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71-02
职业素质指的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最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了职业道德素质、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个人职业技能素质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职院校人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创业观、择业观等,全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等。
一、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全面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也应随之变化。
1.整合拓展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法律法规做到有效融合,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有效发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引导以及塑造功能。比如《概论》这一课程可以紧紧围绕中国化,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把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以及难点问题融入到其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课程教学太过枯燥的问题。
2.以“心理教育”和“职业指导”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指导应该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充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另外,还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比如,大一可以开展引导学生更加了解自身长处、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了解社会人才需要这些方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一新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学习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校企合作”、“就业指导”等方式的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措施、新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时候,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比如时间、课时以及经费,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建立起有效的实践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了经费保障、组织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强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素质的保障,整合各方力量,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另外,学校每年都应该根据具体的实践课程内容拨付经费,主要用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制定完整的教学安排以及学生考核标准,充分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多边合作。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类公益活动,比如汶川地震募捐、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义务献血等,积极培养和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还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和学生具体的实习训练联系起来。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短视”行为,因此很多学生轻视教育,更加注重技能。针对这一情况,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借助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机会,把课程带进工厂,充分做到和实习指导老师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让学生在自身实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应该怎样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三、构建“全程跟踪”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坚持考试的有限性和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不管什么类型的考试都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学的考核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法律素质。但是这些考评都是很难用一个真实具体的量化标准进行衡量。这种特殊因素都决定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以及考核标准都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做到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情况,因此,必须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
1.创新考核内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生构成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都有着比较特殊的考核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考核应该全面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办学宗旨,还有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目的以及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等方面做综合考核。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考核应该出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考核:其一,是能否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其二,是能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其三,是学生在处理人生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得到升华。鉴于这三个结果,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书面考试是根本无法达到结果的。所以,一定要采用创新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考核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从模仿性以及记忆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转变,尤其是要增加对学生进行主观性问题的考察,充分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还有能否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从形式以及方法方面来说,可以采用开卷、调查报告或者是小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
2.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跟踪的考核体系,全员参与不仅仅包含学生指导老师给出的考评成绩,还包括了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给出的考核成绩,另外还有专业教师给出的学生行为考核分数等等,做到全方位、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全面的评价。开展全程跟踪指的是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包括上课出勤率,课程参与以及课外调查方面进行的考核,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做到这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在总体上“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相吻合的思想政治,也才能够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加有效,充分实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面和谐。
总之,构建完善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全体学员全面参与到其中,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也应该做到公平、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万柏,张耀灿.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融合在一起,必须注重情感教育的特殊效果,以保持在最佳状态,有效地控制受教育者的情绪,以创造有利于积极的条件背景下,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1]。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但有部分高校存在重利用网络加强学生和学校管理,轻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大学生的素质中,网络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始终把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2]。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载体创新问题
随着高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比如大学生在校外集中居住带来了许多管理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覆盖面、有效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生活的问题。同时,当代大学生通过现代传媒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使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输入教育信息的手段和载体显得相对滞后,传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主导优势正在消解。如何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增强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科技含量和感染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师队伍与德育教师资源未整合,德育智育“两张皮”现象仍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整体力量薄弱,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育人优势;专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现状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力量还未形成;内部资源整合不够[3]。凡此种种,导致各高校普遍存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兼职人员多、岗位变动频繁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从哲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来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其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大学生情感教育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而将发展网络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大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4]。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对培养各行业职业人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各高校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了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岗位定位,这为高校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政策基础。在新的大好形势下,高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思路,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整体环境,让所培养的人才物有所用、物超所值。坚持德才兼备,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为人才培养重新制定规划和构建环境。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内外兼修培养专业人才
