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的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进步的成果

篇1

关键词:神经网络; 技术开发;成果;评价;指标

Abstract: 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the combination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both fuzzy reasoning and expert appraisal advantage after all methods of evaluation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n refinement awards indicators and defining the weigh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conditions of Heilongjia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alibration set is 0.912 and that of prediction set is 0.903. The standard error of calibration set is 0.00736 and that of prediction set is 0.00692.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calibration set is 8.02% and that of prediction set is 7.36%.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a is high accuracy and adaptability general.

Keywords: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12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高达10240亿元,各类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较往年都有大幅增长。在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不该只重数量,更应该关注质量。一直以来被各级各类权力机关普遍采用的是专家评议法,其简单实用但是主观性太强。与专家评议不同的是德尔菲法采用背对背方式评价,避免了专家之间互相干扰,缺点是沟通周期过长[1、2]。20世纪60年展起来文献计量法,开创了量化评价新纪元,但也未免刻板单一无法推广[3、4]。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L教授提出层次分析法(AHP),该方法将主观评价客观量化,使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拓展了量化评价新内涵[5、6]。近年有学者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专家系统定量转化的又一完美体现,但是隶属函数的多样性使得该方法不具备标准化可能[7、8]。人工神经网络从1943年的MP模型提出至今成功解决了许多非线性系统建模、判决、优化等问题。适当选取科技成果属性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元,通过学习机制训练可以得到一个类专家判断结果[9、10]。采用专家定性评价作为输入神经元,非线性映射模拟专家思维过程,输入至推理过程兼顾了模糊推理和专家评议优势,神经元输出数字结果,清晰明了。

2技术开发科学技术进步奖指标分解

在各类科技成果中基础理论和软科学成果适合用文献计量法定量客观评价,而应用型技术成果由于涉及学科领域差异大,成果形式差异大,适合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非线性评价。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类奖根据科技成果特点划分为社会公益类项目、技术开发类项目、重大工程类项目、技术改造类项目分别评定。以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为例说明神经网络评价过程,其他类别项目同样适用。现行黑龙江省技术开发进步奖评审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如下表一所示(指标来源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考虑到这些指标比较含义比较大,有实际操作困难,细化各类指标并分配权重(咨询有关专家)得到二级指标及其权重。

表一指标及权重

Table1 Index and weight

专家评价对象过程尊重主观思维特点,只需针对27个二级指标作出定性判断,即优加、优秀、良加、良好、中加、中等、一般。模糊输入归一化后对应1.0,0.9,0.8,0.7,0.6,0.5,0.4数字量。

3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神经网络通过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差值反向影响输入到输出的路径,自适应调整训练过程,目标使偏差最小达到期望输出。本研究中拟用B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以三层结构BP网络为例。输入向量;隐含层输出向量;输出层输出向量;期望输出向量;输入层到隐含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表示,;隐含层到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表示,,则网络输出误差、权值变化率如下公式(1)(2)定义,其中为学习速率。

有50个待评估科技成果,划分30个为校正集合,20个为预测集。30位专家针对二级指标给出模糊评价量化之后,与二级指标权重乘积作为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向量。

BP神经网络中, 隐含层节点数的选择对网络的性能影响较大。若隐含层节点数过少,则局部极小值过多,不能达到网络训练的效果;若隐含节点数过多,网络拟合函数复杂,容易过拟合,使得网络泛化能力变差。根据公式:

式中m为输入节点数,n为输出节点数,为隐含层节点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

输入节点数为17,输出节点数为1,计算出,分别采用5~14作为隐含层节点个数,多次训练结果表明隐含层节点数为6的时候,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各层的激活函数均采用S型函数,目标误差为0.01,最大迭代次数为1000次。网络输出用a,b,c,d分别表示一等、二等、三等奖和落选,其期望值分别是0.9,0.7,0.5,0.3,校正集和预测集合泛化结果见表二。

表二 神经网络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Table2 Analysis of neutral network evaluation

评价结果分析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相关系数较高,误差较小,满足目标要求,复现性较高,可应用于实际技术开发类科技进步奖项评定。

[1] 刘学毅. 德尔菲法在交叉学科研究评价中的运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7(8),2: 21-25.

[2] 刘明寿. 采用德尔菲法评价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4(21),4:437-440.

[3] 张凤. 采用文献计量法评价高校科研水平.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J]. 2005(7),2:98-100

[4] 李兴敏. 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 成人教育[J]. 2012(306),7:20-21.

[5] 刘仁山, 孟祥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系统安全评价研究. 河北工业科技[J]. 2013(30),1:17-21.

[6] 赵昱, 刘行, 徐佳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的PFI 模式下公租房建设的风险评价方法工程管理学报[J].2013(27),1:69-73.

[7] 王琳; 刘保东随机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在清洁生产评价中的应用.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J].2012(42),6:1-10.

