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制造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制造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结合企业核心产品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争夺客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客户质量服务还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当中,这给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由此可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客户满意度越来越成为反应各大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制造业开始有向服务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来增加其核心产品的价值,从而来取得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服务质量的涵义
1.1 服务质量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传统的认为服务质量指的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具有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的特点。
1.2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相关性。服务质量好会产生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后可能对服务产生忠诚。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影响因素之一,顾客满意度会受到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一些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的因素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意向以及行为。
2 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走服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重视客户服务质量的提升。中国服务质量发展现状报告显示,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发展空间也迅速扩大,在我国服务行业当中,如何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相比制造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服务行业的客户服务创新水平最高。
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的金融行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也开始向服务化的模式转变,开始追求客户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作为行业竞争的标准。相比而言,制造型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客户服务工作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急需改善。
3 制造业客户服务质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导致制造型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瓶颈和挑战。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没有认识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忽视了客户服务这一重要模块。
3.2 重产品质量,轻服务质量。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而言,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抓产品质量,而忽略对产品销售出去之后的服务管理工作,甚至认为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不应该由制造企业本身来承担,而应由专门的客户服务部门来统一管理。于是就造成了客户对企业的不满,这极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的形象。
4 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4.1 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制造型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促销、折扣等传统的手段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商业进入壁垒。然而,如果企业能够拥有一定量的客户群,并且这些客户对企业产品都有相对较高的忠诚度,就可以促进客户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因此,制造企业通过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有利于客户放心的购买企业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营销方针。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客户的忠诚才是最重要的,企业通过充分掌握客户资料,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使对手不易模仿,提高对手挖走客户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建立起商业壁垒,从而占领市场。
4.2 有助于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制造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制造型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顾客的要求,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产品质量、价格等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在服务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容易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将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此可见,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 行业特点 质量控制 措施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产品能够帮助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和广泛的客户群体,也能够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也不例外。要提高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产品质量,首先要在了解其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产品的质量控制。
1 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的行业特点
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主要是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所需的机械。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加工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而就要求机械本身的安全性和质量较高。所以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的产品就具有高技术、高质量、高精度等特点。
2 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发展现状
2.1 发展环境
21世纪,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各国各地区对于石油天然气等新型能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故而世界石油生产的速度极快,需要的开采和加工机械也逐渐增多。并且近些年来,中国的石油市场逐渐开放,市场化的机制逐渐完善,这就给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和交流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已经有30多台成套钻机被出口至其他国家,同时很多机械被使用在国外石油工程项目中。总体来说,国际国内的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 竞争状况
由于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行业利润较大、发展前景较好,故而受到很多投资者的青睐。同时随着很多新生能源的开发,许多其他行业的先进机械也逐渐发展。另外在石油机械加工制造中,买房和卖方会设置相应的价格空间,促进产品的流通。所以综合来看,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几乎同时面临着5种竞争力量,即现有竞争者、潜在行业竞争者、替代产品竞争者、买方的价格竞争、供应商竞争等。可以说,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竞争压力极大。
2.3 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本身具有良好的企业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故而国内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同时当前客户的忠诚度和稳定性较差,他们对于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故而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可能因为客户群体的流失而导致成本减少。另外,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也对于钢材市场的依赖性较高,而采购人员相对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低,故而会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会增加其市场发展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其质量控制,生产合格、优质的产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 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的质量控制措施