教学质量的优劣,是高校成果的直接体现,所以大多高校教学质量格外重视,并不断为提升质量而改革创新。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了解,大部分具有优秀品格的学生,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强,学习心态也比较好。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其接受知识和创新能力更强,而我们对知识技能的传授,自然事半功倍。所以,对于道德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肯定会带动我们其他方面的提升。
网络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更高层次,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育学生诚实守信,最普遍的是利用网络开展诚信考试倡议。每学期期末,不少院校都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自身自觉品格的修养,培养他们的对事物判断的能力,规范网络思想政治行为。
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将为我们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不可限量的提升,是因为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其内外兼修。培养他们在意志品质上的优秀,即是对学生未来的负责,也是对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又反馈于学生的成才和院校的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篇3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的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8-02
党的十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必须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当前,如何整合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摸清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才规律,深入调研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和人才多种属性的要求,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成长发展,既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许多现实困境。
一、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背景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与日本的东京大学探索德育的改革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借鉴。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特别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德育渗透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也颇有特色。哈佛大学“以核心课程与导师制为特色,注重素质、崇尚个性、发挥潜能”的“全面发展模式”。它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广泛同情心和判断能力的人,而非瘸腿的专家”[1]。英国的教育内容强调多样性与层次性,德育方案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2]。英国牛津大学秉承的理念一直是“为培养全人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不仅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而更着眼于整个生活”。日本是通过决议、立法等形式确立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对学校德育实行国家干预,通过由上至下的管理体制,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现代化[3]。
国外高校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德育体系模式构建的因素具有相似性,更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如何进行德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之路,是当前影响我国高校生存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课题。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依据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方针深入思考、设计适合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同时兼顾各二级学院的专业差异,这样才更具生命力与活力。基于此,在不断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立足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四成”教育模式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二、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四成”教育体系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本思路,它立足“成人、成长、成才、成功”这一四维教育模式,围绕“做人、做事、做学问”四个维度各有侧重。“成人”教育即侧重道德人格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优秀的社会人。这里的“做人”指的是一个健全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成长”教育即侧重综合素质提升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事,重在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在加强人文素质和社会道德品行的修炼。“成才”教育即侧重于专业成才导航,引导学生学会做学问,成为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4],通过强化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成功”教育则侧重于成功理念教育,将严谨治学、认真做事、严格做人的教育融于一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败,勇于接受社会竞争和挑战,最终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
“四维”教育模式旨在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实践能力、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着力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既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从培养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从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转向注重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化对人才的需求。
三、大学生“四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四成”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建立在成熟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这需要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更需要打通一、二、三课堂壁垒,同时结合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实现教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一是规范化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建设。“良好的道德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制度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一定的伦理精神,也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成效”[6]。依靠教学、管理、服务等一系列完备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素养、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身主动意识。二是真正以生为本,践行“服务育人”核心价值观。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发挥更广泛的育人群体作用,引导教育者转变管理理念,加强管理服务工作,以解决学生更多地实际困难为己任,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激发、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有效载体,着力突出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教育者应以国家正向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努力促使他们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一是发挥新媒体作用丰富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网络热点事件、网络典型事件、网络生动事例、网络突发事件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7]。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思想教育,既要善于以主流思想把握核心话语权,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引导不同个体自由成长。二是发挥榜样力量、校友资源创新工作载体与方式。定期开设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党校、团校等,设置主题教育分层次、分批次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此过程中积极培养青春榜样;利用优秀校友资源开设“我的成长之路”校友讲坛,邀请优秀校友、学院优秀教授博士、相关行业精英等走上讲台为广大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和奋斗历程,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专业教师优质资源,普及“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提升育人实效。三是依托系统化、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载体塑造良好人格。倡导“德育生活化”理念,日常生活中围绕君子之风建设、文明寝室建设、文明修身教育、感恩教育、贫困生励志成才教育、道德讲堂等不同平台,搭建、拓宽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再次,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过程目标培养,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菜单”,按专业特色、学生特长特点在宏观上分类,引导低年级学生尝试根据自身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个人所长和专业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涯和生涯规划,同时对高年级学生提供考研、就业等方法指导。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注重目标导向,明确方向,整合资源,体现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润物细无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主要作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在德育过程中,管理者应创造条件,依托“专业成才领航”活动、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进行示范引领和正确成功观教育。比如理工科学院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科普大篷车”科技下乡活动,积极开拓专业社会实践的有效路径;师范专业学生可以开展“专业成才系列讲座”,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依托科研、学科竞赛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设立“发展性资助”,根据生涯发展规划,由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对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过程支持,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2]罗海鸥.国外高校德育动态综述[J].江苏高教,1992,(3):47-49.
[3]赵野田.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3-91.
[4]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5]王贤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C].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论坛论文集,2009:248-250.
