓住时机,传承发展,因而逐渐消逝。 (三)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
1.学校教育传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承、广泛传播和文化增殖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都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是最主要的传承主体,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具有进入当地学校的先天优势,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打造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大众健身活动传播。强身健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的健身手段,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深受大众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许多在民俗仪式上和传统节日里才开展的一些健身活娱乐活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毛谷斯、苗族鼓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常健身的主要方式和文化建设的特色资源。 三、结论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评估
面对我国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哪些项目可通过改造和完善竞赛制度,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哪些项目应发扬项目本身所特有的娱乐、健身优势作为大众休闲、娱乐项目。 (二)资金支持不足
将我国上千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项目的数字化制作更是费用不菲。 (三)专门人才短缺
在体育领域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缺少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致使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数字与网络技术方面十分薄弱,原创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很难到位。
参考文献:
篇8
一、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辉煌贡献,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是独树一帜。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后经对“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独到的悠远、典雅、灵光的风格,奏响在中华民族的心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乐章。这个发祥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发展于世界音乐之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创作中以线条为主,创作出来的乐曲悠扬而绵长,有空谷传音的空灵之性,有荡气回肠优美曲律,让人产生与宇宙对话和神仙交流的心旷神怡的质感,这种在音阶、宫调、律制、形态以及民族思维等方面构成特有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音乐系统,是同强调和弦效果的西方音乐有着显著区别的,这也就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对人类的独有贡献。
但是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侵蚀中国的音乐领域,因此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逐步向西方音乐创作靠拢,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了发展的困境甚至开始凋敝,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港台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大陆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下,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理论研究和成果积累也是不可多见,这样的局面的产生甚至还被一些学者们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更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实。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还有中国的硕果仅存,而其它的三个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处于连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我们民族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具有高度的引领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并在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发展空间,达到根深叶茂的光明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乐制作人,就应当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立足本乡本土的浓浓气息,把摸着民族音乐发展跳动的脉搏,理直气壮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住这颗历史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二、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兴,为此,我们的中华民族就首先应当坚定自身历史的认同感,这是必须树立起来的思想基础。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了阻碍,主要的原因之一应当归结于一些音乐创作人的不自信或崇洋媚外思想作怪的结果。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事业中,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的需要。
从纯艺术的的角度来讲,源自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特征自成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会丰富世界音乐领域,使音乐艺术保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当维也纳音乐大厅回荡宋祖英这位东方辣妹子演唱的《茉莉花》时,在世界公认的音乐殿堂就认可了具有中国符号般的中国音乐元素,这就是中国给世界带了的不同的听觉享受和音乐盛宴。这样的中国元素是不可替代的,是应当在世界的音乐发展中贡献出一分力量的。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自身的片面认识,因为我们的不自信仰或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影响了这个音乐元素作用的发挥。
传承艺术精华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这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敬重,审视历史、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责任人的作用,并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这个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本已经成为经典的国粹进程下来传承下去,把民族音乐文化做强做大并要全力使之走向世界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应当夯实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理论充满高度的自信,并努力把传承和弘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状态中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这种传承和弘扬的劲头形成一种新常态。
曾听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的小学招生将向传统文化倾斜。激发了家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也从而带动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培训热,针对这样的跟风局面,北京市政府立马向社会明确了开办艺术特长培养,注重的不是孩子们已有的艺术水平,而是重在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发现。
在2015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2版上开在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标题是《市场好,昆曲演员不够了》,小标题是“江苏省戏曲学校将招40名昆曲学生”。消息说的是关于招收昆曲小演员的事,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昆曲发展的春天气息开始温暖大地。
篇9
境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可能形成其点源型发展类型,并导致发展失衡甚至全面
崩溃;发展过程中的“挤出效应”导致其缺乏创新,逐渐僵化;因利益关系而出现寻租和腐败现象,从而致使
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弱化。要破除“资源诅咒”现象,需要在文化自觉基础上进行自我更新、加强制度建设并
提供民族传统体育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诅咒;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17-04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
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研究表明:我国
专家、学者们迄今已收集到汉族传统体育项目300多
条,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70条,如此丰富的
体育资源,本应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
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在西方体育文化冲
击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对强势文化,受到严峻
的考验,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步履维艰”,甚
至“在西方强势体育的冲击下,继承发展了几千年传
统文化的庞大民族传统体育体系逐渐分崩离析。”
学者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困境除受西方体育
文化冲击的原因外,还是“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
社会基础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中逐渐消蚀”
的结果。而本研究感兴趣的是: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
丰富性是否也是导致其困境的原因之一?经济学中的
“资源诅咒”理论是否可以合理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发
展中的困境?
