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想象力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想象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小班幼儿再创造,探索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想象能力。
一、语言活动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作用
爱迪生曾说过,应当习惯地密切注意他人成功所采用的新奇有趣的创意,只有在解决本身的问题时,你才需要独树一帜的创意。所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语言活动为幼儿的幻想提供了肥沃土壤,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阵地。在语言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
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想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借助想象来进行的。语言的发展为儿童想象力的萌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想象,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正是想象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想象的工具,想象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想象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
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想象发展的过程,思维想象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想象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大胆想象的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小朋友一次又一次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想象力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在语言活动中激发小班幼儿的想象力
兴趣是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和引起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人们总能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它,而小班幼儿的兴趣更是如此。因此我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与激发幼儿想象的兴趣,激活幼儿想象的思维,使幼儿愉快、主动、活泼地去学习。
1.语言提示,激发小班幼儿想象力
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想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表象活跃起来,调动幼儿的表象里,使想象内容的丰富起来。如果缺乏浅显、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或提示,幼儿的想象力就不能充分展开。例如在一次活动中,我请小朋友在玩学具中找出天上飞的东西?接下来便提示幼儿:“除了学具中的还有什么在天上飞?”幼儿就联想到了学具以外的,联系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然后我又用美丽的语言描述:温暖的春天来了,小动物都醒来了,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公园游玩。小朋友听了回答:“风筝在天上飞;小鸟在天上飞。”秋天来了,秋风吹来了,小朋友又想到了树叶从树上掉落下来。由于教师用了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提示与描述,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致很高,愉快地参与想象活动。
2.寻找与小班幼儿有关的课题,激发幼儿想象力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他们选择有趣的,他们能理解的生活经验为内容。例如,孩子们经常说到,我们的裙子是蓝色的,汽车是绿色的,花朵是红色的……他们对颜色比较喜,我设计出“颜色宝宝真调皮”活动,让幼儿根据颜色特征进行相似联想。再如孩子们对马路上行驶的各种汽车很熟悉,我就选择了“想一想,说一说”这个活动,让幼儿根据交通工具进行简单有趣的联想。如:什么在水中游?什么在天上飞?什么在公路上跑?内容的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能引起幼儿的想象兴趣,激发幼儿想象力。
3.在语言活动中,发现和保护幼儿想象力的火花
幼儿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听说小朋友喝了牛奶人会长得快、长得高,于是就把牛奶去给自然角里的小花小草喝;冬天天气很冷,把小手放在冰冷的水里就会冻住,看见小鱼却还在冷水里游来游去,想小鱼一定也是感到冷了,就把小鱼从水缸里拿了出来,结果小鱼没有水而死了。也许你的孩子会常常发现一件件新鲜而奇怪的事物,也许你的孩子会常常觉察其微难以辨别的细小变化;而你却没有注意到孩子好奇的眼神,更没在意孩子好奇的眼神中闪现的一个个问号,自然也不会感到欣慰,更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发现自然界中有趣的事物。
对于这些现象,一些家长往往以一阵呵斥、指责而否定。殊不知,在幼儿的奇思妙想中,孕育着多么丰(下转第143页)富的想象力啊!而家长或老师的指责,却在无意中折断了幼儿想象的翅膀,扼杀了幼儿想象的火花,这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显然是有害而无益的。幼儿的世界是奇妙的、愉快的,只要我们放开紧握的双手,他们所具有的潜力就会通过老师或家长的引导而爆发出来。
篇2
1幼儿阅读心理的发展
1.1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在学前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而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中[2]。一般来说,外形新奇、主体形象鲜明、画面漂亮、色彩鲜艳的阅读材料更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中、大班幼儿则开始注意富有更多想象力、感染力,充满奇思妙想和情节发展出人意料的阅读材料。小班幼儿专注于阅读的时间较短,注意力易转移,阅读过程中易受他人影响。中、大班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阅读活动,而且喜欢与好朋友边阅读边讨论。小班幼儿阅读时较多注意画面的主体部分,不善于关注画面主体与背景间的关系。中、大班幼儿能够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注意的分配能力明显提高。
1.2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根据图式理论,早期阅读使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不断理解和建构新的意义,最终不断扩展和丰富幼儿知识经验。而记忆能力是经验积累的前提,没有记忆,旧经验就无法对幼儿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阅读材料中生动有趣、形象鲜明的人和物以及所有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很容易在无意之中被幼儿记住。同时,幼儿在阅读中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相对于小班幼儿,中、大班幼儿阅读活动中记忆的速度显著增快,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显著增强。