[8] 彭亮. Groupon模式下团购网站消费者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企业经济[J]. 2011(366),2:85-88.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 重要性 创新进步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1)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2)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并鼓励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或栏目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3)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1.2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

2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

(1)农业科技中涉猎多个学科。例如,植物学、化学、昆虫学、遗传学、育种学、经济学等。所以,农业科技的研究,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解决农业生产前、中、后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而且,科技成果的应用,还需要综合配套措施,以确保效果。

(2)由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周期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密不可分,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因此,研究和开发农业科学技术不可一蹴而就。大多数项目的研究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渐进式的。

(3)应从实践中寻找课题,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所以,必须将“科研”、“教学”、“推广”这3个环节融会贯通,共同强化,建立起有效的农业科技整合与共享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把项目作为凝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的载体和平台。

3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

(1)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科技进步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能够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

(2)我国面临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局面,所以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需靠农业科技进步来实现。(3)要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是唯一出路。

4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健全的机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业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2)在确保农业科技的公益性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龙头企业、科技试验园区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只有将科技、经济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够集结优势力量,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优质平台。

5农业科技进步的举措

(1)通过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并结合各地的生产实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开发创新科技,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

(2)各级农业部门应借助网络化、咨询平台、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的交流。

(3)农业资源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命脉。应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一方面应依靠农业科技中的多学科和多种科研成果的整合;另一方面也应依靠有效的行政管理政策。

6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

(1)过去30年里,随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已经培育成功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万个,优良畜禽和水产新品种近100个,不仅促进了农业品质的更新换代,而且推动着我国粮食和肉、禽、蛋、果、蔬、水产等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科技事业适应了“三农”的发展需要,为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付俊红,郭永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国农技推广,2007,(03)

[2]范素芳.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广西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科技进步;大学生就业;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技术市场交易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1-0044-06

收稿日期:2013-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测评研究”(11CRK022);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转变引致的人力资本供求矛盾分析”(07DRKJ01)。

作者简介:卢笋,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周德禄,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

一、引言

科技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必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伴之而来的便是其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越快, 社会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就越少, 因而不利于扩大劳动就业,也有人把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立起来,似乎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就不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国内外一些经济学者如熊彼特[1]、彭绪庶[2]、姚战琪[3]等经实证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就业减少。然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固然有排挤劳动的一面,但是积累的增加,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又有增加对劳动需求的一面。另外,也有许多学者如丁仁船[4]、昌盛[5]、瞿群臻[6]、赵利[7]、周德禄[8]等认为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关于科技进步与就业关系的争议,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因此, 弄清科技创新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界关于科技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在少数,但是却鲜有关于科技进步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与普通劳动力就业有所不同,与普通劳动力相比,大学生是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就业群体,科技进步更是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动力之源。传统的生产函数将资本、劳动和技术视为外生变量,把技术创新视为不受生产函数影响的外在偶然因素,但是伴随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们不再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看待,在经济学家眼里,技术逐渐被内生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技术生产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并企图以此占领产业的高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正是科技创新欲望的不断提升,刺激了世界发达经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为高端人才的就业创造更大的空间。

本文在研究中引入了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和技术市场交易作为反映科技进步的指标,以此考察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影响。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指标的选取依据以及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文章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依次包括对数据的统计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文章第四部分是简要结论与启示。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

1.指标的选取

反映大学生就业效果的指标很难衡量,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计量方法,也因得出的结论颇为迥异而难以总结。曾湘泉[9]提出用大学生就业率来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指标,但这只是反应大学毕业生群体内部的就业情况。借用周德禄[8]提出的大学生就业比重这一概念,本文提出以大学生就业密度代表大学生就业效能指标。大学生就业密度可以体现就业人群中高素质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基本反映就业人群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

衡量科技进步的指标也比较多。许多种类的数据也容易获得,比如R&D研发投入经费、专利数量、科技人员数、人力资本等等。赵利[7]从投入角度认为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参照指标是单位产值能耗还有人均产出率。文本从科技投入以及科技转换产出效果的视角出发,提出可以用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数、科技市场交易额来反映科技进步。鉴于我国各地区财政实力差异较大,可以用财政科技投入的人均水平作为科技进步的指标。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而专利是国际通行的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核心指标。专利是世界科技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90%-95%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可以在专利文献中查到。学者Jaffe和Trajtenberg[10]利用专利信息的分类研究特定经济区域的技术企业在某些技术领域的专业化,以便分析区域的知识溢出以及技术进步。有学者选取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用专利数据反映科技创新(Guerrero和Sero)[11]。亦有组织机构把每万人的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统计指标中专利分为专利申请受理数和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授权数包括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本文选取每万人专利授权数作为评价科技进步的指标。科技进步也应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水平。技术市场交易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有效平台。技术市场交易额的规模也是反映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国科技发展区域之间极不平衡,本文选用人均科技成交额作为衡量指标。

2.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代表科技进步的多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分析,先假设多种变量对大学生就业是起到促进作用的。据此,构建了以大学生就业密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财政科技投入、人均专利、人均科技交易为解释变量的多因素影响模型:

三、实证分析

1.统计描述性分析

图1反映了从2001年到2011年全国的大学生就业密度以及科技水平进步的总体状况。可以看出,四个变量在11年的时间变迁中都是逐步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密度从2001年的5.43%增长到2011年的8.61%;人均财政科技投入从2001年的18.18元增长到2011年的140.69元;人均专利从2001年的0.7件增长到2011年的6.45件;人均科技交易额从2001年的61.84元增长到2011年的333.02元。从中我们观察到,大学生就业与科学技术进步是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表1展示的是从2001年到2011年全国30个省区的大学生就业密度以及反映科技进步指标的四个变量基本统计描述。其中,专利,2004年青海0.13,2011年的江苏25.3,标准差比较小,仅3.96。人均财政科技投入2009年上海1120.83,2001年安徽6.02,标准差139.61。人