篇5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高校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研究主要从四个基本内涵方面进行界定:首先,必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就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郑建岚认为以为指导思想是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特别是中国化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学好中国化的,必须教会学生识别各种非的和反的思想观点。其次,要引领大学生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邱秀华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内容。理想不仅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更是凝聚大学生的一面旗帜。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十七大报告从理想层面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然后,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指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必备素质。最后,当代大学生要有社会主义荣辱观。郑建岚认为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明辨是非作为引领大学生安身立命的目标。荣辱观是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是大学生安身立命的是非标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八荣八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节俭教育尤为重要。
二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当其在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时,它同时也在影响着其他事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会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贯彻和维护。目前学者也在这个方面有所研究。汤文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从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影响的教育活动。高校思政教育之所以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途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拥有知识层面广博的教辅行政人员;可塑性强的学生群体;拥有复杂性低、学术性强的人文环境。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和维护。姜正国、张卫明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转化功能、凝聚功能和开发功能。鉴于此,我们应该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贯彻和维护。
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它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针对怎样有效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学者给出了观点和看法。纪玉超、林海涛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应对以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扩张的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需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价值观浸染的需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应对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奠定了基础。刘长城、程样国则一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工作的现实需要。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再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关键环节。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融入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四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路径选择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达到一定的效果,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用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它的有效实施,我们不能只看形式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容的充实。以下是近年来学者们所选择的一些时效性路径:
1.融入课堂教学
黎开谊认为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衔接。高校要深入实施以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下大力气解决最为关键、最为根本也是最为困难的“进头脑”问题。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思想 前提性判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25—05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同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教育、体育等教育活动乃至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为实践对象,其“客体是人的思想,主要是人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任何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忽视和回避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受教育者是处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他们不是空着脑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以往的生活、实践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在受教育者既有的思想基础上施加影响,使其个体思想发生合目的性再构。而“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是以以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工作方法和实践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既有的个体思想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实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思想的基本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及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便具有前提性的意義。
一、个体思想: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确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直接决定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任务以及方法等其他一系列问题,更是实践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理论界在研究中尚存在着颇多争议,从近年来提出的观点来看,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基本倾向。
一种倾向是以各种形式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自我实现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重视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性、现实性,力图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政治化、教育对象抽象化的局限,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本化,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显然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同其他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相区别的特殊本质,仍没有彻底摆脱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客体模糊化和抽象化的局限。
另一种倾向是以人的某一属性或特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人的“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性自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观点。这种倾向的观点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并不是人的一切方面,而是人的思想、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等属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明确化和针对性,但没有把一般意義上的人类的思想属性和个体意義上的个人的思想属性区分开来,也必然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和抽象化。
上述两种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确定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撕裂了人和人的思想属性的统一关系而各执一端,具有片面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是具体的有思想的个人,而人的思想又不能离开思想的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最终要面对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体的个人的思想,个体思想没有发生预期的改变,教育人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一般来说,在确定逻辑起点时,通常会以黑格尔提出的质的规定性为标准。逻辑起点应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的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萌芽中,逻辑起点应与对象在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按照这样的确定标准,我们认为,应当将“个体思想”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对于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说,“个体思想”是既定的,“不依任何东西为前提”。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开端”的过程。正如黑格尔所说,“在科学上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个体思想内蕴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最根本矛盾,即教育者所代表的一定的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实践上沿此出发点施加影响的结果必然是此出发点的提升、高扬和完善,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根本原则。
篇7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则成为我们开展其他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首先,研究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惯有的重“业务”、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尚未改变。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来看,学校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放在本科生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不浓,甚至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各类研究生管理部门除了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外,缺乏专职人员与机构来开展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机会虽然很多,但主要限于知识传授和科研指导,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够,任课老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薄弱。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只限于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组分,其本身就是为体系的良性运作服务的,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工具或手段。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完全融入到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去。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
“思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思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目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都是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升华和延伸而来的,即长期以来在各高校开展的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部分内容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过时而且枯燥,其中的很多案例已经跟不上现代年轻人的要求,与研究生的现实生活脱节。
另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乏对研究生个体发展需求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需要,忽视了个体利用和个性需要,这实际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利益主义原则,即:使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导致许多研究生既不重视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又对政治教育产生反感厌烦情绪。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教”不“育”,或是重“教”轻“育”,这势必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产生道德认知的闲置性问题,影响研究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