1.3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阅读就是把阅读材料中看不见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面,这一过程必须有想象的参与。学龄前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再造想象正在逐步发展。小班幼儿在阅读中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想象力,如看到有小朋友、浴缸、香皂等物的画面时,幼儿能够运用想象对画面中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画面中的人、事、物想象成生活中的事物,由此想到“小朋友在浴缸里洗澡”这样的语句。相对于小班幼儿,中、大班幼儿的想象力有了更好的发展,他们能够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并在想象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一般来讲,想象力越丰富的幼儿越喜欢阅读,越容易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与乐趣。但总体而言,幼儿想象的逻辑性及现实合理性较差,需要成人的引导和训练。
1.4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思维力的发展
从种系和个体发生的角度,人类思维可按顺序划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3种[3]。幼儿初期的思维活动常常与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开始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4]。在小班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们常常喜欢听拟人化的动物故事,能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对故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能够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阅读材料中的画面内容进行联想,运用已知的知识作出推断,并根据图文间的关系进行推测。同时,中、大班幼儿能够根据内容间的联系寻找理解故事的线索,逐渐把握故事发展的主要情节。到了大班末期,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对阅读材料的反思、预测、推理、质疑能力逐步提高。
1.5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早期阅读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幼儿语言能力也较强,早期阅读能够促使幼儿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幼儿阅读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因其年龄的不同呈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小班幼儿一般能够说出画面中熟悉的物体名称,复述内容时往往只会结合记忆内容并依据画面进行简单讲述,基本不考虑情节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的连贯性。中班幼儿在阅读时通常一边看图一边用手指文字,尽管他们可能只认识其中的一两个汉字,但口中却念念有词。大部分幼儿复述时能够关注画面的细节,在词汇的丰富性和情节的连贯性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同时,中班幼儿开始热衷于根据自己的思路“编”故事。大班幼儿在语言的连贯性和词汇的丰富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能具体生动地描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2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2.1创建多元阅读环境,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自主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丰富、多元的早期阅读环境[5]。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幼儿触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且丰富的阅读情境。根据“内隐学习”的观点,幼儿认识活动大多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6]。因此,创设适量的书面语言环境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书面文字,潜移默化地增强对抽象语言符号的认知能力和对书面语言信息的敏感度、熟悉度、接纳度,强化文字和实物间的联系。如在幼儿每天都要接触的门、窗、桌、椅、书柜、沙发等物件上标上名称,在洗手间粘贴“节约用水”、“小心地滑”标语,在寝室粘贴“闭上小眼睛”“、保持安静”等标语。丰富的以幼儿为中心的文字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促使幼儿将书面语言和实物及口头语言相对应,使其了解文字的功能和意义,激发幼儿阅读兴趣。阅读材料是阅读活动的载体,是阅读的直接对象,是决定幼儿阅读兴趣的基础条件。美国学者杜京研究了5000名学龄儿童,发现幼儿阅读兴趣与图书读物的优选有较高的相关性。
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阅读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需要,及时为幼儿选择和补充适宜的阅读材料。小班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那些画面较大、单页单图、情节简单、图文高度对应、色彩与实物相似的图画书和背景简单的画册,更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而除了情节连贯、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外,一些带有悬念、结局出人意料的图画故事更能得到中、大班幼儿的青睐。同时,随着中大班幼儿理解能力的增强,阅读材料的内容及难度应体现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需要。
2.2提高教师指导幼儿阅读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1)创设游戏化的阅读过程,激发小班幼儿的阅读兴趣,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决定了幼儿认识事物的内驱力是兴趣。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而言,阅读并非成人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它更是一种游戏。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小班幼儿的阅读过程游戏化,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通过幼儿对于游戏的热爱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针对小班幼儿阅读时缺乏仔细观察并不停翻阅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比一比”的游戏形式,让幼儿通过比较找出画面中的不同,促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逐渐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注重阅读过程指导,促使中、大班幼儿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早期阅读实质上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即使是识了不少字的幼儿,如果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阅读内容,那么他们就不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最终成长为好的阅读者[7]。因此,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基本阅读策略的掌握,即在阅读活动中具有反思、预期、质疑、假设能力。中、大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阅读活动中常伴随着假想游戏或动作,甚至会把自己想像成书中的主人公,他们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自言自语。对于阅读内容中的难点词汇,教师要善于启发、鼓励幼儿讨论,必要时教师再予以讲解,以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中、大班幼儿想象力有了很大提高,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阅读经验,对画面大胆想象。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阅读材料中的文字,帮助幼儿认识阅读材料中图画和文字及文字与口头语言间的对应关系,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认读文字的初步尝试,使幼儿在学习书面语言的同时积累口语经验,将书面语言信息与已有口语经验相对应。
