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与文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影视与文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影视与文学专业

篇1

[关键词]视听语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83 — 02

“视听语言”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影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电视、电影的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影视剧评论还是剧本创作,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因此,也可以说,视听语言是相关专业学习的一个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只有学好、学精这一课程,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进行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是对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所作的一种比喻。它是通过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达信息的一种相对感性的语言。因此,视听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系统,它直接作用于受众的视听感官,以非常直观的形象来传递信息,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将它称之为语言,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视听语言讲述影视作品的语言构成及一般语法规则,内容包括视听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则以及视听语言与影视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分析影视作品视听元素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相关概念与方法分析文本并进行创作的能力。”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要学最基础的语言符号和元素,然后才能拼写单词,造句,撰文。视听语言包括画面、声音和剪辑三个大的方面,而画面又包括构图、角度、光线、色彩、景别、运动等诸多元素,声音包括音乐、音响和人声。

“视听语言”课是高等院校影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一门专业理论课,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视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图像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从而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平台,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创作夯实基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以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通过“视听语言” 课程的设置,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 让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建立起视觉思维的习惯,告别从小学到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字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剧本,而非“纯文字”的剧本。这一点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重视并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至少能做到将学生“领进门”,让其了解视觉思维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视听语言” 课的教学现状

在目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在一些院校,并没有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仅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在授课方式上,“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不能适应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想让“视听语言” 课发挥启迪和引导的作用,教师就应在教学中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勤动手,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理论课教学过于僵化

“视听语言”本身是一门很灵活的学科,教师讲授理论时应以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为目标,而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这一点。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甚至课堂上所使用的影片实例均出自教科书,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影片实例的选择上,部分老师也缺少创造性,所选片段经常与其他课程重复,一个经典电影片段,有时学生可能已经看过十几遍,这种规范式教学常常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新鲜度刺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被激发出来了。

2.忽视实践教学

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来或者附属于该专业,任课教师也常常是出自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因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在“视听语言”课的教学中,不设置实践环节、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实践课与理论讲解相脱节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恶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一知半解,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3.影片分析“走过场”,不够深入

很多老师在分析影片时往往时“就事论事”,只分析例子中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部分,例如,讲到景别,就忽视镜头的运动、场面调度、声音、光线等因素,这样做虽然能够突出重点,但却不利于建立起学生解读影片的整体观。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在分析影片,就要做到全方位立体交叉的来解析。

三、“视听语言”课教学方法探索

1.强化实践教学

在大学期间,影视艺术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是必要的,而创新知识的培养则是更重要的。知识是可以传递的,可以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而智慧和创新则需要学生在获得了知识之后,通过创新实践去亲身领悟之后才能获得。实践教学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观念是先理论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理论;但也可以先实践后理论,先产生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讲解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会促使他们对理论产生兴趣,主动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这样可以很好的解决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学生则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的矛盾。

首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影视是用画面和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一种视听艺术,“视听语言”课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影视艺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画面与声音来表情达意的一门基础课,基于此,在这门课上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授是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应在在课程开设上使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授课时间得到协调,比较合理的安排是“大致理论——实践——详细理论——实践”,其中实践课时往往应该是理论课时的1—2倍。〔1〕

其次,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设置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式要灵活多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选择优秀作品组织观摩与研讨,所选作品不必太长,以 10-20分钟左右为好,宜选择具有类型意义的影视作品。设置作品评议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所选作品可以是经典影片,也可以是学生习作。结合写作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短剧创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2.改革课程考核办法

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带来许多弊病,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书面考核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对“视听语言”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的理解程度,后者则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团结协作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

3.善于运用多种媒介组织教学

基于“视听语言”课要调动学生感官接受的特性,在课堂上单凭文字讲授恐怕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手段来丰富教学。而这其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就是课件的制作,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课件以文字为主、只突出重点的特点,“视听语言”的课件既要图文并茂,又要声画结合,尽量做到每个概念和理论都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来配合讲解。例如讲到运动轴线,可以从《罗拉快跑》等影片中截取相应镜头的画面进行阐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此外,在讲到镜头以及场面调度等原理的时候,教师还可将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带到课堂上,亲自向学生示范讲解。〔2〕