3.1 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
企业在制定质量控制制度时,充分考虑自身的规模、人员、生产等各个因素,同时结合国家对于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行业规定,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
另外,在制定质量控制制度时,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产品质量整体控制文件,然后依据各部门的情况,制定部门质量控制文件。比如在技术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改进、技术更新换代文件;而在设备管理部门,就应该明确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采购等质量制度;而在生产部门,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生产标准制度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和实用。
3.2 采用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节省成本的直接方法。在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要善于和各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石油机械制造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国外同行业专家、企业等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之后进行研究和消化,再根据中国石油机械的加工和制造状况,进行改进。另外,企业也可以在其内部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加强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交流,以便使技术人员加强对现有生产技术的了解,并根据其运行现状进行相应的改进。
3.3 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
员工是产品的直接制造者,所以他们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对于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其行业特点,同时要定期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还可以外聘一些技术性过硬的人才或者在本企业中挑选较为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充实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提高生产的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
3.4 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管理
生产环节包括了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制造、处理,成品等重要环节。故而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管理是企业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
在原材料加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材料,要及时淘汰或者更换。在加工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设备操作的正确性,减少误差,对于不可避免的问题,要采用误差补偿等方法,保证初级产品的精度。
在产品的制造和处理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制造标准和规章制度,同时规范员工的行为。当然,也要保证产品制造环节中,各个设备运转的正常。而对于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要邀请技术人员或者聘请专家进行改进和完善,保证产品制造和处理的整个流程合乎规范。
产品制造完成之后,要设立相应的质量检测制度,邀请质检部门或者企业的专业质检员共同参与产品质量检查,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及时清理、淘汰或者进行返工,而合格的产品要及时进行包装和储存、运输。保证产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合乎标准。
当然,提高对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质量控制的措施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提高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其市场占有额,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鑫.试论石油机械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1):146-147
篇3
暴雨浸城,一夜泽国。在严重内涝之际,为何京城的下水道不但不排水,反而喷水?暴雨暴露了城市排水道欠账,中国城市发展建设被指“要面子,不要里子”。同样,在急功近利的发展思路中,中国制造业从食品、药品、日用品到小家电、笔记本、汽车等行业,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更是屡见不鲜,处处欠账。一幕幕质量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正是质量意识薄弱的内心。在大雨拷问“城市良心”的同时,我们不禁也在想,中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的出路何在?
质量意识亟待觉醒
在有产品不愁卖的20年前,“以质量求生存”这句话还只是一句口号。而在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今天,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市场需求减弱而竞争加剧的严峻考验。此时,质量问题不但成为中国制造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绊脚石,更决定着企业能否在剧烈的市场变革中存活下来。
中国制造业从未如此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政府通过推行质量培训及认证、质量立法等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调整,以期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形象。企业管理者更是清楚地认识到,在竞争中能够致胜的法宝就是高品质的产品与优良的服务,正如江苏恒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华所说,“借助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转型升级来消化不断上涨的成本,坚决摈弃粗放型生产方式,量质并举,超越自我。这是一条光明的路,必须快走!”
质量乃企业生存之本,失去了对质量的控制,也就失去了竞争的源动力。如今。摆在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是,不仅要补足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落下的质量意识,而且要以合理合适的方法努力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质量信息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质量管理现状是质量管理基础虽好,但仍以事后检验控制为主,质量和研发设计两层皮j大量的质量数据以纸质记录。分散保存在各个环节,无法保证完整性和连贯性;数据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未能进一步发掘出数据价值并转化为决策信息;信息传递方式落后、速度慢,无法满足准确、快速决策;与供应商进行协同管理质量难度大,无法真正落实全面质量管理;客户投诉处理过程管理困难,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
当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尽快引进先进的信息技g进行质量管理,高标准地建立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以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实物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由此,如何通过信息技g优化企业质量管理流程,整合企业质量管理资源,实现质量信息的迅速传递和响应,实现质量管理的协同运作和质量数据的科学分析,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制造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产品从设计,采购、制造、测量检验、售后服务直至改进完善,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水平都决定了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安世亚太公司的“QMAX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从企业全局控制的高度和企业价值链,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从供应商的采购直到销售反馈”全过程、多维度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构建网络化。自动化的实时质量监控平台,帮助企业由“事后堵漏分析”向“立体、实时预防监控”的管理模式转变,并且从多角度深入发掘质量信息,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提供全面的决策信息服务,并可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应用,成为企业迈向卓越质量模式的推进器。比如,面向复杂产品制造的质量信息化解决方案,就以“知、控、管、谋”为建设目标,实现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的持续改进。
可知:通过先进的数据采集及系统集成手段,实现对企业产品设计信息、工艺信息、生产加工信息、装配信息、售后反馈信息等质量信息的快速采集与管理,达到信息的可知。
可控:通过对关键过程进行规范与控制,实现对外购外协件、生产加工过程、装配过程、审核过程及售后反馈过程的质量状态进行有效的管控。