2.3重视家庭早期阅读指导,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3
【关键词】幼儿创意印画 创造力 想象力 培养
绘画,对于幼儿的思维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绘画,能够轻松抒发孩子们的内心感受,表达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及想象能力,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近年来,幼儿园创意印画活动也逐渐开始在幼儿园内开展,那么幼儿印画对小班幼儿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呢,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所总结的见解与分析。
一、创意印画的特点
(一)工具简单,摆脱画笔的束缚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们来说,画的“逼真”不是绘画课最重要的目的和标准,绘画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创意印画,一般对绘画工具没有太多的限制,在绘画创作过程当中,孩子们可以自由进行绘画工具的选择,这样,更有利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提高创作积极性。
(二)在自由的绘画空间中感受色彩的魅力
创意印画,不拘泥于画笔的束缚,可以使孩子们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画笔的多样性,培养丰富多彩的颜料,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在绘画课中领略色彩的魅力。在这样的绘画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颜料的合理利用以及亲密的接触,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二、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
创意印画,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充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意印画,让孩子们通过五彩缤纷的颜料,编制内心最美丽的画卷,独特的画笔,天马行空的手法,满足孩子们的表达欲望,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绘画手法。
创意印画过程,是一个合理发挥想象能力的过程,创意印画首先是借助手指、瓶盖、树叶等工具,将工具上添加喜爱的颜色,在画纸上拓下相关图案,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图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细节的添加和修改,完善整个图案。可以说创意印画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创意印画的制作需要孩子们在图案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而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整体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创意印画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不断丰富的过程,而这个丰富的过程则需要孩子们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协调能力,而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小班幼儿创意印画开展中的建议
在小班幼儿创意印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作为老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及改进建议,希望创意印画在对小班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促进方面能够全力发挥。
(一)音乐元素的利用
在创意印画课堂上,老师应该注重音乐元素的运用。音乐对于孩子们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音乐的播放能够更好地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老师在组织孩子们画蝴蝶的时候,可以播放《蝴蝶飞》一类的音乐,促进孩子们的思想活动,想象蝴蝶翩翩起舞的景象,从而使印画中蝴蝶更加生动、活泼;在画小兔子的时候,可以播放《小兔子乖乖》等熟悉的儿童歌谣,也能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二)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学地点不一定要限制在教室内进行,老师可以适当的将教学环境延伸到自然环境当中,以丰富的自然景观来促进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孩子们的绘画能力。比如,在以春天景色为创意印画主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先在园内的草地上进行嬉戏,感受春天的气息,体味春天的魅力,轻抚绿油油的小草,触摸随风摆动的柳枝,让孩子们对春天的景色做充分的了解,然后在进行印画创作的时候,孩子们会结合他们的了解去绘画,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
(三)良好的评级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在提高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们需要老师的鼓励,老师的肯定更能促进孩子们的快速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质量较好的绘画作品进行肯定,更应该对绘画能力有所欠缺的孩子们予以正确的鼓励手段,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进行作品评价时,可以对优秀作品设定“牡丹奖”“小向日葵奖”“小兰花奖”奖项,这样,既能够合理区分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又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评价等级,同时还不会给孩子们留下任何创作压力,较传统评价来说要更为人性化;对于绘画能力稍差的孩子来说,应该根据实际绘画情况设置“小蜜蜂奖”和“绿色小奖章”等鼓励奖项,以督促孩子们继续努力。
总结
创意印画,是一种全新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完成自己心中所描绘的画面,更好地表达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想法,因此,创意印画对于孩子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老师在进行课堂指导的时候,要注意多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法,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使创意印画课堂能够受到更好的效果,更大限度的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们更加开心、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爱萍.美术教育与幼儿创造心理发展的思考[J].感悟研究——江苏省幼特教.“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选,2008.
篇4
关键词:小班幼儿;纸工活动;策略
幼儿的纸工活动包括折纸、剪纸、纸塑等,经常需要折、卷、插、拉、压、翻、撕等动作,这些都是精细的指尖活动,因此指尖活动是发展幼儿手部肌肉群、锻炼指尖、开发智力的好途径,而且还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的纸工活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发展呢?