2.相关性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中,首先,利用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截面数据作大学生就业密度与科技进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是(见表2),大学生就业密度与人均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系数为0.898,与人均专利的相关系数为0.809,与人均科技交易的相关系数为0.851。所以,我国2011年省区截面的经验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科技进步水平与各地大学生就业人均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次,又利用2001―2011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大学生就业密度与科技进步的相关性。在时间轴上发现,大学生就业密度与人均财政科技投入的相关系数是0.941,与人均专利的相关系数为0.933,与人均科技交易的相关系数高达0.971。可见,中国的截面发展经验以及时间发展经验都支持科技进步需要相应的高素质人才投入的判断。数据显示时期经验比较起截面经验而言,科技进步变化与大学生就业密度有着更强的相关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因而可以不断地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周德禄)[8]。时间是最公平的,时间轴上的变化更能反映事物自身本来的内在规律,在长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赵利)[7]。因此,关于大学生就业密度与科技进步的相关性分析,结论是大学生就业密度与科技进步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从面板数据的统计描述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密度的增长,全国各区域的科技水平包括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科技交易等都有很大的提升。而相关性分析能够证明本文的理论模型(1)是正确可行的,也就是科技进步(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科技交易等指标)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有重要而且积极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多年以来,代表科技进步的三种指标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如何?哪种指标对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弹性作用更高呢?下面选择对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考量这些问题。为避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容易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对原始数据的比对观察发现(见图1),大学生就业密度与人均专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而大学生就业密度与人均财政科技投入、人均科技交易之间却并非线性关系。而人均财政科技投入、人均科技交易的标准差又比较大(见表1),这在数学模型中极易引起异方差问题。因而把人均财政科技投入、人均科技交易的原始数据做了对数变换。对数变换的益处是能使测定变量值的尺度缩小,减少数据差异对模型产生误差的影响(避免异方差问题),而且能够减轻多元回归里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模型产生误差的影响。于是,探索将模型设定为半对数模型形式。对面板数据变量进行数据协整分析,结果证明3组数据存在线性协整关系,于是将模型(1)具体化为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xi代表地区i的解释变量变动(Finatechit、Patentit、Marktechit)对该地区大学生就业密度ρcollegeit的贡献程度,uit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由于面板数据既包括横截面数据又包括时间序列数据,数据规模较为庞大。变截距模型是面板数据模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根据对个体影响处理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变截距固定影响效应(FE:Fixed Effects)模型和变截距随机影响效应(RE:Random Effects)模型两种类型。对于判断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相关,本文采用了Hausman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显示,使用变截距固定影响效应(FE:Fixed Effects)模型更为有效。 利用Eveiws5.0计量软件依据各指标数据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观察全国的区域差异,又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分别作回归分析,得到表3的结果。

表3显示,从全国来看,2001年-2011年,反映科技进步的三种因素(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都在正向上推动大学生就业密度的提高。分指标看,人均财政科技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增长0.77,每万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每增加1件可以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增长0.117,人均科技交易额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增长0.311。其中,财政科技投入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增长的贡献程度更强一些,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像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水平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增长的贡献程度稍显弱一些。总之,科技进步水平对大学生就业水平的解释度很高,说明大力发展区域科技水平,确实能够更好的带动大学生就业。

但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层面来看,科技进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密度增加的路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遵循了本文理论模型(1)假定的路径推动大学生就业,即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三种指标在拉动大学生就业密度的提高中的协同效应较为显著。而且,三种因素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强度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但是其作用力要小于东部的。然而中西部地区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水平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部分作用已弱化为反向,这或者是由于多元函数易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导致的,致使我们不能有效区分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水平各自单独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是多少。从表3的总体概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大学生就业的互动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理解为中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效能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四、结论与启示

依据本文设定的理论模型(1),利用全国30个省市区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以财政科技投入、专利水平、科技交易水平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水平对大学生就业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得到如下启示。

1.科技进步要求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科技进步又引起了就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就业条件的不断提高,从而需要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和更加专业化的人才,即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生产部门不断出现,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生产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工业吸收普通劳动力的能力逐渐相对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却迅速得到了发展,在这些部门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并逐步成为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具有一个不断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扩大就业提供了路径。

本文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高素质人才就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解决高素质人才就业压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进步也是社会稳定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应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明智选择。

2.继续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同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财政科技投入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增长的贡献程度更强一些。政府的财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重要且主要来源,因此需要政府继续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更为有效的科技投入方式,选择投入的重点,譬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向,从而建立有良好回报的科技投入机制。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财政投入在促进企业实现自主创新中起着发动和导向作用。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功能,在不断提高财政对科技投入总量和比重的基础上,重视优化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力求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中起到点石成金的效用。

本文还证实科技产出的指标像专利水平和科技交易水平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增长的贡献程度稍显弱一些。所以应提高科技产出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注重测评科技投入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

3.建立积极的人才政策以促进中西部大学生就业

本文的第三个重要结论是,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本来就很不平衡,东部在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力量等各方面都占据优势,大学生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科技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强。中西部地区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政府应在政策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财政投入,为中西部地区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促进人才流动,吸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95-111.

[2]彭绪庶, 齐建国.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36-40.

[3]姚战琪, 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 (1):58-67.

[4]丁仁船, 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2(12):36-37.

[5]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1):52-55.

[6]瞿群臻. 论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就业[J].运筹与管理,2005(5):129-136.