4.加强拍摄实践训练

虽然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出了DV拍摄课。但是大多存在课时不饱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完善的缺点。训练学生拍摄短片,可以先从模仿一段优秀电影的片段开始,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把握电影中的镜头及其调度,揣测原片导演的拍摄意图和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意境,这步完成之后,由老师提出拍摄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命题进行拍摄。“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3〕命题应该尽量是开放式的,例如让学生拍摄“我生日那天”,以便给学生一定的表现与想象的空间。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学知识来达到指导教师所要求的效果。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自由发挥阶段,学生可自拟题目,自由地进行拍摄,用影片尽情展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上述训练都应以拍摄小组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也可在拍摄过程中相互交流对知识的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5.利用新媒体建立课程教学互动学习平台

所谓“新媒体”,正如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副教授所表述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及各种应用形式,目前主要有电子菜谱媒体、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比以前有更强的参与意识,他们从被动变接受为主动出击。与旧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的途径更为丰富,这是个人人均能参与传播的时代。〔4〕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和及时更新相关资料。利用网络,教师讲解抽象理论的同时,学生可以随时链接到教师所引用的影视片段,对于学生来说,具体的影视作品有助于他们理解比较抽象的理论,能够较轻松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理论与实例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地完善“视听语言”课的教学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他们的视觉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视听语言进行剧本创作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张萍.从大学语文教育中寻求高师生从教能力培养的途径〔J〕.中国人才,2010,(11).

〔2〕张萍,张晓红.比较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0).

篇2

一、日语表达和日本文化的联系

要想真正的理解日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是远远不够的,那仅仅是日语的字面意思。我们必须在立足于日语文化基础之上,去理解日语所要传递的信息。把文化引入日语教学中,真正的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日语,而不是“中国式的日语”。下面我们详细探讨日语表达中体现的日本文化。

1、在叙述事实时,为了避免给人以武断,不谦虚的印象,日?Z经常采用的是一种推测不肯定的表达方式。即使是自己持肯定的态度,在做出判断,叙述事实时,也常常使用表示推量的句型,用助动词だろう、でしょう、かもしれません、ようだ、みたいだ等表达方式。 例如:

あしたは晴れるでしょう。/明天是晴天吧

2、在叙述事实时,日语常常会根据交际的需要,采用一种避免主观色彩,强调客观的表达方式。经常使用表示传闻的句型,用助动词そうだ、とい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という等形式,表示所叙述的事实或判断并非亲眼所见,只是听说或通过新闻媒介看到的。

例如:

?くところによると、彼は相当な怠け者だという。/据说他相当懒。

3、在日常交际中,当表达请求、邀请意愿时,日语常常使用委婉的否定式反问句。

例如:

映画のチケットが2枚あるから、よかったら一绪に?に行かない? /我有两张电影票,有空的话一块儿去看好吗?

以上这些例句都说明了日语较汉语而言是一种十分暧昧的语言,日本人在讲话时通常显得委婉含蓄,模棱两可。我们在学习日语时,要注意到日语表达的暧昧性,并且要意识到这一特点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岛国根性和以和为贵的文化特点。

二、文化导入策略

1、使用文学作品进行日语教学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这些都可以用于日语专业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名著,其文字精练、语言优美、辞藻华丽,体现了文学大师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产物,因而又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内容,将这些文学作品引入课堂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理解别国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部分,分三个阶段进行文学作品的剖析,即课前准备、课中讲解、课外拓展。以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为例:

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夏目漱石的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生平、创作背景。通过了解作家生平,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是结合作家自身经历创作完成的,因而,了解作家生平对于小说的解读显得至关重要。在课上讲解时,以单独一个重点篇章为例,首先通篇阅读,从故事梗概上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三要素。比如文章中哥儿进入学校之后,被校长陷害、排挤,其它人也盲目追随,造就了哥儿的受害者心理,这种心理,其实也反映了日本大众的一种普遍受害者心理,这也是日本受害文化成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仔细分析段中的精彩描述,对于其文学表现的手法,从单词用意、句型使用、修辞手法分别讲解,结合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点,广泛联系,达到日语语言表现手法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文中频繁出现的被动句,在课堂讲解这些被动句用法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到被动句表达中传递出的不情愿、受损害的意识。文章大量使用的受害被动句,充分反映了受害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日本大众一种普遍的受害心理。最后,通过重点篇章的学习,总结作者如何成功树立小说的人物形象,传达作者创造意图。课后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反复诵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想,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进行一些日中翻译等拓展性训练,由此,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加强,对日本国文化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2、使用影视作品进行日语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也丰富多彩,相对于书本教材,影视作品突出的教学意义也与日俱增,彰显出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带有日文字幕的原声影视作品在日语教学中作用突出。通过剧中角色扮演者的精彩表演,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直观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完整的把日本社会的生活场景呈现在面前,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中传递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学习到纯正的日语口语,正确的日语表达方式、恰当的日本社会礼仪、风俗文化。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是分三个阶段进行。在观影前,老师要简要的介绍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将精力浪费在故事情节脉络的梳理上,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同时也提出几个和影片紧密联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期盼和目的去欣赏影片。观影过程中,在适当的情节推进中,教师可以暂停进行讲解,梳理情节,剖析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表达,让学生参与到剧中表演,实地模拟,再现情景,加深其对日语语境的理解,提高日语表达能力,加强日本文化的学习。观影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或分组讨论观影之前的提出的话题,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互相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通过影评、配音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提高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观看影视作品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的语言信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进行互动,切身体验真实的日本文化。通过观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其自发的去阅读文学原著。

篇3

关键词: 背景文化知识 英语专业 听力教学

根据美国教学法专家P.J.Cooper的研究,人在处于清醒状态时。7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其中写占11%,读占15%,说占32%,而听则占了42%的时间。由此可见,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同时也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实践证明,英语专业的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交际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文化和交际模式的适应性。因此,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切实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注重语言学习,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例如,中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说一声“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而中国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这一礼貌用语。[1]

由此可见,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听力并非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而是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尽管一个人有着大量的词汇,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听力很好,因为除了语言和听觉本身,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决定听力的优劣。

Piaget提出了认知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停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其中主要机制之一是“图式”理论[2],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这一理论表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图式”(schema)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过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许多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一种顾客们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3]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

在我们平常的听力教学中,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听力材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没有任何困难,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例子。下面选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这是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其辞职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意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在此次大选中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在下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一些学生听到这里会有疑惑,即为什么下议院能够直接影响首相选举的结果呢?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个民主国家,民主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贵族权力大,因而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one must be bicultural.(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4]学习一种语言,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课上,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英美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中许多词汇除了概念意义外,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听教材之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到“part-time student”一词时,教师不仅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半工半读的学生”,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是美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用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表达了美国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体现着美国人“自立”(independence)的价值观念。

对于那些在两国语言中字面意思对等而含义不同的词汇,教师也需要加以说明,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汉语中的“猫头鹰”和英语中的“owl”直接意义是相同的,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人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因此,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而在我国,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看见它就要倒霉。因此,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国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他肯定感到不舒服,进而引起误解。

2.结合修饰手段强化背景知识

在语言修饰手段方面,不同民族对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而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体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听懂这句话后,基本能推测出“他很饿,现在正在狼吞虎咽”,而对用“马”来作喻体产生疑惑。在任何语言的修辞手段中,喻体的选择时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英语还有to drink like a fish(如牛饮水)。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因此在听力中要求听者对一些习惯表达及修辞手段,作出迅速反应,特别是与文化习俗相关的句子。

3.结合影视欣赏强化文化认知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现象,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经常看美剧,学生可以发现,在美国,媳妇通常会对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在潜意识中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4.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笔者在听力教学中,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乐队或歌手的背景及创作背景,并在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折射英语国家文化的音乐大餐,在进入听力教学主题前进行“热身”(warm-up)运动,还可以在听力课堂上营造一个既轻松又非常英语化的文化氛围。

每一门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文化以语言为外显的载体,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或抛弃了语言的文化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听力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必须要加强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延伸[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1.

[2]马辉,岳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文化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09:162.