1.重视激发幼儿对纸工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他指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兴趣有三种,即偶然性、无意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必须巧妙地、有计划地激发幼儿对纸工活动的好奇心。
那么怎样去激发小班幼儿对纸工活动的兴趣呢?刚开始,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中、大班幼儿的纸工活动,让幼儿亲自看看哥哥姐姐是怎么用自己的小手将一张张纸变成漂亮的装饰品、有趣的玩具、好看的粘贴画……并接受哥哥姐姐制作的东西,认真听听他们的介绍,这些是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了解纸工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及操作的基本技能。
从孩子刚进小班的那天开始,我就在教室的周围和走廊里布置许多折纸作品。孩子一到幼儿园映入满目的是:色彩艳丽的用彩纸折成的小兔、青蛙、小鸟等组成的一幅幅有趣的画面。我把一幅幅画面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告诉幼儿这些可爱的东西都是老师折成的,从而激发孩子对折纸的愿望和兴趣。
2.重视纸工活动选材的生活化
一直以为折纸是很枯燥的东西,直线,虚线,正折,反折,一个个专用词搞得你头昏。但是看到幼儿园其他老师做的折纸课题那么成功,我讨教了经验,明白该怎样在孩子中开展折纸,掌握要领“生活化”,也就是在生活中学习折纸,折纸不能脱离孩子的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
(1)选材生活化。因为是小班,也是孩子们初次接触折纸,所以选择折纸的内容很重要,接近幼儿生活的日常内容,如小鸡、小鸭等幼儿熟悉且喜欢,都可成为初学时的内容。
(2)讲解生活化。在讲解时,如果老师也采用书本上的枯燥语言,虚线、实线的条条框框,小班孩子肯定听不懂,也不想听。所以我在讲解时尽量用接近孩子生活的语言进行讲解。如折“小兔耳朵”时,先给孩子一个悬念:今天小兔上幼儿园总听不到老师说的话,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被这个话题都吸引住了,纷纷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原来是小兔把自己的耳朵忘在自己的家里了,我们一起去她家帮忙找找吧!”边示范边讲解,“小兔到家了!关起两扇门,关好四扇窗,小兔耳朵在哪里?两边一拉,小兔耳朵找到啦!”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操作,还会为找到小兔耳朵而高兴呢。接下来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要自己找找“兔子耳朵”。孩子们将自己动手做的小兔耳朵戴在头上做小兔,开心极了。
3.重视作品欣赏过程中孩子的个体差异
欣赏,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是学习途径之一。每次活动都可以请优秀作品的作者来讲作品并展示给大家看,一来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二来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来也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及评价作品的能力。幼儿指尖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个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客观存在的差异,不仅自身要欣赏每个幼儿的作品,同时也要引导幼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其他幼儿的作品。
篇5
关键词 激发兴趣 丰富想象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小班幼儿是一个处在各方面都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动手能力是各方面能力中最为重要、最常用的能力。小班年龄的幼儿,在学习美工技法时,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一般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不然,它正是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表现。纲要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撕纸是最适宜的手工活动。老师何不利用撕纸活动对幼儿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呢?我们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发现,撕纸活动属于艺术领域的范畴。幼儿不仅可以通过撕纸活动进行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
一、撕纸内容贴近幼儿,材料选择吸引幼儿
激发幼儿对撕纸活动的兴趣是撕纸活动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活动的安排中利用一些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课题内容。如:装饰小手帕、给大树穿花衣等。同一个技能,组织多个内容进行练习。通过几次活动,幼儿基本掌握了撕纸的方法,然后老师再从撕长条纸(长方形)入手,渐渐地在以后的活动中提高要求,如按直线撕,撕成长条,到粗、细均匀,并进行粘贴,组成漂亮的图案。这些内容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贴近。幼儿虽然在学习同一技能,但每次内容都不一样,参与的兴趣高,相应来说撕纸的方法也逐步掌握。
撕纸活动在小班的阶段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幼儿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来。除了内容的选择,活动材料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幼儿的用纸不能太硬,要方便幼儿撕,在色彩的选择上要鲜艳、多样。我们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材料上,如在撕汽车时给幼儿用报纸撕,而所用的底板纸是色彩鲜艳的色纸。幼儿的作品在色纸上映衬的非常漂亮。撕气球、苹果时用色彩鲜艳的蜡光纸进行。不同的纸都可以用来做幼儿的撕纸活动,不过有的是用来做底板。不同的材料吸引着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撕的方法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对于小班幼儿撕纸活动来说,撕纸的技能是需要学习的。在刚开始的几次活动中,我们先安排幼儿任意地撕纸。因为这时有的幼儿还不会撕,他们撕纸的方法准确的说是“拉”,这样纸很难断开,所以老师必须先教他们怎样把纸撕开。要用大拇指和食指向前向后对立地撕。
在活动初我们制订出了孩子发展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学习随意撕小碎片或长条纸,并粘贴在指定的地方。
第二阶段:学习沿线撕直线条。巩固认识方形、三角形,并学习用短线、波浪线进行背景的装饰,丰富画面。