可管:对于过程产生的数据、经验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与整合,实现面向产品的经验库系统,促进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质量数据的查询与追溯;通过协同监控与管理层,实现对质量目标、体系运行状态,质量成本状态、供方质量状态、质量问题状态的可视化、数据化管理。
可谋:质量评估与考核的数据,来自于系统各个底层模块,对可视化、数据化、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依据。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谈及医g时,扁鹊认为“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因为,长兄治病于发病之前。产品“病”了呢?产品质量既不是检测出来的,也不全是造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提高产品质量应该从设计源头入手。
据统计,在最终产品的质量问题中,80%是由设计原因引起的,设计是产品质量形成的根源。在备件、生产。检验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所取得的效果,远没有企业在研发环节的”先知先觉”所取得效果好,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国内大部分企业所忽视的。
安世亚太面向复杂产品研发环节的质量信息化解决方案,以精益研发思想为指导,以质量总线技g为支撑,重点体现策划充分、质量预防、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设计思想,是支持产品研制过程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策划充分:通过对研发过程进行基于WBS工作包的质量策划,形成保证产品质量所需步骤的质量控制点及要求。对策划的结果,采用多层次的图形化面板满足用户对大型复杂系统在研发活动中的多型号、多过程、多专业,多维度的实时质量监控与评估。
质量预防:在项目研制过程中,系统以研发活动中的WBS工作包为主线,实现对设计活动的质量控制要点、历史故障经验等信息的提醒与预防。
过程控制:通过每个工作包所对应的质量控制要求、质量规范和模板,对研发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过程控制和评审。
持续改进:对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供规范化的处理模版,确保问题得到闭环处理,并通过对研制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评估、监控、追溯体系,实现研制质量的持续改进。
篇4
关键词:石油器械 加工与制造 质量管理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当然也不例外。而要提高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就要首先深刻剖析行业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水平改进方案。
1、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特点及发展
近年来,我国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石油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也拉动了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发展,当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体系,并在努力拓展国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与国外相关行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方面,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以及国外投资的引进,大大促进了我国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业的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而另一方面,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的市场竞争还在不断加剧,并且,由于我国在关于石油机械加工和制造的高新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处在比较落后的地位,这使得国内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因而,要想在激烈的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创新技术,学习先进工艺,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关于这一类型企业的质量控制的建议
2.1 明确质量的重要性,全面细致管理,最终实现管理的目标,这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自身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点,积极实现对于我们这一类企业的质量管理的改进,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们得出以下参考建议:完善质量控制文件。每个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企业都应该对业中相关的产品质量标准,相关行业规定等进行研究和整合,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生产规模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质量控制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生产要求等。明确的规章制度会使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进行得更加规范、高效和有条不紊。通过提高对各个环节的生产质量要求,以及明确对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的要求,企业内相关技术人员将不断根据规定要求改进生产技术,生产人员将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质量监管部门将根据文件规定加大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力度。石油机械加工与制造行业要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就要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关质量控制文件。从而对企业内技术部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工作上的规范,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提高其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从而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
2.2 强化过程对质量的控制
我们一直沿用的管理模式,仅仅关注最终产品试试把关处理,最后发现其问题的关键,并找研究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质量管理方式,无法从源头上避免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仅仅是一种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补救的措施,这使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质量问题最终呈现在产品上,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对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并辅以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措施,从而尽量避免产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可以在每个有可能出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就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该环节的生产失误,最终避免产品出现相应的质量问题。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但可以有效避免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其他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使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能及时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尽快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企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2.3 简化质量管理流程
我们现在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流程是需要有所提升的,详细的来讲就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需要明晰化、具体化,加强层级管理模式的监督,使企业的一线管理部门能够在发现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把我们生产的详细细节反馈给给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技术部门,以保证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些问题做出反应,提出决绝问题和改进生产质量的方案,并尽快使问题得到解决。于此可见,简化质量管理流程对于提高质量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乃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的激烈,作为我们企业,需要对市场有着清醒的判断,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对管理方式的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生产水平才能有所提升,最终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突围。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质量的关键性提升,解决办法就是改革管理,管理力度的提升是质量能够提升的关键,这就需要企业管理部门能结合企业发展状况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东,马雪丽.加强质量管理 夯实发展基石—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行质量管理革新[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7):77.