篇4

论文摘 要:国际间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的全球化使得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成为必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探讨了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提高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国内对中介语的研究大多都以学习者对普通英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而忽视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专业英语中的中介语现象。

2.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五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笔者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博士用英文所撰学术论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

3. 中介语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体现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即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或变名词为复数形式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因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三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往往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么忽略时态,要么错误使用时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似乎对过去时态有偏好。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连淑能,2006:46)。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话中出现多个动词。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句子结构应灵活多变,以至于学生为此而忽略了连贯性;或者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对主动语态望而生怯;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甚或使用了错误的语言,从而误导了学生。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往往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极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也很常出现,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转引自赵萱,2006:18)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后,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丁双红、张学辉,2005:115)。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2003:24-33);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若其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999:7-12);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2004:22-28)。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P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5. 结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学习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专业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22-28.

丁双红、张学辉. 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韩萍、朱万忠、魏红. 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

篇5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意识;《阅读中国》; 教学改革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 a report of the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using of read about china

guo jia

(changzhi college, changzhi 046011, china)

english learners often have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their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e have conducted a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in which read about china, a book containing reading materials on chinese culture, is taught as a complementary material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ir sophomore year, aiming at helping them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questionnaires, tests, and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s cultivated, especially their eagerness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refor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pretest and the after test show that the reform is useful in help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he interviews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s strengthened. through this reform, one realization is reach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lt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lways one of our focuses, and that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 broader sense which covers cultures of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those of non-native speaker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read about china;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各种媒体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绍铺天盖地(王勇 杨晶 2009)。应该看到,在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然而,在现实交际、在国际交往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 1997)。单向导入西方文化,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2011年郭 佳 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第3期

那么,在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是否会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及陈述中国文化的英语水平有帮助,在多大程度上产生积极作用?我们从2009年2月起在我校英语专业2年级学生中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改的对象为我校英语专业2年级本科学生,总人数为183人。教改内容为在阅读课程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阅读中国》(read about china)为教材。《阅读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读物,括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各类英语文章,配有相应练习。阅读课程总课时为144学时,开设4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周学时为2。在2年级阅读课程中增加《阅读中国》并未增加学时,而是在原有学时中隔周安排该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既能学习英语知识,又能掌握和了解中国文化。选择在2年级进行教改的原因是我校在2年级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已有所了解。选择在阅读课程中进行文化教学改革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程的原因有:(1)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具体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本次教改的结果如果与假设中的预计相符,我们会将教改扩大到全校大学英语教学。

   3 研究过程

我们对学生在教改前后的中国文化意识和陈述中国文化的英语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与访谈。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文化与语言了解和认识的现状,测试受测者用英语陈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访谈了解受试者更深层次的原因。问卷和测试随堂进行,问卷不限时间,测试时间为20分钟,要求学生不借助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访谈是在答卷收取分析后,在答卷者中分别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2位和18位受测者进行,仍按教改前后分别进行。数据收集于2009年2月份和9月份完成。问卷题目参考王振亚(1994)和钟华等(2001)的问卷题目设计。试题参照张为民等(2002)测试题目,分别为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选题依据为《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舆水优等 2000)与《实用汉英情景分类词典》(黄关福等 1995)。这两本词典都将上述3道选题列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分条目,同时它们提供的译文也是本次测试的参考答案。

 

4 结果分析

4.1调查问卷

教改前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教改后问卷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81份。教改前后的问卷内容大致相同。答案采用4级分级制。为方便统计,教改前后的问卷以下均称问卷1和问卷2。两次问卷的回答情况见下表:

在问卷2中增加1个问题:你认为英语学习中学习中国文化时的难点在哪里?该题为开放式问题,30.1%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不够,47.8%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知识,5.9%的学生表示他们对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不感兴趣,16.2%的学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或给出其他回答。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已经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另外,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在英语学习中涉及中国文化。相关数据差异表明,通过教改,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提高,尤其对学习中国文化有了迫切要求。

4.2 测试

教改前后均发放测试卷183份,收回测试卷183份。为方便统计,教改前后的测试卷分别称试卷1和试卷2。试卷1和试卷2的内容涉及方面大致相同,但调换了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的选题。根据上文中提到的两部词典中的答案,参考其他工具书,评判答案。