第三阶段目标:学习沿线撕圆形、椭圆形的曲线条,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用绘画来装饰背景,感受组合画面的美。
幼儿的活动从易到难。进行多次的练习,幼儿对阶段目标的掌握比较快,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
三、撕纸活动形式多样化、富有趣味性
撕纸活动以技能学习为主,往往比较枯燥。而枯燥的形式往往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每一次活动时,我尽量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如撕面条就设计成小动物要过生日了,让幼儿把撕下的“面条”装在盆子里,要求幼儿撕成长条,并让小朋友把“面条”送给小动物们。贴绿草地时叫小朋友给小白兔送嫩草,在撕苹果时引导幼儿撕几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苹果,送给更多的小动物。
四、撕纸与绘画结合,丰富美化画面
在撕纸活动中,由于小班幼儿的撕纸水平有限,不能将细小的部分用撕纸的方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运用了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如细小的线条、小点等让幼儿用油画棒来完成,在《小鱼游游》中让幼儿添画小鱼的眼睛、在背景纸上添画水草、泡泡、小石子等,使这幅画更加漂亮。在《小甲虫》中让幼儿添画甲虫身上的花纹和触角等,使画面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童趣。撕纸活动结合添画的这一形式,拓展了撕纸活动的内容,教师也能选择更多幼儿喜欢的内容进行活动。如:小蝌蚪、小鸡、蜗牛等。同时添画活动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作品画面更加生动、漂亮。
篇6
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不完善,手、眼、脑无法自如协调,以涂鸦为主。涂鸦是小班幼儿最为喜欢的美术活动,它能够直接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有些幼儿会对自己在纸上画出的一道道笔迹感到兴奋而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手,而个别幼儿不愿动手。这个阶段,教师对幼儿的解读和引导至关重要,而目前,各个幼儿园的小班美术教学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小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各个幼儿园小班的美术教学活动都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教案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内容较复杂,致使幼儿既感到无从下笔,绘画的过程和结果令人失望;(2)教师对幼儿绘画限制过多,指责过多,缺乏对幼儿美术活动过程的关注,使幼儿对美术活动失去信心;(3)幼儿在缺乏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情况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单调,幼儿对美术活动毫无兴趣;(4)在教学中,教师忽略幼儿个体间的差异,致使小部分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恐惧心理。
2 小班美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效开展小班美术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2.1 教学设计要从幼儿实际出发,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涂鸦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小班幼儿主要的美术活动方式,也是与幼儿智能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发展过程。通过涂鸦可以锻炼幼儿手、眼、脑协调能力,激发其想象力。为了让幼儿对涂鸦产生兴趣并体验到各种事物的美好,教师要在了解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基础上选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儿童心理学范畴,幼儿涂抹杂乱无章的线条被称为“涂鸦”。幼儿两三岁时接触到笔,会在任何地方随意涂画。罗文菲尔德曾说过,孩子开始涂鸦时只是享受笔在纸上涂抹的那种,是一种无控制的动作。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材料,并不断聆听幼儿的涂鸦语言,让幼儿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幼儿喜欢的游戏结合到美术教学中,避免经常采用蜡笔和水彩笔教学,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失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指印画、粘贴画、吹画等。记得在教师组织的《色彩缤纷》的美术活动中,幼儿拿喷壶往纸上、墙上大胆地喷洒颜料,然后尝试着添画,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实在是太强了。只有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幼儿更自主更大胆。
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幼儿认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感情的,所以教师应顺应幼儿这一明显特征,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幼儿在画点、线、圈时,可以边念“下雨了,滴滴答答,下雨了,淅淅沥沥”。比如:在美术活动《保护小鸡宝宝》中,幼儿画了密密麻麻的线圈围在小鸡外面并告诉老师,栅栏把小鸡圈起来,大灰狼就进不来了。这个活动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很自然地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2.2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幼儿自信心。
幼儿在不断地观察环境、体验生活中产生了涂鸦的欲望,生活成为幼儿涂鸦的创作源泉,生活经历越丰富涂鸦的内容就越精彩。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为主导,幼儿只有主动参与,才能积累涂鸦技巧,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增强自信心。
2.2.1 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体验生活
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动机。有些教师脱离幼儿实际设计美术活动,尽管老师激情澎湃,可幼儿却索然无味。原因是幼儿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即使看再多的范画也只能机械模仿,无法唤起幼儿的创作动机。