[2]李雪妮,乔志杰.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009(5):77.
[3]谢永金.产品责任与石油机械制造业[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5(7):19.
[4]王怀义.石油化工管道安装设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5]化工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5
区域特色鲜明
截至2015年底,金华共有装备制造业共有规上企业137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量34.9%,占全省8.6%;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产值18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36.7%,占全省7.8%;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36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7%,占全省7.5%。行业门类齐全。改革开放以来,金华装备制造业从永康小五金起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涵盖高端安防及现代五金制品,智能通用专用设备,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五大领域、行业产业体系。区域特色明显。金华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特”的发展格局:“一体”即金华市区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装备等;“两翼”即兰溪市高性能专用设备和永康武义的现代农业装备、高端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五金等;“三特”即东阳市的高端机械通用件、义乌市的高性能特种车和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浦江县的制锁成套设备等。其中,永康市、金华市区、武义县、东阳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的36.4%、21.2%、14.7%和14%,合计占86.3%。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8个行业中,金属制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他7个行业除仪器仪表业外产值都超过100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355.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9.6%,较2014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有百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家、50亿以上4家、20亿元以上8家,分别占全市的50%、57%、42%。产业依然弱小集群效应有待强化。虽然金华已经形成了众泰汽车、今飞轮毂、万里扬变速箱等一批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但还没有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本地配套率、产业关联度、协作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金华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本地采购率偏低,如众泰汽车本地采购率约50%、青年汽车本地采购率约30%。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来解决,全市有193家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仅占规上企业总量的14.1%,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在4%-10%之间,如果低于3%就容易被市场淘汰。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低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金华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仍专注生产为主,对制造业服务化应对不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虽快,但占比仍低于传统装备制造业,如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猛,但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不到1/5。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五大领域中,智能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通信电子设备及电气器材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分别负增长5.17%、2.2%、0.36%。品牌质量有待提升。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国有企业少、民营企业多,平均规模相对偏小,2015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平均产值1.3亿元,低于全省平均0.15亿元;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件,占全市驰名商标总量35%,像众泰汽车、青年汽车、康迪车业都仍未获中国驰名商标。
努力迈向中高端
培育一批集群化产业。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有效分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企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重庆汽车产业形成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集聚国内外十多个重要的汽车厂商,上千个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2015年汽车产值近1万亿元。一方面,要围绕汽车制造业、现代五金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引进一批像东风汽车、吉利汽车这样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家,并顺势集聚相关联零部件配套厂家,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定期召开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对龙头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带动市内制造业企业进入其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予以奖励和补助。如泉州为扶持数控产业,本地企业采购相关产品,最高补助500万元;昆明奖励企业采购本地产品,最高补贴200万元。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目前,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侧重解决眼前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对产品原创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缺乏。一方面,要集中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力量,形成合力进行创新,对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在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众泰汽车在金义都市新区投资20.6亿成立捷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变速箱。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早日投产。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制造企业进行资金和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技术领先的制造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科研水平。如吉利集团2010年8月通过“蛇吞象”方式收购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沃尔沃轿车,企业研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都大幅提高,带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壮大一批服务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大逻辑,将推动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形态、发展模式上实现根本性变革。以汽车产业为例,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而围绕汽车的服务投资回报率高达7%-15%。