结果:第一道题,给出10种食品的英语表达式,试卷1可取的答案有34个,占18.6%;试卷2可取的答案有58个,占31.7%。受试对5种常见菜肴的处理多为解释性意译,试卷1可取的完整答案有27个,占14.8%;试卷2可取的完整答案有50个,占27.3%。介绍民俗,试卷1受试能用英语较完整地表达出所选节日庆祝活动的答卷有42份,占22.9%;试卷2有68份,占37.2%。在第三项介绍一处历史名胜古迹的测试中,试卷1可取的叙述有28份,占15.3%,试卷2可取的叙述46,占25.1%。由于试卷1和试2的题目有所调整,可能造成在评判答案时的差别,但为自然差别,并非评判者主观造成,因此分析结果时不予考虑。

4.3 访谈

分析答卷1后,笔者访谈12个具有代表性的受试,其中6位答题最佳、6位答题较差。在解释答题困难时,6位测试效果不佳者认为主要是平时没有接触过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平时没有注意吸收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在谈到成功答题的原因时,6位答题最佳者列举的原因有:阅读过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书籍;经常浏览一些国内出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如beijing review, china daily, 21st century等;平时游览时注意看英文介绍,随时随地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

分析答卷2后,笔者访谈18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试,其中6位答题最佳,6位答题成绩进步较大,6位答题较差。6位答题最佳者中有4位也是答卷1表现最佳者,6位答题较差者中有3位也是答卷1表现较差者。在回答本次教改对他们的影响时,13位受试认为有帮助,其中5位最佳者、5位进步较大者、3位较差者认为本次教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语言能力,还有助于中国文化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同时,1位最佳者和1位进步较大者认为教改意义不大,只是多学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2位较差者感觉这种学习给英语学习增加了负担;1位较差者没有明确表态。

5 讨论

数据表明,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

当今世界,一方面,相对于以英语作为本族语的强势文化社团来说,汉语文化社团处于弱势地位。然而,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认同和从属于英语强势文化,不需要完全依从文化中强势社团的语用规约,而是要超越这种特定文化。另一方面,在传承中国文化、加强跨文化交际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语言学习加强对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于是,应该注意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潘洞庭说,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不久,学科体系还有待发展……我们的精力应该较多地放在科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上,放在文化的思维模式建构上,放在两语或多语文化对比上,并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向世界推介”(潘洞庭 2007:142)。

参考文献

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1).

黄关福等. 实用汉英情景分类词典[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李文中. 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5)

潘洞庭.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 外语学刊, 2007(6).

钱汉东. 语文教学要弘扬传统文化[n]. 文汇报, 2006-06-19(3).

王 勇杨 晶. 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学刊,2009(5).

吴锡平. 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 中国教育报, 2006-04-13(7).

舆水优等. 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张为民 朱红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

张祥龙.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j]. 国学论坛文萃, 2004(2).

张 蕴.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j]. 教育探索, 2007(4).

byram, m. & morgan,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4.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也随着得到空前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274万人,占就业人口的5%;创造增加值3577亿元,占GOP的3.1%。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上海、浙江、云南等地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人才奇缺,这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开设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相关的专业成为社会急需。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专业,2005年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在这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已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与之同时,高职高专层次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紧随其后,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院校已达到40多所,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学校。今后教育部门还会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适度增加开办学校的数量,以满足社会对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高职文管专业教学资料库建设现状

(一)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尚未初级阶段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本还没有开始。本课题组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到很多开设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没有去思考和规划,更谈不上建设和研究。从万方数据网、中知网等网站也未检索到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文章。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部分示范专业如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已经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二)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重视硬件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

很多高职院校把主要财力、精力都花费在建网、购买机器设备和成立管控组织上,对于实际应用和配套的师资方案的措施,关注很少。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作为教和学为核心的资源建设,这正是当前许多高校资源库不能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所在。一个名师的效应所产生的环形影响,甚至强过最好的硬件设备。所以,做为项目建设的领导层必须认识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合理的配置师资队伍等问题以及资金的投人问题,从建设观念上进行资源库建设侧重点的转变。