[7]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3-117.

[8]周德禄.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产业升级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12(2):14-24.

[9]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4.

篇4

一、深化认识,更新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一)各级金融部门都要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科技兴省”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金融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科技的意识,尽快适应经济建设真正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转变。

(二)各金融部门的主要领导都要真正重视并紧紧抓住支持发展第一生产力这项工作,经常关心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亲自协调系统内各级行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分管行长(总经理)要集中精力抓科技投入及其效益考核工作,把支持科技进步作为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情贷资金使用效益的一条根本措施,抓实抓好。

二、增加科技信贷投入量,实行信贷资金重点倾斜

(一)“八五”期间专业银行用于科技进步方面的贷款(含科技开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小额技改贷款、集体企业设备贷款、乡镇企业设备贷款)的增幅要高出贷款总量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逐步增加科技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争取“八五”期末科技贷款占总贷款比重比“七五”期末提高3至5个百分点,人民银行调剂贷款规模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支持科技进步方面的流动资金需要。

(二)科技贷款的支持重点是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运用项目。新增及收回再贷的技改贷款和科技开发贷款(切块由地方安排部分)要优先用于省重点高新科技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要积极支持“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及“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的项目。

(三)积极支持浦口和南通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及“苏锡常火炬带”建设,财“二区一带”中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省市有关银行可以组织银团贷款支持。

(四)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对大中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开发区及技术成果开发运用成效显著的企业或科研单位,鼓励其直接融资。经过批准可以搞内部集资、发行侦券,对一些管理较好的股份制企业,经省以上人民银行批准,可以发行内部股票或上市股票。

(五)优先安排外汇贷款和人民币配蛮资金,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外资进行技术改造、消化吸收。

三、放宽和调整信贷政策,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一)科技贷款的对象、条件适当放宽。银行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科技开发、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不论是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或科研生产经营联合体,凡有经济实体担保,还款有资金来源的,都可给以贷款支持。生产企业内部科技开发机构(厂办研究所)搞的科研项目或中试基地建设贷款可由其生产企业统借统还。凡社会效益好的科技项目,如还款有困难,在有科技投资风险基金管理单位担保,还款资金落实的情况下,银行仍可给予贷款支持。对企业技术开发费先用后提而引起的临时资金不足,银行可以以流动资金贷款支持,待提取后收回。对通过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新产品开发等,促进亏损企业扭亏的,只要还款有保障,金融部门也可以发放科技贷款。

(二)科技信贷资金在突出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同时,要适当兼顾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凡积极追求科技进步,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成果运用的企业,只要其项目符合国家和省定技术政策,银行都要积极支持。

(三)试行科技贷款“一条龙”服务。对于较大的科技开发项目(300万元以上)试行科技开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及投产后的流动资金贷款配套安排的办法,为企业提供从新产品开发、小批量中试到批量生产的“一条龙”跟踪贷款服务,做到“钱随项目进度和高新产品走”。

(四)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利率政策。各专业银行的科技贷款利率一律不—上浮,严格控制对科技贷款加罚息,凡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科技贷款不能按期归还的,经过批准,可以允许展期一次,展期期间不收罚息。

四、改进科技信贷资金管理办法,简化办事程序

(一)凡是直接办理科技情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都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制定本行科技贷款管理的实施细则。省、市人民银行要积极与当地计经委、科委等有关部门配合,研究制定本地区科技贷款管理办法,从制度、办法上来规范科技信贷行为。金融部门对科技贷款项目要做到及早介入,及时参与科技贷款项目的立项论证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到对科技贷款项目的全过程介入。

(二)简化项目报批和贷款审批手续。凡经过审查批准后的贷款项目,各级金融机构要尽快下达项目贷款指标,不得中途截留。要在做好项目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项目进度及时发放贷款。

(三)适当下放项目贷款审批权限,实行省市两级管理。技改项目贷款审批权原则上与同级计经委的立项审批权一致。

五、改善外汇管理,用好有关外汇政策

(一)对国家立项并提供专项外汇资金的技改项目,要及时调拨外汇资金,做到专款专用l对巳立项的技改项目,外汇有缺口的,要在外汇调剂上积极给予支持;对大中型企业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积为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出口创汇等进行技术改造的外汇资金需要,要重点给以支持,允许其先还贷后分成。在调剂外汇投向上优先保证基础工业、农用工业技术改造的外汇资金需要。

(二)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利用国内外外汇资金,如其生产的产品达到替代进口水平,在外币计价结算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经过批准,允许其在国内销售产品收取部分外汇,减轻偿还外汇债务的负担。

(三)加强对高科技开发区的外汇管理服务,用好有关外汇政策,将高科技开发区视同“三资”企业中方投资者进行管理,并对其在开户、办理外汇留成等方面给予方便。

(四)促进将吸收外商投资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和进口替代项目上,注意引导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层次的提高,对这类中外合资、合作经营项目中方股本金有困难的,积极帮助解决。

六、支持建立科技投人体系,管好用活各个渠道的科技发展资金

(一)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由科技、计经委、财税和金融等部门组成的科技投入体系,把可以用于科技进步的资金捆起来,统筹安排,分别使用。积极支持并协助建立以科研、财政和企业资金组成的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科技进步。