一方面,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向提品和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促进企业拓展价值链、提升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像金东区金轮机电公司,从原来的单纯销售水电设备转型成为提供水电项目EPC电站设计、土建施工、输变电、水电项目全套设备的综合服务商,既带动了产品销售,也提高了企业利润率,目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另一方面,要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剥离生产性业,促进企业聚焦主业,通过外包实现专业服务。同时,要加快多湖中央商务区等一批总部经济园区建设,促进上市辅导、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加专业完备、更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打造一批高端化品牌。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是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当前,金华装备制造业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满足贴牌生产而高端品牌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行业有效供给不足。如永康市哈尔斯公司成功收购瑞士百年品牌SIGG,单个杯子产品售价能提高4-5倍。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日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制造精品。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职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
作者:应子义
篇6
关键词:电子制造企业;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新时期下对电子制造企业有着更高层次的质量要求,要充分实现更高质量的工作体系,必须配套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制造企业的压力的不断增加,劳动政策的不断深入、相关支持和投入的力度持续加强,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需要取得高速的进步,创建新型的企业学习模式,职业指导在专业队伍、体验形式、咨询解答、信息 服务、互动联合、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
一、深刻认知电子制造企业对工作种类管理的职业指导
(一)企业在用人指导方面缺乏知识及相关经验
用人制度不完善。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用人的问题。西方企业在用人制度上坚持“唯才是举”,非常关注人才的培训和留用。而我国的国有制企业沿用行政委任状和领导任命,个体、私营企业则带有家族色彩,都没有以“能力和素质”为本。用人上存在着如此问题:重引进轻培育;重技术轻管理;重物质轻精神。没有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重制约着生产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企业发展;也会导致员工工作压力大、没有职业安全感、认为薪酬不合理、职业理想难以实现等。进而造成跳槽的恶性循环。
(二)人力资源管理不成熟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分配员工到用人部门, 没有长久规划。用人部门也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不愿花费成本向人力资源部门反馈。这样就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缺失。事实上,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是合作共赢体。人力资源部门应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 以长远的目光, 完成管理工作,完善管理理论,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
(三)加强企业用人指导的必要性
企业用人进入新的阶段。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劳动力自然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企业进入卖方市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规模扩大、产业转移、产品升级换代等等,促使企业改变用人模式。劳动法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用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依法办事,并审时度势的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管理思路,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应对劳动争议,提高企业用人抗风险的能力。
二、技g人员的职业指导
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电子制造企业也不例外,而且需求量大。很多从事技术方面工作的人员来说,发展成为项目经理是一个相当好的工作。项目管理工作既需要扎实的技术背景支持,又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最适合那些技术出身但又不甘于只做技术工作的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专业优势,同时又可在团队管理、协调各方资源、内外部沟通等工作中体验和发挥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和作用,从而让自身价值更为充分的实现和得到认可。这是需要长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建议。
三、人才的合理利用及建立健全人才体系的职业指导
篇7
机械制造业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而机械产品是指机械厂家向用户或市场所提供的成品或附件,如汽车、发动机、机床等。任何机械产品按传统的习惯都可以看作是由若干部件组成,又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部件(也称分部件或组件),直至最基本的零件单元。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其中又以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最大。它的发展趋势为实现机电一体化、机械功能多元化、控制智能化、结构运动高精准化而不断改进中。
2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自动化技术可以运用于生产线中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生产线中高精度设备多引用于国外核心系统,我国的数控系统虽有研发但缺乏全面性,依旧没有得到普遍运用。此外,我国机械制造业在自动化管理方面仍依靠人工管理、手工操作,管理费和人工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也有部门企业普及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灵活地运用自动上下货设备、自动工艺定位、自动装夹设备、自动零件检验等,在实际工作中为机械制造业带来了便利的生产条件,使机械制造的每个环节都保持稳定的工作水准,因此,有效地运用自动化技术,应成为我国工程设计者和劳动人员齐头并进的方向。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明显得出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有极大的优势,对提高机械制造的质量水平有极大的作用,比如降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成为机械制造业的核心目标,也是推动机械制造业前进的必然趋势。如仪表和机床这类高精准机械设备,对零件精度和生产要求都有极高的定位性,只有通过自动化技术解决部件结构错综复杂、机械制造难度较高的问题,才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2]。3.1数控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数控技术是一种对机床和其他机器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控制指令采用数字代码形式,通过阅读机和计算装置将指令转变为控制机器运动的信号,使机器按指令规定的顺序、位置、速度、起停进行工作。因为和自动化技术相融合能产生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使机械制造更加高效,也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普遍。自动化技术和数控技术的相关研究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价值,在这项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也应谨慎行事、严格操作,避免由于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后续问题和损失。3.2集成系统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新时期,高科技的快速传播已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把新科技、新设备、新理念广泛融入机械制造业中,推动技术的创新变革,如上文提到的数控技术的优化。当然,集成系统与自动化技术同样可以融合互利,如此可以为信息工程开发资源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设计大纲,促使工程与结构有效地组合,完成信息自动化相关程序。再把数据信息与电脑联合使用,做到生产管理的共享性和统一性,从而完善高精准的产品质量要求。3.3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影响,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生产程度逐步扩大,智能制造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行业之一,例如,机器人用减速机、高精度伺服系统、高速齿轮等设备都体现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紧密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实现由智能机器和人工操作一体化的科学模式,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独立判断、分析、操作[3]。换言之,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使机械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得以被监控,避免了错误和失误,并且能自动纠正其失误点,全面地提升机械自动化的高效性。