1 资源诅咒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资源诅咒作为现展经济学的概念之一,是美
国经济学家奥蒂(Auty)于1993年首次正式提出的。
传统观念认为:自然资源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要基础,自然资源应对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部
分经济学家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许多资源充
裕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和绩效却远不如资源匮乏
的国家。此即“资源诅咒”现象。
学者对“资源诅咒”现象主要有如下解释:(1)“中
心――”论。该理论认为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占据
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与处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
不平等交换,以国家为代价来获得中心国家的发
展;(2)经济类型论。认为资源的经济类型有点源
型经济与发散性经济之分。前者指国家经济发展依赖
某几类资源,而后者则强调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前者
导致了经济发展受阻;(3)挤出效应。由于拥有了
丰富的资源,教育投入的产出效果不明显,从而使接
受教育、基础创新及资本投资的意愿降低,从而使人
力资源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4)
制度机制。认为自然资源通过寻租、引发腐败等对本
国的制度质量产生侵蚀,而使经济发展遭遇阻力。
资源诅咒理论不仅可以用来分析自然资源,同样
也可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这种文化资源。我们尝试分
别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点源型或发散型)、挤
出效应和制度原因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
所遭遇的困境。
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资源诅咒”现象
2.1 点源型发展模式
“点源型经济”是经济学家Murshed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资源诅咒的本质不在资源丰裕度本身,而在于
资源的经济类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将其经济发
展单纯依赖少数资源的生产和出口,那么其经济模式
就是点源型经济模式。由于依赖,该国或地区资本、
技术和人力都向该资源倾斜和集中,从而使其他产业
部门由于得不到各种支持而衰减、弱化。在该资源本
身处于繁荣阶段时,其负面影响往往不被发现,但当
资源的繁荣有朝一日因各种原因而逝去,必将使该国
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到致命打击。
按照这种思路去思考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模式,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意或无
意地在执行着点源型发展模式。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
育项目中,最受重视的是武术、气功及舞龙舞狮、龙
舟等少数几个项口,尤其是少林武术、气功和太极拳,
而多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
于在技击、健身和娱乐方面具有其特殊功能,看重某
个或某几个体育项目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过多
依赖”和项目的“单一类型”。过多倚重某个或某些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使资金投入、技术手段和人力
资源过多流入这些项目领域,从而使其他体育项目被
边缘化,导致其市场萎缩甚至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同时,所倚重的现有项目假如
因为各种必然或偶然原因而失去其繁荣的一面,将会
对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产生致命影响。
2.2 发展中的挤出效应
由于自然资源的丰裕,并不需要过多的后期人为
努力,可能会使人漠视甚至挤出某些刺激经济发展的
重要因素(如教育、投资和创新等),从而使该国家
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失去持续动力。这种情况同样
会在民族传统体育身上发生。
如前所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成百上千种,甚至
可能更多,加上其中不同的流派、玩法和不同时代的
注解、说明,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不可谓不丰富。不
少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和学习在习练者很小的时候就
进行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知识和该项目以外的
知识技能的学习。且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民族
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较少,甚至在个别民
族传统体育(如武术)中曾还存有门户之见,不同流
派可能会相互防范和攻击,更别说交流提高了。
项目的多样性、形式和方法的固有化,使民族传
统体育的练习者只需要听师傅的话,认真练习,在通
过师傅考核后如能到的师傅的真传,他就可以真正掌
握这门传统体育技艺。这种情况下,外来的文化知识
的教育便是多余的。加上不少民族传统体育本身主要
在农村地区流传,练习者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机会和
动机就更小。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传承人
和练习者不断突破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瓶颈,通过