(二)帮助有关部门对各方面用于科技进步的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按批准项目分别使用。各金融部门每年对可以用于科技进步的贷款及业务,要本着既有分工又要加强合作的精神,积极管好用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不允许乱拉资金、搞不合理竞争。金融部门应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牵头召开的定期协调会商会议,协调工作秩序,并在项目上分工负责进行支持。

七.健全金融服务机构,为科技进步提供多方面服务

(一)省市两极金融机构内部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必要人员,增强服务功能,为科技进步提供从信贷、结算到开户、签证等多方面的优质服务。

篇5

1.1测度原理与方法

测度增长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小的核心是测算出科技进步率的高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果取决于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生产要素之间配置的方式,反映投入和产出之间技术关系的数量方式,称为生产函数。

1.2测度模型

在应用生产函数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关系时,C—D生产函数是应用较广泛的工具之一。传统的C—D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AKαLβ式中,A为科技进步,Y为产出量,K为资本量,α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L为劳动量,β为劳动产出弹性系数,其中,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为了扩大C—D生产函数的应用范围,在本文中,我们假定采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来描述中国的农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并假定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不变,科技进步服从希克斯中性。其测度模型为:Y=Aeδ1meδ2hkβ1Lβ2Sβ3式中:Y为农业总产值;A为科技进步;K为物质费用;L为农业劳动力数;S为耕地面积;m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h为程度。

1.3参数估计

1.3.1数据的界定

在运用农业生产函数的分析时,对影响产出的诸要素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获得真实结论的关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产出起作用的是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而在一般统计资料中,所取得的数据序列往往是总体数据,必须经过适当的修正,才可能真正地反映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量。另外,还需要修正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数据序列可变性问题。我们对投入与产出因素序列作出如下界定:①农业总产值(Y)设定为经不变价格(1990年)换算后的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②物质费用(K)设定为经不变价格(1990年)换算后的农业资本存量与农业流动资金之和;③农业劳动力数(L)为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劳动力数量;④耕地面积(S)为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的耕地面积;⑤农产品市场化程度(m)设定为农产品集市贸易量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⑥程度(h)设定为实行的占全国村(组)的比重。

1.3.2模型参数估计

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参数作出的估计,根据最小二乘法(OLS)的参数估计计算出各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的分析

根据1980—1999年农业总产量与投入要素,我们采用生产函数模型计算的我国农业投入与产出变化关系数据分别于表2、表3。自1979年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基本处于一种适度增长的状态,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47%,增长主要归功于物质费用的增加和科技进步。其间物质费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5.21%,并且与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大致成同一方向波动。物质费用增长对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为66.21%,而科技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为33.41%。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增长和科技进步抵消了土地减少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从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自1979年开始,历经波折的中国农业终于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其表现在,1980—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9%,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6.08%,劳动力年均增长率只有0.36%,耕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0.6%,科技进步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9.02%,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制度创新,40%来源于技术进步。1986—1990年的农业调整期,使农业增长速度比上一时期大幅回落,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5.09%,而农业物质费用的年均增长率为3.98%,农业劳动力年均递增率为2.27%。物质费用投入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22%,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到28.45%,其中的27.41%来自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0.84%来自于,其余来自技术进步。

农业的调整与徘徊,使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其制度原因主要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由早期的“喷发性”阶段进入了“整固性”阶段,而又缺少其他配套的创新制度来为增长提供新的刺激。从1985年底开始的以放开农产品价格和政府管制为标志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为这种新的刺激提供了可能,并为下一阶段农业增长势头的回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1995年是我国农业重新回到高速增长的阶段。其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为8.40%,相应的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年均递增率为6.10%,农业物质费用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65.21%,科技进步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回升到35.07%,其中29.04%来自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但1995—1999年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幅5.31%,相应的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年均递增率为4.27%,农业物质费用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62.57%,科技进步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为37.32%,其中的30.12%来自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但是,1991—1999年间的科技进步率增长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综观中国农业增长各个阶段,物质费用投入的扩张始终在农业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物质费用投入增长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始终大于60%,这说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

而科技进步率的增长则显然与农业制度安排的变迁紧密相关,科技进步率提高较快的阶段,总是在农业经营制度发生了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之时。这表明要使我国农业保持高速增长,在农业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保护农民生产性努力和提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一旦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制度,就需要我们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增长中的巨大能动作用。因此,在我国已经加入WTO之后,面对我国耕地面积不可能大幅度扩张甚至每年还有几十万公顷良田的流失,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有限以及发达国家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将进入国内市场等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这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农业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走依靠科技进步为支撑的集约型的增长方式之路。

3“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预测

若想走依靠科技进步为支撑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就必须预测作为农业经济增长源泉的科技进步对中国未来农业的贡献力量到底有多大。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的因素,除了农业各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外,就是农业产出及各投入要素的年均增长率水平。对“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进行预测时,我们假定1980—1999年的模型大致可以延伸到“十五”期间,即各素的弹性系数不变。依据“十五”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和我国未来农业劳动力、农业耕地等的变化情况,我们假定“十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将保持5%—7%的平均增长率;物质费用的年增长速度3%—4.5%;劳动力将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导致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假定劳动力年增长率在0—0.44%之间;由于模型中耕地面积的弹性系数非常接近于零,即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大小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估计影响不大,因此,假定耕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0,根据上述的假定和分析,我们把“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状况的10种可能情况。以上10种预测结果,达到和接近45%的方案有7种,表明“十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现45%是有可能的。但是,实现的条件:①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等于或高于6%;②农业资金投入与农业总产值保持同步增长,但是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更快一些,农业资金投入年均增长不能低于4%;③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④耕地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