其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研究生的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但我们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区分层次,缺乏针对性,基本模式还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因人施教,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状态和内在需求,发挥不了学生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再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途径的开拓创新上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实地的参观、考察活动等往往流于形式,追求轰动性,忽视了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参与活动的研究生,形式上看都是主动积极的,但其思想上的盲目性、被动性较大。
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
首先,许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较为混乱。从形式上看,研究生院(部、处)、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学院、系都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协调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责权不明确,相互配合不够,投入重视不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备不足。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出现不断扩大趋势,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受长期形成的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传统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长时间内表现为弱化趋势。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人数少甚至没有,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机构虽然也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和修养缺少示范性。大学里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可以做到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但也确实有个别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较差,难以起到对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五、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和完善,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成败,因此,建立客观科学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仅限于一些大学内部制定的零零星星的指标体系,而这些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却是不尽人意。另外,评价方法也过于粗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不充分,评价的结果可信度较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性质认识不十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够具体,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貌似特别重要和突出,但实际上其不仅在人力投入上少而不精,而且在物力和财力投人上散而不聚,这就进一步导致教育主体主动性、创造性的不足,以及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育内容的空洞无物、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最后就导致受教育者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了无价值。以上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效性的丧失,而且会严重制约其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优化与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重要保障。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学载体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依托新媒体的融入,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本文立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着力点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凭借互动强、容量大等优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资源、平台等优势,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调整,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强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抓住新媒体快速、主动的特性,主动向学生进行思想、政策等的宣传教育,构建新的教育阵地。因此,新媒体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教育平台,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的局面。
(二)契合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指尖上的生活模式,逐渐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缩影。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平台最为活跃的群体,新媒体已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抓住自身发展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契合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抓住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需求契合点,让两者在彼此的需求中,最大程度地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丰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手段,显然难以适应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弱化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论坛等逐渐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以新的教育手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重点,将教育放在线上、线下。
线下,优化传统课堂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线上,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新的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微信公账号等模块之中,形成更直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但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新的环境、新的需求,都强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认清当前的发展困境,有针对性、建设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挑战性加大
在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之下,学生所接收到的思想、文化多元化,消极的、堕落的、腐败的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逐渐陷入僵化的发展境地,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弱化,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信息,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正面教育作用,正逐渐被部分不良思想文化所消耗,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毋容置疑,新媒体对于推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改革进程缓慢所带来的滞后性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性发展的挑战。改革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但改革进程缓慢,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滞后性影响尤为突出,以至于现有教育模式与新的教育载体、平台形成冲突,依托新媒体推进改革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要求,强调工作者要有良好的媒体素养
新媒体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优化了教育模式,这一系列的发展促进,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应主动适应、积极推动,在改革发展中始终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媒体素养,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策略
依托新媒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托。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面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构建,应抓牢新媒体的优势,强化新媒体的运用;以创新为驱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搭建新的教育载体。
(一)强化新媒体的融入,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
新媒体的融入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如何实现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是最大程度发挥媒体效能的重要基础。在深化新媒体融入的过程中,一是要重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等信息放到专栏之中,强化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发挥;二是利用好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要在引领校园舆论导向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其媒体的独特性和优势,在整合媒体效能的过程中,应强化新旧媒体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媒体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狠抓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新媒体环境之下,大学校园逐渐形成了新的校园环境。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但更多地要求主动适应,依托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首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主动权,主动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的环境;其次,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学校官网,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专栏,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与调整的重要契机;再次,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更多地是主动参与、积极融入,这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拓展教育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渗透力缺乏,上完课、实践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就消失了,无法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持久性的渗透教育。因此,新媒体时代要抓住新媒体的载体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当前,大学生已成为使用新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体,手机微信、微博等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高校在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过程中,就需要依托新媒体拓展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发挥好、利用好新媒体的载体作用。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强化整体素质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运用新媒体中,关键在于内部环境的优化,为新媒体的融入创造良好的基础。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新媒体的技术学习,能够紧跟时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其次,及时了解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学生网络行为,进而实现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契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再次,要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并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平台,如建立微信公账号、QQ群或者微博,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强调以创新为驱动,紧扣时展背景,优化改革环境、夯实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时代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抓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突破口,在于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僵化的局面,能够抓牢新媒体这个大环境,需要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56.
[2] 赵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3(03):78.
[3] 冯杨.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4(02):6.