教师要让生活成为幼儿的创作源泉。如很简单的美术活动《吹泡泡》,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室外玩吹泡泡,回到室内画泡泡,互相讲述泡泡的故事。除了生活中的事物,教师准备的图片、影视等都可以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幼儿观察的事物越多越仔细,由视觉形象变成心象的积累就越丰富,会成为创作的主人。
2.2.2 在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绘画技巧
在小班的美术活动中,幼儿会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这表明幼儿没有自信,心中的所想无法表达。为什么会这样?刚才他们不是讲的很好?其实度过乱涂鸦阶段后,幼儿想画的事物会更多更难,缺少的是技巧。技巧不能枯燥、机械地传授,应系统地贯穿到美术活动中,让在幼儿潜移默化中学会绘画技巧。设计很花哨而内容却很空洞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学不到技巧,慢慢地他们会感到眼高手低。
2.3 美术教学活动要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和学习方式
尊重幼儿,主要的是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涂鸦行为及涂鸦作品。涂鸦是幼儿自我表现的开始,这个时期开展好幼儿美术活动对于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现在很多教师有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时却还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老师习惯以像不像为尺度,以画面干净与否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这么做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强加给幼儿。在脑海中至今闪现着一个场景:有位教师批评孩子汽车画得很脏。下午,母亲来接他,他哭了:“妈妈你看懂了吗?我画的是,下雨天溅满泥浆的车子。”显然,这个老师过于浮躁,没有聆听幼儿的涂鸦语言,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篇7
一、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可以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增强绘画活动的趣味性
实例(一)涂色是一项较枯燥的活动,从头到尾一个动作,或上下、或左右、或螺旋形的、或交叉线等,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容易因疲劳而产生困倦感。让孩子边画边说:“上上、下下、涂呀涂,上上、下下、画呀画,涂呀涂,画呀画,涂涂画画真好看。”让孩子边说边画,边画边说,语言指导动作,动作又强化了认识,效果就大不一样了。由此可见,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能使本来单调的涂色变得丰富而有趣,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作画,产生了成功感,且增强了自信。
实例(二)富有情趣的情境语言,也能增强幼儿对涂画的兴趣。如在直线练习中有一个绘画活动叫“小篱笆”,画面中间是一片白菜地,下面有一角是两只嬉戏的小狗。绘画活动“小篱笆”就是篱笆(即短直线或交叉直线)将白菜地圈起来,不让小狗到地里捣乱破坏。这是一个单一的“直线”练习活动,幼儿难于坚持半途而废或马虎了事。我让孩子们边画边说:“长长的,直直的,长长的,密密的,圈起篱笆墙,小狗进不来。”这样将活动中的要求蕴含在简单的、儿歌化的语言中,既增添了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活动的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例(三)又如画牛( )时编的儿歌是“一张方桌子,一个大面包,两片树叶两边挂,两只月牙对着瞧,桌子上面两苹果,面包上面割一刀。”让幼儿直观地感受这类儿歌的句型特点和趣味性,为引导幼儿编出顺口、连贯、有趣、形象的绘画儿歌打下基础。
二、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在小班幼儿的绘画活动中,我有意地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顺序和方法。如在画“小鱼”时,可以说:“一个椭圆形,画上鱼眼睛,尾巴弯弯翘,慢慢水中游。”这样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在告诉孩子们不同的信息,孩子听得懂,看得明白,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绘画活动中我还注意启发孩子们运用比喻的方法编出形象生动的儿歌,同时选择一些便于幼儿模仿创造、发挥联想的题材,让幼儿学编,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幼儿对物体外形特征进行粗略描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加工、提炼、整理,使儿歌更顺口、更有趣。如我在教幼儿画老鼠时示范编的儿歌是:“远看一座圆顶山,坡上两个蘑菇圆,青草长在山脚下,山后小溪绕山前。”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充分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通过模仿,创编出刺猬的画法的儿歌:“远看一座圆顶山,山脚下面开小门,坡上长满青青草,两块卵石在山前。”孩子们在教师原有的儿歌基础上对自己创编的儿歌不仅记忆深刻,而且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性学习环境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绘画活动中的语言可以提高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增强幼儿控制动作的意志力
小班幼儿的手和大脑的活动还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他们常常出现“线不达意”的情况。往往是画画之前嘴里嘟嚷着画“小人”,可是画画过程中就发生了变化,画完之后,他会惊讶地说:“哇,大猴子!”所以,幼儿在这一阶段的图画创作可说是“意识流”的创作。如在画长短不同的直线时,让孩子边画边说:“嘀嗒、嘀嗒,下小雨了”和“哗――啦,哗――啦,下大雨了”。就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控制线条的长短。可见,绘画活动中的语言还能增强幼儿大脑的意志力,从而较好地控制手的动作,提高手脑的协调力。协调能力强了,线、形能达意了,幼儿自信心也增强了,对绘画的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实践证明,绘画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对提高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语言和绘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减少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感。让幼儿在更自由,更放松,思维更活跃的情况下,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既丰富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情趣,又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实现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班绘画活动的设计,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来选择绘画内容,让幼儿能够在感知、想象、理解的基础上真正理解语言与形式美的交错与融合。