4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发展趋势
据调查发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扩大,制造水平逐步提高,在制造业竞争压力极大的状况下依旧突出其优势,取得了优异成绩。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机械制造业可谓进行了一次变革式发展,它为机械制造业注入了蓬勃的新生命,为机械制造业的跨国性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机会。虽然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起步较晚,但能灵活的操控这些自动化的设备,对传统机械制造业的冲击性是非常大的,也是引领我国赶超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水平的龙头势力。那么,灵活地应用自动化技术,一定离不开优秀的操控人才,高质量的生产技术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培养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各大机械制造企业对其重点关注,缓和我国目前自动化操作人才稀缺的现象,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带来全面发展[4]。
5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相对国外仍需要不断的改进,但中国科技的进步一定会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的确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工作效率,带动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人类社会在逐步走向机械化时代的同时是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渗入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俊峰,王志坚.浅析机械制造技术智能化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2(1):24-25.
【2】郭飞,王玉梅.科技资讯[J].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探索,2011(31):76-77.
【3】郭启明.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思考[J].机电信息,2011(21):125.
篇8
今年以来,我局坚持贯彻落实4·17全市推进曹妃甸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1、全面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我局为加快构建我区“3+5+4”现代产业体系,起草制定了《曹妃甸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攻坚提速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截至目前,全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6亿元,化工产业产值达到98.4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7.63亿元。另一方面,充分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联企业”及“暖企促贸”活动,落实领导包联“五个一”行动,实施“企业巡诊”,深入企业走访,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用工等问题,有效提升企业运营效益。1-4月份,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全市排第一位。
2、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我局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启动5G示范区建设。一是加快实施“云上曹妃甸”建设。目前,已与中智软创、积成能源、和利时、上海文景等解决方案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上线了教育云平台、综合治超系统、人口防疫管理、矿联网贸易平台、智慧热力等多款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首钢京唐5G智能制造、曹妃甸港集团5G智慧港口、唐山文景智慧港航等一批5G应用项目已在4月份集体签约,全区已上云24家企业。二是积极推进云计算中心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会同资本等投资公司,联合华为、联城科技等公司建设装机容量超1000个机柜的IDC机房二期、年产10万台华为鲲鹏服务器生产线、地空互联移动互联网、特色云服务等项目,未来将在曹妃甸新城打造信息化产业基地。三是积极推进5G应用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5G基站36座,其中:移动已建成7座,联通、电信联合共建29座,正在进行80座基站建设,到5月底建成5G基站116座,实现临港商务区、曹妃甸城区等部分地区5G网络覆盖。
3、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一十百千万”科技与人才工程,通过摸底调查,重点谋划了东邦绿建、中冶瑞木等5家研发平台和盾石电气、金隅科实等14家工业设计中心动态培育库。聘请专家通过网络授课形式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和申报培训会18次,培训企业2000余家次。二是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今年以来,以引进巴威锅炉高端制造搬迁、加美中风塔基础配件生产、复合板精整及废次材深加工等京津科技成果项目4项,均已签订投资协议,目前正在积极跑办项目前期手续。三是加大企业家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凤凰英才”计划。为我区首钢京唐、冀东装备的2名专家落实市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奖励资金50万元,柔性引进外国专家15人次。
下步,我局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决策部署,对标全年目标任务,提速提效,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大干二季度,实现“双过半”。
篇9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党的十提出要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底浙江省启动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一直在上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着上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科学判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冷静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符合上虞实际的工业强区建设道路。
一、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上虞工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全区工业在总量规模、产业体系、发展后劲、企业培育和集约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1.总体实力稳步提升。新世纪以来,上虞工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上虞工业总产值仅425.52亿元,自2009年突破千亿后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达2058.99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实现年均增长9.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文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28.37亿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五成左右,始终是推动上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达336.33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GDP增幅1个百分点。