4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1980—1999年我国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中的近34%来自科技进步。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对于中国今后的农业增长与发展来说,农业科技进步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物、财力和制定良好的政策措施,来使得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迈得更大,以保证农业增长与发展的持续稳定。从模型预测可看出:要使我国农业从现在到2005年保持5%—7%的年平均递增率,如果能把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4%提高到45%,就可以使农业资金投入的年平均递增率由5.21%降至4.5%,即可以使农业资金投入的年增长率下降20%左右。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减少总计近1000亿农业(这里仅是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情况下获得同样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预测结果的可能不等于现实,要确保“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需要从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科技发展政策、科技组织实施政策以及劳动力素质提高等多方面着手,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有效性的增长。

4.1确定正确的科技兴农战略目标

正确确定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是合理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前提。我国今后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应是:依靠农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增加农产品产量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把增加农产品产量作为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我们大力发展和应用农业高产技术,对增加农产品产量起到了显著作用。但这一目标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不够,产生了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只顾产量轻视质量,只讲社会需要不讲经济效益,对农业资源重利用轻保护的偏向,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和农业生态恶化的不良后果。最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质量和生产者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必须面向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重视降低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并要求对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生产单位的劳动耗费与产出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其经济效益,把促进农业高产与优质、高效结合起来。为了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还必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逐步实现农业生态——生产——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2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头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制与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难以直接成为技术商品,如耕作技术、植保技术、种植技术、灌溉技术、养殖技术等。而这些技术却又是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且能够创造极大的宏观效益的技术成果。因此,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中担任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性质,政府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在科研体制改革中也应考虑到农业科研部门的特殊性,加以区别对待。希望农业科研部门完全自负盈亏、走向市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全国整体的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增长的。

4.3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种子、病虫害防治等四大科技体系是我国科技兴农的骨干和主要依托力量。在“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的四大科技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健全机构,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稳定队伍,完善体系。在科研体系上,重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机构,健全和加强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地市级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研网络。在技术推广体系上,重点加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健全和完善以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村农民技术员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良种体系上,重点建设完善以原种场为主体的良种生产繁殖体系和以种子公司、种子站为主体的良种经营服务体系。在病虫害防治体系上,以专业防治队伍为主体,重点建设和完善市、县级和乡镇两级植保机构。

4.4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使提高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市场实现其价值,最终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上来。通过建立“盈亏与共、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单位联合起来,组成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或经济实体,建立共同的营销组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生产、加工、运销,加快资金周转和循环,提高资金增值率。较好地解决农产品的增产增收问题,一方面使农户运用科技发展成为一种可能,另一方面又提高农户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的积极性。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4.5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

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接收者,农业科技技术进步能否获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示范推广的力度与农民的接受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我国农民总体素质比较低下,文化水平与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均不高。加上推广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综合原因,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农民中的普及、强化农民的技术培训工程极为重要。建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由农业部、和全国青年联合会共同主持,建立“中国21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十年计划”。力争在10年内,使全国35岁以下85%以上的青年农民都能接受农业科技培训。其次是鼓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工作第一线。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比较艰苦、推广人员待遇不高等诸多原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高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长久下去势必给农业科技进步造成严重的影响。建议在全国农业院校建立“农业推广工作者培养基金”,凡申请此项基金的学生,由基金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一线服务10年,且工作去向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以保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推广战线的数量和质量。

4.6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体制

我国农业科研体制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理顺农业科研体系中职责权力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的条块关系,改变多头领导和平行管理的局面,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农业科研宏观调控机制;②在组织结构上形成农业科研资源合理配置的层次和布局,促进农业科研活动中分工协作格局的形成,使农业科研体系成为开放有序的系统,也就是要以“全国成体系、地方有特色”的原则为指导,构建国家和地方两级有明确分工的科研体系格局,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任务分流、协调高效的农业科研社会化网络结构;③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既要建立农业科研事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动力机制,协调计划推力和市场拉力,又要强化农业科研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对农业科研人员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其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4.7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首先,强调科技成果的市场导向和整体观念。要求科研系统了解目前农民的需求层次,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产品及不同类型农民的适用技术,提供综合的信息咨询服务。其次,要拓宽农业推广内容,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这就要求推广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需要对推广人员的职前与职后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再次,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农技的推广组织。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在职称、工资、考核及奖惩上形成一套健全的机制,使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能安心工作。同时要把现有的各种政府、民间的组织有机地组织起来,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公平合理地竞争,又能相互合作,形成网络。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篇7

摘 要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

关键词 农业科研 绿色会计 财务管理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上,不但要率先保护好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要为现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财务管理是促进单位经营目标转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是值得提倡的。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历史机遇。党的十报告把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等一系列事项统一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且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报告的第八部分被单独强调。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政治建设同样的地位,全文共提及“生态文明”15次之多,这些充分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面临历史性的的发展机遇。

(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本质需求。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人类从远古开始就在探索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所有进步和发展都是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当前,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世界各国都在走“科技兴农”的路子。问题在于农业科技进步是双刃剑,既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一面,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下面仅举历史上农业科技进步的典型--农用化学物质为例。农用化学物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产物,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农产品残毒过多,破坏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大,使农区成为分布面广的一个重要面源污染源,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当前,全国累计遭受污染耕地面积已超过0.1亿公顷,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损失达15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可以断言,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要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不但要保证科研项目的生态环境,而且确保科研成果的运用和推广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大力推行绿色会计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