篇8
【关键词】尊重差异 主体性 模仿 支持 介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10
在众多区角设置中,建构区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区角。但事实证明,建构区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区域,是每个幼儿都喜欢去探索的区域,尤其是许多老师眼中的问题幼儿,特别能吸引语言表现能力较弱的幼儿。如何合理地安排建构区的区角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的建构区游戏开展可以从建构区的设置与材料投放、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活动评价等几方面来着手进行。
一、建构区的设置与材料投放
(一)建构区的设置
建构区中的很多活动都以拼搭为主,培养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及搭建、拼插方式,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建构区的区域活动空间要大,能够允许幼儿自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积木的空间,同时也可以避开一些热闹的区域,如表演区,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材料的投放
华爱华老师在《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中提出低结构材料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一个多倾向于低结构的材料,则丰富程度也是不同的。低结构材料更能引发幼儿“从他们自发形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低结构材料由于其教育目标的隐形,通过材料的组合呈F多样性的探索,使活动过程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由于低结构材料的变化性和创造性强,使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持久性长。
在建构区中提供各种几何图形的木质材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几何木质材料不仅牢固,同时具备了低结构的材料的特征,更能激发幼儿对材料兴趣的持久度。而雪花片等拼插类积木则可以从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发展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方面对木质材料带给幼儿的作用进行补充。
二、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和介入
(一)动态化的范例提供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通常是通过模仿学习的,事实上模仿是创造的基础。通过积木建构活动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等于要让幼儿一开始就没有目标地乱搭一通,教师需要做好活动准备工作,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由于小班幼儿的方位概念尚不清晰,在活动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让幼儿了解所构物体的结构特点和方位关系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范例在实践中发现,在自由游戏中,幼儿除了自发探索材料,也会观察同伴对材料的探索。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分享、交流,模仿,往往会不断调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对材料的操作会更加得心应手,创意得到不断的激发。对于小班幼儿,同伴间的模仿的魅力远大于教师范例的模仿。原因在于教师的范例过于“高大上”,在幼儿看来有距离感,而好的同伴的作品更接地气,也更有可操作性。
(二) 教师的指导和介入
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儿童形象往往是强大的、有力的学习者,而教师则作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主导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探索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自主玩积木。
当孩子们在区角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尽量让孩子自主解决,在矛盾的碰撞中,老师先观察,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用较好的教育策略引导孩子。例如:有的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其他小朋友的建筑碰倒了,孩子们都会很快地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还会主动地去帮着搭建好,这样就避免了争吵和打架的现象发生。
需要教师的介入情况应当发生在对幼儿的行为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以后的,一是当幼儿出现了阻碍或停顿游戏行为的某个问题时,这意味着幼儿思考的产生,教师可以适时介人,提供让幼儿模仿或类推的例子与思路,使幼儿对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是当幼儿积极等待但没有结果时,如幼儿的探索遇到困难毫无进展,眼看探究的兴趣即将消失了,教师及时介入。
三、总结
建构区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并非是简单的娱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追求快乐的需求,也能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关系,增加对图形的认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培养创造力,甚至推动幼儿合作的社会性发展。要发掘建构游戏中的价值并将之实现,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并探讨。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篇9
那么,如何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呢?