理论和技术创新,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适应新
时代的需要,甚至创造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来。
如现代武学大师王芗斋初学形意拳,得其师郭云深亲
传。后来感于当时花式武术的积重难返,创立大成拳;
台湾地区民间艺人将传统和现代衔接,创造出深受台
湾青少年喜爱的“雷音三太子”这样的体育项目来,
并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进行表演。但是,
总体来看,在长期传承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模
式化,创新严重不足。加上部分传承人和练习者对知
识教育的忽视,缺乏创新动力与能力,甚至将创新看
作是“背叛师门”、“背经离道”,从而使民族传统
体育越来越僵化,缺乏活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丰裕性不仅通过忽视教育和创新
而挤出人力资源的投资,而且会挤出不受重视的民族
传统体育项目。在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前面所
提及的武术、气功等)风光无限的同时,部分项目(如
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日渐消亡,这种两极
分化现象最终将使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失去生机和活
力。
2.3 发展中的制度弱化
在对资源诅咒问题的近期研究中,制度机制越来
越受到重视。该观点认为:丰裕的自然资源由于其利
润空间的吸引,会导致腐败和寻租等行为,从而弱化
制度质量,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寻租类似于亲情寻租:即利用
自身的特殊身份(如血缘或师门关系),影响民族传
统体育传承人(掌门人)的权力行使,或直接寻求在
该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某种控制权。这样或者造成决策
者的决策行为受到外在因素干扰而失误,或者造成其
他行为人的办事效率下降。因为利益关系的影响,会
在民族传统体育的项口传承人周围产生不同的利益群
体,各自凭借其特殊的师门或血缘关系去谋求权力和
利益。这样就造成体育项口运行成本增高,出现资源
诅咒现象。由于关系的复杂性和多个利益集团的存在,
可能造成圈子中关系稍远的项目运行具体责任人对一
些非正常现象漠然视之、明哲保身,从而使民族传统
体育的发展受阻。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人”个人利益、获
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权对项口本身的利益具有
巨大作用,加上评定“传承人”、授权项目推广的过
程可能出现不规范行为,“寻租”和腐败就会产生。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发展缓慢,力量较弱且较分散,
不能形成有效合力以实现共同目标,长期形成的体育
社团官民二重性和政府机关存在的效率低下和人情世
故,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关系可能呈现不透明甚至
不可信的特点,使社会制度较差,影响了民族传统体
育的社会形象。
3 破除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诅咒”的思考
“资源诅咒”并非不可避免,这在经济领域已得
到证明。民族传统体育要避免和破除“资源诅咒”现象,
需要在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
通过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共同繁荣。
3.1 经过文化自觉,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改造
文化自觉是指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不
仅了解她的不足,还要清楚她的价值。任何文化都有
其特定的生存环境,都是长期历史选择的结果,也都
需要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进行变革和转型。但这种变
革和转型不是跟着感觉走,更不是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在文化领域没有绝对的普适价值,对强势体育文化的
刻意模仿,等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口过多,
分类过细,容易出现“资源诅咒”现象。江户时代末
期,日本柔术流派多达179种,庞杂的流派和体系并
未带来其繁荣,“资源诅咒”反而造成其推行困难。
现代柔术之父嘉纳治五郎经过总结原理、删繁就简,
使改造后的日本柔术重新获得社会承认并最终进入奥
运会。时至今日,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外环境已经发
生了重要变化,“我们不应渴求历史上创造出的民族
传统体育能适应不同社会的需要,而应针对不同社会
需求而对民族体育文化做出调整。”如台湾民间对
传统阵头“太子爷”的改造,使充满宗教色彩的“傩
舞”变成充满现代摇滚色彩的“电音三太子”,得到
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曾荣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实
现了其宗教功能到健身娱乐功能的转变。这种对民族
传统体育的改造,体现出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我们有能力、有智慧使民族传统体育的“神”和“魂”
传承下去。
3.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制度建设
经济学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民主制度相对较差
的国家,自然资源倾向于诱发腐败,从而拖累经济增
长。为避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腐败和寻租现象,
就有必要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和开放的交流政策,从
而消除资源的负面效应。
同时,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教