(三)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文管专业的教师大多以实战为基础,对于电脑的教学很多还不在行,他们也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与手段。加强教师培训,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并切实促使更多教师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

(四)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缺乏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尽管各高职院校根据各自区域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特点和教学优势,开发了一些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教学资源,但呈现出零散、重复、庞杂、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社会服务等还没有形成太多的支持。显然不能满足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

(五)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技术缺乏兼容性

根据文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所以不仅要开发案例库、素材库、课件库等教学资源,更要支持和强调自主研讨、协作互动和共享平台有关范例的推广和宣传。使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方向朝着既能鼓励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根据其他专业资源库建设的经验来看,“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将无法共享,各教学系统之间也难以实现互操作。”给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启迪。所以,在建立本专业的资源库开发中应注意打造一定的标准与规范来建立数据,采用通用的、先进的、成熟的技术系统进行维护与管理。

三、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注意的核心问

(一)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整体科学设计

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借鉴目前建的较早、较好高职同类专业的经验,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指导,遵照国家或省级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定,进行系统、整体、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要坚持以点带面、重点建设为原则,使建设资源库不会成为大而无当的“杂货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目前的零散、重复、不规范等盲目性。

(二)重点学校牵头、校企合作建设

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自身进行建设,明显得力不从心,其建设的内容可能缺乏岗位针对性。所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式必须加强多方合作开发建设,通过“请进来拉出去”方式与社会相关部门建设互动平台,及时收集、整理侧重于文化市场社会性经营与管理的经典案例,对最新的文化经营和政策法规要有非常迅速的了解和运用。避免目前普遍存在教学信息落后、专业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使其不仅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政府搭台、重点学校牵头、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是建设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好模式。

(三)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和应用环境问题

一般基于校园网络的管理模式所建设的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一部分用户的使用,如果出现大量用户同时访问,就会产生资源访问的瓶颈。因此,在文管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时,建议采用资源的分类化存储、集中式管理的新模式,加强了高端管理模式的资源库投人,既可以大量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大范围的共享,又可使用户方便、高效、自主的利用教学资源服务。“很多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开始了这种从资源管理为主向资源应用为主的转变。在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资源的数据管理,更应关注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采用学科群网站形式作为资源用户的前端应用环境,后台则采用数据库对资源存储进行管理。事实上,文管专业是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这种思路的实施将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也为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的建设

文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有软、硬件环境作支撑。在强调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同时要与建设团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同步进行。硬件和软件以及教师员工、外聘专家、学生之间形成良哇的可持续的互动是资源库建设的重中之重。

(五)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产业化和质量问题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 实用性 专业性

在一般的课程实施中,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就尽到了自己的职责,至于学生是否学懂,是否掌握,是否会用,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存在照本宣科,采取永远不变的“讲――练――讲”教学方法,用命令的或者居高临下的语言说教等现状,导致课堂没有活力,学生学习是被压迫的,是被动的,这怎么能学好呢?事实上,职业中学的学生多数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情况普遍不好,语文素质不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而中职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随着职业教育走出低谷,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这样一来职校生就业形势好转,并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以及单独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职教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改革当前的语文教学呢?要立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全面改革中职语文课程,切实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服务:

一、 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革,融入职教特点

目前在大多数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这种现象。因而教学改革,观念先行,教学观念的落后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要适应时代进步,适应课程改革,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和创新教育的理念。

二、 加强听说训练,突出专业知识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缺失,听说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是:(1)在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的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2)不能认真、专注的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3)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

面对这种状况,简单介绍听说的基本知识,介绍交谈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几乎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开设普通话课程,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2)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会感到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心理优势增强,胆子增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

三、开设写字课程,提高书写能力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实在太差了,写的字不仅不规范、美观,还七扭八斜,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字别字多。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既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创设情景,采取情趣教学法,把学生引导到相应的情景中去,就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更要求教师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具有了生命力,学生就会感觉到他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只要我们教师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有许多应用文文种本身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的。

篇8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英语师范语音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1.引言