1. 创设生活音乐环境,培养孩子节奏的感受力
几年的幼教生涯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是受环境影响的,只有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幼儿才能完整融合在老师想达到的目的中。四岁幼儿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性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萌芽。此时幼儿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想象还有很大的限制,只有通过节奏才能去认识、理解音乐。当幼儿一进入小班,我就把节奏教学贯穿在一日生活里,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生活环境。教小班第一个星期是最辛苦的,幼儿刚来园,面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哭闹声、呼喊声奏响了一曲交响乐。于是,我拿起了铃鼓,有节奏地拍了起来,那一瞬间,哭闹声静了下来,伴随我的铃鼓声,孩子们踏着有力的步子向我走来,我拍起了 X X X X |X X XX|,孩子们也都有模有样地学起来,个个拍起了小手,走路的步子更神气了,活像一个个帅气的解放军战士,此时,有力的走路步子也成了有力的节奏谱子,看,孩子们走得多好啊。要如厕了,厕所里传来的是孩子们洗手的哗哗声,此时,我拿起铃鼓,从上到下,哗哗哗地摇了一长串,孩子们看到了,觉得可神奇了,长长的节奏俨然成了孩子们此时最新奇的玩意儿,从厕所出来,孩子们也都学着我的样,小手举过头顶,从上到下,哗哗哗地摇下来,此后,每次如厕,老师只要做这个动作,孩子们便会哗哗哗地排好队去。瞧!节奏还成了教学的好方法。
2. 创设生活音乐环境,培养孩子情感的表现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幼儿歌唱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直接运用人体发声器官进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可以使人们直接体验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真切感受歌曲的情感意境,从而达到培养音乐素养、感受音乐美的目的。
在歌唱活动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安排了活动的结构和内容,增强了活动的游戏性,使幼儿自觉自愿地、快乐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去。在学习歌曲《我的好妈妈》的时候,首先让孩子们在娃娃家中玩游戏,有的小朋友当妈妈,有的小朋友当宝宝,当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宝宝是如何做的,老师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游戏中,再有感情地示范唱出来,孩子们听了就更加有劲了,也都能够更有感情地唱出来。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孩子们为妈妈们表演了这个节目,还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动作,真的很打动人,妈妈们看着看着,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大家都感受到了歌曲的魅力。
篇10
关键词:游戏活动;创造力
一、给幼儿游戏自,促进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我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让他们当主人。我采取民主的态度,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幼儿一起玩,一起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
二、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尝试,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以往游戏中材料的选择,场景的布置,完全由教师自己设计并安排,不让幼儿参与选择,因而浪费了挖掘幼儿潜在创造力的良机。作为教师应抓住每个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时机,并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
如在“小兔和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需要设置小兔的家、山洞、木桥等场景。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并鼓励幼儿自己选择“家、木桥、山洞”的替代物,幼儿兴趣十分高涨,因而积极地讨论、商量,并动手布置。有的用尾巴(毛线编成的)连起后围成圆圈代替家,用大纸箱放倒做山洞,用几把小椅子摆成桥;有的用大积木块围成家,用泡沫垫一块连一块拼摆成木桥,用小床当山洞;有的用桌子围成个圆当家,用平衡木当小桥,用琴凳当山洞……在参与探索中,幼儿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创造兴趣也欲来欲浓厚。
三、利用多种游戏形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使他们感受到快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失时机地为幼儿创造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智力游戏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智力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小班的智力游戏比较简单,游戏任务容易理解、容易完成,游戏玩法具体、简单,游戏规则一般比较少,开始时对全体幼儿几乎是同一规则要求;中班幼儿的游戏任务比小班复杂多样。
游戏动作要求较高,主要是比较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连贯的迅速的动作。游戏规则的要求也提高了,幼儿不仅要严格控制自己,遵守游戏规则,而且要迅速、准确地执行游戏规则。
智力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教育作用主要是:有趣的智力游戏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努力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助于幼儿形成乐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智力游戏一般要求幼儿善于和同伴合作,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完成游戏任务,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习惯,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徒手游戏
这种游戏不需任何玩具,可随时随地的进行。如:伸出一根食指,问:“看到这个动作,你想到了什么?”幼儿展开想象――不要讲话了、给我一块糖……游戏玩法简单,同样可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方式。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做游戏活动真正的主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造能力是人类最宝贵、最富有价值的财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源于创造力。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表明,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当代的幼教工作者,在授予幼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田茵. 基于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特点探讨游戏材料的有效投放[J]. 亚太教育. 2016(21)