2.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上虞坚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强现代制造业,确立“工业活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围绕“4+5”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逐渐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2015年上虞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2.04亿元,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1.33亿元,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7%,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7%,成为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3.发展后劲日益增强。近年来,上虞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5年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87.2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26.5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73%,比绍兴平均高0.57个百分点。创新活动成效显著,2015年专利授权量2800件,比2010年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87件,位居绍兴五县市区首位,是2010年的3.33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5.3%和56.2%。上虞虚拟大学园、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等创新平台顺利运行,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4.企业培育卓有成效。上虞积极实施“三名”企业培育工程,龙盛集团入围省第一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闰土等4家企业入围绍兴市“三名”培育试点;实施创新成长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三年培育计划,2015年新增“下升上”工业企业80家。2015年底全区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4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55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42和19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通过跨国并购推进转型升级,区域经济证券化率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末全区共有上市公司15 家(其中新三板4家),直接融资117.4亿元,1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821.8亿元,区域证券化率达250%以上,位列全省前列。
5.集约发展不断深化。上虞积极倡导“亩产论英雄”,以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实现资源要素更高效的市场化配置。2014年万元GDP能耗0.4吨标准煤,比绍兴平均低0.2吨标准煤,“十二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1%,比单位GDP能耗多下降7个百分点。2015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3.31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9.76万/人。
二、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上虞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渐趋改善和提高,在2014年度全省工业县(市、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六。但当前中国制造业进入历史转折期,上虞工业经济也面临重大挑战,许多转型较早,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但一些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面临淘汰。这既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上虞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的问题。
1.工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上虞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化工、机械、纺织等三大传统行业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新兴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成长阶段,以卧龙、金盾和世纪华通等企业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仍局限于电机、风机和配套零件传统领域,战略性不强,与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新能源和新兴信息产业则规模较小,2015年上虞在生产新能源企业仅晶盛和龙柏两家企业;凯信等4家新兴信息企业全年仅实现产值3.27亿元。块状经济中同质企业简单集聚现象明显,缺乏产业链统筹和创新创意,制造业产品则呈现出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较短等突出问题。同时化工纺织等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环境代价高。2014年工业强(县、市)综合评价中,上虞绿色发展得分仅46.1分,低于综合得分18.83分,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8位,成为总体评价的“短板”;规上工业单位用地工业增加值69.08万元/亩,规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1.72万元/吨标准煤,与先进县市区相去甚远,也明显低于周边诸暨、新昌等兄弟县市,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61和42位,新常态下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若不能有效转型,企业将难以生存。
2.工业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挖掘。上虞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位居全省前列,但产出效益却明显落后。从标志性指标看,2014年上虞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7.14%,低于全省平均2.2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实现逐年提升,2014年达20.35万元/人,但仍低于诸暨市近3万/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71位和32位。同时企业间分化明显,2015年,全区14家大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5.6%;利润却占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7.2%。而541家小微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6.9%,利润仅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1%。从投资产出效益看(如表1所示),上虞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N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量/N年、N-1年和N-2年三年工业投资的平均值)从2010年的0.35下降到2015年的0.07,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若不能有效转变,将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两化”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上虞“两化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并被列为省第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中的5个“浙江省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之一。但横向比较看,上虞“两化”融合整体水平依然不高。2014年上虞“两化”融合指数和信息化指数分别为66.89和0.86,分别低于全省平均19.41和0.02,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30位和45位。从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看,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大型企业有很大差距。17家大型企业EPR、MPS和数控装备等单项信息化应用率较高,卧龙、龙盛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系统应用。而中小企业因存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两化融合”还处于单项应用逐步覆盖阶段。目前中小企业ERP和MES的应用率在50%左右,但对其他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尚缺乏认识,普及率较低。