语言的形式有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声音,认为英语只要说得出口,只要对方差不多能听懂就行了。甚至有学者也认为英语语发音不用太标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英语的发音、长短、快慢及轻重都无所谓。

然而,交际首先是通过口头表达来实现的。要达到口头交际的目的,语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寒暄交际,我们只要做到基本的信息传达就行。但是,当英语交流进于深层次阶段,需要讨论、协商,表达意见之时,语音的标准之重要性还是不能忽视的,一些不标准的发音是很可能使交际产生误解、造成信息误传,甚至闹笑话的。汉语中的“啊”,不管用哪个音调,读音轻重,张口大小,听起来写起来都是“啊”,但英语中beach/bitch,spot/sport,think/sink,nine/line等绝大多数单词,都会由于张口,舌位的不同而导致发出不同的单词读音,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接受者就会感到困惑不解。

语音的标准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同学来说,具有更特别的意义。他们毕业后所面临的对象是中小学生。正如语文老师需要说好汉语普通话一样,英语老师用标准语音的英语进行教学也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同时,对于学生的考试(特别是听力考试)、学生进入社会后正确流利交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英语师范教学应该重视师范专业学生的语音教学,让他们以更高的素质为人师表。

本文将从英语师范专业语音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方面,讨论这一话题。

2.存在的问题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在对本校大一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语音测试中,我们发现,各地学生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2.1汉语拼音的干扰

对于有些汉语中没有的音素如/?夼/、/?奁/、/?廾/、/?/音,长短音及清辅音,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均无法正确模仿。另外,即便努力进行了模仿,几乎所有学生都主观地认为自己过去的错误模仿是正确的,无法意识到自身和其他同学的发音问题。

2.2方言的干扰

另外,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学生绝大部分分不清边音/l/鼻音/n/;河北及其周围地区有些学生不会发/z/音,容易发成中文拼音的zi(滋),不会正确地发zero;福建等沿海地区r音有很大的问题,把rose发成/l?藜?尬s/(娄斯)。有些学生在读单个音标的时候,能够基本正确发音,但在交际时却常常出错,因为他们的大脑里主要还是母语语音系统在起作用,从而产生干扰。和来自汉语拼音的干扰不同,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意识到方言的干扰,但是由于学生们的日常交际都以方言为主,来自方言的干扰改正起来更加困难。

3.策略分析

交际就是通过声音进行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信息只有正确传达并接受,交际才是成功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迁移这一概念是不可忽视的。采用已知方法的过程称之为transfer(迁移)。积极的影响称为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反之,为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2009)。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后,再学习另一种新的语言,原先语言掌握得越巩固,对新语言的干扰就越大(2002)。我认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应该更新教学观念,让自己将来的学生从源头开始能得到正确标准的语音教学,希望英语师范生能重视语音学习,并能在以后的众多教学活动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以下将试图探讨母语方言语音对学生英语语音干扰,指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误区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英语师范生,首先,大学教师该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发音的技巧因素,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和汉语的掷地有声比起来,英语是讲轻重,开口大小与形状,有无摩擦的等细节的。我们可以借助小镜子来帮助学生认识发音的几要素。比如说,th的/?夼/音,如果用拼音来发thank,就会发生sand(三克),因为汉语拼音里的san是舌尖与下牙龈摩擦,而英语里的th/?夼/,是舌尖放在上下牙齿中间,与上下牙齿均有摩擦。我们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带一小镜子,比较用拼音发san时,和上下牙齿轻咬舌尖时舌头是否能被自己看到。再比如说,长短音是学生们最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模仿出错的几个音。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对着镜子比较,发/i:/的时候,嘴是往两旁裂开的,而/i/的时候,裂开的嘴往回收,呈自然状态,同时要求学生把舌头往里收,不接触牙齿。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音的不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发/i:/时,把小指头尖或者是笔头放在牙齿中间,放松口型,心里想发/i:/,其实这时候发出来的已经是/i/了。同样的办法适用于/u:/和/u/,/?蘅:/和/?蘅/。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音并不是长短不同的区别,而是口型、舌位等因素均不相同的情况下发出的不同的音。当学生找到感觉之后,可以让学生对着镜子读beat/bit,food/good,sport/spot,并互相听,相互体会,互相纠错,达到一定阶段与程度之后,能够根据对方同学的发音,找出帮助其纠正错误发音的办法。