(三)推行绿色会计是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绿色会计,从理论层面来看,实现了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美统一;从实践层面来看,构建了“信息披露―现场诊断―管理决策―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在决策与经营活动中注入环保理念,以环保理念重塑单位整体的业务流程,运用绿色会计记录和反映单位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向外界提供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保持竞争优势。可以把单位由被动的环境保护型转变为主动的环境经营型。

二、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全面推进绿色会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体制、制度、机制全方位展开,根据笔者的实践建议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在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过程中,要把 “综合效益最大化”替代现存的财务管理目标。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财务管理活动致力于履行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农业科研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样可以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行绿色会计委派制。推行绿色会计建议实行委派制,有利于单位对所属机构实施更为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从业务上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力度。按照单位自身的特点,会计委派制应该设置委派机构以及管理机构。一是要组建会计委派有关的领导机构,当作本单位相应的会计委派机构;二是要授权给本单位的财务部门成为其管理主体机构。三是可以采取从基层筛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委派到其它单位的内部委派制度、委派形式以及范围。

(三)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绿色会计的理论和实践都认为,绿色会计是单位的“绿色账本”,在传统会计基础上融入环境因素,采用会计报表方式反映单位损耗的环境资源及污染状况,向公众展示单位环境保护的活动过程和环境业绩,以接受社会对单位的监督。加强会计报表的管理,在全国还尚未出台可以指导环境会计报告编制所依据的条理性规定的情况下,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在报告的形式及内容方面实行某些约束性指标数据的绿色会计报告。报表要规定以下会计要素:一是绿色资产的确认;二是绿色费用的确认;三是绿色效益的确认;四是绿色负债的确认。

(四)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满足绿色会计管理的要求。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还要具备运用新工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的能力。单位可利用现有条件,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能力。强化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农业科研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其系统的知识结构,以便适应绿色会计的要求,更好地参与会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会计研究.1999.

篇8

第二条县人民政府设立*县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三条*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四条县人民政府设立*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委员会,并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县科学技术进步的评审工作。奖励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于县科委,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第五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应用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项目(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等),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对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经过技术鉴定,属于国内、市内、县内首创的以及本行业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传统工艺改进及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通过对原有工艺、设备、配方等进行改造后,在提高生产效率、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改进包装装璜、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

(三)技术引进项目,在掌握、消化、吸收、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并且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

(四)在我县重大设备研讨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

(五)推广转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或星火成果项目,经过县级科技管理部门筛选推荐或部门立项的项目,应用推广中对原技术有进一步的创新或改进,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

(六)标准工作方面的项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有关标准,实施后对提高产品质量及其竞争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经有关方面评定,达到市内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七)计量工作方面的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改善检测手段、改进计量器具、提高标准量值的传递等级、开辟新的计算内容等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项目。

(八)科技情报信息工作方面的项目,全县科技进步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国内外科技信息、引进的技术成果,经生产实践证明对提高经济效益有显著效果的科学技术。

第六条需申报请奖的科技项目,必须按程序办理。

(一)申报。一个单位完成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并填写《*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书》,报主管单位初审,符合奖励条件的,报县科委。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由主持单位填写审批表后、各协作单位签注意见,报县科委。

(二)初审、登记。县科委对上报的科技进步奖请奖项目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发给完成人员“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并推荐到县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评审。由*县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对经过初审合格的科技项目进行评审,确定奖励等次。

(四)公告、授奖。通过评审委员确定的获奖项目必须在媒体上公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至公告之日起七日内若无异议再报县人民政府审批、授奖。凡有异议的项目,由评审委员会调查核实,并作出答复。

第七条*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三个等级。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奖项目总数不超过20项。

一等奖: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对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由县政府授予成果完成单位科技进步奖,向成果主研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20000元。

二等奖:具有县级以上水平并接近市内先进水平,对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的科技成果,由县政府授予成果完成单位科技进步奖,向成果主研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10000元。

三等奖:具有县级先进水平并接近市内平均水平,对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一定贡献的科技成果,由县政府授予成果完成单位科技进步奖,向成果主研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5000元。

第八条*县科技进步奖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直接从事项目的主要完成者所得奖金不低于奖金总额的70%。

第九条*县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经费由县财政列支。

篇9

【关键词】科技进步 税收优惠 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4-02

科技进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税收政策对科技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完善的税收激励政策是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国外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科技进步,国外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优惠方式主要有准备金制度、减免税政策、加速折旧、盈亏相抵、投资抵免、费用列支等方式。

二、国外科技税收优惠的启示

1.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注重事前扶持和事后鼓励并用

高新技术企业从创办到成熟大体可以分为:播种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投资强度逐级递增,而投资风险却呈逐级下降的态势。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在播种期和创建期,税收优惠的重点侧重于事前扶持;而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税收优惠的重点则更倾向于事后鼓励。事前扶持突出地表现为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而事后鼓励的意义则体现在政府与企业对收益的分割与让渡。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并用,是国外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经验。

2.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注重突出整体效果

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为了全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创立了税收减免、纳税扣除、税收豁免、税收信贷、延迟支付、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等八种税收优惠方式,这些有偿的或有条件的税收优惠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不仅有直接的税收减免优惠,同时还有间接研发投入抵扣,而且间接优惠多于直接优惠。