三、提升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几点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上虞工业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这就要求全区上下瞄准新目标,树立新理念,形成新合力,积极克服“三期叠加”困难,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创工业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局面。
1.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重塑上虞工业结构升级新优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上虞应紧抓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速提升优势产业。立足机电、化工等优势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科技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促使优势产业向高精深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不断协调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促使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2.以“互联网+”为平台,挖掘上虞工业智能制造新动力。积极顺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趋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途径,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提高“两化”融合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把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装备智能化、营销网络化作为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二是要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两化”融合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广卧龙、龙盛等成功示范,依托e游小镇,引入有代表性和特点的信息化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理念,促进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协作。
3.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拓展上虞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融合,鼓励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工业提质升级,整合各类扶持政策,统盘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指标的使用,优先保障高质量工业项目;构建激励机制,加大对有潜力的转型升级项目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速产业间融合。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工业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做优楼宇总部经济,发挥上虞建筑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建筑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以“精致上虞”为目标,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在沪杭甬都市圈中为上虞工业经济赢取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上虞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篇10
十几二十年前,在全球的家电市场上,日本品牌几乎独领,日本制造的“匠人精神”,也常常为国内的企业研究者津津乐道;但最近两三年,那些老牌的日本货,似乎很难再高调起来了。危机中的夏普还在裁员与卖楼自救,连年亏损的松下想盈利还很难,索尼已在持续低迷中渐行渐远,佳能的危机四伏似乎也没有根本缓解,日立、东芝也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昔日明星NEC已彻底退出智能手机领域・・・・・・
曾在日立工作16年、现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总结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其中有两条剑指“匠人精神”: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笔者之前在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中工作过,因业务关系,对日企的匠人精神深有体会。2009―2013年期间,笔者曾在一家生产工业刷的民企里面从事销售工作,主要客户即是外资企业――推动外企生产设备的国产化,帮助其降低成本。其中,日系客户(机械制造类),最受我们的欢迎。为什么呢?因为,面对日企的时候,我们的价格优势最明显。在我们进去之前,日系客户用的工业刷,几乎都是从日本买来的,质量是比我们在国内造的好一些,寿命,大概是我们的1.5倍;然而其价格,几乎就是“中国制造”的10倍!这样算下来,其性价比远远低于“中国制造”。日本人虽然也爱国,但在商言商,他们很快就向性价比很高的“中国制造”折腰。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在国内的主要日系目标客户,差不多都被我们的团队一一攻克了。
我多次在客户那里见到他们原来从日本买来的工业刷,产品当然比我们在国内做的精致。何止是精致,那简直就是艺术品!国内企业做的产品,在很多时候,只注重功能,却不怎么在意其审美价值及由此带给用户的情感体验,但日本企业却很注重在这方面下功夫。他们那个产品,做得太漂亮,以至于客户都“舍不得用”。然而,做得漂亮,是有代价的。这些精致的小产品,大都是在人数很少的“小作坊”里做出来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很难批量化生产,这便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但问题是,工业刷,只是一个工业设备,又不是个消费品,外观并不重要,你花那么大力气,把它做那么漂亮干嘛?并非所有的产品都有必要当做艺术品来打造,匠人把精致当做一种追求,当然是好事情,但前提是,客户得愿意为你的这种心结买单才行啊。
我曾经在台资的OEM工厂(电子类)里工作过一年,深刻体会到生产上追求完美主义会带来效率的降低,以及造成多大的浪费。比如,一款液晶显示屏,仅仅换一个不同颜色的外壳,就会被视为“新产品”,然后,所有的测试流程都要从头再来一遍,哪怕是与换外壳毫无瓜葛的电子元器件,也得重新接受检测。每一个环节,可都是成本啊。
另一方面,那段时间,我先后服务过美国客户和日本客户。日本客户,对产品的细节,要比美国客户挑剔得多,甚至是苛刻到无聊的程度。我们做的很多样品,在美国客户那里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但到了日本客户那里,就会被挑出一大堆毛病。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追求极致完美所产生的成本,最终都由日本客户自己承担了。
没错,发挥“匠人精神”,是可以使产品更完美;然而,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产品质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一步发挥“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偿失。汤之上隆书中的“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要义正在于此。这种不惜成本打造出来的“艺术品”,更接近于奢侈品,似乎仅适合卖给那些不谈性价比的土豪,但在整个大市场中,不追求性价比的客户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制造业在向高端转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转型升级后的高质量产品,价格可能会很高。尽管人们的消费能力会提升,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很有可能到后期就出现高质量、高价格产品供过于求。如果企业过度追求创新而不顾市场实际情况,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想实现一步到位的高端技术发展,最终的产品很可能有价无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质量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