虽说方言通常对英语语音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其实,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各个方言的研究与学习,找出适用于英语发音学习的方言发音。比如说英语里比较难发的/?耷/这个音,当sing变成singer和singing之后,这个/?耷/和后面的音拼起来的[?si?耷?藜]和[?si?耷i?耷]底该怎么发呢?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发成/sing/就把/sin/和/?藜/这两个音简单地连在一起读。当然,/?耷/和后面的?藜或i?耷拼在一起发,在汉语里是找不到特别对应发音的。但是,可以让西南地区的学生学成都人说“我”,北方的学生说现在网络上很流行的陕西人说“我”,“偶的神咧”的正宗陕西话,大家就能清楚地体会到singer和singing的正确读音了。同样的,香港艺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喜欢有个停顿,喜欢说“e~”,意思相当于英语里的well,you know等用在句子中表停顿,思考的。他们的“e~”,就是比较正确的英语的元音/e/的读音了。

另外,我在对本地偏远山区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发现,教师为了帮助初中的刚接触英语音标的学生更好地记住音标的读法,很认真地编了很多口诀,对于/?藜/这个音标的发音方法,教师们编的口诀是“儿子的儿”。但其实,英里里只是可以有“儿”化音的单词才能发“儿”(而且英语里卷舌的方式和中文的“儿”其实也不一样,在此不作详论),导致目前在校生比较容易爱把idea,famous等单词都带儿化音,这是完全错误的。英语里的/?藜/音,更多的是像拼音里的a(阿)、o(喔)、e(呃)里的e,可以让学生张嘴轻发拼音的e(呃),这才是更为正确的/?藜/的读音。

4.结语

在对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保证语音正确的重要性是不能忽略的。教师不仅自己要坚持用正确的英语语音进行授课,而且要鼓励学生用英语相互进行交际,不能忽略那些影响交际的语音错误。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边听,边观察,边想,边练习,使学生能逐渐自己意识和改正错误,在毕业之后可以在中学的教学工作中更正确的教授英语语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当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掌握发音要领之后,对英语的使用更自信,语感更强,更能摆脱拼音或方言语音的干扰,并找到更适合的纠正发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Kenworthy,Joanne.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7.

[2]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5-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43-325.

篇10

[关键词]问题切入式 市场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49-01

一、改革背景

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质量要求的问题。由于我校创办市场营销专业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坚持始终将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人才作为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基础、教学实验基础和近百家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围绕问题切入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改革内容和目标

(一)改革目标

本方案改革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总目标是构建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问题切入式教学模式。子目标包括更新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

(二)改革内容

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和时数进行结构配置上的改革,有效解决要么侧重于纯理论知识,要么侧重于应用技术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传统问题。

第二,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问题切入来整合传统上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手段中,主要基于模拟软件的实验教学和基于市场调研的营销方案的各个环节,从而高效利用模拟软件,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市场调研结论。

第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导向进行改革。提出“问题切入”的教学导向,通过问题的设置、分析和解决,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考核进行改革。改变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以考试或(和)调研报告为主的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施方法与特色

(一)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与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就本门课程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教学理念、手段及考核方式,探讨问题切入式实践教学方法在本门课开展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对后续课程产生的影响。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从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系统制订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大纲。

其次,根据各年级小学期安排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实践环节,强调以综合实训项目为主,设计特色课程。

最后,通过把学生放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将发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整理为毕业论文,经过老师的一对一指导,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将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优化了学生毕业实习方案。

(二)特色体现

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提供创新的理论支持,通过问题切入来设计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切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图如下:

“问题”由实践性教学环节产生,或者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或者来自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或者来自于学生的实习。“切入”强调的是“问题”的来源,即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重点关注社会和企业对高质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方案通过解决如何从实践环节发现问题、如何预先设置问题、如何在理论性环节明确问题、如何结合理论和实践来分析问题、如何在实践环节解决问题及如何对整个实践教学进行设计、评估和考核等问题。按“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文.国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本经验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