[4] 翁爱萍.浅谈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106.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利与弊
一、网络载体的发展
“载体”一词本是科技俗语,最早被使用于化学领域。随着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的发展,载体概念被引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为众多学科所广泛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各种学习的平台,把这些平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我国在1994年开始引进互联网,1994年底国内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到西南节点的建设,拉开了高校网络建设的序幕,高校也成为全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由无到有。1997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尤其是国内各重点院校日益认识到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网络建设的力度。硬件和软件设施大量增加,校园信息网络环境基本形成。在网络成为各种社会信息重要载体的状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也日渐凸现,并进一步活跃和发展起来。高校进一步增强了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渠道、新手段的机遇意识和主动意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001年9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02年5月启动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建设了西部152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全面提高了西部大学校园网的水平和规模,高校的网络建设和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一个基于高校社区的网络平台环境逐步形成。
二、网络载体的利与弊
近年来,网络以其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深受高校广大师生的喜爱。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也是高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发展趋势和目标建设。然而在当前,网络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构建和规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1.拓宽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在学生工作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报告会、演讲、墙报、专刊、社会实践及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时代,随着大学生上网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电子信箱、网上交谈、红色网站、热线服务等等,学校这种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入脑、入心,影响更为广泛。由于网络具有双向传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信息和热点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2.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服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网络与教育的联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网络作为高新科技,其独特功能与特点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条件,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而网络教育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资料与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
3.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扩大学生的交往面。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但其社会交往面仍然狭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园这个象牙塔内。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网络交流,大学生可以接触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强大的互动功能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条件。
4.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便捷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活泼了思想,促进了观念的更新。它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实效意识,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他们抛弃。它也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
5.加大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创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的强烈开放性和全球化、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体验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新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转化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均可以在网上袒露无疑。这使学生工作者能够获得真实的思想信息,对于学生工作的研究及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1.容易导致教育效果下降。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疑问及时反馈,或不能根据学生的交互反馈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因而对学生的交互活动缺乏有效控制。网络教育能够为学生认知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却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唯理智教育倾向”显现于网络教育,智力获得和智力训练占据了网络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和激情。网络教育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黄”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甚至从事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就在所难免,这样对教育教学无益反而有害。
2.容易导致价值观念偏移。网络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西方发达国家欲建立“网络霸主”垄断信息的制造和传播,竭力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凌驾于世界之上。这种斗争虽然不像真枪实弹那样为每个人所感觉,但它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改变人们的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应重视年轻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问题。
3.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再加上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约束不力,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与法制观念的淡薄。
4.容易导致思维方式的渐变。从思维模式上看,书刊造就了人们发达的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网络媒介则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超越简单文字或静态图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渐渐忽视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式,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他们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年轻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5.容易导致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人可以从网络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这种极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觉只要有了网络,足不出户便拥有了一切,从而沉迷于个人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起来。网格环境可以加剧年轻人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久而久之,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容易导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际情感逐渐萎缩淡化。
三、坚持发展网络载体
在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网络文化的阵地,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今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关起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代之而起的应该是开放的德育观念,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让网络平台更好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载体。
参考文献:
[1]陈万柏.论思想政治载体的内涵和特征[J].江汉论坛,2003(07):115-119
篇10
关键词: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能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知识技能。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学生要学习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单位的员工要学习繁杂的社会知识。在这一阶段,高职生在思想上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为了预防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价值职能的转变,实现社会服务与个人服务的统一。高职生顶岗实习是遵循全程教育的原则,顶岗实习实际上是高职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
1.主体的变化
教育的主体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即教育者。在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教育从传统的单纯的学校教师单人的工作转变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教育主体的变化,还体现在内容、时间以及形式上。
2.客体的变化
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学生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和职工的两种身份。这样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高职生对于顶岗的角色意识不到,缺乏定位思维,缺少敬业精神,有的学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此外,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一定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高职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3.教育介体的变化
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教育者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外,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合理有效地安排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在高校安排的顶岗实习,一般都具有安全生产、实习管理、就业等问题,缺乏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安排,与企业单位衔接得不紧密,所以要花费大力气对高职生进行顶岗前的培训,这造成了单位负担过重,顶岗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的制度
学校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给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还要把企业的模范和技术能手充实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学校的导师是由学校指定的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要让他们深入企业单位,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企业的导师由企业选取政治思想先进和技术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双导师制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作风,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2.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和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资源,这就使得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课堂变成了实践性较强的课堂。这样,就能发挥企业的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教育者要用企业的条例和规范约束高职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高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高职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是自我管理,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生顶岗实习是我国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一环,但顶岗实习期间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为了高职生能有更好的发展,教育者要不断探索现实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