育和创新投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人力资源建设,
消除“挤出效应”的消极作用。鼓励民族传统体育的
全面发展,避免对某个或某几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
过多依赖,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得到整体进步。
3.3 提供民族传统体育交流与展示的真正机会和平台
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缺少的就是展示自身魅力
的机会和平台。正是由于缺少展示的机会和自身封闭
性,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观众的渐行渐远,在
类似神枪沙子龙“不传,不传”的拒绝声中,正逐渐
淡出人们的视野。还有少数项目沦落到为地方政府增
加旅游收入而进行“街头卖艺”的工具。表面上看似
乎得到了展示机会,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所表演的
民族传统体育项口早失去了其应有的韵味和“精、气、
神”。因此,提供一个专门的能让各民族传统体育展
示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十分重要。
项目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展示和交流的前提,中
国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出富于地方和民族色
彩的体育项目,而且创造了很多形式相近、方法类似
的项目。以最简单的儿童游戏为例:和我国南北各地
汉族儿童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相似,新疆柯尔克孜
族有“老鹰吃仙鹤”的游戏,广西仫佬族有“凤凰护
蛋”游戏,类似的还有山东的“马虎叼羊”、台湾的“围
虎陷”等。相似性提供了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
借鉴的基础,而差异性则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展示和
交流的内容。举办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和展示活动一方
面需要体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积极策划,另一方面也
需要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配合和支持。民族传
统体育之间的交流和展示,不应以决出“胜负强弱”
的某某运动会面目出现,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参与,
各展风采,通过“美人所美”和“各美其美”,达到“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民族传统体育共同繁荣的目的。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原因
造成的,我们不能一味抱怨外在的“体育全球化”的
冲击,而是要积极从自身找问题。“周虽旧邦,其命
维新”,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要获得进一步发展,
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破除“资源诅咒”现象。这种创
新不仅体现在动作技能本身的改造上,还体现在制度
建设上,也体现在传播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相信,有
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将经过
创新而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国瑞,黄力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
世界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
22-26.
[2]李荣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
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84-
87.
[3]邱丕相.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
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91-94.
[4]谭华.体育全球化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
命运――以中华武术为例[C].国际人类学与民
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体育人类学专题
会议论文集,2009.
[5]孙永平,赵锐.“资源诅咒”悖论国外实证研
究的最新进展及其争论[J].经济评论,2010(3):
124-128.
[6]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外研究综述[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0(9):35-40.
[7]韩和元.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49.
[8]娄章胜,袁校卫,王振杰.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民
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危机[J].体育学刊,2008,15
(12):88-91.
[9]国伟,田维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和发展[J].体育学刊,2009,16(9):98-101.
[10]齐义军.“资源诅咒”制度传导机制研究述评[J].
前沿,2011(3):106-109.
[11]郑旭旭,袁镇澜.从术至道:近代日本武术发
展轨迹[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00.
[12]余学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
体育学刊,2004,1l(3):54-57.