3.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注重连续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

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生产销售”四个环节。基础研究环节投入大,但收益少或者没有收益,很多国家对这一环节制定了相当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风险,鼓励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进入后面的环节,税收政策也因企业收入增加,风险降低而不断的改变和调整。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优惠力度:在企业创业初期注重扶持和鼓励,在企业成长期则侧重于对企业收益的优惠。

4.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注重成本控制与效益考核的管理

为了有效地防止税收优惠支出额度和支出方向的失控,由政府规定严格的税式支出统一账目,建立规范的税式支出预算,并对资助的项目进行成果鉴定,对其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预算和考核,连同税式支出成本的估价,一同附于年度报表之后。加强税收优惠成本控制与考核的管理,既能有效地控制税收优惠的规模和方向,又能很好地把握税收优惠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其间虽经多次税制调整和改革,但大部分科技税收政策都保留了下来。从税种上看 ,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关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从优惠方式上看,包括减免税、优惠退税、纳税扣除、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环节的体现在:

1.对研究与开发环节的税收优惠

在国家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之下,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逐步将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偏重于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变,即加大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税收激励。这些优惠主要涉及关税、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上,优惠方式主要有减免税、纳税扣除和加速折旧等形式。

2.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展现,推动产业专业升级是我省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该环节的税收优惠一直是国家扶持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政策手段,是惠及面最大的环节。这一阶段的税收优惠,税种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上,优惠方式有优惠退税、纳税扣除、减免税、优惠税率和税收抵免等。

3.对科技成果转让环节的税收优惠

企业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直接的动机就是为了科技成果的转换,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目前在科技成果转让环节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上,优惠方式主要采用减免税。

四、对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惠政策偏重于技术成熟企业或领域,税收激励重点放在技术成果的使用环节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放在技术成果的使用,重点是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行优惠。比如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是在认定企业的资格后,对已有技术进行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的减免,是在企业技术开发成功、取得销售收入后优惠。而对那些技术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和正在研究开发的项目缺少税收激励。

2.优惠政策区域性特征明显而行业(产业)性导向不足

我国原来的高新技术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某些行政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园区内,区域优惠明显而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或行业优惠较少。只对区域倾斜,不关注国家产业的税收政策,有悖于税收公平的原则,还大大弱化了税收手段在促进全国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

3.对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高科技人员培养时间长、花费大,一般企业用高薪聘请才能吸引高科技人才到本企业工作,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给予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人股”、“期权”等间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就不利于提高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对于鼓励个人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政策导向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没有专门对高新技术人员的专门优惠政策;二是我国调整后的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仍大大低于国际惯例。

4.优惠政策范围没有涵盖技术创新的关联行业

从优惠政策着力点和方式上看,现行相关税收政策大都是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本身,对其相关行业或产业的支持不足,从而使得整个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技术创新作为整个经济或产业发展链条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程度根本上还取决于技术创新关联行业或产业的发展水平。对风险投资缺乏激励,使得企业成长时期技术创新过程得不到风险投资资本的支持,不利于分散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加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度,阻碍了创新企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 abstract 】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industry improvement, innovation is the core enterprise strategy. Enterprise is the economy will cells, is also the subj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s technical innovation is the needs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s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factor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need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its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with the system and measures, and build a goo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 key words 】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ore competitiveness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比如说攻克超高层房屋建筑技术就是意味着具备干这一类工程的服务能力,并不是说干好某一个特点的超高层建筑后这种能力就消失了,技术创新就中止了,相反应当在承建一个个有差异的同类工程的实践中得到加强。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业绩超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注重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这既是当代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理所当然也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必然要求。离开了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就难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从评判客户满意度的基本标准看:质量优、工期短、生产安全、造价适宜、性能或生产服务能力达到设计要求,哪一项离开了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都没有保障。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客户要建一座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从打桩挖坑开始,如果没有施工企业以质量、安全、工期、技术等层层把关的创新管理,没有深基坑支护,高层施工防护,网络管理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就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施工企业如何重视和推进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呢?管理创新应该是以人为本,将科学的创新。首先是管理内容的创新,应该关系和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作业环境的影响。其次是管理手段的创新。“通过双向选择、优化配置、自主性和凝聚力比较强”的项目部管理手段来实施。其三是管理制度的创新。施工企业过去一般都建有一些管理制度,问题是这些管理制度是都适应建筑市场变化发展的新需要。比如,质量安全管理,过去大多数是就质量安全专业本身而制定的。

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要求,建筑噪声,建筑垃圾,环境污染,绿色保护等都纳入到质量安全管理的范围,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这些制度上进行健全与创新。其四是管理问责的创新。管理上落实难,到位难,问责难,这往往是大多数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一大顽疾。关键是缺乏一套与经济利益挂钩、与行政责任关联的问责追究制。管理问责的创新就应该从这里下功夫。

施工企业推进科技进步同样需要注重以人为本。一要切实抓好“四有”职工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要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注重不断提高员工的经济利益,对科技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和成果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员工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动性,创造性。三要舍得投入资金,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要发动和组织员工广泛开展技术发明,技术改革、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五要注意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敢于向高新技术进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提高客户满意度是个系统工程,树立共赢价值观是核心,培植诚信经营道德是关键,注重管理创新与科技进步是重要保障。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决策和领导地位,他的素质及言行往往左右着企业经营与管理走向。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