[13]孙永平,赵锐.“资源诅咒”悖论国外实证研
篇10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筷子舞;课间操创编
一、蒙古族“筷子舞”的起源、特点
(一)“筷子舞”历史文化背景
“筷子舞”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据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蒙古族在全国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均有不同程度分布,总人口为598.18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居第九位。[1]蒙古族人民一直以来在广阔的草原上都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蒙古人天生勇猛、热情、豪迈、不拘一格的情怀。“筷子舞”因其舞蹈时使用筷子而得名。“筷子舞”最先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最初是婚宴、喜庆的节日欢宴时,在弦乐的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进行的表演的单独舞蹈,艺人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身体的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手腕灵活翻绕,敲打出的声音轻脆,富有节奏感,情绪热烈。后来,专门将一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绳穿起来,系上红绸,便成为了精美的道具,单手和双手都可表演,这种表演形式增强了表现力被广泛流传开来,并成为现在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2]
(二)“筷子舞”舞蹈动作特点:
筷子舞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握筷子细的一头,击打筷子的粗头。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击打双肩的动作;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情绪热烈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3]
二、民族特色课间操的相关概念
(一)课间操
课间操又称为课间体育活动,广播体操,课间操一般在每天早晨的第二、三节课之间进行,时长为20分钟是中小学生每天都需参加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紧张学习之中得到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
(二)“筷子舞”
“筷子舞”最初流传于蒙古族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起先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的演奏及人声伴唱中,有男艺人进行的单人舞蹈,男艺人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手腕灵活翻绕,敲打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
(三)“筷子舞”课间操
“筷子舞”课间操是特色课间操的细化和延伸,是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为增加和创新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而逐渐产生的,它是以蒙古族“筷子舞”特色动作元素,以广播操的形式、内容为主线,以身体锻炼为手段,达到生、心理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与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的一种新型校园体育活动。
三、创编选取民族舞蹈特点元素
本次“筷子舞”特色课间操的创编选取了蒙古族传统的“筷子舞”舞蹈色动作元素,以课间操的形式为主线进行创编:
1、以课间操每节运动锻炼目的与锻炼身体部位特点为基础。
2、选取蒙古族“筷子舞”舞蹈中手握筷灵活击打身体各部位以及两手握筷互相击打,脚下灵活轻快舞动等特点元素
3、选取汉族舞蹈中“弓步”、“后交叉步”、“开步”、“吸腿”、“后屈腿”等步伐。
4、选取中国传统的“五禽戏”中提踵等动作。
四、“筷子舞”特色课间操原则
(一)创编原则
1、针对性原则
“筷子舞”课间操的创编主要针对不同的目的任务,锻炼者的年龄、性别及场地器材等情况和特点,是床边切合实际,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以取得实效。课间操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参加的锻炼活动,创编时应根据其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创编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锻炼动作、元素。有所侧重得进行创编。
2、科学性性原则
“筷子舞”课间操更注重身体锻炼的实效性,而一套课间操的锻炼功效首先取决于动作的选编、动作顺序的设计和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
3、独特性原则
“筷子舞”课间操选取的民族舞蹈元素具有蒙古族的舞蹈的特色,能够代表蒙独特性古族舞蹈的
五、民族特色课间操创编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民族舞蹈动作符号选取的困境。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傣族、羌族九大民族舞蹈各自成体系,主要对于动作符号的难度选取、动作符号的代表性。
六、民族特色课间操创编的实施策略与建议
(一)实施策略与建议
1、创编要科学合理
在整个创编过程中,无论是对民族舞蹈动作元素的选取,还是对民族舞蹈元素的科学合理运用中,创编者都应结合传统广播体操锻炼的目的与个身体部位,合理安排每一节操的运动负荷,遵循练习者生长发育规律,符合练习者生理学、心理学特点。
2、创编要有亮点
一套操的亮点代表所创编出的这套操整体的效果,一套操中最经典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最区别于其他创编操的鲜明的地方。“筷子舞”课键操的创编中不仅要将民族舞蹈与广播体操科学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而且作为一套具有某个民族舞蹈元素的课间操应有它区别于其他特色课间操的亮点特色,这样不仅更好的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使练习者对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练习者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染中去积极的参与锻炼,让民族特色课间操以更加丰富多姿的形式出现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让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永久的,健康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国庆.中国蒙古族人口迁移情况分析[J].中国统计,2013,0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